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思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思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师德师风;高校教师;新形势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任务举措,还指出了“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1]。同时,考虑到高校教师的职责,即教师是专业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承者,要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传播新思想,为学生塑造生命。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努力。鉴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故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建设一支党和人民都满意的高校师资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关键的要素,必须有责任、有担当,即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德治国的教育战略,积极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主力军。简言之,高校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陆续提出了培养“四有好老师”及“四个统一”的要求。党中央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师本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得高校意识到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性,即有必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探索。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其外部环境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及网络环境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高校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政治素质低、人格品质欠佳、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影响了其作为全社会高尚道德文化的实践者、开拓者和引领者这一角色的扮演,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改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总体状况,使教师有能力应对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交流日益增多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作用由强调基础支撑作用变成了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面对这一形势,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高校是否能够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开展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映射在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方面,这会间接地影响其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坚定教师政治观念、增强教师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使教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有效落实各项教学方针,认清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而有效地发挥自身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会影响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其严肃认真地按照相应要求对待教学工作,这样就能为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提供保证。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第二,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正处在三观的发展变化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教育。而高校教师的本职任务就是教书和育人,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觉悟、价值取向及道德素质的发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让高校教师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旦高校教师的素养达到了这一高度,就能通过人才培养工作将这些素养示范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一)理想信念模糊且动摇,思想认识不全面

高校是培养各领域专业性人才、各学科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有道德的人才的重要阵地。而教师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仅在专业教育、科研引导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在道德培育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教师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肩负起自身职责的前提是自己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其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且动摇,思想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较低;第二,对廉洁自律认识不足;第三,在思想认知和日常工作上存在主观性、局限性、片面性的问题,即未能完全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新事物、新情况或处理新问题。高校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不全面,使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受到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学校的风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这不符合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对此,如若不顺应时展潮流,在充分考虑高校现实状况的前提下改善师德师风建设,将会持续影响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

(二)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师生关系冷淡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换言之,大多数教师只做到了“受业”“解惑”,达到了“经师”的要求,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即既能“受业”“解惑”,又能“传道”[2]。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部分教师存在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的情况,即部分教师只是按相关要求按时上课,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道德素养关注不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课堂教学,育人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还有部分教师师表意识相对淡薄,即言行不符合教师的形象,且日常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这些高校教师未能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另外,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因教育思想未改进、敬业精神欠缺或教学态度不端正,形成了“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师生观念[4]。有前一类师生观的教师忽略了师生相处过程中的平等性,常以命令、要求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后一类师生观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不重视,也不了解学生,未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同时未能及时与学生交流谈心,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爱。长此以往,会造成师生关系相对冷淡的情况,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情感,进而降低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还会伤害学生的感情,从而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不利于帮助学生架构一个正确的三观。更重要的是,从小的方面来说,师生关系冷淡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从大的方面来说,则会影响学生对今后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三)缺乏合理且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许多明确的指示,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全盘工作进行部署,以及对党的有关政策文件执行不畅,从而导致学校内部存在教师队伍活力不足、部分教师师德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有些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只停留在口头和理论层面上,缺乏相应的执行措施。现阶段,虽然当前的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了师德师风评估的必要性,但仍有很多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和规定过于重视教师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的考核只是在年度考核中一带而过。正是由于现行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科学研究,而忽视了自身品德素质的提升。再者,师德评价需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职业规范做出评价,但是部分高校在对教师师德评价时存在以下两项问题:一是未设置合适且合理的师德师风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即缺乏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指标、师德评标标准不实用,导致师德评价不易操作或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二是师德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即由于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奖励等方面对师德的要求较为空泛,致使在实际评价中,教师的师德评价结果会出现由领导主导或“拉帮结派”评判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缺乏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其发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其实现长远的发展。

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筑牢其思想根基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5]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师如若想做新型的教师、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筑牢自己的思想根基,即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和民族地区建设的重任,为加快现代化教育的步伐而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增添助力。高校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应该为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设置计划、提供帮助。为此,各高校要以党对高校的全面指导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整体过程,并将师德师风学习与培训作为教师的必修课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同时细化相关安排。目前,各高校针对教师开展的理论学习主要由学校的党组织负责牵头、由各高校的政教处监督落实。基于此,高校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理论学习内容上,以“端正教师职业态度、提升教师从教水平”为目的,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与文化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作为重点内容予以纳入;在理论学习方式上,可灵活安排多种形式,既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周(月)”和师德大讲堂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培训的形式展开,包括专家报告、教师论坛、集中研修等形式,如设置“学习师德楷模”专题教育、组织以“教师思想作风建设”为主题的集中研修等。另外,各高校还要完善本校的官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以拓宽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渠道。具体而言,高校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校园官网上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推进,包括增加党史学习的专栏,每天及时更新专栏内容,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市县委的要求及安排部署等,推进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化、常态化[6]。概言之,为了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从全局上对教师的理论学习进行把控,对其理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平台进行细致的安排,以此形成校领导发挥带头作用、各党务班子成员带动周边人、各专业的高校教师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的良好氛围。当然,除了高校要对教师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做出安排,教师自身也要认识到进行理论学习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筑牢思想堡垒,补足精神之钙。高校教师在按照要求参加高校安排的理论学习活动和培训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学原文、听专家的讲座、看电影、听新闻,或者与其他教师交流等方式,中国近现代史、政策法规、形势与政策等内容;同时,其还要多了解当下的时事政治,并且根据国家下发的文件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重点突出对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宣传,以体悟出师德的新要求、新标准,从而规范己身。另外,高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参加相关的实践,包括参加政治理论演讲比赛、“七一”党员高校升旗仪式、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等,坚定自身作为教师的使命信仰,进而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

(二)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最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从而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有利的条件[7]。基于此,高校要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教师端正自身的形象,做到言行举止符合教师职业规范。且这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的环节上,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因为只有求真务实,才能达成目标。基于此,为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高校可以组织各类树典型、宣传师德模范的活动,对教师进行正面的熏陶。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创新争先、创优争光”活动,以宣传教书育人模范人物为主,广泛宣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形成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效应;开展“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即评选各个高校内具有良好师德风尚、潜心教书育人、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学名师”,使其成为青年教师的学习榜样;开展以“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为主题的师德楷模评选活动,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用先进模范事迹感染其他教师;开展“育人故事”征文活动,让教师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感悟;以“七一”、教师节等为节点组织庆祝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如此,以多样的活动予以高校教师正向的熏陶,可使其谨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悟教书育人的价值和作用,进而在日常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中积极贯彻师德师风规范,最终增强敬业精神、端正教学态度。另外,教书育人本身是需要爱心和耐心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做要到为人师表,有敬业精神,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注重以德育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学生作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关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持之以恒,一视同仁,将师德之风均匀地洒在每个学生身上,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好“情感”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学生为本,即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发现并纠正其缺点,鼓励并发扬其优点;第二,换位思考,即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有助于教师做到以德育人,从而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最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师德师风水平。

(三)立足实际,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

考评是高校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了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应该梳理教师工作的全过程,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从大框架上来讲,高校各部门及学院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建立各项关于师德师风评价的制度,如建立师德师风个人承诺书的制度,即按照教师聘任合同规定的管理办法,完善实习期间的调查,综合评价聘用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8];建立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问题追查、责任倒查、谈话提醒等制度,即规范教师师德失范个人行为处理程序;建立日常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如此,可确保从教师入职、评聘、奖惩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为了真正让师德师风考评机制落地见效,高校还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设定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标准。高校可以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工作任务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基本依据,对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一系列文件中关于师德师风及职业要求来设定,进而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评估标准,并规定至少每学年组织一次师德评价。第二,在师德师风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将爱国爱校、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情况的内容作为关键指标予以纳入,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或分值。第三,在评价方法上,采用查师德诚信档案、评价量表、会议记录、工作总结、领导分工文件等方式实施。第四,在评价主体上,将学校、教师、同事、学生、社会这五者都纳入评价主体的行列中,其中教师自评就是应用自评量表、教学反思、工作总结客观分析自身的师德师风水平,占评价总体的10%;同事评价就是通过研讨、评课等评价师德师风表现,占评价总体的20%;领导评价就是通过日常观察、查师德诚信档案、领导分工文件对个体进行师德师风评价,占评价总体的30%;学生评价(占评价总体的20%)和社会评价(占评价总体的20%)都是通过问卷、座谈、监督电话等途径实施的。第五,在评价结果上,设置“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各等次的评判皆以事实为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凡注明“一票否决”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若该指标为不合格,则此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等级为“不合格”。概言之,只有建成一套符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且合理全面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才能刚性约束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使其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五、结语

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塑造,事关我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期待、人们对文化教育强国的期盼。基于此,高校要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认真细致地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了解造成教师伦理道德问题发生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弥补其中存在的薄弱之处,做好相关的培养工作和管理工作,从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而尽可能地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营造风清气正的师德师风氛围,最终打造出一支专业性强、道德素养高的优秀教师队伍。

作者:张桂花 张军平 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