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就业管理范文

高校就业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就业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校就业管理

第1篇:高校就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知,2019年我国游客人数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增长8.4%。2020年中国经济因疫情而受到严重影响,但是由中国旅游网发布的数据可知,2019年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人数为434.8万人,较2018年高出5.5%。由此可知,不受疫情影响下的酒店业规模和市场增长迅猛,然而从事该行业的人数并未跟上发展速度,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张咪通过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就业意向的关系,提出加强专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认同感、行业忠诚度的对策①。鲍富元等以三亚学院酒店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因素、薪资福利、晋升与工作环境等方面分析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意愿及行为②。鞠小琦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酒店管理高职生对口就业率低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③。杨梦璐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每年就业人数下降,对口从业员工流失率高等问题,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④。黄芬以福州相关大中专院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本科、高职高专和中职三个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低,从薪资水平、休假制度、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酒店就业意愿不高的原因⑤。张翠针对河源理工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以及学校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就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⑥。陈纯基于文献分析结果,得出影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主要为用人单位满意度、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前景,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⑦。本文通过对湖南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学校和酒店的调查研究,针对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为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增强社会人才资源合理调配提供指导。

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一)酒店管理专业问卷调查

酒店(也可称为宾馆、旅馆、旅店、客栈、客店等)是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饮食和短期休息空间的商业机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服务管理意识、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在高星级酒店、高级住宿业机构和高级餐饮业机构等从事接待服务、酒店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饭店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级管理与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酒店一线业务部门接待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重点分析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为了解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态度及就业的看法,作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针对湖南某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调查问卷设置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对专业的了解情况、父母亲对子女就读专业的态度等问题,以此来了解学生的相关现状。其次,调查问卷设置了学生的就业想法、对酒店工作的看法、就业意愿以及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针对已毕业学生增设了初次就业状况、现就业状况、对酒店工作的看法等问题,从而全面了解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意愿。学生对就业的看法离不开培养的学校,因此设计了教师问卷及访谈环节。针对酒店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从校企合作、对员工的素养要求和满意度、企业提供的薪酬和发展空间等方面。就数据的来源而言,校内数据主要来自学校的统计数据,校外数据主要通过文献资料以及专业性强、可信度高的网站获取,如国家统计局、中国旅游网和职友集等。

(二)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就业率。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盈利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到2019年本科毕业人数分别为749万、765万、795万、820万和834万,本科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6%、92.2%、91.8%、91.5%和91.0%。酒店管理专业就业率在管理学46个专业中排名第十位,在旅游管理类4个专业中排名稳居第二。2015—2019年,全国旅游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7%、92.9%、93%、92.7%和93.1%。2.就业方向。职友集根据4.4万余份就业数据分析得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酒店/旅游、餐饮、房地产、金融/投资/证券、物业管理/商业中心、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占比分别为25%、15%、13%、10%、9%和8%。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高,人才流入其他行业的比率偏大。3.酒店管理专业的需求地区与数量。根据职友集发布的数据可知,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需求地区为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武汉、杭州、厦门等,占比分别为21%、14%、12%、12%、6%、6%、5%和5%。2016—2020年的酒店管理专业职位需求逐年增长率分别为20%、-21%、16%、163%和-24%,可知2019年出现了一个大爆发,2020年受疫情影响,酒店市场受到较大影响。4.酒店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待遇。智研咨询通过对2千余份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业者的待遇问卷调查,得知酒店行业的待遇相当可观,平均薪酬水平为6450元/月,其中月薪3000—4500元、4500—6000元、6000—8000元、8000—10000元、10000—15000元的占比分别为25.2%、24.1%、19.5%、11.1%和8.8%。薪酬与工作年限基本呈递增关系。工作年限0—2年、3—5年、5—6年、6—7年、8年以上的月薪水平为4070元、7320元、8320元、12700元和13600元。

三、湖南某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基础上,本文针对湖南某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低

毕业生就业率是毕业生就业人数与毕业总人数的比率;专业对口率是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程度的比率。专业对口率表明人才供需匹配的程度和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程度。湖南某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除去继续深造学生)均在94%左右,高于全国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说明湖南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和帮助学生就业方面颇有成效。从湖南某高校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对口率可知,直接进入酒店工作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占比仅为2.7%。先在酒店工作一段时间,有一定工作阅历后再转其他工作的占比21.1%,高达76.2%的毕业生会直接选择其他工作。

(二)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同度低

从湖南某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生源可知,仅15.8%的学生对酒店行业有兴趣而填报了酒店管理专业;对酒店管理专业认识有偏差而误选的学生占比为37.9%;通过学校调剂分配到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占比达41.1%;他人推荐的占比为5.2%。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且社会民众对服务行业的刻板印象,也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就是单纯的服·商经管理·务业。在此偏见的刺激下,学生对自己选择酒店业的决心产生动摇,加之初进酒店工作,大多安排在一线,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导致大多数人选择转行。

(三)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不全面

酒店管理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际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是该专业人才培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受政策、资金、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因素的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偏少,是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湖南某高校而言,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从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关于理论、实践和实习课程比例安排的看法中,可知76.8%的学生认为校内外实践的学时及实习内容存在不足,实践时间短、内容单一。同时,在实习期间内,学生往往被安排在学校固有的几家合作酒店,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大的上海及深圳等地未增设实习点,实习岗位都是在一线服务岗位,很少有换岗历练的机会,导致通过实践提升技能的方式较为单一。一线部门的工作大多繁重,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工作热情,影响学生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决心。

(四)酒店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随着酒店行业的迅速崛起,国民素质教育的普及,一部分人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看法有所改观。但仍有一部分人对酒店从业者或服务行业存在严重的偏见,认为酒店行业是为人服务的、低人一等,工作繁重且劳累。同时,酒店入住客人或者旅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遇到一些细微的过失或误会时,不能将心比心地表示理解,而是无礼地对待酒店工作人员。学生在实习期间或者初入社会工作时遇到这种问题,很可能动摇从事酒店行业工作的信心。从湖南某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家长对子女就读该专业的支持度来看,68.4%的学生家长不支持子女选择该专业,只有15.8%的学生家长了解并支持子女就读该专业。

四、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改善对策

(一)个人层面

1.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从调查结果看,湖南某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专业选择偏差,被调剂到酒店管理专业,加上社会上对服务行业的偏见,导致较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学习兴致低。因此,学生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需要明白酒店管理专业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前途,职务有高低,但职业无贵贱之分。在大学四年中,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学校提供的平台、专业课教师、已毕业的学长等,提前了解酒店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和所需职业能力,珍惜每次实习机会,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同时,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尽早确定将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证书作为学习能力和技能掌握的有力证明,尝试考取相关的证书,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端正学生的择业动机和择业心态。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态度对工作选择有很大影响。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职业,不能把初入工作的待遇视为主要的择业依据。从调查数据看,酒店从业三年以上的月薪水平达到7320元,较工作0—2年的4070元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底层做起,吃苦耐劳,在工作过程中提升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前景将会更广阔。

(二)学校层面

1.推进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受教学资源的影响,难以为学生提供很多外出考察的机会,设置的课程理论性过强,实践内容偏少。学校可以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政策力度,将合作企业中各部门的优秀员工或本校酒店管理专业优秀毕业生请到学校给学生授课。也可以深化产教融合,把合作酒店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加强学生与酒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管理、创新、社交、外语和心理承受等能力。2.改善岗位实习体制。岗位实习是学生了解酒店行业的窗口,实习体验对学生未来是否继续从事酒店业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在选择实习酒店时,需要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关系进行匹配。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有多个岗位可供选择,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酒店的运行模式,增长见识。3.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目前,湖南某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人员非常少。学校应积极帮助学生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和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自主创业。学校可以多与学生沟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出谋划策并提供一些信息与渠道。

(三)企业层面

企业重视人才发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大多数酒店存在就业门槛较低、专业化程度不强的特点,导致从业者在社会中的地位普遍偏低。一个优秀的酒店企业,管理运营和文化建设都离不开高学历人才。酒店企业应重视人才发展,以人为本,通过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待遇和晋升机会,才能留住更多人才,积极工作,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酒店行业发展迅速,各集团酒店纷纷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酒店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让总经理到员工都会自觉遵守服务规范,力求精益求精,真情服务,确立双赢的价值观。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的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顾客,留住人才。

(四)社会层面

第2篇:高校就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内涵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简言之就是毕业生获得职业及维持就业状态的能力。究其内涵,无外乎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执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情绪调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也就是说,高校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际上是上述能力的有机组合。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学生的这些基本的素质能力都是一致的,研究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实际上是从政府、高校和个体等不同层面贴近民办高校的实际,对影响就业能力的因素施加影响。

二、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多为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物流公司、财务公司、金融公司。当前的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多数企业只愿给毕业生较短的适应期,甚至有一部分企业希望招聘进来的毕业生能立即上岗,因此,为适应企业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三、影响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需要,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影响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研究影响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也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1.影响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内在因素

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其本身的素质对其能力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研究,管理类毕业生本身的素质对其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

当前,绝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布置相关作业。管理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时对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并不完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知也不充分,有的甚至认为提前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脱离实际,毫无意义。因此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并不完善,一部分学生在制定完职业生涯规划后并不能按规划执行,最终导致不能在面临就业时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这种不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导致就业能力低下。

(2)不稳定的心理素质

学生在校期间有多种提升自己的途径,增强自己的信心,如学习考试、班干部竞选、学生社团工作、社会实践、求职面试等。在这些方面的成功会对提升其就业能力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是部分同学因为限于不稳定的心理素质,在这些方面的挫折没有成为其前进的动力,失败使其妄自菲薄,最终导致在后续的学习和求职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

(3)不恰当的求职期望

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一种悖论就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与部分地区或行业“用工荒”同时存在。探讨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工作环境、薪酬条件甚至企业文化有着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却是学生自己的素质无法达到相关岗位的要求。好的单位进不去,基层的单位又看不上,最终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影响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外在因素

显然,影响到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外在因素有很多种,比如政府的就业政策、民办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系、企业的用人理念、社会上盛行的求职观念等,我们将其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类: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个方面主要是政府、社会和企业对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一是政府缺乏关于民办大学毕业生社会实习和实践相关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关于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不完善,而且对于民办高等教育创新提供的扶持政策较少。二是社会上关于就业的一些陈旧腐朽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也很严重。学生的三观受到各种不同思潮的影响,其中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突出,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自我中心、过分功利等情况。三是企业在招聘时对条件的人为设限,比如学历、性别、学校等,使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生气馁,感受不到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2)高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当前,高校教育理念及相关措施制约着毕业的就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虽然大多数民办高校尝试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并接轨,但其实践教学尤其是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同时相关课程设置对于就业的指导并不充分,很难满足管理类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虽然民办高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投入虽然呈上涨趋势,但是远远没有办法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更是没有办法在捉襟见肘的经费支出时在创新创业方面考虑大的投入。

四、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绝大多数方面都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如何在竞争中生存成为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当然,与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的学生也面临着就业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同时入手。

1.练好内功,管理类毕业生应积极主动

首先,管理类毕业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以强化就业能力。众所周知,当前的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想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取胜,获得满意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应特别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过认真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包括执行力、沟通力、思维力、协作力、调适力在内的各种能力。通过夯实基本功,有效提升就业能力。其次,管理类毕业生应树立远大理想,以创业为最终目标。相对于就业而言,创业是一种更激进的行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创业梦想的就业者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就业者。创业解决的不仅是个体的就业问题,还能解决群体的就业问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社压力。毕业生创业,尤其是管理类毕业生创业是一种新兴的趋势,是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出现的现象,这部分毕业生要么家学渊源,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要么在学期间胆识过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创业经验。这部分同学的共同点一定是在校期间对自己严格要求,全面发展。再次,管理类毕业生应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努力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主动出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其招聘机制的变化。现在的体制已经打破了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铁饭碗,社会养老体制的调整将使得“吃皇粮”这一传统的就业价值观崩塌,管理类毕业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就业目标调整到适合自己的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观念的调整将有助于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最后,管理类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应积极调整自身心态,摒弃好高骛远和自惭形秽的想法,尝试从基层做起。不切实际的就业目标不利于提升就业能力,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调整就业心态,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国家的就业政策,尝试到西部、到基层就业。

2.多方助力,推动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

管理类毕业生练好内功是就业能力提升的决定因素,但是社会、企业和高校同时发力对管理类毕业生提供的帮助也能很好的提升其就业能力。

(1)积极优化社会环境

第一,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应通过自身的宣传让管理类毕业生意识到在校期间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考虑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媒体的宣传报道能很好的引导学生重视就业问题。从而督促其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下更多功夫。第二,用人单位应尽量解决以文凭定薪酬的难题。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伴随着本科生的大量增加,硕士、博士的数量也显著增加。很多单位在薪酬体系里体现出对文凭的重视,尤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重文凭轻能力的举措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甚至明确要招“985”、“211”高校的毕业生。这些歧视性的招聘条件极大的挫伤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不利于帮助毕业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不利于他们形成迫切提升就业能力的动机。第三,积极破解“读书无用”的谬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的成本逐年上升,某些领域里的技术工人的收入比大学毕业生收入高成为一种常态。导致“读书无用”的谬论有了滋生的土壤。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制约着学生提升自身能力。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与技术工人们相比,本专科管理类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其薪酬水平也会随着能力的提升而水涨船高。

(2)努力完善支持政策

第一,积极出台政策约束引导民办高校在实践实习环节加大力度。当前,民办高校普遍设立了毕业前的实习环节,但这种实习并没有得到政府加强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出台诸如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接收本专科学生毕业前实习。应积极尝试实习合同制度,以解决民办本专科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第二,出台就业歧视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对本专科毕业生就读学校、就读专业、生源地、性别、职业理想等方面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歧视进行惩处。这样能够较好的帮助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在校期间提升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热情、信心与积极性。

(3)认真构建教育体系

毫无疑问,在众多的外在影响因素中,教育体系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构建有利于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教育体系意义重大。第一,调整学生培养体系,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育的分量。更多的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利用民办高校体制灵活的优势,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注重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典型,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予以及时的帮助和支持。第三,注重长效机制,提升就业创业的指导能力。民办高校要在师资方面下功夫,注重从企业引进“双师型”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加强辅导员和就业专干队伍建设,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日常指导。同时努力打造就业平台,通过组织举办招聘会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结语

综上,提升民办高校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非一城一地一校之事,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最终通过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起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3-4.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学报,2010(2):52-54.

第3篇:高校就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在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数量明显增加,由于毕业生供需压力和矛盾越发显著,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不仅能强化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还能显著降低求职和招聘成本,在推动就业的基础上,直观体现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情况。基于此,强化信息化建设和构建功能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也成了当前高校发展的基础环节,下文将展开详细论述。

1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概述

1.1构建系统的基本需求

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需要长远运行,从而实现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无论是功能还是应用过程中都对系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按照就业指导中心日常工作的要求,应该认识到就业信息网的用户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就需要进行访问用户的分类管理,在不同的权限类别下进行需求功能的满足[1]。在网站系统中,用户主要涉及的是学生、企业和就业指导中心管理员。因此按功能类别可以划分为毕业生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管理、校园信息管理和辅助等功能,例如职业测评等。

1.2功能设计

根据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需求,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进行以下分解:(1)部门工作概况。部门工作概况指的是为浏览者介绍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内容和办公项目,便于学生和企业进行相关内容的办理。(2)就业动态和管理。就业动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相关校内活动和就业新闻。就业管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不同地区的就业政策和方案,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3)就业和创业指导。就业指导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有指导性的就业信息,比如求职技巧、就业案例分析、注意事项等,帮助和指导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可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成功案例等信息,在鼓励学生创业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社会就业压力[2]。(4)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比如招聘职位、人数、地点和工作要求等等。企业招聘信息分为管理员录入、信息和系统维护几个环节,企业在工作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招聘信息的,但是需要提前注册并授权。招聘会中的信息可以为学生更为集中地地区招聘消息,不仅能方便学生查询,还能实现就业机会增加。(5)毕业生简历系统。毕业生简历系统涵盖的内容比较复杂,比如个人信息、求职意向、学历、特长等等。毕业生在求职系统填写完自己的信息后,可以在网上进行求职意向的,并在数据库中保存相关信息,企业就能在招聘过程中根据职业要求查询满足企业要求的毕业生信息[3]。(6)用户注册。系统运行阶段需要设置实名制注册制度,通过认证后才能享受网站提供的相关服务。所有用户在应用系统前都需要进行实名注册。基于用户身份类别不同,因此在注册时也要选择不同的用户类型,比如学生、企业等类别。(7)职业测评。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测评服务,在先进的测评系统帮助下,对学生的性格、能力、发展空间等进行评估,从而帮助学生更快速进行行业和职位选择[4]。

2系统功能模块概述

2.1用户管理

系统运行过程中应该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合法性,所以在对该平台构建后,需要对访问用户进行必要的访问控制,从而实现用户对平台访问的管控。在这一平台中,要借助角色类型不同进行访问控制策略的调整,确保网站访问效果得到最大程度优化[5]。通常权限管理系统分为以下四个环节:首先,用户管理。主要包含了系统维护工作者的基本信息,内容的记录、编辑等等。其次,角色管理。主要就是对不同角色的定义或是编辑处理。再次,授权管理。这项工作主要是将不同角色分配给广大用户。最后,用户身份认证。这项工作需要用户在登录过程中提供正确密码,在安全性得到保障的过程中,系统实现对密码的二次加密。在访问控制环节中要始终坚持无权限栏目不可获取的工作原则,换言之,用户只有完成身份认证后才能进入到管理界面,并且在权限范围内获取相关内容,对于没有授权操作的界面仍然无法进行操作和信息获取。对于用户在系统运行中点开的每一个链接界面都需要进行身份信息的验证,避免出现非法跳转对系统正常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2.2用户登录和注册

在就业信息系统中,用户登录是最基础的功能之一。按照系统用户类别差异,通常分为学生、企业和就业指导中心管理者等。学生和企业可以在主界面直接进行登录和注册,但是其他用户就需要在地址栏中填写具体位置后进入特殊登录界面,在完成登录后按照提示差异,使用不同的权限范围[6]。一般系统登录界面需要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验证码,并在登录成功后进行信息数据的验证。在用户输入用户名和验证码后,系统后台需要对其正确性进行判断,只有保证验证成功才能在登录状态下继续开展其他项目。否则,系统会直接提示用户名或是验证码错误的信息。

2.3招聘信息

目前高校就业网站越发完善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需要在学校网站上获取相关的招聘信息。所以,在就业信息网中,招聘信息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模块。这一模块的设置不仅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手段,还是企业招聘信息的重要方式[7]。在该网站运行过程中,企业主要的任务就是真实而准确的招聘信息。在信息时需要用人单位和就业信息管理者进行配合,也就是企业在相关招聘信息后,需要登录注册并完成授权,才能在填写相关招聘信息后由管理者进行审核,并及时招聘信息。企业在进入网站后,需要正确输入企业的信息和密码,在身份验证为合法用户后,才能进入到用户功能模块系统中,在招聘信息栏中进行招聘信息的设置,及时进行信息。在招聘信息中,主要涵盖了企业对求职者提出的素质要求和职位信息。

2.4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中,主要就是对学生、企业基本信息的修改、查询等操作。在学生和企业完成信息登录后,会在具体登录界面中展现功能任务栏,在任务栏中详细列出了增加、修改或是删除等相关功能。比如企业在功能任务栏中点击查询键,通过输入学生的姓名或是学号,就能获取准确的学生信息,同理,输入企业名称也能得到相关的企业信息。

3就业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的运行和架构组成方式已经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在对不同需求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系统始终保持和用户的密切交流,并且在充分分析和挖掘用户需求基础上也引导用户实现了真实体验,在用户的反馈中我们可以更精准的掌握设计中的不足,因此系统的功能实现了全面性和科学性发展。此外,交流过程中,系统中的问题还能为全国毕业生就业系统的管理联网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在技术设置中,该系统主要采用了可移植性、可维护效果较好的系统平台,这也为后续功能的增加和修改提供更为显著的技术设计优势[8]。系统在功能模块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性能稳定,避免出现功能应用差异问题。在对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研究中发现,主要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3.1功能特点

结合实际情况,毕业生和企业可以搭建起更为便捷的沟通桥梁。在互联网技术帮助下,可以实现在线应聘、在线签约、在线面试等功能。此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扩大招聘范围,还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双方求职招聘花费的成本。并且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都能实现在线追踪。在获取相关数据后通过细致分析,可以更有效进行信息匹配,增加招聘和应聘成功的概率。

3.2技术特点

在SHH框架作用下,系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拓展性和维护性优势,保证业务的集中,是对项目实用性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借助相关技术手段,可以将频繁访问的界面转变为静态模式,有助于系统性能的整体优化。在研究中发现,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系统框架已经构建,并且完成了对基础功能的测试,但是少部分功能仍处于开发和研究中。总而言之,要在系统运行中加强对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应用,在完成系统潜能挖掘的背景下,实现系统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设计功能完整性和稳定性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用户类型主要分为毕业生、企业和毕业生主管部门,基于不同用户对系统功能的要求不同,因此在系统构建过程中要保证针对性功能的优化。该系统需要强大的数据作为支撑,在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帮助下,可以实现管理功能的规范性。在对项目进行探索和开发阶段,需要加强对系统技术的研发,确保技术层面和业务水平的优化发展。总而言之,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更为健全的信息服务,是今后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有效提升的基础保障,因此在系统开发和维护中,也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技术优化,最终实现对毕业生就业的有效辅助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叶章浩.基于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9,11(16):132-134.

[2]马粉兰,鲍平平.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与创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2,20(6):38-40.

[3]王楠,顾俏明.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才智,2012,31(17):62.

[4]吴晓光.基于web的高校就业管理决策系统研究[J].华章,2012,29(22):106.

[5]付博文.高校就业信息数据统计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8,45(11):191.

[6]李善兴,盛磊.高校毕业生空间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信息化治理——基于吉林省J校学生的实证分析[J].情报科学,2019,37(9):117-122.

[7]王红旗.基于ASP的招生就业网站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速读(中旬),2018,14(11):238.

第4篇:高校就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第5篇:高校就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档案;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就业服务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档案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上面记录了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当中所有的信息,包括学习情况、毕业情况等,同时档案也会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安排、转正定级、工龄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针对于高校毕业生档案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高校毕业生对于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多数的民营和私营企业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当中,忽视了应聘者的档案审核工作,同时也没有给予档案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的产生便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这样便会使高校毕业生忽视对于自身档案的管理与保存,甚至在有的时候还会造成档案损坏或者是档案遗失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便给我国的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题。二是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我国的高校当中,对于学生档案的管理有着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便是在高校当中,没有针对于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档案管理机制,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疏忽的现象,同时这种情况也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升了工作难度,继而使其工作量增大,同时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档案保存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若是在保存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问题,便会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情况的出现也会使档案管理工作失去本来的意义,进而使我国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付诸东流。三是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主要应用到的便是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效率也较差,并且,还受到管理人员的影响,若是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误差或者疏忽,便会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受到损害。与此同时,通过手工操作进行档案管理的方式也会给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带来大量的工作量,进而使其工作的质量不能够得到全面的保证。所以,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适当引入现代化的手段对于档案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精准且安全。此外,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也制约了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就业服务质量提升

在提升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层面,一是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应不断提升对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组织领导,提升档案管理能力。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涉及人才、就业方面的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强化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能力。二是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应建立从制度、岗位、流程、监督等体系化和现代化档案管理新机制。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机制完善中应从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制度健全完善、岗位清晰明确、流程规范顺畅、监督有力有效等方面提升管理的能力,从考核监督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提升。三是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升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在原有成熟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相结合,运用云存储、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高校毕业生档案保存的安全性、查阅使用的快捷性以及档案的利用能力。四是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应加强业务能力提升,使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工作中,应加强业务学习、业务培训、业务总结与应用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全面、全方位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具体要求。在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层面,一是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首先应建立指标口径一致、能够进行区域间、行业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就需要在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建立口径相对一致、管理信息系统相对统一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区域间、部门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二是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建立高校、人才与就业服务中心、用人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资源共享、管理协同,在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涉及了高校、人才与就业服务中心、用人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等多家参与主体,因此,需要建立各家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通过信息互通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开发利用会商机制等具体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提升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实效性,更好的发挥高校毕业生档案中所展现的档案参考价值,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三是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建立人才就业服务中心与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决策需求对接机制,使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编研产品能够真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发挥档案的参考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应建立行政决策管理部门与人才就业中心之间的需求对接机制,通过行政决策部门提出需求,人才就业服务部门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与专项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具有实效性的决策参考档案编研信息产品。

三、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业务办理的动向分析。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以及用工主体的多样化,高校毕业生档案业务在办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趋势、新的变化,对于业务办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人才与就业服务部门应关注业务办理与档案管理中的趋势化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办理规范、业务办理程序调整,以适应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和业务办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二是探索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探索信息技术与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本地化应用,提升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当前人才和就业服务部门所应研究探索的重点工作。三是加强需求性分析为行政决策部门提供有效数据与文献档案决策支持。在档案管理水平与质量提升的基础上还应探索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行政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文献参考。这个过程中,应从需求性分析入手提供行政主管部门急需的和重点研究工作的决策参考文献和数据,真正体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洁洁.数字时代的归档制度转型研究——以福建省公安厅数字档案室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9(08).

[2]李春灿.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能力提升措施研究——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J].档案管理,2019(04).

[3]陈泳欣,聂二辉.“多元冲突”与“多元互动”——社会治理下的档案思维新发现[J].档案与建设,2019(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