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安全管理范文

高校安全管理全文(5篇)

高校安全管理

第1篇:高校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1高校做好安全用电的意义

(1)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电能使用方便,易于产生,便于运输,利用率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高校教学、科研、生活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电,没有正常电力供应,多媒体教室上不了课,科研仪器不能使用,食堂不能保证可口饭菜供应……所以高校做好用电安全管理,是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更是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创建良好育人环境的需要。(2)保证高校供电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的需要。高校对变、配电设施的操作、高压电工等工作加强管理,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各条规定,并加强用电负荷的控制和管理,严禁私拉私接电线,严禁私自加装使用大功率或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电器设备,以防止过负荷造成设备损坏,甚至酿成火灾;保证从事带电作业人员的设备安全,必须配备一些必要的安全用具和措施,一般作业人员禁止乱动电气设备,才能保证高校用电系统安全、可靠、优质、经济地运行。(3)保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当前,在国家的大力号召和推广下,高职院都能积极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为了学校安全用电管理,规范用电行为,实现开源节流,防止用电事故的发生,诸多高校改造或更新用电设备,推广节能新产品,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如对中央空调、分体空调、教室照明等耗电量大的设备设施,实现无人化智能管理;推广绿色照明技术,大量采用LED节能灯;对学生宿舍采取用电限量管理等。这些举措都是加强安全用电的管理手段;是珍惜电力资源,强化节电意识的需要;更是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需要。(4)保证高校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是高校正常运行中不可缺少重要因素之一。但用电是存在极大的潜在性危险源和不确定的危险因素,不懂得安全用电知识,不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就容易造成师生员工触电伤亡、电力设备损坏等意外事故,所以“安全用电,人人有责”。高校师生员工应自觉提高安全用电意识和觉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

2高校用电安全风险管控应对措施

高校历来重视安全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意识较薄弱,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日常检修不到位等问题。高校要做好用电安全风险的管控,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健全用电安全管理组织。高校要做好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高校应成立用电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应有校级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后勤部门,由后勤部门负责人任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行政办、宣传部、工会、学工处、团委、资产处、后勤中心及各二级学院、直属单位和部门等。全校做到行政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二级学院、处室领导、直属单位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用电安全管理网络。领导小组应不定期召开专项会议,研究部署学校用电安全管理相关工作,确保学校用电安全管理工作“时时有人管,处处能落实。”(2)完善用电安全管理制度。高校要做好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制度建设是根本。高校是做好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制订完善的用电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学生宿舍、实验实训室、图书馆、食堂、超市等人员密集、用电量大的场所的用电安全管理制度,还有施工用电、临时用电的管理措施等,同时还要明确用电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应规定所有电路安装、电器操作的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如高压电工操作证、维修电工证;各变电所、强电间等应符合用电安全规定,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师生员工都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用电制度,严禁私拉乱接电源,严禁违章违规使用电器,严禁电源线路超负荷使用。高校应严格落实用电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对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落实用电安全责任制,年度内未发生用电安全责任事故的各二级学院、处室,学校应发放用电安全奖励,反之,则给予相应处罚。(3)加强用电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增强师生员工用电安全意识。高校要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的用电安全教育,大力普及用电安全知识。要利用主题班会、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手册、电子显示屏、校园网站、微信、QQ等宣传介质,开展形式多样的用电安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安全用电知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师生员工熟悉自己办公或宿舍主空气断路器(俗称总闸)的位置,一旦发生火灾、触电或其它电气事故时,应第一时间拉闸断电,避免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要加强安全用电的教育宣传,强化人走灯灭、人走关闭所有电器开关的习惯养成。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科学用电”、“安全用电”的观念,杜绝那些常见的不安全用电行为,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更多师生员工了解基本安全用电常识和触电急救常识,进一步提升高校整体用电安全管理水平。(4)加强日常检修与维护,确保用电安全运行。高校要根据电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对有危险的重要部位,如变电所、强电间等设立危险标志,防触电事故发生。后勤能源管理职能部门要制定的具体要求,要经常组织电力设施管理人员进行检查、检修,规范学校的电路,检查用电设施的使用安全,保障学校的正常用电。要加强电力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日常检修和维护水平,特别是对重要单位(部门),如科研所、实验实训室、图书馆、食堂等的用电安全提出明确要求,提高重点单位(部门)安全用电管理水平,杜绝重大、特大事故发生。各物业公司、各二级学院也要定期对所属用房的用电负荷和供电设施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后勤能源管理职能部门。

3结束语

总之,高校要高度重视用电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并把安全用电工作纳入校园年度安全工作计划中,让各单位(部门)齐抓共管,共同维护用电安全,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全面推进平安、节约和绿色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柳婵.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6.

[2]林进鹏.高校公寓用电安全管理初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7,1.

[3]李春红.电气安全常见管理隐患[J].劳动保护,2018,3.

第2篇:高校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戴明管理;高校安全;工作创新

管理模式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最早应用于质量管理领域,后来又用于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它从日常实践管理着手,循序渐进的持续改进,不断出现新的起点,没有终点,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

1走近戴明(PDCA)管理模式

1.1管理模式的特点

(1)大套中,中套小,环环转动,相互促进。学院是大系统,各二级分院和部门是一个中系统,各教研室、班级及个人均是一个小系统,这样逐级分层,环环扣紧,把整个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配合,协调地共同发展。

(2)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是每一个系统必经的过程,且要求不能中断,日复一日的运行。每一件计划指标,都要有保证措施,一次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转入下一轮解决。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PDCA是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每一次,都要有所前进和有所提高。

1.2管理模式的运行体系

(1)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没有计划目标,工作是盲目的有了计划目标而不执行不实施,就等于没有计划,但不检查,就无从知道干得怎样,没有最后一个阶段,工作成果就无法巩固。

(2)它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每经过一次管理,就应当提高一步,如此周而复始保持整个计划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它是一个上升的螺旋体,上一级管理是下一级管理的依据,下一级管理是上一个级管理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小是大的保证大是小的依据,通过小的不断转动,推动上一级。

2戴明管理模式在校园安全工作中的意义

2.1“P”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系统性

在PDCA管理中,“P”是基础,是第一步。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5W1H”,即为什么做、做什么、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以及如何做。对于高校安全管理来说,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即是由保卫处进行调研、分析、评估,经过充分评估和整体规划,将各项政策、工作规划、具体任务条例化,制定出一份摘要式的、简洁的工作手册(在实际运作中,该手册还应适时地进行修改)。必须充分考虑高校安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全方位辨识、科学预测、分析研判。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可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来判断,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对风险危害及意外的发生要充分做好预警及控制。

2.2“D”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有效性

“D”是PDCA管理的第二步,是整个管理过程的核心,如果只制定完美的计划,而不采取实际行动,那么再美好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雷声大,雨点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2.3“C”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协调性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C”虽然是第三步,但确实关键所在。第三步即是检查阶段,即检查前两步中有无问题。具体而言,考核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所辖部门的安全管理体情况作出评估,把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形势;帮助本部门对重点的岗位,人员和环节进行有效评估,如监督、安全措施、安全制度和安全材料是否到位、完善和完备等方面;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安全工作,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增加不同主体之间协调性。

2.4“A”有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长效性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A”的任务是反馈。主要以纠正偏差、调整方向、实际中应用考核成果为修正目标。以除旧迎新为修正的主要任务,可以在纠正前两步出现的问题同时,将纠正后的成果带入第三步。修正阶段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1)以发挥警示作用;(2)可以发挥评价作用,在对各部门实施责任制和执行力的评价中,可以把修正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进行参考;(3)可以发挥创新作用,在对原有制度和措施进行修改或调整时,可把修正结果作为其重要内容。

3戴明管理模式在校园安全工作中的应用

3.1计划阶段(P)以认识为前提,前瞻预防计划阶段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在组织保障方面,保卫部门要加强指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明确相关部门责任。部门之间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措施和方案,要职责分明。二是在参与主体方面,要广泛发动师生员工,抓基层,层层落实,分院、教研室、班级是具体实施单位。要参与安全工作措施和方案的制定,以获得认可和支持;三是在计划内容方面,要研究分析各类隐患,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期、重点时节进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并把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校园安全管理的方针,即“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校园安全管理方针既是校园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也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方向。高校借鉴PDCA模式管理的校安全管理更专业、更长效、使校园安全管理方针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内容和方法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紧紧围绕与风险、事故密切相关的安全理念,安全行为、管理机制及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探索和研究。通过引入PDCA理念,确立预防为主方针,完善过程控制机制,实施持续改过的循环方法,推行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3.2执行阶段(D)以成效为中心,全面控制以成效为中心。在执行阶段要结合本院工作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安全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安全工作的措施和方案,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照抄照搬现象;把校园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到事前防范上来,安全教育必须做到常态化,避免事后总结,使其周期贯穿到大学生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和时期,针对性的为他们展开安全教育。

3.3检查阶段(C)以结果为导向,全员参与在检查阶段要量化检查指标,细化检查办法,制订详细的安全检查细则,对安全工作措施和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挥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内部检查和外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找出工作差距,发现问题根源;要对存在的问题作具体分析。高校的安全管理,应突破只关注设备、环境等实际条件和专业人员培训的传统。研究表明,每位个体人的行为习惯及安全意识,是影响安全绩效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安全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有赖于作为载体和依托的全体师生员工,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专题培训,等相关知识赋予全体师生,并自觉贯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能最终体现出价值观、人生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和谐统一。强调全员参与,各层面的每一个员工从安全知识和防灾防风险等技能教育,致力于将每一位师生训练成一名能胜任的具有较高责任意识的成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高校安全。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检查不严,信息反馈不及时或很少反馈。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深,分作不明确、责权不清晰。执行阶段的成效如何、存在的问题,出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考核才能对问题分析透彻,从而解决问题。

3.4总结处理阶段(A)以问题为纽带,持续改进将安全工作经验在修正阶段要加以巩固、总结和推广;寻找不足之处的原因,加以改正,对新的未解决的问题要转入新的管理过程;通过奖优惩劣的方式对综合考核结果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完善工作目标,对实施方案和措施要做到定期实时更改调整,对工作的体系和制度加以不断的完善;要把修正与创新措施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基础和目标上,适时启动下一个管理过程。持续改进校园安全环境,是安全管理体系永远的主题,理应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PDCA是其关键技术,即周而复绐的演绎”策划、实施、检查、总结“,达到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效果,表现在体系中是不断出现新的起点,没有终点。

4结语

PDCA模式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平台,除了应用科学的管理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不继总结,同时,体系本身需要不断补充、不断修改和完善,不断优化。高校安全管理系统性的原则,应该在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并环环相扣,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均能形成一系统控制闭环,戴明的具体体现是纵横闭环的有机结合,使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得以优化整合、相互交叉、相互关联、构成系统整体性。

参考文献

[1]陈坤.基于PDCA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3-104.

[2]朱亚敏.高职院校安全管理标准化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3,(2):10-13.

[3]刘淑珍.浅谈PDCA管理在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15).

[4]田琼.PDCA方法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网络财富,2010,(6).

[5]王广利.PDCA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第3篇:高校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理念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一、绿色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原则

在绿色理念下,高校想要更好的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遵守以下五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绿色理念当中,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与环境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在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不论是生产还是使用等环节,都要关注整体性,对于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来说,也是如此,不论是危化品的采购,还是危化品的保管、使用与处置,都应从整体着手,构建出完善的管理制度,选择科学的管理方式,以确保各环节能够有效衔接到一起,清除连接障碍,提高管理效果。

(二)动态性原则

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采购的危险品数量、种类等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对安全管理的要求略有不同,如果高校采用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危化品进行管理,不仅会影响管理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所以,高校对实验室危化品进行安全管理时,应以新时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建立危化品的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动态地掌握其最新信息,并针对危化品的具体情况,不断对安全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以使其在实际当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高校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时,应遵守动态性原则。

(三)安全性原则

作为高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各项试验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在实验室内,危化品的数量较多,种类繁多,且物品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实验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应在采购、使用等多个方面,严格的对危化品进行管理,以及时发现危化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清除隐患的解决方案。因此,高校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时,应遵守安全性原则。

(四)全过程性原则

在以往的过程中,高校实验室大多采用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即根据危化品的管理内容,将其划分均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各环节之间缺乏紧密的关联性,导致整个危化品管理工作的质量偏低,经常会在实验室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并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因此,高校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时,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逐渐采用全过程性原则,即动态的都对整个危化品的采购、使用、储存、处置等环节进行管理,以保障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质量均达到要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管理,才会提升整个危化品的管理质量。

(五)有序性原则

对于危化品的管理来说,可分为几个自然环节,而在每个自然环节内,又涵盖了很多具体的细节,这些细节相互交织在一起,赋予了危化品管理一定的顺序,只有严格按照这一顺序对危化品进行管理,才会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高校实验室危化品,主要针对其采购、存储、使用、处置等的先后顺序进行管理,以免前一个程序出现问题对后一个程序造成影响。同时在每一个程序当中,也要确保管理有序性。以使用同一危化品为例来说,不同批次,首先使用贮存期短的危化品,后使用贮存期长的危化品;同一批次,先使用拆零品,后使用未启用品等,这样对危化品进行使用,不仅会减少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而且还能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

二、绿色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策略

(一)提升绿色安全管理理念

在绿色理念下,高校想要更好的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提升绿色安全管理理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整个化学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了解程度,掌握绿色化学的本质,了解其具有哪些用处。特别是开展与化学科学技术对科学与社会做出共享相关的课程时,更应提到绿色化学,即现代人类发展过程中,化学物品对环境的破坏,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养成一定的绿色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之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上,从而提升学生绿色、安全的理念。此外,在实验教学活动当中,还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对环境具有哪些危害,可以利用什么方式减少这些危害等。

(二)构建绿色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时,应与其他管理相同,需要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其提供保障。因此,在绿色理念下,想要提升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效果,必须要构建出绿色安全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应加强对现有安全管理制度的研究力度,从中挖掘出良好的内容与存在缺陷的内容,良好的内容可以继续进行应用,而对于存在缺陷的内容来说,则应结合绿色理念的内涵,逐渐对其进行优化,以使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次,高校应积极主动参与危化品绿色安全管理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会议的参与,一方面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拉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之间的距离,从而了解并借鉴对方实验室绿色安全管理制度的良好内容,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发展需求,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构建出适用于自身的绿色安全管理制度。

(三)打造绿色安全管理团队

在绿色理念下,想要提升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效率,应打造出绿色安全管理团队,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在聘请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人员时,不仅要考察应聘人员是否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而且还要考察其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是否养成了绿色理念,只有全部都达到要求,才可以将其聘用。其次,对于现有的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人员来说,应加强培养力度,通过培养的方式,提升危化品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绿色理念,使其在日常工作当中,能够严格按照安全、绿色环保的要求完成自身本职工作。

(四)采用绿色安全实验技术

想要打造一个绿色、安全的实验室,高校应逐渐对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对于那些危害性较高,或者是成功率不高的实验来说,可以利用虚拟实验进行替换,即通过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完成实验;这样不仅会提高实验效率,而且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可以选择相应的电炉,替换传统实验当中的酒精灯;利用绿色溶剂,代替传统实验中的具危险性有机溶剂;通过微波法代替传统实验中的某些催化剂等。同时,可以设计微量实验方案。实验必须用到的危化品,只要能见到效果,应尽可能从源头减量,建议使用极少量或微量,而且做到合理回收处置实验废弃物;对于那些危化品用量大、毒性强、危害大的实验来说,应将其彻底淘汰,而进行更多绿色、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实验。

三、总结

随着绿色理念的出现,为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这一要求,不仅能够加大高校实验室管理力度,而且还会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高校对实验室危化品进行安全管理时,应提升绿色安全管理理念,构建绿色安全管理制度,打造绿色安全管理团队,采用绿色安全实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彦茹.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疏与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4)

[2]张宗明,丁勤林,夏姣姣,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管研究[J].绿色科技,2018(1)

[3]陈亮,王博,王林燕,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8)

[4]彭华松,刘闯,张青青,等.实验室危化品废液“减量化”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化学世界,2018(10)

第4篇:高校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引言

实验室是科研人员的培养基地,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必备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逐渐被高校所重视,因此加大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具有现实意义。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加强事故防范意识,营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

1、仪器涉及内容较为复杂

我国高校实验室的专业面涉及较为广泛,加上高校理工类的科研项目、高校实验室的转型和发展、以及科研人员的培养等教育需求。大多数高校都陆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及实验,实验室是高校实验研究以及科研的重要阵地,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极其重要。高校实验室仪器较多,种类复杂,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都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和管理。实验室的安全检查需要全面,才能真正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

2、仪器种类繁多危险性大

高校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种类非常多,相对来说危险系数也就越高。加上许多的外在因素影响,高校实验室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实验室安全隐患中包括机械设备、危险化学用品、电气压力以及军用科研材料等较多类型,且个别设备安全隐患极大,不容许有一点操作失误或疏忽。例如机械设备隐患,焊工、机械加工等实验,存在刺伤、高温、飞物等安全隐患。

3、教学与科研存安全隐患

由于许多外国高校长期以来重视科研实验,科研仿佛成为高校的主要职能,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开始了教学科研的路程。此时,实验室安全管理成为了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实验时,多数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但仍有许多学生,不顾危险擅自操作实验仪器。教师对此有很大的责任,教师在实验前,就理应为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集中注意力,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验,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因为实验事故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较为疏忽,往往是高校的领导层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到其下级的系或院中往往重视度不够,而到了实验的操作人员,往往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实验安全没有强烈的意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导致学生认为实验是安全的,不会存在隐患。在实验过程中一心专注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高校实验室的大多数实验人员为学生、青少年,对于安全隐患认知较为浅薄,始终对事故抱侥幸心理,在事故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甚至对身体及心灵造成伤害。安全问题是实验过程中相对于实验结果和实验目的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安全管理不容小觑。

2、实验室安全机制不完善

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实验室安全问题上的细则较为科学规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健全。我国的整体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而言有待完善,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实验室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的二级院校中许多教师和领导对于安全管理构架体系不清晰,导致了在完善制度时无从下手。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落实管理到个人,明确管理人员负责的区域,注重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管理者应严格要求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首先进行登记,其次检查携带物品是否存在危险隐患,最后佩戴好实验室专用手套、服装等进入实验室操作。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忽略了这些小事所带来的无穷后患,安全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

3、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匮乏

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严格规范的执行这些安全管理制度,则成为了主要应注重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方面并未严格遵守,很多高校仅仅是挂在墙上展示,并未真正的贯彻落实。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碍于情面,导致事故责任划分不明确,对于实验事故的处罚力度也没有实施,导致了制度成为了形式化的摆设,对于事故的处理方式,也多是进行批评教育结束。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实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实验室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管理人员缺乏执行力度,对于规章制度的模式,对于安全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安全隐患的几率。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施策略

1、严格实施准入机制

大部分的高校实验室都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在实验人员首次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及严格考核,但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为实验者灌输的都是安全教育意识,缺少专业系统的实践培训。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应针对培训以及考核制度,只有通过培训及考核的实验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根据实验室不同的物品的危险系数,进而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标准,其中应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化学及物理物品的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后的处理方式以及发生安全事故时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同时,高校在实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设立安全教育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相结合,详细的为学生讲述实验安全常识以及应对安全问题时的具体措施,加强学生自身事故防范意识以及安全观念。

2、建立专业管理队伍

高校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人员为资产管理部门、设备部门、实验室以及保卫科等,管理的部门人员多数为高校二级行政管理人员。相对而言,这些人员对于化学药品、辐射、物理知识以及机械设备方面缺乏认识,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无误的发现设备的问题,为学校实验室加大了安全隐患。若想高校实验室规范科学严谨的运行,离不开专业的管理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对实验室器材设备以及药品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安全隐患,学校需要对管理队伍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管理人员在安全方面具有极高的防范意识。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不仅能够维护实验室的安全,还能在高校师生进行实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告知,做到实验室安全防患于未然。

3、完善安全检查制度

无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人员有多专业,安全管理制度有多完善,如若没有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这些起到的作用将微乎其微,不足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实践,最终安全管理制度将会流于形式。安全检查制度需要具备三方面素养,一是严谨、二是具有权威性、三是跟随问题导向。高校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高校实验室进行安全排查,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完备、化学药品是否保存完整等多项内容。安全检查制度必须落实到个人,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整改,若因检查不到位而发生隐患,则免除该检查人员一年评职称、评奖资格,并对造成的问题负全部责任。安全检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所以对检察人员应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并进行严格筛选,通过检查监督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维护实验室以及校园安全。

4、规范管理高危实验用品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之一,便来自于实验室的高危实验用品。所以,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在规范严格的管理下,使高危用品能够发挥积极地实验效果,同时避免实验室事故的发生。高危实验用品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章程,对其与其他实验用品进行分别管理,挑选专人负责检查和管理。对高危物品进行单独存放,进行双门双锁以及双人保管和领用的制度,此外,应彻底排查高危用品数量和领用记录,保证高危物品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专门存放。高危物品在进入实验时,应有严格的领取、实验以及用后销毁制度,做到高危用品的严格规范科学的使用,使用、归还或销毁都应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统一操作,不允许师生在实验后私自处理,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排除最大的安全隐患。

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室是科研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体现高校整体水平的标志。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也是一项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工作。伴随高校实验事故频发,高校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制止一切不安全不规范的行为在实验中发生。实验室安全关系着学校科研成果,为高校科研能够顺利开展,师生实验安全得到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被学校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徐红岩,曾令宇,陆召军.地方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2).

[2]谭棉,冯夫健.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5).

[3]林龙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福建电脑,2018,(10).

第5篇:高校安全管理范文

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调研报告》,明确提出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发展形势虽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情境下,保持着良好发展状态,但因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管理机制辐射面不够广泛,部分地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所设置专业管理环节的实践基础较为脆弱,所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学生作为推动国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栋梁,其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健康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因此,本书基于此认知,全方位解析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和营养健康状况,意在通过相应解析结果和调研成果,对强化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管理效率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意见,以此为各院校改进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书论述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时,所提出策略与措施全面参考了具体实际案例,不仅对人们有效解决学校现实中所存食品安全问题有极高应用价值,还具有极佳学术研究意义,可供食品安全领域研究人员、从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层次阅读和学习。

食堂是最能体现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为高校师生创建良好饮食环境的关键场所,其整体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身体健康状态、实际生活状况及学习与工作效果,从而对高校持续发展稳定性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来讲,高校构建科学化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与体系,具有诸多积极意义:首先,帮助高校食堂最大限度规避食品安全风险的产生。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会对食堂加工服务形式,具体服务对象,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分层式管理,如要求食堂加工服务形式须符合现代食品生产最新发展规定,将全体师生视作食堂服务对象,确保食堂内部人员拥有健康身体和良好心理状态等,尽可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出现概率;其次,满足高校师生对食品的期望,并大力促进食堂标准化建设。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高校师生,包括校内行政人员消费能力迅速增强,这将促使院校广大群体对食堂食品赋予更高期望值。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有助于全面加强高校食堂食品生产质量,满足群众对校园食品的全新要求,并助力推动标准化食堂的建设;最后,全力保障食堂食品质量和卫生,使食堂得以健康、长久发展。高校后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食品安全评估机制,与各种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共同加强了食堂品控环节的建设,使食品安全责任得到具体化落实,进而从根本上确保了食堂食品质量和卫生的良好状态,以此使食堂能在时代不断变迁中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根据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推动后勤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发展,对维护高校声誉、辅助院校树立良好口碑和形象有重要作用。所以,由整体发展观视角出发,高校可结合下述路径推动其后勤食品安全管理的优化与创新:第一,强化高校后勤人员食品安全管理意识,为提升后勤食品安全管理效率奠定思想基础。强烈食品安全管理意识,是高校后勤部门针对校园食品安全,投入更多资源、时间与精力的基础要素,是保证食堂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管控的必需要求。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层不仅要增强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意识,还可通过组建专业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约束规章制度,组织专业人员临场指导和检查、监督等活动,加强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二,注重各食品安全管理环节的实时改进,加大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育力度。现代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既要根据时展要求不断完善各环节的细节建设,如对严格管控食品原材料进购渠道和入库形式,食品加工制作方式,并对食品进行妥善储存与保管,还应对食堂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机制有严格要求,即对食堂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个人品行进行严格筛选,并建立健全专业性培训系统,以提高从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实操能力;第三,应用专业方法增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的发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这一方法,能有效识别、评价、控制食堂食品生产、加工及食用过程中所存安全问题。所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将该方法有机融入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从而更加专业化地管理食堂食品安全。此外,后勤安全管理部门不仅要要求食堂基层管理人员主动实施自查工作,还应协同多级部门指导优化食品安全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以此尽可能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