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电大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电大学习计划

第1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印制电路 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89-02

国家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旨在通过在试点高校及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摸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卓越计划强调要“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从当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电子化学科技发展的不断综合化及加速化,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探索电子领域中化学工程教育规律,创建与电子科技大学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化学与电子的复合人才的印制电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电子化学教育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电子化学“材料制备-印制电路设计与制作-器件应用”系统化的印制电路教学领域,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而随着电子化学品成分趋于复杂,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将化学知识与电子工艺结合在一起,着重培养在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工艺技术领域的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印制电路工艺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2]。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电子技术与化学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印制电路高科技人才的专业,在应用化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逐渐完善“化学”与“电子”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在国内是首创,是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扩展[3]。2013年我国印制电路行业总产值到达236亿美元,占全球产值的43%,尽管我国是印制电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印制电路产品,国外从制造设备、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要想改变我国高端印制电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化学理论基础,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印制电路工艺、制造等相关工作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具有卓越工程师潜质的毕业生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该文从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出发,探讨本科生印制电路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卓越计划修订印制电路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教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培养实用创新型印制电路工程人才的思路。

1 印制电路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印制电路(PCB)产业每年以25%以上的高速度发展,已跨入世界PCB大国之列,伴随着印制电路产品发展,要求有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技术和新的设备。我国印制电器材料工业在扩大产量的同时,更要注重于提高性能和质量。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电子技术与化学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高科技人才的基地,但目前对印制电路教学的重视度同市场需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单从学时分配上就可见一斑。从我校情况看,应用化学系本科生印制电路教学分成《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专业必修课,32学时)、《双面印制电路板制作》(专业实验选修课,8学时)二个教学环节进行,在第三学年第2学期内完成。《印制电路原理和工艺》课程组在教学中,按照PCB技术发展历史与基础、基本材料、线路设计、线路制作、三废处理、质量管理和发展趋势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包括印制电路基板材料、印制板设计与布线、照相制版和图形转移、刻蚀和焊接技术、化学镀与电镀技术、孔金属化技术、多层及HDI板的制作技术、特种印制板制作技术、印制板工业三废的控制、印制板质量与标准化、印制电路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等部分内容。《双面印制电路板制作》实验训练项目包括:PCB布线贴图的设计与制作相关软件的学习、PCB照相底版的设计与制作、孔金属化工艺及技术、印制电路板图形转移技术与工艺、印制电路板线路制作及线路保护技术与工艺等几部份实验内容。

1.2 存在问题

印制电路课程知识点多,涉及知识面广,工艺制造问题及节点设计学习难度大,加之很多学生材料化学与工艺、应用电化学与电子化学品基础不扎实,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尝试将互动讨论式教学、PCB工业制造案例教学、学生调研式教学、学生小组作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因课时所限及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授课时往往还是无奈停留在学生对PCB制造的基本原理的掌握及工艺能够正确了解的层次,很难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到对印制电路线、孔构件、电气信号稳定性及任意层Cu互连技术进行优化设计和合理构造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创能能力。同时对国内外印制电路电气结构设计规范的比较介绍也难以进行,对印制电路结构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介绍也不足。所以依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效果分析,印制电路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印制电路课程的课程大纲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针对性不强;(2)教学内容对国内外最新印制电路制造的新理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吸收不及时;(3)印制电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针对性不强;(4)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较低,整合高校、企业、科研资源配置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地较少;(5)课时偏少,未做到因材施教;(6)很多学生侧重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较差,从而对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产生畏难心理。

2 印制电路课程改革思路

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应是以知识学习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印制电路技术横跨信息电子与新材料两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培养方式对于化学与电子融合领域复合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于我国印制电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匮乏现状,通过分析印制电路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改尝试。

2.1 课题教学及实验科目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应用化学系印制电路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与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结合现代印制电路材料、结构、体系及设计方面的最新发展,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开发出基于“材料制备-印制电路设计与制作―器件应用”系统化的印制电路教学的课件。并科学划分及衔接本科与研究生的印制电路课程内容。针对印制电路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采取凝练授课内容、主讲精讲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课后结合作业自学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方式精炼教学内容;同时将实验模式从讲授式逐步转化为开放式,在优化理论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印制电路课程开放实验教学大纲,启动印制电路实验教学改革,引入实际工程设计讨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及掌握印制电路理论知识及设计方法,构筑开放实验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 加强实际工程训练

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形成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模式,努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多样化拔尖人才培养创造“研发训练、工程实践、创业体验”的多样化拔尖人才培养环境,将先进工业化技术引进实验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环节及假期让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印制电路的设计及制造工艺,印制电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逐步改进为实际工程设计题目。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使印制电路实验学科更具有自己独特气质,实现从实验向设计研究阶段的转变,改变传统实验与设计研究脱节的现象,学习体验大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方式,使我校应化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为技术或管理人员打下坚实的工程基础。

2.3 激发学习兴趣,力求因材施教

现代印制电路技术是许多学科与技术相互渗透、交叉的产物,是一个从事电子仪器与设备设计与开发技术领域合格的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等。以资深教师进行印制电路课程学习动员,绪论课主要介绍印制电路发展的最新特点、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印制电路面临的瓶颈技术课题、印制电路未来的光电路发展前景、印制电路行业状况及国内外重大印制电路技术革新等。通过印制电路学习动员开阔学生视野也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印制电路的兴趣。鼓励对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LPKF ProtoMat H100数控钻机Board Master5.0、CR5000等印制电路工艺设计软件,为做毕业设计及适应毕业后从事印制电路设计工作做准备;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与任课老师的科研课题,构建“基础性实验 专业实验?工程实训?创新实验”的递进式、工程化、创新型的实验体系,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建立化学虚拟工程模拟与工程实训相结合的先进工程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个性潜力、以期达到开阔学生知识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健全身心、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2.4 电子―化学相关知识的拓展

在电子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各种新型材料、新型元器件以及各种新型整机的研制、生产与应用,都与化学及其工艺过程密切相关,印制电路课程是以化学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电子化学学科方向为主线,整合电子科学与技术、有机合成与光电技术、能源化学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等资源。这就要求学生在化学课学习阶段对印制电路所需的化学知识点扎实掌握,鼓励并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印制电路课外书籍及科研文献、撰写读书报告等,从而改善学生因化学基础差而对印制电路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的状况,保证学生印制电路知识的系统性。

3 结语

我国要从印制电路制造大国转变为印制电路强国及至创新强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创新型印制电路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修订印制电路系列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侧重工程应用型现代印制电路制作实验教材,精炼实验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多种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印制电路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化学知识与电子产品结合起来,利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印制电路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印制电路制造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卓越计划要求的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 林文松,刘延辉,何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大学教育,2013(6):139-140.

第2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电工学课程体系 myDAQ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45-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即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1]。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我校成立高等工程师学院,以四个优势学科为依托,选择矿物资源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作为首批卓越计划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

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非电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目前传统的电工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跟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和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较好地实施卓越班级的电工学教学,已成为了各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目前我校的电工学在进行针对卓越计划的仿真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改革,这是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该教改项目已经实施一年多,下面结合笔者在卓越班级课堂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改革的粗浅认识和一点体会。

一、针对卓越划提出的教学要求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在能力方面要达到以下五方面要求[2]。(1)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4)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5)危机处理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结合卓越计划,在仿真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改革中,该教研组针对目前电工学课程体系中不适合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二、针对卓越计划课程提出的电工学教学不足

结合电工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以及课时安排,目前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存在的难点和不足。

1.教学内容方面

原有的电工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问题,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在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工程能力”主线,与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差距[3]。

2.实验实践方面

原有的电工学所进行的电工电子实验均为验证实验,且在在实验箱内进行,大多数的实验电路都已经连接好,学生来到实验室进行简单的连接就可以验证实验了,这种情况虽然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实验,根本体现不出卓越培养计划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内容上缺少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的内容,不注意注重实际应用和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卓越培养计划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3.师资方面

卓越计划的实施,师资是关键。目前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之后直接上岗,科研经验丰富而工程实际经验相对不足,在实践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对于如何将基础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还有一些力不从心。

同时教师不注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忽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4]。课程教学中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没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5],无法针对卓越培养计划中的学习能力,既对学生应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三、针对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改革

为达到工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提高“电工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该教研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尤其是进行了实验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学主要内容包含电路分析,变压器,电动机,电气控制,PLC,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因此针对卓越计划电工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对电路分析的内容可适当减少,而数字电子技术的内容适当加强。对于非电类专业卓越计划的学生而言,电路分析的内容只要保证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生活和工程实际中常遇到的如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以及安全用电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第二是学习电子电路所必须的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基本定律、基本定理和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等。

分立电路的内容可大大压缩,没必要进行系统的介绍。在介绍集成器件时没必要介绍集成器件的内部电路原理,而主要介绍集成器件的外部特性、主要功能、主要参数以及如何应用。使工程应用更多的集成电路( 如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功率放大器等模拟集成电路和集成门电路、集成触发器等数字集成电路)的学习有了必要的基础和更多的学时保证。

于此同时,还应加大与工程相关的强电、电机及控制方面内容的比重,以适应培养卓越计划人才的需求。电工学在课程内容组识和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立电工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培养卓越计划中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制定教学目标

电工学课程需要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于非电工程实际应用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有较宽的视野,能从学科交叉应用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电工学课程的教学除了保证其基础性外,还要特别注意其在非电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避免完全的纸上谈兵,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每章给出应用举例,使得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力求基础性与应用性的较好统一。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中,选取一定量的综合应用系统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的介绍,不但使学生巩固从单元电路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拓展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不同单元电路、不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还建立了工程应用系统的概念。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该教研组针对卓越计划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分属不同的专业,进行了电工学的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法是指依据各专业及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划分学生层次,研究各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特点。例如针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特点,注意机械和电工电子的学科交叉,重新提炼教学内容,增加符合机械学科要求的实例,如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感知到所学知识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进行了电工学的项目教学。其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在数字电子技术部分,要求学生设计各种功能的数字电路,并通过仿真软件Multisim12来实现。这样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能符合“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进行了电工学的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新问题,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作为侧重点,使他们从烦琐的记忆中摆脱出来。让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能准确地把握住要点,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病房优先呼叫系统中,如何设计呼叫具有不同优先级别,针对不同的芯片如何实现等问题展开教学。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针对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该教研组将Multisim等仿真软件及myDAQ套件作为学习工具融合于电工电子的课堂及实验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直观、形象的仿真实例教学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自己动手设计,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另一方面由于myDAQ套件便于学生自主操作,可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实验空间和时间,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通过完全开放和自主实验等手段,给卓越计划的每位学生发放一份实验套件(其中包含myDAQ套件、各种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面包板、各种型号的电阻、电容、电感、导线、电烙铁等),让每位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课下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以及调试,调试好以后再到实验室跟实验老师进行交流,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课下学生独立动手组装、焊接、调试电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独立面对问题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节省了大量课上试验时间,使学生在课上了解并实践更多诸如Multisim仿真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新内容、新技术,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软、硬平台相结合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除了设置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还增加了一些设计性综合实验,学生可以应用myDAQ套件方便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验进行团队合作,有的同学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同学进行实施满足了对不同层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求,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实验效果。由于应用myDAQ套件促使学生参加创新实验成为可能,进一步提升实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实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开发感兴趣的电路,激发学员创新性思维。创新实验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工程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卓越计划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考核机制的改革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把平时自主设计开发的一些实验的纳入到考试成绩中,大幅提高平时成绩的比列,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高到一定程度,摒弃以前只靠卷面分数,平时作业确定最终分数的考核机制。

6.建立教学团队合作

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既要根据改革后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组织和开展教学,又要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这些工作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单独完成,因此需要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电工学教研组由若干名知识、能力和经验互补,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研发水平和工程经历等方面既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针对卓越计划在教育教学方面提出的要求,需要教师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小结

本文首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针对“电工学”课程不足的基础上,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教改组各位教师进行团队合作,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改革。在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中,只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途径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提高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 教高 [2011]1 号 ).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2.

[3] 高有华,翟慧萍,邵 岳,等.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9):74-76.

[4] 邓红雷,李春茂,张廷锋. “电工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南京: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 : 108-109

第3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工作过程课程;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42-02

0引言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即行动体系课程,又称为学习领域课程,属于工学结合课程,是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类型,是国内外高职教育界所公认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课程类型。所谓工作过程教学,就是参照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教学,同时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为基础,真实产品为载体,完成课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1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理念

《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时,合作企业(金山电子有限公司)全程参与本课程开发,以电子企业生产一线操作和技术岗位(包括电子产品装接工、调试工、检验员、维修工等)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针对典型作业流程和作业项目,根据技能类型的层次,构建岗位技能链。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合作企业提供电子产品套件和典型案例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学习情景),进行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课程。

2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2.1 课程开发流程企业调研确定就业岗位群职业分析,典型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开发项目专家论证课程实施反馈、修改完善。

2.2 《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学习情境设计《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学习情境设计时,尽可能选择完整的电子产品为学习载体,这个载体本身应能够尽可能多地包含课程目标要求的学习性和实践性工作任务,按照电子产品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单元工作任务,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关系排序,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将该单元电路板与前面所学过的单元电路板拼装在一起,当各个单元工作任务完成后,一个完整的整机项目(即综合性学习任务)也就制作完成,从第一堂课起,学生自始至终都投入到对这个载体(实例产品)的学习、安装、调试和不断改进的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随着产品成果的形成而形成。

合作企业(金山电子有限公司)全程参与本课程开发,提供行业标准、企业规范与大量工程案例、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管理规范,企业培训资料,设备操作手册、设备维护手册等技术工艺文件,构建组编教学资料。合作企业提品套件,直接作为教学项目载体。

本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数字电子技术部分,电子工艺部分。①《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模拟电路部分的情境设计。模拟电子技术部分设计的情境以音频放大器为主分解了四个学习情境,如图1所示。②《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数字电路部分的学习情境设计。数字电子技术部分设计的学习情境以频率计为主分解了四个情境,如图2所示。③《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电子工艺实习部分构建情境9,数字调谐收音机安装与调试。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3.1 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包括企业岗位认知实习、“理实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工艺实训和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模式。①企业岗位认知实习:依据课程学习需要到合作企业咸阳金山电子有限公司见习,感知各种电子产品生产系统环境、岗位工作内容和企业管理文化特点等。②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八个学习情境,重点培养学生在电子电路安装调试等方面的专业能力。③校内综合工艺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通过综合性学习情境,在校内电子工艺实训基地,学生分组轮岗,自主完成实际电子产品加工的全过程。

3.2 教学情境设计构建集实训设备、理论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于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情境教学场所,共构建九个学习情境,即九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知识传授、小组工作、实训操作等教学、实训与实习功能,使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教师、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几大要素融为一体,实现职业环境中的教、学、做一体化。

3.3 学习情境实施以“任务驱动”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教学(情境六步法实施流程如图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使学生有计划的学习,有目的的学习,有评价过程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成工作任务,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资讯环节:首先由教师布置情境任务,下发任务书,在任务书中提出情境的各项技术指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推举组长,明确职责;同时教师描述工作场景,布置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下发任务单等学习资料,提供参考学习资料和引导文。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收集整理资料。

计划环节和决策环节:每组组长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学生交流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及相关知识的分析;分解学习任务难点;制定学习计划和组员分工。各组成员按照计划完成各个学习任务后,组织学习交流讨论;确定解决方案;编写具体实施计划;编制检查单。教师负责组织、答疑。

实施环节:学生决策后,确定试验方案,并提交试验具体实施计划,经过老师审核后,分组进行实施。

检查环节和评价环节:学生组织讨论实施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总结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技能点;制作汇报文件。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对学生评价。学生整理资料。

4课程考核评价的设计

《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综合评定。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单元考核成绩);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作品);③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④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项目合作);⑤综合能力评价(操作考试)。

5总结

采用工作过程教学,在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同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设计出基于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情境教学模式,通过情境设置、行为活动,引导学生在认知中去体验,去实践,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从“学会”到“会学”,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经过在我院三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试点,学生的电子技能普遍较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卢庆林.模拟电子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

第4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 水利水电工程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68-02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创新型国家,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

为提高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段时间[2]。本科采用4年学制,推荐“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进行企业学习和毕业设计。

笔者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3年被列入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行列,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压缩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让学生能尽快地到实际工程中学习锻炼。现以《水电站建筑物》为例,浅谈在“卓越计划”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改革的问题。

1 课程介绍

《水电站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教学环节主要由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课程设计(2周)、实习(2周)四部分组成。该门课程主要介绍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两大部分设计理论,涉及水电站进水口、渠道隧洞、压力钢管、水击与调保计算、调压室以及厂房布置设计等设计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水电站建筑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方法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打下基础。

考虑到水电站建筑物课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先导,又为基础课尤其是技术基础课提供应用对象,增加这些课程的活力,将其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亦将大大节省学时,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为此,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划为两块,由浅入深穿插在高低年级授课,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生产实习4个环节交替进行,从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关于水电站的课程有两门,即《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第6学期,32学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水电站基本资料选择合适的水轮发电机组,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进而确定水电站厂房尺寸。《水电站建筑物》为专业核心课程,两门课程各自教学内容完整,教材经多次修编,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仅仅服务于《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的内容。《水电站建筑物》厂房的布置设计内容中,需要根据水轮发电机组的参数确定厂房尺寸。前期学习过的《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就是为了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由于《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目的单一且明确,单独开设,当学生在第7学期学习《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时,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确定等内容时已基本忘完了,需要重新花时间来讲解回忆,知识学习过于零散,不便于相关知识的结合运用。为了增强系统性、可用性及实用性,将《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整合到《水电站建筑物》中,将《水电站建筑物》归纳集中为三部分内容:水轮机、水电站输水系统及水电站厂房,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知识的整体性。

2 课程改革内容

(1)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水力C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编写新教材。

在强调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增加最新工程实例,注重水利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及课程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将两学科(或多门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教材,使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增强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注重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程度。

(2)加强专业导论、水利工程概论等概论课。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许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但可为某些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提供一定的工程背景。其教学方法可与认识实习结合,采用大量的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中穿插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方式授课,把水电站建筑物的概貌形象生动地授给学生,提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这部分内容可划进土木工程概论课及专业导论课,在低年级进行。因此,加强土木工程概论课及认识实习是水电站建筑物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3)提高水电站建筑物基本理论的授课水平。

由于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中大量的关于“分类”“特点”“优缺点”之类泛泛叙述剔除,移入专业导论课,变为低年级的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使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理论分量增加,平淡叙述减少。同时,删除过时的和繁琐的内容,腾出学时系统讲授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力求讲深讲透,使本课程的授课水平得以提高。

(4)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等基础性教学资料,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综合提高、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以改革考试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为核心,探索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即在以往考虑实验成绩、考勤、作业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增加综合性课外训练、分知识单元阶段性考核及平时课堂讨论等考核形式,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

3 课程改革思路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沿用主流的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工程意识,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在讲授完一个章节后,给学生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培养自学能力;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对比总结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2)采用高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收集、制作动画、图片、录像等资料,使抽象、复杂的建筑物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形象化,进一步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3)建立课程网站。

将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多媒体课件、课后练习共享在网站上,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互动渠道,通过网络答疑等措施,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实践教学改革。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工程实践,实践教学的新鲜感、生动感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代替的。针对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不良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3种措施改进。

①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利用暑假等空余时间到设计院、施工单位进行锻炼,丰富、补充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也可以不定期邀请设计院、企业等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②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每年给实验室拨发的年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增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可操作实验设备及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实践教W的质量。

③增加经费,巩固和加强认识实习及课程实习。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现场教学点和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以及《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实习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 结语

在现有“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先导,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73-03

2010年,教育部正式推行了“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的和培养特点看,高校、企业和学生是三个主体,其中企业实践阶段培养非常重要,也是“卓越计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一环。因此,探讨企业实践阶段的管理机制和组织保障措施问题,对企业实践阶段培养质量好坏具有决定作用。

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实施推进过程中,以2011电气卓越班31人为例,进行了为期18周的企业顶岗生产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体会深刻。本文主要从学生顶岗实习和下一阶段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企业实践阶段管理机制问题出发进行探讨。

一、“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的意义

“卓越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采用的是“3+1”培养模式,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实践学习。我校电气专业“卓越计划”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结合多年来形成的自身优势和行业背景,遴选了四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建立了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其中,2011级电气卓越班学生分两批分别进驻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索凌电气有限公司,主要完成有源电力滤波、风光互补路灯以及智能开关成套设备等方面的顶岗实习。

电气类卓越班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企业生产环节,完成生产加工、装备维护和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训练[3],了解电力生产、运输、电气设备生产和设计等过程。通过企业实践,熟悉各类电气项目工程安装规范、项目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行的过程与规范。同时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产品安装等实践,培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独立从事完整的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工程思维习惯[4]。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企业实践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阶段,因此怎样实施好这一阶段的实践学习和管理非常重要。

二、“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现状

(一)对企业实践不适应

学生进入企业开始实践后,对新的环境和工作、学习方式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对学习方式的转变不适,习惯了学校课堂学习,现在一下子进入企业,什么都要靠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去看、去问、去思考,顶岗定位实际操作,角色的转换十分的不流畅;另外思想上的准备也显得不够充分,这在进入企业之前的动员会上已经给学生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虽然事先已经预料到了,但没预料到其普遍性。其次,由于要顶岗实习,很多学生习惯了学校的懒散生活,要求他们做到普通员工的标准,他们非常的不适应,大部分学生一天工作下来,感觉就支撑不住,随着刚开始几天的新鲜感过去,低落的情绪在实践初期就会蔓延。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入,大部分同学的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逐渐适应,但仍有少部分同学不适应,甚至个别学生想退出。

(二)思想上好高骛远

学生没有实际接触过企业,对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认识不足,导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偏差被放大。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人才,应该坐到办公室搞设计、搞开发,不应该下车间和工人一起干一些所谓的重复性劳动,认为顶岗实习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只有设计部、开发部才是他们应该去的地方。理想和现实的偏差使得思想情绪低下,甚至抱怨。殊不知,最基础的一线知识都不熟悉,掌握不牢,设计和开发都是空中楼阁,纵使能设计出东西,其运用到实际中也是要出问题的,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想改变学生的思想观点非常不易。后来,经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多次同学生开会沟通,并以实际电气柜设计为例,设计人员设计图纸时应考虑一线车间柜子组装的问题,说明基础实践的必要性,大部分学生通过多次沟通,思想观念明显改变。

(三)实践企业不同,学生攀比思想严重

本专业签订“卓越计划”合作协议的企业有4家,这些企业都是行业内实力比较强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例如河南森源电气有限公司、许继集团等,但这些企业产品不完全一样。例如,这次实习的两家企业河南森源电气集团和河南索凌电气有限公司,河南索凌电气主要从事智能开关柜的成套设备设计安装,森源电气除此之外还有风电、太阳能、有源电力滤波等产品设备。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内容肯定不完全一样,造成在两个企业的不同学生会产生对比,这个对比是全方位的,比如学到的知识、企业管理方式、住宿条件、就餐环境、生活补助等。为此,部分学生还要求调换实习企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四)实践周期长,工作之余缺乏有趣的其他活动

这次企业实践总计18周,将近一学期,工作、吃住全在企业,时间比较长,受客观条件影响工作之余的其他活动比较少,时间久了,学生难免精神上比较压抑。和企业里面的正式员工相比,学生整天都待在企业里面,包括上班和下班时间。宿舍没有网线,无法及时地了解外界信息,企业的其他文体活动也不像学校那么丰富,导致很多学生比较苦闷,尤其是下班后无事可做,精神压抑。

(五)企业实践和找工作时间冲突的矛盾

大四的上学期正是很多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的时期,络绎不断的招聘会影响着学生的企业实践,毕竟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签订就业协议,需要外出找工作。不像在学校的学生,参加招聘会的机会比较多,“卓越计划”的学生由于在企业,为了参加招聘会,将不得不多次请假,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招致合作企业的不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实践的效果。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好,甚至将影响到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三、企业实践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要求专业教师全程实习带队

本次所选的两家实践企业一个在外地,一个离市区比较远,现实条件决定学生必须在整个实习期间吃住在企业。安排专业教师全程带队实习,一方面考虑专业教师和学生比较熟悉,便于沟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便于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现场相关问题给予指导。企业虽然指定了相应的指导教师,但毕竟他们对于学生教育没有学校教师更加了解。专业教师全程带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担当学生的生活顾问,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疏导。顶岗实践期间,教师和学生一样上班顶岗,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可以更好地协调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更好地配合企业教师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工程实践技能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二)加强校企双导师指导培训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同时他们可以成为学生能力培养和企业技术对接的桥梁,为学生在企业实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技术储备,为学生树立实习过程中的信心提供了保障。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将自己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技术需求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校外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通过校外实践之前的校外指导教师岗前培训与相关讲座,拓展包括卓越计划试点班级在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避免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卓越计划”校企双导师的培养机制,由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综合实践后期,校企双导师结合企业生产与设计工作,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报实施学院讨论、通过。在卓越计划中采用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卓越计划”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知,拓展自身技术储备与能力的范围,解决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的问题,顺应社会对卓越工程师的发展要求;此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也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加强“卓越计划”毕业生在日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注重企业轮岗实训

由于企业实践总计18周,时间比较长,为了解决学生在同一实习岗位长时间出现的枯燥情绪,在企业实习前期,与企业沟通协商,确定“卓越计划”学生的轮岗机制,让学生充分参与企业的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加工生产、质检等一系列生产实践环节,使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得到全方位的认识与锻炼,拓展了学生企业综合实践的范围,明确了电气工程专业每一个实践环节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责任与义务。采用企业轮岗实训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受到了全面系统的电气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训练,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具有电气产品相关的生产加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的能力,具有电气相关产品、装置的设计能力,具有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达到了电气工程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全面系统的综合实践,挖掘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点,清楚认识自己在企业生产实践环节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择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四)购买商业意外险

学生外出到企业实践,人身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为此,在进企业之前,学校专门为每名同学买了商业意外险,为学生安全增加保障。同时,学校专门召开实习安全动员大会,重点讲解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在企业实践中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践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有效防范与避免。学生到达企业之后,专门有一周的企业文化学习和安全内容培训时间,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不可预料的,本次实践期间,就有两个学生出现意外受伤,一个被电钻弄伤,一个从电气柜上摔下受伤,虽然伤情不严重,仅仅是一些皮外伤,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问题必须严加注意,商业意外险的保额也需要适当增加。

(五)开辟丰富的文体活动

针对企业实践周期长,工作之余学生文体活动缺失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进学生精神方面需求。受场地的限制,不可能像在学校时,学生每天都可以踢足球、打篮球锻炼身体。为此,我们每周组织一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篮球对抗赛,在活动中增进学生和企业员工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这个集体。利用企业的职工之家里面的乒乓球台,条件允许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去进行乒乓球训练。另外,每周周末组织学生到职工之家进行唱歌活动等,增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沟通机会,让学生了解、学习相关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总之,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条件,开展工作之余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如同在学校一样,精神不再空虚,更好地进行企业实践。

(六)建立全方位的企业实践考核制度

对于学生企业实践的考核,分3个方面进行,分别为:企业指导教师评分、校内指导教师评分和总体答辩评分,最终成绩按照6:2:2的加权和评定,其中,企业指导教师评分小于70分的,总成绩不及格。企业指导教师分别从:纪律、团队意识、发现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后期培养能力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考核。校内指导教师分别从:纪律、沟通能力、实习周记、总结报告等4个方面进行考核。最后的答辩主要考核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是否开阔了视野、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体会是否深刻等。在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学生企业实践量化考核指标,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性,同时也促进企业实践质量的提高。

(七)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制度

为了加强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扎实提高实习的效果,必须为“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采取相关的激励政策。激励制度的建立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方面,根据企业实践最终的考核成绩,学校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一方面是荣誉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对表现好的学生,学校优先推荐到实习企业工作,免其试用期,今年和这两家企业共签订协议的有6名实习学生。教师方面,为激励青年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在教学工作量、先进个人评审、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考虑。

从18周的学生实践结果看,学生在各方面都提高很快,尤其是沟通能力、“工程能力”、社会理解能力等,总体达到了预期效果。企业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相信下一届卓越班的学生的企业实践效果会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 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J].教育与职业,2010,(19).

第6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课外科研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专业培养计划之间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影响。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里长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课外科研的课外性,其开展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其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展课外科研,这使得课外科研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学校构建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起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自主地训练知识综合和创新能力,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教学研究也已经开展[1-5]。该计划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获批的国家项目研究期为2年,学校项目研究期为1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该计划独立于培养计划之外,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是个难点,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能分配给项目研究的时间少;(2)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知识体系不完整;(3)属于课外科研,时间零散。工科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6-8]。解决好课外科研和专业培养计划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解决好科研过程的严谨性和课外科研管理的松散性问题,是课外科研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院的支持下,项目组从2008年开始,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为平台,构建完成了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本文首先分析课外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意义;其次,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大学4年的学习压力度变化,寻找课外科研的定位;最后,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全学程的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2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支持计划”的核心,学校和学院利用这个平台,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分解到课外科研的每一个部分,用理性的科研过程阐释创新的内涵和价值。

2.1辅助培养计划内的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性、提高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外科研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高于教学实验,一方面教学实验虽然也涉及到创新实验,但是,由于其主体教学目标是理论验证,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很少,而课外科研完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活动的创新性大;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只注重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计划的综合性不够,而课外科研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其开展必须使用大部分计划内课程,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自主学习计划外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和综合程度大。因此,课外科研是教学实验的扩展和延伸,对计划内课程有辅助作用。

2.2实现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科研素质、论文撰写、申请书撰写、工作汇报和答辩,以及基本的科研技能,弥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带。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平台,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包括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规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学术汇报能力等。这个能力的培养周期很长,在短学制情况下,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本科教育以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不足,对课程一知半解。项目组曾经调研一些已经保研的大四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课程或考试本身,很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Protel”、“PCB”的内容和应用,很多优秀毕业生把这些知识的获取寄希望于研究生阶段,但是实际上,研究生阶段的状态与他们的设想相距甚远,于是又寄希望于博士生阶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低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现状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也影响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以课外科研为平台,向上衔接研究生教育,向下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培养的定位不同,过渡期的科研定位是训练,提高学生对科研过程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2.3实现本科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研发技能,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在与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到企业后要重新培训。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还有一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差。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也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实用性的要求低与社会服务对实用性的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教学也需要以课外科研为纽带,向上衔接社会服务,向下衔接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教学重在实用性。

3全学程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3.1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压力度分析课外科研的特点是课外,其开展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设计课外科研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分析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到底有多少,哪些业余时间可以用来开展课外科研。按照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10],本科毕业必须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选修课42学分,表1是第1—8学期培养计划中学分和学习压力度统计表。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只选择必修课和实践课作为对照,其中学习压力度是随机调查了30名毕业班学生,调查他们对学习压力的主观感受,取最大学习压力的第5学期的压力度为10度,其他参照给出主观结果。表1中的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集中在第4—6学期,第1—3学期学生的压力不大,第7—8学期压力较小。在第1—3学期,学生还处在高中到真正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是高中阶段的延续,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虽然在第3学期也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路”,但是这些课程与大一的课程有强烈的相关性;此外,这些课程对实践的要求不高。第1—3学期的教学安排降低了学生的感受,因此他们感到压力不大。进入第4学期,有“电机学”、“模拟电子”、“电气工程基础”、“信号与系统”等难度大的课程需要完成,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这些课程的学习方式与1—3学期的完全不同,需要注重实践,此外,保研成绩也是以1—6学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因此需要学生格外努力,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6学期。第7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第8学期主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这2个学期的学习压力较小。第4—6学期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冲突又合作,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在第5—6学期(国家项目执行期在第5—8学期,但是覆盖面小,不具有代表性),此时,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条件上看,项目的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正是第4—6学期所开设课程。创新项目在时间上与培养计划的冲突性,和在内容上对培养计划的依赖性,构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一对矛盾体,这个矛盾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因此,学校和学院需要系统地安排学生的课外科研,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训练安排,另一方面,构建全学程的培养体系,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

3.2构建课外科研教学体系虽然课外科研的定位不是获得科研成果,而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开展必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成果为引导。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在内容上是相互依赖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制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时,需要延长课外科研时间,同时,精心设计课外科研内容,使之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为了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围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院层面,再增加3个支持计划,表2是课外科研支持计划表,这4个支持计划与创新发展规律相一致。创新分为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3个阶段,课外科研的开展必须贯穿这个过程才能有效果。在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了拓展,包括:针对大一新生的科研习惯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参加论坛性质的“电气汇智创新课堂”;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学院创新预研项目支持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创新性毕业论文支持计划”。这3个计划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支持计划成为一个整体,使研究期从2个学期扩展到了8个学期,延长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期。为了使课外科研内容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确定6类基本科研技能,表3是基本科研技能与培养计划课程的关联性的对照表。科研技能包括:文献阅读、综述能力,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电磁场分析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编程工具和文章撰写能力。其中,电磁场分析和电路设计与培养计划关联性最大,而文献阅读、综述和论文撰写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综合表1、表2和表3,设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1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课程学习压力度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压力的直观感受,实验课程数量是培养计划中实验课按学期的分布,基本科研技能训练是按照表3展开的专业基本科研技能在各学期的分布,科研项目与竞赛项目是学生可参加的课外科研支持计划和可参加的全国性竞赛。

3.3构建课外科研管理体系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课外科研的组织比较松散,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不固定,非常零散。没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参考书,教学内容涉及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2)教学对象不固定。参与训练的学生有长期、短期的,还有临时咨询的。(3)教学时间不固定。教学时间一般在学生正常教学计划之外,所以时间非常零散,大部分在中午、周六、周日和晚上。上述特点使得课外科研教学的组织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一套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4~5个学生构成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指定一个负责人联系和组织项目,课外科研采取实验室指导和实验室外开展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个项目组每周在实验室外(如在宿舍)开短小(30分钟以内)的本周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要有简单的记录(50~60字即可),以养成科研习惯;每个组每月在实验室与教师交流一次,反映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获得指导。为了在制度上解决教学时间松散的问题,购买指纹考勤机,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内在实验室实验的时间必须达到400h,在实验室之外的研究有规范的记录。对学生在一个科研周期(一般为1年)的科研过程的考核有明确的指标,表4是一个科研小组的任务表。为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采用专职的管理教师和兼职的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兼职的指导教师每周在实验室的总工作时间为8h。建立“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网站开设有:实验室介绍、研究方向、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管理、科研动态、人才培养、助学招聘、仪器介绍、学术前沿、电子爱好者协会、科研合作11个栏目和文件下载、我们的汇智、仪器预约、实验申请4个交互栏目。研究方向包括:电气与电子类、边缘和交叉类、前沿探索类、新兴教学仪器类4个分类。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课外科研的业余性和科研行为的严谨性的关系,通过“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这个平台使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对学院零散的教学资源和学生零散的业余时间的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高效开展课外科研教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解决了教学和业余科研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矛盾,融合了项目管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第7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我国现今的法制环境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经深入人心。切实推行这一治国方略的坚定施行离不开我们广大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也离不开像电大开放教育这样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以最普遍的广大劳动者为教育对象的法学教育。

电大自99年实施法学开放教育以来,为我国基层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法律专门人才。具不完全统计,仅笔者所在的贵州省黔西南电大分校截止2008年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就有1919人,其中专科毕业生949人,本科毕业生970人。[1]近几年法学专业学生在校生人数还在快速增长。在电大法学开放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为基层提供了急需的专门法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法学开放教育办学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的一些不足。

一、 培养目标和现实情况差距巨大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2]。我认为这个培养目标的制定不符合电大学生实际,有待商榷。

首先,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不妨通过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来了解一下。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法学专门人才。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系统的掌握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并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较熟练的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法律事务,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并具有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3]。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非常笼统,并不向其他高校的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那样的具体。

其次,“达到四年全日制法学本科学生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法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对于只有2年半学制的电大法学本科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是很不现实的。来到电大学习的大部分学生肯定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机会接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后才会选择电大,而且在电大学习的学生也主要是以成人学生为主,成人学生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兼顾学习和生活,这势必会造成他们的学习时间肯定没有全日制本科生的充裕。最重要的是还要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达到四年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一个是全日制四年,一个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2年半,可以说,电大的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是很难达到全日制4年专业学习的水平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培养目标是急需要进行修改的。

二、 教学计划设计不尽合理

我们知道,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法学16门核心必修课分别是: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社会保障与劳动法学。[4]这16门核心课程是所有的法学专业学生必须要修满规定学分的专业课程。但是在我们的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5个学期里只看到了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和劳动法学这6门的核心课程。其他的10门核心课程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都没有涉及。

另外,我们看到在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有法律思想史、证据学、婚姻与家庭法学等一些省级必修课的身影,除此外还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位论文指南等一些和专业搭不上边的必修课程。我不反对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和实际工作联系密切技能训练,但法学专业最重要的几大部门法和程序法都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够达到“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法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呢?

三、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过于僵硬

开放教育的优点就在于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支配,考虑到电大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校提供了类型丰富的学习模式工大家选择,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学习手段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在网络平台上学习;也可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面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观看远程教学信息。但是目前我们很多学生通过这些渠道得到的知识往往还仅限于理论掌握这一阶段,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就像是一门技能一样。理论知识掌握得再透彻,没有实际的操作和运用,那知识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发挥出它强大的实用功效。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对学生如何把知识转化成实际技能的训练非常欠缺。很多学校都是把一门课程的考试是否过关作为评定学生对掌握这门课程是否掌握的最终裁决。忽视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胜任“基层专门法律工作者”这样的工作。

另外,电大至今的考核方式任然还停留在闭卷笔试,注重考察学生知识再现的能力上。每个学期的试卷都是由中央电大统一出题,试卷中分值比重较大的是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些着重考验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题目,真正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等题型分值相对较少。很难通过考核判断学生是都真正具备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今的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专业无论是从培养目标上还是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得到的一些经验来谈谈我个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 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从实际着手。电大的学生之所以选择电大是因为他没有享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和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基本知识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学习时间短,学生毕业后流向社会主要从事的工作等实际情况,结合这些主要因素来考虑培养目标的制定。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培养目标这个大前提下适当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比如,这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是基层法院或者检察院的工作人员,那么他的学习重点就应该是在对审判公正和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展开;另外一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是行政执法人员,那么他的学习重点就会移到行政法方面,特别是如何执法等务实性的问题上来。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不要过多的去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应该要达到什么水平,而是要侧重于学生来到电大以后他的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提高。我想,只要是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他到电大来学习,对他来说就是值得的,有帮助的;对老师来说也是完成了培养目标,真正让学生在电大收获了知识。

电大的学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我们不顾实际,将培养目标定得很高,结果到学生毕业的时候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培养目标,那么长久下去。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受到社会的质疑,学校的质量肯定也会受到质疑。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法学专门人才类型。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出符合电大发展的,能够培养出适应基层法律工作的专门法律人才才是我们现今改革培养目标的重点。

二、前面已经阐述了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几个不尽合理之处,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电大的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差距巨大。我国非常重要的几大部门法,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和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都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不难想象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接受过这些法学的核心课程的培训,这样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到底是否真正具有能够专门从事基层法律工作的能力。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都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修改法学本科教学计划,培养出的学生和专业接轨、和市场接轨已经势在必行。所以,我建议教学计划的修改应该要把16门核心专业课程全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为统设必修课程。另外,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修一些对在以后实际工作有帮助的科目,完成学分任务。

三、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应该灵活多样。法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虽然教学计划上也把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单列出来,但实际上真正组织学生去做的学校估计为数不多。所以,我认为电大法学教育中除了开展常规的,符合电大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以外,还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实际庭审现场、组织模拟法庭、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律师事务所实习等都是不错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电大现在实行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的闭卷笔试为主,考核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作业成绩占20%和考试卷面成绩占80%组合而成,题目也大多是由一些死记硬背的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组成。显然,这种呆板、僵硬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开放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也很难考察出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可以适当提高平时作业占考核成绩的比例,卷面题目应侧重于案例分析和论述等能够考察学生实际掌握知识能力的题型,适当加大分值。

只有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法学专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电大法学专业真正成为为广大基层培养和输送掌握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能在基层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法律工作者的摇篮,为我们电大法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对现今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方面提出的一些个人建议及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注释:

[1]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西南分校30年校史 黔西南电大校史编写组 57页

[2]朱海电大在线 http:///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305

[3]中国政法大学官网http:///eapdomain/ViewNote?nid=67132&pid=6542&ptid=2&unchecked=true

第8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信息化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建筑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的特点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发展对专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懂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电气、自动化、通讯和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教育部和建设部共同审核并批准的智能建筑新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运而生。为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学院于2006年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楼宇自动化方向。200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建筑电气与楼宇自动化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专业,结合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民用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及产品开发等工作。毕业生可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建筑电气安装公司、自动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和装潢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大型酒店、体育中心、写字楼、智能大厦、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管理等技术工作,还可在设备生产单位和管理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进行培养。笔者主要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要求。

1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我院根据培养本科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本专业每学年都结合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其中,第一学年安排了军事技能训练和计算机强化训练,第二学年安排了金工实习、英语强化训练、电工实习1、电子实习,第三学年安排了电工实习2、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应用训练、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和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等,第四学年安排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等。实践教学时间在42周左右,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22.95%。

2 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高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物理实验32学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及C语言程序设计和文献检索上机共56学时。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电路系统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共96学时,工程制图上机8学时。专业模块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实验8学时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16学时。另外,专业选修课电气控制与PLC检测技术等课程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满足了学生深刻理解相应课程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要求。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最大限度地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实验开出率100%,课程实验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90.90%。

3 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建成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

为保证教学计划实施,学院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科学制订和认真执行实验室规划,加大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力度。2008年,建设建筑电气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2009年,建设住宅智能化系统实验室。从2011年起,在原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以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抓手,在项目的资金控制、前期调研、计划论证、采购招标、合同论证、安装调试验收等环节上层层把关,稳步推进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实施,按时、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现在,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拥有21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

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现有价值21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在校学生的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服务于校内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校外企业的员工培训等。

目前,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建有5个专业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专业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给排水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和照明与供配电系统实验;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和建筑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对讲门禁系统、巡更与闭路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三表抄送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喷淋系统、防火卷帘门系统、室内对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防排烟系统、群控电梯系统实验;建筑影音与会议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声道音频系统、视频系统、扩声、会议系统实验。

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实现了智能集成工作站集成软件技术方案: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3个实验室的24口百兆可管理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智能集成工作站的三层交换机连接;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IBS),采集实验室教师机设备管理信息,将各实验室子系统的信息资源汇集到一个系统集成平台上,集成软件监测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5个设备所有数据信息;教师版集成软件与学生版集成软件的通讯协议代码开放,方便学生自行开发集成;智能集成工作站学生机两两一组,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学生机与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三层交换机组成局域网;智能集成工作站显示的设备运行状态参数通过投影仪显示到屏幕上,将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设备数据传输到工业自动化网络服务器上,成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清晰,实验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新颖性。

4 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内容全面广泛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习。设置的实习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于每一次实习实践教学,都制定详细的实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安排等,并制定较为可行的学生实习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总结,为各类实习教学文件的修订提供依据,便于以后实习计划的安排与组织实施。

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加深了对机械加工中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电工电子实习,学生加深了对电工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安装调试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了电工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学习和了解了智能化建筑行业工作流程以及建设和管理过程,了解和掌握了建筑电气工程和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系统设备的组成、运行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以及操作规范等内容,了解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方法与软件功能等。除校内物理及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行政楼、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外,我校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国内1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稳定,实习场所设备齐全,实习内容全面广泛,涉及电梯、空调、建筑供配电系统、消防安防系统、室内外照明工程、舞台影音系统、给排水工程等,满足了本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建立健全实习环节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激发实习带队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我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到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并建立长期的产学研互助关系。

5 课程设计内容丰富,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课程理论知识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安排了两周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在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设计的能力,训练设计构思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设置的课程设计有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和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指导书中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设计内容既重视课程基础内容,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指导书给出相应的参考书和相关的国际著名的高校、研究机构、电气公司的官方网站,供学生参考使用。学生相互探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教师则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审阅设计方案,检查设计进度,及时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出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重视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重视设计的过程考核。

6 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教学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做毕业设计时,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作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设计。

为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我校制定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手册》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工作计划、教学大纲、选题、任务书、开题论证、资料翻译、教学情况记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进度情况、成果的规范格式、学生完成任务数量、成绩评定、毕业设计工作三级总结、毕业设计校外评审等进行了规定,严格评审和考核,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紧紧围绕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供配电工程、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与PLC、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选题。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是工程应用型课题,部分课题是结合指导教师纵向、横向科研项目或学生就业意向企业的研发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以一人一题(包括子课题)为原则,几个学生共同做一个较大的课题时,每个学生有明确的独立完成部分。

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历和能力,我校首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82名学生的毕业设计由28名教师指导,指导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都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能力,专业水平较高。

严谨的计划、严格的规范和严密的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按章有序地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个。我校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档案中抽出校内评阅成绩表后,送校外同行专家评审,校外专家评审的成绩与校内评审成绩高度吻合。

7 制定和实施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实验中心制定和实施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课内开放实验由指导教师负责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学生通过预约就可以使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课外实验,并有指导教师在场指导。

目前,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的训练。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参加的竞赛有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大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近几年来,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获第一届、第五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第三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第四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三等奖,“和利时杯”电气可编程控制应用大赛江苏预赛二等奖等。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8 结束语

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实习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学生的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布置,组织周密,安排恰当,执行情况良好。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等实践环节,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建筑设计施工图识读、建筑电气设备选型和安装使用、建筑智能化信息处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等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达到了既定的教学和实践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邵世凡.用创新思想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1):77-80.

第9篇:电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字:电网电气设备; 知识库管理系统 ;设计与实现

Abstract: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belonging to the grid system in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operating status directly affects the operation of power grid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Proposal of building a knowledge base management system for grid electrical equipment, electrical equipment, etc. can showcase the knowledge content to the grid's reliability and safety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knowledge of coding can be achieved, and promote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During grid electrical equip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knowledge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platform for knowledge sharing, improve power grid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Keywords: grid electrical equip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是建立于B/S模式上所设计的,从结构上来看,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包括五层结构,分别为数据层、知识发现层、知识存储层、知识分析及知识应用层。其中在数据层主要为数据源,数据源类型较多,如各类文档数据、业务数据、电力相关数据等,在知识库应用中,知识来源均来在于数据层;知识发现层主要的功能是通过数据抽取与数据挖掘等技术,发现数据层中有用知识;知识存储层分为知识地图及知识库两个部分,知识层存储层在接收知识发现层知识数据的同时,将知识数据进行整理分类,从而生成知识地图;知识分析层,主要担负着响应应用层指令,向知识存储层获取知识并传输给知识应用层;知识应用层主要是由知识门户所组成的,一般知识门户支持用户个性化定制,通过访问门户,获得相关知识数据。

二、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模型图如下:

图1: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模型示意图

本文,主要对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部分功能设计进行分析:

(一)知识搜索引擎设计

在进行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搜索引擎设计时,应用先进信息检索技术,支持用户进行关键字检索、条件检索、全文检索、特征检索等搜索功能,并在管理系统设计时,对文件格式进行区分,通过检索,用户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类型的知识。在知识搜索引擎设计时,不仅可以提供文件内容,还提供有文件作者、应用量、评论等信息,从而方便电网员工可以准确搜索到相应内容,加全面地学习电气设备知识。在本文中,其知识库管理系搜索引擎的设计应用了lucene引擎框架,提高了搜索效率及质量。

(二)知识学习计划设计

设计知识学习计划,主要是通过应用知识数据库中所具备的学习计划制定工具来实现。用户在分析自己时间分配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在符合自己情况的学习计划,而知识库管理系统则会自动对其学习计划的进度进行跟踪。从知识计划类型出发,可以将知识学习计划分为个人知识学习计划与企业知识学习计划两种模式。

(三)知识求索问答设计

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在进行知识求索模块设计时,如用户在知识库系统中没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系统中求索信息,其他用户可以在浏览时针对求索信息,对其内容进行恢复。用户具备回复信息审核权限,当用户找到满意答案时,通过审核后其知识会进入到数据库,实现知识共享,知识求索问题流程如下图2:

图2:知识求索问题流程示意图

(四)知识浏览设计

在电网电气设备数据库中,其知识数据主要包括学术论文、设备信息、作业指导书、故障分析、技术问题等。管理系统知识浏览设计,主要包括分类浏览及整合浏览两种形式。其中分类浏览则以电气设备为出发点,对各类知识划分为单类让用户浏览,而整合浏览则是将所各种知识整合在页面中,供用户浏览查看。

(五)知识版本管理设计

将知识版本管理设计引入到知识库管理系统之中,针对知识库中知识修改及更新版本,作为新版本知识另外存放。在完成文档数据修改或更新后,新版本会被另存,形成版本备档,支持定点恢复。

(六)知识积分奖励管理设计

在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中引入激励机制,设计知识积分奖励功能,通过积分奖惩,可以有效调动员工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系统管理层,应结合实际,确定在用户积分达到一定限度的基础上,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

(七)知识资产评估功能设计

知识资产评估是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电气设备知识分布及知识应用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在知识库管理系统中,其信息统计可以细化到每一条具体的信息。通过知识资产评估,可以对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知识地图中应用频率较高的知识加以识别,方便用户明确关知识重点,提高知识学习效率。

三、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技术难点

(一)集成搜索引擎技术

在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中,其数据来源较多,数据来源的多样性要求系统应用集成搜索引擎技术。集成搜索引擎机制支持一次检索输入,多引擎搜索功能,应用便捷。为实现该功能,在本系统中应用lucene多索引搜索技术,实现集成搜索。

(二)离散知识分类技术

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知识结构基本框架是建立于电气设备知识点基础上的,针对知识库中所存在的分散知识,需要以分类形式与电气设备知识点挂接。这种技术的实现,需要利用计算机算法,如关键字、标签等技术。

(三)个性化知识推送技术

知识推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需要考虑到个性化因素,因用户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努力程度、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无差别的知识信息推送,会导致部分用户对推送知识难以理解,从而挫伤其积极性。个性化知识推送技术,应对用户知识倾向及学习频度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服务。

四、结语

为满足电气设备知识学习的需求,提出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思考。在设计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时,采取分层技术,将其分为数据层、知识发现层、知识存储层、知识分析及知识应用层,并对其主要作用及功能进行确定,在知识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上,本文主要对知识搜索引擎、知识学习计划、知识求索问答、知识浏览、知识版本管理、知识积分奖励管理、知识资产评估功能等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功能实现的技术难点。通过实践发现,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运行后,运行稳定,结构合理,达到了设计目的,实现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果,韦秋丽,张蕾等.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电力,2010,33(5):3-5,14.

[2]韦秋丽,张蕾,甘一君等.广西电网电气设备知识库管理系统推介[J].广西电力,2010,33(6):30-3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