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第1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宽带提速,互联网+战略逐渐向各行各业加速渗透,带来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拉动对数据中心等互联网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加速推动我国IDC行业发展重返快车道。2014年我国市场规模达到372.2亿元,增长率超过40%;2015年,随着地产、金融等行业进一步渗透进入IDC市场,受供需两端快速增长的影响,2015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总规模达到518.6亿元,增长率39.3%。

中国IDC圈预测,未来三年整体IDC市场增速将保持在35%以上,到2018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亿元,增速达到39.6%。同时,据2015年工信部的报告称:我国拟在2015年建设255个数据中心,但是主要实际使用率主要以小型数据中心为主(总设计服务器规模约728万台,但是实际投产服务器约为57万台,仅占设计规模的7.8%,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投产率1.8%,大型数据中心21%,中小型40%)。顺应运营商面向以DC为核心的经营模式的转型,瑞斯康达创造性推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为客户构筑高效、高带宽、易演进的数据中心网络,助力运营商更好地扩展业务。

云数据中心SDN交换机解决方案

瑞斯康达可提供两套解决方案,基于SDN的Overlay解决方案和基于堆叠的传统解决方案。

SDN Overlay解决方案包括:SDN交换机和控制器两部分,Controller负责Overlay业务的全局动态部署。方案支持网络Overlay、主机Overlay和混合Overlay三种组网模型。

网络Overlay场景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对虚拟化平台无特别倾向的客户群,比如运营商,所有Overlay设备都是物理交换机,服务器无需支持Overlay,该网络Overlay组网的服务器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支持虚拟化服务器和物理服务器接入。

主机Overlay场景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对虚拟化平台有强烈倾向和原有物理服务器已经选择部署了虚拟化服务器,该方案不能接入费虚拟化服务器,因此该方案主要定位是配合VMware、KVM等场景Overlay方案。

混合Overlay场景解决方案:物理交换机和服务器(vS)都可以作为Overlay边缘设备,组网更加灵活,可接入各种形态服务器,既可以完美发挥硬件网关的高性能,又可以完美匹配虚拟网关的业务灵活性。

针对传统数据中心瑞斯康达亦可提供基于横向堆叠的网络虚拟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具备:

易扩展:多台物理设备虚拟成逻辑上一台;

高性能:性能提高一倍,50ms收敛能力;

易管理:统一的管理界面,简化管理;

具有稳定、安全、应用更加广泛的特点。

方案具有高性能、ISF堆叠和向未来演进的SDN技术特色:

高性能:提供GE/10G/40G接入能力,汇聚提供40G,未来可平滑升级至100G接口速率,提供高性能无阻塞网络;

ISF堆叠:面向数据中心市场全系列交换机支持ISF横向堆叠方案,提供10G/40G接口堆叠能力;

SDN:支持OpenFlow、VxLAN。

云数据中心互联解决方案

云数据中心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或备份,对数据中心之间传输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实时传输性能及大容量传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瑞斯康达基于OTN/DWDM系统的DC互联传输方案,可点对点组网,或组环网,在主备数据中心之间搭建主备传输链路,实现海量数据的可靠传输。根据需求灵活中继,实现异地灾备数据的长距离传输。目前,已在中国人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鹏博士集团、中信信诚、苏州财政局、石家庄财政局等得到了成功应用。

方案优势:

多速率支持:支持1G/2G/4G/8G/10G等FC速率,支持GE/10GE以太速率等;

大容量传输:支持40λ×10G传输容量,点对点实现至少400G;

双路由保护:支持OLP线路保护,实现数据的双路由可靠传输,满足DC数据传输高可靠性要求;

远距离传输:结合光放大中继增强长距传输能力,满足异地灾备长距离传输需求;

低延时传输:利用刚性管道透明传输,实现数据低延时传输,满足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

第2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戴尔公司副总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DSC)总经理Roy Guillen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戴尔将加速OpenStack解决方案在中国的推广。中国有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希望借助云计算的力量快速提升其竞争力,而OpenStack解决方案是其理想的选择。”

选择革命式道路

企业的云化之路有两条,一条是渐进式的道路,另一条是革命式的道路。对于许多传统企业来说,选择渐进式的道路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通过逐步实现虚拟化,对现有应用程序进行改造,企业可以慢慢向云计算过渡,并逐步提升IT系统的效率。革命式的云化道路更适合互联网用户、云计算服务商、大数据应用等。借助革命式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企业可以大幅提升IT系统的效率,降低成本。“目前,全球最大的25个云系统中有20个选择了戴尔革命式的云计算解决方案。”Roy Guillen介绍说,“高性能计算、主机托管、Web 2.0、云服务、大数据等领域的用户可以优先选择革命式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Roy Guillen所在的戴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主要的任务就是研发和为用户提供革命式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戴尔革命式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戴尔PowerEdge C系列服务器、基于OpenStack平台的云解决方案以及高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来自开源 回馈开源

Roy Guillen表示:“戴尔是最早支持OpenStack的厂商。OpenStack对数据中心以及云计算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戴尔基于OpenStack平台的云解决方案主要包括OpenStack云操作系统、戴尔开发的Crowbar软件、戴尔PowerEdge C系列服务器、戴尔PowerConnect交换机和收购得来的Force10交换机以及相关的参考架构、部署指南、戴尔服务与支持等。

戴尔OpenStack云解决方案具有弹性和出色的可扩展性,专门用于处理大数据负载。Roy Guillen说:“融合了戴尔创新技术的OpenStack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开发、部署和交付云环境,降低软件授权成本和云计算的风险。”

在采用开源OpenStack的同时,戴尔还将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回馈给OpenStack开源社区,Crowbar软件的开源就是一例。Crowbar软件框架是模块化、开源的框架,可以加速多节点部署,简化系统维护和升级工作。Roy Guillen举例说:“借助Crowbar软件,用户数小时即可完成OpenStack云方案或Hadoop集群的部署,而不必像原来那样花费数天时间。”Crowbar软件最初是戴尔OpenStack安装程序项目的一部分。此后经过不断开发,Crowbar软件已经超出了原项目的范围,并且可以与其他厂商的工具包和解决方案组件兼容。如今,戴尔已将Crowbar源代码贡献给开源社区。戴尔希望通过分享Crowbar的成功实施经验,让所有用户都能从中受益。

OpenStack有可为

第3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可见,让传统的数据中心接纳云网络概念并不容易。但是在年初,锐捷刚刚推出云产品的时候,就宣布其产品已实现商用,还成功为阿里巴巴等典型的云计算企业构建了云化的数据中心。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让云产品落地市场,锐捷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了锐捷2011年的渠道大会,以期寻找到答案。

完整的云图

“锐捷们”,是记者对锐捷渠道商的一贯称呼。在锐捷今年的渠道大会上,记者发现锐捷们对云的兴趣开始越来越浓。可见,去年还对云概念懵懵懂懂的渠道商,如今也渐渐嗅出了云计算技术发展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机遇。

网络市场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热衷于云计算的,目前很多厂商都推出了相应的产品或是了相应的网络架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一股脑儿涌入市场,不免令人一头雾水。但奇怪的是,到场的锐捷们几乎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就完全理解了锐捷的云网络。

锐捷对云的描述没有从某个产品或技术开始,而是展示了一幅云网络的“全景图”。这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包含了数据中心安全运维管理系统、数据中心安全智能系列、数据中心核心交换系列、数据中心接入交换系列四大类别的面向云计算需求的全线数据中心产品。锐捷的云更像是一种一站式的服务,通过锐捷的产品或方案,用户数据中心向云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在锐捷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用锐捷副总裁刘弘瑜的话来说,锐捷要做的是一个适合未来商业模型的“无阻塞”的云计算网络,只有全系列的产品才能使客户对云计算策略的部署在数据中心落地时真实可靠。

今年年初,记者在采访云快线的时候了解到,在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的过程中,网络带来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他们认为云中的网络将不再仅是数据中心里的基础设施,它的作用应该更像是神经系统。网络应该在提供强大的数据通信能力的同时,也能实现智能扩张及智能管理,以及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用户对云网络产品的需求将和对传统网络产品的需求大不相同,单一的产品或是只能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案将逐渐失去价值。可见,一站式的方案将会更贴近未来数据中心用户的实际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面的产品线也更便于渠道完成部署,大幅缩短锐捷云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

应“变”能力

在刘弘瑜看来,云计算的本质就是“按需可扩展”,它要求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能做到灵活地一变多和多变一,这样的能力目前主要依靠虚拟化技术来实现,但要达到相应的效果,网络产品应“变”的能力才是关键。比如当虚拟化需要由一变多时,网络如何即时反应?虚拟化由多变一,设备性能是否能满足成倍增长的要求?各种虚拟化环境,安全如何保障?业务如何管理?

从网络层面解决这些问题,交换机的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在锐捷的多款云网产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类应“变”技术。如RG-S12000 Cloud Computing系列采用了VSU虚拟化技术,可将多台高端设备虚拟化为一台逻辑设备,能有效实现虚拟机迁移过程中网络不中断。而其支持802.1Qbg的特性,也能够解决传统虚拟机交互性能低下的问题。对VRF虚拟化的支持,更便于满足数据中心网络一变多的需求,以及多业务安全隔离的需要。

TRILL协议目前被业界认为是有效简化网络设计,提高网络可扩展性和弹性的基础,也是构建大型虚拟化云计算网络的根基。在锐捷的RG-S12000云计算交换机产品系列中,记者也看到了其对TRILL协议透明交换技术的全面支持。同时,伴随着数据中心融合网络的趋势,锐捷的RG-S12000系列还为服务器提供了FCoE(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接入和以太网接入服务,解决了数据中心在网络过渡过程中整合异构的LAN和SAN网络的需要。

锐捷一直遵循着一个很有名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利基战略:利基一词来源于法语nichi,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在攀爬的过程中抓住缝隙努力向上的精神。在锐捷,它不仅是做事业的思路,也是做产品的思路:通过无限贴近客户需求,寻求差异化的方案,以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对于云,锐捷所强调的网络应“变”能力独树一帜,但这正是当前数据中心向云计算环境进化的根本需求,或许这也是让锐捷的云能够快速走入商用的原因之一。

把合作伙伴引入云生态链

“云计算时代的来临被称为第三次IT浪潮。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可以说,云计算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尽管它才刚刚开始。这将是一个以万亿元计的市场。”在刘弘瑜眼中,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它对锐捷和锐捷的合作伙伴而言都是巨大的机会。但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合作将变得比任何时候更加重要。因为大量新的尖端技术的落地与云计算相关整体解决方案的形成、部署、维护,都需要生态链中各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将机会变为现实。

除了提品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外,锐捷还提供了一个被其称为基于“开放共享的云服务”理念的IT运维管理解决方案。据刘弘瑜介绍,IT运维管理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这几年的平均市场容量增长达30%,已经是一个50亿元规模的市场。在云安全管理领域,锐捷从2007年开始研究、2009年正式推出产品和服务,至今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主要方案提供商,而锐捷拓展这个市场采用的就是基于“开放共享的云服务”的理念。

第4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云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美国康普企业网络大中华区销售副总裁陈岚表示,“我们接触的一些云数据中心客户为了提供更优质的云服务,意识到要改善和优化原有的布线系统。云数据中心对网络带宽、高性能的光缆连接、跳线的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数据中心是机遇

在过去20年中,布线市场本身变得越来越成熟,同时用户对布线系统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谈到布线市场的变化,陈岚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她与用户之间就布线这个话题进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而且成效显著。国内快速兴起的大型园区、云数据中心等对布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从远端对配线进行控制,多个弱电间之间的通信、跳线如何去管理等。

一直参加国内综合布线标准制定和推广,并且撰写过多个布线技术白皮书的美国康普企业网络大中华区技术总监吴健也深有同感:“由于布线的隐蔽性,中国用户不了解、不重视布线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很多中国用户开始慢慢重视布线系统,知道了布线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布线系统的设计应满足未来15年甚至20年的应用需求。虽然目前在布线标准的制定、实施等方面,中国与欧美国家还有差距。不过,中国布线市场一直在进步,这是非常可喜的。”

近几年,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国内兴建了许多大规模的云数据中心。从技术先进性、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些云数据中心并不比国外同类的数据中心差。那么,在布线方面,这些云数据中心又表现如何呢?

“中国的云数据中心起点较高,不仅规模大,而且设计等级高,同时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和高端产品,比如大量使用万兆铜缆、6A铜缆、预端接光缆、OM4光缆,以及很多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云数据中心建设并不比国外落后。”吴健话锋一转,“但是,中国的数据中心用户过多地看重初始投资和硬件设备,对于数据中心建成后5~10年的运营和运维成本考虑不周。而国外用户经验老道的一个表现是更多地考虑运维制度、运维工具,以及管理方式、管理流程等。而这正是中国数据中心用户普遍欠缺的地方。”

用于布线系统的投资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总体投资的10%~25%,仅次于配电设施和空调设施。这说明布线系统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吴健听到许多中国的数据中心设计人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想到布线的成本会这么高”。这反映出,中国用户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忽视了布线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对布线的预算投入较少。

对于企业数据中心布线系统的发展来说,2007年是一道分水岭。在那之前,数据中心的规模并不大,康普想推广预端接光缆解决方案非常困难,因为预端接光缆的成本比传统的熔接光缆高得多,这在当时是绝大多数的数据中心客户所不能接受的。

2007年以后,随着数据中心规模逐渐扩大,用户意识到,若一个数据中心有几万个光缆连接点,如果全部采用融接光缆的话,出错的概率更大,不仅不利于快速部署,而且维护非常困难。在康普的不断教育下,用户逐渐认识到预端接光缆的重要性。2012年以后,大部分数据中心客户会主动要求康普提供预端接光缆解决方案。

“云数据中心的布线也会经历同样的转变过程。在一些针对云数据中心客户的市场活动中,我们会有意识地借助先进的理念、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规划和设计方案来影响和教育云数据中心客户,让他们先从观念上认同布线的重要性。”陈岚告诉记者,“相信经过一两年的市场培育,加上我们顾问式的咨询服务、完善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用户会接受康普的高端布线解决方案。” 今年9月, 康普新推出了SYSTIMAX LazrSPEED 550宽带多模光纤连接解决方案,它在更长的距离上实现了高达标准多模光纤4倍的带宽。

康普已经明确提出了“高效互联”数据中心的理念。吴健进一步解释说,高效互联的数据中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易于扩展,数据中心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就要考虑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比如康普大力倡导的预端接解决方案扩展起来就非常方便;第二,管理简单,用户应善用电子配线架、管理软件等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第三,高效的运维,它有利于节能,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提高安全性。

“光进铜退”是误解

在数据中心布线领域,“光进铜退”这个说法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了。实际情况是,“光进铜退”的演变还在持续进行中,而且进展并不如人们想像中那么快。如果将布线市场分成数据中心和智能楼宇两大类,那么在数据中心领域,光纤的使用的确越来越普遍。“‘光进铜退’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虽然光纤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是传统的铜缆仍有用武之地,在一些关键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陈岚表示,“不同的应用需要不同的设备,而这些设备的连接有的适合采用光纤,有的则必须使用铜缆。与其说‘光进铜退’,不如说因为数据中心架构的要求,造成了用户对光纤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光纤产品方面,康普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而且积极参与了国际国内很多技术标准的制定。比如,在光纤的多纤数MPO的极性管理方法、宽带多模等方面,康普进行了许多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基于多模实现SWDM波分复用,在提高传输速率的同时降低能耗,而且不会提升布线的整体成本。”吴健介绍说。

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大多数的数据中心里,光纤和铜缆的使用率为五五开,而在有些数据中心里,光纤的使用率可能会达到70%甚至更高。在智能楼宇中,垂直骨干网络使用光纤的比例会更高一些,而在语音传输方面大多数还是使用铜缆,水平网络也是以铜缆为主。“如果是光纤到桌面,那么整个系统的成本会比较高。另外,光纤对使用环境和维护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智能楼宇市场,光纤只占30%,70%是铜缆。”陈岚分析说,“在布线市场,光铜并存的现状对像康普这样提供包括光纤和铜缆在内的端到端布线解决方案的厂商来说是好事。如果用户使用某个品牌的光纤,同时使用另一个品牌的铜缆,那么在出现问题时可能会产生纠纷。”

吴健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光进铜退”这个说法:“光纤和铜缆都在进步,只是光纤的发展速度更快一些。其实,光纤和铜缆都是为以太网连接服务的。以太网接口的发展和变化决定了光纤和铜缆的使用场合。”如上所述,在数据中心市场,光纤确实占有很高的比例,但在智能楼宇市场,铜缆非但没有后退,反而有很大进展。究其原因,在智能楼宇中,POE(Power Over Ethernet)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光纤是无法供电的,一根通信线缆既能传输数据又能提供电力,只有铜缆可以胜任。光纤主要用于主干网络中,而水平网络传输或在设备端,几乎都是用铜缆。

随着以太网技术和标准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细分,铜缆的使用场景也变得更加丰富。POE技术、无线接入、数字摄像头、基于LED的供电系统、传感器网络等的蓬勃发展,拓宽了铜缆的使用范围。“在数据中心市场,虽然光纤的普及程度更高,但是25G铜缆和40G铜缆标准的出现表明,铜缆技术也在持续演进。尤其是在服务器末端接入方面,铜缆会抢占一部分市场。”吴健表示,“光纤未必能统一数据中心布线市场。未来,光铜仍会并存且共同发展。”

端到端方案的差异化

许多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提到竞争优势时都会强调,自己能够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陈岚表示:“虽然都能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但是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业务侧重点。综合布线是我们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我们的综合布线端到端解决方案是包括铜缆和光缆在内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除了传统的铜缆和光缆产品以外,康普也在通过收购等方式不断丰富现有的解决方案。2015年2月,康普收购了TE Connectivity的电信、企业网络和无线网络业务。举例来说,康普正准备将TE Connectivity的一个产品――FiberGuide线槽管理系统纳入到自己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中,因为FiberGuide的设计和安装非常灵活方便,且外观美观,对数据中心的线缆保护和走向起到有效作用。

另外,康普还有一个独特的产品TAP,它与康普的预端接解决方案融为一体。就像它的名字一样,TAP是给布线解决方案增加的一个“水龙头”,需要监测网络是否有非法入侵信号时就打开TAP,在不影响网络传输的同时监测可疑信号,这对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和提高监测效率至关重要。

从管理方面看,康普可以通过软件更智能地管理其电子配线架。此外,康普还有DCIM软件,可以管理整个数据中心基础架构。DCIM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康普的布线管理系统就是DCIM的一个模块。康普把更多的软件放在DCIM这个平台上,从而实现了数据中心的高效运维。

陈岚还举了一个Redwood灯控系统的例子:“数据中心通常都使用LED灯,如果加上康普的Redwood灯控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节能。另外,Redwood又是一个传感器系统,可以融入数据中心的安防系统。为了节能,平安保险在其数据中心里使用了Redwood解决方案。结果显示,照明能耗节省90%。”

为满足用户在特殊应用环境中快速部署数据中心的需求,比如在野外快速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康普还能提供DCoD按需部署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加快数据中心的部署速度,而且可以实现模块化的扩展。“我们以布线为基础,采用发散性的思维,深入考量布线所需的测试、管理,然后再拓展到整个数据中心的监测、管理、节能等。”陈岚说,这就是康普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差异化所在。

康普解决方案部门面向的两大市场是数据中心和智能楼宇。康普要求所有的销售和技术人员必须成为用户“可信赖的顾问”,不仅在布线方面具有专业水准,而且要了解整个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用户的应用需求。“我们的策略很清晰,就是与数据中心和智能楼宇这两类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为它们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解决方案。”陈岚表示。

布线的未来

从一个端到端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度,康普对未来数据中心布线的发展趋势有何预测?吴健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用户对布线系统的性能有更高要求。在这里,性能是指传输的速率和可靠性两方面。现有的1G和10G的网络将快速升级到40G和100G的网络。康普将着眼更高速的网络连接设计,从链路通道、多连接性、性能等多方面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5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本次展会上,众多知名信息通信厂商进入广电行业的力度明显加大,带来广电行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结合的颠覆性的创新,成为展会现场最具创新活力的军团。

华为全系列方案服务广电

主攻企业业务市场多年的华为将广电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CCBN2016上,华为从智汇网络、全媒体、智慧广电等几个展区展出了丰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针对广电网络的双向网改,华为重点展出了千兆接入方案;针对视频主宰未来网络流量的趋势,华为推出4K超清解决方案;针对电视制播平台的云化,华为推出了融合媒体云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加速广电双向网改

中兴通讯今年带来了包括广电无线双向网、OTT 4K、极速FTTx等多方面解决方案。作为此次核心展示内容,中兴通讯现场呈现了广电无线双向网方案相关的全系列的终端产品,如SDR基站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中兴通讯在eMBMS、智能电表、智慧家庭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将帮助广电面向家庭用户实现无线业务的快速落地。此外,专为广电客户量身定制的双纤三波接入终端,在多家省级广电网络公司应用的新一代广电IT支撑体系,以及覆盖业务管理、内容管理、头端、EPG、CDN、机顶盒、接入承载等网络的各个层面4K解决方案,全面展现中兴通讯在广电领域的积极探索。

烽火科技“云”“管”“家”建智慧广电

在此次展会上,烽火科技集团主要展出了智慧家庭、智慧管道、智慧云三大板块业务,其中智慧家庭业务颇受观众欢迎。

据了解,烽火智慧家庭业务的发展战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家庭控制中心、家庭娱乐中心和云端服务平台,其中家庭控制中心的核心是家庭网关,烽火希望通过家庭网关进行家庭物联网组网,实现信息一体化;家庭娱乐中心是以机顶盒为业务呈现及人机交互节点,实现包括娱乐在内的多种业务部署;云端服务平台是内容注入及业务分发部署的核心,以支撑后终端时代内容及服务的发展。

对于烽火通信而言,随着新一代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2.0的推出,广电正加大智慧家庭业务发展和智能终端布局。事实上,不仅是广电,运营商也在加紧布局智慧家庭业务,希望通过FTTH将互联网、物联网、IPTV等业务接入用户家庭。

作为智慧家庭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烽火科技此番将FTTH解决方案、智慧家庭网关及终端解决方案、云计算以及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等业务带到了展会现场,展现了烽火科技在智慧家庭业务方面的实力。

联想“云+端”助力广电转型

联想从去年开始聚焦于广电云服务领域,今年拿出的ThinkCloud视听云解决方案更加完善。包括服务端的云存储、专用服务器、SDDC、媒体存储等产品,视听终端的媒体工作站、机顶盒云化服务平台等解决方案,管理端的全景监控、数据中心管理解决方案,共同组成了广电“云+端”的完整解决方案,旨在将自身云计算服务能力和广电行业的IT发展需求相结合,专注于“全媒体内容汇聚、全媒体内容生产、全媒体多渠道”的融媒体云平台建设。联想助力广电行业转型与促进全媒体融合的主题也更加鲜明。

瑞斯康达用智慧联接广电

近年来,广电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智慧城市”、“宽带广电”、“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的发展方向。瑞斯康达以“用智慧联接你我”为主题亮相CCBN2016,设立“光纤到户”、“数字专网”、“综合承载”、“数据中心”、“政企ICT”五个展区,全方位展示应用于广电网络的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实施“宽带广电”战略。

大唐融合聚焦安全服务

作为CCBN的老面孔,大唐电信集团子公司大唐融合亮相CCBN2016。在信息安全领域,大唐融合提供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客户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聚合各种安全技术和安全服务力量,以自主可控的IT构件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为基础,拓展云时代安全服务,为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大唐融合结合国内多家省级广电集中式客服系统的建设经验,成功推出了省级客服系统集中式建设的全面解决方案,即客服系统3.0版。

长飞用好光纤助力宽带广电

长飞光纤光缆(上海)有限公司携三大系列产品亮相CCBN2016,以“畅享绿色 ‘纤’动未来”为主题,展示了EDFA光纤产品解决方案、室外光缆产品、室内光缆产品三大系列产品。

其中EDFA光纤产品解决方案是本次展示的主要产品,包含常规功率及高功率EDFA的全套光纤产品,由长飞掺饵光纤系列、Fibercore全系列掺饵光纤系列、Fibercore铒镱共掺光纤系列、WDM及其耦合光纤、单模尾纤跳线、特种单模尾纤、高功率隔离器等八类产品组成。

此外,长飞(上海)还展出了室外光缆和室内光缆两大系列产品。据介绍,室外光缆产品广泛应用于干线通信网络物理链路层敷设;室内光缆产品广泛用于综合布线、室内数据通信及光纤到户领域。

目前,长飞(长海)公司生产的光缆产品广泛用于电信运营商等干线和本地网光缆传输单位,广电、电力、高速公路等行业信息传输系统和局域网数据传输系统和工业预连接等领域。

华三新IT战略亮相

第6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近年来,中科曙光业务呈现快速成长态势,特别是去年的上市让中科曙光更是如虎添翼,更有资本进行更为超前的战略布局,比如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实际上,在此之前中科曙光曾了“数据中国”战略,提出5年内要在国内上百个城市和上百个行业建立云计算中心,并搭建一个覆盖全国的数据平台,提供基于数据的服务。

在中科曙光这样一个宏大的战略之下,云计算数据中心是重要支撑。投资联方云天,联手VMware也都是在为此布局。比如,中科曙光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层面还没有对应的产品和技术,联方云天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而在云计算相关软件上,中科曙光能够联手VMware显然将大大增加其在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上的竞争力。从这两项投资上可以看出中科曙光打造云计算产业链的决心。

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在评价与VMware合作时表示:“作为业界公认的虚拟化和云基础架构技术领导者,VMware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此次合作将成为双方面向中国市场、合作开发世界级云计算平台产品的助推剂。中科曙光凭借对云计算技术的深刻理解和日益领先的解决方案优势,正在实现从‘设备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迈进。”

而联方云天是一家初创企业,成立于2012年,其主打产品是分布式电源系统研发及解决方案,在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与软件定义能源领域颇有知名度。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各大主流供应商还少有成熟的产品上市。据记者了解,联方云天的核心技术是以锂电池取代传统的UPS系统中的铅酸电池,并通过其配套的集中管控系统来为各个机架的IT设备供电。与传统UPS的电池集中存放不同,集成有联方云天锂电池的智能路由器摆放到各个机架中,但是集中起来统一进行电源分配和管理。

第7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选型

针对当前的主要业务、技术挑战,以及面向未来5-10年发展战略,锦江酒店最终决定采用基于微软WindowsServer 2012和System Center 2012的私有云平台解决方案来搭建这一现代的信息化酒店运营中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面向多租户的动态资源池。锦江酒店的IT部门试用并部署了WindowsServer 2012。通过Hyper-V 3.0的诸多特性并结合System Center 2012各个组件的整合,锦江酒店搭建起了基于微软虚拟化解决方案的私有云基本架构,能向下属业务单位提供主机托管、应用监控和性能扩展支持,并实现业务单位之间的资源使用和网络访问的隔离,并可以灵活地进行云平台的计费和配额管理。

基于Windows Server 2012动态资源池管理。锦江酒店的IT部门构建了基于Windows Server 2012 Hyper-V3.0的两个资源池,分别容纳不同性能要求的虚机,针对低密度资源池的虚机,Hyper-V 3.0能使虚机使用更多的虚拟CPU及内存,大大提升这些虚机的性能确保关键应用的连续稳定运行;对于高密度资源池中的虚机,Hyper-V 3.0充分在虚机间按需动态分配资源,实现资源池底层资源的复用。

整合周边IT资产,降低整体拥有成本。在引入了基于Windows Server2012的云解决方案之后,锦江酒店充分整合既有的IT资源和设备,Windows Server 2012的动态资源池充分兼容各种类型的存储,并和锦江酒店现有的网络设备融合,WindowsServer 2012现在已经帮助锦江实现包含运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在内的统一资源池。

IT价值最大化

目前,整个平台面向多租户场景涵盖了资源管理、监控、配置、运维和自助服务门户等多个方面,具有可根据业务发展逐步扩展,迅速响应新的业务需求的强大能力。实现了对锦江酒店IT资源的集中式管理和灵活的建设及运营费用分担模式。提高了IT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IT运营和管理成本,探索了IT持续创新和优化的新模式。其IT部门开始像一个真正的IT服务提供商一样,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服务,并按需收费,逐步搭建起流程化、标准化的IT运维体系。

构建灵活高效的IT基础架构平台。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为锦江酒店的用户提供了基于动态资源池的私有云,实现了针对不同业务部门相互隔离而且具有个性化的IT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自主门户来请求、获得、使用计算资源,以及计算资源集约化管理及按需消费。通过这种方式,业务处理和IT系统开发不再受到现有硬件资源限制,采购时间等制约,加快了IT能力提升速度,保持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利用最佳实践工作流来标准化数据中心流程。锦江酒店为其数据中心打造起高可用、高性能的动态资源池,实现了流程化、标准化的运维体系。借助这一管理平台和微软云策略,锦江酒店可以安全无忧地迈向云计算,充分利用并灵活控制现有的数据中心投资。微软在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导入微软全球数据中心和Windows Azure平台运营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继续推动锦江酒店私有云方案发展。

实现了将IT集中建设,费用分担以降低运营成本。借助WindowsServer 2012动态资源池解决方案和System Center 2012管理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用户的IT使用体验,无论是运维人员还是最终业务人员都能轻松管理和使用IT资源,使IT价值看得见、摸得着。IT部门使用灵活的资源监控和统计功能,实现了三家独立法人公司共同建设锦江酒店数据中心的目标。通过共同建设、集中管理、费用分担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大大缩短了酒店的建设周期,降低了酒店IT运维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有力的支持了公司的标准建设,品牌战略和业务的拓展。

联手NetApp

在企业的IT架构中,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相辅相成,无论是在传统C/S架构时代还是如今正在迈向的云计算时代。锦江酒店的私有云平台自然也少不了存储这个关键要素。锦江酒店采用了NetApp的存储设备。NetApp是全球存储及数据管理领域的领先企业。作为微软2012年度私有云合作伙伴大奖的获得者与微软紧密合作,联手开发和提供多个面向Microsoft技术的创新型存储和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帮助国内客户实现高效灵活的IT基础及推动向云的转变。凭借针对Windows Server 2012的支持,NetApp简化了存储和数据管理,加快了公共云、私有云及混合云迁移。锦江国际酒店将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与NetApp存储解决方案集成,大大提升其IT对于业务发展的支持水平,为公司发展带来强大的后发优势,成为微软与NetApp解决方案共同助力企业发展的又一例证。

将NetApp云存储放在微软私有云平台之上,可谓珠联璧合。通过NetApp针对微软私有云平台专门开发的SCOM插件、SnapDrive软件、SnapManager For Hyper-V集成套件,实现了存储与私有云平台的无缝集成和统一管理,运维复杂度大大降低。

第8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作为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思科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医院的规划与建设,拥有在全球范围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合作的成功经验,自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八年参加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思科非常重视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投资和发展,致力于同各级政府、医疗单位和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医疗改革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思科于2010年与CHIMA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思科一直致力于成为云计算和云服务方面的引领者与核心驱动者之一。思科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企业事业部总裁张思华先生表示:“思科的云战略就是使用户居于中心,将网络作为云的运作平台,通过为用户部署云服务,来确保其协同、创新和安全地开展业务,从而进一步加速云服务业务的不断发展。同时,思科还将通过丰富的云生态系统,帮助客户部署经过全面测试、行业最佳的整体云解决方案,并最终将自身打造成为基于网络平台优势提供云服务的市场领导者。”

随着云计算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思科着力研发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思科在此次大会上展示了其创新的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能互联医院解决方案,包括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和虚拟终端、智能互联-思科移动和无线解决方案和医院内外统一协作医疗解决方案,以及协作式医疗技术(包括远程医疗和院内互联)和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技术在思科“思蜀援川”项目中的应用。

对医疗机构而言,大量的业务应用数据、临床检验数据、医学影像数据对网络的带宽、可靠性等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思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中心和虚拟终端技术,先进的高速万兆级局域数据网络技术以及数据、语音、视频、楼宇观察等各类信息网络的全面融合技术,能够为医疗机构提供面向未来的网络基础设施,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医院的运行。

与此同时,思科的移动和无线解决方案为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访客提供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接入服务,集成化安全特性可以为保护敏感的患者数据提供先进的身份验证和加密技术。全面的思科网络和先进的管理工具可以提供集中、经济有效的管理并确保可靠性。

思科提供的统一通信(基于IP网络的多功能语音及视频电话技术)、思科网真(高清数字视频会议技术)、数字媒体系统(基于IP网络的信息发送与显示平台)等主要协同技术优化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无缝整合的数据,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业务信息,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9篇: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范文

在过去的五年中,美国出现了多家进行云计算实践的企业,亚马逊、谷歌、微软……它们的成功将云的实际价值量化,也把云变成了一张切实可行的技术图谱。但是,在中国一浪高过一浪的云计算建设热潮中,成功的企业并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适合中国的云计算技术图谱到底是何模样?在中国,云的实践又该遵循怎样的路径呢?

今天,中国也有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着同亚马逊、谷歌一样的实践,华为无疑是其中的一员。透过华为的云实践,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粗看华为云

作为第一个提出明确云计算框架的企业,谷歌研究云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的需求。在初创阶段,谷歌获得的投资有限,数据中心里的很多服务器都是自己“攒”出来的。所以,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这些性能很差的机器就渐渐变成了“破烂”。本着“变废为宝”的心态,谷歌开始通过改造数据中心的机架架构、网络架构、软件系统、文件系统、服务器、存储等,将一堆“破烂”变成了稳定性更高、性能更强的服务器集群,最终形成了云计算的雏形。对谷歌而言,“云计算”更像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或是对其自身发展经验和技术积累的系统性总结。

而亚马逊设计云服务AWS(Amazon Web Service)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难题――如何在其B2C业务不繁忙的时候,让那些花大价钱购买的服务器、存储、带宽资源不被闲置。后期,亚马逊才在此基础之上陆续推出了包括EC2(Elastic Compute Cloud,弹性计算云)、SimpleDB等几十种云服务,逐渐完善了AWS的服务种类。AWS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系统,它只是对原有IT系统进行改造包装后,亚马逊所推出的能够面向公众开放服务的系统。而AWS的成功运营,则在于亚马逊在向公众推出这些服务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运营经验,保证了云服务的品质。可以说,AWS最大的用户就是亚马逊自己。

与谷歌和亚马逊的云实践类似,华为的第一朵云也是“拿自己开刀”。四五年前,华为就开始正式投入到云计算技术的研发中。但和很多研究云的IT企业一样,华为也一直找不到一个可以让他们进行规模化云实践的对象。缺乏规模化的应用,新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云所产生的效益等问题便不得而知,更看不到可量化的结果。最后,华为决定将自己作为云计算的“试验品”,用自身的实践解决云的问题。

随后,华为云落在了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华为上海研究所。在这里,华为以云的模式为迁入研发中心的几千名员工搭建起新的数据中心,取消了常规的IT终端设备采购,全部换上了华为研发的桌面云终端。在运行近一年后,使用华为“桌面云”办公的研发人员的人数已经过万,服务器也增加到300多台。作为一个在全球拥有12万员工的大型企业,华为下一步计划是将全球的研究所都迁移到“云”上,届时会有6万多名华为人在“云”上办公。

按照这样的设备数量,华为上海研究所的IT管理部至少需要上百人才能完成日常的维护工作。然而,华为云计算品牌经理王蓉告诉记者,在上海研究所的1万台设备目前只有9个人来管理,运维部门的效率提高了十几倍。不仅如此,和常规投入相比,上研所的服务器总投资节省了40%,和传统数据中心相比耗电量更节省了71%。

为何华为云可以成功

在全球各种云计算实践中,谷歌和亚马逊的成功一直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如果拿华为的云与谷歌、亚马逊的云做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首先,这些成功的云实践并不是“对别人开刀”,而是“拿自己开刀”,云首先解决了这些企业自身的IT问题。基于这种需求的技术研发,在云计算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极有价值的。因为它们既是新技术的创造者,也是新技术的尝新者,这将会缩短云计算核心技术的面世周期。比如谷歌自己设计了服务器机架构架和PC服务器刀片,自己开发了适用于云计算环境的文件系统、并行计算架构、并行计算数据库SingleDB等,而亚马逊则解决了AWS系统支撑软件的问题。这些技术如今都已发展成云计算体系架构的核心技术。其次,它们都是大型企业,在把云服务推向市场之前,这些企业就已经在内部运营多年,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云服务最大的用户,这能有效地降低扩张云计算平台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在华为之前,国内也有少数数据中心效仿国外企业的经验进行云实践,但谷歌、亚马逊这类企业的经验被复制到中国后,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果从技术角度来分析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谷歌还是亚马逊,其所采用的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构建云的初衷是为其自身服务的,在独立研发的过程中,其系统架构的开放性必然是有限的。此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云计算产业链的成长速度也差异巨大。在美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专注于云计算产业链相关技术研发的企业,比如Okta、akamai等,进行云实践的企业很容易从市场中找到技术提供者。但在国内,这样的市场环境还不存在,进行云实践的企业必须在技术方面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和研发能力,才能构建起可用的云环境。

和谷歌、亚马逊的云不同,华为的云则更具开放性。华为更多地应用了相对成熟的开源软件,比如其虚拟机UVP平台采用了Citrix XEN和Redhat KVM技术,TC OS则选择了Linux系统,还有Hadoop的集群分布式存储技术以及Google Bigtable、Google Map/Reduce等。在系统的开放性上,华为云实践经验的移植以及为行业应用所提供的整合支持能力,显然要比谷歌、亚马逊更胜一筹。按照华为企业业务Marketing部总裁何达炳的说法,华为提供的云技术将是可以让用户进行选择的云。这也是华为云一直遵循跟踪开放标准,使用开源平台的原因。

在云计算研发及技术整合方面的能力,谷歌与亚马逊的技术团队未必一定能够超越华为。在华为,当前云计算研发团队的人数已超过了6000人,明年还会超过万人。在其上海研究所的云环境中,从数据中心到桌面终端,再到系统平台和各类云应用软件,大多数技术成果都出自华为内部。作为一个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华为比其他企业更有能力借助其内部的研发力量消化国内云产业链不健全的问题。

那些让云落地的细节

云作为一个复杂的IT系统,对如何让其落地实施,大多数用户是完全陌生的。相关技术、产品在应用、整合的过程中,是否会存在投资风险也难以预料。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国内的数据中心在参照谷歌、亚马逊模式进行云计算尝试后运营问题不断的原因。显然,在云落地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不容忽视。

华为对于云计算的技术研发和积累早已起步。2008年,云计算项目就在华为被正式立项,到去年华为正式宣布进军云计算领域并推出“云帆计划2011”时,华为已在构建云计算平台、推动业务与应用的云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已将这些经验融入到了相应的产品与技术中。而华为上海研究所应用的桌面云,只是华为云计算实践成果的一小部分。

在HCC2011大会(2011华为云计算大会暨合作伙伴大会,Huawei Cloud Computing Conference 2011)上,华为常务副总裁徐直军告诉记者,让人们像用电一样享受云支撑的信息服务是华为提供云技术的愿景,在过去的一年里,华为一直在将云“精细化”。

事实确实如此,记者发现在HCC2011大会上,华为所呈现的很多与云计算系统构建相关的技术,都是关注实施细节的。比如,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模式大多是分立、延长式的,这种模式并不符合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及降低成本的诉求。而华为正在推进的模块化数据中心、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的相关技术不仅解决了这类问题,还能让云计算数据中心的部署时间大幅缩短,甚至可以让传统数据中心6~12月的部署周期缩短至1~3个月。

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投资成本和简化运维的需求更为强烈。如今腾讯、搜狐等众多企业对于云计算应用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者在采访中,曾向部分互联网企业用户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你们更希望自己建设,还是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交钥匙工程?大多数用户认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会涉及更为复杂的系统设计和运维管理问题,他们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和具有云交付能力的服务商的合作来使用云。可见,在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时,用户已不再希望与过多的设备厂商打交道了。华为所提出的标准化的云计算软硬件一体化打包方案,恰好正在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在这一方案中,用户无须再关心硬件配置问题,只需提出业务需求,华为就会完成相应的工作。对于相关系统平台,华为还提供了一键安装功能。这些技术,正在完全改变用户进行云部署的体验。

除了这些技术外,通过其自身实践的经验,华为的桌面云系统也在不断被优化。例如,华为正在提供的一种完全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的桌面云瘦客户端,借助云管理平台就能实现自动配置虚拟机,已经实现了让桌面云终端插电即用的梦想。

华为云的四大看点

对于云,一位业内专家曾做出过这样的判断:对用户而言,云最好的交付模式就是交钥匙工程。在国内,很多厂商提出过云计算解决方案,但能够将云完全展现的方案却寥寥无几。

在一次采访中,云快线的技术负责人曾如是告诉记者,硬件厂商的方案看似可以解决云计算基础架构的问题,软件厂商的方案看似可以解决云计算系统的问题,但当他们把这些方案拼接在一起后,他们想要的数据中心还是无法运营。

在HCC2011大会上,记者所看到的华为云计算平台解决方案并没有以网络、服务器或软件等单一产品为着力点,而是展现了大平台云的整个面目。

如果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理解云,业界对云的普遍共识是它要具备三大特性:弹性,共享,按需获取和付费。从亚马逊的经验来看,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技术难点并不在于如何通过虚拟化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分配,而是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协同、调度、扩展并实现智能管控,从而让海量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存储能力转变为商业价值。所以,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灵魂是调度中心。为此,亚马逊不得不自己开发云计算操作系统,才得以解决了相关的问题。对一个大平台云而言,云计算核心操作系统将决定着云能否真正转化为商业价值。

云操作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虚拟化、分布式文件、分布式存储、并行计算、智能管控等。华为的云计算操作系统采用了分布式的软件架构,这一点很值得关注。因为在降低单个节点的故障方面, 分布式软件架构的优势是受到肯定的。采用这种架构的操作系统,在可扩展性、可靠性方面会大幅提高,面对云环境中数据洪流的冲击时,操作系统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智能管控是云计算系统的关键特性。在大量的IT资源被共享之后,靠人工去调整、调度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智能管控功能。据介绍,华为的智能管控系统的核心算法来自于古雅典民主制度的启发。华为将民主选举的算法用到整个云计算的调度当中,实现了高效的资源动态调度和自动管理。

云计算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在HCC2011大会上,华为的合作伙伴趋势科技表示,云计算环境的安全将无法再依靠传统方式解决,安全技术将会逐渐融合到像华为这类全面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中。对用户而言,云环境中的信息安全不再需要用户自己部署,相关技术、产品会变为隐身的系统。如果说云计算所提供的IT资源将被人们像用水一样使用,那安全技术就像是净水过滤器,它们将在不知不觉中为用户提供安全的访问和数据。

如今,在华为的一些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就整合了趋势科技的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Deep Security。Deep Security作为一套可保护服务器和应用程序的综合安全系统,在降低系统资源消耗、简化管理及加强虚拟机的透明性和安全性方面,其表现一直被业界所肯定。它所采用的主动式深度威胁防御技术,还能追踪最新的动态威胁,这类安全防护技术如今也是被业界所推崇的处理云计算安全问题的方法。

让“螺丝钉”更强

在云中,各种IT产品虽不是真正的主角,但却是一颗颗关键的“螺丝钉”,缺一不可。而华为显然正在通过加强这些“螺丝钉”在云计算系统中的“强度”和“适应能力”,以便让传统数据中心向云过渡。

当前华为的各条产品线都在向云倾斜,特别是华为的服务器产品,其新推出的产品系列都体现出高密度、低功耗等云服务器的特性。在HCC2011大会上,华为展出的X8000系列服务器不仅融合了云计算网络技术,实现了即插即用的超简易部署,还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对于推进行业用户的云应用,华为还在很多技术细节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工作。

未来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将一改服务器、存储一统天下的局面,网络会成为云计算世界的真正主宰。在今天的数据中心里,这种发展趋势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

过去,网络主要用于相应服务器和客户端的通信,所以传统的网络架构一直在采用层层收敛的树形架构。但在云计算数据中心里,不同服务器的CPU与内存、硬盘之间的通信流量会剧增,还要实现无阻塞的交换,网络就好比服务器内部的总线。据相关统计,云计算数据中心所要承载的网络流量,将相当于传统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的40倍。可见,传统数据中心中网络的带宽、数据传输效率必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满足云计算服务的需要。

数据中心的网络产品,大约每三年就会进入更新期。但对于云化数据中心,用户对网络产品的认识需要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基础架构的变革。目前,业界已经提出了多种基础架构的标准,华为一直是TRILL标准的支持者。在其看来,这种更利于传统数据中心过渡的开放标准,是未来云产业链协作的基础。

云计算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还有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贡献。由于具备多年的数据中心部署、运维经验,华为已将众多节能经验转化成技术。比如,华为的精准散热技术,能使数据中心热量均匀分布,根据负载进行动态能源控制,自动采集检测数据中心温湿度的技术等。为了保障业务系统的稳定,华为还实现了散热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模块化整合等。这些技术已经经过了众多数据中心的实践,能耗降低的比率甚至高达70%。

看得见的行业应用

云计算谈了很多年,但对大多数行业用户而言,云计算真正落地以后是怎么回事,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到底能干什么用,仍然比较模糊。毕竟,云所代表的是对新技术的尝试。正如徐直军所说,云要想落地,就要让用户看得见、摸得着。

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的健康云系统自2010年7月开始筹建,经过半年多的测试及应用迁移,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试运行。6月17日,伴随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的新医疗综合楼落成开业,全国首个健康云系统也正式启用。作为卫生部健康档案信息化的试点区,上海市闸北区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表现突出,已经形成了卫生系统内部具有代表性的“闸北模式”。市北医院的云系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其背后进行整个云项目实施的企业正是华为。

目前,该院70%的应用软件都搬迁到云平台上,包括HIS系统、LIS系统 、电子病历系统、门急诊工作站、PACS系统、排队叫号系统、输液系统等,医院的门诊、药房、挂号处已经看不到传统的办公终端,所有的业务都是通过华为的桌面云终端完成的。而医院的中心机房和位于保德路的分院、闻喜路的分院,则是整个医院业务的云计算中心。谈到云的体验,市北医院信息科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没有想到云系统运行的效果可以这么好。最初对云应用的忐忑和担忧,如今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几个月来,他所感受到的只有系统维护的便捷性、能耗的节省和噪音的降低,医院还计划在二期再上线400套终端。

在江苏移动、安徽联通、上海电信、四川电信、上海中学、上海市经济信息委员会、北京市经济信息委员会、福建省政府、新加坡Starhub等地,还有很多由华为部署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上海联通不仅借助华为云构建了高效的内部办公系统,还将闲置的服务器变成了可提供3D渲染服务的数据中心,开拓出新业务。徐直军透露,华为还会多建几个数据中心,以便让更多的行业用户了解真实的云。

在华为云计算解决方案集成总监张建华看来,医疗云的实践前景非常广阔。云计算本身是和网络紧密结合的技术,基于网络推送的应用服务于整个远程医疗,正好和云计算的概念契合。而华为谈云计算并不仅仅是专注于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而是“云管端”。对于医疗云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华为的医疗解决方案还延伸到手腕式的血压、心跳信息收集仪等。据他介绍,华为目前已加入了上海市政府云计算产业联盟(即云海联盟),开展全国医疗云的试点项目。

华为的云视角

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T产品线 CTO李三琦看来,华为在云领域的实践只是刚刚展开,依旧处在摸索的过程中。对华为而言,下一步所要做的将是构建更多可以进行复制的云。

云计算是ICT技术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里的应用,云将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应用所服务。这意味着,在云计算市场,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包打天下。

从美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云计算孕育了众多专注于技术创新的中小型企业,整个产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这些企业的技术输入。

2011华为云计算大会暨合作伙伴峰会所体现的正是“开放、合作、共赢”的主旨。在大会上,华为展示了Intel、IBM、Accenture、Citrix、CA、趋势科技等300家业界领先企业打造的云计算技术及解决方案。华为认为,中国的云计算产业链也需要同众多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并共同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除了加强产业链的合作外,华为云的立足点也很特别。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已经启动,全世界有30多个标准组织宣布加入云计算标准的制订行列。抢食云计算市场的各大IT巨头今天都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而华为既是积极的国内云计算标准工作的推动者,也是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