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子规朗读范文

第子规朗读精选(九篇)

第子规朗读

第1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关键词:读出乐趣 英语朗读教学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39

我国英语界老前辈范存忠先生曾说过:“我体会到学语言与学曲子一样。学曲子贵在能唱。”“早晨一起,学生们就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可见朗读课文对学习英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大量地经常性地进行英语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培养英语的语感。

但在笔者观摩过的小学英语课中,有些课堂教学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可惜的是,老师打开书本培养学生朗读的时间却给得很少,时间一长,学生的朗读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没有美感,不知道轻重缓急,节奏感较差等现象。

针对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尝试从多个层面出发,探究有效的英语朗读训练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

1 有升有降,升降自如

语音语调是英语朗读的基础。不同的语调,句子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当学生没有掌握语调的规律,不恰当地运用语调,朗读就没有味道。因此,教师应通过朗读训练,告诉学生语调的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调,在朗读时能做到有升有降,升降自如,从而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3 It was there!” 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在特殊疑问句“Where are the films?” 和一般疑问句“Can I have them , please?”上标注升降调,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感知,同时结合手势,播放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反复模仿,再通过“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的形式检查发音。让学生在跟读模仿中感悟这两种问句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同时提升了朗读的美感。

2 重读弱读,和谐悦耳

英语因为有重读弱读,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听起来很优美。我们知道英语的节奏通常与音节相关联。如It is ‘Sports Day.(弱/强/弱)。有了重读和弱读,英语听起来是那么和谐悦耳。

例如在教学6a Unit 3时,笔者通过在句子上标注重音符号,并用手拍出节拍,来训练学生朗读重点句子“It was ‘ there a ‘ moment ago.”。字里行间,训练句子的重读弱读,让学生在重读与弱读中揣摩句中暗示的含义:It‘ isn’t there‘ now.在朗读“It’s in ‘your bag.”时,学生可以感悟到“It isn’t in my bag.”

在朗读训练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且读且思,既掌握了朗读技巧,读得更美了,增加了朗读的自信心,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对英语的感悟能力。

3 加强连读的训练

连读在英语朗读中非常常见,教师应适当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如在教学6a Unit 3“Is it in your bag?”一句中,要把is和it连起来读。在教学4a Unit7“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时,要把what和time连读。教师在课件上使用连读符号,给学生以直观提醒。同时,让学生反复聆听录音并模仿跟读。教师也反复给学生做朗读示范和朗读训练。如此坚持长期训练,学生便对连读不再陌生,他们即使在不知道规则的情况下也能正确地连读。

4 斜杠断句,指导意群

小学生在朗读时,有一词一顿,或一口气读完中间不停顿,或乱停顿等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划分词组,指导学生掌握句子停顿的方法,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按意群朗读,边读边理解,朗读时,让课文的情景时刻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边朗读,边记忆。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时,学生应及时在断句处作出标记。遇到较长的句子时, 如He’s going to /make you a surprise gift/ on your birthday.可通过意群朗读,降低难度,也保证了句子不会读得很生硬。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自然会读出“洋味”。

通过训练朗读技巧,增强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韵味,爱上朗读。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感悟语言,在朗读中读出了乐趣,读出了信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2011.

[2]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J].2010,(3).

[3]探析思维想象力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4).

第2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第一、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第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第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第四、指导书写生字

第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第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一、借助电教媒体,优化朗读心理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期,他们的朗读活动往往要靠一定的兴趣吸引或是具体的目标指导。对于课文中那些抽象的、含义深奥的、难以理解的部分,我巧用电教媒体,制作“图、文、声、情”并茂的动画播放出来,创设逼真、优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由不愿读到很想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小学生对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我尝试“动画趣味导读”,即把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动态因素多、内在联系紧的课文,通过电脑多媒体制作成鲜明的动画,再配以形象贴切的解说,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朗读欲望激发了出来。这种朗读训练,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审美上的愉悦,而且使之乐读善读,兴趣盎然。

二、借助电教媒体,优化朗读过程

小学生的朗读过程,从外在形式上看,是粗读、精读、细读的过程;从内在规律上看,一般要经历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和积累性朗读三个阶段。感知是朗读的基础,理解是朗读的关健,而积累则是朗读的结果。小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课文所展示的社会画面缺少了解,所以很难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在脑中建立具体可感的表象系统。因此,借助课件、投影等电教手段,再现课文形象,就能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缩短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朗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投影,将文中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从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发展思维、深化朗读的目的;积累性朗读是朗读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它不仅要求学生读懂课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本领。所以,巧用录像再现情境,进行赏析、美读。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妙用投影比较语言,咀嚼作者的表达技巧,确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举措。

如在《乌鸦喝水》一课的朗读训练中,我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目睹了乌鸦向瓶子里放石子的全过程,为学生的感知性朗读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我又用投影文字片,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习,最后又利用课件再现场景,引导学生美读。这样,乌鸦的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便在学生心灵中扎下了根。

三、借助电教媒体,优化朗读技巧

小学生的朗读技巧包括重音(包括重音轻读)、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为此,凭借录音、投影等电教手段,优化技巧训练,这对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第4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职生;朗读教学

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查应试者说普通话的能力,朗读短文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个重要的测试项目,其目的是“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作为测试的第三部分,分值占总分的30%。朗读在促进人们日常口语语音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作为中职生应该自觉地提高朗读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但是,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这一环节中失分过多,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在:

1.常用字的读音不准:声母或韵母、或声调出现误读。

2.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

3.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读错较多。

4.停连和轻重音等技巧表达不恰当,失误较多,回读现象较常见。

5.语气、语调处理不当,缺乏语感,方音明显,有的只是照字读音,读不出“个中滋味”,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WWw.133229.COm

出现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朗读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部分学生轻视朗读,自认为朗读很简单,或自认为朗读水平高,不屑于下功夫。

第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差。

第四中职生在朗读时,习惯使用“念书式”、“唱读式”和“念经式”,长期形成的习惯一时难以纠正。

第五没有掌握好音变规律,如轻声、儿化的运用不好,有的没有掌握“啊”的音变规律。

第六对朗读知识了解较少,对朗读技巧掌握甚少。语流不自然流畅,读破词、、句的现象时有发生,腔调固定。

第七中职学校对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较少,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较落后。

要想改变目前职业中学的学生朗读短文作品质量不高,失分过多等状况,我们应该引导中职生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汉语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普通话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明确朗读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自觉练习朗读作品的意识。

朗读短文作为测试的一个重要测试项,它重点考查的是应试者在有文字凭借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具体地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音节要素的准确发音;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的变读等音变要素的准确发音;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等朗读要素的运用。《大纲》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准确、流畅、有感情”,在普通话朗读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新大纲要求和朗读一项的评分要求,针对中职生不正确的朗读状态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朗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可以说,朗读是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重要途径。

如何通过加强中职学校普通话朗读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音训练,做到读准字词读音

“准确”是贯穿作品朗读全过程的基本要求,首先指每篇短文400个字的音节发音准确,实质是要求发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练习时,应注意首先扫除朗读中的字词障碍,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到位,读音完整,同时注意避免复韵母单音化,词末上声不到位等现象。重点是①生字、难字;②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③形似音异的字;④一字多音。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准确”还指音节与音节间的音变发音准确,由于朗读时音节是连续的语流,音节的读音由于受临近字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包括变调(上声、“一”、“不”)、轻声、儿化、“啊”的音变,其中轻声和儿化是练习的重点。

再次,注意不可出现增读、漏读、颠倒等现象。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朗读要求,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中的60篇短文反复的朗读练习,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从而使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感是指朗读者在分析、理解和朗读文字作品时对语词所产生的相应的感受,它实际是人对语言的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的现象,因此,加强朗读练习是训练学生普通话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语感作为一种感性经验,需要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规定的60篇短文,明其义理,悟其趣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对学好普通话适用。通过对语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中职生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缺陷。

三、突出朗读表达技巧的训练

“准确”是朗读作品的基本要求,“流畅”则是朗读作品的表意需要,是“传情”的重要前提,“传情”则是作品朗读的最高境界。如果说熟悉和理解作品是“传情”的必要前提,落实“传情”还需要具体手段。“传情”手段主要指朗读表达技巧。朗读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朗读中利用有声语言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一项评分,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四个方面。

(一)停连恰当。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句读正确,语意连贯。无论是朗读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连都是必不可少的。停连处理得恰当,可以把语言的层次表达清楚,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还可以引起听者对内在含义的深思,即“旧书不厌百回味,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测试中,常有中职生因字词读音或朗读不流畅而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只有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章,避免产生歧义的停连,减少因停连不当而扣分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的流畅度,避免回读、崩读现象。教材中的60篇短文大都是名人佳作,文质兼美,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才能真正感悟了作品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二)重音突出。

朗读时出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音节往往有轻重的不同,重音指朗读中为强调或突出而使用的一种声音形式,能否恰当地运用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是能否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又一关键。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中职生深入分析语句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确掌握重音的位置。首先,要根据语境、语气,把每个语句的重音找出来,其次,还要根据语境、语气确定每个重音应用哪一种方法表达。

重音一般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但在具体朗读中,为了抒发感情,有时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比其它语句轻柔。总之,掌握重音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如何表现较能传情感人为宜。

(三)语调适中。

语调是在语流中用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的所有语音形式的总和,主要指语句的整体的高低升降变化趋势与意义表达的和谐。语调应随感情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通常以降调、升调、平调、曲调4种变化出现。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语气:表示陈述、说明、庄重等语气用平调;表示提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用升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等语气用降调;表示怀疑、讽刺、气愤等语气用曲调。

(四)节奏得体。

节奏指语言的音乐性,即朗读中声音的徐与疾、抑与扬所形成的表达技巧。徐与疾是就语速而言,抑与扬是就情感而言。节奏和谐的朗读一定是流畅的朗读。在中职生的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对节奏的准确把握,节奏应随作品内容和情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真正让它起到烘托气氛、描绘环境、突出变化、增强作品表达效果的作用。

朗读的节奏和文章的样式也有密切关系。文学作品的节奏富于变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朗读时的节奏比较明显,特别是诗歌和戏剧。而朗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节奏相对变化少。总之,节奏是受文章内容制约的,是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制约的。

这四种表达技巧在朗读中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从准确到流畅再到传情的过程,是朗读要求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练习作品、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普通话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以普通话测试为指导,不断探索教学规律,重视朗读训练,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使中职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不断地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崔梅单春樱主编《普通话口语层级训练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北群《浅论职业高中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5期)

【3】吕书之刘婧姝《浅谈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作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第5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功用;朗读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如此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就朗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朗读的功用。

(一)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

(二)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语的选择、词义的理解、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风格和色彩等多方面。语感教学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环境中养成一种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营语言的能力,而朗读是基本的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

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常常不能做到专注阅读,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有利于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和记忆。另外,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可以把书面语言无法充分表达的感彩表现出来,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更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四)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再带着美好的情感把内容一遍遍朗读出来,对他们的品格是一种陶冶。美好的情感在优秀的诵读中,会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滋润,精神得到升华。

二、朗读的训练的方法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其次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停顿、语速、节奏,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读的结结巴巴、含含糊糊,或者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阅读量少,且有很多汉字不认识,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逐渐形成了“唱读”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了。针对如何加强朗读的训练方法,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多读、自读中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了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们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文字自己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师范读引路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若教师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能再一开篇就给学生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是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

(三)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有示范读、领读、轮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和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形式多样,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来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式朗读。如遇到对话比较多,感情浓厚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读出课文的气势时,可以让同学们齐读等等。

(四)注重传授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朗读文章不仅准确、规范的语音,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调、语速和语气等来表情达意。第一,朗读的语音停顿。语音停顿有自然停顿、语意停顿和感情停顿之分。自然停顿是朗读中因呼吸而采用的语音停顿;语意停顿要求按照语言逻辑的要求,将表意较为复杂的句子划分为若干语言单元,在它们之间作短暂的停顿,使语意表达更为清晰;感情停顿指根据阅读内容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语言停顿,随感情的深沉与激越,时而舒缓时而疾进。第二,朗读的重音。它分为语法重音、语义重音和感情重音。朗读中体现重音的方法有:加重音量,加长发音时间,以及一字一顿。第三,朗读速度。一方面,要根据朗读内容的表达需要选择朗读的速度。快速朗读那些表达欢乐、兴奋、惊恐、愤怒、激动等感情的语句;慢速朗读,用于表达悲伤、忧郁、痛苦、失望等感情。例如,在教《将相和》一文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又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五)依据教材指导,讲读结合

第6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重要性

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朗读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三分文章七分读’,选入中学阶段的大量以诗歌为代表的韵文,就是供学生‘读’的佳作。”[1]《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而且出现了多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1.初中朗读教学属于智慧技能培养活动

“心理学家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即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2]如果说小学生的朗读教学大致属于动作技能活动的话,那么,初中学生的朗读活动已经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

初中语文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这里的“正确”,与小学阶段的“正确”要求是有所提高的,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将一个音节读准确,发音器官动作到位,这主要从模仿而来,依赖感性认识,也主要是动作技能范畴。初中学生在朗读中需要学习的,是在每个字的音能读准以后,不读破句,读出变调,学习一套支配学生如何停连,何时变调的规则,这些规则的掌握,已经不属于动作技能,需要大量智慧技能的参与,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

朗读的“流利”,是在朗读正确基础上经过练习达到的一种状态,是技能经过大量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的结果。这里的技能自动化,既包括智慧技能的自动化,也包括言语连锁的形成。在汉语拼音和词语学习中有言语连锁的学习,在朗读的学习中,要学习更多的言语连锁。言语连锁的习得与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有感情地朗读”则是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轻、重、缓、急等方式,将作者或读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需要初中学生学习的是判断哪些词语应当重读,哪句话应当读得舒缓一些。这类判断能力的实质则是一些“如果……则……”的产生式。如:

如果这句话表达的是悲伤的感情

则朗读时速度要缓慢一些

如果要突出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语

则在朗读时就重读这个词语

如果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些产生式,而且能熟练执行,那么,在实际进行朗读时,学生就能利用已熟练的动作技能,把自己的或文章表达的感情顺利地读出来。显然,这种层次的朗读实质是智慧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只是作为正确朗读的基础和前提。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需要“理性”的参与与帮助,有时这种弄清结构、分清层次、总结归纳等等的“理性的参与”、“理性的帮助”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智慧技能的习得,必须要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解构成智慧技能的产生规则。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规则的理解往往要结合规则的例证来进行,即除了接触规则的言语陈述外,还要有运用这一规则的具体例子。至于例子与规则的言语陈述应当先学谁,即采用“例――规”法还是“规――例”法,要视学生水平而定。年级比较低的,宜采用“例――规”的方法,从例子中抽象出规则;年级比较高的,可以直接告知规则,再用例子说明,促进对规则的理解。

朗读的学了要理解朗读的规则外,还要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实际的技能。这里的练习主要是学生对不同课文的朗读。在学习过程中,朗读这种练习兼有两种功能:一是将前一阶段学习的规则加以自动化,达到熟练的程度;二是学得和巩固一些言语连锁,即通过不断朗读,对一些美文妙段达到能够出口成诵的程度,实现流利朗读的要求。

根据朗读的性质,语文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给学生精选优美的文章段落供学生练习。这些文章段落在用作练习材料时,要保证学生已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其中的语言应是典范的,优美的,这样可使学生在练习朗读技能的同时,积累一些言语连锁,一举两得。二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对学生朗读的情况给以回馈。如重音选择得是否正确,停顿是否适当,节奏是否适合,都要给学生提出建议和指导。只有伴随有回馈的练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

2.初中朗读教学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在以“学生中心论”逐步取代“教师中心论”的当今,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研究教学首先就必须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来思考。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人本主义学习观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兴趣、爱好、价值实现的尊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教学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这一学习观点,提示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皮亚杰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4]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因此,朗读教学是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尊重学习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该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但是,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尤其中学课堂,少了琅琅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繁琐的讲解、枯燥的分析。这是为什么?完全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当代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应试教育是很难考学生朗读能力的,因而,教师理所当然将指挥棒偏向了讲解分析。其实,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积累,而积累主要靠读书,特别是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的读书经验之谈,朗读使人在千百次的反复诵读中品味、体会、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将作品内化成一种知识。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并适时点拨、引导,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尽量做到多种形式朗读,创造性地利用朗读手段,使学生百读不厌,读一遍有一遍收获。

二、重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1.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朗读教学亦然。初中学生的身心他特点是什么呢?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发育期,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高潮期。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个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育工作意义很大。

语文需要记忆。初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的“高峰”。如果教育有方,其记忆力会获得较大的发展。尽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还保留有小学生的特点,识记的目的任务往往需由教师提出。但从初中二三年级起,他们能逐渐学会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材提出自己的识记任务。并逐渐自觉地、独立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选用适宜的记忆方法。

初中学生感知能力明显提高,15岁前后,听觉感受性也可以超过成人。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兴趣的扩大和言语的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也加速发展,而且想象中的创造性成份逐步增加。这在初中学生的科技活动和作文中最容易表现出来。

2.朗读实践是朗读教学的核心

俗话说:岸上学不好游泳,嘴里说不出庄稼。语言的实践性决定了朗读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朗读实践为核心。这就提出了另一个相关课题:如何向学生提供并保证朗读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当前,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朗读教学得不到实效的症结所在,因此,没有一定时空条件保证,朗读教学的理念是落不到实处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充分地读,就必须依靠科学的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思想。教师的讲要有针对性,以便把更多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读。对一些富含感情的句子,教师则要特别要求学生加强对这些语句的朗读,这是学生能否理解文章中心,体会作者感情的关键所在。例如《散步》一文中“我们走得慢慢地,稳稳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就是整个世界”这句,饱含感情,而教师很难把它们讲得再传情达意了,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在这里起到了桥梁的中介作用。

3.科学指导是朗读教学成功的保证

建构主义学习观并非学生“自由学习”,而是要求学习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科学的进行。因此,朗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他需要一个“指挥者”――教师,对朗读教学予以科学、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这是朗读教学成功的保证。

比如,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领悟语句的意蕴,经过反复朗读,句中蕴涵的感情也会在朗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就像泉水流出泉眼。其次,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结合语境去体会句子的快慢、轻重、升降、停顿,从而去理解作品中蕴涵的思想火花。第三,指导学生要在朗读中用心去体会,与作品对话,在作品中升华思想。第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有所获,直至熟读成诵。朗读,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读,我们教师应科学地采用多形式、多层面多方位的朗读技巧,合理引导,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一点朗读的空间,少一些不必要的、复杂枯燥的分析讲解,用朗读撑起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片晴空。

总之,朗读教学与现代中学语文教育、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教学,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2]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关键词:朗读;思想感情;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4-01

新《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 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1.注意范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以及体现的人物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在范读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

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2.朗读时注意给学生方法的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将朗读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

在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字词句,才能收获朗读的硕果。"感悟"即"静思默想"、"潜心会文",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孩子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人境悟情。

3.朗读时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

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高尔基在信中写道:"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取'快乐。"

当我们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想一想:高尔基这封信为什么要分三个自然段写呢?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段重点写具体事件――儿子留下的花,讲我对儿子留下花的感受。

第二段,从具体的花,提升到"一切美好的东西",教育儿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样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第三段,概括了为什么感到愉快,最后再次指明:"给"永远比"拿"愉快,教育儿子做人要多奉献少索取。

4.朗读时注意关键语句结尾发音的指导,初步辨析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次,开三轮车上陡坡快到坡顶我的一位奶奶慢悠悠的在路中间也向坡顶挪,我按了又按喇叭没有反应,没有办法我只好非常困难的使闸再把车速降低,当我超过她同时时扭头大声问她:"奶奶你听不见(了)?

方言读:①、yāng②、liāng。

反复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情景读并且变换不同的发音,体味不同的发音所反应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再让男生读―― liāng;女生读―― yāng。我宣布口令:男生,教室里满是―― liāng;女生,教室里满是―― yiāng。

让学生辨析――发"yāng"音,意思:你挡着车我按喇叭你也不躲开,仗着你老,拿你没办法?――人物:埋怨、气氛的心理,是个冷漠的人;

第8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一、加大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比重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自清的《春》,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给我们描绘出春天的美丽,画面性非常强,每幅图画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同时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一幅春日全景图。在教学中,通过范读、自主朗读、跟读录音等形式,使学生想象出的画面更具体、更清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图画美,更能体会到文章轻松、明快的气息和作者愉悦、闲适的心情。

二、朗读教学应回归学生主体,允许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是对认知规律的遵循与尊重,是为了让学生能透过语言“看见”其背后的内涵与意境,更是为了实现文本、学生与老师三者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朗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学生理应成为朗读的主体。以《春》为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作品的喜好就不同,对各幅画面的喜好程度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就会不同,朗读时所想要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感情就会有所区别。因此,不同的朗读者在朗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教师的朗读指导也理应顺乎朗读者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思和旋律,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

三、朗读应该形式多样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1.录音范读适合善于模仿的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录音范读中,朗读者的朗读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能纠正学生读音;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在《春》的教学中,我首先使用了录音范读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字音等问题,而且优美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文章优美的画卷中,让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体会。

2.学生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采用此朗读形式,教师应把较长、较难读的段落交给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如,《春》中的第三、四自然段。把短小、好读的段落交给朗读水平较低的同学去读,如,《春》中的第一自然段、最后三个自然段。

3.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表现出文章的气势。“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颂春,节奏轻快,这些句子用齐读的方式读出来更能显现出春天的朝气与活力。

第9篇:第子规朗读范文

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朗读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的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这对学生本人,乃至对整个班级、整所学校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把朗读吟诵做到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技巧是关键。

“读”虽说在传统教学中把它依附于“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设计谈一些浅见。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转贴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读的设计

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 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⑴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⑵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⑶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例:“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美的秀发。”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

平直调,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

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上昂,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

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常用于疑问句。

降抑调,由高到低,语势渐降,用来表示祈使句。

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的不同,在朗读时,前四句采用直调,而后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如此就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⑴快速,常用来表现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异的心情。⑵慢速,常用来表现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谐、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⑶中速,常用来表现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6-12段写的是作者夫妇对落潮时海景的欣赏,这时大海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静的、这部分适宜用慢速度来朗读;文章的14-17段描绘的是一幅从海睡到海醒的画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由“恼怒”到“愤怒”,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安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发展的节奏。”萧蕴也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两位大家都极其关注读甚至吟诵,他们的独到见解不无道理。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和停连等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周振甫 《论诵读》

朱自清 《论诵读教学》

叶绍钧、朱自清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林炜彤 《听说读写必须并重》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