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精选(九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第1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对于课堂检测做的非常不好的学生,要单独进行谈话沟通,以尽量保证每个同学不掉队。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以我校整体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中考的应试能力。力争中考历史及格率达到65%以上,达优率在40%以上。

三、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个班,从上学期的教学情况分析,(1)班优生教多,但后进生也多,也就是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思路比较活跃,但是学困生厌学情绪严重,且基础知识不够扎实;(3)班整体较沉闷,只有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动脑思考,其他学生遇到问题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自己解决问题比较困难;但(3)班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达优率不高。目前这两个班整体的中考气氛都不浓,没有紧张感和学习的迫切感。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训和教育,认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和迫在眉睫的紧张感,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上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强调,反复记忆及训练,再次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拔高训练。

四、复习计划:

(一)复习要求:

1、认真研读《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切实把握中考历史的方向。

《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二)具体工作: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相互交流,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的不断完善,对九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习题与试卷训练:

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第二、要精选习题与试卷。强化训练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①、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九年级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要精选习题,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效益。

②、整体性原则。本学期的复习阶段分为两个轮次。第一轮复习依据中考历史新评价按章节顺序进行知识梳理,指导学生完成每单元的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进行历史专题训练与综合卷测试。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适应性原则。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

④、梯度性原则。同一年级或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梯度性原则。保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尖子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4)、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把握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5)、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技巧等。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6)、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在设计习题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沉甸甸的情感。我将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将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无愧于我的心,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从上学期末的调研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近期与科代表、学习委员座谈,发现这些学生对历史的学科兴趣较差,对初一、初二的历史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另外,初三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

今年中考培训时,教育科学研究办公室的历史教研员傅蜜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切口,大手术”的观点,即从一个事件入手,注重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发扬知识,并由点及面,最终使所学知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方法更适合应用于这些基础薄弱、时间紧张的初三学生。所以在本学期,从教学上来说,就本着这一原则,这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探索与尝试,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有利的时机。

从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学生在校寄宿,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每节课所学的知识都能有较充足的时间来消化所学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时间的学习和记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的增强,限制了知识了理解与灵活的运用,这也是本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即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只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的贯彻这一原则,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上来看,本届学生属于课程改革的年级,使用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上,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但由于新教材还处于尝试阶段,所以课程节与节之间有时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也是本教材需要改进之处。

针对课本的这些情况,教师要收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历史事件的信息。在讲解与复习和过程中,要抓住事件的主线索,理清脉络,使教材变得进然有序、有章有法、有迹可寻,使学生在学习教材时的难度减小。

世界历史由于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事件,学生在学起来可能有些生涩,不易产生兴趣,也不便于理解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出与中国历史相类似的事件,进行对比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一、从知识与技能上来说,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形成整体的认识,在学习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疯狂的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造成今天这些地区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外侵略和扩张。

2、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是因为这种社会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当今人类所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是世界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方面要珍惜人类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创新和突破。

4、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止历史的发展潮流。

5、学习历史是使我们从中总结出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顺应形势、把握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6、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并能够正确的认识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九年级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明年中考顺利完成,深入贯彻教改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常规,全面提高课堂效率。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九年级的特殊性现计划

一、课程理念

我们要建立起“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的教育”的理念,学生有收获的课才是好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本学期对学生加强自成教育,把学生的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品质.

二、指导思想

1、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教师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2、九年级上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为了有充分应战中考的准备,上学期应基本结束全年的课程。

面对这种特殊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进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熟悉全册教材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每一节课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3、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

认真向其他老师学习,密切关注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动向,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具体措施

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备课,不能无教案上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2.注意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各自的提高。

尤其要关心后进生、学困生要多给予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注重课堂学生知识的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稳中求发展。

3、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不可忽视差生的学习和情感,不可盲目追求效率和进度,而忽视了中等生的学习。

4.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及时总结,写好课堂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努力作好九年级的教学

1、深度挖掘教材。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将会继续认真学习新旧中考课程标准,尤其是两份课程标准中重合部分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中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在本学期的备课中,坚持先设计教学预案——集体备课——个性修改——课后反思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认真完成,集体修改时,充分讨论;个性修改时,体现个性;课后反思,注重总结。努力做到既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又能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把好教学质量关。面对日益灵活的历史中考,备课时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本学期我们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狠抓常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初三的历史要面临中考,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备课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我们要在“讲”上下功夫,做到精讲,但同时一定要生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历史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此外,在提问上做到分层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做既满足了基础好的同学的求知欲,又给予了基础差的同学自信心,使各个层次的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让学生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努力做到堂堂清。由于每班人数较多,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提高检查的力度和广度将是我们学科组继续需要摸索的地方。初步设想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将各班分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进行适当抽查。

4、课后反馈方面:进行单元测评,出题要科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建立成绩册,将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并分析班级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个别情况,注意尖子生和边缘生,争取提升优秀率和及格率。

5、深入研究17地市历年中考真题,尤其是临沂市近3年来的中考真题,把握中考考点和方向,并根据201x年7月-201x年5月的时政热点及周年纪念相关的知识点预测201x年的中考考点。

同时,为了进一步把握考点也为了响应领导号召,学科组内成员每人编制一份中考预测模拟题,并在组内进行研讨把关。

6、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同教学一样永无止境。历史组目前已完成了一个市级课题和一个省级课题。下一步打算围绕高效课堂、初中历史高效复习法及实践运用等方面,制定新课题,深入探索教学新路子,打开历史教学的新途径,提高历史组的整体教研水平。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1、深度挖掘教材

初三是新课改,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处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度挖掘教材,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以便能更好的适应会考的灵活多变性。

2、认真、全面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尤其是初三的历史。面对初中日益灵活的历史会考,备课是一定要深度挖掘教材,全面吃透教材,灵活传授教材,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精打细算,认真设计好课堂的没一个环节。备好教材的同时,还一定要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狠抓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

初三的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课余不可能有时间背历史,这就要求上课时保证课堂效率,当堂的知识争取当堂掌握。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力争:讲课内容少而精,线索简单而清晰,课堂给同学一定的时间当堂消化本节课的知识

4、充分利用课外辅导,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对于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就更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在他们面前提醒,重复,也就是说我们要加大检查力度,使学生的脑子里始终都装着历史.将各班分成兴趣小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提问,教师利用自习时间进行抽查.。

5、加强与同一班级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

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比较容易波动。对此,我们应和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时刻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状况,并且及时的对症下药,争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6、教学进度

2—3月讲授世界历史下册

4月复习中国历史1---3册

5月复习中国历史4册、世界历、下册

第2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三历史教学;重要性

历史教学强调论从史出,笔者认为这里的“史”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史料,然而地图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南宋郑樵曾在《通志・图谱略》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而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由此可见,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尤其是世界历史,若没有地图,只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恐怕很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为依据,谈谈历史地图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考试命题思路发生了显著变化,将诸多史学观念渗透到教材编写和学科考查中来。何谓史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角度,主要包括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阶级史观)、唯物史观等,无论哪种史观,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史观的培养。那么,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主要内容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更应该贯穿全球史观的培养。所谓全球史观,即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世界史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中思考,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将欧洲、美洲或者西方与东方割裂开来。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世界的范围太大,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很模糊,不要谈全球史观的培养,就连基本的史实掌握起来都不容易。如果教师只根据教材文字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学习世界史,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史料。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学生除了要记住几个重要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更重要的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虽是由欧洲人主导的,对于欧洲的意义重大,但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以外的世界被发现,亚洲、非洲还有美洲新大陆开始联系在一起,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对于今天世界来说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没有新航路的开辟,就没有今天的全球化。学生要理解这一点,仅靠书本对航海家探险文字的描述是不够的,毕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欠缺。此时,书本第9页的地图却能很直观地展现该事件。学生通过看图、读图,加上教师的指引,就会较容易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世界的意义。

又如,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改变人类社会的蒸汽革命》,主要讲述工业革命,学生通过文字可以获知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但是对于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书本只是着重介绍了对英国的影响,对于世界的影响并未说明。工业革命是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它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加剧了殖民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要理解这一点可借助《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中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将亚非拉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幅地图进行讲解,就更加直观易懂,学生也就学会从世界的角度去评价这一事件。

总之,有了历史地图的辅助,学生在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中考察的习惯,探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世界史的认识趋向于整体化、全球化,为高中更为系统化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

美国历史学家诺维茨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笔者认为,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历史头脑”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的头脑,而是分析理解历史的头脑,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不会健忘。那么要做到真正理解,就离不开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历史教材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相较于以往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端,北师大初中历史教材力求做到“简、易、活、新”,减少了文字的冗长,增加了地图和图片的点缀,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丰富了内容。文字少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了,如何做到活用教材、深挖教材资源,是值得每位教师和学生思考的。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地图就是很好的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思考,那么获得的知识将更加丰富。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例,在分析归纳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文字仅总结出了华盛顿的正确领导、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人民的支持等原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查看书本第22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还可以归纳出另外一点原因:法国军队的援助这一外部因素,这样归纳总结的原因才更加全面。又如,九年级上册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这一课,在讲到“解放者”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争取独立时,提问“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是哪个国家?书本文字上并没有答案,而在书本56页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上,学生若能认真看图、读图,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海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运用。学生在看图、读图的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并能从各个侧面很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三、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顺应佛山市中考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些都说明了学习能力和方法的重要性。历史地图作为很好的学习工具和史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位前苏联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待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学习,不仅能将抽象的事件具体化,而且自身的思维和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为例,书本100页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一战前的世界形势,而且为一战德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读图探究,便可以发现德国战败跟它所处的位置有关,它夹在法国与俄国中间,战争中面临两线作战,因此,容易战败。又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第7课《疯狂的战车》这课,书本37页的《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不仅清晰地反映出德国进攻路线,也从侧面反映出英法坐视波兰灭亡,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就是希望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利用德国进攻波兰的邻居苏联。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种读图明史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能够顺应当下佛山市中考改革的潮流。从2016年开始,佛山市中考不再单独命题,改由广东省统一命题考试,所以,初三历史教学要围绕《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展开。《考纲》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其中包括对历史地图的运用。以近三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为例,2013年共有2道题利用地图考查,其中选择题第8题,根据给出的地图,考生选择出与之对应的《南京条约》的内容;材料题27题的材料四中展示出《北约与华约所控制区域图》,让考生概括出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2014年选择题21题,给出四幅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让考生选择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图。2015年选择题第14题,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考查学生对这次战役意义的掌握情况。这些都足以说明对地图的考查已经成为广东省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了,对于平常的历史教学也是一种启示。考试在不断改革,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既然历史地图如此重要,那就更要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利用好地图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历史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基本因素,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而地图则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

教学实践证明:历史地图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史料,也是历史知识在空间上的延续,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利用好历史地图,不仅能丰富课堂,更主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时空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图文并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感知历史,并实现史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此外,这对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第3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黄老师采用的是问题式教学,即教师提出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理解并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有针对地讲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笔者认同这种问题式教学,因为它不仅迎合当下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在课堂发挥有效作用,还有赖于教师正确的引导。而教师引导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设计。针对黄老师设计的两个问题,笔者觉得值得商榷:这两个问题过大、过泛,指向不明,不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从而导致复习低效。

那么,问题式教学的问题该如何设计呢?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得出一点心得,在此抛砖引玉。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

问题式教学所设计的问题是组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纽带。设计的问题,应该包含本课的重点、难点,并使整堂课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对待,对课标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科学设计每个问题。

近几年新罗区也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使用的导学卷里每一课都设计了“导学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设计得很好。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和抗击沙俄》有一个问题:“在面对外来侵略时,郑成功与康熙帝有什么共同点?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这个问题包含本课两大知识重点,即郑成功与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等能力,也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明白:郑成功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为捍卫国家、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努力。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表述一定要明确、清晰。在旧版新罗区导学卷里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里,有两个导学问题:“1.‘人’是怎么被发现的?2.‘世界’是怎么被发现的?”学生在看到这两个问题时,都反映不能理解。教师在解释“人”与“世界”后,就把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都说明了,也就无所谓问题式教学了。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也是在旧版新罗区导学卷里,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导学问题:“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发动者。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哪一年?罪魁祸首是谁?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袖是谁?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重大战役有哪些?”这些问题只有问没有疑,没有思想火花,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

问题式教学应该是一种启发式教学。问题提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启发他们思维,进行逻辑推理,并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把握整个历史事件。为此,笔者把这节课的导学问题改为:“1.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学生先后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接着进行小组讨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解决课本知识的重点、难点,更要暗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时,笔者用多媒体放映了几张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图片,并问:“通过观看这些图片,你可以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课堂一下子活跃了,学生从宗教、服饰、绘画、音乐舞瑶、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回答,整个班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极高。而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相关内容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联系等能力。

五、设计的问题要有联系性

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性,这个联系应该是广泛的,可以是章节联系,或单元联系,或古今联系,或中外联系等。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时,笔者设计一个问题:“通过学习本课,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把俄国革命与八年级所学的中国革命进行联系,不仅巩固上册知识,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各自特点。

问题式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使设计的问题科学、合理,使学生在屎堂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4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

史发展的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各目中,有的 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 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 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 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 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 、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 :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 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 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24课“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 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 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 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 合作战的局面。

古代战争史和古代军事学术史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阐明其发展线索及其发展规律。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1988年11月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的德育任务应居首要位置。

中国古代军事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教学中应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 品德教育。

1.在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运用古代文化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国家教委规定,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要达到这样 的要求:“知道我国古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 成就,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使用者。我国有漫长而复杂的 战争历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虎奋鹰扬的军事名将和广博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华 民族是世界上兵书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的浩繁而详备的军事典籍是世所罕见的,我国古代兵书 中饱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军事辨证法思想。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教材中典型的材料为素材,适当增加一些内容,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如《 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提出集中 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 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 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早在 唐代中期,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 ”。据说,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 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资产阶级军 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 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再如,在讲授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时,同样要揭示它对西方近代枪炮的发明及其对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有关火药的传播的内容,进一步向学 生指出,13世纪,欧洲人在阿拉伯人的著作中学到我国的火药技术,但直到14世纪中期,欧洲人在和伊斯兰国 家的战争中得到了火药武器之后,才看到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开始了火药的制造,由此揭开了近 代军事技术革命的序幕。马克思曾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发明的火药在欧洲封建社会灭亡过程 中的巨大作用。

2.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多处出现了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这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著名的历史人物( 尤其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极大的兴趣,由于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由于自主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欲 望增强,所以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授,想从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榜样,以便学习和模仿。而数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灿若星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寻求理想人物的愿望。

因此,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较为具体的讲述,尤其对他们的嘉言懿行要作 重点讲解,以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如,在讲授第一册第17课“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教师不仅要讲清卫青 、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知识,还应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的品 德。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统一全国”这一目时,教师应该通过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 ,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事迹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赏析,歌颂民族英雄 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3.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 育。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据“人教版” 历史教材编著者介绍,现行教材“已经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但从来并不忽视农民战争在封 建社会中的进步作用”(臧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的编写体会》,《历史教学 》,1990.7),因而仍然编进了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隋、唐 末年的农民起义及明朝农民战争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 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 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 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 说明。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秦朝的暴政却使其 走向反面。当时秦朝用于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建造骊山墓和从事杂役的劳动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会生 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赋税负担却依然沉重,加上严酷的刑法,终于导致了 陈胜、吴广的起义。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 农民起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秦末汉初的历史对比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地、

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 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 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 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 难。

在讲授战争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如:明朝戚继光 抗倭的战争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属于正义战争;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对高丽的战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对 外侵略的战争,属于非正义战争。战争性质的区分主要通过对战争的目的和战争所起的历史作用诸方面的分析 而成。如:战国时期,秦国和其他国家交战;主要目的是要霸占他国的领土和人口,是争霸战争、掠夺战争, 因此具有非正义性。战国后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力量逐渐强大,这一时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秦 国这时进行长平之战等,是统一战争,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具有正义性。

第5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 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初中的历史教学,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与反思,否则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不少误解。只有深入了解它时,才能对它感兴趣,才能更好地学好这门学科。

一、理清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关系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我与同事进行了讨论,有个同事认为二月革命属于十月革命,但另一个同事提出了他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是不同的,并且给出了理由:教参中就是这么写的,见下表(《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P16页)。

我的观点与第一位同事一样。我认为教材和教参相比教材是排在第一位的,教参也是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在通读教材和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我认为十月革命经历了酝酿、准备、爆发、胜利和巩固的历史进程。首先,从教材的结构来看,标题就是十月革命,然后依次讲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巩固政权的措施,粉碎国内外敌人的叛乱,十月革命的意义。显然二月革命属于十月革命中的酝酿、准备阶段,不应该把二月革命单独地割裂开来。其次,列宁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认为十月革命的第一阶段是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属于第二阶段。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态度学习历史,准确地认识、理解史实。

二、比较十月革命与新中国的成立

课后学生问我:“十月革命后俄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新中国成立后呢?”我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但当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学生问我:“为什么?中国什么时候是社会主义国家?”我说:“那时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建立的前提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我们初二的时候学过,你们可能忘了,三大改造的意义记得么?”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有这样一段: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九年级下册第一课关于十月革命有这样一段: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人民委员会。苏维埃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同时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通过两段话的对比,我们可以找出共同点:(1)二者都建立了新政权――人民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2)二者都采取了措施巩固统治,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有了这两个共同点,现在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新中国成立时我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学生说:“老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国家还没有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不是公有制。新中国的成立,只能说明我们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胜利。满足了第一个条件。而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第二个条件。”由此,学生把这一问题了解透彻了,更有利于下面的学习。

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否等同于十月革命

一位老师在上课时提问十月革命的爆发时间,学生回答:“1917年11月。”师问:“爆发时间是11月,为什么是十月革命呢?”生答:“因为公历是11月,俄历是10月,所以是十月革命。”老师紧接着就往下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过程、结果……当然我也曾经如此上过这一课。听了课后我开始反思,这样的讲解能否让学生正确理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与十月革命的关系呢?课后询问学生,有的认为十月革命就仅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他们大都不能说清楚二者的关系。我很吃惊,看来在知识的引导上还有欠缺,该补充哪些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呢?课后,我进一步翻阅相关资料。在《世界现代史》[1]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革命很快从首都扩展到其他中小城市,并从城市扩展到广大的农村。11月15日,莫斯科起义取得胜利。到1918年春,全国90%以上的地区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来,在课上我对这段材料进行了补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进一步强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革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完全等同于十月革命。为了加深同学对这方面的认识,我又布置了一道题:讨论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得出了“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结论,加深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革命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思考,势必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才能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

[2]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

[3]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6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内容重组;德育效果;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7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各种新的课堂理念和教学手段也贯穿到了我们备课过程的始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永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保障实现课堂的优质和高效。现笔者就《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备课谈谈本人的观点和做法。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谁点燃了火药桶”“凡尔登绞肉机”“人类的灾难”三个子目来讲述一战的导火线、转折和结果。它既是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的终结,又是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的开始,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在世界史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充分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预设和备课。

一、要重视历史知识的线索和前后联系性

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如一战爆发的原因,第19课《列强缔约结盟的狂潮》中虽涉及到,但很不全面,为此在学习第20课时,我采取图标数据分析法、地图演示法、学生自主阅读法、视频再现法等多种方法,精心布局、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最终突破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这种做法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多种方法的巧妙搭配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最后,较完整地归纳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识记,利于学生积淀历史知识。

二、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大胆重组

北师大版教材为凸显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忽略了它们发生的原因,不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深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如本课三目内容“谁点燃了火药桶”“凡尔登绞肉机”“人类的灾难”,三者的因果关联不是很强,不能使学生系统了解一战,因此,我采取思维导图形式,将其整合成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三大块,并用屏幕出示知识结构。学生看到标题便一目了然,其历史知识逐渐形成体系,避免了思维上的断层和知识积累的碎片化。又如一战的经过,经凭课本的辅助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一战的了解,为此我用屏幕展示了一战东、西战线形势图,西线主要战役形势图,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一战对英、法、美、奥、匈帝国的影响,战后的世界格局等内容,边展示边引领,既帮助学生理清了历史知识的脉络,使整个教学内容显得完整而清晰,又在各个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个课堂设计显得流畅、自然。

三、相机引入“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热点”问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节课教学中针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我先采取新闻回放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云南省昆明火车站、新疆鄯善县、法国巴黎等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并对比今天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与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的相同之处,在学生明确它们的共性之后,我又采取视频播放“关于近期巴黎系列恐怖案件的致电及态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恐怖主义危及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社会恐慌,威胁和平与安全,必须严厉打击。“时政热点”的引入,不仅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又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四、善于抓住德育契机,达成情感价值观目标

学习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抓住德育契机,并有意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评说历史,如“若没有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一战会不会爆发”“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等话题,使学生在评说中借助历史人物形象来规范自身行为,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和历史观。

在讲到一战的影响时,我精心选取一战牺牲的士兵、二战惨死的人民、阿富汗战争无家可归的孩子、伊拉克战争流泪的士兵、叙利亚内战逃难中失去生命的男孩等一些凄惨的画面,并配以悲怆的音乐,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共鸣,在体验中认识到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多借助网络媒体,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经验、方法为己所用

第7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兴趣学呢?

在新课导入上做文章,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心,导入很关键。

作为历史教师,要避免单一僵化的导入方式——反复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很实用,但用多了会让学生厌烦,对历史课反感,不感兴趣。不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因课而异选择导入方式。有的课适合故事导入,可以引入与教材相关的有趣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课可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政要闻(视频)导入,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课可以播放振奋人心、揭示教材核心内容的歌曲进行导入。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一课时,用歌曲《国民革命军歌》导入;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用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导入新课,都收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用歌曲导入有诸多好处: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国民革命军开往北伐战场和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的英雄气概;同时歌曲中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和“保和平、卫祖国,也是保家乡”,激发学生探究新课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本资料等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要用不同的、多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在自己精心备课的同时,还要多向身边的同行观摩学习,把彼此的优点、长处、亮点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作为教学资料的补充,这种活生生的教学资料会让我们的课堂富有活力。

但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有趣又有效的课堂才称得上真正的成功,怎样打造有效课堂呢?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引导学生把教材要点变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1934离瑞金,工农红军去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已过半,强渡乌江到遵义,生死攸关转折点,四渡赤水乱计划,急渡金沙跳重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来到陕甘根据地,1936会宁聚,红军长征终结束。”这样的总结,知识简洁凝练,减轻了学生负担,易于学生记忆,学生会心一笑,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我在历史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我先要求学生看单元学习主题,了解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再看本单元由哪几个课题组成,在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单元各课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单元学习主题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政治制度——西方的思想文化这一过程,中国的先贤志士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对各单元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

第8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学习该学科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魅力,体会学习历史的快乐。第一,针对初中学生特点,教师要在让学生感受个人魅力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学习上去,同时还应将幽默带入课堂,适时调整教学气氛和教学节奏,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二,经常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阶段,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充满新奇,他们渴望更充分地认识世界。他们对于世界的探索依赖于感官,因此可利用多媒体在声形方面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感知鲜活生动的历史,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在以新课标为指导下有效进行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本出现了诸多变化。比如知识的系统性不再显性的展现出来,而是隐性的融于知识体系中;又如增加了活动课。这些变化体现出新课改对师生的科学定位,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给予他们自主思考和发挥的空间。首先,这些变化使教师具备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知识层次,教师的主导性得以体现。但同时也对教师把握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师生合作,以共同完成教学目的,共同从课堂中汲取学科营养。其次,这些变化的出现要求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活动课。上好活动课可以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走进历史,自己去领会历史的魅力。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1.突出重点,挖掘课本内涵。

由于初中学生对于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他们学习历史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部分学生学习抓不住重点,一味求全,头绪杂乱,导致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部分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又认为历史很简单,盲目自大。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初中课本的特点。突出重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挖掘课本内涵,避免照本宣科,既帮助学生尽快领会重难点知识,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如在讲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教师在介绍南方商业的繁荣这一部分时要与学生一起细致分析其繁荣的条件、繁荣的表现,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宋代商业和唐朝商业的异同,从经济、自然和政治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

2.树立联系的观点。

首先,应该建立学科体系内良好的联系性。如在讲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时,当讲到文字狱这一部分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其他朝代统治者对于控制知识分子思想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引导学生分析其影响,为后面学习明清文化打下基础;又如在讲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九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当讲到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一部分时可以让同学们回顾汉唐两朝对新疆采取的管理措施。

其次,还应注重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衔接。如在讲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时,应突出史学与文学的联系,引导学生欣赏宋词元曲的突出成就;又如在讲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应充分地利用地理常识,使学生对于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力有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四、重视考前复习

有方法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考前复习不仅有利于应考,更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_知识的巩固、梳理和总结并对其进行及时指导,帮助他们制订周密的复习计划,让他们逐渐学会学习,学会根据知识内容来合理安排时间。

五、适当鼓励

第9篇: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要使历史课堂有立体感,教师要反复熟悉教材文本,挖掘出文本的内在联系,建立符合学生认知的“立体架构”。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共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三个子目,教材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我认为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堂往往平铺直叙。于是我把北京人当作重点,先行组织学习,在引导学生简单归纳出距今年代、模样、工具、火和群居状态几个要素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想如果把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作为一个点,向前拉一百万年,人类会是什么状态?他们应该比北京人进步?还是落后?如果向后推几十万年,人类又将会怎样了呢?同学们兴趣高涨,因势利导,学生自由组成两个小组,积极投入“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的学习中。这样一拉一推,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人是古猿长期同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一步一步进化来的,而且又有了明晰的时空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这样的兴趣也才是真正的兴趣吧!

要使课堂有立体感,不走寻常路,老师要敢于利用自己的储备,对文本进行颠覆性的设计,让学生耳目一新。比如,在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一课,内容安排“‘自强’与‘求富’”和“洋务运动的评价”两块。原来循规蹈矩地学习,学生总提不起精神。于是我先让学生了解文本,然后鉴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李鸿章为核心,选取了洋务运动兴起、过程和结束后的三段材料,呈现给学生。通过对李鸿章的熟悉,让学生认识了洋务运动的过程、结果和失败。这样一节课围绕一个人物,既丰满了这个历史人物,更通过他的遭遇反观洋务运动这一事件,就立体地呈现出历史事件,比呆板地按照时间、内容、结果和评价进行教学来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要使课堂有立体感,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中的“丰富点”,充实内容。比如,九年级上册《经济大危机》一课,教材内容有“‘繁荣’及其崩溃”“罗斯福新政”两部分。1924―1929年的相对稳定和新政的措施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罗斯福总统本人的奇特经历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是很有意义的,是本课的一个“丰富点”,所以在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也是为了突出新政的特点,我选取两段话把胡佛总统和罗斯福总统进行对比。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新政及其意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