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

第1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课程开发与设计

2.1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

3结语

第2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岗位讲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我的岗位是仪器维修岗,时间飞逝,自从入职实习完后,来到这个岗位,已经有六年了。早已经完成了从一名新入职员工到老员工的蜕变。

仪器维修岗,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出入库管理、设备的改进创新研发等工作。在别人看来它是一个十分平凡的岗位,但在我眼里它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六年的岗位坚守,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这个岗位。日常的仪器检测维修只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持续的仪器创新改造研发算是给这个岗位赋予了“高附加值”。一项项曾参与过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感到身为技术研发人员的自豪。小到附件的微小改进,大到系统的研发,都能为企业降低几十到百万元级的成本。降本增效,我在我的岗位上贡献智慧。

这个岗位的价值作用就被赋予了“灵魂”。岗位的本身属性决定着它在小队生产中更能发挥它最直接的作用,为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家都知道一台机器是由许许多多的零件组在一起的,一环扣一环,有的小零件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到机器的正常运转,但有的零配件不行,缺一不可,会直接决定着机器的生死,由此,它们被视为核心组件。如果把野外作业队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那么仪器维修岗就是那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

在现场他们总会这样说:“只要你们在,我们就像吃了颗定心丸,生产工作就有了底气。其它再难的事也不会怕。”这个时候,我不免会想,原来我的岗位还挺重要。关于岗位人员紧缺,我认为可以在操作员中挑选培训一批,他们长期的仪器操作积累,对仪器已经十分熟悉,一些简单的仪器故障,都有能力解决。还能实现“一岗多能”,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想起每次项目启动,都会特别担心中心能不能派出技术支持人员,那种你争我抢的场面,更是让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油然而生一种职业和岗位自豪感。是啊,在生产后勤保障工作中,说它是核心,也不为过。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工作就是“利其器”。为仪器设备正常工作保驾护航。有时候,按照一种分析思路,整个流程下来,最后发现问题不在这里,就得转变思路,从新来过。往往时间一分一秒在这种情况下流失掉了,为了不影响生产,通宵的工作就是家常便饭了。当全队的人都在等着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此时人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记得我刚来这个岗位的时候,总是认为干好这个工作很容易,只要能看懂电路,会辨识电子元器件,其它都不是问题。后来,我发现这样想那就错了。在实际生产中,仪器设备会出现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个时候仅仅那些关于电路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遇见问题不怕,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经验也在增长。平时采取的老师傅“传帮带”技能培训方法很有用,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属地我做主,我的风险我清楚。在集团公司越来越重视的“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熏陶下,我们在岗位上也越来越重视各种风险的辨识。由于本岗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电路板的焊接维修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还好,我们有专业的防护用具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的安心工作。单位还会提供每年的职业病检查,让我们感觉到企业的温暖。电老虎也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危险,从低压到高压,我们都要与之打交道。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坚决做到持证上岗,人走断电,带电作业现场必须保证至少两人在场。严格的HSE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仿佛让我们有了保护壳,让我们有了更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无数次的火警演练、急救知识的培训等等安全培训,安全意识已经在深深影响着我的生活习惯。每当我平时出行在外,经常会检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HSE规定。

第3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顶岗实习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是教学要素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这些教学要素包括: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往往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为中心,形式单调,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要求。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又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它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两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各教学要素存在于校企二元环境中,来自校企双方。在工学交替具体实施阶段,工作的时间应安排在企业用工需求的高峰期,专业学习的时间和假期安排在企业用工的淡季。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有着相当蓬勃的朝气。该专业系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其所属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为了适应现代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筹措并运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时,需要合理安排企业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工程中,图1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图1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近几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常发集团、黄海客车等企业及常州的汽修厂、武进汽车城的4S店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工学交替”实习企业的种类和数量,对“工学交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此模式遵循了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贴近企业实际的施工现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岗位相结合,学中干,干中学,边讲边练,突出了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图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解决任务前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面对圆满的任务结果,自然要想一想为什么,明白了为什么,理论教学也基本完成了。这是一个先明确要学的知识技能,再掌握所需理论的一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过程。

该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采用时,以《汽车空调实习》课程的教学为例,实习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一台桑塔纳3000轿车,由于年代长久,空调系统问题较多,经检查后,需要全面检修和保养。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报告方式,成立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学生在小组内协作完成工作计划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记录。工作任务完成后需要写出工作报告,检查空调系统中的问题是否解决,故障是否清除。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知识的拓展讲解,主要介绍其他空调系统类型及今后空调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图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示意图

此模式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一步的工作是项目的选择。对于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而言,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内容的讲授时,针对某一特定车型,打开点火开关,发动机不能起动;第二步的工作是查阅该车型相关资料,根据故障诊断过程中先查油路、再查点火、最后测电路的总体思路拟定总项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案;第三步的工作是分解项目并制定各子项相应的工作计划。例如,油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分别检查油箱、油泵、供油管路、喷油器等;第四步是根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情况进行项目总结,并撰写项目报告。在项目完成的每个步骤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发现问题文献查阅与思考拟订解决办法尝试解决办法”四步循环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与项目组指导教师讨论,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项目组自主解决出现的问题。图3给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示意图。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对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精神。

五、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地方,在于学生被置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挡一面,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起了很大作用。我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特点,熟悉企业环境,认同企业文化,获取就业信息;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实施“无间隙”教育教学。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同时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顶岗实习内容;第三,要把握好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流程。这当中,在顶岗实习开始时,使学生清楚了解顶岗实习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内容的安排情况,具体包括新员工培训、汽车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电工实习、汽车检测实习、汽车维修前台接待实习、汽车美容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材料仓管实习、汽车保险与理赔实习、汽车维修班组长管理实习。主要使学生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岗位的职责;熟悉发动机和底盘维修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零件检验方法、汽车总成装配、大修竣工验收标准、维修作业的工艺过程、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熟悉汽车电气设备的线路,汽车音响、空调和防盗装置升级、安装及检修方法;学会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检测项目并对检测结果分析;了解汽车维修前台接待的程序,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掌握汽车的外观检验与判断汽车的维修项目,掌握汽车维修前台与维修车间衔接流程,做好售后跟踪服务;掌握汽车美容的项目,常用汽车美容护理用品的性能和特点,各个汽车美容项目的工艺规程以及常用汽车护理设备的使用;掌握仓库的管理程序、配件的进出货与登记检验;掌握车辆保险的承保实务及理赔程序与方法,学习汽车消费贷款及信用保险实务和车辆置换的相关业务等;了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模式,掌握所在车间与班组的工作流程,学习车间与班组的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配件管理的方法。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参考实行“三导师”制,即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负责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并负责与企业导师沟通与联系;职业导师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就业过程中进行思想指导和职业指导,负责维持实习纪律、生活、安全等;企业导师由学生实习单位主管或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与学习,对学生在工作和技术上进行指导。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从事汽车行业单位的业务管理、技术服务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4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许多企业对员工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用工和产业升级的实际需要,急需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而现代学徒制作为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教产结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需要将现代学徒制有效的应用到高职教育中去,以培养出满足如今企业要求的人才。

1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2 定向培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前提

(1)深化校企合作,联合招生组建“学徒制定向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紧贴市场和企业岗位需求,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动发展”是校企双方深度融合的目标。

(2)实施现代学徒制,进行岗位学徒是定向培养的有效途径。岗位学徒是定向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不同的地点进行学习。因此,岗位学徒制有效地将“学生”“职工”统一,“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统一。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通过岗位学徒,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企业、面向职业,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学习)环境和资源,把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真实岗位工作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进行工学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3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核心

从广泛意义上讲,以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为典型,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的学徒制形态都是现代学徒制,它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推广具有较大意义。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1大众4S店机电技工岗位职业标准

服务部具备服务接待、车辆维修等职责,是4S店核心部门之一,也是企业主要利润来源的部门之一。服务部的岗位设置如图1。

机电技工岗位的职责主要有:

(1)根据组长安排,完成车辆的机修/电修工作;

(2)负责本工位设备及工具的维护与保养;

(3)负责工序质量的自检和互检;

(4)负责工位区域环境6S管理。其岗位任职条件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位素质能力,详见表1。

表1:机电技工岗位任职条件

机电技工通过4S店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学习,自我提升,逐步从学徒晋级为一级助理,二级助理;进一步提高,纳入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接受专业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后,成长为被认可的技师。

图2: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实岗育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图

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以市场调研为基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邀请区域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将专业、产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对学生、专家、企业三方有效评估,可以逐步勾画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

3.3确定学徒制定向班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试点选取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班,学生的起点是初中毕业生(多数是未能考取高中的学生),通过学情分析,结合企业机电技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我们采用“多阶段、分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3.4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学徒制课程体系

课程是决定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以定向培养目标岗位(机电技工)的工作内容来确定定向班学生的学习内容,分别将准员工、一级助理技师、二级助理技师、三级助理技师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进行整理、提炼,形成课程学习任务,即“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

4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实践

4.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岗位学徒教学方案

多阶段、分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既符合15~20岁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又满足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学年,以学校育人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技能,有2周在企业完成专业认识实习。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开展相关的培训,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

第二学年,以学校育人为主,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8个学习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中的专业(初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每周1天企业岗位学徒,进行洗车工位、快速保养工位、综合故障维修工位等岗位进行轮换学徒,了解各岗位工作内容,学会使用和维护通用工具设备。

第三W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每周3天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8个学习领域中的专业(初中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天在企业快速保养岗位学徒,能够对各种车型PDI检查项目;对各种车型首次保养项目,熟悉快修服务操作流程。

第四学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每周3天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8个学习领域中的专业(中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天在企业综合维修岗位学徒,进行相关的汽车维修工作,通过实践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第五学年,以企业岗位学徒为主,结合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徒将要从事的岗位,进行岗位学徒。

4.2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细化岗位学徒管理

学生在企业进行岗位学徒的过程中,由于学习的对象是待维修和保养的“车”,各“车”的具体故障情况不尽相同,在岗位学徒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像在学校里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情境那样,有机会、有步骤地进行。比如,汽车维修企业生产具有“忙时”和“闲时”的特点。在节假日前夕汽车保养工位相对其他工位处于“忙时”,进入夏季空调保养与维护等此类项目维修处于“忙时”。因此在进行岗位学徒安排时,须认真考虑各岗位工作内容,将该阶段总体学徒目标进行细化管理。

汽车维修企业车辆维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维修内容的随机性。鉴于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发动机、变速箱大修的情况较少。但此类维修工作是一个难得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此项大修工作,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在出现此类“典型工作任务”时,应灵活安排学徒内容,由学校老师、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教学,无须禁锢于教学计划。

4.3共建师资队伍,实行双导师培养制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双导师制。学院需要认真选拔责任心强、勇于实施教学改革,能够与合作企业协商共同推进学徒制开展的专业教师。企业可以选派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员为带徒师傅,带徒师傅严格执行企业课程的相关标准,通过示范、指导、检验等环节,对学徒进行现场教学。双导师是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校企双方应定时进行师资交流,通过企业现场教研活动及学院研讨等形式,提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

4.4校企双方对学徒共同进行过程考核

在企业进行岗位学徒时,以企业评价为主体;在学校课程中,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形成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兼顾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主要考核点包括:各学习阶段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岗位学徒时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操作流程的学习效果、生产操作的熟练程度、工作态度、与同事的合作态度、遵守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对企业的贡献等。

4.5采用学分制,进行学徒制教学管理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规定,学徒在整个培养期间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学徒制定向班多阶段、分目标的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按照教学计划,学徒的各阶段所有学习内容、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均可量化为学分,学徒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进入高一级的技能项目培养。

5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

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尽管合作企业领导对校企合作开展学徒制给予充分支持。但企业相关部门、岗位指导师傅,参与学徒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学徒制的认识尚未提升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尚未与学校教学真正融合、共同M行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各部门、各学徒岗位的实际运行状况,积极主动解决学生在学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学徒时的考勤、安全教育、后勤服务等方面,尽可能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集中精力做“学校希望企业要做的事”。

5.2部分学生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

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主要原因,(1)对专业不感兴趣,(2)本身学习主动性不够。解决此类学生的学习问题需要全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在满足学校转专业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其转专业要求。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部分学生,学生管理部门、相关老师应耐心、细致做好其思想工作。

企业各岗位的用人标准决定校企双方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而降低定向班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岗位学徒的过程中,会逐步淘汰部分不符合岗位学徒相应技能要求的学生。对于此类被现代学徒制淘汰的学生,学校应探索其他适应此类学生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6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输出满足现代企业要求的人才,我们就需要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应用,采取有效的对策处理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雨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8).

[2] 范丽娟.高职数字图文信息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

[3] 陈德荣,马宏伟.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02).

[4] 武智,曹必文,傅伟.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5(25).

第5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职;课程再造;职业行动能力;数控机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82-03

如果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宏观角度进行探索的话,改革教学过程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改革的根本点是对两个问题进行回答: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什么”,高职学生的特点则要求高职教师思考“如何教”。

笔者拟以“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在对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行动体系重构理论,以“工作岗位分析――职业行动能力提炼――教学内容重构――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学”五个关键环节为构建主线,探讨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和行动导向教学为核心的高职课程再造的途径。

课程再造的目标与约束

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和行动导向教学为核心的高职课程再造,实际上是一个伴随着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的优化过程。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职课程再造的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具有职业定向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课程再造或优化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对应职业需要的职业胜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相邻职业的迁移能力和在职业范围内进行升迁的职业攀升能力。这种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是由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需求所决定的,因为对一个职业人而言,就业能力是关系到其毕业后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要回答高职教育课程“教什么”,就要以终身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从对应职业岗位群出发,做好深入细致的岗位分析,准确把握符合岗位要求的行动领域,提炼职业行动能力,进而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高职学生特点是对高职课程再造的约束

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不擅长进行逻辑推理。从心理学上讲,人是有多元智能的,归纳起来可分为抽象思维智能和形象思维智能。据调查,大多数高职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而不擅长逻辑思维。黑格尔曾经指出,形象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活动方式,它不仅是抽象思维的基础,而且是人类思维的原始起点。因此,从教育或认知的角度来讲,通过实验、演示等行动的方法验证理论知识,对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二是喜欢动手实践。传统的基于学科体系的高职教育课程,将职业所需的一体化知识和技能离散化为孤立的显性概念、原理或经验、技巧,然后通过“直线型”的灌输教学,将这些静态结构化的知识移入学习者的大脑,以致学习成为了一种无任务目标、无学习情境、无主动激情、无实践反思的知识迁移过程。

要回答高职教育课程“如何教”,就必须深入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并视之为课程再造的约束条件,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行动导向”原则,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开发基于行动体系的职教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课程再造的思路与过程

(一)课程再造的思路

在对高职课程再造的目标和约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围绕“教什么”和“如何教”问题,首先,应在对工作岗位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职业特点和终身就业需求,从职业行动能力结构的角度,对多个工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行动领域;其次,围绕行动领域所体现出来的职业行动能力,对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按照行动体系进行重构,将职业行动能力标准映射为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合理序化,开发学习领域;再次,在确定“教什么”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背景,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中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小型”主题学习单元,然后,采用“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组织教学并进行教学评价;最后,形成以“工作岗位分析――职业行动能力提炼――教学内容重构――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线的高职课程再造思路,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再造的过程

下面以“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围绕“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问题,基于行动体系重构理论,探讨课程再造途径。

工作岗位分析和终身就业能力评估 对从事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岗位分析和就业能力评估是本课程进行改革的起点。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和专业层面,对所有毕业生及其岗位主管进行常年跟踪调查;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和课程层面,对从事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维护工作的毕业生及其岗位主管进行调查。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的调查问卷是从“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课程层面设计的,是微观层面上的调查,调查的对象直接针对从事数控设备电气装调与维修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及其岗位主管,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胜任、迁移以及攀升能力。结合两个调查问卷,形成工作岗位和就业能力分析报告。调查报告不仅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子任务进行分析,还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职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应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评估,其构架如表1所示。

围绕就业能力,提炼职业行动能力 围绕终身就业能力的全面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对应职业需要的职业胜任能力、对相关职业或邻近职业的职业迁移能力以及在行业范围内进行职业升迁或继续学习的职业攀升能力,其中职业胜任能力又包括技术应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对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能力单元”的流程,对数控机床电气连接、参数调试及电气故障维修等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岗位分析具体任务,最后提炼出对应的职业能力单元(如图2所示),进而建立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标准描述的就是职业行动能力。

围绕职业行动能力,重构教学内容 重构的教学内容要与现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相结合,要先对现有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然后遵循行动体系进行重构。课程内容要围绕职业行动能力进行选择,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序化,按照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从而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行动能力映射为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如表2所示。教学项目可根据工作子任务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教学子项目。每个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单元,其教学内容是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子任务为载体选择的,诸多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序化,以体现客体认知的递进规律性和客体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基于行动导向,设计学习情境 设计学习情境就是在对应职业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对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建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或者实验。学习情境实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行动导向学习理论认为,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职业行动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面向操作、面向整体的教学法,一般包括信息咨询、制定计划、讨论决策、组织实施、检测控制及评估完善等六个行动环节。数控机床电气故障维修项目中的子项目“主轴变频器电气故障维修”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如图3所示。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主体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进程上,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在讲授方式上,理论穿插与操作演示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上,过程评价与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在知识与技能构建上,实践积累与总结反思相结合。同时,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主动搜集信息、查找资料,向教师咨询、在小组内讨论,制定维修方案、最终作出决策,互相沟通信息,共同协作施工,演讲汇报工作,学生间互相倾听、评价或质疑等等。

参考文献:

[1]吴振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四个环节[J].职教论坛,2009(9):6-7.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进口设备结构复杂,设计技术保密点位多

杏山铁矿地采单体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涉及卡特、阿特拉斯、山特维克、诺曼特、BTI五个进口厂家,各厂家虽然组织了初级培训,但均存在对外技术保密或技术垄断问题,使在日常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判断或处理现场问题。此外,每台设备的零部件均有不同供货商提供,原车厂家的培训无法对各零部件原理和内部结构进行讲解,需要在解决处理设备故障问题过程中,逐步增长知识和经验,也为设备的正常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操作难度较大,岗位素质要求高

杏山铁矿进口设备是井下地采生产作业设备的主体。投产初期,矿里虽组织了设备理论和现场实操培训,但对于从未接触过设备尤其是进口设备的普通岗位职工来说,熟练掌握和操作使用进口设备难度很大。首先,进口设备的各部件和操作显示平台均为外文标识,岗位仅能凭借图解或纯粹记忆力去掌握。其次,在进口设备中,各部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锁闭锁关系,因操作不熟练而造成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这就对操作岗位职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备件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规范消耗较高

进口设备因零部件由外部采购,主机厂向备件厂家购买备件,价格经过二次加价,导致备件价格昂贵。同时,主机厂备件供应还附带一个庞大的备件服务队伍,其管理费用要在备件价格中形成。此外,所有的进口备件要通过主机厂向备件生产厂购买,逐环节需要订单采购和运输时间,个别备件需要接到订单后再生产,给供货周期带来影响,期间有的备件供货周期长达半年,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保养。4.维修技术要求高,维修条件难以复制进口设备的零部件配合精准,设备精度高,技术维护要求严格。加之杏山铁矿对地下采矿设备的认知程度和经验还存在差距。如:在零部件出现故障后,无法进行修复,只能一次性更换,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尤其是凿岩机在各部件配合上,技术要求其配合间隙在0.002mm,只要发生相对的磨损后,自由维修技术远不能达到要求,被迫形成更换备件的局面,从而再次出现成本消耗升高和等待进口备件更换的问题。

二、构建进口设备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优化单体进口设备管理体系,精炼点检定修管理结构,摸索创新具体管理方法,驱动可调控性的管理思路。

1.改变传统管理体系中岗位点检职责

日常设备管理中,一线岗位人员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在传统设备管理体系中,岗位人员仅对设备的操作、基本维护熟知应用即可,但随经营形势发生变化后,矿业公司杏山铁矿改变岗位点检职责,从管理角度上提升岗位对设备的参与和重视程度,将设备日常巡检、维护检修、临时故障处理等环节,有计划行地纳入岗位范畴。

2.清理传统管理层次中的冗余职责

杏山铁矿为精简点检定修管理,积极强化专业管理,不断提升队伍执行力。通过现场调研,结合现场工作实际,核减专职点检职能。在减少人员的同时,降低管理层级,提升了岗位人员综合素质,把修理与岗位有效结合在一起。

3.因地制宜的创新具体管理方法

杏山铁矿工艺新、设备新、人员新的实际状况,给逐级生产组织与管理带来较大影响。由于岗位操作或维护检查不到位,造成设备故障发生,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稳定运行。随着管理人员实践经验的丰富,杏山铁矿结合进口设备管理实际,大力推行“设备标准化交接班”制度,使每天岗位人员设备巡检和交接班工作实现了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要求,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提升设备维护水平,保证了生产顺稳,降低了成本消耗。

4.以变应变的驱动管理思路

地采生产不同于露天生产,其相比露采会带来人员作业、安全生产、生产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如:人员上下井不便利,给正常的设备巡检、定保定修带来很大影响。井下作业环境恶劣,个别管理人员出现了畏难情绪和错误的工作方式。为此,结合专业管理规章制度要求,我们制定了《作业区周联查、厂矿月评比的相应制度办法》,积极开展“红旗机台”、“甲乙级维护”评比,实现相互提高、促进职责落实的目标。通过管理思路的改变,促进了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构建进口设备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及创新点

进口设备的精密程度决定了日常维护与管理的难度,因此探索进口设备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备管理实践中,杏山铁矿结合生产作业环境和岗位素质实际,积极探索进口设备管理新方法和新模式,来适应进口设备管理的需要。

1.优化点检定修内容,突出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点检定修是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基础。杏山铁矿在地下设备管理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全面优化设备管理。随着专业管理和岗位操作人员对设备认知程度的变化和提高,逐步分阶段对点检项目、标准以及点检周期的完善工作,使得岗位及点检人员的日常巡检更具有操作性,更适应点检人员的巡检。同时,通过完善基础管理制度,使得地采矿山的管理得到进一步提升。

2.融合岗位修理职责,实现操检合一

目前,严峻的市场竞争和经营压力,给设备维护与管理带来了困难,促使企业在设备管理上寻求改变,实现了生产高效顺稳目标。在原有的设备管理中,采取岗位、点检、修理三级点检维修模式,使得设备运行稳定。在当前公司提出经济高效的前提下,在设备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改进。为此,杏山铁矿以此为契机,重新明确岗位与修理人员的职责,对常见故障、修理工作量低的工作,纳入岗位人员的维修范畴,在停机检修时,岗位人员全部参与到修理工作中;同时,为提升日常的巡检力量,修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在停机期间与岗位人员一并定时开展设备巡检,能够及时处理设备隐患。通过岗位与修理人员的有机融合,不仅使岗位的综合技术素质得到改善,而且整体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大力推进备件国产化,提升管理的经济性

备件国产化工作是贯彻全年度的重点工作。为此,完善管理机构,成立健全备件国产化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和任务。结合设备实际状况和备件的性能,制定年度国产化项目计划,并按月度分解推进。由物资公司统一对外招标,确定具体供货厂家,按计划落实和采购供货,保证了国产化项目顺利实施。在推进国产化工作中,积极借鉴国内兄弟矿山的经验,把技术过关、设备设计成型的国产化厂家引入厂内,组织实地现场操作实验。同时,立足自我,充分发挥内部机械制造厂力量,通过不断完善、改进,已经完成了6吨铲运机和14吨铲运机的铲斗制作工作,大大降低了进口备件采购费用。为强化国产化备件生产与使用的管理,杏山铁矿制定了《备件国产化跟踪管理办法》,对所有国产化备件实行全寿命跟踪管理,国产化备件从计划到供货入库、从装机前检验到过程检查、从装机分析到效益比对,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并结合使用情况组织分析,对存在问题的备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国产化备件使用可靠、过程可控。

4.创新维修理念,自主大修进口设备

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杏山铁矿本着眼睛向内、立足自我的原则,深挖内部潜力,多方面、多渠道降低成本,对设备实施自主大修。不仅降低了维修成本,还锻炼和培养了人才。2015年,杏山铁矿在完成4台整车大修计划的基础上,自主完成14吨铲运机大修工作,还增加了R1300G铲运机和喷浆台车的空压机、水泥罐车2台发动机的自主大修任务。在此基础上,杏山铁矿结合检修实际,组织编写了《地下铲运机自主大修手册》,对所有的备件拆解、检查、鉴定都有详细的数据标准,对所有零件检测和报废出具标准数据,对所有的零件安装间隙、螺丝扭矩等按照原厂标准规范。使矿业公司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自主大修该型号铲运机设备的单位。

四、构建进口设备管理模式取得的效果

杏山铁矿紧密结合实际,通过构建进口设备管理新模式,加快了设备“操检合一”工作进程,有效地优化岗位职责,提高设备维护效率,强化设备维护与管理,降低了备件费用消耗,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1.优化岗位职责,推进“操检合一”

杏山铁矿是在首钢迁安矿区露天采区大部分面临闭坑、矿产资源接替出现困难的特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新型地下矿山。全矿岗位人员构成主要为复转军人、技校和高校统分毕业生三部分,修理人员仅有16人,加上Atlas设备投入时故障频繁,要保证采区36台设备的维修工作的正常进行,难度非常大。为保证设备完好和生产顺行的需要,杏山铁矿针对新职工可塑性强的特点,按照修理技术难度和相关要求,重新划分设备职责,在原来露采修理和岗位职责分工的基础上,把简单易行的维护工作向岗位延伸,把一部分调整、紧固、油管、接头、钎尾、滑片等更换工作划归岗位自检自修项目。通过加大岗位自检自修项目,使岗位人员进一步掌握设备技术状况,拓宽了业务知识,逐步提高岗位人员对设备的认知程度,对设备操作、维护、点检和使用都起到很好辅助作用。

2.备件国产化,降低备件消耗

2015年,杏山铁矿按照矿业公司备件国产化实施意见安排制定了92项备件国产化项目计划,全年完成93项,项目兑现率101.1%,累计取得经济效益157万元,完成年度备件国产化计划。通过备件国产化工作,使杏山铁矿逐步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而且通过国产化工作,提高作业区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认知程度。同时,从对国产化的跟踪管理看,有效地掌握了设备的寿命规律,对预知维修和超前管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维修效率提高,完好率大幅提升

由于进口备件供货周期长,加上设备一些突发故障和不可预见的设备伤害,备件供应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有时连基本的密封和保养备件都不能保证,对设备完好构成很大威胁。实施备件国产化后,杏山铁矿对一些常损易耗的备件实施定量储备,有效地缓解和杜绝了缺待备件现象,同时国产化备件的投入,提高了修理维修效率,减少了设备停机待件的时间,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4.自主大修改造设备,努力降低外委费用

第7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紧张、空虚的201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里,转眼间。和同事们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相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在实践中磨练了工作能力,使我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这与上级领导的协助和大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此我深表感谢!作为园艺场水电队的一名工人,深感责任重大。一年来的一幕幕在脑中徘徊。认真思索总结之后便对自己有了客观,真实的评价,为了将本年度的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现将本年度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态度

严以律己,热衷于本职工作。遵守各项厂规制度,严格要球自己,摆正工作位置,时刻坚持“谦虚,谨慎,律己”工作态度,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协助下,始终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我始终勤奋工作,认真完成任务,履行好岗位的职责。坚持理想,坚定信念。不时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地为实现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不时加强业务学习。

二、生产工作方面

1认真做好对修理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定时巡查所里水电附属设施是否完好,发现问题立即向队长报告。确保电路、水路设施的完好,保证所里的水电疏通。贯彻执行所里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提高水电业务水平。

2宽以待人,严以律己。遵守所里的各项规章制度。自己严格遵守所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优秀的水电工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习水电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处罚尺度,掌握正确的施工方法,及时对老化和存在平安隐患水电设施进行更换改造。

本年度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

1日常工作中不时熟悉更新业务,热爱本职工作。能够做到事事认真负责。

2做到定期检查,做好水电线路的维修颐养。及时维修,保证供电供水设备的正常运行,认真完成必要的改进任务,使线路设备坚持良好的状态,合理使用水电资料,维护工具。

3不擅离工作岗位,工作中能做到认真工作。爱岗不脱岗,不乱作为。

4注意平安按有关操作顺序工作。

5有了问题要及时排除和解决。做到检查和维修。

6对不按规定使用水电的行为即使给予提醒、纠正。做好单位水电的抄表工作。

第8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经分析,大多数码头企业一线员工不安于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收入过低和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为此,码头企业可采用以下人员柔性化管理措施:收入方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一线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个人发展空间方面,码头企业应为一线员工创造有效自我提升途径,以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五洲国际共有员工762名,其中:正式员工330名,占43.31%;劳务员工432名,占56.69%,主要涉及司机、理货、维修等一线操作岗位。近3年来,五洲国际生产作业任务量比较稳定;相比之下,相关设备司机却从2011年的185名减至2014年的157名,年均减少约5%。因此,五洲国际对设备司机实施人员柔性化管理十分必要。五洲国际实施人员柔性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在某岗位员工保有量一定的前提下,培训其他岗位员工也尽可能掌握该岗位相关操作技能,实现“一岗多人”和“一人多岗”,从而提高员工的有效出勤率。分析各岗位特点发现,维修人员熟知岸桥作业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训练掌握岸桥司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同理,理货员具备成为场桥司机的可能性,场桥司机具备成为岸桥司机的可能性。基于此,五洲国际提出人员柔性化管理基本方案(见图1),其中包括3个岗位替换方案和2条员工职业上升通道。

2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步骤

近年来,五洲国际以特色经营战略为指引,不断优化设备司机配工管理机制,在实施岸桥司机机动班制和场桥司机半机动班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2.1设备司机柔性化管理自2013年以来,五洲国际综合员工作业箱量贡献、绩效、技能水平、调度及其他部门评价等因素,从场桥司机中选拔并培养具备岸桥操作技能的司机约16名,占设备司机总人数的10%。在配工模式上,五洲国际由应急配工模式向计划配工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协调作业高峰与作业低谷时段的人员配置。例如,在作业低谷时段适当延长岸桥司机的休息时间,以满足作业高峰时段的岸桥司机配置需求,降低司机劳动强度。在设备司机内部人员柔性化管理方案下,五洲国际场桥司机月均参与岸桥作业40余班次,月作业箱量达8000~10000自然箱,成为岸桥司机的有效补充。

2.2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2014年,在作业箱量同比增长5%的情况下,五洲国际设备司机数量同比下降4.3%,人员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为此,五洲国际推进实施横向岗位人员调配模式:培训理货员具备场桥操作技能,培训维修人员具备岸桥操作技能,以缓解设备司机紧缺局面。维修人员自2014年4月开始参与岸桥作业,平均每月出勤26班次,月作业箱量为4000~5000自然箱,相当于增加2名岸桥司机。理货员自2014年8月开始参与场桥作业,平均每月出勤72班次,月作业箱量为10000~12000自然箱,相当于增加5名场桥司机;同时,场桥司机作为双向调节岗位,平均每月减少78班次,单班平均作业箱量达235自然箱。理货岗位方面,胜任“一人多岗”(即具备理货和场桥操作技能)的员工占8%;维修岗位方面,胜任“一人多岗”(即具备维修和岸桥操作技能)的员工占7%。

3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效果

3.1优化人员配置如何使作业需求与本岗位工作有效衔接,同时确保岗位间人员配置的平衡性,是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的难点。五洲国际通过设备司机内部和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大大提升一线员工的配置能力,使其根据作业需求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员工工作效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五洲国际通过编制人员调配和使用规则,推动员工管理模式从应急调配模式向计划调配模式转变,约减少场桥司机6名和岸桥司机3名,据初步估算,除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外,年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40余万元人民币。

3.2提升岗位竞争优势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促进岗位间人员流动机制的建立,提升掌握多项技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收入水平。近2年来,在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模式下,五洲国际多技能场桥司机收入提高42.0%,多技能理货员收入提高47.2%,多技能维修人员收入提高38.3%,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也激发未掌握多项技能员工的学习兴趣,在控制员工规模的同时,对可替换岗位的员工形成外部压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3.3优化员工职业发展路径自2012年以来,五洲国际在岸桥司机岗位上积极推进正式员工逐步退出机制,避免由同工不同酬带来的管理压力和法律风险;同时,建立优秀员工晋升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员工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在满足岸桥司机自身转岗需求的前提下,创建合理的岗位流动机制;截至目前,共有7名岸桥司机实现转岗。开展场桥司机多技能培训,满足场桥司机职业规划要求;截至目前,累计培养16名多技能场桥司机,其中4名已升至岸桥司机岗位。随着场桥司机多技能培训的逐步开展和推进,场桥司机多技能司机岸桥司机的职业发展路径得以逐步实现,为岸桥司机队伍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此外,累计培养多技能理货员12名,其中4名已升至场桥司机岗位,理货员多技能司机场桥司机的职业发展路径得以逐步确立。

3.4提升人员调配水平人员柔性化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岗位的合理配置和工种间的协同。五洲国际初步建立起以设备司机为核心的一线操作岗位协同调配机制,使一线员工单人工作效能得到提升。例如:岸桥司机平均单班饱和度由2012年的205自然箱增至2014年的263自然箱,提升28.3%;场桥司机平均单班饱和度由2012年的118自然箱增至2014年的159自然箱,提升34.7%。此外,维修人员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人均月作业箱量为720自然箱左右;理货员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人均月作业箱量为1348自然箱。

4结束语

第9篇:维修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工程管理;基本要求;保障措施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工程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运用规范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的手段,以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为目的,并应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精细化管理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是工程管理领域的创新,可以说,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推行应,使得在保证施工单位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

1 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1.1 精细化管理内容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确定位,精益求精,细化目标,量化考核,核心内容是“精、准、细、严”。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佳、最优;准是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是工作细化、管理细化、流程细化;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主要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

1.2 精细化管理目标

精细化管理就是运用规范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的手段,以制度检查、考核为切入点,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机制创新。针对我局工程管理现状,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以抓落实、抓执行为重点,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经过逐年的推进,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工程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设备管理精细化、日常管理流程化、工程考核标准化、人员培训制度化,使工程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是完善制度。对各管理岗位职责和水工建筑物检查及维护、闸门检查及维护、机电设备检查及维护、供水调度、水文测验、水质监测、通讯设备检查及维护等工作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建立岗位责任、效能问责等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是规范流程。对工程运行、巡视检查、工程检修、设备维修等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整合。按照管理制度、工程管理标准和维修养护等规程的要求,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细化闸门及启闭设备操作、高低压电气操作、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检查维护、机电设备维护(大修)等作业流程,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使管理目标具体、责任明确。

三是考核绩效。以制度管理、岗位管理、标准管理、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对各项制度、作业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进一步细化工程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促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3 做好精细化管理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我局负责制定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和维修养护技术标准, 负责整个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计划编制工作。各二级管理单位负责所属维修养护工作的具体实施,其维养工作主要有:日常维修养护、专项维养项目与更改大修工程等。几年来的工程管理实践证明工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为促进工程维养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维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学习、业务素质不高等,对规范化、科学化的维养有很大制约性。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支高素质的维养队伍呢?

3.1 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他的职业行为,而且还影响着他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的人会爱岗敬业。

3.2 必须熟练掌握维养工作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

文化基础知识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条件,一个较好的工程维养人员要有读懂基本专业技术书籍和看懂一些基本图纸的能力。工程维养在技能方面包含有不同类别的内容, 主要有: ①日常的维修保养:包括日常保洁,混凝土大坝、土坝、上坝公路、护坡、坝上机电设施设备、大坝观测设施等维修养护;②专项维养项目与更改大修工程管理: 包括工程计划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验收等;③维养质量管理:包括维养质量总体要求、检查评定方法及手段、维养质量检查评定内容、养护质量管理实施等;④维养技术管理:包括混凝土大坝维养技术、土坝及护坡维养技术、闸门及启闭机维养技术、大坝监测维养技术、技术档案等;⑤养护作业安全管理;⑥养护工程计划与成本管理。

3.3 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维养能力

学习应贯穿于维养工作的始终, 作为维养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维养人员学习应有计划、有重点、有考核、有奖惩以增强学习能力,适应管理和技术更新的需要。

3.4 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

对各类施工作业现场,严格坚持安全生产“三同时”原则,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进行作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特别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要严格把关,加强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和完善现场安全防护措施,规范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行为。安全监察部门要坚持原则,敢于并善于管理,坚持安全关口前移,监控危险点,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4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步骤

结合自身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最好地结合起来。为确保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通过组织学习培训、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固化流程、试点运行、总结提高和逐步推广,使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细化落实到每个岗位。

4.1 学习培训

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精细化管理的丰富内涵,做到在思想上重视、认识上提高、行动上统一、工作上积极。分批、分层次组织有关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和调研,提升干部职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在全局范围内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每个工程管理岗位,为精细化管理奠定思想基础。

4.2 明确责任,确立目标

各单位要根据工作实际,将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各岗位的工作标准和要求。根据岗位特点,结合人员的特点、特长,明确岗位责任人,制定相应的岗位管理表,明确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和目标,使管理的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同时,对职责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和考核,确保职责到位。

4.3 细化标准,规范管理

在现有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工程管理标准,修订、补充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对各项规范性管理文件的落实,强化工程的日常管理。转被动突击式管理为规范化管理,重点在工程检查、监测及工程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上规范各项检查、运行操作、维修养护记录,做到记录详实、具体、规范。工程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养护形成制度化、程序化,促进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确保工程设施设备运转灵活、安全可靠,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奠定基础。

4.4 规范程序,固化流程

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根据工程管理标准以及检查、操作运行、维修养护等规程的规定,制定详细的、规范的工作程序。结合具体的作业内容,按照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精、准、细、严”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使流程固化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同时,在制度化、流程化建设的基础上,完成岗位工作手册的编制工作,做到“一个流程一个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一项任务一个手册”,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反馈、项项有考核”的局面,实现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

4.5 试点运行,总结提高

精细化管理工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稳步推动”的模式。先选择几项管理工作试点精细化管理,在总结试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下阶段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

要结合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健全考评考核体系,用科学的考核机制推动工作的落实。我局对各单位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包括工作目标是否明确、责任落实是否到位、流程是否清晰、关键环节是否明了、过程控制是否严密、细节管理是否有效、问题处理是否及时、最终结果是否达标、影响因素是否找到、整个过程是否完善、改进之处是否有待多个方面检验以及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效果等。同时,针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改进落实的意见。需要强调的是,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必须作为年终工程管理考核工作的基本依据,严格绩效考核。

4.6 逐步推广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工程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标准、考核、奖惩体系,推动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逐步落实考核、奖惩体系,用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进一步推动工程精细化管理。

5 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5.1 统一思想,精心组织

推行工程精细化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工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新举措,各单位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结合本单位工作特点,认真做好精细化管理实施工作。

5.2 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各单位结合工程管理的重点、难点,细化标准、固化流程、完善考核,力求做到制度标准化、责任明确化、任务定量化、过程流程化、运行经济化。

5.3 强化监督,落实考核

加强对精细化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和考评工作,重点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程序履行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等。同时,将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工程管理考核和目标考核,达到以考核促管理、以考核促执行的目的,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要发展工程管理必须跟得上,再好的工程项目如果毫无控制地粗放管理也会失败。因此,推广应用工程精细化管理是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整体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现有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把工程做优做精,我们才能确保获得应用的效益,才能在行业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