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精选(九篇)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

第1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脊柱(椎)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6%,其中胸腰段脊柱骨折最多见。脊椎骨折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对病人采取怎样的护理对复位的成功和预防术后病发症有着更重 要 的意义。2008年3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救治35例脊椎骨折患者,经积极院前急救与入院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0~67岁,平均39岁。受伤方式:车祸伤20例,高处摔伤11例,机械碰撞伤4例。经CT检查确诊腰椎骨折25例,下胸椎脊椎骨折10例,伴有脊髓损伤5例,均行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 固定手术。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常产生焦虑、悲观、恐惧的心理,术前通过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家庭、心理状况,并根据患者损伤后表现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策略和方法。通过及时的沟通与疏导,做好心理护理,向家属交代患者的病情及可能的预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和护理上要积极配合,病情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鼓励家属在心理和生活上给予患者以帮助,因为家属的支持和鼓励是患者强大的精神支柱,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2.2 护理:在给病人进行护理前应严密和、观察病人病情,测定基础的生命体征。病人由门诊或急诊送入病房时都用平车转运,移动身体前向病人说明移位方法,以求得病人的配合。移动时由2~3人用手同时将病人移至硬板床上,移位前后询问病人双下肢感觉有无区别并检查肌力有无变化。病人平卧于硬板床,垫海绵垫,使脊柱背伸,腰下垫一薄枕,既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可使病人更为舒适及使用便盆时减轻疼痛。以平卧、左右侧卧位交替翻身,每2小时1次。采用轴线翻身法,即以胸腰背部为制动部位,护理人员的左右手分别置于同一侧的肩胛部和臀部,在确保脊柱不扭转的前提下,才可将病人翻向对侧。侧卧时在肩膀部/腰骶及两膝之间放一小枕垫,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当病情稳定后,指导病人掌握自行翻身的方法,即挺直腰背部,以绷紧腰背部肌肉,躯干和下肢同时翻转。

2.3 饮食护理:患者于受伤之初大多有腹胀,胃口不开,可采取腹部按揉或肛管排气以减轻腹胀,增进食欲,注意营养搭配,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进食顺序为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避免过度进食牛奶、糖等产酸、产气食物,合理搭配,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并发症以促进康复。

2.4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置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球,妥善固定,防止折叠、扭曲、受压,翻身时避免过度牵拉,致引流管脱出。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定时挤管,防止血凝块、坏死组织等堵塞管道,造成引流不畅。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同时密切观察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如渗出量大及时告知医生,? 随时更换敷料。

2.5 排尿的护理:长期留置尿管病人早期留置尿管持续引流,2周后改为4~6小时或感觉有尿意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防止膀胱肌肉萎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以生理性冲洗尿道,防止泌尿系感染。

3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

3.1 预防压疮:截瘫病人皮肤失去感觉,神经功能紊乱局部缺血,容易发生压疮,在护理上要特别重视,因此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干燥、无皱褶、无碎屑,保持皮肤干燥,用气圈或棉垫保护骨突处,骨突处及受压部位用乙醇按摩促进血循环,每个部位5~10min。每2h翻身1次,侧卧时双腿之间置软枕防止相互挤压,减少摩擦力和剪力,托运病人时避免拖、拉、推等。

3.2 预防肺部感染:翻身的同时给予叩背,鼓励患者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雾化吸入每日2次(生理盐水40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

3.3 预防关节畸形:保持双下肢呈功能位,防止关节屈曲、过伸、过展,利用变换的方法防止髋关节内收畸形,每日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防止肌肉萎缩。

4 功能锻炼

脊柱骨折病人在局部疼痛减轻后就要开始锻炼背肌,一般在伤后第二天即可开始,方法有挺胸、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和俯卧练习法及被动练习等。嘱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将两肘向后抵压床面,同时向前挺起胸部,使背部悬空,时间逐日延长;伤后1~2周即可练习五点支撑法,同样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伤后2~3周可进一步练习三点支撑法,让病人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后伸,同样逐日增加,嘱病人每次练习量力而行,避免过多、过累。定时翻身,变更,每2h翻身1次,分别采取仰卧、左右侧卧位。翻身时勿扭转躯干,应保持躯干平直;加用海绵垫或气圈保护皮肤。床单不可有皱折,应保持干燥、清洁;骨突部位加强护理:如骶尾部、大粗隆、足跟等每日多次察看。翻身时对骨突处施加轻柔按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拖拉病人以免皮肤磨破;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俯卧练习法在三点法的基础上,俯卧,两手放在背后,腰背肌收缩使头、胸部和下肢同时翘起离开床面。另外,还应做髋关节伸屈活动、膝关节活动,以及按摩踝关节等。当病情许可,协助并指导病人下地站立和行走,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嘱病人在下床活动初期,不可作弯腰动作,3 个月后方可弯腰,4~6个月后可适当参加劳动,腰背肌锻炼应坚持半年至一年以上。

5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经过40天左右的住院治疗和护理,无损伤加重,无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压疮出现,患者入院后1周左右均能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自觉进行。

6 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其内有脊髓,倘若治疗和护理不当,易使损伤加重,同时脊柱骨折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如护理不当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护理的重点在于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治疗和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6.1 正确的指导能避免进一步的损伤:病人及家属由于掌握的医学知识比较缺乏,当脊柱受伤后,在搬运及翻身时,如方法不当极易造成骨折的移位或加大损伤,重者可进一步损伤椎管内的脊髓,导致患者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通过健康宣教,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指导和协助正确的运送和翻身、正确地使用便盆、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和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发生,对临床治疗和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6.2 做好基础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脊柱骨折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容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临床上我们对生命体征的动态观察、每天的晨晚间护理、会阴护理、压疮护理等基础护理,虽然很琐碎,但却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之一。

6.3 功能锻炼是促进身体康复的重要措施: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之一,是恢复功能的主要手段。指导、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适量的功能锻炼能帮助患者消除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病人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消化不良、便秘、肌肉萎缩等,应定时变换,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随着我国城乡医疗条件的改善,大部分脑血管疾病、截瘫、脊椎骨折等患者经及时治疗能存活下来,但随后的康复和恢复过程不可能全部在医院完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们把为长期卧床的病人提供家庭护理,特别是翻身的指导和随访作为重点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作者对50例居家照料的长期卧床病人进行家庭护理翻身的指导和随访情况报导如下。

1一般资料

50例长期卧床的病人全部经医疗机构确诊、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居家照看、护理,均需在外力协助下方能翻身或变换。其中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28例,占56%;截瘫11例,占22%;骨折6例,占12%;植物人状态2例,占4%;其他3例,占6%。体重60kg以下10例,占20%;60-75kg12例,占24%;75kg及以上18例,占36%。卧床时间最长5年,最短4个月。

2翻身方法

在病人准备出院前或出院回家后,教授病人家属学习并熟练掌握“一人分步翻身”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及步骤是:操作者站于病人右侧。第一步,翻上半身;将仰卧的病人双手放置腹部、去枕,用左手从病人右肩部伸入到左侧肩胛部,右手同时从病人左肩部伸入,双手向上托,用力将病人的上半身完全抬离床铺并移到靠操作者的床铺近侧。第二步,翻双下肢;操作者双手分别从病人右侧大腿下1/3和小腿上1/3处伸入,向上托起双膝移到靠近操作者的床边,并使双膝关节微弯曲;第三步,翻臀部;操作者先用左手协助右手伸入病人左侧臀部下,再把左手伸入右侧臀部下,双手尽可能相对,双臂同时用力上抬病人臀部,使之完全离开床铺并移动到靠近操作者的床缘;第四步,安放病人,操作者双手分别扶住病人的肩部和臀部,轻轻地将病人翻向对侧,使病人保持侧卧位,并在其背部、胸前和两膝关节间放置软枕。

3效果观察

50例病人的家属经1-3次的现场示范和指导,均熟练掌握了上述分步翻身的方法,且全部按时为病人进行翻身;最长随访时间3年6个月,最短为3个月。结合周到的生活照料和合理的治疗,50例病人无一例合并压疮等并发症。

4讨论

长期卧床病人的照料给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居家照料面临着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为预防病人长期卧床而出现压疮等并发症,需要结合实际向家属传授和指导翻身的方法并要求按时为病人翻身。在教授和指导病人家属学习和实施为病人翻身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对肥胖或体重较重的病人,机械地按照教科书上的“二人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2]为病人翻身,病人家属在人力上不能保证每次翻身都有2人在场;而且安放病人的房间、床铺也不一定能同时站立2人。二是对体重较轻、适合“一人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为病人翻身的,家属在不能熟练掌握翻身方法及其要点为病人实施翻身的情况下,既存在牵拉导管,引起导管脱落的问题;还存在不能掌握合适力度的问题,力度过小,不能使病人的身体完全离开床铺,从而拖拉病人易擦伤病人的皮肤;力度过大,暴力翻身,会造成病人不适,甚至形成一些不必要的身体或心理伤害。作者传授和指导的“一人分步翻身法”,在方法上是基于卧位时人体重量主要分布在肩背部、臀部和双大腿部,翻身时分步搬动病人身体能做到分散用力;在实际上是考虑到不论病人身体长短、体重高低,也不论病人家属的力气大小,均能随时实施,易懂好学,既适宜在病人准备出院前对家属进行培训,又能在社区卫生服务开设的家庭病房和社区护理服务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第3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长期卧床患者;尿路感染;临床护理

近年来,医院里老年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这其中有很多是长期卧床患者。尿路感染属于一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不会太过严重,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也可能对肾功能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为了减轻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病痛,提高生存质量,必须加强对尿路感染的预防,做好临床护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2014年共接收住院患者300例,其中有20例反生轻微的院内尿路感染,2例较为严重。尿路感染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感染年龄为37~89岁。尿路感染的诊断按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革兰阴性菌>1×105/ml,革兰阳性菌>1×104/ml,每例均为连续3次送检,至少2次培养出同一细菌。

1.2方法 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尿路感染这种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做好护理工作。

1.2.1在长期住院患者中,高龄的女性患者易发生尿路感染的症状,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基础护理,将她们作为重点护理对象,按时进行检查,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1.2.2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注意个人卫生也十分关键。护理人员要加强对病房的管理,定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和打扫工作,定期对病房中的物品进行消毒,每天监测细菌指标,降低了感染的机率。

1.2.3免疫力低下的长期卧床患者更容易尿路感染,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增强长期卧床患者的免疫力,适量使用免疫增强剂。在治疗过程中,要为患者搭配合理的营养膳食,促进营养的吸收,从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并且要短程足量使用抗生素,依据患者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药。

1.2.4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泌尿道插管,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早拔掉尿管。对于留置尿管的病患来说,护理工作的到位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应该规范操作过程,实施无菌操作技术,每天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洗。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EXCEL录入电脑,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6~12d内感染症状消失,中段尿培养转阴,有效率100%(22/22)。

3 讨论

其实尿道口存在少量细菌很正常,但是一般不会引发感染,这是由于尿道黏膜自身有抗病能力,可以抵抗细菌的入侵,而且酸性的尿液也阻碍了细菌的大量生长和繁殖[2]。然而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抵抗力低下,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较低,医院人口密集繁杂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所以可能引起患者尿路感染。女性的尿道短,容易感染,年龄大的患者生理防御功能差,容易感染,所以尿路感染常常发生在老年女性的患者身上[3]。具体而言,原因主要包括:①患者基础疾病,很多尿路感染患者均长期卧床,同时患有多种全身性疾病,这无疑增加了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调查表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是不伴糖尿病患者的3倍以上,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是不伴意识障碍患者的9倍以上[4];②侵入性操作,留置尿管与膀胱造瘘破坏了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降低了膀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导致细菌逆行至泌尿系统生长繁殖,因而感染[5];③抗菌药物的滥用,老年患者长期住院卧床,使得体内已经定植的革兰阴性菌在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后增加了感染机会,尤其是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

导致尿路感染的病原体不唯一,尿路感染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尿路感染可能由真菌或者细菌引起,其中细菌造成的尿路感染更为常见,感染部位可以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一种是肾盂肾炎,一种是膀胱炎。有的尿路感染十分复杂,比如常常伴有尿流不通畅、尿路有梗阻或发生畸形等症状[6]。但是无论是怎样复杂的尿路感染症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都是尿路感染护理工作的关键。

早预防:要重视预防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及时观察治疗效果。要加强宣传教育,告知长期卧床患者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提醒患者要尽量开窗通风,在进食的时候多补充身体里缺少的营养物质,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尿路感染的机率[7]。早发现:要定期检查长期卧床患者是否有尿路感染的征兆,WBC>10个/HP者,应警惕泌尿系感染的存在。发现疑似病例要立即采取措施,做中段尿培养,抽样观察。早些发现才能够早些治疗,从而抑制病情的发展。早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要重视病情发展,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尽量使用无菌技术,加强基础护理,保证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康复。

参考文献:

[1]师淑婵.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护理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2):4403-4404.

[2]孥产涤.尿路感染60例临床护理体会[J].家庭心理医生,2013,9(12):81.

[3]米娜瓦尔・艾孜木.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20-221.

[4]Van Der Linden MC,Gerretsen G,Brandnorst MS,et al.The effect of astriol on cytology of urethra and vagina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genitourinary symtoms[J].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9,19(123):560-565

[5]梁桂荣,唐凤玲,刘志东.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2010,4(8):194-195.

第4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 专业;基础护理;技能

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基础护理是护士自身专业价值的体现,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基础护理是病人最基本生理、心理需要,是对病人系统、全方位护理的基础和核心,其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诊疗效果,与病人的舒适、安全、预后密切相关。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护士根据护理理论,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变化,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及早康复,让患者从我们专业的态度和技术上更加认可我们的工作。

1.用专业护理技能处理问题 在基础护理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望、闻、问、听、查”等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全面观察病情,从病人的精神状态、表情、、引流物、排泄物、进食、排泄、睡眠、创面等情况,善于发现异常病情变化,对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要认真分析。例如:谈话中患者出现近事记忆力减退,皮肤异样感,行为反常等,要给与重视。疑有精神状态改变者,要了解情绪状态、思维过程、智能、能力、自知力等,详细记录并及时处理。肝硬化患者出现表情、情绪、行为异常等新症状,可能是早期肝性脑病的表现。在巡视病房过程中,发现病人痰液增多,口腔分泌物不能及时咽下时,大脑要迅速反应病人存在窒息的危险而及时处理。对于这类吞咽困难或老年患者要求做好饮食指导:要求病人进食进水时抬高床头;进食糊状饮食放慢速度;喂食从健侧放入等提前告知并有效实施大大降低窒息事件的发生率。就洗脚这一简单的操作而言,首先要测水温,做洗脚前的检查工作,洗的时间要适宜,加之专业的手法按摩,观察皮肤颜色和及早发现糖尿病足(没有感觉:穿狭小的鞋子引起足部皮肤的撕裂不能及时发现,直到溃疡并发感染家属才察觉;没有温度觉:家属用热水洗脚烫伤足部皮肤引起溃疡;没有知觉:嵌甲引起无痛性溃疡;皮肤干燥和压力大的区域容易引起溃疡)。在做晨间护理时,如发现病人的两条腿温度不一样,护士就应怀疑有血栓的可能,给予及时治疗。在做晚间护理时,对平时鼾声特别大的患者突然鼾声消失时,要警惕窒息的危险。总之,通过一次次晨间清扫,整理床铺,了解患者的睡眠,晨间服药,进食等情况;通过对患者一次次的口腔护理,了解患者口腔情况,也刺激患者的食欲;通过对患者的一次次协助喂饭,了解患者饮食情况并能发现饮食中的不当,及时做好宣教,解决患者的不便;通过一次次为患者接取大小便,冲洗会阴,不但改善患者的个人卫生,而且也观察到患者排泄物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送检;通过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2.用专业的技能开展基础护理

2.1 皮肤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出汗或大小便失禁,患者会经常出现会湿疹,家属的抹洗往往是擦洗后涂爽身粉,也未观察会皮肤。护士在床上擦浴、会阴抹洗、更衣时要及时处理排泄物,皮肤皱褶处衬垫清洁干燥软布,有效预防和控制湿疹的发生。对于有压疮风险的患者于骨隆突处贴透明膜,协助患者卧气垫床,提供翻身枕;带入压疮患者,对创面进行清创换药,使用溃疡贴,并持续动态地评估进展情况。

2.2 翻身、拍背注意点:为躯体肢体移动障碍患者的翻身,有效地避免压疮的发生/发展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给患者翻身时,不同的病人要使用不同的方法:颈椎骨折的头不能动,而腰椎骨折的病人头可移动,但要采取轴线翻身法。为全麻术后患者翻身扣背时,用手护在伤口两旁,防止伤口疼痛,并观察引流液和伤口,细致交接班,还要经常和患者聊天,了解和满足患者需求。拍背的手型要像弹钢琴一样把肺泡里的空气弹出来,不能以碗状。

2.3 护理: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生理状况及科学的证据对病人做好护理,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和指引,使护理落到实处。目前更换频率是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一次。卧位的选择有水平仰卧位、半卧位、侧卧位、仰卧位、持续转动等等。以半卧位为例:护士要掌握适应症(心肺疾患引起的呼吸困难、机械通气、颅内高压、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头面部手术后的病人)和禁忌症(低心脏指数、低血压、外伤性脑损害、俯卧位、医嘱规定的特殊情况),将上半身抬高30―45°,同时将枕头放于膝关节下使腿屈曲,或两腿原样伸展,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抬高角度的测量及记录等一系列措施。

3.小结 护士在操作中以亲切的问候,体贴的行动对待病人,让职业关爱之心溢于言表,从很大程度上了护患关系,降低了护患关系紧张的可能性,达到了患者满意,使护理服务的专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基础护理质量提高,使医生满意。在实施基础护理中,通过细致的生活护理操作而做到细致地观察生命体征,护士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患者的细微变化(生理、心理),可以发现患者家属和医生没有发现的问题,主动地向医生传达病人的需求,为医生采取治疗措施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使护士成为了医生的眼睛。

参考文献

[1]陈锐,梅静,袁春凤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1(10):835―836.

第5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针灸外洗I号;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79-0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两种主要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现已被公认全球重大健康问题。2011年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血栓会指出,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ICU患者、脑卒中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VTE患病率分别为27.0%、21.7%和4.0%,如不积极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往往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因肺栓塞死亡。自2010年我们对我科卧床的住院病人在加强预防性护理措施同时,联合我院院内制剂“针灸外洗液I号”(以下简称针洗一号)湿敷,用于预防DVT的发生,结果DVT发生率明显减少。现将相关资料做一简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卧床病人162例,随机分为一般护理组和针对性护理组。预防性护理组90例,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58~88岁,平均71岁,脑出血6例,脑梗死44例,肺气肿并肺心病17例,重度心功能不全23例。一般护理组72例,男性56例,女性43例,年龄56岁~84岁,平均年龄70岁,脑出血4例,脑梗死42例,肺心病16例,重度心功能不全10例。两组资料在病种分布、年龄等方面基本相似,无明显统计学差。

异。

1.2预防方法两组均给予针灸外洗I号(“针灸外洗液I号”加热后湿敷患侧肢体或双下肢,每日1次30min,疗程14天。)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组:除给予针灸外洗I号外洗外,给予常规护理,做好长期卧床病人的宣教,严密观察,给予内科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组:在给予针灸外洗I号外洗外加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包括:(1)加强卫生宣教: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讲解DVT的常见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劝其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2)适当抬高下肢,定时翻身侧卧,加速下肢静脉回流。(3)勿反复在一条下肢静脉上穿刺,对偏瘫患者尽量不在患肢上输液。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严格输液操作规程,增强对下肢血管的保护意识。(4)被动运动:每天进行下肢肌肉的按摩,从肢体远端向近端进行,4~6次/d,15~20min/次。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跖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5)加强对下肢静脉回流的观察,主要观察病人的肢体有无肿胀,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下肢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如有异常立即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

2 结果

预防性护理组90例病人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3例,发生率为3.33%;一般护理组72例病人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9例,发生率为12.5%。预防性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

3 讨论

3.1DVT易发因素国内黄静[1]等报道的18例DVT的病人其发生的原因与卧床时间、心功能、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镇静/脱水药物应用密切相关。而目前被各国学者公认的是Virchow在1856年提出的三大因素[2]:(1)血流滞缓:下肢血液的回流主要靠胸腔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来维持。当病人长期卧床时下肢肌肉收缩力减低,髂血管受压,尤其病人有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肺气肿、肺心病可增加胸腔负压,也可加大下肢血液回流阻力。(2)高凝状态:长期卧床的病人很多为老年人,大多存在高凝状态,加之治疗时采取的脱水、利尿等措施,加重了上述情况。故此类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会明显增加。(3)静脉瓣膜损伤:同一部位、同一血管反复穿刺,有创监测,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应用,可损伤下肢静脉内膜。内膜损伤后内膜下层胶原,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内膜损伤后凝血因子、组织凝血活素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分析我们选择的病人情况,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首先是病人卧床活动减少;其次是心功能不全,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因重度心功能不全不能离床活动,同时心功能不全血液循环减慢;再次是高龄,病人的血管等基础条件不好,符合上述DVT易发因素。

3.2 预防性护理措施是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之一从预防结果来看,一般护理联合“针灸外洗液I号”DVT的发生率为12.5%,而预防性护理联合“针灸外洗液I号”DVT的发生率仅为3.33%,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提示预防性护理措施在预防DVT方面显著优于一般性护理。预防DVT的易发因素等采用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预防性护理措施是临床上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之一。总结我们的护理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宣教,提高认识;二是被动运动,最为关键;三是抬高下肢,加速回流;四是减少穿刺,保护血管,;五是密切观察,早知早治。另外,我们认为,预防性护理仅是一种有效的预防DVT的措施,临床上应联合使用药物外洗、下肢压力系统等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更能提高预防效果。

3.3 “针灸外洗液I号”对DVT有显著的预防效果既往文献报道,DVT的发生一般在20%左右,我们的观察发现应用“针灸外洗液I号”患者DVT的发生率一般在10%左右,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提示该药有显著的预防DVT效果。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属中医范畴的“血瘀证”,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针灸外洗液I号”是我院特色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用于内科急症卧床病人的患侧肢体或双下肢湿敷,预防DVT的发生,疗效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褥疮;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7-01

褥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临床研究表明,褥疮产生最主要原因是机体组织特别是骨突表面组织长期或过度受压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褥疮多发生在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病人的卧位直接影响褥疮的发生部位,其中骶骨、大转子及坐骨是最常发生褥疮的部位。褥疮具有发病率高,病程发展快,难以治愈和治愈后易复发四大特点。据相关研究统计,截瘫病人中,有80%的病人发生过褥疮,有40%的病人反复发生过,有10%的病人虽然经过治疗却无法治愈,其中病程达到十年以上的病人有20%。目前,有褥疮引发的截瘫仍占一大部分。久治不愈的褥疮还易并发皮肤癌,骨髓炎,败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使治疗更加困难,而且会导致死亡。有效的护理措施即可避免褥疮的发生,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舒适护理

1.1 翻身护理:实施有效到位的翻身来间歇性地解除局部压迫,是防治褥疮最为关键的措施。定期翻身、减压,强调及翻身,经常更换,局部可使用气垫、气圈等。用软枕头放于某些部位,以帮助固定机体,使受压部位解除,背部及骨骼隆起部位宜用气圈、棉垫、海绵垫或软枕头保护。床垫的主要作用是患者的身体压力再分布,防止把患者的体重集中几点压在床上。床垫可用高质量的海绵制成或压点移动式气垫,可使身体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分散体压。一般卧床病人每1-2小时翻身一次,发现皮肤变红,则应每小时翻身一次,左、右侧卧、平卧、俯卧位交替进行,帮助患者缓慢翻身,从而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起到有效改善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或发展的目的。

1.2 舒适按摩护理:舒适按摩护理可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情况下,定时采用50%酒精按摩骨骼凸出部位的皮肤,如骶尾部、髋部、枕部、肩胛部、肘部、足跟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或减少褥疮的发生。 皮肤持续发红、发绀、更不宜按摩、以免加重损伤。

1.3 清洁护理

1.3.1 保持床铺清洁:保持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的床铺也是防治褥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应及时扫床以去除颗粒性物质以免擦破皮肤,保持床单的干燥、清洁、无皱折、无渣屑、无杂物;床单应松软,不要拖拉床单。卧床病人的床褥要透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床单应为纯棉,另外在床单上可铺一条纯棉浴巾,便于更换。

1.3.2 保持皮肤清洁:每天1-2次温水擦浴,擦洗时不可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不可用力擦拭,以防损伤皮肤。对易出汗的腋窝、腹肌沟部位,可用小毛巾随时擦拭。为防止皮肤损伤可在局部扑“强生”婴儿护臀粉或痱子粉。大便失禁者,及时洗净肛周皮肤,涂上强生婴儿护臀粉或护臀霜,即可有效防治肛周和会阴縻烂、湿疹;小便失禁者可使用bt型高颈透气接尿器;应用热水袋热敷,水温应在50℃,并用毛巾包好,热敷时间30分钟,应经常观察热敷部位皮肤情况,不能长时间在一个部位热敷,以防烫伤。用冰袋降温时,冰袋应放在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处。冰敷时间以10-30分钟为宜,放置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冻伤。

2 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情绪紧张是引发褥疮的一个主要因素。当一个人情绪紧张时,更易于褥疮的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卧床病人的心理因素。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心理压力大,易产生不稳定情绪,易怒焦躁,家属应多体贴、多理解,劝慰和开导病人,使其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增加娱乐项目,听音乐、戏曲,看电视,读报纸,陪患者聊天等方式分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病人家属应多体贴、多理解,劝慰和开导病人,使其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稳定、积极、乐观的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3 营养支持

营养障碍是褥疮发生的一个原因,因此营养支持治疗是褥疮治疗的重要措施。补充营养,改善患者全身合理营养,制定患者的营养计划,鼓励患者多吃一些高蛋白饮食、豆类食品,多食用植物油,,润肠功效,利于缓解便秘。食用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粗粮、豆类、瘦肉、动物内脏、新鲜蔬菜等。食果汁、新鲜水果、果酱、蜂蜜等刺激肠蠕动。 多喝水、饮料,以免大便干燥。 要时少食多餐,以利消化吸收。 凡伴有消化不良、肠炎、腹泻、便秘的病人,宜多食用酸奶。,防止机体分解大于合成,促进伤口的愈合,确保治疗效果。

4 健康教育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治褥疮的良好手段 。护理人员要做好易患褥疮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因心理、生理改变造成的不良预后。增加患者对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因此健康教育在患者恢复健康的护理中有不可替代作用。护士应建立一 指导-合作或参与型护患关系。为此护士需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增加创新意识,使健康教育实现手段具体化、专业化、教育途径 样化、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方法科学化。认真给予预防褥疮知识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费用,使褥疮发生率减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朱霞, 健康教育在预防褥疮中的应用, 2002年第18卷第7期

[2] 张美玲,胡秀香, 褥疮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进展,今日科苑, 2005年第10期

第7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 骨科; 便秘;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42

便秘是骨科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一般在50%~70%[1]。其发病原因多与患者创伤、卧床、疼痛、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大多数患者早期只重视骨折原发病的治疗,而便秘常被医护人员及患者和家属忽视,给患者的生活、康复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80例骨折卧床患者实施了早期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2011年1月~2011年6月住院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37~88岁;胸椎骨折20例,腰椎骨折30例,骨盆骨折8例,股骨骨折22例;对照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41~83岁;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26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骨折24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按骨科护理常规进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按整体护理模式给予早期系统的护理干预。

1.2.1 心理干预 由于骨折多属意外伤害,发病突然,患者担心预后,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变化。排便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完成的,焦虑、恐惧等因素均可造成便秘。所以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主动、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讲解床上排便的必要性,询问患者排便情况,了解是否存在排便困难,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释便秘对身体及疾病的不良影响,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2.2 环境干预 排便环境的改变也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之一,由于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需要床上排便,患者会感到害羞、不习惯、怕麻烦家人等,甚至有意识地抑制排便,护士要关心患者,解释床上排便的必要性,告知床上排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床上正确使用便盆,尽快建立床上排便的习惯。当患者排便时,为其提供隐蔽性环境,用屏风遮挡,保护其隐私,便后及时开窗通风,排除异味,以减轻患者因排便产生的不良心理。

1.2.3 饮食调节 合理的饮食结构能有效降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1]。骨折早期,采取易消化、清淡的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3000 ml[2],保证摄入的水分充分,能达到软化粪便的目的,早餐前,空腹饮用温开水或蜂蜜水,也能促进患者排便。指导患者多食含粗纤维丰富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萝卜、菠菜等。因为纤维具有亲水性,能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凝胶,达到增加粪便容积、刺激肠蠕动的作用,餐后吃1~2支香蕉,也可促进肠蠕动,利于排便[3]。

1.2.4 腹部按摩 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自然放松,手掌置于右下腹,以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沿结肠走向顺时针环形按摩,使腹部下陷1 cm,至左下腹时,可稍加压力,10~15 min/次,每日睡前与清晨空腹时各1次,按摩手法要缓慢柔和。

1.2.5 排便训练 对患者进行床上定时排便训练。患者卧床,每天早餐后10~15 min按压,刺激括约肌,模拟排便过程进行排便训练,因为此时结肠运动较为活跃,同时早餐后食物的刺激可加速胃肠蠕动,产生最强的便意, 建立与进餐相联系的刺激反应性排便,使患者逐步适应病房环境,养成床上排便、定时排便的习惯。

1.2.6 疼痛护理 对骨科疼痛患者,可采用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使疼痛减轻,尽量减少止痛药的应用。担心使用便盆导致疼痛加剧的患者,本组采用尿不湿、多层卫生纸依次铺好,放于患者臀下代替便盆,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减轻因疼痛带来的不适。

1.2.7 功能锻炼 (1)指导患者加强床上功能锻炼,教会患者进行提肛收腹运动,100次/d左右,以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和排便;(2)会阴锻炼法,可随意收缩和会阴5 s,再舒张放松5 s,反复10次,可增加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的随意收缩力,保持排便通畅[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次数。便秘诊断标准:正常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3 d少于1次),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5]。将有以上症状者考虑为便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便秘发生率及灌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5.28,P<0.05)。见表1。

3 讨论

排便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骨折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摄入食物和水分少,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膳食纤维不足或食物残渣少,使肠内容物不足以刺激胃肠正常蠕动,肠道内水分过度吸收,使大便干结,加上早期疼痛、焦虑等应激反应,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易使患者发生便秘。加上创伤因素导致排便习惯及姿势发生改变,许多骨科卧床患者住大病房,白天不习惯在床上排便,经常有意识控制便意,使直肠失去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长,均会造成排便困难,出现便秘[6]。对于骨科卧床便秘患者,应首选干预性护理措施[7]。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解除因担心预后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缓解便秘。有效的饮食指导是预防便秘的重要措施之一,充足的水及纤维素摄入,既能增加肠腔内容物的容积,又能刺激肠蠕动,促进大便软化;腹部按摩能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有兴奋周围神经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使肠蠕动增加,内括约肌松弛,有助于排便;排便训练法对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具有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便秘发生率为22.5%,远远低于对照组的4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阳世伟,殷磊,李健.饮食教育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便秘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21.

[2] 冯梅.患者标准护理计划外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63.

[3] 董凤仙.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4):1389.

[4] 黄琳俐.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132.

[5]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2.

[6] 徐国梅,李英.长期卧床致便秘患者的排便训练[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8,5(10):6-7.

第8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脑挫裂伤;急性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39-1

脑挫伤是指暴力作用头部后,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尚完整者;脑裂伤指软脑膜、血管及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两者常同时存在,故合称为脑挫裂伤[1]。患者伤后最重要表现是立即昏迷,时间超过30分钟,可长达数小时,数日至数月不等,严重者长期持续昏迷。所以,伤后早期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5月我科共收治脑挫裂伤患者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26-61岁,平均45岁,Glasgow评分3-15分,其中合并脑干损伤3例,颅骨骨折10例,伴脑脊液耳漏7例。平均住院25天,治愈28例,其中能生活自理19例,语言障碍1例,运动障碍3例,死亡1例,转院1例,自动放弃1例。

2护理

2.1昏迷病人取平卧且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俯卧位;伴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位;伴休克时取平卧或头低仰卧位;颅内压增高时取头高位;低颅压病人取平卧位。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对烦躁病人可置入静脉留置针,妥善固定,正确记录24小时入液量,必要时给予留置尿管。

2.3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常因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而导致呼吸道梗阻,病人置侧卧位后,使头后仰托起下颌开放气道,尽快清除呼吸道及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异物、血块等,并立即给病人吸氧;必要时配合医生放置口咽通气道,或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

2.4生命体征的监测严重脑挫裂伤病人病情变化快,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和手术的准备。

2.5防止脑水肿在脑挫裂伤早期,脑组织的变化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特别是在伤后3-7天,临床上必发生程度不等的脑水肿征象。所以早期应立即遵医嘱快速静脉输注脱水剂、激素或过度换气等治疗对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吸氧、限制液体入量;冬眠低温疗法降低脑代谢等,必要时配合医生行床旁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2.6躁动躁动不安是脑挫裂伤急性期的常见表现之一,但病人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安静嗜睡状态,都应提高警惕,观察是否有病情恶化。勿轻率给予镇静剂,可适当给予约束,并加床栏以防坠床。

2.7控制出血,防止休克对合并头皮裂伤或撕脱伤者,应立即包扎伤口,压迫止血,并妥善保护撕脱的头皮。若观察中发现患者血压下降,脉搏增快,面色苍白,肢端湿冷等休克征象,还应考虑是否有其他合并伤,需立即抗休克处理,并协助医生查找休克原因,必要时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

2.8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2次口腔护理,及时剪指甲,以防病人抓伤自己,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呼吸道感染。

2.9加强护患沟通脑挫裂伤对病人及家属都是意外打击,难以接受。所以要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经常巡视病房,认真听取病人及家属的主诉,并予以恰当处理,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恐惧不安心理。

3体会

脑挫裂伤病人受伤后一般从外观上比较可怕,血肉模糊,致使家属心情比较急躁,急于想让病人很快恢复,对护理上一些基础操作不予配合,如给病人翻身、整理床铺等。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说话语气要轻柔,要学会察言观色,要学会换位思考,对家属及病人要态度和蔼,处处关心体贴病人,对家属过激的言行,要给予谅解,急救过程中更要注意动作敏捷,语言恰当,操作娴熟,并及时巡视病房,多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资料显示,77.78%的病人及家属希望每日与护士交谈一次。这样既可使病人及家属感到有安全感,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当前临床上80%的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护士与病人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引起的[2]。

参考文献

第9篇: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 一次性水垫   预防  压疮  临床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atex gloves filled with water to prevent compression sore in small joint. methods latex gloves were filled with 1/2-2/3 volume of water or gas,and were place under ankle joint. results there was no compression sore in ankle joint of 49 patients treated with latex gloves filled with water. conclusions it is a simple effectively safe method of latex gloves filled with water to prevent compression sore in small joint. 

【key words】latex gloves filled with water prevention compression sore in small joint clinical application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所致的组织破溃和坏死。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常规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很难完全避免如:昏迷、水肿、截瘫和骨牵引类病人的踝关节和跟骨处压疮。针对以上病人我们采用了自制水垫加以防护,预防了踝关节和跟骨处压疮的发生,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icu2006年4月-2008年5月和骨科2008年7月—2010年12的105例长期卧床的危重病人和骨牵引病人,应用自制一次性水垫预防压疮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105例病例中,49例icu病人属长期卧床的昏迷、水肿等危重病人(难免压疮[1]norton评分均在≤14分以上);56例骨科病例中,骨牵引病人51例,截瘫病人5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3例,年龄最大为92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51.62.岁。应用一次性水垫最短1天,最长55天,平均使用18.5天。

        2  方法

        当新收入的icu危重病人和骨科需骨牵引类病人时,先检查局部皮肤有无破溃,并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将病人的肢体保持功能位。再将一次性医用乳胶手套加清洁水[2](或充气)1/2-2/3满后拉长手套颈部反折成圈打上自身小结,然后倒立,加压检查有无渗漏(漏水、漏气),再置于病人受压踝关节和跟骨处。[3]在使用自制一次性水垫过程中,要经常巡视、观察水垫有无漏水、放置位置是否正确以及病人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等情况,以确保使用的有效性。

        3  结果

        105例病例中,有49例为icu长期卧床的昏迷、水肿危重病人和56例骨科的截瘫、骨牵引病人。虽然他们病种、年龄不同,但均属肢体不能活动或活动受限病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正确使用了自制的一次性水垫,105例病例无一例压疮发生,有效预防了踝关节和跟骨处压疮。

       4  讨论

        压疮是全身局部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肤组织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压疮若一旦发生,就可增加病人痛苦、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可因感染而导致败血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预防压疮是临床护理人员长期的工作和责任。只要大家增强责任心,提高认识,了解其诱因,掌握发生规律,积极有效的应用预防措施,制定监督机制,就可预防或减少乃至杜绝压疮的发生。

        1)增强预防意识:护理人员要了解分析压疮形成的诱因,落实预防措施。尤其是长期卧床的危重昏迷、水肿、截瘫的病人,除加强全身营养支持,针对性治疗外;还需要向患者家属宣传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及压疮的危害性,以便配合我们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无屑,定时翻身与被动活动,避免局部长期受压而发生压疮。

        2)加强责任心:护理人员要认真执行护理操作规范,预防措施,做到班班交接。尤其在,危重病人多,工作繁忙时更应坚持工作程序到位。管理者应督促、指导、加强落实工作。

        3)正确掌握使用方法:乳胶手套柔软,自然成形。紧贴皮肤(五指略有固定作用)的特点,使其随病人自动或被动活动而波动,达到局部舒适、均衡受压的目的,避免了某一局部长时间受压而发生压疮。护理人员要正确掌握一次性水垫的制作和的使用方法。随时检查放置位置是否正确、有无漏水等情况(若遇漏水及时更换),以保证使用的有效性。一个水垫仅供一个病人使用,用后及时丢弃。在icu49例长期卧床昏迷、水肿危重病人使用有效后,我又引入骨科截瘫、骨牵引56例病人使用,均取得非常满意效果。105例病例无一例踝关节和跟骨处压疮发生。

        5  结论

        以上临床实践证明自制一次性水垫预防压疮的临床使用方法简单、方便快捷、病人舒适、安全无伤害、持久有效,一次性使用又避免病人间交叉感染的机会。 

参 考 资 料

[1]殷磊.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护理学基础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