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语感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语感教学论文

第1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现在,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考虑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

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反思我们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然而,这是中央的事,小民往往是说不上话的。不过我们也不能等着,我们也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我觉得,重要的是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语文教育个性化实际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语文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这便是语文教育个性化或人道化。这样,实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与个体化,使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特色,并让这三者联成一体,就能共同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上,“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

第2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感概念 培养方法 语文教学

一、认识什么是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归纳起来不难发现: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语感能力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夏D尊最早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他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涣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味。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由此可以看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

二、在实践中如何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

其次,语文课文教学中有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

5.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如在教学《春的消息》一文时,重点是感受春天来临时的特征及美丽景色。文中主要是通过简短的诗句加以色彩描写突出春的特点。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通过反复的朗读,增强了学生对句式的感悟,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春天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句式的积累。

朱作仁先生曾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语感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创设条件,讲究方法,加强训练,就一定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夏丐尊 刘董宁 《文章作法》.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朱作仁 祝新华 编著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争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叶圣陶 《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韩书义 《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文学教育,2007,(2)。

第3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问题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小,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因此教学中存在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语文学习,很多学生既觉得困难,也提不起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就成为教学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深刻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感情

小学语文课文主要是以趣味性为主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制约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引进课文创设的情境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情感教学科研很巧妙地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首先有一个深刻的解读过程,在感情上和作者达成共识,然后在教学中和实际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准备把握文章感情,使得学生在感情上也可以达到共鸣,就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发挥语言优势,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沟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教师通过让学生诵读文章的形式实现,比如,课文中有涉及几个人物关系时,分别指定几个学生扮演课文任务,并指派旁白,在诵读之前,教师进行指导,告诉学生要注意人物特点,把握诵读时候的感情,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体会就可以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对于语文教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创设情感情境,引发学生共鸣

小学生相对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贪玩的特点还比较突出,以往的教学中一直是控制学生“想玩”的念头,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正好可以把握学生贪玩的这个特点,在课文讲解的时候运用情感情境的创设来增加学生的兴趣,由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发挥,对课文内容进行情境再现,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增加生活例子,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经过自身的实际体验,对于课文的思想感情也会把握得更加准确,语文课堂也不再是枯燥的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时候,可以深刻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感情;发挥语言优势,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感情境,引发学生共鸣等情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46-0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及其不符,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此问题,实施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非常重要,有助于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个性的目的。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能够深化学生的文章的感知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1]。以学习《燕子》为例,燕子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燕子的外形与燕子的特性,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对燕子的喜爱,在讲解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研究燕子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燕子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活动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小组学生讨论燕子的外形特点,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对燕子的情感并阐述理由,请学生选择出本课中最喜欢的话,并有感情的朗读与同学分享。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多媒体上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燕子的外形,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具有较深的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十分重要,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措施,通过创设情感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以学习《要下雨了》为例,本篇课文主要讲了小白兔遇到了燕子,小鱼以及蚂蚁知道了要下雨了的消息,通过燕子低飞,小鱼露头,蚂蚁搬家等现象体现出了要下雨的可能性,为小学生阐明了生活中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教授了学生的一些生活常识,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感教育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在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中主要有四个动物,兔子,燕子,小鱼,蚂蚁,教师可以请四位学生分别扮演这四个角色,以情景剧的方式情景再现,将文章中的内容演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实现情感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强师生交流

加强师生交流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师生通过交流沟通才能够进行情感交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培养发展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产生较好的语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师生交流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3-4]。以学习《幸福是什么》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中医生,农民,劳动者感悟到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自己认为幸福是什么,如学生取得好成绩,父母身体健康,就是幸福,并鼓励学生回答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如可以放假出去玩就是幸福,妈妈爸爸可以多陪陪我就是幸福,有零花钱买喜欢的玩具就是幸福,有喜欢吃的零食就是幸福,考试考个好成绩就是幸福等等,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应给予鼓励或表示赞同,给予小学生信心,肯定,如此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以文章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答案,不能对小学生与课文表达不符的答案进行否定,小学生年纪较小,无法思考到伟大的事业,巨大的贡献等与实际生活相差较远的事情,教师不能依据文章内容规范学生的答案,需要通过交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幸福是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情,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情感教育。

4.结语

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情感,还能够加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情感体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情感教学是一种需要提倡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探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振环.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措施[J]. 学周刊. 2016(21)

[2] 胡春蓉.基于语文课情感教育的小学生道德素质培养[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10)

第5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一、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反应。学生一旦喜欢、热爱、接受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的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胳,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破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正如明代学者王明阳所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己”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色图”,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营造氛围,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便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在培养人、培养人性方面,语文学科应当承载更多的任务。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起什么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客观环境下,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完全不问世事。这样的学生,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

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课文中许多艺术形象,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都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揭示,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熏陶。《一碗阳春面》所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的故事。生活的拮据与艰难并没有压垮他们,大年夜里他们“头碰头”同吃一碗阳春面。母子三人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种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不正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无尽的鼓舞吗?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精神的宝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慨,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除分析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表现方法的运用外,还要重点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鸣、人文精神的凸起。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

三、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的空间

情感的释放,一是体现在阅读上。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阐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孤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地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说不尽的阿Q”,就体现了读者的创造与创新。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第6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确,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小学生语感的培养主要有这些途径:

一、通过生活生成语感

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而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有浑身毛茸茸像个小黄球一样的小鸡、有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母鸡,其特点各不相同。

二、指导朗读积累语感

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要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务必要把握好朗读的方法。在朗读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朗读时要感情充沛,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是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是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是果断地命令,第四句是严厉地暗示。在朗读中,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注意强调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因此,在具体的语境中,从声音上去吟味,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调去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其义就会自现,自然也就入情明理了。

三、品味文义领悟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如《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换“冒”。学生有的换成“长”,有的换成“钻”字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冒”好。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事实上,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是学生语感培养的学习活动过程和领悟过程。

四、展开想象丰富语感

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鸟的天堂》中这样写道:“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里的“热闹”并非只有听觉感受,其中还包含着视觉、运动觉、空间觉等多种感受,其形象很丰满,是一种立体形象的感受。在教学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一边诵读,读出“热闹”的感觉来,读出作者欣喜的感觉来,读出美的感觉来。

五、表达运用激活语感

第7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培养 作文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教育改革正面临一个崭新的局面,在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大潮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等生本理念已经深入民心,并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因此,各科任老师都在竭尽所能让学生喜欢自己任教的学科,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因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阶段学习较差且无法考上高中的学生,如果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则学生在中职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无从入手。另一方面,情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他们唯有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领悟到语言素材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进而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

笔者长期从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深知注重中职生语文情感因素培养的重要性。在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着力于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借此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课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

1.师生互动,培养情感。

课文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课文教学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有教师,教师的教学必然离不开学生。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师生之间便会产生互相信任、彼此理解的感情,自然而然产生难得的默契,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得以落实和推进。同时,课文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又能促成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两者相得益彰,为课文教学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激感。

首先,激情者必须先有情。教学中,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同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是不一样的。例如:教《陋室铭》一课,我是首先通过听录音、范读吟诵全文,以缓慢、优美、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陋室铭幽雅的环境和作者蕴含情感,再让学生仿读、齐读、熟读成诵,然后教师提示性地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对古代君子淡泊名利的情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背影》、《散步》,让学生体会人间亲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明白亲情之外还有友情。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教材,找到“激情点”、或导语、或课文中的个别语句、或主题思想、或写作特点。细加品味,让课文的思想观点内化为教师个人情感。这样,教师就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储备了动力。

其次,创设激“情”情境。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氛围中产生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学《俭以养德》课引导学生就“我自己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的观点进行讨论,让学生从讨论中体会“俭”的真正内涵,这样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情感教育。

二、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人们常把作文比做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学生大部分害怕作文。我所教的班级,每班五十名学生有一半的学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还是和作文没有感情。古人说:“言为心声”,文章倾注着作者的情感,是有所为而作。如果学生对所写的人物缺乏真切的感情,对所叙的事缺少内心感受,对所议的论题缺少深切的理解,那么,其表达不是装腔作势、言不由衷,就是套话连篇、人云亦云,“为文而造情”而不是“为情而造文”。因此,作文教学应该重视情感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应做到如下几点:

1.注意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写文章先要有客观事物的“境”,人的思想才有所反映,再把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用语言方案表达出来。只有诱发学生写作的情感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学生对亲身经历的事,往往记忆犹新,写出来的文章充满了感情。因此,上作文指导课前,我总是按习作要求,预先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实践、亲眼看,亲手做,从而写出许多真情实感的文章。

2.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知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知识越丰富,情感越深厚。在写作中要扎实基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设置的写作训练,要由易到难,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功的欢乐,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必须作明确具体的指导。总之,要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愿写作,要写作,爱写作。

3.教师熏陶学生写作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感染熏陶作用。教师只有信心百倍地教,学生才会满腔热情地学,教师以情动情,会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爱写、会写,就会发现一批爱写、会写的好学生。同时,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师,平时做到与学生一起活动、共享欢乐、共度忧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情感的感染效能。

4.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应以表扬鼓励的手段,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千万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亮点,哪怕是微小的优点或进步都要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表扬。要经常交流,张贴好作文,使学生对写作充满自信心。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情感,就不会那么害怕写作文。

总之,无论在课文教学,还是作文教学中都要加强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学生是各有个性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千差万别,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各不相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精神探索,使他们用自己的话,大胆地展示特有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更开朗、更开放,让学生真心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情感,在学语文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焕勋.解放思想 改革语文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5).

[2]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3]王彦玲.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语文兴趣[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

第8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 ; 教学原则;应用策略;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美国学者H·G·吉洪特指出:“教师有一项功能是永远改变不了的:创造有感情的学习情境,这是无论多精细的机器都无法代劳的工作。”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室、学生与教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课堂上,始终充斥着一定的教学氛围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之上,而在构成学习氛围的各要素中,情感占据主要地位。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因素,其情绪对氛围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力,教师愉快民主地进行教学,教学氛围也会随着自由欢快,而严肃刻板的教师会让学习氛围显得压抑,死气沉沉。当然,教师也是人,也会有心情欠佳的时候,这时就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和作为教师的敬业精神,尽量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绪,不把它带进课堂。

心理学上认为,当回忆的心境与学习时的心境相匹配时,回忆效果最好,这就是心境依存回忆。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双方都处于精神亢奋的心境状态,并不断地相互感染着。在今后回忆课文内容时,学生只需全身心放松,便能轻易地回想起当时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回忆效率。这种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上课之前,教师通常会用一段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就是导语。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具有稳定学生情绪,明确学习目标,便于组织教学的功效。导语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形式不拘一格,导语设计得精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产生共鸣,紧随教师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与其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一种刺激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并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语言被运用在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师生朗读,各种评价以及师生全面沟通等方面。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好的教学语言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怎样的教学语言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就涉及到了教学语言的艺术,不同的学科对于语言要求各不相同,而它对语文教师则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语言规范,用语得体

这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的规范。具体地说就是要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准确,句子流利通顺,不生造词语,不说病句。用语得体,指的是谈吐要文雅,杜绝不文明用语,尽量运用文雅的词句,用规范得体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做好示范。

(2)简练精妙,条理清晰

教师的语言应该尽量做到简练精妙,将信息用最准确简明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以最少的精力学到最精华的知识,让学生省时省力。条理清晰,即语言符合客观事实,逻辑缜密,准确运用概念,科学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的语言能保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便于学生组织记忆。而繁冗杂乱的语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抵触和疲劳感,最终导致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降低。

(3)生动形象,抑扬顿挫

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记叙文,抒情文,诗歌,还是写景的文章,都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刻画了独具特色的、饱满的主人公形象。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完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各类知识,而不致于仅仅停留于有限的课本知识之中。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让语言更鲜活生动。学生正处于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教师精彩的叙述引导学生积极活跃地思考,产生丰富美妙的想象,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教师平铺直叙的单一语调容易让人产生听觉疲劳。而教师抑扬顿挫,节奏感鲜明的讲解,则会带给学生丰富多变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由被迫去听转变为主动愿听、想听,使得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4)声情并茂,动之以情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感直接感染到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因而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重要。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将饱满的热情倾注于语言中,以声传情,让学生感染到教师饱满的激情,声情并茂的解说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含义,与教师、作品产生共鸣。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营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交流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在我们人类的各种认知和实践活动中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的教学犹如大地干旱少雨一片荒凉;有情感的教学犹如田园风调雨顺一派生机。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运用语文情感教学原则能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语文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求实的态度面对当前情感教学的弊端,用科学的精神来对待情感性教学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语文情感性教学原则,使语文情感性教学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第9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就需要将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学的内容过于形象,学生不能够感受到教学的乐趣,就会对教学失去兴趣,这就使得英语教学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英语教师就应该结合这一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在进行hanksgiving这篇文章的讲述时,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感恩节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一些话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提问:“WhatareyougoingtodoatThanksgiving?”,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的扮演。这样,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讨论,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氛围中进行英语的学习,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此外,英语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游戏情境,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游戏情景中能够得到培养。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时,往往都比较的好动、爱玩,对游戏也是更为喜爱。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英语教学,将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做到玩和学的有效结合。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玩球,这就能够在游戏中进行Sorry、That’sOK、Areyouready、yes等词语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到知识,并且通过游戏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培养。英语教师应该合理的选择游戏,并进行巧妙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2.凸显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情感态度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己观点的表达,从而不断的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时,才能够活跃英语课堂的氛围,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活力。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断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英语教学应该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进行重点的关注,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Whatdateisittoday?”来引导学生,等到学生说出Christmas时,教师就能够将“WhatwouldyoulikeasyourChristmaspresent”引出,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从而使得个性得到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时,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凸显。

3.结语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