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群文阅读论文精选(九篇)

群文阅读论文

第1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1+X”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将改变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一些弊病,意味着最大程度地“让读”“让学”,显然,“1+X”群文阅读不应该是“教”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那么,如何确定以“学”为出发点的“学情视角”,依据当前语文教材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的“促学”系统7笔者试图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议论文体教学为例,从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及学习结果评估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综观相关年级教材,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辩论、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本着结构化的原则,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延伸阅读活动,丰富主题体验,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导读科学家传记,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多一些比较阅读,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讨论一辨识一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呈现已懂,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获取关键信息,提升阅读领悟,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统整对“美丽”的认识,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自然,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因疑而读,因读而思,因思而得,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但若仅仅如此,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法国·,巴什拉著)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2.在这15种精神品质中,哪几种我们已经通过相关课文关注到了?陈述已知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关注未知

3.以未知为引擎,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胜利》《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阅读后交流: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精神品质?

4.深化主题:丰富科学精神的概念图。

本例中,以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文阅读的视域之中,生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随之,“1+X”也开始充实为“l+x+x+x…‘1+X+1+Y”……这是一种有需求的阅读活动,可以预想,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大大提升,自然,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依据“学生已经有所体验,但仍感到有疑难”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对于议论文体教学,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学情我们会发现,找出主旨,读懂议论文,显然是较容易达标的。而“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发表议论,对于小学生而言,自然是有困难的。

课例:用具体事实论证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1.揭题讨论,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论述”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说“勤”》,讨论思考:从文章的主旨、选用的具体事实、论证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三篇文章分别有哪些成功之处?

2.全班交流,并罗列出三篇文章中选用的所有具体事实,呈现在黑板上。

3.围绕主旨,自主选择2-3个具体事实,发表议论。在个人操练中,借助已有材料,尝试初步的议论文建构。

本例中,摒弃了苦口婆心的写作前指导,发挥了群文阅读结构化的优势,灵活地将“1+X”转变为“X+l”,采用多见面、多比较的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通过自我辨析,强调自我建构,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认识,如此定能突破难点。

三、学习结果:对教学评估指向的突破与丰富

“1+X”加减之间,到底“教什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基本的立场,那就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学习结果”上,由此反过来审视教师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有效性。而对“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评估,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达成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指向。

(一)指向发现

“1+X”结构化的群文让学生始终保留着探知的新鲜感,比较、质疑、发现成为阅读过程中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本单元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运用联结、统整等策略,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初步认识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学习设计:

1.基于“同质”的比较:对照居里夫人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中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科学精神,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

2.基于“异质”的比较: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与《我最好的老师》,发现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科学精神,如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团结协作等。

3.统整”同质”与”异质”:对比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以“我们眼中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为话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分享交流,提炼共同的基本特质,并在概念图中利用关键词表现出来。

群文阅读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异和相同”的比较,这种发现正是群文结构化对学生思维结构化的最大促进。在一组教材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合理地将若干篇课文进行”1+X”的灵活组合,能唤起教材的新生命,激发阅读的新体验,带来新视野。

(二)指向策略

“1+X”群文阅读注重课内外联动,强调阅读策略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因此,速读、体验与思辨,成为“1+X”群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比如这样一个“怎么读议论文”的学习活动:

1.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画找议论的句子。

2.小组交流,并比较哪个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观点,即论点。

3.围绕论点,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实展开议论的?再次速读文章,用简练的词句概括出文中运用的具体事实,填入相应表格中。

4.对照表格中的”论点”与“具体事实”,形成阅读议论文体的基本策略。

5.续示表格,迁移运用,梳理《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论点,以及所运用的具体事实。

同大多数的“1+X”群文教学一致,上例中也巧借表格,逐步梳理读议论文的方法。使用表格这种阅读工具的好处,一是更加直观地呈现阅读过程,将“1”的范例聚焦、”x”的迁移运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当中,做足“1”,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习得比较、联结、统整、视觉化等阅读策略,让看似理论生硬的历练过程得以循序渐进。

(三)指向表达

本单元编排议论文体,在“表达”上应当紧紧围绕“领悟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议论方式”,而学生最难体会的是“议论文体中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这也是议论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学习活动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难点:

1.议论文中如何叙述具体事实呢?在语言表达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区别呢?

2.以”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为例,对比出示两个版本:原文中议论文表达的版本、改写咸的记叙文表达的版本,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也可以从细节去揣摩。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梳理出议论文中叙述具体事实的特点:突出强调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事情过程写得简洁精练;语言上修饰性的语言极少,感情色彩极浅……

第2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52-01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阅读的方式上来讲,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以及整本书籍的阅读是当前主要的阅读模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是"单篇精读讲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而教师在单篇阅读教学中,对知识的线性讲解和注重学生的字词句的讲解占据着阅读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容易对阅读教学课程失去兴趣。而近年来悄然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1.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一组文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选取的一组文章,一般都是以一个或者多个议题为中心,并在阅读教学中紧紧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思考,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群文阅读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之间积极的交流,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群文阅读教学法既拓展了W生的阅读思维,又使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群文阅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选文具有多向性。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群文阅读的选文具有多向性。即教师在选文的过程中,是以一个或者多个议题为中心,选择一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而教师在选文确定主题的过程中,一般都比较重视文章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文化内涵以及表达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之间的关联性,整合文章的中心思想。

1.2 选题具有开放性。群文阅读之所以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所选议题的开放性和可讨论性。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进行讨论,在开放性的讨论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重视最终共识的达成。从群文阅读选题的开放性就可以推断出,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所选的议题并没有最终的标准答案。群文阅读最终的结果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达成最终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机会,而最终的共识,则是将所有人的思想观点总结出来,形成一个共同的结论。

2.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相比较传统单篇精讲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而言,群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2.1 群文阅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的数量。群文阅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给学生开展单篇阅读教学,那面对繁重的阅读任务,学生无疑会感到苦不堪言。而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可以将具有相似性的文章组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阅读更多的材料和内容。

2.2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讲,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更加具有挑战性。相比较传统被动式的阅读模式,群文阅读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因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明显提升。

2.3 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主要在于:首先,群文阅读一组文章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其次,群文阅读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学生在议题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1 重视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主体地位。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从根本上讲,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直以来,在传统单篇式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都是重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见解和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性,教师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共同思考,积极讨论,体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民主性,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3.2 合理的选取题材。教师如何选取题材是群文阅读教学法进行的关键。随着我国新课标的实施,初中语文教材得到了丰富的扩充,使语文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教师在选取题材时,首先应该从制定议题出发,议题内容切勿选择太过于复杂或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初中生的文化程度有限,对于太过深奥的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选择议题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文章的选择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文章的内容与文章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文章,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书籍来增加群文阅读的题材,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3.3 教师引导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群文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内容、并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群文阅读的首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并在阅读数量提升的过程中促进阅读技能的提升,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大量的阅读过程和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精读、略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阅读奠定基础。

3.4 重视小组合作阅读模式。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小组合作阅读模式的运用。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有效的合作小组,并让每个小组自由讨论议题,然后总结出每个小组的思想和见解。在这种合作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这种类似于头脑风暴似的议题讨论中,思维能力会得到空前的提升,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群文阅读作文一种新型且有效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和突破,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王燕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第3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 教材

一、自主选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将教材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选文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所选取的文章要能够与教材文本主题呼应、深度相当,篇幅也不能过短或过长,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多篇文章之间的结构差异、对同一事物或场面的描写侧重,以及作者的不同用意等,真正达到比较阅读的目的。

根据“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笔者建议教师在选择文章群的时候可征求学生意见,在教师已经筛选出的10篇文章中进行投票,得票最高的前三名进入课堂教学的群文比较阅读环节,剩下的文章则作为学生课后的消遣读物,可读可不读。也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围绕某一阅读目的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不一定要全体学生都读同样的文章,以体现新型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研究某种文体的文章,而某些学生则格外欣赏某位作家的文笔,另一部分同学又痴迷于修辞炼字,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与教师所确定的阅读主题相关的文章,在课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各抒己见的平台。这样的群文选定方式有效避免了学生的审美疲劳和阅读倦怠,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整合资源、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自主筛选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与教材内容相似的作品,浏览到各种体裁、各类作者的文章,这在无形之中增大了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对他们阅读速度和文学素养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二、多方讨论,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词汇和写作技法、增长见闻,同时也是为了深化思维、陶冶情操。所以在结合课外读物开展群文阅读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推论、比较、猜测、反思等方法对文本进行探究性思考,充分与作者对话,悟出生活的智慧。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五单元《关注科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事先在班级内做一个小调查,了解班上的学生都对科学领域哪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感兴趣,比如克隆、时空穿梭、航空等,然后选择主题或内容与这些相关的科技文,极大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讨论热情。这类科技文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严谨、客观、准确也可以是文章的评判标准,同时也可以给他们广阔的空间任思想飞翔。如“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灾难”“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最想发明什么”等,这些都可作为议题供学生们讨论,让他们在互相交换思想的过程中渐渐发现科技文也并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事实报道,掺入个人对未来的神往、对人性的思考、对科技的期冀会更加精彩。讨论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而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辩论能力,发展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激发他们对于生活、文字、表达的热爱。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空间,让他们得以抒发各自的独到见解,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做到求同存异。 因为只有在师生同读共议、分享阅读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们才能享受到群文阅读的快乐,找到阅读的自信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应题仿写,巩固学生的阅读所获

所谓“读写不分家”,大量的阅读思考实际上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而服务的,所以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群文阅读的筛选依据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时的议论主题也是丰富多样的。在写作时,教师只需从这些主题当中挑选出一个侧重点作为学生的写作依据即可,让他们进行仿写、扩写、点评文章或是自主创作,至少让群文阅读的效果“跃然纸上”,让他们通过前后不同阶段的作业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阅读兴趣。比如以人物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时,我们就让学生围绕“我的朋友”“最可爱的人”“巴金笔下的人”等选题展开自主创作;以游记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时,就可让学生写写景、记一件事、介绍一个景点;学习古诗时,可让学生试着作作诗,等等。偶尔也可以以小组开展仿写比赛,以“顶针”为例,看哪一个小组能够“顶出”更多的句子,哪一个小组就获胜。这样的形式无疑给我们的课堂增加了趣味与生机。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创作的这些文章保留备份下来,在下一次相应主题的群文阅读训练中加入到阅读文本中去,和大师们的作品一起拿来给班级同学分析研究。这是一种变相鼓励的方式,对于该名学生来说是无限光荣,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则是诱人的光环,因而能够在班级中掀起一阵爱读书、好写作的风气。

不仅如此,学生通过作文形式抒发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阐述对所读文章的理解,表达对文学大家的钦佩,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阅读积累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及写作目的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感悟主题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给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思想状况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进而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给予相应的指点,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群文阅读的篇数及深度,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群文阅读是扩大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一条良策,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广泛采用、好好利用,以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式、新面貌。

【参考文献】

第4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一次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

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

正在通城县语文教学路上

酝酿、思考、实践

这,就是群文阅读

迎着初春的朝阳,带着对群文阅读的憧憬,我参加了我县教研室“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1+X群文阅读教学探索“课题项目的网络专题讲座,由重庆树人研究院余韵佳老师为老师们带来《得益于“1”,得法于“群”——基于统编教材“1+X”的群文阅读》讲座。

余韵佳老师:树人教育研究院教科研中心教研员,他有多年教学经验,现主要从事群文阅读教学教研工作。曾在四川、山东、贵州、重庆等多个省市进行针对教师、家长的群文阅读理论宣讲与课堂示范,多次组织老师开展群文阅读集体备课。

《得法于“1”,得益于“群”》的专题讲座,余老师将群文阅读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并结合大量的课例针对选择议题、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做了详实的介绍。与会的老师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明白了群文阅读的实施流程,令人顿感拨云见日。

讲座伊始余老师由温儒敏教授的话引入,继而以统编语文教科书的解析入手,从群文阅读的组文,1+X群文阅读的教学案例,“1+x”的教学模式多个方面,语言生动、层层深入,为老师们做了深入的解读,指导老师们要建立从精读---略读---课外阅读,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观念。

那么,什么是群文阅读呢?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群文阅读提倡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将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尽可能地释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完成课堂学习。

余老师提到在“语文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文品位。群文阅读就是这样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并且其教学理念也和统编教材里‘1+X’阅读理念是一脉相通的,有其独特的价值。” “群文阅读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拓宽了阅读视野,提高了阅读效率,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讲座中余老师还毫无保留地向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研究的群文阅读培养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在座的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余老师以其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群文阅读结合多种议题的课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点拨,让老师们茅塞顿开。也为老师们打开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大门,老师们更加清晰、直观的接触并尝试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丰富了对群文阅读的认识,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5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文学阅读活动 个体性 差异性 文学读者群 阅读文化

一、什么是个体性文学阅读活动

“我只代表我个人来喜欢自己的文学。”[1]当读者宣告自己的这一立场时,其自我中心的高扬也展示了一系列的个性的文学阅读活动,也就难怪其阅读过程是一个“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的过程。可见,文学阅读者是具有差异性的。“所谓差异性,即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审美能力、不同性格的欣赏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2]这是对文学欣赏者差异性的解释,却也是作为个体的文学阅读者在其文学阅读活动中必然会呈现的差异性。

为什么文学阅读者会表现出如此的差异性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个体性的活动。正因为每个读者的学识、道德修养、生活背景、艺术审美各不相同,当他们选择了自己挑选的文学作品时,便会带着自己的这种“阅读储备”进入阅读活动,自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这一个阅读者唯有自己才体味得到的独特感受。当同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不断加入对其阅读的长河中时,当人类的文学阅读活动在经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时,文学作品的阐释由此亦形成发展演变,呈现出源源不断的开放性。读者的个体性造就了不同读者在文学阅读活动中源于自身特点而产生的选择的差异性,感受的差异性,乃至理解的差异性。

具体来说,阅读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社会性的差异,一是个性的差异。社会性差异以文学读者的时代、民族、阶级等宏大的社会背景为标准,个性的差异则以文学读者的气质、性格、自身条件与阅读心理模式为标准。社会性的差异将具有同一条件的文学读者聚集起来,形成具有文化社会性质的读者群,成为文学阅读活动的主流体,影响文学个体阅读者的行为。个性的差异则充分展示了文学阅读者作为独特的个体所具有的自由、自主、自我的特征,是文学阅读活动必不可少的构成者,是文学个体阅读者行为变异的主要因素。社会性差异和个性差异的共存使得文学阅读者的个体性中兼具了共性与个性双重身份。

文学阅读者的个体性要素由此既表现了作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的共有的地域或时代因素,又表现了作为独特个体的阅读动机、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活动规律等因素,因此本文就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探析文学阅读文化中文学阅读者个体性对文学阅读群体的影响。

二、文学阅读活动的个体性与文学读者群的划分

文学读者群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虽然文学读者有种种的差异性,但是毕竟还是社会中的人,他们或者是同一时代的人,或者是同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或者受过相同的文化教育,有相似的气质,等等,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划分文学读者群的标准。借助于个性的读者,同一标准下的文学读者群也会呈现出个性斑斓的色彩,形成众多的亚文化群体。

根据文学读者阅读的需要,可以划分出同一级次的、不同种类的文学读者群。罗贝尔・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涉及了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群的问题,他认为:“由于文化修养、言语活动、意见不同,人和人多少总有点差异,因而各种组成派别、集团、‘帮派’,各自有自己的环境、风格乃至审美观。”[3]这说明文学读者的每一个个体是有非常丰富的个性的,这种个性是辨认读者是否是同一群体的标志。在书中另外的地方,作者针对社会群体的文化需要提出文学作品的分类:“实际上,所有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需要。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学。这一群体可以是某种性别、某一年龄或某一阶级;因此人们可以谈论(以性别为区分标准的)女性文学、(以年龄为区分标准的)儿童文学和(以阶级为标准的)工人文学。其中每一种文学都拥有各自特殊的交流系统。”[4]根据阅读需要形成的文学系统,说明了潜在的文学读者群落。

文学读者群不但有种类上的差别,而且有着程度水平的差异。张翠、杨利辰在《我凭什么去阅读――关于文学接受主体素质的反思》中依据若干个体读者之间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划分大体相近或相似的读者群,其中有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罗贝尔・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中的观点,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文学读者群的类别。在文中,民族、地理环境、社会职业分工、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成为作者划分读者群的主要依据,在作者看来,包括文化层次、教育水平、人格修养、艺术品味和人生态度的文化教养是划分不同读者群最重要、最高层次的标准,依据文化教养程度的高低,又可以将文学读者群分为从高到中到低的三个层次。[5]

也有以其他的标准来划分读者群的,诸如文学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目的、阅读效果等比较具有个体特征的角度的分类。李尚才在《读者:文学思潮的幕后策划人》中将读者分为两类,即生活型的读者和开放型的读者,正是体现了当文学读者作为单个个体面对文学作品时是如何潜在的形成读者群的。“所谓生活型的读者,即为断代的、对文学虽没有自觉的参与创作,但他们有实际行动以真实的生命参与意识。他们是世俗生活的主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文化素养和伦理观念。因而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广泛的世俗阅读时尚、通俗浅显、得过且过的内容成了他们的最佳读物。他们的构成较为复杂,大多为普通大众。所谓开放型读者,即为跨代的、他们有自觉的精神追求,在更广阔的范围体验文学实现文学超越文学、求新求异求变成了他们的阅读特点,他们处于共鸣和超越的境地,以自觉的开放的态度,拥抱新的文艺思潮,因而探奥难解的内容成了他们咀嚼的美味佳肴。他们知识层次较高,有些就是职业批评家”。在文中,作者比较了生活型读者和开放型读者各自的特点,指出:“前者是自发的、断代的、重复的、且发展缓慢;后者是自觉的、跨代的、创新的、且发展迅速。”另外,在作者看来,文本意义的多元是读者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差异性的阅读得以实现,文学作品和文学读者都处于开放的状态。[6]

读者群基于多种社会因素形成以后,其构成是极其复杂的,也在不断地分化和重新组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读者群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读者群之间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也可以是包含的关系,还可以是其他种类的关系。傅金祥在《阅读能力及阅读类型浅析》中依据文章内容及阅读的目的对于阅读活动进行了分类,认为:“阅读还可分为:认识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消遣娱乐性阅读、研究评价性阅读。”[7]不同类型的阅读又有相应的读者类型,这种分类使不同的读者群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彼此之间相互容纳,一个读者既可以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又可以是另外一群体中的一元,甚至同时参与着更多的群体。

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文学生产和阅读场所,文学阅读者的阅读方式呈现出“从传统阅读的‘沉吟冥想’到电子阅读的‘身临其境’,声像阅读已成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网络时代的文学,常常借助图像与音乐,把看和听的潜力更加充分地开掘出来。媒介作为人的延伸,能循序渐进地提高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说法,这生产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关系”。[8]传统的文学阅读活动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出新型的阅读方式,不论是传统的“沉吟冥想”还是后信息时代的“身临其境”,它们都是文学阅读者自身阅读方式的选择,更多的选择将会使文学阅读个体的阅读活动由此更自由,更灵活,更具有包容性,而不仅仅是替代那么简单。

三、文学阅读的个体性与文学读者群的文化变迁

文学阅读个体行为的变异可能会引起对文学读者群的性质的重新界定,因为当文学阅读个体的变异偏离了文学阅读文化的规范时,也会给该文化的变迁提供材料,而文化在一般情况下又是适应性的,会根据环境调整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文化主体“开始时被看成是不正常或与众不同的行为,在面临环境变化的时候,会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当做适应环境的适当反应而学了过去。当很多人适应了这种新的行为的时候,按照定义,这种行为就成为文化行为了”。[9]文学阅读个体的行为变异最终会因为其在文化继承和传播中的有效适应性引起其他文学阅读个体的模仿和学习,从而可能影响到对文学读者群性质的界定。

文学阅读个体数目的增减会引起文学读者群规模的增加或减少。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有发现、发明、传播、涵化等。其中发现和发明是一切文化变迁的源泉,当社会接受了某项发现或发明且将它正式投入使用时,我们才能说发生了文化变迁。“从另一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将其汇入接受群体的文化之中的过程就叫传播。我们可以认为有下面几种传播模式:直接接触所引起的传播(文化要素首先被邻近社会习得,然后逐渐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媒介接触引起的传播(由第三者,通常是商人,把一种文化特质从产生它的社会带到另一个接受它的群体中去);刺激传播(某种属于另一文化的知识刺激了本地对等物的发明或发展)”。[10]并且,文化传播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过程,都是以使新特质与社会本身的传统有效地和谐相容的方式接受的。“在社会之间处于支配――从属关系条件下的广泛借取过程通常被称为涵化。与传播相比较,涵化是某种外部压力作用的结果”。[11]文学阅读个体首先在发现、发明、传播、涵化这样几个要素的影响之下变更着自己的阅读方式。先进的文学阅读条件的运用又会使文学阅读个体自身所受到的限制相对减少,发现和发明改善了文学阅读的环境,传播使文学阅读个体的视野开阔,而涵化又使文学阅读个体面临受到外界因素强制的可能,这一切归总起来又加剧了文学阅读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从文学阅读革命的现实之中即可感触到。哪个时代能如现在一样有如此多的文学阅读者呢?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为难以计数的向往文学的读者开启了海量阅读的时代,开启了自由阅读和自由表达的通道,开启了自由进出的文学阅读空间。

文学阅读个体的自身调整和文学阅读群体的变化常常是和谐的,这是因为构成该文化的要素或特点大都是相互适应和谐一致的,这些要素不是随机的拼凑,在相似的条件下,往往可以发现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的“束”,即在整体性的条件下,文化的特质常常会一同出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文化的主体也会自觉地改变那些从认知和概念的角度来看与文化总体中其他信息不一致的信念或行为。文学阅读文化的存在使文学阅读个体与文学阅读群体最终和谐一致。

总之,以文学阅读的个体性作为标准时可将文学阅读群体划分成若干类型,当不同的阅读群因为个体性的内在尺度得以在比较中建立起专属此一群体的阅读文化时,此时文学阅读的个体性继而又在文学阅读文化的变迁中影响文学阅读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龚志华.读者与文学及文学与读者[J].文化观察,2004,(04).

[2]毛桂新.谈文学欣赏的差异性[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S1).

[3]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29-30.

[4][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82.

[5]张翠,杨利辰.我凭什么去阅读?――关于文学接受主体素质的反思[J].名作欣赏,1999,(05).

[6]李尚才.读者:文学思潮的幕后策划人[J].文艺评论,1996,(01).

[7]傅金祥.阅读能力及阅读类型浅析[J].阅读与写作,2006,(03).

第6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面 阅读量 补充延伸 模式突破 略读能力

大量的阅读实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理想的阅读体系包括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传统阅读教学为单篇阅读,课型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单篇精读教学又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最传统的课型,即教师对文章展开全方位的解读,充分挖掘文章的语文教学价值,包括识字、阅读、写作、情感熏陶、口语交际等,课堂教学围绕这篇选文精讲细读、反复琢磨。而群文阅读教学则与之不同,是在一节课中读多篇文章,更关注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量,更关注学生在阅读多种多样文章过程中的意义构建。群文阅读让学生回归到阅读的本真,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一、 群文阅读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保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阅读’的第12条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些规定足见教育部对初中生阅读的数量要求之高。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要求其实道理很简单: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作保障是不可能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但仅靠初中六册的课内文章,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而群文阅读正补充了这一数量不足的缺憾。关于群文阅读,有关资料是这样描述的: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也有专家指出: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可以确定,群文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群文阅读是课内教材的补充和延伸

在标准试验教材的基础上,群文阅读教学补充几篇形式多样的文章,建构了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依托的阅读体系来指导学生阅读,这种依托教材的阅读,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改变了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便于落实阅读教学计划,便于检查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群文能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主题阅读”是群文阅读的一种形式,在群文阅读中,阅读文本以一定的逻辑关联组合在一起,这种逻辑关联可以外现为一定的主题,也可以内隐为一个多元的议题。 群文阅读比之单元主题阅读更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体思想和情感体验会向广度和深处发展,大大拓展了单元主题的广度,提升单元主体题的深度。

3.将精选的相关阅读材料与教材有机整合,更能合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普通一线教师自行选编材料的机会,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文本,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如我校语文教师依托教材,自行选编的《美文欣赏之群文阅读》就是在原有校本教材基础上整合课程资源后的结晶,内容有我校教师自己写的文章,有学生推荐的美文,这本校本教材在本校刊发,紧贴我校师生的生活实际,实用性强,使用效果极佳。读这样的“群文”,大大激发了师生对语文的热情感。

三、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模式的突破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讲解文章细致深刻,抹杀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但群文阅读突破传课堂模式,把阅读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再了解文章背景、分析篇章结构、探究内容”,也不能像平时精读课那样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品鉴、大段大段地朗读,而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而且自然而然的运用符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方式,这样就为自身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四、群文阅读对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起强化作用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单元都编排有略读课文,人教版初中七八年级每单元五篇课文中包含有两到三篇略读课文,怎样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程度和要求相应提高。群文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品质,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在自读实践中摸索符合个性的读书方法。毫无疑问,假以时日,群文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总之,群文阅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第7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策略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儿童文学阅读的特殊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儿童文学阅读习惯与方法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儿童文学阅读问题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因是它们的服务对象都是相同的:学生与儿童,功能也是比较相似的:语言学习与人文功能。儿童文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它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为儿童提供了较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新课程就对阅读提出了要求:要注重对学生的广泛的阅读兴趣进行较好的培养,不断的扩宽学生的阅读视角,提高阅读量,不断的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的文学阅读十分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群文阅读实施的方法

1.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儿童文学应用群文阅读来教学,在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方面要坚持如下的原则:目标先导原则。我们在选择素材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主要的依据,详细的了解年段的目标,对教材编写者的精神要充分的进行领会。我们将语文课程标准和现在的教材对对比起来研究,对现行的教材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出还有什么目标是达不到的,要把要达到的目标列举出来,对常见的功能性阅读目的进行参考,然后将多元的议题序列开发出来。

在遵照新课程理念的标氏拢要与儿童的实际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的特征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不同阶段的儿童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选择出来,组文建群,构建详细的校本读本,要和现行的教材进行优势互补,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注意进行组文建群的方式不要拘泥于一种,可以是多样化的。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方式:(1)重组课文。要以现行的教材作为主题单元,组织形式单一,可以依据议题进行重组建群,协助学生应用不同的视角去阅读相关的课文。(2)课内外衔接,以“一”带“多”,要将课本的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将合适的课外材料恰当的植入课内。(3)课外专题阅读。(4)整本书和群书阅读。

2.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让学”:要使学生能够充分的阅读群文,真正的去阅读,要对更多的实用阅读策略与方法进行掌握,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与效率。要使学生主动的去深入的思索,主动的去学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的去交流、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分享,深入的讨论,取长补短,真正的实现集体的思维建构。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1)提供材料。要把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设置,设计出议题,要用心的选择所要应用的文本,在组文建群的过程中要保持清晰的思路。(2)给时间。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因此老师要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读自悟、质疑探究。(3)给方法。学生在对阅读有了很高的兴趣之后,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时候进行协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主要包括:“自主阅读―交流分享―建构意义―习得方法―自我检测”,老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比如年龄、性格、教学目标、等等把群文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调整。常用的方式主要有:(1)以“一”带“多”,立“一”举“多”。(2)“一”主“多”从,众星拱月。(3)举一反三,迁移强化。(4)举三反一,异中求同。(5)读写结合,读中学写。(6)对比“冲突”,质疑探究。我们在进行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为:(1)要将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一群文章往往集中一个目标,并且要细分出几个层次,群内的每篇文章的作用都要是十分的明确的。例如激发兴趣、形成对比、补白释疑等等,必须要注重要全盘布局,考虑清楚再进行。(2)将文本引入的时机要是比较恰当的,将连接点进行巧妙的设置。(3)各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要有变化,不能总是拘泥于一种,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去阅读。

3.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策略

(1)要切实的开展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要定时在班级里开展一节儿童文学阅读课,要将此课程计划到课程计划中,排到课表里。(2)要组建儿童文学社团。要成立文学社团,将语文教育专家和儿童文学作家请到学校中为师生讲课,开展专题讲座,要多培养一些文学骨干,起到榜样的作用。(3)在业余时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兴趣活动。比如:进行阅读速度、阅读能力等的竞赛活动。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有重要作用的,我们要切实将儿童文学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断的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儿童文学阅读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阅读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段彩霞.广西桂林儿童的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J].柳州师专学报.2017(01):115-116.

第8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得到过分张扬,而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正逐渐被教师熟知,这些新理念被消化、吸收还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这些理念在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仍不得而知。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更适合时代需要的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有研究者做过多篇统整尝试。钱梦龙的“复读式”即指“把若干篇已经读过的文章,按某种联系组成一个‘复读单元’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比较、思考,温故知新”。余映潮认为对多篇的教学处理可有比较式、取舍式、连读式、交融式等方式。

卞国湘在《“群文阅读”的实践和研究》中强调,真正有效的“群文阅读”,在选好文章的基础上,还要相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策略教学,才能缩短儿童天生能力间的差距。

蒋军晶在《“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中提出“群文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里,真的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发现。在《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一文中,他归纳了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让师生回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四川德阳市进行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法的探索,推出了“群文略读记录表”、“五步教学法”和“画知识树”的教学策略。“五步教学法”的操作模式,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

“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从提出至今不过十年左右,而且使用者和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实践研究尚显不足。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第9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群文阅读读写结合实施方法

群文阅读的兴起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影响。群文阅读摈弃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模式,从多文本的关联度中来梳理相似性文章,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来展开阅读,并从师生集体交流互动中建构知识。可见,群文阅读不仅在阅读过程中注重从文字间撷取闪光点,更重要的是,群文阅读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了重要导向。显然,从阅读实践中来拓宽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同样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将读与写作为教学的共同体,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正如康德所言,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没有阅读的讨论是空泛的。以交流、分享、情感沟通为基础的群文阅读,将拓宽小学生的写作思维大有裨益。[1]

一、小学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方式

读与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阅读的过程是增长心智活动的有效途径,由外而内的吸收知识,写作的过程是对自我心智外化的过程,从自我经验、心得体会中由内向外表达。阅读与写作本身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的,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

1.巧用“留白”来延伸读写结合

留白是书画中的艺术特色,在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的留白中,让学生从自我想象与语言表达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启发学生读写结合。如在文章叙述讲解中,对于耐人寻味的悬念设置,以情节为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对于《将相和》中,蔺相如看到廉颇负荆请罪,会说些什么?有学生写道:廉将军,您为何下跪?在下受不起,快快请起。每个人都会犯错,而知错能改,何罪之有?为了国家兴旺,您我应该以大局为重,共同辅佐君王成就伟业。可见,从文章“留白”中提炼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进行补白训练,增强对文章情节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能力。[2]

2.结合仿写迁移来突显读写训练

仿写是从原文本的表达上进行模仿和叙述,强化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仿写迁移至心理学上,作为写作教学的有效手段,便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作为仿写对象,并从立意、构思、写作手法上进行模仿,体验写作训练。需要强调的是,仿写迁移不是“照搬”,而是教师阅读指导下,以新的写作形式来进行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成。在具体仿写迁移训练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仿内容,如在《松鼠》一文中,对于松鼠搭窝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启发学生进行模仿。明确仿写的切入点,结合“先……再……然后……”句子格式进行仿写,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以钓鱼的过程进行训练、以放风筝的顺序进行训练等。对于仿写内容,教师切忌对原文的拼接与组合,要启发学生从原文写作技巧和方法上,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思维特点,明确仿写思路和内容,提升知识迁移。二是仿形式,所谓形式,主要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进行训练。小学生由于阅读量有限,对事物的认知相对简单,特别是在生活中的观察力较低,不利于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因此在仿形式写作训练上,要从原文的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教师要善于从中来梳理写作架构,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如何安排详略内容,结尾如何收笔等等。如对《我的家乡》一文,从文章结构的梳理上采用“总、分、总”方式。如有学生写道:我的家乡在豫南一个美丽的田野上,那里有望不到边的麦田,有弯曲的河流,有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情……;开头结束后,结合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对家乡的美丽风景进行了描绘;在结尾处进行总结:我爱我的家乡,她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我爱我的家乡,她是我人生成长的摇篮。

3.创新改写

对于读与写的融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理解文字,从写作中运用文字。创新改写作为高难度的写作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可以根据群文阅读教学实际,有节奏的开展。改写创新要注重创新性,从题材的选择、从写作手法的运用独辟蹊径,体现二次创作的特色。如对于《狐狸与乌鸦》,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之改写成情景剧本,让学生从篇幅变换、人称转换、体裁重构中体验改写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课文材料的理解力和想象力。[3]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对策

1.读写结合避免走入误区

群文阅读教学中将读写结合在实践中,要避免两者的机械练习与分离,正确理解读写融合的方式。如有些教师过于讲解阅读,偏重于对文章的探究,而忽视写作方法的提炼,在写作教学中,又撇开了阅读训练,进行单纯的写作方法指导,使两者无法有效融合。还有教师在强调读写训练的同时,过于注重形式,忽视读写过程中各要素的衔接与对应,要么只读不写,无法从阅读训练与写作上进行良好平衡。

2.注重群文阅读拓展,服务读写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良好的阅读是提升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倡导多读书,少做题。群文阅读的开展,要强化阅读量与阅读范围的拓宽,结合群文阅读要求,从课内文章与课外知识的衔接中,来促进学生多读书,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拓宽群文阅读,一要注重理念上的拓展,将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让阅读走进学生的思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二要注重阅读形式的拓宽,不仅要注重文本阅读,还要通过阅读实践活动,结合网络阅读、音像阅读来丰富阅读方式;三要注重阅读内容的扩展,特别是经典范文、童话故事、科普读物、故事等材料,都纳入群文阅读范围中;四是注重阅读时间的拓宽,如课内、课外、课前、假期等都是阅读关键时间。

3.强调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写作常常遇到“无话可写”的尴尬,其根本在于缺乏自身的生活体验。叶圣陶提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因此,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来感知真情。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关注周围的点滴,培养自我的敏锐视觉,用发现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三、结语

小学生群文阅读教学与读写结合实践,在应用中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适用性。注重对群文文本内容、文本主旨的分析,引领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从联系事物的共性与特点上,拓宽阅读半径,促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红梅.形神兼备巧妙迁移——浅谈小学语文随文仿写的训练[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年10期.

[2]房志荣.“为写作而教”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J].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