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精选(九篇)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第1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思乡怀远

一、鉴赏思乡怀人诗词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抓意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次”:驻扎,停泊。“客”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这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思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出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常见意象: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付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

二、鉴赏思想怀人诗词歌的表达技巧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① 以景衬情(景)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双调]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三、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2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第3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游子思乡 诗歌 创作题材

自《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歌中就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母题:游子思乡。无论是看月,看雁,看征衣的旧线痕,或是听笛,听猿鸣,听一片捣衣声,都寄托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怀人之感。在这些思乡作品中,无论是贵族王妃还是庶民士子,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游子。这个共同的名字使得贵族王妃与庶民士子的界限趋于模糊,使得天才诗人与一般诗家的区别亦不复明显,重要的只是其中那一曲浑厚、深沉、简单而重复、恒久而共通的生命旋律,而“游子”这一传世千古的形象就诞生于这一曲生命旋律之中。

《诗经?东山》中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屈原的“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都是游子思乡诗作中传颂千古的佳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古人思乡的悲情万种,而游子情结也成为中国诗歌中激起的那一层浩荡之浪。

刘若愚先生在《中国诗学》中指出:“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乡。……由于是个农耕的民族且住惯陆地,中国人大体上显然缺少流浪癖。思乡的情感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亲亲之情,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这种情感始于人类对故乡的依恋。因此,乡愁之成为中国诗中一个常有的认识因袭的主题,并不足为奇。”

从《诗经》开始,思乡之情篇扑面而来,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端,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思乡诗的肇始,《诗经》中的思乡诗约有20篇,通过研读这些思乡诗,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人的乡土家园意识,其中绵绵几千年的基调,即“反征战”、“求和平”,《诗经》中那些征夫,不断吟唱着“曰归曰归,岁已暮止”,“王事多难,不遑启处”,好像还没有对征战太多的质疑与诘责,只是一味诉说想回家的忧伤。

远离故乡的游子,故乡在来路的尽头,回头望去,故乡与自己隔着千山万壑,于平常之日,思乡怀人的情绪已是那么地揪心、那么地难以化解了,而逢日近黄昏、岁末年首、佳节到来,风霜雨雪之时,这思乡思亲的千千结,又怎么能解得开、消化得了呢?恋旧怀人的情绪是心头日积月累的积蕴,是此生此世难寻化解、消融之物的。张先在《千秋岁》中这样写道:“天难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天无情,因此天不老。天不老,故而思乡之情就永不会有绝时。这才在情感上有了眷恋的根源和相思的寄托,游子的心里才会油然升起对故乡凄楚而感伤的情怀,由于思念之殷想望之急,才会由心底似火山喷发般地迸发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悲剧美的思乡咏叹调 。

作者把这样一种咏叹留在了中国文学的长河中,从《诗经》20余篇的游子思乡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游子思乡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样一种特殊的、属于中国的文化情怀从最早的诗歌总集中脱颖而出,把一种令后世使人难以仿效的淳朴风格留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端之上。

在《楚辞》中,屈原比《诗经》中的游子多了一份更为深沉的思乡恋阙的情感。作为一个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个人政治理想与宗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他的思乡依然带有欲将自认为美好的政治理想重新运用于古国的巨大使命感。以致于诗人发出“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感慨,这一份深沉的思乡恋阙情感震撼了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人。

到了汉代,从《诗经》开始的思乡诗创作更为普遍,尤其到了建安这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作为奔走游宦的文人士子,他们的思乡情怀多以“游子”的心理娓娓道出。在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方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江上之“芙蓉”,“兰泽”之“芳草”触发了游资对深爱的妻子殷切的思念,但路途的迢递,归乡的无望,使诗人不得不发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悲怆之叹,爱情的真挚和乡愁的沉重被表达得深挚感人。

再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游子思乡,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在农业文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不过,在以往的史传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把另外一种思归情结和人情的淡漠镂刻在了中国文学史上。

在中国诗歌艺术达到顶峰的唐代,游子思乡依然是诗人歌咏之题。唐代诗人以其思乡诗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时代特征,使这一历史悠久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奇特的想象,但点明“思故乡”的主题,意味深长。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极为真实的描写了诗人既欲仕进,又怀乡思亲的矛盾心态,而解决的方式却是平凡而实在:“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用其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思乡这一单纯的情感质朴细腻,耐人寻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登高》中,诗圣杜甫将漂泊之叹、思乡之情、多病之怨、家国之感等多种情思纠缠其中,蕴含其内,又怎一个“悲”字了得!这也使得这一首诗成为表现相思旅愁的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

刘士林在《中国诗歌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文化基因库是《诗经》,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故土难离的思乡情结几乎是每个人都无法割裂的人生体验。

游子题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的地位是任何一个题材都无法比拟的,无数的诗人,无数的作品,中国文人的乡关之思、恋阙之爱,就这样镂刻在这千古的绝唱之中。中国文学史中正是有了这些耐人寻味的千古绝唱,使得这条绵延千古的长河有了温馨淳美的人伦情味,有了至情至性的诗性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士林 中国诗学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2

2、王宗凡《诗经》与成语的四字格【J】阅读与写作

第4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第5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一、恋人之间的相思情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其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闺情,还有的是乡思,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不过在这些主题当中,爱情诗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成就颇高。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首闺情诗,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开头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环境内。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穿越罗帐铺满床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守着诺大的空帏,倍感凄凉孤独。所以,皎洁的月光在此就变为一种诱发物,诱发其压抑于心的无限愁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形象地表现了思妇的相思行为。月亮引发了思妇心中埋藏的思念,所以异常烦躁,不想看见月亮,以免再次诱发相思与苦恼。但是卷起帘子,月影依然如旧,于是只能不断地拂去月亮投射在捣衣砧上的朦胧影子,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它依旧在那里。无尽的相思之情,却得不到排遣。

二、乡愁和离情

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会将望月思乡作为写作主题。月亮是诗人心中浓浓乡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见证,诗人将想念亲人以及故乡的浓浓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总希望再见家园,于是只好远眺,希望能够看见故乡。所以这个时候的月亮已经扮演着游子和亲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的视线可以在月亮上实现相交,减少了人们心理感觉上的地理差距。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亲人朋友相互之间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婵娟”。一个普通的自然物,通过诗人的加工,成了传达人们离别之情的载体。

三、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四、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五、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第6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关于故乡事、故乡情的文章着实不少,《乡土情结》的作者柯灵却巧妙地开篇引用此诗作为情感铺垫,简洁地将“我”的感情、心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是很节俭的笔法,而诗人的感情却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正文中又引用了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游子久别返家的忐忑复杂心情;引用崔颢诗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用一个娇憨天真的船家女的搭讪来表现人们普遍而深厚的思乡情结。而后文引用的诗歌又升华了一种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等诗句。乡土乡情,古人今人、圣人凡人,均魂牵如此!

如此美的古诗词意境,使本就美妙的散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更显雍容典雅、意蕴丰厚。

古诗词在散文中的串烧引用,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不妨先把古诗词提取出来,利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朗诵感知,讨论鉴赏,教师则适度点其精妙,借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现代文时,适当一些古诗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补充要精当自然,要利于理解文本情感,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如教学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补充蒋捷的《听雨》拓展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由少年、壮年再到晚年,以听雨为线,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还可借助歌曲来营造氛围,如听《明月几时有》感受苏轼被贬后忧伤和旷达心绪的交织,听《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理解李煜亡国后难言的痛楚……

一些重要的散文表现手法和古诗词表现手法是相通的,可以同步精要列举古诗例句来学习和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第五段写道:“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作者思家的情景,让人心生感动。这里,“想象”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功不可没。这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从家人着想,想象家人深夜未眠,灯前说着远行人。这一拓展比较,可获得举一反三之效,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课下作业设置可以再来个联结拓展:请找出并赏析杜甫《月夜》中运用想象技巧的句子,“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妻子的思亲之景,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一览无余,愈加深刻。

在散文教学中融合古诗词的学习,好处自然还有很多:化难为易,巧学怡趣。如开创浪漫主义诗风的屈原写作《离骚》的时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对于学生字面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下去的欲望。如果灵活引用穿插,在其他文体教学中引用屈原名句并精要讲解,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有效教学法。教师还要善于预设。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句在苏教语文必修一课本上出现过两次,而两次用以表现的主题大不相同,一为思乡苦,一为不舍情,学生在理解时肯定有纠结和困惑。有效引导学生多维度理解鉴赏,即可拓展其视野和想象力,使学生养成见疑不避、迎难而上的探究精神,解决古诗词学习难的问题。

第7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第8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就是做题时看不懂诗歌,那么再多的技巧、模式都是浮云,根本使不上力,自然得分就很低了。因此,解读诗歌最重要的还是要走进诗歌,读懂诗歌,了解了作者写作的意图,跟随作者去解读作品中的形象、语言以及运用的技巧。

在读懂诗歌方面,老师们在教学中也会要求学生去关注,然而往往停留在对诗歌的浅显翻译,或者更深入一些,通过了解作者、关注注释来帮助自己解读诗歌,在笔者看来,这些还是停留在诗歌的表层意思上,没能走进诗歌中去。

下面笔者重点要探究的,即为如何叩开古诗词的大门,走进古人的心扉?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是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极丰富的情韵,它要求“能在一分之外见出许多其他东西”(朱光潜语)。人们还常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形容王维的诗画,其实我想说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是在描绘着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故事,所以在阅读时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融入到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画面中,把作者要讲的故事尽力用自己最好的语言讲得生动、丰满。而故事中必然有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因此,我要送给大家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就是梳理诗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和情感,把一首首诗歌讲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一、梳理诗歌中的常用的时间

诗歌中的时间是很有时间特点的,季节上看,通常在春天和秋天,时间上看,通常在早晨和晚上。这时,我们不能就这样结束,要与我们已经积淀的诗歌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季节是春天,那么,诗人可能生发出伤春、惜春之情,还有可能生发出时光已逝,青春年华不再,还有可能诗人要借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自己心情的愉悦;又如季节是秋天,那么,诗人可能就要表达悲伤、凄凉的心境,因为古人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当然也不一定是悲伤的,也有可能是用反衬的手法,表达自己的乐观豁达。

再比如时间写的是早上,更确切的说诗人往往写的是凌晨时分,可能是要表达早行的艰辛,也有可能说的是自己一夜无眠的孤寂;如果时间写的是晚上,情感会很复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漂泊他乡的凄苦和孤寂,对渺茫未来的担忧等等。

二、梳理诗歌中的常见的地点

诗歌中常见的地点如下:家乡、异乡,京城、贬谪地,边塞、羁旅途中,还可以有具体的地点:客舍、驿馆,黄河、黑山,南浦、长亭等等。

地点的不同,营造的诗歌意境就不一样,作者的情感也不一样,尤其是特定的地点,如身处异乡,那么诗歌的氛围必然是肃杀而凄清的,心境必然是悲伤、寂寞,充满了思念;若身处贬谪之地,那么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则必然溢满心中,对统治者也必有不满抑或怀有期盼;若是具体在南浦、长亭处,那么留恋、关切、依依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梳理诗歌中的人物

诗歌中的人物有两类,一是诗人自己,一是诗歌中塑造的主人公。同时,人物的身份也非常重要,这个在鉴赏诗歌时是万不能忽略的关键。诗歌中常见的诗人形象有: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纵情山水、内心闲适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仕途坎坷、豁达开朗的形象;慷慨从戎、久戍思乡的形象;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形象……

诗人的身份在鉴赏人物形象时也是不可缺的,诗人身份有游子,有征人,有思妇,有隐士,身份不同,形象自然也有区别。

四、梳理诗歌中的景物、环境

诗歌中的景物、环境对于营造诗歌的意境氛围是最重要的,在资料中,大家更多是用意象、意境来说景物、环境,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惆怅的心境正是通过“缺月”“疏桐”“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再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而每一个意象也传达出不同的寓意,营造不同的意境,如“月”这个意象在诗歌中会营造“清冷、凄凉”的意境,也会表达作者对家园、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意象向来是诗人钟情的,意象的不同组合也会带来不同的意境,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的组合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诗人用意象组合渲染出“早行人之艰辛”。

五、梳理诗歌中的情感

文贵在抒发真情,古诗也不例外,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我们对以上四个方面梳理后,情感已经显而易见地摆在我们面前了,这时我们要将我们已经梳理好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情感串连起来,让这首诗要讲述的故事饱满起来,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不困难了,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叩开诗词的大门,走进作者的心扉,那么解题对于我们来讲,自然也不难了。

第9篇: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范文

1.鉴赏诗中的意境

常见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情景)?

另类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表述技巧: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景象:细雨刚过,天气放晴,杨柳青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只有流莺在树上鸣叫(第一步)。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第二步),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时的思乡之情(第三步)。

2.鉴赏诗中的形象

常见问题:诗中所写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为什么要写某一形象(意象)?所写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思路分析:诗歌的形象主要是带有主观感情的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就要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意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感情。另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一些意象,会对解读古诗带来很大帮助。例如: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书信;杜鹃――哀怨、凄凉或思归;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采薇――隐居生活等。

表述技巧:①结合诗句明确指出形象或意象的特征。②点出该形象的意义,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诗中为什么写到雁?

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一步)因此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第二步)

3.鉴赏诗中的语言

常见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另类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思路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例如: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华美绚丽、通俗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表述技巧: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4.鉴赏诗中的词句

常见问题:这一联(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另类问题: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妙在哪里?诗中某个字(句)换作某字(句),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

思路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表述技巧: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加以描述。③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在诗中指平野的开阔。(第一步)春潮涌流,长江水波激荡,江水几与岸平,江面广阔浩渺。(第二步)“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春意已浓的景象。(第三步)

5.鉴赏诗中的技巧

常见问题:这首诗(某句或某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另类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从某一角度赏析这首(句)诗。

思路分析:表达技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如诗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想象和联想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夸张、用典、互文等)。考生应抓住技巧运用的主要手法作答,不要面面俱到。

表述技巧:①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作者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第二步)写出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第三步)

6.评价诗的内容

常见问题: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中找出理由。

表述技巧:①结合诗人的身世或相关的背景理解作品,做到“知人论世”。②找到原诗中的关键几点,用翻译的形式分条作答。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