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精选(九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第1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情志护理;方法;效果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量增多,严重腹部可触及肿块,阴道分泌物增多,尿频,尿潴留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临床医疗的快速发展,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人们更加重视疾病,特别是疾病的预后。人们更加关注它。现代医学对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更有效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目前,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主要的治疗方向,治疗效果明显。子宫肌瘤围手术期容易给患者带来痛苦,使其出现焦虑等情绪,从而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基于其负面心理实施有效的中医情志护理尤为重要。本研究分析了子宫肌瘤围手术期实施中医情志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2018年7月到2019年2月的80例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组,中医情志护理组年龄32-68岁均(47.41±2.67)岁。已经生育23例,尚未生育17例。常规护理干预组年龄32-68岁均(47.21±2.11)岁。已经生育24例,尚未生育16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中医情志护理组开展中医情志护理。(1)对每位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患者开展情志疏导,使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患者能够了解自己的疾病,从而消除恐惧和紧张,使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患者能够缓解焦虑和抑郁,明确不良情绪和疾病之间关系,并自我调节情绪,通过冥想放松心情,借助音乐疗法等平复心理。(2)以情胜情。用正面例子开导患者,使其明确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危害,使其可面对现实,并放松心情。(3)安神定志。指导患者每天静卧冥想,引导其想象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4)移情易性。指导患者转移对疼痛和疾病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情。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满意度;负性情绪缓解的时间、治疗的依从性评分;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指标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SPSS24.0软件,t、x2分析用于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满意度

中医情志护理组的满意度是40(100.00),常规护理干预组则是31(77.50),P<0.05。

2.2负性情绪指标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指标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接近,P>0.05;护理后中医情志护理组负性情绪指标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P<0.05。护理前常规护理干预组负性情绪指标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65.89±3.65分和65.15±3.01分。护理之后常规护理干预组负性情绪指标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41.21±0.15分和84.12±3.21分。护理前中医情志护理组负性情绪指标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65.81±3.21分和65.11±3.21分。护理之后中医情志护理组负性情绪指标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23.31±0.34分和94.67±3.11分。

2.3负性情绪缓解的时间、治疗的依从性评分中医情志护理

组负性情绪缓解的时间、治疗的依从性评分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P<0.05,中医情志护理组负性情绪缓解的时间、治疗的依从性评分分别是16.45±0.62小时、94.11±1.21分。常规护理干预组负性情绪缓解的时间、治疗的依从性评分分别是24.35±0.14小时、83.57±1.21分。

2.4并发症发生率

中医情志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更少,P<0.05。中医情志护理组出现0例,常规护理干预组出现了7例。

第2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子宫肌瘤;心理护理;临床效果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纤维瘤或者纤维肌瘤,是一种在女性中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较高的年龄段为30~50岁。子宫肌瘤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子宫平滑肌细胞生长与增加形成的,我国目前患有子宫肌瘤的人逐渐增多。在治疗子宫肌瘤时,我院不仅是单纯的机械化形式治疗,而是与人性化的心理护理相结合,子宫肌瘤患者会产生焦虑及抑郁情绪,因此,我院针对心理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实施进一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出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58例患者,诊断均符合子宫肌瘤的标准[1],肌瘤小于妊娠8w。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为32例,年龄范围30~49岁,平均年龄(35±2.3)岁。参照组患者为26例,年龄范围32~50岁,平均年龄(39.2±3.3)岁。选取标准:①无其他妇科疾病病史;②无精神病史;③无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④使用抗焦虑药物或是镇静剂者除外;⑤均是自愿参加。

1.2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26例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包括治疗前后的照顾,对病情的观察,对室内的消毒,监督患者用药等一些常规护理方法。

1.2.2研究组 研究组32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要熟知。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性格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多为患者提供子宫肌瘤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及家属对子宫肌瘤能够完全的熟知,减轻患者的压力。子宫肌瘤的患者发生焦虑时会导致呼吸加速,多数以胸式呼吸为主要方式,护理人员应用腹式松弛训练使患者减轻焦虑感。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应与家属进行沟通,为丈夫讲解生殖器官生理知识,让丈夫给予支持,使患者减轻心理上的负罪感。

1.3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判[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分析处理,计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

2结果

2.1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要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即P

2.2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情绪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得分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其中参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程度仍然很高,评分为:51.3±3.4与54.8±4.6,治疗组在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明显减轻,评分为:40.1±3.8与41.9±3.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局限于躯干性疾病,从而忽视了患者心理上产生的焦虑及抑郁的情绪,往往心理疾病与生理上的疾病结合形成了心身疾病,此类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4个环节,即应激源、认知评价和情绪调节以及反应。所以很显然,认知评价成为了首先需要进行攻破的防线。第二道心理防线为情绪调节,第三道心理防线为生理屏障。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目前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子宫出血,产生急性腹痛,腹部出现包块及压迫、白带增多等症状[4]。子宫肌瘤给患者的身心都带来巨大的伤害,常规的治疗方法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治疗,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多数情绪低落,不仅影响治疗效果,极有可能加重病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患者拥有良好的态度,才能积极有效的配合医生治疗。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心理护理干预,让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生活质量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为患者所想,为患者所用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性格及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多向患者及家属传达子宫肌瘤相关知识,让家属熟知子宫肌瘤能最大限度的支持患者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患者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恢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翟俊英.综合心理干预在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12(6):155-156.

[2]傅晓庆.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03,15(5):123-124.

第3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糖尿病; 临床特点;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73-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41

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的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且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是指由于持久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为降低死亡率,早期发现与诊断指标,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由此,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8岁,平均(57.6±2.4)岁;梗死部位:前壁15例,下壁8例,心内膜下5例,合并两壁以上以及梗死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6岁,平均(56.4±2.2)岁;梗死部位:前壁16例,下壁7例,心内膜下4例,合并两壁以上以及梗死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了解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抗凝及尿激酶治疗,血糖者严密监测血糖情况,并有效控制血糖,高血糖给予胰岛素治疗,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风险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评分,其中生存质量评分从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及疾病发展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

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两组症状来看,观察组发病时多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67%、33.33%、30.00%、23.33%,对照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23.33%、16.67%、16.67%、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有关。心肌的自主神经传出纤维数量减少,可减弱甚至中断感觉冲动的传入。与此同时,糖尿病易合并冠心病,严重的可能发生严重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胸痛被并发症的严重症状所掩盖,造成无痛的假象。糖尿病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胃肠道功能等糖代谢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所掩盖,另外,发病后,因动脉血功不足,组织内缺血缺氧,导致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把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归为糖尿病的正常反应,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现象,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有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段有所改变[3-4]。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其弥漫性改变,可增加心肌硬度,降低心输出量,进而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症状,病死率较高。另外,随着血糖的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提高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β受体兴奋性,心肌收缩减弱,易引起心律失常,加上高血糖产生渗透性利尿,加重心肌损害恶化,进而增加心肌梗死死亡率。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除常规血糖监测外,也需警惕是否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通过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可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对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症状的预警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生活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其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做到以下几点,(1)风险评估:高血压、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评估患者是否有危险因素,以便尽早干预。(2)加强健康教育: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的治疗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案,为降低其发病率,主要以预防控制为主,因而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健康教育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及指导,向患者详细讲解血糖监测、饮食控制、用药指导、功能锻炼等的作用及重要性,使患者对该病有一定认识,最终控制好血糖。(3)心理护理: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除躯体上的明显症状外,大多有一定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伴随疾病的生理折磨及较高的医疗费用,患者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然而,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安慰,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4)饮食指导,饮食控制是血糖控制的关键之一,若饮食不合理,易导致血糖出现变化,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进食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以低盐、低脂、无糖及易消化食物为主[5-6]。(5)用药护理,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常用药物有多巴胺、胰岛素、尿激酶等,且多采用溶栓治疗糖尿病,但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变化,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出血性休克等症状发生,一旦发生上述症状,需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血糖[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6.78±5.42)d,优于对照组的(21.45±2.43)d,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为(36.52±4.27)分,优于对照组的(26.59±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爽,谢丹,张晓启,等.糖尿病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2,19(8):50-51.

[2]欧海平.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2-64.

[3]曾加琳.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观察及护理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6):258-259.

[4]吴菊娴,刘元,吴炜玮,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4,5(14):3128-3129.

[5]杨茹,邵素云,胡司淦,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105-107.

[9]郭晓岚,卢少平,吴学勤,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18):29-31.

[7]杨让琴,高一兵.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甘肃医药,2013,32(2):146-147.

第4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诊PCI;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08-02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疾病,恢复快,成效显著。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共行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1例,成功挽救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有效降低了该类疾病的病死率与并发症[1],改善心功能,也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5-76岁,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回旋支等单支病变14例,各植入支架一枚,多支病变7例,植入支架2枚者5例,2例为植入3枚支架。手术均为股动脉穿刺,术后再灌注良好,皮下血肿有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有濒死感,加之对治疗及预后认识认识不足,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2],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以娴熟的动作、专业的讲解来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在最短时间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疾病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2.1.2 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检验项目: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碘过敏试验等,并遵医嘱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般无出血倾向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并予以双侧腹股沟备皮、指导禁食4小时,训练床上大小便等。备齐抢救器材及抢救药物,将病人护送至DSA,与导管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2 术中护理:在术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重视病人主诉,并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抢救器械与药物均处于备用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准确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局部伤口观察:拔除动脉鞘管前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半小时观察记录一次,连续4次,如穿刺处渗血,汇报医师予以压迫止血及加压包扎,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下降、颜色苍白,应通知医生予以适当松解弹力绷带。本组患者有一例出现皮下血肿,予以加压包扎后症状缓解。

2.3.2 全身情况监测:重视病人主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包括心律、心率、血压、神志及临床症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易发生低血压[3],更应严密观察血压,严防低血压,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主诉,并加强心理安慰。

2.3.3 拔鞘管的护理:术后4-6小时予以拔除动脉鞘管,拔管时指导病人平卧,下肢伸直,忌屈曲,并备好阿托品、多巴胺、间羟胺药物,配合医生做好观察与抢救工作,一旦出现迷走反射,立即处理。同时注意多与病人交谈,以分散病人注意力,行心理疏导。拔管后病人绝对卧床6小时,局部伤口予以1kg砂袋压迫6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继续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严防出现渗血及皮下血肿,卧床期间,予以行肢体被动活动与腰肌按摩,以防下肢血栓及腰部不适。

2.3.4 饮食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即指导病人进食进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为宜,少食多餐。

2.3.5 排便护理: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限制及思想负担重,往往会出现便秘,予以提供隐秘环境,必要时予以缓泻剂使用。

2.3.6 药物护理:急诊PCI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0天,观察全身及局部出血征象,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正确处理。抗生素一般常规使用3天,观察局部伤口及体温情况。

2.4 出院宣教:指导病人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防感冒,坚持锻炼,注意强度,以不劳累为度,坚持服药,定期检查。

3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施行急诊PCI术后,可有效恢复冠脉血供,为心肌梗死病人获得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措施,通过21例该类病人的护理,我们感到完整、细心的术前护理、严谨的术中配合以及严密周到的术后观察与指导,对于提高该类疾病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保,史世平,安健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山西医学杂志,2003,32(1):9-10

第5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预案;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81-01

心肌梗死是我国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范围广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会出现无症状发病或非典型症状,因此在发病初期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误发现[1]。而急性心肌梗死虽然容易发现,但其发病速度也快,因此在急诊中,在确定病因开始治疗之前进行护理也就成了稳定病情保护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以优化的急诊护理预案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方法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接诊的110名患者进行无差异分组,实验组55人,对照组55人,年龄分布32~78岁,平均年龄59.4±2.7岁。经查患者梗死部位有高侧壁22例、下后壁41例,前间壁47例。

所有患者经查均符合ISFC和WHO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且已经排除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等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按照急诊护理预案进行处理。

在患者入院之后立即开放应急绿色通道,了解患者病情特征,评估病情。及时了解患者呼吸状况,预备呼吸机给氧。对于存在严重的心绞痛患者,可以酌量考虑以吗啡等镇痛药物进行止痛[3],若有严重的呼吸停止或衰竭可考虑行心肺复苏术、心脏按压等进行抢救。若患者体感正常,可继续运行血压测量或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液。在患者接诊十分钟之内要做好各项实验室检查准备,比如血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了解患者过往病情,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确定治疗模式,做好抢救措施。

在心理护理方面,查看患者病情,若能有清晰的意识,可以接受适当的对话和心理指导,则给与心理疏导,抚慰患者情绪,避免出现术前恐惧症或不配合等情况;一般在急诊中,遇到患者急需立刻施展抢救措施,不推荐同步进行心理引导护理;可在急诊急救措施完成后或患者病情初步控制之后进行。

1.3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和患者个人、家属的满意调查进行评级,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四级,以患者满意、非常较满意两项定为满意。

1.4观察标准 主要观察患者接诊之后的急诊时间、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和不良反应等项目进行观察[4]。

1.5统计学处理 以SPSS17.0进行统计,以t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急诊护理,对整体急诊护理效果和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详见表1、2。

3 讨论

从表1、2的数据来看,对照组采用普通的护理方案不仅会延误急诊诊断的时间,延长患者就诊前的等待时间,而且患者急诊护理的成功率小。而实验组采用预先设定的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的缩短急诊时间、缩短急诊停留时间、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高很多。

从实验组所采取的护理方案来看,在患者病情诊断和急诊急救护理方面,主要从时间和流程上进行了更加紧凑的设计。在传统的急诊护理中,要确定病情,要挂号,耽误急诊护理的尽快落实;而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急诊护理操作,可以在患者接诊十分钟之内进入全面的心电监护和临床急救环节,有效保证患者病情稳定,防止出现严重的病情延误或后遗症。

急诊护理预案的设计,主要是考虑以保障呼吸通畅、输液通畅、排尿通畅[5],严格的心电监护和防感染护理三大方面为主要内容,以快速镇痛止痛、稳定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为首要目标,确保患者病情不恶化,再此基础上探讨更为有效的急救措施。

在进行急诊护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问题,尤其对于高龄心肌梗死患者,在止痛镇痛、麻醉用药、呼吸给氧、输液等方面都要做好慎重选择[6]。

4 结论

以急诊护理预案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很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第6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临床护理措施

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闭塞使部分心肌因持久性的严重缺血,引起心肌局部坏死的临床症状[1]。近年来,我国心肌梗死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新发人数超50万,而现有患病量至少为200万,形势较为严峻。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上表现主要为,具有强烈而持续性的发热现象,胸骨后疼痛,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最终致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是心力衰竭等致命症状[2]。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是一方面,而对其发病时间类型规律的及时把握,是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现就我院2013~2014年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发病时间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自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选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AMI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男性为51例,女性为49例;年龄为28~81岁,平均年龄为53.6岁;病程1个月~16年,平均病程为5.3年。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进行24h心电监护,持续监护时间为至少7 d,每天分为6个时间段,以4 h为一个时间段,00∶01~4∶00;4∶01~8∶00;8∶01~12∶00;12∶01~16∶00;16∶01~20∶00;20∶01~24∶00。发病时间从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开始记录。

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进行及时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症状,立刻报告主治医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抢救时间。对患者的监护,应视不同时间段,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发病时间段,发病类型。发病时间段:00∶01~4∶00;4∶01~8∶00;8∶01~12∶00;12∶01~16∶00;16∶01~20∶00;20∶01~24∶00。发病类型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为、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塞、心脏停博。

1.4数据分析 数据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数据统计显示,6个时间段上00∶00~4∶00:心律失常发病例数为5例,4∶01~8∶00:发病例数为36例;8∶01~12∶00心律失常患者22例;12∶01~16∶00发病人数为19例;16∶01~20∶00发病人数为12例;20∶01~24∶00为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病率为:室性心律失常为46%;窦性心动过缓为19%;窦性心动过速为14%;房室传导阻塞为10%;束支传导阻塞为7%;心脏停博为4%,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之上,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2 w有前驱症状,最为常见的表现为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部分无心绞痛患者,突然出现长时间的心绞痛症状[3-4]。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是一方面,而对于预防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较为重要,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症状,减少患者被病痛折磨时长,从而缓解症状。

本次研究选取自我院2013~2014年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对其进行至少1 w的心电监测,观察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间和类型规律,并以此为疾病治疗制定合理有效方案。数据统计显示,在04∶01~16∶00时间段内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例数最多。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各类型中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比例较重。

由于凌晨和上午时间段气温较低,寒冷具有较大促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病情的危害,所以应及时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对患者进行被褥增减。另为昼夜交接时间段,患者体内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大,促使血压升高,心率上升,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小板聚集率增强,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加重患者心肌供血不足,致使心律失常出现。所以在这期间,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看护,做好心跳骤停、心脏复苏、点击除颤等措施准备,及时保证抢救器材、药物齐全,以便对患者的突发状况进行作用[5]。

总而言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24 h心电监测时,护士应及时对患者症状进行观察,尤其是04∶00~16∶00这易发心律失常的时间段,而发生疾病类型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与室上性心律失常,及时做好相关抢救器材与药物准备,科学有效合理的对患者进行救治,从而控制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3):148-149,152.

[2]胡芳.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7):209-210.

[3]杨丽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82-83.

第7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b)-0106-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constip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iabetes. Methods 160 cases of patients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iabete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voluntary principle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individual nursing, and the constipation situation and first occurrence time of defec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nstip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dividual nurs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iabetes

糖尿病是一N由于身体无法接受胰岛素作用或者胰岛素的分泌减少甚至无法分泌胰岛素的疾病,糖尿病会造成代谢紊乱[1]。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闭塞,血流出现中断,而部分心肌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的疾病[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卧床休养,很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因此在护理中预防便秘的发生非常重要。该文中选取该院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60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实行常规的护理的对照组和实行个性化护理的实验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60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实行常规的护理的对照组和实行个性化护理的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女性患者38例,男性患者42例,年龄在48~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2±1.5)岁。对照组女性患者36例,男性患者44例,年龄在47~6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8±1.6)。选取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排除标准:②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肾衰竭等。②患者年龄过大,超过80岁以上。③患者患有精神类的疾病,不能配合实验实行。④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的情况。⑤患者患有习惯性便秘的疾病。⑥患者不同意进行实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对照组中实行常规的护理。包括药物护理和常规日常生活的护理。

1.2.2 实验组 在实验组中实行个性化护理。①由于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病情不了解,患者很容易产生焦急,担忧,恐惧以及悲观的情绪,导致有些患者会对治疗产生抗拒和抵触心理。此时,护理人员要用和蔼的表情,耐心的对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病情以及护理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便秘出现的原因和保持定时通畅排便的重要性。要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对患者实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加强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心。

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实行排便,在患者排便时要注意维护患者的隐私,为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排便。护理人员需要反复对患者讲解排便对于病情的影响和好处,并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在患者排便时,指导患者放松心情,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可以张口排便以减轻患者的腹部的压力,不要实行屏气或者用力排便,以免对病情造成影响。当患者出现便意时应及时同时家属或者向护理人员求助,在床边做好护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③护理人员为患者按摩腹部,在按摩之前,护理人员将手心揉搓到发热的程度,然后沿着直肠向上按揉,按摩的力度适中,以有慢到快的速度进行,每10 min实行1次,实行3次/d。②在患者刚入院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实行一定的禁食,等患者的病情缓解身体恢复后使用少盐,低脂,适量的蛋白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多食用多纤维,多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水。禁止吸烟,喝咖啡以及浓茶等,保持肠道内有足够的水分,促进患者的排便。⑥在患者的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实行一定的活动,可以有效加强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患者的排便,减轻患者的便秘的情况。患者的活动量以患者在活动后不会感到太疲惫为准。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便秘的发生情况以及首次的排便的时间,排便间隔的时间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方式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检验中实验组的便秘的情况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中老年多l疾病中的一种,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很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糖尿病会引起代谢的紊乱造成患者的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受到破坏,增加发生便秘的情况[4]。在护理中使用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减轻出现便秘的情况。为了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在刚入院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实行禁食,在患者的病情转好后,使用低盐低糖低脂的食物,多食用含有纤维素的蔬菜以及水果,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5]。安抚患者的焦虑的心态,为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病情以及护理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便秘出现的原因和保持定时通畅排便的重要性。要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对患者实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加强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心。指导患者在床上实行排便,在感到便意时通知家属或者求助于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腹部实行按摩,促进肠道的蠕动,促进排便。在患者的身体恢复一些后,实行一定的活动,促进肠道的蠕动,促进排便。康颖等[6]研究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影响的结果与该文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该文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该文中选取该院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60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实行常规的护理的对照组和实行个性化护理的实验组,结果,实验组的便秘的情况以及首次的排便的时间,排便间隔的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使用个性化的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便秘的情况,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淑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3):320-321.

[2] 屠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99-1102.

[3] 易观娣,梁玉婵,李蓬芳,等.个性化护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30-231.

[4] 刘振英,苗培建,董维玲,等.Ahmed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7):799-801.

[5] 徐英华,李淑英,韩贵俊,等.个性化护理在关节置换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4):754-756.

第8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34-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AMI起病急骤、症状危重,是中老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病情复杂、病程迁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且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及时抢救,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本试验主要研究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我院心内科病房2012年1月~2013年1月住院患者,男79例,女41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61.73±12.31)岁,均由临床表现和动态心电图变化确诊心肌梗死。

1.2 方法 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心肌酶学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对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从心理、饮食、休息、活动、药物及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干预,对照组对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施行内科常规护理,定时巡视病房,不时处理各种病情变化。

1.3 护理干预

1.3.1 心理护理 患者总认为自己病情严重,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等心理,应先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病情与情绪的利害关系,安慰病人不要失望,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本身和采取的治疗方案有一定了解,更好地配合治疗。

1.3.2 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一环,在发病的急性期(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如无并发症者第二周可在床上活动,第三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在急性期谢绝探视,以免心情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1.3.3 饮食与大小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饮食上要给予低热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因病人多卧床,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故应给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食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急性期为了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天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1.3.4 疼痛护理 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使患者产生一种焦虑心理。护士应严密观察,让患者卧床休息,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从不良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治疗。

1.3.5 吸氧 合理给患者使用氧气,急性期病人应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4~6L/min),病情稳定或疼痛减轻后间歇低流量吸氧(3~4L/min),维持1~2天,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缩小梗死面积,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减轻疼痛。

1.3.6 皮肤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应避免褥疮的发生,应每1~2h给病人翻身1次,按摩保护受压部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1.3.7 严密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三大并发症的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护士应每15~30min测P、R、BP 1次,记录24h出入量;做好心电监护,注意心音、心率、心律、胸痛的变化。同时保证输液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抢救药品及时输入体内,并同时注意输液速度(20~30滴/min),纠正电解质紊乱。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t检验,从症状缓解、住院时间、费用几个方面比较两组差别。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气紧等临床表现,有90%的病员有心悸,80%的病员有焦虑状态。通过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其差异有显著性(P

2.2通过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慢性心衰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病情危急,医务人员全力投入抢救,实施24h监护,在病情观察、饮食、休息、心理护理等方面均实施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周为宜,期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安排活动和休息,即使处于稳定期也禁忌一次大幅度地活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要注意控制饮食,少量多餐,切忌过饱,饱餐一方面增加心脏负担,另一方面由于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而使心脏供血减少加重心肌缺氧。因此,通过护理干预使心肌梗死患者的依从性、疾病知识以及医务人员的重视度提高,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率和住院天数。遵医行为是患者就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能力[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前区疼痛、气促、濒死感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对预后的不确定,从而对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依从心理,对医务人员的吩咐言听计从,遵从医嘱,随着病情的控制,自我症状的改善,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病情,出现遵医行为和依从性的改变,如不遵从医嘱按时休息,不节制饮食等。医务人员是患者疾病知识的主要来源,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护理干预让患者了解许多并发症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强调遵医行为的重要性。自我照料行为是指自我有意识地参与的执行健康行为,以维持生命、健康和幸福的活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再次发生梗死的重要方面。通过健康教育、确认-反馈、鼓励-支持、增强自我照料行为、解决具体问题来帮助他们,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住院天数。焦虑、抑郁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与躯体相互作用,严重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情绪变化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2]。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持续到稳定期尚不能转换角色,认为自己病情重,心情沮丧,不愿活动和饮食;有些患者随着症状的改善盲目乐观,不知控制自己情绪。因此,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而进入恢复期后,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参考文献:

[1] 辛红菊.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的临床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394-395.

第9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其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80例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为37~75岁,平均年龄为(56.1±17.3)岁,其中27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7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6例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为36~76岁,平均年龄为(56.3±16.9)岁,其中26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8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6例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进行统计学对比,P>0.0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护理,主要包括急救监护和常规护理。急救监护,即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吸氧、止痛处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监护。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大小便;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完善急救护理措施,采取溶栓药物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使用[n(%)]表示。当P值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对照组中,患者的康复率为67.5%,死亡率为12.5%;观察组中,患者的康复率为82.5%,死亡率为2.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7.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急救监护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立即安排入住监护病房进行急救监护。急救监护主要分为4个方面:①吸氧:患者在入住监护病房后,立即给予患者辅助吸氧,氧气吸入量为4~6L/min,维持吸氧2~3d,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间歇性吸氧,氧气吸入量为1~2L/min。吸氧能够提高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有效改善心肌氧合[2],使梗死周围的缺血心肌加速供氧,从而使心肌梗死的范围有效缩小,减轻心肌细胞的缺氧性损伤。1w后,患者可进行常规吸氧②止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胸痛症状,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心肌缺氧情况越发严重,扩大了心肌梗死的范围,导致缺血性休克。止痛药物通常为盐酸哌替啶或吗啡,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如患者为患有呼吸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可换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3],也能达到止痛的效果;③建立静脉通道: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两路或者三路补液。遵照医嘱,使用硝酸甘油,对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进行扩张,有效减轻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可使用利尿剂,对患者心脏负荷起到减轻的作用;④心电监护: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功能严重衰竭。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严密的监护,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重点。患者在入院后,立即使用十二导联心电图进行监护,每2h对患者的心电图数据进行记录。

3.2溶栓药物护理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之一[4],对出现缺血的心肌进行早期再灌注,能够避免心肌受到不可逆损伤,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常用的溶栓药物,如尿激酶,药物来源广,药物价格低廉,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快速的起效,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

3.3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主要分为4个方面:①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大小便。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以在床上适当的进行四肢活动,1w后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尝试床边站立和室内行走练习。2w后,患者可尝试室外缓行和大小便自理。如出现胸闷以及呼吸困难症状,应暂停活动;②患者的病房应保持清洁、舒适、安静,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应保持在一定水平,注意防寒保暖,在急性期应谢绝探视;③患者由于疼痛影响,食欲出现下降。因此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尽量食用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食物,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④保持大便通畅,患者应大便1~2次/d,如大便情况出现异常,可使用缓泻剂进行处理。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加速肠蠕动。

3.4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其病情发作快,疾病程度严重,治疗难度大,患者常常会出现恐惧、紧张、不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孤独感,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3.5健康教育 患者在渡过疾病危险期后,适当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剧烈的运动。养成每天早晨排便的习惯,排便时注意力应集中。教会患者进行按摩,促进肠蠕动。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计划,使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护理,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1-12.

[2]韩春雨.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10):2772-277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