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精选(九篇)

好人好事新闻报道

第1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新闻质量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指的是记者在现场对新闻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进行报道的形式。这种报道形式通过镜头对现场环境和动态进行展示,以及记者采访过程中现场报道的可理应用,能够极大地增强新闻的现实感,使新闻报道更具深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和丰满。而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核心环节,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采访技巧才能使现场报道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一、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作用

1.通过现场报道,能够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针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而言,新闻记者可以现场直接面对观众(摄像机)叙述具体的新闻事件,电视画面可以选择恰当时机展示新闻现场的场景,并紧随记者一起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受众通过电视屏幕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情景以及正在发生的一切,有效地拉近了新闻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2.通过现场报道,能够全面展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通常就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有时甚至还是参与者。新闻记者置身新闻事件之中进行的现场观察与报道,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听到、看到新闻事件最真实的一面,如同受众也身临其境一样,全面展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与视觉冲击力。

3.通过现场报道,能够有效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新闻记者在新闻现场针对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等相关人士进行采访,可以通过被采访者的叙述让表面上看似抽象的话题得以发展,迅速有效地深入到采访主题之中。另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同期声语言深层次地分析新闻事件,有效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从而让新闻事件内容吸引受众,引起受众的关注,并进而探究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意义。

二、电视新闻记者提高现场报道质量策略

1.做好现场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媒体若想取得较好的现场新闻报道效果,新闻记者必须在进行现场新闻采访之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是现场报道成功的基础。具体的准备工作既包括对访者对象的选择与深入了解,还包括采访提问的内容设计、提问顺序以及针对访者对象不同回答的应对方案等。并且,现场采访报道以前,新闻记者还应根据具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准备好新闻报道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动作、语文、神态以及语调等。

除此之外,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还必须注意更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那就是现场新闻记者是否具备深刻的观察力以及敏锐的视角,新闻记者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新闻报道中准确、迅速地发现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价值。进行现场报道以前应该把握好新闻的实质,分析好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在现场报道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选择恰当的视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针对新闻现象的本质展开深入的报道分析,从而使新闻报道的延续性得以增强。

2.采访过程中需要充分投入情感

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或者对象所产生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喜悦、悲伤、愉快、忧愁、喜爱、厌恶等等。针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来说,其是心灵碰撞与互动的过程,需要情感的交流。因此,现场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应对受众情感的需求予以充分满足,以真情实感打动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进入新闻现场,特别是重大事件的新闻现场时,由于感受到现场的人物、事件的情形、声音等,心情可能无法平静,激动、亢奋也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能够以平常心态对新闻事件开展客观、真实地表达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要求其情感丰富、品德高尚。只有这样才能够言行一致,坚持正义和真理,发掘并报道出真正的感人事物,从而真正打动受众的心,才能使访者对象以及受众产生信任感。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必须投入真挚的感情,有效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和陌生感,使之能够敞开心扉沟通交流,发掘出新闻事件中感人至深的情感,呈现给受众所喜爱的新闻。

3.注意现场采访报道的语言技巧

(1)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采访提问时要直奔主题。确定了新闻现场报道的选题以后,就要明确向受众传递什么信息,即新闻采访报道的主题。新闻记者要紧紧围绕该主题进行提问,对于问题是否尖锐等不要忌讳,如此才能达到现场采访报道的目的。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像,避免采访报道的内容偏差或者失实,根据确定的报道主题实施提问,从而达到预期报道的目的。

(2)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新闻采访的语言要有逻辑性和艺术感。进行现场报道时,具体的组织者就是新闻记者,其必须明确新闻报道的主题,同时还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尤其是随着事件的发展,需要利用新闻现场吸引受众的关注度,这也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提高收视率的关键环节所在。新闻记者在报道现场必须与受众紧密联系起来,不能给人以与画面无关之感。新闻记者在摄像机前面对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手持话筒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要透过镜头让受众感受到现场的环境,告知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给受众以亲历新闻现场之感。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报道采访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利用电视的空间特点,报道偶发性、动态性的新闻事件,从而最大程度地刺激受众参与交流的欲望,使新闻报道充满人的情感与智慧,同时让报道语言自由地流淌。

(3)新闻现场报道过程中,还要表现画面不易传达和理解的内容。现场报道不仅是对新闻现场的简单描述,还应该向受众传达画面不易传达和理解的内容。向受众传递新闻事实只是一个方面,此外还要充分表达人们对该事件的立场和观点。通过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语言,将新闻事件内在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新闻背景清晰地呈现给受众。

三、结束语

集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和评析于一体是电视媒体现场报道的最大优势所在。它能够突破时空的制约,将新闻评析发挥到极限。只有进一步注重现场记者的作用,才能为提升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第2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新闻策划 新闻事件 传播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65-01

引言

新闻策划是指对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目的、有准备的报道,通过对新闻事件深入分析、构思、酝酿、调整,从众多的报道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报道方案,已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体现了媒体新闻制作水平。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更是对新闻媒体制作水平的全面考查。新闻媒体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更需要提升对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能力。如何做好重大事件的新闻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策划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好的新闻策划,能引导舆论导向。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的新闻报道,做好一个明确的新闻策划有助于报道的顺利进行,重大事件一般都繁冗复杂,涉及到很多的厉害关系,不便于新闻工作者把握,通过前期的新闻策划,新闻从业者就能很明确的掌握事件主题,从而全面顺利完成新闻报道。另一方面,好的新闻策划还有助于新闻事件的传播。

好的新闻策划,能满足大众需求。一则新闻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传播事实,为大众所接受。如何引起大众的关注,达到较大的传播效果,就需要一个好的新闻策划。他需要新闻成员研讨对策以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一个好的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体现。从策划中,既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事实,又可以预测未来,从而准备发现并挖掘新闻价值,为大众服务。

好的新闻策划,利于新闻报道的创新。新闻报道是对社会所发生事实产生的及时反映,它同样需要适当的创新,而新闻工作的创新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中融入新观念,这是新闻报道的内在要求。大众对新闻接受能力的提高促使着新闻报道的创新。作为新闻准备工作的新闻策划,就有助于新闻报道的创新。

好的新闻策划,是促成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条件。新闻媒体异军突起,“抢新闻”也已屡见小鲜,在如此情境下,如何吸引大众眼球,做出独一无二的好新闻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此,“独家新闻”并小是要求新闻事实的独家,而是新闻报道视角和新闻观点上的独一无二。好的新闻策划可以帮助其发现小同的新闻角度,从而在新闻报道中赢得“新闻大战”。

二、如何做好重大事件的报道

一切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的新闻报道活动都是通过具体过程的实施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要成功策划重大新闻题材报道,有三个方面需要着重把握,即深挖选题,以我为主;制定方案,监控过程;充分沟通,应变有方。

1.重大策划要深挖选题,以我为主

在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中,媒体所面对的原始信息源、新闻资源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在新闻终端产品上有时会有高下之别?这是由媒体的分析归纳能力、对新闻资源的挖掘提炼能力决定的。在重大策划中,需要编辑记者具有分析归纳、挖掘提炼的综合职业素质。从重大新闻事件中挖掘提炼出反映时代精神,紧紧抓住时代脉动,现实深层问题和个性特质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展示企业形象。因此,对待重大新闻问题要用“吃干榨净”的功夫,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开掘,把新闻点放大、延伸,变成新闻线、新闻点、新闻面,使得重大策划在脉络和主题神韵的支撑上更有力量。

以我为主即要体现编辑部的策划意图。如果只是将手里的新闻素材归归类,或是拿来主义,是远远不够。要成功策划重大选题,需要将编辑记者所掌握的新闻素材分析梳理、整合重塑,提炼出编辑部最想表达的思想。

2.制定策划方案,运用过程管理方法,保障策划成功

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策划方案,首先对完成策划有利,可以保持思维的一贯性,认识高度的一致性,执行编辑部的意图不走样,同时对记者成长也有好处,他们在全流程中感受、探究、提高。一个流程走过,对重大策划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和对基本运作模式的把握。报道方案是报道思路的理性化、具体化的产物,是策划实际操作的依据。它是根据编辑部的思想,将策划研讨中零星散碎的思想火花、不成条块的任务目标、一盘散沙的信息点,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提练后形成的,报道思路中的流程和所有细节都将有条理地明确表述出来。

通常情况下,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要经过的流程是:从总体策划开始,收集资料、分析素材、制定方案、采访写作、沟通修改、过程控制、版面策划、标题制作、编辑校对、总结反馈等环节。抓好这些环节,并对每个环节不断完善和细化,使其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就能有成功的策划。

要实现策划目标就必须对具体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实行过程管理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施策划方案时,编辑部要运用过程管理方法,提升执行力,对每个业务环节进行细化和控制管理,进而达到预期的目标。有过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过程管理是目的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在策划的实施过程中,编辑部要注重调动编辑和记者两方面的积极性,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责任、目标和要求。还要注重创建团队合作、相互沟通、知识共享、持续学习、持续改进的团队文化,注重提高参与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共同努力完成好重大新闻题材策划报道任务。

3.采编双方要有充分沟通,应变有方,共同努力完成策划报道任务

策划者要把意图完整准确明白地传达给每一个参与策划实施的编辑记者,使意图变为他们采访写作的依据和行动。一要充分地沟通,讲明策划的目的意义、实施方法,让他们在采写、编辑过程中有章可循。任务安排则越明确越具体越好。二要持续沟通,沟通是双向的,特别是在异地的采访现场,一线记者会遇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情况。此时,前方记者应及时将这些线索告之策划负责人,重新确认采访思路。策划指挥者要随时监控采访进程,及时与前方联系,尽早发现问题,并对方案及人员进行调整。三是注重与美编的沟通。由于有的美编并不参加前期的策划,往往在采写将要完成时才进入流程,只好根据策划主创人员提供的提纲或图片靠悟性找感觉蒙着干。如果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整个运行过程控制中,策划者应变能力十分重要,需要随着实际情况和反馈的信息进行不断调整、补充,使策划更完善,更接近既定的目标,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应有心理准备和应急预案。在外地采访的应早到现场熟悉情况,版面调控要有一定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版面。

参考文献

[1]王力.新闻深度报道特点浅析[J].河南石油报,2008,(04).

第3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好看”不是新闻固有特征

“新闻要好看”,听起来不错,实则似是而非。首先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好看”?说得冠冕堂皇些,叫做“有可读(视)性,有趣味性,电视新闻报道的画面要有美感,如果是平面媒体则要有文采”。如果这是对副刊和新闻版块以外节目的要求,非常恰当。然而对新闻来说,要求其必须“好看”,有如要求上战场的战士必须涂脂抹粉打扮漂亮一样荒谬。因为,“好看”从来不是新闻的固有特征。

提倡“新闻要好看”的同志,不会连什么是新闻都忘记了吧?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报人陆定一同志,1943年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文章里说的。陆定一同志对新闻做出的这一定义,目前仍写在我国新闻学的教科书里,为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所公认。根据陆定一同志的这一定义,新闻的核心是“事实”;除了“新近发生的”和“真实”两大特征之外,其他特征都不是新闻必须具备的。所以,“好看”不能作为对新闻的附加要求。

新闻的“好看”与否,只能视新闻事件本身是否“好看”而定。因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是完整的,新闻报道就完整;事实很具有趣味性,报道出来的新闻自然会有趣味性。以此类推,事实“好看”,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会“好看”。

一个答案非常简单的问题是:新闻都是“好看”的么?常识告诉我们,大量的、可构成新闻报道素材的客观事实是朴实的,冷酷的,一点也不“好看”。试问,美国发生“9・11”事件,东南亚国家发生海啸灾难,吉尔吉斯斯坦发生……这些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新闻报道“好看”吗?

既然“好看”并不是新闻的普遍特征和固有特征,因而要求“新闻要好看”至少是不切实际的,而且还是有害的。

“好看”会对记者造成误导

“新闻要好看”的第一受害者是记者。因为这一理论会使许多记者无所适从。毫无疑问,记者整天面对的报道线索,绝大部分是不“好看”的。为了符合“新闻要好看”的要求,他们只好放弃那些对读者有用、对社会有益、而无论如何也写不“好看”的新闻线索。这样,大量的新闻资源就可能被糟蹋、被丢弃。

为了使“新闻要好看”,记者只好去搜奇猎异,甚至是捕风捉影。诸如天上发现不明飞行物了,山林里发现怪兽了,某地发现怪坡了,一个八十岁老头长出新牙了,一只老母鸡跑到喜鹊窝里去下蛋了,一个老教授娶了一个年轻妻子,某社会名人被一女子状告曾经有婚外情……一些伪科学、一些低级庸俗的无聊新闻,就这样刊登、播出了。

为了使“新闻要好看”,记者只好采取华而不实的文风,不是在采访上下工夫,而是在写作上煞费苦心,使劲儿往报道里添加没有信息量的空话、废话。新闻导语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故弄玄虚,拐好几道弯才触及要说的事件。消息散文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的篇幅越来越长,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多,而信息量却越来越小。

“新闻要好看”的理论,会对刚参加工作的记者造成误导,使他们对什么是新闻、应当怎样写好新闻报道产生误解。

新闻的价值所在,是明白、准确地报告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而这件事对于读者有重要意义。因此,如果说新闻报道也要讲究文采的话,那么,语言简练,措辞准确,叙事清楚,要素完备,就是最美的文采。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因此,要用记述历史的笔法写新闻,它不要求使用文学的积极修辞,比喻、拟人、抒情、感叹、议论,一般是不出现在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写作中的。而“新闻要好看”的理论,则是背离新闻一贯准则的。

“好看”不是读者的价值取向

主张“新闻要好看”的同志嘴边常说的一句话是:你那些枯燥无味的报道,谁看呀!

不错,枯燥无味的报道的确没有人爱看,但这个事实不能成为“新闻要好看”的论据。有些报道之所以枯燥无味,是因为报道中没有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一件很生动的事,被记者写得味同嚼蜡,那是这个记者不称职;如果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被记者写得异常生动好看,那么就该小心了:这位记者有无向壁虚构?

观众每天18时30分开电视机收看北京新闻,接着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读者每天早晨打开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为什么?为了解天下大事,获取他所感兴趣的信息。据说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是天气预报。我国的天气预报并不像外国有些电视台那样,由美女一边脱衣服一边播报,而是正正经经、严肃认真。观众最喜欢这个节目,也绝不是因为播音员“好看”,而是需要得到有用的气象信息。

可以这样说,“好看”不是报纸读者或者说新闻受众的价值取向。读者想欣赏美文,会去读诗歌或散文;想欣赏美丽的画面,可以转向新闻以外的频道;即使个别读者想满足一下低级趣味的需求,他也会去寻找相关的精神产品。观众定时打开新闻频道,读者花钱订阅报纸,不在于新闻报道是否“好看”。在读者看来,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在于这份报纸对于他们是否“有用”。

什么是“有用”?“有用”是个经济学术语,是指增加福利、增加受益。一张“有用”的报纸,要能满足读者对“有用”的新闻的需求。“有用”的新闻,则可以使读者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帮助读者对周围可能产生影响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办报人需要掌握和了解的,是你的读者是哪些人,哪些新闻对于他们是有用的。

不去了解自己的读者,凭自己想象向他们提供一些自以为“好看”实则毫无价值的信息,那是对读者利益的侵害;或者为迎合一小部分读者的庸俗低级趣味,在报纸上刊发黄色新闻,那是对大多数读者的亵渎和侮辱。请看2005年3月末的北京和外地一些报纸上刊出的某些“新闻”――

某地,一个22岁女大学生,心甘情愿要嫁给一个48岁的老乞丐;

某地,一小学男教师与一名初二男生相约自杀并合写遗书;

京城,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歌厅女老板跳楼自杀了,自杀前在墙上写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在同一天,京城至少三家报纸刊登了同一消息:两个女大学生猥亵一个女同学被判刑。

更有甚者,京城某报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又图又文地揭示“众歌星录音棚里‘原形毕露’”,介绍某歌星一边自虐地掐着自己的大腿一边唱高音,某歌星要关灯戴墨镜才能唱得完美,某歌星录音时要将衣服,某歌星录音前要猛喝水,以致每小时上一趟厕所!

在某些编辑记者眼里,这类报道大概属于“好看”之列吧?试问:这些“好看”的报道对读者何用之有?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读者会对这类新闻感兴趣。北京晨报曾经刊登一条社会新闻,在地铁列车里,小报贩子边走边吆喝:“看报啦看报啦,某某某(一社会名人)晚节不保,跳楼自杀啦!”许多乘客听了只是报以一笑,小报贩子串半天车厢卖不出一份报纸。

“好看”不因存在竞争而合理

或许有的报人这样认为:你强调的新闻观已经过时了;现在我国已进入都市报的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报纸要想生存,就得为读者提供一些轻松有趣好玩儿好看的新闻。

市场化的都市类报纸就可以刊登低级庸俗的新闻么?且不说,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国家里,办报纸也是有品位区分的。那些以暴力、凶杀、色情为旗帜,借以招揽读者、扩大发行的下流小报,也是主流媒体耻以为伍的。

不错,目前媒体间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但是竞争不能成为“新闻要好看”的理由,都市化报纸也不能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价值取向。无庸讳言,“新闻要好看”理论的产生,与都市化报纸的产生和媒体间的竞争有直接关系。然而,以为只要把新闻做“好看”了就能吸引读者、就能使自己的报纸在竞争中获胜,这种认识是绝对错误的。靠低级庸俗的、华而不实的“好看”新闻取悦读者,结果只能是降低自己报纸的品位,从而失去大批读者。更重要的是,都市类报纸同样是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高扬主旋律。

第4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新闻记者实事求是新闻导向

一、前言

新闻记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我们心底的责任就显得格外的庄严而又神圣。记者的职业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媒体乃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播、传承的枢纽,是因为媒体乃社会机体健康与否的良医,是因为媒体关联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灵世界,是因为媒体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与进化的进程。新闻,是媒体对于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的反映。要搞好新闻报道,就要让受众获知比消息更生动的内幕,比内幕更生动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新闻报道存在着的死板浅薄的沉闷局面,把新闻盘活、写好。因此,我们要求的新闻,在对事实的反映过程中,不仅要有感性的,更要有理性的;不仅要反映程序性的,更要反映规律性的。要有血有肉,有筋有骨。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在掌握好新闻特点的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对新闻的宏观驾驭能力,实事求是的努力把好新闻报道关。

二、新闻报道要有全局观念

新闻报道有没有全局意识,将成为记者决定一则新闻报不报道、如何报道的重要前提。社会上的大众活动五花八门,只有把所报道的事实放到全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背景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才能避免新闻报道中就事论事、不得要领、浅尝辄止等问题。在采编新闻的过程中,树立全局意识,就必须先确定新闻的采编选题背景是什么,即报道的针对性是什么。这个针对性首先是指当前运行的热点话题是什么,然后是媒体对事实可能披露的程度,这些都需要新闻记者在掌握微观事例的同时,熟悉宏观情况:胸有全局才能一览众山小。如果没有对全局的把握,仅靠微观事例,就很难采编到一则真正有价值的好新闻。立足全局看局部,一定要有全局新问题、新思考、新观点与局部新情况、新事例的对应和整合,否则,报道就会出现不足,让人读来深奥枯燥,感到头重脚轻,就是让人觉得像看多棱镜,事实庞杂,眼花缭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新闻记者的采访不仅要有全局观念,还要深入地感知眼前存在的事物,还要掌握许多背景,了解和预测那些隐蔽的、过去的和未知的情况。如此,仅凭观察显然不够,这时候所要推重的便是记者的思考能力。新闻记者应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运动思维的全部优势,形成一种卓然不群的独特思维品质,敏捷性、紧张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便是这种心理素质的浓缩。可以说,新闻记者从准备采访到稿件的完成,其整个活动都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迅速做出反映和判定,并能随时修正和改变原有计划,顺藤摸瓜,寻找新问题,发掘新线索,就是对记者思维敏感性的检验。所谓“机遇采访”和“突发新闻”的捕捉尤其需要这样的心理素质,这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采访时要边听、边记、边观察、边思维,迅速判断,抉择写什么、怎样写;写作的过程更要追求快捷,争分夺秒,倚马可得。这种心理素质对于现场采访和现场主持节目的电视记者尤为必要。思维的广阔性要求记者要善于全面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多方面的联络,举一反三。而思维的独立性则要求记者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深入问题内核,揭示事物的本质,从简单的、普遍的现象中发掘深刻的主题。记者的许多有影响的“深度报道”、“追踪报道”和“连续报道”等正是有赖于记者这样的心理素质与全局观念。

三、新闻报道要强调真实性

新闻记者对事实真实地反映,是新闻的根本。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新闻记者对事实的报道,却又难免会带有主观性因素。所以,任何见诸媒体的新闻,都是认识事实和披露事实的一种意识化了的活动结果。新闻应当用事实说话,应当是合乎客观实际的。但纯客观的报道又是不存在的。报与不报、多报与少报、报到什么程度,在报道中反映怎样的价值判断等等,都明显地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

然而,真实地报道事实,这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不违反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强化存真意识,就必须处理好客观报道与主观选择的关系。所以,如何准确地选择新闻事实,就要根据新闻价值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当然,在客观报道中,都程度不同地包含着倾向。但倾向不是偏见。在报道中要求新闻工作者严格按照事实展开准确的叙述,说合乎事实和有充分事实根据的话,不在报道中夹带个人偏见,不夸大成绩和掩饰缺点。倾向在一般情况下只是潜藏在文字的背后。有些报道,受众认为不真实,并不是报道的事实不存在,而是因为以偏概全。所以,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从主观上讲,就必须要考察分析它所处的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切忌不恰当地下结论。

总之,媒体的报道,一定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指导价值,最能引起注意和重视的事实,呈现给受众,以服务和引导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四、新闻报道要有社会责任感

新闻记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我们心底的责任就显得格外的庄严而又神圣。记者的职业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媒体乃人类文化与文明传播、传承的枢纽,是因为媒体乃社会机体健康与否的“良医”,是因为媒体关联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灵世界,是因为媒体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与进化的进程。一个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不适合做记者;一个没有为人类文明献身精神的人,也不合适当记者。而记者职业要求的底线是职业精神和道德,我们不能不清楚底线,也不能忘记高标。既然做了记者,既然从事了新闻职业,那么,除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我们没有什么放弃不了的利益。除了人类所追求的真理和正义,我们没有什么值得患得患失。如果我们忠诚地履行了记者的职业操守,那也不过是尽了记者的本分和义务。

社会是由不同的职业组成,我们从事新闻职业,就是向社会签署了一份契约,忠于职守是这个契约的核心,履行记者职责和义务是契约的要求,遵守记者职业道德和纪律是契约的规定。我们既然是新闻职业人,同时也就是契约人,于是,我们活得并不轻松,也不省力,却活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因为记者职业对社会的运转来说应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位新闻职业人都应具备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五、结论

新闻媒体的自身价值往往表现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一般来说,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媒体的公信力;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媒体的收视率。新闻记者的价值则是通过新闻作品反映出来,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和新闻导向正是在不断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创新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并显现出来。

第5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地市电视台 新闻 节目质量

新闻是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大众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有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希望知晓身边发生的事情。近年来我国媒体发展迅速,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中每天报道大量新闻,大众通过媒体了解了新近发生的事实,了解了当地的信息,了解了社会的发展状况。然而,大众了解新闻总有其偏好的媒体,不管是报纸也好,网络也好,却少有人关注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通过对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长期跟踪了解以及对地市台新闻节目所锁定的目标受众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出,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新闻节目播出时间短

一般情况下,30分钟的新闻节目可以概括报道各个领域的新闻,突出重大新闻报道,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30分》《晚间新闻》的播出时间均为30分钟。但是,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时间一般只有15分钟、20分钟,新闻播出时间较短。观众普遍觉得每天看不到几条新闻或者稍不注意就会错过新闻的播出时间。可见,增加报道时间是提高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关注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新闻种类单一

新闻报道应该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各个方面,报道国家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综合频道的新闻节目也应该报道不同种类的新闻。然而,地市电视台的新闻主要是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报道模式固定,报道内容偏少。同时,在当天的新闻中看不到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无法满足受众知晓大量新闻信息的需求,更谈不上深度理解了。长此以往,受众将会放弃对这一新闻节目的选择。

会议报道多

会议报道改革也是当前新闻领域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话题。会议报道冗长、领导讲话过多、会议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涉及较少,和大众直接相关的问题更少,这是会议报道不吸引人的主要原因。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的会议报道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每年的两会报道,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政府领导专门回答大众提出的问题,这些做法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民众心声。但是到了地市媒体上,会议报道和以前没有明显的变化,依然是不紧不慢,没有生机,难以引起大众的收看热情。

新闻重复性高

新闻报道要求及时更新,有时候几个小时之后事件就会发生变化,所以新闻报道要快速更新。而地市电视台的新闻更新速度比较慢,有时候是昨天的新闻今天才报道;有时候是上午、下午、晚上播出的新闻一样,一次新闻节目中有几条重复的新闻,甚至明天的和今天新闻报道内容一样。这样的新闻报道编排受众是不会满意的。

直播报道少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新闻直播已经成为常态,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报道完全实现了直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传递活动实现了全球直播,国内外的各界人士都可以通电视关注圣火的传递过程,感受奥运气氛,表达内心喜悦之情。而奥运火炬传到陕西,地市电视台进行直播报道的只有延安电视台。该地的其它地方电视台并没有做好现场直播的准备,错过了报道的大好时机,也失去了为大众服务、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大好机会。

当然,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可能还有很多,也有一些细小的方面做得不足。仅从以上的各个方面来看,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那么,如何逐步提高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质量呢?笔者建议不妨针对以上所说弊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拓宽新闻报道领域

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报道领域应该适当拓宽,报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关注大众关心的、有价值的新闻,而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的相关活动,领导的各种讲话。当地社会发展的各个侧面都可以报道,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变化也是重要的报道话题。关注当地的教育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等有意义的选题。

压缩会议报道、减少新闻重播

会议报道如果不压缩,此类新闻节目永远没有活力。应该挖掘会议报道的核心,做好报道策划,将会议报道关注的焦点找出来、分析会议报道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做大众满意的报道。同时,做好国家重要会议的“落地”报道,反映国家重要会议对当地大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大众对会议的反应,将重要新闻本地化。

做足地方经济报道

大众对当地经济信息的关注要大于政治新闻。经济是和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做好当地的经济新闻报道,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是地市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核心。地方经济改革、招商引资、水利工程、房产信息、市场行情、消费者状况等都是报道可关注的话题。所以,地方经济新闻是充满活力的报道领域,也是报道创新的关键。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新闻报道是每个地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责。

关注当地民生动态,服务当地大众

改变新闻报道传统刻板模式是吸引受众的有效法宝之一。受众希望看到轻松的、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报道民生新闻、关注百姓身边的事情是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应该坚持的报道方向。报道当地民众欢庆节日、当地老年人丰富的文化生活、当地民众如何美化城市、如何创建新农村、如何做优秀市民等都是新鲜的、活泼的话题。作为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应该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节目,比如针对城市居民报道城市建设、市容市貌、文化生活等内容;针对农村群众报道与奔小康相关的内容。只有做好当地民生、民风的报道,地市电视台新闻节目才能真正成为大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提高报道技术、开拓直播报道

电视台报道设备的质量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地市电视台受到经费制约,应用的设备有时过于陈旧,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受到了影响。地市电视台应该多方努力,实现自己的技术设备更新,同时培养编辑记者的素养,学会把握时机、学会“抢新闻”,逐渐实现新闻的现场直播。唯有如此,大众才会在第一时间收看地市电视台。

第6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61-01

“三贴近”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和要求。“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三贴近”是方法和要求,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和电视新闻规律,在电视新闻报道的求真、求新、求快、求广上下真功夫、作好文章。

一、求真。新闻必须真实,这是一切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新闻的生命。所以在新形势下,新闻的真实性更要引起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1、事实必须真实。大家都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真实首先是事实必须真实。但是由于记者采访浮在面上,不深入基层,不贴近实际,不深入调查研究,仅凭被采访对象所提供的材料就写稿子、拍片子,从而造成报道失真。如,拍宁安市某乡镇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片子,这时多数乡镇还没行动,为了好发稿,就以点概面,说成全市掀起水利建设高潮。这样的片子播出后,有些观众就会疑问:俺乡里还没搞水利工程,电视台又在吹牛说假话。这些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端正思想,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贴近群众,深入生活,做细致的采访,确保事实的真实。

2、表现手法必须真实。电视新闻的形象化特点,要求报道事实必须真实,而且视听结合的形象传播也要真实可信。也就是说,真实性与真实感要统一。真实性就是事实的客观存在,这是第一性的。真实感就是新闻报道的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第二性的。这样讲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首先是拍摄。形象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真实首先画面要真实,尽量不要用摆拍、补拍等组织拍摄的手法,要尽最大努力在新闻现场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去抓拍。

其次是画面组接。就象写文章,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流畅和修辞一样,电视新闻的画面组接也要连贯流畅,符合事实逻辑。它是电视语言的语法修辞。合理的组接是声画的有机结合,形成的统一体,能给观众以流畅感、美感、真实感。不合理的组接会破坏新闻的表现力和真实性

所以说,失真的报道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就是远离了“三贴近”的要求,新闻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二、求新。就是新闻要有新意,新闻是否“新”也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电视新闻报道的求新,要做到角度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

1、角度新。新闻角度是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选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新闻角度选取的如何,最能体现出记者的业务水平。

抓角度要抓事物有特点的那一面,抓住个性,报道就有新意。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会议报道、经济报道,基本是一个模式,太陈旧,观众最不愿意看的。所以,我们要在不违背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广开思路,把会议报道、经济报道与实际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贴近一些,探索出新的报道形式,寻找出新的报道角度,提高这类新闻的可视性。

2、立意新。立意,主题是新闻的灵魂。记者只有在吃透上级精神,摸清下级情况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才能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要想立意新,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提炼大主题。如,2007年报道报道宁安市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的新闻,一般性的报道就是项目多少个、从业人员多少、引资额多少等,这样没有任何新意。如果从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多少个就业岗位这个角度报道,新闻就不会落入俗套,因为下岗再就业被提到了确保社会稳定这一高度来认识,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这样以小见大去写,新闻稿件就有了新意,也容易上发稿。

3、表现新。电视新闻具有多符号的优势。(画面、声音、文字、图表、特技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出这些优势,使报道更真实、更自然、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具可视性。

三、求快。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做到最快的发现新闻事实,最快地采访到手,最快地播发出去,如果落在别人或其它媒体后面,稿子可能就发不出去,即使发出去,也有拾人牙慧之感。

第7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1.树立时政“大新闻”意识,打造主流新闻所谓时政“大新闻意识”就是除了报道相对正式的时政新闻之外,寻找一些与该时政新闻有关的衍生新闻。这些新闻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与时政新闻在同时段播出,能够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从而提高新闻的影响力。优秀的新闻记者,会从中找出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话题,如公共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旧城区改造等。这样就能把新闻通稿变成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从而推动时政新闻主流地位的建立。其次,时政“大新闻”的建立还需要依靠记者的采访。在我国的时政新闻中,记者和新闻机构的官员一对一的访问很少出现。这就需要从采访形式上改进时政新闻的报道,创造行政官员与媒体人直接接触的机会,曾加记者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这既能体现媒体的调查报道能力,又能增加时政新闻的人情味,从而获得受众的心理认可。

2.采访报道要转变思维方式新闻媒体人在采访时,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在领导者身上,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民群众关心的、关注的问题上。记者在报道时应以平民化的视角看待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高质量新闻。首先,报道时政新闻的思维方式应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和发散型。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理清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出其本质规律,正确、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其次,时政新闻的报道应从静态的形势中找到矛盾的切入点。在报道时,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各种新闻事件,找出各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内容,做出更深层次的剖析,使读者对于新闻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最后,抓住新闻报道的要点。就人民群众而言,他们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因此,时政新闻的重点方向应是政府出台了那些惠民政策,政府部门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哪些问题、办了那些实事,领导人和人民群众有哪些亲密接触等等。

3.时政新闻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首先,时政新闻写的要有故事性。当前,时政新闻写的太过生硬,可读性比较差,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时政新闻受自身特性的限制,不能像其他类型的新闻那样以讲故事为主线,但新闻事件总有一个符合百姓需求的切入点,一则好新闻同时也是一个好故事。所以,新闻媒体人应注意新闻事件的“故事性”,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挖掘事件的冲突和矛盾,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如《总理为农民工追工钱》这篇新闻报道,温总理通过和村民进行谈话对话,了解到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立即给出解决办法,帮农民工追回了工资。这种故事性的新闻描述,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其次,时政新闻报道要善于抓住细节描写。实践证明,成功的时政新闻,都比较关注细节描写。通过对某一细节进行着重描写,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2008年汶川地震废墟中孩子紧握铅笔的细节,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海拔4161米:总理和我们合影》中“照相”的细节等,这些都是以细节描写而出彩的新闻佳作。最后,时政新闻用语可以口语化。新闻记者在写稿件时,要避免语言的僵化,不要局限于会议或者领导人的讲话内容,可以采用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口语词汇,尽量少用大话、套话,从而增加文章的活泼性、生动性,弱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

4.时政新闻报道要以人为本新时期,新闻受众不再仅仅是新闻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而是新闻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新闻宣传效果的检验者。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针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新闻报道的中心应是普通老百姓关心的利益问题,反映老百姓的心声。以荣获第17届新闻奖的获奖作品《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为例,文章记录了四个连吃饭都困难的农民工依然为欠薪老板看守物资的故事。该报道选择弱势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农民工为主角,充分展现了农民工的朴实厚道的品质。这篇报道传达的正是时政新闻为老百姓服务的传播理念。

二、结语

第8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一、电视新闻报道应有个性

谈到电视新闻报道是否应该有个性的问题,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个性会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而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是当前强调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新闻工作的底线。那么在坚守真实这一底线的同时,是否允许电视新闻报道有个性呢?在这里我们暂时放下新闻这个话题,先看一下与新闻一样强调客观真实性的“历史”是否允许有个性。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确定无疑是历史类书籍。然而《史记》一改以前历史书籍的枯燥与沉闷,开创了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在章法、句法乃至用词上都颇有个性,《史记》并没有因为其鲜明的文学性和包含作者情感这些个性,而失去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传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强调客观真实性的“历史”编写允许有个性;同样,强调客观真实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可以有个性。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和再现,是再现真实。传统的西方新闻教科书奉客观中立为新闻圭臬,却忘记了任何报道都会有倾向性,都不过是特定意识形态的反映,西方的媒体只不过更懂得表达观点的技巧。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也都或多或少地掺入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在报道“5・12”汶川大地震和“3・11”日本大地震时,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在新闻报道时,记者也都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媒体和记者的个性也都表现在新闻中。这种感情是源于事实的生发,不但不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而且会让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如果在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记者保持无动于衷的冷静、麻木不仁的客观,不但不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反而会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反感。也正是由于媒体和记者有了自己的个性,他们才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报道新闻,使新闻更全面,更生动。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一万个哈姆雷特是大同而小异的,不会因为人们心中的哈姆雷特有“个性”而丧失哈姆雷特的共性,使哈姆雷特成为不可知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电视新闻报道在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个性。

二、个性让电视新闻报道更生动

随着科技和通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的日益开放,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稀缺。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使新闻资源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共享资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每个广播电视台报道的内容和程式都一样,就很难吸引读者和观众。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感染力,没有感染力就没有竞争力。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就是依靠其独具个性的新闻报道成为二十世纪新闻采访女王。她在新闻面前表现出的犀利和直率,她那种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第一人称亲历报道风格、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故事性构思新闻的诸多个性特点让其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偶像。

以严谨著称的山东电视台所创办的《早新闻》》以其严肃性、多信息、快节奏以及删繁就简的个性色彩让传统的正规新闻焕发青春,牢牢抓住了白领阶层;而以娱乐闻名的湖南电视台,其午间新闻《播报多看点》,则以轻松、幽默、知识性和少许的时尚性、娱乐性的个性色彩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以民生新闻一炮走红的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其名牌栏目《南京零距离》以其犀利的语言、平民的视角的个性色彩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新闻也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充满了个性的新闻报道,才真实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反观许多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时政新闻和报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没有多少区别,甚至有人戏称,看了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就不用看本省的《新闻联播》。

三、电视新闻报道个性的塑造

1. 个性新闻报道要有好思路。公式化、概念化、教条化的新闻报道无人爱看,又何谈作用。一条新闻的优劣关键是看是否有好题目、好角度,是否有深度。一个好题目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好导语让人耳目一新,一条好新闻引人深思。记者的思维方式往往体现在其采制的新闻中。怎样观察、观察什么?怎样采访,采访什么?怎样报道,报道什么?同样一件新闻事件,有的记者会更侧重从社会的原因去分析报道,而有的记者会从经济的视角去诠释,还有的记者会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去感悟。用记者最擅长的角度去采访、分析、报道,也就形成了个性化新闻报道。

2. 个性新闻报道要有个性化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内容是记者的基本功。而一条优秀的好新闻仅仅清楚准确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制出具有个性的新闻就需要有个性的语言。新闻的语言最忌陈腐,老生常谈,缺少活力。富有特色、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语言能让新闻更鲜活。

3. 个性新闻报道要有个性化栏目。电视新闻是要依附于媒体和栏目的,每一个新闻栏目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栏目的个性化尤为重要。要有个性化的理念、个性化的主持、个性化的点评、个性化的包装。栏目也要养成自己的风格和习惯,形成自己的个性,以栏目的个性统一记者的思维。同时,栏目还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型思维。能够包容个性记者,包容个性新闻报道,为记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4. 个性新闻报道要有个性记者。新闻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与报道者的主观认识的有机统一体。报道者的学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报道的质量,别人无法越俎代庖。新闻写作就是个性化信息的传播,文如其人,生产个性新闻就必须培养个性记者。要写出好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个人修养非常重要。有了积累和沉淀才能培养出出色的个性,或仗义执言,或委婉幽默,或文采飞扬,或犀利辛辣。

第9篇:好人好事新闻报道范文

新闻报道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把新闻事实准确及时报道出去,取得完美的新闻效果,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实与质的关系。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这是无需论证的共识。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不真实不仅没用,而且有害。可是,大千世界的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统一,而不是直接合而为一,许多情况下假象掩盖着本质。故而,新闻工作者对待新闻事件,既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也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还不能停留在听故事的层面上,否则,摄像机拍摄下来的也可能是假象,必须得从丰富、多变、复杂的表面“真实”中去寻求事物的本质真实。特别是对那些初始性、倾向性的东西,更要深入调查研究,看准、摸清、反复核对。我们常说“挖新闻”,就是要撕开包裹事物的表面现象,挖出实实在在的根底来。在挖的过程中,还可能得到意外收获——从另一角度报道信息量更大、时代意义更强、更具新闻价值的事实。

二是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当今社会,受众看重的好新闻应该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这势必要求新闻工作者争分夺秒,努力求快。特别是采访突发性事件,应树立快速报道事件的强烈观念,尽量缩短新闻事件与新闻传播的时间。“抢”在前的是新闻,滞后的可能该望“新”兴叹了。可是,有的新闻却快不得,不能在刚刚发生时就报道,必须等待新闻成熟,经过实践的检验。如经济建设成就、工作经验、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报道,如果处在酝酿或试验中,处在成长阶段,就急急忙忙作为一种定论、定型报道出去,很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因为这类“半拉子”事,很可能在中途逆转,甚至夭折。所以说,新闻的快是建立在“事成”的基础上的,把握住慢也是新闻报道的必要手段。

三是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大与小是相对的。一个地区的最高会议是当地的大新闻,而一个小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是报道不报道都行的小事件、小新闻。可是,这小事件中若带有时代特征,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产物,并且具备强劲发展趋势,就可能成为媒体关注的大事件,成为反映大主题造成轰动效应的大新闻。所以说,大与小既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又涉及到新闻工作者怎么看的问题。新闻工作者有大局观,善于站在时代的前沿观察问题,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大新闻事件。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从不放过看来不起眼的小事,甚至专找别人忽视的小事,努力抓住这些在某一侧面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的种种小事进行及时地全面地报道。事实证明,这种以小见大反映主题的报道,往往能跳出某类新闻报道的窠臼 ,抓出“彩”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只有放在全局中去掂量才能分出大小事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乌海市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