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轮机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轮机自我总结

第1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一、"三北"地区的作战需求,"孕育"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

1970年初,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刚刚结束,中苏关系也是"寒风凛冽",十分紧张。前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对我构成极大的威胁,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当时的苏军已全部实现装甲机械化,编有50个坦克师和百余个摩步师,装备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在中苏边境冲突中,苏军动用了包括先进的T-62坦克、БТР-60轮式装甲输送车在内的多种装甲装备。在紧张对抗情况下,我军加紧战备,随时准备应付苏联的"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的威胁。但是,当时我军装甲机械化程度相当低,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军地面部队战斗力提高的难题。为提高我军装甲机械化水平,满足在"三北"地区对苏作战之急需,军委装甲兵及时做出了研制新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的决定。

1970年2月18日,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有关指示精神,召开了"五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任务落实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定在第一代轮式装甲车(WZ533装甲汽车、64式轮式装甲车)的基础上,起步研制第二代轮式装甲车辆。同时,装甲兵司令部明确了研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以输送为主,主要输送步兵;二是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以"三北"地区作战为主,并具备克服江河障碍的能力。研制任务由北方某研究所担任总设计师单位。另外,装甲兵某研究所以及长春汽车研究所和某军区也参加研制工作。

会后,有关部门和参研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论证方案,并向军委装甲兵作了汇报。论证方案提出,载员16人的WZ522-1和载员24人的WZ522-2两种车型,同时进行研制。方案还提出,为了更好地利用成熟的汽车生产技术,WZ522-1轮式装甲车尽量采用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35D型越野汽车的总成和零部件。

半年后,研制单位就推出了WZ522-1的第一轮样车,并参加了同年军委装甲兵在北京召开的"五种新型车辆现场汇报会"。WZ522-2轮式装甲输送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启动研制。

随后,WZ522-1试验样车于1971年1月至3月,进行了寒区冬季试车。到10月份,科研人员根据样车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对第一轮样车进行了改进,推出WZ522-1的第二轮样车。

1972年至1975年,第二轮样车进行了总体性能试验、室内整车转鼓试验台试验、夏季行驶试验、长途行驶试验和越野路面行驶试验等多项试验,累计总行驶里程达25000km,符合设计要求。

1976年至1978年,担负研制和试验任务的研究所,对WZ522-1第二轮样车的研制和试验工作进行总结,并整理归档了全套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1979年至1980年间,WZ522-1样车参加了全军装备展览及常规兵器展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此后,由于有关部门对装甲装备体系中是否需要轮式装甲车辆的问题争论不休,导致8×8轮式装甲车在完成设计和试验后未能定型。这样,"孕育"近10年的第二代轮式装甲车未能"降生"。

二、新颖的设计

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它充分汲取了我国第一代轮式装甲车辆研制的有益经验,在总体结构的设计上与前两期介绍的WZ533和64式轮式装甲车辆相比,显得更加新颖。

1.总体布置

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是在二汽35D型越野汽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为满足较多人员乘坐的需要,应尽可能扩大车内空间,同时,为满足克服江河障碍的需要,应科学确定车辆浮心和重心的位置。为此,在总体结构的设计上,取消了原汽车的车架,并首次在国内采用了全封闭、承载式装甲车体。

该车为8×8驱动型式,乘员为2人,分别为驾驶员和副驾驶员;载员16人。在车体内,动力室置于车首,驾驶室在前部,中、后部为载员室。为尽可能多地采用35D型越野汽车的传动系统零部件,且有利于改进成其他用途的变型车辆,该车采取发动机前置方案。与原型车相比,其发动机位置纵向后移了478mm,正好位于第一和第二桥之间。这样,有效减轻了第一桥的负荷,并使整车质量分布更为均衡。同时,也有利于浮渡时的平衡。经水上航行试验证明,发动机适当后移,对浮心和重心的良好匹配非常有利。

为了保证驾驶员有适当的操作空间,与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一样,该车的发动机横向位置也作了适当右移。由于正面防弹的需要,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动机,难以像汽车那样充分利用车辆行驶时正面高速迎风气流散热,且在水上航行时,进、出风口不能进水,为此,设计人员针对第一轮样车进、出风口存在的问题,对第二轮样车的风道进行了较大改进。改进后的风道,冷空气从车首上装甲进至发动机周围,经风扇加压吹向水散热器,散热后的热空气转弯向后,经车首后上部出风口排出车外。改进后的风道在防弹和防水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但因风道有较大转弯,气流阻力大,散热效果还是不理想。

该车驾驶室与载员室相连接,结构紧凑,乘、载员之间联络非常方便。驾驶员位于左侧,副驾驶员在右侧。驾驶室前面采用了防弹风挡玻璃,视野相当好。风挡玻璃前面,安装有可开启的装甲挡板。在敌火力威胁条件下,驾驶员可放下装甲板并通过可卸式潜望镜和夜视仪进行观察。驾驶椅的高度和靠背倾角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和体形的人操作。

载员室前部两侧装有固定式三人长条座椅,后部为自翻式五人长条座椅。当载员起立时,自翻式座椅自动向两侧翻起,使载员室后部形成较大空间,便于载员经后门迅速上、下车。载员室顶部设有两个顶窗,供载员在水上或陆地作战时,不便由后门下车时由上方进、出车辆。车体两侧各有4个射击孔和4具固定式白昼潜望镜。后甲板上也设置了2个射击孔和2具潜望镜。

载员室前部顶装甲板中央,装有座圈式回转机枪架,可安装1挺12.7mm机枪,能够进行360°射击。机枪由步兵班长操作,当步兵下车战斗时,由副驾驶员操作。车体内壁粘贴有防燃、隔热泡沫塑料;车体外配装锯、斧、钢丝绳等,以方便步兵进行土木工作业。

2.武器系统

主要武器该车的主要武器是1挺59式12.7mm高射机枪可高平两用,采用弹链自动供弹,战斗射速为70发/min。

辅助武器辅助武器包括步兵携带武器和信号枪。连长车配有1支57式信号枪。

弹药该车携带12.7mm高射机枪弹1500发,信号枪弹12发。

3.推进系统

动力装置该车的发动机为35D型越野汽车上的6105型、四冲程、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额定功率为110kW(150hp)。

样车试验中,科研人员为冷却系统设计了两种风扇(四叶片和六叶片两种)、两种护风圈。经过整车转鼓试验台试验后,设计人员选用了四叶片风扇。1972年7月南方夏季试车(最高平均气温为37.2℃),证明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性能良好。

传动和操纵装置该车传动系统采用了先进的8×8驱动型式,因此,整个传动系统设计比较复杂。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发动机的动力,经离合器、带同步器(一档、倒档除外)的固定轴式变速箱和传动轴传至分动箱,从分动箱分两路:一路动力向后,经第三桥(贯通桥)和第四桥传至驱动轮;另一路向前,经第二桥(贯通桥)和第一桥传至驱动轮。当车辆在良好路面行驶时,可只驱动后四轮,而在难行地区行驶时,接合第一、第二桥形成八轮全驱动,以提高越野机动性。该车越壕宽为1.8m,已接近轻型履带式装甲车辆的水平。

转向操纵为方向盘式。第一桥和第二桥均为转向驱动桥,即前四轮转向(与目前世界主流的8×8轮式装甲车的转向方式相同)。各转向轮转角的协调关系,由双梯形转向机构来实现。该车的驻车(即停车状态)制动系统(亦称手闸)为机械式,行车制动(脚制动)为气压式。

行走系统8个驱动轮均采用不等长双横臂、螺旋弹簧和筒式液压减振器组合的独立悬挂装置,因此,该车的通过性和平顺性都比较好。

该车的轮胎,虽然战术技术指标中未提出要求,但设计人员从实战需要出发,方案设想采用钢丝子午线无内胎防弹轮胎(即应急轮胎)。但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这类新型轮胎的技术储备,因此只好选用了一般越野轮胎。

4.防护系统

装甲防护车体由钢装甲板焊接而成,在发动机支撑处、独立悬挂装置支撑处、侧甲板上方内侧、旋转座圈圆周辐射方向焊有加强筋,用以提高结构刚度。

灭火装置该车配备了4个手提灭火器。

5.其他装置

浮渡装置该车能自身浮渡,利用车轮划水推进。为提高水上速度,在轮胎上方、靠近侧甲板处装有挡水板,使之形成导水通道。车内后部装有电动排水泵。

通信设备连长乘坐的装甲车上,装有1部A-220型坦克电台。其他车辆没有电台。

三、轮式装甲车辆研制的里程碑

尽管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由于装备体系和作战需求方面的问题未能装备部队,但它的研制工作,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车在战技性能方面较之第一代轮式装甲车辆,也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它是国内第一辆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研制的8×8轮式装甲输送车。新车的研制工作要求高,涉及的相关领域广,技术难点多,在国内无经验、国外经验不多的情况下,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刻苦攻关,于当年就推出了第一轮样车,第三年就通过了定型试验。试验证明,第二轮样车总体性能达到了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该车的研制成功,为我军装备部门确定装备系列提供了具体根据,为以后的轮式装甲车辆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2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案;新课导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网络;自学式

《机械基础》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要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入手,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实例,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面对技工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践情况来组织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案的安排是核心,而教师的教学艺术则是关键,学生能否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决定了整堂课教学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如“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这节内容,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急回特性的学习,掌握极位夹角、行程速比系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此知识点判断常用机构是否具有急回特性。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机械结构,在思维中根本无法树立急回特性的概念,因此,这节课教学安排上要在“急回”这两个字上做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了解“急回”的构成,然后通过讨论进一步深入研究极位夹角、行程速比系数及两者的关系等问题,本课的难点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教学目的顺利完成。

2 注重新课的导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新课的导入做得好,课堂上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笔者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单刀直入法。导入新课需要精心设计,根据需要,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即一开始就鲜明地揭示主题,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向问题的探索。例如,在讲述“间歇机构”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都看过电影,电影放映机是利用了人的视觉暂留原理制成的,那么放映机是如何保证每张画面在镜头前的短暂停留呢?这其中就利用了间歇结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间歇机构”。

2.2 温故知新导入法。温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轮系”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上一章我们学过的齿轮传动具有很多优点,在现代机械中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机械传动形式。但仅由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所组成的最简单的齿轮传动不能适应和满足机械传动中的多方面要求,例如大传动比、大的传动距离等,如果仅靠一对齿轮,那机构的外廓尺寸将会很大。假如增加齿轮数目,既能满足传动要求,又可改变这个缺陷。象这种由一系列相互啮合的齿轮所组成的齿轮传动系统称为轮系。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轮系”。

2.3 提问导入法。心理学家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提问式导入新课,容易唤起学生的自觉思维,使问题集中,目标明确。例如,在学习“带传动”时,笔者是这么导入新课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轮传动。如果要求中心距较大,摩擦轮传动还适应吗?如果不适用,有什么办法呢?其实,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带传动来实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常用的机械传动“带传动”。

总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主题,灵活选用导入法,精心设计导入内容,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明白就行,却忽视实践教学是不应当的。如“轴系零件中轴的结构”一节内容,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应当掌握轴的结构、轴上零件的拆装顺序、如何紧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学习光靠教师课堂理论讲解,其教学效果是极差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安排学生到实习工厂现场教学。面对一台减速器,安排几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动手拆卸机器,让其他同学观察机器中轴上零件结构的构成。在教师和学生对机器的装拆配合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而且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专业。

4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要真正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必须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如“常用机构”一章内容,不把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教学内容形象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学生很难理解各种运动机构的构成和运动特点,如果教师刻意地做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那么,在备课时间、教学时间上的安排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笔者通过网上搜集有关机械常用机构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喜爱本课程,而且对生活中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 适当采用“自学式”教学法

第3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 增氧设备;合理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减排效果;节能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9.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95-02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首次提出并评估了不同升温情况下气候变化“五个关切理由(综合影响指标)”的风险水平,证明了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1]。2012年我国CO2排放总量为89.5亿t,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3%[2]。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3],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4],2012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7 321.88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3%,可想而知其产生的CO2排放量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每年渔业生产领域总能源消耗为1 754万t标准煤,其中水产捕捞、养殖和加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6%、21%和13%[5]。淡水和海水池塘增氧设备耗电量在养殖中所占比率高达53.7%[6]。2009年国家正式出台增氧机列入农机补贴系列,加速了增氧机的推广与使用。

增氧设备的合理利用和正确配置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但一直以来没有对使用增氧设备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渔业节能管理、技术推广和科学研究的有效进行。评估我国水产养殖中增氧设备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正确使用和合理配置增氧设备,可以为渔业节能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渔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中养殖设备的利用越来越多,渔业生产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捕捞和养殖行业,徐 皓等[6]对渔业能耗的分类测算表明,我国渔业生产能源消耗折合标准煤1 935.2万t,其中养殖占到近20%。

本文对2012年增氧设备排放的CO2量进行估算,然后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对合理利用增氧设备进行分析,探讨增氧设备合理利用与配置对节能所做出的贡献,利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7]提出的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CO2减排量进行估算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增氧设备的CO2排放强度进行计算,从而评估目前我国增氧设备的能效。

1.2 计算方法

1.2.1 CO2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QC=QE×FC×C×ξ(1)

公式(1)中[7]:QC为碳量(t);QE为有效氧化分数,为0.982;FC为每吨标煤含碳量,为0.732 57;C为耗煤量;ξ为1 kW・h电折算为0.356 kg标煤[8]。

Q■=QC×ω(2)

式(2)中:Q■为CO2释放量;ω为碳换算CO2常数,为3.67(以CO2的碳含量为27.27%计算)。

1.2.2 CO2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CO2排放强度指的是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该指标反映的是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很好地引导各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向低碳经济转型。其计算公式如下[9]: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3)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2年我国增氧设备CO2排放总量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3》提供的数据:2012年池塘养殖面积为809万hm2,其中淡水及海水池塘养殖面积分别为591万hm2和218万hm2,单位面积年耗电量分别为9 837.66(kW・h)/hm2和46 875.00(kW・h)/hm2[10]。淡水和海水池塘养殖中增氧设备耗电占总耗电比分别为53.7%和63.2%[6],由此推算出我国淡水和海水池塘养殖中增氧设备的单位面积年耗电分别为5 282.82(kW・h)/hm2和29 625.00(kW・h)/hm2。由此可见,池塘养殖增氧设备效能的提高对池塘养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由公式(1)、(2)计算可以得到2012年我国水产养殖增氧设备的单位面积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表1)。

我国2012年水产养殖中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CO2排放总量为10 461.83万t,我国2012年全国CO2排放总量为89.5亿t。可计算得到,我国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CO2排放量占我国CO2排放总量的1.17%。

2.2 增氧设备合理选用与配置的节能效益

2.2.1 增氧设备的正确选用的CO2减排估算。叶轮增氧机具有增氧、曝气和搅拌水体等功能,也是水产养殖取得高产高效的必备装备之一,它能将整池水体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溶氧浓度和温度[11]。叶轮式增氧机的市场占有率为65%[12],那么保守估计叶轮增氧机占所有增氧设备所带来的CO2排放量的65%,那么2012年我国池塘养殖使用叶轮式增氧机产生的CO2排放量为6 800.19万t。

前期研究通过对3 kW叶轮式增氧机、1.5 kW水车式增氧机、1.1 kW射流式增氧机及2.2 kW曝气式增氧机在自然状态下的增氧能力及效果进行研究比较。由研究结果可知,3 kW叶轮式增氧机可使距增氧机10.0、1.5 m深处水体溶解氧增速约0.86 mg/(L・h),单位功率增氧值0.287 mg/(L・h)。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1.1 kW射流式增氧机的单位功率增氧值为0.436 mg/(L・h),是叶轮式增氧机的1.5倍之多。利用公式(1)、(2)计算可知在达到相同的增氧量的条件下,若用射流式增氧机取代叶轮式增氧机,2012年叶轮式增氧机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2 323.92万t,相当于当年增氧设备排放二氧化碳的22.21%。

由此看来,叶轮式增氧机的增氧能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用射流式增氧机来取代或部分取代叶轮式增氧机,可以有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2.2.2 增氧设备的合理配置的CO2减排估算。顾兆俊等[13]通过研究在日照条件下养殖池塘表层水和底层水溶氧量的变化差异,分别使用叶轮式增氧机和耕水机进行了水体溶解氧的调控试验,并对这2种养殖机械的调控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白天日照条件下,在0.46 hm2的养殖池塘中,3 kW叶轮式增氧机开启2.0~2.5 h与开启60 W耕水机8~9 h后效果相当。

为使水环境保持理想的状态,完成晴朗白天(6:00―18:00)池塘增氧目的,3 kW的叶轮式增氧机需要工作6 h。而达到同等增氧量可以用60 W的耕水机工作替代,即将耕水机与增氧机结合使用,在白天开启耕水机,晚间使用增氧机。以每年池塘有200 d需要增氧,其中140 d为晴天来计算,用该方法结合增氧,达到相同的增氧效果,池塘年节约的电量达2 419.2(kW・h)/hm2,利用公式(1)、(2)计算可知该电量相当于4.5 t二氧化碳排放量。

按目前叶轮式增氧机使用率占总的增设备65%计算,设使用增氧机的养殖面积为80%,若将耕水机与叶轮式增氧机结合使用替代叶轮增氧机的单独使用,2012年池塘养殖增氧设备排放的二氧化碳可减少2 061.17万t。占我国2012年水产养殖中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9.70%。

由此看来,根据各类养殖机械的功能特点,适时、合理、经济地使用养殖机械进行水体环境的调控,不仅能促进各类鱼类生长,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而且能显示出明显的环境优越性。

2.3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从排放量来看,虽然水产养殖增氧设备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仅为1.17%,但排放总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更加合理的指标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2012年美国的全国GDP为15 6760亿美元,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2.7亿 t,利用公式(3)可知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0.34 kg/美元。

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13》提供的数据,我国2012年海水和淡水养殖生产总产值(GDP)为17 321.88亿元,淡水养殖产值为4 194.82亿元。

由公式(3)可得,2012年我国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10 461.83×10 000×1 000/4 194.82×108÷6.285 5=1.57 kg/美元(以2012年1美元=6.285 5元人民币计算),为美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4.62倍。

从排放强度来看,我国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由于技术和设备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致使我国水产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在全国池塘养殖中增氧机械的总配套功率达18亿 kW之多,且由于养殖控制技术落后,导致能耗损失达40%,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的原因之一。这也说明,我国水产养殖业产值的增加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消耗,而不是技术的进步。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仅从达到相同增氧效果方面考虑,若用射流式增氧机取代叶轮式增氧机,那么2012年叶轮式增氧机产生的6 800.19万t二氧化碳可以减少为4 476.27万t,减排量为2 323.92万t,相当于当年增氧设备排放二氧化碳的22.21%。

(2)若要达到相同的增氧效果,将耕水机与叶轮式增氧机结合使用,即在白天开启耕水机,晚间使用增氧机,相比单独使用叶轮式增氧机,2012年池塘养殖增氧设备排放的(下转第199页)

(上接第196页)

二氧化碳可减少2 061.17万t。占我国2012年水产养殖中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9.70%。

(3)我国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1.57 kg/美元,是美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4.62倍。

3.2 本研究不足之处

(1)造成增氧设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的主要原因包括:渔民对增氧机的合理使用和正确配置认识不够。

(2)目前对增氧机合理配置的研究不多,在养殖过程中为减少排放,多种增氧机结合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仅仅从理论上得出不同增氧机结合使用达到相同增氧效果达到减排目的,而增氧设备的实际使用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养殖对象、场所,以及增氧量、时间等。为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针对不同养殖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多种增氧设备结合使用应提上日程[13]。

4 参考文献

[1] 徐文彬.了解气候变化风险 推动灾害风险管理――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第二工作组报告[N].中国气象报,2014-5-22(3).

[2]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2012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EB/OL].[2013-07-03].http:///.

[3] 董红敏,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69-273.

[4]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

[5] 徐皓,张祝利,张建华,等.我国渔业节能减排研究与发展建议[J].水产学报,2011(3):472-480.

[6] 徐皓,刘晃,张建华,等.我国渔业能源消耗测算[J].中国水产,2007(11):75-76.

[7] MARLAND G,BODEN T A,GRIFFIN R C,et al.Estimates of CO2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burning and cement manufacturing:Based on the United Nationals energy statistics and the U.S.bureau of mines cement manufacturing data[M].Oak Ridge,Tennessee: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1989.

[8] 赵翰森,李慧.高价能源促进电力行业高效节能[C]//2009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3-161.

[9] 何建坤,张希良.与限控CO2排放有关的若干指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3-26.

[10] 车轩,刘晃,吴娟,等.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模式能耗调查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0,37(2):9-13.

[11] 江山.水产养殖中如何正确使用增氧机[J].水产养殖,2010(6):24.

第4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根据自治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干部赴对口援疆省市轮训工作的通知》精神,裕民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重点推进县、乡、村(社区)三级干部赴辽宁省锦州市轮训工作。

      在辽宁省锦州市委组织部和县委的正确领导,锦州市委党校的大力支持下,6月12日-10月30日,裕民县提前完成了县、乡、村(社区)干部集中轮训工作。先后分五批轮训干部201名,其中:县处级领导8名,乡镇和县直部门党政正职69名,乡镇班子成员63名,村(社区)干部61名。轮训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73名,女干部40名。轮训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现将一年来我县干部赴辽宁轮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县委高度重视基层干部赴辽宁轮训工作,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轮训事宜,研究制定了《裕民县基层干部赴辽宁省锦州市轮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干部轮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了办公室。县委组织部积极与锦州市委组织部沟通、密切配合、建立了沟通协调、信息报送、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管理制度。对选派学员人选,县委均召开会议严格审核把关,坚持把工作在一线,奉献在一线的基层干部选派出去学习培训。组织部积极做好轮训前动员工作,提出相关要求。每批次都安排2名有管理经验的组工干部或党校教师全程跟班管理。同时,每批轮训班都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强化管理,确保了轮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按需培训,务求实效。本次轮训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在设计教学项目时,我们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总体思路,做到实际、实用、实效。一是科学设置班次人员。将县处级领导干部、乡(镇)场、县直部门党政正职混编组班;乡(镇)场党政班子副职、村(社区)干部混编组班。在辽宁省锦州市委党校共开设5批班次,每批40人左右。在轮训学制上,我们结合实际,轮训干部每批班次学制10天,其中主题授课5天,现场考察教学5天。二是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充分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实际,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区别对待乡镇(场)副职和村(社区)干部,在培训内容上,突出浅显易懂的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特点。强化培训需求导向,力求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做到“两个紧贴”,紧贴裕民跨越发展需要,紧贴裕民学员素质能力需求,开设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辽宁经济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文化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特色教学专题。三是科学安排教学方式。采取了研究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现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与实地考察、座谈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学员们普遍反映赴辽宁学习培训解渴、管用。

      三、严明纪律,强化管理。我们坚持把“以用为本”的理念和“以制度管人”的要求,贯穿于轮训全过程,确保轮训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一是抓好学前动员,激发学员内在动力。每批干部赴辽宁参训前,县委组织部都召开轮训前教育培训会,对参训干部进行国情区情形势教育,使其理解组织意图和目的,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干部的参训热情。二是建立训前谈心谈话制度,明确培训任务。每名干部赴辽宁参训前,由所在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与其进行谈心谈话,指出所派学员知识欠缺之处、明确所学方向,要求干部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难点去探讨,将所学理论知识、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与本地本部门(单位)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推进工作措施或意见建议。三是完善赴外学习培训(考察)纪律制度,确保取得学习实效。制定了《裕民县基层干部赴辽宁轮训(考察)承诺书》,出发前组织每名轮训学员进行集中纪律学习教育并签订承诺书,强化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和纪律意识,教育引导干部树立良好形象。加强跟踪管理,每批班次均设领队1名、副领队2名和联络员1名,专门负责参训学员的内部管理,定期汇报轮训学员的学习、生活以及遵章守纪等情况,形成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

第5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给水泵汽轮机;设计特点;中温中压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找新的资源或可再生资源,以及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宝贵资源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化工系统是工业生产中的能耗大户和主要污染源之一。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某化工集团将动力站的30MW锅炉的给水泵采用了汽动模式,充分利用化工管网系统中的富裕蒸汽,减少了动力站常用电量。我们针对渭化集团开发中温中压给水泵汽轮机。本文对中温中压给水泵汽轮机的设计特点进行了介绍。

1、给水泵汽轮机总体设计

由于该给水泵的运行特点,主要存在2个工况点:额定工况和最大工况。给水泵常年运行在额定工况下,给水泵通过自身回路来调节流量,因此在汽轮机热力方案设计与常规给水泵汽轮机不同,不用考虑汽轮机变工况特性。我们最终确定汽轮机额定功率为3.6MW,具体的参数见表1。

2、给水泵汽轮机本体设计

由于锅炉给水泵的自身特点和运行要求,决定驱动汽轮机必需具有如下特点:

① 汽轮机运行必需稳定,不能反复的启停;

② 汽轮机具有快速启停的能力;

2.1给水泵汽轮机本体方案设计

为了满足给水泵的特点,该机吸收了东汽已有给水泵汽轮机等优点,采用了目前先进的通流设计技术和新的结构设计技术。机组总体方案设计为:

①汽轮机为单缸、单轴、冲动式、纯凝汽;

②采用整体式基架,汽轮机单层布置;

③排汽方式采用向上排汽,经排汽管进入侧方凝汽器;

④通流级数为9级,分为1 级双列调节级和8 级压力级;

⑤配汽方式采用提板结构的喷嘴配汽方式;

⑥与给水泵的连接方式为膜片式联轴器,传递扭矩并补偿汽机转子与鼓风机转子高低差、吸收两者的热膨胀;

⑦整个汽缸分为前、后两部分,汽缸前部为铸造结构,汽缸后部则采用钢板焊接结构。

总体结构见图1。

2.2轴系

汽轮机的轴系不但要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有良好的振动特性,转子的振动特性不但与转子固有频率有关,还取决于转子支承条件(轴承和轴承座),工作条件(汽流的激振)以及动平衡和安装的质量及转子间的相互影响,振动特性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轴系静态参数的计算,轴系临界转速的计算,轴系不平衡响应的计算,轴系稳定性的计算,剪应力的计算等。轴系临界转速和轴承型式见表2、表3,轴系简图见图2。

轴系振动特性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轴系临界转速相对于工作转速的避开率应大于±10%,轴系不平衡响应峰峰值应小于50μm,轴系失稳转速应大于工作转速的125%。经计算,该给水泵汽轮机轴系的振动特性均在规定范围内。

2.3 通流设计

本机组通流部分由1个双列调节级和8个压力级组成。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通流部件的结构强度、温度效应及工作条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喷嘴分成4组,各组分别与喷嘴室的4个独立的腔室中的一个相通,各由相应的调节阀供汽。喷嘴隔板用键槽固定在前汽缸喷嘴室上。本机组有较高的运行转速(4820r/min)和较宽的运行范围(4338~5302r/min),所以动叶片不调频,采用自带冠结构,前七级为T形叶根,八、九级为外包T形叶根,叶顶设3齿汽封,1~9级静叶采用直叶栅。各级隔板均装有隔板汽封,2~5级为高低齿汽封圈。第6~9为平齿汽封圈。第1~7级设有叶根轴向汽封,第1~9级动叶顶部设有径向汽封,以减少级间的漏汽损失,动静叶片均具有较好的热力性能。

2.4 结构设计

2.4.1 汽缸设计

本机组汽缸设计为汽缸前部(前汽缸)和排汽缸(后汽缸)两段。各部分之间采用垂直中分面法兰联接。汽缸分为上下两半,前后分别装有汽封,以保证蒸汽不外泄漏。前汽缸前端与前轴承箱采用下半垂直法兰连接。前汽缸为铸钢结构,蒸汽室单独铸成后采用法兰螺栓连接到前汽缸上。后汽缸为焊接结构,内有导流装置以减小排汽损失,汽缸向上排汽,排汽口采用焊接形式与排汽接管联接,排汽接管再与排汽连通管通过法兰连接,排汽连通管通过法兰再与凝汽器联接。在凝汽器喉部安装有大气阀,保护真空系统。

2.4.2 转子设计

转子为整锻转子,设计考虑转速变动范围远离一、二阶临界转速。转子总长2708.5mm,转子前轴径为Φ100mm,后轴径为Φ110mm,推力盘厚度为44.5mm。调节级叶轮和末级叶轮外侧端面设有装平衡块的燕尾槽,第四级叶圆周设有装平衡螺塞的平衡孔。

2.4.3滑销系统

汽轮机在启动、停机和运行时,由于温度的变化,会产生热膨胀。滑销系统的作用就是为了使机组的动、静部分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向膨胀,保证机组安全运行。

本机组的基架浇死在基础上,整个汽轮机三支点支承在基架上,前轴承箱处一个支点,后汽缸两侧台板两个支点,台板下各有一横向滑键,键对称于排汽中心。前轴承箱用螺栓与前汽缸连成一体,并固定在基架上,基架与前轴承箱间有一纵向键,汽缸热膨胀时以低压缸两侧横键为轴向死点向机头侧膨胀,推动前箱向机头滑动。后轴承箱通过特制螺钉和销固定在基架上,后汽缸下半垂直导向键与后轴承箱的键槽配合,保证机组运行过程中,汽缸与轴承箱及轴承、转子的对中。汽轮机转子相对于静子的固定点(相对死点),其位置在前轴承箱内推力轴承的主推力面上。汽轮机启动及运行时,转子从该点向给水泵方向膨胀。汽轮机的纵向膨胀由前箱底部的纵向键引导,垂直方向膨胀由后轴承箱与汽缸后部的垂直键引导,横向膨胀由基架与后汽缸两侧的横向键引导。这就保证了汽轮机在启、停及运行过程中能按规定方向自由膨胀,同时保证了机组中心位置不变。

3、结语

针对某化工流程用30MW锅炉中温中压给水泵汽轮机具有转速运行范围宽、效率高、经济性好、运行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而且结构紧凑、运行操作灵活简单、安装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该机组的运行将极大地推动节能减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星钊,尹刚,冯波.低品位余热发电汽轮机设计探讨[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4(1):51-54.

[2]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ANSI/API 612-2005 Petroleum, Petrochemica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Steam Turbines―Special-purpose Applications[S]. US-ANSI,2005.

[3]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火力发电设备技术手册(第二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6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理想情形)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第7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投票;短信;邮件;随机密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033-03

投票活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阶层、多个方面都会时常接触到的一种实际有效的对人才和资源的筛选措施。通过各种形式收集采纳群众的意见,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相应的信息统计和结果汇总,最后筛选出符合基本要求并且满足广大群众意愿的优胜者。虽然投票的主旨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为了满足当下这种快节奏的日常生活对高效率办事风格的要求,在线投票活动已经在各种人才或资源的筛选过程中趋于大众化、普遍化,并且逐渐占据着领导地位。能够简单而灵活地控制某场筛选活动进行多轮次的投票,给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参与者带来时间上的便捷、操作上的安全以及结果上的公平和公正,以追求一种更贴合实际,更具实用价值的对于人才和资源的筛选形式,已经逐渐成为目前各种投票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现今多种形式筛选工作的重心

针对以上分析,设计实现一个基于短信和邮件通信的复杂投票系统,重点研究该系统在多轮次操作功能上的基本实现。

1 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短信和邮件通信的复杂投票系统是以Java语言作为系统开发语言、SSH架构作为系统开发平台,结合Struts2的MVC设计思想设计实现的。其中,Java是目前最流行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1],具有功能强大和简单易用两个特征。SSH(Struts2+Spring+Hibernate)架构是一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的轻量级Java EE平台[2]。

基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都使用Oracle作为后台管理数据库,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也使用Oracle来处理存储的海量数据[3],本系统同样采用这种大型数据库来对后台存储的数据进行处理。

如图1所示,系统操作的主要流程包括:投票基本信息录入、生成随机密码、通知用户投票、用户参与投票、以及结束投票或新增下一轮。

具体描述如下:

1)投票基本信息录入:系统管理员根据需要新增或批量导入投票主题信息及其对应的投票用户和参评人基本信息。

2)生成随机密码:系统管理员选择为指定投票主题下的用户生成随机的登录密码和投票密码。

3)通知用户投票:系统自动以短信和邮件的形式通知用户有关于投票活动的相关信息。

4)用户参与投票:用户通过账号密码登录系统,在投票控制界面列举的参评人名单中勾选若干名单,输入投票密码后提交。

5)结束投票或新增下一轮:一轮投票结束后,管理员根据汇总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再新增一轮投票。如需新增投票轮次,系统将提供三种可选的确定新增轮次候选人的方案,选定一种方案后将循环执行上述2)、3)、4)部分操作。

基于短信和邮件通信的复杂投票系统设计实现了系统设置、投票参数设置、投票过程管理、系统查询及结果汇总四个功能模块。具体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投票参数设置和系统查询及结果汇总模块作为系统实现的重点部分。投票参数设置负责投票基本信息的录入,以及新增投票轮次的设置;系统查询及结果汇总主要包含随机密码的动态生成、短信和邮件发送设置以及各方面投票记录信息的展示。

2 系统详细设计

结合系统的操作流程和功能结构图,用户投票、结果汇总以及新增投票轮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重要部分。其中,用户投票部分采用登录权限控制,登录密码和投票密码随机生成并且以短信和邮件的形式直接发送给用户个人的多层安全保障机制;投票结果由系统依据相关算法结合指标数和投票情况自动生成;新增投票轮次由管理员灵活选择和控制。整个系统的设计功能完善,操作简单,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本节重点介绍用户投票和新增投票轮次的设计实现。

2.1 用户投票设计

用户投票设计包含了从管理员录入投票基本信息到通知用户完成投票的整个过程的实现。系统管理员录入投票主题、用户以及参评人基本信息后,在启动投票之前,点击生成待启动投票主题用户的随机登录和投票密码,并点击“邮件+短信发送给所有用户”按钮,此时系统将自动以短信和邮件的形式向该主题下的所有用户发送有关该投票主题的名称、时间区间、网址、登录账号密码以及投票密码等信息。

用户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进入投票控制界面,勾选想要投票的候选人名单,输入投票密码方可进行提交。用户完成投票后可查看个人投票详情以及所有用户的投票状态,即有哪些用户已经完成投票,哪些人正在进行投票以及哪些人还未参与投票。

2.2 新增投票轮次设计

新增投票轮次设计为保证投票活动筛选出足够数量的优胜者提供了方便。待第一轮次投票活动结束后,系统会将候选人按照得票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汇总。根据当前指标数a,系统将从汇总结果中顺次选取a个人作为本轮次投票胜出者。如果汇总结果中排在第a位的候选人得票数与第a+1位候选人得票数相同,则将排在第a位前面的第a-1位、第a-2位等的得票数顺次与第a位的得票数进行比较,直到找到与第a位得票数不同的候选人所在位置b,此时系统会自动选取前b位候选人作为本轮次投票胜出者。

综合上述汇总原则可知,在一次投票活动结束后极有可能存在优胜者数目达不到指标数的情况,即当前指标数a与已用指标数b不相等。系统为解决此问题进行了重点设计:当投票指标数不达标时,系统为管理员提供了直接结束投票或新增下一轮次投票两种选择。若需要新增下一轮,系统将提供三种确认新增轮次投票候选人的选择方案,具体实现结构图如图3所示:

三种确认新增轮次候选人的具体设计说明如下:

1)默认选择方式

默认选择方式旨在由系统自行将汇总结果中所有投票未通过者划归为新增轮次投票候选人。

2)增量选择方式

增量选择方式旨在由系统结合管理员输入的增量值c,根据算法公式“A=当前指标数a-已用指标数b+增量值c”计算得出新增轮次投票候选人数量A,然后在汇总结果显示的投票未通过者名单中按得票数从高到低选取A个人划归为新增轮次投票的候选人,若处于划归边界位置的前后人员得票数相同,则一并划归到新增轮次中。

3)自定义选择方式

自定义选择方式旨在由管理员根据需要自行从展现给管理员的上一轮次所有投票未通过者得票数排名列表中选择若干人员划归为新增轮次的投票候选人。

3 系统实现与运用

根据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具体功能实现的相关介绍,其实际应用效果展示如图4所示:

本系统现已作为长江大学学术委员会综合投票管理系统投入使用。以长江大学2015年岗前培训优秀学员评选投票活动为例,描述基于短信和邮件通信的复杂投票系统的实现过程。

1)系统管理员选择指定的投票主题,让系统为其生成相应的用户随机密码,如图5所示:

2)第一轮次投票结束后,如图6所示,系统自动汇总投票结果显示。

当已用指标数与当前指标数不相等时,可根据需要新增投票轮次,系统将提供如图7所示的三种确认新增轮次候选人的方案。

上述长江大学2015年岗前培训优秀学员评选投票活动展示了基于短信和邮件通信的复杂投票系统在生成随机密码、投票控制、结果汇总以及新增投票轮次几个方面的具体实现,操作简单,界面友好。从上述效果展示界面可以看出,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说明提示,为用户更好地操作本系统提供了方便。

另外,在管理员为系统录入投票主题、用户以及参评人等基本信息时,系统还提供了对这些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删除以及批量导出等功能。

4 结论

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短信和邮件通信的复杂投票系统,改进了以往在线投票系统安全系数低,投票主题设置不灵活,投票轮次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指标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增投票轮次功能的设计上,有多种有效的制定形式可供操作者选择,且每一种选择都有相应的制定算法或原则,让同一种投票分多次进行变得更加高效,既易于操作,又便于维护。同时采用实名制投票形式,避免了同一个人通过更换不同设备进行刷票操作的隐患,多重密码保障机制让系统的操作更安全,结果更公正。

由于在线投票系统现在越来越趋于更大程度地模拟现实生活,所以本系统还需在多方面展现候选人评选信息的功能上做进一步的深入和研究,以求用户在进行投票时能够通过简单而有效地方式去了解候选人更多更真实的参选信息,从而让投票的结果更公平和公正。

参考文献:

[1]李刚.疯狂Java讲义[M]. 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第8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全镇农村党员“轮训”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镇党委和镇政府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农村党员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创新教育手段载体,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能力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二、组织机构

成立龙伏镇2012年农村党员轮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兼任办公室主任,为成员,各党(总)支部也要相应成立党员轮训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三、轮训内容

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服务全镇工作大局为目标,对广大党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形势任务、党风党纪等方面的教育。机关、事业单位党员轮训以“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好群众工作”为重点;农村和社区党员轮训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实用技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新社会组织和非公经济组织党员轮训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加强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规范为重点。

四、轮训方式

1、各党(总)支部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以支部为单位,分别开展党员冬季轮训。

2、本次冬季轮训可以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群众评议以及年度工作总结、检查、部署等工作一起进行,并邀请联系领导、联村组及群众代表参加,程序为:

(1)践诺公示。党员按照各自公开承诺的内容进行自查,总结分析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认真填写《党员公开承诺践诺情况公示表》,经过党支部组织审核后,在轮训前一周以书面形式进行公开承诺践诺情况公示。

(2)总结述职。在轮训党员时,各支部围绕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情况、推动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为民办实事情况、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对全体党员进行述职;各支部书记围绕自己落实管党责任制、谋划基层党建工作思路、抓党建工作具体措施、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对全体党员进行述职。

(3)领导点评。在轮训党员时,由支部书记对支部党员进行逐一点评,使每个党员切实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上一级党组织负责同志对支部工作进行点评。

(4)民主评议。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表等形式对支部和每位党员进行测评,开展党员、群众评议工作,征求党员、群众意见。

(5)专题培训。可采取党(总)支书记或邀请联系领导上党课、专家专题辅导、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知识竞赛、现身说法等方式进行培训;可结合“发挥五老优势,进行四项教育”活动的开展,请老同志上党课;推广菜单式选学模式,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工作要求

1、党员轮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讨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党(总)支部要精心组织,保证集中培训和民主评议的时间不少于5天,各党(总)支部要召开动员会,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制定好轮训工作方案。

2、针对流动党员较多的实际问题,要提前向党员发出党员联系,通知他们按时回来参加轮训,确保党员参训率达90%以上。入党积极分子可一并参加培训,因故不能参加的,必须向支部说明原因,切实履行请假手续。

第9篇:轮机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 话轮转换 大学英语课堂 相邻语对 纠偏机制 运用

一、引言

会话分析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会话是语言运用中的最基本形式。会话分析研究人们在日常会话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萨克斯等人从1960年代开始研究会话结构。他们指出,人的会话基本特点是会话人轮流说话。用图示即为:A-B-A-B-A-B。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法不断改革,尤其交际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会话分析的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推广,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一些教学启示。本文旨在从会话结构的角度,通过对一些课堂语料的分析,揭示这一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特点,发现其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

二、理论依据

萨克斯等人认为会话结构由话轮转换规则、相邻语对和纠偏机制组成。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它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话轮转换(turn-taking)

话轮是萨克斯(H.Sacks)、谢格罗夫(E.A.Schegloff)等提出的理论概念,用来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而David Crystal在《语言和语言学字典》中指出,话轮是社会学所用的一个术语,是会话结构研究的一个内容。会话被看作是“一个话轮序列,其中每个参加者是一个协作的、受规律支配的行为的互动的一部分”(David Crystal,1991:362)。萨克斯等人发现,会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参与者轮流说话。一个话轮就是一个人说的一段话。不论长短,只要说话人变了,一个话轮就结束了。(Coulthard,1985:61)。如:

A: Are these your books?

B: Yes!

B的回答尽管短,也叫一个话轮。

2. 相邻语对(adjacency pair)

萨克斯等人关于会话结构的第二个重要论点是相邻语对。相邻语对是由两段话语组成的序列,具有以下特征:

:相邻;

:分别由不同的人说出;

: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顺序排列;

:分门别类,不同的第一部分需要不同的第二部分,如,提议跟采纳或拒绝匹配,问候跟问候匹配等。(转引自Levinson,1983:303) 如: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问候语。从这两个话轮我们可以看出相邻语对的特征:相邻,分别由A和B两个人说出第一和第二部分,问候配问候。

3. 纠偏机制(repair)

会话结构中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纠偏机制。萨克斯等人说,话轮转换体系跟纠偏机制是相互协调的。当话轮转换体系出现问题,多于一个人同时说话时,就需要纠偏,纠偏分为“自启纠偏(self-initiated repair)”和 “他启纠偏”(other-initiated repair)。例如:

Hannah: And he’s going to make his own paintings.

Bea: Mm hm,

Hannah: And or I mean his own frames.

Bea: Yeah.

此例是一个自启纠偏,同时当说话人出现偏差时,其他人即使在说话人的话轮结束时都不会立刻纠偏,而是等待说话人自己纠偏。谢格洛夫认为,纠偏行为是偏好自我的。

我们讨论话轮在英语课堂中运用之前,应该明确几个概念:

(1)施与(dispensation)。任何场合的话轮替换都涉及两个方面,即话轮的指定与话轮的接受。话轮转换是两轮话语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产物。通过指定发言内容或提名发言对象给下一话轮施与类话轮。从话轮的角度来看,它将通过一系列替换手段使该话轮同下一话轮衔接。

(2)接受(acceptance)。接受类话轮指通过话轮替换手段使该话轮同前面话轮衔接。也就是说,此话轮表现出受前面话轮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先前指定的,也可能是自己选择的。例如:

Teacher: 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Student: My nane is...

这个例子就是先前指定的。在英语课堂中这类话轮很常见。

(3)并存(concurrent)。并存话轮同某一正在进行的话轮有联系,并起配合作用。这类话轮通常非常简短,如表示听者反应的mmm,right,buhu等。

三、话轮转换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话轮转换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语境中对话和日常对话相比,教学语境的规约性和对话的动机更为明确,意义表达更具指向性。如:

Teacher:Now,Zhang xiang,would you list up some verbs similar to feel usage?

Student: there are taste,smell and touch.

Teacher: Well, Zhang Li, could you add some others to Miss Zhang’s answer?

课堂情景中,一般说来,始发话轮的说话者是教师,会话双方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课堂会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话轮进行转换时,在选择下一个说话者有着一定的方式。

(a)指名方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教师作陈述或者提问,然后再指定具体某个学生的名字来接替下一个话轮。例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Jack?

Don’t you think so, Jack?

What is your opinion, Jack?

(b)手势

教师用手势示意某个学生来接替下一个话轮。当教师和学生彼此不熟悉或者老师一时想不起学生的名字时,老师通常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个人恳请。另外,课堂中有时也用直接的眼神示意。教师注视着下一个说话者,同时常常伴有鼓励的话语。从话轮角度来看,话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话轮转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符合大学教学的改革的交际法的趋势。

(c)目光

用目光提示发言对象。

诱发(soliciting)通过指定下轮话语的内容来确定发言对象,诱发的内容又可细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种。前者明确要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言语回答,后者要求用行为作出反应。如:Hands up if you know the answer.两者的区别可用下面的两例子进一步说明(见Sinclair &Brazil,1982)。

() A:What’s the time?

B:Ten to nine.

() A:Tell me the time?

B:Ten to nine.

上面两个例子中B的反应虽然一样,但前者是对Wh-question 的回答,后面是用tell激发一个行为,这个行为碰巧是用言语而已。下例是教师诱发的非言语行为,但同时也伴随言语行为:

Teacher:Shall we get our grammar books out?

Students:Grammar books.(take the books out)

虽然两种诱发对象都可能是言语行为,但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课堂活动,由问题诱发的话轮通常带有更强的交际性,更接近自然会话。这种方式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更自由的学习和发言的环境。

2.相邻语对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从上一节中,我们知道相邻语对总是以致意―致意、发问―回答等相关语对出现。但在教学对话中,组成相邻语对的两个话轮有时并不相邻,或者这种结构并不仅仅由两个部分组成,而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总结一下课堂教学的相邻对主要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指令―学生的执行指令(如:朗读、讨论等话语形式);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回答。其中,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相邻语对的主要形式。相邻语对是构成教学问答结构和转换的一个基本类型。在教学对话中,问答结构的各种形式都是相邻语对的变体,即具体形式如下:

(a) T提问―S回答的结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对话中的基本型的话语结构。如:

T: Can you sum up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S: 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b) T反馈+提问―S回答的结构

教师对上一个问题的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之后,常常紧接着提出一个或一组新问题。由于在反馈与提问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话语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因此,我们认为它属于一个话轮。如:

T: This is right. But can you explain it in detail?

S: Yes, it is ...

在课堂语对中最常见的是T反馈+提问―S回答式。

(c) S提问―T回答的结构

课堂会话中,教师并不总是完全的提问者,有时,学生也会提问。一般来说,学生的提问时向老师寻求更多的信息,或者说寻求空缺信息的填补。因此,问答结构表现为S提问-T回答的典型结构。

3.纠偏机制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在以上的“T提问―S回答”,“T反馈+提问―S回答”和“S提问―T回答”结构发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协调。比如说,在“T提问―S回答”中,多于一个人同时说话时,或者“T反馈+提问―S回答”的结构中的“S回答”出现偏差时,这时,纠偏机制就会起作用。例如:

T: Is Helen here today?

S1: Mm..., yeah.

S2: he is.

T: He is? Hh.

S2: Well, he was.

在这个会话中,可能因为Helen缺席,S1和S2想遮掩Helen的缺席,在话轮转换中出现了问题,这里就使用了纠偏机制,并且是自我纠偏机制。这样既保持了S2的面子,又维护了课堂的气氛。

四、结语

以上对课堂话轮归类分析,旨在了解师生的课堂话语行为,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本文希望借助这个分类模式对各类课堂活动的交际潜能以及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现代外语教学研究非常重视定量分析。对课堂的交际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进行量化显然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量化信息可以通过鉴定学生在话轮替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向来实现。学生在接受、改变、建立和完成系列话轮中表现起始意向(initiative)。如果主动指定、自选话轮或话轮中增加和改变话题,就反映出积极发言的交际意向,反之则表明参与程度不高。

通过对英语课堂会话的实例分析,还得出会话分析理论和我们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课堂互动性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话轮转换机制是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纽带。课堂话轮分配和模式是我们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相邻语对和纠偏机制是话轮转换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在英语课堂中,这三者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tephen C. Levinson.Pragma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谭晓云.会话分析与教学对话结构[J].昆明师专学报,2007,29.

[4]赖定来.英语课堂的话轮分配分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2003,9.

[5]伊英莉,孙启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话轮转换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