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

第1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69-04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也是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类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改革质量,我们必须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的古代汉语课是为师范教育类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早在1991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就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这项规定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了详细说明。但相对于高等本科院校的古代汉语来说,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对要低一些,这和学生的基础、课程类型、课时数,教学方法等有所差异有关。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差异,本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常用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为学习中文专业其他学科扫除语言文字障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并借此来了解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由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历时久远,具有一定的难度,其实用价值不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因此,在高等专科院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普遍不重视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大量压缩课时,这一现象给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使从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诸多困惑。为此,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这些调查结论可以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新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通过各种方式对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尽管古代汉语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大多数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够明确。在我们调查的所有问卷中,只有18%的学生喜欢古代汉语,有的学生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古代汉语。这一调查数据充分说明高职院的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自然也就不端正,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上甚至出现一些学生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现象。

据调查分析,之所以出现大量学生不愿意学习该课程,是因为,一方面,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中最枯燥、艰涩难懂的一门课程。因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为古代的语言,特别是上古时代的语言更难懂,即使学习作品也是以古代的文字、词汇、语法等为基础的,再加上有的教材是繁体版,语言时代的差异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困难,一谈到学习古代汉语就觉得难学、难懂,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排斥。另一方面,学校对师范教育古代汉语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受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而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从实用性的角度就被大多数高等学校忽略,似乎古代汉语在就业中根本派不上用场,由此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古代汉语并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将来他们从事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很少用到古代汉语,用中学接触到的那些古文知识就足够了。其实不然,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将加大基础教育语文知识的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要受到重视,如果当代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古代汉语,将来很难胜任中小学的语文基础教育工作,对基础教育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我们调查的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对古代汉语的重视程度也令人担忧,学校对此课程的课时安排逐年缩减,基本上不能够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中文专业中最难教也最难学的一门课程,课时量又少,根本无法达到本课程教学计划的目的。据分析,一方面是近年来打着就业旗号的各种考证现象的升温,使得学生为了就业而参加各种考试,学校也为此提供各种考证的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开设五花八门的选修课,使得学生真正学习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时间大大减少,更不用说学生自学专业知识了,很少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买一些跟古代汉语有关的书籍,来拓展古代汉语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学校和学生对古代汉语的重视程度都比较弱。

(三)缺少高职院校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

我们对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进行了调查,大部分院校所选教材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相同。教材内容多而复杂,专科阶段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接受这些教材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又有一定的限制,再加上较少的授课时数,远远达不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调查学生是否喜欢目前使用教材的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不喜欢。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比例,最主要的原因是跟我们选取使用的教材有关。目前使用的教材,包罗万象,知识内容广而博,但难度大,缺乏实用性,与高职院校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脱节,所以不太受高职院校学生青睐,教师使用起来也费劲,这也是导致大量学生对古代汉语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四)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单一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繁多,理解难度大,在教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讲授法,知识内容讲完就了事,虽然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正如钱毅所说,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学习习惯,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1\]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动手能力强,我们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同时,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手段缺乏直观性、丰富性,有些教师,只是运用现代语言表述,很难直观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运用不太熟练,往往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不停板书,讲得沉沉欲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也极为不利。

我们对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转变,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教学培养目标,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是高职师范生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往往因缺乏实践能力而被拒之门外,并且与师范院校的本科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使得高职院校师范生面临就业的严峻压力,从而让学生形成了古汉语学习不重要,学不学无所谓,学不好也无所谓的态度。更为严峻的是部分高职院校对该课程有偏见,认为古代汉语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既与现代生活脱轨,又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于是,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增加了许多所谓的实践技能课,大量压缩汉语课程的教学时数,尤其是古代汉语的教学时数被大幅度削减,远远不能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本来古代汉语的专业性就很强,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这门汉语学科自身又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学模式的陈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让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为改变目前高职师范教育古代汉语的这种教学现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大胆改革探索。

三、高职院校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从高职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与目的及目前教学现状出发,并参考兄弟院校同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主要从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与古代汉语相关的选修课。从我校近三年古代汉语教学时数的削减来看,古代汉语的教学陷入巨大困境,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大量削减课时上做文章,其实这样未必有效。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谈何培养实践能力?学生对此也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对待教学课程设置,如果确实需要削减,为其他课程让时间,可以变相增加一些选修课程的时数,例如可以围绕本课程知识,适当增加一些古代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其次,对于教材,最好要精心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材改革,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选取什么样的教材适合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徐小兵指出,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的高职古代汉语教材,师专古代汉语教材也很少,很多高职高专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所选教材均是通用教材。\[2\]针对高职师范教育的教材更是欠缺,多数选用传统的师范本科院校教材,而且选定一本教材连用数年,作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知识得不到更新,不能了解本专业课程的最新研究动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视野不够开阔,应对教师和学生都不利。因此,我们应大胆尝试从教材上下功夫,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并非都要面面俱到,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正准备着手解决这一重要课题。

再次,构建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并进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我们应该选取适合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传授给他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熏陶的同时,通过实践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针对高职古代汉语课程内容,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压缩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补充一些新颖且紧跟时展需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时捕捉语言学界的最新信息。这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近两年在教学中也一直在尝试,学生反响较好。

最后,积极探索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也在飞速传播,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我们更应该紧跟科技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张志梅在师范专科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就提出,古代汉语教学应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深入浅出”式、“身体力行”式、“手舞足蹈”式等,此类形式,张志梅称之为“佐料”法。古代汉语就像待烹的山珍野味,而灵活多样的教学表现形式则是“佐料”,“佐料”用得好,“山珍野味”才显得美妙。\[3\]古代汉语教学手段多样,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我们让学生更换角色,承担文选课部分篇目的讲读实践训练,一个班分为几个组,每个组承担不同的篇目,集体备课,分组训练。这样让学生当教师实践训练,一方面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加以巩固,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提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以及结合地域文化寻找生活中的语言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古汉语知识等,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既培养了兴趣,又扩充了知识,实践能力也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从古代汉语教学目的与内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查了高职语言课程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并进行了分析,发现高职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上学生感觉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枯燥乏味,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等。为了摆脱目前所面临的教学困境,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特点及近年来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深刻体会,尝试对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进行以上改革探索,重新审视课程定位,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代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钱毅.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第2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我们应该重视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本科教育的根本性质。汉语言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责任。所以,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还有一些区别,即它更应该具有大学本科教育的系统性以及育人性。崔永华老师在其论文中非常有见地地提出了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文章认清了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育与单纯的汉语国际教育即汉语教学的区别。对留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要求,而中国古代文学中优秀的文学篇目可以给学生这样一种熏陶和培养。“在古代文学中学习中国语言之美,学习中国文人忧国忧民,淡泊致远的精神操守,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对比国外高校的中文专业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的重要性

在国内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课或者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中文专业的重中之重。该课程一般有两学年的教学任务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中文专业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国外大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欧洲,开展汉学研究较早的大学里,教授很重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甚至很重视培养学生对古文原典的解读学习。在近邻韩国,中国文学课在很多高校的中国语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韩国大学里开设中文本科专业的学校现在超过了一百所,各大学的专业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称作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有的称作中国语专业,还有的是在中文系下面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中国通商、中国语言文化等。这里谈的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化方向的中文专业的情况。笔者 2012 年曾在韩国庆南大学中国学部讲授一年汉语,了解了庆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中,学部为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了中国古诗选读、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小说和中国古代文论四门课程,学时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等同,均为每周 3学时。通过对这四门课程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分项地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阅读了经典的原典,同时对中国文学的特质以及主要的文学类型的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文本是繁体汉字,这样可以一边学习古代文学一边实现认知繁体汉字的目的,这对于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韩国的其他高校也很重视古代文学课程。韩国学者文大一在其文章中列举对比了首尔大学和成均馆大学的中文课程。其中首尔大学在一年级开设中国古典文学探索,二年级开设中国历代诗歌讲读,三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47%。成均馆大学二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三年级开设中国名诗鉴赏、中国小说概论、中国诗曲的理解等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26%。有的学校在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概括介绍中国的文学概况,随着学生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在三四年级开设文学、诗歌等文献阅读课程,此阶段倡导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原著,切身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朱锦岚老师提到韩国加图立国立大学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取消了毕业论文,代之以 5 门课的毕业考试,而这 5 门课中,有 3 门是必选课,包括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2007 年毕业考由 5 门减少为 3门,即中国语、汉字和中国文学史。可见,在对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学科知识要求方面,中国文学史的内容绝对不可缺少,是在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专业课程。同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相类似,都是以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语言文化为基准的四年制本科学习。从国内外语专业的名称来看,我们的外语专业的名称都是语言与文学并重,如: 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名称就体现出了学习的内容,即要学习该门语种的语言也要学习用该语种成就的文学。例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就一定要开设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或英美文学史这类课程。学生们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习到经典英语作品,真正掌握该语言在文学方面的体现和运用,进一步增强其对语言的领悟。因此,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古代文学是留学生探寻中国文化内核的一把金钥匙

语言是工具,是载体,文学以语言为工具,展现丰富的人性以及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映现。它对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文化底蕴有重要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失去文化精华土壤的语言是苍白的,也是没有深度的。季羡林老先生曾写道: “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等等,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中国文化的内核追求平和、含蓄、中庸,中国文人高洁的品性,忧国忧民的情怀,谦逊重义的处事准则都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承载着中国宝贵文化的文字都传承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文学语句中包含着汉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具体的方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古代文学作品中深深地蕴含着中国的精神和中国的脊梁。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多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精髓中。中国古代文学课就是这样一门让学生体会文化精髓的课程,它承担了审美鉴赏与性情熏陶的美育任务。黄爱华老师认为“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透过语言的外衣深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才是文化重要性所在。”诚哉斯言! 通过朗读并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可以让学生在平淡醇美的自然风光中见诗人心情的恬静,淡泊名利,在率真的白描中透显深远的精神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文人的精神情怀; 在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与诗人一同体会平民百姓的艰难生活,从而也培养学生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情心和情操;在易安词作中领悟含蓄蕴藉,词的委婉曲折并留有无限想象,好似中国水墨画般悠长。这些都是属于中国的文化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四、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第3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古汉语;“双改”;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5-03

2012年赤峰学院全面启动了学分制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简称“双改”)工作,制定了《赤峰学院关于深化“双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真实状况,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古代汉语”课程“双改”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水平和运用能力,“古代汉语”课程“双改”课题组进行了关于“古代汉语”“教”与“学”方面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4年下半年,我们对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1、2班、2012级3、4班、2013级3、4班共6个班208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着重针对赤峰学院文学院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习惯、教法、自学、障碍、考研以及今后对古汉语的运用等几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表208份,收回200份,有效率96.9%,并抽查了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你对“古代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你对古汉语这门课感兴趣吗?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9%的学生选择了很感兴趣,有53%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感兴趣,这是令从事古汉语教学的老师们感到欣慰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选择“不太感兴趣”和“没兴趣”的占了32.5%和5.5%。我校文学院的很多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如果这些“准”语文教师们对“古代汉语”这门重要的基础课都不感兴趣、没兴趣,那以后怎么可能教好中学文言文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将近40%的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不高呢?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学生对课程目标了解不够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之后又有什么用。认为“好像没多大用处”,“教学内容繁多、艰涩难懂”,“学习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方法陈旧老套,课堂气氛沉闷”等。这一调查结果使我们看到,当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与“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关系最为直接的是教材,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来一直使用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学生对这套教材的看法,可以从他们对“《古代汉语》教材的评价”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得知。

对于“你对文学院使用的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的评价。”调查结果如下表。

在这一问题中,7.5%的学生选择了A项;71.5%的学生选择了B项,认为教材“通论、文选和常用词”结合的好,但很难自学;21%的学生选择了C.D.两项,认为教材内容脱实际,应换教材。选择B项“通论、文选和常用词有机结合,但自学较难”的同学很多,有些同学还在这一栏中注出“不认识繁体字,无法预习。”可见,教材上的繁体字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有71.5%的学生认为自学较难,原因也是难在不认识繁体字,无法预习,这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印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繁体字简化方法表》,将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对应规律、简化方法一一列出,发给学生,将所讲授的“文选”名家朗读材料拷给学生,方便了学生自学。需要注意的是,有21%的学生选择了“内容已经跟不上实际需要”和“换教材”,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还不太了解教材内容,学习还不太入门,应激趣引导。因为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是精品教材,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个别老师的讲授不够生动有关。

对于“您认为古汉语教师急需加强那些素质(多选)。”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知,选择A.E.的占4.5%,要求写出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要加强趣味性”。最应注意的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具有“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能力”和“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占38.5%。这就要求古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必须要运用自如,这样才能与学生互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选择“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能力”的占18.5%,强调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结合。从中可以看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与实践运用能力强的教师受学生欢迎。

对于“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您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选择传统方式(粉笔+黑板)进行教学的学生不多。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对于“你是否愿意选择古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从大二就有明确意向愿意选择古汉语方向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仅有10.5%,比较少;有28.5%的学生表示勉强;有37.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有23.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选择意向。这就提醒我们,在大二的古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随时注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设置有意义的调查研究项目,指导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良好的基础。从此表我们也看到,古汉语这门课对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导致了写这方面毕业论文的学生很少。这种现象不容乐观,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激趣、诱导,使其乐学,学以致用。

对于“你对古汉语教学实践的满意程度如何?”调查结果如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 学生对课外古汉语教学实践“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有62%,可以看出有用有趣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还是感兴趣的。同时也应看到有将近10%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还需强化引导,要求必须完成课外练习。还有将近1/3的学生不太满意,有可能是懒惰原因,还需深入细致调查。

对于“你认为古汉语最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调查结果如下。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选择“闭卷考试,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科学合理搭配”的占48.5%,将近一半,学生喜欢这种测试方式。选择“开卷与闭卷综合”的占35%,1/3多一点,这也是一种需要探索完善的考核方式。选择“开卷考试”和“其他形式”的只占16.5%,这种测试方式只有很少学生喜欢。

对于“如果您是古汉语老师,你会怎样激趣,讲授?你怎样和学生沟通?”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1)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语言现象联系起来,融会贯通。(2)通论与文选、常用词紧密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这样,课能更生动些。(3)分成学习小组,探讨问题,互相交流,教师更正。(4)上课时多引入一些课外的又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东西。(5)要有幽默感,精讲要点,讲清讲透;让学生记上笔记,让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6)和学生做朋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与语言有关的实践活动。(7)希望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供发表的园地或途径。这些建议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古汉语“双改”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总结

这次调查问卷组织严密,回答时间充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说出了心里话,因此,基本达到了较好的预期目的。这些数据基本上可以作为今后我院古汉语“双改”的依据。通过分析可知,目前古汉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急需作出策略调整,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程目标不明确。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古汉语课程目标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现代社会学好现代汉语就可以了,没必要学习古汉语。第二,造成古汉语课程难学的原因:一是认为古汉语没用;二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学,但教材是繁体字,很难认,无法自学,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三,课程内容上受外语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重点本应是本专业课程,然而,学生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却都用在了外语四、六级学习上。第四,教学模式上单一。个别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课堂枯燥沉闷,影响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第五,考核和评价还需完善、规范。

(二)教学“双改”思路

第4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着。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沾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着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着,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第5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注重

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学进行深入验证,并从中思考历史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思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感情,协调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好地接轨,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中进行创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实用主义以及功利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逐渐导致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发展面临着困境,一些学生完全为了考试、求职去学习相关知识,但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远的距离和差别。因此,许多中文专业学生单纯地为了修满课程学分来进行学习,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这门课程的精髓。目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快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改变当前现状。

一、注重专业课程间的关联性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的课程种类比较多,在所有的课程类型中,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分别分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各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大学生入学之后的四个学期,然后在每个学期中分别设置了54-72个学时的课程时间,教师对这些时期的文学史进行讲授,能够让学时清晰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文学作品展开深入学习,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对作家的思想观念有着更加深入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特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在中国古代汉语课程完成之后,继续开设现代汉语课程,中国古代汉语课程主要为了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音义和字形语法,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从而具备良好的汉语言文化修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所以在第一学期同步开展古代文学和汉语教学,才能让两门不同课程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的教师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学素养,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二、注重培养教师的授课能力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的内容,所以需要安排四个不同的教师来分为不同阶段进行讲解,虽然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文学课程讲解上非常优秀,但是也会把整体的汉语言文学史进行割裂,不同阶段的教师只会负责自身范围内的教学任务,非常熟悉某一专门的课程,但是没有深入了解其它分段的文学史内容,结果导致各个分段的课程内容无法联系起来,讲授过程中产生问题,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经常导致前学后忘的现象出现,把汉语言文学史知识结构打散,无法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产生,开设了古代文学的课程,基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需要和关于古代文学课改革思考,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以改革和发展要以学生能力训练为宗旨,除了情境教学,教师也可以大胆尝试项目化教学。

三、注重处理文学史和作品之间的讲授关系

目前,在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文学史和作品进行密切结合,对文学史和作品进行同步讲授,这种授课的方式能够节约大量的课时,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凝练,但是无法协调处理文学史和作品之间的讲授关系,讲授过程中比重很难进行平衡控制,如果多讲文学史,或者多讲作品,都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出现偏差。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以学生诵读文学作品作为出发点,在诵读中积累大量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加精简地讲解叙事作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应用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非常枯燥、乏味,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加强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师根据课堂内容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利用音乐、画面、语言以及表演来呈现古代文学作品,才能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以设置《离骚》的背景音乐,通过采用独特的音乐旋律,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思想,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达到知、情、意合一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注重”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教学改革工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探索,才能提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钊.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25(6):135-137.

[2]张亚军.试论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为中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98-101.

第6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就业 蒙汉兼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16-0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各地高校开始扩招。各地各类高校通过招收更多的学生,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但是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特殊就业群体的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少数民族的生活福祉。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我国边疆,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区域发展优势。近年来内蒙古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各类高校结合当地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积极推动了蒙汉双语教学,因地制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蒙汉兼通型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基层各类高素质人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蒙汉双语授课大学生达不到社会要求的标准。1999年以来,招生数量越来越多,但学生的质量下滑,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学设备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等原因造成了教学质量上不去,蒙汉双语授课学生的竞争力不强,就业率低下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探讨高校培养蒙汉兼通人才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如何加强创新改革“蒙汉兼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从高校层面提出建议和思路来提高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和培养,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蒙汉兼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有关文献的研究,蒙汉兼通毕业生是指蒙古族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并能熟练使用蒙、汉两种语言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内蒙古的高校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到上世纪末高等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之后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现实当中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率相当低下。据调查,内蒙古自治区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采取的政策是积极的。从党和政府方面来说,对参加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考试的学生特设岗位,即蒙汉兼通岗位,或给予适当的加分政策,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进入公职人员的队伍。从2014年的内蒙古公务员考试信息职位表上看,共招录了731个蒙汉兼通人员,占总招录人员的7.44%。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办的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校园招聘会上,128家企业当中三分之一的企业要求招用蒙汉兼通或懂蒙古语的优先录用。这些足以说明蒙汉兼通求职者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从高校方面来说:各高校根据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本单位的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并加强就业指导,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如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制订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方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范围、任务、目标、工作体系、队伍建设、主要规程、学生培训和咨询开展等,做了详细的规定。把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作为人文类选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管理当中。

虽然有关部门以及高校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高校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这些政策及做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或改变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为项目就业,如六项基层服务系统、公益性岗位等;升学(考研),从内蒙古教育厅的2013年全区教育事业统计简报的数字来看,2013年招收的少数民族研究生人数为1663人,2012年为1628人,增加了2.15%;非国有企业或农牧区特岗教师职位等。

二、蒙汉兼通学生的就业难原因分析

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有很多,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接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利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实现了考生的高升学率。内蒙古自治区在高考录取时对蒙语授课学生单独划分数线,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门槛,保证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校对蒙语授课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缺乏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的意识。按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还尚未形成。学校的新专业设置主要以当前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为依据,未能全面把握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就直接导致了“蒙汉兼通”毕业生过剩或总量不足的矛盾现象。

(二)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与高校办学思路不对接

高校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忽视了实践教育,培养人才单一,缺乏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要。从1999年扩招至今,全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基础建设和仪器设备等硬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学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等软件不尽如人意。如某些高校的办学思路是“大而全、多而广”,大就是指办学规模要大,全就是指覆盖的专业要全,多就是指师生员工的数量要多,广则是指社会效益要广。某些高校为了覆盖所有专业,对历史、哲学、法律等“红牌”就业专业进行扩招,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难。还有一些高校不以科研学术、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努力的方向,反而追求功利,注重效益,有的甚至把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效益的风向标。

(三)社会所需人才与高校专业设置不对称

高校对蒙语授课学生开设的专业较单一。内蒙古的高校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开设了一些蒙汉双语授课专业,但是它们的起步较晚、学术水平不高,在招生和就业上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些高校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而是立足于本校师资条件,开设并调整蒙汉双语授课的专业。结果这就导致了少数民族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用人单位不能招到合适的专业人才。

(四)社会实践与高校就业指导不连接

蒙语授课学生的生活节奏比其他民族较慢,竞争意识较薄弱,与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格格不入。目前,许多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规划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但是课程内容较空洞、单一,授课方式只是简单的灌输理论和政策精神,而且这些课程一般用汉语授课。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掌握知识上往往也是一知半解。

三、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应对蒙汉兼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关系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虽然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是人才培养的错位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想要根本上解决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人才培养层面入手。高校应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思路,着力解决蒙汉兼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适应社会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蒙汉兼通双语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有三个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其核心职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问题。“产品”是否被社会接受,取决于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就业情况。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来规定,并通过一定的课程来支撑和实现的。课程框架决定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把蒙语授课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蒙汉兼通人才培养模式,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从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把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做好,培养出高素质的蒙汉兼通型人才。

(二)突出特色,更新办学理念

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生存发展,必须突出自身的发展特色,拿出办学强项,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办学理念,适应社会需求。高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找准自己的办学思路,有针对性地培养蒙汉兼通人才,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风格。同时,高校对蒙汉双语授课的学生开设具有特色的热门专业,以便为他们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基于就业趋势,完善专业设置

高校基于竞争激烈的就业趋势,培养高素质的蒙汉兼通人才时应正确把握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入市场调查,了解国家、区域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现有专业,进行新专业的申报工作。基于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率低下问题,高校应依照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求,完善现有的专业,并申报增开就业率较高的学科专业。蒙汉兼通型人才的最大需求是农牧区,那里需要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蒙语授课生的专业结构,加大投入建设,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对高素质蒙汉兼通人才的需要。

(四)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对在校的蒙语授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要结合学生特征和专业特点,内容要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可操作性。高校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平台,从而促进蒙汉双语授课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实现个人的就业。高校加大力度,宣传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整个社会了解并重视蒙语授课学生,促进蒙语授课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就业群体中的特殊人群,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就业形势,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层面提出思路,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蒙语授课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汪子云.蒙古语授课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7).

[2]敖四.就业竞争力导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9).

[3]海日罕,赵国年.蒙语授课学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

[4]祝凡.内蒙古高校蒙汉兼通型人才培养研究――以驻呼本科高校为例[D].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第7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教育改革;《古代汉语》

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并草拟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这里的“不适应”,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教育体制的“不适应”和教育方法的“不适应”,“不适应”就需要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传统学科也必然要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俱进,作出必要的调整。

《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老师台上教,学生台下学”的教学方式成为一种惯用模式,这种传统、保守的教学模式与现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的诸多弊端在教学实践中被暴露无遗,在教育改革是一种必然的大趋势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展示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要立足于对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的充分展示。

一、明确培养目标

人类的教育,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自身的调试。以前认为商学、农学、工学不值得学习,更不值得进行研究,只有文学、神学、法学、医学才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才是大学需要的教育;现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学校科系划分以后,商学、农学、工学这些学科反而更重要,文科反倒变得似乎无关紧要了。

经济高速发展时代,面对经济大潮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也就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自身的特点,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要做到:①必须打破学生现有的以经济为终极目标,急功近利的观念。《古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的古老学科,不可能像物流、会计等专业所学的专业课程那样,可以为经济创收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也不可能具备职业院校所设置的技能课程那样周期短,可以即时收效。②必须改变现有体制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来说,《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难学。要学好《古代汉语》,必需要有《现代汉语》的基础,还要有《语言学概论》的理论支撑。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风浮躁的时代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周期短、见效快、能挣钱的学科上,而《古代汉语》就遭到了冷落。这样的现状是失衡的,就算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也必须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和合理均衡的知识结构。

学生必须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为文化的传承人,除了具备创新能力和具体操作的实践能力,还要有中国古代文化、古典文献的知识积淀,我们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 讲道德,有理想,热爱传统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各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应变能力灵活自如,互通互用,专业知识扎实全面,实用能力强,具有丰富的创新能力和高超的实践能力和互通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

二、存在的问题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随着教育的大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极高的推崇,传统学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巩固加深,《古代汉语》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承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者,全民人文素质提高的引领者。但是,《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却面临诸多问题:

(1)受到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古代汉语》课程受到冷落。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指导下,各种企业蓬勃发展,人的能力大小往往以收入高低来衡量,“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偏离了信仰的正轨。又由于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受到这样的大背景影响,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些“能挣钱、好就业”的课程上。就我所任教的财经类大学而言,学校根据学科划分所设的院系就有30余,而其中“会计、金融、经济”的招生规模最大,且往往最先招满,可见其受追捧程度之高。《古代汉语》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自然受到冷落,我的学生就曾经问过我:“老师,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用?”

(2)《古代汉语》涉及的内容丰富,且所涉及的知识难度较大。《古代汉语》要学习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理论知识,掌握修辞、古书注解等技能型理论知识,还有古代文本阅读的具体实践操作,与《现代汉语》相比较,《现代汉语》不需要解决文字的问题,而《古代汉语》不但需要,且还是繁体字。另外,《古代汉语》的知识是共时和历时共同学习,呈立体状态,比如,就词汇而言,不但要掌握某一时段的词汇面貌,即共时层面的面貌,还要掌握词汇的历时发展状态,即历时面貌;就语音而言也是一样的,要掌握上古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近代汉语的语音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

目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方面的方法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体系性的结论。《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专业兴趣爱好为动力。课程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古代文本的感受和阅读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阅读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走进古代文化,获得人文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鼓励诗词创作,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提倡学科综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的综合。

三、具体措施

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可采取以下措施:

(1)改变观念:A.让学生了解大学教育的改革现状及《古代汉语》的重要性。B. 让学生接受《古代汉语》教育改革后的新理念。

(2)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需要大批优秀的《古代汉语》教师,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要多方吸收各个学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要定期派有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外放学、学术交流,要不定期的聘请名校专家作高效的学术报告。教师不仅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授给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学生。有了伯乐,才能有千里马,只有具备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育出高水平的学生。

(3)教学方法:过去的课堂教学,没有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能力被限制,创造性被压抑,个性被剥夺。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阅读能力。A.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阅读古代文本。《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涵盖的面较广,既要求有理论的掌握,也要求有技能方法的操作,即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并和教学改革有实际联系。B.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具体的例子很有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举实例的方法,让学生具备感性的知识,从而喜欢上这一门课,让他们有机会自我展现所掌握的知识运的用能力。只有这样, 《古代汉语》教学才能收到实效,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才能在今天顺应教学改革大潮而立于不败之地。

第8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愈加提升,国家形象及文化符号也获得了更多国外友人的关注和喜爱,有很多外国人及华人华侨对于中华汉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发展现状,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大学或是中小学机构也开设了汉语学习的相关课程,更好地去了解我国语言及文化,同时也有许多外国人及华侨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为了满足当前教育需求,我国在高校范围内开设了留学生专业及对外汉语课程,同时国家汉办也在对外输出优秀的汉语教学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囯的语言及文化,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对于汉语的学习需求。另外包括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等机构在内的组织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世界各地热爱汉语教育的学习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在对外汉语中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从狭义层面可指中国古代古典文学作品;从广义层面而言则包括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内容,除了狭义层面的内容以外,还包括重大文学运动及事件、不同文体的起源及发展、典型作家研究及作品考据、文学流派及理论等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之中,中国古代文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教学地位与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文学又可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和教育,有助于国内外汉语学习爱好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从其优雅韵律,精美构词,遣词造句之中充分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底蕴及民俗特征,对于对外汉语的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汉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意义便在于中华文化向域外的传播,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输出过程,同时也是树立我国国际形象、扩大文化影响、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的机会所在。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基于古代文化类型及其衍生作品进行系统化知识归纳和教学,引导汉语学习爱好者进入一个雅致和古典的汉语言学习氛围,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魅力,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及汉语言学习的兴趣。这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学有所了解,同时还能了解每一个时展阶段涌现的优秀作家及作品,另外还可以对古代文学的文论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建立感性的文化认识,还能够将其升华至真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之中。

三、在对外汉语中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问题

(一)对于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工具性和技术性特征日益增强。针对教育层面而言,由于受到就业导向型教学目标的影响,各类型专业性技能及职业资格考试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类似于文学教育等偏向于理论研究专业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低。针对对外汉语专业教学而言,关于汉语的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视程度更高,但就古代文学教学等文化熏陶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够。这样的教学现状将直接导致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缩减,同时教学内容无法得到相应的拓展和加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只能停留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概括勾勒之中,对于具体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则较难实现拓展教学。

(二)过于注重语言技能教学

在当前教学形势之下,我国教育体系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常容易将其与汉语言专业这两者之间进行混淆,或将对外汉语专业等同于中文专业,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科教学和专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注重语言应用技能的掌握及实践训练的问题,忽略了文化输出和熏陶的重要影响作用。这样的混淆实质上来源于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错误认识,认为对外汉语即汉语言能力的应用教学,忽略了其跨文化教育及文化输出的重要本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直接应用性并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定位还是存在不太明晰的情况,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导致一知半解的情况,较难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三)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安排现状并不乐观,教师较难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赖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古代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为主,机械化地讲解相应的创作背景、文体风格、篇章主旨及文学艺术特色等知识,力求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时间内灌输更多的古代文学常识,这一教学模式客观而言有其系统教学的优势,但由于其教学模式的单一和刻板,较难激发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在文化素养、审美鉴赏及人格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较难发挥文化的长期熏陶和潜在影响的真正作用,不利于跨文化教育的长效开展.

四、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一)重视古代文学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含蓄感

为了更好地实现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需要从教育理念上加强重视,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国古代文学基本上可分为诗词曲赋这四个类别,按照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又可以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代文学以及清代文学等。在古代文学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当属其含蓄感。一方面这来源于汉语言自身的意义和简约特性,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表达习惯。这对于国内外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学习者来说,极容易带来跨文化理解方面的障碍和不适感。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尊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在这一个重要的心理转换阶段需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在学习异域文化过程产生的文化理解障碍是极为正常的,需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指导下进行古代文学的学习。

(二)由语言技能转化至文化内涵熏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其显著的民族文化烙印,对于处于不同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在不同环境下容易造成跨文化理解困难,很有可能形成一定的误解,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知识是极为不利的。中国古代文化倡导乐于奉献、隐忍坚持、忠君爱国、追求理想等崇高的情怀,如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弘扬了具备某种特殊力量,同时愿意牺牲自我全身心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如盘古开山辟地,骨血化为山川河流,但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则较难理解这样的民族精神。再如屈原忠君报国的伟大精神,勾践卧薪尝胆的不懈坚持,外语学习者较难理解为何君王已厌弃自己,但依然要选择以身殉国。

(三)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内在魅力

在上文提及到,我国古代文学具备极强的含蓄感和意象美。因此汉语学习者往往容易对此产生心理疑惑,较难将抽象意象与内在情感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一现象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实效性。

第9篇:古汉语文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分析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演变的综合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作为内蒙古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中坚力量的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也有着同样的就业难题,再加上他们必须要适应主流文化、克服语言障碍等特殊境况,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做好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家庭、高校,也是反映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渠道。

一、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困难及成因剖析

(一)蒙古语授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的原因。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高校蒙古语授课设置专业就业率偏低,并且有个别专业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需求。在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汉语言文学课程。导致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汉语沟通能力差,只能依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日常积累来提高,收效甚微。在大部分高校,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许多课程比汉授生要求简单,硬性指标少。这些降低低标准的优惠机制,反而影响了他们自律、自强和能力建设。

2.高校日常管理问题的原因。大学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关键期,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蒙古族学生由于热情、老实、直爽的性格,自律意识不强,导致对学习的态度不正确等不良后果。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跟进不够、指导不到位现象常有发生。

3.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原因。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由于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量大、经费有限等原因,以及没有系统研究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原因导致就业率低。

4.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对蒙古语授课重视不够,蒙汉兼通教师紧缺。部分教师普通话不过关导致学生听讲更加困难、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二)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原因

蒙古语授课学生习惯用母语来获得知识和文化,运用母语来沟通交流。由于蒙汉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蒙汉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使大部分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汉语沟通能力大不如汉授生,从而就业率也大不如汉授生。极大部分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来自于农村牧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心理,就业预期高,就业压力大、创业意识不强等。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热爱文体活动,大部分时间用于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导致学习时间不足。

二、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生就业困境对策

(一)蒙古语授课教育层面对策

1.加快高校改革步伐。高校要开展针对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调研,了解就业现状,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要以大学生能力建设为中心,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培养民族特色人才。建议合理设置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毕业条件,从严要求,提高本领。

2.配备蒙汉兼通的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并要求深入学生掌握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信息,并采取帮扶手段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就业部门要设立专题研究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方案,积极开拓适合于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4.按照比例配备蒙汉兼通专业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从严要求教师授课用语。

(二)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个人层面对策

1.科学认识就业优势。(1)政策优势。引导利用政策帮扶优势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目标,全力推动解决蒙古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2)语言优势。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蒙古语言文字。并通过汉语教育的普及,大部分蒙古语授课大学生蒙汉双语兼通。对民族地区就业市场来讲,蒙汉兼通其实是一项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3)地域优势。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建设家乡和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需要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全区多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在广阔的民族地区,蒙古语授课高教毕业生就业理应大有市场。

2.练就良好的就业能力。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要冲破思想壁垒,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刻苦努力,练就硬本领,提高就业能力。

3.设立多项帮扶措施,使蒙古语授课大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创业。

4.引导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做到学习与兴趣发展俩不误。

作者:雷雨澎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查娜.高校蒙古语授课学生外语学习潜能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

[2]九月.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白身存在问题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3]照格申白乙.影响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解决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