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先帝创业未半精选(九篇)

先帝创业未半

第1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出师表》如何斟词酌句,由于诸葛亮特有的双重身份,也许让他确实有些“双手提篮”之难。作为父辈,他本可直言不讳的训导刘禅:但作为辅佐之臣,他在表述自己的某些看法时却只能点到为止,不得不委婉含蓄,毕竟他还得顾及到人臣之礼。

站在“人臣”的角度来分析《出师表》之类的文章可谓多矣。拙笔试着从父辈的角度来解读《出师表》而讨教于同行,不知可否?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提到“先帝”前后竟达13次之多,恐怕绝非偶然。这不仅是表明诸葛亮怀有对先帝的感戴之情刻骨铭心。同时也可说明于出师之际以此来劝勉后主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借先帝之名来巧施对后主的训导之意。可以说表文中每一次提及到“先帝”就不亚于是对后主所做的无声的“耳提面命”。

表文一开篇就提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之事,这无异于是给了刘禅当头棒喝式的警醒:你父亲开创的帝业还只进行到一半就离开了我们。你可不能让你父亲的帝王之业半途而废,也就是说帝王之业不能败在你的手上:完成你父亲未竟的帝业这一重任就落在了你的肩上,能否担此重任就看你的了。你可不能做你父亲的不孝之嗣吧,否则,日后你将何颜面去见你的先父呢?

这不是明摆着借先帝之口吻在暗暗严辞训导刘禅吗?

诸葛亮帮助刘禅分析并认清蜀国所处的国内外严峻而又令人欣慰的形势时,又警醒刘禅注意“盖追先帝之殊遇”的客观事实。那意思是说:蜀国呈现的形势固然令人振奋,但你可要自知之明而不可盲目乐观。要知道。蜀中朝野上下那些不懈于内者及忘身于外者,他们全都是看在你父亲对他们曾经有过“殊遇”的份上。如果你现在的作为不能使他们看到是你父亲“殊遇的延续”,说白了,就是不能从你的身上看到振兴蜀国的希望,他们就会丧失奋发的劲头和信心,失望于你,那么蜀国的前景将意味着一片黯淡,这种局面可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于是建议后主“宜开张圣听”,因为后主的某些表现实在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光先帝遗德”告诫后主,你父亲的美德在蜀国上下那是有口皆碑。如果你不能做到发扬光大你父亲的美德。那等于就是你把臣民为你进谏的道路给堵死了,你就是只能“偏听则暗”,这将会给蜀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呢?你还是自己想想吧。

在建言“赏罚分明”的建议后,诸葛亮就蜀国的内部政务作了周密细致的人事安排,并且明确告诉刘禅这样安排的依据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和“先帝称之曰‘能’”这两点。这等于就是提醒刘禅:侍中、侍郎、将军向宠等人,他们是你父亲非常器重和赏识的人物。无论是宫中或是营中之事,一概交给他们处理好了,绝对放心,你对他们不可有丝毫的见疑。否则,你就辜负了你父亲的先见之明:他们就是蜀国的希望,你只要信赖他们,“汉室之隆,计日可待”!

随后诸葛亮建议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特别强调“先帝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的事实。明确提醒刘禅:你父亲特别重视亲贤远,那是你父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得出来的精辟结论!而你现在亲近的又是哪些人呢?你如果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亲贤远”事关蜀国未来的兴衰成败这一点,继续和某些人“亲近”下去,对蜀国可是非常危险的,你一定要三思慎行!

表文至此,如果说诸葛亮此前提及到先帝意在借先帝来不露声色地训导刘禅,表现了他作为父辈“刚性”一面的话:那么,此后再提及到先帝,则可看作是借先帝之名来重在感化刘禅。就表现出诸葛亮作为父辈“柔性”的一面了。

在缅怀先帝的知遇之恩时,最为诸葛亮所感激的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茅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于是答应出山,愿为先帝奔走效劳。诸葛亮之所以追忆追随先帝的这段经历,其用意是告诉刘禅:您父亲待人诚实谦卑的为人品性实在令人感佩,你应该多一点你父亲的为人处世的品性才是。

继而又说到白帝城托孤一事。提到先帝深知诸葛亮办事谨慎,把蜀国大事托负给自己。这实际上是告诉刘禅: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为了今日出师北伐,自己此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心只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此来报答你父亲。诸葛亮坦诚的这番肺腑之言。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为了让刘禅深信不疑,诸葛亮竟然用立军状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坚定决心,这就是“愿陛下托臣……以告先帝之灵”。俗话说,军中无戏言,作为父辈的诸葛亮把话语说到了这个份上,想必刘禅再怎么昏庸无知,也不能不被他的诚心和决心所打动,不能不配合诸葛亮这次出师北伐的军事行动了。

第2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

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V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魏郑公:魏征。

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问题: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出师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3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主要发明:瓦特蒸汽机、火车、轮船。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2.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的扩张。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受到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王朝的中国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极力排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很快强大起来,中国经济却未因此发生变化。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从而一落千丈,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世界主动进入中国,中国也被迫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国。

(3)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内外交困,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态度由排斥到引进。思想上出现了变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自强”,创办了军事工业;“求富”,创办了民用工业。

意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总结影响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新思想萌发。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汽车、飞机、电器的广泛应用。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中国社会的变化

清王朝后期,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之下,中国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新型的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上对中国进行尝试:。向中国宣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面对清王朝的腐朽,在1911年发生了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中国进行了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命运。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强大,他们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中国社会急需在泥潭中发展。

3.总结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主要发明:电子计算机(核心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

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中国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

(2)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第4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关键字:黄帝;时代;河洛;文化

    一、黄帝及其时代

    海内外华人大多自诩是黄帝的子孙,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这一虔诚的信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坚强纽带。但对于这一”共主”,以往学界多作为传说来看待。这一观念的产生,则源于现有史书对黄帝记载的语焉不详及诸多记载的前后矛盾与不一致,加之今人所能读到有关黄帝的事迹,并非直接从先秦典籍古字中所得,多是移译传抄,故对黄帝真实性的存疑也理所当然。幸而大地无秘藏,随着考古的发现,从而得以解决这一疑问.战国中期齐威王所铸造的“陈侯因敦”的出土,其上铭文中有关黄帝的提及可与现存史料相互佐证①,表明史料的可贵且可信。

    既然黄帝是真实的,但何以有关其记载却多有矛盾之处,诸如《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帝王世纪》又称炎帝传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孙昌意之子高阳为颛顼;《史记·秦本纪》又称颛顼之孙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这些典籍中有关黄帝的几百条记录可谓是矛盾重重.首先黄帝炎帝既同为少典之子,就不可能过五百余年后才代替炎帝而有天下;其次,颛顼为黄帝孙,女修又是颛顼孙辈,女修的儿子又娶黄帝的姊妹女华,这是决不可能的。如何看待和解释这些问题或矛盾?我国着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对其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即黄帝既是一个人,亦是一个族或部落.黄帝的名称具备双重意义,其部族的名称与族的历代首领或领袖的名称是一致的。笔者是非常赞同这一认知的。黄帝是一个部族及其首领的世袭名号,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若干代人,是世代相传的,直到该名号被其它名号代替为止。黄帝时代亦即自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至颛顼执政。黄帝时代的大致年代,笔者亦赞成许先生的推断,即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其早期距今约四千二百年左右;夏以前是尧舜时代,对应考古学文化为龙山文化;尧舜之前为颛顼帝喾时代,属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五千年到四千二百年间;再之前即为黄帝时代,属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到六千五百年间,其间华夏大地有许许多多的部落部族或小的酋邦王国,即"黄帝有万诸侯"。正是由于黄帝部族煊赫的地位及战绩,将当时众多的部族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并创造出众多的灿烂文化.因此将黄帝作为其时代的代表和中华民族的"共祖",亦是理所当然。

    二、黄帝活动的范围

    黄帝其人,既得证实并非汉代传译的先秦古史所虚构,而是由2350年前的战国中期之人(齐威王)所铸记,并多见当时人对黄帝的载述,则有关黄帝的事迹就非全然乌有。因此,可从先秦古籍摘译勾画出的黄帝行踪,对应当今的地理位置,便可得到时空概念。

    1.有熊:黄帝都邑,学者称其地在今河南省的新郑县西北,此处有黄水,出于有熊山之黄泉,黄帝是因居于黄水而得名②。按新郑县西约60公里处,是今中岳的嵩山地区。

    2.大隗具茨山:钱穆着引《水经注》考称,在新郑西南20公里有大隗山,今名具茨山。按读《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的语气,具茨山应是大隗山的支脉,所以黄帝向牧马童探路,既问具茨之山,又问大隗之所在。

    3.襄城:在今新郑西南约60公里,黄帝应是迷路跑过了头才到此地。

    4.洞庭湖: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处,从新郑南下约600公里。

    5.阪泉:钱穆着引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考称,其  地在今山西省西南隅河曲的盐池解县东境,该处有蚩尤村。

    6.涿鹿:钱穆着考称与阪泉相近,在解县之西约12公里处。

    7.空同:即崆峒山,钱氏《黄帝故事地望考》称在河南省中部的临汝、许昌、禹县及密县之间,不在陇山之西③;其与大隗具茨山及襄城接壤,都在河南省中部,而位于有熊(新郑)之西。

    8.赤水:在昆仑山下④,北魏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云:“赤水出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地在陕西省宜川县之北,是知黄帝游踪到过陕北。

    9.昆仑:按昆仑山是中国最大山脉,西起新疆省葱岭,向东横贯以至海滨,长达4000公里左右⑤;其中昆仑东北走为祁连山(在甘肃省)、贺兰山(在宁夏),绵延至阴山(在内蒙古),正属河套地区。黄帝既游陕北而登上昆仑之丘,便应是到了阴山,然后向南返回其都,甚为合理。

    10.青要山:洛阳新安境内,《山海经·中次三经》云:“敖岸山又东十里,曰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惮渚……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此言黄帝的秘密居所在青要山,北面是黄河弯曲处,畛水从山中北流注入黄河,与今地望一致。

    上述地理脉络,大多出自2300年前的《庄子》一书所载,比较齐威王铭记其高祖黄帝,约晚50年左右,而当时传闻的黄帝活动范围,应该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北到山西,经陕北,登内蒙古河套北的阴山;向南到湖北和湖南交界,在南北来去约1500公里的区域内。晚于庄子约250年后,汉武帝时司马迁记述黄帝的活动范围,则是东至于海,西至空桐,南至长江,北至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约相当于现今的河南、山东、甘肃、两湖及河北等省,南北东西方圆皆1500公里的范围,但都城已改迁涿鹿。此涿鹿的注解颇为分歧,本文不作详谈。从中不难看出,两种记述虽略有差异,但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即黄帝活动范围的中心是河洛地区。

    三、黄帝时代的文化创造

    黄帝时代的文化创造,以往的文献多有记述,然学者们对有关记述黄帝时代的文献的看法多有不一致,有的认可,有的不认可,有的只认可一部分,有的则半信半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以文献为线索,现代考古资料为证据,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就可证实黄帝时代是我国文化创造的第一个大繁荣、大昌盛的时代,是形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时代。

    (一)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陶器的创造。《物原》载“轩辕做碗碟”;《古史考》载“黄帝时有釜甑”;《列仙传》载“宁封子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识火自烧。”陶器的发明创造,根据考古发现,早在黄帝时代以前很早就已出现了,最早出现陶器的年代可能最早到距今一万年。但是直到仰韶文化,亦即黄帝时代,陶器的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陶器的种类出现了大的繁荣,不仅有《古史考》《物原》中提到的釜甑碗碟之类,还有陶壶,陶罐、陶钵、陶盘和尖底瓶等,甚至出现了管理陶器生产的官员“陶正”及彩陶。文献记载烧陶出“五色烟”即可能是烧制彩陶时的一种曲折反映。彩陶的出现是制陶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不仅反映了制陶技术的提高,也折射出彩绘艺术的出现和化学试验与科学选择的萌芽。

    2.服饰文化的创造。《易系辞传》载“黄帝……垂衣裳”。《世本》载“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宋衷注:“伯余、胡曹皆黄帝臣”。《竹书纪年》载“(黄帝)初制冕服”。表明黄帝时代的人们已脱离了衣兽皮挂树叶的时期,不仅开始着衣服,而且开始有了代表身份地位的冠帽。《淮南子·汜论训》载“伯余之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仰韶时期陶器上布纹,稀疏程度正如文献所言,经鉴定也确属麻布。另《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这就是讲黄帝时代已饲养家蚕并用蚕丝织布作衣。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家蚕茧遗迹和陶塑家蚕俑。这就表明黄帝时代的人们,不仅穿着麻布衣服,而且还出现了更高档次、更舒适的丝织衣物。

    3.铸铜及生产、生活、交通工具的创造。《管子·地数》中提到黄帝采金(铜),蚩尤用铜制器。另在今灵宝境内有黄帝铸鼎升仙的传说,有铸鼎原,黄帝陵等。传说原本难以确认,不过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铸铜遗渣,在甘肃距今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中发现有铜器,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也发现距今六千年的青铜和黄铜。这些均证明在黄帝时代已开启了铸铜文化的序幕。

    《世本》里提到“雍父作臼”,“雍父作杵”、“挥作弓”、“夷牟作矢”、“垂作耒耜”、“垂作铫”、 “垂作缛”、“共鼓、货狄作舟”等。据宋衷注雍父、挥、夷牟、共鼓、货狄等人皆黄帝臣。在仰韶文化前,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是石磨盘、石磨棒,黄帝时代杵臼的出现则更为进一步;弓、矢的出现当在黄帝之前,挥与夷牟作弓矢当是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对弓矢进行了改进,使之效能更加突出。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均普遍发现石矢、蚌矢和骨矢。

第5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3月30日早晨,我在韩秀云参谋的陪同下,驱车前往。离开学校时,西安古城正笼罩在蒙蒙雾霾之中,出城不久,便进入三原地界,路边“于右任纪念馆”和“书法之乡欢迎您”的标牌映入眼帘,心中不免感慨,这里竟然就是诞生中国当代第一行书家于右任的地方。他的《标准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在综罗百家的基础上,为散漫无序的草书立法,使中国草书艺术既千姿百态,各显神通,又法度统一,有章可循。于右任先生书法理论建树卓著,书法创作水平绝伦,其苍劲、拙朴、简约的行草,倾倒了几代书家。其影响波及海外,笔者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馆见到于右任先生手书的行书对联:“放鹤云千顷,钓鱼溪一湾。”而早在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就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的窑洞里,一面写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面欣赏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王鹤滨:《与书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正是在这片黄土地上。完成了通向书艺顶峰承前启后的第二期发展(1938―1950)。今日无人不识的毛体“实事求是”、“星火燎原”及手抄诗词《沁园春・雪》,均是这一时期的书法佳作。见到于右任先生的大名,还会联想起他晚年思念大陆的名句:“垂垂白发悲游子,隐隐青山见故乡”;“夜夜梦中原,自首泪频滴”;“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一路想着于右任的诗书,汽车却已进入铜川丛山之中。高速公路两旁的绿化颇具匠心,墨绿的柏树和粉色的桃花间隔栽种,不觉使人想起杭州西湖苏堤上“一枝杨柳隔枝桃”的景观,我心中庆幸在这最美的早春季节来黄土高原。眼前的景观虽不及苏堤“桃红柳绿”浓艳、亮丽,但清淡、粉红的桃花配上墨绿紧致的柏树,给人一种质朴自然和端庄肃穆之感。路边的景观本应与山水秀丽的西湖不同,是指示先帝黄陵的路标啊。路边的座座山峰上,枯褐的野草与灌木尚未返青,其间散落着数不清的桃树,没有绿叶,却花势正盛,桃花同样呈现清淡的粉色,虽然每一棵看起来没有城市公园里观赏桃花的浓艳重彩,这清淡的桃花却绵延数十公里,一直延伸到黄陵。我从未见过如此大的桃花园,甚至从未见过如此大的“花园”。千年以前,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长安观赏的“玄都观里桃千树”,与眼前气势磅礴的原野大桃园相比,只是区区小园而已,而今日名声赫然的湖南桃花源,桃花盛开时也不过绵延数公里,即令是号称十里杜鹃的井冈山天然杜鹃花林,其规模气势,亦难与此匹敌。

我正沉浸在黄土高原腹地最美季节的美景时,汽车已不知不觉到达黄陵沮水河畔,走下车来首先见到碧波荡漾的湖泊,这是由沮水河拓宽形成的人工湖泊,四周桃红柳绿,有如置身早春二月的江南水乡。湖上有一石色新鲜而造型古朴的花岗石桥,桥前有一开阔的入口广场,铺有大小盈尺的5000块河卵石,象征黄帝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桥头东侧立有巨型花岗岩石,正中镌刻着郭沫若所书“黄帝陵”三字,字体端庄,道劲而灵动,是为郭沫若书法艺术中的精品。走过石桥,登完象征“九五之尊”的95级台基,便来到轩辕庙。穿过庙门,进到古柏院中,只见古柏参天,生机勃勃的墨绿枝叶,配以粗壮虬劲的苍老枝干,正是古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院中19棵古柏的冠军则是西侧一棵黄帝手植巨柏,虬干墨叶,遮天蔽日,高达19米,径围ll米,当地谚语形象地描述说:“七搂八柞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谓七个人手拉手合抱此树,尚剩八柞半,这还没有把树干上有疙瘩的地方算在内。以前曾见过山西太原晋祠中的周柏,河南嵩山书院中的将军柏,以及江苏苏州太湖畔的千年古柏,但树干之粗壮、枝叶之繁茂,均无法与眼前这棵巨柏相匹敌。曾考察过27国林业资源的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誉此树为“世界柏树之父”,真是实至名归。

轩辕庙内一处不寻常的建筑是碑亭,形制长方,南北通透,门口廊柱上的对联气势非凡:“广袤华夏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进到厅内,东西两侧砖墙上龙雕飞动,中心赫然矗立四块石碑,分别镌刻孙中山、、邓小平和的黄帝陵题词。将中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4位领袖人物题词专列一室,为我所仅见。其中的题词写于1937年清明时节,正值民族危难之际,题词内容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这对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的题词是“炎黄子孙”,看到这块碑刻,自然会记起邓小平表述内心思想情感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庙内另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轩辕庙碑廊”,它分列古柏大院东西两侧,灰色廊顶,朱色廊柱,廊长逾百米,穿越碑廊,可以看到历代帝王、官员、名人的祭祀铭文,当代领导人的题词石刻,以及几乎所有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于右任、郭沫若、舒同、赵朴初、启功、李铎、黄苗子等顶级书法大师的碑刻。我或漫步或驻足,观赏良久,既获祭祀文化的丰富知识,又得震撼心灵的艺术欣赏。

轩辕庙中最壮观的建筑是祭祀广场和祭祀大殿。祭祀广场空旷壮观,占地8500平方米,地面铺设全国各地选送来的“三山五岳”之石,东西两侧各有九个三足青铜牛鼎,广场东侧有一大钟,西侧有一巨鼓。广场北端即是主体建筑祭祀大殿,又称轩辕殿,这是一座气势恢宏、工艺精湛而又创意非凡的极品建筑,在40米见方的巨大花岗岩石基上,矗立36根直径1.2米的巨大圆形石柱,不设墙体,四面通透,36根石柱撑起巨大的花岗岩石屋顶,屋顶中央开有直径14米的巨大圆孔,与地面方形石基构成象征天圆地方理念的独特建筑。质朴、巨大的黄帝雕像矗立于大殿中央,从这里既可环顾石柱外的青山翠柏,也可仰视圆穹上的蓝天白云。这是一座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又突破文化传统的非凡建筑。它超越砖木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匠心独运,它天圆地方的文化意蕴与上轻下重的力学结构的融合,它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科学的建筑设计原理的兼容,无疑创造了当代世界建筑领域的一个极品。

从轩辕庙出来西行数百米,即可乘坐电瓶车到桥山黄帝陵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司马迁《史记》记述“黄帝崩,葬桥山。”我坐在车上一面想着黄帝的身世业绩,一面观赏桥山上中国最大的柏树林,突然有人从身后座位上递给我一本诗集,并热情向我推介这本诗集。我回头注视,竟是一位五十开外农民模样的大汉,自称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张姓诗人,已出版三本诗集。我翻阅 后见是现代白话诗,便婉拒了诗人。但张姓诗人毫不介意,继续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黄陵及自己的诗作。面对这样质朴、执着的农民诗人,我不禁心生敬重,惟有洗耳恭听。心醉情迷、执着自信本是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尽管并非事业成功的充要条件。至今,我仍不时记起这位在黄陵邂逅的张姓民间诗人,并后悔没有买他一本诗集。黄土地上这样质朴的民问文化不正是产生卓绝的专业精品的重要源泉吗?其实,科学技术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绝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是“草根型”基层人才,而每个学科专业只需数十名德学才识出类拔萃的将才和帅才,也正是丰富的草根型基层人才资源,创造了将才、帅才们施展才华的重要条件。

第6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关键词:赵季平 赵麟 大秦帝国 音乐会

2012年5月11日,大秦帝国交响音乐会暨赵季平、赵麟父子作品音乐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震撼上演。此次音乐会由中国青年指挥家夏小汤先生执棒,由中国最顶尖的中国爱乐乐团演奏。整场音乐会不仅演奏了赵季平创作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的主题音乐,还演奏了赵麟创作的即将开播的《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的主题音乐。最重要的是此次音乐会开创了“三个第一”,即,电视剧未开播前举行如此大规模的影视音乐会;第一次在乐团演奏期间同时用LED大屏播放《大秦帝国》的精彩画面;三、在国内第一次由父子联袂共同打造一台交响音乐会。整场音乐会气氛热烈,掌声如雷,赵季平、赵麟多次起身向观众致意。

《老秦人古歌》为开场曲,排鼓鼓点持续着,铿锵有力的音乐配合着秦人策马奔腾的画面,立刻把听众拉入了二千七百年前,战国时代危机四伏的古秦陇塬之上。此时,青年笛子演奏家赵逊用清新的竹笛声吹响了《卫鞅入秦》的主题,流水般清亮的音色,把主人翁卫鞅年青温润的谦谦君子形象勾画得生动而富有朝气,旋律优美,令人心旌摇荡。《玄奇与君上》的儿女情长,由双簧管甜美的声音向听众娓娓道来,弦乐、竖琴如梦幻般的演奏,自然而然地把听众的视线从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转移到英雄浪漫的温暖画面,作品一问一答,委婉动听,极富美感,令人心旷神怡。《秦军军歌》由弦乐持续下行奏响急促的短句,预示了秦国艰难危亡的处境,此时定音鼓敲响两声尤如晴天霹雳的巨响雷声,引出浑厚苍劲的男声合唱,伴随着有规律的重音,他们有力地高唱着:“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给听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返场时为听众又重新演奏了一遍。上半场结束曲《风华绝代》由西安音乐学院女高音歌唱家张宁佳教授担任独唱,她气质高贵,风度翩翩,将乐曲演唱得跌宕起伏,感人肺腑,她扎实深厚的演唱功底,细腻大气的演唱风格,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赵季平先生用音乐方式讲述了战国时代秦国从弱到强的历史演变,他的音乐丰富了剧中人物形象,烘托了人物情感,使《大秦帝国》这部电视剧深受大众的喜爱。上半场结束时,现场持久热烈的掌声就是对作曲家精彩创作给予的最真诚的回报和最高的赞许。

音乐会下半场演奏的是赵季平之子赵麟创作的还未开播的《纵横》主题音乐。一开始由青年女歌手谭维维演唱的《天下秦风》,把具有现代时尚的音乐语言和多情激昂的通俗女声带入音乐会,立刻让听众领略到不同于上半场的音乐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之思》中竹笛深沉的一段独奏,逐渐引出了乐团气势庞大的音响,音响使人心情沉重,随着音乐的发展仿佛内忧外患的家事国事通通被音乐渲泄出来。《伐谋》和《秦之纵横》堪称下半场的经典之作。作曲家在配器方面展示出张扬的个性。其中打击乐语汇丰富多彩,只听见打击乐器时而灵巧、时而轻快、时而慷慨激越、时而充满霸气。《秦之纵横》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交响乐团的力度,管乐、人声所承载的旋律线条清晰,情绪催人奋进,主题气势恢弘,定音鼓声声激荡人心,乐团演奏一次次地由弱渐强把旋律推向令人振奋的情感颠峰。听众只感到聚集的情感、矛盾即将迸发时浑身的一阵阵酥麻,乐曲的紧张感和扩张感直到曲尾终于得到巨大的释放,给人拨开云雾见晴空的开阔感受。青年指挥家夏小汤驾驭乐团激情挥洒出《秦之纵横》充满张力和野性的音效,作品大气、具有国际化的音乐语言展示出赵麟不凡的音乐才华。难怪赵季平对赵麟此部作品的评价是:“创作手段和氛围比我更广阔,更具张力,比如配器,更具张力和魅力,他也更懂得调动各种音乐手段。”

大秦帝国交响音乐会选择的作品全都是此部电视剧的主题音乐,其实赵季平与赵麟的创作远远不止这些。赵麟的电影配乐《和你在一起》、收录在马友友专辑《ENCHANTMENT》中的三首作品、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等等作品,旋律无不优美动听,感人至深。前不久刚完成的大型舞曲《蒙古传说》更是赵麟的得意之作。为了创作,赵麟做足了前期的功课,不仅去内蒙古当地采风,还十分注重与导演交流,在全面了解了所要表达的文化后才开始动笔创作。坚持去民间采风,积极和导演沟通是赵季平擅长的工作方式,赵麟正沿着父亲的创作道路昂首阔步。

赵季平创作的影视作品多得难以计算。如电影《红高粱》中“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电视剧《水浒》中“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洲……”,《笑傲江湖》“咿呀”的吼声,早已深深印在人民群众的脑海中。回顾他的创作历程,细数他的音乐作品,不能不被他勤奋的创作精神所感动。除了大量的影视剧作品,赵季平还创作了交响乐、民族管弦乐、舞剧、协奏曲、合唱、声乐作品、组曲等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足见他创作风格的多样性以及令人敬佩的创作热情。随着不断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国内听众的欢迎,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受到广泛好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具有不拘一格的创新特色,而且代表着中国当代音乐的主流文化。

第7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党委书记在纪念七一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版权所有

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党员只有多人,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已成为在全国执政五十多年、拥有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人民已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回顾党和人民在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展望党和人民在新世纪的伟大征程,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年前,在中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阔斗争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正在这时,一九一七年和一九一九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从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版权所有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我们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我们党砥柱中流、岿然不动,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同志们,

第8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一、甘英奉班超之命在开通丝绸之路上有创新精神的闪烁

西汉自张骞以来,汉使纷纷西去,努力打通一条东西通道,惠及天下百姓。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他出师不利,在前进路上由于遇到盗贼而没法到达目的地。没法前进只有退路一条,但退路早被获得新生的匈奴的残兵败将切断。进退维谷、势单力薄的甘英灵活应变,大胆做出向南发展到条支(今伊拉克)积蓄力量的决策。此开拓创新之举令人钦佩,因为之前几乎没有人到达过条支即西边的这条通道(丝绸之路南道)。班固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这样写道:“前世汉使皆自乌弋以还,莫有至条支者”。最后甘英到达的“大海”,也称为“西海”,《后汉书·西域传》还记载有“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的说法。甘英到达的“西海”即今天的波斯湾。他为后继者们一步一步打通这条惠及我们千秋万代的经济文化历史大通道“丝绸之路”打下最初的基础,同时他身上闪烁着的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成为激励后人继续前进的不懈动力。

二、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到达目的地但他另辟蹊径,彰显了开拓创新精神

首先是搜集各方情报。甘英虽然没有到达目的地,但他亲自走过了丝绸之路的大半段路程,还了解到从条支南出波斯湾绕阿拉伯半岛到罗马帝国的航线。而且还带回了大量关于中亚、印度、西亚、罗马等地的情报。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不仅有利于汉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概貌,官方和民间的愿望,而且使汉朝在今后的交往中占有主动权。民间如此,官方亦然。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来到东汉通好并把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这个重大成果的取得不能不归功于甘英的开拓创新努力。这为东汉加深对中亚和西亚各国的了解,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9篇:先帝创业未半范文

强烈的责任与深沉的爱国之情

《出师表》写成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形势对蜀汉政权十分不利,223年蜀国战败,刘备兵败忧愤而辞世于白帝城。天下形势已三分鼎立,因连年战争而益州兵源,物力缺乏,面对这种形势诸葛亮心急如焚,深感责任重大,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确执行联东吴和西戎的策略。他掌管国事,励精图治,国力恢复《表》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三军,北定中原”。伐魏时机臻于成熟,为了争取时机,在《表》中分析形势时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从当时形势看,曹魏兵多将广,其势甚盛,孙吴富庶险峻,而蜀汉最弱,此种局面下,诸葛亮应稳定中求发展,但他采用寻求机会的办法。因此《表》中分析蜀汉的安危,是对“托孤”责任,“兴汉”使命的思考,可谓其用心深,其情表露迫切,这就明确表露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他犯言直谏刘禅,提出广开言路、公正执法、正确用人三项建议。其恳切之情感人肺腑,其忠诚之心感慨后世,从历史看“从谏如流”的帝王唯有李世民,如其者何人?向君王冒死纳谏者不多,而谏者留下忠诚之名,生前却悲剧惨痛,故历来大臣明哲保身。诸葛亮作为百官的典范,他不记后果,不避人言,不畏谗言,从政权兴衰,国家兴盛的高度严肃阐理告诫刘禅,其言表对症下药,即启发后主,又批评后主。其语严正,其辞委婉,其情深曲激昂,细切动人,恒、灵二帝之过失,“未尝不叹息痛恨”。这是对历史成败的透视,一片叹息方显思考,一片痛心方显责任,其语感刘禅,其情悲后世。忠贞之臣坚信,“忠贞无好死,好死不忠诚”。诸葛亮《表》中写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托臣以讨贼兴汉之效,不效则治臣之最”。其忠贞让百官慨叹。

深情的忠君之情

诸葛亮一生一片丹心,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山之后以身许国,决心“北定中原”,“还与旧都”以兴隆汉室为己任,表其忠心,《出师表》中凡十三次言称“先帝”,表达对刘备无比怀念之情,他欲报答知遇之恩,而刘备早逝,只能“报之于陛下”。公元223年刘备兵败猇亭,归回白帝城,在忧愤之下一病不起,病重之时托孤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君可自取。”托孤使他大受感动,君王的无比信任,使他深感责任重大,为此可见托孤激励了他的责任,同时也唤起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更深思考。历史评论家指出“诸葛亮在失去时机后逆天时”而动。“这就注定消去国力、人力,灭己而亡”。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蜀汉消耗殆尽,无人可用,在灯枯油尽的情况下凄然而悲壮辞世,他的一生,他的辞世,向后人正确诠释了忠君的真正内涵,从当时形势客观分析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实不合时宜,但从诸葛亮自身出发分析,他不能等待机会,通过战争寻求机会,他要忠诚刘备就不能忘却“托孤”之责,时间和生命对他来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里只能违天时而奋斗,只有这样表现他对刘备的忠诚,才能表现他忠君爱国的深情。其爱国建立在忠君之上,忠君与爱国完美统一。《表》中诸葛亮写道:“故临崩臣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日渡泸,平定西南……”,“今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言表达了诸葛亮的决心和职责,多纯洁的君王之忠,多高尚的祖国之爱,其情如同日明光照千古,其情如深层火山震撼后人。

诸葛亮在《表》中叙述身世,三顾茅庐之事深切动人,表明以身许国的经过,二十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不遗余力,其表的深忠曲意,勤于国事之心表露无遗,《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只想尽“庶竭努钝,镶除奸雄”鞠躬尽瘁的忠心,而不闻达于诸侯,以其忠诚的志虑,献智于君王,以其真情去感动后主,使他认识到创业的艰难,激励其发奋图强,确立君王威信,树立帝王威仪,其情在《表》中感慨深沉,动人心魄,对刘备有着无限的怀念,对刘禅有着无比的依恋,忠君深情,诸葛亮对这个昏庸之徒以“不亦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循循善诱,以爱子之情打动刘禅在“危急存亡之秋”认识到亡国之险,又以“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鼓励告诫后主,并给其深情淳淳教诲,其情声声热泪,感人至深。

悲剧的人性真情之美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