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第1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赫尔巴特 管理 教学 训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1-01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第2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有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写作水平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我们应当从加强课外阅读入手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我对四、五年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种课外书?”在5个备选答案中,90人中有32人选择故事书,占35.6%,而其他均不足25%。由此可见,故事书是学生对课外书的首选,所以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可以组织一次名为“故事会”的班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在“故事会”上带有表情、动作、声调地来讲故事,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我们应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儿童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讲《王子与乞丐》的故事,讲到王子为了好玩,与小乞丐换了身份,在外面过着辛苦的流浪生活,受到其他人的欺负,而且经常受到小乞丐父亲的虐待,而小乞丐却在王宫里过着小王子的生活,受万人景仰,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出示《王子与乞丐》一书让学生课外阅读。

二、师生共读,营造氛围

教师应该成为阅读的先锋,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关键,阅读滋养底气,阅读能让教师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境界,更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也是老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可以从阅读中寻求教育思想,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语文课堂不再僵化、刻板、生硬和枯燥。但据调查,教师中每天读书2小时的人不足20%,一些小学老师的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一本教案走天下的语文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教育思想还非常普遍。很多教师还是在把学生的视野限制在课堂和书本内,把学生关闭在乏味的说教中,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使他们感到语文阅读枯燥乏味。

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调动自身阅读优势,打造动情的、个性化的阅读课堂,用教师阅读来引领学生阅读;应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倡导良好阅读风气,用课堂的阅读引领课外阅读。有的教师就以评书的形式组织教学,如“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等精彩故事,常常让学生舍不得下课,进而引领他们走进四大名著,欣赏和品味名著带来的精神愉悦。

三、指导方法,强化兴趣

1.多读

读有三种方式,一是泛读。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或报纸,可采用这种方法,只要了解它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还可以在其中寻找一些知识点记下来。比如:指导阅读报刊,可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对价值不高的内容只要看看标题就可以了,而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仔细看看,并简要地做些摘记。二是速读。我们看书只要看有价值的书,而对自己有价值的书也有很多,因此要快速查阅资料,必须“一目十行”。快速阅读,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节约时间。三是精读。对于名篇或者名著等阅读价值高的作品,我们要静下心来细读,体会其构思,欣赏好句,体味其意境,使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

2.多思

读完书,我们对书本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更深入地了解这本书。因此,我应采用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等形式进行训练,目的是使自己多思考,以便真正了解这本书。

3.多记

即多做读书笔记,笔记随时可记,好处很多,又可分为许多种,如:疑问笔记,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进行,可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心得、体会、疑问等记下,以后再看这本书时体会就更深了;摘录笔记,可将读书时发现的好的词句整理成册,时常阅读,其好处不言而喻;创作笔记,即在读完一本书后对其内容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写读后感等形式的创作。这样不仅能读书,还能锻炼写作能力。

四、展示成果,巩固兴趣

1.读书笔记展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小学最为常用的是摘抄型,即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我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要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阅读的方法,把阅读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为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可以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每周举行一次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获胜者和进步较大者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并把得奖的作品贴出来,在班级中展示给同学们看,使同学们能够向获胜者看齐;还可评出最佳改写作品、最佳扩写作品、最佳读后感等单项奖,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奖,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希望,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继而不断提高读书兴趣。

2.开展游戏表演

第3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实”为准绳。

本着学习与反思的思想,以课题书目为主要内容,兼容其它教育书籍。以阅读反思为主线,完成小课题和教研室课题的各项成果。阅读过了,靠什么来展示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结果,那就靠行走过的足迹,及阅读随笔的撰写、阅读笔记的摘抄。

二、学期目标:

1.按课题计划及时上传研究资料,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随笔。

2.按照课题计划完成其它两个课题资料的整理工作。特别是教研室课题,本学期结题,在十一月份整理好。

3.整理出本学期的阅读笔记和教育随笔,特殊学生教育《天使住我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写八千字:八千字不多,最多四篇短小的随笔,希望在真正执行时能超越)。

三、主要措施:

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潜心写心得体会。每天确保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

2.及时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有关教育教学、学生习惯等存在的弊端,能做出理性的思考,编辑成文。

3.改变写博数量,提升写作质量,每日反思不能再存于表面。工作日志随身携带,要点式记录灵感和现象,每周末及时整理工作日志,形成文字。

四、阅读:

阅读不能走马观花,或者只读教育论著,那些教育杂志针对教育改革的前沿,多读多学。《青年教师》、《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阅读论坛帖,根据实际写作需求及时跟帖。博客再多,也有个主次,有的博客可以一周不上,但有的博客必须天天更新。这就是习惯,分清主次,再多的事儿也不会乱。

1.必读书目:小课题计划中书写的课题书目;铜山区推荐的十本必读书目,优选两本阅读。

2.泛读书目: 随班级学生情况阅读。

阅读旧书:《陶行知教育论著百篇》(此书已经精读过,有空再翻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再读时关注的是管理细节。

3.关注名师博客,每天都阅读论坛主题。

4.继续着自己的写作计划,梦想不大,无论篇幅长短,只要动笔,只有有悟。本学期提升到一个理性,暑假时走入一个误区,啰啰嗦嗦。既然不是教研类的文字,不必繁琐冗长,精炼的文字即能说明问题,及时转变思想。

第4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汉字;规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36-03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选修课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课程目标,其中第五条提到: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文素质,进而提升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汉字的规范读音

1.区分方言与普通话读音的差别,辨异而教。中国人口多,分布地域广,形成了不同体系的方言,这给汉字的规范读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拿定西方言而言,鼻音重,特别是前后鼻音不分,比如en-eng不分,ün-iong不分,in-ing不分等。还有部分字zh、ch、sh与zi、ci、si不分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整理编排了常用形声字代表性的声符,让他们通过这种简单记忆来区分前后鼻音。比如大凡声符是“因、今、心、林、民……”的字都读前鼻音的in,而“井、婴、丙、京、青……”的字都读后鼻音的ing;声符是“云、君、昏、寸……”的字都读前鼻音,而“永、凶、宗、龙……”的字都读后鼻音。此外,我们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的差别也较大,如普通话的去声字大多在定西方言里读阳平,把“骂、训、错、换……”一般读成mā、xūn、cuō、huān……;上声字读去声,把“打、海、秒、展……”读成dà、hài、miào、zhàn……抓住了这个规律,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问题就会慢慢解决。

2.汉字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多音字的识读。常见、常用、常考的多音字有140个左右,对于这些字的记忆识读,历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那么,如何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呢?

(1)因义记忆。如“看”,“看见”中读kàn,“看守”中读kān。其它还有“泊”“发”“脯”“供”等。

(2)词性记忆。如“号”,作名词时读hào,如“口号、号码”等。作动词时读háo,如“号叫、呼号”等。其它还有“处”“缝”“畜”“丧”“钻”等。

(3)语体记忆。如“给”,在口语中读gěi,在书面语中读jǐ。其它还有“薄”“血”“削”“壳”等。

(4)编句记忆。如“薄”的读音,好些人会混淆,可以自己编一个句子来记忆:把她那刻薄(bó)的语言记在薄(bò)荷状的薄(báo)片上。

(5)结对记忆。同座好友,结为对子,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合作双赢,共同提高。

(6)选少记忆。有些多音词只有在某种情况下读一种音,在其它情况下读另外的音,这时,可选择记少不记多的办法来识记。如“扁”只有在“扁舟”中读piān,其余均读biǎn;“勾”在“勾当”中读gòu,其余均读gōu;“蛇”在“委蛇”中读yí,其余均读shé。其它还有“簸”“稽”“悄”“似”“拾”等。

此外,还有一些形近字、同音字、形声字、习惯性误读字等字的读音也是我们规范汉字读音的一大障碍,只要我们平时勤于积累,适当训练,勤查字典,经常纠错,通过卡片记忆、比照记忆等方法,是可以扫除障碍,提高准确识读汉字字音能力的。

二、汉字的规范书写

成立于2004年的“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测查认证中心”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研究”课题内容介绍中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正确地书写和使用汉字;“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研究”要把正确、规范、准确、美观书写、使用汉字做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

1.笔画书写合乎规范。汉字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折、钩等,而最基本的是横,竖,撇,点,折。笔画的书写,关键点在于要正确掌握书写方法,如书写横要起笔重,行笔轻,收笔重;写竖要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或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撇画要写得自然舒展;捺画轻落笔,然后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再由重到轻收笔;点画则要求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折画要一笔写成,中间不可间断,也不能有尖角……这些虽然是最基本的汉字书写常识,但好些学生并不清楚,所以,加强汉字规范化教学,必须要从基础抓起,并持之以恒,方可得正果。

2.笔顺书写遵守规则。即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小到大,从左到右,先进后关,先中间后两边,从外到内等。笔顺是否正确,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 如写“凸”“凹”等字,如果你不按笔顺规则写,怎么费尽力气写出来都歪歪扭扭,“惨不忍睹”。当然,有些特殊的汉字,比如“火”,先写?蒗?蓥,再写“人”;“我”点笔最后写……这些字都有其特殊的笔顺规则,也要掌握。

第5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因为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可以获取得各种信息实在太多,而人类大脑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如不及时做好笔记,看到的、听到的在一段时间过后很难找回当时的记忆。

现代的学生普遍有“只听课不动笔”的不良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在初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动笔圈点出不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再次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精彩、感受深刻的地方,随时可以写上自己的批注。

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写日记是小学生练习的最好方式,不但能加强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的锻炼,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多名人、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在于写的多么生动,而在于“写出心中所想”。日记要有内容可长可短,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记随笔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次外出活动时,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或者自己的感想,如实地记录下来。俗话说:“葡萄是一点一滴成熟的,知识是一天一天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觉作文难写,而且进步较慢,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多读书,为写作奠定基础。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不知道写什么?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良机加以引导,告诉学生,问题在于积累的材料太少了,只有做到“读书动笔” 即写读书笔记才能解决;只有勤动手作好读书笔记才能积累更高的知识,提高读书质量。还要告诉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不难,贵在坚持,要做到长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进步非常大,课堂上,他们的发言顺畅流利、主次分明、侃侃而谈,写作文时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实,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喜爱,甚至对一些事物的不满。

一边读一边记,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还可积累写作素材。只要学生,平时多练笔,就能解决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了。更何况,勤练笔,不仅能帮助学生写好作文,还能锻炼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遣词造句的本领。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不用咬笔杆子了,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的文章更富生命力。

其实,学语言的经验应该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不上课堂,不念语文,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熟练”。写作也是如此,经常练笔,熟能生巧,写作文就不难了。学生对生活当中熟悉的事情写起来往往很流畅,有真实感,另外结合课文的小练笔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样会避免言之无物。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

1.好词佳句的积累运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部分人的记忆知识暂时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备一本笔记本,把在阅读时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往常,我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句子并努力背下来,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写作时把这些积累起来的语言适当的运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大部分的学生大多能适当的运用,成绩好的学生还能把这些句子加以转化。

2.让学生养成随时积累,及时批注的好习惯。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曲线或者符号把感觉用得妙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也可在旁边简单地做批注,如“太妙了”“太棒了”“真精彩”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并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外出活动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即便非常简单,也要记录,时间长了,就养成习惯了。

第6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一.确定阅读原则

1、阅读教学原则: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阅读为主。

2、学生选书原则:采取分级阅读方式,低年级以图画书阅读为主;中年级桥梁书、图画书并重;高年级文字书为主,桥梁书、图画书为辅。以学校统一推荐为辅,以学生兴趣自主选择为主。

3、阅读引领原则:引领方法: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阅读拓展原则:专题阅读,读写联动。不断激发学生内在渴求,鼓励学生创作而不是强制要求。

二.确定阅读措施

1、选定阅读篇目,向学生家长推荐,保证图书资源。

在分级阅读的思路下,教师将学校确定的推荐阅读篇目以家长一封信的形式下发给家长,争取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并号召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藏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2、打造五种阅读课。

(1)自由阅读课。每周一节固定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自由徜徉书海的零压力阅读。让学生读自己喜爱的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2)阅读整理课。每周一节固定课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完成“成长的书香”读书笔记或进行读书小报、绘本创作等。

(3)读书成果展示课。由教师每月组织一次学生读书成果展示课,每月最后一周,用一节课的时间,师生共同确定阅读展示主题、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整理读书成果。

(4)阅读整合课。各学科教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思品、科学、信息技术等)可根据自身学科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挖掘学科阅读元素。班主任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定期向学生推荐传统文化类、德育类、安全类、环保类阅读篇目或阅读小报。

(5)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课。教师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合,并结合课内文章的知识点进行主题拓展阅读。主题拓展阅读材料以年组为单位,由语文教师收集整理课外资源。课型大致分四种:一是整体识字课、二是以文带文课、三是读写联动课、四是单元汇报课。

3、建立班级书吧。

以班级书吧为载体,鼓励同学之间有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

三.确定阅读要求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与要求下按时完成读书任务。

2、能够阅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书籍,学会通过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3、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能够自主查找、主动识字。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并能结合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收获。利用晨读、诵读课、阅读课以及部分课余时间至少做到每天读书一小时,并做好阅读笔记。

5、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书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①批注笔记法。学生在阅读时使用自己设计的符号在书上作批注。如:“、――”表示重点词句,“**、~~”表示优美词句等。

②提纲笔记法。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

③摘录笔记法。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

④心得笔记法,即写读后感。由于小学生作文刚起步,所以要求应降低,写时只要抓住原文的要点,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与想法即可。我校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记录的读书笔记就更有成效了。

四.激发阅读兴趣

1、诗句启发法。

课堂上教师用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博览群书而晓天下等成语和诗句来启发熏陶学生,让学生懂得多读书对提高自身的习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名人名言激励法。

教师可经常向学生讲高尔基、鲁迅、老舍、朱自清等中外名人名家热爱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的故事,并把他们有关读书的名言张贴在教室里。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高尔基”。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3、优秀读物引导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少儿科普知识、名人故事等,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

5、活动促进法。

经常开展以上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第7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以前在上课的时候,笔者以自己讲为主,很少关注学生。可后来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根本记不得你讲了多少,甚至有的学生笔记都不一定记下来,还有的都能记错了。所以生本课堂颇有意义。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认真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原则。从头包倒讲如果学生不听还不如让他自己在那背书。所以笔者今年的课堂一直坚持生本。发现讲得少,成绩比以前反而提高了,自己轻松,师生关系更融洽了。而具体该怎么做,以下是笔者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 教会学生音标知识,找到记单词的读音规则

高中英语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记单词,提高阅读能力,而怎么记住单词?首先就是要会读。会读了之后掌握了读音规则,记单词才会事半功倍。许多教师觉得到高中了还学音标干嘛。实际上,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好多学生还不会正确的发音。往往第一天的单词还未消化,第二天又是许多新单词,而每天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觉得英语越来越不好学,教师也觉得既费力气又劳神,头痛得很。学生如果不会读这个单词,记单词就只有死记,效率低也不想记忆,更谈不上运用和交流了。这就给进一步学习英语造成了障碍。高中英语一共十一模块,词汇量日渐增多,记不住单词会让学生的英语成绩越来越差,逐步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音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过程。国际音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拐杖,每个英语教师都应加强音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语音知识,例如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以及重音,次重音。我每次带高一第一节课便是教音标。学生就可自己预习单词和课文。在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中,他们能运用音标的拼读来学习英语,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2 指导学生经常查字典,自己解决词汇问题

课堂上要指导学生经常查字典,什么问题查字典?比如讲一份高考模拟题,有一种题型是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名词辨析。以前大多数老师可能会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意思,让他们记下来,这样学生下次遇到大多都忘了。而现在就是直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查完自己站起来告诉我怎么辨析。学生自己查,记忆很深刻,学会了方法,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自己解决了。后来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后面的阅读理解篇,学生遇到生词也会查字典,通过查字典,学生们认识到词汇是阅读的第一障碍,所以都很积极的去记单词。单词记得多了,阅读障碍就少了很多。

3 指导学生经常讨论,翻笔记,自己解决语法问题

高考模拟题有一部分是纯语法问题,这一类问题属于难处理的问题。一般处理方法就是老师自己讲,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对于这种问题笔者会让学生讨论,翻笔记。讨论几分钟,笔者在黑板上板书本次试卷错误多的几题,然后让同学自己上来随便讲解难题,实践中发现学生总是能让你眼前一亮,因为优秀的学子们有时候能把问题讲解得很透彻。即使有的时候学生解释不清楚,你在旁边适当点拨,或者补充讲解一下也是和老师直接讲不一样,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相信讲解的同学永远都会记得这道题,其他同学也会记忆更深刻。

4 鼓励学生多读英美文学,常看英语电影

第8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一、深谙儿童心理特征的诵读教学理念,以读促写

我国古代蒙学重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指导蒙童诵读名篇。儿童多记性,古人认为蒙童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这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私塾先生对阅读教学环节理解透彻,甚至已臻化境。朗读,熟读,精读;教书,背书,理书,讲书,步骤科学,成效卓著。诵读是蒙学的教学传统。如今,高中语文课堂琅琅书声已渐行渐远。诵读是中国几千年童蒙教育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没有发扬光大。有人反问语文教学多读就行了吗?但是,语文教学不多读行吗?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不熟练,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何来思如泉涌,应笔而出,滔滔不绝,文章倚马可待呢?北宋诗人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说:“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些观点恰巧契合心理学对人的记忆理解能力的研究结果。

我国古代通行蒙学教本有《三仓篇》《急就篇》《开蒙要训》《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千家诗》(《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经》《论语》《孟子》《春秋》《礼记》《千字文》《国语》《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荀子》《昭明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千家诗》《唐宋家文钞》《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等。据《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要背熟精通几十万字的书,其中《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值得关注的是,古人所说的背诵不是机械记忆,绝非鹦鹉能言,而是辅之以精思、贵通、贵用之法。

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教学的探索。素读经典就是不刻意追求理解所读经典内容的含义,纯粹地读。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科学的右脑教育法。其一二年级素读目标为:《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 三四年级素读目标为:《论语》《大学》《中庸》;五六年级年级素读目标为:《老子》,选读《史记》《资治通鉴》。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每天识记100多字,还给学生硕果累累的六年。

作为高中老师虽未能在学生十六岁以前加以引导其大量背诵,但用心理学的观点指导学生吟诵,亡羊补牢,善莫大焉。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背诵篇目增加到三十二篇。这是有识之士的远见,有独到的思考。熟读背诵,是屡试不爽的好办法。中国古典文学成就之高,令世界为之咋舌。文学家灿若群星,哪一个不是背诵顶尖高手。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茅盾、巴金,其背功已成为美谈。读,只有先“死”后“活”,方能“死”去“活”来。

读,还能有力促进学生写作风格的形成。清代学者崔学古说:“通于《书》,其文必实;通于《易》,其文必深;通于《诗》,其文必逸;通于《春秋》,必断制;通于《礼记》、《周礼》,其文必典雅。”蒙学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形成写作风格,何其高哉!纵观今日高中生写作现状,这个愿景难以实现,有遥不可及之态。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何深刻理解、借鉴古代蒙学诵读的要旨,有效指导高中生实现从读到写的涅槃,老师任重道远。这亦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总复习中,高三学子根据拼音写汉字,而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十二年,学生读在何方呢?笔者忧思之切。每念及汉代扬雄“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笔者扼腕长叹,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和古代蒙学弟子学文差距多大呢?高中作文教学应特别深入研究借鉴传统语文教育读对写的影响,深入骨髓地理解,厚积方能薄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然并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般的泛读,也非“精耕细作”的精读,恰是系统的“诵读”。刘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量变推动质变。读得不好,怎能写得好?阅读是吸收,其为主;写作是运化,是皈依。高中教师如不能意识到写作的根在阅读,高中作文教学当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二、闳中肆外的人文启蒙教育,蒙以养正

先秦至清末,古代蒙学重视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蒙学教材文质兼美,充满饱满的人文精神,为弟子未来卓尔不群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蒙学教材内容历史演变,简要概括如下:先秦时期,出现我国历史最早的儿童蒙学教材《史籀篇》;西周蒙学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学生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农业、天文、历法、及数学等科技文化知识渗透蒙学;汉代《论语》《孝经》为最通用的经学教材,医学、史学也渗透到蒙学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融入玄、黄、老、庄、释、文、史;隋朝科举制成为蒙学教育的指南针,经学化倾向明显;唐代振儒术,容佛道,蒙学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宋朝尊孔崇儒,强调了道德启蒙和文化知识;元代蒙学教育普及农业知识和道德教化;明代法律已纳入了启蒙教育的范畴;清代鸦片战争后,蒙学领域教授西方科技文化知识。1898年的蒙学教材《蒙学课本》已破地理上“中国中心论”,强调天外有天,开放胸怀,迎接西学。蒙童人文启蒙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民族人文特色熠熠闪光。

据徐梓《中国传统蒙学书目》统计,蒙学教材为一千三百多种,门类繁多。蒙学对儿童人文启蒙教育闳中肆外。思想内容博大浩瀚,语言表达纵横捭阖,恣肆。人文启蒙教育使蒙童通晓天下人伦事理,精谙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化成天下的宏大功业。儿童为婴稚,即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其践行“凡出言,信为先”;诫“诈与妄、奸巧语、秽污语、市井气”;引导蒙童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正所谓“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朱熹在《蒙学须知》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塑造童子“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天真纯朴的儿童天性最终发展为他日铸成大器的精神底蕴、一抹亮丽的人格底色。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人让蒙童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具有人文先进性。蒙童练就的蒙学童子功具有可持续性,能良性发展,浸透人文启蒙思想基因,为其将来写作注入了思想和语言的博大动力。

时至今日,须指出的是,许多优秀高中生埋头数理化题海,分配给语文学科的一点点时间又大量花在对高考满分作文的模仿上。虽苦苦耕耘,却一筹莫展,不得其法。没有阅读,高中生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神气基调。清初语文教育家唐彪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当代高中生会须痛饮一碗盛满人文思想的美酒。

若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思想,应格外注重学生阅读文本的选择,以崇高的作品塑造鼓舞学子的精神,感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否则,贻误无穷。

三、质朴的作文教学法,百锻为字,千炼成句

古代蒙学对作文教学的认识质朴,但作文教学法科学有效。注重文道统一是传统蒙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人文启蒙教育客观上使蒙童在开蒙之初就得到了文德很好的训练。古代蒙学作文训练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其一,属对、连珠、锤字基本功训练。古人通过语音、词汇训练,修辞、逻辑训练,帮助蒙童弄懂语音平仄、词汇词性、语法结构等写作知识。作文讲究声律和谐、形式美观。

其二,模仿和抄写并用。蒙童模仿前人文章,含有创造的成分。师名家名篇的神,不师其貌,最终自然纯熟;抄写有助于品味前人遣词造句。

其三,培养观察能力。古人把用心观察事物,体验事物上升到写作基本功高度,蒙童善写天地人物情状,粱刘勰提到,“博见为馈贫之粮”。

其四,作文先“放”中“脱换”后“收”。欧阳修称,“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初写放胆文,抒发胸臆;“脱换”即稍加限制;“收”指终要胆小,文章精雕细刻。文章从气象峥嵘、彩色绚烂,到造平淡,其实乃绚烂之极。

其五,文章不厌改。古人善于保护学生才思,提出随学生立意而改;择精当处,细小笔削地改,以点铁成金:易日经时地改,则自解雌黄。

反思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法,我们要从中撷取吉光片羽,传承创新高中作文教学。

笔者认为小学初中直至高中语文必须实现教学一体化,要有一盘棋的思维,做好衔接工作。例如,古时蒙童属对,今天高中生做对联,但如何深入对联教学,这是个棘手的问题。笔者要求高一学生恶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丰富典故知识、声律知识、自然常识。这种训练如果能提前到小学或初中阶段则更佳。

谈及古人写作模仿和抄写并用,高中老师大有可为。有些学生只看高考满分文章,这是误区。毕竟为考场仓促间所作,学生限于时间和才思,无法同前世和当代名家相比,故仅仅阅读此类文章收效甚微。笔者常年呼吁学生要看名家作品。学生读经书、读史书、读时文,融会变化,是为文的真诀。学生自觉向往酿花为蜜,蜜成不见花;当酿谷为酒,酒成而不见谷时,学生文章就有自家手笔。语文老师必须设计生成一个学生将来发展的空间。高一高二时要多抄写文章。抄同题不同人的文章,思路就能扫除枯涩阻碍;抄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研究其意思、句语、路脉,从而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水融之日,则是学生扬眉剑出鞘之时。

晋代陆机《文赋》提出“玄览”一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伫中区,颐情志,激起写作精神内驱力,这是足贵的。笔者认识到随物赋形能力对学生来说太难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试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学生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生活,丧失了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审美需求。倘能赏“万类霜天竞自由”,何其妙哉!

古人修改文章的做法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高中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老师改文章不能将学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切不可强改,要改出学生之非,改出先生之妙。清末教育家王筠提倡“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笔者深以为是。若能将以前的文章拿出来改,则更有意义。这样的老师难能可贵。学生随写随丢,对自己以往文章妍媸好丑不以为意,这不可取。总之,学生文章多改则能助其深入揣摩、玩味、雕琢。正所谓沿根讨叶,思自转圆。

第9篇: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摘要]顾颉刚一生读书治学,主张有计划地读书。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所选读的书籍类型也有所不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顾颉刚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期间所选读的书籍,除重视经史典籍的研习外,多关注记载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民间文化、边疆历史等内容的史书。在注重读书与时代互动,注重读书治学的同时,以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践行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唤醒中国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意识。抗战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类型的选择与抗战大环境下顾颉刚的史学研究主题密切相关,此又与抗日救亡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考文献31。

[关键词]顾颉刚;抗战时期;史学阅读观

顾颉刚(1893年~1980年),中国著名的古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及民俗学的开创者。他在中国史学界取得的辉煌成就即在不断地读书、积累、思考、实践过程中沉淀升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日亟,顾颉刚一方面积极呼吁读书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兴国等实践活动唤醒中国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意识。本文拟通过归纳总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顾颉刚史学阅读类型的选择及其特点,分析其史学阅读研究与时代互动的关系,试图揭示抗战时期顾颉刚的史学阅读与实践具有强烈的国族观与抗战动员色彩。

1史学阅读的类型

顾颉刚一生治学的目标即“对于战国、秦、汉时代学说之批判”,始终重视对《尚书》《诗经》《史记》《左传》《论语》《孟子》《墨子》等典籍名著的阅读与研究[1]。考辨式的史学阅读与研究手法,常见于顾颉刚的读书笔记,“疑古辨伪”的精神贯穿其整个史学研究生涯。但不同历史时期因各方面原因,顾颉刚史学阅读的重点有所不同。日本侵华战争大环境下,民族危机愈来愈严重,顾颉刚史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关注救亡图存转变,其阅读也主要围绕该主题展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作为历史研究者的顾颉刚感到自身有唤醒中国民众认识祖国疆域及中华民族历史的责任,开始对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展开系统性研究。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将研究重点倾向探索边疆地理与民族演进史。因而,该时期顾颉刚多选读古地理之书,或与古地理内容相关的典籍杂记。通过研读《史记》《禹贡》《汉书》《王制》《河图》等史书典籍及《南北史补志•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等地方志书,考察中国古代地名演变、州际边界、疆域面积及各地历史地理沿革和风俗习惯变迁。通过对诸多史地类书籍的阅读和比较,顾颉刚认为《禹贡》是中国古代记载地理沿革材料最古老最完整的典籍,而研究自然地理最优者可以《山海经》为代表[2]。

该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与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祖国疆域及民族历史的认识,唤起了人们对祖国抗战现状的关注。与此同时,顾颉刚为完成《三皇考》和《两汉州制考》的写作,需要考察古代名物制度的演变历程。因此,该时期顾颉刚阅读类型的选择也多关照诸如《管子》《周礼》《仪礼》《汉书》及有关名物制度内容的典籍。通过阅读,考察并梳理三皇五帝名称的渊源、地方行政区划及地方制度、等级秩序及民间婚丧祭祀等礼仪制度、土地制度和地方财政等经济制度以及地方官制等系列名物制度的演变。其中,顾颉刚读《管子》五十七篇《度地》时,发现其中记载的行政区划对里、术、州、都等地方区域命名的根据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3],与《周礼》中对轨、里、练、乡、帅等的区分与命名存在划分上的差异,不知孰为事实[4]。发现史事记载的矛盾与冲突后,便搜集更多的原始资料对其进行考辨。在考察古代名物制度演变过程的同时,顾颉刚还坚持以疑古辨伪的精神对其中的记载进行辨伪。抗战时期顾颉刚着重研读经史典籍与史事辨伪工作,期间所做的读书笔记,往往两三天即可写毕一册。全面抗战爆发后,顾颉刚顺应内迁大局,服从人事调动,常常辗转于西北、西南地区执教,无法再作系统的研究,主要以实地考察代替史料阅读与研究。读书时间既有所减少,因而读书笔记多有间断,或一两年才完成一册,那段时期的读书笔记中多流露出对日本侵略者的怨愤之情[5]。

2史学阅读的热情

顾颉刚不仅热爱读书,且善用脑力,主张看书必定要有所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所思所想写入读书笔记中,以此加强记忆,积累史学研究素材。顾颉刚读书时喜欢思考问题,走到哪里,总要一路看,一路想,但苦于“记忆力不好”,便不得不一路做笔记[6]。读到有意思之处,常把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随手标注于书中,“逢到书端上写不下,便写入笔记簿里”。为此,顾颉刚养成了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记得多,作文章时便如行云流水般自如,引用材料也可信手拈来,人们往往因此惊异于他强大的记忆力。为此,顾颉刚解释道:“只缘个人习性乐于遇事注意,而此腕又不厌烦,一登于册,随手可稽,予盖以抄写代其记忆者也。”[7]乐于“遇事注意”,即善于留心观察、肯深入思索,“此腕又不厌烦”即随时勤翻书勤做笔记,积累史料。顾潮、顾洪在回忆父亲时,指出其治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勤动脑、勤动笔,提到顾颉刚常说的一句话“遍地都是黄金,只怕你不去捡,随处都是学问,只怕你不去想”,即强调勤学善思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无论是阅读、教学抑或整理古籍、研究学问,顾颉刚往往能从旁人看来认为微不足道之处发现问题,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即便是日常见闻,凡是觉得有用者,也都收入读书笔记中[8]。

留意记录书籍内外的各种见闻,勤于思考,便能从无问题处发现问题,这是顾颉刚与一般学者不一样之处,也是他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创造辉煌的原因之一。顾颉刚追求专心读书治学的生活,时常为自己能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而欣喜,也为忙于人事应酬或因战乱干扰荒疏了读书而感到惋惜[9]。他身兼多职,常被繁忙公务缠身,即便如此也不愿舍弃阅读,故致夜间常难以入寐[10]。为此,他自己也曾说“我这喜欢记录的天性,是无论何时都抑不下去的”[11]。自古以来,热爱做读书笔记并以此作为自己及后人学术研究资源的学者,为数甚多,但顾颉刚的读书笔记不仅详而且勤,可以说除了在旅途中,甚至与朋友们在公园茶聚,也往往手不释卷[12]。即便是上门拜访朋友又恰逢主人不在,便在等候之余利用时间阅读做笔记。一天未能读书便觉得这一天是白活了[13]。在日本侵华的“社会动荡最甚之日,又当经济压迫最酷之时”,顾颉刚仍坚持读书,并感到“能写一点笔记,已属千难万难”[14]。读书对于为学者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15]。读书和笔记之于顾颉刚,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须臾不能相离[16]。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还在坚持读书。顾颉刚逝世后,人们翻看其留下的日记,发现其中还记录着他许多计划撰写的论著和未完成的读书计划。顾颉刚读书治学最反对死读书,最恶附会权威,若子女或学生在读书时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无论对错与否,他必定大加鼓励[17]。反之,若遇到只会照搬前人观点而毫无主见的学生,必定给予严厉批评。

顾颉刚在《寒假读书记》首页上写道:“余读书最恶附会,又最恶胸无所见,作吠声之犬。而古今书籍犯此非鲜,每怫然有所非议,苟自见于同辈,或将笑我为狂。……吾今有宏愿在,他日读书通博,必举一切附会、一切影响皆揭破之,使无遁形,庶几为学术书籍人心世道之豸。”[18]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主张,即顾颉刚一生读书治学所坚持的原则与宗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在燕京大学执教,便要求学生要“彻底破除”迷信权威的英雄思想,养成勤学善思、多做读书笔记的习惯[19]。王钟翰在回忆顾颉刚授课的情景时说:“顾先生在课堂上所书写的内容,全是他自己平日读书心得的笔记,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平日置信不疑,或视为当然的事,现在突然被顾先生提了出来,大家先是惊愕,继之是兴趣盎然,思之再三,终是佩服”[20]。学生们甚为赞叹顾颉刚善于发现问题的阅读能力及敢于打破权威的治学思想,对书本内容要以理解为主,不可全信,并要学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21]。不仅不迷信历史,且勤于考证,辨别真伪,这就是古史辨学派的治学原则,也是学术研究者所应持有的基本观点。顾颉刚嗜书如命的习性感染了周围的人。顾湲回忆父亲时称:“买书是爸爸最大的私人开销,见到好书,无论多贵,哪怕一点点凑钱,他也要设法买下来。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又一次,妈妈曾背着他卖掉一些古书。他发觉了便勃然大怒,一定要跑到中国书店把书追回来。爸爸这种嗜书如命的脾气传给了我们,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现在,若有一个月未去书店,便觉得对它不起。”[22]顾颉刚爱读书爱买书的习惯不仅终身坚持着,还影响着顾家兄妹,买书成为一种家庭传统。

3史学阅读的追求

顾颉刚不是一个“塞耳不闻天下事,埋头死读圣贤书”的学者[23]。其一生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五卅惨案、抗日战争等备受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亲身体验过民族危亡的困顿。因而,顾颉刚在坚持读书与治学的同时,能够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抗战宣传及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用自身的实践行动践行了蔡元培“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读书不忘救国,学者应以为政济世为己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顾颉刚便意识到只有发动民众的力量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这成为顾颉刚运用通俗文化的方式宣传和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的重要途径。东北沦陷后,顾颉刚疾呼“当此国家多难之日,吾辈书生,报国有心,而力学为逮,窃愿竭驽钝之资,为救亡图存之举”[24]。指出读书人虽能力有限,但只要能想方设法参与抗战,即能为抗日救亡做出一定的贡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十四年间,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两件大事占据了顾颉刚的心。顾颉刚在辗转各地考察、研究过程中,认识到要真正挽救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首先要发挥读书人的作用,鼓励青年们要“到民间去”,进行抗战文化宣传,创办抗战刊物,“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25],唤醒民众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他不但大力呼吁青年学者们积极投身前线文化教育事业,并且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关于民众抗战动员的主张。

民众教育方面,顾颉刚为当时中国民众无法深刻认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倍感忧心,意识到要救中国非全国民众一致觉悟不可。他在群众中进行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借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创办三户书社,以表达对外来侵略抵抗到底的决心。书社创办几个月后,由于薪金停止扣用,经费来源断绝,日寇及政府当局对书社活动的干扰破坏,社员的抗日情绪有所衰落,但顾颉刚以“不做则已,一做则越来越有劲”的性情,索性将燕大抗日会的事业变成他私人的事业,“竭力挺了下去,除了自己贴钱以外,再在外面募捐”[26]。三户书社在资金短缺、日寇打压、国民政府查办的艰难环境中,顽强地宣传抗日救亡。后来顾颉刚将三户书社的范围扩大,并将其改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抗日战争期间,顾颉刚写了大量通俗文字,印成宣传抗战知识的小册子,广泛流行于大后方民间社会。据日人小仓芳彦统计,从三户书社起到1940年结束为止,“顾颉刚发起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采用鼓词,小调(民歌)一类的形式,把抵御外侮的故事编成通俗说唱,致力于抗日宣传工作……其间刊行的通俗读物,有六百种,共计五千万册”[27]。编刊社刊发的通俗读物吸引了当时民众的极大关注,为推进国家抗战宣传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工作方面,顾颉刚以其历史地理学者的爱国激情,教导学习历史的学人们潜心边疆的地史研究。在燕京大学及北京大学执教期间,顾颉刚开设“中国古代地理沿革”课程,创办《禹贡半月刊》,“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是当时《禹贡》的中心思想。《禹贡半月刊》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半月刊的《发刊词》正是顾颉刚在日本帝国主义进逼平津,把我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的时刻下写出来的[28]。

在西北、西南工作及考察期间,顾颉刚募集资金创办《边疆丛书》,刊印多种西北边疆的地史珍籍,传播濒亡的文献,唤醒边士保卫祖国疆土的笃念[29]。联合《新亚细亚》《康藏前锋》《蒙藏月刊》等边疆刊物,刊发边疆史事,激起海内外同胞之爱国热忱,共同谋求巩固边疆之策,保卫国土[30]。1938年,顾颉刚在《益世报》开辟副刊《边疆周刊》,周刊的办刊宗旨是要使一般民众获得对于祖国边疆的基本认识,要使学者们时刻不忘中国的民族史和疆域史,更要促进边疆人民和内地同胞合作开发的民族运动,并共同抵御野心国家的侵略。顾颉刚不仅以读书治学的方式关怀民族命运,并以教书育人、创办刊物的途径传播中国边疆地理与民族演进的历史知识,在文化领域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激发边疆人民的民族意识,促进边疆各族人民与汉族的民族凝聚力。顾颉刚不仅仅是一个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所谓“书斋里的学者”,更应是一个怀有深切民族关怀的知识分子[31]。全面抗战爆发后,顾颉刚走出书斋,远赴西北边陲,遍访甘肃中南部各县实地考察,利用通俗知识进行抗日文化宣传,发展教育事业。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一套发展甘肃教育的计划。他在抗战时期为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所做的努力,对促进地方开发和民族团结及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特别的贡献。顾颉刚一生读书无数,著述颇丰。留给世人的读书笔记及日记反映了他在抗战时期仍坚持读书,并不忘担负起一代学人的救国责任,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民间文化、边疆史地加强中国民众关于疆土及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以创办抗战刊物进行民众教育及边疆工作等文化宣传战略唤醒中国民众的国家意识,呼唤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及抗战文化宣传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顾颉刚的史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抗战服务意识,其史学阅读也围绕该主题进行,凸显出强烈的国族观与抗战动员色彩。

参考文献

[1][5][9][16][18]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前言.

[2][3][4]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1:569-570,454,454-455.

[6][7][8][10][12][13][15][17][19][20][21][22][23][24][25][27][28][29][30][31]王熙华.顾颉刚先生学行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490,268-269,471,471,397,470,54,466,135,204,243,489,1,222,128,113,122,65,2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