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与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思想道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77-02
初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对于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初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等都开始形成,那么在这个阶段,加强初中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在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初中生的道德素质修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生本教育概念及特点分析
1.1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就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来进行发展。它主张教育应该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着生本教育发展和转变,将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转变成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1.2生本教育的特点
1.2.1突出学生
在教学这对矛盾关系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是外因,必须要通过学习这个内容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将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但是在新的生本教育发展模式下,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学生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课堂教学规定,教师的教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然后剩下的课堂时间是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交谈或者是自主学习的。
1.2.2突出学习
生本教育主要是学生课前准备、上课过程中交流和讨论、课后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这样比学到知识重要千倍、万倍。比如鼓励学生学会上网查阅资料进行学习、通过口头描述、文字等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懂得吸取别人好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能够对别人的学习观点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见解。
1.2.3突出合作
合作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教学及其其他行业最重要的一种发展途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将全班进行分组,从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知识互补,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
1.2.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鼓励自己,肯定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很大的收获和成就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们之间的思维碰撞,通过辩论等形式,使得学生之间能够为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进行理由陈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的存在,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体系也完全按照应试指标要求,存在很多的激励政策,甚至很多激励政策都是属于不合乎规定的政策,这样的激烈机制的存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在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存在,使得教师在日常评价过程中,对于学生考试、评价后的分析不够,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思想道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比如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评价体系可能就比较全面,但是对于基本技能的评价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教师将三维目标进行了分割,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存在较多的问题。
2.2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思想品德内容教学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其简化为单一的灌输和训练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升学应试能力,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注重知道,忽视信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知行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会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和考虑,基本就是一味地接受,不加以筛选,就只是死记硬背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只能够是增加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得不到较好的锻炼。
3.在初中思想搭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推行生本教育
3.1课程评价中将轻过程、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不轻结果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课程评价过程中,需要始终都坚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一个静态的学习结果获得,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评价体系建立,将轻过程、重结果逐渐转变为重过程、不轻结果的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从而使得评价或哦的那个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3.2课程目标上要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够一味地坚持应试教育条件下,只看重学生成绩提高的教学方式,这样会造成好学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分化,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教育目标要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不应该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3.3教学方式上把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辅助指导人员,要充分(转下页)(接上页)发挥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创建适合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形成自己的完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特点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巧妙地解决教学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从而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结束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通过坚持生本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咏梅,章迎春.生本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重庆与世界.2010,27(12):107-108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练,我来引导你学练。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师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观。现代体育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即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
生的身心、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体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合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体育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至割裂了体育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以及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使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五禽戏"时,除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动作,以及神态、路线的准确把握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祖国传统体育的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三)进行行为实践
行为实践,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
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排球,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女排的比赛录像,了解女排艰辛的奋斗历史;结合中长跑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家军”为国争光的事迹等等。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练的兴趣。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体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它能提高身心素质,丰富业余生活。这也就为它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运动员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体育独特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把握体育形象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老鹰抓小鸡”游戏中的勇敢、机敏品质;中长跑中的坚持、耐挫力培养;球类项目中的合作精神等。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
一、高中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与培养
从总的情况看,目前多数高中生的英语交际不是结结巴巴,就是词不达意,难以用高中过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目前高中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问题是:听力、理解力较差;说与写的能力问题是:语音能力、定向表述能力,和运用体态语及副语言的能力较差。此外,还表现在:听与读的专注程度不够、说与写的勇气胆量欠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高中生升入大学、或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或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便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也难以在大庭广众面前有出色表现。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表现出的听或读、说或写的能力不强,或许是因为内部条件不足,或许是因为外部条件不够,我们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
高中生英语学习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所需的内部基本条件是:①适当的知识准备,包括英语知识、英语经验、英语语言;②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策略、情感因素。所需的外部基本条件是:①刺激的程度,即所提供的英语材料和背景的清晰度以及逻辑的严谨程度;②评价反馈的恰当、及时。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但并非任意的英语学习过程都能够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影响高中生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因素和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高中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二、正确认识英语听说读写的均衡发展的关系
完整的英语能力应是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共同构成英语交际能力的均衡发展,它是英语交际能力系统最简明、最科学的概括。读与写是书面语言行为,听与说是口头语言行为,英语教学要培养的正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一个人学习英语,总是从口头到书面再到均衡发展,即先是学口语的听说,然后学书面语的读写,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提高了听说能力,就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反过来,读写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而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内部,又有理解与表达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听和读是通过英语语言达到理解和吸收,说和写是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表达和倾吐。我们既要克服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又要注意以书面语言能力培养带动口头语言能力培养。这两者是不矛盾的。重读写、轻听说不但有碍听说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会影响读写能力的提高;以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带动口头语言能力培养则既能以读写为重点,又能促进口头语言的发展,收到相辅相成的功效,达到均衡地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课堂是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的载体
英语课堂使用的是英语语言,它既是载体,又是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表达的工具,又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听、说、读、写离不开语言,课堂是始终弥散着语言的环境。英语教学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例如讲授、解释、提问、回答、复述、阅读、书写、讨论等等,语言始终伴随着教师和高中生的英语教学活动。
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英语思维的发展,及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也意味着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听、读能力的培养要以对相关的英语语言的理解、表征为目的,而说、写能力的培养则以高中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为目的。因此,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听、读能力是将外界(英语材料和背景)刺激引起的生理感觉,通过整合、组织,准确转化为心理知觉。在听或读的过程中,受某种需要或目的驱使,高中生的英语认知结构中预期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知识被激活,作出某种期待和预测,并不断地验证或修正假设,从而理解、提取和吸收信息。高中生如果听和读这两种能力弱,在英语高中习的第一阶段(输入阶段)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从而影响整个英语均衡发展。英语学习中说、写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通过自己的信息表征、组织、储存和有意识地依据线索提取陈述性知识和快速自动地激活程序性知识,把内隐的英语思维活动和英语认知结构表现成外显的英语认知结果。高中生英语学习的说、写能力是在听、读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四、教师是影响高中生形成英语听说读写均衡发展的第一因素
(一)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英语时间的重要条件”。
所以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两点。教师的语言必须合乎一般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英语语言。教师的语言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样板,他们对高中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英语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高中生对英语知识产生模糊理解,影响高中生对英语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表达,这对培养高中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说高中生难以理解的语言或者书写错误的、不规范的语言,将会给高中生的听、读能力带来干扰,也给高中生的说、写造成负迁移。高中生由于受词汇量、语法知识及国语影响等诸方面的限制,加之在听说训练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是爱面子、害羞、怕说错、怕同学耻笑、怕老师斥责。为了排除这些障碍,减轻高中生的紧张心情和压力,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表情、耐心的语言、恰当的手势,配以适当的游戏和直观教具,使高中生克服紧张感,放心大胆地参与听说训练活动。同时在教学中,要以鼓励高中生为主,及时肯定高中生的点滴进步,善于保护高中生的积极性,注意纠错方式,不要每错必纠,以树立高中生良好的自信心。
(二)教师要为高中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培养积极创造条件。
教师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善于运用语言技巧,课堂上的语言要生动有趣、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使高中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进程,高中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状态自然地进入英语思维环境之中,引起高中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英语语法“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以便高中生理解、掌握英语语言。这样做可以帮助高中生排除对英语语言理解的障碍,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教师要多为高中生提供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一位英语教育专家曾分析说:“在英语教学中,通常并不会明确地教高中生阅读、书写和讲述,因为大家都认为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这些活动的能力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尽管如此,我们却常常要求高中生去模仿书本或教师的语言。”所以我们不能让高中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而应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诱导高中生去听、去读,让高中生去“听――想”英语语言,“阅读――自学”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高中生去说、去写,创设名副其实的交流情景,给高中生提供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机会。要让高中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的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认知过程,使高中生能够清晰、精确、毫不含糊地思维和表达,真正地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均衡地发展英语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教师要对高中生听、说、读、写的活动结果做出恰当、及时的反馈评价。
1 目前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现状
为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笔者组织陇东学院500名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课摸底考试,主要内容为键盘操作、WindowsXP、Word2003、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等6个基本应用模块。摸底考试结果如下。
1)键盘:80%的学生对键盘不熟悉,找不到顿号、双引号、单引号、省略号,不会标点符号的全角、半角切换方法,不会使用快捷组合键;30%的学生不会计算机的安全关机方法。
2)XP:对复制粘贴,80%的学生只会一种方法,还有5%的学生不会复制粘贴;99%的学生从未使用过帮助信息;99.5%的学生不会使用控制面板;95%的学生对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的属性设置不熟悉。
3)Word:95.5%的学生首行缩进采用的是空格的办法,而不会用段落设置。
4)PPT:72%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幻灯片,85%的学生不会设置背景和选择设计模板,99%的学生不会修改设计模板。
5)Excel:98%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工作表,99%的学生不会设置打印区域。
6)Internet:有4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QQ号,78%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邮箱。
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内容。为了弄清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笔者对从陇东学院8个班级抽取的40名新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为: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基本就是玩游戏,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做一些简单的Office练习;2)一般在初中开设0~3年信息技术课,在高中开设0~2年的信息技术课;3)在初中基本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信息技术课,高中部分学校有专任的信息技术教师;4)每周的课时量大多数都是一个课时,还有一些学校因停电不开机房或信息技术教师不到位等原因,经常以上自习或上其他课代替;5)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升学的压力,甘肃省各中学不得不压缩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高中毕业生有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无人问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人监管。这些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时,大学层次的教育无法进行,大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标要求的内容上。长此以往,大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建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共同体,成员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指由具有研究实力的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组建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水平提升的研究机构。共同体的人员构成是以高校或高中为主持单位,团队成员由30%的高校信息技术教师、30%的高中学科教师及教研员、各20%的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构成。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的基本任务应包括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或教科书、考试大纲以及与实验相关的文件等,开发与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研究影响学科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建构符合甘肃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体现甘肃特点且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2)每个共同体至少选择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与一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活动。以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理论为指导,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化设计,建立网上学习空间,构建开放性网络学习与指导环境。
3)每个共同体在一个周期内要系统指导不少于3所小学、3所初中、3所高中的18名以上的学科教师,采用网络研修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研究成果在学科教师所工作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应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同时要开放所建设的学习空间,供广大学科教师参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学习与研讨,指导学习者在学习空间中进行学习,引领学科教师的发展。
3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监管措施
共同体应工作的基本要求 共同体主持单位要提供办公场所、实验设备、研究资料等支持环境,确保团队活动的时间;要保障共同体开展活动的经费,使研究共同体各项经费支出合理、高效;制定研究计划、指导计划、研究与指导方案及相应的总结报告,形成工作过程材料;制定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管理条例、共同体成员管理与考核办法,方便对团队成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反馈,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行。
共同体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 根据研究计划,围绕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设计研究主题,并能够促进学科教师新课程有效教学能力的发展。
针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内容,能重点突出,体现学科的特色,发挥教学研究共同体的优势,促进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的传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完整,充分利用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开展高频度、深层次的在线研讨活动,形成丰富的成果。
空间建设的基本要点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实验及指导学科教师的空间,内容组织方式合理,结构层次清晰,对共同体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与指导工作提供保障。
空间建设中形成丰富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资源,展示研究、指导、实验验证的过程及成果,资源具有示范性、扩展性、更新性,可供广大学科教师借鉴学习,运行流畅,易用、扩展性良好。
共同体运行应实现的基本效果
形成丰富的成果材料,反映共同体成员专业发展的成长轨迹,能说明学习前后教学行为、研究能力的变化。学科教师在参与指导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科教师发展。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后,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共同体要以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广泛借鉴国内外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研究推动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总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适应甘肃省实际需求的成果,为提升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多元互动 弹唱教学 研究
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独断性、“领合式”或“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多元互动教学设想的提出与实践无疑顺应了当今高等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历史潮流,互动是教育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互动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而多元互动教学正是互动教学的升华。多元互动教学的实施与开展,在激发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态度、掌握学习策略和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对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弹唱教学的现状
随着连年的教育扩招,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发展与挑战。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如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力拓展,也是发展进程一直存在的困惑。弹唱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与必备课程,教授与学习的程度制约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能力拓展,甚至影响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实践。现如今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弹唱课程,学生人数众多,课程需求大,教师教育压力大,不能满足技能问题中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弹唱专业作为新形势的产物,专业教材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教师教学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学内容上,往往是简单的几首曲子感受学习,脱离了实际应用;再之,学生钢琴基础能力差距较大,教学进程缓慢。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但重视程度不高,只作技能训练的部分,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加之对学生的实践考核形式单一。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单一教、学生单一接受”,角色互动与转换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也没有给师生、生生教学情感交流的互动时间与空间。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指引下,首先,强调高等院校自弹自唱课程应随着时展而变革,使高师自弹自唱课程主动适应地域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时代需要;其次,注意增强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再次,初步转变了“学科本位”的课程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专业的师范性教育灵活掌握基础教育教师需要的能力与专业素养,这就要求培养机制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找准定位,紧紧围绕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需求,建立健全与完善课程机制、考核与评价模式,给予互动交流的空间。在弹唱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对弹唱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合作互动学习交流、就业前景的需求关注。帮助学生清楚的认知弹唱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目的,制定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坚持因材施教,做好课前准备,利用多媒体,建立线上讨论反馈与线下实践学习的双效互动模式。营造多元互动弹唱教学良好环境,师生都要转变以往的思维定式,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给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加强学习的有效迁移。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结合理论技法学习、实践观摩,课下给学生布置弹唱拓展练习,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发现旋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艺术活动,或设计中期“弹唱大赛”,创建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更多的是激励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多元互动弹唱教学课程模式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与课程考评机制。规范和完善考核机制,将日常课堂、中期检验、实践锻炼、期末创新,相互结合给予科学合理的评定。引导学生对弹唱教学、学习进行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利用评价与反思相结合,让学生发现自我优势与不足,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建立学生合作意识,调整自己的弹唱学习、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弹唱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多元互动教学研究与实践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弹自唱的教学不仅更新了教学的指导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沉闷局面,更拓展了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使枯燥无味的技能训练转变为快乐无限的音乐享受。教师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弹唱课程教学与学习中的认知与体验,融入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想交流与碰撞,情感转换与实践拓展,逐渐达成教学与学习双向成长的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课题成果,项目名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多元互动弹唱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K04。
参考文献:
[1]梁剑英.钢琴教学问与答[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乐理知识 视唱练耳教学 奥尔夫音乐
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学前教育成了很多学生选择的专业。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们要认真对待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五线谱、乐理、视唱的基础课,为学习声乐、钢琴、幼儿合唱与指挥等的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乐理与视唱》这门课程分为两部分内容:乐理和视唱练耳,如何把这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呢?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音乐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培养音乐情操,如何更好地教学就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了解和理解专业基础知识
《乐理与视唱》课程是乐理理论知识指导视唱练耳的实践,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优美的旋律提高兴趣。
1.乐理的理论知识包括五线谱的认知、记谱法、音乐节奏、音乐术语、音程的构建、调式等六部分内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不能只讲理论,否则学生将听得索然无味。乐理部分的内容是音乐知识的理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比较枯燥,授课教师要通过有趣的节奏练习和音乐游戏环节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但同学感觉亲切、新颖,而且能活跃思想、发展思维。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学生性格要活泼、开朗,有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举例、多提问,经常以儿歌做示范,分析儿歌的节奏和其中所包含的乐理部分的知识,要保证课上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舒心。
2.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所以音乐的节奏练习在乐理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把音乐的各种音响、音调要素在时间上加以组织,这就是音乐节奏的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日常节奏的基础训练,训练时运用口读、手拍等形式强化学生对节奏的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学唱旋律前先进行节奏训练,一丝不苟。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3.视唱练耳能训练学生唱和听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两种唱名法,具有良好的视唱和听辨能力。优美的旋律很好听,但是需要正确把握节奏、音准、音色和音感。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先从C大调音阶入手要求音准,接下来进行三度和五度的音程练习,最后要培养学生识谱的能力,要求快速识谱。逐步使学生达到既具备唱的能力又能音准、节奏准确。练耳是培养学生听记谱的能力和听记幼儿歌曲的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时要有系统地逐步发展音乐的听觉、积累音乐语言,注重培养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
二、开设和创新课程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幼儿教育业务、品德高尚的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何突破专业基础,开设和创新教学尤为重要。
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研究在传统视唱练耳及基本上乐理教学中,课堂的教与学基本上以教师为主。在视唱教学课堂上,学生视谱即唱,课堂音响来源多是钢琴音色,以钢琴作为辅助工具听音记谱。同样,基本乐理的教学课堂也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不能自主发表个人的想法。事实上,乐理视唱练耳教学采用单一钢琴音色及纯听觉技术训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引进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视唱练耳软件如EarMasterPro4.0、EarDower3.0、Eocnre4.5.3、Auralia等,探索适合高职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教学的运用多媒体软件的教学途径和方式。
三、应用国际先进音乐教学法
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们要学会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世界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法。通过节奏、律动、歌唱、欣赏和表现表达等多个维度诠释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
1.奥尔夫教学法的创立背景和教育理念。“奥尔夫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 1895-1982年)所创建。它赋予音乐教育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仍长期使用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我产生了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的想法。
2.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奥尔夫认为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其自然趋势出发。如四分音符为走步,八分音符是跑步的节奏等。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存在。应当说奥尔夫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要结合语言节奏、动作的节奏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因此,一开始上课就要安排一些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就这么一个小儿歌,你可以把他变成各种节奏来朗诵,再结合一定动作或舞蹈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边跳或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培养对节奏的敏悦感。这种基本节奏练习,应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穿行。
3.奥尔夫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我们要遵循三大原则: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我们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上,让他们自己组织音符和节奏,然后加以分析和实践,始终保持活跃的细胞完成音乐的学习和创新。
高职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在《乐理与视唱》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促其开拓知识面,学习音乐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许敬行,孙虹.视唱练耳(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关键词:工程教育;化工原理;教学团队
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能不足以跟上时代的进步,各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随之发展、改革和创新。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学工程”中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该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该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1]。在此新形势和新任务交错的大背景下,化工原理学科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食品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等多个工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对化工以及相近的学科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保障和提高化工原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的建设一项也应提上议程。
1教学团队建设的初衷和目的
经过分析观察培养对象的特点,发现我校学生大多数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基础也较为薄弱,且自律性不强、自觉性也不高,在一些重点难点上常常都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另外在思想觉悟上,也没有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上大学变成了“混”大学,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愈发迷茫,只是一味随着大流走,没有自己想法与规划。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与我校教育模式不完善、教学质量不高有关。经过反思和研讨,为针对解决这些问题,单凭个别老师的热血和力量难以扛下提高教学质量和做好职业规划的大旗,从而我校提出教学团队的建设这一设想,集广大优秀教师的能力于一体,为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不同目标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教学责任,由点及面地攻克教学难题,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投身于崇高的教育事业中。基于此,化工原理教育团队的建设任务,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充满教育热情、秉持先进理念、教学特色鲜明、接轨实践与就业的团队,教师团队不完全是教师团体,应包括但不限于在校教师、研究员、化工相关企业的从业者等,旨在响应国家“本科教学工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探索更贴近新时代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为工科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预备军。
2教学团队建设的战略意义
最近十余年来,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都过分夸大了名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重要性和优势性,人们对各种光环加身的名师们较推崇和青睐,强调了个人主义在教学中的优势与成就,反而放缓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忽视了团队合作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诚然,名师们在教学上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功不可没,在此并未否定和批评名师,只是个人能力始终有限,许多工作都是离不开团体合作的。就高校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课程的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资源的整合等都需要教师的合作,才能以最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如此,一支合理的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有利于增强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各种教学难题,加深教学理念的研讨,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革,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优质的学习平台[2]。
3建设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
3.1教学团队的人员结构
优秀的教学团队首先在人员结构上的分布必须合理,在教龄资历、地域分布、学缘结构、技能能力上的比例也必须适中,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目标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的实力强大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团队的上限,除了原有的学院教师之外,还应该引进各具特色的教师,互相学习,实现互补,教师团队中应该包括:(1)教授、副教授这样高职称有资历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团队的中心骨。(2)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刚毕业,极富朝气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的有生力量。(3)外教和有出国留学经验的硕士、博士这些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文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教师,不同的思维方式搭配起来也许能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4)与企业接触频繁,交流密切,有过化工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刻了解,可以缔造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给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的平台。(5)其他独具风格,各具特色的教师等。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化工原理精品课程[3]。
3.2年轻教师的教学培训
年轻教师是教育界着重培养的教学力量,实行老教师传帮带制度,可以快速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针对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较多的实际情况,在团队中大力推行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即:(1)共同完成备课工作,年轻教师在构思出备课思路后,详细表述给老教授检查,找出教学难点,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直至完成一套完善的备课工作。(2)进行双向听课,即新教师通过旁听老教师的课堂教学,身临其境地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模式,感悟不同的授课风格,逐步培养出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老教师通过旁听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反馈。(3)课后,年轻教师按时完成教学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所在,与老教师交流探讨,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年轻教师在教学生涯的快速成长,也可以发现并解决了很多存在的教学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3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除了对年轻教师进行培训之外,教学团队由上至下都应该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求索,不能故步自封于自己的团队里。鼓励教师从多个途径提升教学水平:(1)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名校教师开展的讲座,和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通过了解一些名师的教学经历和授课技巧,从中获得收获,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2)参加一些专业化的培训,通过培养、训练等方式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改变教师的价值观、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从事于教育事业,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3)除此之外,也要培养教师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强化师德师风,扎根本科教育,不能单为职称晋升而参加培训,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对于培训要有自主性,对教师培训需要注入全新的理念。(4)教学团队也应重视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更为宽阔的学习平台,加强开放的教师培训[4]。
3.4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培养
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也应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优良的师风师貌。教师的人格魅力包含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气质风貌、道德素养等多个方面,在教师素质和教育影响中占重要地位。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有着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沐春风,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自然会尊崇教师,在学习过程更加认真努力,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人格素质塑造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族归属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某种角度更胜于知识教育。教师要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提升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学识渊博是教师的必备条件,高质量的知识储备才有资格和能力教育学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2)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包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教师,就理应化身严父慈母,像对待孩子一样悉心教导学生,教育不单是工作,更是一份责任。(3)树立良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谈吐间幽默风趣,举止中谦儒优雅,良师形象的树立更有助于培养出优秀学子。(4)提高心理素质,在教学生涯中,难免会发生各种情况,遇到挫折和失败,比如学生的不尊重,教学的不顺利等,成熟稳重,从容应对各种难题,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5]。
4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
4.1了解培养对象的学习情况
(1)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无论面授还是网课的形式,其实都没有真正做到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放PPT,念课本,学生们在下面听课全凭自觉,偶尔的课堂提问也难以激发出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在课堂上之间缺乏互动性和交流,教学效果较低。(2)由于课时问题,一些课程的教学时长不足,教师难以展开更详细的教学,在课上,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点的时间不够长久。在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不够充分,仅靠一些课后作业也难以巩固所学知识,没有形成一套健全完整的学习计划。(3)另外,在化工相关的实验课上,学生的实验水平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这方面的影响,原因也跟我校实验室仪器设置等配置数量不够,实验课大多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有些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时间不足,对仪器了解得也不够具体。
4.2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教学团队要改进教学模式,不能沿用以往沉闷保守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4.2.1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单纯地靠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流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程统一起来,使其进度保持一致,在理论学习过程之后马上学习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产生工程观念,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2.2适当开展网络教学如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是科技时代选择的结果,可以在学习通等网课平台上给学生布置作业,增加学习趣味性的同时,又可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还能够让学生熟悉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在学习通、智慧树、慕课等网课平台上,学生也有着更多学习其他学校名师课程的机会,由此增加学生学习的课时,弥补课时不足的问题,巩固学习基础。4.2.3提升实践课堂的占比针对实验室的仪器数量不够多,学生接触使用少的情况,一方面应该想方设法增加实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完善仪器设备设施;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实验课程的分配上做出调整,把学生分成更多的批次,原来的大班教学改为多批次的小班教学,提升实验仪器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减少每次上实验课的学生人数,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足够充分的时间了解仪器,掌握和熟悉化工单元的操作,完成实验,提升专业素养。4.2.4增加到相关企业见习的机会除校内教学外,工程教育的教学也应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可以多带学生去化工相关企业参观见习,了解化工企业中实际工作流程的详细情况,并用所学理论知识与之进行对应。如将锰矿石中锰元素提纯作为电池中二氧化锰的过程,大致是先将锰矿石分成小块的预处理,接着溶于硫酸,后用电解法制备出二氧化锰,最后提纯,进一步加工得到产物。实际生产情况远比基础理论复杂,参观见习之后组织学生记录心得体会,提前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
4.3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总结完善教学方向
鼓励学生多提建议和意见,很多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和环境因素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只想着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就拖着,不敢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学团队应该主动建立师生间的联系,跟学生融洽相处,主动问询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运用学科知识甚至心理学知识帮学生排忧解难,比如对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可以私下或在课堂上着重点出;比如没有职业方向,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说明利弊,供学生参考,如:考研、参加实验比赛、撰写学术论文、设计创意专利等。
5深入专业学习和创新
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同时身份也可以是一名学生,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才能跟上行业不断前进的步伐。教师一方面要专注于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了解化工行业的专业动态,鼓励教学团队教师阶段性地完成一些有关教学经验和实验成果的论文,获取科研成果,有计划性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补足团队缺陷,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为深入专业学习,教师也应该多进行一些课题的研究,带领学生做一些化工项目,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理论构想终究是空泛的,需要建筑实践桥梁,踏进科学的殿堂,在此过程中培养工科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水平,为教学做铺垫。
6结语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国家政策,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学子,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也难免存在些许不足和缺陷。团队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学习其他教学团队的长处,对自身团队做好管理工作,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关心学生们在化工原理方面学习上遇到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们开拓视野,培养工科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打造优秀的预备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核心内容[J].民办教育研究,2007(2):5.
[2]李淑芳.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04-106.
[3]任晓光.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5):43-45.
[4]张磊,李兴笃.浅析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培训的质量[J].林区教学,2012(4):23-24.
【关键词】C语言 项目化教学 程序设计
一、引言
C语言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都是按照传统的灌输知识点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以课本章节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依课本顺序讲解基本知识,如数据类型、运算符、变量等;依结构讲解程序结构,如数组、函数、结构体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学习C语言,但是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来说,比较抽象,犹如听“天书”,学习进程慢。学生往往需要反复学习基础知识、经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才能悟出C语言的真谛,才可以独立的编写程序。大部分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对程序编写产生兴趣,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将来工作中遇到实际的问题,个人解决问题能力也很难再实践中得到提升。为了解决学生只懂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差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教学研究,给C语言教学研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学生学习C语言理论联系实际得到了有益的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路
C语言的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抓住具体应用项目的解决方案,以具体的应用项目本身的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项目与理论的融合、项目的难易搭配、循序渐进的项目训练模式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确定理论知识掌握的目标和实践目标;其次,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深度进行描述;再次,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和深度确定具体的项目;最后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完成项目的同时深入理解知识点。
(一)项目设置原则。项目化教学以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方式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找到突破点,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因此,C语言项目化设置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程序功能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且与学生感兴趣东西相关;一个是项目具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又单一到综合。使学生在项目程序设计过程中将C语言的基本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的编程和调用综合利用来实现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对软件的认识得到提升。
(二)项目化教学的几个阶段。C语言的项目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阶段和高级阶段。每个阶段任务明确,循序渐进。如表1所示的项目化教学的分阶。
初级阶段是对C语言的基本内容的学习过程,包括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号、语句结构等,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C语言的基本语句和程序设计思路。力求达到数组、指针、函数等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函数库的使用,逐步基本操作的熟练使用以及顺序、循环、选择结构的使用方式。掌握C语言中的较难的数组、指针、文件操作、函数等的概念及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练习,对知识点加深理解。
中级阶段是在初级阶段掌握的基础上,高级阶段由具体的项目任务构成,这些项目有多种解决方法和多种结构结合使用才可以实现。结合基本知识和具体项目,进行程序和算法设计,在调试过程中,理解编程技巧和深入理解知识点。
高级阶段是对软件的常用算法、模块开发、信息传递等进行深入学习和改进的阶段。在此阶段的项目化教学中,算法的改进、函数编写、参数传递和程序调试作为重要知识点,将项目分工和模块化作为练习提高的目标,提高团队合作开发的技能。
(三)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C语言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整个项目的组织、监控、引导、点拨都需要教师的作用。在引导和点拨上,引导学生发现项目的问题所在,分析探究问题的原因,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和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寻求最简洁的工作路径,如何做出符合要求的程序。
(四)评价体系。每个项目结束后,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行探讨和提高,一方面使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另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更大的潜力。项目完成后,进行分级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程序,讲解设计思路。其次,同学之间互评,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设计思路和程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从多角度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是教师总评,根据项目完成的情况评定学生的成绩,给出相应评价,并对自评、互评环节进行综合评价,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评价体系根据项目的不同作出适当的调整,评价也不能只注重结果,更要重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评价的同时给出下一步需要进行的任务。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积极性,满足了成就感,引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项目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进过一段时间的项目化教学试点,发现项目化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要以C语言教学大纲为蓝本,涉及到的知识点不能出现超纲现象;项目的选取和设置要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对项目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项目设置要分层分级,又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满足一定的成就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项目随行业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而随时调整,并保证通过学生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可以完成的;项目完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抽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教学研究,从项目化教学的新思路,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分别进行了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勇,肖四友,张文祥. 基于能力培养的C语言项目化训练教学模式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9, (11):62-64.
[2]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部分的教育学家、研究者及教育从业者更多地关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目前,教师如何获得并丰富知识在教育界也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然而,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研究证据,并联合教师招聘、教育、职业发展等校内实践而获得。本书以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如何丰富知识为核心,介绍了两种教育学研究方法,分别为“芝加哥研究”,与“新加坡研究”。这两种研究针对不同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提出了两个相同的问题,第一,教师获取的教学知识是否来自不同的来源?第二,如果答案肯定,这些不同的资源如何促进其教学知识的发展?
在编写内容上,本书共分两个部分11章。第1部分的“芝加哥研究”包含9章:1.概述,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2.文献综述,首次概述了认知论背景下“知识”的概念,并提供了三方面的文献综述,包括教师需要什么知识?教师拥有哪些知识? 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知识?3.学习的框架,建立了一个框架,用于检验教师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师传授知识的不同来源;4.研究的设计与过程,此章节包括研究中收集的三所学校77位教师的调查问卷、课堂旁听记录与面试问题等;第5-7章展示了芝加哥研究的结果,包括教育学中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等;8.芝加哥研究结果中的一些其他问题;9.总结及建议,本章总结了芝加哥研究的结果,并且讨论了本次研究结果对于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学家蕴含的意义。对如何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提出了建议。本书第2部分“新加坡研究”包含第10-11章:10.新加坡研究,着重强调了在不同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的研究方法;11.比较与总结,比较了芝加哥与新加坡研究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本书不仅详细形象地阐述了两种教学研究的背景与方法,更突出展示了研究的结果并详细讨论了针对教育界不同领域人群的意义。本书的写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涵盖大量的实例方便读者理解此研究的精髓。本书作为全面介绍教学研究的专业教材,既满足各高等学校教育类学科本科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满足教育界不同层次和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需要。
马雪征,硕士,助理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