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教育理论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理论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第1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第2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西安市 普通高校 体育理论 教学现状

[作者简介]赵红娟(1972- ),女,陕西周至人,西北政法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陕西 西安 71006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35-01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实践类课程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类课程的现象,体育理论课程建设发展滞后越来越明显,已经影响到体育教育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对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更好实现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发挥其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作用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西北政法大学等西安市20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来相关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文献资料,了解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与需要,针对调查对象专门设计相关领导、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对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共发放问卷140份,有效回收131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向学生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46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3.个别访问法。通过与个别调查对象的直接接触进行有目的的访谈,了解有关体育理论教学课程现状问题,获取所需资料。

4.数理统计法。将调查所获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应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相关处理,得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西安市普通高校对体育理论课程的认识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高校体育教学的主管领导重视以体育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践课教学,忽视理论课程教学,有些领导甚至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其自身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知识较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更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实践课上;大多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感兴趣,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及目标让他们不认真对待。可见,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二)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时数现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理论课程的学时不得少于体育教学时数的10%。按规定,在大学一至二年级4个学期,体育理论课程占有的时数下限为16学时。调查表明,目前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时不能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有18所院校按照规定专门开设体育理论课程;在开设体育理论课程的高校中,达到16学时标准的仅有4所,绝大多数高校为10学时以下,而且还有11所高校在8学时以下,这说明高校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忽视。大多高校将体育理论课程作为新学期体育课的引入形式,有些甚至将其作为应付无法室外上课的手段,没有认识到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不愿上体育理论课,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学部门没有对体育理论课程按照大纲作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因为大多体育教师更愿上驾轻就熟的技能实践课,不愿为一次理论课花费更多的精力。而且体育教师受自身知识结构与理论知识储备的限制,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这种现状制约了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开展,也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造成阻碍。

(三)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形式现状

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整节课理论讲授方式(见表1),讲授中采取与学生互动提问、讨论形式的仅占少数,很少运用多媒体手段。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其他理论课的教学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体育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要求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运用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过于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获取的知识相当有限。有专家学者提出增加教学时数,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现状,但过多的理论课程时数将会使技能实践课程时数减少,影响整个体育教学。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形式应有所改变,但不能一味单纯地增加教学时数,也要从多角度考虑,形成理论课程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四)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1.教材的差异。目前,西安市普通高校使用的体育理论课程教材种类较多,各校选择不一,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在调查的20所普通高校中有12所选用本校自编教材(见表2)。这些教材各有利弊,差异很大,所涉及的体育理论知识缺乏统一性,有些教材甚至没有涉及理论知识内容。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技能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却未对体育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进行明确说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指导。

2.选择的随意。从实际授课来看,教师选择的内容主要是“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体育的起源”“体育的本质”“项目规则与裁判法”等,随意性大,缺乏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教师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与熟悉程度,很少考虑学生需求与教育目标,导致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差。

3.跨度的宽泛。在调查中也发现,多数高校所教授的体育理论知识跨度较大,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到运动训练实践理论,还包括专业较强的运动解剖学与运动生理学的深层知识,有些高校甚至在一学年内涉及六个或更多不同体育知识领域的内容,但有限的授课时数注定造成蜻蜓点水式地给学生灌输冗繁的知识,学生并无法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应在有限的时间内抓重点,考虑学生需求与教育目标,锁定一至两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时代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学生兴趣现状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传授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觉接受知识信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源于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9.6%的同学认为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在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国内外体育实时信息、结合自身运动处方知识、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处理等,但很少有老师选择这些作为教学内容。由此可见,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缺乏对学生自身的需求与兴趣的考虑。

(六)西安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考核现状

必要的考核可以检查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考核能从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大多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加重视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教学与考核,忽视对理论课程的考核,甚至有些学校对学生体育理论课程不予考核,实施考核的高校也有不少采取开卷或口试的简单方式,而且理论课成绩所占比例较低,一般不会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冷漠。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知识与参与锻炼、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开发与构建。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景区经营权转让 变向投资 经营外部性 制度安排

论文摘要:部分投资者在获得景区经营权之后,并不致力于景区内部建设和资源保护的继续投资,而是发生了投资变向。这不仅增强了景区经营的风险性,而且危及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损害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消费权益。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要动因在于其投资正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应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在政府投资、经济杠杆调节和剩余索取权激励等方式进行连续补给,以补偿其投资的正外部性,从而纠正投资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

在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旅游产业的热潮推动下,中国旅游业未来 5年社会投资总量累计将达到 19 000亿元。而旅游景区在旅游产业中居于中心地位,投资者往往将旅游景区作为投资旅游业的切入点,因此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浪潮将继续澎湃前进。

但是在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实践当中,有一部分投资者在获得经营权之后,并不致力于景区内部建设和资源保护的继续投资,而是发生了投资变向,如投资于房地产、赌博娱乐业,等等。这不仅违背了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初衷,同时也损害了旅游消费者和当地居民的权益,不利于景区的长期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这种变向投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考虑:一是在景区经营权转让之前,投资者就已明确这种思想;二是在景区经营权转让之后,投资者出于无奈而转向其他行业投资。对于前者,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商业投机行为,是以占据资源、炒作资本为主要动机的投资行为,大大增强了景区经营的风险性,政府应予以必要的行政监控,或设置有利于景区长远发展的进入机制,以避免资源的配置失当,如签订考虑全面的转让合同,采取严格有力的监管措施,等等。第二种情况,主要从外部性理论的视野对景区投资者变向投资行为进行动因分析,在投资者是 “经济人”这个假设前提下,认为只要使其投资景区建设、环境保护所获收益大于其他投资所获收益,则投资者就会致力于景 区建设 和环境保护 。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 出如果对投资者投资行为正外部性进行补偿,就能减少其投资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私人成本,增加其私人收益,同时,亦使社会收益增加,并进而提出 “连续补给制”的制度安排 。

二、变向投资行为的消极作用

(一)分散资金,增强景区经营风险性

投资于旅游景区的社会资本很多来源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其自身经济实力有限,投资变向会使其有限的资金分散,进而使其难以集中财务优势进行景区投资建设,将大大增强景区经营的风险。即便是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投资变向也势必减少景区投资建设,其多元化经营战略也会使其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难度加大,景区经营风险性也会增强。

(二)脱离初衷,危及景区发展持续性

转让经营权是当前许多景区管理和经营改革过中引入企业化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其初衷是引入社会资本 ,促进旅游景区的长足发展 。但是,这种变向投资行为显然违背了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初衷,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景区建设与经营,那么景区的内部建设、环境保护、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无法得到资金保证,这显然不利于景区的长期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浪费,损害旅游者的消费权益

投资者变向投资就会使得景区的内部建设、环境保护、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无法得到资金保证,导致景区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利用,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景区的资源价值,那么对于旅游者而言,同样的门票支出、在同一个旅游景区所获得的体验价值要低于景区没有转让之前所获得的体验价值,其旅游消费权益显然遭到损害。

(四)配置失当,影响当地政府与居民的收益

景区所在地政府将景区经营权转让给企业经营,其目的就是借助社会资金,走出景区发展的资金困境,从而能够更大范围的享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拉动效应。变向投资行为的结果是投资者占据资源却低效率利用,导致资源配置失当,从而富了投资者,穷了居民,严重影响了当地政府与居民的收益。以投资房地产为例,房地产投资的私人收益明显高于景区建设和和环境保护投资的私人收益,但是,房地产业的正外部性效应显然要低于旅游业,其扶贫功能和经济拉动作用业也要低于旅游产业,也就是说,其所带来的社会收益远远低于旅游景区发展带来的社会收益。

三、变向投资行为动因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 (externality)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私人的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某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 “外部经济”;某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其造成的社会成本,则被称为 “外部不经济” 。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旅游景区的投资行为也呈现出明显的外部不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景区投资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文景观与民俗风情的商业化,等等。这已引起}土会的普遍关注,大量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而旅游景区投资行为的外部经济性具有直接性、突显较早等特点,是一种显性效应,如提高景区所在地的知名度,增加当地居民收益与就业机会,改造当地的交通线路、通讯设备、旅游设施,方便了当地人的生活等。但是,投资者并没有因当地居民和政府受益而获取额外的经济效益,相反却要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背上骂名。也就是说,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外部经济性没有得到额外补偿,而外部不经济性却要额外投入。

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笔者运用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先来考察旅游景区投资行为外部经济的情况。假定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 “经济人”,其投入资金进行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私人利益为 ,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显然,环境保护的受益者不只是投资者,而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区域的所有居民和游客,故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如果投资者进行投资所遭受的私人成本C 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有 ,则投资者显然不会进行投资,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投资保护环境是有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有得到实现,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投资者投人资金进行环境保护,则他所增加的私^成本为,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得到的好处为,故可以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投资者。

再来考察旅游景区投资行为外部不经济的情况。假定投资者不投入资金保护环境,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时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如果投资者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所得的私人利益大于其私人成本C 而小于社会成本C ,即的,则投资者显然会采取该行动。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也没有得到实现,也存在有改进的余地。如果投资者不过度使用资源,则他放弃的好处,即损失为,但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避免的损失却为。由于,故如果以某些方式重新分配损失的话,就可以使每个人的损失都减少,也就是使每个人的 “福利”都增大 。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景区投资者实际上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产品的核心,是吸引游客前来消费的关键因素。从自身利益出发,保护资源,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收益之源。因此,应该投资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如果投资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则需要其资金投入量较大,私人短期收益却甚小,而社会其他受益者却投入较小,“搭便车”现象比较严重。那么,不投资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收益损失比投资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私人成本要小。因此,投资者又不愿意投资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值得一提的是,旅游景区的复杂性质,决定了投资者不可能完全承担起提供和维护景区部分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责任。因此,环境保护和景观资源保护的投资主体应是多元的,它主要包括国家财政、当地政府、当地受益居民、来访游客和景区投资者。

基于以上的分析,得出结论:部分投资者为了避开这个两难的困境,于是选择既不将资金投入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也不故意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背上破坏环境的骂名,而是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变向投资,转向投资地产、饭店、餐饮、交通和赌博娱乐业等短期收益较大的产业部门,以弥补自己投资行为的外溢部分。

四、连续补给一规避变向投资行为的制度安排

变向投资行为实际上还是对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利用,导致配置失当,应进行一个较好的制度安排,从内部引发投资者的投资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规避变向投资行为,运用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将投资者带回最初的轨道。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基于投资者是 “经济人”的假设,主要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 “连续补给制”这一制度安排,以补偿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正外部性,使其投资景区建设、环境保护所获收益大于投资其他产业部门所获收益,基于 “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认识,投资者将会重新选择投资景区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起到规避变向投资行为的作用。

所谓 “连续补给制”,就是景区经营权转让前后不问断地对投资者的正外部性进行社会补给,以激发其投资景区建设、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要包括转让前补给、转让后补给和转让期满补给三个内容。

(一)景区经营权转让之前的社会补给

在景区经营权转让之前,政府应投资解决一些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维护,为投资者进行景区经营管理投资景区建设、环境保护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氛围,减轻其环境保护的资金压力,降低其投资环境保护的心理压力。政府投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围交通可进入性。主要是指旅游者从城区进入景区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旅游景区的外围通达性。

2.历史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原有景区营运过程中所遗留的重大环境问题,以及景区周边地区的原有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治理,如污染河道的治理等。

3.社会治安环境。主要是指政府应为投资者的经营活动和游客的旅游活动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如增强警力,增加哨岗,加强巡逻,整顿社会秩序,协调当地居民与投资者、游客的关系,等等。

(二)景区经营权转让之后的社会补给

景区经营权转让之后,采取经济杠杆调节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协调政府、当地居民、投资者三者关系,主要是税收、津贴和股权配置手段,其关键是奖罚分明,专款专用。具体措施有:

1.征收环境税。由政府向造成景区外部不经济的旅游景区投资者收取一定的旅游资源使用补偿费增加景区经营的边际成本,使边际私人成本向边际社会成本靠近,抑制景区外部不经济行为的产生,同时,对遭受外部不经济的其他企业或当地居民进行补贴。这种税收的征收,实际上是对投资者投资行为外部不经济的经济惩罚。这里的环境税应该辨证的看待,看似增加了私人成本,实际上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制度安排,有利于缓解投资者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2.成立环保基金会。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投资者景区经营的门票收入、国家财政津贴、当地受益居民税收。同时,成立专门的环保组织或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来自以上三个方面的投资主体,成员之间互相监督,权力制衡,以确保环保基金的专款专用。这种环保基金的设置,实则是对投资者投资行为外部经济的社会经济补偿,因景区生态环境改善可以带来更多的旅游者和经济收益,其直接受益者还是投资者。

3.采取股权配置,减少政府干预。投资者获得景区经营权转让后,根据转让条款应在一定时间期内付给政府一定的转让费用,往往是一个固定的数 目。这样政府就没有承担任何的景区经营风险。于是 ,政府在景区的经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损害投资者的经济收益,如政府官员或其相关人员免费游览景区,政府强行在景区内设立会议场所,政府换届后的承诺失信和优惠政策中断,赊账不付,开白条等,这些都会大大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但是,如果采取股权配置的方式来付给当地政府转让费用,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短期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不分期按固定的数目付给政府转让费用,而是让政府以景区资源 自身价值入股,先根据资源价值和获利能力,投资者与政府协商一个合理的股份比例,然后根据盈利水平付给政府股息作为转让费用。当然,在转让初期投资者应该为获取经营权付出一定金额的转让费用。这样政府收益就与景区盈利水平联系在一起,可以减少不利于景区运营的政府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良性发展。

(三)景区经营权转让期满时的社会补给

目前我国景区经营权的转让条款中大都规定了投资者获得经营权的条件以及经营期间的行为要求,对经营权转让期满时景区资源价值的剩余索取权归属未做任何规定,这样,在经营权期满时,实际上是资源所有者获得资源价值的所有剩余索取权。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由于投资者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负责任,投资者对景区资源进行保护时所获得的收益小于对景区不进行保护时所获得的收益,从而激励投资者对资源过度利用,而将资源破坏的成本强加给后人。因此从外部性理论出发,笔者认为在经营权转让期满时应对投资者予以必要的激励,鼓励其在经营期的各个阶段都进行环保投资,减少对环境破坏的短期行为。

1.给予投资者在经营期限期满时资源价值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这样就使投资者认识到,对于那些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的环保项目,或者位于经营权即将期满时的环保投资项目,投资者进行投资也同样会得到收益。投资者在经营期间内为保护景区资源进行的投资行为如果在经营期间内得不到补偿,在经营权期满时能够在资源价值的剩余索取权分配 E得到补偿。

2.给予投资者在经营期限期满时优先购买景区经营权的权力。这有利于避免在经营权期满时因资源价值评估不合理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由于旅游资源的价值受人们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不同的评估者对资源价值评估的结果相关很大,而我国当前对旅游资源评估还没有一个合法的程序。如果资源价值被低估,投资者剩余索取权的利益将得不到实现。如果给予投资者优先购买景区的下期经营转让权的权力,投资者如果认为资源价值评估过低,可通过优先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下一期景区经营转让权的方式使损失得到补偿。

参考文献

[1] 钱春弦.未来5年中国旅游业社会投资总量累计将达 19 000亿[EB/OL].http://www.cs.eom.cn.

[2] 阎友兵,赵黎明.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条件下景区保护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5(3):98—100.

[3] 叶红霞.旅游景区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其内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a7(8):121—122.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23—425.

第4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 市场营销学 应用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通过案例教学可掌握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开辟专门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课,以学生为主导,由教师来引导,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这些学习环境,启发学生运用营销原理和营销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营销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一、“案例分析法”是实现市场营销教育模式上的创新

“案例分析法”教学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同时“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它,对职校学生来说很有针对性,因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目前“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已逐渐取代传统教学中“视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而成为职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在广大营销学者的努力下,已正日渐成熟和完善。在国内的市场营销学教材中,内容的编排基本上包括两大部分:抽象的市场营销原理部分和具体的营销方法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常见教学方法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教授和营销方法的介绍为主,辅以案例的简单介绍和说明。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抱怨说这门课太抽象、太枯燥,不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教学中有些老师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式,只注意课堂上的灌输,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市场营销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成熟的法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特别是2001级电子商务班开始使用的美国人编写教材《市场营销学》后,摸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与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举例说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指在教学中开辟专门的案例分析课,以学生为主导,由教师来引导,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等,通过相关信息获取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运用营销学原理和营销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商业营销问题。

在教育界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营销学教育的需求,如今市场营销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营销人才。因此,在营销学的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授外,更要注重学生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也应向这一目标看齐。这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二、“案例分析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中的实际应用

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市场营销学教育也应教会学生以下三点:其一,最基本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其二,市场营销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观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获取市场和营销信息资料的方法,驾驭运用市场和营销信息资源的能力。后两者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工作至关重要,而要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则必需在进行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课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课时安排上,案例分析课应占有较大比重。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课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案例的设计及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教师在上案例分析课之前,应将收集到的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这些案例应是与课程结合紧密的、有代表性的且相对较复杂的案例,如:娃哈哈的诞生、发展、壮大被称为一部“从零到二十世纪的传奇史”,柳州佳用从一个小店铺到日用零售连锁老大,宝洁公司品牌失败案例,乐华彩电渠道变革失败等案例。这些案例既体现出企业在营销中的成功方法和失败的原因,又能引起我们对市场营销学理论和相关营销方法的思考。这些案例及相关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前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提供广泛的参考文献目录。给学生分组,引导各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利用业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方法和原因,在小组内自行组织讨论汇总。这些查询活动学生可通过上网及查阅图书的方式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教学的、引导者服务者。

2.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因此案例分析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市场营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主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去实践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需要以自己的行为去主动发现和探索,而不是教师对市场营销的有关定义和原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因此,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会像真正的营销人员那样认真分析,查找营销成功的方法和失败的原因,从案例中悟出营销原理和营销方法,加深对营销知识的掌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集体讨论的碰撞,各人的见解逐渐形成统一的意见,除了对市场营销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外,还产生了新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实践证明,基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3.课堂评估总结

讨论完毕后,教师将每一个人的发言串联起来,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或者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当然可以让学生总结。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各小组的工作方法和获取信息手段等,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总结中,还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充分肯定参与者的成绩,给参与者以鼓舞。

结束语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教和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信息资料获取工作和小组讨论,不但可以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对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很大的好处。

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辉.论技工学校的创新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6期.

[2] 谌章俊.试论“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开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第5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55 ― 04

一、案例教学:专业教育的风向标

(一)案例教学的内在逻辑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借助背景材料分析,传播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性思维模式、情境适用判断、学生参与式学习、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等特点,与传统讲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并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正在被广泛传播。案例教学到底从何而来?目前存在“西方源起”和“中国源起”两种观点。前者认为案例教学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成为一种教学方法,则是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案例教学被运用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又案例教学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推广运用。〔1〕 “中国源起论”则认为案例教学的源头在中国,中国古代的医案、佛学教育的公案、战例、讼案等曾在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出价值作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案例教学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十分成熟, 已经具备了现代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有些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然而,案例教学法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并被广泛推崇,则是源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也应为其成功的运用和实施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发展的方向。现在我们看到,案例教学法风靡全球,活跃在公共管理、社会学等管理学专业和社会学科。

如果说我们所推崇的案例教学源自哈佛商学院案例的话,就必须要弄明白美国人提出和运用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逻辑。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教学方向的形成和运用,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美国的法系和大陆法系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大陆法系有明确的法条,对各种行为及其情况规定了详细的法条,需要人们去遵守,同时这些法条也是法院判定的依据。而美国施行的是判例法,没有事先的法条,对具体争议行为经过法院判定后的判决成为日后判定同类事件的法律。美国法学院研究的不是法律条款而是各种判例,案例讨论成为训练法律专业人才的最佳方法,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教学方法随之形成和运用。美国哈佛法学专业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逻辑就是通过案例讨论,寻找法理,再将法理作为规范行为的依据。这种分析问题

的逻辑在商业和企业管理领域延伸,案例教学从法学院进入商学院,其案例教学的逻辑就是,商业情境是复杂的,一个管理准则无法适用于所有企业、所有人,必须对依情境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实际分析和决策能力也是哈佛致力培养的。哈佛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就某个现实的政策问题或管理问题提供背景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它不要求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下一个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学生在课下阅读案例资料并分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进而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或准则〔3〕。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就是借助一个有焦点行为的故事或一个能引发决策争议的决策情境,推理出理论或准则,进而使学生们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或准则的教学方式。

(二)案例教学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契合

著名的教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基础,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还体现在与高校专业教育目的的契合。高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播,不仅使学生精通理论或准则,而且理论和事务相结合,随着情境调整理论或准则的应用,具备处理现实事务的应用能力。知识的传播要面对多变的情境,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决策理论或准则的方式显得尤为受用,在学生培养方面显出了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尤其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多元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所掌握的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知识获得方式和以行为为导向的务实训练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在中国,案例教学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正在被推广。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教法的创新,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并资助教师参加案例教学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素质,探索案例教学的运用。而管理学作为一门软科学,以社会关系为背景,实际的情境复杂多变,理论和实务脱节的情况经常存在,使这种基于情境差异需要存在的案例分析教学方式在管理学专业教育中备受推崇。

二、案例教W的前提:认识的改变

案例教学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情境式思考”。所谓“情境式思考”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故事或决策情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和总结,通过对具体背景的思考达到巩固知识、学习理论和规则的目的。“情境式思考”反映出对教与学本质所持有的新观点:一是体验式学习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找答案,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思考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判断,进而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案例教学把握住“情境”和“思考”这两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通过这两个途径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其理由就是这种方式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记忆、易于应用。

案例教学较之传统讲课,具有不同的理念基础,所以,教师准确的认识是案例教学得以成功运用的前提。这就需要把握案例教学和传统讲课的区别:(1)案例教学适用于寻找定义模糊的问题的答案,而传统讲课适用于传达定义清楚的问题答案。(2)案例教学应用灵活,没有固定的范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 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传统教课有固定的授课模式,一般是从理论讲解到实际演示(举例)的过程。(3)案例教学情境丰富。案例教学的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 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 因此, 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 力求情境的真实性, 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传统讲课往往侧重理论的阐述和学生对规则的背诵。(4)案例教学是双向交流。教师扮演引导的角色,学生积极讨论,扮演分析推动者的角色,双方共同促进走向理论和准则的获取。传统讲课是单向传授,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听讲、笔记和背诵。(5)案例教学的内在逻辑是普通法系,即“真实案例法庭审议通用法理”,理论事先未定义,需要学生寻找答案,通过情景思考推理。传统讲课的内在逻辑是普通法系,即“固定法条法真实案例法庭判决”,理论事先是定义清楚的,答案填鸭给学生,是空洞理论的推演。(6)案例教学适用于软科学,如管理学、社会学。传统讲课适用于硬科学,如工程、物理等。明白传统讲课和案例教学的区分并不是为了用案例教学完全替代传统讲课,而是表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领域特性相融合。

三、案例教学的重要条件:角色定位、素质提高和计划准备

(一)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传统讲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对理论内容的讲授,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因而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心的重点是“老师如何教”。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组织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推导运用概念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关心的重点是“学生如何学”。这就决定了在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传统讲课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动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大量的时间花在听课和记忆答案。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找到蕴含在案例中的知识点,拟定学生事先要准备的问题,规划课堂讨论路线图,引导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讨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角色是通过讨论形成观点,大量的时间花在分析解读案例,寻找答案,进而归纳总结规律、规则或理论。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行为上要作出调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思索或提供给他寻找答案的方向。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基础: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师教育方法,让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4〕,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案例教学以案例为驱动,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案例是多样的,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案例背景和情节。较课本的条框式知识体系,比较随意,没有明显的章法可以参照,所以案例本身无法给教师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需要教师自己提炼。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分析和寻找理论或准则,引导的过程是需要有环环相扣的逻辑链,而这一点是教师在课前就准备好的,要设定分析的起点和重点及其中间的分析环节,并拟定板书计划和课上引导性的问题,以“套出”学生讨论的答案。可见,案例分析是建立在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必须自己能够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有清晰的掌握和运用分析能力。〔5〕

(三)案例教学的保障条件:案例的开发和准备教学计划

案例教学的精髓是理论与实务的联系,并且在过程上是先实务后理论。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必须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要教授哪些知识?何种案例(故事)可满足我的教学目标?如何引导讨论达到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此,要抓住准备教学计划这个重要环节。老师在课前的准备主要是设计案例分析环节,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见图1)

(1)选择或撰写案例。案例分析中案例是最重要的部分,从各种现实素材或案例库中选择或撰写出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案例材料是第一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环,这个过程完全依靠老师的判断和梳理。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一致,这才有利于吸引教师学习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展开深入研究,因此,应先确定教学目标再撰写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具体工作就是:老师要带着目的找案例,并反复推敲该案例事件蕴含哪些知识点?确定这些知识点可达成什么教学目标?针对书本的那些章节和内容?如何撰写、修改案例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包装案例,有选择性的“讲故事”,形成提供学生课堂讨论的背景资料(案例),还要完成教学手册或教案,形成帮助老师引导课堂讨论的教学纲要。

(2)找出学习目标。案例既可以是平台型案例,也可以是决策型案例。平台型案例就是一个故事或事件,其中包含了“焦点行为”,通过对该行为的分析提炼出相关理论。决策型案例是一个决策情境,有不同方案的分析或前因后果的分析,案例包含了“焦点决策”,通过对决策的分析提炼出相关准则。找出学习目标,就是分析案例的内容,焦点行为或焦点决策,明确要教授的理论或准则是什么。

(3)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明确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逻辑链,课上如同一个剥洋葱的过程,课前老师就需要先把核心内容放在洋葱的最里面,明确分析的起点和终点,并设计学生拨洋葱的每步骤过程。

(4)拟定学习问题。在给学生案例素材的同时附上相关问题,用于学生课前学习,这些问题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引导和暗示。

(5)确定撰写板书计划。板书是进行案例分析的辅助工具,应和案例分析的逻辑链联系在一起。

(6)拟定讨论问题。这个问题指课上引导学生分析、与学生对答的问题。问题的设定也是和设定的逻辑链相吻合。

四、案例教学中的认识误区和矛盾关系处理

(一)案例教学中的认识误区

1.不是所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都是案例教学

有些观点认为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 也称为“例-规法”,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 经过自主合作, 群体思维撞击, 寻找知识, 形成规律, 发现基本概念, 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 也称为“规-例法”,即给出基本概念, 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实际上,根据前文对于案例教学内在逻辑的分析,第二种不是案例教学,是传统讲课中的举例罢了。案例教学不是信息的分析,也不是经验的分析,更不是简单的举例子。而是“先实务后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的案例,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作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推理出理论或准则,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情境+案例=知识”,先引入案例并针对案例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是案例教学的两个重要特质。

2.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答案的教学不是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也是以案例开场,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案例故事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在小组内部进行思维碰撞,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总结给出正确答案或指向性答案。尽管这种方式具备了先导入案例和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两个特征,但是也不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还有第三个特征――教师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应该放在课堂上甚至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是在课前。课堂上老师要通过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提出层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与学生对答之间,套出问题的答案,对案例进行着层层解剖,达到剖析出知识点的学习目的。所以,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不代表课堂的主导是学生,课堂时间全部用来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的角色不是给出答案来修正学生的认识,而是要引导课堂讨论。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做案例教学计划准备,如拟定讨论问题、规划课堂讨论路线图,还要在课堂上不断的抛出引导性问题,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实际引发讨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并不是局外人,而是要更深的融入课堂和学生之中,把握案例讨论的节奏和方向,并对学生的每次互动作出反应,对老师的课前准备和课上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只有案例分析没有理论归纳的不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理论或准则并且具备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专业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知识的传播,案例教学不能改变这一价值导向。案例分析最后都要上升为理论或准则的总结和传授。因此,案例只是传播知识的手段,知识才是灵魂和目的。只有案例分析没有理论归纳,不是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中矛盾关系的处理

1.案例教W费时与书本内容多的矛盾

案例教学传授知识的方式不是开门见山的灌输抽象的理论,而是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所以案例教学较传统讲课对于相同的知识传授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一门专业课程教材一般由10个以上的章节构成,所辖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如果全部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计划学时内很难学完所有的专业内容,时间和内容就会产生矛盾。对此,老师必须转变思维,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教材的编写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没有边界的,完整的知识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对该领域的知识完整掌握,与一个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只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内容,不是该领域的所有知识。所以,教学的目的不是追求让学生学习完整的知识,而是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重要。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效果,即学生是否掌握教授的理论和准则,而不是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强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灌输了尽可能多的知识。

2.全面理论构建与具体知识点的矛盾

传统讲课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强调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灌输了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学习效果,即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授的理论和准则。因此,传统讲课强调理论广度和全面理论的建构,案例教学强调的则是理论深度和片段的理论运用。如此,就有人提出案例教学与全面理论构建的目标相矛盾。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传统讲课虽然构建了全面理论,传授了尽可能多的概念、知识,但是都是在一个维度上向广度的延伸。所学的内容虽然多,但是不能保证学生有深入分析和灵活判断的能力。案例教学虽然讲授知识点有限,但是强调学生掌握的程度,在案例分析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2〕吴勇军.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案例教学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4〕萧毅鸿,等.案例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师教育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第6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物流案例分析;“引导探究―仿真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78-03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 必要性

以高职学生需求为导向。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更加多元化,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为满足就业、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深造等需求,因而在学习中更多地表现出注重课程的实用价值,虽然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及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认识肤浅,但多数学生对如何应用管理理论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目前,职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生产线托管、模拟市场等创新教学方式也在积极摸索实践,但是相当部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仍需要在校园和课堂环境内实现,采用案例教学可满足学生走向目标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物流课程特点使然。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如果只是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理论空洞抽象,难以理解,而开展案例教学,把物流管理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却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

1.2 特殊性

(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上,物流案例分析课程与一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提供一个完整形式上的知识理论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照这个理论体系进行讲授,教学目的也就能达到。而物流案例分析课并不是这样,案例分析更注重实践,教材提供系列物流案例,教师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案例从头讲到尾,它需要教师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最终形成书面文字报告,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特殊性。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相应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但案例分析课并不是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案例教学法是用引入案例的方法为阐述的理论服务,即运用一个或者几个案例来说明某一原理,让学生能够理解。很明显,案例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注释器”而已,而对于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最具价值的功能却远远没有发挥。案例分析课程正是瞄准教学案例这一最具价值功能,不再是为说明一个原理对某一个案例的偶尔应用,而是面对实际,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串联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熟悉和学习,从案例模拟的情景中认识物流企业或部门的资源要素及其变化的规律,从中体会管理原理、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艺。

2 课程教学目标与思路

2.1 教学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活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案例分析课是在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储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对有关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现在是通过大量、系统的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从总体上、从实际的运行规律上去认识和把握那些物流企业管理原理、发现新的知识和萌生创见。很明显,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经验总结,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活动,远比从事某一孤立的实践活动的收获要多得多。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自身特殊性,物流案例分析课程的设置应该定位于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服务,在必要的知识传授基础上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考虑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看到问题的本质,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物流管理意识,增强实际操作技能。

2.2 教学思路

结合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物流案例分析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技能需要的“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对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进行管理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教材中的案例选择和高职培养目标一致的物流管理专业动态技能点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

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练”逐步转变为“导演”,再逐步转化为“评委”。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 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

3.1 教学内容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教学内容也以此为依据。物流案例分析教材中案例较多,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物流案例分析》为例,国内外经典物流案例有61个,涉及物流战略与规划、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以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众多层面,若要以传统的“教材导向”教学逐一讲授,面面俱到,教学任务一学期无法完成。根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理论知识配套、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近的案例进行教学,突破教材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物流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根据调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岗位,依此可将教材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宏观物流战略规划和微观作业管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后一部分。微观作业管理主要包括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内容。案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正确的分析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一个对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机会,此外,案例分析可让学员通过扮演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或其他各种重要角色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在企业组织中关键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权力解决企业各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3.2 教学实施

(1)精心设计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案例分析课堂。接触案例分析,学生经常感到很无措、知识点比较凌乱。这主要是因为案例多是跨学科综合反映实际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物流活动,反映某一管理情景真实而全面的情况,将有关信息几乎都包括在内,往往掺杂多余无关信息,而且有关信息还不完整,其基本问题与理论表现得也不是很清楚,既有浅显的,也有深奥的,有可能清晰,也有可能混沌,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去找出问题,理出思绪,分清主次,即“梳理辫子”,然后利用找出的机会,拟定各种备选方案,权衡决策。采用“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观察视角,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由于案例较多,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时,必须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理念、战略规划、企业变革、作业方法、经验特色以及技术水平等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主要案例为:海尔供应链约束下的流程再造实践、一汽大众的“零库存”、国美电器的物流体系、联邦的两种连锁和物流配送、中铁货代业务操作信息系统、UPS的物流服务及美国耶路全球公司在华扩张的反思7个案例。

(2)积极开展以“仿真创新”为主的主题探索。传统的案例分析将别人现成的经验教训和做法和盘托出,从教学方法论本源上说,本质上是式的学习,与课堂讲授如出一辙。从教育的目的和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来看,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案例应是物流案例的主体。问题待决型的案例,要求学生找出问题、诊出“病因”、开出“处方”,并在比较各项备选方案优劣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仿真”解决管理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其能力培养功能远大于已解决问题型的。可见,案例的重点与主体应是待决型。

将上述想法应用于案例分析,以本土企业为材料,分析特定假设场景下物流作业流程管理,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这种主题设计很难,教学过程中常选择既包含已解决问题,又包含未解决问题的案例为主体内容,如先描述一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然后将以后新出现的或扫尾、遗留问题的解决任务交给学生。如根据安庆市现有路网,分析连锁企业万家旺超市的配送管理问题。

(3)教学组织与实施。“引导探究―仿真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主要实施方式为引导探索,仿真创新,再引导探索,仿真创新。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中短篇、有现成的方案与计划案例,介绍某一管理事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之进行评价,指出其长处与高招,同时也点明它的疏漏与不足,要求以所学的理论作为论证依据陈述其评价的理由。其次,选择情况描述中隐含一些问题的案例,要学生把这些问题发掘出来,分清主次,探究原因,拟定对策,最后作决定。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工作能力,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最后,结合本土企业,自由选择主题,独立完成该专题的策划,资料收集,组织整理,表达演示与辩论报告等。如此展开更高层次的新一轮案例分析,从而使得分析者的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4)教学实施效果。“引导―探究―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思路与传统的“教材导向”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选题,选择身边的企业,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收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组学生只掌握物流管理部分业务管理知识,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4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由于案例分析课程的独特性,其成绩评定与一般专业基础课也有所不同,它来自教师评定(70%)和学生评定(30%)两方面。教师评定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10%)、讨论发言(10%)、技能展示(40%)、期末考试(40%)四部分构成;学生评定主要反映小组学习情况,一般由学习态度(20%)、小组讨论(20%)、团结协调(20%)、小组贡献(40%)四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拟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题目以案例题为主,主要包含基本知识应用考查(30%)、物流背景常识考查(20%)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出现的物流问题能力考查(50%)三部分。

总之,物流案例分析的教学,不论是案例分析的引导,还是探究创新案例的总结点评,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惠英,金家祥.实施案例教学主体角色定位研究[J].基层后勤研究,2009,8(3).

[2]应宏.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9(14).

[3]尚立云.需求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

[4]罗勇,芦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第7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新课程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进行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特有的规范性使教学有法,可操作性使教学直观、容易操作,变量性使教学丰富多样,中介性使之成为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高中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但是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课题教学枯燥晦涩,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

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的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2]。

一、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提供掌握间接经验,尤其是抽象、概括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学生总是基于直接经验、感性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认识和掌握不能直接感知的抽象、概括的知识。案例分析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起着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促进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思维而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领会事情的本质规律,当感性材料不足或不够典型时,学生通过思维也会理解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若干共同特点,但无法分清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哪些只是事物的外在特点。教学经验证明,列举具有典型性的实例是促进学生理解事物本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举例或是以古喻今,或是借物言志,或是以小比大,或是以影附形,具有比附性和生动形象性,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比较强调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体现边教边学,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政治课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案例分析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人,能让学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去体验,去感知与发现,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从而使其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教学模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如:探求模式、导读模式、讨论模式等,使学习生动活泼,在高中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的同时,进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3]。

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既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烨雄探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 现代阅读2012(2),3,73-75.

第8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低年资护士;培训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是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运用,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教程中[1]。临床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技能操作不够熟练、思考问题比较单一、不善于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能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迅速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临床突发事件等。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减少护患纠纷发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我院自2012年9月~20l3年2月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2年进院的259例低年资护士,女性251例,男性8例,年龄18~24岁,平均20.1岁。学历:中专26例,专科218例,本科15例。工作年限1~4年,平均工作年限1.7年。

1.2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2月对我院259例低年资护士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学习事物能力、观察能力、适应新情况能力、执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训,为期6个月48课时。实施步骤:①组织者选择临床工作中的特殊案例,如罕见病例、疑难病例、护理不良事件等。②确定案例分析讨论的主讲教师。③主讲教师熟悉案例、列出案例难点和疑点。④布置教学小组成员查阅资料,集合相关知识点。⑤组织案例分析讨论会,包括:?主讲教师汇报案例,提出问题。?教学组成员回答问题,讲述相关知识点。?参训护理人员提问或发表观点,提出护理对策。?组织者总结,包括案例的关键点、相关知识要点、思维方法、护理措施等。⑥讨论结束后评估培训效果,收集意见,持续改进。

2讨论

2.1增加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护理专业知识水平 此教学方法可激发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其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科研精神。对于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从教学授课、提问、老师解答、分享临床经验、讨论、点评多个环节人手,充分发挥低年资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与讨论中。通过特殊案例的特点引出相关的知识难点,进行回顾或学习,扩展了知识面,促进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疾病相关特点和难点。再由培训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启发和引导,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效的整体把握,有效地提升了护理专业知识水平。

2.2提高护士临床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属于实践性技能,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反复练习方可见成效[2]。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对化解紧张的护患关系、预防护患纠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指导低年资护士参与模拟案例,讨论、分析、总结,累积了护患沟通的经验和技能,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2.3案例分析法教学有利于低年资护士落实核心制度 教学案例来自临床,真实生动、直观具体,在低年资护士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下,问题的解决过程呈现出核心制度的每一条具体内容,激发了低年资护士阅读、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使低年资护士对护理核心制度的掌握从无谓的死记硬背改进为实质性认知,便于低年资护士对核心制度的记忆和掌握。

2.4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不良事件案例分析讨论,帮助护士找到可能影响患者安全的隐患,提高了辨别、规避风险的能力,重视护理安全隐患要点,强调了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和环节,使其对护理安全防范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好地按照操作规程和制度进行医疗行为,减少或者避免了同样类似的不良事件发生。

2.5案例分析法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及处置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描述客观真实的问题情景.帮助护理人员作为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和学习过程;通过现场主讲人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反思,在轻松、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分析、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求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方案,这种以质疑为起点的案例分析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3]。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通过讲述护士熟悉的案例,更容易帮助其进入角色去分析、反思[4]。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培养低年资护士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评判性思维的逻辑模式,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推理模式相联系,把头脑中孤立、分离的知识转化为一套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考策略与程序,缩短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通过对案例相关的难点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或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专科疑难重症观察知识的基础上,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作出综合评判,实施正确的护理处置措施,每位受培训的护理人员必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吸取案例的经验和教训.最后通过组织者总结归纳,提高护士的评判与处置能力。根据学习的迁移理论[5],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一旦面临相似的情景,决策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3结论

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其素质高低不仅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影响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6]。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不仅增加护士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了沟通能力,更有利于其落实核心制度,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处置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晓莉.案例分析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2010,3(25):65-66.

[2]袁晓玲,赵爱平,杨艳,等.低年资护士护患沟通技能培训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33-635.

[3]沈勤,马小琴,谷娟娟.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72-73.

[4]金丽萍,宁永金,何雅娟.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2.

第9篇:教育理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教学法;案例;眼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75-02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通过案例的再现,制作案例课件,在案例教学中发现问题[1]。眼科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陌生。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模式只能教给学生比较浅显的知识,很难教授眼科手术等方面的知识[2]。为了提高眼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效果,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在眼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同时获得了学生的支持,现将案例教学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2015学年我校眼科专业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学生在入学中的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学生用45课时学习眼科理论教学,对照组实行常规教学法,观察组实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内容主要包括:(1)在讲授某个理论知识前,将理论知识中所包含的技能对应到相应的教学案例中,在课后可将教学案例拷贝给学生,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2)老师上课时注意模拟场景,使学生更能切实的接近临床,为以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提升综合能力。(3)教学中注意重点和难点的教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模式,案例教学中应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可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困难的问题应让学生相互之间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3 观察指标。为了客观的评价教学结果,分别进行理论考试及临床案例分析。满分均为100分制。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工具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理论考试得分、案例分析能力得分采用( x±s)表示,数据经t检验比较,P

2.结果

在理论考试得分比较中,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案例分析中,观察组学生表现出的案例分析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势显著:(1)案例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展示手术影像、示意图,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和理解。(2),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3)通过案例教学进行不同的分工,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沟通,学会倾听。(4)通过案例教学将案例情景再现,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也可收集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4]。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注意:(1)设置恰当的案例,,强调眼科的特点,紧扣教学大纲,设计时应由浅入深;(2)案例强调真实性,应符合当下医疗水平的要求;(3)案例的选择应源于书本而高于书本,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次研究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表现出的案例分析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优势明显,有助于学生临床案例分析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慧琴.危晓莉.毛峥嵘等.案例教学法结合W2H2思维教学法在比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12(10):1437-1439.

[2] 董骋寰.薛.黄焱等.多媒体案例教学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6):47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