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供货商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供货商管理制度

第1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联合库存管理;牛鞭效应;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2-0051-06

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渐转为整条供应链间的竞争,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产生牛鞭效应、信息孤岛等问题,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1995年,宝洁公司(P&G)的管理人员在分析热销产品婴儿一次性纸尿裤的订单时发现,该产品的区域消费量和零售商的销售量比较稳定,但是厂家从经销商那得到的订单量却出现大幅波动[1],这种现象就是“牛鞭效应”[2]。牛鞭效应的存在使得来自供应链下游的需求被严重放大,供应链上游的库存成本因此大幅增加,供应链效率的降低导致了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等问题。除了需求放大问题外,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缺乏合作与协调等问题也制约着企业的库存成本降低和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

随着互联网、ERP、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适应供应链环境的新的库存方法不断得到探索,例如雀巢和家乐福公司所采用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方式,即经供需双方协商后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思想在VMI的基础之上产生,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库存控制的不足,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带来经济效益。

一、联合库存管理基本概念体系

(一)JMI的基本内涵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和下游节点企业间权利、责任、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的需求放大现象等牛鞭效应问题,使得节点企业的生产和供应进度保持同步[3,4]。JMI的基本思想在于风险共担以及协商一致,通过相邻节点间的协商确定需求量,从而将风险分摊于节点中的各个企业,降低了单个企业的风险[5,6]。

联合库存管理思想的原型来自于传统的地区分销中心,也就是分销商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判断直接向工厂进行订货。这种模式下,分销商必须保持较高的库存水平以获得较快的客户响应速度。采用分销模式后,每个分销商只保留极少的库存,大量的库存在分销中心储备,分销中心就起到了联合库存管理的功能。对这一思想进行扩展和深入,就形成了联合库存管理思想。

如图1所示,传统情况下,供应商以及用户各自都持有一定量库存并且实施独立的库存控制策略。考虑到需求的突发性变化以及自身利益,他们通常将库存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但是JMI系统设置了上游和下游两个协调管理中心,利用协调管理中心的协调作用,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需求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运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如图2)。在一个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供应商取消自己的产成品库存,直接存入原材料联合库存中心,再由联合库存中心直接运至制造商生产线,制造商不设或者设有很少的库存;类似地,在产品销售环节,制造商将产成品直接运至产销联合库存中心,再运送至各个零售商,这样的库存管理模式能够简化库存层次,优化运输路线,促进供需双方信息共享,避免节点企业的短视行为和局部利益观念,提高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

(二)JMI的实现形式

对于联合库存管理(JMI)的实现模式,杨敏才等(2003),梁志才(2005)等认为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零部件直接存入核心企业的原材料库中;第二种模式为无库存模式,供应商和核心企业都不设立库存,通过连续小批量多频供货[4,6]。徐章一(2006)、李建民(2008)提出了联合库存管理的4种实现形式,包括货存供方的库存管理模式、货存需方的库存管理模式、货存第三方的库存管理模式以及客户铺底的的库存管理模式[7,8]。总结目前文献中的关于JMI的实现形式,本文将JMI的实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四类:

1. 货存供方的JMI形式。货存供方的管理形式指需求商获得货物所有权但由供应商保管货物的库存管理形式。具体指,需求商通过支付定金、预付货款、提供保证金等方式获得未来某时间一定数量的货物所有权。但是当前货物仍存放于供应商处由供应商负责货物的管理,未实现实际的货物交付[9]。这种形式下,需求商可以简化订货流程,采用定期订货或者定量订货等订货模式进行订货。同时,这种库存方式能够尽可能地保证交付期内货物质量的稳定性,降低了需求商的货物存储成本,同时也避免了需求商库存过量的风险。

2. 货存需方的JMI形式。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指供应商和需求商通过协商达成契约,将货物存放于需求商指定地点,由供需双方或者供应商单独负责货物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同时供应商按照需求商的需求计划进行连续和及时的货物补给,双方在约定的时间进行结算[9]。在这种库存实现形式中,供应商和需求商分别承担不同类型的责任,货物的质量责任由供应商承担,支付责任由需求商承担。供应商按照需求商定期报送的需求计划,将货物在规定时间内送至需求商的指定地点,并且承担货物质量以及管理的责任。

3. 货存第三方的JMI形式。货存第三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指货物的存放由第三方企业负责,供应商和需求商并不自行管理。第三方物流系统(Third-Party Logistics,TPL)是相对于“第一”供应商和“第二”需求商而言的,为供需双方提供如诸如产品运输、库存管理等专业化物流服务。这一库存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减轻供应链的库存、运输等额外负担,提高整条供应链中人财物资源的使用效率。

4. 无库存管理模式。无库存管理模式指核心企业和供应商都不设立库存,按照核心企业的生产进度,由供应商直接并且连续地向核心企业的生产线进行小批量多批次的货物供应。这一管理模式要求供应商的生产速度能够达到需求商的需求速度,对供货需求实现快速及时的响应,而不至于出现缺货现象。

二、JMI经济效益定性分析

联合库存管理(JMI)能够克服传统库存管理方式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优化现有的库存系统,提高供应链的资金运作效率,从而为整个供应链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1. 战略联盟。联合库存管理思想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原则,相比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更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而促使上下游企业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战略联盟,以长远角度携共同的愿景展开合作。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指由需求商和供应商在共同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完成库存管理[8,10]。也就是说,需求商和供应商间具有不同职能分工,由供应商负责管理和补充库存的执行,需求商不再承担库存管理工作,而是起到监督作用。VMI存在缺乏供应链系统集成,“责任倒置”,增大供应商风险等问题。联合库存管理是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比于VMI的库存管理思想,它更强调双向互动过程,要求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节点企业相互间的协调性考虑,而不是VMI的单行过程。此外,在VMI中供应商可以了解到需求商的存货数据并负责维护需求商所需的存货数量,其中补货是由卖方通过定期的现场盘点来进行的,而JMI的管理团队是由需求商与卖方的员工组成的,通常团队成员地处相互临近的地理区域以便经常性召开见面会。另一方面,在VMI中,供应商独自承担库存管理费用、运输费用以及意外损失如物品毁坏等,需求商对此不承担责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供应商的风险,JMI则强调了双方的责任共担,能够更好地稳定供应链关系。由于双方具有共同的愿景,分担共同的责任,信任程度较高,因此联合库存管理思想能够促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

2. 信息优势。信息孤岛现象使得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不能有效地进行衔接,企业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而JMI的应用,使得节点企业之间实现实时高效的沟通,需求信息能够准确传递。供应链各节点之间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等问题得到遏制,库存的不确定性降低。供应链节点企业能够在保持较低持货水平的同时降低缺货风险。此外,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信息传递提供技术支持。

3. 成本优势。库存管理涉及供应链的资金周转、生产成本等问题,同时,库存费用占库存物品价值的20%~40%,因此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增强其竞争力、击败对手的关键因素[11]。“牛鞭效应”产生的需求放大不仅扩大了供应和需求风险,还使得大量库存资金闲置,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JMI下的库存管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牛鞭效应”,减少了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环节数以及库存总量,同时也能加快库存的周转速度,从而缩短供订货和交货提前期,减少企业的库存占用资金以及潜在的库存风险,提高供应链的资金运作效率。另外,若采用货存第三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可以避免企业建立新的仓储设施所产生的初始固定资产投资过大问题,变物流的固定费用为可变费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以及实施JMI的风险。

4. 核心企业优势。核心企业通过对各个供应商的原材料库存量的控制,实现统一调度,统一使用管理,统一进行库存控制。这一库存控制方式保证了核心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质量,进一步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联合库存管理为实现零库存管理、准时采购以及精细供应链创造了条件,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不仅能够提高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还能使整条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提高。

三、JMI经济效益定量分析

在JMI经济效益的定量研究方面,模型推导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李伟(2004)通过shapely值方法建立了效益分配模型,通过模型优化手段使各方利益达到最优,并通过实例证明联合库存管理思想的成本节约优势[12];肖燕(2007)建立了联合库存管理的数学模型,并与传统的库存管理策略相比较,定量地证明了其在节约整个供应链库存成本上的优势[13];朱敏捷(2008)则通过比较基于VMI和JMI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型,总结出JMI模型的优势及其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基于JMI的成本分配模式[14];黄进红(2007)考虑一个典型的单一产品的二级供应链系统,建立了基于服务水平约束的联合生产库存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15]。

系统动力学模型也被应用于联合库存管理的研究。张昕(2005)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建立了联合库存管理仿真模型,并从瓶颈环节、牛鞭效应以及成本控制三个方面对仿真模型进行优化[16];吴隽(2008)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证明了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较传统库存管理的优势[17];陈小峰(2009)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基于JMI的供应链动态仿真模型,对供应链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瓶颈环节和牛鞭效应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18];何晓兰(2009)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相关方法对农产品的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与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对比[19]。

(一)传统的库存模型

考虑一个供应链系统下的产销子系统,假设市场上存在一个制造商以及I个相同的零售商(I?叟1,I=1,2,3…),零售商从制造商采购商品,且各个零售商与制造商均设有仓库。为简化问题,假设每个零售商的需求形式相同,且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恒定需求,需求率为?姿。由于零售商的采购成本和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对问题的研究不造成影响,故而不予考虑。此时,零售商的总成本包括订货启动成本和持货成本,制造商的总成本包括生产启动费用和持货成本(如图3)。

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库存变化如图3所示:假设采用定量订货模型,即以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型和再订货点确定原理为基础的库存模型[20]。零售商采取(0,Q)的库存策略,无提前期且不允许缺货,仓库每次订货的启动费用为K2,持货成本系数h。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为Q2,最优订货周期为T2,?姿=Q2/T2。由于假设I个零售商的需求形式相同,故而进一步假设每个零售商在同一时间以相同的批量订货。制造商批量生产产品,需求率为I?姿,每一个批量的生产启动费用为K2,假设制造商的持货成本系数与零售商相同。

(二)JMI下的库存模型

联合库存下的库存模型与传统库存模型的区别在于,制造商与零售商不再单独设立仓库,而通过一个联合库存中心来建立供销关系。制造商将批量生产的产品运至联合库存中心,各个零售商的需求率保持不变,且均通过联合库存中心取货(图4)。

联合库存中心的订货量即制造商的生产批量为Q3,最优订货周期为T3,假设持货成本系数仍为h,因此,联合库存管理下的系统单位时间总成本包括制造商生产启动成本,联合库存中心持货成本,零售商订货成本,模型如下:

四、JMI的实施阻碍及举措

(一)JMI实施阻碍

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具有诸多优势,联合库存管理在企业中的充分实践则面临着不少阻碍。

1. 对零售商或者供应商的分布地域有要求。若零售商或供应商分布的地域广阔,分散于不同地区,则将提高运输费用,从而阻碍联合库存控制系统的整合。因此,需要对库存中心的选址进行充分考察和认证,权衡库存中心到零售商(供应商)以及制造商的运输距离及费用。

2. 技术实现难度大。联合库存中心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实体的库存中心,而是包含了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在内的一系列通信技术的实施和完善,这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维护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强了联合库存管理实施的难度。要解决此问题,可将信息系统的建设外包给其他公司,同时对企业员工的信息系统应用能力进行培训。

3. 合作双方信任程度低导致道德风险。作为一种风险共担的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需要建立在双方的高度信任之上。若没有充分的信任和约束机制,合作的一方很可能由于自身利益的趋势而损害供应链上其他合作方的利益。因此,事先对于责任和利益的分配非常重要,在供应链各方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建立协调控制办法,明确利润分配和激励机制,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措施。协议的具体内容可包括:数据的提供、预测和仓储负责问题;库存财产权的分割和转移原则;发票开取及支付等相关问题;违约惩罚等。

4. 受企业发展惯性的阻碍。联合库存中心的建立和应用势必原有的库存管理模式,这一变革将造成与原先运行模式的冲突,改变企业员工一贯的操作程序,受到员工的抵触,影响新模式的施行。因此,要充分实施联合库存管理方式,必须有企业上层领导的支持与激励以及下层操作人员的变革意愿。必要时,库存管理方式的变革可以与企业业务流程变革或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进行。

(二)发展举措

1. 确保信息有效沟通。为了控制牛鞭效应,确保供应链成员能够及时透明地获取需求信息,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系统。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建立共享的包括顾客信息系统、销售网络管理系统、快速供应系统在内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信息技术,集成后实现管理信息同步,保证需求信息的畅通传递。

2. 库存管理业务外包。库存管理琐碎繁杂,需要消耗企业的人力物力,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这样的资源投入。企业可采取货存第三方的JMI实现形式,将库存管理部分功能外包,从而精简组织结构,将更多的人财物资源投入企业的核心部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企业以无资产方式将触角延伸至全国乃至全球,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服务。例如,为整车生产企业提供面向生产线的配送服务,为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长逾20%,建有遍布全国的网络系统,具有较强的物流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物流业务运作能力。物流行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势必为库存业务外包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3. 专业化的行业应用。联合库存管理适用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目前已在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等得到实践和应用,行业应用前景广阔。以供应链为单位,联合库存管理可应用于食品供应链、汽车供应链、煤炭供应链、建筑供应链等。不同行业对于库存及物流配送体系具有其独特需求,联合库存管理的应用需要在行业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挖掘更专业化细节化的行业应用模式,从而提升实际应用效果。例如,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因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在考虑到成本与经济性的同时,更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品质的流失,保障食品安全。

五、结束语

供应链环境下,传统库存问题的暴露催生了新的库存管理思想的开发,联合库存管理就是一种能够弥补传统库存控制的不足、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同时参与、风险共担。从定性角度看,联合库存管理具有战略联盟、信息优势、成本优势、核心企业优势等诸多优势。从定量角度看,考虑了一个供应链系统下的产销子系统,分别建立了JMI思想下以及传统库存思想下的库存模型。系统总成本的比较发现,联合中心的建立能够有效地降低库存成本,为供应链各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提升。

联合库存管理在企业的实践中面临着不少实施阻碍,可在行业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库存管理业务外包等方式实现其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达庆利,张钦,沈厚才.供应链中牛鞭效应问题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2003,6(3):86-93.

[2]Lee,H.,Padmanabhan. V. and Whang.s.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supply chain: the bull whip effect[J]. Management Science,1997,26(9): 243-252.

[3]LIANG Zhi-cai.The 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2005,(9).

[4]杨敏才,王槐林.供应链管理下联合库存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3,(10),22-23.

[5]张广霞.联合库存管理法在供应链库存控制中的应用[J].物流管理,2008,(4):14-15.

[6]梁志才.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联合库存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9):120-121.

[7]徐章一,刘玉美,江海军.基于订单制生产的货存供方联合库存管理的实现[J].物流技术,2007,(26):120-123.

[8]李建民.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联合库存管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1):40-41.

[9]李芝梅.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多物品联合库存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李丽梅.“牛鞭效应”下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14-116.

[1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2]李伟,林辉.供应链中联合库存管理及利益分配模型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4,(8):42-43.

[13]肖燕,田帅辉,何明全,周康渠.供应链环境下联合库存管理的库存成本模型[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0):119-123.

[14]朱敏捷,包胜华,张力.为基于VMI和JMI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型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2),96-121.

[15]黄进红,陈义华,刘凌晨.供应链环境下基于服务水平约束的联合库存模型[J].价值工程,2007,(7):85-87.

[16]张昕,袁旭梅.基于联合库存的供应链系统动力学研究[J].工业工程,2005(1):79-82.

[17]吴隽,李杰,张莹.供应链环境下联合库存SD模型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3):66-67.

[18]陈小峰,郭鹏.基于联合库存管理的供应链动态模型研究[J].机电一体化,2009,(3):53-59.

第2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存货采购是生产企业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各个流程。为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优化管理流程、精益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建立相应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加强采购成本管理。本文主要对采购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内部控制成本管理协作关系

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产、供、销、人、财、物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存货采购是企业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指单位为了满足物资(原材料、固定资产、办公用品等)或劳务(技术、服务等)的需要进行的各项经济活动。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存货的采购是生产的准备阶段,为生产适销对路的盈利产品,必须采购生产适用、价格公道、质量合格的原材料。对于流通企业而言,要使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销售收入,必须采购适销对路且价格合理的商品。存货的采购管理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采购与付款,它们是各单位经济活动中最频繁、最常见的。在生产经营或服务过程中因在采购、付款环节控制不得当、不严密而产生的贪污、受贿、浪费甚至严重影响生产经营的案例不胜枚举。为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优化管理流程、精益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建立相应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加强采购成本管理。

采购业务活动包括请购商品、采购商品、商品验收、仓储、支付款项、记账,主要涉及部门有生产计划、采购供应部门、验收部门、仓储部门与会计部门,这些部门及其活动相互协调同时相互牵制,加强这些部门之间的内部控制,是采购管理的要点。采购业务特点:①存货采购与生产、销售计划联系密切。企业生产经营以销量定产量,以生产需求确定各原料、劳务的供应量。其中采购是基础和起点、生产是中心、销售是结果,这三个环节密切相关、步步为营、环环相扣。②采购管理直接导致货币资金支出和对外负债的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以购买商品提供劳务为主,其流量的多少是企业资金预算控制的关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的数额大小直接影响债权人、投资人对资产负债表的评定。③采购业务发生频繁、工作量大、运行环节多容易产生管理漏洞,曾有人把中国企业的供应部称为“肥水宝地”,这主要是采购环节内部失控、管理不严造成的。针对采购活动的业务特点控制好采购管理,我认为要从三个大方面着手。

1 完善企业采购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1 采购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

采购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是合理经济的进行各种采购业务,保证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支付款项后及时、足额的获得相应的物品或劳务;严格履行审批制度,按合同协议付款,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要达到这些目标首先要对不相容的岗位要相互分离、制约与监督。在采购环节不相容的岗位包括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计;采购与验收;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执行;对一些企业特殊物资的采购计量与验收必须分离。例如以原煤为主要材料的化肥企业,煤炭的消耗与盘存数量不是很准确,如果购进时计量与验收不相互制约很容易造成煤炭虚入库,产生管理漏洞。原湖南湘东化肥厂倒闭清算时,煤炭盘亏几千吨,究其原因是控制监督不严日积月累引起的。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采购特点,因地制宜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其次是要严格授权批准制度。单位明确审批人对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采购、付款业务的职责范围与工作要求。严禁审批人超权限审批。单位对于重要和技术性的采购业务,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再次要执行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单位应当按照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规定的程序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并在采购各环节做好相关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加强请购手续、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采购发票等文件与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1.2 采购业务的会计控制要点

1.2.1 请购环节的控制。原材料或零配件的请购,一般由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的需求提出请购要求,材料保管部门根据库存量核实是否采购;对于大批量生产且产品生产稳定的企业,保管部门应考虑经济进货批量,可在库存材料达到最佳存量时提出请求,经相关授权人员签字后送交采购部门。采购人员审查请购要求是否合理,并根据市场行情进行采购所需要的资金估算,签署同意采购的意见后交资金预算部门审批,资金预算部门确认在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预算范围,同意审批,签字后交采购部门办理采购手续。对于特殊项目如资本性支出、保险、广告、法律、审计服务,一般由专门指定人员提出请购,由企业决策层进行联合审签或集体商议审批。

1.2.2 采购环节的控制。采购部门在正式填制订单前,对不同供应商的供应物品的价格、质量指标、折扣和付款条件以及供货时间等资料进行比较,选出商业信誉好、产品质量好、价格优惠的供应商(通常说的货比三家)。对于大批量采购的原材料或零配件等要做好各种采购数量对成本影响的成本分析。订单签好后必须编号并由授权人签字,正联送供应部门,副联送验收部门,之后应监控订购单的处理,以确认商品是否收到并及时入账。

1.2.3 验收环节的控制,购入商品或劳务的验收工作

应与请购、采购和会计部门的工作相分离。验收部门根据有效的购货订单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及相关合同、协议,对供应商发运的商品进行验收:如商品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质量要求、到货时间、商品完好程度等。商品的质量检验至关重要,其质量好坏的判断有些依靠验收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责任心,有些靠相关部门技术人员核定,对于部分特殊的商品鉴定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或经过仪器、实验的测定。不管质量检验过程如何,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好这个关,它是企业生产经营好坏的保证。

对于有些商品或劳务直接由部门使用(不需经过仓管部门)如:工程物资直接使用、设备、资产的维护建设,劳务支出等,控制程序应根据企业相关管理程序完善请购程序后办理工程劳务,企业验收部门根据请购或报批手续、合同进行工程劳务验收并出具验收结算报告单,交相关部门负责人审签。

验收单是确认资产或费用以及与采购有关的负债是否存在和发生的重要保证。会计控制必须定期检查验收单的序号、验收单必须经验收人员、仓储人员、材料会计三方签字才能作为入账凭据。一些内控管理不完善企业,仓库管理员兼验收员利用企业管理混乱,虚开验收单与发票到财务报账,一次性经济损失达40 余万元。

1.2.4 存储环节的控制。存放商品的仓库应相对独立,限制无关人员接近。储存验收的商品由独立部门负责。货物入库前仓储人员应进行点验和查对,并在验收单上签收,仓储人员将存货按商品特征填列标签,分类存放并设置安全措施。

1.2.5 退货与折让的控制。采购部门接到验收报告后,如发现数量或质量不符合订单的要求,及时电告或函告供应商。对于数量短缺,要求供应商及时补足。对于质量问题,则通知仓库不得发放该批商品,再决定退货或者要求供应商给予适当的折扣。当合适的折让一经确定,采购部门即编制借项凭单,通知会计部门调整应付账款。对于退货的商品,采购部门应编制退货通知单,授权运输部门退回商品,商品退回后及时通知采购部门和会计部门。

1.2.6 应付账款的控制。商品或劳务的购进借方反映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应付账款的增加或资金减少。应付账款的记录应独立于请购、采购、验收、付款以保证采购环节的控制有效实施,防止错误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应付账款的入账必须取得和审核各种必要的凭证后才能进行,这些凭证包括请购单、验收报告单、购货订单、材料入库单、税务监制发票、相关合同与协议等。要求凭证记录完整、客观、真实,经授权人签字。

月末核对供应商往来明细,如发现错误,及时与供应商取得联系,查清原因,完善手续,调整差异。

1.2.7 付款环节的控制。对于根据发票直接付款的手续,财务人员复核供应商发票的数量、价格、折扣条件、汇总金额、合法要素等与原始凭证(附件)是否相符,业务是否客观;对于发票已入账进行往来账单付款的,必须填制往来付款审批单,由主管会计核实明细账户及付款条件后经相关审批程序后付款。

2 加强采购成本管理

采购成本包括进价成本和进价费用,其中:进价成本又称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等于数量与单价的乘积。在一定时期进货总量即一定条件下,无论企业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进价成本通常价格相对稳定(假定物价不变且无采购数量折扣),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进货费用又称订货成本是指企业为组织进货而开支的费用,如: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话电报费、运输费、检验费、入库搬运费等支出,进货费用与进货次数有关:差旅费、邮资、电话电报费与进货次数成正比,这类变动性进货费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另一部分与进货次数无关,如:专设采购机构基本开支,这类固定性进货费用则属决策无关成本,怎样合理控制采购成本,以最小成本投入创造最大效益。

2.1 采购价格的管理(把价格质量关)

①各生产、经营、服务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做好年度、月度物资需求计划单(必须载明物资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到货时间),报主管负责人审核后交物资采购部门进行集中采购。②各物资采购部门根据各生产、经营、服务部门审签后请购单编制一式三联部门物资采购计划汇总表,按采购物资类别填列品名、规格型号、采购商家、市场询价、历史价格、库存数量、市场动态、到货日期、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招标采购、分散采购)等信息报主管领导及预算部门审签后,一份交财务部门、一份交预算部门、一份留采购部门。三个部门相互牵制与监控,共同把好请购、资金预付及价格审核关,完善事前控制手续。③采购部门根据采购计划单及采购信息建立采购台账、在供应商选择时做到货比三家并建立供应商信息档案,引入供应商信誉评估机制,选择质量、价格、信誉好的供应商,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成本优化奠定良好基础,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坚决制止那种只按计划采购,不论价格高低、质量好坏、中饱私囊的行为。

价格是降低成本的途径,质量是降低成本的基本保

证。为控制好采购物资价格与质量,财务部门必须根据验收入库单,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文本、价格申报单办理入账付款手续,涉及大的劳务价格的采购物资必须留一定的保证金,等设备运行良好后才能付款。对于大批量购进物资在合同协商时尽量争取货物采购折让和折扣,将采购价格降到最低。

2.2 进货费用的控制

前面讲到进货费用的构成,要降低进货费用可采取下面两个途径。

①采购人员应根据经济合理原则,事先选择物资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努力实现直达运输和就近采购,开展联运、代运减少运输费用。不盲目采购,尽量节省其它采购费用。②物资采购要适时,应树立经济进货批量的观念。经济进货批量是能够在一定时期存货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决定经济批量成本因素,主要包括变动性成本进货费用,变动性固定成本及允许缺货的缺货成本,不同成本项目与进货批量呈现不同变动关系,减少进货批量,增加进货次数在影响储备成本降低的同时也会导致进货费用与缺货成本提高,相反增加进货批量,减少进货次数,尽量有利于降低进货费用与缺货成本,同时会影响储存成本的提高。因此,如何协调各项成本之间的关系,使其总和保持最低水平,是企业组织进货过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经济进货批量以数学公式来表示:P———单位采购成本;Q———经济进货批量;A———某种存货年度计划进货批量;B———平均每次进货费用;C———单位存货年度单位储存成本;

这是在假定条件下的经济进货批量模式,在实际生活中物资的购进存在价格折扣与缺货成本下的经济进货批量。所以我们在成本核算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建立与供应商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袁形成供应链的团队

传统的采购管理是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商品,但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今天,没有一个企业能以一只孤舟的方式在大海中航行,它必须与其他企业及供应商、销售商等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生存。与供应商松散联系将会因缺乏信息沟通与利益协调导致成本增高,而相互协作建立利益共同体,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顾客价值。与供应商建立的长期战略协作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的合作伙伴被称为“反向营销”,其基本策略是专门为供应商召开周期性会议,让他们意识到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与企业的依赖关系;与供应商建立信誉与相互参与的关系,建立供应商评估机制并发展为供应链团队成员,对那些乐于降低成本创造更大价值的供应商,采取激励措施与其分享节省的成本。好的供应商将成为供应链团队的无价之宝。随着供应商发展,降低成本,提升企业价值的行为将变得越来越有成效。

经济发展全球化促进商业模式更新,商业模式更新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我们在不断探索企业发展之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采购成本管理及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财政部[2006].

[2]戴德明.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操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 年5 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

[4《]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2010 年4 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

[5]唐婉虹.成本会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6]吴大军.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7]宋学军.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年4 月.

第3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现代存货管理;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实施条件;对策

一、现代存货管理理念及优点

传统存货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计算企业的经济订货量、重新订货点和安全存货量,企业依据这些具体数量,按时安排采购。而现代存货管理则是将这些数据纳入自动化的存货控制体系、制订原材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资源计划,并实施存货的适时管理。其中,自动化的存货控制体系是指企业建立一个自动化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对安全存货量、重新订货点的控制,按经济订货量自动下订单,电子基金的转帐和内部的电子数据交唤。当存货数量达到重新订货点时,该系统便自动给供货商下发订货单,订单数为经济订货量。同时该系统也具备自动的审记功能。原材料需求计划则是根据销售订单确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依此来确定安全存货量。生产资源计划是根据销售计划制订劳动力、机器设备的使用计划和产成品的运输存储计划。存货的适时管理是指这样一种体系,在体系中,材料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到达,产品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生产并立即送货。生产中的等待时间和存货储备时间尽量压缩,此理念将存货视为一种浪费,必须通过周密的计划使存货达到最小甚至为零。这种管理理念,对企业来说虽然的管理控制工作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存货管理不但可以实施,而且还能最大程度地节约企业的生产资源,减少存货风险和存货对资金空间的占压,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盈利能力。

二、现代存货管理的实施条件

从现代存货管理的的具体操作过程来看,它要求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必须建立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和技术化的基础上。

(一)企业和供货商、银行、批发商等生产经营链上的每一环能够建立起内部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从而实现自动化处理订单交易、帐款划拨等。

(二)企业能对产品需求作出科学、准确和及时的预测。只有对产品需求作出科学的预测,企业才能对原材料和各项生产资源的需求量定出科学的计划,适时适量地采购,以减少资金占压。

(三)生产由制造单元组织。所谓制造单元是指制造给定的产品所用的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的组合。因此,现代存货管理要求制造单元的工人必须是多面手,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

(四)现代存货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正确选择供货商,且与供货商保持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得到合格而又及时的货源供应。

(五)现代存货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消灭产品的不合格率,只有产品质量全面提

高,企业才能对原材料和各项生产资源的需求量定出科学的计划和预测,现代存货管理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我国企业实施现代存货管理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从现代存货管理的实施条件来看,我国企业要实施存货管理的现代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发展我国的电子物流业

电子物流业是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的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与物流服务的融合使用。由于电子物流能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竟货物配送的优化调度、动态监控、智能交通、仓储优化配置等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从而为企业建立敏捷的自动化的存货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兴起,可以使企业很好地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利用,并能使涉及企业经营的供应商、经销商、银行、工商、海关、商检、运输等机构进行联网,从而实现网上传输商务信息、网上纳税、网上报关等活动。但是电子商务的广泛运行,必须要有相应的电子交易立法制度及安全防范措施,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对电子商务的立法,企业也应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产品的质量管理,应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环节以及为制造提供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的辅助环节,都应把好每一步的质量关。企业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才能确保商务合同的正确履行,才能确保现代物流活动的高效运行,从而才能保证现代存货管理理念下,“零”存货的顺利实施。

第4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摘 要 和一般的企业相比,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料较为复杂,因此如何选择和管理供应商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上情况出发,探讨了当前航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分析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航空制造企业 供应商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对于航空制造业来说,大型跨国企业较多,其供应商通常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因此如何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显得尤为重要。航空制造企业的产品比较复杂,不仅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还需要高质量的物料,同时,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航空制造业的竞争愈加激烈,航空制造企业需要从供应商管理和物料使用等方面入手,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绩效,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分析

(一)甄选标准模糊

长期以来,一些制造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缺乏重视,在选择供应商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自身收益上,提出的要求主观性很强,供应商为了达成共识、促进合作,经常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无法实现共赢的目标。

(二)交易成本过高

制造商通常将最大限度的压低成本为合作的主要原则,在谈判过程中一味地压低材料和设备的进货价格,导致供应商收益很少,长此以往,难以维持合作关系。交易成本过高使得供应商缺少合作的积极性,在提供货品时往往缺少认真检查,或者故意提供一些不合格产品,这就造成了非常多的质量问题。

(三)部门之间缺少协调

制造商没有设置专门的供应商管理部门,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合作过程中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缺少协调。合作关系是否融洽决定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大小,由于部门之间没有足够的了解,很容易出现一些管理问题,导致交易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二、加强制造业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供应商管理

航空制造企业的性质比较特殊,因此应当改变重价格、轻质量的观念,注重货品质量、合作态度和后期服务,最大限度的促成长期合作,将目光放长远。制造企业选择供应商后,应该按照分类管理的方法,对合作项目进行指导和管理,分辨供应商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选择合适的合作关系。另外,制造企业应该适当的控制进货价格,给予供应商一些“甜头”,巩固合作关系,避免过分低价引起供应商的反感,同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

(二)交货期管理

交货期是原料采购、行政、生产制造、运输、验收等环节的时间总和,它指的是从订货日到送达日之间的所有时间。据有关数据统计,交货日期越长,采购成本就越多,每周大约增长率在2%左右,因此,很多采购部门需要不停地催货,这种形式收效甚微。因此,应该严格控制交货期,减少生产总成本,避免交货延迟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制造商应该与供应商达成共识,明确交货期时间,增加交付延迟等条款限制,若超过一定期限,需要调整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供货商的生产效率,减少企业的选材成本。

(三)质量管理

很多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大的超过了劳动力或其他成本,有些企业的物料价值已经超过了总销售额的50%,因此,需要对收购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制造业所需的材料和商品大多是由供应商提供的,制造企业只是为商品提供包装和宣传,其质量水平仍然由供应商控制。制造企业应该尽可能的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对所需产品的质量、物流等的有效管理,保证企业的销售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质量问题。质量管理是供应商管理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功能水平,因此应当加强对该过程的管理。

(四)完善考核体系

航空制造商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对供应企业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和管理,形成一个完成的动态管理体系,实现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制造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完成日常的合作沟通和联系,维护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实现管理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不断的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增加了交流和沟通的频率,有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制造企业应该将重点放到了生产过程的控制问题上,要求制造商对细节进行把控,优化各个生产环节,从而保证生产效益。

三、结语

航空制造企业本身比较特殊,它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因此在选择和管理供应商上,应加强创新,及时克服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企业应该从自身性质和特点出发,合理的选择合作对象,然后按照合作的目的和内容,判断三种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切勿模仿他人,应严格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增加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从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

在石油工程项目中,物资采办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实现工程设计意图和顺利实施项目的基本保障,对工程的质量、工期和成本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阐述。

1物资计划管理

物资采办部门要建立规范的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和审批程序。采办部门将需求物资的名称、规格、数量和日期进行归纳和整理,根据施工总体部署、设计技术文件提交安排以及物资采购周期和到场时间进行编制,结合采办的周期进行采办计划的编制。对所有采办物资进行一个整体规划,如每一项物资预计的采办时间、采办周期、生产周期和预计到货周期等,并根据实际进度进行适当调整[1]。针对具体项目而言,采购工作往往受制于设计文件,设计文件滞后以及设计变更,不可避免的影响采购工作的实施。因此,在项目启动初期,物资采办部门应与设计部保持充分沟通,关注管道线路所需材料、设备等物资的技术文件批复情况,以便在技术文件具备询价条件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发出询价文件,有效缩短采购周期,保证项目物资的交货期[2],将其对工程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是物资采购的重要管理内容。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网络,实现快捷、准确和高效的供应商信息的集成和共享,能够增强采办竞争能力,更好的保证物资供应工作的顺利进行。实行供应商资格审查,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商务、技术和质量保证等,建立产品目录,建立全面的供应商网络,物资采购要在供应商网络内以招标、谈判和询比价等方式选择供应商,禁止指定供应商,严格控制从中间商流通商及商)采购,从源头防范采购风险。

3采购成本控制

物资采购部门要坚持物资性能价格比最优、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原则确定采购价格。利用积累和建立的庞大的供货商系统,针对物资数量和性质,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比价等方式,对供应商提供商品的质量、价格、服务、保障度、信誉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选出综合条件最优的供货商[3]。一般来说,对大宗重要物资进行招标采购,坚持货比三家,综合评审供应商及供应的物资设备,力求性价比最优,同时满足项目对物资设备的现场技术服务、后期配件供应及技术支持等要求;对价值小、专业较多、类别繁杂的物资,要进行询比价采购。同时,要做好采办过程中的索赔,对于由供货商延迟交货或产品缺损造成工期质量问题所引起的成本增加,要及时向供应商索赔。

4物资质量控制

物资采购部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物资供应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要贯穿物资采购的整个流程,重点进行设计选型、供应商确定、合同签订、生产过程监造、出厂检验、物流运输及验收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做到全过程控制和重点控制,加强物资供应质量跟踪和考核。要配备必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有完善的必检物资目录和检验指导文件,对阀门、线路弯管、站场管件等重要设备和关键材料要进行驻场质量监造[4],以实现对工厂的管理和材料质量的控制。并对关键材料和设备进行工厂内验收,加强物资加工过程的控制,以实现在物资出厂交货前,及时发现和纠正物资质量问题和隐患,避免货物到达现场后发现问题整改困难并影响工期。

5采购进度控制

物资采购部门要加强采购物资的进度控制,持续跟踪供应商的生产计划及制造进度、物流运输状态,杜绝延迟交货风险,确保如期交货。细化督办管理,严格过程控制。对于进度偏差较大的订单,采办部门要派人到厂监督,对于导致进度延迟的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时调整和解决,尽最大努力保障物资供应,以减少对现场施工进度的影响。同时,还要确定备选供应商来保证供货期,并引发供应商的相互竞争,加强对供应商的激励;通过分批次订购、向多方供应商订购等方式来降低供应周期漫长导致的不利影响[5]。另外,对采购物资资金的调配和落实是关系采办进度的重要环节,要统筹考虑采办资金到位的时间安排,确保资金能够满足采办工作进度需要。物资采购作为工程的一项重要环节,要以物资性能价格比最优、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为采购理念,确保物资的安全供应、及时供应和经济供应。在有效的物资采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并有效运行高效的供应商网络,加强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等专业化管理职能,提高物资供应业务运行质量和效率。

作者:许小芳 单位:中石化江苏油建工程有限公司

第6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收益;延迟风险;风险偏好;最优购货组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42

1 引言

在货物供应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如制造延迟、物流延迟或地域延迟等。制造延迟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使货物不能在规定日期内生产出来,从而使购货商不能及时获得所需的货物,给购货商带来延期交货的风险,这促使购货商在作决策时往往考虑其中的风险因素以享有最大的收益。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风险和收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杨德礼、郭琼在供应商和零售商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前提下,对供应链的协作方式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供应链协作模型,并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供应链协作方式。叶飞和李怡娜考虑了有规避风险特征的零售商,研究了它的供应链回购契约,最后发现这类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通常小于风险偏好中性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葛娜、汪传旭等对供应链的风险进行了一些研究,考虑零售商在风险偏好、中性和厌恶3种情况下,构建了订单决策模型,满足零售商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马军、董琼等研究了风险管理下动态供应链的超网络均衡模型,该模型对供应链超网络节点厂商在动态环境下优化其风险管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降低风险,并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图1为收益-风险图像,图2为曲率-风险图像。由于曲率越大,该曲线的变化程度也就越大。本文通过找到曲率大的点从而确定出风险与收益关系中的拐点。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a=0.005和a=0.024时,曲率的变换比较显著,即风险与收益关系中的拐点。

结果分析:

(1)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2)购货商的购货组合越分散承担的延迟风险也就越小,符合题意。即:冒险的购货商会出现集中购货的情况,保守的购货商则尽可能的分散购货。

(3)收益-风险图像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延迟风险下的最大可能利润和该利润对应的最小延迟风险。对于购货商的不同延迟风险的承担能力,选择该延迟风险下的最优购货组合。

(4)在a=0.005附近有一个拐点,拐点的左边,延迟风险增长很慢,而利润却增加很多。在拐点的右边,延迟风险增长的很快,利润却增加很少,因此对风险和收益没有特殊喜好的购货商,应当选取该点作为最优购货组合,即a=0.005,Q=1521.1,

所对应投资方案为:x0=3265.5;x1=1600;x2=2666.7;x3=727.2727;x4=1538.5。

(5)在a=0.024附近也有一个拐点,该点的左边延迟风险增长很快时,收益却增加很少,该点的右边延迟风险增长很快时,收益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对于对风险和收益有特殊喜好的购货商,应当选取该点作为最优购货组合,达到最大收益,即a=0.024,Q=2615.9,所对应投资方案为:x0=0;x1=9400;x2=694.1176;x3=0;x4=0。

6 总结

在货物供应过程中,由于购货商有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因此在购货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购货组合方案。文章分析了购货商的不同投资购货方案,建立了不同延迟风险下的最优收益模型。并绘制了风险-收益图像,图像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延迟风险下的最大可能利润和该利润要求的最小延迟风险。研究表明,购货商的延迟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购货越分散购货商所承受的延迟风险也就越小。对于购货商的不同风险偏好,选择该风险下的最优购货组合方案。针对风险和收益没有特殊偏好的购货商和有特殊偏好的购货商,分别求出了其最优购货组合。

当然这里只考虑了购货商的风险态度,当供货商也持有不同的风险态度时,供货商的订货策略和供货商的定价策略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伟冬,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4):64-66.

[2]张雁,唐立新.关于延迟制造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6):46-47.

[3]杨德礼,郭琼.基于不同风险偏好组合的供应链协作方式研究[J].管理科学,2005,18(5):7-10.

[4]叶飞,李怡娜.具有风险规避者加盟的供应链协作回购契约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2):1-4.

第7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石油长输管道;物资采购;采购管理

物资采购资金约占EPC(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合同额的60%~70%。因此,采购管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物资采购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承包商的效益,进而影响承包商履行合同的积极性和可行性,是项目控制最主要的内容,在石油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中,钢材的采购成本一般占管道工程总投资的约40%。因此,采购策略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成本,还将对今后管道运营成本产生长期影响。

1认真编制采购计划

物资采购工作繁杂,承包商必须制定完整、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建立风险防范基础:

1)收集整理物资、设备技术规格书及数据表,分类统计规格、数量、技术要求、标准规范,特殊说明等条目,确保物资采购数量与质量的准确性。

2)广泛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工程及其进展,调查和分析大宗物质的市场供应情况,了解货物来源、价格、性能参数及供货的可靠性,针对不同的物资提出不同采购方式或手段。

3)认真预测具体物资采购的进度,包括前期技术交流时间、备料时间、生产周期、出厂检验、国际国内运输、国际货物通关、中转储存及现场交接等所有时间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总体实施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和压缩,从而编制完成各项物资设备的供应计划或进度表。

4)严格物资进度控制。在制定物资供应进度时应储备一定量的时间调整余地,同时应严格规定进度计划调整的程序,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无谓的调整,特别要把物资供应进度计划提交给设计、施工、财务等相关部门进行会审和签署,得到他们的认可,最终提交项目经理审批确认,保障计划的权威性和可实施性。

2做好供货商的选择

供货商的管理就是对供货商进行资格认证、选择和评定。建立一种优先供货商、关键供货商和战略性供货商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减少采购费用、降低采购风险将起重要作用。

1)建立供货商数据库管理系统:供货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供货商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系统可快捷方便查询供货商的详细资料、基本状况。

2)制造商调查:设备制造商调查是根据供货商提供的调查表内容,针对制造商规模、人员素质、营业收人、主要生产设备的新旧程度、自动化水平、工厂面积、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测设备完备程度以及主要业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所调查对象写出调查报告。制造商调查人员必须具备生产材料知识、设备知识,并熟知生产制造过程。调查人员必须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写出调查报告与评估报告,作为今后工作的有效依据。

3)制定完备的供货商选择计划:制定此项计划的目的在于利用业主和承包公司的共同经验选择市场上最有价值的供货商。此项计划的出发点和重点是采购主要货物时使成本最低化,营造一种有利于采购的竞争环境,使供货商的选择更具灵活性,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目标。

4)项目投标供货商名单的确定:项目投标供货商名单由经营状况良好、声誉高并具有能力的设备制造厂商、供货商、商组成。项目投标供货商名单根据区域性供货商名单、供货商管理数据库、业主指定的供货商名单、制造厂商调查报告、市场调查报告、供货商调查表、主要供货商名单和黑名单确定。采购人员应能确认这些供货商是否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

3采购过程管理

1)过程质量控制:承包商物资采购管理的质量管理应重视物资、设备在总承包工作每一环节可能产生的质量风险,以此尽可能降低和避免工程总体质量风险。为此,物资设备采购过程应建立起从原材料准备-生产制造-出厂检验-运输-储存-现场交接-技术服务-试运支持-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各阶段、环节的产品生产、检验标准指标,建立起可行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实现过程控制。

2)过程进度管理:采购进度计划必须纳入工程总体进度计划中,形成设计、采购、施工及试运投产合一的总体进度计划。在工程总体进度计划中,应明确物资、设备到达中转站及进入现场交接的最早时间和最晚时间,重要设备安装和试车时间。采购进度应严格按工程总进度控制,积极推行零库存管理。为保证总体计划的落实,应编制详细的物资催交计划并认真落实。

3)采购费用控制:物资、设备的采购应通过严格的招标程序,明确产品要求,实现多家竞争,以取得优质廉价的产品,实现采购过程本身的费用控制和节省。更应注意采购与设计的结合,因为设计技术方案以及设计对物资、设备的选型和产品的技术标准决定了80%以上的产品价格,技术方案的失误,将造成生产工艺流程的增加、设备的增加、用地的增加,从而造成建设费用的增加。为此,采购人员应主动学习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为设计人员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和广泛的产品选择,认真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主动建立起供应厂商与设计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畅通渠道,为设计人员优选设计方案、经济合理地确定产品类型创造良好的条件。

4确保重要设备的售后服务

石油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问题最多,最难处理的就是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对生产、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不良的售后服务,在安装阶段会造成多工种的停工、窝工,在调试阶段则造成停车。这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防范这些风险应注意以下问题:

1)将售后服务能力、信誉、态度作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评审指标;

2)应尽可能明确售后服务的具体要求,以及违约的处理;

3)供应商应提供安装调试计划和售后服务计划,明确服务力量和资源配置;

4)将售后服务工作作为付款条件之一予以明确;

5)总承包商应及时支付供应商的合理费用,与承包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5采购管理注意事项

1)在项目执行之前,首先编制了一套完整的项目采购管理程序,规定了各项采购活动的程序和应遵循的原则。与此同时还组成了包括采购、催交、检验、运输、现场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人员的采购项目组。

2)在供应商管理中根据上述要求,选择产品质量好、信誉度高的供应商,并要得到各方认可;在设备催交、检验中,按照国际工程公司通行的规定和做法,主要设备均有驻厂监造人员全程负责质量控制,普通设备和材料也有检验人员定期到制造厂进行检验。

3)在实际工作中,以控制采购成本为目标,重点抓了设备供应商的管理及设备催交、检验环节,以保证设备制造质量及工期。精心做好供货商的管理、设备催交和检验工作,是总承包项目采购工作中保证总承包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采购工作纳人战略发展计划中,将采购的职能从单纯满足企业的需求发展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以避免企业运营中的故障为目标发展到促进企业机会和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国内石化工程公司应学习借鉴国外高水平工程公司的经验,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采购管理水平,以保证我国石化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且向国际型工程公司迈进。

参考文献

[1]杜峰. 石化采购推行正当时[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0,(05)

[2]叶鹏. 石化企业物资采购中供应商管理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

[3]陈小波. 石化企业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概述[J]. 石油化工设备,2010,(S1)

第8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电梯公司;工厂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分类管理

一、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市场的多变性和多元化,当今制造业普遍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企业对存货的重视及存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存货成本的高低和存货资金的占用是否合理,所以优化存货管理的要求势在必行。

1.良好的存货管理可以维持生产和产品销售的稳定

通过准确的存货状况分析和合理的存货控制安排,企业充分根据市场的供求波动来安排科学的采购时间和采购数量,调节生产计划,存货也能优质有效的从原材料状态向产成品流动,在销售时不会出现缺货。

2.良好的存货管理可以带动企业多方面效益的提高

多余存货的资金占压成本及盘点,维护等管理成本等都挤压了企业的正常利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存货管理,保证合理而优质的存货,确保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3.良好的存货管理可以规避市场和汇率风险

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如果存货过多,就会因新产品的出现使旧产品价值缩水。另外,消费者的需求在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商品的类目越分越细,也使库存的风险加大。同样,外汇的频繁波动也使企业难以决策何时是采购的最佳时机。如果企业能运用现代存货管理技术科学地分析和管理存货,就可以使由存货而产生的市场和汇率风险降至最低。

二、KONE公司昆山工厂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KONE公司总部位于芬兰,业务遍及60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总订单额达68.13亿欧元,销售额达73.34亿欧元。昆山工厂是KONE公司在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每年电梯和自动扶梯的生产量近十万台,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大量存货,减少存货成本对KONE公司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此企业自动扶梯业务存货为例,探讨如何管理和降低存货成本。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昆山工厂扶梯业务的存货在2012年和2013年都占有较大的金额,库存周转率较低;2014年第一季度由于适逢中国的春节等节假日高峰,库存金额虽有所下降,但周转率始终偏低;2014年的二、三、四季度是生产销售的高峰,虽然在制品存货成本仍然略微偏高,但可以发现因为工厂对存货管理开始慢慢加强控制而经过一定的存货管理改善后原材料存货和在制品存货及各周转率都有了一定的改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KONE公司昆山工厂自动扶梯业务存货管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公司的管理层对存货成本的影响缺乏重视

电梯和扶梯生产属于订单生产,每个订单由于客户的不确定和独特性存在着唯一性。公司以提高和完成交货量为目标,急于接进大量未进行产品配置确认和评估的订单,使得备料及生产过程中发生问题,造成原材料和在制品的存货报废或大量积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引起了相关物流仓储成本,人工追踪处理成本等的增加,都会影响营业利润的实现。

2.公司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公司内部虽然有关于存货管理的一般规章制度,但是作为订单件生产的特殊性,存货的流转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客户定制需求的变更和研发部门非标设计的完善性。公司还没有完善的客户需求变更(KONE称为VO Variation Order)和内部工作变更(KONE称为WO Work Order)等的流程和规章制度,各业务部门如研发、物料采购、生产和客户服务等只能依靠各自的操作指导书完成本部门的工作,过于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而仅仅依靠财务部门的跟踪和反馈,根本无法做到存货的顺畅流转和问题处理。

3.公司的存货管理工具缺乏开发和维护

公司使用的是SAP数据系统,作为一个成熟的ERP软件,SAP相关报表可以提供基础的库存状态及库存成本信息。但是数据的正确呈现并不能提供存货成本控制的有效分析及手段,公司暂时缺乏存货管理和控制的有效工具,严重时甚至会误导公司的采购与生产活动,造成存货的脱销或者积压。

三、KONE公司昆山工厂强化存货管理的对策

1.将存货指标列入年度考核,全员参与存货管理

公司管理层在分析了存货成本带来的巨大问题后,积极调整了管理内容,为更好的将存货管理要求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在年度考核指标中增加了库存材料成本,材料库存周转率和在制品库存成本,在制品周转率等4个指标,强调公司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为存货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财务部每月提供给管理层存货的成本及状态,管理层根据制定的存货管理战略,及时作出指示,严格控制存货的数量,提高其周转的速度。

2.严格加强存货的分类管理

第9篇:供货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SCM 供应链管理 牛鞭效应 信息管理

一、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现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竞争的加剧,竞争将不再单纯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它是一个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是相当困难的。企业之间通过供应链彼此联系起来,优势互补,达到群体共存。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和价值链,也是一条增值链。可是,“牛鞭效应”的存在削弱了供应链的增值能力和竞争力。P&G(宝洁)公司在研究纸尿裤市场的需求时发现:产品在零售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波动性,但随着向上游推移,产品需求的波动越来越大。零售商通常在考虑了平均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风险需求量向批发商订货;批发商不能获知实际需求数据,在零售商平均订货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风险库存量。依次类推,到生产商或供应商处,波动幅度就越来越大。这种因供应链下游消费需求轻微变动而导致上游企业较大波动的现象显示在图形上,很像一根甩起的赶牛鞭,手腕稍稍用力,鞭梢就会出现大幅度摆动,因此形象地称之为“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牛鞭效应”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二、“牛鞭效应”的危害

“牛鞭效应”导致供需失衡波动:在供应链上游,由于需求变异放大的影响,供应商往往要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上游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甚至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在供应链下游,库存风险增大,资金占用和成本也加大,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利润下滑,最终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从企业角度看,“牛鞭效应”是产品积压的根源所在,而产品积压增加了制造商的经营风险,削弱了供应链的增值能力和竞争力。从社会角度看,“牛鞭效应”增大了整个产业的波动幅度,破坏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破坏了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平衡,是诱发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

三、“牛鞭效应”产生的诱因

各个企业及其产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不同,以及人文环境、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上的差异,经济行为也存在着多样性,导致牛鞭效应的具体原因和形式也有多种多样性。

(一)不当的需求预测修正导致“牛鞭效应”

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通常都会在预测值上加上一个修正增量作为订货数量,这样就导致了需求的虚增。比如,当某零售企业销售了1000个产品时,一方面乐观地估计未来,另一方面为保证不断货,就会增加进货,达到1100个。同样,批发商和分销商也要做出比以往更多的库存的决策,信息传递到制造商时,又在考虑毁损、漏订等情况后,订单可能就是1500个,甚至更多。而实际需求最多不会超过1100个,“牛鞭效应”便产生了。

(二)价格与订货量之间的博弈导致“牛鞭效应”

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经常采用诸如批量折扣等促销策略,下游企业在促销期间为了获得大量含有折扣的商品,就会超常规地大量购进,这样就引起了需求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对终端市场上的消费者来说,在价格波动期间,并不能反映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他们会延迟或提前部分需求,需求的变动就比较大,这样便会导致“牛鞭效应”。

(三)订货成本的博弈导致“牛鞭效应”

销售商为了减少订货频率,降低进货成本和规避断货风险,往往会按照理想经济规模加量订货。因为频繁的订货也会增加供应商的工作量和成本,供应商也往往要求销售商在一定数量或一定周期订货,此时销售商为了尽早得到货物或全额得到货物,或者为备不时之需,往往会人为提高订货量。这样,由于订货策略导致了“牛鞭效应”。

(四)应付环境变异的博弈导致“牛鞭效应”

由于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会诱导销售商采取应对措施,而应对的主要手段主要就是持有高库存,并且随着这些不确定性的增强,库存量会随之增大,销售商将不确定性风险转移给供应商而加大订货,所代表的并不是真实的需求,这样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五)应付短缺的博弈导致“牛鞭效应”

当市场上某些商品将面临短缺,一般会引发零售商和分销商大肆扩大订货量。但当需求降温或短缺结束后,大的订货量又突然消失,这样,容易造成需求预测和判断失误,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六)库存责任失衡导致“牛鞭效应”

供应商先铺货,销售商的销售完成后再结算,库存责任自然转移到供应商,从而使销售商处于有利地位。在销售商资金周转不畅时,由于有大量存货可作为资产使用,销售商会利用这些存货与其他供应商易货,或者违背市场运作规范,低价出货,从而缓解资金周转的困境;同时,由于销售商掌握了大量的库存,也可以作为与供应商进行博弈的筹码。因此,销售商普遍倾向于加大订货量掌握主动权,这样也必然会导致“牛鞭效应”。

(七)缺乏对物流时间窗口的有效管理导致“牛鞭效应”

物流时间窗口是由订单传送与处理时间、备货时间、装卸运输时间、配送时间等构成的。由于销售商对交货的准确时间存有疑虑,往往对交货日期留有一定的余地,因而持有较长的提前期,需求的变动随提前期的增长而增大,并且订货提前期越长,需求变动引起的订货量就越大。因此,逐级的提前期拉长也造成了“牛鞭效应”。

(八)缺乏信息交流与协作导致“牛鞭效应”

由于缺乏信息交流和共享,企业无法掌握下游的真正需求和上游的供货能力,只好自行多储备货物。同时,供应链上无法实现存货互通有无和转运调拨,只能各自持有高额库存,这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九)供应链链条过长导致“牛鞭效应”

供应链越长,供应商离消费者越远,对需求的预测就越不准确。同时经过各环节的传递及各企业安全库存的多层累加,需求信息的扭曲程度越大,“牛鞭效应”越明显。

归纳以上引发“牛鞭效应”的各种诱因,我们可以将产生“牛鞭效应”根源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只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转嫁风险和进行投机而导致“牛鞭效应”,二是信息在处理与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失真而导致“牛鞭效应”。

归纳以上引发“牛鞭效应”的各种诱因,我们可以将产生“牛鞭效应”根源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只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转嫁风险和进行投机而导致“牛鞭效应”,二是信息在处理与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失真而导致“牛鞭效应”。

四、有效抑制和化解“牛鞭效应”的对策

(一)减少商品流通环节

如果能缩短商品的流通环节,同时实现产销之间信息共享,“牛鞭效应”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直销体系,减少供应链中的层次,简化供应链的结构,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当中过多地被人为扭曲。DELL(戴尔)公司通过Internet网、电话和传真等组成一个高效的信息网路,客户可以直接地向公司下订单,使订货、制造、供应“一条龙”完成,实现了供应商和客户的直接交易,可以有效地防止“牛鞭效应”的产生。

(二)缩短商品订货的提前期

订货的提前期越短,订量越准确。根据Wal-Mart(沃尔玛)的调查,如果提前26周进货,需求预测误差为40%;提前16周进货,需求预测的误差为20%,而在销售时节开始时进货,则需求预测的误差为10%。因此,加强物流“时间窗口”的控制管理,缩短订货的提前期,也是破解“牛鞭效应”的一个好办法。

(三)实行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

采用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实现企业间的业务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应用供应链协同技术达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业务流程的整合,共同协作开展业务,在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之间实现业务集成,形成顺畅的业务流,这既能减少下游的需求变动,又能掌握上游的供货能力,安心享受供给保障,不再虚增需求,可以有效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

(四)对销售商实施ABC分类管理

在将销售商进行ABC分类基础上,对其订货实行分级管理,对一般销售商的订货实行一般满足管理,对于重要销售商的订货进行充分管理,对于关键销售商的订货实行完美管理,通过管住关键销售商和重要销售商来减少需求变异的概率。当出现供应短缺时,可以优先确保关键销售商的订货。供应商还可以在合适时机剔除不合格销售商,维护销售的统一性和渠道管理的规范性。

(五)强化库存管理策略,落实库存责任

销售商来管理库存,往往会诱导销售商的投机,销售商不仅没有资金周转的压力,相反地还会借机从中融资,甚至还能起到制约供应商的作用。实质上加剧了订货需求放大,导致供应商的风险加大。联合库存管理则是对此进行修正,它在供应商与销售商之间建立起了合理的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与竞争性库存损失的分担机制,将供应商全责转化为各销售商的部分责任,从而使双方成本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利于形成成本、风险与效益平衡机制,从而有效地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和加剧。

(六)实现信息实时传递

通过Internet/EDI、电话、传真等组成一个高效信息网路,当订单产生时即可传至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将订单分解为子任务,并通过Internet和企业间信息网分派给各区域中心,各区域中心按电子订单进行组装,并按时间表在约定的时间内准时供货,从而使订货、制造、供应“一站式”完成。供应链成员间通过Internet/EDI来实现实时交流和共享信息,减少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准确把握下游的实际需求,可以有效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

(七)采用业务外包方式

采用第三方物流,实现联合运输,或实行共同配送,实行小批量多频度发货,这样销售商就无须一次性大批量订货,也可以抑制“牛鞭效应”。

(八)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建立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供需双方在战略联盟中相互信任,公开业务数据,共享信息和业务集成。这样,相互都了解对方的供需情况和能力,避免了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从而降低产生“牛鞭效应”的机会。

(九)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度

考虑历史资料、定价、季节、促销和销售额等因素,保持良好的沟通,使上下游企业都可以根据相同的原始资料来制定供需计划,采取使用相似的预测方法进行协作预测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由于上游供应商对下游客户的需求了如指掌,无需再放大订货量,达到有效地抑制“牛鞭效应”。

(十)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

在供不应求时,销售商对供应商的供应情况缺乏了解,博弈的程度就很容易加剧。与销售商共享供应能力和库存状况的有关信息能减轻销售商的忧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他们参与博弈,从而有效抑制“牛鞭效应”。

(十一)实行订购和回款的双回路管理

对于不受季节影响,销售比较稳定的商品,将具体的供应与回款直接挂钩,实现订购和回款的双回路管理,根据回款快慢状况安排供货,也是消除订货量虚高的一个好办法,从而有效防止“牛鞭效应”。

(十二)加强预测动态管理,对虚增订量进行减量修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