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精选(九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第1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一、自我教育的内涵与类型

1、自我教育的内涵

学术界对自我教育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第一,方法维度。以邱伟光,张耀灿为代表,他们认为自我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来开展。第二,反省维度。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教育是“自我”对自己思想的反思、对行为合理性的反省,通过这些方式,最终达到提高道德水平、提高思考的理性程度的目的。第三,?^程维度。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错误的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改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学习并深入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

2、自我教育的类型

根据主体的不同,自我教育的类型可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两大类。个体自我教育即将个体自身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发生于个体自身上的自我教育,强调个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通常包括写心得体会,写感受,工作或学习日志,学习先进等内容。集体自我教育即将集体或群体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强调集体或群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通常包括集体参观红色地区或先进地区,集体开会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学习先进事迹等集体进行的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征

在明确自我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教育的特征,能够更好的把握这一概念。自我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我教育体现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主体性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和范畴。主体性指的是人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自身的能力或作用,是人们自身的自主、主动等特性的体现。客体是指人们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客体性即指所具有的客体的性质。主体性与客体性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统一的。在个体自我教育中,教育主体为个人,个人的思想道德意识是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在集体自我教育中,集体以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集体成员的思想道德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因此,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体现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2、自我教育体现了针对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针对性是指活动的开展可根据主客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与目的性联系密切,活动的针对性越强,就越能更好的实现该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自我教育可根据主体的现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减少或避免走更多弯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合理的计划与组织引导,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计划,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实现目标的动力,也是提高教育活动效率的必要条件。

三、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哲学层面的价值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即自我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我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有效是指在某一活动中能达到预期目的,实现预期效果。自我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自我教育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和预期效果――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自我教育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在自我教育中,个人、集体或群体本身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因此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对象所需,少走弯路,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自我教育具有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针对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正是实践中自我教育有效性的体现。

2、自我教育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选择

第2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摘要: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存在的理论依据,分析对思想政治经济价值认识存在的误区,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价值 市场经济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成分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的各个环节,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确定的理论基础

第一,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沿用的是“物质的决定作用”加上“意识的能动反作用”的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上层建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正如所说:“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1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巨大保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第二,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人们从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掌握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形成理性的经济行为,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经济与道德原本同宗共源,不可割裂。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经济性和道德性,并引导社会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反映了市场经济中经济与道德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其中,起到引领和指挥的作用。

第三,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人的素质是一个表示人的质量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认识的误区及其危害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的确定,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范畴,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整个社会结构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观念上层建筑。但是很多人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地看作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基础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价值,只能以政治为中介产生间接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从而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结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确定的直接证明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具有无形资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才能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起着推动作用,能使劳动者对掌握科学技术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无形资产价值。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最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首先,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其次,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道德环境。最后,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社会心理环境。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个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显得越发的重要,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要努力提高在复杂而变动不居的经济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

注释:

[1]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3页

[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参考文献:

[1]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3页

[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4—435页

[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3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教育对象

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要在更加频繁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凝聚民心,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总体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满足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需要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将人培养成社会要求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个体政治社会化,主要表现为要向个体灌输科学理论,引导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指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等的综合表现,其中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起着支配作用,是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支柱。”[1]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人们深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多元社会格局影响,形成了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取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中各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培养了人们兼容并蓄、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成了人们追求平等、公平、效率的竞争意识,日益激烈的国力竞争增强了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另一方面,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宣扬的腐朽思想以及当前我国社会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的污染,人们对未来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个体明辨是非,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在参与政治活动中扮演好自己的政治角色,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履行自己的政治义务。

二、指导人们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分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这是人们从事业务活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里的教育,理所当然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育对象在深刻分析国情民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实际操作能力,为实现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对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影响目标实现的困难和阻挠,这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教育对象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排除干扰,合理安排实现目标的时间,有计划的解决矛盾,分阶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注重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教育对象进行激励,调动大家学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鼓励教育对象进行创新实践,并为教育对象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育对象产生对未知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和发现新问题,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践行创新誓言。

三、丰富人的需求体系

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指需求内容的丰富和需求“品位”的不断提高。所谓需求“品位”,主要是指某一种需求的表现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需求“品位”,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们形成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中,教育主体十分注重深刻领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要义,自觉完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需要的过硬素质,选择符合教育对象意愿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关照教育对象生活实践的教学语言,开展凸显贴近教育对象实践特点的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需要观,并自觉抵制错误需要观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需求,更重要的在于实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需求。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但是人们往往在不了解共产主义基本内涵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为共产主义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认识,树立起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四、指导个体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来源,人们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实践要接受认识的指导,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人们的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这些矛盾与冲突,调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协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协调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关系;二是协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诚实有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三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协调个人自身生理与心理、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素质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作用。国家正在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依法治国要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这就需要将法律制度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法治观念渗透到所有社会成员的意识深层,使之成为指导和评价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标准,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42.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9.

第4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功能

[作者简介]周勇,就职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工作部,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180―04

价值是由现实的人同满足其需要的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一方面,价值与人的需要有关;另一方面,价值也离不开客体所固有的属性。而“利益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利益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价值的一个表现”。人们对利益问题的处理,反映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需要、利益,是一个价值问题。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满足其需要的客体的态度,它与人们的需要、利益密切相关。价值目标是人们追求价值活动的内在依据,它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

实际上,人们在满足需要或追求利益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情感与价值密不可分,情感是人们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感受与体验。正如罗素所说:“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表达一个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因此,人们价值观的确立,不仅是理性认识活动的结果,更是情感活动的结果,离开从心灵情感的出发点去思索人生的价值,人们难以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顺应人的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对人们价值观的确立发挥着激发人们的情感、提升人们的需要、调整人们的利益、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等功能。

一、激发人们情感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的沟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说理”的工作,更是“抒情”的工作。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们的情感,理解人们的真情实意,关心人们情感生活中的“阴晴风雨”,把握人们的情感变动的节奏。它虚功实做,适时地解决人们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把情感注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沐浴在情感的暖流之中,切实地感受到教育的动人之处,从而以饱满的激情追求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德育是隐性德育的重要形式,它是采取间接内情、非功利的方式所开展的德育活动,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形式。通过情感德育的教育形式,工作者可以实现德育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相结合,体现德育工作的人性化和可接受性原则。情感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感染的功能。人们之间感情沟通正是由于情感的易感才能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真切关怀、充分尊重、热情帮助、密切联系来赢得他们的尊重、喜爱、信任,进而让受教育者在心灵的深处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的德育效果。杜甫有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把德育工作的对象比做所润之“物”,那么,德育工作者就要学会利用和着细雨的“情感”之“风”来悄无声息地来“润”化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以人为本,认同人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的在于塑造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教育一贯进行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尊重人,是指实施教育必须民主、平等地对待人们,从内心深处重视人们,尊重人们的各种需要。这种尊重,不仅包括尊重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也包括尊重人们的情感生活的独立性,重视人们对情感生活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解人,就是视人们为独立的主体,不忽视和压抑人们的情感需求和表露,积极主动地去体察人们的情感,并以自己的坦诚和炽热的爱心去消除人们的心理屏障,以求得人们的情感认同,达到认识、了解人们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心人,就是关注人们的心灵变化与情感起伏,找准关心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帮人所需,解人所惑,救人所危,排人所难,以调节人们的情感的起伏波动,促进人们的情感平衡。

(二)以实促虚,激发人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的工作,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工作。然而,物质需要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它的满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状态与情感生活。尤其在今天,人们更加趋向务实、理性,向往幸福富裕的生活,如果不注重解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问题,空谈政治,片面说教,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打动人心的,甚至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与排斥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虚功实做,以实促虚,诚心实意地去解决人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追求,想方设法地去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物质需求。实践证明,人们只有在其合理的物质需求得到尊重满足时,才会自觉地敞开沟通的情感闸门,与教育者相互理解,相互融洽;也只有在满足人们实际渴求的物质需要时,才能点燃人们的情感生活中的火花,激发人们的真实情感。

(三)典型示范,以情激情

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光荣传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人们身上,都有不甘落后、积极上进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它是人们要求进步的思想动力,它会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抓典型、树榜样,是非常现实、非常直观的教育方法,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们追求进步的强烈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情感,促使人们自觉主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同时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培养、宣传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以典型人物的言行鼓舞、激励人们,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奏响人们情感之弦的高音。

二、提升人们需要的功能

需要,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求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想、所盼、所求,是人们在生活中由于缺少某些所需的物质因素或精神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而要求满足的一种

心理状态。需要是人的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是联系人的思想与外部环境的中介和桥梁。需要是一切思想行为的终极动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原动力,是激励人们不断地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因,是激发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力量。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人的需要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注重到人的需要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正由于这种划分,恩格斯才把人的需要的对象物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

马克思也认为,需要对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有着重要的功能。他认为,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需要是社会生产的原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不仅物质生产靠需要推动,精神生产也受需要推动。马克思同样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有本质不同:动物只生产直接需要的东西,只在肉体需要支配下生产,产品同肉体相联系;人不受肉体需要支配也生产,人能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他认为,人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也是需要的产物: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产生的。正因为需要是人的本性,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马克思就对把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禁欲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主张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斯大林也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引导和实现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归宿。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阶级状况、文化程度等不同,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千差万别。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励人们去追求高尚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并以此来约束、调节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超越生存需要与享受需要,努力为实现自己的需要而奋斗。

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握好个人需要的尺度,不超越个人需要的实际可行性,并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需要的过程中,尊重、认同他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它要启发人的觉悟,使人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同时,它还要指给人实现需要的道路,也就是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告诉人们在现实性上其本质的表现形式,人应该怎样做,才是唯一实现自己本质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帮助人们认清哪些是合理需要,哪些是不合理需要。对合理的需要给予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则进行说服教育,使其明白不合理性,主动放弃。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创造精神。一言以蔽之,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科学理论的启发、诱导,人们就既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为实现自己的需要而奋斗,其积极性就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需要也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就容易迷失方向,正确引导人们的需要并努力实现人们的需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归属。正是在这样引导和提升人的需要的过程中,促进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调整人们利益的功能

道德发端于个人利益。人们在认识和追求自己个人利益时,往往会引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问题,而冲突的解决又直接关系到个人利益能否实现。因此,人们就会产生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道德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正确理解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实际上,无论是基本层次的道德还是共产主义道德都是承认个人利益的,根植于个人利益的土壤之中。然而,共产主义道德批驳裸地宣扬个人利益至上论的观点,它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同时,积极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互冲突的问题,从更高的境界来认识个人利益,并为之奋斗。

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我们党始终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关心群众物质利益、改善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十年“”时期,“极左”思想却背离了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物质利益的关系,致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了“假大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20余年,但是一直到今天,这种“左”的流毒仍有一定消极的影响。有的党的领导干部常常只强调奉献精神,不考虑群众的需求,不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不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言不由衷的大话、假话、空话仍然充斥于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和作用受到很大损害。我们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物质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必须维护群众的物质利益,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绝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绝不是提倡个人向钱看。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的局部利益同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坚持个人合法利益应当受到国家法律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同时又强调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相矛盾时,提倡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需要的时候放弃和牺牲个人利益。

实施道德教育,尤其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利益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批判和扭转了个人利益至上论,引导人们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眼界,关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自觉地认识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暂时利益。提倡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个人应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弃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在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从而确立和追求正确的价值观。

四、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的功能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基于对现实的认识改造和不满足感,在一定主观因素和客观原因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关于个人和社会的美好未来的合理的前瞻的想象和憧憬。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美好未来的有一定客观根据的合理的设想、追求和向

往。理想的主要特点是:主体的理想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主体在长期实践和成长过程中基于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逐步地形成的。理想具有超现实性或前瞻性,它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超前于现实。所以,它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指引作用。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建构并自觉追求的目标。理想往往以强化的形式,凝集着人生价值的设定与理解。崇高的理想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成为其人生信念和不竭的精神动力。理想融入了人们的价值目标。人们的理想活动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一是价值认识过程。这是人们对理想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价值目标。其中,价值选择对理想的确立和实现有着关键的作用,而它又是价值判断的基础。理想之所以被人们认同并矢志不渝地追求,是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结果。二是价值实践活动。这是人们的价值目标的践行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尊重、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与愿望,又强调了人们的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对人们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激励人们去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第5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作为特定的问题域,学者们先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价值形态论”、“价值特征论”、“价值实现论”、“价值评价论”、“价值变动趋势论”等亚核心概念。但应该着力实现对“本质论”“形态论”和“实现论”的创新性解读,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论”、“评价论”和“变动趋势论”属于次要问题的探讨,但是对这些问题展开的新思路肯定会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本质;价值形态;价值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本依据。因此,我们需要能动的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一原创性概念的理解,运用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赋予价值哲学以具体的内涵和品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实践的对话交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实证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与西方相关价值理论的对话,开拓比较价值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实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资源整合。

一、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及本质的理解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学界主要存在“关系说”、“意义说”和“复合说”(三说)。其中,项久雨基于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灵魂驱动力”概念的理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它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意义关系。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无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施教”和“受教”过程满足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形塑的需要,其具体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持续的、明确的导向价值、动力价值和协调价值,唯此,方可解释它的本质属性。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过渡形态解释模式

为了避免社会和个体长期远距离互动的局面,在经历了“社会----个体”价值形态的划分之后,有学者又在二者之间提出了“集体”这个中间价值形态概念。用政治学或社会学中的“公民社会”概念替代“集体”价值形态这个价值的过渡形态日益凸显其合理性。因为“公民社会”概念比“集体”所能涵盖的社会中间组织形态更为丰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组织是以集体或团体出现,但实质上它可能是属于非法的或非正式的,这就无法与一般意义上的“集体”含义实现对接,也就会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这就需要在理论和话语体系上作出更合理的解释。与此相应的,“价值”定位模式也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价值”概念它先验的将主体置于一个有价值的祭台之上,但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事物存在的本身事实上对更大的价值所造成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因而,用“效应”替代“价值”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效应”这个中性词比“价值”这个有价值倾向的词更显得客观。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价值分理论上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上价值的兑现。就此而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途径、规律等三个主要领域。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通过作用于主体(即社会和人),并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能动性地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也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是其价值实现的本质。项久雨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已经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的效用关系入手,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三大规律:即神形统一律、真善美统一律和虚实转化律。但规律最终还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这条根本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有效消费(被认可)之后才显示其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是主体的需要、利益的实现和实践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前提,价值主体的利益实现是生成动因,实践活动是生成的源泉。

四、善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

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善于抽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特征,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多种观点:袁贵仁较早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将这类特征归结为间接性、渐进性、潜在性、渗透性;有学者则归结为间接性、潜在性、累进性、社会性;其后,陈华洲、项久雨等学者也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认识到,特征认知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切入点,没有这种特征上的面面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就是抽象的,在这些特征当中,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累进性和客观性不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也将继续存在于无阶级社会中,必将为我们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坐标。

五、高效度、高信度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一直为学界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在评估的意义、标准、原则、特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着墨较多。目前,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科学评估模型的系统构建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问题上,我们也要警惕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万能论”、“无用论”、“代替论”三种主要偏见。随着市场经济渗透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化倾向日益浓厚,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日益凸显其现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日益受到社会下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客体式的价值评价模式日益不能满足社会的民主需要,主体间性模式日益提上日程。这是一个不以某个阶级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单向评价模式将让位于对话评价模式。为此,我们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石,从理论上廓清研究评估价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制订好评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标准体系,准确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评价工作机制的研究。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减少失误。

六、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变动趋势准确把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变动的趋势问题,有几个问题是需要跟踪、观察、调整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异化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异化的可能是存在的,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纠错机制失效,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会沦为一种相互倾轧的口实或工具。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大小是有边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而已,而且也仅仅是人之行为的很小一部分,国家治下的民众不要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起拯救万千事物的重担。它只是在可预期的人的活动场域里发挥作用,一旦超过它的“临界点”,想当然的东西就彻底成了妄想。最后,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现象将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被消费着,不论你是否愿意,它将渗透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参考文献:

[1]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6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①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第7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07-0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被称之为“生命线”,在革命战争年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政治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的社会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由于缺乏人文关怀而面临困境。新时期,高校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伦理价值,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

一、伦理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把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伦理学是人学,对人的价值关怀是伦理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伦理学通过对个体德行和行为的应然性规定使其能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合格成员,从而有可能分享人们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伦理活动指向的是自我的内部世界,本质上是对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规范、设计和引导。对人的社会化及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伦理作为人类自我发展在个人欲望满足和社会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节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手段,它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以及交往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秩序,以及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自我完善的方式。伦理价值正是在这种限制与自由的内在统一中获得真实的实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到伦理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伦理价值的缺失

(一)重视社会价值,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挥了重要作用。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一个先于学生个体存在的社会价值,试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这种社会价值理念灌输给学生,以此改造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的价值理念由于忽视了学生现实的需要,忽视了学生自身生活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合理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失去针对性的空洞学说。在教育内容上,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作为教育载体,这些教材反映的知识性、理论性较强,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形成说教的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僵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主要是“灌输式”教育,灌输式教育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坚持用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法,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预期。今天的大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和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主体的多样性越来越丰富,而僵化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很难贴近学生的实际,也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很难对学生起到培育需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性,忽视学生主体需要

道德是合乎“善”的行为,道德教育是引导人向善的,是一种实践理性。知道怎样做一个好人与做好一个好人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认知理性,后者是实践理性。而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日常的思想工作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差距。而教育者多以照本宣科,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受教育者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被运用,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也就难以把知识内化为个人心中的信念,这种灌输的精神难以上升为道德上的人格,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实现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思考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人本教育。鉴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伦理价值的缺失,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和体现人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和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是培养作为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建材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自由,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其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个体功能,注意学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树立培养人的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机制,促进个体的成长与成才。

(二)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学生主体性与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单线灌输的教育方法,走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对话,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耐心倾听受教育者的不同想法,支持鼓励受教育者有见地的看法,在平等交流中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在共同的参与中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强行灌输教育,从而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互动舞台。

第8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论文摘要:大庆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一种实战精神。大庆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理论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驱动力,同时对于确立和发扬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6月26至28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指出,“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010年5月29日,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那么何为大庆精神,大庆精神这个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什么价值呢?

一、大庆精神的产生及内涵

大庆精神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石油禁运,打破前苏联对我国的能源要挟,中国人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自己的石油建设队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设自己的大油田。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铁人王进喜在北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看到北京的公共汽车顶上都背有煤气包,感到无比羞愧,回大庆后,带领石油工人,斗风沙、战严寒,在没有专家的情况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硬是在慌滩草地上开采出了石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大庆人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精神并且成为一种信念,后来被人们称为大庆精神,但是其内涵并没有被提炼和总结出来。随着大庆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般来说60年代的大庆精神是“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老”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四严”即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后来又发展为“四个不一样”,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管理好坏待遇不一样、技能强弱岗位不一样、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庆人又提出了“三要十不”,“六股劲”,“三个面向”。“三要十不”:“三要”:一要甩掉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三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十不”: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份内份外、不分前线后方。“六股劲”有干劲、闯劲、钻劲、巧劲、细劲、好劲。“三个面向”: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等等。

近些年来大庆精神被提炼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集中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集中地、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作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体现具有重要作用。大庆精神对大庆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大庆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大庆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理论教育内容

大庆人不畏惧艰险,在艰难的环境中用自己心中的信念取得了无数伟大的成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式等方面要不断创新。而大庆精神中,铁人王进喜以及许多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石油工人英雄群像,给今天的大学生树立了榜样。这正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人大代表吴景伟建议把大庆精神写进民族教科书,实现大庆精神的人文价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庆精神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驱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先进的、科学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精神的力量不容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庆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大庆人的感人事迹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驱动力,激励着青年一代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炼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三)大庆精神对于确立和发扬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大庆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主战场,体现了对无产阶级信念的主导性,利用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大庆精神也时刻激励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励他们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贡献自身的力量。

三、大庆精神转化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大庆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要求教育者能够抓住其精髓,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大庆精神有利于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思想,而且要激活思想,使原有思想活跃起来,与时俱进,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头脑中会有大量的思想积淀,而人们对思想的态度,在敏感期过后会进入麻木期。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一些观念,学生只是静止地、被动地存储在大脑中,于是激活思想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大庆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一种不畏艰险的奋斗热情,我们要摒弃现在大学生身上懒散、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真正做到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够以大庆精神作为标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力加强大庆精神等先进文化教育,使大庆精神的精华得以实现,使青年学生在清晰明确地接受大庆精神基本文化内涵的同时,自觉并强烈地认同大庆精神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政治资产,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时刻牢记思想来自现实,并在现实中保持活力,我们要把握好社会中的现实趋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我们也要牢记思想是人创造的,要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大庆精神成为一种活的精神。

(二)大庆精神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仅仅抓住理论是空洞的,我们要把它付诸于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能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时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庆精神是一种实战精神,用这种精神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产生了许多的英雄。学生们在明白理解大庆精神内涵的同时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在生活实践中体会“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大庆精神所具有的内在驱动力也会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加强凝聚力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一课。通过规范和持续的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范化和系统化,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也是势在必行。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把大庆精神等积极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骁,胡松.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优化的特殊价值[j].红色论坛,2010,(6).

[2]张爽.谈大庆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第9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14-0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提出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精神旗帜和高昂的主旋律,实现中国梦,培育筑梦人,教育应时作为最重要的。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筑梦人当然也是各大高校的核心任务。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中国梦的引领。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去,更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

梦想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使我们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它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都为这个梦想而奋斗,最后总会汇成一个"梦"的海洋。而各个青年大学生更应该用自己的激扬的青春,充沛的精力,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自己梦想,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更是中华人民的梦想和精神旗帜。它承载着中华人民对未来的精神向往。因此,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1."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现状。目前,大学生们都有着较为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前景,对未来充满热情。他们思想活跃,参加活动以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非常强烈,他们希望将来进入社会能有更好的发展,能够问鼎事业的辉煌。

当然,一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思想素质还有一定的问题。他们过分注重物质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追求。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们越来越注重外表的装扮,却与个人的内涵修养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只知道大学生活的舒适安逸,却往往忽略了个人精神层面的提升。最后,以致于他们在走向社会时不知何去和从,甚至在他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他们都会无所适从。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交际能力会逐渐的减弱,这与我们现在充满竞争社会以及开放的世界格局是相矛盾的。所以,他们如果想要在这个激荡的社会里谋求生存,仍然任重而道远。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改革转型关键期,因而在当现阶段开展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国梦"重要课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中国梦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梦由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而广大青年学子,只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把自己的活力、热血与激情投身于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样,"民族复兴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所以,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梦"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国梦"的提出,可以把抽象的问题通俗化,深奥的只是浅显化,易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执行。当然对大学生更起着引导和鼓励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一方面,"中国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它为大学生确立人生的新坐标提供了载体,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中国梦"是激励撒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美好的未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也不会很快成真,只有学生们不断刻苦努力,最后才能问鼎成功。而"中国梦"蕴含着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机遇。重新阐释"中国梦"、宣传"中国梦"的新内涵,实践 "中国梦"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使命。"中国梦"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

2."中国梦"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课内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将"中国梦"教育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这样,即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又可以把"中国梦"有效地融人到大学生思想中去。

将"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领会"中国梦"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领会"中国梦"的先进制度和理论支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理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研究历史,增强学生们对中国梦的历史认知。以更好的把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视文化建设,这亦是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去感受,学学课程之外她们所不能学到的东西,从而实现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学校中要把对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放在重要地位,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园里面的各种宣传媒介,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新鲜而富有本学生特色的文化信息。而且,这同时有利于将教师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成长目标,也为她们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园里,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等,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施展她们的才华,最后升华他们的综合素质。当然还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榜样的力量他们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隐性资产。因此,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符合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对策,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教育成为全能型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3.利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利用中国梦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让大学生深入到社会文化建设中去,去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中国梦的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读书活动的的举行,来宣传"中国梦"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艰辛历程,感受红色文化,重温革命历史,从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当然,也可以开展与"中国梦"有关的活动,

例如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围绕"中国梦与青年担当"、"中国梦与国家富强"等主题,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政治识别能力,培养良好的素质。其次,要通过这些宣传"中国梦"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可以让他们形成健康奋进的精神风貌,真正读懂"中国梦",引导她们去体会中国梦,实践中国梦。使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也在不自觉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时展的潮流,更是赋予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肩负起这个重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奋斗。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案,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奋斗的能力,学生们只有有奋进才能踏进梦想之门;帮助大她们解决好专业学习与定位职业、社会担当与自己的使命意识的关系

问题,把成才梦与报国梦统一起来于。

参考文献:

[1] 王芳,邢亮.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

[2]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

[3] 刘奇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理论支持[J]求是.2013(06).

[4] 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3-04-09(1).

[5] 张丽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