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秋天的诗句唯美精选(九篇)

秋天的诗句唯美

第1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在浩浩唐风长河里,李白,他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人生的礼赞,都融入一个酒的境界里,月的世界里,飘荡在中华的诗河中……

读李白月的情怀,一腔情怀寄托明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台镜,飞在青云间,”忆旧怀故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一个纯感粹的诗人,把晶莹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融如入朗朗的明月。人若流水,明月如斯。

读李白月的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洒脱飘逸,乘月而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步月而归,“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依稀。”情闲志逸踏月行,“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兴致盎然歌泛月,“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在月色的世界,他追月而去,“耐可乘明月,香花上酒船”,“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引月而来。“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创造了新奇的艺术境界。寄托了自己奔放的热情,超凡的意象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

读李白月的孤独,他邀月起舞,把酒吟风。“我歌月徘徊,我舞月零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他惆怅感伤,高歌泪下,“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孤寂天涯,“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知音难觅,此愁谁人可识,谁人可解?“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只有月是他的知己,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欲下河捞月,欲上天揽月。对月达到痴情忘我的境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一颗愁心寄明月,把酒吟月慰孤寂。

第2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关键词:流行歌曲 古典诗词 传承 意象 意境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的。而随着历史的积淀,古典诗词以其冼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越来越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而进入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领域,使得古典诗词以一种清新并且优美的方式被流行歌曲加以传颂和传承。

众所周知,苏轼的《水调歌头》在现代被直接翻唱为《但愿人长久》,而李煜的《虞美人》也被大家广为传唱,我认为这是对古典佳句作出的最好的现代版的诠释。直接将现成诗词配乐,将歌词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大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远远胜出了单纯词的表现功能,这也恰好说明了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积极影响。这两首都是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直接套用的典型。除此之外,有的流行歌曲并不是对古典诗词全文诗句的直接挪用,而是截取其中的标题或名句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李清照的《声声慢》等。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直接传承,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继续流传人间,使得古典诗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时空的跳跃性,能够经久不衰。然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不仅具有直接性还有间接性,主要是指流行歌曲并不是直接套用古典诗词中的原句原词,而是将古典诗词中的某些突出的意境、意象、韵律及优美的辞藻化用到流行歌曲中,使得它们能够广为流传。

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间接传承性体现得最明显、最突出的就要属方文山所写的歌词了。他的作品亦诗亦词,亦词亦诗,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既承传了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形式与语言,又用现代的创作技巧与思维对其进行了完美转化,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

一.对古朴唯美的意象的巧妙化用

古典风尚与潮流元素巧妙的融合,是方文山歌词的最重要特色。而古典化的意象,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选取古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为意象。如周杰伦唱的《娘子》中的歌词:

娘子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

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

这首歌词,以现代语言塑造了一个痴痴等待、静静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在词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杨柳”,而早在《三辅黄图》中就有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①这就证明了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而在古典诗词中,“柳”是渲染离愁别绪不可或缺的“道具”。这首歌词中借“杨柳”来暗示离别,真正地将古典的浪漫情怀融入了现代的歌词写作,使人感觉迎面扑来的是一股穿越时空的风,在唯美的爱情中更流露出羁旅、迁逐、游子的情怀。而这样的例子在方文山的歌词中比比皆是。如古诗词中代表相思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地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娘子》);意味着比翼齐飞的蝴蝶:“蝴蝶自在飞,花也布满天,一朵一朵因你而香”(《星晴》);等等。

2.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语句为意象。

早在唐宋,歌词领域就已经存在截取前人成句,或间接化用前人成句入词的先例。贺铸尝自云:“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②与他同时期的周邦彦亦是如此,所谓“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③古人还有“夺胎换骨”之说,这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

而这种“笔端驱使古人”的词学风尚和“夺胎换骨”的手法,在方文山的词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再以《娘子》为例,“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瘦马”的意象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进行了巧妙的“夺胎换骨”;“天涯尽头满脸风霜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则化用了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在另一首作品《发如雪》中,“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化用了“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著名诗句;“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化用了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凝结成“发如雪”的意象;“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苏轼《少年游》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用“邀明月”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意境。

二.对意境的“生命律动”的独特把握

第3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关键词:杜牧;“扬州诗”;修辞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07-02

杜牧(公元805—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最著名诗人之一。他出生于“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辛氏三秦记》)的京兆杜氏豪门,从青年时期就表现出经世之志和极高的才情。后因牛李党争及过于坦率的性情,入世后几乎终身为人幕僚和远守黄州、池州、睦州等“僻左小郡”。大中末年(859),杜牧以五十七岁之龄卒世。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是不多的众体皆擅的一位。《北江诗话》称“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其中最能代表杜牧诗文最高成就的是他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吴乔说:“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围炉诗话》)管世铭说:“杜紫微天才横溢,七言绝一体,殆尤专长”(《读雪山房唐诗》卷二十九)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的《赤壁》、《题乌江亭》哲理深刻,见解精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至今脍炙人口。

需要一提的是,在杜牧的诗歌中,一组以年轻时代扬州幕府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最为人关注,争议也最大。这组作品包括《扬州三首》、《赠别二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题扬州禅智寺》、《遣怀》等。

一、扬州多风华,何妨作帝京

大和八年(834),时年三十又一的杜牧已在扬州生活了一年,对于这座由隋炀帝一手铸造的奢靡、浮华的城市,杜牧已是深深恋上不可自拔,其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从他的《扬州三首》便可一窥扬州风华。

《扬州三首》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第一首诗的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雷塘土”指代隋炀帝的坟冢,从侧面展示扬州城的奢靡。隋炀帝迷恋扬州,开凿大运河,大兴土木,建隋苑、迷楼,搜罗天下珍宝美人置于扬州,奢侈荒淫,终至亡国,自已死于禁军之手,葬在吴公台下,后唐朝平定江南,把隋炀帝改葬雷塘。“迷藏有旧楼”一句首尾暗藏“迷楼”,描法与此楼相映衬,明月高悬,亮白如昼,歌声悠扬,明月总是与扬州有不解之缘,徐凝诗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颈联、尾联描写了一位少年沉醉于女子的娇声燕语之中,狂放恣纵,于是乎“半脱紫茸裘”。“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一句对仗工整,“闲”、“暗”两字将当时富商才俊纵情享受,一掷千金的情状描摹的栩栩如生。

扬州之夜在喧哗迷乱中渐渐隐去了气息,东方既白,扬州城又进入另一番氛围,从春到秋,从斗鸡台到放萤苑,俊男美女往来于这座城市,到处是欢声笑语。“放萤苑”其实是借称,指上林苑,又称隋苑。隋炀帝在东都洛阳时,征求萤火虫,得到好几斛,夜晚出去游山,把萤火虫放出,顿时盈盈亮光,漫山遍野。斗鸡台则实为吴公宅鸡台,在诗中,斗鸡台与放萤苑一样,都是指游玩的好处所。“金”是少年挽着的金丝络绳,“翠”是落下美丽羽毛的翠鸟,“红”是蜀地的红锦,还有那越地的“水沉”香,皆是供他们享用,生活无需费神。“处处皆华表”,连传说中升登仙道的淮南王刘安,也要再回来看看呀。

那么唐代中后期的扬州城本身又是什么样的呢?绿杨城郭,晚霞照映着扬州的两重城——子城和罗城,碧空如洗,台阁高大壮丽,习习凉风,送来悠扬的丝管歌声,在这阁楼之上,是谁在轻歌曼舞呢?“纤腰”、“长袖”、“玉佩”、“繁缨”相互交错,忽隐忽现,形成一幅迷人的美女歌舞图。全篇没有一个金银俗字,却渲染出满篇富贵华贵气象。

最后两句宕开笔去,发整体感慨。雷塘、迷楼、水调、明月、放萤苑、斗鸡台、重城、天碧、风凉,这些词语构成了迷离华贵的意象群,自然而然的烘托出“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一句。杜牧所擅长的咏史笔力再一次得到验证。“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寓拗峭,以矫时弊。”

二、扬州胜地也,去时多留恋

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府掌书记转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前作《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娉娉袅袅指妙龄女子身材体态轻盈袅娜的样子,豆蔻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夏目开花,二月初正是孕育嫩蕊,含苞待放的季节。诗人将娉娉袅袅大约十三岁的女子比作二月初在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极言其弱柳之态,芙蓉之貌,进而揭示了这首诗的赠别对象当为歌女爱妓。春风拂面,吹起十里长提边翠绿的柳叶,撩拨了桃树上花骨朵的心,卷起珠帘,放眼满场红粉佳丽,都不如所爱之人。据《太平广记》卷二七三《杜牧》篇载,杜牧“少有逸才,下笔成文,……性疏野放荡,虽为检刻, 而不能自禁。会丞相牛僧儒出镇扬州,辟节度掌书记。牧供职之外, 唯以宴游为事……”杜牧本是风流才子,身处扬州这样的环境,他自然是享受着歌楼妓院中的温柔耳语清歌小曲,离别时,却怎么也放不下他的红粉知己,缠绵悱恻之情跃然纸上。

但是,分别是无法避免的,多情却似无情,樽前应笑却笑不成,一笔一转,刻画了一副生动的才子佳人离别图:点一盏红灯,倒一杯清酒,唇边掬着笑,说一句“珍重”,掩面饮酒,酒杯映出一双悲伤的眼。最后两句以烛心譬人心,以烛泪比别泪,极为生动形象。“替人垂泪”,意新而奇,把拟人手法用到极致。

前一首诗在后代影响很大,黄庭坚曾云:“往岁过广陵,值春早,尝作诗云:‘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红药梢头初茧栗,扬州风物鬓成丝。’”(《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九)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一首稍显直露,缺少余韵,不及后一首构思奇拔,风调委婉。

离别扬州后,杜牧另有《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诗名不难看出,这是杜牧写给昔日同僚韩绰的问候,杜牧大和九年初赴京拜监察御史,七月移疾分司东都,此时韩绰还在扬州。这首诗前两句以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情景起兴,尽显江南扬州之美,次句却想象秋末时节,草木谢翠,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一扬一抑。读者或许会奇怪,既然是问候韩绰的诗,为何不见韩绰其人,通篇是怀念扬州之情,原来“玉人”指的便是韩绰。“玉人”本指年少风流,容颜美丽的人,古时常常是指美男子,或男子的美称,而不是指美人。《世说新语》记载,裴楷“有俊容仪,时人以为玉人。”《晋书·卫玠传》:“总角,羊车入市,见者以为玉人。”所以,杜牧诗中也就称韩绰为“玉人”。三、四句委婉探询韩绰近况,迂回传达的同时无限意绪化成优美意境,风调悠扬而委婉曲致。

《赠别二首》将比喻运用到极致,《寄扬州韩绰判官》以比兴起头,借代、设问结尾,可以说修辞手法十分明显。除此之外,二者还兼有杜牧诗歌的另一修辞特点,即善用叠词。杜牧诗中的叠字大部分都是以形容词的形式出现的,用叠字来描摹事物的状态,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增加艺术表现力。《赠别二首》有“娉娉袅袅”表现妙龄女子身段之美,《寄扬州韩绰判官》有“隐隐”、“迢迢”展现江南风景独好。

三、当年“薄幸”名,再回静一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有诗《遣怀》,回忆那几年风流倜傥的扬州生活,无论谁看到这首诗,怕是都要回忆年轻时那些风流糊涂帐了。少年满腔才情,一股正气,却无处施展,落魄于江南扬州,借酒消愁也好,把酒言欢也好;“楚腰”指代美女,“掌中轻”比喻体态轻盈,一、二两句讲杜牧落魄来到扬州,从此流连青楼。从此扬州三年,如同生活在梦境之中,美好的同时让人觉得不真实,最后换的“薄幸”的名声。

杜牧早年的扬州游冶生涯在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最能“自证”者也许就是这首绝句了。对此评价不一,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此诗着眼在‘薄幸’二字。以扬郡名都,十年久客,纤腰丽质,所见者多矣,而无一真赏者。不怨青楼之萍絮无情,而反躬自嗟其薄幸,非特忏除绮障,亦诗人忠厚之旨。”杜牧本人对于其在扬州三年的风流韵事似乎颇为自赏,可见其早年狂放不羁的性格。

开成二年(837)秋,杜牧弟杜觊患眼疾住扬州城东之禅智寺,杜牧告假,带同州眼医石公集一起前往扬州,探视其弟并为其治疗,作《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不同于杜牧其他的“扬州诗”,它不华丽,不夸张,所有的遣词造句都切合了“禅智寺”的主题,佛门净地,似乎总是让一颗浮躁的心安定下来。杜牧通过整首诗向我们诠释了“静”一字,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以“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都十分精细。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台阶长满青苔,行人罕至,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此句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至此,已是静到极致,然诗人偏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四、总结

杜牧在他的五首“扬州诗”中,巧妙融合多种修辞手法,借代,如以“雷塘土”指代隋炀帝的坟冢,“放萤苑”指上林苑,又称隋苑;比喻,如将十三四岁的妙龄女子比作“豆蔻”,“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以烛心譬人心,以烛泪比别泪;叠词,如“娉娉袅袅”,青山“隐隐”,水“迢迢”;用典,如“楚腰”等等。另外,杜牧“扬州诗”运用了十分丰富的颜色词,共计10次,如“紫”茸裘、“金”络、“红”锦等等。

以《扬州三首》赞扬州城风景优美、城市繁华;以《赠别二首》别青楼红粉,《寄扬州韩绰判官》别官场知己;又以《遣怀》又抒发诗人多少自赏情怀,多少借酒消愁的情绪。到最后,对于扬州的爱恨情仇,都静止于一首《题扬州禅智寺》,诗人内心短暂的平和以及得来不易的安详。

杜牧的“扬州诗”,缔结了他与扬州几千年的文学佳话,因为杜牧,扬州在诗歌史上留下了瑰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

第4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在“妍菲”这个名字中,“妍”字的本义有美丽、巧慧的意思,内涵美好,且部首为女字旁,体现出了女宝宝的性别特征;“菲”字契合女宝宝的生肖命理,本义指的是花草之鲜美与芬芳,暗喻女孩才貌双全、芳名远扬。

2、若莲

“莲”即指莲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纯洁高尚品性,将其配以“若”字作为女宝宝的名字,就是意指女宝宝如莲花般纯洁无瑕、品德美好。同时,“若莲”二字均是生肖牛起名喜乐字,有利于女宝宝的运气。

3、秋月

给女宝宝起名为“秋月”,不仅意境非常的唯美,还会让人想到李煜的经典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极富诗情画意,读来也是清亮好听。并且其中部首为“禾”的“秋”字是生肖牛起名宜用字,契合女宝宝的命理。

4、容若

第5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秋已暮,黄叶舞。走在熟悉的街道上,一枚梧桐叶,不经意间就会驻足柔软长发中。绿化带里,夏日里出尽风头妖娆璀璨的花红,伴着一场夜雨的淅沥,褪去浓妆艳抹风采。沧老的容颜,再也没有了妩媚和高傲的神情。

性格注定我是属于多愁善感的女子。悲秋的情结,如掌心里纹路已经深深地融入骨髓。仍然,还是,那样漫不经心的穿行在深秋的时光中,然,心却没有昨日的暖意。寒冷透过浅紫色毛衣,肆无忌惮的滤去薄浅的体温,被秋风吹干的轻愁悄然爬在眼角。无需刻意,指尖触摸到都是秋凉如水的悲情。

自从搬进新居,一条横跨涡河的桥梁成为了链接新家与旧居的唯一途径。日新月异的城市改造,今天还是处在闹市的家或许明天就成了被遗望老城区。摸摸囊中羞涩的钱包,还是说服自己为到新城区买房子努力一下。每次,路经新城区,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宇,上下楼无需再一个阶梯又一个阶梯蜗牛一样攀爬。天然气如一泓清泉潺潺流入厨房,房间里,再也不会有液化气那刺鼻子的味道,出门、回家轻点电梯按键,嗖,嗖,嗖,轻轻飘落在家门。这样的日子,过得好不优哉游哉!经不住我三番五次的鼓动,买房子终于慎重提到日程上。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斟酌,终于在三月份,尘埃落定。

其实,我骨子里一直是个怀旧、重情之人。然,我却不知,原来自己的身体里也带着或多或少的喜新厌旧的细胞。虽然与新居相处时间不足老屋的十分之一,但是,发自内心对新居的偏爱却多出老家几分。

新的城区、新的小区、新的楼房。一排排、一幢幢漂亮气派的楼房,井然有序的排成欢迎的姿态并列着,让你情不自禁就会为之心动和向往。小区内的绿化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四季碧绿的树木安然的坐落在楼前楼后。春天里,整个小区绿化带中,各种花儿次第开放,姹紫嫣红;夏天里,郁郁葱葱的倒影染绿平坦的宽敞的道路,沐浴在夕阳中浅红塑胶地面的篮球场,斑驳着扑朔迷离的碎影。斜阳穿过楼房的间隙,把长长的影子投到阳光的墙壁。香樟树的叶子,摆出各式诱人的媚姿,撩拨着爱恋的目光,不时,淡淡的香穿刺鼻翼弥漫心扉。一株株花期漫长的紫荆花,花开如云,袅袅如烟,萦绕枝头。进入秋天,天高气爽,碎碎如星的桂花,摇曳着浓浓的桂花馨香,无论你从小区任何地方走过,走在干净整洁的道路上,你都会感受到淡雅素香流转的氛芬,你的身上都会沾染上这浓淡相宜的馨香。

也许正是因为我天生就爱这些花花草草的情愫吧!想当初,买房子时,第一眼看了,就从心里喜欢上这里。应该说:决定在此落住,这些花草占有一大部分原因。

每每,晨起或者晚饭后,站在阳台,目光落在这些带给我无限欢喜和愉悦的绿叶红花上,心里就会氤氲丝丝感动;眉宇间,缱绻着缕缕释然的快乐。那一份的幸福安然躺在翠绿的枝头。不知道多少个日落黄昏,我背靠夕阳,任沸腾的思绪,煮开那些薄凉的过往,还有沉睡在光阴流年温床的诺言。

记得,刚刚搬过来的第一个早晨,一向喜欢睡懒觉的我,早早起床。推开海蓝色玻璃阳台,蓦然的惊喜,让我兴奋不已。站在我家二楼阳台,俯瞰一楼用不锈钢围绕的小院,勤劳的主人,用竹杆交叉搭起的架子上,爬满了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黄瓜藤、豆角秧还有南瓜藤,这些绿油油的枝枝蔓蔓,层层叠叠铺满小院上空,偶见有一二根胆子大的蔓藤居然偷偷地把头伸进我家阳台。绿荫下,一个大姐模样的女人,弯着腰正从一株株辣椒秧上采着一枚枚嫩绿的辣椒。端在手里的小盘子中,二枚还带着露珠西红柿,亮晶晶红彤彤的模样,让人不由垂涎。没有想到,在这钢筋水泥围成的城市里,居然,我还幸运欣赏到这样一幅唯美的田园风光。在我短声长叹中,老公也来到阳台。我好生埋怨:当初为什么我们不买一楼,那样我们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秋天是让人怀念和感伤的季节,也是带给人期望和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一首诗。这诗,可以是抒情,可以是伤感,也可以是生活沉淀的厚重。随意翻看一本诗集,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都会铺天盖地的映入眼帘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每每,品读这些唯美的诗歌,就会被诗人的心情和感受深深地感动着,更会体会到诗人那充满激情和奔放的情怀。我知道,此生残年,我终是无法写出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丽篇。可是,与生俱来对秋天喜欢却根深蒂固融入我的血液。我喜欢这清浅秋的况味。于不急不燥中领悟生命的辉煌,于萧瑟清凉中怀揣期望,于恬静安逸中感受心灵深处的悸动。行走在微凉的秋天里,如踏行清丽唯美的诗行,诗化的心,嫣然穿梭在秋意盎然的时光里。温馨的记忆,隽永的画卷,伴着飞逝的时光,演绎着生命的深沉静美。暮秋清寒意怡情,拂风抚叶诗浅吟。斜阳醉躺柳梢头,晕染碧波鸭归隐。

秋天是一幅画。黛色素笺,蔚蓝铺底,清风瘦笔,飞花研墨,金黄点缀,红叶落印,感慨留白。暮秋的月光,如刚刚沐浴初乳般少女,着一袭薄如蝉翼长裙,飘飘然;婆娑中,剔透着如梦如幻,似雾似纱的朦胧。依依垂柳,已经换了一身着装,金黄色的叶子随风曼舞。静谧的月光,缓缓在身上流淌。泊一泓期望,在月影缱绻的静谧里,把沧桑人生潋滟成陈年美酒。斟一杯月光慢饮,枕着红叶的心事,荡一枚扁舟,在月光银波里漾向秋彼岸。银月披身微风碧漾,秋韵沾染暖沧桑。

秋天是一首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暮秋的季节,无论你身处哪里,无论你是抬头还是低眉,秋天就像一首悠扬抒情的歌在心里低吟浅唱。如洗的天空,闲散的白云,惬意的微风,绵绵的细雨,飘飞的落叶……北行大雁的羽翼,把薄雾剪成夕阳下色彩斑斓的彩虹,披挂在山麓枝头;秋的丰盈,绽放在金黄色的波浪和层林尽染田野山坡上。秋如一个优雅风韵的中年女子,仪态万千,婉约为歌。

秋天是一个梦。“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秋天的梦是多彩旖旎的。我在光阴的此岸,隔着旖旎的秋景,痴迷彼岸“绿肥红瘦”的迷离。沉醉在秋天童话的梦中,携光阴的梦想飞行,遨游在深邃碧蓝如海的天空,白云为帆,雨丝做桨,舞出我的人生最华美的篇章。我要把所有的牢骚、烦恼、埋怨丢弃,只带淡然、宁静同行。

喜欢安静的依窗而立,遥望天空,任思绪洞穿窗棂,揉撒在秋日的高远的天际中。沿着光阴的隧道,触摸生命的轨迹。细数一枚落叶的经络,感慨人生的诸多无奈。流年陌上,一路走来,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体会一份属于自己的孤寂。世界与我而言,我只是路过;我与世界而言,我只是借居之人,过客而已。人生如梦,沧海桑田,掬一缕秋韵盈怀,温暖薄凉时光。夕阳下拉长的身影,诠释着几分沧桑和无奈。

第6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赞美老师的对联】

随手轻挥,空间平面尽出

妙语微点,体积面积都解

尺子一把,心中自有曲直

粉笔几支,眼前早有横竖

人生轨迹,尽在曲线弧度中

岁月印痕,都含加减乘除里

点线面,横横纵纵演绎万象

甲已丙,指指代代细说百因

人生几何,点线面体共绘而成

世事方程,加减乘除同算方行

爱问几何,点线角面关系到底如何

喜看数字,加减乘除换算究竟怎样

巧设计,细绘人生图象

精计算,巧解生活方程

代数几何,方程空间无限暇思

直线平面,函数极限不尽畅想

寥寥线条,勾勒智慧人生

小小平面,铺就美好前程

两指灵动,勾勒线条美感

双手轻盈,探索数字奥秘

手执粉笔,解世事代数

胸怀壮志,问人生几何

画线条,明目评判曲直

讲几何,盛气指点方圆

口说进行时,不定式并非定语从句

牢记构词法,完成时不是被动语态

心比天高,教两国语言培桃李

志同海大,育一代栋梁兴中华

喜怒哀乐,舍弃过去时

酸甜苦辣,把握将来态

把握现在时,将来怎会虚拟语气

追求最高级,理想常融情态动词

通晓语法,学博思精造诣深

熟练口语,音准速快翻译棒

把握现在时,将来怎会虚拟语气?

追求最高级,理想常融情态动词。

语文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

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

论学问,四书五经样样通晓

讲口才,三言两语句句精妙

诗词歌赋尽显雅士风度

语段篇章全显中华文明

学富五车,通晓诗书礼易

才高八斗,熟习琴棋书画

讲关系,伯仲叔季样样通

说人物,旦末净丑个个明

品明月,叙情怀,吟诗作赋

沐清风,讲人生,谈古论今

汉语兴衰存乎汝心

民族荣辱永在尔怀

评得失,四大名著显精妙

论善恶,八方美文蕴雄奇

朝花夕拾,秋月春风莫等闲

古训今闻,宋词元曲要记牢

曹操曹丕曹植,为建安文学增色

苏洵苏轼苏辙,给唐宋诗词添彩

思如泉涌,诗文交融培奇葩

笔私蛇走,字句连接谋新篇

喜谈唯物论,实际客观看事物

善用辨证法,联系发展解问题

俯仰刹那,巧点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万事莫测

谈吐瞬间,乐道经济领域盛衰更替百章可循

唯物辨证,探索物质本源

政治经济,解说社会焦点

览世事沧桑,洞晓社会变化规律

看国家兴衰,窥破未来发展先机

讲马哲,唯物辨证皆论

看世界,政治经济全学

站世界高端,纵观变幻风云

立时代前沿,引领发展潮流

第7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杜甫在他生命将尽前的第三年(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登上了夔州长江之畔的一处高地。此时正值重阳时节,满目秋景触发了诗人的悲情,于是一首冠绝千古的七言律诗便横空出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重在勾画悲秋的景致形态。后四句抒情,情景相生,尽吐苦恨的情致形态。我们从文学形态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作的意境形态。

一、景致形态:悲壮之气冲天起

这首诗作是以特定的视角来叙事化描述诗境形态的。诗的前四句先写景境形态,诗人一俯一仰,一近一远,运用视角转换的方式为我们叙述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图。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形态交替呈现,构成了一组别具景致形态的意象群。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何等靡丽的意象形态!风是急风,天是高天,哀哀的猿啸之声在耳边回荡,清朗白净的沙洲之上有宿鸟在飞旋。作者不是孤立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远近对举、高下相称,把动静声色等形态融注于字里行间,在景境里倾注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风急”二字,首领全篇,极为紧要。一个“急”字,赋予了原本无形的风以动感、声感和触感。秋天本来就是个容易起风的季节,更何况这风呼啸在江边、怒号在高处,吹打在万里飘泊、年老多病的诗人身上。身体的冷和心里冷叠加在一起,凉入骨髓。急风似乎要裹挟着诗人的命运,一起走向穷尽。“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抬头问天,却发现视线尽头那片深邃的蓝色是那样遥远而冰冷,秋日的天高得不近人情,高得难以企及。天地之间,唯余一人而已。空间上的孤独,心灵里的寂寞,便在这“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中愈加凸显。此时,一声声猿啸划过诗人耳边。夔州一带多玄猿,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跳跃的黑色身影在因风战栗的树丛里若隐若现,猿猴凄切的叫声在峡谷间被风扭曲、拉长,愈显凄厉。“啸”和“哀”,不仅写出了猿鸣的声感形态,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抒不出的悲愤和散不尽的哀愁。第二句诗人视线下移,落到了江面上。沙洲很清朗,细白的沙子扑在岸上。风动波起,粼粼的水光里,小洲仿佛能随波摇动,白色的沙粒卷出一个个漩涡,迷离在风里。凄清的色调融着朦胧的感觉,浸染出一种苍凉的视感形态。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急,鸟很难挥动翅膀、控制方向,“回”有“飞回盘旋”之意,准确而生动。这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又何尝不是急风中高天下吃力盘旋的孤鸟!不,他还不如这“飞回”的鸟,鸟飞倦了还可以归林,他在外漂泊了8年早已无家可归。

如果说首联14个字描摹的多种景致形态,联缀起来如同一幅细密的工笔画,纤毫毕现,那么颔联点画的落木和长江的景致形态,便渲染出了一幅秋意十足的写意图。诗人从大处落墨,把俯视所得之二景如特写镜头般摄入笔下:上句写山景,承“风急”而来,自上而下、承天接地。“无边”延展了空间,放大了思绪。用“落木”而非“落叶”,从重量、质感和颜色上便有所差别。“落木”重而粗糙,带着象征着衰老的棕褐色;而“落叶”轻而平整,或许还杂着几许未尽的绿意。叠词“萧萧”,借之声,状落叶纷飞之形,尽秋意正浓之态。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萧萧而下的落叶背后,是同样无奈着生命之短暂的诗人。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终年58岁,此时已是767年,离他生命终结只有三年了。这随风急转直下、飘忽不定的落叶又何尝不是在为诗人奏着一曲生命的挽歌!下句写江景,接首联次句,自左而右、横贯东西。“不尽”应和“无边”,不仅指空间上的长江水流一眼难尽,更反映出时间维度里,历史长河的浩浩汤汤。“滚”字相叠,叠出了江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动态和声感,叠出了浑厚恢弘的景致形态。人类生命的永恒和个人生命的短暂在这景境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生百年,有生有死,诗人已经了然。“无边落木萧萧下”,老去的是年华,凋敝的是历史;“不尽长江滚滚来”,载着千古多少事,扑面而来的是未来,是一代一代不可阻止的更迭。千百年后,我们再读这一句诗时,心胸也随着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为之一开,应和着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一叠又一叠的气势相合,悲壮之气冲天而起。

二、情致形态:艰难苦恨悲难诉

景与情是诗境生成的基本要素,在景致形态构成的境域中自然生发出特定的情致形态。我们面对着诗人苦恨难诉的情态不禁发问,为什么一个秋高气爽的秋天,在杜甫《登高》的诗境里是这么悲壮,让我们直想流泪?答案就在诗的苦恨情致之境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的罗大经从这一联里勾出了八层悲情形态:“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杜甫的老家在河南巩县,而他现在却在离家万里的重庆夔州,相隔万里之远,怎能不悲!此时他已经在外漂泊了八年,接下来的三年,他还将继续漂泊下去,最后贫病交加,死在漂泊的船上。他的“作客”,是真的“常作客”,怎能不悲!时至秋天,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秋江滚滚,天高水远,猿啸鸟回,怎能不悲!人生百年,匆匆而逝,烈士暮年,行将就木,怎能不悲!眼瞎耳聋,手臂僵硬,贫病交加下的身体早已连一杯酒都无法承受,怎能不悲!重阳佳节,本该一家团聚,登高饮酒,可自己漂泊在外,无亲无友,只能独上高台,怎能不悲!战乱阻隔了亲情,时光催老了年华。此时的杜甫,已不是当年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青年;此时的大唐,也已不是当年那个“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世大唐。“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了,可朝廷元气大伤,边境动乱频仍,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诗人更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离家万里,又值悲秋,异乡异客,时间久远;百年将尽,年老多病,无亲无友,重阳登台,怎一个“悲”字了得!这层层重重的悲情形态之境,叠生成难以消恨之愁,令我们为之深深地悲叹。

漂泊之悲愁,老病之悲伤,家国之悲哀,构成了特定的悲情诗境形态之美,也凝结出了这首诗尾联的起首四字――“艰难苦恨”。这四个字是一种内心撕裂的情致形态,也是一字一顿的倾心发泄,含了多少血泪!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太过“艰难”,种种的悲意只能“苦恨”以对。“苦”是“极其”的意思,这“艰难”招致的“苦恨”之情当有多么折磨人,生生地让诗人两鬓如霜的白发与日俱繁!叹一声“潦倒”,叹一声“潦倒”,重阳节高台上,“独酌无相亲”的,有他一人就够了,万千的愁绪,就都付与这一杯酒吧!诗人抬起手,斟满杯,却在即将饮下的那一刹那,僵住了。常年的漂泊摧残了他的身体,老病之躯早已无法承受哪怕一杯浊酒。轻轻地放下杯里唯以解忧的杜康,原来他连“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机会都没有啊!诗人手中的“杯”,又何尝不是心里的“悲”,那快要溢出来的悲愁随着一个“停”字,又被诗人尽数咽下――诗已尽,而悲却郁结在他的心中,郁结在悠长的历史里。显然可见,诗境中的这种细腻而又跃然生动的情致形态,是一种极致刻画的诗情之美。

三、心灵形态:人间高处悲中爱

杜甫的律诗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根源于杜甫丰富复杂、磨难辛酸的生活阅历和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怀。当这种情感与壮阔的景境相遇,就取得“异质同构”的审美对应关系,构成了深邃的心灵形态与境界。诗人溶身于境,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事物:既看到意象的彼时彼境“共时态”形态,也不自觉的看到诗人自己情感经历的“历时态”形态发展变化,凝聚成诗,不仅仅是物化,更是升华。情由景生,景为情设,天然混成、错综交织。给人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励;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这是一种景境和情境融注构成的特有的心灵形态。

为什么同样是登高,同样是大唐诗人,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样叹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潇洒地一转身,去寻天上的神仙?为什么不能像王维那样,建一座终南别业,过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由生活?除了际遇不同,他们的视点也不同,而视点正是心灵形态的反映。李白的视点在现实之外,他的诗境里追求的不是人间的规则,而是生命永恒的超越。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王维的视点在画里,纵然官至宰相,他心里记挂的仍是他的终南别业。因而他的诗境形态同他的画一般,美丽而平和,充满了禅意。和他们相比,杜甫的视点更为现实。他称自己为腐儒,纵然境遇上穷困潦倒,但满脑子都是儒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时刻都处于内心紧张状态。在这种心灵形态的观照下,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成了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第8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每一年都是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而我喜欢的季节就是秋天和冬天。

秋天,虽没有春天花儿般的光彩,虽没有夏天清风的凉爽,虽没有冬天大雪纷飞的美景。但是,我却喜欢秋。菊花,在百花凋零的时候开放。而百花凋零的时候是秋天。就像诗人白居易的的《咏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亲。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初开晓更清。就像诗人李商隐的《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这些都是赞美菊花的诗句。菊花傲霜斗雪。我喜爱菊花。

而冬天是大雪纷飞的季节,在冬天的晚上,有可能会下一场大雪,当第二天早上,一群孩童发现,他们会高高兴兴地跑下楼,去打雪仗、堆雪人儿。在我的心目中,冬天是一个洁白的世界,没有一丝污点。就像君子兰:君子谦谦,温和有礼,有才而不骄,得志而不傲,居于谷而不卑。冬天也是一样的。在纯洁的冬天中,有君子兰的开放,给冬天增添了一份严肃感。

这就是我喜欢的季节,喜欢秋天和冬天。喜欢秋天中傲霜斗雪的菊花,喜欢冬天中不卑不亢的君子兰。

五年级:逆天狂凤

第9篇: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

摘 要:谢朓是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以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诗而闻名,他的山水诗上承灵运,下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歌在写景上运用多种手法,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感。

关键词:谢朓;山水景物诗;山水田园诗

一、谢朓诗歌的写景

谢朓是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以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诗而闻名,他的山水诗上承灵运,下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歌在写景上运用多种手法,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感。

(一)精心结构景物

谢朓诗歌描摹的景物往往都很多,但读来并不觉得杂乱繁琐。这源于作者善于精心结构景物,使景物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在写景时,其视点不断迁移,或远近变化,或上下迁移,或随时间而流动,从而使景物不再局限于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现出空间感,生动立体。如他的《观朝雨》,首句“朔风吹飞雨,潇条江上来”由远及近,给人一种雨丝随风扑面而来的清晰之感,而整首诗的境界也随之显得开朗扩大。后面“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则主要从近处细观了雨之形态,《宣城郡内登望》描绘了“登望”时的所见所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写出了对远眺所见的整体印象——平楚正苍然。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正苍然”则写出了草木之色。“平楚正苍然”属于远眺俯瞰式地观察,属于第一印象式的直觉,同时也营造出了一个浩远阔大的境界。后面所描述的山、溪之貌则属于远眺之后的细观。在细观中,作者的视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威纡至遥甸”视线为横向,而“巉嵒带远天”视线则为纵向。远近结合,纵横交错,使景物的空间性、立体性更强,从而让诗歌的画面性更强。

(二)巧妙运用动词

谢朓在写景时,不仅仅只是静态地摩形,更注重从动词的运用上赋予景物一种飞动感。从而使诗歌显得生气灵动。其《出下馆》“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摇”与“绕”的运用,使红莲、丹藤的形态得到了更准确完美的体现,而且突出了它们的生命感,它们不再是静态一物,而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仿佛从静态的文字中飞动了起来。又如其《游冬田》“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阡阡”、“漠漠”巧用叠字,音韵舒徐,读者在朗读时也仿佛看到炊烟缓缓上升布散之貌。下面两句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鱼儿游过,荷叶翻动飞舞;鸟儿飞散,花瓣散漫缤纷。双动词的运用,瞬间使荷塘花鸟鲜活了起来。再如《曲池之水》“芙蕖舞轻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芙蕖的轻盈曼妙瞬间得以体现。中国艺术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所谓“气韵生动”,则主要是对作品的内在神韵与灵魂的追求。而谢朓诗歌中的“神”,除了来自诗句中所透出的真切情意,其景物描写中的动词,也对传神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清晰秀雅的风格

谢朓笔下大都是比较清晰秀丽的风景,再加上作者清晰流丽的语言,这就使得谢朓的山水诗显得清丽秀雅。比如说他《出下馆》一诗“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一幅清朗恬淡的初夏图即在眼前。《直中书省》“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明艳动人。《移病还园示亲属》一诗,“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凉蒹乘暮晰,秋华临夜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清凉秀雅的秋夜美景图。《春思》“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人们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秀美明丽,春意盎然的画面。

二、审美空间的拓展——谢朓诗歌诗境构造的一个方面

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里写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在这一方面,谢灵运是代表人物。大榭喜欢将自己游玩所见的山水风景一一描绘下来,细致描绘一草一石的形态,确实可以说是“极貌以写物”,但是时候往往生硬说理,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造成了一种割裂感。

谢朓在描摹山水方面吸收了灵运的优长,并且更注意情景的自然交融,更注重诗境的创造。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首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既写到了眼前之景,奔涌不息的江河兴起了作者的悲情,他的悲愁也如同滔滔江水一般不能停止。因着首句点出的“悲未央”,后面的景物描绘,便自然浸透了作者浓浓的情绪“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不仅写出了秋天的清寒,这一幅清冷的秋景也烘托出了作者内心的悲愁苦闷。又如《怀故人》一诗“清风动簾夜,孤月照窗时”淡淡的孤独落寞之情弥漫在这静寂的耿月夜里,诗人的思念,唯有这一轮明月,唯有这徐徐清风懂得。

谢朓诗歌情景交融的非常紧密,总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不是最后套上几句抒情或说理的话。所以我们读谢朓的诗歌,便自觉有一种意境。那么,境是怎样构造的呢?或者说,其情景是如何得到紧密交合的?在某一方面,这源于其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谢朓诗歌情景的自然交融往往在一种深远阔大的审美空间中得以表现,诗人的感情在这里尽情驰骋,诗歌的内蕴得以丰富,而不再仅仅停留在摹山范水的层面上。谢朓诗歌含蕴的深厚、境界的圆融完满,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其拓展出的这种高远浩淼的空间。那么,这种审美空间是如何形成的呢?登望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谢朓的很多诗歌都与登望相关,即使不是写登望的,也经常出现“望”等字眼,与景物拉开一定的距离。空间的扩展不仅更利于画面感、美感的产生,也利于兴起诗人的各种情感,激发诗人的艺术想象。这正如陆机的《文赋》所说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又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说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我们举他的《宣城郡内登望》为例“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诗人登高,极目远眺,草木苍苍,树梢齐平,犹如平地,青山秀拔,绿水长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比于大自然的壮美,诗人自然感叹自身的渺小,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悲戚感,想找到自己精神皈依的迫切感,这些感受便纷纷涌上心头,构成了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山水景物不再仅仅是山水景物,它还成了诗人感情的载体,景中弥漫着浓浓的情,它们完美和谐地交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两句,所以读来便自有象外之音,味外之旨,便自然活跃着生命的律动,有一种境界,一种韵味。总之,这种辽阔高远的审美空间,不仅有利于拉开赏景的心理距离,更好地捕捉景物的美感,避免“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局限性,而且有利于兴起诗人的各种情感,使情景在一个包孕无尽的空间里结合交融,同时这种空间又留下了无数的“空白点”,读来感觉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钟嵘曾这样评价过谢朓的诗歌“善自发篇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善发端与意锐大家都比较赞同,像后人对“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样的诗句不知留下过多少赞叹。而对于“末篇多踬”这种观点,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谢朓诗歌在末篇喜欢抒发一些隐逸之情,有人认为有些重复累赘,但是这种结句要看和具体的诗境的结合是否紧密自然。虽然谢朓的有些结句确实不太好,但是大多数或直抒胸臆,或运用典故,还是能使情景水融,和整首诗构成圆融悠远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多的回味空间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南朝齐)谢朓著,曹融南,注,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