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将进酒朗诵配乐精选(九篇)

将进酒朗诵配乐

第1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一、何为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涵泳”

诵读涵咏就是眼观其文,口念其声,用心体验。涵泳则侧重于“诵读”时“有所思”的心态,强调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强调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诵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声声入耳、字字入心的悟道的过程。在诵读过程中,文字的顿挫,情节的变化,图景的展现,理趣的跳跃,作者的思绪,作者的欢愁,皆能体察与感悟。清人曾国藩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

二、“诵读涵泳”在语文教学中缺失原因

语文教学中忽视朗读,甚至不读是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怪现象。这样的现象在高三教学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在以为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变得很功利,诗歌没有学习就开始背诵!偏重理性分析,诗歌鉴赏变成了做题训练,课堂便少了朗朗读书声,成为闻一多笔下的一潭死水;二是课堂教学容量大,比如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谓脍炙人口,然而教参安排仅仅一课时。教师担心朗读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讲解鉴赏代替诵读涵泳;三是诵读根本没有列入语文教学设计,忽略了诵读、积累、感悟和联系生活体验省察。有的虽然设计了读书环节,也只是走过场地读一遍。可见,诵读在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显得十分薄弱。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缺少文学性,文科理科化岂不怪事。

三、诵读涵泳法的设计实施

近来开始提倡读文学经典,加大感性学习的比重和力度,诵读之风比以往略盛一些。开口读,比不读要好,可若是仅仅满足于“放开喉咙读一通书”,读得“口干舌燥”,“人声鼎沸”学生缺少朗读技巧,教学效果甚微。

1. 意读,课前预习是学习诗词的重要环节,扫除字音障碍,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

课堂上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诗歌不同于文言文,不需要直译,而是再造当时情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词的大意。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意读主要在于初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基本观点和大体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同时,学生可以积累基础知识。比如学习“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先要了解辛弃疾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以武出生,却以文成就人生的大词人。一生都主张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南宋王朝却一味纳贡求和。因而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出壮志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2. 情读,安排在品味鉴赏文本之前

在初步了解了文意之后,则要靠情读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学生在诵读中,情感的传达要把握准确,比如“慷慨激昂”,读成了“恬静优美”,教师要及时点拨纠正。比如:李白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豪放飘逸”, 具体每一首词的情感又不尽相同。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情感线索是“悲——乐——愤——狂” 上六句为劝酒歌引语,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将”“莫停”“歌”“请”“倾耳听”应重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主旨句中“不足贵”“不复醒”当用极强音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要读出李白反客为主的狂!本诗的教学分四个部分,灵活多样地开展朗读教学,激活课堂,创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乐趣”,享受乐趣。在教学晏殊《蝶恋花》这样抒情性强的诗篇,可配上音乐朗读,我选用的《长相思》。这样通过跟录音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乐趣,乐而读,越读越乐,其乐无穷。

第2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1.借助图画增强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它优美的意境,饱含情感的意象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画创设诗歌的意境。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通过媒体展示与诗文解读,引导学生去观赏、去体会诗中美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感空间里去体验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去感悟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光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的灵流。学生在头脑中就会逐渐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濡染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更深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借助音乐营造气氛,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用礼乐来教化学生,可见音乐的教育作用自古有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内心的共鸣。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经常为教师教授诗文《春江花月夜》时所用,因为它以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极具东方的诗情画意。用这首古筝曲来营造诗歌的情调恰到好处,渲染了一种哀而不悲,美而不腻的诗歌意境。把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美好景致宁静委婉地轻轻说来,把岁月流逝、时光短暂的感慨缓缓道出,把思妇游子的离愁淡远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之中,让人叹为观止。

听着这样的曲子,读着优美的诗篇,学生的心灵怎么会不被这宁静而美好的春江花月夜所“迷惑”呢?这就是内心的震撼,这就是心灵的共鸣。

3.通过朗诵体会韵味,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节奏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风格、洒脱的情怀,再现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个性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男生读得酣畅淋漓、豪情万丈。特别是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旋律,跌宕的节奏,不羁的情怀。让人内心生出一种豪情,想与诗人举杯执酒,一醉方休。朱熹在谈读书时有这样一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古诗词的朗诵,更是要放开胸襟,用饱满的热情与诗人共情怀。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进行比读和品读。让学生在长期的朗诵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悟古典诗词涵蕴的语言、委婉的情感。

随着音乐的旋律,和着诗歌的节奏,学生一般都能体会出杜甫诗的沉郁顿挫,感悟到辛弃疾词的悲愤激昂,沉浸于李清照诗的凄婉缠绵,向往着李白诗的潇洒飘逸……并且能从朗诵中去体会古诗词的美。

4.通过想象内化意境,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

“诗言志”,诗歌表现的是真性情,它是一种活泼而充满灵性的文学样式。而古典诗词更是注重诗情画意,注重情感的表达。部分诗词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优美、幽深、凄清、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把握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内化于心,充分领略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想象今宵旅途,一叶扁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头,佳人远去,情何以堪。意象简洁,画面饱满,意境深远,充满了凄清的气氛。人情之冷落,风景之幽清,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诗词的意境之中。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想象,进一步内化意境,把握诗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痛苦和凄凉,与诗人达成共情。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古典诗词充满灵性,它的美,教师是永远讲不完说不尽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品读、去鉴赏、去记忆、去创作,才能开拓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灵性,滋养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毕宝魁,艾丽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第3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以制作《巴山夜雨图》flas,通过flash课件展示,渲染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感悟诗人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反衬出诗人盼望在重逢的欢乐中追述今夜的一切。给中学生体味到这首诗是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当然,具体课件的制作,还要因诗而异。

二、运用幻灯片、图片、简笔画等为中学生学习诗歌提供感性材料,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中学生看幻灯片,体验诗人抓住白日和黄河,写出了山的高峻气势,尽管太阳已经被高山遮住,却还泛着白色的光辉;滔滔的黄河东流入海的浩渺景象,也仿佛出现在眼前。唐代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人描述了势峻、楼高、野阔、流长,给人以峭拔、开阔、辽远之感。这两首诗都是写《登鹳雀楼》,畅当写的就没有王之涣的耐人寻味的意境。通过幻灯片、图片、简笔画对比同一内容的诗,感悟就会不一样。只有感悟了诗歌的意境,才能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可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三、播放配乐诗歌朗诵音频,渲染学习诗歌的情境

例如,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用配乐朗诵的节奏感悟一种恬静、清逸的诗人的神思茫然的意境。王禹《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首诗通过配诗音乐,让学生感悟诗人那种淡泊萧然、通宵攻读、自乐自足的意境。课堂运用配诗音乐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启发了学生诗意的想象力进行创造,这样教学诗歌又进了一层。

四、表演舞蹈吟诵诗歌,感悟诗歌的情境

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边歌边舞,感受民歌那种雄浑开阔的高原意境,这样令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崔护的《题都城山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吟诵诗时配以表演舞蹈,感受诗人怀念“人面”(山庄少女)的情,悟出今日桃花盛开的景,从而构成美妙绵邈的意境。

五、声情并茂地朗诵,用语言来描绘情境

第4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关键词:新诗 能力 导 学 评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了首位,在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要求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①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都是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这一单元的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第一阶段:“导”,它包括“学前导”和“学中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 “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②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第二阶段:“学”。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等。

“读” 是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③ “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咱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能了解。” ④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响声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以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那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述”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⑤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评”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三阶段:“评”。

传统的对诗歌的考查方法,也和其它文体一样,往往只停留在笔答试卷上。《新课程标准》强调“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并指出:“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这一单元,我和学生商量,采用了非笔答的形式考查:全班同学,每人选一首新诗(可几人合诵,可分角色),自配音乐,利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进行。并由大家选出十位评委,制定了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标准如下:1.内容思想健康,流利背诵;2.普通话标准,声音清晰响亮;3.能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基调,溶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艺术感染力,准确、鲜明、形象地表现内容;4.注意到诗歌的节奏停顿,语音的高低轻重、抑扬顿挫,重音,拖音,颤音等;5.仪态举止(包括上下台)、表情自然大方,恰到好处地辅以动作语言;6.配乐恰当。学生兴味盎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知识积极准备。朗诵会上,较为准确地再现了诗歌意境。朗诵准备、台上表演以及相互评价,无疑使学生的理解、欣赏、表现、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教师适当的精当的“导”只是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培养才是第一位的。

附:参考书目

① 《语文课程标准》

② 叶圣陶《授与和启发》(《叶圣陶集》第14卷)

③ 叶圣陶《授与和启发》(《叶圣陶集》第14卷)

④ 叶圣陶《教学举例》(《叶圣陶集》第14卷)

第5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83-01

一、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古诗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 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的教学程序,为贴近学生实际,采用情境式,启发式教学,层层深入引读法教学:

三、说学法

为落实新课标强调的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我是按照"读-思-悟-诵"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品悟情感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5.1欣赏导入。(听歌曲《送别》,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离别的感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们在离别时总特别地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设计思路]通过歌曲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5.2指导自读

5.2.1学生自读古诗,认准字音(通过査字典汇报"朝""舍"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

5.2.2评价自读情况(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感情等方面作评价)

5.2.3师配乐朗诵,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他们如何去吟诗(陶醉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如果你陶醉了,并且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时,你就学会了吟诗)

5.2.4学生吟诗。

[设计思路] 配上古曲《阳关三叠》,教师饱含深情地吟颂,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去吟诗

三、揭示课题入诗境

3.1生介绍王维的生平并补充相关资料。

3.2生谈"奉使出塞"的理解。

3.3齐读诗题,生提问:

(1)元二是谁?

(2)谁送元二?

(3)安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

学生利用课外查阅的资料自答。

3.4课件展示渭城与安西之间的地理位置,通过流程图了解现实中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两者相隔三千多公里)。

[设计思路] 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感伤,让学生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四、激发想象,细读品味

4.1课件出示古时"安西"的图片:

(1)学生描绘图片内容(荒山野岭、满眼的沙漠……)

师介绍:渭城与安西路途如此遥远,按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而且所到达目的地是穷荒绝域。

要求

生以王维的身份,从好友的角度想象送别时的话语,小组内相互交流,再向师汇报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以元二的好友自居,通过对比激发学生丰富想象,用言语感受并充分表达难分难舍的情绪,为下文朗读作好感情铺垫。

4.2由对朋友的关怀直接进入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学习。

(1)学生想象饯行宴席上频频举杯,殷勤话别的场面:

(2)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指导学生读出离别时的感伤和不舍之情。

[设计思路] 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 "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

4.3课件展示送别时的自然环境:

(1)学生描述看到的景物(蒙蒙的细雨过后……)

(2)师生共吟前两句。

(3)师相机指导:多美的景物啊!两个即将离别的人看到眼前的美景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3)生诵读古诗,感悟诗境。

[设计思路]教师在这儿又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学生反复诵读景色的优美,目的在于借助这些景物与难分难舍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对比,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也是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4.4古诗今唱。当学生诵读能很好的把握情感时,要求学生试用以前学过的古诗乐谱把这首诗唱出来。

[设计思路] 教师再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唱

4.5师生即兴舞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五、课外拓展

第6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一、趣味破题,点燃热情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练,概括全诗内容,破题方能走近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方法有多种如“绘画激趣”“唱歌激趣”“谜语激趣”“背景激趣”“活动激趣”“生活激趣”等等。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笔者采用的是故事激趣法。听故事是小学生的一大乐事,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此法,效果颇佳:

话说唐朝时有一个叫汪伦的人,特别崇拜大诗仙李白的才学,总想找机会接近李白,有一次,他听说李白要经过他的家乡,在了解了李白的诸多喜好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某日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

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可是找了半天,既没有找到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非常纳闷,汪伦笑着说道:“先生,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处潭水名为‘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也并非一万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万。”

豪爽的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对汪伦如此煞费苦心的邀请深表感谢。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在汪伦的处所秉烛长谈,互讨诗文,待分别时,两人已结为好友,临走时,李白在船上突然听到岸上有人踏着节奏唱歌,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于是,在感动之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赠汪伦》一诗以表心愿。

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学习古诗的热情迅速被点燃,诗文也早已悄然印进了他们的脑海。

二、朗读感悟,把握信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朗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学生表演读。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一开始,就可以展示古诗,初诵《游子吟》,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诗句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诵《游子吟》,第一步,当孟郊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一想。再以感人肺腑的渲染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让他们回顾一下,岁月在妈妈的身上留下了多少痕迹。在学生们娓娓动听的叙述中,领悟母亲养子女的艰辛。第二步,让学生抚摸身上带着母亲关爱的衣裳,看着沐浴在阳光下的生机勃勃的小草,一遍一遍地诵读,一步一步地领悟,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是多么暖人。沐浴在阳光里的小草是怎么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的。第三步,精读《游子吟》,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通过层层诵读感悟,把握信息,从而逐步领会小草报答不了太阳恩情,孟郊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我们呢,又怎么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读到这儿,还不能就此打住,再来一次真情地吟诵,更能激发学生潜藏在内心的激情。

三、想象画面,内化诗境

学生进入意境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再造想象的过程。首先是要发挥想象,体验古诗的画面美,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如果教法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教师可以一边播放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情景?他耳边传来了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随着深沉、悠扬、婉转的筝乐曲的播放,学生想象:在热闹繁华的――长安城,街上人山人海。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茱萸避邪,有孩子的人家用它煮水给孩子洗澡。长安城内盛开了,开得蓬蓬勃勃的,人们一边赏菊一边喝着美酒。他们扶老携幼,头上插着茱萸,三三两两地和亲人去登高。当学生们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教师适时出示一幅图画:独自漂泊他乡的作者,坐在客栈的窗前,悠悠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个眺望远方(家乡的方向),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念。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忆”字上,此时,学生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的兄弟们已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仿佛看到了王维的小侄子侄女们那天真可爱的样子;仿佛看到了父亲正手捧茱萸向着王维回家的方向张望,那眼神里充满了期待。耳边仿佛听到了他们在说:“嗨!要是王维在这里的话,我们就可以开怀畅饮了,让我们祝王维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干杯!”不知不觉,王维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创设情境,有效拓展

精读古诗表达意境,促进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读经典学作文”的又一个重点。一般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与诗人同步走进其间,真切感悟体验诗句诗境,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促进情感的提升。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让学生课后来演一演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旁白:一天清晨,渭城下着蒙蒙细雨,翠滴的杨柳在风中沙沙作响,枝条随着风摇摆着)

(王维、元二来到客栈,桌上摆放着酒杯、酒壶……)

王维(举起酒杯):元兄,我敬你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元二(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谢谢!

王维(把起酒壶又往元二的酒杯里斟满酒):这次你西行的路途遥远,一路艰险异常,还望多加小心!

王维(再次举杯):元兄,这一路要保重身体啊!

元二(也举起酒杯):摩洁兄,你也要保重身体!干!

王维:元兄,你还记得正月十五,元宵节上我们一起猜灯谜吗?

元二:怎能不记得,我还赢了你呢!不过去年八月十五,我们在月光下赏月对诗,我可是远远地输给你了!

……

随从:老爷,时间不早了,该走了!

元二(望了王维一眼):摩洁兄,后会有期!

王维(拍了拍元二的肩头):慢着,元兄,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吧!往西出了阳关,你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元二(端起酒杯,仰头喝尽,便骑上马,往西边走去。)

第7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关键词 语感训练 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寓德于教、寓乐于学的重要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提高语言文学素质的强有力手段。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借助心理功能的激发,注意与定势的影响,感觉器官的体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集中、凝聚、升华为鲜明、具体、概括的审美感受。“狼孩不是人。”爱美之心固然先天俱有,但审美细胞之多少却与后天人文环境之优劣、“灵魂工程师”教学艺术之高低成正比。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通过必要的艺术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语言文学媒体的选择,通过学生感受心理机制之激活。开导学生的审美感受心理渠道,让学生步入语言文学的“伊甸园”,尝试语文的“生命之果”,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美的腾飞”!

强化语感训练,则是提高审美情趣、登上“文学象牙塔”的第一级台阶。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语感为突破点,借助情感的协调力、体验力、理解力、想象力。让学生对以文字为媒介的审美对象产生良性的正效应。

可操练性的语感训练,我们采用如下六个教学步骤:

1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设置与审美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与氛围。优秀的文学名作佳篇是时代的产儿,是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主观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品的脉搏,是时代的镜子。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海燕搏击风浪图”。

自然界中,有暴风骤雨,有电闪雷鸣,有海浪,有海燕,也有海鸥等。作者为什么捕捉这些形象,并把它们人格化呢?它们与现实中的人性与事物有什么相似之处?不同立场的作者有什么不同审美感受呢?

介绍1901年前后俄国社会状况。是教学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高尔基这一名篇的金钥匙。

作者为什么歌颂海燕?为什么鞭笞其他海鸥?为什么高歌“暴风来得更猛烈些”?写作背景一介绍,其义自明,学生也跃跃欲试,进入物我相融之境界。不读不快!

2 播放录音,让学生在激越的战歌之中,接受反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洗礼。旧世界是污浊的,人世间充满血与肮脏的东西。革命者,该怎么想?该怎么行?

革命,是先进阶级反动阶级的暴力行动,是血与火的考验,是生与死的搏斗!有死才有生,有破才有立,自然界的暴风雨让人惊心动魄,社会革命的暴风雨,有人诅咒。有人讴歌,有人害怕,有人高兴。

播放课文录音带,在高亢激越的战歌韵律美感之中,学生的审美情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号角,唤醒了心中沉寂的灵感。联想的翅膀。让学生联想起改革开放之大潮,联想起生活与学习中的挑战与困难,联想起现实中一切的一切……怎能不引亢高歌?怎能不纵情高唱?

3 有动有静,分组朗读。为了进一步激感,加深体验,这时,语文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分组朗读,动的朗诵,静的聆听,来个现场朗诵大比武。

谁没有表现的欲望?谁没有情感之进发?谁没有集体荣誉感?在琅琅悦耳的小组朗诵之中,连内向的个别男学生、女学生,也不禁出声诵读、放情纵歌。

生字、生词,互相正音。

抑扬顿挫。互相感染,互相纠正。

书声琅琅,人声鼎沸,动静搭配,也好补拙出巧。

这是革命的乐章,也是成功的乐曲。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分组朗诵,让学生人人当“主角”,自练自演,有利于让学生表现自我,跳出自我,进入乐练不疲之境地。

4 画龙点睛,教师讲析。画龙点睛的说课:散文诗中起承接畅贯作用的前呼后应的中心词语,闪光的典型形象,作为陪衬、烘托的艺术形象与景物描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象征比喻手法,都让这篇散文诗的内涵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

注意挖掘诗文中的审美因素。欣赏俄国语言大师高尔基与众不同的天才的思路,诗文中深邃的哲理式的意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影射,“欲说还休”的诗情画意,暴风雨般粗旷的韵律之美,都让这篇散文诗成为俄国十月革命暴风雨的前奏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俄国无产者的呐喊、创世纪的号角。

发挥想象,启发联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味作者心中之块垒,《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母亲》无产者系列之歌,都可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5 教师范读,指导全体学生分角色朗诵。通过讲析,水到渠成,语感的训练进入高潮。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筛选过的文学才子,不懂得朗诵诗文,不会声情并茂地朗诵《海燕》之歌,必是终生的遗憾。

教师的范读比录音带的播放更直接、更直觉。出色的范读是成功的一半――也许,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将对你刮目相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许,日后学生见到你,将对你讲述这难忘的一课。放胆范读,放声高唱,这是语文教师的最基础的基本功。教文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主导教师的范读,讲台上5分钟,讲台下10年功。

主体学生们的集体朗诵,有领诵,有齐诵,有主角,有配角,有当海燕的、有当海鸥的,有当企鹅的……角色的分配,语调的变化,为课堂导演的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的朗诵的功底“心中有数”。对全诗的情感韵律“胸有成竹”。

这不只是在朗诵诗文,这是课堂艺术的“再创作”,这是当年十月革命怒吼“艺术的再现”。

让每个“演员”进入角色,这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集体朗诵的成功,是这一堂课上得成功的丰碑。成功的体验,将带领学生步上审美感受新台阶!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练习。这节文学名著欣赏课、讲析课、讲读课,强化语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习的目的旨在举一反三、化知识为技能、化技能为素质。为此,我们应腾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背诵其中最精彩的语段,在课后进行读写练习。

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提高素质的原则,课外可以仿写、改写、缩写、默写四类练习,自行命题,让学生在文学课外兴趣小组上自由驰骋,花开数朵,各表一技。

好的习作,我们可以举荐到校“学生天地”有线广播电台上播送,也可以在校刊、班刊的“语文之角”上选登。给有志于语文学习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兴趣与积极性。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智商”与“情商”的可塑性。

学生潜藏的智力与能力一旦发挥,就可以创造出学校的奇迹。

第8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诵读教学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节奏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浅析 高中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初探 初探高中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 语文课堂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法宝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诵读 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探讨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技巧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上的阅读 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浅析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魅力 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 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教学 教学细节,语文课堂上闪亮的珍珠 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诵读教学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诵读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诵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诵读有助于语言积累。诵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诵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操作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重视诵读指导和诵读训练,二是教师要创新诵读设计。【关键词】诵读课堂精彩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张颂在《朗读学》中指出: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组合形式,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汉语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诵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诵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诵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诵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诵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那么,诵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应如何操作呢?

一是教师要重视诵读指导和诵读训练。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学生诵读的训练。具体做法如:

1.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2.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3.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比如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4.分类赛读,激发兴趣。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

二是教师要创新诵读设计。设计诵读课型,应以训练朗读为要素。其中心视点应放在“教学思路”上。要有明晰的、科学的教学思路,要创新诵读课的教学设计。

如余映潮老师介绍了朗读教学设计的多种思路:

①教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②析读—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③品读—就是赏析式地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美读”的方式;④研读—就是要研究、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朗读;⑤辨读—在辨析之中朗读,主要用于文言文字词教学;⑥评读—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⑦说读—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⑧写读—朗读中学写,写中有朗读;⑨听读—重点突出配乐诵读;⑩背读—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背好;

这些诵读课型的教学方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添加了新鲜的营养和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精彩。请看余映潮老师《律师二首》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第9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红了,睡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们也苏醒了,大自然中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孩子们更是徜徉在春景中流连忘返。我将这一生活素材纳入语言活动中,精心选择了诗歌《春天》让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把春天的色彩、形象、声音都描绘得有声有色。在教学活动中,我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图片,给幼儿强烈的视听刺激,提高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和制作春天美景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增强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利用图谱学习并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轰隆隆”、“滴滴答”等象声词,体验春天的趣味性。

2.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法大胆表现诗歌,并能根据诗歌格式及已有经验扩展想象,进行诗歌仿编,体验成功的喜悦。

3.感受春天的优美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多次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2.材料准备:PPT课件,大图书三本,绘画用具。

3.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成春天的场景。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走进“春天”的活动室。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来了?

2.理解诗歌内容。

美丽的春天请春姑娘为你们带来了三本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

猜猜书里有什么?

(2)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3.分段欣赏诗歌。

(1)欣赏第一段,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你在春天看到了哪些彩色的东西?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依次出现相应图片。

师:春天还有哪些东西是绿色的?

幼:小草,叶子等等。

师幼边看图边朗诵。

(2)欣赏第二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她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幼:会笑的书。

师:是的,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里谁笑了呢?

幼:小朋友,小草,小池塘……

师: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幼:……

师:小池塘为什么笑了。

幼:小池塘游来了蝌蚪,小鱼,所以笑了。

师: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师:你们知道小池塘的酒窝是什么吗?

幼:我知道,是一圈一圈的东西。

师:对了,滴答滴答下春雨,小青蛙跳进水里,小鱼在水里游,激起一个一个水波纹,就像小池塘的小酒窝。

教师朗诵。

(3)欣赏第三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幼: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师:春天里谁在唱歌?他们是怎么唱的?

幼:青蛙,燕子……

4.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师: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点击出现图谱相应部分,直至完全出示整个诗歌图谱。

师: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先欣赏诗歌,然后说一说。

幼儿边欣赏边跟着老师轻声朗诵,然后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5.游戏“捉迷藏”:图谱中哪些图片不见了?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点击隐藏图谱中某些图片,请幼儿回答并点击出现,朗诵相关诗句,引导幼儿逐步脱离图片等完整朗诵诗歌。

师: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6.根据已有图片仿编诗歌。

(1)师:春天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书?小朋友可以用像诗歌里一样好听的话把美丽的春天编成书。

(2)幼儿自由讨论,并模仿诗歌中的语言描述春天。

(3)拖拉图片自制新的诗歌图谱,尝试朗诵。

(4)请个别幼儿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或词句。

7.制作图书,表现春天,体验合作的乐趣。

(1)春天的这本书真特别,它还是什么样的书呢?我们画一画,说一说。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附:诗歌《春天》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

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了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

活动评析:

《春天》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

活动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如在午间的散步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寻找春天,草地上去发现嫩绿的小草、柳树上找找柳叶的小芽、阳光下感受春天气候的变化;同时,在晨间谈话中与孩子一起谈论着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以此来加强孩子对春天的感受,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