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精选(九篇)

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

第1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IT 技术 专业课 融合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13-01

在高校开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其目的是为培养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工程师。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电气及控制、电力控制、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等知识。培养能够从事电气系统的设计、制造、研发、测试和分析工作,进行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高校开设,在90年代中后期课程的设置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具备了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实验教学、教材体系设计、教学手段及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

1 IT技术融合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改革

在制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时,由于部分类别的课程所设置的口径过于狭窄,于是在课程设计时将课程内容陈旧的部分进行了合并和更新,增加了许多新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如电子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特别是加入了“现场总线技术”、“网络化测量技术”、“智能测控技术”等课程,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可有效的拓宽就业领域。由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课程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较好,很多建筑设计单位特别是承接了智能化住宅建筑项目的单位非常欢迎此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改革后的课程已放到在校大学生“教学计划”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建立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在融入IT技术后,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核心课程属于同一范畴内。

2 IT技术融合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配套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研究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技术研究的学科结构中已经包涵了电气工程领域、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强电和弱电及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系统,要求学生在电气工程、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有较高的能力。电气工程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要提高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技术掌握的能力,以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运行质量,提高操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在教学中强、弱电教学的融合是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较早,在缺少成熟案例、经验欠缺的情况下,根据目前国内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标准,规划设计了实验室,并进行了建设,由学校外部的专家组对学校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下组建了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构建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框架,基于信息技术建立和更新了相关的实验课程,因此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极高,学生在实验室实验学习的效果良好。

3 精品课程建设及应用

3.1 精品课程建设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要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开设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在信息传输网络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智能大厦智能化技术、建筑设备自动控制技术、PDS布线技术、信息传输网络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互联网建设技术等,加大建筑中的安全技术的应用、智能建筑消防技术的应用等。在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展开教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以自主创新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对于智能化技术、门禁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的学习探索与实验,加强网络监控系统、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等安全系统的学习,研究智能抄表系统的应用,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多加理解,进行各种软件应用的实验。通过多方位的实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目前已进行了开放型、自主型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加强实践教学。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室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通过IT技术可实现网上学习、网上提问答疑等工作。

3.2 精品课程应用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许多实验课采用了开放型、自主型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计时方便与实验室系统平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实验时进行实践操作,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采用优秀的课件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交互式的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课程学习难度降低,增大了学习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 结语

采用IT技术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融合的教学体系,在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时代,要让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在基于组件技术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学生除应具备较强的基本理论外,还要具备非常完备的专业知识,并需要密切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第2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DSM;电能管理;中国电能服务网

作者简介:田会峰(1980-),男,安徽萧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周瑜(1984-),女,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江苏张家港2156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48-02

在当今能源相对紧缺、世界环境日益变差的大环境下,节能减排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节约了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Demand Side Management)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采取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通过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在满足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文中按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能管理方向。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

1998年,国家将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合并和压缩。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合并成电气信息类。原电工类的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压电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等专业合并为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电工技术、电气技术、电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等诸多领域,是通用性很强的“宽口径大专业”。全国各高校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依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确定了彼此不同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体现出各校的办学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镇江校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从2000年开始招生,但是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上海船舶工业学院创办的船舶电气控制专业,1978年镇江船舶学院开始招收船舶电气自动化本科专业,经过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业自动化专业等发展到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是培养以船舶为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其专业建设是依托船舶行业,依靠教学、科学与管理,将其建设成以船舶电气自动化为主要特色、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专业。[2]

张家港校区因为远离校本部,又是异地新建校区,无法享受校本部几十年来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张家港校区自2005年开始招生,其专业方向表面上沿袭镇江校区的“船舶电气自动化”方向,但培养方案实际上与船舶相关的课程基本没有涉及,比如:本部开设的“船舶概论”“船舶电站自动化”“船舶机舱自动化”等课程。[3]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作为校区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目前是以船舶电气自动化和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混合体,专业方向不明确,不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求,电能管理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国务院曾多次发文要大力发展电能需求侧管理。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专业及方向设置中,还没有电能管理方向,市场需求量巨大。

为此,为了突出办学特色,服务经济,培养社会急缺的电能管理人才,校区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并从2008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设置电能管理方向。

二、电能管理方向建设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是对负荷控制和管理,以及远程抄表和计费自动化。本着“科学管理电能,轻松降低成本”的电能管理新思路,确保电力用户有序用电,其技术领域涉及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几大高新技术,即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因此,电能管理方向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特色是实时监测和采集各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对其用电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针对不合理或浪费用电的装备和线路,对其进行整改,优化电力用户的内部电网,以达到降低电能的目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加强理论、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来设置专业模块课程。[4]由于“电能管理”是新建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没有大的改变,目前只在第7学期增加了电能管理方面的两门方向选修课:“电能需求侧管理”和“电能优化技术”,下一步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继续增加电力系统方面的两门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相近或密切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课程组,有利于相关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科研合作。具体分为5个课程组: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组:包括“电路”、“模电”、“数电”、“电力电子技术”、“CPLD及FPGA设计”等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组: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控制与检测技术课程组: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原理”、“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检测与仪表”、“MATLAB语言与科学计算”等课程;电机与电气技术课程组:包括“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气与PLC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电能与电力技术课程组:包括“工程图学基础”、“电能需求侧管理”、“电能优化技术”、“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等课程。

三、电能管理方向建设实践

为了加强电能管理方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将企业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始终,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引进企业高级人才到校任教,同时,学校派青年教师下到企业学习至少1年时间。见图1。

1.教材建设

“电能优化技术”被校区列为重点课程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讲义,进一步编写教材,努力将“电能优化技术”打造精品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能质量:电压、谐波、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等;电源优化;配网优化;电能质量优化;电能轨迹优化;电能检测技术等。

“电能需求侧管理”已经编写成讲义,并投入教学使用,主要内容涉及电力系统、智能电网、供电技术、需求侧管理、DSM平台使用、电能系统构建等。

2.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中国电能服务网(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和智能电力研究院(清华大学韩英铎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校区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学习1年,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这样教师有了实际的工程背景,在讲授理论课程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听课才会感兴趣,不会显得课程枯燥无味。

智能电力研究院坐落在校区,与学院有紧密合作关系,长期邀请清华大学的教授给学生做学术讲座,同时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也参于研究院的科研项目。

3.电能管理实验室建设

为了实现工程教育,必须将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由于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背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区与太谷电力共同建设“电能管理实验室”,使用“中国电能服务网”平台。该平台功能包括以下5个模块:电能在线模块、用电分析模块、辅助决策模块、有序用电模块和系统工具箱模块。

为了能采集电能数据,通过电能监测仪、电流互感器、服务器等器件,利用RS48总线和以太网,可以采集和监测的数据包括:监测电力指标,包括相电压、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等;电量指标,包括有功电量、有功电度、无功电量、无功电度等;质量指标,包括谐波电压、谐波电流、三相不平衡度、电压偏差、频率偏差、零线电流等。同时,还能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壳体的温度。

通过此DSM平台,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电能的输入、传输、消耗的全过程。

4.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本专业目前共有6门课程,包括“电路”、“数电”、“电力电子技术”、“电能优化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技术”等课程实现网络教学,网络学堂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教学案例、在线答疑、师生互动等,教学资料丰富。

5.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学校和企业各有强项,优势互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教材的建设等。企业的科研项目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

由太谷电力有限公司挑选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兼任“电能管理”专业方向工程实践培养指导教师,每周安排2学时,总计32学时的工程实践课程。

另外在第8学期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6个月,并将在今后逐渐扩至1年,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现场安装与调试,并参与企业应用设计。

通过实习,学生对工程项目比较熟悉,将在企业里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6.联合培训“电能管理师”

目前,社会上急缺电能管理师,每年的用电高峰期,政府为了完成减排任务,都要求企业“拉闸限电”,对企业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企业内部的电工紧紧是会用电,但是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优化企业内部电网,降低电能。因此,校区教师和太谷电力合作共同培训“电能管理师”。

四、结束语

目前,全国大约200多所院校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甚至一些以文科见长的综合型大学也在办此专业。[5]对于本科院校异地新建校区,如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样宽口径的电类大专业,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很难与其他老牌院校的此专业相比,这样不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和学生就业等。

因此,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泽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5-6.

[2]姜文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船电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科技信息,

2011,(21).

[3]刘维亭,王德明,朱志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第3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高端新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44-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1,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由于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方向不同,发展的速度不同,各地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有较大差异,总体来说,对本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渤海一带及南方的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内地省份需求要少些,南方的要比北方多些[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4][5]。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面向工厂企业,面向基层,面向广东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党建为保障,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2001年开办以来,逐渐形成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测控系统两个专业方向。

1.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专业。该专业通过电路分析、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EDA、通信原理、虚拟仪器设计与应用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矩阵代数、概率和随机过程、傅立叶分析数学知识,通过进行单片机、DSP、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以及在毕业设计中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基本掌握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使学生能够从事雷达信号的合成、图像的各种变换、CT扫描工作,以及车牌、人脸、指纹识别等工作。

2.测控系统方向专业。该专业通过电路分析、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与检测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行单片机、DSP、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以及在毕业设计中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基本掌握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常用测量、控制、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可以在电子行业从事单片机、嵌入式系统测试与设计研发工作、电路板的设计工作,以及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监控与管理。

三、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规划总体目标

广东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了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为重点,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抢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做大优势产业(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等)、培育新型业态(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增值服务、新一代空间信息等)、突破高端环节(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等)、提升基础产品(关键元器件、专用电子设备等),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跨越,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大规模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技术性质决定了急需高层次人才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尽早突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壁垒。

四、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1.建设目标。为契合广东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就业优势,形成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主要着力点是:以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为基础,在未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物联网、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等专业方向。它的主要思路是:以本专业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测控系统两个研究方向为基础,进行电子信息工程高端新型特色专业建设,让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的学生基本掌握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使其能够从事雷达信号的合成、图像的各种变换、CT扫描,车牌、人脸、指纹识别等工作;同时这还可以让测控系统方向的学生基本掌握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常用测量、控制、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可以在电子行业从事单片机、嵌入式系统测试与设计研发工作、电路板的设计工作,以及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监控与管理。

2.建设内容。①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学校进行电子信息工程(高端新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的论证,确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实施办法;同时,组织论证并确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需开设的课程,确定各个相关课程建设的负责人,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实验大纲。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学校安排新开的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的进修、学习;同相关生产企业建立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本专业的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在教学讲义的基础上,完善、整理在高级别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专著。③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为更好地进行以高端新型产业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办法,鼓励本专业年轻教师进修,取得硕士、博士学位,鼓励本专业年轻教师积极申报高一级职称,强化、优化本专业职称结构;同时,引进相关专业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弥补师资的不足。④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考察并购买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所需的实验设备,在原有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物联网、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技术相关的实验室,满足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购买教师从事物联网、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技术研究所需的科研仪器,满足教师科研需求,实现科研、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安排学生到物联网、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实习,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现场意识、生产意识、工作意识;安排物联网、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做技术报告,让学生提早介入生产实践。学校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包括人员和实验设备优势,开展和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合作办学,扩大本专业在广东地方的影响力。⑤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学校强化教师在物联网、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技术方面的科研,争取高级别的科研立项,在高级别专业杂志发表高水平文章。加强校企联合,教师紧密贴合现场实际情况,开展科研工作,为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企业生产服务,提高本专业在广东地方企业中的影响力。教师在进行科研的同时,让一些高水平的学生参与到研究项目中来,提高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为将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学校可以用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更好地联系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⑥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将现有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试题库、多媒体课件、重难点分析等进行整合上网,实现资源共享。⑦巩固教学成果。学校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争取获得较好名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更好就业提供保证。学生在参赛的同时,能够提高我校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申报物联网、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技术方面的专利。

通过改革和建设,学校培养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

通过以物联网、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技术产业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高端新型)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使本专业的发展符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就业的要求,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毅.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6.

[2]张国云,李文,李宏民,等.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90-92.

[3]耶晓东.某高校信号处理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25-27.

[4]徐科军,黄云志.以科研促进DSP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6):94-96.

第4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34-03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现状为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苏州市牢牢把握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信产品形成了移动通信基站和手机、光通信产品以及交换机等产品链。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现代通信、数字音视频、软件等五大重点产品群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9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7日宣布,批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业界期待多年的3G牌照正式,随着3G业务的推广与应用,必将带来大量的通信类人才的需求,因此,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拓展了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

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中,已有的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园区新兴产业则属于电子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

苏州工业园区现有通信企业90余家,2008年产值78亿元,其中,传统通信设备制造企业20余家,实现销售64亿元,包括安德鲁电信、康普科技、诺基亚、天一、迈特等国内外知名公司,主要产品以天线、连接器、电缆等通信设备配件和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终端制造为主;以融合为特征的下一代通信企业70余家,实现销售14亿元(含中怡科技11亿元),创新产品300余个。这一批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呈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10余家研发型企业2009年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有望形成一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小巨人企业。

园区形成了初具特色的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链,涵盖了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及数字化等内容,并在芯片设计、网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拥有各类核心发明专利80余件,9家核心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先进,如万兆高性能交换芯片、高性能宽带无线局域网(WLAN)芯片、40G高速光通信模块等一批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重点培养在计算机网和通信网领域从事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售前、售后服务,具备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教育局文件和国家3G业务应用,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得以拓宽,高新技术岗位将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规格将不断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将不断涌现。因此,培养中职层次的毕业生已远远满足不了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设置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大势所趋。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园区产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融合通信)类人才

随着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规模的扩大及产值的大幅度增长,从业人员需求从2008年的0.5万剧增到1.5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为70%,其他技能型人才占比为30%,要求技能型人才具备“现代通信工程与网络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新兴专业的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匮乏。

为加强园区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应积极引入北邮、南邮等国内知名通信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教育与实训基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承办或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人才交流的平台。

企业急需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内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重点包括科技创业、企业管理、科技创新政策、科技金融、专业技术、产业发展,着重提升企业管理运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产业市场拓展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对部分高端人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二)建设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我校信息技术专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的需要

园区“3+5”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与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生态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到2012年末,园区将初步形成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将达350亿元。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信类人才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调查发现,强大而有活力的园区信息类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了高技能人才,我校作为园区内唯一的一所中专学校,担负着为园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规格数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始终将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摆到优先保证的位置上,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为抓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学生求学的决心及家长的愿望是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有力保障

我校在苏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大型企业的合作日益深入,家长和企业都希望我校能够开设相关行业的高职专业,满足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满足家长期望子女学到独当一面技术的期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希望能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今后的深造和终身学习提供动力,真正做到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保障。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建校以来专业发展的成就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丰富经验

从2005年成立至今,学校已建成数字化校园,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实验点。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与园区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升级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很有必要。

(二)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发展高职教育,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工业企业既要有管理、科研人员,也要有现场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要有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准确无误地将设计图纸转化为产品。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发展、技术升级都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再好的技术发明也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转化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在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中,最充分地拥有职业技能人才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园区政府在《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今后5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要达到万人左右。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依托现有职业学校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IT产业和装备制造等行业紧缺人才。加快专业建设和两个基地建设。结合园区实际,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优先发展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生物工程、商贸流通、水产品加工、城建、服务外包等行业的专业。

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三)苏州工业园区行业的支撑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园区建立了全国首家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联盟。苏州工业园区依托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和软件产业基础,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成立了苏州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联盟,IP联盟正在推进“两基地、一网、一标准”建设。“两基地”是指在独墅湖高教区展厅内的示范性应用系统、技术方案、研发产品展示和应用体验中心,已建设完成;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开放实验室已到位建设资金900万元,即将完成一期(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设。“一网”是指规模为10万人的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准商用实验网,一期项目已完成基础网络建设,进入核心设备招标过程。“一标准”是指形成基于SOA的行业标准。联盟成立至今,已有成员31家,其中核心成员11家。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专项拨款300万元,属于联盟IP通信产业集群专项资金,4家联盟核心企业项目获得2007年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2.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将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结合园区信息化建设,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推动园区无线城市覆盖、数字城管、融合体验中心等示范项目,联合运营商,加强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三网融合试点,在国内打造首个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

(四)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我校已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我校于2008年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评估,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了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园区4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条件成熟,开设很有必要。同时,融合通信实训基地已作为江苏省2010~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立项项目,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人员保证

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中青年相结合、教研成果丰硕。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踏实进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训课基本上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师资是实施专业教学的保障,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目前已配备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课教师10人,兼职教师3人,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的2人,占20%;具备中级职称的2人,占20%,“双师型”教师4人,占40%。完全满足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需要。

(六)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1.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设置的专业论证定名、确立培养方向、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训等一整套总体设计方案,都经过专题调研、反复论证。其中,根据专业开设的基本要求,搞好专业基础建设,为专业教学提供条件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加强计算机实训与实习的教学,先后投入资金进行计算机设备的购置和改造,使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保障了实验、实训的教学条件。学校现有各类各型计算机100余台,建有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及4间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建设基础良好,实验条件完备。

2.学校立足于服务苏州工业园区,辐射苏州及“长三角”地区的电子技术及信息通信行业,主要面向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群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在学校总的发展目标规划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省、园区财政及企业捐资,实训基地拟投入资金总额400万元,拟在二年时间内(2011~2012)建成高水平示范性“融合通信技术实训基地”。

3.我校拥有集阅览、借书、计算机情报收集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图书室,可满足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教学与科研对图书资料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周宁.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高素质通信人才的探索[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0,(3).

[2]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刘俊.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

[4]苏州金鸡湖双百人才政策[OL].http://tech.sipac.省略/webapply_szkj/default/.

第5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一、高级职业学校设有国立瑞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淡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台北县私立崇义高级中学、台北县私立复兴高级商工职业学校、桃园县私立成功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南强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开明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北县私立豫章高级工商职业学校等74所,以国立瑞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2]为代表,是一所位于新北市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瑞芳高工、瑞工。学校地址在新北市瑞芳区瑞芳街60号。创校于1934年。以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之机械电机电子及土木建筑之工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民国八十九年九月教育部公布学年学分制为主之工职课程标准起实施以课程标准调整设科,是一所培养基层工业技术人才的学校,以群科别进行分布:机械群设有机械科与制图科,电机电子群设有电机科、电子科与资讯科,营建群设有建筑科与土木科,实用技能班设有微电脑修理科、机工科、电脑绘图科、电机修理科,其中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是资讯科其具体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2]1.传授资讯技术之基本知识2.训练资讯技术之基本技能3.培育资讯技术相关实务工作能力4.养成资讯的安全工作习惯(二)培养方案[2]1.兼顾社会学生和知识基础2.由技职教育及学校教育目标引领规划3.落实能力本位教育,并进行全人教育4.因学习者的经验、能力与兴趣,力求适性5.统整学术和专业课程,重视生涯发展基础6.加强兴趣选修,提供科际整合和适性发展机会7.兼顾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三)课程规划特色[2]1.培养基本学科能力:据技职体系职校课程发展精神,开设课程着重基础学科的学习,一年级的课程大多是共同科目,培养学生基本学科能力以奠定以后学习之基础。2.发展人文与科技素养:高一阶段着重基本能力的奠定,制定计算机概论为必修科目,指引学生学习电脑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培养应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奠定进一步学习电脑科学的基础。3.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需求:生进入学校可依据自己的学习成就能力兴趣选择升学或就业目标,透过课程选修,实现自己的理想。4.重视终身教育理念:为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突飞猛进,本校开设课程安排,着重开设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及发展性的课程,以利于学生就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运用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使其适性发展,建立生涯发展方向,并能因应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5.注重课程的衔接:合台湾技职体系课程,课程注重纵向衔接及横向统整。二、专科学校目前台湾专科学校以五年制为主,二年制的学校不多,其中设有资讯管理科有国立台东专科学校,树人医护管理专科学校,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高美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圣母医护管理专科学校5所学校,以树人医护管理专科学校[3]为代表进行分析:是一间位于台湾高雄市路竹区的专科学校,它的前身是树人高级药剂职业学校,系教育事业家林朝家先生,于民国58年秋,为实践其经世济民志业所创,目前有11个学科分别是:护理科、物理治疗科、视光学科、应用英语科、应用日语科、资讯管理科、幼儿保育科、医学影像暨放射技术科、牙体技术科、职能治疗科、美容保健科,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学科就是资讯管理科其具体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学目标[4]本科发展以结合本校医护管理之特色,强化与本校护理科、物治科、视光科、医影科及牙技科之科际合作,并发展资讯管理特色,以实务导向观点,参酌资讯演变趋势、国内产业结构人力需求及学生能力,经过分析及讨论,归纳修正「系统与程式设计(助理)人员、「多媒体网页设计人员与「资讯(助理)管理人员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之产业定位,并以训练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与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之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为本科主要培育目标,并根据培育目标订定须修习之必、选修课程,期使学生完成学业之时,具备「能升学、可就业之学习成效。此外本科并配合学校改制升格技术学院之愿景,规划各专业教室之投资以尽速建立相关教研环境,以达成改制资讯管理系及增设二技、四技之中程发展目标。(二)培养方案[5]落实培育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及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之教育目标,本科举凡科务发展计画之拟定、课程设计、师资聘任、证照辅导及设备规划等,都朝向此目标方向努力。现兹将科重点发展特色条列如下:1、务实本位课程发展符合产业需求。2、鼓励在职进修研习提升教师素质。3、改善整体教学环境强化教学品质。4、鼓励参与专题竞赛建立学习自信。5、重视科际合作展现医护管理特色。(三)课程规划特色[6]因应资讯与科技不断创新,并考量结合地区产业特色,符合学校发展目标,本科课程已就资讯科技与管理基础发展整合性课程,将其结合为「管理知识、「资讯技术与「医护资讯等三类特色专长。课程则根据以下二方向进行规划:1.专长课程核心化:培养学生具备专长所需之基本核心能力及知识,训练学生熟悉资讯管理、资讯系统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与医护资源管理等。2.资管技能证照化:辅导学生参加规划之专业技能检定,取得国、内外资管相关证照以增进竞争力与就业机会。为能藉由上述课程规划方向培育学生未来能够在医护单位与企业中担任基层或中阶之资讯管理专业人才,以协助产业提昇竞争力,本科参酌产业需求、地区产业特色及本位课程。(四)核心课程设计[7]

二、技术学院

目前台湾技术学院设有网络工程专业学校有永达技术学院,大汉技术学院,和春技术学院,慈济技术学院,亚东技术学院,桃园创新技术学院,德霖技术学院,兰阳技术学院华夏技术学院,黎明技术学院,亚太创意技术学院,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共12所,本文以大汉技术学院[8]为代表,学校位于花莲县新城乡大汉村树人街1号,现有九大科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与环境资源管理系、电脑与通讯工程系、企业管理系、物流管理系、观光事业管理系、休闲运动管理系、休闲事业经营系、珠宝技术系,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系是电脑与通讯工程系其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9](1)培养电脑与通讯专业技术人员所需专业数学能力、科学原理与工程知识。(2)培养能应用所学原理及技术,进行实作和除错能力。(3)培养能团队合作,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培养沟通管理能力,并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及使命感。(二)培养方案[10]本系培育学生成为电脑与通讯技术应用之专业人才,课程设计为能力本位课程,以产业界所须之就业技能设计,同学接受此课程之训练即可获得就业所须之技能。此外课程中亦涵盖专业技能检定之理论及技术,以利同学通过证照检定,更为就业技能加分。特色发展模式:一、引进业界师资至学校授课,让同学取得第一手就业资讯,并透过产学合作机制,为同学建立合作厂商之就业机会。二、推展符合产业界能力之专业证照检定,并将证照检定内容融入教学课程中,以协助同学取得专业证照,并透过合作厂商,将取得证照同学之资料,公佈于人力网站中,为同学创造就业机会。三、以电脑技术结合通讯技术之专题制作成果,参加各类竞赛,以提升同学之升学及就业竞争力。(三)课程规划特色[9]本系课程发展以下列步骤进行,首先进行S.W.O.T分析,根据本系之优势、劣势、威胁点及机会点,再配合系科本位课程设计,订定学生就业之职业类别,并知悉业界对于该职业类别之能力需求,再依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之规划与设计,于课程实施后,收集教师及学生之回馈,再修正课程设计,本课程规划之目标希望培养学生之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实作能力及就业之竞争力。系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规划及检讨,电脑与通讯工程系的课程规划为三个模组:(1)通讯技术模组。(2)晶片应用与设计模组。(3)基础网路与程式设计模组。(四)核心课程设计[11]四、科技大学目前台湾科技大学设有网络工程专业学校有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国立勤益科技大学,国立勤益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南台科技大学,昆山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健行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岭东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修平科技大学,醒吾科技大学等46所,以建国科技大学[12]为代表,它位于台湾彰化县彰化市,前身为私立建国商业专科学校,建国科技大创立于1965年。1999年改制为建国技术学院,2004年改名为建国科技大学,学院系所有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系暨机电光系统研究所、电机工程系暨研究所、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电脑与通讯工程系;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资讯管理系;国际企业管理系设计学院:空间设计系、商业设计系、土木工程系;人文学院:应用外语系、运动健康与休闲系、美容系,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是工程学院中的电脑与通讯工程系其专业特点分析如下:(一)教育目标[13]1.培育计算机与通讯专业知能,训练业界所乐用之人才。2.扩展跨领域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具备实作技能,解决实务问题。4.健全人格发展,涵养职场伦理。(二)培养方案[13]1.本系设立宗旨在于配合国家资通讯科技、计算机网络、电信自由化后之发展与人才需求,以培养专业之计算机与通讯人才为目标,并致力于相关领域之应用研究,期望为台湾中部地区提高计算机与通讯产业之竞争力2.强调通讯与计算器系统整合,尤其着重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无线通讯技术、射频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3.专业课程与硬件规划上以建立实务技能教学环境为重,辅以基础理论和工程伦理教育,藉以提升学生素质,强化就业能力并兼顾升学需求。(三)课程规划[14]本系在电脑与通讯的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内容专精不失广度、理论与实务并重、课程结构层次分明,对于学生取得证照与实务训练极有帮助。其中,网路电话、网路安全、电脑程式设计、卫星定位与数据广播、射频辨识技术(RFID)、嵌入式系统、电信工程技术等课程,顾及了市场发展趋势及产业需求。本校和工程学院亦制订有跨领域学程,可提供学生多元选择,例如资通讯学程、防灾科技学程。此外,为因应社会多元发展以及培育学生在非专业领域之人文素养,在共同必修通识课程中规划有人生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语文类科及其他类科等五类供学生选择。(四)核心课程设计[15]

三、结论

第6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不但需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创新,提高广播电视工程质量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这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目标。

一、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短缺,网络线路老化,技术改造滞后

在现代化网络信息发展时代,广博电视工程技术必须面向网络化发展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且需要有高品质的网络线路为依托,同时也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为基础。但是在现阶段,从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网络建设方面来看,其建设资金缺乏,没有财政拨款,多数是依靠节约以及日常经费来进行广播电视工程网络的建设,这些往往难以满足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的需求。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传送线路存在光缆以及电缆线路的外露现象,在长期风吹日晒的情况下,这些光缆以及电缆经常会出现破损以及老化的现象,这些都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在广播电视工程网络技术方面,也缺乏技术水平不够的现象,很多地方都缺乏专门的负责机构,不利于后续的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2、干扰问题

在现阶段,卫星是广播电视工程进行各类信号传输的中转站,也是现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利用卫星进行信号的传输,不但传输距离较远,且覆盖的面积过大,要求有较大的容量,因此在实际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已经长存在信号干扰问题。当前点对面的信号传输方式是我国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最多采用的方式,在技术方面存在处理不当的现象,导致信号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通常情况下,电磁场辐射以及电容性耦合等是经常见到的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中常见的干扰。

3、高素质人才匮乏,建设队伍水平较低

广电网络建设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事业,需要组织和动员一批专业素质能力较高、业务水平突出的人才队伍去进行建设,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很多地区的广电网络建设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能不扎实,建设经验不丰富,这些都有可能是广电网络建设的隐忧。另外,广电网络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人才,这就给我们的建设主管单位提出了要求。在建设过程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很多项目建设的质量存在问题,并且给后续的网络使用提出了考验。

二、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应对措施

1、疏通资金支持渠道,整合技术结构,保障硬件供应

面对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国家广电总局以及当地政府加强对资金渠道的开拓以及疏通,保证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资金,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质量。广播电视作为大众精神文化传播以及发扬的主要方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因此必须将广播电视工程资金作为主要行政工作来进行。同时,需要提高硬件设施供应以及保证,提高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材料。包括改造以及升级老旧的电缆线路,可采用新的光纤线路,为了防止线路的破损,需要进行埋深处理。

2、加强卫星抗干扰研究

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干扰问题,需要加强对地球站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现阶段,接收天线以及卫星波束之间的覆盖区,多采用卫星看干扰技术,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对于覆盖区域之外的信号干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目前来看,卫星中转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信号传输主要手段,由于卫星传输其覆盖面积广、传输距离短以及容量要求大等本身特点,因此其信号传输过程中干扰问题不断。卫星地球站抗干扰技术作为一种有效解决信号传输干扰问题的方法,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受到外界信号干扰之后,卫星地球站抗干扰技术能够将卫星转发器内接收的干扰信号迅速减弱,从而保证了上行的发射功率,减少了外界的信号干扰。

3、建设高素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因此引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这个方面来看,一是要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制定激励以及提升机制,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二是引进高素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打造一支符合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规范性高素质专业队伍。三是重点抓住专业人才问题进行解决,建立单独的人才管理机构,审核、考察以及培训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做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水平。

三、结束语

上述分析仅是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存在的某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除了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干扰问题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其他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试论广播电视在多媒体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

第7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自动化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广泛运用。在供电公司的运营过程中,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其成为了一项在配网中的管理技术,优势日益凸显。新时期,为了更有效的加强继电保护和安全运行,需要极大提高调度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提升配网自动化系统使用的安全性,防止因误操作等发生的配电事故。此外,要注意配网自动化设备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增强电源线路标准化,加大对安装质量、系统调试等主要环节的管控,减少故障电流检测不准、设备缺陷等引起的问题,真正实现配网自动化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一、目前供电公司配网自动化的管理情况分析

我国的配网自动化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在供电公司实际运用与不断探索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解决了原有配电网络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配网自动化的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保障工作相对到位。供电公司的管理开始逐步重视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推广自动化技术运用,完善与配网自动化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日常工作中还要对管理机制做相应调整,工作效率才能进一步提高。例如在电力企业中,设置一个独立的配网自动化管理部门,由配网自动化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实现更加专业高效的管理。使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建立健全,设备安装部门与维护检修部门,还有专门的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要分工明确,责权利相对明晰,这样便于工作整体的开展。还要阶段性的实现统筹规划工作。在配网自动化建设中,供电公司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核心技术,予以较多投入,避免将过多人力物资集中安排到一个工程上,同时,根据地区间经济的差异,将闲置的电力资源分配到急需的地区,做到因地制宜的开展配网自动化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供电企业要综合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供电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完善配网自动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人才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员工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企业也应鼓励员工学习,同时,也应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并辅之于相应考核,成为员工晋升的考核内容之一。供电企业间还应组织互相学习的交流活动,亦或邀请国内外著名的配网高级人才进行授课讲解;二是供电公司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三是鼓励优秀专业人才投身配网自动化建设一线,解决建设实践中的问题。

(二)增强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制度基础

(三)增强配网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应用

配网自动化建设工程复杂,不可能面面俱到。本文从供电公司管理出发,着重讨论设备安装、停电应急、配网自动化建设终端设备的安全管理这三个方面技术处理。

1、设备安装

例如在TA设备安装时,如果是开口型TA安装,务必确保连接处闭合紧密平整,用环形冷压端子,链接牢固,避免TA掉落;TA安装的位置不要太靠近电缆头侧,避免电缆放电时,通过TA地线导致接地。

2、停电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负责人员,应当做到逢停必检,结合配电自动化建设,开展配电房变压器等高压设备的清扫、检测、检修等工作,避免多次停电。利用发电车、旁路作业等技术手段,可以缩短停电时间,利用合环转供电,缩小停电范围,尽可能保证配电安全运行。

3、配网自动化建设终端设备的安全管理

①确保配网自动化设备不受暴雨、暴风、雷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关闭处理自动化过程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透风条件;

②为做到终端设备的防潮,可以在施工阶段,对接线端和电路板,灌注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保证配网自动化的安全运行;

③在终端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对出厂设备各项数据的严格分析、校对;

④保证配电网室和井道的封闭,防止受到动物的破坏;

⑤用防火泥做好安全保障,特别注意通风散热。

(四)增强配网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与维护

供电公司管理中,要从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点多面广、人员涉及广等方面进行考虑,还要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列入管理范畴,这是配网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关键。在配网自动化系统应用时,终端设备提供数据支持,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整个系统应用要实现数据的实时统计与汇总分析。另外,还要对系统实施定期维护管理,首先进行设备巡检与维护,确定专门人员,组织业务培训,规范业务流程,定期组织维护工作。其次进行通讯光纤维护工作,还要对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实行及时统计整理,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对于供电公司业务较少的情况下,亦能将业务实行外包。最后根据具体的城区建设变动,以及相关设备更改,要做好数据导入和运行维护。

(五)加强人员管理实现相关人员的科学调配

第8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核心课程 网络教学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31-02

网络教学平台是在线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基础性技术平台,是开展网络教学必备条件。随着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在不断加速,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正在不断完善的新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整合,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开展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建成了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数字电路分析与制作、电工基础与技能三门网络课程,促进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其特点是概念、定律、定理较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感兴趣,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先将课程相关知识传授于学生,然后再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验操作分离,课程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率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课程中概念、定律、定理表现得更为直观、形象、生动,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因此,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是解决学生学习差异化的途径。中职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学生的知识基础存在着差异化,学习能力差别也非常较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得部分学生未能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进而造成学生上课无法专心听讲,进而成为“学困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开展有效的学习是消除“学困生”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前提下,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可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弱点选取合适的时间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复习,通过“线上学习”来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

二、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目前,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课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学课程教学中,而在中职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程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传统的网络课程开发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展示,缺乏教学设计,不能引导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职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比较弱,与大学生认知特点间的存在差异,中职学校网络教学课程的建设不能照搬大学的模式,而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加大教学动画、虚拟模型、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等具有较强交互性和指导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具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特色、满足教学需要和符合当前中职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的网络教学平台。

(一)开发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根据“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遵循“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课程建设思想,依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按“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路,按照项目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能力训练带动知识学习的思路设计教材结构,以常用电子小产品安装或生活常见的典型电路安装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以电子小产品制作为主线,以单元电路为基础,以实施理论一体化教学为中心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整体,知识和技能并重的原则开发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材。

(二)建设与教材配套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发与教材配套的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课程。网络课程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由课程标准、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库、三维虚拟实训、积件学习、项目实训、教学视频、微课教学、在线测试、讨论区等模块组成。具有以下特点:

1.做学结合,理实一体。设计与生产生活、工程技术有关的应用性实验和实训项目,构建由“单元电路实验一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组成的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融合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整合。通过项目化教学、任务式驱动,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基础知识,在学中练基本技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2.资源丰富、易用易学。网络课程具有丰富的立体教学资源,配套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配备多媒体课件、积件学习、微课教学、教学视频、在线测试等多维度教学资源,突出中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强调在项目引领下,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教师可利用网站资源方便进行备课和开展混合式教学,使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两种方式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学生可以全天候进行课程学习和训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虚拟仿真,对接岗位。与教材配套的三维虚拟仿真网络实训平台对接电子企业生产岗位及工作流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元器件检测、产品安装、电路检测和调试及电路故障排除能力。根据电子产品安装的工作过程和循序渐进特点,每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均由电子元器件挑选、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安装、电子产品测量、产品功能展示、产品通电测量、产品故障检测七大模块组成。教学软件交互性强,学生在W习过程中可根据操作步骤提示进行练习,亦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项目和模块进行反复练习,突破时间、空间和实训教学限制。每个模块都具有实时评价功能,将虚拟仿真、练习和考评融合起来,可让学生能及时检查知识或技能掌握的情况,轻松高效地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基础。如在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的电子元件器识别与检测教学中,学生可在课前带着问题登录到网络教学平台中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网络课程,学习相应的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的微视频,然后经过课堂的讨论交流、总结后,再利用“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三维虚拟仿真软件的电子元器件挑选、电子元器件检测两模块进行操作练习,进行实时测试考评。对于没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方法的学生,也可利用这两个模块的帮助功能学习元件选择和检测的方法,再进行考评,其教学过程为“问题提出―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课堂再现―在线操作―评价测试”。

模拟电路分析与制作、数字电路分析与制作、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不仅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而且也是其他电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不仅适合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使用,而且适合在电子技术应用相关的专业群、机电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群及其他非类电类专业电工知识及维修电工上岗证课程的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在广西机电工业学校 2014 级和 2015 级的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专业中使用,其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促进了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易卫国.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6(20)

[2]黄小玉.高职金融类与理财类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建设[J].知识经济,2016(12)

第9篇:电网建设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技术、谐波、电磁干扰、等电位

1、前言

智能建筑产业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建筑物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共同促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这些弱电系统的设备耐受电压较低,如电子设备耐受电压为5V,微电子设备耐受电压只有1.5V,这些设备过电压、过电流的能力差。信息系统设备(包括缆线)在遭受雷害和电磁干扰(如地电位升高、磁耦合、电耦合和电磁耦合等)时,必然会使信息系统中的设备、网络和布线将遭受感应过电压和电磁干扰的危害;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相互间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日益严重,大量的运行和实践证明,电磁干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智能建筑需要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除了业主之外,设计师、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造智能技术及电气技术众多专家一起密切合作才能得以实现。 “弱电较弱”正是指在智能建筑中,整体弱电系统工程是建筑电气工程中较薄弱环节,无论是技术力量、人员素质、设计与施工、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监理等相对较弱。这对我国的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是很不利的。

2、网络与布线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

但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与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与BAS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

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我区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我市的智能建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3、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刊物2004年第5期“谈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一文中写到“事实上目前有60%的智能建筑是瘫痪的”,其原因一是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Lon Work协议是非常完善的控制面层的总线协议,它有完善的七层协议,BACnet协议则是系统集成层面的协议标准,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系统集成当然很困难;三是中国的物业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厂家在还能运行,一旦厂家支持不在时,系统很可能瘫痪“。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XJJ002-1999、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新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

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容易,与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与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4、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