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农贸市场商业模式

第1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商贸企业;价格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3-03

2007年以来,商务部提出并逐步推进“农超对接”新型流通模式,这不仅能够优化生鲜农产品产销链路,也为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从目前农超对接运行的现状来看,商贸企业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价格稳定作用并未得以充分发挥,个别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异常波动现象仍然存在,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市场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生鲜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生鲜农产品同农业生产、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生鲜农产品价格状况不仅影响生鲜农产品生产者经营收入、生产积极性及居民生活成本,更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运行。生鲜农产品具有时效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因此生鲜农产品的价格生成更依赖于其流通渠道内的竞价机制。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流通中介,如“经纪人”、批发商从农户手中收购蔬菜卖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最后转售给消费者的传统模式。二是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者手中采购农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的“农超对接”模式。农超对接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流通环节,实现起点生产组织与终点销售组织的直接衔接,降低了农产品流通费用。但从目前我国生鲜产品销售状况来看,超市中销售生鲜农产品的比例只有30%左右牟璇,“永辉超市 生鲜食品 独树一帜”,每日经济新闻,20111204期第3版。,传统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主渠道地位依然存在。

在传统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价格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并在市场相关因素影响下由供需双方自由竞价形成。传统模式下的价格形成机制体现出自主性及受利益驱动的特性。而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交易价格主要包括采购价格及再销售价格两部分。首先就采购价格而言,在当前的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的采购价格普遍采取超市定价采购方式。即超市方与生产者或合作社组织事先签订商品采购协议,而生鲜农产品当日具体采购价格则由超市方以批发市场交易价格为参考发出短期采购报价,进而向符合采购要求的生产者或合作社进行产品采购。而超市对于再销售价格则通常采用零售市场参考定价法或成本加成法进行定价销售。从目前运行实际来看,农超对接过程中的价格形成已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1价格形成有限竞价化

目前农超对接过程中,超市为保障需求的满足,大多与农民生产组织建立起一对多的协议合作关系。尽管农超对接价格由对接主体间协商确定,但由于一对多合作关系的存在,使得实际农超对接价格往往是超市或农民生产组织在进行多家比价后形成。这就使得农超对接价格在有限范围内竞价生成。

1.2价格制定自主化

在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或农民生产者按照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具有充分的自主定价权。

1.3对接价格可调控化

与传统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相比,农超对接价格在有限渠道内竞价生成,便于克服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供需异常失衡、市场信息不透明、流通中介不合理推高价格等市场失灵现象。

由此可见,在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虽然也产自于渠道内的竞价,但由于受到农超对接协议的约束,生鲜农产品价格受渠道外因素影响相对较弱。特别是在近几年农产品资本化倾向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超对接,推动商贸企业参与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具有可行性。

2当前商贸企业在参与稳定价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食利型经营模式占主导,商贸企业价格塑造能力低

多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不用承担任何经营风险的食利型经营模式。生鲜农产品在许多商贸零售企业里的经营也同样如此。一般而言,生鲜农产品在大多数超市中的经营效益比较低,许多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纯利润率不到1%,其作为“聚客品”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当上游产业链价格上升压力加大时,零售企业迎势抬高生鲜农产品零售价格;当产品价格回落时,零售企业则顺势降价促销。这就导致不少商贸流通企业把创收来源放到了生鲜区域场地费、赞助费、条码费等不合理费用的收取上,致使零售企业几乎成为商品卖场的“二房东”,把各种经营风险推向上游生鲜农产品供货商或下游消费者,其所承担的经营职能及议价职能日渐衰弱。转变商贸企业食利型经营模式,提高商贸企业价格塑造能力已迫在眉睫。

2.2生鲜农产品对接销量低,商贸企业价格主导能力弱

近年来,我国商贸企业的农超对接工作逐步展开,但成效仍显不足。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普遍偏低,被调查的42家零售企业中该项指标普遍不足15%,无法真正发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作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首批“农超对接示范项目”[EB/OL].省略fa.省略/viewArticle.do?method=viewArticle&id=ff8080812ffb71a30130b5d723980425(2011-06-23).。这就造成商贸企业尽管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过低的对接量使得其大众菜销售不得不以农贸市场价格为参考进行销售定价,而只有少量的精品菜才按照成本加成的方式进行自主定价。可见,我国商贸企业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农贸市场销售价格影响,价格主导能力偏弱。

2.3入超生鲜农产品销售价格优势减弱,商贸企业价格公信力大打折扣

随着农超对接工作的逐步推广,国家对商贸企业的扶持力度相继加大。2009年经批准并验收合格的农超对接项目原则上按200万元标准给予支持,其中超市或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或配送中心项目可按150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持。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贸企业加快农超对接项目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农超对接运行一段时期后,人们对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公信力却开始下降。“农超对接”中,虽然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价格卖得并不高,但这些生鲜农产品一旦进入超市,如何定价、定价多少,都是超市说了算。在“利益”驱动下,超市卖高价是很自然的事情,以致于部分超市对接产品价格甚至比农贸市场还贵。由此导致部分业内人士也发出了超市赚多了的呛声信息时报.农超之间,还有一公司赚了钱[N].信息时报,2012-07-20(A4).。可见,这些商贸企业一方面既获得国家的农超对接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借助农超对接的低采购成本高销售价格获取较高的利润,形成双重获利。而对接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与传统渠道价格的反差现实,已使得这些商贸企业的价格公信力大打折扣。

2.4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发展缓慢,商贸企业价格自控能力有限

实现纵向业务延伸是上下游企业间保障商品供给数量及价格稳定的有效途径。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商贸企业的对接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联营式农超对接,即农户自己种植蔬菜,与商贸企业签订供销协议;二是商贸企业自营式对接,即商贸企业同农户签订蔬菜种植合同,进行订单式蔬菜产销。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农超对接方式主要还是采取联营式农超对接方式。尽管发展超市自营式对接有助于推进超市展开订单生产,但出于跨业经营风险考虑,大多数超市的自营式对接直采比例很低。据笔者对石家庄大型连锁调查了解,目前展开自营式对接的商贸企业少之又少。而在现有已经开始摸索自营式对接的商贸企业中,展开订单生产的蔬菜品种也非常有限,仅有1~2个蔬菜品种,自营式对接销售占比极低,超市的自营式对接仍处于尝试阶段。可见,通过上下游业务延伸的方式来控制生鲜农产品价格的能力仍然有限。

3推动商贸企业参与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建议

3.1改进商贸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塑造能力

从目前商贸流通企业生鲜农产品经营实际来看,改变食利型经营模式,提高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塑造力已迫在眉睫。对此,一是要加大政府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商贸企业农超对接行为,制止对进超农产品乱收费、压延货款等不合理经营行为;二是要推动商贸企业强化生鲜农产品采购管理,加强对生鲜农产品采购人员的培训,按生鲜农产品类别明确采购方式、采购程序,严格生鲜农产品采购的质量控制;三是扶持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建设,推动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功能,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四是要推进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经营销售的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管理、数据挖掘,精确掌握企业生鲜农产品销售能力,以便合理制定生鲜农产品的采购数量,严格管控生鲜农产品的不正常损耗。

3.2推动商贸企业参与构筑生鲜农产品产业链,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主导能力

商贸企业在生鲜农产品经营销售过程中易受到传统模式影响,而通过构筑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则有利于减轻商贸企业受外部渠道、外部资本冲击影响,有利于通过稳定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内价格来提升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的价格主导能力。具体来说,一是要优选商贸企业,推动打通和完善从“田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生鲜农产品产业链,从田间生产、采后加工、物流配送到生鲜终端销售的产运销生鲜网链;二是要在农超对接协议基础上,推动商贸企业与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投资、互派管理人员,从一般合作向战略提携发展;三是要推动商贸企业协同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共同打造生鲜农产品产业链信息平台,实现生鲜农产品采购信息、物流信息、销售数据在产业链信息平台的共享,推动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的协调一体化运作;四是要推动商贸企业与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共同建立并完善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内利益协调机制,明确产业链内生鲜农产品价格传递机制、货款交割机制、业务衔接机制等内容。

3.3完善农超对接商品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制度,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公信力

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公信力降低主要还是在于政府关注了农超对接渠道的建立,却忽视了对农超对接商品销售价格的监督检查。农超对接通过减环节、减费用的方式,能不能将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延伸到终端消费者,则完全取决于商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要扭转这一现实,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农超对接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制度。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农超对接商品销售价格检查机制,推动生鲜农产品销售部门建立对接产品销售价格备案制度,定期向物价管理部门汇报生鲜农产品对接销售价格构成,同步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价格横向测评制度;二是要完善农超对接扶持机制,改变以往农超对接按项目扶持方式,建立农超对接财政资金扶持同对接产品销售额相衔接、同对接产品同期价格总水平相衔接的扶持机制;三是要强化民生领域价格监管,维护群众价格权益;四是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实现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与价格整体发展水平相结合,物价部门专项检查与商贸企业管理相结合,社会监督与规范运作相结合。

3.4引导商贸企业发展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自控能力

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有利于保障农超对接顺利进行,从而稳定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是短期内提升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自控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此,一是要在完善农产品流通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商贸企业自营式对接采购,先试点、后推广;二是要依托商业金融信用体系,建立农户、合作社、银行、超市四方信用评价机制,加强对各类涉农合同主体的日常监管和农户行政指导,提高订单农业履约率,有效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三是要扶持对接超市订单农业事业发展,特别是以当地蔬菜产品为销售对象的大型连锁超市,发展长期稳定的订单,鼓励超市涉农业务展开;四是要以争创“守重农户”为抓手,在涉农企业、订单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农户的评选活动,激发农民和涉农企业开展订单农业的热情,全面推动订单农业进一步发展;五是要推动建立“订单风险基金”,并采取引导、指导、监察等措施,给订单农业一个较为宽松、适宜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牟璇.永辉超市 生鲜食品 独树一帜[N].每日经济新闻,2011-12-04.

第2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业;城乡流通网络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3-0069-05

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问题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基础上,通过加强城市和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有效整合和无缝隙的对接,建立城乡互通的流通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来实现城乡流通体系的相互衔接和运行,保证城乡商贸流通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通过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产业资源的统筹配置,保证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促进工农业的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流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迅速,但因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较大,制约了流通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就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商贸流通体系若按商品不同可以分为工业品流通体系(可以细分为: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和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按区域可以分为城市流通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流通体系是由流通主体(流通组织)、流通客体(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方式、流通渠道等要素所构成。影响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在因素是指影响城市和农村各自流通产业发展的自身因素。主要由城乡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流通组织化程度等因素所构成。而外在因素是指影响城乡流通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由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所构成。

近年来,从内在因素看,河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其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日益显现。这不仅促进了城乡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进程中,农业产业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推行,提高了河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促使农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加速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农产品。同时,还极大地解放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城镇劳动力的流入,也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流通组织是实现商品在城乡之间流通的经济实体,其规模的大小、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一大动力。流通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从外在因素看,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是在市场作用与政府行政力量干预的双重力量下进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城乡资源配置与流通产业发展起基础性支配作用,同时政府也借助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间接方式参与城乡流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流通组织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可以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实现商品交换,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等促进城乡流通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城乡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条件。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市场提供规模更大、品种更为多样的商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贸流通的发展,实现商贸流通产业升级,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如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观念不断改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成为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助推器。

二、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

1 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河北省城乡市场发展迅速。城乡商品市场的数量大幅增加,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立一批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各种综合市场;传统的城乡集贸市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期货市场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2009年,河北省商品交易市场共401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728个,生产资料市场286个。随着市场数量的不断增加,交易额迅速增长,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2009年,商品交易市场当年成交额52090130万元,当年投资额73494万元。其中:消费品市场当年成交额44607685万元,当年投资额627719万元;生产资料市场当年成交额7482445万元,当年投资额107225万元。2010年,商品市场成交额5933.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为4125.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2.2%。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21.8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1%。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203.0亿元,增长19.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618.8亿元,增长16.3%。城乡农村市场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发展。

2 城乡市场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改变。河北省城乡市场交易方式原来主要是由现货交易方式为主。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方式既有现货交易,也有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仅在城市推行,而且也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在零售领域,传统百货业态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彻底改变,新的零售业态正在出现。根据《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零售业分为食杂店、折扣店、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17种业态。其中现代百货、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业店和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在城市快速发展,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开始走进农村。

3 流通组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河北省流通组织现状看,城市流通组织主要以流通企业为主体,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为辅。而在农村,大量的个体商人也是组织农村流通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农产品运销大户已经承担起组织商品流通的重任。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12年底,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发展到近万个。流通主体多元化发展,适应城乡市场的需要,促进城乡商

品的流通。

4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购买能力提高。根据《河北经济年鉴》和河北省政府2012年1月9日提交的《关于河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可以看出,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增幅较大。2011年,河北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9591.91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2.23元,增长12.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6%,转移性收入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20元,增长19.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9.0%,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0.1%,财产性收入增长13.1%,转移性收入增长23.2%。同2005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9185.14元,增长了100.86%,年均增长16.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38.36元,增长了104.50%,年均增长17.42%。从收入上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见表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乡流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河北省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流通组织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流通组织是流通的主体,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进行转移的社会载体。包括流通实体组织和中介组织。从流通实体组织看,城市流通主体主要以中小流通企业为主。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外流通企业的进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商贸流通企业不得不将企业重点放在争夺城市市场份额上。加上进入农村市场物流成本高,盈利空间小,也是一些流通企业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的原因。众多的小型零售企业因缺乏整合,过度分散,规模和实力难以扩张,竞争力不强,进入农村市场困难较大。目前农村流通实体组织主要以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零售网点少且比较分散,营业面积比较小,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条件较低,经营范围有限且比较雷同,主要以小食品为主,经营的商品缺乏质量保证。农村中小型连锁企业刚发展起来,经营规模比较小、配送能力差,还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虽然河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但因规模较小且实力较弱,致使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覆盖率较低。城乡流通中介组织发展比较滞后。流通中介组织缺乏整体规划,发展不平衡。其组织管理比较松散,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些流通中介组织缺乏道德意识,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技术匮乏,参与流通的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流通中介组织灵活性差,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流通组织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是导致城乡流通不畅的重要因素。

2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较缓慢。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是完善城乡流通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流通方式是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的总和。从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较快,促进城市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效果比较明显。与城市相比,尽管政府采取各项措施来推动农村现代流通方式的实施,但由于受资金、收入、消费观念等多因素的制约,连锁经营、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建设比较缓慢。农村连锁经营中“连而不锁”现象比较普遍,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完善,普遍存在着销售网点多、面广、分散、量少、利薄等问题,物流供给能力不足,难以保证商品的供应。物流发展缓慢制约了城乡商品的交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比较缓慢,难以为商贸企业提供各种有效信息,影响了市场的扩大。另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导致现代流通方式的推行和“万村千乡”等工程的实施比较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流通体系的建设。

3 零售业态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农村零售业态比较单一。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的出现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而改变的。其受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及零售企业的物质条件等约束。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零售业态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同步。从城市零售业发展看,在百货商店等传统零售业态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店和专卖店等一些新的零售业态。这些业态的发展,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城市消费者需求,而且拉动了整个流通业的发展。由于新的零售业态刚刚兴起,在广大农村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目前,农村主要发展杂货店、连锁便利店和超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等条件的改善,会有更多的适合于农村零售业发展的零售业态出现。零售业态发展的不足制约了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影响到城乡商品的双向流通。

4 城乡流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在城乡流通体系建设中,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流通产业发展重要问题之一。农村同城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更加显著。政府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更偏重于城市,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市场建设总量偏低。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从数量上看河北省农村批发市场还远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农村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县(市),在乡镇和村建立批发市场还很少。从质上看,农村批发市场发展不快,效率不高。交通、仓储和通讯等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交易结算、信息服务和质量检测等配套服务设施比较缺乏。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缓慢,配送效率低。加快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三、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政府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

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将其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联系起来,促使流通产业快速发展。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物流业及流通业的发展,河北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些相关文件。规划中明确了河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等,为河北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业的投入,适当向农村倾斜。重点投资于城乡交通、通信、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和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上。2011年,河北省财政支出74.3亿元支持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补贴20.4亿元,支持家电下乡等工程;投入3.8亿元支持农超对接、新网工程等项目。完善对城乡流通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河北省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安排商贸流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在市场准入、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都明确了扶持政策,支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发展各种城乡零售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

商贸企业应根据城乡市场的不同特点和条件,选择不同的零售业态,使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专卖店、超市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

的需要。大力发展城乡连锁经营。积极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连锁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继续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之作为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双向流通渠道的重点工程,带动城乡商贸流通业整体经营效益和实力的提高。加快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和村社便民商店建设,搭建日用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进村,农产品和废旧物资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积极支持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在社区设立连锁商业网点,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改造和建设不同类型商业社区商业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安居条件。大力发展城乡电子商务。根据《河北省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河北省省级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要全面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流通大户电子商务的应用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为了实现此目标,必须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站建设,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建立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加快城乡物流的发展。根据《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要突破2 500亿元,年均增长14%,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3%。第三方物流市场份额占全部物流市场份额比重达到40%。培育壮大3~5家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物流企业,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降至17%以下。逐步建立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大对城乡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强对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城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信息平台,完善商贸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在加快商贸流通企业自身配送中心建设的同时,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培育和壮大城乡物流企业主体、支持批发市场完善物流服务功能。

(三)提高城乡流通组织化程度,提升竞争力

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流通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引导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2010年,河北省进入中国零售百强的企业有石家庄北国人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百货大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邯郸市阳光百货集团总公司、河北保龙仓商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和河北保百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省市相比,2010年河北省只有石家庄北国人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规模1619223万元,门店总数100个)、唐山百货大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规模501826万元,门店总数10个)、邯郸市阳光百货集团总公司(销售规模381000万元,门店总数89个)三家进入中国连锁百强。百强企业大多在发展城市流通的同时,在农村建立连锁门店预计到2015年,力争有8家零售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5家零售企业进入全国连锁百强,5家零售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打造本土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实现强强联合,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加快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对传统合作组织的改造,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中介作用。继续实施“三进工程”,借助政府工程,加快“新网工程”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系统联合。搭建流通网络建设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经纪人带头作用。

(四)加快城乡流通网络布局一体化,实现城乡流通协调发展

在规划流通网络时,应将城市流通网络和农村流通网络统一规划。统筹规划市中心城区商业区、县市城区次中心商业区、城镇和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的城乡双向互通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培育大、中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石家庄、唐山等省域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逐步实现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升级,提高辐射能力;做大做强保定市、邯郸市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业,发挥产业集聚功能,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流通次级核心和传递枢纽。加快建设新兴城市商业,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县(市)商贸流通业。京津地区,以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县为基础,建设京东新城商业区;以涿州市为基础,建设京南新城商业区;以怀来县、涿鹿县为基础,建设京北新城商业区。在环渤海地区,加快建设曹妃甸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乐亭新区,打造滨海新城等商业区。健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使超市农产品直采比例达到50%。每年要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 000个,争取到2015年农家店覆盖全省100%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批发配送中心、中心镇为配送结点、乡镇和村社为销售终端的农村现代流通经营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德化,城乡二元流通体系与市场异质性[J],中国流通经济,2010,(3):63-65

[2]杨伟,城乡商贸双向流通战略的可行性研究[J],市场论坛,2009,(11):49-50

第3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一、重新审视和认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指出,关于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战略措施;关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等,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创新支撑点。

(一)商贸流通业是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问题。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服务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支撑和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载体,是实体经济中与商品交换直接关联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为第一产业提供服务的农产品流通业,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工业生产资料(资本品)流通业,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消费品流通业。从专业化、社会化角度考察,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第一、第二产业自我衍生、自我服务的自设采购、分销、物流服务机构,也包括第三产业中专门从事采购、分销、物流活动的服务机构。

在新时期,流通产业的内容已经远比狭义的商业要丰富得多,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流通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现代流通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绝不仅限于自主创新能力,还在于流通生产力也发挥到了极致,进而带动了本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市场化、竞争性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强大的天然功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形式的“财富的闲置和浪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经济节奏、消灭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已成为新时期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商贸流通服务业问题首先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重要理由。

(二)商贸流通业对服务“三农”和扩大内需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和有效措施,因此现代商贸流通既是发展的问题,又是事关民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构建城乡一体化交换体系和畅销体系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突破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下,刺激国内消费显得尤其重要。商贸流通不仅是促进内需的主力军,同时在促进其它相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也有很大潜力。现代流通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扩大就业、保障消费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判断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商贸流通业进步明显但又面临着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商贸流通业健康推进。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三产服务业全面发展,商贸流通业有了长足进步,商贸繁荣、消费增强、流通活跃,全县初步形成了四大专业市场体系,连锁配送、专卖店、大型商超等新兴商贸业态起步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年保持较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54.33亿元,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18.47亿元,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31%,对发展地方经济和便利群众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1、流通主体规模偏小,集约程度不高。从流通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看,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小企业和个体商户是流通业的主体,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占较高比重。全县限额以上流通企业销售2007年12.46亿元,仅占全县社零总额的23%,全县副食品流通主体近3000多家,但真正实行连锁经营的不到200家。

2、专业市场提升不快,辐射能力不强。与周边城市比较,我县的几大专业市场发展不快、辐射能力欠缺、产业拉动能力不强,与周边的海宁皮革、桐乡羊毛衫、余姚塑料等专业市场有着较大差距。

3、吸引消费能力不强,高端消费外流。嘉善引以为傲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发展三产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上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劣势,由于紧邻上海、杭州,高速公路、跨海大桥的交通设施的便利,“通道经济”“洼地效应”比较明显,非但不能吸引外来的消费,本地的高端消费反而大量外流。

4、农村市场开拓不够,统筹发展不够。尽管近几年通过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我县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农村流通体系格局,但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消费购买能力小而散,物流配送运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全县农村市场仍然存在着流通网络拓展不够,有规模、有实力、着力参与农村流通的龙头企业不多,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农村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还是比较薄弱,农村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我县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商业人才短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流通规模与总量不相适应,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仓储运输设施相对缺乏。商贸流通领域了解现代流通方式、熟悉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短缺,导致流通现代化发展迟缓、水平较低。

(二)商贸流通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县正处在着力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日益重视,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县委县府把提升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发展战略来抓,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对商贸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应该说大大增强,政策环境将持续向好。

二是流通产业格局不断变化,新技术、新方式广泛应用,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当前,流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流通产业正成为创造需求、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服务“三农”的重要推动力。商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零售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是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小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为扩大消费、提升消费能级增加了源动力。同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

三、根据科学发展要求,梳理把握商贸流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经贸部门负责主管的全县商贸流通工作,总的方向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流通产业调研,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我县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力度,积极培育商贸新兴业态,大力提高现代经营和管理水平,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建设,切实增强嘉善商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流通体制。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我县商贸流通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应着重把握三个方面:

(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商贸发展规模和质量。

按产业升级的要求推动商贸流通业,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的眼光研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要解决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大、总量偏小,聚合辐射能力不强的问题,促进商贸产业规模化、组织化,要不断改变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新兴业态发展缓慢的问题,切实提高流通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在完善和提升现有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品牌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开展资产重组和行业合作,培育拥有品牌、主业经营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商品销售超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逐步改变我县流通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的局面。

二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流通技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配送作业自动化,逐步实现商贸运作和管理专业化和程序化、标准化。切实把发展信息化作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使其成为流通信息化的基本载体,加快建立包括有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营销和管理系统等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努力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

三是加快推进工贸联动。嘉善作为资源短缺的区域,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工贸的有机结合与联动发展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发展道路。要以我县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有利契机,积极培育“以工促贸,以贸引工,工贸联动”的发展模式,推动商贸业和加工制造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要重点培育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加强本地专业市场与主导产业的融合,比如针对嘉善木业产业大量需求的原木,亟待规范、整合原木销售市场,又比如规范提升陶庄废旧金属市场,延伸产业链,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推进。要扶持商贸公司,制订出台商贸公司政策,重点培育工业原材料、设备、产品的商贸公司做大做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建立行业网站开展网上交易,完善我县天凝植绒、西塘纽扣、杨庙纺织和陶庄五金机械4个特色产业创业园的功能,进一步促进产业提升。

(二)围绕“以人为本”核心,突出长效管理,着力保障肉食品消费安全。

作为生猪定点屠宰和肉食品质量安全的牵头部门,在规范肉食品市场秩序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引导发展统一配送、加大私屠滥宰打击力度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距离,肉食品消费的不安全因素还继续存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围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继续下大力气狠抓肉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促进全县社会和谐稳定。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制定目标与落实责任相结合。继续强化各镇的属地管理,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对各镇的稽查中队要加强日常指导,全面掌握全县面上的情况,及时沟通信息,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二是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专项整治工作是阶段性的工作,是规范市场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专项整治的目的,还是要建立长效管理,让政府和群众对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真正放心。下一步要抓紧肉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开发和试点推行,争取早日实现肉食品安全电子化管理;要抓紧肉食品市场准入办法的完善,针对针对近期较多消费者反映魏塘镇农贸市场出售公、母猪产品混杂、误导消费的现象,抓紧牵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全县公、母猪检疫、屠宰及肉食品市场管理的意见,进一步规范肉食品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循序渐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把握工作节奏,有序推进,在保证县城区域肉食品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行监管重心下移,抓好城乡结合部和重点镇的监管工作。同时注重抓好抓住四个重点,叮住重点目标,对屡禁不止的顽固私屠滥宰窝点,加强监控和随时抽查;叮住重点区域,对城乡结合部等私屠滥宰高发区域,集中人力实施不间断的排查;叮住重点市场,对车站路、谈公路、魏中、枫南等重点农贸市场进行严格检查和不间断巡查,严格索证索票制度;叮住重点镇,要对生猪养殖量大的镇实施重点监管。

(三)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突出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商贸平衡发展。

第4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一、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福集镇有三个较为大型的农贸综合市场即原野农贸市场、新兴农贸市场和玉蟾农贸市场,但每个市场的配送系统都有很多问题,总体而言的问题有:

(一)配送效率低,缺货严重。供应商每天配送一次货物,货物品种虽多,但数量偏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缺货时不会进行第二次配送,直接导致福集镇农贸市场缺货成本的上升。

(二)配送模式单一。福集镇农贸市场采用的是供应商直接供货的配送模式,这种配送模式适合传统的农贸市场。但由于福集镇农贸市场的不断壮大,商品的品种繁多,相应的供应商也随之增加,采用供应商直接供货的模式过于单一,已不能满足农贸市场不断扩大后的供货需求,不适合农贸市场的发展。

(三)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差。福集镇三大农贸市场内部均是道路狭窄,严重影响配送车辆的通行,导致配送效率低、冷藏设备缺乏,蔬菜运到后,新鲜度低、损耗大、物流成本高、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导致价格上涨,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使农贸市场发展滞后。

(四)信息技术缺乏。福集镇农贸市场缺乏信息技术的使用,采用的是传统的配送模式,导致整个市场信息不对称,缺货率高,由于是单一的配送模式,满足不了市场日益壮大的需求;没有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如条码扫描、RFID或EDI等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更加缺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五)配送主体多,配送量分散。福集镇三大农贸市场内部的配送主体过多,需求分散,导致配送量过小、配送资源浪费严重、配送单一成本过高、配送效率过低等诸多问题。

二、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和人文环境。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的选址必须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国土资源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产业政策、行业管理和支持。

(二)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福集镇农贸市场物流基础设施由于发展缓慢,制约着整个福集镇物流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制约着农贸市场配送效率的提升。

(三)经营环境因素。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的选址要考虑经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环境、商品特性、服务水平、物流费用、客户需求等因素。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是以经营当地农产品为主的配送中心,当地农产品交易状况、交易需求和物流费用均是要考虑的因素,当地服务水平和客户需求也不能忽略。

(四)自然环境因素。配送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对配送中心运营的过程中物流作业的便利程度、运输车辆出入配送中心的方便性、快捷性及运送货物的效率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要注意当地的气象条件,应选择在气候适宜、雨水较少的地区,同时也要注意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等。

三、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方法

本文依照传统的多准则决策方案,考虑定量与定性的因素,最终决定选择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对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的计算。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特点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问题提供简单的决策方法。建立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1)

(二)构建判断矩阵。对层次结构模型中政策和人文环境、物流基础设施、经营环境、自然环境各因素构建一个矩阵,确定最优的选址方案的影响程度,此矩阵是针对福集镇农贸市场在福集镇地区建造配送中心选址方案构造的,对准则层和方案层中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对比时采用相对尺度,以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以提高准确度。(表1)

表1中,采用1~9标度法,1,3,5,7分别表示矩阵中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2,4,6,8表示相对重要性在上述的相邻等级之间,倒数表示两个因素中,一个因素的重要性是另一个因素的倒数。

(三)一致性检验(表2、表3、表4)最终,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C1≥C2≥C3,C1为原野综合市场,结合三大农贸综合市场的对比分析,原野综合市场最具优势,为最符合建立配送中心的选址地点。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长江.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5.

第5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现代商贸业;统筹城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业的增长态势落后于经济增长的态势。较小的整体市场和企业经营规模、较低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等都使得我国商贸业的发展滞后。“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策略在为我国商贸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挑战。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的商贸业已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单边市场形态向双边市场形态的演变使得商贸业的触角延伸到信息、物流、中介和市场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商贸业的经营模式、服务功能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原则,在扩大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现代会,城市集群化等的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因此,新型城镇化为现代商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城市发展为商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扩大了城市的空间,加快了城市进程,城市的发展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了机遇。同时,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地区投入力度的增加,农村市场的开阔也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1.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将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以下机遇:

(1)城市化进程带来消费的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镇的数量将不断的增加、城镇人口集约,带来城镇消费能力的提升,进而活跃现代商贸业。另外城镇化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产品自给率的降低,也会促进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2)城镇化会提高生态意识。传统的城镇化片面追求城市空间的扩大,规模的扩张,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新型城镇化则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产业体系必须是环保的,循环使用资源的。商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领域,其发展将会提高绿色产业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城镇化有利于现代商贸业的智能化建设。信息技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其在交易、物流、配送、供应链、再生资源回收、交易环境和结算中的应用,因此为现代商贸业提供者很好的技术支持。

(4)城镇化将使得城镇互补能力和城镇联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商品对流、利益互补、良性互动,加强了城乡之间现代商贸业的交流沟通,加速现代商贸业的发展。

现代商贸业对经济有着带动作用,对县域经济的促进更大。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商贸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在县域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相关的支持政策,缺乏有实践经验和商贸物流理念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服务单一、凝聚力不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存在着不当竞争、过度竞争的现象。

2.随着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化对现代商贸业的促进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对现代商贸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根据国家政策,制定本地区的配套措施,充分发挥现代商贸物流业的产业先导作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税收和信贷方面给予优惠,规范现代商贸物流业的行为。

(2)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根据各地的能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等合理规划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园区、物流园区和交通道路设施等。

(3)完善城市流通体系的建设。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加强品牌效应;同时扶持中小商贸企业的发展,提高该类企业的现代化、专业化、组织化,充分发挥中小商贸业对当地经济、就业和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其成长为城市经济的有力支持者;通过建立商贸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形式,解决商贸业存在的总量小、竞争力弱、体制落后的问题;要立足本地区优势、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重点建设有利于商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5)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市场运行的调控方面,完善城乡信息服务系统;在市场秩序方面,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和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科研院校等合作,培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专门人才,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对商贸业人才进行培训,建立商贸业领域的专业人才。

二、新农村的建设为现代商贸业带来的机遇与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率。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流通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给商贸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潜力。相比之下,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商贸业虽然发展水平较城市商贸业水平低,但是得益于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地区巨大的消费需求开始显现出来。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派生需求将带来农村商贸业的更好发展。据统计,我国2009年县级及乡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高出15.5%的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商贸业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扩大的同时伴随着城乡商贸业的扩大。从商贸业的角度来看,城乡商贸差距主要表现在商业网点假设、业态结构、空间布局、消费观念等方面。统筹城乡商贸业的发展是新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差距的要求之一。那么如何推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抓住发展机遇,减少城乡商贸业的差距?

1.通过协调产业发展、发展特三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

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商贸业与城市一体化对接,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农民长期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根本出路在于跳出农业来发展农业。

(1)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商贸业和农村产业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产品需要农村商贸业销售,使自身的货币价值得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的改造和提升,为农村商贸业提供者丰富的资源,繁荣并推动者农商贸的发展。

(2)创造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发展服务化。目前,制造业的服务化为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颇多,制造业不只是通过卖商品赚钱,更多的是通过卖服务赚钱。同样的农业的服务化将给农产品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无论是休闲观光农业,还是教育体验农业都是新型农业,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农业服务化也将成为农业的新发展形势。农业服务化后,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自然得到提升,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推动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3)通过农业特色化,形成农业新优势。对于任何农村来讲,没有特色,没有差异化,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么农民收入就低。为了促进现代农村商贸业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力、并且领导力的龙头企业。第二、健全农产品的商贸流通渠道,应由传统的农产品的供应者——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消费者扩展为农产品的供应者——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大卖场或大超市——消费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2.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

(1)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镇区商业中心,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一般而言,各乡镇建立商业中心应根据本地特点,例如针对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中心城镇建设相对独立型的商业中心、根据根据乡镇的交通优势可以建立交通网络型商业中心、根据本地的产业优势建立特色商贸业。为优化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应建立与城市商业对接的乡镇连锁商业网点。

(2)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生活环境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统一的进程,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供电供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信系统的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3)城乡商贸一体化还要求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会促进物流、商品流通、信息流的顺畅,促进农产品的流通,有力的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城乡发展。

(4)城乡空间的优化还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的支付系统的构建。一方面,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建立适应农村建设的、有合理系统控制和规范的制度管理的农村信息高速公路,便于农民在线上进行支付和交易的系统。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例如条形码整合农业农村信息,促进农业商务信息化,数字化、条码化,构建农商专网和农业信息网,一斤农村流通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3.健全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1)我国农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低、行政管理分块、资金投入不足等的制约,使得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着障碍。因此创建不同于商家对消费者和商家对商家的农村连锁企业对农民的电子商务是比较可取的。在该模式中,农户不仅是连锁企业和超市的供货方,同时还是连锁超市和农资产品的消费方。通过该模式,农村连锁企业和农户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流:农业连锁企业或者农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了解农民的生活需求,把适合农民需求的产品配送到零售终端,同时向农户市场信息,让其农产品快速进入消费市场。

(2)健全消费者、政府对商贸业的监督体制,保障消费者权益。农村商贸企业鉴于农民维权意识低,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在农村销售不合格、次等、仿造产品。为维护农新村消费者的权利,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治,通过文化宣传活动加强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需要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更需要的是作为消费者的农民自身补充消费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增强自我的健康安全消费认知以及维权意识,完成城乡统筹过程中城乡居民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方面的对接。

(3)加强农村商贸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服务是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农村商贸业为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应充分挖掘农村消费者的诉求,以此为导向,加强对员工的服务意识的培训,提升其服务水平。农村消费者要积极参与农村商贸服务体系中来,农村消费者要充分表达自己在服务方面对商贸服务企业的要求,同时也作为农产品销售的当事人和服务的提供者,应该转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 2006(3): 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 stats. gov. cn/tjgb/ndtjgb/qgndtjgb/t2010022_402622945. htm, 2010-04-08.

第6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第二条《实施方案》中所指的商贸流通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会展业。

第三条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定位。按照“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总体思路,以完善功能、扩大消费、科学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我市商贸流通业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商贸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服务网络,发展新型营销业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全行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陇东南乃至全省商贸物流中心。

第四条提高商贸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积极构建“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落脚点”的城乡市场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规模效益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2015年达到180亿元,2020年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比重的50%。

第五条优化商业服务业网点布局。根据《xx市城区商业网点规划》要求,对秦州区大众路、麦积区商埠路两个核心商业区,继续提高集聚程度,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设施品位,形成传统特色和现代信息相结合的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对城区原有街道商业网点,要引进多元投资主体,通过直营、加盟、特许、入股、租赁和重组等方式,对街头巷尾的杂货店、小百货、食品店全面进行改造,重点进行配套设施改善,丰富网点类型,提高网点档次。

第六条加快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秦州西十里、麦积甘泉物流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力争2009年使核心区建设初具规模,把园区建设成集仓储、配送、货物托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作为联系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同时,整合物流资源,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改造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细化专业分工,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到2015年做大做强3—5家区域范围内占绝对优势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集团。

第七条振兴批发商业集聚幅射能力。充分发挥批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信息集散、价格形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作用,使批发市场成为xx商贸业的重要增长点,以促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甘谷冀城商场、秦安小商品市场、秦州瀛池果菜批发市场、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麦积东部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等现有批发市场采取改造、整合、迁移的方式进行布局优化和改造升级。鼓励批发市场群内的同类市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把受用地、交通等因素制约,但有较好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批发市场迁移到城市交通便利区,重点建设一批粮食、果蔬、中药材、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

第八条发展商贸服务业新型业态。进一步提升xx零售商业实力与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区都市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建设,优先发展大型百货店,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在中心商业区,要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对传统百货店加强改造升级和功能更新。在区域商业中心,着重发展具有现代商业气息的专业店和专卖店,突出品牌经营,发展品牌和特色消费。进一步发展以连锁经营为主的营销方式,重点发展以经营生活日用品和副食品为主的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连锁专业店和服务业连锁店。

第九条不断增强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积极实施“5强20户”工程,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利用5年时间,培育5户销售过5亿元,20户年销售过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从鼓励开办、方便注册的角度出发,简化设立审批程序,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合作、连锁等方式,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服务品牌、多元投资主体的优势中小流通企业。第十条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消费流通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家店建设改造覆盖面,2009年、2010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保证质量,建设一户,成功一户;每个县区建设2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不断加大商品配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服务功能。推进“万村千乡”网络与供销、邮政、电信等网络的结合,提高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在重点销区和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贸综合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和检测系统改造与建设,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继续实施县乡集贸市场“退市还路”工程项目,积极引导马路市场、街边市场向“方块”市场转移,力争2至3年内在一些重要交通枢纽、重点乡镇和繁华生活区基本解决占路为市、交通堵塞、交易混乱的问题,方便消费者购买,扩大农产品流通规模,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积极推进“家电下乡”工程。从2009年2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切实把家电下乡工作抓实抓好,扩大农民家电产品消费。认真落实国家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结合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利用农产品销售网络平台,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促进农民增收。

第十一条加快推进商务电子信息化发展。鼓励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统一规范管理、批量集中采购和及时快速配货的经营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让利于消费者,促进居民消费。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大型超市逐步建立网络管理、网上交易、结算、价格指导、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商业门户网站。加快实施国家发改委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国债项目。对商贸流通企业电子管理、交易信息系统,其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投资较大的,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第十二条积极培育做大做强会展业经济。加快启动xx商务会展中心设施建设,鼓励和动员有实力的企业或投资主体,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办好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会展。至2015年培育出一批品牌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辐射力强的品牌展会,充分发挥会()展业的拉动效应,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拓展xx会展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旅游度假业,围绕“吃、住、行、游、娱”等生活要素引导假日旅游消费,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发展xx旅游商务经济。

第十三条提升餐饮服务业规模和档次。按照经济型、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通过连锁加盟、招商引资、集团经营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整合我市中低档饭店、旅馆资源,培育地方特色餐饮街区,扶持传统“老字号”创新发展,提升我市餐饮服务整体质量和档次。积极推进“放心早餐”工程,倡导和组织若干个餐饮龙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开办早餐服务,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为居民提供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早餐服务。

第十四条增强城市商业网点便民服务功能。积极实施“以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加快建设和配置生活服务业网点,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提供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满足居民便利消费、放心消费需求。改造发展传统的洗染、维修、洗浴等生活服务业,重点培育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生活服务业网点。大力发展旧货市场,在市县区居民社区和城区结合部建立旧货收购点、慈善捐助站和旧货交易市场,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业务,满足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消费需要,促进城市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带动新产品销售和资源节约。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新旧汽车置换业务,建立二手车信息平台,促进汽车更新换代。整顿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营、连锁、加盟、股份等经营形式,新建、改造、完善和规范一批居民社区生活废旧物资回收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和跨区域集散市场。进一步拓宽拍卖领域,扩大汽车、房屋、耐用生活资料的租赁业务,加强对典当准入资质的审核与监管,不断推进拍卖业、租赁业、典当业、旧货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业和二手车交易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第十五条加强流通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加快全市“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强对定点屠宰企业无害化处理的监控,建立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对现有中小型肉类生产企业进行机械化、标准化改造,切实提高肉品安全保障水平。以绿色食品、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为中心,加大市县区豆制品生产上规模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流通环节检疫检测体系,实行无害化管理,对技术改造投资的相关费用,由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进出我市城乡市场的农业生产、生活资料和鲜活农产品,市交通、城管、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在政策和工作上给予配合与支持。

第十六条加大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监测力度。健全市场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监测制度,明确检测人员职责,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储存和预测预警系统。选择重点企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生活消费必需品的货源、购进、销售、库存、价格等情况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根据市场波动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调控,并研究制定出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保障市场供给平稳运行。

第十七条建立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对不同时期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市场稳定的重要商品建立公共储备和商业储备,建设xx大型储备肉基地,形成政府公共储备与民间商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资金储备互补的新型商品储备体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十八条认真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将重点商业网点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资本、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推进重点商业网点项目发展。要健全招商引资网络,采取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商。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对重点商业项目进行包装、策划和宣传工作,树立项目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品牌招商。要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形成一整套健全、完善、宽松、便捷、高效为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

第十九条加大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投入,逐步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2009年起,由市财政设立100万元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以后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重点用于支持农村物流体系服务设施建设和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项目建设(资金实施细则由财政、商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各县区也要根据当地财政情况设立一定数量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基金。

第二十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促进商贸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要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创新产品、服务和担保方式,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引导各银行和非金融机构支持商贸业发展,积极推荐新型商贸业项目,加大银行贷款支持力度。同时吸引大量社会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以存量盘活、增资配股、上市募集、股权转让、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商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第二十一条扶持商贸服务业设施项目建设。对列入全市重点培育的商贸流通企业扩建、改造、易地新建大型商业网点设施的项目,涉及有关行政性费用按优惠政策执行。对符合商业网点规划,经批准重点建设物流设施项目、农产品仓储配送项目、连锁企业物流配送项目的用地,按工业仓储最低价标准实行招拍挂出让。落实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商业用水与工业用水同价的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新建各类综合专业市场、城区社区市场、农产品市场、物流企业、会展中心、酒店、大型娱乐业和在符合规划的特色商业街内开店设场,按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第二十二条建立商贸流通企业激励机制。每三年对全市商贸流通企业按规模、效益、纳税、诚信等情况进行考核,评出全市重点骨干流通企业前五强,最佳商贸流通企业20户,分别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三条营造诚信商业交易环境。要建立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有序开展商业信用企业测评活动,引导企业和商户依法经()营、公平竞争,杜绝经销私宰肉、假酒、劣质奶粉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对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价格欺诈、欺行霸市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完善监管法规,促进安全消费。

第二十四条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各级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履行好行政执法职能,加强对商贸行业协会指导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商贸行业协会也要加强协会自律,不断开展行业调查、行业统计、行业协调、行业监管和行业服务等工作,积极发展壮大。对新筹建的商贸行业协会可适当给予组建工作经费;对已开展活动的各类商贸行业协会,工作成效明显的可给予奖励。

第7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一、XX市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自1999年5月被确立为杭州地区开拓农村市场试点以来,XX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立足临安实际,坚持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办好现有市场,以市场园区的模式建设好新办市场,以超前发展的眼光规划好未来市场,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不断健全农村商贸网络,加快了农村商品流通发展。XX市食用农产品消费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共存发展的流通格局,其中农贸市场是XX市老百姓日常食品消费的主要业态。

截止20**年底,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共有农贸市场30个,其中经工商注册登记的15个,城区就占了7个。全市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总营业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服务人口50余万人,多数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处于800米至1500米之间。20**年,农贸市场总成交额达到11.18亿元,其中市场年成交额超1000万元的有7家,上5000万元的有4家,超亿元的有5家,分别是临安天工商厦、浙皖农贸城、临安於潜集贸市场、青云竹笋市场、於潜城北竹笋市场。

二、XX市农贸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XX市农贸市场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XX市农贸市场在农村商品流通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贸市场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规划布局建设不尽合理。一方面是部分地方农贸市场缺少,建设简陋,容量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也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建设农贸市场时不考虑实际,求大求新,重复建设,结果有场无市,市场建设效益低下,导致资源财富的严重浪费。此外,有的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加之对农贸市场建设不够重视,致使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建设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XX市很多初具规模的农贸市场是群众自发形成的,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缺少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往往沿交通干线布局,以街为市线状发展,既影响了镇容街貌,阻碍了交通,也不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农贸市场建设资金短缺,建市场的优惠措施不到位。这是影响当前农贸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集贸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这对于财政状况普遍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许多乡镇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来建市场,甚至于建设市场的一些优惠措施也不能到位。

3、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化农贸市场不多,辐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XX市农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辐射能力较弱。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着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对农贸市场的管理不够到位,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市场业主对市场经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贸市场设施如何无所谓,只要市场有人来,能产生效益就可以了,没必要掏腰包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时不时会发生短斤缺两、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等不诚信经营行为,对自身的经营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三是保洁不到位。有的市场业主为了节约经营成本,减少开支,减少保洁人员,造成市场垃圾随意堆放,卫生状况极差。四是存在无序性的流动经营人员。这些经营者随意性强,往往今天到这个市场乱设摊,明天又去那个弄堂乱吆喝,今天卖蔬菜,明天卖鱼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逃费又逃税。五是存在抢生意拉客的现象。表现在个别经营户为了一笔生意采取各种手段,让顾客购买其商品,同行之间经常会发生口角,争吵不休甚至打架斗殴,导致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六是管理人员和制度不到位。认为市场内不出大事就没关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乱占道、乱设摊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有的市场摊位成了仓库,货物堆放过多,又不够整齐,车辆任意停放,影响市场的总体经营环境。七是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多数市场的情况不容乐观:自行车、三轮车、机动车随意停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市场无证摊贩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XX市农贸市场建设滞后,品位档次不高,功能不够完善,既影响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从而也就有损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已经是一分非常紧迫和现实的任务。

三、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的重要意义

农贸市场是一个地区的窗口形象,它与其它商品市场一样作为生产者与经销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和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与其他商业设施的功能相比,其社会价值取向更能体现政府形象。搞好城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不但可提高一个城市的品位,而且可增强市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促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是商贸服务业为农业提供服务,畅通农副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副长品销售渠道,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20**年,XX市保持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增长的势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28.6%;农民人均收入7263元,同比增长10%。农村产业面积达到165.04万亩,总产值达到18.82亿元。“十五”以来,XX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其中20**年新培育农业企业38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4家,建成省市农业示范园区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迅速发展,总数已达63个,共有会员4582户,带动农户35761户,年代销农产品25603吨,农村经济人队伍不断壮大,竹笋、山核桃营销大户已达2700余人,年销售产值11.6亿元。据统计,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648公顷,年产蔬菜122624吨;瓜果746公顷,年产瓜果18964吨;年产食用菌194吨;拥有茶园总面积4016公顷,年产茶叶1964吨,桑园面积2864公顷,产茧3712吨;年产山核桃7010吨;笋干(含鲜笋)17018吨,其中鲜笋外销1900万吨,产值5.6亿元;白果248吨。XX市日趋扩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规模,迫切需要建立以农贸市场为主的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同时,XX市农民占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积余购买力、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消费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且人们有到农贸市场消费的传统习惯。因此,农贸市场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它的改造提升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与小城镇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应该依托于小城镇。因为小城镇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人流、商品流、信息流的主要集散地,而且,它能够提供农贸市场发展所必须依托的配套基础设施,有利于减少市场配套设施建设投资,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能够促进人流、商品流、信息流向小城镇的更大集聚,从而带动其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提高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

3、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比较保守,商品经济意识较差。通过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提高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引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并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有利于保障农村食品安全。XX市现有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和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隐患。推进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农贸市场的管理,提高经营者素质和服务质量,对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保障群众食品安全,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完善政策。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人们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影响下,没有把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从而对农贸市场的建设也不可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当前我们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贸市场地位、作用及其改造提升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摆在重要位置。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扶持政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并实行必要的考核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步伐。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贸市场是小城镇地域结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农贸市场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快速有序发展。因此,要发展农贸市场,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农贸市场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地形地势等多方面的因素,符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道路建设的要求。市场建设要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投资许可的基础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式样新的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加快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尽可能地提高市场建设的档次。同时,要认真研究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应具备的条件,加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规划引导,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不能盲目改造。各地应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商业传统、交通通讯条件和周围市场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注重长远利益,注重大中小结合,中心与地方市场配合,批发与零售市场结合,综合性与专业化市场结合,合理规划和布局农贸市场。

3、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专业化市场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它的建设决不能脱离其区域基础而盲目建设。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广阔的腹地、较高的门槛购买力、较佳的区位和相对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各乡镇(街道)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在经过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把农贸市场有步骤、谨慎地改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农贸市场。同时,在市场建筑的设计上既要先进又要富有地方特色,满足经商居住多方面的需要,并讲究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体观时代风貌,把良好的文化环境融入市场当中。

4、寻求合作,多方融资。面对目前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资金困难的难题,各乡镇(街道)要调动各方面投资农贸市场建设的积极性,增加市场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农贸市场的建设不可能单单依靠政府,更多的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目前,在城乡居民的手中游资较多,人们又有很强的投资冲动,但苦于没有投资的门路。因此,应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个人、集体、国家、外商多方投资于农贸市场的建设。同时,农贸市场的改造应该与小城镇的改造、土地功能的置换结合起来,将新市场的建设与老市场的改造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筹集市场建设所需的资金,促进小城镇的合理发展,又能为人们经商置业提供机会。

第8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的经营管理逐步放开,目前国家商务部和各地国内贸易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是促进国内贸易健康发展,所制定的促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推动内贸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

1978年以前,物资、商业、粮食行业的流通主体基本上是国有企业,投资主体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集体性质的比例不大。供销社虽是集体经济性质的,但其经营管理也基本上与国营商业无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鼓励支持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等投资内贸领域,内贸投资、融资的渠道大大增多、拓宽,国内贸易投资体制已经基本完成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政府这单一的投资主体发展为多元投资主体。

国内贸易投资体制的变化使我国物资、商业、粮食、供销等系统基本上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中,大多数国有内贸中小企业已经退出市场,而大中型国有流通企业正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重组兼并,形成若干实力较为强大的企业集团。股份制企业将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个体商业、民营企业大量涌现,很多已发展为资产颇具规模的大型企业,并逐渐成为投资内贸流通业的主要力量。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流通业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二)加大对内贸行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尽管我国国内贸易的投资机制越来越市场化,但政府仍对与国内贸易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投资。主要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例如粮食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大型农副产品流通设施、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公用性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政府对流通设施的引导性投资,吸引了民间投资出现阶段性快速增长。

即使是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注重市场化运作。例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家储备糖、肉制度,在保持国家储备糖重点调控市场的同时,将国家储备肉的调控重点由保障大城市和节假日改为应急救灾,并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实行了新的办法;公布了一批国家活畜储备基地等;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具备资质条件的国储糖和国储肉的代储库点。

除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之外,其它主要财政资助方式和手段是(1)参股。主要应用于大中型股份制企业,借此推动国有内贸企业的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转变。(2)资金补助。对城市郊区的商业改造项目和需要扶持的服务行业等采取直接补助的形式。(3)奖励:对龙头企业的示范型、科技型项目,边远及民族地区商业设施的设立开办,给予奖励。

(三)吸引外资,不断扩大内贸领域的对外开放

我国商业领域从1992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自1999年开始,零售业的开放试点从沿海地区扩大到所有省会和中心城市,外商被允许进入直辖市的批发环节;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外资根据数量和地域限制分阶段进入我国;2004年12月起对外商投资零售领域的限制全部取消。国际著名商业集团进入我国,不仅为我国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资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管理经验和流通先进技术,带来了各种先进的经营业态,促进了我国流通现代化。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置采购中心,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四)推动国有内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国家试点政策的指导下,内贸行业改制取得重大进展。在改制过程中,注重引导内贸企业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结合我国内贸发展的实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贸管理、发展模式。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企业转制基本完成,国有控股、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分天下。在零售行业,国有企业退出得更快。但总体上看,目前在内贸领域,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占有一定比例。国有大中型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这一改革包括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许多内贸企业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建立了有特色、比较科学和合理的管理体系。湖南长沙的阿波罗公司在转制中实行三个置换:职工身份的置换、产权置换和机制置换。身份置换后,职工成为主人(股东);产权置换以后,由国家独资成为国有控股股份制;在股份制、合作制职工持股的情况下,完成了机制的置换,为企业管理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五)推动内贸行业资产重组,培育大型内贸企业集团

自2000年起内贸企业开始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出现了一批商业集团。由上海物资、上海一百、华联和上海友谊等四大商业集团公司合并组成了百联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总资产规模280亿元,年销售收入近700亿元,旗下拥有6大上市公司,共拥有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4000多家经营网点,基本涵盖了商贸领域的所有业态。2004年4月北京首旅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控股公司合并为“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的著名商标字号作为品牌予以保留,重组后首旅集团控制的总资产量将超过150亿元,年经营收入总额近100亿元,年实现利润超过6亿元。另外还有北京物美集团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改造天津市1000家国有商业网点。在重组中还有股权收购的形式,例如山东三联成功收购“郑百文”,2003年公司股票得以重新上市交易。

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2004年,商务部颁布了《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对大型流通企业并购重组方面可能涉及的问题做了相关规定。

二、各地促进国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将促进国内流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制定本地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把促进国内流通发展作为重点内容,比较典型的是上海市和大连市。

上海市是我国综合竞争能力领先的大都市,90年代以来,上海确立了“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和“三、二、一”产业方针。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贸流通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增长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以规模化连锁经营为标志,90年代初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时,开始发展连锁超市;90年代中后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进一步推进连锁商业的规模化;21世纪初,上海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连锁经营向更多业态延伸。根据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15年,上海将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适应这一战略,内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和提升城市的商业功能;满足“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的要求:加强流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调整完善都市消费服务业功能布局;积极推进商业对外开放和互动发展;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小商业企业发展;大力推动商业技术应用和创新。

大连是东北的窗口。大连市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规划中把促进国内贸易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机遇,进行大跨度产业联合。在商业开放中实现“你进我的零售市场,我进你的销售网络”的目标,使大连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连锁集团的全球性采购和销售网络,参与国际化大流通,并以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积极支持商贸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延伸,相互渗透,促进商工结合、商农结合、商旅结合,以流通促生产、以生产促流通,不断开辟新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目前,国际知名连锁商业集团沃尔玛、家乐福、百盛等都已在大连开店,其地区性总部和采购中心也设在了大连。

(二)实行合理的城市商业布局

我国多数城市能够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经济发展程度规划三级商业中心,使零售业态分布均衡、合理。较大城市的商业布局一般由城市中央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等三级商圈组成。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大城市,这种分层次的商业区的特点就越鲜明。中央商业区集聚效应和幅射效应明显,集中了一批以大型百货店为主体的大店、名店、专卖店、特色店,其设施现代化,商品丰富,客流量大。区域性商业中心是处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之外的若干次一级商业圈。商圈不局限于地理和行政街区的限制,是一个经济地理概念,由服务的消费群体的区域范围构成。区域商业中心是以大中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建材、灯饰、服装、花卉等专业市场、仓储市场、日用品批发零售市场、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等商业设施为服务主体的。它的服务对象是该经济区内常住居民、集团消费单位以及部分区外消费者。社区商业则主要服务本社区居民,辐射有限,由各种小店为主体,经营生活服务业,满足就近居民的日常之需。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商业区发展又有了新趋势:在都市商业区的功能开发上,由纯商业区的单一功能向商业、商务区的复合功能发展;城市商业区建设更注重人文内涵和绿色环保,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三)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

北京、上海连锁经营发展最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市对几万个商业零售小门店实行了连锁便利店式的改造,采取入股的办法,每个店配一台电脑、一部电话,需要什么商品就把信息发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按他们要求和时间送货,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既完善了社区的商业服务设施和环境,又方便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北京市商务局与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实施意见》,该项联合文件解决了连锁企业长期呼吁的“统一纳税”问题,规定连锁企业总部可统一上网办理企业年度检验手续,并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在发展区(县)中小型连锁超市方面,北京市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给予贷款。超市发、物美等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在城区及近郊迅速布点,迅速发展,在其发展中吸纳了社会资本金主要是个人投资,并且解决了部分城市人员的就业,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外地进京打工人员。

(四)开拓农村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

各地政府在农村内贸促进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帮助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二是着眼于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组织商业企业提供农民群众需要而又买得起的适销对路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做好农产品收购。三是深化农村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县乡流通,形成多种形式的流通网络。一些地方推行产供销一体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等新型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模式,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程度,增加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根据农产品“一地生产、全国消费”及属于鲜活商品,不便于储藏、保管和运输的特点,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流转环节。五是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农副产品流通的重要设施,其网点和规模这些年有了相当大发展。

三、国内贸易促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长期实行外贸国家专营。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外贸所处的特殊地位,国家在进出口经营权、配额、许可证、贷款等方面都给予了许多优惠。只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贸垄断的格局才逐渐改变。但从总体上看,传统的“重外贸、轻内贸”现象至今仍未打破。与外贸促进工作相比,我国内贸促进工作滞后,突出表现在:

(一)政府自身的管理促进体系仍不统一

目前国内市场中,粮、棉、油、烟、药、盐等重要商品的市场流通管理尚未统一,而是分散在各个部门,工商、质监、农业、卫生等部门都在参与市场流通的管理、促进。从职能上看,商务部负责管理和促进国内市场流通,而实际上职权有限,面临非常大的法律难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地方对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跟进程度不一样,内贸管理促进机构呈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二)缺乏统一、权威、专业性的内贸促进机构

长期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门负责我国对外贸易促进工作,在对外贸易促进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高的权威性、专业性。虽然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因,贸促会目前的职能定位和机构性质比较模糊,但它仍承担着大量的对外贸易事务性、促进性工作。相比之下,内贸领域缺乏这样的统一、权威、专业性的促进机构。

(三)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缺失

外经贸的立法已经有良好的基础,以《外贸法》为基本法,其他各种专业法为补充的法律框架基本健全。相比之下,内贸立法则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国内市场变化的需要,迄今为止仅有一部《拍卖法》、《生猪定点屠宰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

(四)财政资助几近空白

我国外贸有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虽然资金有限,但聊胜于无。以2004年为例,仅通过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发生的各项支出就有大约50亿元人民币,其他支出包括中国贸促会的海外贸易展览等各类事业性支出等还有数亿元人民币。但内贸促进方面却没有这样的财政资助基金。

(五)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发达,发挥的作用有限

总体上看,我国内贸领域的大多数行业协会仍属政府主导型商协会,体制尚未理顺,运作资金也不能完全保障,仍然带有行政管理的色彩,缺乏为企业服务,维护企业利益的意识;内贸领域仍缺乏水准较高的、从事市场策划、咨询评估、业务的中介组织;一些中介机构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渠道,墨守陈规,不能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服务和开展业务;缺乏自律和规范,提供虚假信息、越权和违规事件时有发生。

第9篇:农贸市场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商贸流通;现状

中图分类号:F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近年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较快,地方政府对流通功能的认识随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日益显现不断提高。2008年,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十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44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8.63%,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1.21个百分点。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条件下,近五年来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均在15%以上。2008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350.5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95%。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宿餐饮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营业额持续增长,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也成为繁荣经济、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虽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民族、宗教、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系建设水平较低等诸多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市场发育程度低、分工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己初步打破了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了城乡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受特殊的历史、区域、民族等因素影响,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于内地汉族聚居地区,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的农副产品大多为自家食用,只有极少数产品在就近的农贸市场上进行交易,几乎全部为农户之间的余缺调节。大多数商品市场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属于商品市场的初级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向的“渐进式”改革,表现在区域空间上为市场经济梯度推进形态,即市场经济在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市场发育程度上,无论生活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其发育程度都是沿海较发达地区高,内陆地区低,形成了一种有东到西的推进态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遗留的低起点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再加上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利经济地理位置和中央政府的倾斜政策,其市场发育程度更低。在生活消费品市场方面,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亦如此,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更低。

2.传统观念牢固、市场意识淡薄

市场主体是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考察标准。在现代社会里,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家庭居民和个人,他们是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市场交换行为的当事人。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长期受本民族传统观念禁锢思想,对市场的意识很单薄。某些民族会出现民族文化或是民族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相抵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畸形消费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畸形消费十分突出,“穿在银上,用在鬼上,吃在酒上”便是对这种生活消费方式的形象概括。一些少数民族妇女把制作一套镶满宝石、金银,价值万元的服装,当作自己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于是省吃俭用,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用于此,使生产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减少。另外,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人们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便借助来解救自己,于是每年要消费大量的钱财物在名目繁多的宗教仪式上。二是平均主义观念浓厚。某些少数民族遗留着共食习俗,以“一人有,大家有”为天经地义。这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和习俗,以及由此派生的心理定势,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相矛盾,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成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阻力。三是重义轻财、轻商贱利观念的存在。西北少数民族由于深受因循守旧观念的影响,长期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还比较顽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交往中价值观念差,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有些偏僻地区甚至自我封闭,不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由此严重制约了西部多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拉大了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农产品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1.交易方式落后

一方面农产品原先相对单一的市场流通格局己被打破,出售渠道开始多样化,各类批发市场、基层收购单位、运销户等流通渠道已逐步形成,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收购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民出售农产品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呈现出通过收购企业出售、有形市场出售、无形市场出售和直销市场出售的多种格局。

虽然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期货交易、拍卖交易、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在我国己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些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方式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交易方式比较落后,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交通、通信条件等的制约及人们知识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影响,农产品交易方式更加落后。

2.农产品市场组织化较低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较慢,规模小,资金少,起不到“一个经纪人带动一个村”、“一个经纪人带动一个产品”的作用。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经纪人实体中,个体经营占很大比重,合伙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营规模、经营信誉、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农产品经纪人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信息交流,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近一半的西北省市没有成立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可见,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市场参与能力较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3.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

近年来,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物流服务需求认识不足,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少,现代农产品物流观念尚未普及,农产品物流服务水平低,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绝大多数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利用运输网络优势,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物流技术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流通现代化程度低。

二、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的对策分析

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发育不完善、流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以及流通效率低下,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策的关键是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构建流通基本空间元素和基本功能元素,促使商贸流通业内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与商贸流通产业体制改革

1.商贸流通产业政策理念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的条件下,商贸流通业己经成为先导与战略产业。企业竞争性的商业订单机制及其流通渠道已经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明显增强。凭借贴近市场和了解消费信息的优势,商贸流通企业能够得对上游制造商、供应商的支配地位。整个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运行要转向围绕着流通企业为中心而展开,以流通企业为“链主”向上整合制造企业,向下整合服务企业。与此相适应的是,整个区域经济的收人结构、就业结构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整个区域经济的利润来源、运行效率重心亦从制造企业转向流通企业。

2.深化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的改革

欲发展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商贸流通业,关键在于外部体制和政策环境,在于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至今的纵向化、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这种纵向化、条块分割、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与横向性市场流通体系相互冲突,造成地区、部门、所有制、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和流通的分割;它使得原本可以更有效率的、更具竟争性的、内外贸一体化的商品流程和流通网络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导致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因此现代流通体制取向要着力解决政企不分、行政垄断、地区保护等问题,形成政策统一、竞争有序、高效畅通、网络一体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

(二)通过商贸流通产业布局政策,促进点、线、面之间疏密状态合理化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网点布局结构疏密无序,突出表现区域内部布局结构不协调,即城市与农村布局结构不协调,城乡接合部的网点布局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不协调。其中商品市场层次多、差别大,需要分类指导。对于西北民族地区需要扶持、开发其商贸流通产业,具体来讲就是以大城市商业为主导,以中小城市为主体,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积极发展“万村千乡”农家店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资仓储商店,通过连锁经营,架构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体系。

(三)通过商贸流通产业组织政策,促进规模化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集中化程度低,竞争激烈,存在“小、散、差”的状况。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应以现代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中小商业为基础,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形式。鼓励强势企业以加盟、特许等多种方式吸收和整合经营分散、业态传统的中型企业,鼓励连锁企业之间联合重组,努力做大做强一至两家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连锁龙头企业,带动地区连锁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支持发展直营连锁的同时,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鼓励和支持生鲜食品、清洁蔬菜进入超市、便利店,逐步减少和规范城区内的农贸市场,形成“超市+菜市场”或“便利店+菜市场”等新型销售渠道和方式。鼓励医药、烟草、音像制品等行业实施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连锁经营的实质是企业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即通过大规模采购、运营模式复制、品牌商誉共享等,使企业实力在外延式增长的同时,内部供应链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岑丽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实施途径[J].商业研究,2007(03).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