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精选(九篇)

简述企业财务关系

第1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关键词:杜邦财务分析法

1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介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亦称杜邦财务分析法,是利用各个主要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它由美国杜邦公司最先设计和使用,故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特点是将若干反映企业盈利状况、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核心指标来体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反映所有者权益价值的指标。以该指标为核心展开一系列分析,能更好地为所有者权益最大化而服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由以下两大层次组成:

1.1 第一层次——核心指标展开层次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1)

或=■×■×■=营业收入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2)

1.1.1 公式(1)的含义。上述公式(1)从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两个方面反映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亦称总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总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权益乘数,亦称业益乘数,或权益系数,它是总资产对净资产的倍数。净资产,又称所有者权益,则权益乘数就是总资产对所有者权益的倍数,反映所有者权益与资产、负债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关系通过以下公式揭示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

权益乘数=■=1÷■=1÷■=1÷(1-资产负债率)

1.1.2 公式(2)的含义。上述公式(2)从营业收入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方面反映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净利率,亦称销售净利率,是反映企业收入盈利能力的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总资产营运能力(状况)的指标。公式(2)表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由企业的收入营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基本财务状况决定。

1.2 第二层次——分解指标扩展层次

利用上述公式(2)对“营业收入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进行全面分解,充分揭示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的深层次原因。

1.2.1 营业收入净利率的分解。其中,净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所得税费用

营业收入净利率=■

=■ (3)

上述公式(3)揭示了营业净利率影响因素有:营业收入成本率、营业收入税附率、营业收入三费率、营业收入损益率、营业收入所得税费用率。

1.2.2 总资产周转率的分解。总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其分解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4)

流动资产=现金+应收款项+存货,其中,现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

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其他长期资产

上述公式(4)揭示了总资产周转率影响因素有:流动资产的占用水平及其周转速度、非流动资产的占用水平及其周转速度。如果进一步分解,总资产周转率受现金周转率、应收款项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因素的影响。

2 企业杜邦财务分析法应用举例

企业应用杜邦财务分析法分析企业的业绩时,可以利用简化的框架图进行分析。举例如下:

例1:洪都公司2011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利润表分别见表1、表2:

企业应用杜邦财务分析法时,可以用框架图进行分析。现以洪都公司2011年资产负债表平均数、2011年利润表数据为例,填列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框架图如下(见下图1):

从洪都公司2011年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框架图1中可见,洪都公司2011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0.62%,它由总资产净利率12.35%与权益乘数1.67相乘得出。其中,总资产净利率12.35%由营业收入净利率9.699%与总资产周转率1.27相乘得出。

再从分解指标看,洪都公司2011年净利润707865元等于营业收入7298385元减去成本费用6590520元得出,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0.3%(6590520÷7298385×100%)。降低成本费用是该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在成本费用中,营业成本为5274893元,占成本费用总数的80%(5274893÷6590520×100%),是成本管理的重点;其次,期间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48863元,占成本费用总数的16%(1048863÷6590520×100%),是成本管理的第二个重点。当然,该企业期间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10947元,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总额,尤其是取得投资收益51233元,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成绩。该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27次(283天),比全国国有企业2004-2006年累计平均良好值1.1次(327天)(引自2005-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制定的各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要好得多,应充分肯定该企业具有良好的营运能力。

第2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富管理;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1)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第3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现公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却相对封闭于IASB的《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违背了上述各自对应的完整版准则趋同原则。国内外的两个准则主要差异在哪里?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何要采取相对封闭的立法方式?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我国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积极建议。

一、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衔接,是一个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事务,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原则上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维护了基本准则在整个会计标准体系中的统驭地位,又兼顾了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是两者关系的权威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健全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二)有利于规范我国小企业财务工作。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统一了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使得小企业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准则可参考,对于小企业处理会计问题,规范财务是一条捷径。

(三)有利于降低小企业遵循准则的成本。比起完整版《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的条文、省略的内容以及大大缩小的会计处理的可选择范围,降低了小企业的遵循准则成本 。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同点和主要区别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各自对应的完整版相比,其相同点一是与中小企业不相关的内容被省略;二是只提供一些更简单的选择,使得会计选择过程简化;三是简化了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四是财务内容披露大大简化。综上所述,两个准则的主要立法目的是一致的,都试图降低小企业的准则遵循负担。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从方便监管,特别是降低税务监管成本的角度出发,其内容更简化、可选择性更少。

由于国情和文化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以下方面存有较大差别。

(一)适用范围差异较大

从名称来看,我国的《小企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是“小”企业,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适用范围是中、小企业。正如《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条提到“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制定了它们各自的中小主体定义”。但从两个准则的具体条文来看,不难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要小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适用小企业的标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但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这三种小企业除外。“小型企业”的界定由国家工信部、统计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认定,主要从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员三个维度,区分行业严格界定小企业的规模。

《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中小主体是:“不负有公众受托责任向外部使用者公布通用财务报表”。且《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企业集团的子公司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该子公司不负有公众受托责任,即使其母公司采用了完整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子公司也可以采用《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很显然。以是否负有公众受托责任作为划分中小企业主体是相对比较恰当的。不管企业主体规模如何,凡公众公司应当承担更高的披露义务,与其从公众融资享受的权力相匹配。而按照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众多非公众受托责任公司必须执行完整版《企业会计准则》,从而大大加重了这部分企业的执行准则负担。

(二)结构和内容区别较大

1.结构上的区别。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九十条,外加附录《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主要帐务处理和财务报表》。以会计要素分类为主要线索划分章节,正文33页。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230页,按照主题编纂,共35个主题,结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类似。

第4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务分析;报告;认识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也变得不确定,企业利益相关人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希望及时、全面和客观了解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财务分析报告能直观的揭示企业经济内涵,满足管理层、债权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预测和决策分析的需要。但作为财务工作人员,一般长于实务处理而短于财务报告的分析,苦于无问题可分析或拘囿于模式化分析。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如何提升财务分析报告能力的认识。

一、财务分析报告概述

1.财务分析报告的类型

财务分析报告按内容划分为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和简要分析报告。综合分析报告是对企业整体财务情况进行分析,涵盖了企业所有财务报表的分析,主要用于年度、半年和季度财务分析,属于定期财务分析的范畴。它具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各项决策有深远的影响,也是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最主要的内容。专题分析报告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重大经济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门分析,属于不定期财务分析的范畴。它具有时间不固定、分析事项单一的特点,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解决企业的特定问题。简要分析报告是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概要的分析,主要用于月度或旬的财务分析,属于不定期和定期财务分析的范畴。它具有简明扼要、重点分析的特点,主要反映企业特定财务指标的分析或预测今后发展趋势。

财务分析报告按分析时间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与不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主要受到财务制度强制性规定,主要向外部利益相关人提供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如综合分析报告。而不定期报告不具有强制性规定,主要用于内部管理者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如专题分析报告。

2.财务报告的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辨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基础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经济指标在数据上的比较来揭示经济指标之间数量关系和差异;比率分析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找出客观联系。辨证分析法是财务报告分析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主要按照寻找差异-分析原因-措施建议的程序,揭示比较分析和比率分析中反映出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形成相应的财务分析报告。

二、财务报告分析常见问题或不足

1.财务分析报告高度不够

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是财务部门,而阅读者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由于受到部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报告只能站在财务的角度,而难以站在企业管理的高度。易出现“就财务而财务、就数据而数据”的问题,财务分析视角难以拓展,不能将指标数据和数据背后的经营实质联系起来。这种与企业管理脱节,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只能称为数据的罗列表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分析报告。

2.财务分析方法不科学

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财务报表数据虽然是静态的,但这种静态是相对的,而动态是绝对的,所以财务分析报告需要树立辨证分析法的观点来分析静态的数据。目前,存在问题是分析方法不科学,习惯于静态分析,靠经验来判断静态数据背后的动态问题。造成无法揭示问题的本质,结果只能是“抓大放小、避重就轻”。

3.财务分析整体性差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只有将多种指标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层层深入、递进式分析判断,才能深挖出指标背后的问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常常习惯于单项指标分析和判断,比如一个财务指标数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分析时一般局限于一个指标进行反复分析,鲜于举一反三的分析。即使进行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判断时,一般也只是将各个指标数值简单地加权计算,而没有将各个指标数值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更难以分析出指标背后的经济实质。

三、如何提升财务分析报告能力

1.充分了解财务分析报告的目的

首先,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之前要明确分析报告的类型,有针对性的收集资料,以提高分析的效率和效果捕捉报表使用者希望“真正了解的信息”。其次,要辨证的进行财务分析,不同指标用于不同的财务分析目的,结果也不同,所以应辨证看待分析结果。比如资产负债率指标,当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时,是越小越好,但用于财务杠杆分析,高的资产负债率,可能表明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对企业财务最大化不是劣势而是优势。再次,要了解财务报告对象不同,对于对外公布的财务分析报告,应使用约定俗成的语言,注重分析的完整性,防止社会公众的误解。对于企业管理层使用的财务分析报告,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要重点进行问题分析。

2.注意财务分析报告格式的规范化

财务分析报告属于写作的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其更倾向于公文类的模式。财务分析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前言段、说明段、分析评价段和建议措施段,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可能有所取舍。一是要先草拟提纲和段落层次,然后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确定分析方法,按照找出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步骤来反映问题和揭示问题。二是要注意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侧重。分析问题过广可能使财务分析报告抓不住重点,但分析的过窄可能使问题交代的不清楚。三是在财务分析报告形式上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用文字处理与图表相结合的方法,使财务分析报告形象生动、一目了然。在格式上力求简明扼要,对重大差异或重要的指标应标以特殊符号,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3.财务分析报告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人员要注重素材积累,多了解一些宏观经济情况,把握企业财务状况以外的客观原因。要重点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同行是财务分析最好的“参照物”。二是要注意横向和纵向沟通,横向要和企业其他部门沟通,以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出现“坐井观天”现象。纵向要向企业管理高层多汇报、多请示,以了解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方向,吃透企业政策,使财务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三是要注重财务分析报告文字表达,行文要尽量流畅、简明,避免口语化。同时对财务数据多角度分析,避免轻易对财务数据下肯定结论,防止不准确的结论误导财务报告阅读者。

参考文献:

[1]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关键词:会计规范体系;小企业会计准则;完善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目前只包含《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准则目前尚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专门针对小企业的准则。吴波从理论上分析了建立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他认为不同规模的企业适用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准则,这是符合一般的会计原则的。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实现差别报告制度的一种形式,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应当考虑建立一套小企业会计准则。目前,我国财政部已经着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个特殊时期,研究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问题意义重大。下面针对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中的基本思路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1、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名称选择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谓,各国家和地区针对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称谓不尽相同,像IASB称之为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英国则称为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我国目前存在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专门针对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其名称定为“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比较恰当的。

2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专门针对小企业的准则,因此应先界定什么是小企业,然后再根据小企业会计特点,制定适应的准则,这是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为小企业,小企业应当满足:

(1)不具有公众受托责任;

(2)规模比较小。

不具有公众受托责任是定性标准,规模比较小则是定量标准,一般由国家有关部门划定。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3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美国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机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英国自1990年起,会计准则由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负责制定。我国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国部门规章层面的会计规范均由国家机关――财政部制定。财政部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在制定准则方面有足够的经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仍然应当选择财政部。

4 、小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

戴维?苏塞娜认为,从短期看分立法比较理想,但从长远看一体法更可取。2009年IASB的《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了分立法,即:单独制定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把与小企业有关的问题,集中在这个准则中阐述。

要选择合适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是很困难的事情,但不选择一种模式就无法有效建立小企业会计准则。在目前情形下,选择“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具体会计准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5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需要经历四个步骤,即:立项阶段、准则的起草阶段、会计准则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是准则的阶段。在关于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程序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准则正式之前,应当举行听证会,以此来增强准则的公开性和独立性。另外还有被调查者表示,我国准则征求意见稿与正式稿时间间隔过短,应当适当延长征求意见时间。国际上一般征求意见稿与正式稿间隔较长(一般超过1年)。结合我国准则制定程序及调查反馈意见,制定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在适当延长征求意见时间的同时,应当在正式稿以前,增加听证会这个环节。

6、 小企业会计准则应当重点简化的内容

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与可操作性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简化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忽略与小企业不相关的会计主题。制定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应当忽略每股收益、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这些与小企业不相关的会计主题。

(2)不允许某些会计政策的选择。一般给定的一个交易或事项,会计政策选择中一个政策会比其他政策易于操作。在关于是否允许小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调查问卷中,有近75%的参与者认为,应当允许小企业进行简单的会计政策选择,因为这种选择可以降低成本,给小企业一定的灵活性的同时,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确认与计量方面进行简化。在金融工具、套期会计等复杂的会计准则上,应当体现确认与计量的简化,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小企业的负担。

(4)披露与列报方面的简化。小企业的财务报告旨在满足小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详细披露对报表使用者有

用或者使用者关心的信息,对于那些无用的或者不关心的信息可以选择简化披露和列报。

2010年,财政部已经着手专门为小企业建立小企业会计准则,这使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及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小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和部门规章基本完善,如图1:

图1我们可以看出,小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将有适用于上市公司及所有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构成,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贯彻实施[J].商业会计,2007(1).

[2]葛家澍.关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J].会计研究,2001(1).

[3]吴波.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分析[J].上海会计,2002(2).

[4]孙光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与模式选择[J].会计研究,2009(9).

第6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务本质;财务活动;财务关系

财务的内涵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即财务关系。“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因此,财务主体所进行的财务活动,就不仅体现了一种技术关系,还包括了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存在说明财务管理绝不是类似自然科学的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蕴涵了丰富制度内容的社会科学。然而,传统财务学对财务活动关注得较为充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这使得传统财务学表现出见“物”不见“人”的单纯技术倾向,进而既影响到财务理论本身的完善,又影响到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的效果。事实上,财务活动本身就涉及企业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调整,财务关系不协调、不理顺、不和谐将引起财务关系的紧张、冲突甚至破裂,从而危害企业价值的实现,危害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仍然应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财务主体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财务关系:基于财务本质的认识

西方财务理论界对财务关系的专门研究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一般只是在为实现财务目标而纾解财务冲突的过程中有限涉及财务关系问题,既不系统也不深入。中国对财务管理的研究,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这可能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比较重视生产关系的研究有关。有不少财务学者认为,财务关系是体现财务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财务本质的认识之中。

1.货币收支活动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前苏联,认为“财务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它注意到了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但避开财务关系的表述,难以说明财务的本质属性。

2.货币关系论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财务学家a.m.毕尔曼提出了货币关系论。他认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总体,表明生产的财务方面,构成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财务。”中国学者认为,“企业和经济部门财务,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客观存在于生产经营中的货币关系体系。”该理论指出了货币运动背后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突出了财务的社会属性,有利于通过制定恰当的财务政策与制度去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但该理论忽视了财务活动的量的规定性,且仍然把财务的本质局限于“货币”的范围内,所表述的财务关系也是不完整的。

3.资金运动论

20世纪80年代,中国财务学家王庆成等提出了资金运动论。该理论认为,“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这就是工业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的资金运动体现着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该理论较全面地概括了财务的内容、形式与社会属性,注重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统一,因而一直被中国财务理论界奉为圭臬。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财务管理教材都是基于资金运动论。但该理论仍然存在不足,一是资金运动范围过宽,对财务的本质突出不够,财务用资金运动表述难以确立财务的特殊性及真实内涵;二是把财务关系归结为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给人一种包罗万象之感。

4.本金投入与收益论

基于财务本质不同理论所存在的缺陷以及“本金”概念在财务学研究地位的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国财务学家郭复初提出了本金投入与收益论。他认为,“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该理论认为,本金是财务资金的代名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财务关系形成的起点,企业与企业所有者之间发生的本金投入及相应的收益分配关系,就是源于本金的一种财务关系。在此基础上,冯巧根(2000)对财务关系发展的规律以及与财务活动规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5.财权流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伍中信等学者从现代产权理论入手,提出了财权流理论。该理论认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用“财权流”来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表述,说明与财力相伴随的“权力”的流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处理权力双方“财务关系”的过程。

财务本质是建立财务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区分财务学和其他学科研究范畴的最基本因素。财务关系肯定与财务本质紧密相关,以上几种财务理论虽不同程度地对财务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财务关系均有论述,但对各种财务关系具有的内涵没有深入研究和探讨,都未以财务关系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研究对象,这不能不说是传统财务理论的一大缺陷。因此,对财务关系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将有可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

二、财务管理:现象和本质

财务直接体现企业合约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的行为,不管是筹资、投资和资产重组行为,还是利润分配的财权安排等行为,无一不直接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财务主体的各种财务机制其实质都是在处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虽然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都需要考虑与其彼此关联的财务关系,但这些财务关系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每一个财务主体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也难以兼顾各种财务关系,通常只能根据决策的具体情况着重考虑那些重要的财务关系。但哪一种财务关系是重要的,在不同的时期及对于不同的决策问题而言是不同的。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都会影响或改变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的再调整对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来说则属于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该特定财务主体对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各种财务管理活动,究其实质,都是在对上述财务关系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的本质,而财务活动则只不过是财务管理的表象。

财务关系的变化,实质上也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由于每一种财务关系都至少涉及两个以上的财务主体,每一个财务主体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本着“公平和效率”的原则,财务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对财务关系的调整施加影响,而不能简单地用另一方对这种财务关系的调整来取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不断地进行协调和优化的过程。

三、财务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财务的本质是指财务活动固有的内在属性,无论是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还是本金投入与收益论、财权流论等,体现的都是财务活动的现象。尽管这些理论也涉及到财务的某些内在属性,但都没有反映财务的本质。笔者认为,财务关系是体现财务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对于财务本质的回归不无裨益。

1.有利于财务理论本身的完善

由于传统财务理论主要关注的是资产、资本、成本、利润等物化因素,表现出见“物”不见“人”的单纯技术倾向,而对主宰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务关系却关注甚少。李心合教授主张的利益相关者财务和财务支持网络,伍中信教授主张的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尽管已经涉及了财务关系的主要方面,但是都未以财务关系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研究对象。因此,缺乏对财务关系全面而系统研究的传统财务理论是存在缺憾的。只有在财务关系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才能改变现有财务理论中对财务关系一带而过的现象,使财务回归其本质,使财务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2.有利于从产权角度研究财务问题

财务关系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而财务契约则是对资本交易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财产权利关系的集中体现。财务的实质其实并不是资金的流转,而是一种财产权利的配置。在企业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和公司改组等一系列财务基本问题中,始终渗透着“产权”问题,其核心都是一系列的关系问题。如果单纯从“价值”来研究财务问题,会将其引入歧途。

3.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

财务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企业的财务目标是在各种财务关系所编制的关系网络中实现,财务关系中任何一方或多方的立场和态度的变化都会引发财务活动作出相应的反映,企业只有通过财务关系的正确处理才能实现其财务目标。

4.有利于企业财务诚信的建设

近年来,中外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凸显企业财务诚信的缺失。财务经济学中一直把声誉因素作为保证财务契约诚实执行的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财务契约是不完全的,不可能穷尽所有情况,契约双方履行职责是基于诚信,而诚信的基础是多次重复交易,长期信任就形成了声誉。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诚信简单地理解成一个道德问题,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制度。诚信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相对于其他正式制度而言,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工具。财务关系的维系离不开企业的财务诚信,而讲究财务诚信既能遵守既定的契约安排,又能降低契约成本。

参考文献:

[1]朱元午,等.财务控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复初,等.财务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张正国.财务本质的重塑:一种契约观[j].财会月刊:理论,2008,(3).

[4]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息与社会资本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第7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对现行财务报表的改进是沿着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条是充分披露方向;另一条是简化披露方向。沿着前一方向的改进成果蔚为大观:一方面报表附注越来越丰富,已进入“附注时代”;另一方面其他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品种也越来越多,可能涉及的有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中期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增值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分部信息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财务情况说明书(我国特有),等等。这都是为了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所作的努力和尝试,受到了信息使用者的欢迎。因此,这种改进成为改革财务报表的主流,可以预见这一改革方向并不会改变,只是对现有改革成果的完善与丰富(应是有增有减),并对报告方式进行创新。然而,一味地朝充分披露方向改进,有可能滑入信息过量的泥潭,反而导致信息有用性的降低。为了防止信息过量化,财务报表改进的另一方向——简化披露应运而生,目前的成果主要是提供简化的年度报告。在不减少年度报告信息量的前提下,另外提供一份简化的年度报告,是否真的能降低披露成本和防止信息过量呢?除非使用者只需阅读简化的年度报告且企业也只提供简化的年度报告。由此可见,这一方向的改革仅是伴随充分披露进行的,作为对信息过量倾向的矫正手段而已,难以成为改革的主流。也许正因为如此,简化的年度报告也融入了其他财务报告中,与充分披露方向合流了。

    上述对财务报表的改进,将财务报表扩展为财务报告,是对这一改进效果的最简炼概括。这些改革措施均是从财务报表(尤其是基本财务报表)外部推进的,很少触及财务报表内部。追溯财务报表形成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现行财务报表的框架体系基本上成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之后,财务报表的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最大的变化是加入了“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本身的内容与结构。在财务报表本身的改进方面,英国、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取得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下面对其中两个方面的改进作一简要评述。

    二、第四财务报表:收益表的扩展

    (一)英国增设“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早在1976年7月,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就公布了一份讨论稿《公司报告》,其中涉及企业经营业绩信息的改进。1991年6月,由英国和苏格兰两个特许会计师协会的研究组联合发表了一份题为《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式》,提出了一整套改进的财务报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传统损益表之外,增加一个“利得表”(gains statement),以便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全部业绩。利得表的主要特点是按资产/负债观来定义利润,且用“现行价值”(current value)为基础来计量净资产的变动,还考虑到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这样势必增加了利得表编制的复杂性。因此,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考虑另一思路:坚持“满计当期全部损益”观点,把一部分未实现的利得(损失),绕开损益表,在资产负债表的业主权益——“准备”(reserves)部分予以确认。同时,设计一个与损益相互配合的新的财务业绩表,作为企业业绩报告的重要补充。1992年10月,asb正式公布了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报告财务业绩》,使上述思路变成了现实。该准则规定一个企业的财务业绩是由“损益表”和“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statement of total recognized gains and losses)共同表述的。1995年12月,asb重新发表的《财务报告的原则公告》征求意见稿继续推荐上述作法。在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中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净损益(来自损益表);(2)未实现的资产重估价盈利(损失);(3)未实现的交易中投资利得(损失);(4)外币净投资上按现行汇率折算的差额。这样一来,asb设计的“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可起第四财务报表的作用,从而成为基本财务报表之一。

    (二)美国要求在收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

    1980年12月,美国fasb首先提出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收益”新概念——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 income),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由企业同所有者以外的交易及其事项与情况所产生的净资产的变动”。1984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再一次指出:全面收益的报告,应当成为一整套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其后,在一些财务、会计、投资等组织(团体)和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fasb参考了英国的经验,在1986年10月11日的一份《报告全面收益》的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于1997年6月正式公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30号《报告全面收益》。至此,报告全面收益的报表便成为美国企业一整套财务报表中的第四财务报表。

    全面收益也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实际上把资产负债表又恢复到第一报表的地位,实现了“否定之否定”),并将全面收益的报告分成两个模块: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其中净收益仍由收益表提供,仍然只反映已确认及已实现的收入(利得)和费用(损失);其他全面收益则涵盖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平时不计入收益表而在资产负债表部分表述的项目,例如外币折算项目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在特定债券或权益证券上投资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等。这样,全面收益较好地将“当期经营业绩观”和“满计当期全部损益观”结合起来了,比净收益更能帮助使用者预测企业“所有”未来现金流量,也增进了财务报表关于企业财务业绩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并提升了财会信息的质量。

    目前,全面收益报告没有强制的统一格式。它可采用下列三种格式之一:(1)与收益表合并为一份报表,称作“收益与全面收益表”,其上部分为收益表,下部分列示其他全面收益;(2)与收益表分开,单独编制一张报表,即“全面收益表”,使第四财务报表名副其实;(3)在业主权益变动表中详细报告其他全面收益,收益表仍是单独编制。

    (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设计了表述已确认未实现利得(损失)的表式

    1997年8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iasi)进行了重大修订。修订后的iasi题为《财务报表的表述》,它要求补充编制“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同英国的“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基本一致,可见iasc借鉴了英国asb的经验)或在业主产权变动表中详细披露已确认的未实现利得,并在其附录中提供了相应的表式,便于人们操作。

    综上所述,可见英国asb、美国的fasb和iasc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均先后采取了相同的步骤;增加企业的财务业绩报表。这一改革表明:改进财务报表都要服从财务会计目标,努力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为何率先改进企业业绩报告?这是因为:(1)实证研究表明收益指标仍然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会计数据;(2)收益同现金流量信息是紧密相关的,全面收益比净收益信息更能为使用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提供可靠的基础。

    三、财务报表结构的改进

    1994年,美国aicpa发表了一份题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其中关于财务报表的改革建议中最有新意的是改革财务报表结构,即将财务报表信息划分为“核心信息”(core information)与“非核心信息”(noncore information)。前者为企业核心活动即主要的、正常和持续经营的业务所形成;后者则为企业非核心活动,即次要的、非正常和不再持续经营的业务所形成。为此,公司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区分核心活动的资产与负债、非核心活动的资产与负债;在收益表中区分核心活动盈利、非核心活动盈利;还在现金流量表中区别核心活动现金流量、非核心活动现金流量。aicpa的新模式还要求计量每股核心盈利和每股净收益,并相应地计量每股的现金流量。区分核心活动与非核心活动,既要在表内反映,又要在报表附注中用较详细的标题或文字说明。这样做,必能向用户提供更有用的、可比的核心活动信息,准确表达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如果这些建议在未来能付诸实践,就可望提高会计在信息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唯有持续不断的改进,会计职业才能长盛不衰,永葆活力。

    此外,对资产负债表项目排列顺序也在进行改革,基本的趋势是再次重视按重要性排列的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于1995年3月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的原则说明书草稿就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改为:无形资产列在固定资产之前,固定资产列在流动资产之前。iasc在1997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中,对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进行调和与折衷;它一方面强调资产、负债的流动和非流动的划分,另一方面又列示了一份以英国模式为主的资产负债表格式。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凸现无疑,反映到资产负债表就是将人力资产排在首位,其次就是与人力资产密切相关的无形资产。

    四、对改进财务报表的努力的评论

    最后,我们想对上述改进财会报表的努力作一简要评论,并试图回答:为什么迄今为止的所有改进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造基本财务报表呢?

第8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的标准和内涵

现代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组成我国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更是严格控制会计资料质量的一个环节。如何提高会计监督的质量,关键在于有效的建立起会计监督机制。

我国的会计法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详细说明了一种会计监督体系的三位一体模式。简单来说,三位指的就是在会计监督机制结构里面的三个层次。社会监督层次、政府监督层次以及最基本的会计监督。一体就是,每一个监督层次之间的互相协调、联系构造成一个整体。

在三个不同的监督主体上面有着不同的利益关联,为了能够消除利益关系,就会对会计监督机制造成不利因素,因此,每一个会计监督体系之间就需要拥有互相制衡的关联条件,所有的会计监督体制最终合成一个整体的监督体系。

二、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要求

事业单位之所以要建立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主要是为了保护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完整和安全,保障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完全符合自身的制度以及国家的法规和法律,从根本上增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的一些互相监督、制衡的制度。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就包含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完善的将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就是是否能够彻底的贯彻会计法律、法规,保障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增强会计监督体制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简单来讲就是,如实的记录和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分析会计资料,可以很好的了解企业的过去经营活动,依据公司的财务活动规律来对未来进行简单的规划。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如果经营活动的任务进行了一半,时间也过了一半,会计监督反映出的经费支出相对于总预算也达到一半,这就证明企业未来的运营情况基本保持均衡。假设运用的活动进行到一半,经费的支出却没有达到一半,则表示年底有剩余。

由上述的情况来分析,如果,企业的运用活动没有进行到一半,但是经费支出却远远超过,则就表示企业年底会出现超支现象。经过简单的会计核算,可以很全面的对企业的每项经费支出进行简单的猜测,还可以针对存在规则的预算外部的收入作预测。企业日常的财务决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企业财务的编制和预算、经费标准和规章制度、如何正确的管控企业的财务管理等等。企业日常的财务决策主要表现在参与决策和为此提供建议层面。

如果要对一些经费作出高标准的决定,就需要详细的了解清楚这些经费的日常支出状况。例如,日常经费的平均超出比例有多少;有哪些单位超出;经费从那些地方开始超出的等问题,上述的这些简单数据都要依据会计来进行计算。企业会计预测和企业会计决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企业会计预测是企业会计决策的首要因素,企业会计的决策是企业会计预测的最终结果。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制度的状况论述

(一)严密的监督每一个企业单位的会计账簿是否依据法律

主要的措施包含有,依据国家统一的法律和法规来设置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以及一些应该建立会计制度账簿的企业单位有没有建立账簿。建立会计账簿的企业单位是否依据国家统一的法律和法规。还有,那一些单位拥有账外账的违规行为等等。

(二)严密的监督起每一个企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会计账簿以及会计凭证的资料是不是完整、真实

主要的措施包含有,每一个单位实际运行的经济活动有没有办理相关的会计手续,有没有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每一个单位的会计凭证和财务报告分析以及登记的会计账簿是否和实际运行的经济业务相符合。每一个单位的的账目是否账表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以及账实相符。每一个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账目是不是真的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四、如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策略探析

(一)正确的实施会计核查工作

对于事业单位要指导他们做好会计工作,公司内部的上下级财务之间,财务部门和公司的事业部门之间,不仅仅是互相供应关系,还必须包括业务指导和领导的关系。事业单位的会计审查是会计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事业单位后期进行财务监督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会计审查要有足够的认识,最好能够形成制度模式,可以定期的举行。

事业单位通过严密的会计审查工作,可以有效的监督起每一个部门之间的财经方针和财务标准制度,可以快速的总结出会计工作的经验,对于会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且可以快速的解决,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做好经费的计划与分配工作

按照基础的预算,准时的发放经费,要严格的管控起经费的供给,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的过程之中要确保预算的严谨性。要保证预算一旦批准,就要具备法律效应,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预算能够执行的首要条件就是拨款,预算本身就是拨款的依据条件,要严格的把握好这道关口,对于超出预算的拨款可以不进行办理。

还有一点就是,在全年度的预算范围以内,依据事物经费的需求和事物任务的进度,灵活运用拨款的数额和时间,从而才能够保障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

会计工作人员要熟练的掌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公司财务的用款规律,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公司内部的拨款问题中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自觉性,更要克服自己的盲从性,要做到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企业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9篇:简述企业财务关系范文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新准则是我国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本次会计改革与以往不同,新准则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不论在内容、方法还是在观念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革,不但对原准则做了较大改动,增加了22项新准则,而且引进新方法,普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理念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新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施行,随后会逐步推广到所有大中型企业,但数量占95%以上的小企业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其他未执行新准则的大中型企业也需要经过数年时间过渡,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准则与原制度仍将并存。这将给会计教学及课程体系设置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新准则对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新准则的颁布改变了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影响了会计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一般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或“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为主体内容的学科体系。笔者主要分析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

(一)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

现行会计学原理主要以原基本准则、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来编写,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一般原则”的修改及更名、对会计要素的规范及重新定义、对有些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修改等方面。而会计的基本理论如“借贷复式记账法”、“会计恒等式”对大多数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等内容并没有改变。可见,新准则对会计学原理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但最新出版的会计学原理教材面临的尴尬是介绍的基本准则的内容是新的,而业务核算依据的制度却是旧的。

(二)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影响

中级财务会计侧重介绍工商业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其主要依据是原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在1997年至2002年间陆续出台的16项具体准则。虽然2005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但两者对企业一般业务的会计处理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以原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规定为依据。两者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会计科目设置减少,对有些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方面予以简化,如对财产清查、材料、资产减值、长期投资、所得税等方面的业务会计处理方法都较《企业会计制度》有所简化。因此,“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一般以《企业会计制度》为主,在讲授时简单介绍其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异同即可。但新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即使对企业一般业务的处理,两者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如《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是一个应用面很广的准则,原来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一般都要介绍这种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为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的业务举例,但在新准则中,职工薪酬从定义和内涵的规范到会计科目的设置再到会计处理的方法都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有所不同。类似的业务还有不少,核算的范围也由以前偏重工商业逐步扩大到了涵盖金融保险行业和农业、采掘业等,这么多内容要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介绍显然比较困难,而且如何对上述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影响

高级财务会计一般介绍特殊行业与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如物价水平会计、破产清算会计、企业合并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内容。新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其中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等准则项目,这些内容不但更新、更多而且更复杂。要在“高级财务会计”同时介绍这些内容及方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在课程中如何体现也面临与“中级财务会计”同样的问题。

可见,现行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已不适应当前新准则与制度并存的现实要求了。

二、对策措施

(一)确定会计学课程体系

这是会计学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会计学课程体系可以按现行体系设置,也可以根据新准则的特点重新设置。

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即设置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为主的学科体系,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仍保留目前的初级、中级、高级三级理论与实务体系。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新准则下,不论是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都难以承载教学内容的大量增加。因此,按现行体系设置需要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若按新准则旧制度并存的特点,可以将体系设置如下:“会计学原理”、“金融企业财务会计”、“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和“小企业财务会计”等。取消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划分,将准则中的内容按企业的特点有选择地编入到不同的课程中,如将股份支付、每股收益、关联方披露等与上市公司密切相关的业务编入“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小企业财务会计”比较特殊,是以原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规定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的,而且在实践中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应用这一会计制度。因此,应另开一门课程以满足实践工作的需要,这样也不至于造成上课逻辑思维的混乱。笔者倾向于按新体系设置会计学课程体系。

(二)重新界定与整合各门课程的内容

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在新准则下,各门会计学课程的内容就有必要重新进行界定与整合。“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其内容的界定与整合相对简单。其重点介绍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以按新准则的内容进行调整,教材的行文和体例、反映的会计理念以及基本业务处理以新准则为依据即可。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重新界定与整合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两者究竟按什么标准划分一直存在争议。新准则下,其内容界定与整合更为复杂,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应重新界定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目前对两者内容划分的标准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依据。在划分两者的内容时除了考虑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以会计事项的普遍性为依据进行划分以外,一般还应考虑高级财务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两者共同构成财务会计的完整体系。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有选择地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所得税、股份支付、企业年金基金、生物资产、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具体准则的内容放入高级财务会计,取消物价水平会计、通货膨胀会计;而新准则中存货、固定资产、收入、房地产会计、租赁、外币会计、职工薪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资产减值、或有事项、借款费用、每股收益、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外币折算等应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进行介绍。

2.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其中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整合是一个难点。伴随着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推进衍生出的新的经济业务,现行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早已多得仅靠一本教材难以承载下来,而新准则的内容更多,再加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都要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介绍,笔者认为应以新准则的内容作主线,《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作为参考及比较的内容附在相应内容的后面或者不涉及《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只介绍新准则的内容。

转贴于 此外,新准则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计量方法更复杂也更为系统。其中,基于货币时间价值基础的现值和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大量应用,被公认为新准则的亮点。为此,很有必要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专设一个内容,对计量方法及属性进行系统的介绍,而货币时间价值作为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也应在此内容中进行简单的介绍。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的内容整合相对要简单一些,但也面临一些与上述相同的问题。

3.要考虑如何对整合后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现行中级财务会计一般按会计要素对内容进行安排,但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现行中级财务会计对内容如此安排,不但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而且还会导致专业理论条块分散,凝练度不够。例如,现行中级财务会计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理论知识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而新准则中就有资产减值这个具体准则,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内容。因此,笔者认为中级会计学的内容安排应改变以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等内容为主线的做法,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按企业的资金循环过程对其基本业务进行系统的介绍,在此内容中合理渗透一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另一部分内容应按系统性较强的具体准则进行安排,以提高专业理论的凝练度及系统性。至于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按照具体准则的内容进行安排。

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发生变化,各门课程的内容也应随之进行改变。

(三)在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

若按新体系设置课程,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课程门数将增加,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方面都相应会受到影响,从而也将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计划。因此,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计划是否作大的调整,即是否增加会计学课程体系的学分及课时。如果不作大的调整,可以按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开设“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和“小企业财务会计”中的部分课程;如果作大的调整,则其他课程的门数和课时要作相应的调整。若按现行体系设置,只需适当增加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的课时,会计学原理的课时可以保持不变。

教学计划确定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善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

本着“理论够用、适度”为原则,以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及方法为主,教学内容可以实行开放式的课程内容结构,打破课程的理论体系,不要过于追求内容的全面完整。由于新准则的内容太多,因此,对具体准则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介绍,教师授课的关键在于解析难点、启发思考、提供参考资料,其余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理解、把握和总结。

2.在教学目的方面

以会计理念的传授为主,培养学生应有的会计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新准则与国际接轨,与我国过去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有关会计制度相比,已有相当柔性空间,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贯穿其中。若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将直接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水平,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