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生活中的生命科学精选(九篇)

生活中的生命科学

第1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2007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之后,教育部成立中小学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课程教材审定工作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推进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教育系统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积极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推进科学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深入开展。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科学精神正式列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并具体表述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将科学精神纳入核心素养培养,从教育目标上更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教育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基础教育阶段分科教学设计及应试现实压力的制约影响,中小学科学素养培育并未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实践层面实现科学有效的有机融合。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问题:重技术与方法,轻思维与实践;重意识与创新,轻责任与担当;重特色项目和特色活动,轻人文情怀和价值导向。这些问题将科学教育与立德树人不自觉地割裂,导致了科学教育的技术化、项目化、活动化、浅表化。只有有效加强科学教育中的德育价值,才能持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提升生活价值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运用于生活,科学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科学素养培育中,必须密切科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倡导科学回归生活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并提高生活的能力。

(一)重视科学生活的常识普及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重知识轻常识的现象依然存在。多数学生,可能懂得概念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却未必了解。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科技产品日益全方位、深层次进入现代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的经验性常识、普及性常识、综合性常识却被中小学教育忽略、轻视,科学常识的缺乏导致中小学学生整体科学普及水平不高,实际生活能力较弱。事实上,常识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决定习惯,习惯最终影响综合素养的实际形成。重视普及科学生活常识,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本身,从专业知识走向日常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和实际运用中增强科学意识,提升健康生活必备的科学素养。重视科学常识普及,必须注重现代日常生活科学常识的系统性普及,努力克服中小学生对现代生活科学常识的碎片化、零散化、模糊化的感知。重视科学常识普及,必须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基本意识和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基本情感。只有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科学生活常识,才能为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找到科学课程的生活土壤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深刻改变了今天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而今天的生活现实本身,又需要运用科学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去创造。因此,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科学教育最丰厚的课程土壤。注重现实生活的课程化,是克服科学教育学科化的关键环节。今天,部分学校或科技辅导员教师,常常认为没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教材或课程,无法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其本质就是割裂了科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无法将日常生活本身作为课程引进课堂。促进日常生活的课程化,就是要将日常生活现实引进课堂,坚持问题导向,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去探究和实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日常生活的课程化,就是要有意识地克服科学教育中的唯资源论、唯条件论的约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结合校情、乡情,结合所在区域的科学教育资源实际,卓有成效地推进科学教育。

(三)培养求是求真的生活能力

科学转化为技术运用于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正是在感知科技改变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艰苦创业的意志与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运用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和品质,将比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科学与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或成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并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作出的决定和行为。[1]这种控制的力量,是学会生活所拥有的最基本的理性精神和意志品质,是科学教育赋予学生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提升生命价值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技进步永不停息,但是个体的生命时空存在方式却是有限的。因此,科学素养培养,必然需要正视科学教育与学生生命价值的内在联系,关注并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一)尊重生命主体地位

极致的科学主义、工具主义,就容易导致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命自身的异化,促进人的身心之间、心物之间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因此,科学理性思维的本质意义,不仅表现为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尊重,更应表现为对科学与技术所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影响的理性认识和观照。因此,英国数学家哈代曾说过: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一位人文学士和对莎士比亚名著一窍不通的一位科学家一样糟糕。只有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谐融合的人才能算是完善的知识分子。[2]爱因斯坦也告诉我们: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3]145在实际的科学素养培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科学与技术为实现人的主体价值服务的基本意识,避免夸大科学与技术的纯粹功用,忽略人的主体价值的自我尊重与实现。事实上,随着今天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植入,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误导、概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失真、泛滥的技术发明与运用,正在累积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丧失的道德风险,如果离开科学与道德的辩證关系的意识启蒙,必然增加中小学生科学与技术崇拜的心理焦虑和生命困扰。

(二)尊重生命自身规律

崇尚科学的本质,就是捍卫真理。尊重科学的本质,就是尊重真理本身。但是,人们在穷极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却往往忽略对生命自身规律的正确认识,忽略生命价值本身的自我实现。有效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德育价值,必然要在科学素养培育中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促进生命的自我完善,始终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生命自身的规律性,需要充分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尊重生命过程的阶段性。每个人生命过程既要体现每个阶段的特点,更要体现每个阶段的价值。在培育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激励和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面对生命,保持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充分尊重生命境界的完整性。生命境界自我完善的过程,正是不断丰富生命内涵,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丰富和完善。

(三)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人们崇尚科学,但是科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们追求技术发明,科学技术发明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因此,科学技术存在的本质意义,无不回归到生命自身的价值实现这一基本出发点上来。科学在启迪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应该帮助人们清醒地认识自我、实现生命自身的价值。正如一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该更好地启迪人们去捍卫和追求生命的自由,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生命的自由;应该帮助人们去追求身心的健康和谐,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内在的均衡与和谐;应该帮助人们去追求更加幸福而富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人的尊严与幸福;应该帮助人们更充分的实现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爱,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爱。

三、提升社会价值

科学本身的道德意蕴,不仅指向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更指向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科学就其意义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 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 任何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3]156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必须彰显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导向。

(一)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科学伦理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科技文明时代,科技带给人们极度物质繁荣的同时, 也延伸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统治力量;不仅摧毁着人类的物质世界本身, 也摧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不道德的科学开发, 核武器威胁, 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 所有这些, 与科学发展追求人类最大幸福的初衷渐行渐远。[4]这就促使新形势下的科学教育,必须增强科学自身的伦理性教育。在培育科学素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甚至评估、学会预测及控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风险,切实融入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教育,融入低碳意识和绿色理念教育。

(二)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爱国情怀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深刻影响着社会,科技更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物理学家周光召曾说:科学无国界, 然而科学家有属于自己的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科技强国的意识,必须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帮助學生掌握科学常识、专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以及科技发展现状,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强国的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民族自信

第2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38-01

本文就是对生命科学的特点进行探索,从而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设计,让幼儿在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同时,促使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让儿童意识到探究生命科学奥秘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起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态度。

1.生命科学教育的具体内涵

生命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公民有着良好的科学素养。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指的是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事物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较好地参与到公众活动中,具备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幼儿对生命进行了解,进而发现生命,亲近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对大自然中生命生存与发展的艰辛,最终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富有生命特色的模拟活动,从而激发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相应的探究活动中。比如,可以在幼儿园教室或者在校园内开辟出"自然角",进行植物的种植或者动物的饲养,从而让幼儿对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以及死亡等过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培养起对对生命的热爱。比如,不要践踏花草,不摘花朵花枝,不要欺负小动物,不要随意浪费作为实验的植物标本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幼儿产生对生命的珍惜。另外,学校在活动室内还定期开展图文并茂的生命知识宣传,全面加强幼儿的生命教育。

2.培养幼儿生命科学教育能力的相应策略

2.1引导幼儿借助眼睛进行生命科学性观察。对幼儿来说,眼睛是比较敏锐的,有着良好的观察天才。幼儿都是借助眼睛去观察,从而去认识大自然。教师要对孩子的观察兴趣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幼儿对大自然进行系统的观察,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比如,可以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儿童进行充分的观察。当幼儿看到大自然的事物的时候,比如看到蜗牛的时候,会对这种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蜗牛的五官,再观察蜗牛的爬行,继续观察寻找蜗牛的食物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一些蜗牛回家,观察蜗牛在木棒、纸片等等这些不同地方的爬行状况。让幼儿观察这些细小动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培养起对生命的珍爱。教师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这些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培养幼儿关爱生命,亲近大自然的兴趣。

2.2让幼儿动脑进行生命科学性思考。幼儿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总是想象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天天吃东西?""鱼儿为什么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小鸡为什么总是在进食的时候会选择一些细小的石子?"这些在成人看来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对幼儿来说,这些都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迫切想知晓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包含着幼儿对生命的理解。比如,人想要较好地生存下去,就应该要有健康的身体,这样就必须要天天吃东西,才能保证人们活动所需的养分。对于幼儿询问的这些问题,教师不能立马向幼儿讲解答案,要让幼儿动脑去思考,自主寻找科学的答案。当幼儿心中有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幼儿动用自己的脑袋,借助书本等相关资料,进行积极探索。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2.3引导幼儿通过动手进行生命科学性探究。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将"玩"同幼儿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幼儿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从而将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占据教学舞台,而是要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探究动手操作进行支持,教师要积极引导,将多种教育提供给幼儿,让幼儿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操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出各种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教师在引导孩子对笔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笔的零散部件,让孩子根据图纸进行装配。通过孩子动手操作,可以让孩子感知到笔的组成情况,通过操作来知道和了解笔这种物质。同样,在其他的动手操作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学习能力

幼儿的科学教育主要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幼儿彼此间进行交流。通过这些特定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注。

幼儿天生有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内在生命本質的展现就是好奇心,幼儿就是借助好奇心对未知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的时候,就是内在的好奇心和兴趣。若想要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从而达到热爱生命的教育。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以此来让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得到激发,继而让幼儿充分对生命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命进行观察,从中了解生命的生存方式,以及探究生命的生存价值,从而培养起关注生命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孩子多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命科学化教育,以此有效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培养幼儿长足健康的良性发展态势。

作者:张健

第3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珍爱生命;重要性;学科渗透;挫折教育

2014年4月16日,载有325名学生和15名教师的韩国“岁月号”客轮在茫茫大海中触礁沉没……在这次事件中,公众被一个残酷现实所触动:客轮发生严重倾斜后,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

“岁月号”沉没了,带走了二百余名学生鲜活的生命……“社会在追究船长不顾乘客安危最先逃离,严重超载、客轮维修、海警救援不力等责任时,也该深刻反思:孩子们对于广播里的指示为什么那么服从?他们的判断力哪去了?韩国媒体在反思他们的“服从”文化,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对孩子们生命教育是不是做得很到位呢?是不是把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真正作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呢?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呢?

反思一:珍爱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是否真正植根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

案例一:“桑枣奇迹”

汶川大地震中,震区不少学校教学楼瞬间坍塌,夺走了无数鲜活如花的生命,而与紧邻受灾最为惨烈的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中却无一伤亡,被世人誉为“桑枣奇迹”。桑枣中学的成功避险,得益于珍爱生命意识早已植根于全校每名师生的头脑中。该校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紧急疏散演练,演练预案的制定具体细致、周到全面,每个细节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和精心安排;演练过程中各班撤离的顺序,逃生的速度、路线,教师的站位甚至指挥口令内容均由明确规定;同事规定演练过程要计时,事后还要总结考评找出各班存在的问题,以备下次改进。另外,该校还规定每周二是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正因为平时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才能使全校师生的避险意识大大增强,并逐步养成了科学规范避险的习惯,地震发生时,他们从教学楼全部疏散到操场仅花了一分多钟。

当我看到“岁月号”沉船,二百多名学生未能成功获救的消息时,总会想到桑枣中学的奇迹,在灾害面前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叹息“岁月号”沉船,感慨于“桑枣奇迹”的同时,不由地想到了我们的生命教育,是不是真的落到实处了呢?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没有生命,何谈教育?所以我认为生命教学的目标,基础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认识到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反思二:如何构建珍爱生命教育科学体系

案例二:“海滩天使”

2004年12月26日,年仅十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史密斯正和家人在泰国普吉岛附近的沙滩上度假。当时她观察到海浪突然急速后退,而且海水冒起了泡沫,这与她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啸发生前的迹象完全一样。蒂莉马上告诉妈妈说,海啸来了。史密斯夫妇随机向沙滩上的其他度假者和附近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发出了警告,几百名游客迅速撤离了这片海滩。几分钟后,海面上果然掀起了巨浪。

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年仅10岁的小姑娘凭借从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这让我想到生命教育中的科学自救的重要意义,也让我明白了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哪些学科、哪些部门、哪些老师该做的事情,应该是学校上下共同努力、共同筑建珍爱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珍爱生命教育内容

和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育之中一样,珍爱生命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科教育应该成为珍爱生命教育在“学科渗透”方面的主渠道。

主渠道有了,也就是说作为珍爱生命教育的载体有了,而生命教育却没有现成的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学校鼓励老师将珍爱生命教育与各科教学内容相整合,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与珍爱生命教育的融合点,让珍爱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学。

二、体验活动是实施珍爱生命教育的保证

生命需要体验,只有个体的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活力。学校每学期都应该周密安排好紧急避难演练体验活动,防震、防水、防电这些内容只有在模拟演练中,学生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另外,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珍爱生命教育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切切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价值。

三、让孩子们在挫折中学会珍爱自己

近年来,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常有发生,因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因为被老师批评,因为被家长训斥就不想活了。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呵护、爷爷奶奶宠爱,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更容易在生活、学习中遭受挫折。那么,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我认为除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孩子们明白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告知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以及通过大大小小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创设挫折情境。在这方面,日本小学生的“吃苦教育”值得提倡,让孩子们冬天穿短裤行走,这就是一种锻炼。当然,并不是我们也要求学生这样,只是这不愧为一种锻炼的方式。我们在挫折教育时,就应该专门设计一些军训、越野、远足等活动,有意识地增加难度,让孩子们感受痛苦、磨炼意志、增其所不能。学科教学亦然,当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时,忘乎所以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一、两次的失败,让其在挫折环境中磨炼意志。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完善幸福美好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教会学生如何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一、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科技需求

在人类历史上,科技、文明和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科技发展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科技成果是文明和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在21世纪,文明进步和现代化既依赖于科技进步,又对科技发展形成巨大的需求拉动。

1.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从科技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部创新史。工具制造革命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类进入原始文化发展时期。农业革命使人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发展时期。工业革命使人从手工生产者变为机械化生产者,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发展时期。知识革命使人从物质消费追求者变为精神消费追求者,人类进入知识文明发展时期。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革命性和前沿性变化,是不断从传统文明向新型文明的历史性转变。文明发展的实质则是不断创新和满足人类层层递进的生活需求。

(1)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

首先,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周期性。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人类文明进程的前沿过程分为四个时代,即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每个时代都包括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发展周期。在农业时代,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从起步、发展、成熟到衰落。人类文明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些文明要素的变化遵循进化论,如科技的发展等;有些文明要素的变化具有周期性,例如权力分配的变迁等。

其次,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周期加速性。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周期在加速(缩短):工具时代的发展周期约200多万年,农业时代约5000多年,工业时代约200多年,知识时代预计约100多年。有些文明要素的发展在加速,如生产力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加速等。例如,世界平均的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在公元1000-1700年期间约为0.05%,在公元1700-1950年期间约为0.5%,在1973-1998年期间约为1.33%;知识时代快于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快于农业时代。

其三,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周期转移性。在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方向发生了三次转变。在工具时代,采集、狩猎和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主导方向。在农业时代,种植、畜牧和满足生存需要成为文明发展的主导方向。在工业时代,工业、服务和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是文明发展的主导方向。在知识时代,知识、信息和满足精神生活需要成为文明发展的主导方向。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的周期性转移,文明和现代化的主导产业、生活需求和科技需求也在周期性转变。

(2)世界现代化与科技革命是相互促进的

首先,世界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个客观现象。关于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定义。一般而言,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在18世纪到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六次浪潮,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转变;六次浪潮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仿生化和体验化。

其次,科技革命是16世纪以来的一种历史现象。目前,关于科技革命也没有统一定义。在本文里,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指引发人类生活观念深刻变化的科学巨变,技术革命指引发人类生产方式深刻变化的技术巨变。在过去500年里,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

第三,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世界现代化的前四次浪潮和产业革命都是由科技革命所推动的。可以预计,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和产业革命将同样由新科技革命所推动。科技革命的重要发明和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革命,而且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既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类发展和世界现代化的科技需求

人类发展和世界现代化的科技需求是全方位的,但只有部分需求可以引发科技革命。引发科技革命的科技需求,可以和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它与人类文明的前沿特征有关,与科技革命的判断标准有关。

(1)基于人类学的科技需求分析

人类从诞生起就生活在地球的自然环境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物质、能源、信息和空间,当然人体是基础。关于这四个要素和人体自身的科技需求,可以作为讨论科技发展的一种历史逻辑和分析框架。

在农业时代,人类的主要科技需求是关于能源(粮食)和物质的科技,包括农学、天文学和实用技术等,关于信息、空间和人体的科技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科技指与人类生存空间相关的科技。在工业时代,人类的科技需求是关于物质、能源、信息、空间和人体的科技,包括全部的现代科技。在知识时代,人类的科技需求包括绿色高科技、绿色能源、信息技术、航天运输和生命科学等。

工业时代的科技发展,根据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机械时代(18世纪开始)、电气时代(19世纪开始)和电子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知识时代的科技发展,根据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信息时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再生时代(21世纪20年代开始)和宇航时代(21世纪下半叶)。

如果说,18-20世纪的科技重点是改造自然和满足人类需求,那么,21世纪的科技重点将是改造人类自身和适应宇宙环境,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

(2)基于心理学的科技需求分析

关于人类行为心理的研究有许多理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广泛的影响力。他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个层次的需要是基本需求,第五个层次的需要是发展需求(高级需求);一般而言,当低一层次的需求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求就会产生,但也有例外情况发生。

如果把人类抽象为一个“人”,可以用“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它的科技需求。在农业时代,人类面临生存压力(粮食问题),它的需求属于基本需求,科技发展主要是天文学、数学、农学和医学等。在工业时代,人类面临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它的需求属于基本需求,科技发展主要是与物质生产相关的科技,包括现代科技的各门科学。在知识时代,人类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面临的压力主要是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需要,它的需求属于高级需求,科技发展主要是与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相关的科技。精神需求还包括健康长寿和遨游太空等。

(3)基于科技革命标准的科技需求分析

科技革命是一个科技史学或科技哲学概念,迄今没有公认的判断标准。在学科史层次上,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一种科学范式的转变。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目前比较多的学者认为,16世纪以来的科学革命有两次,它们显著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观念;技术革命有三次或四次,它们显著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概括地说,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科技革命大致有三个判断标准:显著改变人类的生活观念、显著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社会影响人口覆盖率一般超过50%(估计数);其中,科学革命需要满足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技术革命需要满足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

综合人类学、心理学和科技革命标准的相关分析,可以解释和理解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16世纪和20世纪的两次科学革命,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工业时代的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物质、能源和电讯技术三个方面,并扩散到或涉及运输方面,主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知识时代的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信息、生命和空间科技三个方面,并扩散到或涉及能源和物质科技方面,它将满足人类生活的高级需要,包括文化生活、健康长寿和太空生活的需要。

在21世纪,信息革命将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无障碍获取,为满足人类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根本保证;新生物学革命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实现人类的再生和永生,基本满足太空生活对人体的生理要求;新物理学革命将改变人类的宇宙观,为宇宙航行提供新理论、新能源和新工具。在21世纪下半叶,地球可能难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开发太空和宇宙移民是一种可能选择。信息、生命和物理革命的成功,将使之成为一种可能。

二、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大约有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五次科技革命(约1970-2020年)的下半部(信息革命后期)、第六次科技革命(约2020-2050年)和第七次科技革命(约2050-2100年)。这里重点讨论第六次科技革命。

关于21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和科技预测已经有大量研究。许多预测研究考虑了多种因素,但主要基于科技发展趋势。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科技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和扩展我们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认识。这种从需求角度的预测分析,有可能反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一个侧面,而不能反映它的全部。关于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回顾,可以为分析第六次科技革命提供一种借鉴。

1.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和挑战

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最新科技。从科学革命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新生物学革命;从技术革命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再生革命”,包括仿生―创生―再生的三生技术革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上接第五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下接第七次科技革命(时空革命)。它的主体部分和带动部分将与这两次科技革命有关。有些内容是交叉的和跨学科的,依据观察角度不同可以归于不同的科技革命。

(1)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特征和方向

首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前面讨论了科技革命的三个标准。能够满足三个标准的重大发现或发明,才有可能成为科技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其次,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体部分(主要方向)。第六次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融合,并与信息革命和时空革命有部分交叉。它的主体部分涉及两类革命和多个学科,可以和需要分类讨论。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科学革命部分主要包括整合和思维生物学等。

整合和创生生物学。目前,自组织理论、协同学已经诞生,耦合理论、整合理论还在孕育之中。今天,我们正在揭开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我们已经认识了成千上万的生物体内的分子和细胞,以及各种组织和器官。如果把这些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组装起来,能否“制造一个生命”?生物体与机器(技术)的多种组合,能否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和新的物种?

思维和神经生物学。人脑是思维的载体,神经系统是思维的工厂,心灵是思维的动力源,它们都是如何工作的?人脑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机理,人脑信息加工、储存、提取和再现的机理等,非常有挑战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改善人类的智慧,推进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技术革命部分主要涉及再生、信息和纳米工程等。

生命和再生工程。对生命的操纵有违人类的现行伦理道德,但是,人类将逐渐具备操纵生命的能力。首先,操纵遗传物质,改变生物特性,制造新物种。其次,操纵神经系统,改变生物行为特征。其三,操纵生物节律,实施人工休眠和人工唤醒,改变生物的生命周期。其四,操纵生物细胞,实现体细胞无性繁殖(克隆)。其五,操纵组织器官,进行组织器官的体外培养,随时随意替换生物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其六,操纵生物生殖,进行体外受孕、体外怀胎(人造子宫),实现体外生殖。其七,操纵生物性状,建立“生物工厂”,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如干扰素等新药。其八,操纵生命形式,实现生物和机器的组合。再生工程包括细胞、组织、器官、躯体、人体和物种的仿生、创生和再生等。人造组织和器官如人造心脏、肺、胃、皮肤、骨头、血、血管和肢体等实现产业化生产。

信息和仿生工程。与第五次科技革命有交叉。人脑思维和动物信息处理的数字化模拟和仿真,实现信息和知识的无阻碍获取、现有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等。开发以新原理为基础的计算技术,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模拟人脑的认知和思维原理,并行处理和整合各种类型的信号,逐步建立非线性推理功能(直觉),具有部分人类情感。开发新的网络技术,大幅度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信息转换器”的发明,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信息转换,人脑可以直接“知识充电”。“人格信息包”的发明,它包含人的全部人生信息、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使人的“网络化生存”和网络虚拟人(网络人)成为可能,实现人的“网络化永生”。

纳米和仿生工程。纳米仿生材料、纳米仿生器官、纳米仿生设计和制造等。纳米工程指在分子或原子水平上逐个原子地操纵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进行设计、加工和制造等,包括纳米结构、纳米加工和制造、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和系统、纳米机械、纳米电子元件和设备等。纳米工程、信息工程和仿生工程的结合,不仅为我们开辟一个新领域,而且为人类开创一个新的工作平台。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学的结合,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人体再生和互联网的结合,人类将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实现某种意义的“人体永生”。

其三,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扩展和带动部分,涉及两类革命和多个学科。

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如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信息生物学、空间生物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再生医学、分子和生态农业、生态学、仿生学和仿真学、生命和宇宙起源等。

材料科学和仿生材料。如果纳米技术继续发展,超微机器人组成的材料将会诞生,这种材料具有“智慧”,可以自我复制、自我组装等。

地球和环境科学。地球是人类的生活家园。人类关注的问题包括:地球还能存在多久?地球上的资源还能开发多久?全球变化将走向哪里?自然灾害能否预防?沙漠化和荒漠化可以控制吗?碳代谢的平衡和控制,低碳生活和非物质化,污染防治和生态现代化等。

绿色超级制造。随着信息工程的发展,电脑将具备人类的智能。绿色超级制造就是指利用超级电脑系统进行的环境友好的智能制造。它将与微加工和微制造技术结合,形成微器件、微设备、微工艺、微设计、微生产等的自动化。它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新和享受将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

绿色超级运输。人类必将突破现有物理概念,发现新的物理概念,并运用新的物理原理,开发新的绿色运输工具,实现更快更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新运输,最终突破光速的制约,实现宇宙旅行。新物理学革命将带来新能源和新运输工具,拉开第七次科技革命的序幕。

此外,空间科技、能源科技、海洋科技、国防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科技伦理学和现代化科学等,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2)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挑战

首先,伦理挑战。人造生命、人造子宫、两性智能人和人体再生等一系列突破,将彻底改变人类对生命、家庭和性关系的认识,引发重大伦理争论。

其次,副作用。生命工程、再生工程和仿生工程的技术和成果,既可以促进文明发展和人类进化,也会产生许多新型武器和犯罪形式。

三、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分析

科技革命是一种历史现象。关于科技革命的历史影响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理解。一般而言,科技革命必然改变人类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改变科技结构和世界结构,影响文明进程和国家兴衰等。

1. 科技革命的历史影响

关于科技革命的历史影响,可以和需要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

首先,科技影响。科技革命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催生一批新学科,促进了科技结构的变化,影响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转移到美国。

其次,社会影响。科技革命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新观念、新生活和新知识,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等。人类生活方式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信息化,从乡村生活、城市生活到国际化生活,从实体生活到网络生活等。

其三,经济影响。科技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导致了新产品和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世界经济重心随之变迁,而且与经济周期有较大关系。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从农业、工业、服务业到知识产业,先后出现工业超过农业、服务业超过工业、知识产业超过物质产业等现象。

其四,世界影响。科技革命既推动了世界现代化,也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机遇。抓住机遇的国家,能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或者后来居上;忽视或失去机遇的国家,一般表现平庸,甚至国际地位下降。

2.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期影响

首先,对人类文明的预期影响。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一次改变人类自身的科技革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模式,从学习、工作、家庭、性关系到寿命。例如,信息转换器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从没完没了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学习成为“知识充电”,学校成为“心理培训所”,人类的知识和信息鸿沟将消失或减小。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当然科技结构的本身变化是必然的。如果它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人类文明将进入“再生时代”。

其次,对世界现代化的预期影响。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推动世界现代化的第五次浪潮。从科学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一次新生物学革命;从技术角度看,它是一次“创生和再生革命”;从产业角度看,它是一次“仿生和再生革命”;从文明角度看,它是一次“再生和永生革命”。抓住科技机遇的国家,将获取巨大经济和社会利益。由于信息转换器的普及、知识和信息鸿沟的缩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有可能逐步缩小,人类社会趋向于国际公平。

四、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对策分析

很多人认为,21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世纪。如果中国错失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那么,中国复兴和现代化就可能落空。第六次科技革命,既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复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第五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尚没有结束,仍然存在一些机会。

第六次科技革命,涉及科学和技术的深刻变革,而且还没有发生,这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第五次科技革命,中国是一个跟踪者,而且是一个没有取得优良成绩的跟踪者。现在,距离第六次科技革命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我们能够超前布局,抢占有利位置,有可能获得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第一棵蘑菇”和“第一个领头羊”,那么,我们有可能在新科技革命中创造一个中国奇迹。

首先,建立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响应机制。如领导小组和咨询委员会等。

其次,组建中国高等科学研究院(China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ciences)。借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组建中国高等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的先锋性、开拓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启动阶段可以建设四个研究所:整合生物学研究所、信息和思维科学研究所、仿生工程研究所和再生工程研究所,分别开展生命合成、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体外子宫、器官和人体再生等的开拓性研究,抢占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其三,组建中国战略技术研究院(China Institutes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借鉴德国夫朗禾费学会的经验,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类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中国战略技术研究院,开发和提供行业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企业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作好技术准备。

其四,组建中国现代化研究院(China Institutes for Modernization Science)。借鉴美国圣塔菲研究所和UNDP人类发展报告研究的经验,以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中国现代化研究院,开展科技革命与现代化、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农业和生态现代化、地区和世界现代化等交叉科学研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

第5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岁月号”沉没了,带走了二百余名学生鲜活的生命……“社会在追究船长不顾乘客安危最先逃离,严重超载、客轮维修、海警救援不力等责任时,也该深刻反思:孩子们对于广播里的指示为什么那么服从?他们的判断力哪去了?韩国媒体在反思他们的“服从”文化,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对孩子们生命教育是不是做得很到位呢?是不是把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真正作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呢?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呢?

反思一:珍爱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是否真正植根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

案例一:“桑枣奇迹”

汶川大地震中,震区不少学校教学楼瞬间坍塌,夺走了无数鲜活如花的生命,而与紧邻受灾最为惨烈的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中却无一伤亡,被世人誉为“桑枣奇迹”。桑枣中学的成功避险,得益于珍爱生命意识早已植根于全校每名师生的头脑中。该校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紧急疏散演练,演练预案的制定具体细致、周到全面,每个细节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和精心安排;演练过程中各班撤离的顺序,逃生的速度、路线,教师的站位甚至指挥口令内容均由明确规定;同事规定演练过程要计时,事后还要总结考评找出各班存在的问题,以备下次改进。另外,该校还规定每周二是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正因为平时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才能使全校师生的避险意识大大增强,并逐步养成了科学规范避险的习惯,地震发生时,他们从教学楼全部疏散到操场仅花了一分多钟。

当我看到“岁月号”沉船,二百多名学生未能成功获救的消息时,总会想到桑枣中学的奇迹,在灾害面前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叹息“岁月号”沉船,感慨于“桑枣奇迹”的同时,不由地想到了我们的生命教育,是不是真的落到实处了呢?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没有生命,何谈教育?所以我认为生命教学的目标,基础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认识到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反思二:如何构建珍爱生命教育科学体系

案例二:“海滩天使”

2004年12月26日,年仅十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史密斯正和家人在泰国普吉岛附近的沙滩上度假。当时她观察到海浪突然急速后退,而且海水冒起了泡沫,这与她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啸发生前的迹象完全一样。蒂莉马上告诉妈妈说,海啸来了。史密斯夫妇随机向沙滩上的其他度假者和附近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发出了警告,几百名游客迅速撤离了这片海滩。几分钟后,海面上果然掀起了巨浪。

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年仅10岁的小姑娘凭借从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这让我想到生命教育中的科学自救的重要意义,也让我明白了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哪些学科、哪些部门、哪些老师该做的事情,应该是学校上下共同努力、共同筑建珍爱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珍爱生命教育内容

和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育之中一样,珍爱生命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科教育应该成为珍爱生命教育在“学科渗透”方面的主渠道。

主渠道有了,也就是说作为珍爱生命教育的载体有了,而生命教育却没有现成的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学校鼓励老师将珍爱生命教育与各科教学内容相整合,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与珍爱生命教育的融合点,让珍爱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学。

二、体验活动是实施珍爱生命教育的保证

生命需要体验,只有个体的用心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活力。学校每学期都应该周密安排好紧急避难演练体验活动,防震、防水、防电这些内容只有在模拟演练中,学生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另外,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珍爱生命教育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切切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价值。

三、让孩子们在挫折中学会珍爱自己

第6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发展;人类生活;影响;分析

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生物科学技术直接关系到与人民生活、卫生、健康密切相关的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对环保、能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渗透、交叉作用,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生命科学概述

1、生命科学的概念。生命科学即生物学,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心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1]。

2、生命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命科学,早期对生物的观察既是生命科学的开始,也是对生命现象研究的开端,后来人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从简单观察转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对动、植物的驯化和饲养,但这些观察和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实际需求,而并非有意识的探索[2]。由此可见,生命科学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早期最为引人瞩目的生物学研究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对生物体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深刻地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他研究了多种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鸡的胚胎发育,开始了生物科学的第一次飞跃和革命。尽管这些研究还只是代表着生物研究的最初阶段,但这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的研究,所以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动物学之父”。

二、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对伦理道德中公平观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合理享有的基本价值,如自由、自尊、机会、荣誉等的伦理道德关系和伦理道德要求,强调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具有作为人的共同点,在此范围内他们是公平的,同样它也要求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学的发展却给这种伦理道德观的破坏提供了可能。根据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学家们发现原以为与遗传背景无关的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性状已被证明与遗传背景有关[3]。譬如武断的个性60%源于遗传背景,具有XYY型染色体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们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转换为“人生而有优劣不同”,从而带来基因歧视的问题。当人类有能力选择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婴儿”时,社会中现存的有缺陷的人会更容易受到歧视,他们的尊严也会受到打击;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国对基因图谱的公开和共享达成了共识,个人的基因信息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像身份证上的信息一样公开化,这对于那些被检测出有基因缺陷的人来说,就有可能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歧视。

2、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武器。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其中生物法应用最为普遍。在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正在广泛使用生物技术。特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细菌,它们分别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点的降解质粒或代谢质粒,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帮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统中能够占优势的菌种,如利用重组DNA技术把甲苯质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质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获得的多质粒细菌降解石油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又如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养的新细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机汞转变成金属汞,以用于处理含有机汞的废水,同时回收金属汞,从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再如细菌浸矿在采铜和采铀工业中得到应用,经生物技术改造的细菌,不但对金属的亲合力强,耐酸、耐热和抗金属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4]。

3、有效解决了能源危机。再生能源是能夠成为二十一世纪能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所谓再生能源,是指不随本身的变化或被利用而日益减少的能源,如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它们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与其相反,非再生资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随着被人类利用而逐渐减少的能源,特别是化石燃料将面临着枯竭的危机,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现实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但我们的生活同样离不开美丽的环境,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洁净、可再生和无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国科学家从一种灌木的果实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与柴油相近但更加环保的燃油,这种新型燃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并在闪点、凝固点、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颗粒值等关键技术上均优于国内零号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无论是用在农用发电机、拖拉机还是汽车,都没有出现传统柴油容易导致的黑烟弥漫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将进一步影响到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按照人类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现有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或创造全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来造福人类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作者:陆沐宁

参考文献 

[1] 黄锴.刍论物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与管理方式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5):300. 

[2] 黄国琼,秦宇彤,罗长坤.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02):13-15+30. 

[3] 蔡太生.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07(02):28-30. 

第7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化学 生命科学 生物科学

中图分类号:O-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64-02

众所周知,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与能源、材料、环境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又渗透到与人类健康密切联系的生命科学领域,而成为21世纪最富有拓展力和生命力的科学领域之一[1]。因此,化学又被称为是生命科学的语言。

1 化学在传统学科中的地位

化学被称为“中心科学”,在“数理化天地生”六门传统科学中的占据重要地位。什么是“化学”呢?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化学不仅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自身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存在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资源,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在新物质的创新性研究中,要想得到精确的物质结构必须进行精准的化学实验。在我国古代,道家为寻求长生不老药炼制“不老仙丹”,甚至希望能“点石成金”,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却成了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先驱。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法,只是限于当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物质组成的了解和实验技术的掌握尚不足,导致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成为后人的“笑谈”。随着科技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作为我国四大发明的“火药”被发明。据记载,“火药”是炼丹的副产品。此外,陶器和玻璃的发明与制作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的实践活动。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早在200多年前就用定量试验的方法测定了空气成分。这些在客观上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研究基础。

2 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及发展前景

2l世纪是信息与生命科学的时代。那么,何为生命科学呢?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虽然至今学界对于生命的概念仍未有清楚的认识,但基本上,生命具有与化学成分同一性的特征,具备严整有序的结构,能够自我新陈代谢并产生应激性和运动等特征[2]。

就生命科学的起源而言,它并不是近代才产生的。在人类出现文明的初期,生命与非生命的差异就被人类认识到,并开始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留下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以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到18世纪,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新技术被不断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成为实验性的学科。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分别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这一学说的提出,使生命科学的研究由宏观水平深入到微观水平,对于揭示生命运动规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1865年,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基因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因定位于染色的基因学说,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到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学科分支细化和深化,各近代学科间的交叉加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研究基因及其表达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内化学变化的生物化学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CR技术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3 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3.1 化学学科分类及研究内容

按照学科分类,现代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等五门学科。

无机化学研究的是除碳氢化合物之外的一切物质;有机化学研究的是所有的碳化合物;物理化学是应用物理的原理、方法研究化学的现象以便用数学的语言定量地描述化学的有关信息;分析化学是定性确定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定量表示物质组分的含量;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学科,包括各种聚合反应理论,新的聚合和改性方法、高分子基团反应等。

3.2 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3.2.1 无机化学与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早期化学领域的研究无不是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如法国的拉瓦锡、英国的玻意尔和道尔顿、俄国的门捷列夫等,他们的研究都是以无机物质的变化、反应和性质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各化学理论也是从研究无机物质的结构和价键开始的。无机化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加强。无机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使人们不仅仅关注技术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及其模拟,而且从活性分子、活体细胞和组织等多个层次研究无机物质与生命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平衡、代谢过程,同时,更加关注生物启发的无机智能材料在生物体自修复、生物信息响应和传导及生物免疫体系构筑中应用的研究[3]。

3.2.2有机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有机化学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并已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有机化学在揭示物质结构的本质的同时,促进了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同时,生命科学又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生物的多样性使有机化学的研究充满了活力,有机分子的生物功能也充分反映了两学科之间的同源和紧密联系。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牛胰岛素,随后80年代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在揭示生物体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20世纪后半期,复杂生命现象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从DNA的双螺旋结构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机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阿瑟・科恩伯格指出:“现今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其实属于化学”,“生命实际上是一个化学过程”,“人类的形态和行为就如同它的起源,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命运一样,都是由一系列各负其责的化学反应来决定的”。可见,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2.3 生物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19世纪以来,化学理论和技术介入到生物学领域,建立起“生物化学”这一新学科。生物化学是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和它们的化学活动。生物化学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生物的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使得生物学研究逐渐从宏观的描述水平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最活跃的前沿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生态学。由这些前沿引伸出的核心问题的探索包括:生命的起源,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进化,遗传发育及其在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层面的调控、蛋白质的分类、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转导行为与脑的认知等[4],这些核心问题都包含着急待解决的化学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

4 结语

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体内物质分子运动,有学者认为可以“把生命理解成化学”。虽然,生命过程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简单的化学过程,但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机理,从分子层次上来了解生命问题的本质,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将会对人类认识生命提供基础。作为本科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参考文献

[1] 杜琳珑,冯定坤,韦建前.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化学奖[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3):72-74.

[2]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3.

第8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全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37-01

学校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人生的意义、价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也不断发生变化,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学习压力日益增大。中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内心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甚至是一些重大误区,中学生中存在着对自身生命或他人生命的轻视和错误认识,“活着没意思”成为一些学生的口头禅,甚至也成为一些学生轻生或者杀人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或困难时,不能正确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办法去战胜它,而是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在与同伴发生争执时脱口而出的是“我揍死你!”、“你去死吧!” 可以想像,这些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很可怕的。这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需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予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运用辩证思维,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

一、树立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正确的生命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自觉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轻视生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命价值观迷茫和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常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中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困境,轻则怨天尤人,重则采取虐待动物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来释放内心的压抑。二是青少年的生存自救能力不足。青少年缺乏保护生命的意识,并且也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锻炼以及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灾难自救能力。三是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诱发生命隐患。部分青少年在群体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对人际交往感觉失望和无奈,易产生自闭、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严重者会引发自残、自杀等伤害生命的行为。四是轻视他人生命。一些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漠视他人生命,面对学习、家庭、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有效积极的处理方式,导致精神扭曲走向了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犯罪道路。其中,生命意识缺失,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重要原因。

二、生命教育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学校生命教育要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育内容,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出现了问题才进行教育。初中阶段生命教育专题,要结合学生青春期的成长特点,探究生命伦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内容,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压力,探讨关爱他人、保护自己的途径与方法等。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专题,要适应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特点,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探讨与生命有关的社会伦理、科学伦理、人生信仰等问题,规划人生目标。

学校生命教育的主体和对象要全面。学校生命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但不仅仅是学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职工、家长都是教育对象,学校要结合三项主题活动,在进行“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中对家长和社区居民进行生命教育,提高教职工和家长的生命意识。教师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不能局限于教师,尤其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等德育教师,全体学校教职员工都是生命教育的责任人,学校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物业管理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等等,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思想品德、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展专题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树立人道精神,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通过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等活动,结合学生现实需求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价值。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选修课,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三、学校生命教育要常抓不懈,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学校生命教育要常抓不懈,创设浓郁的生命教育氛围,时时处处渗透生命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学校生命教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2]陶宏开.必须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学术月刊,2009.12

第9篇: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一、学校将生命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关于生命安全方面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部门会同相关专家,从研究生命教育的学科规律出发,以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为指导,对环保教育、安全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预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编写出一套适合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教科书,从而使学生从课堂上接受到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关于生命方面的教育。同时,课程在设计时还要有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内容上不要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方面,还应包括实践演练。要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地震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此外,各学校还要加强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生命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二、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有关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其实在各个学科中都呈现着隐性或显性的内容,作为教师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在教学时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方面的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学校各个学科领域,如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生命运动方面的常识、保健的方法,使学生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的同时,正确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在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中可以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感受生命的美好;我们更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教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还可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门特殊的教育,身教更重于言教,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不能只单靠语言或者理论来进行说教,还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在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进行:第一,组织清明祭扫活动。通过祭扫靖宇陵园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责任意识。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安全知识讲座。如请交警给学生作关于交通安全方面的报告,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学会如何逃生等。第三,组织开展知识兴趣活动。如,关于生命教育内容的戏剧表演、有关生命教育方面的征文、歌曲的创作等活动。第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养老院进行义工服务、学生志愿服务队进社区等。第五组织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四、学校日常管理与生活方面加强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