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商务伦理论文精选(九篇)

商务伦理论文

第1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营销中的商业欺诈甚至一些道德沦丧的恶性事件不断被曝光,国内学者开始对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中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刘向晖提出了网络不道德营销行为的表现及治理对策,在后续研究中,他又构建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分析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周延云等从系统思维角度对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的伦理缺失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伦理规范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策;陈永胜对网络营销中的精神产品开发中伦理道德失范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赖兴珲、陈开慧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伦理的隐私权、信用危机、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吴伟光从商业伦理道德的目标与标准角度系统分析了网络营销环境中的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何华征从伦理角度对网络经济运行机制的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进行反思。阎俊、陶平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地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

就目前文献来看,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中的伦理问题,这与企业网络营销活动中频频发生不道德现象及市场营销学自身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从网络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网络安全、企业战略等角度对企业网络营销伦理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国内对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还在理论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营销伦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缺失表现形态、原因及对策方面,而对企业网络营销伦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实际又表现出客观的需求,这就是本文研究主题提出的背景,也是本文创新点所在。本文将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文化、法律法规、消费者等因素,构建企业网络营销伦理影响因素模型,以便为企业提高网络营销质量提供参考。

2经济转型期企业加强网络营销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的缺失是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不成熟的体现,企业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已经触及到很多社会问题,阻碍了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经济转型期,企业加强网络营销伦理建设意义巨大。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有利于商业伦理学的丰富和发展。网络营销伦理在学科上从属于商业伦理学下营销伦理范畴,其根本特点就是对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行为及机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目前从国外营销伦理研究的主题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绿色营销问题;广告问题;产品安全;消费者的伦理态度;涉及弱势消费群体的伦理问题;涉及隐私的伦理;互联网营销中的伦理等。因此,探究企业网络营销活动中出现的伦理冲突与道德悖论问题并给予解答,将有助于深化商业伦理学的研究。

(2)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世说新语》指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1992年哈佛商学院的约翰和詹姆斯教授在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调研后指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显著,并预言今后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网络营销伦理正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升级转型的历史时刻,企业遵守道德准则、履行社会责任,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提升品牌价值、超越竞争对手的重要时期。企业通过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不仅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激发员工创造活力,丰富企业品牌内涵,增强对投资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且会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鲜明特征。电子商务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在扩大经济总量、增加税收、带动就业、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网络营销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经济转型期企业网络营销伦理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作用。

(4)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不仅扭曲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影响社会道德风气,还会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恶化企业投资环境,增加市场监管成本,严重损坏政府形象。良好的网络营销伦理有助于统筹兼顾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实现人与自然、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转型期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缺失表现形态分析

在新旧体制的转型过程中,企业网络营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都在发生变化,在这一时期,要探讨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首先得剖析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所应用的各种可控因素,这样才能深入研究导致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缺失的具体成因与影响因素。本文借助1986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教授提出的大市场营销6Ps策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对影响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缺失的表现形态进行剖析。在经济转型期,企业网络营销中出现的缺失行为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并且随着新的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在不断地“升级换代”。

4经济转型期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1模型构建

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融合社会文化、法律法规、市场、网络技术、企业、消费者因素,提出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影响因素模型。

4.2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2.1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诚信文化未形成。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遵循的道德准则,但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诱发道德领域产生消极现象,人们在新旧伦理观念取向的转变上使得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日趋减弱,各种思潮混杂交织而新的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伦理观念仍未有效形成,国民思想观念千差万别、良莠不齐,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激进的与保守的思想相互交织、相互激荡。(2)商业伦理规范未建立。伦理道德在中国人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但就我国转型期的现状来说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商业伦理规范,企业尚未理顺在网络营销活动中与相关利益人之间的关系,例如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同行之间等利益关系,从而导致很多商业欺诈行为、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

4.2.2法律法规因素

在经济转型期,我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有待增强、信用体系发展亟待加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的产生。具体表现为:(1)法律法规不健全。从2004年开始,我国电子商务法规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模式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尽管商务部等各部委已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以规范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从整体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例如对规范电子商务质量监管体系方面缺乏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大法;对于网络恶性竞争行为,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反垄断法》急需修订;对于滥用网络传播的企业与管理不力的地方运营商,尚无具体适用的法律法规。(2)市场监管政出多门。目前我国与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有关的政府部门有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各部门均从各自工作职责动身出台相关的政策及其管理措施,彼此之间存在分歧、不和谐甚至抵触的景象,多头管理现象不仅造成了监管的重叠,政出多门让企业无可适从,还产生了监管的真空地带。

4.2.3市场因素

产业链庞杂无序。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基本上可分为自建平台模式与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两种,从目前应用现状来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为主流。由于电子商务交易涉及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应用范围也包括交易平台、支付平台、物流平台、搜索平台等,涉足电子商务的公司和机构包括ISP、程序提供商、搜索公司、物流公司、支付公司、信用认证公司等,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然而仅有少数法律法规如《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发展电子商务网上支付若干意见》能够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活动进行规范,市场进入政策滞后、无序竞争、监管真空状态,这给企业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提供了绝好的温床。

4.2.4网络技术因素

(1)网络技术复杂性。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更多新的如搜索引擎、论坛、电子邮件等推广工具,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移动电子商务工具的应用,企业网络营销的手段与招式花样百出、更替出新,这势必给网络运营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带来难度。(2)网络成本低廉性。网络营销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商业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开放、低成本、交互性强的In-ternet网络技术的应用。但网络成本低廉同时也导致企业一系列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的产生,如垃圾广告邮件、企业滥用微博等工具对竞争对手进行商业诽谤等等。

4.2.5企业自身因素

(1)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企业家要有“道德的血液”。企业家是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决策者与制订者,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高低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企业家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在经济转型期,由于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起步均较晚、实力不强,大部分企业家往往急功近利,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仍然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最高层次目标,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缓慢、难有作为。(2)企业伦理文化尚未构建。从整体说来,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内聚力不足、生命周期较短,其原因之一便是以商业伦理规范为核心、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伦理文化尚未建立。部分企业虽然提及社会责任,强调道德规范,但尚未制订有具体的伦理规范,导致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足。正如德•乔治所说:“伦理规范应该是具体而真实的,不仅应该接受监督并且应具备接受监督的素质。”(3)企业网络营销认识不足。部分企业对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奉行“重线下、轻线上”的销售模式,在物流配送、安装等问题上区别对待,致使网络消费者难以享受与实体店相同的待遇;也有部分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时,崇尚“技术至上论”,重点关注技术、物流等硬件因素,而忽视了伦理道德文化等软件因素,导致网络交易纠纷不断。

4.2.6消费者因素

(1)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大部分商品的质量、性能等信息只有在接触甚至消费以后才知道,消费者明显处于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则很容易被不道德企业网络营销时所利用。网络营销市场的低门槛使得企业鱼龙混杂,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主要通过图片及部分文字说明,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网络交易中难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较传统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2)维权意识淡薄。企业采取的一切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归根到底是为了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消费者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对象,如果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那么企业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就会受到有效的抑制。然而由于消费者一方面由于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法律观念淡薄,另一方面由于诉诸法律手续繁杂成本过高,致使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得以蔓延。

4.3企业提高网络营销伦理水平建议本文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提高网络营销伦理水平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具体如下:

(1)建立商业伦理道德规范。国家、政府和社会应该唤醒人们的良知、道德自觉,增强人们的正义感和伦理责任感,引导、倡导和鼓励企业在网络营销活动中不损坏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消费者利益、企业相互之间利益,凡是达到这些要求的网络营销活动行为就是符合商业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

(2)完善相关法制法规建设。在经济转型期社会商业伦理道德普遍缺失的前提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对规范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尽快出台规范电子商务交易的基本法律,如《电子商务法》等;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网络营销中的新问题,完善与修订如《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使企业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无滋生土壤。

(3)提升企业营销伦理水平。在经济转型期,企业须认识到加强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应将其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建立并巩固以营销伦理规范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其次,提升企业家责任感,企业家是企业的精神领袖,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着眼于企业的品牌形象与长远利益;最后,构建一支高素质、重伦理的营销团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4)打造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对于现阶段企业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还要全社会多方参与,可打造由政府、行业协会、媒体、消费者构成的四位一体监管体系。首先,从政府层面新建全国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协调管理部门,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的局面,全方位掌握和构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并从细节入手,对企业的失德行为予以严厉的责罚,最终将诚实守信决定企业成败的竞争准则牢固地建立起来;其次,从行业协会层面组织与企业的交流会、行业研讨会等,形成一个隐形的监管组织;再次,从媒体层面借助电视、消费者协会网站、报纸等权威媒体的力量弘扬道德营销的企业和严厉打击违规网络营销的企业;最后,从消费者层面通过消费者个人博客、微博维权消息,发起抵制活动等,监管部门可积极联系被举报企业,落实公众举报,全程监督协同处理,建立消费者维权的对接渠道,形成企业与消费者良性对话。

5结束语

第2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商业伦理 现状 原因 建议

自从人类开始了商业活动,商业伦理也就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至今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商业活动由初始的物物交换发展到今日的现代商业。与此相适应,商业伦理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在现代商业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现代商业伦理是现代商业的道德必然,是构建和谐商业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商业精神的思想基础。

一、我国商业伦理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相当一批企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具备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规模优势。但回头再看看走过来的路,心情又是格外的沉重。“中国制造”以其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席卷全球,在这背后是许多企业盘剥、克扣、拖欠工人工资,肆意延长工作时间、无视生产环境与安全的违法行为。

中国企业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有资料表明,中国原油消耗量占世界的7.4%,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氧化铝占25%,而创造的GDP仅是世界的4%。让环境做出了巨大牺牲,也对资源形成了巨大浪费。中国企业信用缺失严重,造假账,偷逃枕款,不尊重知识产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无视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是中国企业的严重问题,也是今天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大障碍,后果已经在逐渐显现并放大:因为无视劳工权益,从2006年开始,许多地方陆续出现“民工荒”现象;因为无视生产安全,矿难连连,许多煤矿被政府强制关闭;因为“为富不仁”,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社会“仇富”心态越来越浓,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二、商业伦理问题的提出

商业活动主要是通过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买卖行为而实现的经济活动方式,因此协调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就成为商业伦理的主要内容。此外,协调商家与供货方、商家与商家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是商业伦理所要规范和协调的内容。由此,交换自由、诚实守信、服务至上、公平竞争等原则就成为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

在美国,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商业伦理的说法; 70年代,西方各国开始有学者专门从事商业伦理的研究,发表了有关商业伦理的专题文章,出版了有关商业伦理的专题杂志和教科书,同时产生了以商业伦理为研究课题的社会团体。在日本,商业伦理的研究,不仅有专题杂志的出版,而且产生了一批社会团体和组织,成立了商业伦理问题的专题研究组。

三、我国商业伦理问题原因分析

商业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的行业,是沟通企业与消费者、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促进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商业的伦理思考和建设也就成为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国内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乏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国内GDP的百分之十至二十。商业伦理已经成为我国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危机和道德缺失的广泛批评。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伦理道德问题十分突出,其现状可由“危机四伏”四字来形容。我国的商业伦理问题相当严重,其中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遵守交换自由原则

交换自由原则是商业伦理的首要原则。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被曝光;肯德基“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被发现含有可能致癌的“苏丹红一号”成分;亨氏被发现“苏丹红一号”成分。外资品牌不再是优质的代名词,它们接二连三地“跌下了神坛”,这些著名品牌所暴露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商业领域作为市场经济中从事商品流通的专门行业,自由交换的法则更是其必备的伦理原则。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使商家信誉受损。平等互利是商家与企业生产者、供货方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而平等互利首先就要建立在交换自由的基础上,没有双方自由、自愿的交换活动,也就谈不上平等互利也就会破坏双方之间的交易关系和合作关系。

2.违背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与守信既是社会道德的准则,也是经济伦理的主要原则,更是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生产领域中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销售领域的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管理领域的贪污腐化欺上瞒下,科研领域的抄袭剽窃、欺世盗名,学术领域的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人际交往中的不守信用、表里不一,都是信用危机的表现。从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也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上确立信用至上、信誉至上的伦理原则,做到诚实无欺、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真诚服务。诚实守信可以说是商业的生命,有了良好的信誉才会赢得效益,不讲信用就会失去市场、失去效益,信誉至上是商业的立足之本。

3.忽视服务至上的基本原则

商家不能忽视商品供应者的利益与需要一方面,商家要将供货方视为“顾客”,为商品供应者提供服务,不能损害供货方的积极性和权利;另一方面,商家还有义务将消费者的购买率及时反馈给企业和供应方,以有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所以,对商家而言“顾客至上”有着双重含义,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又要兼顾供货方的权益,只有获得顾客和厂家双方的满意,才有商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服务方式上,要求商家及其从业者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和周到服务。在服务环节上,要做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环节的衔接与沟通,保证顾客的需要的及时满足。

4.挑战公平竞争是商业伦理的内在道德准则

经济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竞争,一是利润的竞争。一些行业的垄断行为常常会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使公平竞争难以实行,也极大地挫伤了厂家和商家的积极性。就商家来看,其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使其忽视道德建设的内在原因。出现了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讲小集团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只讲物质利益不讲精神利益等各种问题。市场经济造成的一切向钱看,会使一些不法商贩靠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而迅速致富,这势必也会影响到商业行业的行风建设,容易使商业行业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丧失道德要求和伦理自律。

商业交易中,利益主体侵害其它公司的利益。首先是竞争中的伦理问题。垄断经营是破坏竞争体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垄断企业往往会采取收购与之竞争的公司或削减产品价格来消除竞争对手,获得垄断造成的超额利润,这种做法并不违法,但它无疑对市场产生了抑制作用,并给小公司和消费者带来伤害。致使我国企业信用程度很低,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中的形象。企业侵害职工的利益。许多企业没有给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法定的福利保障金。有些企业随意让员工加班,随意加大工作量,使员工不堪重负。如华为科技的员工过劳死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些小企业更是随意雇用童工,随意打骂员工,随意剥夺员工的假期,从来没有给员工发过加班费。这些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在中小企业,特别是私企工作过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四、对我国的适当对策及建议

伦理是道德问题和道德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商业伦理研究商业活动中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问题的学问。它包括商业活动中的伦理要求,如商业竞争中的伦理要求,契约与合同中的伦理要求、市场营销中的伦理要求等,也包括商业体的伦理观念、道德行为与道德活动,同时也涉及人的品质与人的素质、商业活动的环境、商业伦理的教育与普及等诸多问题。

1.努力形成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

我国应在经济环境的建设上狠下工夫。在道德上,社会以公认的最低准则来要求,低于最低准则的行为应该受到道义的谴责;在执法上,社会要以是否违法作为基本依据,只要触犯就加以惩处。制度的作用在于让不讲商德者在市场中寸步难行。政府应通过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及经济手段来规范市场秩序。当有好的商业道德的时候,商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反而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关系员工也更愿意为公司效力。这些都会促进商业效率的提高。

2.建立信用评价系统

商业信用是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诚信和信誉程度的综合性反映。它体现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特征、经营方式、信誉状况、信贷能力和在市场中的公众形象。了解一个企业机构的商务信用状况有利于经营者们在商务活动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定,而良好而完整的信用将有助于客户对企业的合作信心。从更深一层的意义看,它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市场经济行为,增大经营透明度,从而有效防范经济欺诈等犯罪活动,因而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用评价系统十分必要。

3.努力形成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

商业伦理的建设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考虑现实可操作性,并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商业伦理回避不了,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改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既需要经济的繁荣,又需要包括企业伦理在内的文化道德的同步发展。商业伦理形成以公平竞争等制度环境为前提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我国传统文化所涉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都有许多关于道德方面的论述,但还是不足以构建支撑商业运作的完整伦理框架。因为,这些论述更多地强调的是个人内修,而不是制度上的平等。所以,在继承的同时,还要有所发展。

4.企业应建立基于责任的伦理机制

首先要提高商业主体的伦理道德意识。商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主导动机都是谋利,但要做到遵纪守法,遵守商业游戏规则,在经营活动中做到诚信同时注意平衡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和谐。企业要做到赚钱不忘良心,利己不忘利他,发达不忘社会,做一个伦理型企业。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广阔的外延,这些责任的履行有利于维护行业的健康和市场的繁荣,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有利于企业构建起实实在在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信誉优势。

其次,建立公司系统的伦理制度。公司成立时应制定一套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然后让每个员工学习和遵守。当有这种制度时,公司首先会从内部得到约束,当公司内部有良好的约束和秩序时,它就不会轻易触犯政府的各种法律和社会道德准则。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指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得更多的认同和社会影响,而实质上,则有利于公司竞争力的加强。

5.公民应养成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在法律要求与道德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人选择空间,这就需要有个人的人格自律来把握商业行为的伦理尺度。当一个人明白了遵守商业道德的原因后,就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和价值观。如果忽视了对商业伦理的重视,日后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加强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也会为商业伦理的建设提供有效的途径。通过法律的监督、制度的监督,可以加强商业伦理的底线规范的建设,做到对商业伦理的基本规范的遵守。商业伦理建设虽然要依靠法律、制度的他律作用,但也要依靠伦理道德的自律,只有加强自律与他律建设的统一,才能切实保障商业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普遍遵守与实现。加强商业伦理建设,除了法律、制度建设之外,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伦理规范等形式来进行建设,这是商业伦理的确立与实施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燕:《论诚信制度及其社会人文原则》.《管理世界》

[2]孔子 论语(四库全书•经部)[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哈达 马力:商业伦理势在必行[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5)

[4]周学勇:《企业诚信问肠初探》.《宁夏大学学报》

[5]复春艳:《企业城信建设的对策建议》.《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6]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第3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4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网络营销中的商业伦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国内网络伦理的情况,并以个人见提出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网络营销伦理概述

商业伦理是影响企业内部人员进行适当决策和行为的原则、观念和标准,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商业伦理要求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和组织的利益,而且要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良好的商业伦理能够促使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使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

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

2、国内外的研究

在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的专项研究方面,Gauzent和Ranchhod提出了网络营销的7级伦理标准:通知、选择、联系、安全、存取访问、界定、强制接受,并且分析了这7级伦理标准在市场活动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指出企业应该加强与顾客的伦理相互影响,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在网络营销的实证分析方面,美国研究人员Victoria D.Bush、Beverly T.Venable和Alan J.Bush通过对292家企业营销部门的问卷调查,归纳分析了美国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交易的安全性、非法活动、隐私问题、信用问题是网络营销中营销人员所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Internet网上缺乏规范标准。

国内有学者曾提出网络伦理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有学者提出通过消费者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合法合理的意识、优化意识、安全意识来提高网络消费者的品味,进而推动网络伦理的演化。国内外对网络营销相关领域中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计算机在信息服务中的特点及建设商业伦理在信息服务中的必要性;

② 社会在信息服务领域具有的权利及企业在此领域应该遵循的社会契约;

③ 提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步骤;

④ 建立评价营销中行为是否符合商业伦理的模型;

⑤ 研究不同标准的网络营销手段所带来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⑥ 网络伦理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跨国比较研究,对商业领域进行广泛调查和交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面向社会提供咨询和培训。

3、国内网络伦理情况

3.1我国网络伦理的特点

在新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失去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以及迟滞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的优势。信息的及时性及渠道多样性,使得竞争双方必然寻求新的方式继续保持或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变得模糊,客户可能会全面参与自已所需商品的生产过程,供应商也可能通过网络控制客户的库存变化,甚至会详细了解客户的资产与负债。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网络的出现会出现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会因此产生。另外,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开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我国企业的网络伦理呈现出以下几下特点:

(1)自主性。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与传统社会人们的商业道德总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无论是员工个体还是企业,在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产往中,将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世界上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完成。企业在与外部进行商业交往,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由于网络可能会将不同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传统的道德中会更多的注入开发性的内容。人们在处理商业事宜时,会更多坚持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最高规范的内容,而更少的拘泥于社团的或微观的规范。

(3)多元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元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多元化道德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3.2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行式

不道德行为无疑是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在网络条件,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有网络诈骗、偷窃及破坏活动,甚至有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网络诈骗,对企业来说,轻微的有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重则有假冒,伪造、仿造等行为。偷窃行为是指有些公司利用特有的技术对进入其他公司的网络以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财物。这些不道德行为有的可能构成犯罪,扰乱正常的商业程序。

4、我国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隐私权。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須给予隐私问题足够的重视,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隐私权可能包括合作方欲来欲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可能包括管理层如何尊重员工的隐私权,类似于管理层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网络查看员工的文件、监督员工的等,还可能还包括如何处理采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隐私权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在不断增多,企业应给予足够重视。

(2)知识产权。网络一方面为人们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不利。企业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机密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已有意无意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的确定与传统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3)网络安全。安全问题可以由外部如黑客引起,也可能由本企业员工或内部信息管理体制所引起。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它所引发的问题的很多。在当前,黑客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内部员工及内部信息管理问题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重视还不够。

参考文献

第5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财务伦理气氛; 公司绩效; 财务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098-05

一、引言

近年来,安然、世通、郑百文、银广夏等一系列财务欺诈事件的发生,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极大地降低了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信心,使我们逐渐意识到资本市场的财务行为与财务关系需要以伦理学的规则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财务伦理是指财务活动的伦理性质和伦理特征,是财务行为所彰显的生存准则(王擎,2006)。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相关利益者最大化的决策、改善经营业绩的方式、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的操守等都体现了公司财务伦理的建设,更体现在公司的企业文化中。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是上市公司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对如何正确凸显财务行为进行的一种平衡考虑,有利于上市公司财务伦理认知体系的建立,并在以后的相关实践中执行。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有利于规范公司财务活动,提升公司形象和市场地位。

随着市场管制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投资者认知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在公司财务决策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但是,目前有关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对公司绩效是否有影响及影响如何的研究,学术界还凤毛麟角。本文的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值得公司管理者借鉴。

二、文献回顾

国外早期并未将财务伦理气氛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范畴,主要是通过组织伦理气氛进行探讨。Victor & Cullen(1988)认为每个组织都有一种明显的伦理气氛,根据领导的地位、任期和工作关系而有所不同。他们总结出五种不同的伦理气氛:法律与规范导向、关怀导向、工具主义导向、独立导向、规则导向。Agarwal &Malloy(1999)以非营利组织为对象,结合道德发展的认知、伦理理论和轨迹分析,对Victor & Cullen(1988)提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验证,得出了非营利组织中五种略有不同的伦理气氛:个人关怀导向、权术主义导向、独立导向、社会关怀导向、法律与规则导向。Malloy & Agarwal(2001)发现组织伦理气氛会随着个人、组织和其他重要人物(如同事、合伙人和上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方面,Verschoor(1998)研究发现,美国500强公司中仅有26.8%的公司会在年报中公布其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行为或强调其遵守了道德规范。并通过1997年的商业周刊排名发现,公布这些消息的公司的财务绩效排名会好于没有公布的公司。

国内学者对于财务伦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并且多是偏向于理论研究。王擎(2006)认为财务伦理缺失会导致筹资、投资和分配领域的伦理冲突,因此,他建议推行财务伦理职业能力培养计划、设立财务伦理委员会或首席财务伦理官员、建立财务伦理评价体系。郭立田和张旭蕾(2008)从融资伦理、投资伦理和分配伦理三个方面阐述了财务伦理架构,并提出通过提升财务伦理的思辨能力、建立财务伦理监督体系、公司治理融入伦理维度三个方面培育财务伦理体系。朱元午(2009)认为财务伦理道德体系建设能有效预防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等现象,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通过自身完善、外部监督等多途径建立一个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财务伦理道德体系。

与财务伦理气氛相关的实证研究方面,李昕(2009)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财务伦理评价指标中的行业环境、沟通环境、财务伦理价值观和财务伦理教育对内部财务控制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黄娟、席代金(2012)通过选取50家上市公司的200份调查问卷数据研究,发现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失控显著正相关,遵守法律制度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财务伦理气氛与财务失控显著负相关。李振林(2011)发现自利主义伦理气氛与公司治理负相关,遵守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伦理气氛与公司治理正相关。

综上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是对财务伦理的伦理制度与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实证方面还相对较少。并且,国内学者还未直接对财务伦理气氛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藉此,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也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公司绩效是衡量一个公司经营活动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综合指标,反映了公司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风险水平等多方面的情况。从公司的发展情况看,做好财务管理是一个公司成功的必备条件。上市公司作为财务主体,受到各种经济环境、利益相关者、外部监管等的影响,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对财务成果进行修饰,其中财务伦理、职业道德等软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能促使公司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财务伦理价值观,正确引导公司进行相关的财务活动,提升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而提升公司的整体绩效。同时,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将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划分为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遵守法律法规财务伦理气氛、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

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表现为公司更多地为自身考虑,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做有利于公司而有损相关者利益的事情,最终导致市场地位下降,投资者信心缺失,公司绩效下滑。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1: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遵守法律法规财务伦理气氛表现为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对照章办事的财务人员进行褒奖,并能依托公司完善的治理机制,对公司的财务行为进行监督。由此,公司得到各利益相关者和市场的认可,市场地位上升,公司绩效表现优异。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遵守法律法规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表现为公司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为其他各方利益相关者考虑,权衡各种财务行为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尽量避免各种负面影响。同时,对员工进行财务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员工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由此,公司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市场的认可,最终表现为公司绩效的提升。基于此,提出假设3。

假设3: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1.因变量。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该指标是杜邦分析的核心指标,能综合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投资者的回报越高。

2.自变量。本文以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的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分别是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ZLZY)、遵守法律法规财务伦理气氛(FLFG)、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SYDD)。

3.控制变量。为了提高结果的可比性,减少因公司规模等原因对公司绩效造成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个控制变量:公司规模(LNA)和财务杠杆(LEV)。变量定义详见表1。

本文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

ROE = ?茁0 + ?茁1ZLZY + ?茁2FLFG + ?茁3SYDD + ?茁4LNA + ?茁5LEV+?着

其中,?茁0表示常数项,?茁1、?茁2、?茁3、?茁4、?茁5表示自变量系数,?着表示误差项。该回归模型主要用于检验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对公司绩效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不同维度的财务伦理气氛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如何。

(三)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财务伦理是财务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江苏上市公司有关财务伦理气氛的数据。为了确保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成熟的量表,再结合本文研究目的进行适当修正。具体而言,本文设计了15个题目测量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其中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4个题目,遵守法律法规财务伦理气氛5个题目,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6个题目。各题目均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进行打分。

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的标准,本文选择200家江苏上市公司作为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最后收回187份,回收率为93.5%;剔除数据异常的5份,有效问卷共计182份,有效率为91%。

同时,本文将公司绩效定义为ROE,样本为2010年到2012年的江苏上市公司,并根据下列要求进行筛选: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因为这类公司会受到证监会的特别监管;剔除三年数据不全或不完整的公司。最后通过与调查问卷进行匹配,得到有效样本12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http://)。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6.0。

(四)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检验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琢系数),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度越大。一般来说,Cronbach’s ?琢在0.65以上,表示信度可以接受;0.7以上,表示具有高信度;0.8以上,表示信度非常好。问卷的效度检验使用KMO测度和Bartlett’s球体检验法检验指标的相关性,一般来说,KMO值在0.6以上,表示可以接受;0.7以上,表示适合进行分析;0.8以上,表示很适合进行分析;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进行分析。

通过SPSS16.0软件对122个样本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得出Cronbach’s ?琢系数为0.767,KMO值为0.818,说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较好,适合进行相关的分析。

四、实证分析

本文分别以2010—2012年公司绩效与财务伦理气氛三个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2010年公司绩效与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的相关系数分别在1%和5%水平显著,2012年公司绩效与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的相关系数在10%水平显著,其他系数都不显著。同时,从符号来看,公司绩效与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和遵守法律法规财务伦理气氛负相关,与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正相关。这与假设部分相符,部分不符,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检验。

此外,Thomas & Willians认为相关系数若小于0.65,表示各变量间具有独立性,没有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65,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总体上判断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从表3模型总体的回归结果来看:2010—2012年的DW值分别为1.967、1.982、2.069,都接近于2,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适合进行回归分析,与上文的分析结果一致。同时,调整后R2分别是0.180、0.193、0.106,符合国内外财务研究10%~20%的规律,说明模型总体的拟合优度比较理想,并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说明模型整体的显著性很好,具有统计意义,回归分析也具有实际意义。

分别用2010—2012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从该表可以得知:从总体情况来看,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10%、10%),说明公司管理层只是为公司自身考虑,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公司绩效降低,假设1得到验证;遵守法律法规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其中2010年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2011年和2012年不显著,说明目前阶段,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办事,会导致公司绩效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且公司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足,如果强制要求公司按章办事,会导致成本费用的急剧增加,机会成本增加,从而表现为公司绩效的降低,假设2未得到验证。此外,从检验的结果来看,2011年和2012年较2010年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还任重道远;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分别是5%、10%、10%),说明公司综合考虑各方投资者的利益,权衡各种财务行为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遵守各行行规和职业操守,最终会提升公司的绩效,假设3得到验证。

从ZLZY、FLFG、SYDD三个变量的系数来看,2010—2012年期间,ZLZY系数的绝对值最大,SYDD系数的绝对值居中,FLFG系数的绝对值最小,说明江苏上市公司首先还是考虑自身利益,其次再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后才考虑国家的法律监管。

此外,公司规模与财务杠杆都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都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财务杠杆与公司绩效都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公司规模越大,总资产越多,公司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越多,越可能形成规模效应,从而相应的就会提升公司绩效;公司财务杠杆越高,即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公司更多的是借助外在的资源,而外在的变化瞬息万变,导致公司的风险大大提高,反而得不偿失,降低公司绩效。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10—2012年江苏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财务伦理气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和遵守法律法规财务伦理气氛会降低公司绩效,遵守商业道德财务伦理气氛能提升公司绩效。从江苏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虽然自利主义财务伦理气氛会降低公司绩效,上市公司还是会首先选择谋求自身的做大做强,即考虑自身利益,在此基础上才有更多的资源去支持遵守法律法规和遵守商业道德的财务行为。同时,从上面的分析结果看,我国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还很不到位,监管也不到位,导致上市公司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打球,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在近年逐渐得到改善。此外,公司规模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财务杠杆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鉴于江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本文对如何培养上市公司积极的财务伦理气氛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提升管理层的财务伦理意识。公司的决策主要依靠管理层,公司财务伦理意识的培育必须从管理层入手,只有管理层树立了积极的财务伦理意识,才能引导员工树立积极的财务伦理意识,进而形成公司积极的财务伦理气氛,并融入到公司文化中。长期坚持就会提升公司的地位和形象,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提升公司的绩效。

第二,开展财务伦理知识教育。公司应合理开展财务伦理知识教育,普及国家法规法规、商业道德、职业操守等知识,帮助员工构建积极的财务伦理认知体系,提高员工的思辨能力。

第三,建立财务伦理监督体系。企业在培育财务伦理气氛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财务伦理监督体系,提供内外部监督途径,让公司的财务行为接受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帮助公司改进不合理的地方,向着积极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擎.我国资本市场的财务伦理缺失分析[J].财经科学,2006(8):36-42.

[2] Bart Victor,and John B. Cullen. The Organizational Bases of Ethical Work Climat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8,33(1):101-125.

[3] James Agarwal, and David Cruise Malloy. Ethical Work Climate Dimensions in a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9,20(1):1-14.

[4] David Cruise Malloy, and James Agarwal. Ethical Climat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positions and Implications[J].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2001,12(1):39-54.

[5] Curtis C. Verschoor. A Study of the Link Between a Corporation's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its Commitment to Eth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13):1509-1516.

[6] 郭立田,张旭蕾.企业财务伦理的架构与培育[J].会计之友,2008(8):93-96.

[7] 朱元午.财务理论中的伦理道德缺失与财务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J].当代会计评论,2009(2):51-60.

[8] 李昕.国有企业财务伦理与内部财务控制相关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6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营销 商业伦理

1、网络营销伦理概述

商业伦理是影响企业内部人员进行适当决策和行为的原则、观念和标准,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商业伦理要求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和组织的利益,而且要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良好的商业伦理能够促使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使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

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

2、国内外的研究

在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的专项研究方面,Gauzent和Ranchhod提出了网络营销的7级伦理标准:通知、选择、联系、安全、存取访问、界定、强制接受,并且分析了这7级伦理标准在市场活动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指出企业应该加强与顾客的伦理相互影响,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在网络营销的实证分析方面,美国研究人员Victoria D.Bush、Beverly T.Venable和Alan J.Bush通过对292家企业营销部门的问卷调查,归纳分析了美国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交易的安全性、非法活动、隐私问题、信用问题是网络营销中营销人员所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Internet网上缺乏规范标准。

国内有学者曾提出网络伦理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有学者提出通过消费者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合法合理的意识、优化意识、安全意识来提高网络消费者的品味,进而推动网络伦理的演化。国内外对网络营销相关领域中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计算机在信息服务中的特点及建设商业伦理在信息服务中的必要性;

② 社会在信息服务领域具有的权利及企业在此领域应该遵循的社会契约;

③ 提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步骤;

④ 建立评价营销中行为是否符合商业伦理的模型;

⑤ 研究不同标准的网络营销手段所带来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⑥ 网络伦理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跨国比较研究,对商业领域进行广泛调查和交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面向社会提供咨询和培训。

3、国内网络伦理情况

3.1我国网络伦理的特点

在新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失去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以及迟滞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的优势。信息的及时性及渠道多样性,使得竞争双方必然寻求新的方式继续保持或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变得模糊,客户可能会全面参与自已所需商品的生产过程,供应商也可能通过网络控制客户的库存变化,甚至会详细了解客户的资产与负债。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网络的出现会出现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会因此产生。另外,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开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我国企业的网络伦理呈现出以下几下特点:

(1)自主性。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与传统社会人们的商业道德总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无论是员工个体还是企业,在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产往中,将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世界上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完成。企业在与外部进行商业交往,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由于网络可能会将不同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传统的道德中会更多的注入开发性的内容。人们在处理商业事宜时,会更多坚持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最高规范的内容,而更少的拘泥于社团的或微观的规范。

(3)多元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元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多元化道德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3.2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行式

不道德行为无疑是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在网络条件,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有网络诈骗、偷窃及破坏活动,甚至有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网络诈骗,对企业来说,轻微的有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重则有假冒,伪造、仿造等行为。偷窃行为是指有些公司利用特有的技术对进入其他公司的网络以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财物。这些不道德行为有的可能构成犯罪,扰乱正常的商业程序。

4、我国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隐私权。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给予隐私问题足够的重视,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隐私权可能包括合作方欲来欲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可能包括管理层如何尊重员工的隐私权,类似于管理层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网络查看员工的文件、监督员工的等,还可能还包括如何处理采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隐私权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在不断增多,企业应给予足够重视。

(2)知识产权。网络一方面为人们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不利。企业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机密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已有意无意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的确定与传统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3)网络安全。安全问题可以由外部如黑客引起,也可能由本企业员工或内部信息管理体制所引起。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它所引发的问题的很多。在当前,黑客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内部员工及内部信息管理问题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重视还不够。

参考文献:

第7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理论伦理;应用伦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Ethics Defense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UN Jixin

(School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ethic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ethics of both the east and west and moves on to present a detailed argumentation to the various principles of morality, teleology, biological ethics and tourist ethic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 aims to appeal to the general public to control their “non ethical behavio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 real sense.

Key words:theoretical ethics; applied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近年来,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人们呼吁旅游业应该实行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探讨,如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和生态学原则等,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理论伦理和应用伦理层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伦理准则辨析

Honderich(1995)在他的“伦理基本理论框架”中概括了西方伦理的基本结构,认为伦理包含理论伦理和应用伦理两个层面:前者涵盖存在主义、目的论和道义学;后者包括旅游伦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商业伦理和法律伦理等。其中,存在主义认为:行为的对错与否取决于行为者本身意愿、责任感和真实情绪,只要愿意为自己行为负责,行为者可自由选择行为方式 (Guignon,1986);道义学则通过制定规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即强调人们应该遵守规则中所规定的“义务”;目的论要求行为者根据行为结果判断行为本身是否正确,并预计行为后果,从而有道德义务选择替代方案。简而言之,目的论要求人们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利益出发,选取最佳方案,以创造整合效益(Sims, R.1991)。相对于理论伦理,应用伦理则注重伦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价值。

与西方“规则伦理学”相比,中华伦理更倾向于儒家的“德性伦理学”(王庆节,2006),即:不是制定这样那样的规则、规范,而是强调在道德生活中树立榜样,要求人们“以身作则”。这不仅是知识论认知问题,而且更多的是践行问题,如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以成为所有旅游活动的伦理道德门槛。以此而论,中华伦理与西方伦理目的论相通。同时,中华伦理全面地阐释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重视法律的约束力;儒家、墨家等则强调“天人合一”,即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指出人应当善待大自然,并应遵循“公正原则”。这些伦理道德要求恰恰对应西方应用伦理中的旅游伦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法律伦理。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辩护以上分析表明,中西方伦理在理论及应用层面上都有相似之处。只因中西方文化不同,伦理准则定位有所差异,伦理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伦理遭遇“文化障碍”(cultural barrier),就是因为旅游业涉及不同地域的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尽管如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蕴含一致的伦理精神。笔者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理论伦理准则,又要符合应用伦理要求。其中,理论伦理中的道义学与目的论和应用伦理中的旅游伦理、商业伦理、生态与环境伦理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真正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符合目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本文试图从以上层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进行探讨。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理论伦理准则

1.道义学伦理准则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企业、旅游者、经销商等提出了伦理道义上的要求,目的是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和对当地居民负责。唯有如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才有根本保障。1990年温哥华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的一些原则深刻地体现了伦理道义学精神,比如:旅游商、公司、团体和个人应遵守道德标准,尊重目的地文化和环境、经济发展模式及传统生活方式;应该用可持续发展方式管理旅游业,重视对目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遵循公平合理原则,使旅游收益和成本在旅游业促销人员及当地居民等之间合理分配;应鼓励当地居民在政府、企业等部门支持下,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发挥领导作用。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在开发设计其“特色旅游交通――马帮道”时(杨桂华,2004),就充分体现了道义学原则。专家们否定修公路的一般做法,而把游客、环境和社区居民利益统一协调,选定了环保的,并且反映当地文化、为社区居民谋福利的替代方案,即修建弹石马帮道。马帮队由当地村庄的藏族和彝族村民利用各家自有马匹组成,交马队旅游服务公司统一管理。公司规定:单日由藏族马队服务,双日由彝族马队服务,最后利润在马队公司、社区居民和县旅游局之间合理分配。

2.目的论伦理准则

伦理目的论以行为结果为导向,并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更为明显的作用。Walle (1995)列举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见表1):

如表1所示,旅游业必须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为了自身利益、主要是经济效益不断“进步”的同时,旅游业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造成的环境破坏做出积极反应,并预先采取措施避免负面影响。

目的论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中也有所体现。陶伟(2001)认为,“文化遗产的灵魂是他们的原生性和真实性”,笔者赞同这一观点。为了保持文化遗产原生性和真实性,人类必须采取预防保护措施,而不能在他们惨遭破坏后再予以补救。依靠高科技促进遗产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防患于未然的优先选择,如提高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提高开发保护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对文化遗产细微变化进行及时反应的监控检测技术等。目的论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永远第一位的原则。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伦理准则

温哥华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会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解释:维持文化完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既能维持当代人的生计,又能提供同样的机会保障后代人的利益。可以看出,可持续旅游发展包含三个密切相关的发展战略,即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生态与环境伦理准则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时必须遵循生态学原则,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程度要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以维护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所体现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准则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或和谐共存。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带来的成本代价。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需慎重考虑自然环境发展客观规律。这正是俄罗斯学者主张的“技术圈与生物圈共生”原则,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既能发挥人类智慧又要符合自然环境规律。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具备双向责任模式――“人与自然协调论”,这种伦理观念把人类看作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和共生关系,呼吁人类改变一直以来固守的“人类中心论”(Elliot,1991);强调人类利益,忽视自然存在的不负责任论点,也不是单纯的“生物中心论”(杨桂华,2004);强调对旅游目的地负责,不谈对生态旅游者负责的观点。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侵犯了自然的生存权利,违背了环境和生态伦理。因此,人类应尊重自然的基本权益,即自然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权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保护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旅游开发规划注意功能分区并严禁旅游者进入核心保护区,开发规模和强度必须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等。

(2)商业伦理准则

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不能只关注经济数据的“增长”(growth),更应关注“发展”(development),即要努力提高人们总体生活质量;同时要求实现“代内公平”(intra generational equality)和“代际公平”(inter generational equality)。以此看来,经济可持续同样体现了环境和生态伦理,因为只有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而横向的“代内公平”和纵向的“代际公平”同时暗含商业伦理。“代内公平”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进行公平合理分配,尤其要照顾目的地居民利益。代际公平要求保护当前日益枯竭的环境资源,为人类后展做出贡献或提供基本保障。这些要求符合商业伦理基本准则,即尽量考虑所有相关者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社区,在对外招商引资以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时,都不幸遭遇到经济漏损――旅游业发展产生的绝大部分经济利益被投资者带走,而目的地的优质资源无法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外来商业投资追求利润回报最大化的做法违背基本伦理道德。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商对策,遏制外来投资者唯利是图的不道德行为,根本策略是改变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模式。而社区参与模式是有效的方案之一,这一模式又可分为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间接参与是指引进外资时强调“资源有价”原则,当地社区用资源入股,投资方回馈社区一定比例的经济收益,用以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当地人们生活质量;直接参与是指社区政府、资金、居民都参与旅游业开发与管理,参与规划决策,从而最大程度避免旅游收益漏损。因此,直接参与更为有效,也更符合旅游伦理要求。

(3)旅游伦理准则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与国际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国家要有保证公民长期有效地参与国家发展决策的社会体系;国际上,各国人民应互相合作,谋求国际社会环境稳定和共存。反映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即强调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在尊重和保护当地社区文化完整性和“原始性”(originality)的前提下,鼓励社区居民直接参与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社区居民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如“丽江纳西古乐”等独具民族特色又能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旅游拳头产品就充分发挥了当地居民的才艺,同时也深化了旅游伦理在产业开发中的实际运用。同时,世界各国之间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广泛合作,发动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经销商等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建立旅游信息交流网络,开发旅游科技产品并实现技术共享,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旅游业还应依照旅游伦理准则关注道德责任和表现“仁慈”。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责任和仁慈行为相通。仁慈行为是旅游业具有道德责任的表现形式之一。

Payne, D. 和 Dimanche, F.(1996)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旅游业和伦理道德之间的联系: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所发展的基础是有限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有限制的开发;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以社区为依托,要更多考虑旅游开发造成的社会文化破坏;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是服务导向型行业,对待员工和顾客时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显然易见,旅游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社区文化及传统、约束企业员工行为。这些责任本质上要求人们在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表现出人类对环境的“仁慈”(philanthropy);遵照公平分配和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社区谋取福利,以此看来,“仁慈”和旅游业社会经济责任也密切相关,因为旅游企业只有把经济利益合理地分配给当地社区,才能使社区居民有资金保护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从长远利益出发,旅游业唯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旅游企业勇敢地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例如,帮助社区居民修建公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培训居民掌握环保技术等。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与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伦理道德准则应贯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无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还是社会人文环境资源,都必须在充分坚持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作为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尤其要最大限度地为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Elliot, R..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P. Singer (eds). A Companion to Ethics.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Guignon, C.. Existential Ethics. in R. M. Fox and J. P. DeMarco (eds). New Directions in Ethics: 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Ethics.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3] Honderich, 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Payne, D. and Dimanche, F.. Towards a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an Ethics Model[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6,15:997-1007.

[5] Sims, R. 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th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1,10:493-506.

[6] Walle, A. H.. Business Ethics and Tourism: form Micro to Macro Perspectives[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4):263-268.

[7] 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16.

第8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业伦理 义利之辩 传统文化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尤其是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以其独特的伦理约束和引导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规范着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在农耕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始终成为统治阶级不二的选择,但商业活动从未停止过,它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毋庸置疑地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规约,具有浓厚的儒家伦理色彩。儒家的核心价值是孟子的四端―仁、义、礼、智以及汉展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不论是“四端”还是“五常”,“义”为核心中的核心,而与“义”密切联系的就是“利”,因此“义利之辩”成为儒家第一辩。宋代大儒朱熹曾指出:“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义”。宋代思想家程颢也曾经说过:“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程颖等,2004)。重义轻利的商业伦理影响了数千年商业活动,成为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价值诉求和商业实践的价值准则。

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之辩和商业实践的价值准则

(一)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之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字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在可查的典籍中出现的频率高,对国人思想影响大。《礼记・中庸》解释道:“义者,宜也”,《说文解字》曰:“宜,所安也”,因而有适宜、安适的语义。这就是说,人们要按宗法等级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和名分言行,各得其宜,就是“义”;反之就是越礼、非分,就是不义,因而,“义”的本义就是指做事要符合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如《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亲,亦可宗也”。《汉书・公孙弘传》指出:“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孟子・尽心上》也说:“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矣,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中论及的“义”主要从“治人”层面讲,是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同时,荀子、墨子从另一方面也把“义”的道德标准从“治人”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制度的层面。如《荀子・王制》言:“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疆,疆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墨子・天志中》指出:“义者,善政也”。“利”又是何意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周桂钿教授经过详实考证而指出,利就是以刀割禾,农业文明里面就是收割的意思,义就是合理分配,义利关系就是怎么合理分配的问题。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曾出现几种不同的义利观,但儒家的重义轻利论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将义利关系的取舍与个人道德品质和国家联系起来,如《论语・里仁》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学》言:“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此在伦理导向方面将“义”作为首要价值。另一方面,当义与利产生冲突时,强调利须服从于义,见利思义,获取利益要符合道德规范,如《荀子・荣辱》言:“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耻”,“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论语・述而》也指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一切以“义”为准绳,他甚至认为,义不仅重于利,而且重于生命,假如义利不能兼得,则应“舍生取义”。这种义利观深刻的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成为我国商业伦理的重要价值诉求。

(二)我国商业实践的价值准则

重义轻利的商业伦理由此成为我国古代商业实践的价值准则和商人的行为规范。在公私观上,个人利益要服从群体或国家利益,利他的思想成为社会弘扬的道德规范,而利己则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批判。《吕氏春秋・贯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孟子・尽心上》也指出,君子应该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由此对于商人来说,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更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关怀社会、奉献社会。

在盈利观上,获取利的手段必须合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朴素伦理深入人心,商人(君子)应该“见利思义”(《论语・述而》)、“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即在传统缺乏法治、契约精神的社会里,获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在财富观上,仗义疏财、博施济众、爱国济民成为道德要求,如墨子讲爱无差等、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就是要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重视社会正义问题。

在信用观上,诚实守信、公平交易贯穿于商业行为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成为人生信条和行为守则,孟子甚至提出:“夫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正义・离娄下)这种“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用观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伦理准则。

这样的商业伦理突出的表现在商业活动中。如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人范蠡因经商而拥有万贯家财,但其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被时人誉为“富好行其德者”。及至明清,由于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商帮。它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形成了既紧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他们既追逐着利益,又践行着义举,从整体和长远看,传统文化中的“义”的精神在支撑着其商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儒商”特色。如徽商在义利问题上,大多标榜重义轻利,非义之财不取,主张“以义获利”。又如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晋商,他们重道德、重信义,尊奉关公是他们共同的信仰,而关公的“忠义”则是其精神价值,等等。

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的近现代演变

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里,重义轻利的商业伦理具有毋庸置疑的道德合理性,在数千年的商业实践中,成为其价值准则。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处在不断的动荡、变革和转型之中,从商业伦理的演进来看,主要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商业伦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伦理、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商业伦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义”和“利”在人们价值追求中所占比重及其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不断变化,及至传统商业伦理美德在当前缺失,商业活动中的重利轻义倾向明显。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因此,近代中国的商业伦理思想呈现出独有的时代印记。一方面,它带有中国传统商业伦理思想的深刻烙印,把“兼济天下”的商业情怀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当时最大的“义”就是兴办实业、救亡图存。从晚晴到民国到执政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使一批社会精英怀抱“实业救国”的目的,投身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之中。“今日救亡之术,固当以振兴实业为唯一之先务”,“实业盛则国势盛,实业定则国势定,实业有进步,则国势有进步,实业甲全球,则国势甲全球”成为社会思潮(刘小林,2001)。

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集团―荣氏企业集团的创办者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办厂的宗旨就是“为国塞漏卮,为民添衣食”,“致力生利之业,以达到振兴中华民族之目的”。上海厚生纱厂创办者穆藕初指出,“振兴棉业,不但于平民生机上,有密切关系,而在全国经济上,亦生莫大影响。固振兴棉业,即所以救贫,亦所以救国。”孙中山也曾指出,“余观列强致富之源,在于实业。今共和新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同时,在此时期由于灾祸不断,许多商人秉承商业义举,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赈灾救济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一方面,伴随中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价值观逐渐影响到中国,对我国的商业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西方商业伦理的碰撞中,面对该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我国商业伦理演进的“趋向就是资本主义化”是实质为接纳和移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寻求价值合理性。其主要形式是“冲击―适应调整―再冲击”式的,主要过程和趋向是吸收和融入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伦理思想,批判、继承、调适和改造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是道德价值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适当下降而经济物质的价值地位的相应上升,是传统经济伦理的理性化、世俗化”(王玉生等,2006)。如康有为提出“义为事宜”,反对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还强调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总之,在此阶段,传统的“义”依然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但对“利”的合理性也得到了确认,虽然资本主义因素侵入中国,但近代商业伦理并未资本主义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个社会逐步进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私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被彻底批判,而公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被广泛宣传和认同。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所有工业企业成为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纳入国家计划,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间的任何经济活动被严厉禁止,称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正式行文为“投机倒把”。在特殊时期,财富甚至与灾难挂钩,财富原罪观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精神追求大于物质需要。孔孟儒家思想被批判,其物质载体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利”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唯一法则。其一,儒家伦理主流文化地位受到挑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儒家伦理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之上,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为基础。这种快速的、巨大的社会转型使儒家伦理建立和赖以存在的土壤被消解。正如学者景海峰(2006)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儒家伦理由原来的主流文化形态一变而为裂散的、漂浮的文化碎片”。加之“”中的批判,使“儒家伦理不仅在思想文化上丧失了合理性论证的有效支持,而且在现实处境方面也遭遇到了无法抗拒的毁灭性打击。这样,传统儒学在由中心到边缘,由浑沦到碎裂的过程之中,经受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结构(景海峰,2002)。其二,西方商业伦理的冲击。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企业来华投资设厂,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及商业伦理以其经济载体直接进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商业伦理形成考验。在对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方式等引进、借鉴和吸收的同时,西方商业伦理直接冲击着国人的大脑。其三,市场的竞争机制使获利成为商业活动的首要要素。在多元市场主体并存并激烈竞争的格局中,赚取利润就成了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西方经济学中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伦理思想拥有了现实合理性。其四,社会转型中的制度建设滞后使非法获利难以得到有效监管和制约,种种“弃义逐利”的现象层出不穷。

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的当代价值维度

从对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历史演变的梳理来看,“义”在商业伦理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当代商业伦理重利轻义的倾向明显,甚至“弃义逐利”的事件屡有发生。突出的表现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部门和领域。正如著名经济学者成思危所言:“资本无道德、财富无伦理、为富可以不仁的经济伦理和商业实践不仅国际社会难以接受,中国社会也已经不能容忍”(舒圣祥,2007)。诚然,这是由于传统商业伦理产生和存在的土壤在当前已被逐步消解,加之前文所述因素使然,但是否意味着传统商业伦理的价值合理性已经丧失?在当前兴起的国学热的背后,如何对待传统的商业伦理?是彻底回归抑或时代化?答案不言而喻,积极发掘其当代价值,引导和规范当前的商业活动,起到伦理约束作用,才符合全社会共同需要。

(一)企业发展投资的伦理维度

在商业活动中,获取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但是一个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单纯对利润的追求并非唯一法则且显乏力。义利之辩的核心一条就是“以义取利”,认为义利并非相互对立且可以相互转化。《吕氏春秋》言,“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黔县三志》卷十五记载,“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求生财者,自塞其泉也”(黄晓鹏,2010)。古代的商业实践证明了这种以义取利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在商业活动中,义就是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无形的资产,而商业伦理缺失则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近现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也认识到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巨大力量,进而提出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爱德华・鲍曼(Edward Bowman)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投资者》一文中明确提出社会责任是一种明智的投资,企业的社会行为会通过一只“新的看不见的手”影响公司的股价,从而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亨利・明茨伯格,2005)。伍德(1990)、罗格斯顿(1990)等学者提出了“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的概念,并将其分别定义为“一种蓄意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经济目标联系起来的努力”和“企业捐赠被导向既有利于企业商业利益又服务于受益组织或个人的慈善行为”。迈克尔・波特(1995)也提出了 “战略性慈善行为论”等。由此可以看出,商业活动中做到义利统一可以增加企业的名誉、声望、社会影响等资本,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顾客,创造更多财富。

(二)规范商业竞争与合作的伦理维度

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使得国人对占有财富的欲望极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商业活动的唯一追求,传统的商业伦理被搁置。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更是一种道德经济。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之辩并非排斥“利”,而是耻以不当手段获取的利。传统商箴中就有“欲富先仁,富商不忘其德,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寓利于义”的思想,这也是我国商业伦理的核心思想。在市场规则有待健全和完善的时期,道德伦理约束对规范商业竞争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对于纠正和规范我国当前商业活动中的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现象和唤醒我国当前商业活动中的伦理缺失现象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尽管当前商业领域存在诸多伦理失范现象,但并非是由于真正的无伦理价值取向的结果,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在其内心的最深处传统伦理道德占据基础地位,但在外力的影响下,其行为与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产生了商业无伦理的现象和结果。继承和发扬核心之辩的伦理思想,有利于唤醒沉睡在商业活动参与者心底的伦理观,从而有利于纠正和规范商业活动中的竞争行为。今天,越来越多的商家认识到,“双赢”是商业竞争的最佳结果。

其次,它对于引导人们处理经商盈利和做人的关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商业竞争与合作的有序进行。义利之辩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价值诉求不再是简单的重义轻利,而是追求义利统一。在当前,财富的合法占有已被法律确认,也就是利的合理性已经得到积极的肯定,社会鼓励人们通过合法手段获取财富。但是,社会更呼唤遵法纪、重伦理、行公益的好公民。当前,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做生意实质上就是在做人的朴素道理,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格言成为商家的座右铭,做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这恰好符合儒家伦理的价值诉求。

最后,它对于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积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离不开伦理思想的支撑,它需要相应的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合理性支撑。而传统商业伦理中的义利观、诚信观等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它对现实中拜金主义的抵制、对新儒商的吁求、对商业活动中和谐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支撑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维度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共十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指出应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时,在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见,公平正义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当前社会矛盾突出,正如十报告中一并指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而制造这些问题的最重要的源头乃是商业活动的结果,是诸多未践行伦理的企业的行为后果。

商业活动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着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影响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影响着社会公众的道德伦理取向,没有商业活动的正义就没有社会的正义。而我国传统商业伦理核心之辩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就是正义的价值,它包括义利合一、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和兴天下之利,这是一种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伦理,在商业活动中,从古至今,从未断裂。因此,在国学热兴起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商业伦理的核心价值,就是对当前中国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的呼应。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实现。

义利之辨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准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我们并不排斥利,但需要一种能够和现代文明社会接轨的“义”。商业活动在以“利”为中心进行的同时,应考虑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找到利己和利他的伦理平衡点。当前,商业伦理建设从企业社会责任入手,不断强化企业伦理,进而培育适合时代需要的商业伦理。当然,这只是道德层面的努力,当代社会更需要成熟完善的规则。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四库全书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程颖,程颐.二程集[M].中华书局,2004

3.刘小林.论学习西方运动与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潮[J].史学月刊,2001(5)

4.穆藕初.振兴棉业刍议[J].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中华书局,1982

6.王玉生,林冠.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J].学术论坛,2006(7)

7.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8.景海峰.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定位[J].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儒学现代性探索[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9.舒圣祥.“资本道德”来自何方[J].管理与财富,2007(2)

第9篇:商务伦理论文范文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段话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简直可以倒背如流,而话中的情形正在当下的中国夜以继日地轮番上演。

财富失范

从毒奶粉、毒大米、毒鸭蛋、毒牛奶、毒韭菜、毒面粉到强拆、强占、矿难,一百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发生的种种“怪现状”都在中国得以“诈尸”。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说到的“资本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0世纪初,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出版的著作《丛林》(《The Jungle》)讲述了他在达哈姆家族的联合畜产品加工厂里一个星期的见闻: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长了白色霉菌,切碎后填入香肠;在车间被毒面包毒死的老鼠和生肉被一起铲进绞肉机;工人在用于配置调料的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工人们在生肉上走来走去,甚至直接在上面吐痰,而有的工人是结核病人。所幸的是这一细节让当时的美国总统得知,并下决心从法律与制度上解决各类安全问题,使得资本积累在法律的轨道上进行,并形成相对稳固的财富伦理。

在工业化初期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个民族该拥有怎样的经济行为模式、如何创造、积累与使用财富等涉及财富的创造、使用和管理中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也就是所谓的财富伦理。但如果我们从创造、积累、使用等诸多方面考察中国人的财富伦理状况,我们会发现,中国近来的财富失范现象十分惊人,而这也进一步引发了诸多问题,比如社会“仇富”现象日益严重。而这种失范就和一二百年前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一样,源自于法律制度与财富伦理的不健全。当今中国缺乏一种出自文化上的伦理规范,社会的对财富伦理的认识度还远远不够。

若说这种失范源于工业革命之后,各国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使得贪欲超越了道德约束,并不全面。

事实上,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中对商人乃至商业普遍存在道德歧视,亚里士多德说“所有的商业都是罪恶”。中国的儒家思想也讲“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孟子・滕文公上》)。要取“义”,就不能得“利”,“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相比与“义”,“利”则不会更不能被重视。商人被认定为“不仁、不义”。这不仅是消费者对于商人的印象,也一直影响着商人对自己从事的这种职业本身的看法,很长时间商人自己也默认了这种看法,虽然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也曾出现过对于财富的理性规划的思想,但终属昙花一现,而且影响不大,而“无奸不商,无商不奸”,已经成为常态性的社会共识。

《论语》+算盘

19世纪中叶,有一日本人在商界打拼多年后,对商人们拥有财富的方式抱有疑问,对这种世间的“商人肯定是奸诈不仁的,也不能不奸诈不仁”这种看法抱有疑问,对这种“义”和“利”的对立抱有疑问。因为对利义关系的重新思考而被后世赞誉、拥有无数头衔,他就是涩泽荣一。

1862年,22岁的涩泽荣一到了江户(即现在的东京),成为幕府的官员。1867作为日本使团成员,随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之弟齐昭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国外的生活让他见识了发达国家的近代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制度,两年生活的所见所闻奠定了以后他的活动基础。有趣的是,他回国后德川庆喜已经交出了权利,幕府时代已经结束,涩泽荣一也随着末代将军去了静冈,在此创设了日本最早的股份公司“商法会所”,投身于实业界。

此后,他的事迹功勋卓著,一生中与他有关的经济事业达500多项,社会事业600多项。但若说给世人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无疑是他的精神财富。涩泽荣一试图将“道德伦理”与“经济”构建起桥梁,并试图缩短两者的距离,被后人称为“商务圣经”的《与算盘》中,涩泽荣一深刻反思着《论语》(代表伦理道义)与“算盘”(代表经济利益)统一的可能性。

在涩泽荣一投身实业的那个年代,也就是19世纪后半叶,时值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自然而然,“义与利”“富与仁”不相容的旧观念大行其道,日本商业道德极为低下,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压榨剥削,而日本政府对于提高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心急如焚,也如欧洲各国一样,支持鼓励甚至吹捧这种原始积累方式,政界与军界飞扬跋扈,人们贪图虚荣,看到这一切的涩泽荣一深为痛心。他一边从事工商业活动,一边思考着如何能把道德与经商结合起来,于是,发现了一个合适的载体――《论语》。

在众多著名的日本武士里,涩泽荣一最推崇德川家康。涩泽荣一曾对比过德川家康训言《神君遗训》,发现其中诸多语句皆来源于论语,如“人的一生犹如负重担而远行”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涩泽荣一对于家康这种处世之道深以为然,进而提出了著名的“士魂商才”。以为武士之魂与经商之才皆以《论语》为根,《论语》作为孔孟之学的根本,通彻为人之道,为君子之道,而除了自身修养本身,经商的才华也应该以《论语》为基础培养,如果“士魂”离开了商才,不务实尽力而为,经济上则会导致自灭;如果商才离开了道德,没有“士魂”,就是不道德、欺瞒、浮华、轻佻的了,那是小聪明,并非真正的“商才”。这种“士魂商才”的理念,也可以看作他的财富伦理的基础与本质。

当然,涩泽荣一并非提倡空讲仁义道德,贪图虚荣也不会促使真理得到发展,财富伦理终究是围绕财富来展开的。正如《与算盘》开篇所说,“要使一件事物进步,必须具有巨大的欲望,以充分地谋利,否则的话,决难有所进展。”在他看来,商业不进步便不能富国富民,作为从商之人如何能不重视利益,但这必须是符合道德道义的。自己一生信奉之,以其修身养性,挣钱有何卑贱,卑视金钱,国家如何自立自强。

子贡利用了财富才使儒学成为当时的显学,让儒家思想流芳百世;恩格斯利用了财富,资助了马克思,资助了无产阶级的各种活动,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生活。而现今原本社会地位较低的商人也变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虽然众多例子告诉我们原始积累是肮脏罪恶的,但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财富就会变为有利于社会之物。合理地创造财富,合理地积累财富,合理的使用财富,财富就是“义”的,而缺少了财富,“义”也无法很好的体现。就像涩泽荣一一样,巨大的物质财富让他有了更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参加的社会活动数目超过了他参与的工商业活动,利用他的财富与社会影响,把《论语》与算盘结合统一的财富伦理传遍了日本,年轻气盛、满脸锐气的他在去世之前已然变成了在山野小道上面露微笑守护路人的“地藏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