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精选(九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

第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李芳,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犯罪与罪犯心理、实验心理。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076-02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明显增加,这证明我国已经进入到另外一个层面意义上的上升阶段,国内的社会学家以及心理学界专家,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着重的研究以及分析,经过数据收集以及对大量资料的分析表明,青少年冲动犯罪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社会认识的扭曲,他们认知错误,所以行为偏激,性情暴躁易怒又或者冷漠偏激,对社会好奇但是看法独特,容易被自己的某些看法以及情绪所左右,自控性差;第二,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以及家庭关爱不足,尤其是单亲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尤为突出,因为沟通不足又或者某些家庭因素,容易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造成某些心理问题;第三,社会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当今社会酒醉金迷,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社会文化现象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并加以引导后,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种心理状态下,青少年很难得到有效的缓解,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既可能导致犯罪,又可能波及其在犯罪过程中以及对其心态造成影响。所以,本文的主旨就是针对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状态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的分析,同时希望能够对正在发育期的青少年以及正在服从管教期间的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部分少管所中采取抽样的方法,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情况的340名青少年罪犯作为研究对象。 

(二)工具 

1.青少年罪犯情况调查表、青少年犯罪资料、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家庭成分以及收入情况调查分析表。 

2.犯罪青少年自我反省以及思考感受详细,其中可以包括管教情况反馈,监狱环境、监狱管教干警,管教方式,受管教之后的想法,以及对管教方式的感想,对自己罪行的弥补以及感悟等八个大的方面,并且对每个方向进行分级评分,按照四个等级进行评分,评分越高的,接受改造程度就越高。 

3.症状自量检测表:由净胜专家进行编辑翻译,内容非为九个部分,九十个项目,每项按照五个等级进行评分判定,分数越高的就表现为其心理症状越严重。 

(三)方法 

选取好参加研究的人员,引导其对每项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工具的使用方法,在与测验中进行一致性测验,对各项的工具以及其测验后的不同检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所有人进行讲解的方式,让每个接受研究的对象进行独立的表格填写,对没分表格进行信息编辑并记录到信息库,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二、 结果 

(一)青少年罪犯的一般情况 

年里统计如下:13-15岁的32人,占总人数的9.4%;16-20岁的196人,占总人数的57.6%;21-23岁112人,占总人数的32.9%。 

受教育程度:文盲16人,占总人数的4.7%;小学学历124人,占总人数的36.5%;初中学历152人,占总人数的44.7%;高中学历40人,占总人数的11.8%。 

其中来自农村的264人,占总人数的77.6%;来自城市的有76人,占总人数的22.4%。 

犯罪类型:偷窃256人,占总人数的75.3%;涉毒吸毒32人,占总人数的9.4%;抢劫28人,占总人数的8.2%;杀人12人,占总人数的3.5%;性罪错8人,占总人数的2.4%;其他罪责4人,占总人数的1.2%。 

不良行为:抽烟252人,占总人数的74.1%;酗酒12人,占总人数的3.5%;吸毒16人,占总人数的4.7%;嫖娼28人,占总人数的8.2%;无不良行为32人,占总人数的9.4%。 

管教年限:一年期96人,占总人数的28.3%;两年期224人,占总人数的65.8%;三年期24人,占总人数的5.9%。 

(二)家庭情况 

父母职业:父亲干部的2.4%;工人的27.1%;自由职业的14.1%;无职业的56.5%;母亲干部的2.4%;公认的8.2%;自由职业的12.9%;无职业的76.5%。 

父母受教育情况:父亲文盲的5.9%;母亲文盲的14.1%;父亲小学学历的5.9%;母亲小学学历的36.5%;父亲初中学历的34.1%;母亲初中学历的41.2%;父亲高中学历的15.3%;母亲高中学历的7.1%;父亲大学学历的2.4%;母亲大学学历的1.2%。 

家庭月收入:月收入500元以下的116人,占总人数的34.1%;月收入500-1000元的72人,占总人数的21.2%;月收入100-3000元的132人,占总人数的38.8%;月收入3000-5000元的16人,占总人数的4.7%;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4人,占总人数的1.2%。 

(三)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程度的相关因素 

经过多方面统计后,我们对犯罪人员进行了测验,根据以上统计以及其个人得分,我们经过详细的资料统计,并且经过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与人口学、社会学的相关分析后论证得出结论为,通过对犯罪青年的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与以及其职业情况,家庭收入等进行融合分析,我们发现犯罪人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与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健康呈现负相关的趋势,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面有强迫症、抑郁、敌对、空间、偏执等精神病性的负相关,其中有超过80%的青少年遭遇过家庭暴力,这证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越低,青少年受到的教育就越趋向于暴力,心理素质就越差。同样家庭收入以及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 (四)青少年狱中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经过对犯罪人员提交的答案以及对犯罪人员心理情况的分析,我们综合了他们对于监狱环境、管教干警、管教刑事、管教内容、忏悔表现、狱中启迪等方面的看法,以及其精神方面的偏向于其心理分析。我们发现管教的警员与其管教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罪犯的敌对以及精神压力,干警在采用好的管教方式的时候可以减轻犯罪青年的精神压力。而犯罪青年的当前想法,与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呈现出正相关。这提示我们犯罪青年对于家庭以及亲人、未来、前途的思考对于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父亲的职业以及家庭状况会对未成年人有一定的启发性,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有一定的引导功能。 

三、 讨论 

上述情况可以分析说明,青少年如果出现了犯罪情况,这些人一般教育水平都不是很高,并且家庭条件也都很一般,他们没有能够掌握固定的谋生手段,同时没有经过持续稳定的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根本没能达到与其年龄相符的知识结构形态,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与常人不同,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控制以及调节。同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家庭暴力现象严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健康与否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由于教育形式的简单以及粗暴,造成了不合理的、低文化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身心尚不成熟的少年容易对社会以及人生产生偏离事实原则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好的行为,走向社会的阴暗面,将会沾染上不良的习惯,例如抽烟、酗酒、吸毒和嫖娼等。其实在我们看来,不难看出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于青少年犯罪有着一定的影响以及联系。同时,父母没有固定职业,家庭收入不稳定,居无定所等等一系列的生活行为以及习惯会对少年产生不好的影响,再加上,父母疏于管教以及错误的管教方式,很容易就会让青少年的心中滋生犯罪的行为,例如小偷小摸等,更甚者就会形成犯罪。在上文中调查道德75.3%的偷窃行为,就占了总比的大多数。 

同时,在上文中我们所进行的两项分析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偏低的,同时普遍的带有负面的情绪,例如强迫、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等精神病性的情绪。这就从一方面表明父母的受教育情况与子女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许多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背后都有着父母或多或少的影响。根据上文的相关分析,结合社会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子女的犯罪心理健康其实是呈现负相关的。这就说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分数就越高,同时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差。这个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热门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又或者他们对于错误以及理解的能力,他们缺乏表达能力,子女很难在他们身上得到家的温暖,经常性的使得孩子感到无助与孤独,这是因为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年龄并不成熟,根据我们上文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的青少年年纪都很小,同时来自农村的也占很大一部分,这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越早的进行教育,让他们能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远离违法的事情其实是很重要的。 

而根据第二项研究表明,可以看出青少年在犯罪后进入了管教当中,管教中的生活对于青少年也是有一定的压力和环境的影响的,这些都会影响到青少年未来的生活情况。在管教期间,管教的方式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好转是有一点帮助的,同时他们对于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前途以及未来的担忧是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心理不成熟,在做了错事被限制了自由以后,会对人生产生负担,对于家长亲人会有内疚的情绪,同时,对于自己未来感受都是很无奈的,并且也会对自己未来前途感觉担忧,这会增加父母的忧虑和其他亲属的忧虑。 

四、 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得知,青少年一般在犯罪后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的变化,并且这种伤害的产生不但与青少年自身有关系,还有父母的教育有着一定关系,也与青少年自身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对于犯罪青少年目前的想法我们应该进行积极的疏导,我们应该倾向于以上几点进行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的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让青少年犯罪者在回归社会的时候,心理也能回归健康,对这个社会以及自己的将来也有一个好的看法,同时,我们也呼吁从以上几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杨耀防、汪鑫、夏修龙、车向新、涂明华.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 

[2]周海宁、赵继连.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和预防措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第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活方式;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

由于难以预测个体的犯罪情况,目前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研究多是狱中的现状自评,容易造成归因不清。本研究则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探讨了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提供可靠依据和可行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抽取了某青少年犯罪管理所的所有犯罪青少年244人,全部为男性,获取有效调查对象218人,平均年龄17.52±1.24岁。抽取某地农村、城市两所中学高一到高三男生225人作为对照组,获取有效调查对象211人,平均年龄17.29±0.77岁。

2.方法

(1)研究工具

身心健康状况测验。用以评价青少年生活方式。本研究选择了饮食、药物、锻炼、保养、闲暇、社交6个维度,共计85个项目,并根据当代青少年生活的实际情况对个别项目进行了适当修改。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各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内容有八个方面: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2)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进行两组的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P

二、结果

1.犯罪青少年与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比较

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社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t=4.761,p

2.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Pearson相关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生活方式各因子与孤独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p均

(2)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

以生活方式因子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F=24.226,P=0.000),根据回归分析所得数据,其路径分析显示生活方式中的保养(R2=0.127)、闲暇(R2=0.027)、社交(R2=0.023)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预测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显示:第一,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中学生差,生活方式不良,伴有多种不健康的生活行为。第二,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

本研究在控制了犯罪行为、入狱事件和监禁环境的影响后,发现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正常青少年,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可能与不良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在生活方式上,犯罪青少年在多个因子上都比中学生得分低,社交因子高,恰恰验证了他们的不良娱乐交往活动较多。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导致他们情绪波动、感情脆弱、消极体验较多,一些青少年借助于烟酒、网络等外界感官刺激来寻求一种短暂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正是因为过分卷入一些非传统的、反常规的活动,破坏了正当的社会联结,使犯罪的可能性增加。一方面,这些活动增加了与不良同伴团体联系的机会,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这些非传统活动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比如,酒精会引起意识状态的改变,使激惹性、冲动性增强,而过分沉溺于虚拟的暴力游戏,会导致攻击性增强。种种不良生活习惯还会造成经济紧张,使青少年产生劫财邪念。所以,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条件。

本研究显示,犯罪青少年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不健康有密切关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症状,使不健康心理得以滋生;而心理调试不良又会使青少年沉溺于某些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以求得发泄和逃避,两者之间恶性循环。总之,不健康的心理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沃土,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青少年的感官欲望膨胀,对某些情景线索的刺激敏感性提高,陷入犯罪。由此可见,改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充实生活,远离烟酒等物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第3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一、相关研究方法简介

(一)SPSS基本原理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2]是一个统计功能极强、内容极其庞大的组合式统计软件包,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于一身。它包括基础统计模块和一些扩展模块,主要能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还能直接生成和编辑专业的统计图形,己在教育、科研、通信、医疗、商业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二)随机抽样

抽样是一种基于多数据下的数据选择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在众多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随机抽样方法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选入作为研究的对象,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该方法能够使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本文采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5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设计了涉及生命教育、生活方式、娱乐三个领域,分别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框架,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偏好、认知需要、决策风格三个主要方面。主要研究5个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相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分析

以生命教育正向、生命教育负向、生活方式正向、生活方式负向、娱乐正向、娱乐负向为因变量,不同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每种因变量下,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显著性差异是相同的,因此,以生命教育正向为例对不同年龄组的显著性程度进行分析说明。

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统计量表为本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量结果包括个案数N、平均值、标准偏差、标准错误、平均值95%置信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由表可知,9岁组的平均生命正向和17岁组的差异较大,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的生命正向平均值接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9岁组的生命正向均值和17岁组差异显著,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之间差异较小。总体组间均值比较结果为:17岁组>13岁组>14岁组=15岁组>9岁组。

通过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的模型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状况的显著性程度最大,年龄、生命健康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态度3个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疆班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安全感

从2000年开始国家提出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使民族地区优秀学生有机会到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获得跨越式发展[1]。对新疆地区的学生来讲,到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既是难得的好机会,也必将受到生活事件的应激。由于内地新疆班这种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如难以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敏感、对自我不自信、对学习和生活感到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源自他们内心安全感的下降和缺乏。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活事件作为客观因素,是指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社会应激。Nadia等[4]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人们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安全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它是主体对身心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预感,以及个体应对时的有力或者无力感,安全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安全感能够帮助人们调动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5]。

在跨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如何?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安全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开展面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和浙江省温州市的8所中学的新疆班,共发放调查问卷535份,回收521份,回收率为97.38%,有效问卷为501份,有效率为93.64%。具体分布:汉族学生80名,少数民族学生421名。少数民族学生中,男生203名,女生218名;预科108名,高一112名,高二120名,高三81名。

1.2 研究工具

①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dolescents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7[6]。②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65~0.8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58[7]。③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0[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与安全感的总体状况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敌对、和心理不平衡。见表1。

表1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x¯±s) 

心理健康各因子 内地新疆班(n=501) 全国常模(n=2446) t P

学习压力 2.09±0.76 1.92±0.67 4.429** 0.001

情绪不稳定 2.06±0.62 1.98±0.70 2.673** 0.008

焦虑 2.03±0.73 1.81±0.75 6.078** 0.001

强迫 1.90±0.57 1.89±0.61 0.068 0.945

人际敏感 1.84±0.61 1.85±0.73 0.129 0.897

抑郁 1.81±0.61 1.92±0.67 -3.426** 0.001

偏执 1.72±0.59 1.76±0.68 -1.205 0.229

适应不良分 1.71±0.52 1.92±0.62 -8.054** 0.001

敌对 1.60±0.59 1.72±0.75 -4.156** 0.001

心理不平衡 1.50±0.45 1.95±0.65 -19.702** 0.00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值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 2.09±0.62 分、人际关系 1.88±0.60 分、健康适应 1.79±0.54 分、丧失 1.57±0.80 分、其他应激 1.46±0.41 分和受惩罚 1.33±0.41 分。

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情绪安全感因子得分为 0.60±0.26 分,人际安全感为 0.75±0.21 分,自我安全感为 0.55±0.31 分。

2.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均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总分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2.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否受到安全感的影响?生活事件是否通过影响安全感而作用于心理健康?这还要进一步检验。首先调节效应检验。建立假设: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见图1。

表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项目 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 受惩罚 丧失 健康适应 其他应激 生活事件均分

强迫 0.485** 0.530** 0.367** 0.176** 0.344** 0.308** 0.521**

偏执 0.547** 0.440** 0.309** 0.133** 0.302** 0.394** 0.499**

敌对 0.504** 0.404** 0.359** 0.114* 0.325** 0.469** 0.505**

人际敏感 0.537** 0.441** 0.317** 0.131** 0.259** 0.304** 0.473**

抑郁 0.509** 0.542** 0.298** 0.154** 0.327** 0.386** 0.521**

焦虑 0.497** 0.487** 0.293** 0.134** 0.282** 0.375** 0.487**

学习压力感 0.398** 0.606** 0.309** 0.146** 0.324** 0.471** 0.526**

适应不良 0.402** 0.506** 0.359** 0.118* 0.405** 0.470** 0.522**

情绪不稳定 0.513** 0.506** 0.402** 0.170** 0.341** 0.466** 0.559**

心理不平衡 0.413** 0.491** 0.295** 0.145** 0.319** 0.352** 0.471**

心理健康均分 0.599** 0.620** 0.410** 0.177** 0.399** 0.499** 0.633**

图1 安全感的调节作用示意图

按照温忠麟等[9]2005年建议的方法,对安全感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见表3。

表3 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步骤 自变量 β t R2 F

1 生活事件 0.444 13.365** 0.170** 178.636

安全感 -0.515 -15.516**  

2 生活事件×安全感 -0.106 -3.461** 0.011** 11.977

在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生活事件×安全感”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研究数据支持本研究的安全感调节效应假设。

3 讨论3.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安全感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是轻度的。生活事件中得分较高的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首先,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迥异的内地求学,这一群体学生首先要面对来自学习的挑战,如学习的难度加大、跟不上进度、无法顺利完成作业、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等。其次,他们远离父母,脱离原来的人际关系,在新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也会累积起心理压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常模,这说明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的焦虑心态、学习压力感与情绪不稳现象需要引起关注。此3类心理都是应景性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绪不稳,为学习困难、考试不顺而感到焦虑,体会到较重的压力都是正常的。

关于安全感的调查发现,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其安全感指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差异与相关分析

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民族、性别和年级变量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的检验发现,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汉族、男生和低年级学生。按年级来讲,高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压力普遍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他们需要面对数量更多、强度更大的应试(特别是高考)挑战,由此导致心理问题的比例升高,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还是应景性的,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法。

男生安全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在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包括人际交往、学业任务、健康适应以及受批评、惩罚等在内的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直接且重要的外在因素。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源,引发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适应、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

3.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本研究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安全感具有调节作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受到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 结论①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较轻,这一群体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安全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③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④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安全感则是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1]马真.异文化环境下民族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239-242.

[2]白毓秀,吴倩倩,赵生玉.内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调查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63-67.

[3]何安明,万娇娇,惠秋平.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生活事件,学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410-413.

[4]Nadia Garnefski,Vivian Kraaij.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8):1659-1669.

[5]韩磊,许玉晴,孙月,等.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情绪管理和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26(7):40-46.

[6]于颜菲.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7]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15-20.

第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适应,心理健康素质。

分类号B848.9

1问题提出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在现代社会,适应还意味着随社会进步、生活节奏的改变,不断改变自己、改变环境、改变自身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实[1]。

当前对适应的概念、结构成分、测量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对不同受教育阶段青少年群体适应的研究。如王永丽、林崇德等人的“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社会生活适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聂衍刚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要好,高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初中学生[3]。这些关于适应的研究,涉及某一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居多,缺少跨越整个青少年期、涉及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综合性研究。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适应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有关青少年适应的概念、结构和机制的研究。如陈建文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社会适应的内容主要是人际适应,结构包括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和心理弹性四个维度[4]。陈君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研究中,将学校适应分为生活环境适应、交往适应、学习适应、情绪状态四个方面[5]。黄希庭等人为社会适应就是人格适应,社会适应性是指人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6]。陈建文、王滔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对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贾晓波在“心理适应和本质与机制”中指出了适应的概念应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角度做出解释[7]。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心理适应结构的某一种或某些成分的研究,如社会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缺乏对心理适应整体的、系统的结构研究,因而无法全面了解青少年的适应特点。

鉴于此,我国学者在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1,8,9]。并认为适应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心理健康者的特征。而且从心理健康素质的角度重新厘定了青少年适应的结构,将适应分为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六个方面[1],并编制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10]。本研究即以适应内涵及测量维度研究的新视角,以全国各地、处于不同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为对象,对青少年适应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析我国青少年群体适应的年龄变化特点。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采用张大均、江琦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该量表共22个条目,包含6个维度,即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其中生理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情绪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情绪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人际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人际关系变化引起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学习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学习活动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社会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生活适应主要考察个体由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状态。量表条目采取4级评定,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其中“完全符合”为4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太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为维度分;适应得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平均数。得分越低,越容易因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适应状况越差,得分越高,越容易适应环境及身心变化,适应状况越好。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3,分量表α系数在可接受范围之内[10]。

2.3数据整理与分析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结果

3.1青少年适应状况整体特点

对参加调查的44063名调查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2.97,标准差为0.40,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68~2.976。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061,峰度值为0.002,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青少年适应的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将适应水平分为三个等级(M±2SD)。结果显示,有86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8(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00%,有1118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77(M+2SD),占调查总人数的2.50%,有42082名青少年的得分在2.18~3.77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50%。

3.2不同年级青少年适应状况的特点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适应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适应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阶段最高,高中阶段下降至最低,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结果如表3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156.04,p

3.3不同年级青少年适应各维度的特点

3.3.1不同年级青少年生理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生理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3.056,标准差为0.644,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050~3.062。不同年级青少年生理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初中、高中阶段生理适应较高,大学阶段下降明显,结果如表4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8.64,p

3.3.2不同年级青少年情绪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情绪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3.045,标准差为0.512,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3.040~3.050。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情绪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初中阶段情绪适应最高,高中阶段下降至最低,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结果如表5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26.34,p

3.3.3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人际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2.934,标准差为0.555,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929~2.939。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人际适应最高,初中、高中不断下降,大学阶段回升,结果如表6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121.93,p

3.3.4不同年级青少年学习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学习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2.922,标准差为0.596,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916~2.927。对不同年级青少年学习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学习适应最高,初中、高中阶段不断下降,大学阶段回升,结果如表7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334.44,p

3.3.5不同年级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社会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3.000,标准差为0.575,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995~3.005。对不同年级青少年社会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社会适应最高,初中、高中不断下降,大学阶段逐渐平稳,结果如表8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8.39,p

3.3.6不同年级青少年生活适应的特点

青少年生活适应得分的平均数为2.854,标准差为0.630,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为2.848~2.860。对不同年级青少年生活适应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生活适应最高,初中、高中不断下降,大学阶段回升,结果如表9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47)=182.82,p

4讨论

4.1青少年适应的一般状况

在对44063名青少年适应得分的描述性统计中发现,青少年的适应得分在1~4之间,平均分为2.97,分数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得分在两个标准差以外的仅占4.5%。其中有863名青少年得分低于2.18,占调查总人数的2.0%;有1118名青少年得分高于3.77,占调查总人数的2.5%;有42082名青少年得分在2.18~3.77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95.5%。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及社会大环境的培养过程中,对生理变化、情绪变化、人际关系变化、学习活动变化、社会和生活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4.2各年级青少年适应和适应各维度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适应在小学五年级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又逐渐回升。这一变化趋势也表现在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维度上。根据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似乎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应状况将得到不断的发展。而本研究结果却出现了初中、高中阶段适应状况相对较低,而小学五年级和大学阶段却相对较高的趋势。分析其原因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生活与学习相对都较简单,矛盾不多,压力不大,心理冲突较少,所以其适应状况自我感受良好。而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巨大的生理变化通常会导致心理困惑和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如他们都面临中考与高考的升学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得他们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到了大学阶段,尽管其生活环境有了较大变化,经历地各种事件有所增加,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还会不断产生,但这时他们生理和心理相对已经成熟,能够更多的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各种问题,所以其心理适应状况相对较强。从这里可以看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适应与大学生的适应,不是在同一水平的适应。也就是说,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适应只是低水平的适应,而大学生的适应才是高水平的适应。

在生理适应这个维度上,我国青少年适应状况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分析其原因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已处于青春前期,但并未出现明显的生理变化,初中阶段正处在青春期,家庭与学校开始注重青春期教育,使得这一阶段青少年对于生理变化有所了解,因而其适应性增高。而高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重心是学习,沉重的学习压力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机会,从而使家长忽略了对他们继续进行青春期教育。由于本次测验中所收集的大学生的数据大多分布在大学一年级,其他年级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这一结果可能更多的反映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适应特点。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大学生虽然生理心理发育均处于相对成熟阶段,但由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较以前更广泛,并开始经历各种角色的转换。因而比较注重外在形象,从而造成了许多与其有关的心理困扰。

5结论

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

(1)从总体上,我国青少年的适应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

(2)我国青少年适应及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各维度得分表现为小学五年级适应水平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生理适应维度得分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2 王永丽, 林崇德, 余国良. 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1): 108~114

3 聂衍刚.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5

4 陈建文.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1

5 陈君.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咸宁学院学报, 2006, 1: 94~97

6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7 贾晓波. 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 9~23

8 梁宝勇.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77~581

9 张大均, 冯正直.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82~585

10 张大均, 江琦.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2): 81~84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ATION ABILITY IN ADOLESCENT IN CHINA

Zhu Zhaohong, Shen Deli

(Academy of Psychololgy and Behavior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第6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完善和计生统计口径的修改,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有所减小。然而青少年未到法定婚龄生育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1 青少年未到法定婚龄生育的原因分析

一是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错误。对于青少年的青春健康教育,家庭是第一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被称为85后、90后的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出现前趋态势。然而事实上,现在许多家长往往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日常生活上,对于青春健康知识的教育缺乏或羞于教育及引导,采取消极的态度,忽视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及必要的青春健康教育。这也导致了青少年性态度更加开放,性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婚前已呈现低龄化趋势。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家长自己对生殖健康知识也极为贫乏,教育子女更无从谈起。另一种态度是认为早生孩子早享福,甚至鼓励自己的子女早生育。这些错误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直接致使青少年在早期青春健康教育中的不足,未到法定婚龄同居、人工流产等现象屡见不鲜,直接产生了未到法定婚龄生育的情况。

二是学校青春健康教育的缺陷。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理应成为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的第二关。然而以学校为基础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总是要面临太多的成见和误解。主观上许多学校还是有所抗拒,抱着避而不谈态度,认为“不讲比讲好”、“出了问题再讲”,致使现在许多学校青春健康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客观上教师缺少足够的青春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和青春教育的教材陈旧。并且只是一贯沿袭以往浅尝辄止的青春期教育,内容侧重于生理知识的介绍,缺乏心理、伦理等方面的辅导和安全、避孕知识的教育。

三是宣传教育针对性尚有不够。作为全省校外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典范的PLA互动式培训在开始初确实因为方法和方案新颖,在一定范围的青少年群体里产了较好的作用,然而随着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年龄的不断提早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出现了疲态,原有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起到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在分类不够细,方案不够巧,主持不够活。具体表现对于不同的培训对象上往往采取相同的培训方法,大多只区分已婚和未婚对象,未充分重视不同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另外,互动式培训主持人在设计的教学方案尚有不足,采取的PLA互动式培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造成青少年兴趣不大,参与性不强。数量上也没有保证,往往只在5.29计生协会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等与计生有关的节日开展,仅仅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没有将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作为常规性工作来培训。

四是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婚前、违法生育对本地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还有一定的冲击。另外,城乡结合部及一些小型书店内的物品传播以及网络上的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青少年过早尝试婚前,导致未到法定婚龄生育的缘由。

第7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 竞争 压力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33-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每年为国内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高中生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点,他们是国家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然而,多年来,关注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当前,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完全建立或正确建立自己人生价值观,只局限于短期的目标,甚至往往把人生最终目标锁定在上大学上,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无形中加大了精神压力。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异常激烈,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其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在高中生复习冲刺阶段,即家与学校之间两点一线的学习阶段,同学往往淡化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充满竞争的情况下,同学之间又因嫉妒而产生僵局。

3.早恋问题的困扰

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在一次对一所高中学校咨询调查中发现,早恋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1/7,有早恋症状,其主要表现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英语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4.自信心不足,消极自卑

受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异常严重。在这一阶段,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和心理引导,常因一次或多次考试失败对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产生怀疑,挫伤奋斗意志,灰心丧气,自卑封闭,有的甚至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发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成规,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然而,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味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着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大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网吧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因此,因加强教学人才的引进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为高中素质教育教学提供新鲜血液。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因此,应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人格健全的自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第8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52-01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场所迅速扩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立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对迅速的。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那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1.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德智体美劳的具备就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心理素质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根据调查研究,教育部在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之后,各类学校就掀起了"心理热"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逐渐的被广泛关注。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面对着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压力,受社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恶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更加的明显。我们不难看到某某新闻报道说某一青少年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因为某一事故而犯罪杀人,这样的案例我们随时可见,比比皆是。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不停的出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令人惊讶吃惊的是,在这些刑事犯罪中十五、十六岁的少年占多数,我想这样的触目惊心的结果足以让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问题的根源。根据调查表明,现在的职校生在老师的印象中是不好的。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由那些经历了高中梦的却没实现的人组成的。他们在学习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挫折,或许也受到过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又或许是他们在家里有些亲情的缺失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给身心发展的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2.2问题类型。我们都经历过中学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同时也了解,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问题类型:青春期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青春期问题和学习问题。

2.2.1青春期问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按生理学来说,他们都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的,早恋是他们共同的表现。对于情窦初开的他们来说,他们常常会因为情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脾气暴躁正是他们青春的一种表现。

2.2.2学习问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都有一种厌烦学习的心理,这种想法是从她们的中学时代产生的。学习不好被老师指责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和孤立,自己对学习的一种胆怯的心理都是造成他们不想学习不愿学习的原因,更为甚者,逃学、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打架斗殴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何其严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对策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3.1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健康素质。根据调查表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数几乎为零。虽然在校的领导都有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却没有实施,并没有将其规划到教学任务中来。所以有必要将心理教育拿到课堂上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2加强引进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的老师是几乎没有的,在这样老师的团队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提高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起着开启可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3.3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现在的中职生之所以不愿与人交谈,孤僻独立就是因为缺乏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打开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心理观。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关键的。

4.总结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化迅速发展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崛起仿佛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歪曲的成长机会。在这里,主要体现出来的一个时代问题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其中就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才是有利的,所以一个学校学生的教育还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对于以上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各校还得依据各校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俊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47-148.

[2]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5-60.

第9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部署,按照《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有关要求,以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和素养为核心,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吃动平衡为重点,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推进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大力普及营养健康和身体活动知识,优化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服务,建设肥胖防控支持性环境,有效遏制超重肥胖流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二、防控目标

(一)全国目标。以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奠定基础。

(二)分地区目标。根据各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现状,将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流行水平地区(见附表)。2020-2030年,高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中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低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60%。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家庭责任,充分发挥父母及看护人作用。

1.帮助儿童养成科学饮食行为。强化父母及看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父母及看护人营养健康素养,使其能够为孩子合理选择、搭配和烹调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避免提供不健康食物,减少在外就餐。培养和引导儿童规律就餐、幼儿自主进食行为,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和选择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全国妇联、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分别负责)

2.培养儿童积极身体活动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提倡家长与孩子共同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运动日常化、生活化。培养儿童青少年运动兴趣,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经常锻炼习惯,减少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时间,保证睡眠时间。(、全国妇联、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体育总局分别负责)

3.做好儿童青少年体重及生长发育监测。父母和看护人要充分认识超重肥胖的危害,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做好记录,并能根据相关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进行评价,必要时及时咨询专业机构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分别负责)

4.加强社区支持。依托村(居)委会组织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家庭、社区食堂和餐饮单位开展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的咨询和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组织科普讲座,提高父母和看护人的实践操作能力,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母乳喂养支持性环境建设,推动全面落实产假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单位建立母婴室。(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全国妇联分别负责)

(二)强化学校责任,维持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

1.办好营养与健康课堂。将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知识融入幼儿园中小学常规教育。丰富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学习的资源,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中增加青少年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等相关知识内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各地各校要结合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在校就餐等工作,有计划地做好膳食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促进正确认识儿童超重肥胖,避免对肥胖儿童的歧视。(教育部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配合)

2.改善学校食物供给。制修订幼儿园和中小学供餐指南,培训学校和供餐单位餐饮从业人员。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可聘请营养专业人员。优化学生餐膳食结构,改善烹调方式,因地制宜提供符合儿童青少年营养需求的食物,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粗杂粮及适量鱼禽肉蛋奶等供应,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按规定提供充足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对学生餐的营养与安全进行监督。(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分别负责)

3.保证在校身体活动时间。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等考核。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教育部牵头,体育总局配合)

(三)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责任,优化体重管理服务。

1.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将营养评价、膳食和身体活动指导纳入孕前和孕期检查,开展孕妇营养筛查和干预,促进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定期监测体重,预防孕期体重过度增加或增重不足。(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全国妇联配合)

2.加强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等科学喂养(合理膳食)知识普及、技能指导和个体化咨询,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加强幼儿园和学校医务室(卫生室、校医院、保健室等)校医或保健教师配备和能力建设,做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监测,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分别负责)

3.加强肥胖儿童干预。指导支持学校和家庭通过合理膳食、积极身体活动和心理支持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体重管理。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求为超重肥胖儿童提供个体化的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肥胖合并疾病的儿童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教育部配合)

(四)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

1.加强肥胖防控知识技能普及。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健康课堂等平台,加强科普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创新科普宣传方式,积极开发使用多种形式的宣传载体,广泛传播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身体活动指南、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相关健康知识,因地制宜,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的、可操作的肥胖防控技能。加强科普宣传监管,避免误导性信息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体育总局、、全国妇联分别负责)

2.强化食物营销管理。推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规范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强化婴幼儿辅食生产营销管理。制定完善部门规章,对高糖、高脂、高盐食品,加强食品标签管理,不鼓励针对儿童的营销及食品包装中使用吸引儿童的图片、描述和外形设计。(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分别负责)

3.完善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活动场所、健身步道、骑行道、体育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地的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儿童青少年开放,支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儿童青少年开放。鼓励运动场所为儿童青少年免费提供充足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体育总局、教育部分别负责)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提高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协调机制,强化组织实施,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实施方案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二)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大力宣传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促进全社会充分认识和掌握膳食营养、身体活动及支持性环境对超重肥胖的作用和影响,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