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古建筑平面设计精选(九篇)

古建筑平面设计

第1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古建筑设计;融合设计

我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建筑设计理念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建筑领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古建筑设计不仅实现了设计理念的丰富化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建筑技能的优化与完善。虽然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合理地将古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建筑元素与古建筑元素之间的深度融合,还可以推动我国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以及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注重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区别

1.1建筑设计理念的区别

建筑设计理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古代,建筑设计受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理念中通常会融入当时的社会文化、观念等理念,在建筑中得到充分展现。如果将古代的设计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以促使现代建筑更具特色,而且在古代历史文化巨大的冲击下,还可以赋予现代建筑新的活力与文化内容。现代建筑设计师设计理念多数都没有实现古代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反而出现了大规模缺乏创新的建筑设计,导致社会民众以及设计师出现审美疲劳。建筑设计师通常都将更多的眼光投入国外设计中,虽然国外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之间产生了巨大隔阂,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

1.2建筑材料方面的区别

就建筑选材方面而言,古建筑设计多数都选用木材为主要材料,即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现代建筑设计通常选用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因此也被称为钢混结构。二者之间在材料选用方面存在极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逐渐被结构性更好、稳定性与强度更高的钢筋混凝土取代,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木材作为一种消耗品,在建筑中的使用不仅无法满足建筑使用需求,还会造成森林面积下降,对自然环境造成一系列破坏,且木材极易受到火灾、腐蚀、潮湿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在力学性能方面远高于木材,还可以有效解决木材在建筑使用中的各项不足与,因此钢筋混凝土更符合建筑需求。

1.3建筑设计方式的不同

在古建筑设计理念中,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通常会在设计中将花园、园林、景观等设计理念融入整体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古典建筑。现代建筑设计通常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为目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性,所以现代建筑中更注重人们的功能需求,如电梯安装、监控设备、智能系统、安全系统等。虽然这些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导致现代建筑失去了对古建筑形式的传承。现代建筑设计形式已经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形式,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注重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当适当的融入古建筑元素、思想以及历年,实现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2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现状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能够使建筑设计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仿古建筑风格。仿古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在一起,是利用古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现代施工技术建设的一种建筑样式。现代建筑设计人员了为设计更高质量的仿古建筑,通常会在设计过程中将古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现代建设、装饰技术有机融合,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仿古建筑[1]。近年来,仿古建筑虽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也出现了仿古建筑同质化的问题,导致人们审美疲劳,制约着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所以,加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仍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与发展方向。

3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路径

3.1建筑设计思想方面的融合

受地域文化、生活环境、民俗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的古建筑特征通常彰显了建筑所有者的地位与身份,相对于北方的古建筑,南方古建筑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所以,南方古建筑更多的是依水而建、依山而建,更注重园林、植物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协调,这样的古建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建筑物所有者的身份与地位,但增加了更多的自然属性。现代建筑设计中常会利用自然特征增强建筑的自然属性,与古建筑设计思想相似。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思想方面的融合,不仅是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的重要路径,也是建筑设计思想方面的融合,还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灵感,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工程量的同时提高建设效率,有效满足现代社会民众追求自然的实际需求。例如,世博会中国馆就是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2]。

3.2建筑材料方面的融合

建筑材料不仅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核心,也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纽带,在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中,建筑材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古建筑设计中,由于技术、施工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建筑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使得建筑物具备较强的自然属性;现代建筑以钢筋混凝土、钢结构为主要材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牢固性,但缺乏自然属性。通过建筑材料方面的融合,不仅可以赋予现代建筑自然属性,还可以推动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深度融合,实现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

3.3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融合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建筑物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建筑设计出现变革,也造成古建筑结构在建筑设计中逐步消失,其原因主要是古建筑更强调以庭院建筑为主,而现代建筑更强调以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核心目的。为了提升现代建筑设计水平,必须注重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与古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融合,将自然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合理融入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将木材与钢筋混凝土相互结合,增强建筑的美感与文化内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4-5]。由此可见,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融合不仅是实现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提升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4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发展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创新发展,而且还要深刻认识古建筑设计是历经千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基石。所以,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既要注重创新发展,也要注重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协调、融合发展,并通过设计二者深度融合的共存方案,更好地发扬我国优秀的古建筑文化,实现我国建筑设计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6-7]。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大力推动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在创新的同时尽可能保存我国古建筑的艺术文化,充分发挥现代建筑设计的科学技术优势,借助古建筑的设计理念提升建筑文化内涵,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民众对于美的追求[8-9]。促进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是我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之路。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者场所,即建筑物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因此,推动现代建设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汲取与提炼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秀设计理念与文化元素,借助现代建筑设计的技术优势,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增强建筑的美观性与实用性,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注重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路径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与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泓怡.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J].中国住宅设施,2021(1):76-77.

[2]巩玉发,韩萌.浅析传统大木作在现代仿古建筑设计中延续与发展——以“南仕堂”为例[J].住宅科技,2020(10):65-68.

[3]李小燕.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7):225-226.

[4]王健尧.中国古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20,17(7):196-198.

[5]郭琦.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9(12):22-23,28.

[6]赵刚.探讨现代建筑设计如何与中国古建筑设计相融合[J].建材与装饰,2019(33):139-140.

[7]刘雅婷,李宪锋.由中国近现代仿古建筑复兴思潮总结现代仿古建筑的发展与革新[J].明日风尚,2020(5):158,160.

[8]包颖.浅析中国古建筑装饰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J].居舍,2019(36):17.

第2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当代建筑

我国的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在建筑设计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其建筑灵感主要来源于我国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独特的东方特色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如何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更好地融入古典的建筑设计手法,一直是建筑设计师们努力的目标。接下来笔者就对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单地介绍,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1、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

我国的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的建筑设计中,人们比较推崇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早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将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筑设计相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这两种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得到了定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设计体系。古典的建筑设计手法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这和其建筑特点是分不开的。

2、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的特点

我国古典的建筑设计不仅完美地展现出其自身的美观性,更体现出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对于古典的建筑设计来说,其特点应该体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首先,宁静、简洁。宁静和简洁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所以在建筑中也会有所体现。古典建筑的这一特性使得建筑即使立于闹市也不失宁静之感。其次,设计的独特性。古典的设计元素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古典建筑在设计方面有其独特性,建筑轮廓有着多样的变化。再次,建筑与自然相融。在古典的建筑中,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较强,设计师们认为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而不是用自然环境来对建筑环境进行修饰。这种相互融合的特点也给建筑设计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3、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传统建筑精神,不但要认真地研究传统建筑,而且更要切实地将它们与现代西方建筑及其理论联系起来,借鉴其中的精华,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中国特色。建筑设计手法作为建筑的语言,是设计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外显,是我们理解某一设计理论,究其设计思想的有效工具。设计手法是将设计思想这个无形的“空”转化为建筑形态这个有形的“实”的直接手段。对于设计手法的分析研究,可以透析设计理论的实质,设计手法是衡量设计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参考坐标系。因此要研究传统建筑思想,就要研究其传统建筑设计手法。

古典的建筑设计手法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也同样受到现代人们的关注。努力在现代的建筑中融入古典的建筑设计手法是目前设计者们的努力方向。

3.1对设计思想的应用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设计思想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主导。对于古典建筑设计思想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对现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而这些古典建筑的设计思想,主要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作品体现出来,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意识,将这种设计思维应用到现如今的建筑设计中。这一过程是对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进行品读的过程。

3.2对布局形式的应用

上文已经介绍了古典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将大自然的景观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因此,建筑的布局形式要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建筑物的高低,应用的色彩都符合建筑的自身特点,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等等。所以,在对建筑的布局形式进行应用的时候要对建筑形式的核心有着明确的掌握,在总结古典建筑布局形式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现代的建筑中。

3.3对景观设计得应用

中国古典建筑造景常用手法有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园林造景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观可用不同构思设计。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造景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注重空间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3.4对装饰手法的应用

在古典的建筑设计中,装饰物可以作为建筑的点缀,起到一定得修饰作用,同时也可以单独形成一种景观。因此,对于建筑的装饰手法要严格地要求。在对建筑进行装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特点和用途,装饰物要符合其特点。对于这一点来说,我国的古典建筑装饰手法做得比较完美。因此,在现代的建筑中,也要对这一特点充分应用。

3.5深入认识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促进现代建筑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品,它包含有功能、科学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法国作家雨果曾经满怀深情地赞颂巴黎圣母院说:“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砖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此语明确地说明了建筑中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性;至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这样说过:“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21世纪,人们都期望建筑创作质量的提高,创造出富于时代气息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这就需要同时提高建筑师的科技和艺术水平,使两者在建筑、建筑群、园林景观以至城市等等的“塔尖”处结合。本文研究传统建筑手法的目的之一是分析传统优秀建筑中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以及历代建筑风格、建筑设计手法随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的过程。知己知彼,温故知新,我国建筑师拥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基于中国文脉的创造力自然会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这便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最大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典建筑,不仅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也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在现如今的建筑中,由于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受到了当今设计师的重视,并在建筑设计中有所应用。要对古典的设计思想、设计的形式和布局以及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应用。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失古典特色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 白建国.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设计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13(24)

第3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 绿色建筑;太古汇;设计[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urgent requirement of health factors, green building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construction field, we call for more designers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application of advocating ecological,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This not only helps to promote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bu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 large energy consumption, green design therefore pay attention to building, intensify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both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or in terms of energy will hav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 green building Taikoo Hui; design;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广州太古汇位于广州天河中央商务区核心地段,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整个项目包括裙房大型购物中心,两幢高层办公楼,一幢高层酒店,已在2010年落成启用,随着整个项目的正式运营,太古汇以成为集休闲娱乐、商贸活动和文化欣赏于一身的广州新亮点。本人在工作过程中,有幸参与到太古汇的设计中,从而对太古汇的绿色设计概念有了充分了解,下文将就本人经验介绍如何将绿色设计概念融入到商业办公综合体设计中。

要设计绿色建筑,首先我们应当了解何谓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指的是,在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活动空间的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在建筑的设计及运营过程中,并表现在建筑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以及其对周边环境的无害化处理各方面。这就要求在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功能的设定、材料和技术的选用、设备的安装,到建筑建成后的营运、维护,贯穿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均要遵循整体及环境优先,简单高效发展,健康舒适三大原则。

那么太古汇是如何从设计上满足以上的要求的呢?

在节地与改善室外环境方面太古汇设计做到了以下五点:

充分利用用地内的地下空间。

太古汇建有四层地下室,地下一、二层为商业,地下三、四层为车库、后勤及设备机房,人防设计与车库相结合。四层的地下室一方面为项目提供了足够的后勤服务空间,同时结合周边地区扩展了天河路的地下商业空间。

将建筑内部通道与城市街道整合。

太古汇将项目自身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首层配合城市街道空间,创造多个尺度宜人的公共休憩广场;辅以适应气候的绿化及定制雕塑,大大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在两层裙楼的屋面,24小时对公众开放的屋面花园通过两端的露天自动扶梯和大台阶与街道连通,成为立体的城市街道。其餐饮服务、宜人的景观为市民提供了多层次的社交空间。地下两层的商业由于与地铁站的连通,也成为了炎热多雨的气候下公众穿越城市主干道的舒适宜人的室内城市街道。

实现建筑平面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整合。

太古汇从规划阶段已十分重视,整个项目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连接,力求为办公人员创造良好的通勤条件,并依靠公共交通为商业带来商机。其巧妙使用地下空间,串联地铁、公交集运(BRT)、公交车等大规模公共交通;由于公共空间的舒适与便捷,吸引了更多的公众利用太古汇接驳地铁、换乘BRT、公交车,减少了邻近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在项目机动车交通上,太古汇地下停车库实行分区管理,车辆按类型与大小进行分流,减少了分区内车道交叉口,避免迷宫式道路,高效进出停车库。

合理设计高效利用建筑平面。

太古汇办公塔楼建筑平面采用简洁实用的正方形平面,局部切角,建筑与地下室相连,靠近塔楼的地下室部分布置车库设备用房;由于采用了单纯的形体,平面柱网整齐简单,结构经济合理。办公塔楼标准层将交通核心放置于中间,由十字型走道及环形通道连接办公空间,使得核心筒以外办公空间可作任意划分,适用于大型公司的办公需求,提高了楼面面积利用率及间隔灵活性。地面使用架空地板系统,可适应办公区不同的间隔要求。在建筑面积上也突破了规范的一般要求,通过消防论证,每层2200平方米设一个防火分区,比一般规定的2000平方米大10%。这样的设计使得楼层实用面积更大,同时在保证总面积的情况下,节省了垂直交通,降低了造价。

利用就近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由于太古汇临近猎德污水处理厂,为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取消不必要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其室外不设化粪池,生活污水直接排到市政排水管网。

在节能与高效利用能源方面太古汇设计做到了以下四点:

第一,使用具有优秀热工性能的建筑外维护结构。

太古汇墙体采用封闭空气间层和矿棉隔热。采用双银LOW-E中空玻璃幕墙,提高遮阳系数的同时保证可见光投射率,保证室内光线、节省了室内照明用电。幕墙设置一定比例的可开启窗,保证自然通风。幕墙内统一在天花边缘设置窗帘匣,为办公区遮阳提供方便。屋面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板隔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公共节能标准的规定。

使用智能化空调系统。

太古汇采用集中供冷系统,冷冻水采用大温差,一级泵变流量节能系统。采用全空气变风量(VAV)系统。空调房间的排气设置全热热回收系统。

采用高效的照明灯具。

太古汇照明采用三基色T5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LED等高效节能光源。荧光灯和气体放电灯配电子镇流器或带电容补偿的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公共照明纳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夜景照明使用节能灯具。

第4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古典美学,符号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5-0015-05

1 前言

当代建筑审美价值观多元纷繁,怎样的建筑是好的建筑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建筑师面对这种状况不应当迷茫,应该兼收并蓄,不应当鄙薄某种风格。开放的思维和宽广的胸怀是做好的建筑师必备的。建筑不论怎样变化,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只要它合理的满足了人的需求,它就有存在的理由。不论选择怎样的方式,都会形成好的作品。世界几千年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丰富,了解和吸取前人的建筑经验总结,对传统建筑的探求,也是创新的过程。

2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涵义

2.1 新古典主义建筑与古典主义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是相对于古典主义建筑而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现代诠释。“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腊(或罗马)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古典主义建筑狭义上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广义上就是指将历史时期和风格全然撇开,因此原本属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都算作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十分重视古典构图原理,比例尺度、对比微差、韵律序列、统一协调、虚实高低、线脚石缝的细部处理等。

2.2 建筑史上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了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建筑上的新形式来宣扬他们的政治理想。基于考古研究的成就,他们选择了古典建筑语言。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基于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建筑过于强调理性与功能,对于古典美学和形式的忽视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基于手工业生产的富有情感的古典建筑被重新重视起来。一些建筑师开始从古典建筑中寻求解决之道,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事实上,古典主义建筑的复兴思潮从16~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曾经出现过,时衰时盛。直到今天,这种复古思潮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设计风格仍在延续。刘先觉先生在《现代建筑理论》一书中将战后的新古典主义归纳为・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为其特点,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洁轻快,偶有花饰,但不用柱式,以传神代替形似。由于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庄重精神,因此颇受官方赏识。它是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在中国建筑史上,同样经历了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1840年开始,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在租界区内出现,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这期间,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是推动这股思潮的中坚力量。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大幅度增长,单一呆板的国际式风格无法满足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典雅、豪华、贵气的欧陆式建筑开始风靡起来。欧式建筑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一种高贵生活的象征。然而,中国这时期涌现的欧式建筑大部分设计质量不高。

2.3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现代涵义

由于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出现,建筑不可能复古。新古典主义建筑就是对古典主义建筑的现代诠释。新古典主义建筑可以是对古典建筑美学的追求。古典建筑美学与依托于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建筑美学不同。它是对自然的总结,推崇真善美,强调理性,追求和谐统一。是对建筑静态和平面的思考。建筑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以至作为“美”的建筑形象“既不能增加什么也不能减少或变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新古典主义建筑将高雅的古典情趣用现代的手法演绎,用现代的简洁去体现传统的美学价值。如同路易斯・康所说,“我学会了不去做他们做过的,不去模仿,而是去感知他们的精神”。新古典主义建筑也可以不体现古典建筑美学甚至于反古典建筑美学。将古典的装饰细部,语汇符号拼凑在一起,或者夸张扭曲变形,将它们融入建筑之中,用来隐喻古典建筑原型。由于工业发展、大机器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人们再不能象手工业时代那样生产建筑。然而,长久以来在建筑中积累的建筑美的认识,却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延续下来。新古典主义建筑就是要表现一种历史感,一种对形式美的追求。下文也主要从建筑造型的角度讨论。

3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设计手法漫谈(以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

古典建筑语言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手法可以很好的协调地方特色并产生历史认同感。2006年1月,建筑研究所接到了河南禹州市文物保护局的委托,设计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形成了第一次方案设计。2006年3月,经过了沟通交流,形成了最终方案设计。

3.1 项目介绍

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钧官窑路北段,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内。禹州市是著名的钧瓷原产地,历史源远流长。宋钧官窑遗址即钧台钧窑遗址,1964年发现,1974年河南省文物部门进行了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一号窑“双火膛窑炉”和七号窑“倒焰窑炉”,是国内外陶瓷专家研究考察的热点。现有钧瓷研究所建筑面积3000m2,建筑均为仿宋风格,青砖灰瓦,雕梁画柱,八角风铃,十分壮观,门楼、厢房、展厅、迎壁和钧官窑保护房与院内的草木山石、鸟语花香交相呼应。构成了庄严、肃穆、完整的仿宋建筑群,再现了北宋皇家钧窑的建筑风貌。禹州市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位置在现有的钧瓷研究所以东,北临颖河,向东不远有阳翟古城墙,基地南部和东部紧邻居民区。除九户居民影响博物馆整体布局需要拆迁,不必征地,节省了建设资金。整个基地地势平坦,主要道路位于基地的北面。

3.2 总体构思与设计理念

在对基地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分析后认为现有的宋钧官窑遗址没有得到完善的保护,由于建筑物是直接建在遗址之上的,实际是对遗址的破坏。然而,建筑物已经存在,而且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拆除它又是~种破坏。因此考虑在建筑物的造一个玻璃的罩子,将遗址整体的保护起来。再有钧瓷研究所有很完整的中轴对称布局,院落关系清晰明确,整个建筑群本身是不可多得地仿宋建筑群,应当予以保留。在钧瓷研究所以东的空地上新建博物馆,博物馆主置向南退后,留出较大面积作为广场用地,这一方面有利于营造禹州市对外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也为禹州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休闲场所。博物馆主体与现有的钧瓷研究所大片建筑群成垂直关系,使新建的博物馆建筑与原有建筑间关系十

分协调融洽,场地的空间认知清晰明确。此外,将现有用地整合,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预留发展用地。在设计构思上选择了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使得造型上可以完美的体现典雅、古朴、端庄、大方、朴而不俗、雅而不娇、自然天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视觉上给人以凝重深沉之感。含蓄的体现了禹州市的文化以及钧瓷的特色。

3.3 设计手法

两次的方案设计都表现为理性的建构逻辑,即将结构的秩序作为处理建筑造型的首要因素,在柱与柱之间的中间位置开窗,整个建筑比例控制与细部装饰浑然一体。建筑形体明确。造型体现和谐统一的单纯美,第一次方案设计是用均衡来达到和谐统一的,建筑的主人口在建筑的右侧,建筑重心自然偏在右边,因此在左边设计了两座高起的塔楼,平衡构图,使整个造型看上去稳定平静。最终的方案设计是用对称来达到统一的。建筑有明 确的中轴线,主人口位于轴线上,整个构图分为上中下三段,左到右五部分,中间跟两翼有大屋顶,中间的最大,两翼次之。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建筑因此达到了统一。在立面上,采用了几何母题及母题重复,形成了节奏感。细部处理值得玩味,简洁的装饰,取自当地的文化符号和钧瓷文化符号,使建筑在近处观赏时也耐看,第一次方案设计中,入口出挑的雨棚原型为现代窑炉形式,抽屉的形式。塔楼的形式缘自钧瓷制作的烟囱形象。立面上的拱券形式,也是经过实地考察后抽象出来的。最终的方案设计,烟囱的形式转化为立面上的有收分的柱垛,底层突出的半球体是对于馒头窑形式的解读。当然,这种纯形式化的抽象和提炼是经过推敲的,从文化象征性上,给人直观地感受。也有比较含蓄的表达,比如人口的亭子形象。在宋代时,钧瓷只为皇家生产,普通百姓不可能有这种收藏,钧瓷因此而价值连城。在钧官窑处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处,即小亭子。亭子形象就是这一事件的暗示。无论如何,建筑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是属于形而下的范畴,它并不高深莫测,但再简单的提取和概括也需要整体的把握。我反对建筑师用虚无缥缈的理论去附会建筑形式上的变异。建筑应当切切实实的考虑人的需要,这个人是抽象的人,他应当包含社会各个阶层。考虑到他们最核心的需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中国的国情呼唤建筑师去研究基本的建筑问题并跟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第5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域 文化 灾后重建

1. 项目背景

玉树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距省会西宁800公里,东西长738公里,南北宽406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年降雨量520毫米左右,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得40——60%。

玉树州首府结古镇,自古以来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西藏拉萨三地之间的贸易重镇。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受灾区域3万多平方公里,结古镇属于重灾区,大量房屋遭到严重损坏,面临灾后重建的需求。此次灾后重建采取原地重建,局部避让的建设方式,并提出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重建总目标和规划原则。

新的城市规划为三河五片带状城市空间结构,我院本次设计区域为结古镇南部片区,片区总规划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

2.结古镇地域性价值概述

结古镇有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绚烂多彩的民族艺术,特色的服饰和舞蹈,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雄伟的当卡寺和文成公主庙等众多的文物古迹。

(1)建筑结构

结古镇运送材料成本较高,多为就地取材,所以以夯土,石材建筑为主,一般为2-3层楼房,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外墙光滑平整,朴实厚重,与四周的山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具有非常强烈的本土民居特征和地域风貌。

但是这种建筑结构体系和用材方法在现代的建筑条件下来看是相对落后的,本地建筑多数采取这种用石块叠加的制作方法,对水平方向的抗弯,抗剪强度以及刚度不足,导致在地震中经受不起地震中横波的震动,以至坍塌。

结古镇藏族传统民居,喜欢用单体的形式,将所有功能的用房安排在同一栋建筑之内,比如起居室、储藏室、卧室、经堂按次序排放,形成围合或者半围合的院落空间,多数以平屋顶为主。

本土民居在立面上呈现下大上小的梯形,这是由于当地居民传统砌筑和夯筑墙体的技术有关,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向中间收分,外墙向内倾斜,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而内墙仍然与地面垂直。

院落和院落之间紧密相连,几十户人家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的群居结构,这与藏族历史中诸部落之间的社会生活形态有关。

(2)建筑风格

结古镇民居除了外表有强烈的藏族地域感之外,还体现在其大门,窗户和屋顶的形式上。

色泽多以红、白、蓝、黄为主色调,这种色调的产生来源于藏族对生活和生产中的主要色系得延伸。大门门楣都安装梯形“巴苏”,并且适用于窗楣和檐口,起挡雨和装饰作用。窗花花式各异,图案不一,屋顶四角有翘起的小顶。

4. 玉树结古镇南部片区西杭扎南商住组团

西杭扎南商住组团项目位于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南部商住组团沿胜利路东西两侧布置,东临巴塘河景观带,北邻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地貌属巴塘河Ⅰ级阶地,地形地势相对北高南低,地面标高为3690~3694.4米。

项目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144377.47 m2,由A45、A47、A48、A26和A27五个地块组成,规划总建筑面积160849.75 m2,本工程由住宅、商业和相关居住配套用房组成。

灾区的重建工程,不仅仅是建几座楼房,而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区的固有文化和居民对再建场所的认知感以及回归感。所以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地域性文化的特点,将其融汇于新建的建筑中,营造出一种本土自然、社会和居民和谐发展的环境。

(1) 传统建筑形式和空间的采用

在结古镇本土的建筑中,是以院落为主导的民居形式,院落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小组团,这是种基于当地民族历史而形成的建筑生长方法。在原地重建的建筑项目设计中,当然不能抛弃这一传统的地域特色,应贯彻这种本土民居院落围合生长方式的建筑形态,并加以延伸。

西杭扎南商住团,舍弃现代建筑中行列式的呆板布局,采用本土建筑中围合和半围合的空间形式,延续本土民居中自然形成的空间结构,院落和院落相互连接,形成用现代手法演绎结古镇传统藏族聚落生活结构的形态。同时院落形成的组团之间构筑成街坊,一层为商铺,小区内所有街道均与城市主干道相连,形成连续的商业街,结合商业街景观缔造舒适精品的购物环境。用现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使居住商业配套成为有机整体,在现有资源、地形地势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融合、居住交通与空间模式的有机结合、居住特色与环境品质的塑造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思考,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品质。

在建筑细部处理中采用了逐层退台和出挑等手法,很多户型中设置了室外露台,给住户提供了多种休憩娱乐空间,让每一户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景观资源,以体现对居住者的人性化关怀,创造出一种唤起民众回归感和认知度的生活氛围。

(2)结古镇灾后重建中现代化的建筑手段的植入

在玉树地震中砖混结构的房屋有80%倒塌,玉树处于三江地震带板块,本项目设计为适应当地地质,采用了更为牢固的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Tg=0.45。

项目在的节点设计中,引入了当地牧人的""人""字型帐房,用膜结构进行实现和点缀。将浓郁的草原风情带入组团,加深本地地域文化在建筑风格中的体现。

(3)和本地自然环境的融合

a装饰特点:组团中的建筑吸取了藏式建筑中“巴苏”的装饰特征,在门楣和窗檐上都有应用,上下相扣,逐层出挑,形成藏族民居中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效果,将商铺的门楣和居民的窗户处理成这样不同的进退变化层次,以丰富加强立面的主体效果和民族地域效果。

b色彩特点:建筑以灰、白、黄、红为主要基调,在局部构件如——屋檐、门窗等上进行色彩的变化,以达到片区总体的色彩的和谐,这样的色彩传承于藏族人民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对生活生产和宗教理解的提炼和应用。这样的色彩理解和运用,符合当地的审美需求和生活习惯。

c结构特点:许多史料中有藏式建筑 “屋皆平定”的记载,在结古镇的民居中,大多数为平定结构,所以本项目也采延续了平层屋顶的做法,让其与原本的建筑形态进行交汇融合 。

d平面特点:尽量将辅助功能用房,卫生间、厨房及储藏室布置在建筑的西向和北向,主要功能房间如住宅卧室、起居室则布置在南向和东向,保证了上述功能房间高质量的室内舒适度和采光日照要求。

5.在灾后重建语境中建筑的发生和发展

(1)可以肯定的是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复建造。无论是汶川或是玉树的灾后重建,都应该是建立在对该地区城市发展和建筑模式上的提升,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标。

(2)玉树重建和汶川重建又有所不同,绝不能简单复制和套用汶川的模式。玉树所在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物资上和运输上都相对汶川不便。玉树居住区的科学安排和布置包括规划以及应对地质条件的相应措施,还有玉树强烈的本土藏区特色风貌,需要的是更为科学的全景规划和思考。

(3)对于灾后重建城市的发展。玉树位于三省交汇地带,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持续,都必须重新安排和设计。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是玉树的建设总规划和目标,除了在设计过程中,单体建筑的思考需要符合玉树本地民风特色之外,一种全新的旅游风貌总体特征也应当考虑在设计规划中。

(4)建筑的发生和发展,应带有传承和发展的设计思路,具体说就是人居环境系统的重新建造。将玉树本地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基础,生态和环境的保护,社会文化基础,人口数目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从区域环境资源承受能力出发,进行整体科学的规划布局,再回馈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是为建设玉树进行建设,而不是为建筑进行建设。建筑的发生和发展都应该遵循这一轨迹。

6.总结——地域文化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营造

通过对玉树结古镇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设计心得:

(1) 从“建筑”到“建筑”

为什么是从“建筑”到“建筑”,两个建筑中一个指本土建筑,一个指自己所设计的建筑,两种之间应该打双向的箭头符号。

因为建筑学不只是基于建造建筑本身,首先应从建筑学的视角中心审视地域建筑中的特点和营造方法,再回归到需要设计的建筑本身上,以挖掘本土建筑的特征风貌为目标,再在自己设计中加以表现和反馈,达到二者的互联互通,以寻求二者之间之于本土现代建筑的平衡点为主要的设计目标。

(2) 从“文化”到“建筑”

“文化”二字扎根于当地的历史和社会表现中,而建筑只是社会文化现有物中其中一个点。在建筑中常提到的地域性,代表的恰恰就是当地本土的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

建筑的外部特征和结构特点是可以从本土建筑中直接学习和应用的,但这只是所谓文脉中的表象。

更需要的是深层次地去了解植根于本土社会、文化、地理条件所形成的该地区建筑特征的缘由和规律。应从其他的角度和目光去思考和审视这一表现,将其融合为思想,再回归到自己所设计的建筑以及理论中。

(3) 从“地域”到“营造方法”

从地域的特征性,再到建筑师的思想,手法和作品这一过程,有对本土地域文化的继承,本土建筑风格的创新,或者对当地文脉的重塑。追根究底,是一种地域形式的营造方法,将本土的风格特征融入建筑师思想再通过建筑设计表达出来的一种手法。

应该对本土现有建筑的发展、来源,历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建立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角度,去寻求一种植根于乡土文化之中最本质的思想和手法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建筑技术和手段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样性的建筑元素开始慢慢的趋同和融合,地域自然环境对建筑本身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地域特色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中慢慢丧失其地位,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

而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加强本土地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联系为当务之急,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保护,传承,这些都是用建筑的手法对当地地域特色的延续和发扬,也是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保护。

将现代技术创造建筑的手段屏蔽掉,去重新整理度量地域建筑的本质属性,回归地域建筑本身,弘扬其特性,在设计中摸索其规律是我们当务之急。

7.结论

在玉树结古镇扎南西杭商组团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从地域性去探索当地建筑文化思想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探索到一种即延续本土文化的特征又和现代建筑设计接轨的一种建筑营造方法。

灾后重建的历程中,重点不是简单对建筑进行构筑,应该采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和复兴的本土地域文化让唤起当地民众回归感和认同感,建设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王育林.地域性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绍明.汶川大地震后羌区文化重建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9)

第6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史;古典复兴;欧洲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25-02

一、新古典主义建筑出现的背景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期,地点主要分布于欧洲的法、英、德、俄及美国。

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新兴资产阶级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企图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当时考古学取得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时欧洲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建造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以铁为代表的新材料在建筑中大规模应用,给建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二、新古典主义建筑概况

新古典主义建筑又叫古典复兴建筑,主张向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建筑实物学习。新古典主义建筑大致在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在英国和德国,希腊式样较多。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有所不同,且随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不断变化。

建筑采用古典形式,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公共建筑。如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对一般的住宅、学校等影响较小。

新古典主义风格后期开始与城市建筑、住宅等相结合,被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演绎,出现了将各种建筑元素混合运用的奇特建筑形象,也反映了建筑创新的枯竭。

三、各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

(一)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的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等都显示了古罗马帝国时代建筑的特征。

1.古典复兴风格

代表作品:巴黎先贤祠(即万神庙)(图1)

设计者:索夫洛(J.G.Soufflot)

建造时间:公元1755-1792

功能:纪念国家重要人物的公墓

特征:将希腊十字的集中平面形式与中世纪哥特式尖拱顶相组合;运用先进的三层穹顶结构,建筑形象新颖,结构庄严简洁。

2.帝国风格:产生于古罗马帝国风格,为拿破仑专制帝国服务,彰显帝国权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雄狮凯旋门(图2)

建成时间:公元1836

特征:全新的单门洞形式,四个立面开门洞,立面无壁柱,雕刻重点集中在平顶屋,但并不繁复,并以此为中心设置圆形广场,突出威严。

以拿破仑提倡的古罗马帝国风格为主导,借助庞大的体量与古典建筑的典雅气质,表现出统一帝制和王权的强大力量。

(二)英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英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呈现出多流派、多风格的发展状态。罗马复兴建筑并不活跃,而希腊复兴建筑则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大英博物馆、爱丁堡大学等。后期出现了浪漫主义与哥特复兴建筑风潮。

1.罗马复兴建筑

代表建筑:巴斯城的联排住宅区(图3)

建成时间:公元1745

特征:模仿古罗马角斗场的风格与布局,气势十足。

2.希腊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大英博物馆(图4)

建造时间:公元1825-1847

背景:为对抗帝国主义拿破仑,转向古希腊

特征:高贵、纯净、简洁。

由于英国在18世纪与19世纪处于政治、经济双重变革期,因此英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复兴是对以往多种风格的复兴,在欧洲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尽管在此时的英国占领主流地位,但并不代表建筑发展的全部特色。

(三)德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普鲁士国家在当时已发展到帝国时期,国家强盛兴旺,因此希望通过古典复兴风格的建筑显示国家实力。德国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以希腊复兴为主,同时对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创新性借鉴的特点。

1.古典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勃兰登堡城门(柏林)(图5)

建造时间:公元1788-1791

特征:基本模仿雅典卫城山门,只将原来的三角墙变为罗马式平顶山墙。

缺点:没有凯旋门的厚重和卫城山门的纵深,并不雄伟。

代表作品:阿尔特斯博物馆(即柏林老博物馆)(图6)

设计师:辛克尔

建造时间:公元1823-1830

特征: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外部由18根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组成长廊立面,内部有罗马圆形穹顶大厅。顶部的山墙是为遮盖穹顶所设计,既保持建筑整体性,又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四)俄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18世纪初俄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修建一座新城――圣彼得堡。自此,大批规模宏大的新古典风格的宫殿纷纷落成。同法国相似,建筑外部基调肃穆古典,内部装饰华丽,同时尺度较大。

1.古典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夏宫(图7)

建造时间:公元1704年下令兴建

特征:建筑外部形象简洁典雅,内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装饰奢华。

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圣彼得堡海军部大楼(图8)

建造时间:19世纪早期

设计师:扎哈洛夫

特征:海军部大厦长达480米,全楼横向划分为三个区域;

上部的塔楼带有爱奥尼柱的围廊形式,再向上通过穹顶与尖锥顶相连;具有超大的尺度规模,与中心广场建筑群相连。

(五)美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建国后,各州开始兴建公共机构,全面引入新古典主义建筑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1.古罗马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国会大厦(图9)

设计师:威廉・托恩顿&华特等

建造时间:公元1793-1867

特征:庄严典雅,雄伟创新

建造过程:最初的大厦方案为长立面与万神庙的中心的结合,后因为经过发明“烟叶柱式”与“玉米柱式”,建筑体有变化,同时扩建两边,并用铁结构设计穹顶。

2.古希腊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图10)

特征:仿照古希腊神庙设计,是在美国兴建的第一座政府建筑,此后美国权力性建筑都受影响。

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古典风格从18到20世纪也一直影响着美国建筑。资产阶级民主派倾向于罗马复兴风格,而希腊复兴风格主要在华盛顿、费城、纽约和波士顿等北方大工商城市。但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一样,对古典复兴风格运用有着很强的再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并且已经显示出与欧洲不同的简化特色。

四、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价值与历史地位

新古典主义风格与文艺复兴风格一样,都是建筑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于古典风格的怀念与回归,表现出建筑艺术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一种规律。

新古典主义不是一种绝对的复古,而是采用新技术,并对从前古典风格进行优点吸收后的创新的回归。古典复兴风格为统治阶级利用,彰显帝国权力,争取民主与自由。

第7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建筑,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于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文化形态,是人类按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把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与美学“语汇”所进行的大地营造。这种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就是建筑的文化性。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中国传统的社会哲学、美学及特有的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特有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中国人一向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远古时代,人们对无法预测的自然环境感到恐惧敬畏,归结到“天”上。为了得到“天”的庇佑,竭力寻求“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哲理应运而生。远古的祭坛、明堂、神庙等建筑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二是阴阳有序的世界观。由于受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就产生了阴阳五行说。中国建筑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从建筑方位来说也是有主有次,上古对太阳的崇拜形成了日出日落之方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了天体,又产生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之说。建筑位置也随方位区分形成左先右后,东尊西卑的观念。建筑以南为上,以东为上。三是严肃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中轴对称的。无论是宫殿、坛庙、陵寝及民居建筑布局,都是井井有条,这些建筑形制把儒家宗法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四是以物托意,祈求美好。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上,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表达人的思想,例如天圆地方、阴阳尺数等来表示人与自然的联系,寄托古人的理想。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有着哲学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代表过去,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传统文化又是过去的现代,现代的古代,现代是由古展而来,又是未来的古代。所以,现代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总会不同程度受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对建筑的影响极大。现代建筑正逐步走向国际化。目前国内某些地区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纵观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再现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装饰中,一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人们为了复现这些建筑风格,按照建筑的原样建成复古新建筑,传统商业建筑空间及建筑装饰被重新建造。在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平面布局、空间、外观以及细部,严格遵循古建筑法式,简单再现历史。这样传统商业空间建筑装饰被全部搬迁运用到复古新建筑上。例如北京王府大街的小吃街就是传统商业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复古再现。几乎所有原来建筑的装饰都用了,挂落、栏杆、柱头,招牌、幌子,应有尽有;色彩质感基本上和原来一模一样,完整地再现了原有建筑的风貌。

二、以古建筑有代表性的“视觉模式”作符号,局部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这样做既不影响整体,又可避免传统与现代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符号局部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屋顶符号的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大屋顶以及屋顶装饰符号被点缀在建筑的屋顶和檐口,例如顶部的兽吻,起翘的屋檐,饰有琉璃瓦的小檐口等。二是门窗、隔扇这些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在现代建筑空间中,一扇古门、古窗,一方隔扇点缀在现代建筑空间中,能使整个建筑空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意境。三是梁柱这些承重建筑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代仿古结构的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结构依然离不开梁柱结构。四是天花藻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建筑天花装饰采用现代的装饰图案,结合传统的藻井形式,使现代建筑更具装饰效果。五是传统色彩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色彩在古建装饰中十分重要。它既能造成宫殿的鲜艳浓烈环境,又能营造出江南园林淡雅朴素的意境。这种传统的色彩配置在现代创作中大有用处。六是传统装饰陈设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传统的建筑陈设装饰包括家具、古董、器皿等。这些元素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营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会客厅内放置一款做工精致,图案精美的花台与茶几,会带来古香古色、意境深幽的美妙效果。上海的中餐厅有些就成功运用了中国元素。如地处陆家嘴的黔香阁,就以清雅而闻名,其设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曲折的回廊将室内空间划分为几块。顶上的古式宫灯隐伏在灾木椽之内,线条简单,但却把现代感融入了古典,基调是简约的古雅,营造出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氛围。

第8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古老中国历史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作为文化高度集中的代表——建筑,其在历史及文化中所占的地位皆不可小觑。文化与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就了中国灿烂多姿的文明史。建筑靠营造,营造需构思,构思即设计,设计难免

与文化挂钩。意匠,即建筑设计的构思。古代中国社会中,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社会文化意识决定并影响着古建筑的设计结果,并转化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过程。在此,就以中国古建筑的序列为例,探讨二者之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来的设计过程。

每一项建筑计划都是依照一个社会构成单位的需要而产生,平面组织就是满足计划的要求而形成的具体安排。而序列作为平面组织的一种引申,在要求上大致也是按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延伸,随着社会而发展和进步。

2.1基本构成

扩大建筑单位的规模有两种方式:体量的扩大或者数量的增加。中国古典建筑主要是通过数量的增加来达到扩大平面规模的目的,因而形成其特有的设计意念。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将天视为上天的秩序,以求合法与永恒,而若想与天呼应,通天接地,则平面序列之构成就不能不用分散的方式表现,甚至连州郡都依去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为其对应物。而在平面组织上,中国建筑很少讲单座建筑合并和集中,始终保持着独立和分散的布局形式。

与西方相比,取得相等建筑体积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中国为“数”的积累,西方为“量”的集结。东方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将自然看做包含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因此中国包容着更多的甚至是作为主体与灵魂的人造的建筑物。“追求人作,宛若天开”成了中国人工环境以及建筑意境的追求。

此外,中国古人赋予环境阴阳有序之准则,认定了方位的主从性,对环境构成要素加以主次区分,反映了建筑为礼制服务的特点。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方位的属性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平面序列的分布。山阴水阳,南阳北阴,高阳低,为一般建筑群环境经营时提出了背山面水的要求。

社会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影响着包括建筑在内的人群的活动与行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内向型的社会心理,而这种心理又促进了防御性内向空间的构成。

建筑离不开环境。生存的本能驱使人类趋利避害,在建筑平面选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近水利而避水患,防卫性好,小气候好,交通通畅,理想景观,表现了古人在构筑建筑时候重整体,重关系,重气候,重视社会心理影响的特色。而当环境不尽符合理想模式时,人工的方法调整与改善环境是经常地,水道改造,引水工程,人工造景,方位调整,这来源于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调整与改造自然环境的业绩。

上述观念形态,文化心理贯穿建筑历史,影响着建筑序列的各个方面。

2.2单体建筑

单座建筑的平面主要是一种完全根据结构要求而来的形式,并没有因为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以柱网为基本形式,既有规矩的“间”、“架”,又有“增减柱距”和“减柱造”等构造上的变化,也有特殊。模数制的创造,直接为礼制的要求的等级制度服务,同时又为设计和施工者保留了充分的灵活性。这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特征以及文化的熏陶,线状的木结构,“两仪生四象”,“天圆地方”的中国文化观念,使得木结构在多数重大建筑中,就呈现一种简单矩形并通过轴线均衡对称关系组成院落的几何秩序。

2.3群体建筑

围绕一个中心轴线组织建筑群也许是一种人类最早就存在的布局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从开始到终结基本上都受这种意念所支配。在大型的建筑群中,串联起来的院组成路,由有层次的路构成整体的群。

受阴阳观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群不仅关注形式,由其关注起内涵。“左祖右社”,即一种文化上的次序在建筑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格局中,均衡对称不是纯形式的,而是相关矛盾的对称,一如文学。

不仅有严格统一的对称,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表现在另一种特殊的古建筑——园林中。互反关系、互否关系、互含关系三者无意中与《易经》思想的太极图暗合,这种文化的深层次反映不约而同的揭示了中华文化中部分深层本质。这既是一种自然秩序,又是一种均衡对称秩序,反映了中国有机地自然观。

2.4典型制式

2.4.1方位

“主座朝南,左右对称”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建筑平面构图准则,它基本符合中国人的使用需要,与中国在北半球温带的居住需求相适应。因此 两三千年间都一直坚持下来。面南称尊不仅是称帝的代名词,也使南向成为了方位序列中最为重要的方向。 2.4.2对称 强调中轴的思想来自浓厚的民族意念,它反映着社会意识和技术组织的统一。在城市中从单座建筑到总体规划之间一直都保持着一种严密的组织关系,即使城市规划方式有了改变,这种关系仍然持续的存在。

> 2.4.3中轴序列

封建社会礼制发展促使轴线作用不断加强,从而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变化也极为丰富,形势发端并发展,运用于建筑的远近、大小尺寸设计。

2.4.4主次

设计素材之间的宾、主关系因涉及意图的不同而相异,不同的关系产生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性格和效果。

2.5组织和安排

规划整齐、左右对称虽然是平面布局的正规形式,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同时产生不少因地制宜的灵活自由的构图。中国建筑创造了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表现得极为理性的完全由人工形状构成的作品,另一种就是即使有人工而得来却仍然以天然的景象而出现得构图。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传统建筑南向为尊、中规中矩的对称原则显得生硬死板,局限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这不能说是无理由之论点,而立足于维持中国意匠运行的实践理性精神之机制而言,道器分离,重道轻器使得中国建筑创造者一直处于工匠阶层,而其获得建筑技艺的方式只能依靠因循祖制,以及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始终沿袭着量变的轨迹前进,因而也很难出现西方建筑史上跌宕起伏的建筑史,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华文明生命力之长久不息,以及其在东方大地上极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的确实成为了中国建筑在开拓创新方面的桎梏。不能否认的是,这贯穿中国建筑发展史的实践理性精神的确很好的解决了中国大地上建筑存在的诸多矛盾,空间层次,硕大屋顶等等,既是特色也是束缚,当它们具有独特性的同时也困顿于自身的局限性,古代匠人运用巧妙地建筑技艺,构建模数制体系,变通,突破,显示了中国建筑文化在总体上立足于此生此世的实践理性精神。

3.思考总结

中国建筑史同华夏文明一样博大精深,意匠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行为上的创造行动浓缩了社会的发展史和文明的构建史,有精华有糟粕,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当我们触摸优秀的古建筑时,就是在触摸古人的智慧,熠熠生辉,令人震撼。

第9篇:古建筑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蒙古族建筑文化;传承;转换;创新;新蒙式建筑属性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114-04

1.项目概述

2012年初春,我院承接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新建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中心的工程设计。我作为主创设计师及项目负责人,参与本项目的整个设计全过程,而今项目即将竣工并交付使用,自己的工作也将暂告一段。回忆往昔、撰文记述,作为本项目的设计工作总结吧。

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空港服务区大道以南,国航机务维修区及空管用地以东的机场综合楼地块内。建设成为集应急指挥中心、航空管制员综合训练中心、安检及公安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信息管理设施中心、新闻中心、场务用房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中心业务大楼。本工程将对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及白塔国际机场发展有重要意义。

当我接到设计任务时,创作的心情激动不已、创作的灵感闪耀映现。如何设计好本项目是我需要认真思索的。它不仅要满足功能使用要求,而且要创造现代蒙古族建筑风格,设计成为优秀的民航工程。它同时也是白塔国际机场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外展现内幕古自治区的精神面貌和门户形象,其建设的意义十分重要。

经过我的设计分析认为,民族精神是建筑创作的灵感来源,文化溯源是建筑创作的理念传承,时展是建筑创作的价值取向,三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建筑创作的成功与否。为此,我在设计之初就要了解蒙古族的民族精神、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特点、蒙古族的建筑文化内涵。

2.蒙古族建筑文化论述

2.1蒙古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蒙古族的民族精神总结归纳为“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崇信重义精神”、“务实实用精神”等。

2.2蒙古族的建筑文化

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在发展继承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大量吸收了亚欧以及中原诸民族文化,把草原文化推向历史的辉煌顶峰,创造了与自然环境和客观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刚毅性、崇德性。

蒙古族建筑是指具有鲜明蒙古族文化特征的建筑总称。

蒙古族建筑文化是指在建筑领域内以穹庐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具备了广泛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基本要素,形成游牧民族特有的建筑文化形态。建筑文化是由诸多建筑元素等组成的,建筑元素是指具有一定文化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物的各部分元素。

由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建筑在建筑设计上没有形成体系范围、内容明确的建筑系统。对“蒙古族建筑”的定义,我们可以从狭义性和广义性的两个层次理解。以蒙古包式穹庐结构为特征的建筑是蒙古族建筑的狭义性理解。而广义性理解是指包含有鲜明蒙古族文化特征的建筑造型、体现经典蒙古族文化元素的设计形态等等。在建筑群体规划、建筑物的形体构成、平面布局、立面塑造、空间利用、装饰图案及色彩等诸多方面,含有和体现蒙古族文化元素的建筑,我们都可以将之称为是蒙古族风格建筑。

蒙古族的主要传统建筑是蒙古包(图1),蒙古包集中体现了蒙古高原和游牧民族的建筑文化,它凝聚了该地区历代游牧民族的建筑水平、工艺特色和审美趋向,伴随着蒙古族牧民走过漫长的历史。蒙古草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带,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气候多变,牲畜对气候和草场的依赖性促使牧民一年数次地逐水草而栖。冬暖夏凉的蒙古包是为适应游牧生活和草原的自然环境所设计的蒙古族独有的居所。蒙古包由木门、毡墙、椽子和天窗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不仅包含着建筑科学原理,也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每一个组件上面都附饰有美丽的蒙古族装饰图形纹样,内容大多寓意吉祥如意、祈福平安,各种图案交错生辉、彰显民族特色。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出现了许多满足现代功能要求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建筑造型就会丰富多彩,而不仅仅局限于蒙古包式样的传统圆形建筑形式。各种富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图案、颜色、材料、建筑元素等蒙古族建筑文化大量融入到建筑之中,体现出鲜明的蒙古族建筑文化特色,称为新蒙古族风格建筑(简称:新蒙式建筑)。

2.3蒙古族建筑的象征性

所谓“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具体的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蒙古族,其建筑无论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彰显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思想观念,具有文化象征性涵义。

蒙古包,其主要建筑形制及其构件,均以“圆”为主体。“圆”与蒙古族的宇宙观、思想意识、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圆”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深深地植入整个民族的血脉当中,因而“圆”的形态出现在蒙古民族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领域,体现出蒙古族一“天圆地圆”的哲学思想。

蒙古族建筑上的各种装饰图案和纹样(图2)丰富多彩,既有蒙族风格装饰效果又有深厚文化内涵。如云纹、山纹、水纹、动物图案等的自然纹样,如花纹、草纹、莲纹等得植物纹样,如盘长纹,法螺、佛手、宝相花等的吉祥纹样,如蒙古族文字图案的文字纹样。这些图案和纹样都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结晶,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寓意。

图腾崇拜是文化象征性的突出表现。它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作为草原民族的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有狼、鹿、鹰、熊、芒牛、天鹅、树木等等。图腾崇拜不仅寄托了原始的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也传达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认同与自信。蒙古人视“鹰”(图3)为神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鹰是神鸟,鹰立于陡峻的岩石及挺拔的大树之巅,昂首挺胸,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给人以傲视群雄的威严。

3.现代新蒙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蒙古族建筑也需要创新与发展,蒙古族建筑文化也要传承与发扬,与时俱进。我们应当建构适应时代新发展的“传承一转换一创新”理念,作为现代蒙古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现代风格的建筑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城市风格形象比较雷同,缺少地方特色和城市个性。在内蒙地区建设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新蒙式建筑越来越显得十分其重要。

传承。我们应从博大精深的蒙古族文化、蒙古族建筑中汲取营养,多角度理解蒙古族建筑文化内涵。

转换。设计从传统蒙古族建筑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运用各种建筑设计手法,将蒙族建筑元素进行重构、演绎、转换,形成全新的建筑样式,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内容、文化精神、生命活力。

创新。新蒙式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以时代精神决定建筑的主流风格,同时融合优秀蒙古族建筑文化的精华。

近些年在内蒙地区新建的公共建筑中涌现出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如: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楼、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博物馆新馆、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候机楼、呼和浩特火车站东站,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民族剧院等等。它们对现代新蒙式建筑进行了有益的创作设计,展现了多元化的设计发展方向,有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经验价值。

4.信息中心创作设计

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中心设计为一栋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中心业务大楼。建设用地南面临空管分局办公楼南侧的拟建场内道路、北面靠空港服务区大道(A3线)、东面临B10道路延伸线、西面靠与空管分局办公楼间的规划道路。用地面积约为27530m2,总建筑面积为23724m2,地上建筑面积为17508m2,地下建筑面积为6216m2,容积率0.63。

4.1设计理念

全面响应设计书中的各项要求,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前提下,设计充分体现“整体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集约利用空间;创造新蒙式建筑文化的现代建筑”的特点,将内蒙民航集团公司精神、科技理念、品牌文化等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采用“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使整体规划设计完整统一;动静空间有机组织、建筑使用管理有序,体现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中心的机场运营指挥中枢作用。

根据各部门功能使用要求不同,建筑做到既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使建筑布局合理、功能使用完备。

体现“可持续发展、集约利用空间”的思想,在空间布局、结构选型、功能满足、功能协调、投资、环保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

借用蒙古族“鹰图腾”的神化传说,通过建筑设计语言将雄鹰展翅神姿做象征性表达,并在建筑设计中加入“乌嘎拉吉”等典型蒙族文化图案元素,展现内蒙古民航建筑所具有的庄重大气、开放亲和的全新蒙式建筑形象。

4.2规划布局

通过对用地的仔细分析,确定以基地中间为中心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布局。采用“一体、两翼、三区”的设计原则,将用地有理、有序、有机地规划布局(图4)。

“一体”:指以用地中间部位的信息服务保障中心的主楼,处于中央主导地位。

“两翼”:指主楼两侧的东、西副楼。它们左右呼应,突出主楼形象,并构成南北两侧半围合建筑空间,在造型上形成“山”字型稳重大气的建筑造型形象。

“三区”:通过建筑规划组织形成南侧开敞宽阔的主入口广场区,北侧东西两端较小的东西副楼广场区。这三个广场区既相对独立、便于管理使用,同时又营造出各自不同的环境空间。

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中心为“工字型”平面,由主楼和东副楼、西副楼共同组成。

主楼设在用地中心偏北的位置上,在全区布局中起到中心主导地位。建筑共9层(顶层指挥中心2层通高)总高45m。主入口设在南侧中心位置,室内外高差1.8m,由15级大台阶(9级、6级上下共两段)、30m宽的主入口平台、及东西两侧的单向5m宽汽车坡道组成,具有较为宏大的造型气势。主楼各层按照对称布局、依据公安安检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管理中心、航空服务供应部等各部门要求设置各业务用房。

东西副楼位于主楼的左右两侧,建筑共3层高。建筑南北向面宽较短,东西向面宽较长,与主楼围合成南北两个半围合空间,同时也扩大建筑东西两侧的形体界面,营造出整体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稳重大气的建筑形象。东西副楼的入口设在建筑北侧,各层内部有走廊同主楼相连通,满足内部使用。东西副楼根据功能使用要求的不同设置场务用房(其中一层场务用房为两层通高)、文化信息传播中心、航空管制员培训中心。

基地的主入口设在用地的东南角,公司标识墙及门卫室居中布置,南北两侧是5m宽的单向行驶车道(进出车辆分别管理)、中间为10m宽的绿化林荫带。整个主人口景观车道共长约46m,营造出清新舒适的环境氛围。

主入口广场位于主楼的正南向,长约74m、长约39m,面积达2886m2。它东接主入口景观车道,连接南停车场(膜结构雨棚的停车场)和中心主楼,具有交通组织、形象展示、室外活动的多重功能作用,宽阔的广场空间更加衬托出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中心稳重大气、开敞疏朗的建筑形象。

东西副楼广场位于建筑的北侧,分别连接场地东北角的人行出入口和场地西北角的基地次入口,是两个较小的广场空间,起到对车流人流的交通组织作用;同时也是东西副楼的出入口之处,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门前广场。两个广场之间是北停车场(景观植物停车场)与南停车场相呼应。地下车库的双向汽车坡道位于主楼的北侧靠近东副楼。

沿建筑四周设有6m宽环形车道,将主楼的主入口、东西副楼的出入口、主入口广场、北停车场等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

整个规划布局形成中心主导、两侧映衬,规整有序、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体空间关系,营造出庄重大气、开放亲和的现代航空建筑空间氛围。

4.3造型设计

综合信息服务保障中心的建筑造型美观亲和、庄重大气,具有鲜明的航空精神和蒙古族文化特征,很好地诠释现代蒙族航空建筑的特色。造型设计全面响应设计理念,塑造内蒙古机场集团公司标志性建筑(图5、图6)。

借用蒙古族鹰图腾的神化传说,通过建筑设计语言将雄鹰展翅神姿做象征性表达,隐喻表达中国民航标志的内涵寓意,体现建筑的行业特征。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加入“乌嘎拉吉”、“祥云灯饰”等典型蒙族文化图案元素(图7),展现蒙古族建筑文化:开放性、刚毅性、崇德性的特点。

建筑南北主立面采用中心对称、左右呼应的设计手法。主楼、东西副楼的建筑立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均采用三段式的经典建筑造型,体现建筑稳重大气的造型风格。建筑以9层45m高大挺拔的主楼为立面中心,其南北两侧的笔直壁柱与屋顶的飞檐连成一体,犹如展翅飞翔的草原雄鹰神姿(图8)。东西副楼左右对称采用堆山式的造型手法,塑造巍峨壮美的苍山之形,其造型高度为主楼的黄金分割比例,高约25.6m;整个建筑形成左右环抱、南北退进、向上腾飞的建筑造型效果。

建筑造型具有虚实对比、块面组合穿插的艺术效果,使建筑具有雕塑般的光影变化。建筑外墙采用干挂烧毛白麻花岗岩石材,形成中间细长挺拔壁柱与两侧厚重宽大墙面的形体对比,构成外立面均衡的立面肌理。各楼的外窗均采用模数化落地凸窗单元形式,中间突出为落地玻璃固定窗(可为室内预留暖气片安装位置),两侧凹进窗(为可开启窗),这样可满足室内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并有较好的隔音效果;同时使窗单元立面比例修长,并有凹凸层次变化,丰富建筑立面造型。主入口为两层高、19.8m宽玻璃幕墙的大门框式门斗建筑空间,并设有挑长8.5m的轻钢玻璃“哈达雨棚”。整个主入口设计开敞大气,并具有端庄稳重的建筑形象和文化象征性(图9)。

黑白灰的色彩搭配,体块交合有度,材质虚实映衬,空间务实理性,塑造出内蒙古现代航空建筑所独有的大气豪迈整体风格。建筑从的各个角度看上去,都表现出丰富的造型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本质,全新表达新蒙式建筑的建筑理念和文化内涵。它给人们以理想,给企业以精神,给城市以光彩。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