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精选(九篇)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第1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After lunch, Miss Yang hurried into the classroom and said, "put on the red scarf and follow me to see Grandpa Yuan Longping." The good news coke broke us.

来到袁隆平爷爷的会议室,我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会儿,一位衣着朴素的人走进了会议室,若不是他与会议室中袁隆平爷爷的照片一模一样,我还真认不出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黝黑的皮肤,和蔼的笑容,与普通农民几乎没有两样。

When we came to Grandpa Yuan Longping's conference room, we waited anxiously and patiently. As like as two peas in a conference room, Yuan Longping, who was dressed in plain clothes, walked into the conference room. If he were not the same as the picture of grandpa in the conference room, I really could not recognize him as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His dark skin and friendly smile are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of ordinary farmers.

因为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紧张的气氛蔓延了整个会议室,我们班的向崇紧张得都把要献给袁爷爷的红领巾给掉在地上了,可袁爷爷却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仍然笑盈盈地望着他。

Because the person sitting in front of us is a famous person in the world, so the tense atmosphere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nference room. Xiang Chong of our class was so nervous that he dropped the red scarf to be dedicated to Grandpa yuan on the ground, but grandpa yuan still looked at him with a smile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

“袁爷爷您好,我是洪塘中学二(1)班的王典维,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好吗?什么是杂交水稻?”哦,原来到了提问的时间,王典维率先抢到了机会。我按捺不住了,好不容易等袁爷爷回答完王典维的文体,立刻站起身来说:“袁爷爷您好,我是衬秋静,我想请问您,您发明杂交水稻的灵感来自哪里?”袁爷爷听到这个问题笑得更开心了。他这一笑使同学们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袁爷爷望着我和蔼地说:“我呀,在一次下田时,发现一种水稻长得又高又大,于是,我把那种水稻的种子留下来,然后把它种到田里,像‘望子成龙’似的细心照看它们,可是到了秋天,它们却令我大失所望,水稻长的长短的短,我想呀,这植物是不会变种的,除非是天然杂交,从这里我来了灵感。”

"Hello, Grandpa yuan. This is Wang Dianwei from class 2 (1) of Hongtang middle school. May I ask you a question? What is hybrid rice? " Oh, it was time to ask questions. Wang Dianwei took the lead in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I can't help it. After grandpa yuan answers Wang's style, I immediately stand up and say, "Hello, Grandpa yuan, I'm Xiang Qiujing. I want to ask you, where is your inspiration for the invention of hybrid rice?" Grandpa yuan laughed even more when he heard the question. His smile made the students relaxed a lot. Grandpa yuan looked at me kindly and said, "I found a kind of rice growing tall and big when I went to the field once. So I left the seeds of that kind of rice and planted it in the field. I looked after them carefully like a" dragon after a son ". But in autumn, they disappointed me. The length of rice is short. I think this plant will not change, Unless it's natural hybridization, I got inspiration from here. "

哦,原来是从失败中来的灵感呀。正当我还在消化袁爷爷的话时,张玉珍又提问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使会议室的气氛活跃了许多。

Oh, it was inspiration from failure. Just as I was digesting grandpa yuan's words, Zhang Yuzhen asked again. One question after another enlivened the atmosphere in the conference room.

袁爷爷不仅耐心地回答我们提的问题,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发明杂交水稻时的小故事。袁爷爷在研究杂交水稻时做的第一个实验失败了。杂交水稻的谷子少了,可叶子却多了,人家挖苦他说:“可惜人类不吃草啊!”这时,袁爷爷低下头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当有人认为应该继续做这个实验时,袁爷爷又马上把头抬了起来。听了这个小故事,同学们都会意地哈哈大笑起来,会议室的空气也好像在欢笑。

Grandpa yuan not only patiently answered our questions, but also told us a story about the invention of hybrid rice. Grandpa yuan failed in his first experiment when he studied hybrid rice. Hybrid rice has fewer grains, but more leaves. He was ridiculed and said, "it's a pity that people don't eat grass!" At this time, Grandpa yuan lowered his head to look like the child who did something wrong. When someone thought that we should continue to do this experiment, Grandpa yuan immediately raised his head again. After listening to the story, the students all laughed knowingly, and the air in the meeting room seemed to be laughing.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几个问题后,提问的时间就结束了,我们都恨时间走得太快了。

Happy time always passes quickly. After a few questions, the time for questions is over. We all hate that time goes too fast.

最后,我们又来到了袁爷爷的实验田,一棵棵杂交水稻的杆子比我们中学生还高呢,一串串饱满的谷子把稻杆压弯了腰,放在手中掂一掂还真沉呢!看着这些杂交水稻,我不禁想到了袁爷爷做过的那个梦:稻杆长得比大树还高,稻粒比花生米还饱满。相信那个梦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Finally, we came to Grandpa yuan's experimental field again. The poles of hybrid ric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u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 string of full grains bent the rice poles and weighed them in their hands! Looking at these hybrid rice, I can't help but think of the dream that Grandpa yuan once had: the rice stem is taller than the big tree, and the rice grain is fuller than the peanuts. I believe that dream is not far away from us.

第2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一粒小小的种子,种下了袁隆平爷爷伟大的梦想,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是啊,梦想源于点滴小事。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才让人们从蛮荒走向文明,从历史走向未来!袁隆平爷爷的梦想源于一个梦,有了这个动力之源,他遇事从不气馁,从失败中找原因。经过多次波折,袁隆平爷爷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性粮食不足的问题,被人们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生命是有限的,无限的循环。

一名短跑冠军,经过魔鬼训练,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病痛折磨都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最终,他为中国赢得了许多金牌,让我们的中华母亲更加闪闪发光!没错,他就是刘翔。难道,我们遇到一点挫折就选择放弃吗?不,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以自己顽强拼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决心,冲向世界的终点,完成梦想!

大家一定听过凿壁偷光的故事吧。西汉时期,家境贫穷的匡衡用自己对知识的渴望感动了富人,因此获得了许多书本,供他读。晚上,他就借着邻居家从缝里钻出来的灯光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匡衡长大成人,是汉元帝的丞相,也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经过这点点滴滴的事情,我们深受启发:

第3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这个大型节目分为四节课,每节课都有一位小学生当班长,一位坚强不屈、勇于实现梦想的成功人士做老师。课中既有着名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武术高手李连杰叔叔,还有《唐山大地震》中那个坚强的小女孩的扮演者张子枫等等。

课中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在一片草原上,一个名叫完玛草的小姑娘,她和姐姐都非常喜欢跳舞,他们的梦想就是走出草原,学习舞蹈,成为一名舞蹈教师,教育牧民的子女学习舞蹈。经过努力,最终她走出草原,实现梦想,为国家争了光。另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李中华叔叔,他受命试驾一架国家自己研制的新型飞机,在一万二百米的高空,飞机出现故障,李叔叔本可以紧急跳伞逃生,但是为了祖国飞机科学依据,他坚信自己完全能够把飞机安全着陆,为国家提供数据。凭着对祖国的深厚的爱,他最后成功了。还有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身残志不摧的杨孟衡叔叔等等。他们都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让中国人首先登上木星。为了这个梦想,我要努力学习,一步一步实现梦想。

第4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百年前的辛亥,风云变幻,在清王朝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在封建末世已无权臣能力挽狂澜之时,清王朝在各方的呼吁声中起用了袁世凯。就是这个袁世凯,曾经在朝鲜壬午兵变中巧施妙计逮捕大院君、驻使朝鲜不辱使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采用德国和日本军队建制,施行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操练方法,开创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先河;在百日维新期间当谭嗣同求救于他要他谋杀荣禄进而控制军权、胁迫太后时,他拍着胸膛痛快地答应“杀荣禄如杀一狗耳”,可转身便向荣禄告密。之后他被重用,权势如日中天,大力推行新政,发展工商业;在慈禧太后去世后他被罢官,回到老家,他在彰德洹上村隐居三年,做出一副不关心时政、不愿意复出、归隐山林的姿态韬光养晦;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见出山的时机成熟,在向清政府索要了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的权位之后带兵南下,但却利用南方的革命势力逼迫清帝退位,又利用自己手里的军事实力和革命派内部人心复杂的状况,在列强的支持下顺利地夺取了革命的政权。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他能在晚清政坛上摸爬滚打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信任、被众多官吏看好、赢得部下的服从,无疑与其本身的能力和政绩有关。但袁世凯也是一个见风使舵、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下面我们以一些袁世凯生活中的细节,来管窥其多面的性格:

善于伪装

生活上,袁世凯吃得很精细,但在人前却善于掩饰。一次,袁世凯故意在吃饭的时候召见内阁成员,他吃得很简单:一碗小米粥,一条红烧鲫鱼,一个佐料,大家因见他吃得非常简单而惊叹总统节俭乃国家之福,值得大家效仿。事后,袁世凯身边的卫士悄悄透露,袁世凯吃的这三样东西里大有文章:小米粥原料是西北上等小米,经过一粒粒精挑细选之后再精心熬制;鲫鱼是有名的洪河鲫,为了保鲜,专门放在猪油里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运来京城;看起来很简单的佐料,则是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做成的。

袁世凯待人接物礼数周全。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人都在北京享受过袁世凯的隆重接待。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前往北京,受到袁世凯的代表梁士诒、内阁总长段祺瑞、赵秉钧等万余人在车站的热烈欢迎。袁世凯把自己所住的石大人胡同迎宾馆腾出来让孙中山下榻,以示恭敬,而自己则搬到铁狮子胡同陆军部。袁世凯也设筵款待孙中山,与孙中山长时间谈话,表示孙中山游历海外多年,见多识广,故就国事向孙中山悉心求教,让孙中山感觉其请教之诚意。后袁世凯又多次拜访孙中山,事后,孙中山对袁世凯赞誉有加,说袁世凯很会办事,气度不凡,虽然善于用权使诈,但也是迫于时事,不得不如此。同时表示袁世凯可与为善,其绝无不忠民国之意,不可猜疑,妄加攻讦,嗣后同志当以全力赞助政府。黄兴在北京也受到袁世凯的热情接待与盛赞,他在南京赞誉袁世凯说袁总统忠心谋国,反不见谅于人,但袁总统未曾因别人的议论而有所不满和踌躇,可见其度量宽宏。这样,革命党人放松了对袁世凯的警惕。革命党人的天真败在了袁世凯的老谋深算面前。

当上大总统后,袁世凯住在中南海,每次厨房烹鱼,袁世凯会密令收藏硕大的鳞片,说是备药用。后来他令人修建浴池,每次洗澡后,仆从来清洗浴缸时,会见巨大的鳞片散落池底。于是,袁为真龙降世的传闻,流传于红墙内外……

长于笼络人心

青年的袁世凯轻财尚侠,他与徐世昌相识后,得知其无钱赴省应试,便慷慨解囊,赠送了100两银子给徐世昌作为盘缠。徐世昌随后在科举考试之中连连得中,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翰林院庶吉士。徐世昌对袁世凯一直感恩于心,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邀请徐世昌来帮忙,他欣然从命。在袁世凯罢官回籍的几年中,徐世昌也一直为他的复出做准备。

袁世凯带兵打仗,把将领对他的绝对服从看得非常重,他认为恩威并施是笼络将领的好办法。于是他不惜重金、权力将下级将领、官吏网罗在自己身边效忠自己。

袁世凯委派部将王怀庆率兵出征,大获全胜。袁世凯见他很能打仗,有意施恩于他,让他将这次作战的军费开个单据报销。此次出征共花去三十万元,王怀庆于是开列了一张四十万元的单据,到袁世凯处报批。袁世凯看了一眼单据,对王怀庆说:“太少了,回去重写。”王怀庆于是再写了一张八十万元的单据,袁世凯还是说少了,直到王怀庆开出一张一百四十万元的军费单据,袁世凯才签字。王怀庆感激不尽,心甘情愿地充当了袁世凯的马前卒。

袁世凯笼络人心的方法确实有效,北洋六镇的将士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在1909年袁世凯被黜退回乡后,其幕府并没有分崩离散,他的耳目遍布京城,京中的风吹草动都能及时察觉。其心腹徐世昌依附庆亲王奕勖,在“皇族内阁”中任协理大臣,代替袁世凯暗中照料直隶 、山东的北洋嫡系袍泽,此外还利用其阁员身份,将清廷内部的军政和人事情况通过段祺瑞秘密带往彰德,与袁世凯互通声气。其他幕府人员借逢年过节机会,到彰德亲自登门拜访,从不间断与袁世凯的联系。所以袁世凯虽然乡居,做出一副“蓑衣垂钓”的姿态,看起来是寄情山水,不问政事,但对朝廷内部大事尽知无遗。武昌起义后,他的部属更是叫嚣:“非袁公不可收拾。”在清廷派荫昌南下镇压革命时,这些人根本不听荫昌指挥,而是频繁前往彰德,向袁世凯请求指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已经成为一介布衣的袁世凯仍然遥控着实力雄厚的北洋集团。这直接为袁世凯的复出打下了基础。

精于拍马

袁世凯的拍马术不显山露水,拍得很巧妙,可谓是个中高手。他提前得到庆亲王将取代荣禄的消息,立即从北洋经费中拨出十万两银票,令人密赠庆王,道:袁宫保知道王爷不久必入军机。在军机处办事的人,每天都得进宫伺候老佛爷,而老佛爷左右许多太监们,一定会向王爷道喜讨贺。这些小钱,不过作为王爷到任时的零用。庆亲王对袁世凯的这套自然十分受用。后来庆王府的用度,几乎完全由北洋经费包下来。庆亲王也感觉袁世凯很会办事,于是在军机处的大政方针、用人用事,几乎都先听袁世凯的意见。

对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袁世凯更是不遗余力地奉承。为了讨好慈禧,袁世凯不惜花费重金从印度买来一对鹦鹉,派专人精心调教训练,待慈禧到天津时,亲捧鸟笼献上。当慈禧太后正在注目观赏之际,那一对鸟儿开口唱出了“老佛爷吉祥如意”、“老佛爷平安”等话语,慈禧十分惊奇,她高兴极了,对袁世凯自然十分欣赏。在封建时代、人治社会,袁世凯的拍马术为他赢来了他想要的前程。

第5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捡”得离谱收获财富:76万英镑(约和人民758万元)

这个故事还没看完,我就想去收拾屋子,因为它就是在收拾屋子时“离谱”的。

事情发生在英国。别着急,别嫌地方远,东西是与咱有关系的。在英国奇切斯特市,有一位老人生病了,要搬去医院疗养。在搬离之前,老人决定将自己的屋子收拾一番,把一些不用的物品转手卖出,借此换些零花钱。意外发生了,老人在收拾杂物时,发现了一对中国乾隆时期的“抱月瓶”。

一开始,老人并没有指望这对瓶子可以卖出多少钱,当地一家独立拍卖商也仅估价300至400英镑之间。即使后来专家做了鉴定,称这对花瓶“并非早前所以为的仿真品,而是中国古代的抱月瓶真品”,拍卖师也仅从5500英镑开始叫卖。不过,价格很快飙升至35万英镑,最终,一位伦敦经销商以7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758万元)的价格买下。离奇的是,老人并不知道这对“抱月瓶”是怎么到了自己家的。

编后语:真是神奇,的确神奇。但我还是遗憾,这对“抱月瓶”干嘛大老远的跑到英国老人家里,不就近考虑考虑我们呢?难道是老人投胎转世带过去的?言归正传,在自己家里找到这种名贵古董的机会估计是极为罕有了,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踏实工作,多挣点钱,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件让别人羡慕的稀奇玩意儿。

“捡”得精妙收获财富:千万以上

说捡漏,说名人真迹,就不得不提到刘袁伟汉。

lO年前的成都文物市场上,有一个人拿着傅抱石的真迹,可惜无人识货。2002年,这幅作品在北京拍到了500多万元,这一事件深深地刺激了刘袁伟汉。

经过多方打听,刘袁伟汉得知这人家里还藏有大量珍品,随即从北京带着专家,去对方家里鉴定,并耗尽家资,把确定为真迹的名作收入囊中,包括张大干、潘天寿、黄胄、启功、苏葆桢、陈子庄等人的名作将近300张。刘袁伟汉的这一锄头挖得准、挖得妙,因为此次掘宝行动,使他深深地迷上了收藏,并就此奠定了他在收藏界的地位。多年所得的宝贝现均增值几十倍甚至百倍,目前至少价值千万元以上,名家真迹的价值更是高得让人难以置信。

编后语:刘袁伟汉的故事不能轻易模仿,否则会摔得不轻,人家是有资金,有专家背景的,我们呢?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缺乏鉴别能力,没有充裕的资金作为支持,还是谨慎为好。

“捡”得轻松收获财富:千万以上

“无心插柳柳成荫”,古玩收藏家杭先生一不小心,“捡漏捡大发了”。

在那平凡的一天,扬州博古中心负责人杭从明接到了吉林通化一位朋友的电话。朋友说他的邻居黄先生家中有不少名人字画,其中包括“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瘦竹”。一向被称为“画痴”的杭从明一听此言,当即决定和朋友一同前往吉林通化,冲着郑板桥的“瘦竹”而去。

交易成功之后,杭从明回到了扬州,并请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央视《鉴宝》栏目资深专家蒋文光教授对自己收购的东西进行鉴定。结果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杭从明花20万元买的画都是假货,但让人欣喜甚至尖叫的是,他以37万元买到的钱维城的《山水画页》却是一件出自故宫的国宝,价值连城,市价被估计为1500至2000万元。

编后语:我认真仔细的看着我的手机,希望也响起一个带我暴富的电话,甚至电话一响,我就紧张得不得了……一觉醒来,我恍然大悟,那个电话是不会响的,因为现在人都不傻,有宝贝都自己留着,或者自己拿去拍卖了。收起幻想“捡漏”的心,静音手机,我开始踏踏实实,继续努力工作了。

链接:吸人眼球的捡漏故事

1.最神奇

孩子玩耍也能挖出宝,这事儿发生在英国。一个名叫西亚特的4岁男孩拿着爷爷的金属探测仪外出玩耍,并在田地里挖出了一个造型奇特的金色吊坠。西亚特的父亲随后将这枚吊坠送去鉴定,没想到,它竟是价值超过千万元的稀世珍宝。据专家鉴定,这枚吊坠由黄金制成,极有可能是16世纪左右英国皇室成员的物品。在此之前不久,曾有类似的黄金吊坠在市场上拍卖,成交价超过250万英镑(约合2634万元人民币)。

2.最哗然

兹洛特・佩拉迪和格扎・佩拉迪是一对穷光棍兄弟,靠走街串巷,捡废铁和垃圾为生。让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笔“飞来横财”竟然从天而降。他们素未谋面、远在德国的外婆居然在去世后,留下一笔高达40亿英镑的遗产。老太太的律师在处理遗产事务时,通过一名系谱学家的帮助,几经辗转,才找到了连个正式地址都没有的佩拉迪兄弟。

第6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个人感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个人感悟一

袁隆平生于19xx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 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

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个人感悟二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个人感悟三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释放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平,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敢于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而且始终淡迫名利,始终奋斗。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种子梦”。耄耋之年,依然奋斗不息。“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还牵挂着第三季杂交稻。敢于有梦,奋斗筑梦,青春追梦。“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凉,吾辈接棒!”。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悲恸高呼中,在车辆的呜咽鸣笛中,在每个人的泪水中,在湖南长沙,在全国各地,在国内外,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表达一种哀思与缅怀。为啥袁隆平的离去会触动亿万人心,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心怀人民,心系人民的温饱。面对上世纪60年代的粮食短缺,作为学农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了他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可以,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人民才把他高高举在头上。“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始终脚踩大地,专务于伟大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与拥戴。

世间从此再无袁隆平,但在遥远的太空,有一颗星星更加闪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赓续他献身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精神,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追思。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个人感悟四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第7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共同阅读三分钟演讲稿孝敬父母最新,请您阅读!

三分钟演讲稿孝敬父母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的道德根本。我们常常想到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孝敬老师,可是有没有人想到要孝敬大地母亲呢?

有!杨善洲、袁隆平、张平宜就是大地母亲的孝顺儿女。

作为大地母亲的儿子杨善洲,在职期间,他廉洁奉公,严惩毁林开荒、肆意开采、任意伤害大地母亲的不法之徒。退休之后,听到大地母亲的痛苦呻吟,他寝食难安,后来,他毅然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荒山,锲而不舍地带领群众义务植树,为大地母亲疗伤。22个春秋,他植树造林5.6万亩,这两个数字足以表现出他孝敬大地母亲的赤子之情。

作为大地母亲的儿子袁隆平,正当中国发生全国性的大饥荒之际,老百姓陷入饥不果腹的困境,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呼唤,决心为大地母亲排忧解难,在农业增产方面做出贡献,以报答大地母亲的恩情。他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努力着,创造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奇迹,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扎根于田畴,与大地母亲一起,勤勤恳恳地为全人类的吃饭问题而继续探索着,他要用更辉煌的成绩来孝敬大地母亲。

作为大地母亲的女儿张平宜,十几年前,她因采访需要来到四川凉山的麻风病康复村——大营盘村。在那里,她亲眼目睹了麻风病人的悲惨生活。当时,她仿佛听到了大山的呼唤,为了麻风病人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改变麻风病人的命运,她要为大地母亲分担忧虑,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开办了“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十几年来,张平宜建成并完善了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学校。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病人的脸上时,就能明白张平宜孝敬大地母亲的真正意义了。

朋友,难道你没听见大地母亲的心声吗?难道你没听见大地母亲的呼唤吗?让我们立即终止伤害大地母亲的行为,保留敬畏之心吧!想想自己该为大地母亲做点什么,别让养育我们、关心我们、保护我们的大地母亲伤心、流泪了……

三分钟演讲稿孝敬父母2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以孝为本是中华儿女的品质,也许一些你认为微不足道的孝对别人可能就不一样。

孝可以是母亲节和父亲节送给自己父母的礼物和祝福。对父母来说,可以是孝。孝可以是家中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多陪陪父母。在外地的游子们常常回家看看,正如一首歌常回家看看里面唱的一样,父母不求我们多有钱,只求在他们寂寞孤独的时候回家看看,陪陪他们,这也是孝。中国的孝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关于孝的故事。如黄香温被。为了让母亲睡到温暖的被子,自己先在床上把被子睡热。才让母亲去睡觉。这也是孝的表现。

还有沉香开山救母的故事。跟有股人味了自己的母亲,辞官不做。

我现在上高中呢,很少有时间可以回去家里的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工作,一个上大学,很少回到家里看爷爷奶奶。我一放假就去看他们,只想多陪陪他们,可以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尽一份自己的孝心。笑从自己懂事起,老师们就教我们要讲孝心,对家人要好,小时候自己对孝的理解是回家把在学校得到的饼干带回去给家人吃,努力得小红花让大人高兴这就是小时候对孝的理解也许微不足道,但是足以感动父母。初中时对孝的理解是多帮爸爸捶背按摩,多帮妈妈扫地,拖地,洗衣服。尽量让父母少劳累一些,让父母多休息。到了高中,发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变老了,这是的我们懂得了珍惜爸妈和爷爷奶奶。放假就多陪陪他们,多和他们聊天。我们每一个成长的阶段,对孝的理解都不同,但都是一个目的,孝。

三分钟演讲稿孝敬父母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孝道是中华传统之美,孝敬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关于孝道的经典历史故事,有黄香温被,董永卖身葬父等,孝心汇成商学院。

在家里我们也要尽我们的一片孝心。来回馈我们的父母,想想父母,我们从小到现在我们说了多少让父母伤心的话,做了多少让父母伤心的事啊。可我们还一个劲儿的埋怨,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有些不对的。中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可是实际情况总是不符合根据事实,可得出总是有很多人对家人缺乏耐心,失去了基本的道义和教养,对外人充满了善意,我们局限的认为父母就应该理解和支持我们,不在我们心烦意乱的时候东一句西一句,而且要在我们需要鼓励的时候给于我们鼓励,我认为这太自以为是了,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我们与父母受过的教育,经历过的事、时代完全不同,相互局限是很正常的。

我们应该收起对父母的坏情绪,以和善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即使你脸再俊、身体再好、时间再贵也比不过你父母给予你的生命,比不过家人给你的关怀。所以我们应该对家人好,给家人尽一片孝心,让他们少操心,我们可以进自己现在最大的能力为父母尽孝。那例如帮父母扫地拖地在父母闲暇时陪他们出去走一走,散散心的。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尽孝的方式。给父母多一丝的温暖。

只有孝善起于亲,发于声,行于实,家人才能真正的成为自己温情的港湾。百善孝为先,尽好了孝,你的人品之山才能巍峨挺拔!父母的心,才能温温暖无比!做好了善,你的人生就会其乐无穷。大家小家才能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三分钟演讲稿孝敬父母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常以为这世上最抚慰人心的莫过于“孝敬”。有了这两个字,生命的付出才有了价值,一切的寻觅追求才有了意义,生命常态的平凡往复才有了和谐美好,所以,“孝敬”为我们掀开了人生历程的那一页页。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世界繁华万千,但你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东莞第五届道德模范——赖锡芬,他,十五六岁那年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独自一人照顾失明的母亲和五个年幼的弟妹。为了养活这个家,他连再苦再累的事情都干过。四十年如一日,没有抱怨,没有抛弃,一直尽职尽责的守护这个家。在2014年底,赖锡芬荣获国家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亘古不变的孝道,不需要金钱,不需要回报,更不需要花言巧语。需要的,只是一颗真诚的心!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父母陪我走过了十三年的风风雨雨。八岁。母亲骑着那辆历史悠久的自行车送我上下学,看着母亲那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我说:“歇会吧。”母亲却摇着头说自己不累。我心里泛起一阵涟漪,莫名的,鼻子酸酸的。十二岁。那天晚上,熬过了一个晚自习,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却空无一人,一阵失落袭上心头。客厅的灯忽然亮了,父母捧着蛋糕祝我生日快乐,我笑着哭着,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十三岁。我为自己不断下降的成绩而担心不已,看着手上的一张张试卷,一个个刺眼的红叉,把我的心揪得紧紧的。父母知道后,心疼的把我搂在怀中,说:“别怕,一切都会好的,我们永远支持你。”母爱无私,你可曾留意过母亲那沧桑的脸上,写满了艰辛?父爱无言,你是否细心观察过父亲的一举一动?我是幸运的,因为成长的路上有他们相伴,他们是我这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那么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孝敬他们呢?

一“老”一“子”便是孝,“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二字的融合就好比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密不可分。父母自生我们起,就尽心尽力的抚养我们,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爱的阳光下。我们与父母的感情,在心与心之间无拘无束的流淌,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悄然却又势不可挡地深入了我们的心扉。

早上起床时不忘和父母说声早安,上学时不忘和父母说声再见,回家时不忘说声我回来了,那么,一切都会有条不紊。可是,有的家庭却不是这样的,充满哀声怨气,子女对父母不理不睬,家里没有一日安宁可言,在这些子女的眼里,“孝”似乎只是个名词,而不是动词。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做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行走于世,失去了生命的价值,那还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三分钟演讲稿孝敬父母5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孝在中国传统礼仪礼里占非常重要的位置,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就来跟你讲一讲我身边的“孝”事。

我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她对我外婆很孝顺,每次去看她都要买一些补钙的食物去,而且每次还要带很多鸡蛋去,可是鸡蛋外婆从来没有收过,每次都要妈妈带回家给我吃,每次必须说过十分钟左右,外婆才肯把鸡蛋收下。每一个节日妈妈都要去看望外婆,跟外婆聊聊家常,自己下厨房做几个菜,一家人就这样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其乐融融。

她不仅对自己的妈妈,对我的奶奶也很孝顺。她常帮我奶奶做很多事,我和奶奶并不一起吃饭,而且奶奶吃饭吃的超晚,经常我们吃完了她才开始做菜,这个时候妈妈会去奶奶的厨房帮助奶奶做菜。每一次去厨房帮奶奶做饭的时候比在我家厨房做饭还认真一些,惹得我都有“小情绪”了。有一次我爷爷的腿骨折了,妈妈每天照顾爷爷吃饭洗衣服她全包了,我从没见过她那么认真过。有一次我妈妈忙着给受伤的爷爷做饭,把我也忘记了,刚饿了的时候,我去叫妈妈说:“妈妈,我肚子饿了!”“好了,做完饭马上过去。”妈妈说。

过了大约五分钟,我又去跟妈妈说我饿了,妈妈又让我等一下,我等到了饭做完,我又去叫妈妈,妈妈说让我直接去奶奶家吃算了,我终于明白尊老爱幼,尊老在前面。晚上的时候,我爷爷那条骨折了的腿要上药,那药我闻了一下,味非常重,而且上一次药要十几分钟。我不明白妈妈怎么抵抗这样的味儿的,她也没有戴口罩啊。在我爷爷生病的时候,妈妈经常买很多营养品给爷爷吃,那价格我可以买一箱子玩具了,可是妈妈眼睛却不眨一下的,只要可以补充营养的多贵也要去。

第8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迷踪拳,相传创于唐朝末年,拳谱首页记载由河南嵩山少林寺和尚所创,称弥祖拳(即佛门所传之意)。宋朝,河北省大名府富豪卢俊义入少林寺精研此拳,后传于燕青,因此后人又称此拳为燕青拳。到清朝乾隆年间,又有山东岱岳(今泰安)人孙通亦于少林寺学得此艺,功臻上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离寺后,孙通遍游大江南北,拜会了许多名师高手,吸取各家之长,丰富了迷踪拳的内容。孙通后来离家出游山东青州、武定、盐山等地,一路收徒授艺,播下了不少迷踪拳的种子。嘉庆年间,孙通定居河北沧县姚官屯,收徒传艺,弟子中颇出了几个好手,如“赛胜英”陈善、姜廷举等人。晚年,孙通远游东北三省,把迷踪拳又传至东北一带。从东北回来返经天津静海时,授徒于小南河和大屯村,近代武术家霍元甲的祖父和大屯的“草上飞“韩七等都是孙通的高足。

姚向海,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卒于1978年。少年时期以务农、卖豆腐为生,中年学得铳磨技艺,奔走乡村之间,因肩上背着装有铳磨工具和钱物的褡裢,又因在家排行老三,故以“姚三褡子”叫响江湖。姚向海痴迷武艺,终身不娶,练了一辈子童子功,艺臻炉火纯青之境。他个头不高,面色黝黑,练起拳来,桩功如山岳,行拳赛江河。由于传徒众多,名望日增,后被人们尊称为“姚三爷”。

“傻把式”求艺

姚三爷十五六岁时拜邻村管铺头的马彦平为师,学练迷踪拳。据说,老马师傅向山东逃荒到阎 儿村的田永春拜师学艺。学艺时,与到该村住姥姥家的霍元甲切磋武艺。马师傅曾对徒弟们说,霍老四(元甲在家排行第四)是板肋遒筋,力大过人。还有一说,老马师傅是从沧州落难至此,把终生所学传于此地,播下了迷踪拳的种子。与三爷同时学艺的还有管铺头村的张广悦、张仕茂等人。张广悦、张仕茂家境殷实,延师习武,得到马师傅的真传,张广悦练起武来,动作利落、花哨,有“花把式”之称,一杆扎枪迅疾、准确,能刺中墙壁上飞落的苍蝇;张仕茂勤于钻研,通晓各派武术的源流,人称“嘴把式”。三爷最初练武时,因家贫而被人看不起,想和师兄弟们对着练套拳都被拒绝(过去练拳讲究俩人一副架,对着蹲功夫),但三爷练功刻苦、坚持不辍,每天晚上步行三里地去学迷踪拳,回来时还要一步一个马撑捶打回家来。因其功底扎实、不尚花架,被人称为“傻把式”。

老马师傅病危时,只有三爷守候在身边。老马师傅既感动又愧疚地说:“只教了你几趟直架子,没把真东西传给你,以后有机会,你去找小白村有‘大鬼难拿’、‘二鬼难拿’之称的刘家兄弟,让他们给你传授拳、械的点子。”原来刘家兄弟曾随娘改嫁到管铺头村老马家,马师傅把他们当作亲侄子传授武艺,成年后哥俩认祖归宗回到了小白刘家。

初试武技

老马师傅死后,三爷没有条件去小白村找刘家哥俩为其拆拳,依然白天卖豆腐、晚上自己坚持练拳。宣统元年(1909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三爷在村东的津盐公路上卖豆腐回来,恰遇大屯村去津拉胶皮的十几辆大车从后面赶来。三爷心想,我练了这么多年的武术,到底有没有用,今天正好试一试。主意拿定,三爷横挑着豆腐挑子不仅不让路,反而用肩上的扁担一晃,把前面大车的牲口拨拉得往路边乱窜。十几个车把式生气地从车上跳下来,举着鞭子围向三爷。三爷使出燕子穿林的身法,只几个回合就把车把式们打翻在地。这时本村张二把从此路过,说:“好嘛!你们敢惹他,他可是个练把式的。”几个车把式赶紧求饶,三爷说:“我是跟你们开个玩笑,想试一试我的功夫如何。”自此以后,三爷的名气越来越大。

大屯村的几位车把式回到家中一合计,深感姚三爷的迷踪拳功夫了得,遂出资买了头青花大骡子送到姚家,请三爷到大屯教徒传拳。三爷的拳场设在大屯老张家,张文廷、刘绪清等人随其习武,张文廷小名儿“石头”,酷爱武术,成为三爷的开门弟子。这样大屯村就有两支风格不同的迷踪拳同时流传,另一支为迷踪拳的开山鼻祖孙通嫡传弟子“草上飞”韩七爷所传,此支拳系后流传至青县,发扬光大。一次,三爷在大屯集上闲逛,偶遇一赶集的麻脸汉子,与老马师傅所说的“二鬼难拿”非常相似,经询问果然是江湖上人称“二鬼难拿”的刘二师傅,三爷喜出望外,拉着刘二师傅来到拳场,把老马师傅的临终嘱托诉说了一遍。这次大屯巧遇成为三爷练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刘二师傅代师传艺,为三爷拆、讲、破、架,使三爷得到真传,功夫更加深厚。(1963年减河分洪时,刘二师傅还到过砖垛村,住在姚三爷家。)

姚三爷二十几岁时参加了在天津(今南开大学附近)组织的一次选拔武术人才的比武考试,每比一项,三爷的分数都比一名姓蔡的前清武举高出一点,因三爷怕招惹是非,比赛结束后迅即隐去。这一让,更让蔡武举高看一眼,后来蔡武举多方打听,得到三爷的下落,两次派人到砖垛村请三爷去其府上。开始三爷不敢去,但又怕被人耻笑,只得硬着头皮来到蔡府。蔡举人热情相迎,进到院中,一只大狼狗突然迎面扑来,三爷一侧身顺势抄起狼狗的前腿,喝一声:“去你的吧!”将狼狗扔出院墙,活活摔死。三爷气从心头起,脚下用力,走过的青砖顿时裂为两半。蔡武举忙说:“脚下留情!点到为止。”后经蔡武举引荐,三爷被市里一有钱的人家聘为武术教师。过去有钱的人家宴请宾朋,总要把孩子的教师爷摆到桌面上,因三爷不善言谈,难登大雅之堂,坐到酒桌上如同受罪一般,时间不长便辞去这一差事,后从天津辗转来到东北营口镖局。

营口过去是著名的水旱码头,镖局里挂号的镖师很多。三爷到镖局后好几个月未被派出镖,正因烦恼欲走时,被一姓姚的镖师挽留。这位镖师看过他练的东西后说:“功夫还不错,就是有点庄稼把式――土了点儿。你先别走,我给你改一改再说。”在姚姓镖师的指点下,三爷的迷踪拳大有改进,功夫日臻上乘。后来姚姓镖师辞去原来的搭档,带三爷一同出镖。“同行是冤家”,由于姚姓镖师强人一头,为镖局的其他镖师所嫉妒。两三年后,一次出镖回来,走到承德附近的半山区路上时,同镖局的几位镖师迎住 :“算计着你们今天应该回来了,屋里已摆好酒席给你们接风。”入席后,三爷端起酒杯就要喝,说时迟,那时快,姚姓镖师一把打掉三爷的酒杯,掀翻桌子,就势起身从窗子蹿出,与早就埋伏在院子里的人动起手来。三爷来到院子里还劝仗说:“都是自家人,打得哪门子仗啊!”姚姓镖师说:“快动手吧老三,那酒里有毒!”三爷这才抄起护手钩加入战阵,乱战中打躺下两个后,其他人鼠窜而逃。据说因伤了人命,二人不敢再回镖局,直接跑回三爷的老家砖垛村。姚姓镖师因怕仇人寻来,三爷自己对付不了,遂在这里一同住下。从此三爷在家乡设场教徒,广泛传播迷踪拳,当时村中青少年跟三爷习武者近百人。半年后的一天傍晚,姚姓镖师见平安无事,决意要走。三爷和丁立忠、徐少亭等人送出屋外,姚姓镖师说:“若今生有缘,定当再会!”言毕纵身上房,露了手蹿房跃脊、高来高去的功夫。此次一别,师徒二人再无音讯往来。

名扬津京

虽然三爷性情笃厚,但他不畏强梁,侠肝义胆。一次听说减河北小卞庄有一看家护院的武师,目中无人、欺侮乡亲,三爷决定前去领教。见面后双方约定比器械,对方抄了杆扎枪,三爷既不拿枪也不用刀,而是从灶坑中拿起一根烧火的铁棍儿。对方一抖扎枪向三爷刺来,三爷一个怪蟒翻身绕到其身后,说声:“削你狗头!”已将烧火棍架在其颈上,直吓得这名武师面如土色,灰溜溜地离开小卞庄村另谋生路。20世纪20年代,砖垛村的王洪彬为生活所迫挑私盐(贩卖私盐),被三个盐巡发现追到家中,盐巡本想将其抓走,然后让家人去赎,诈点钱花。但见其家徒四壁,无甚油水,就诱导说:“你就不会说是别人挑的?”王洪彬灵机一动,将三个盐巡领到姚三爷家中,盐巡二话不说就将三爷带走。走到村子北边,三爷越想越生气,骑马蹲裆式往地上一蹲,说:“今天你们若能把我推倒了,就跟你们走,推不动就不走了!”三个盐巡一人在前边拉、两人在背后推,三爷像一尊罗汉纹丝不动,三个盐巡一嘀咕,扭头就跑。后来,王洪彬解释说:“这也就是三爷,换别人,非被他们抓走不可。”三爷一听,不仅不怪罪,反而笑了起来。

20世纪40年代,蔺洪升的几个小舅子请三爷到天津教拳,因怕三爷冻着,特意买了个大洋炉子放在拳场里。晚上,三爷被烧旺的炉火热醒,性情乖戾的姚三爷起得床来,一巴掌把个铁炉子拍倒在地。第二天清晨人们来到拳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三爷说:“什么破东西,热得难受,我就拍了它一巴掌。”三爷的怪诞行为一时被传为笑谈。

三爷和他的两个师兄张广悦、张仕茂曾在天津的南营门、河西体育场等多处设场授徒,拳场打得是三爷的旗号。三爷在天津非常有名,练名门武艺的人都往三爷的拳场里凑。一次,一位武师去踢场子,非要和拳场的师傅切磋技艺。张仕茂左右推托不过,只好指着三爷说:“让我的大徒弟跟你动动手吧。”三爷放下手中的酒葫芦,装出一副醉醺醺的样子,摇摇晃晃地向拳场一处歪墙倚去,轰隆一声把个院墙撞倒一片,踢场的武师在人们的喝彩声中慌忙溜走。三爷因此获得了“卫南洼第一好汉”的美称。

广播拳艺

姚三爷在家乡更是传下了不少迷踪拳的种子,使静海的迷踪拳枝繁叶茂。除大屯外,先后有齐家务(袁家)、菜公庄(崔家)、双塘(靳家)、梅厂(任家)、陈官屯等地请三爷设场教徒。三爷教徒非常严格,开始入门时的一套八极小架(三爷用本门的二路练手拳和八极门所换),不打上一年绝不教新套路;一个跺子脚,要求震得房屋发颤;练飞脚时,三爷不停地在旁边喊:“使劲!把鞋面拍裂它。”三爷教拳还因人而宜,因此在每个地方所传的内容也都有所不同。

第9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

中国有个成语叫“握手言欢”,源自一个历史典故。《后汉书・李通传》记载刘秀与李通初次相见情景:“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意思是双方相见,交谈良久,还彼此拉着手,十分高兴。

他们确实是初次相见,相见时又的确握了手,但那只是表达亲近关系的牵手,与现代流行的握手礼仪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古代握手不是见面时必行的礼仪。中国古人不是没有见面礼,两人相见,抱拳拱手躬身施礼,称“作揖”;更隆重的礼节,便是跪拜,乃至磕头,即所谓“稽颡礼”。所谓握手,并不在古代五礼规定中,也不存在于民间日常必行的风俗里。

而人之常情,关系密切就会有身体接触,牵手或说握手,便是最常见的习性。因此,古时候便一直有“握手”一称。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诗:“吴山高,越水清,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两手相牵,久久不舍得松开,就是古人所谓的“握手”。与此相关,如果分别时如此,则叫“握别”,如清代佚名氏《玉蟾记》第十六回云:“那十里长亭之上,才子英雄临歧握别,两人心事不敢明言。”这般“握手”“握别”,是相见或离别时情意的表达,却不是固定的社交礼仪。

值得玩味的是,“握手”一称在古代礼俗中,还有与丧葬相关的含义。古人在举行殡殓仪式时,要往死者嘴里放钱币、谷物等,以示有吃有花的,所放之物称“含”;要往耳朵里填塞棉球,以使之充耳不闻阴间鬼嚎,此填充之棉称“充耳”;还要让死者手中拿着玉或其他物品,以示不是两手空空前往另一个世界,此物就被称作“握”或“握手”。《释名・释丧制》说:“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仪礼・士丧礼》记载更详细:“握手用玄裹,长尺二寸,广五寸。”这就是说,早在先秦时期的丧葬礼俗中,就已有了“握手”一称,它是指用黑色带子系在死者手臂上的物品。因这种风俗被后世沿袭,这个称呼也就被历代沿用了,如《新唐书・礼乐志》(《大明会典・丧礼》等都记述了丧礼中“握手”的使用规定。

“握手”既与丧葬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不免有些不吉利的色彩,它与现代的握手礼仪也就完全格格不入了。那么,现代中国流行的握手礼仪始于何时呢?

“握手”礼仪是随着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在它传入之初,古板、传统一些的中国人曾很不习惯,也难免闹出一些不愉快。晚清李伯元写的小说《文明小史》第二回中,描述了一位意大利地质专家(书中称“矿师”)与中国官员初次相见的情形,便反映了不懂西洋礼节的中国人在与外国人握手时的尴尬:

柳知府当先下轿,走在头里,翻译张师爷央在中间,首县打尾。进得店门,便有店里伙计领着上楼,那矿师已经接到扶楼边了。见面之后,矿师一只手探掉帽子;柳知府是懂外国礼信的,连忙伸出一只右手,同他拉手。下来便是读过三个月洋书的张师爷,更不消说这个礼信也是会的,还说了一句外国话,矿师也答还他一句。末了方是首县,上来伸错了一只手,伸的是只左手,那矿师便不肯同他去拉,幸亏张师爷看了出来,赶紧把他的右手拉了出来,方算把礼行过。

在这段文字中,有握手之礼,却未用“握手”之名,而是称“拉手”。可知,现代中国人见面时的“握手”之习,始自晚清,并且最初还未用“握手”之称。《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也有所谓“拉手”的记述:“洋人的脾气亦实在难说话……齐巧龙都司要去讨好,上去同他拉手,周旋他。那洋人的脾气是越扶越醉的。不理他倒也罢了,理了他,他倒跳上架子了。龙都司同他拉手,他不同他拉,却把他的手一推,瞪着眼睛打着外国话问他。”

借用古代传下来的成语“握手言欢”,而名现代的握手礼节为“握手”,应当是民国以后的事了,迄今也不过百年的光景。

然而,礼仪礼节,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又可能成为客套,成为外交辞令,它与《后汉书》中“握手极欢”的内涵完全不同。握手本应表达真情实意,而外交辞令却往往充满矫情。民国初年袁世凯倒行逆施,激起各地起兵讨袁。孙中山给袁氏发去通电,劝其退位,便用了一下所谓“握手言欢”:“北京袁大总统鉴:文于去年北上,与公握手言欢,闻公谆谆以人民国家为念,以一日在职为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