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袁隆平的父亲精选(九篇)

袁隆平的父亲

第1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骨灰安放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院士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老是一个经历了无数磨难的传奇人物,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过战乱,体会过饥饿,又战胜了饥饿。在袁老的一生中,水稻已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袁老解决了中国人的饭碗问题,但他自己的饮食却成问题。因为他常年在稻田里搞研究,导致他得了严重的肠胃病。另外他还得了严重的皮炎,经常是奇痒无比。但这些都无法阻挡袁老对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他将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

   15日9时,人们在陵园追思厅举行了追思活动。袁隆平院士的遗像摆放在大厅正前方,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同事、学生以及好友一起深情回顾了他的一生。大厅里播放着乐曲《我和我的祖国》,四面的电子墙上显示着多个二维码,在场的很多人拿出手机,通过“扫描点灯”的方式,寄托对这位为世界和中国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的哀思。

   随后,人们手拿鲜花,眼里噙着泪水缓缓前行,恭送袁隆平院士骨灰。从追思厅到墓地的路两边,“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国士无双,袁老千古”“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奉献祖国和人民”等一条条绿底白字的横幅,在阳光下随着微风飘展。

第2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痛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骨灰在长沙安葬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的骨灰安放仪式

   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安葬仪式上

   每一个细节

   都饱含着对袁老的敬意

   在安葬仪式上,这些细节,让人破防……

   细节1

   祖国不会忘记

   在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紧紧包裹着袁隆平的骨灰盒,

   正方位置显示有五角星。

   网友纷纷留言:

   我们的国旗,盖着“喂饱我们的人”。

   细节2

   带袁爷爷再看看稻浪滚滚

   仪式现场铺的地毯,颜色宛如稻田

   袁老一生耕耘在稻田

   往后风吹稻花香,我们都会想起您

   道路旁的栏杆上

   装饰了水稻

   多希望您能再看一眼稻浪滚滚

   摸一摸这沉甸甸的稻穗

   细节3

   “人就像种子 要做一粒好种子”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句袁隆平院士生前说过的话,

   被镌刻在墓碑上。

   前来悼念袁老的同事

   也在口罩上写下了这句话

   袁老,您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将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

   请放心,您的目标与梦想

   后辈正在接力实现!

   细节4

   袁老心爱的小提琴

   在今天的追思会现场,

   还放着一把小提琴。

   袁隆平曾经说过

   “除了科研,最爱的是音乐。”

   他认为小提琴

   能演绎出“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

   音乐是陪伴他一生的温暖。

   这位在稻田间拉着小提琴

   怀着禾下乘凉梦的老人走了

   传奇始于大地,论文写在大地

   更多的丰收将回馈大地

   细节5

   一生所钟,伴袁老长眠

   袁老的墓盖四周环绕着稻穗装饰

   奉献一生的事业将伴袁老长眠

   墓盖上方端正地摆放着两个碗

   一碗粳米、一碗稻谷

   碗上写着一句话: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细节6

   网友“列队”送别袁隆平院士

   “每一缕升起的炊烟

   都是来自人间的怀念”

   11时,骨灰安放仪式正式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为自己的老朋友主持安放仪式。袁隆平院士的三个儿子站在最前排,他们将手放在父亲的骨灰盒上静静默哀,在礼宾人员引导下将父亲的骨灰安放进墓穴。

   随后,袁隆平院士的家人一一上前为老人墓地添土,参加仪式的人向袁隆平院士墓碑行三鞠躬礼。

   随后,人们手捧鲜花

   眼含热泪缓缓前行

   恭送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

   从追思厅到墓地的路两边,“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国士无双,袁老千古”“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奉献祖国和人民”等一条条绿底白字的横幅,在阳光下随着微风飘展。

   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他始终牵挂、奉献一生的

   杂交水稻事业

   仍在继续

   今年9月28日,在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三优2号”实现亩产1085.99公斤。10月17日,在湖南省衡南县,由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以1603.9公斤再次刷新纪录。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吾辈楷模

   先生千古

   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

   送别!

第3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袁隆平个人优秀事迹作文

   袁隆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还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梦想是研究并种出杂交水稻,和这有关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中,袁隆平发现禾穗如同葡萄一样硕大饱满。他和他的助手正坐在如大树一般高的稻丛下乘凉,这也就应了一句话: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理想这盏指路灯,指引着袁隆平,让他更加努力。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他有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研究水稻时也遇到了困难,有一次,他早上来到田边,700多株秧苗被连根拔起,而且都不见了,过了几天他才在学校的枯井旁,发现了五株残缺不齐的秧苗,这才能继续研究下去。后来,在他的努力下,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就,相两优900(超优千号)在试验田内亩产1149.02公斤,创世界亩产记录。

   他在工作上严谨认真、勤奋努力,在别的时候,却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人。在他小的时候,亲戚、朋友都认为他长得丑,但是他坦坦荡荡,说:“我虽然长得丑,但丑得很帅。”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身体健康的人。有一次他掉下了水,然后就去学游泳,教练选别人去参赛,没有选他,他自己偷偷的进去了。教练看他如此热情,便同意他试一试,谁知他竟然获得了第1名。袁隆平拉小提琴、下棋、游泳等运动样样精通。

   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还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和“改革先锋”称号与奖章。这样一位优秀的老人,却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1点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爷爷虽然去世了,但他仍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精神!

   袁隆平个人优秀事迹作文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当我知道了袁隆平爷爷的事迹以后,深深的震撼、感动了我!您是我们的骄傲,是您让我们吃上了美味可口的米饭,让我们中国人不再饿肚子。

   妈妈告诉我:是袁隆平爷爷让我吃饱饭的。可是这位可爱的爷爷今天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位可敬可爱的爷爷。

   妈妈带着我查阅资料,我终于知道了这位让我吃饱饭的爷爷。

   经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原来人竟然还有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从来没有为吃的发过愁,我想吃的妈妈都会满足我。

   袁隆平爷爷从小的理想竟然就是为了让大家吃饱饭,我猜应该也包括他自己,连做梦都是梦到自己在一人高的稻米下睡觉。为了“吃饱饭”的理想,爷爷几十年如一日投入到水稻新品种研究当中,扎根农村,扎根水稻田中,经过不懈努力,他实现了当初做的梦,将水稻亩产再提高,如今向着1200Kg/亩发起冲击。袁隆平爷爷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解决了全中国的饥荒问题,包括我和我的家庭。

   爷爷是您用一把稻谷养活了中国数十亿同胞,是你满怀信心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靠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位让我们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把杂交水稻当做理想和终身事业为之奋斗的,正是他的努力和坚持,今天才能人人有饭吃。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他是一位值得全世界人民尊敬的英雄!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愿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

   袁隆平个人优秀事迹作文

   温馨的餐桌上,我们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广阔的稻田里,一位耄耋老人辛勤工作。在阳光下,他显得很年轻,只是背有点弯,脸上有几道皱纹而已,没错,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袁隆平爷爷。

   他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一辈子有两个理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让全世界人民都吃饱饭,可这又是何其的困难,但是袁隆平爷爷他真的做到了。八年时间,只为调配杂交种;炎炎夏日,14天的奔波,只求一株雄性不育种;身患胃病,他一只手捧着肚子,另一支手扶着稻穗。没错,这就是我们所崇敬的袁隆平爷爷!终于,新一代杂交水稻横空出世,平均每年解决3500万人温饱问题,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而且杂交水稻还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以继续研究,这极大解决了一个有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

   饱饭人应当忆袁公。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倾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而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在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911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旱稻亩产619公斤,真正实现了每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公关目标。

   他勤于科研,身材瘦小,风吹日晒皮肤黑,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奖项很多,却为人低调,可他从不在意,攻艰克难,一丝不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给母亲写的那封信,他为了人民不再挨饿,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母亲即将过世,自己却因开会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多少的悔与盼都成了老人的惦念。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同学都能忆起那位国士无双——袁隆平。从此碗中有米饭,心中有袁老!

   袁隆平个人优秀事迹作文

   是谁,在田间辛勤工作;是谁,忙于工作,以实验田为家;是谁,解救人民的饮食问题……种种疑问指向一位伟大国士——袁隆平。

   望着面前热气腾腾的米饭,一位辛劳的身影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田地埋头苦干,一次次实验造福于民,您的功名被人传颂,您的身影永存于人们的心中!您虽已是高龄老人,但您不辞辛劳,一直在田间穿梭,一直为人民服务;您整天潜心实验,但您丝毫不古板,爽朗的声音回荡在我们的心中,您的发明成就,也成为人们暂无绝口的美食,成为了人们的福音,解决了人们的饮食问题。像这样的伟人、国士,被所有人所赞颂。

   可是,就在昨天,您却远离了我们,远离了世界,远离了您的实验成果……当您的遗体在驶过长沙街道时,许多人追随着您,大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话音刚落,许多人泣不成声。

   关于粮食,你们这样说:“一粒粮食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当记者问:“您还担心这种现象会发生吗?他释然的回答:“不可能了。”说完,他松了一口气。

   关于工作,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国的梦。“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样说。

第4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网民们认为“袁老买中国最贵的车都无可厚非”,甚至称:“袁老就是买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还有人建议将袁老列为“名誉首富”,感叹中国这样的富豪太少,应该多多益善。

袁隆平现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月工资4000元。2001年,他获得了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实际上只有50万元归个人所有。袁隆平的财富主要来自于“隆平高科”。2000年,中国第一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袁隆平本人持有250万股。今年5月,作为名誉董事长的袁隆平再次获得70万份股票期权,以市值计算,他的身价已经过亿――袁隆平是科学家,但同时也是个亿万富翁。

袁隆平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生活观念?身为一个亿万富翁科学家,他如此深得人心,原因何在?近日,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生活的小院,走近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真实生活。

这一天早上9点,当我们来到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时,78岁的袁隆平已经在为超级杂交水稻的课题做报告了。一百多人的报告厅里鸦雀无声,讲台上的袁隆平穿着一件米白色的西装,声音铿锵有力。

“他哪里有富人的样子。”唐俐是袁隆平的学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跟随袁隆平多年。在她印象里,袁老师永远黑黑瘦瘦,穿一件软塌塌的衬衣或T恤衫,“他就是这样,从不讲究。2001年2月,我陪袁老师赴京领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穿的是一套过时的西装,坐下时稍不留意,红色运动裤就露了出来。大家都劝他买一套好点的西装,好说歹说,他才花800元买了套打折的西装。这成了他每次出席重要会议的礼服。”

步行3分钟路程,距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远处,有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安静小院。两层高的红砖楼,到处挂着喜庆的红灯笼和中国结,有假山,有池塘,也有园林,这里就是袁隆平的家。袁隆平和他的儿孙们住在一起。

尽管每天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可是袁隆平雷打不动的事情,是每天上午7点半起床做广播体操。“我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他说。

游泳是袁隆平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每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都能战胜小伙子们当仁不让地成为游泳冠军。袁老喜欢运动,他说,游泳、排球、跳舞,都是不花钱的平民项目。“游泳我是一流水平,打排球我只能算是二三流的水平。”

音乐是运动之外袁隆平的另一项爱好,幽静的袁家小院里常常会传来悠扬的琴声,妻子邓哲喜欢弹电子琴,袁隆平喜欢拉小提琴,两人配合默契。袁老还擅长男低音,他深情并茂地给我们演唱了一段美国民谣“old black joe(老黑乔)”。

手里掌握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可袁隆平却极其简朴。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如今又变成了小汽车。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这辆小汽车跟随着他去过无数次试验田。袁老的驾驶证不是考来的,而是交警大队的书记亲自送来的一本荣誉驾驶证,上面写着“袁隆平院士贵乘”,而且还是终身免检的。说到这儿,袁隆平脸上露着得意的微笑。拥有荣誉驾驶证的袁隆平告诉我们:“我从来不开到大马路上去,就是从家里开到我的试验田,其余哪里都没有去过。”

第5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开始的第一年,即1966年。一天中午,安江农校“”工作组通知袁隆平去谈话。自运动伊始,袁隆平就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这位被定性为“爱好自由,特长散漫”的“预备黑帮”教师,思忖着组织该对自己“宣判”了。惴惴不安地走进了工作组负责人办公室。

“没想到,这位负责人客客气气,让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随后鼓励他‘抓革命促生产’,把研究和实验搞好。同时,还把安江农校最好的一块试验田分给了他。”在北京日报的报告文学作品《告别饥馑》中,有着这样的记录。

此时的袁隆平惊诧不已,完全摸不着头脑。直到工作组的那位负责人第二年被打倒,谜底才被揭开。

原来,工作组揪斗袁隆平,是已经定下的计划,牛棚里的床位都为他准备好了。可正在这时,工作组却接到了一封国家科委发来的公函,这封公函责成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要支持袁隆平的研究。

“看着北京发来的红头文件,安江农校“”工作组不敢自专,带着这个函件去请示时任黔阳地委书记孙旭涛。孙旭涛是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老革命,看完公函,他明确答复:‘袁隆平当然是保护对象!’”

“我的伯乐就是赵石英”

这份成为了“”时期袁隆平的“保护伞”的公函,来自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的赵石英。也正是由此,袁隆平对于赵石英十分感激。1986年,赵石英病重入院,袁隆平还专程来北京看望他,首届隆平农业科研基金会颁奖时,还不忘给赵石英颁发了伯乐奖。“每一个科学家都需要伯乐,我的伯乐就是赵石英。”袁隆平在自述中如是说。

不仅是袁隆平,国家科委对于赵石英也非常感激。“当时科委副主任韩光非常感谢我父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父亲在写这份公函的时候,他其实已经被打倒了。在那样紧张的外部环境下,他还继续坚持工作。”赵石英的儿子赵晨回忆并向《小康》记者讲述道。

1966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刊《科学通报》上刊载了袁隆平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赵石英看到这篇论文后,意识到袁隆平所进行的研究意义重大,就向主管国家科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汇报了此事。

可还没等到批示,赵石英就成为了“”时最早一批被打倒的干部之一,然而他被打倒的原因却非常突兀。

之前,在一次科委的座谈工作会议上,赵石英见到了时任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陆平,陆平私下里向赵石英发工作上的牢骚,说现在学生们要搞“文化革命”,不想上课,他对此很是苦恼。赵石英听到后很惊讶,并且表示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国家的科研人才是梯队培养的,如果不学习不上课,那以后国家的科学技术就很难有所发展了。于是,陆平想了一个办法,他请赵石英去北大做一次讲座,给学生们讲讲道理。“据说,这次讲座在当时北大校园里还产生了比较大、比较积极的影响。”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播聂元梓的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了些什么?》,很快,陆平就被带走了。“而批斗陆平的学生们也就想起来,之前有一个和陆平一伙儿,来讲座的科委干部。”赵石英随即被打倒。在批斗尚未来临前,他想到了袁隆平,深感时间紧迫,就自拟了一份公函,盖了科委九局的公章,下发到了湖南。

时至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被任命为中心主任。研究中心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可是困难也越来越多,最为突出的是,地方的支持力度有限、科研经费紧张。1994年12月15日傍晚,袁隆平得到通知,时任国务院总理将于12月16日视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精神为之一振,马上开始撰写报告。

第二天,袁隆平琢磨着怎么开口向总理要经费,没想到竟主动说:“你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我一定帮助解决。”

“我真是激动万分,忙递上准备好的报告,请求支持1000万,总理当即就签了字。”袁隆平在文章中写道。在“总理基金”的支持下,1995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原来,对于赵石英曾如何保护袁隆平,以及袁隆平科研的重大意义,早就一清二楚。这是我国历史上“总理基金”的第一次使用,从此以后的历任总理,朱F基、、都是直接批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

出身革命世家,18岁奔赴延安

“袁隆平的伯乐”是赵石英最为显著的标签,作为“伯乐”,拥有如此长远的眼光与锐利的判断,离不开赵石英不凡的家世和从小受到的教育。国务院前总理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详细介绍过他的革命家庭,而这个家,也就是赵石英的家。

赵石英祖籍是重庆酉阳县龙潭镇。他的爷爷赵登之是酉阳当地的地主兼商人,一共有九个孩子,其中有五位是满腔热血的革命者,因此称其为革命家庭再合适不过了。

老二赵世珏,也正是赵石英的父亲,十四岁离家出走,1907年加入同盟会,并到四川陆军小学堂学习,后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熊克武麾下任军官回到四川。1919年与川军北洋派杨春芳部激战失败后,举家迁往北京。1920年,赵石英出生在北京。几年后全家又回到四川,赵世珏跟随了同为保定系的好友刘文辉,担任二十四军司令部参谋长。1935年,刘文辉被刘湘逐出成都,到了西康,赵世珏又被任命为西康省雅安县县长等职。

赵石英的三叔赵世炯,信仰读书救国,从北京的一所交通通信学校毕业后,进入邮政电信机构工作。

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赵世炎,早在1920年就赴法国勤工俭学,与、邓小平等建立了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是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时期,他参与领导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1927年7月19日,赵世炎在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后被杀害了,当时他担任的是中共中央委员、江苏省委书记。

三姑姑赵世兰,是党内几位比较有名望的老大姐之一。因为年龄较长,一些老同志如邓颖超、蔡畅、刘亚雄等都称她为“大姐”。新中国成立以后,她在煤炭工业部担任机关党委书记。

九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便是赵石英的小姑姑赵君陶,也正是总理的母亲,她也是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她的丈夫,总理的父亲李硕勋在1931年就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后,由于被叛徒出卖,于海口被逮捕,英勇就义。

赵石英还有一位表哥,就是1927年参加革命的刘仁。新中国建立后,他历任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为首都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赵世兰和赵君陶相继回到四川,住在已成为军阀的二哥赵世珏家――成都西御西街113号。这两位共产党人并非只是单纯地住在这里,在赵世珏的保护下,中共川康特委悄然在赵石英家里建立起来。

“我父亲晚年曾向我回忆到,我的爷爷对于当时川康特委的工作非常支持。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委员车耀先等人当时就住在我们家里。”这就让蓝衣社的特务们犯了难,如果是一般百姓家,他们可以随时搜查,可是赵世珏是当地的军阀,每天都有川军的军人站岗,可不是他们想进就进的。1932年,有一次罗世文外出工作,不慎被蓝衣社的人抓住了,川康特委的人得知后,异常焦急。“我爷爷当时还不在成都,是我的奶奶一个电话打给刘湘,然后刘湘直接致电,说罗世文是行医世家,当地名流都要找他看病,抓了他就等于要了刘湘的命。结果一道电令:无论罗世文是不是共产党,一律放人。”到了1940年抗战时期,罗世文再次被逮捕,那时的川军已基本被接管,因此已无力保护,罗世文在渣滓洞受尽折磨英勇就义。

就在赵世兰、赵君陶,以及罗世文、车耀先等革命人的影响下,赵石英对马列主义逐步了解、深受感染,最终成为信仰。1936年,他加入了成都“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还担任了区队长的职务。因为表现优异,1938年,赵石英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世兰和赵君陶联名写信给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赵世炎夫人夏之栩、在延安的李富春、王若飞,向他们中肯推荐赵石英等一批优秀青年,一同前往延安。

到达延安报到的第一天,赵石英在一个窑洞前,正和同学们聊天之际,远远地看见一匹高头大马载着一位身材健硕中年人,向他们这边疾驰而来。待那人接近,便冲着人群喊道:“哪个是赵令瑗?”赵石英本名叫赵令瑗,找他的人正是王若飞。当王若飞得知好友赵世炎的侄子来到延安时,感到非常激动,因此当赵石英踏上延安的第一天,他便迫不及待地来看望这位烈士的后人。随后,也正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叔叔赵世炎,赵石英便引用叔叔的笔名“施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石英”。

马列学院的“叛逆”学生

来到延安,赵石英先在陕北公学进行了短期培训,后考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班长是汪东兴,和、凌云等是同学,住在同一窑洞的室友则是。赵石英还有一个发小,是从成都上学,到参加民先队,并一同到延安的小兄弟。这个小兄弟就是后来成为秘书的田家英。对于田家英的才华,赵石英颇为了解。“我父亲印象特别深的是,田家英十三四岁就卖文章。”小小年纪的田家英学富五车,还写得一手好字,上中学的时候就到大街上摆摊给人写信、写状子。在马列学院学习期间,田家英也迅速展露了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延安马列学院的学习氛围特别浓郁,我父亲曾回忆当时上课的情景,除了一些大课由、陈云、等来讲课以外,学员自己也要上台讲课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有一次,田家英上台讲历史,口吐莲花、精彩纷呈,他讲完就到了课间休息,大家就走出课堂去活动。赵石英和同学刚迈出教室,就看到门口坐着一个高大的中年人,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这个人看同学们走了出来,就站起身大声地说:“讲得好!”仔细一看,竟然是。主席经过课堂,被田家英的讲课吸引,又怕打扰大家学习,就在门口坐下来静静地听。“这应该是第一次见到田家英,并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赵石英与田家英的友谊从儿时开始,一直到田家英自杀。据田家英的夫人董边生前回忆,田家英生前见的最后一位友人就是赵石英。“我父亲去中南海找他,作为老朋友聊聊生活和工作,不想两天后,田家英就自杀了。当时父亲觉得特别可惜,十分悲恸。”

在马列学院的学习生活让赵石英收获巨大,但是他也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当时在一起的同学还有从抗日前线召回学习的老红军干部,赵石英就向他们打听前线的战斗生活,这些老兵带回来的故事让年轻的赵石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他渴望到前线去。他开始向组织申请赴前线部队参加抗日,然而得到的是拒绝的答复,为此他还和教员们有过激烈的争吵。“我加入共产党,千里迢迢来到延安,为的就是抗日,为了保家卫国。”

有一些前线召回学习的干部商量着连夜出走,回到部队,赵石英也心动了,就加入到他们出逃的计划中。可最后,计划还是被识破了,为此,赵石英受到了口头警告处分, 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他受到了调查,但最终什么也没查出来。

在延安的工作和学习直至1945年,赵石英终于被组织派往他梦寐以求的前线阵地。

日本投降以后,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派大批干部赴东北。“第一站是东渡黄河,到山西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报到。总司令亲自开的路条,写着‘国民革命军’十八集团军少尉排长赵石英到前方公干云云。”在临行前,把这些即将赴前线的年轻干部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讲解如何拉队伍干革命。组织向他们发了驳壳枪,两三个人有一把。“这很不容易了,因为当时的警卫队都没有这样的枪,好枪都先给去前线的同志。”

当年11月,赵石英随中央党校干部队到达当时的热河省承德市,担任热河军区警卫团的营长,隶属冀察热辽军区程子华的部队。他们两三个人到了当地农村,而所面对的局势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当地城市里有负隅顽抗的日本人,有军队,农村地区有少数民族势力、土匪、汉奸等等,要迅速拉起一支武装绝非易事。”赵石英等人按照组织的叮嘱,首先铲除了当地的汉奸恶霸,名声大噪,很多穷苦的、走投无路的年轻人便慕名前来投奔,队伍很快建立起来。人员虽然多了,可是枪支仍然没有几条。

1945年底,承德北喀喇沁旗的反动王爷和军队暗中勾结,策动解放区的旧日伪人员武装叛变,纠集三十多股土匪,在承赤公路两侧横行霸道,杀害革命人民,阻碍交通,严重扰乱了解放区的社会生活秩序。警卫团政委任思忠和赵石英率领了两个步兵营前去清剿。有一次攻打一个寺庙,敌人站在钟楼上居高临下,对于缺少装备的游击队来说很难攻打。赵石英自认敢死队长,挑选了几个勇猛的战士冲在最前面。“他们把八仙桌的腿锯短,在上面铺一层被子,铺一层沙子,交错盖了好几层,再浇上水,敢死队员们就趴在桌子下面,靠着掩护往前冲。我父亲说那叫‘土坦克’。”赵晨形容道。敌人的枪不管用了,就扔手榴弹,“看到有手榴弹滚到桌子下面,就用手给扒拉出去。”就是那次战斗,把赵石英的一只耳朵给炸聋了。

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

而后,赵石英还参加了承德防御作战,以及掩护冀察热辽军区和中共冀察热辽分局机关撤离承德等战斗。1947年开始,他被任命为工作团团长,主要负责冀热辽军区的工作。而他所在的部队大部分调去了东北打辽沈战役。“父亲因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就被他的领导吴德留在了冀东。”

转眼就到了1948年11月,解放东三省后的东北野战军,接到中央指示秘密入关。赵石英的部队接到电令,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修路筑桥,迎接东北野战军的坦克、大炮入关。他的老战友,已经是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的任思忠,一入关就找到他。赵石英就率部一路跟着四十五军来到天津城下。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赵石英就此留了下来。1950年天津总工会成立,赵石英担任生产部长,主抓天津市的工业生产。“当时天津刚解放,处于军事管制阶段,市委的部门还不健全,没有经委、计委这些,全市的经济就是总工会全权负责。”赵石英也就脱离了军队,进入了政府部门。

天津当时的人口有200万,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党接管的第一个大城市,因此,如何接管和建设好天津尤为重要。“从战争状态转入和平建设,很多干部没有很快的调整适应,我父亲比较早地钻研到城市经济建设领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市经济建设首任负责人,赵石英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搞生产、弄物资。在他的推动下,天津的经济基础得到了极大的巩固,为日后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天津的领导是‘三黄’,市委书记黄克诚、第一副书记兼市长黄敬、第二副书记黄火青,他们对我父亲的工作非常满意。”1953年9月,天津市委召开全市党员干部大会,在会上黄敬作了《关于三年来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并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赵石英同志学习,迅速转变工作状态,从革命战争转型到和平建设中来。

赵石英在天津领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执行,一直工作到1956年。由于工作出色,组织决定调他进京。

时任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听说赵石英要调来,非常高兴。因为他在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时候就认识这个能干的部下,对他十分了解。

在科委九局局长任上,赵石英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支持了许多科学家在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袁隆平正是其中之一。他的一封公函成为了袁隆平在“”大潮中的保护伞,但是他自己却住到了牛棚。在组织的各项调查后,赵石英没有任何问题,1972年他就得到了解放,回到了工作岗位。但是那时的国家科委已经并入到中国科学院,组织就安排赵石英到科学院情报所担任第三把手的闲职。

推动电子工业飞速发展

对于一个工作至上的人来讲,清闲的岗位是最难以忍受的。“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父亲就向他的五婶夏之栩诉说自己的苦恼。”夏之栩明白,他的这个侄子工作能力是相当强的,就这么无事可做,对党和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于是写信给聂荣臻元帅推荐赵石英。聂帅惜才,就连同当时同在中国科学院赋闲的甘子玉一同推荐给开国中将、时任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秋里同志,这两个同志我了解,计委能否安排工作?请考虑。”

然而,虽然有了聂帅的推荐信,但是赵石英的工作调动并非十分顺利。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同是开国中将的苏静,对于这个调动有了异议。苏静对待工作是极为严苛的。要调来的人员他不了解,就一直没有同意。

“一天,我父亲接到计委办公厅的电话,说苏静同志今晚宴请日本客人,请你一同参加。”接到电话的赵石英愣了一下,他想自己还没到计委工作,怎么会请他参加呢。转念一想,他明白了,这是苏静将军要见一见,考察一下他。

当晚,赵石英准时到达宴会地点,一进门,他向苏静介绍了自己。苏静仔细地看了看他,突然高声说道:“原来是你啊!解放后你去哪了啊?”其实早在冀东革命时期,和后来解放天津,苏静就和赵石英相识,而且还经常一起打猎,一起讨论战争形势,对于赵石英当时在工作中展现的能力,他是非常了解的。工作人员在向苏静汇报时,只说调赵石英,而苏静记得赵令瑗,不记得赵石英了。在饭桌上,他对赵石英说,“今天晚上就交接工作,明天就来上班。”

1973年,计委牵头成立“电影工业领导小组”,下设“国家计委电影、照相、电视工业办公室”,这个机构被简称为“三机办”或“电办”,赵石英被任命为三机办主任。

刚上任不久,赵石英就遭遇了“蜗牛事件”。计委批准了第四机械工业部关于引进彩电显像管生产线的申请。四机部就派人到美国康宁公司考察,考察结束后,美方赠送给四机部12只玻璃蜗牛纪念品,因为康宁公司的标识正是蜗牛。回国后,由于正处于“批林批孔”运动中,四机部的造反派写信给,说美方赠送蜗牛,寓意污蔑我们的发展缓慢。借此机会要整倒四机部,便将此事上升为政治事件,迅疾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扩大会议。主管此事的副总理李先念、计委主任余秋里都参加了会议,并受到批评。耿直的赵石英没有袖手旁观,他说这个项目就是我们计委批的,如果有责任我们计委也要承担。会后,四机部副部长刘寅眼含泪光握着赵石英的手说:“要不是你替我们担这一肩,我们就全军覆没了。”最后这件事在总理的调解下平息了。在赵石英的掌舵下,多条先进生产线的引进,使得我国20世纪70年代电子制造工业取得了质的飞跃。

中国专利事业的奠基人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国家机构设置要随着时代变化进行调整,计委下设的“三机办”也因此要被裁撤。恰在此时,于1977年再度成立的国家科委来向计委要人了。在一次科委会议上,熊庆来、华罗庚等一批科学家发言说,“”前科委九局的赵石英非常了解科学界的工作,他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支持很大,希望能把他调回科委工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就找到计委主任、同为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来要人。余秋里就是不同意,而且越说越急,“我们安排的工作不一定就比你们那个不重要。”

计委的确是给赵石英安排了新的工作,计划提升他为计委副主任,主抓教育文化,是副部级职务。求才若渴的方毅没有办法,就和时任科委副主任的武衡商量。武衡在“”时期,正是和赵石英在干校的室友,便打电话给他,给了赵石英两个选择,一个是到科学院当副院长、副秘书长,还一个就是组建中国专利局。前者是闲职,后者却具有挑战性,可见武衡的确是了解赵石英的。面对中国专利局这个全新的事业,他动心了。

由此,花甲之年的赵石英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专利局局长由武衡兼任,但一切专利局组建事务都由副局长赵石英全权负责。刚开始,国家划拨的经费非常有限,中国专利局就在北京西郊八里庄办公,条件非常艰苦。赵石英就找到财政部相关负责领导谈,“我父亲就希望如果国家不能批给更多的经费,那么以后专利局收取的专利费就留给专利局自己发展使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人对专利这一新生事物有更多的了解,也没想过专利费能收取多少钱,也就答应了。

紧接着,赵石英就瞄准了西方发达国家,进行考察,他选择了当时的西德,并在那里调研了三个月。西德的专利商标局局长召集了他们那里的专家,帮助赵石英一行人,讲解专利法案的起草以及专利工作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的问题,还确定了长期为中国培养专利人才的机制。更为及时的是,西德专利局有一笔经费,是政府划拨的专门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专利事业的经费。在赵石英的努力下,这笔钱也就援助给了中国。

第6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导语: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个人事迹,欢迎查阅!

像野稻一样自在

上周有一个重要的记者见面会,袁隆平的秘书给他精心准备了一个讲话稿,一个很美好的比喻,“人就像一颗种子一样”。

没想到,等到讲话时,他把讲稿摊开,又反面压了,放到了一边,然后,抠了抠脑袋,说,“这样郑重其事地夸奖我,我觉得一点都不自在。”

其实,秘书一点都没有说错,只不过,这颗种子实在不一样。

“掉”在了湖南农村

在19岁以前,袁隆平一直跟随父母辗转漂流。从北平到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湖北汉口,1937年战乱爆发,一家人又逃难到了重庆,然后汉口,然后南京。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学农的原因很简单。还在读一年级时,老师曾带他们参观了汉口郊外一个私人园艺场。都好多年了,他始终惦记着,“里面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串的,花也开得特别好。”

而重庆8年,有他最优哉游哉的少年。每每有空袭警报拉响,学校一散,他就跑到嘉陵江去游泳。“家里5个兄弟姐妹,父亲喜欢老大,母亲喜欢老幺,成绩最好是老四,我这个老二就落在了空档里。”

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哪个理论有道理

1958年,按照大学所学的苏联专家的无性杂交和环境影响理论,他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

袁隆平因此出席了1960年在湖南武冈县召开的全国农民育种家现场会。

就在这一年,在各地争相放出“马铃薯亩产8000公斤”、“水稻单季亩产1500公斤”等等“卫星”后,人们开始过“粮食关”。学校老师供应的定量减少很多,周边农民开始吃草根、树叶和“观音土”。在小小的安江镇上,袁隆平亲眼看到倒伏在街边的两具枯瘦的尸体。

家庭成分本来不好的袁隆平很少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能躲就躲,被视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

有次去农村上夜校,他讲红薯高产,听的人少,别的老师讲水稻高产,屋子里面挤满了人。农民跟他说,“红薯是杂粮,是稻米的搭头,吃了不经饿,‘以粮为纲’,是要大米。”

他后来私下跟一个要好的老师说,“没有吃的太痛苦了,我是学农的,要多搞点科研,等红薯嫁接成功了,就搞水稻高产。”

不幸的是,他的“月光花红薯”试验很短命。第二年,种子长出来,红薯又变小了。

1962年,他在学校图书馆的《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根据孟德尔、摩尔根的学说,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获得了诺贝尔奖。

“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袁隆平后来跟他的学生们提起这事,就爱说,“幸亏我猛醒得早,没拴死在一棵树上。”

这年暑假,他自费赶到北京,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些国外研究的情况。

他的英文功底一直就好——母亲曾是教会学校的高中生,他也在教会学校汉口博学中学直接上过外籍老师一年半的课。呆在农科院的图书馆里,他看了一大堆外文资料和学报。才知道,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

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平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2001年,《湘声报》记者到海南荔枝沟基地去采访,还听见他把雷洁琼的话拿出来念,“百岁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然后又嘿嘿一笑说,“我71,是小弟弟。”

试验田和住地隔一段公路,原来都是骑自行车下田,那天,刚好新买的咖啡色小摩托车送到,他立马发动新摩托,然后笑嘻嘻地一溜烟走了。

晚上6点半回来,吃晚饭,爱吃花生米,7点半散步,8点和大家打麻将,输了钻桌子。后来,他腰杆扭伤了,就不打麻将了,改打气排球。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隆平高科”用他的名字上市的事情,他起初也不答应。“杂交水稻和股票完全是两码子事,我不懂,再说,袁隆平今天涨两分,明天跌两分,像啥子话哦?”后来是想到研究中心每年可以得到一笔固定的科研经费,才松了口。后来一忙,又把隆平高科的董事也辞了,只挂了名誉董事长。

即便现在,他这个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法定代表人仍旧只分管科研,行政事务一概不理。

“他就是一门心思要搞科研。”1995年,出去制种卖的罗孝和被袁隆平喊回来,培育出了一个稳定的两系法杂交稻品种,比1973年的三系法杂交稻产量高出近10%。

紧接着,第二年,袁隆平又逢人就说,现在开始搞超级稻。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

第7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1973年9月22日吴健雄首次踏上了暌离37年的故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她首先要看的就是母校。当时正处在“”后期,宣传统一口径称“吴教授是请来的客人”,要“不卑不亢”地接待,并规定了几个“不准”。尽管如此,吴健雄、袁家骝夫妇俩还是感受到家乡政府和人民给予他们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当他们来到原浏河中学时,从校门口至澛漕桥,街道两旁早已人头攒动,挤满了父老乡亲,人们都想亲眼一睹这两位令世人敬仰的科学家的风采。两位教授从小汽车出来,面带微笑,走进中学校门。县、镇领导和校长陪伴着他们巡视了整个校园。两人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吴健雄父亲吴仲裔先生所开辟的环境幽美的艺芳园,内有婆娑的紫薇树。吴健雄兴致很浓地向袁家骝介绍儿时读书之暇常憩息嬉游于此,父亲给她取小名“薇薇”的缘由。这时的吴健雄谈笑风生,好像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这次回乡,吴健雄终于在37年之后,又一次尝到家乡的毛豆、嫩玉米、煮芋艿等美味。

吴健雄第二次回乡是在1984年金秋10月。这次是为了出席明德楼落成典礼,为明德学校题词揭牌。她题写的楷书“明德学校前途无量”,成为激励师生前进的强大动力。吴教授给我的印象是位面容慈祥、气质高雅、平易近人、谈吐谦和、稳重朴实的人。虽已年过古稀,风采依然不减当年。

吴健雄第三次回乡是在1988年10月,时届耄耋之年的吴健雄再次回乡出席“纪念吴仲裔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吴健雄面对纪念大会隆重热烈的场面,十分激动地说:“今天能在这样漂亮的室内体育馆,纪念父亲吴仲裔诞辰一百周年,我很高兴。感谢太仓县政府为我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举行隆重纪念,感谢江苏省、苏州市领导和亲朋好友一起来纪念父亲。”她还说:“父亲重视教育,创办了明德学校,不是父亲的教育、关心和支持,也就不会有我今天。”

纪念大会结束后,吴健雄夫妇俩来到明德楼,在神形兼备的吴老先生塑像前敬献花篮,鞠躬致意,寄托哀思。在陈列室里,吴健雄仿佛回到了她那豆蔻年华的时代,如数家珍地向袁家骝介绍家庭生活照片中的人物,愉快地向省、市、县领导讲述当年获得各项殊荣的经过。大家为吴健雄那种不畏艰难、执着追求、勤奋好学、埋头实干的品格所折服。

这次回校,她所做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用自己一生的积蓄设立“纽约吴仲裔奖学金”,用以奖励明德学校的优秀师生,以及培训教师、添置教学设备等。

吴健雄第四次回乡是在1992年5月,由吴健雄出资建造的用于接待外来专家学者讲学的“紫薇阁”,在明德中学的校园里落成了。吴健雄决定回乡参加落成典礼,在落成典礼上她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一年又适逢吴、袁两人80华诞、结为伉俪50周年的金婚纪念,真是三喜临门。他们非常高兴,就在这幢富有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紫薇阁内,各处走走看看,吴健雄动情地对人说:“这回真是到家了。”

这次他们留宿在校内整整四个昼夜,这是他们在校时间最长的一次,于是就利用这难得的四天时间,与明德师生充分接触交流,座谈讨论。座谈会开了一个又一个,吴健雄累得脚都肿了,但依然坚持到底。

为改善教师居住条件,稳定教师队伍,吴健雄决定捐资60万元人民币建造教师住宅24套。我有幸分得一套二室一厅居室,面积近80平米,圆了我盼望许久的住房梦。

1995年,吴健雄以43万元人民币,向台湾宏基电脑公司购买了29台486电脑和1台586电脑赠送给学校,使明德学校有条件开设微机课程。同年秋,为出席明德计算机中心捐赠仪式,吴、袁夫妇本打算共同来母校,但是吴健雄却病倒了。原来半年前她小中风住院,在医院里还惦念着家乡的教育,稍好一点出院回家,第一句话就问明德计算机的事怎么样了。本来飞机票也买好了,老夫妻俩双飞回国,哪知临行前吴健雄跌了一跤,再次住院,袁家骝只能孤身前来。谁能想到,这次不能成行,竟是吴健雄与母校、与祖国人民的永别。

病中的吴健雄还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考虑到明德中学的实验室还很简陋狭小,她嘱咐侄子吴颐来明德考察。1997年2月14日于电话中提议出资200万元人民币建造一座现代化实验大楼。同年2月17日凌晨2时,吴健雄因脑溢血不幸去世,享年85岁。2月14日的美国长途,竟成了吴健雄的临终嘱托。

十多年来,吴健雄累计为明德捐资捐物共达500多万元人民币,用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她对家乡的教育如此慷慨,而对于自身的生活却相当俭朴。她的侄媳乔国瑜曾告诉我们,她与袁家骝的睡衣穿旧了还不肯丢掉,叫人拼接一下再穿。

1998年5月31日,在明德中学校园内隆重举行吴健雄教授骨灰安葬仪式。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原复旦大学校长、著名学者谢希德教授以及省、市、太仓、浏河各级领导出席了安葬仪式。

吴健雄的儿子袁纬承手捧骨灰盒缓缓地走向墓园,袁家骝深情送别与自己风雨同舟五十多年的爱妻。我们都被这人世间的真情与大爱所感动,眼眶湿润了。数年以后的清明节,袁家骝也安息于墓园之中,与爱妻永远相伴。当时,我写了一首小诗曰:“比翼双飞六十庚,科研事业献终生。相濡以沫同甘苦,安息家园伉俪情。”

第8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你们好!

每当我们仰望五星红旗,爱国之情就在我们心中激荡。总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祖国我为你自豪。

近百年来中国有多少杰出的英雄儿女,他们为了新中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哪一个不是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周总理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总理,是因为他一直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放在第一位。周总理他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国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证实了他是一个人民的好总理。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随着“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发射,中国终于实现了几百年来飞天的梦想,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科技强国。

祖国有广阔的疆土,有辉煌的历史,有漫山遍野的宝藏,有山川五岳秀丽的风光。思想的野马在奔驰,我用我的心描绘着祖国妈妈,她飘散的长发是千百条悠然流贯的河川,她硬朗而峭拔的脊梁是连绵不断的山峰,而她明亮的眼睛则是洞庭的水,西湖的坡吧!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数达到了52枚,奖牌总数超过了100枚,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奖牌数量超过100枚。奥运会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的强大,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雄狮正在努力面对世界。澳门和香港的回归,中国几百年来的的屈辱,终于洗刷干净了。

同学们,好好学习,让我们谱写未来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谢谢大家!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六(6)班 倪文君

第9篇:袁隆平的父亲范文

   袁隆平感人事迹个人心得感悟

   人人都有梦想,可是,梦想是什么呢?其实,梦想就是或近或远的现实,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与付出,并且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才能实现梦想。而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

   邓亚萍从小酷爱打乒乓球,进入了省队打球,可就是因为身材矮小,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可她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挫折,而忘记了自己出发时的梦想,她化悲痛为动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她的梦想闪出耀眼的光芒,她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她的成功,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在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不仅实现了她的梦想,还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

   袁隆平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放弃了参军的机会,偶然发现了特殊的稻株。从此,他不断研究水稻,经过他的刻苦努力与不懈地研究,他终于研制出了杂交水稻,他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为增加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会议上,一致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个研究出的,可他也告诉世界,中国人强大了。袁隆平的梦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饥饿问题,还圆了中国人民能够立足世界的愿望。

   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为了让祖国更强大,在美国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作贡献。回到祖国后,他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刻苦奋斗,在中国航天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让中国在世界上昂起了头颅,让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他的功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是他圆了中国人的梦想,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些,无疑都证明了只有拥有梦想,再加上努力的汗水,才能够走向成功。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而我的梦想和他们一样,有朝一日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我的梦想,我的中国梦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

   我相信有梦就会有期望,有期望就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努力地走下去,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袁隆平感人事迹个人心得感悟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贡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作为奋战在环保事业战线上的一名知识分子,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环保事业的普通设计者,我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所从事的事业却也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的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更净化了我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公司领导的各项安排布置,执行上级的政策和规定,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积极推进环保设计师的业务学习,学习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使环保技术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质量,同时更好地参与政治学习及文体活动,关心同事们的生活,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互相帮助。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袁隆平感人事迹个人心得感悟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