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静脉穿刺术范文

静脉穿刺术精选(九篇)

静脉穿刺术

第1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 穿刺术 中心静脉置管术 穿刺点 导管法

seldinger穿刺法1953年由seldinger首先采用经皮穿刺法进行血管插管的技术,该技术取代了以往直接穿刺血管或切开暴露血管进行插管造影。此穿刺插管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很快得以广泛应用。 seldinger穿刺法操作的基本步骤是:以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后退针,退至有血液从穿刺针尾端喷出(静脉血是缓慢溢出)时,即插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再沿导丝插入导管,并将导管插至靶血管,进行造影或介入治疗。

改良seldinger穿刺法:1974年,drisoll对seldinger穿刺法进行了改良,他以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针尖穿透血管前壁,进入血管腔,有血液从针尾喷出时,即停止进针,不再穿透血管后壁,然后插入导丝、导管。改良穿刺法因不穿破血管后壁,发生血肿等并发症的机会就更少,该方法已成为目前主要的血管穿刺法。

一、中心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穿刺适应证:①需快速输血及补液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可随时调节输入量和速度;②监测压力;③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患者的抢救;④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⑤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⑥中心静脉压用于判断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有效循环血容量。

穿刺置管途径: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动脉穿刺多选股动脉和桡动脉。

1.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1)锁骨上路:患者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

(2)锁骨下路;患者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1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从锁骨中点下lcm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进针时紧靠锁骨下缘可减少气胸的发生机会。在进针的过程中同时回抽,当回抽到暗红色血液时停止进针,并反复回抽测试其是否通畅,确定在静脉腔内后即可进一步置管。

2.颈内静脉 起源于颅底,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沿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再下行与对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侧无胸导管而且右颈内静脉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段基本为一直线,右侧胸膜顶较左侧为低,故临床上常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三个部位进针。

(1)前路:患者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操作者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0.5cm处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0°,针尖指向同侧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2)中路: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

(3)后路: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

3.股静脉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0 cm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成一直线,触摸股动脉搏动,以股动脉内侧0.5cm与腹股沟皮折线交点为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针尖斜面向上,针体与皮肤成30°-45°。

静脉穿刺血管选择:股静脉位于股动脉的内侧,由于有可触及搏动的股动脉作为标志,且如果误穿股动脉亦易于压迫止血,相对较容易穿刺,紧急时刻、学习阶段及某些情况下多选用此血管,缺点是穿刺侧下肢需制动,且离会较近,容易污染。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较容易管理,穿刺难度略高。

二、股动脉穿刺

股动脉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2-3cm,可避免形成腹膜内血肿,术后拔鞘也好压迫包扎。穿刺常常只用穿刺针,而不需连接注射器,穿刺动脉成功后血液从针尾喷出,再依次送入导丝及导管或鞘。

三、心包穿刺

首先,在超声心动图下定位,通常积液厚度>10mm穿刺较为安全,可取剑突下或心前区穿刺。剑突下穿刺不易误伤冠状动脉,但路径较长,有时普通穿刺长度不够;心前区穿刺路径短,易操作,但易损伤肺及冠状动脉。参照超声心动图所测皮厚进针,穿刺成功后送入j型导丝,多数情况下不需切皮肤,直接用扩张管扩张皮肤至壁层心包,将中心静脉导管或专用的引流导管沿导丝送入心包腔,缝合或胶贴固定,导管放置深度通常在15cm左右,抽液不顺时可变换或稍拉出。导管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留置。

参 考 文 献

[1]michael rosen主编.何孔源译.中心静脉插管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33-138.

[2]黄忠.改良低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98 例应用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 23(1):43.

第2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静脉穿刺 操作技术

笔者曾目睹过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护士给一位就诊的八个月大的小孩做静脉穿刺:先在头额部位静脉穿刺,失败;再在手部静脉穿刺,再失败;最后在脚部静脉穿刺,还是失败。小孩的父母轮番抱着配合,不住地流着眼泪,不停地心疼地轻轻说着:“轻一点!轻一点!”护士也着急,极不耐烦的说:“这么心疼小孩,就别让小孩生病嘛。”这时护士长刚巧走了过来,只轻轻一下,传穿刺成功。这一幕,震撼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提笔写作此文,也还记忆犹新。这临床运用最普通、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静脉穿刺不能忽视啊。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为了提高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证输液质量,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静脉穿刺做了多年的研究。静脉穿刺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选准血管、有效穿刺、固定针头和正确拔针,这四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基础,也是成功实施静脉穿刺的一个有力保障。

一、 选准血管

选择并找准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环节中,常规方法是穿刺前握拳,但相对而言,目前研究出来的背隆掌空杯状手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护士同仁们可以广泛采用。此方法的操作十分简易:术者左手握住病人穿刺手的手指,使病人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如此,不仅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得以克服,而且还能使病人的血管充盈、显露、固定,有利于成功穿刺。

在选择和找准血管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客观因素阻碍穿刺的顺利进行,病人的血管条件差,就是最常见的阻碍因素之一,面对因疾病因素影响(如化疗病人、水肿病人、失血性休克病人等)以及个体血管差异(如老年病人、消瘦病人、肥胖病人、小儿等)引起血管条件差的病人,可利用硝酸甘油的渗透作用,将手背均匀涂擦1%的硝酸甘油后,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约3分钟,使小静脉有效扩张,增加血管的直径和充盈度,帮助实施静脉穿刺。

二、 有效穿刺

选准血管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穿刺了。我们知道,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穿刺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减轻病人的疼痛感甚至实现无痛穿刺是护士同仁们需要努力的。穿刺时,我们要弄清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的大小,掌握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的特点,实践研究表明,对于穿刺的静脉,手背上从桡侧至尺侧的三组静脉中,穿刺时的疼痛感靠依次减轻,对于穿刺的角度,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

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

针对不同的病人,穿刺时要因人而异。对慢性病患者,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选择较细的斜面针头,用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以25°~30°角缓慢进入皮肤后,再以15°~20°角进入血管,切勿回血过多;对水肿的患者,在静脉穿刺操作时,可根据静脉的分布和走行,用手指向血管四周用力推压肿胀组织,使血管尽量暴露,然后立即以较深的角度进行穿刺;对持续高热脱水的患者,穿刺此类患者时,可稍热敷后,扎紧止血带,轻轻拍打穿刺部位;对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操作时针头顺向血管走行方向缓慢平行滑入,同时注意抽回血;对高热、惊厥、谵妄、躁动、抽搐不合作的患者,行静脉穿刺时必须由家属固定患者的肢体,选择较充盈的血管,忌选择在关节处,快速穿刺后固定好穿刺部位,同时用夹板固定。

三、 固定针头

静脉穿刺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会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及胶布的长、宽度不合理等。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其胶布的长宽分别为7.0cm~9.0cm、0.8cm~1.0cm为宜,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间距0.8cm~1.2cm,对于消瘦病人效果更佳。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四、 正确拔针

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会造成皮下淤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两至五分钟,一般不致皮下淤血。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

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简称上下法)明显优于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第3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 静脉 静脉穿剌 无痛技术

按照《基础护理学》“静脉穿刺法的要求是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20°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临床观察,患者疼痛明显。本人结合临床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些减轻穿刺痛的经验。

减轻穿刺痛的经验

心理干预:①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分散其注意力。在穿刺的同时,与患者亲切交谈,做好解释,稳定患者情绪,分散其注意力,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这样穿刺时疼痛就自然而然减轻了。②操作者自身情绪的调整,护士的情绪不仅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影响自身操作水平的发挥。护士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焦不躁。操作者要有娴熟的技术,良好的心态,和蔼的态度,穿刺时精神集中,尽量排除外界干扰,力求一针见血,这样就消除了患者的恐惧,进而从内心信任你。

输液器具的选择:输液器具的选择,具体就是针头的选择,因为表皮对刺激比较敏感,成正比关系。针头越小,穿刺时与表皮的接触面也越小,这样疼痛也越小,临床实践中选择5号半针头穿刺要比选择7号针头穿刺疼痛要轻微。

穿刺部位、穿刺方法和进针的角度:静脉穿刺一般遵循由小到大,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使用原则。在穿刺时,尽量选择手背静脉,因为手背上的神经分布相对稀疏,为“乏神经区”同时手背静脉穿刺更易于固定和便于患者活动。①临床上常规静脉穿刺进针方向,根据血液循环基本原理(动脉血离心流动,静脉血向心流动),常采用向心方向进针,除婴幼儿外,常选择肢端浅表静脉。一般病人选择在手背足背及大隐静脉走行处采用正常穿刺法,均可通过静脉途径完成治疗目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病人,如:长期输液病人、肢端肥胖及动脉硬化病人等在常选部位行静脉穿刺很难达到一针见血。经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手背部血管不好穿刺的病人腕部扎止血带后,其掌指关节附近甚至手指根部往往有几根较清晰静脉血管,通常是手背静脉的延续或侧支。所以护士作静脉穿刺时往往不选择此处表浅静脉作为穿刺目标,另行选择其他血管,有时要数针才能成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由于怕痛精神紧张,对穿刺产生恐惧心理。②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别紧卡针柄左右两侧进针比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持针柄上、下两面进针要方便,更易穿刺成功,同时更利于调整进针的角度,针头与皮肤呈45°左右的角快速从静脉的正上方进针,要比从侧面进针疼痛要小。因为从上方进针,可以避开伴行静脉的神经,减少对穿刺部位周围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同时,快速进针可以减少病人对疼痛刺激的时间而让病人减轻疼痛。快速进针以0.2秒左右的时间为宜,不应多于0.6秒。③进针的角度、方法:对于青壮年、皮肤较厚的病人,静脉穿刺时针尖与皮肤呈40°~45°,小孩、老人等皮肤较薄的病人,静脉穿刺时针尖与皮肤呈20°~30°,尽量在静脉上方穿刺,针尖穿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沿血管走行进针头的一半,这样减轻了针头在皮下组织穿行引起的疼痛,而且能减少拔针后的皮下淤血。另外,针头如果全部刺入血管内,不但刺激血管,病人稍活动时更容易刺破血管。对于血管较细、弯曲较多的静脉,这样穿刺更易成功。

止血带的结扎:止血带一般要扎在离穿刺点上6左右的部位,而对于手背靠近手指的静脉穿刺时,要把止血带扎在腕关节处离穿刺点4左右即可,在扎止血带前也可以逆行搓揉肢体,让血管充盈后再结扎,同时止血带结扎的松紧度要适合,对于老年人不要扎得太紧、太早,因为老人的血管脆性大,弹性小,扎得过紧过早,血管过于充盈,进针时也容易刺破血管。

皮肤和针头的固定:①正确的绷紧并固定皮肤,对无痛穿刺也至关重要,一般血管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固定血管,用食指反方向绷紧皮肤,嘱患者半握拳或放自然,可以使患者精神放松,避免血管痉挛进而在穿刺时疼痛减轻。②固定针头也很重要,针体与血管一定要平行,用一次性输液贴固定好针柄、针眼,针头塑料管打圈粘贴时输液管一头压在上面,并用稍长一点的纸绞布再固定于针柄的位置上,这样病人稍活动时针头不易滑出血管。同时指导病人活动的注意事项,活动的方法。

针头进入血管内的长度:临床发现,以0.6cm为适合,这样既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对血管壁,周围组织都是一种保护,可延长每条静脉的使用寿命。

减轻拔针时的疼痛:拔针时,贴住针眼的一条绞布不拿掉,左手轻轻贴住绞布,不压紧,右手反折针头塑料管快速拔出,并用力按压2~3分钟,也可抬高手臂2~3分钟,凝血功能不好的病人可延长至5~10分钟。这样拔针病人很少疼痛。

讨 论

临床上85%以上病人通过静脉穿刺用药治疗疾病,从细微处改进静脉穿刺的方法和技巧对治疗非常有利。将无痛技术用于静脉穿刺护理工作中,与传统静脉穿刺法相比,减轻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优化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体现了人文关怀,细致入微地对操作的每个环节进行思考改进,让病人确实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护理真善美的追求,使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激发了工作能动性,构建了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7.

2 张小群,范丽凤,贾爱琴.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3.

3 王焰.提高急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1):47.

4 李蔓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15(3):168-169.

第4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静脉穿刺;分级评分法;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61-01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穿刺是护士操作频率较高的一项技术,也是反映护士业务技术熟练程度的一项最直观的指标,尤其是在抢救患者时,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输注抢救药物,此时护士的一针穿刺成功与否,对抢救患者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科自2010年3月起,在考核护士的静脉输液时,把血管穿刺的难易程度纳入评分标准,以综合反映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被考核护士15名。工作1年的护士1名,2年的护士2名,3年的护士4名,4~5年的护士5名,10以上的护士3名。

表1 护士静脉穿刺考核的常规评分与分级评分的对比

1.2 方法

1.2.1 血管分析:一级血管直径:≥0.40cm;二级血管0.30~0.39cm;三级血管;0.25~0.29cm;四级血管0.20~0.24cm;五级血管:0.10~0.19cm。

1.2.2 根据血管级别确定难度系数:一级0.8,二级0.85,三级0.9,四级0.95,五级为1。

1.2.3 评分方法:由护士根据患者情况及自己的技术熟练程度选择血管(强调护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盲目选择血管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在整个静脉输注过程中,按操作规范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然后把所得分乘以难度系数即为分级评分后的分数。

1.2.4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分为常规评分与分级评分的对比对照(同一操作)。开始采用分级评分与3个月后再分级评发的成绩对照。

2结果

对15名不同年资的护士在开始采用分级评分时的分数与没按分级即常规评分的分数(同一操作)进行比较。结果分级评分所得的分数比常规评分的分数低(t5.8,P<0.001)。说明采用分级评分更能客观地反映护士静脉输液技术的熟练程度。而且此方法更能刺激护士钻研穿刺技巧。统计资料见表1、表2。

3 讨论

传统的操作考核评分没有考虑到护士所选择的静脉大小和穿刺的难易程度,只要按规程操作并穿刺成功,便可得到高分甚至满分。而在本组的试验中,常规评分得分高者,如果按穿刺的难度系数计算则不一定能得到高分。因为所选择血管的难度系数越低,分数也就越低,也就是说在进行静脉输液和静脉注射等操作时既要注意整上操作规程执行的同时,又要体现穿刺的技术技巧,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护士的技术水平。另外通过采用分级评分方法考核护士,能够极大地刺激护士刻苦钻研业务,提高穿刺水平。本级资料表明:采用分级评分方法考核护士,3个月后的分数明显地高于开始时的分数(t3.6,p<0.005),说明护士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后明显提高了穿刺技术。当然,在日常工作中强调护士进行静脉穿刺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循序渐进,不能盲目选择细的血管,如果穿刺不成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总之,我科根据血管粗细和难易程度的分级评分方法考核护士的静脉输液操作,提高了护士的穿刺技术水平,并确立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第5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重要的护理操作技能,也是关乎治疗及抢救效果的基本功。因此,在操作时力求“一针见血”,通常采取顺向(向心方向)静脉穿刺。但是有许多久病和老年患者,因长期或反复静脉穿刺,血管受到严重损害,或本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由于较粗直易于穿刺固定的表浅静脉显露不清,而显露的静脉段较短、弯曲,又靠近关节,采用传统的顺向穿刺,不易固定,给输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给患者造成痛苦,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为了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更好地利用静脉,对穿刺困难的患者采用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即离心方向穿刺,有效避免了因顺向静脉穿刺进针部位短,且进针后不易固定的缺点。一方面为患者增添了治疗手段,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另一方面为重症患者赢得了抢救治疗的宝贵时间,又避免了静脉切开的痛苦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逆向穿刺血管的选择

手背静脉网:手背静脉网是上肢浅静脉的一部分,位于皮下,与深静脉之间有存在丰富的吻合支,浅静脉起于手指,在手背部形成网状结构。因此,在手背静脉网处作逆向穿刺可以通过这种网状结构向右心回流。特别是掌指关节附近的短小静脉,这些静脉虽然弯曲、轻细,且靠近指掌关节,但是这些细小静脉表浅,柔软,不易滑动,是顺向静脉穿刺难以选择进针角度,难以固定好的部位,这些血管基本没有进行过静脉穿刺,因而穿刺成功率极高。

足背静脉:足背静脉是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之一,仅次于手背静脉。而靠近趾掌关节处的小静脉,虽然弹性好,也较为粗大,但因其较短,且靠近趾掌,常规穿刺不易进针。如果采用逆向静脉穿刺法,上述的不利因素即可改善,既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也增加了远端静脉的利用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足背静脉弓小血管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一般首选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颅骨缝隙间静脉逆行穿刺。

体形较瘦患者的胸或腹部:胸腹部静脉丰富,分支多,可长期选用;另外,胸腹部皮肤薄,进针疼痛不明显,并可在输液结束后短时间给予保留,便于治疗。

注意事项

水肿患者,如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以及有栓塞(血栓、癌栓等)的患肢,应避免逆向穿刺。这些水肿患者因为血容量扩张引起静脉压升高,栓塞等致患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静脉压升高可使毛细血管静脉端的静水压升高,从而造成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组织间液回吸收障碍,使滤出大于重吸收,导致组织间液扩张,如果行逆向静脉穿刺输液,轻者液体不滴,重者加重组织间液扩张,加重肢端水肿,给患者增加痛苦。

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如配伍有氯化钾针剂的液体,甘露醇等不宜选择逆向穿刺。因为逆向穿刺的静脉细小,输液途中的疼痛感较顺向穿刺输液途中的症状更重,个别患者要求拔针改为顺向穿刺输液,而且刺激性强的液体使这些静脉更容易硬化。

化疗药物,如异长春花碱、顺铂、毗喃阿霉素、米托蒽坤等禁止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因为这些药物静脉反应严重,会直接损害并影响肢体功能。

逆向静脉穿刺进针时较顺向静脉穿刺进针时更疼痛,例如手背的神经分布少,而手背远心端下1/2或1/3的神经分布相对较多,因而疼痛更明显,还有患者本身对逆向静脉穿刺的不大信任更加重了自身的疼痛感应。所以,操作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取得患者的同意。

第6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点;护理;敷贴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34-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已广泛应用到临床中,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尤为重要。在胸外科,开胸术后患者都要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以此了解患者的循环血容量和心功能,用以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易于固定,监测的中心静脉压准确、可靠,故本科以锁骨下入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较多。但静脉穿刺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1],据统计,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为2%~10%[2]。因此,对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而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护理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步。本科采用无菌干纱布 + 3M敷贴与75%酒精纱布 + 3M敷贴交替使用来保护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胸外科2010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成两组,试验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21~65岁,平均(50.2±3.4)岁;皮肤正常48例,水肿14例。对照组62例,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22~65岁,平均(50.4±3.1)岁;皮肤正常45例,水肿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锁骨下入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试验组穿刺点及周围皮肤采用无菌干纱布 + 3M敷贴与75%酒精纱布 + 3M敷贴交替保护,避免因频繁更换敷料而增加感染概率,无明显脱落渗出现象者2 d更换1次[3]。对照组穿刺点及周围皮肤采用无菌干纱布 + 3M敷贴保护,无明显脱落渗出现象者2 d更换1次。两组患者置管口周围皮肤均由专人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皮肤的水疱、发红、红肿及与深静脉导管相关的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82,P < 0.05),见表1。

3 讨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推广应用可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者因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患者因化学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局部静脉的强刺激性作用,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时能迅速纠正休克,为抢救危重患者赢得宝贵时间[4]。它具有易固定、易消毒、易护理、不易被污染、不影响患者颈部及四肢活动、相对安全等优点,但深静脉穿刺可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而导管相关性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5-6],因此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而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护理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步。对于此类患者,如果采用无菌干纱布 + 3M敷贴保护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由于纱布不防水,一旦渗湿后如未及时更换,会使细菌在穿刺部位和导管表面充分繁殖,逐渐由导管表面向体内迁移,增加感染的机会;而采用无菌干纱布 + 3M敷贴与75%酒精纱布 + 3M敷贴交替保护穿刺点及周围皮肤,酒精纱布中的酒精成分具有很大的渗透能力,它能穿过细菌表面的膜,顺利地进入到细菌体内,将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将细菌彻底杀死。因此无菌干纱布 + 3M敷贴与75%酒精纱布 + 3M敷贴交替保护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优于无菌干纱布+3M敷贴。

[参考文献]

[1] 韩蔚,何瑾玢,彭根英,等. 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4(9):781-783.

[2] 韩荷玉. 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室管理探讨[J]. 护理与康复,2008,7(6):,453-454.

[3] 陈晓燕,郑修霞. 门诊注射室病人需求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2,17(2):125-126.

[4] 钱火红,腾月芬,徐琴,等.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临床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283.

[5] Byers KE,Adnl KA,Anglim AM,et al. Case fatality rate for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SBI):a metor nalysis[J]. Infect Contyol Hosp Epidemiol,1995,16:23.

第7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急诊;临床应用

在急诊病患的抢救过程中,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将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3例进行了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3例进行了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男性67例,女性36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46±5.3岁,急诊病因: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失血38例,呼吸衰竭23例,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31例,急性中毒11例。

1.2材料深静脉穿刺置管器械,双腔导管,配套的穿刺置管器具。

1.3方法

1.3.1术前准备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常伴随着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进行手术前医生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并根据病情确定选择正确的,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

1.3.2治疗方法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为常规的静脉置管术,选择穿刺路径时既要考虑到病患的实际病情也要注意所选路线的皮肤有无损伤,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感染,一般来说选择的穿刺路径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和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患者仰卧,肩部垫高,头转向对侧,上肢紧贴于体侧。穿刺点在锁骨中内1/3点下1cm,进针角度与皮肤保持35度倾斜,针尖方向朝锁骨上凹处,根据患者的体型决定进针的深度,3cm加减,针尽可能的与胸壁平行,在其进入皮下组织后缓慢贴近锁骨下方潜行,注意不要进针过深导致穿破胸膜和肺部,在进针的同时回抽静脉注射器,见暗红色血液并且回抽顺畅,固定针体,推入J形导丝后拔出穿刺针,使用扩皮器扩张皮下组织,沿导丝置入导管,拔出导丝,缝合固定导管,连接输液器。

颈内静脉:患者仰卧,两臂紧贴身侧,低位进针,针与皮肤约呈35度,进针深度约3cm,如以上方法置入导管并进行固定。

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1cm处与皮肤成45度进针,深度3cm上下浮动1cm,如以上方法置入导管并进行固定。

2结果

3讨论

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选择合适的深静脉很重要,本院103例病患有51例选择了锁骨下静脉进行手术,锁骨下静脉一直是穿针置管路线的首选,这是因为锁骨下静脉定位比较容易,操作起来也很方便,导管固定简单,术后便于护理,被污染的机会较少,避开胸腔,不会损伤胸导管。对于技术不够熟练的初学者可以选择穿刺难度小的股静脉,这样相对安全,但是股静脉部位穿刺置管会影响患者的行动,而且容易引起导管外脱落,股沟容易受到污染,护理起来也不方便。

深静脉穿刺的路径和穿刺的具体方法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具体实施手术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下针的深度根据患者的体型做相应调整,过于瘦弱的病患可以避开锁骨下静脉穿刺,因为过于瘦弱的病患锁骨突出,这样锁骨下的静脉位置也会发生改变,穿刺时很难一次成功,穿刺成功后导管也不易固定。肺部、心功能不全的不要进行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避免对受损部位二次伤害。

护理配合得当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例病患出现的血肿,穿刺点红肿都可以通过严格操作流程、熟练操作技巧避免,因此术前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作相应的准备,熟练穿刺技巧,争取一次成功,严格无菌操作,进行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综上所述,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项效果明显的急救技术。

参考文献

[1]龙胜规,罗和生.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救治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J].内科,2007,2(1):81-82.

第8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摘要】 综合论述了手背浅静脉穿刺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 静脉穿刺 相关因素

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在抢救和治疗患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如何运用最佳的静脉穿刺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确保穿刺一次成功是广大护理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要综合对患者全面评估,把效果确切的新方法,应用于临床,可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服务质量。本文就影响手背浅静脉穿刺成功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周围静脉的评估[1]

1.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及营养状况等。

2.患者对输液的认识、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3.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及肢体活动度。

静脉穿刺方法的探讨

1.握拳穿刺法 是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穿刺成功后,松开止血带,松拳、放开调节器。缺点:对于老年人及体形消的瘦患者往往握拳后小静脉潜入掌骨之间,不易被穿刺。

2.非握拳穿刺法(握指穿刺法)。 ①给指握拳法 患者随意,肢体放松,选择手背部血管及常规输液药物,常规消毒,操作者轻轻将左手食指、中指放于患者掌心,无名指将患者除大拇指外的其余4指并拢向下呈生理弯曲状,根据穿刺点调节患者手的位置,穿刺成功后轻轻将放于患者掌心的食指、中指抽出,松

开止血带,松调节器,输液贴固定[2]。缺点: 对于手指粗胖、水肿等患者,操作

者不能将其4指一起并拢。② 握双指式静脉穿刺法。把患者手背血管从桡侧至尺侧分为A、B、C三部分为A部分静脉输液时护士手的拇指放在患者手背,食指放于相对A部分静脉的掌面,和其余三指共同握住病人的食指和中指。为B部分静脉输液时护士手的拇指放在患者手背,食指放在相对B部分静脉的掌面和其余三指共同握住患者的中指和无名指。为C部分静脉输液时,护士手的拇指放在患者手背,食指仍放在相对C部分静脉的掌面和其余三指共同握住患者的无名指和小指。操作时护士用食指通过患者掌心轻轻向穿刺静脉之处用力,配合在手背的拇指轻轻把皮肤稍绷紧,使被穿刺部位处于一个相对水平的位置[3]。缺点:患者掌指关节处的血管以及小儿不适宜。

3. 逆向静脉穿刺法。选择手背远端血管,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放松,呈半握拳状,消毒皮肤,扎好止血带,沿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段穿刺,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固定后输入液体[4]。

静脉穿刺的护理措施

1.患者的心理护理。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接受治疗的病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看着护士严肃的面孔和金属穿刺针常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针对患者的心理,护士一定要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一举一动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照顾、关心和爱护她们,使患者对陌生的地方不感到陌生,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输液时患者最关心的是今天我几瓶药、输注的是什么药以及这些药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些穿刺者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和穿刺前的解释,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2.穿刺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取决于护士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取决于护士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催化剂,消极的心理素质则可能导致穿刺的失败[5]。所以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进而减轻穿刺时病人疼痛时的感觉

3.传统的握拳静脉穿刺法。适宜血管粗直、弹性好的年轻人。

4 .给指握拳法。患者来就医,身体客观因素是必然存在的,也是护士必须面对的。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皮肤韧性增强,皮下脂肪减少,血管弹性差,变脆变硬,血管易滑动,难固定,对于此类患者以及体形消瘦患者往往在握拳后小静脉容易潜入掌骨之间,致充盈效果差,给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运用给指握拳法碰到此类患者,可直接用左手食指、中指向患者掌心向上稍用力,借助左手手指的力量将患者潜入掌骨之间的静脉突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2]。

5.握双指式静脉穿刺法。水肿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组织间积聚过多的液体,肥胖病人由于此类病人皮下脂肪丰满[6].对于这2类病人,可以采取握双指式静脉穿刺法。

6.逆向静脉穿刺法。手背、足背浅静脉丰富,吻合成网,不存在静脉瓣,且输液系统的压力远远高于周围静脉。该方法主要用于手背静脉不显露而掌指关节附近静脉显露好的患者进行静脉输逆行穿刺可以充分利用末梢血管,特别在向心穿刺血管损坏多而无法输液时,可以提供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真正遵循了由小到大、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血管使用原则[7]。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地利用手背远端静脉,采用逆向静脉穿刺,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也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针柄利于固定,可以弥补掌指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穿刺成功率和输注率提高。

7.掌握进针角度。采用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在血管上方皮肤处以25度~40度以轻快冲击式动作进针比常规静脉穿刺术进针时间短,无痛率高[8]。

8.无痛性拔针。正确的方法是:准备拔针时左手拿棉片轻轻放于需按压处,针头拔出后方可将棉片压紧。清理固定针头的胶布,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针柄,防止针头转到并同皮肤保持15-30度,然后将针头迅速拔出[9]。

9.护士观念的转变。改变输液仅仅就是扎一针的观念,必须丰富专科知识,应对患者的各种询问(比如,我用的药有什么副作用吗?我术后会留下后遗症吗?术后怎么锻炼?等等),不能就一句,问大夫或者不知道。如果护士对患者的咨询,解释的很到位,即使不能一针见血,患者从心底会原谅你,而不是说:换人扎。

综上所述,穿刺方法和措施很多,最终是为了尽量做到无痛、微痛,避免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更快捷、更准确、更安全。护士在操作中,根据患者穿刺的部位、静脉的条件及特点、个体的差异等等,应用以上不同穿刺方法及护理措施,并有机的结合应用,可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崔焱.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3

[2] 李元珠,马晓霞,王玲玲.给指握拳法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B):47.

[3] 李霞,沈月霞,l李芳枝等.握双指式静脉输液穿刺方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4C)38

[4] 焦卫红,孙谈珍,崔丽萍.手背远端静脉逆向穿刺的临床应用.护理杂志,2000 Jun;17(3)

[5] 杜蕾.护士心理素质对静脉穿刺的影响.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3(2)

[6] 钱立瑛,王建萍.提高疑难病人穿刺成功率的研究,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5,2(8)

[7] 孙芙蓉,朱军峰,胡伟峰.手部静脉穿刺的几个问题.临床军医杂志,2002,30(6):87.

第9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本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6例,男45例,女21例;年龄2~36个月,其中2~6个月12例,7~12个月24例,13~36个月30例;体重4~10kg,平均7.3±1.2kg;病种有室间隔缺损(VSD)48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PH)8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肺动脉瓣狭窄(PS)1例,法洛氏四联症(TOF)1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

颈内静脉置管方法:患儿入室开放外周静脉,监测ECG、SPO2。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待呼吸参数设定好、循环稳定,取仰卧位,头低足高30°左右。两肩部垫高,头部转向左侧。消毒后,左手定位于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处,右手持连接10ml注射器预先充入淡肝素水,浓度为Hep 2.5U/ml的穿刺针,向下、向后(与皮肤夹角30°左右)、向外(右侧方向)进针。进针1~2cm后或有突破静脉感时,双手持针与注射器,边退针边回抽,抽出暗红色血液时,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适量肝素水,若通畅、无阻力,右手固定注射器与穿刺针芯,左手送进套管,一般深度为穿刺针管全长,若有不畅应退管少许。退出针芯后接上预备好的“T”型连接管,回抽通畅、无压力、无搏动,确定为颈内静脉穿刺成功,排气并固定。

结 果

本组共66例,穿刺1~3次成功64例,失败1例,改经股静脉穿刺成功,误穿颈总动脉1例,穿刺成功率为97.0%。术后随访3~7天,未发现气(血)胸、静脉内感染、血栓形成等井发症。

讨 论

临床常用的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点为:①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颈总动脉外侧,进针方向对准同侧(前侧入路);②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1/3交界处,即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点上,进针方向对准胸骨上切迹(后侧入路);③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上,进针方向对准同侧(中间入路)[1]。婴幼儿颈内静脉较短(胸锁乳突肌中点至上腔静脉的距离小于5cm,成人10~15cm),直接穿刺时多选用中间入路。若因麻醉后胸锁乳突肌显露不清,也可以锁骨内侧端上缘的小切迹作为骨性标志,在切迹正上方1~1.5cm处进针。

穿刺置管要点:本组病例均选择右侧中间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摆好,确定穿刺点,严格消毒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针与皮肤成45°~60°夹角,对准右侧方向,向下、向后、向外进针。注意进针深度和角度,进针时直进直出,不左右乱探,避免撕裂血管壁[2]。一旦穿刺成功,在管芯退出之前,应将静脉内套管向管芯尖端推进,直至静脉内套管超过管芯尖端。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如果穿刺中误入动脉,应立即拔针,用纱布加压,压迫5分钟以上,否则会形成局部血肿。判断是否误入动脉可通过观察血液颜色,回抽时有无回弹以及有无血流搏动,必要时可通过血气分析来判断。穿刺过程中刺破胸膜,出现气(血)胸时,应放弃并严密观察病情,酌情处理。本组有1例误置管入颈动脉,于心脏复跳后准备输血时才被发现,由于血液己肝素化,当时未拔除,术毕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以后拔除,按压时间较长,末发生局部血肿。穿刺失败的1例系操作者穿刺技术不熟练所致,为免反复穿刺增加并发症而改经股静脉穿刺置管。其余各例均在穿刺1~3次后成功。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尚有血栓形成与感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