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二氧化碳年中总结精选(九篇)

二氧化碳年中总结

第1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工行业;二氧化碳;两阶段核算模型;减排潜力;

作者简介:顾佰和(1987-),男(满族),辽宁丹东市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

1引言

化工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国际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60亿吨,其中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为33亿吨,约占7.1%[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制品国之一。其中合成氨、电石、硫酸、氮肥和磷肥的产量均排名世界第一[2]。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化工行业工业产值增长迅速,其中几种主要化工制品例如:乙烯、电石、烧碱、硫酸、甲醇、硝酸等产品的产量在此期间增长了50%以上。2000-2010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8.86%[3],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左右。

我国化工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精细化率偏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化工行业精细化率已经达到60%~70%,而目前我国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不到40%。且我国化工行业工艺技术落后,高耗能基础原材料产品的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要高20%左右,因此我国化工行业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4]。那么我国化工行业到底有多大的减排潜力,如何预测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成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外学者围绕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评估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研究集中于钢铁行业[5-6]、电力行业[7-8]、交通行业[9-10]、水泥行业[11-12]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行业。而由于化工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工艺流程各不相同,目前对于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从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种产品和部分工艺流程。Zhou[13]等全面细致的核算了中国合成氨生产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未来的减排潜力,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减排的政策措施。Neelis[14]等学者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研究了西欧和新西兰化工行业的68种主要工艺流程理论上的节能潜力。IEA[15-16]在八国集团的工作框架下,评估了化学和石油工业中49个工艺流程应用最佳实践技术(BestPracticeTechnology)短期内所带来的能效改善潜力。Patel[17]针对化学中间体和塑料等有机化学品给出了累积能源需求和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核算流程和核算结果。

就关注的减排影响要素而言,主要涉及技术和成本两方面。技术层面上,Park[18]等通过调查五种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使用混合的SD-LEAP模型评估了韩国石油炼制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Zhu[19]从技术进步的视角采用情景分析方法从整个行业的层面研究了中国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并提出一系列促进化工行业碳减排的措施;卢春喜[20]重点概述了气-固环流技术在石油炼制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王文堂[21]分析了目前化工企业节能技术进步所遇到的障碍,并对促进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技术提出建议。成本方面,Ren[22]等对蒸汽裂解制烯烃和甲烷制烯烃两种方式的节能和碳减排成本进行了对比;戴文智等[23]将环境成本作为石油化工企业蒸汽动力系统运行总成本的一部分,构建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模型,优化了多周期运行的石油化工企业蒸汽动力系统;高重密等[24]从综合效益角度出发提出了化工行业实施碳减排的相关建议以及化工园区实施碳减排的管理模式;何伟等[25]设计了节能绩效-减排绩效关系图及节能绩效、减排绩效与经济效益协调关系三角图。

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归纳,不难发现情景分析已成为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主流分析框架。已有的国内外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采用情景分析方法[5-12,13,18,19]。情景分析方法是在对经济、产业或技术的重大演变提出各种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详细地、严密地推理和描述来构想未来各种可能的方案[26]。相比弹性系数法、趋势外推法、灰色预测法等传统的定量预测方法,情景分析法以多种假定情景为基础,强调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情景分析法在进行预测时,不仅可根据预测对象的内在产生机理从定量方法上进行推理与归纳,还可对各不确定因素(自变量)的几种典型的可能情况采取人为决策,从而更为合理地模拟现实。因此,情景分析法更加适用于影响因素众多、未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问题的分析。此外,情景分析法与传统预测法还有一点显著不同。传统预测法试图勾绘被预测对象未来的最可能发生状况,以及这种可能程度的大小。而情景分析法采取的是一种多路径式的预测方式,研究各种假设条件下的被预测对象未来可能出现何种情况。在情景分析中,各种假设条件不一定会自然出现,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帮助人们了解若要被研究对象出现某种结果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及需要何种外部环境。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更多侧重于化工行业产品层面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研究,而鲜有从行业整体层面的研究;从研究要素上来说,一般只考虑单一要素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鲜有综合考虑化工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政策变动等多因素的研究。鉴于此,本文结合化工行业的产品结构特点构建了一套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综合分析模型:首先结合化工行业产品种类繁多的特点,分别从行业和产品视角构建了一种两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化工行业的发展规模、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立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情景分析方法,探索不同情景下化工行业的减排潜力和路径。最后运用该方法以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重庆市的化工行业为例进行应用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化工行业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2模型与分析方法

2.1核算边界

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另外一部分是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产生的排放。其中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又分为化石燃料产生的直接排放以及电力、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为了体现化工行业对区域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本文将电力和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也计算在内。此外,一些化工产品在生产活动中是吸碳的,例如尿素的生产,这部分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需要在计算中扣除。

2.2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两阶段核算模型

为了能够得到化工行业全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探索其二氧化碳减排潜力,本文针对化工行业特点构建了一种两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见表1。

2.2.1基于全行业视角的核算方法

行业视角核算方法主要针对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和现状。本文所研究的化工行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化工行业是终端能源消费部门,通过能源平衡表,可以得到化工行业分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耗量,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二,化工行业由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部分产品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这部分排放量为:

此外,一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

因此,基于行业视角核算的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

表1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下载原表

表1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

2.2.2基于产品视角的核算方法

化工行业产品种类虽多,但能耗相对集中在少数几种高耗能产品上,2007年,合成氨、乙烯、烧碱、纯碱、电石、甲醇这6种高耗能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占中国化工行业的54%[19]。现有的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大部分集中在几种主要的高耗能产品上,因此从产品层面探讨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一种基于产品视角的核算方法来预测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首先将化工行业由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分为高耗能产品和其他产品两部分。某种高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其中EMi为第i种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见式(6):

由于除主要耗能产品外的其他产品种类多,单个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不大,能源利用效率数据难以获得,所以难以从单位产品能耗的角度对这部分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核算,本文将这部分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入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他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排放以及产品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同基于行业视角的核算方法。

因此,基于产品视角核算的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

2.3减排潜力情景分析模型

2.3.1减排潜力的定义

潜力就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尚未显露出来的能力和力量。而减排潜力即存在于某一温室气体排放主体内尚未发掘的减排能力。为了能够量化表达,本文将减排潜力进一步定义为某一温室气体排放主体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减排量。

本文所关注的是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这里为化工行业设置多种不同的发展情景。不同情景下的行业内部结构、技术水平、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政策各不相同,相应的会得到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径。其中一种情景称之为BAU(BusinessAsUsual)情景,也叫照常发展情景,该情景下化工行业现有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趋势与当前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沿用既有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不特别采取针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其他情景中化工行业分别针对气候变化做不同程度的努力。所谓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针对关注的指标不同,有两类不同的含义。一是绝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即目标年份中其他各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BAU情景的减少量;二是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即目标年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基准年份降低的百分比。

通过同一年份各情景与BAU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情景不同年份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纵向比较,便可分别得到化工行业的绝对和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

2.3.2情景分析模型

根据减排潜力的定义,y年份化工行业的绝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为:

其中CEyBAU为y年份化工行业BAU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Ely为y年份化工行业情景l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设置的指标,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

,其中V为化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由此可以得到,y年份化工行业的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为:

其中,为基准年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CEIly为y年份化工行业在情景l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3案例分析

3.1对象描述

本文应用上述模型方法以重庆市化工行业为例展开分析。化工行业是重庆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重庆市化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02亿元,占重庆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重庆市缺煤少油,但天然气资源丰富,重庆市是国内门类最齐全、产品最多,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但重庆市化工行业部分产品的工艺技术路线落后,产品结构有待调整优化。2009年重庆市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仅约20%,低于全国的30%-40%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的水平。

根据重庆市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选取了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石油加工、乙烯和钛白粉这七种产品作为重庆市化工行业的主要耗能产品。其中,2005年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和钛白粉这五种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排放的46.5%,而石油加工、乙烯将是重庆市化工行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本文利用前文所述的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分析模型,分析了重庆市化工行业分别到2015年和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情况,并通过不同情景间的比较得到其减排潜力。

3.2情景设置

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内部结构,高耗能产品的产量,技术结构的调整,产品的技术进步率等。本文根据以上这些因素为重庆市化工行业设计了三个发展情景。

在这三种情景中,重庆化工行业未来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保持一致。2005—2011年重庆市化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5%,未来重庆化工行业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重庆市化工行业三年振兴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由此本文设定2011-2015年重庆市化学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3.0%,2015-2020年年均增长率降低到20.0%。与此不同的是,为了支持这种经济的发展需求,三种情景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能源消费增长和利用模式,具体描述如下。

表2情景定性描述表下载原表

表2情景定性描述表

3.3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现状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12),化工行业未来总产值数据来自《重庆市化工行业三年振兴规划》;行业内部结构现状数据来自《重庆市化工行业统计公报》(2005-2010);化工行业分能源品种能源消耗量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2);各主要耗能产品产量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12);各主要高耗能产品综合能耗参照《中国化学工业年鉴》、《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和颁布)和《能效及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指导手册(2008)》,各主要高耗能产品未来所采用的工艺比例和能源消耗参考《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的设置,不同的情景将设置不同的技术参数;各种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以及各主要耗能产品工业过程与产品使用的排放因子均来自《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参考中国国家发改委每年公布的“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的公告”,蒸汽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通过重庆市的能源平衡表间接计算得到,单位尿素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用尿素的碳含量(12/60)乘以二氧化碳与碳的转换因子(44/12)得到。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价参照中国化工产品网的报价。

3.4结果分析

3.4.1绝对减排潜力

(1)行业总体排放情况

通过模拟计算,重庆市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下图1所示。

图1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图1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载原图

随着石油化工的引进,未来重庆化工行业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三个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由于所采取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进措施不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幅度有所不同。

BAU情景中,由于精细化工比例不高,到2020年只为45%,技术进步率有限,二氧化碳排放上升幅度最大。2015年和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005年的7.5和13.3倍。

节能情景中,化工行业的精细化工比例相比BAU情景有所提高,到2020年达到50%,工艺设备的技术进步也更显著。2015和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BAU情景分别低492万吨和1338万吨。

低碳情景中,化工行业的精细化比例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达到55%左右,主要耗能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和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BAU情景分别低985万吨和2644万吨。

(2)主要耗能产品排放情况

2005年,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和钛白粉这五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46.5%。未来由于化工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高能耗产品产出占化工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加上化工行业工艺技术的改善,尤其对主要耗能产品进行的技术改造,使得主要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重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见下图2:

图2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比重

图2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比重下载原图

BAU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为29.7%,到2020年降低到18.4%。

节能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降至26.2%,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16.7%。

低碳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为22.0%,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15.2%。

虽然未来各情景主要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在化工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未来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主要耗能产品的节能减排仍将是化工行业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方面。

3.4.2相对减排潜力

(1)行业总体相对减排潜力

重庆市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下图3所示。

图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图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载原图

与排放总量显著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原因在于重庆化工行业在未来十年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2020年重庆化工行业的增加值相比2005年将增加30倍。而由于对高耗能产品规模的控制,精细化工比例的大幅提高,化工行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同时由于化工行业的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得三个情景中,2020年重庆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比2005年分别只增加了13.3、11.6和9.9倍。从而导致三个情景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幅度见下表3。

表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百分比下载原表

表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百分比

(2)主要耗能产品相对减排潜力

随着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未来重庆市化工行业各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不断降低,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合成氨为例进行分析。

重庆市合成氨均以天然气为原料,2005年重庆市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仅为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吨。若扣除末端尿素固碳量,则2005年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未来由于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使得重庆市未来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显著降低,见下图4和图5。

图4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

图4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载原图

图5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去除尿素固碳)

图5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去除尿素固碳)下载原图

BAU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5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6.7%,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2.2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8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只占化工行业总排放量的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8吨。

节能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6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5.3%,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2.0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9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2.9%,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6吨。若扣除末端尿素固碳量,2015年和2020年重庆市合成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可减少117.3万吨和146.7万吨,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到1.1吨和0.7吨。

低碳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7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1.8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将达到10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仅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2.3%,吨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5吨。

4结语

第2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森林;碳汇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1.森林的碳汇功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18~59厘米,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带来诸多重大不利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向大气中过量地排放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结果。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打破了地球在宇宙当中的吸热和散热的平衡状态,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其做法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排)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增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通过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使用清洁能源来实现。而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森林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体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由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政府把林业纳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要求全力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研究显示: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储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在生长季节,l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 立方米木材,就能从空气中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由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的达到24%~36%, 足以说明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意义。

2.森林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

我国通过发展和保护森林,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80年-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控制毁林,净吸收和减少碳排放累计达51.1亿吨。仅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以上。据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高达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发展碳汇林业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黑龙江的优势所在。

全省现有森林面积1923.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5.7亿立方米。从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上看,均居全国首位,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了巨大的碳库。按照全省森林蓄积量15.7亿立方米计算,黑龙江省森林现有碳库储量为(储存二氧化碳)27.34亿吨。随着天保二期和退耕还林的深入实施,碳储量及碳汇效益会更加显著。不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通量具有显著的差异。随纬度的增高,森林二氧化碳碳汇的功能减弱,甚至成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森林的二氧化碳通量特征存在日变化、季变化、年变化与不同发育阶段变化。我国科学家利用野外实测资料,结合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推算了我国50年来森林碳库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了中国森林植被的二氧化碳源/汇功能。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进行分析后指出,我国森林正起着碳汇的作用,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8.11PgC,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碳贮量为3.26~3.73PgC,占全球的0.6%~0.7%。

3.碳储量及其碳汇功能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国内外在陆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有代表性的文献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3.1研究的规模和尺度问题

一是全球尺度和国家尺度,二是局部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而对于中尺度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汇功能的研究却较少。森林退化、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关系研究等方面,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2研究方法和手段问题

森林生物量的测定以经典的手工方法为主,整体上不重视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区域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监测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3.3数据等信息的标准化问题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在生物量和碳库的估测中所使用的数据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各种估计模型及其使用的参数并不一致,无统一标准。

3.4“碳汇”贸易问题

在国际范围内,发达国家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造林资金或技术等可将其排放数额通过贸易形式减轻或转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碳库,其碳贮量约为1146PgC(PgC指1米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质量,1pg=109)t,占全球陆地总碳贮量的46%。1995年~2050年全球森林植被保存和吸收碳的潜力可达60~87PgC,可能吸收同期石化燃料排放碳的11%~15%,森林系统的碳收支状况对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循环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森林面积虽仅有世界森林的3%,人工林面积却居世界第一。目前人工林贡献了中国森林总生物量的20%和碳固定量的80%。随着中国林业战略目标的实施和重点工程的推进,中国人工林面积将进一步扩大,这就意味着,继续增加的中国森林碳汇会对中国未来的二氧化碳减排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巨大的贡献,森林的碳汇功能进一步增强。

第3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匡算分析

文■佟 庆 周 剑 张文婷

国务院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这个目标简称为碳强度控制目标。因此,对源自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是研究北京市碳强度控制目标实现情况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北京市能源活动分类及二氧化碳排放机理

为了进行二氧化碳排放匡算分析,本研究依据统计机构所公布的能源平衡表和二氧化碳排放机理,对北京市的能源活动进行了以下分类:

加工转换:包括发电、供热、炼油、煤炭洗选等活动,将投入的能源转换为电力、热力、石油制品、洗精煤等新的能源品种。在北京市的能源加工转换环节,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是发电和供热,排放机理为燃烧排放,化石燃料中的碳元素在高温燃烧过程中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气中。而在发电、供热之外的能源加工转换活动中,要么是发生大分子结构碳链的断裂,例如炼油,生产出的石油制品大部分仍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极少发生碳元素被氧化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要么则仅仅是以去除能源中的杂质为目的,例如煤炭洗选,也基本不涉及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因此,本研究进行了简化处理,不考虑发电、供热之外的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终端能源作为燃料用途:煤炭、石油制品、天然气等作为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燃料,排放机理为燃烧排放。

终端能源作为生产原材料用途:在某些工业生产活动中,把能源作为原材料投入使用,例如北京市的一些混凝土生产企业采用石油制品沥青为原料,还有一些石油化工企业也采用石油制品生产油和防水涂料等。根据国际经验,与燃烧活动相比,终端能源作为生产原材料用途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微乎其微的;其中还有一些过程只是发生了产品体积或浓度方面的物理变化,根本不排放二氧化碳。因此,为了简化起见,本研究不考虑终端能源作为生产原材料用途的排放问题。

从北京市行政区域以外调入电力:北京市在电力消费方面的情况较为特殊,是一个电力的净调入地区,超过2/3的电力消费量由区域外调入。全市的电力主要依靠华北电网内其他省区的电厂来供应,意味着这部分电力消费隐含了在其他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此类二氧化碳排放在国际上被定义为电力消费所导致的间接排放。由于在能源统计方面,净调入的电量应计入实际消费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之中,本研究也将净调入电量所隐含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计入北京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之中,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比较公平地体现能源消费侧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匡算研究方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内部下发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简称《省级清单指南》),本研究在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简化的匡算方法,可以快速地对北京市能源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形势与趋势作出判断,计算公式如下:

EM = (EFi,j × ACi,j) (1)

式中,EM为北京市能源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标i代表能源活动的类型,包括发电、供热、终端能源消费、电力的净调入;下标j代表能源品种;EFij为区分能源活动类型和能源品种的排放因子;ACij为区分能源活动类型和能源品种的活动水平。

在公式(1)的应用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的获取。具体到排放因子而言,由于政府部门和统计机构尚未公布北京市的化石燃料排放因子数据,因此在目前的匡算研究中只能采用部级数据进行代替, 煤炭、 石油产品和气体能源的燃烧排放因子分别为2.64tCO2 / tce、 2.07tCO2 / tce和1.63tCO2 / tce;由于北京市调入的电力全部来自于华北电网, 因此调入电力隐含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可以引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每年公布的华北电网运行边际排放因子数据, 2010年为0.9914kgCO2 / kWh, 2011年为0.9803kgCO2 / kWh。

匡算所需的能源活动水平数据可以依靠《北京市统计年鉴》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北京市能源平衡表而获取,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能源平衡表分别给出了分品种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和原材料用途的消费量,两者之差才是终端能源消费侧的化石燃料燃烧活动水平;二是应从外省区调入电量的数据中扣除从北京市调出的电量,才是净调入电力的活动水平。

三、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北京市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现了较低的增长趋势。其中净调入电力隐含的间接排放量占全市能源活动排放总量的1/3以上, 虽然华北电网电源结构的优化导致了电网排放因子的下降,但由于全市用电量增长所导致的净调入电量的显著增加, 此部分间接排放量的年均增速为6.9%,大大高于全市排放总量的增速。在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直接排放方面, 这一年间已实现了绝对减排(即排放总量的降低)。

将北京市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除以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不变价,下同),得到2010年和2011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简称为GDP碳强度)分别为1.12和1.04吨二氧化碳,这一年间的降幅为6.8%。

四、主要结论

(一)采用匡算方法可以对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形势和趋势进行大体上的判断

目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和清华大学正在按照《省级清单指南》的要求,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但由于精细化核算的工作量很大,以及部分数据的保密性要求,近期内还不具备向全社会公布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的条件。与《省级清单指南》方法相比,本研究所提出的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匡算方法,虽然在计算结果的精确度方面略逊一筹,但优势在于全部活动水平数据均为公开的统计数据,可以简便快速地得到计算结果。在原始数据口径具有一致性的情况下(例如数据来源统一规定为各年度的《北京市统计年鉴》),可以对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形势和趋势进行大体上的判断。

(二)北京市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平缓,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低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了0.6个百分点。这一年间对于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贡献最大的是首钢的搬迁计划完成。这项搬迁工作自2005年开始启动,在2010年内,首钢在北京市仍剩余400万吨粗钢产能,至2010年底才完成了全部涉钢产能的搬迁。自2011年开始,北京市粗钢产量降为零。除首钢搬迁所导致的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规模大幅萎缩之外,北京市的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也有一定的缩减。对于这些高耗能行业规模的有效调控,使得北京市煤炭消费量一年间减少了400万吨标煤以上。与2010年相比,2011年北京市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仅增加了不到1%;其中由于煤炭消费量的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有所降低。

(三)北京市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具备一定的合理增长空间

根据北京市政府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文件,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鼓励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等的发展,这些受到鼓励的行业类型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部门,相关行业规模的合理增长会使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有所增加。随着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北京市的居民生活部门和交通部门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相应增加。因此,从总体趋势来看,北京市“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

第4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Abstract: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is a decisive scheme to reply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capture carbon dioxide: Post-combustion, Pre-combustion, and Oxy-fuel combustion. Geological storage, ocean storage and mineral carbonation are main styles.

前言

化石燃料占当今全球能源使用量的75-80%,人类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4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将我们对气候的影响降到最小,化石燃料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将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球温度上升1.4-5.8℃、季节更替改变和无法预知的事件,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灾难。因此,二氧化碳减排势在必行。同时,在找到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以前,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合理处置也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点。

1碳捕集和封存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

2二氧化碳捕集

二氧化碳捕集的目的是产生能运输到储存地点的二氧化碳高压浓缩液[1]。目前比较大的二氧化碳固定点源有:化石燃料的燃烧(电力、水泥生产、炼油厂、钢铁工业、化石工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等)和生物质(生物乙醇和生物能)等。

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四种:燃烧后捕集(Post-combustion)、燃烧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烧(Oxy-fuel combustion)以及工业分离(Industrial Separation)。工业分离从技术原理上,可以归入前三种。

在燃烧后捕集二氧化碳技术中,二氧化碳在化石燃料燃烧后通过化学或物理吸附法被分离出来。燃烧后捕集技术通常应用于常规发电站。此技术可从发电站的烟道气或者其它大的点源捕集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烟道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氮气,且二氧化碳含量低,捕集规模庞大,耗费大量的能源,发电站要求具有一定商业规模。

目前燃烧前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肥料、化学药品、气体燃料(H2、CH4)和动力生产。燃烧前捕集技术是化石燃料高压富氧气化生成CO和H2混合气体,再将混合气体通过水蒸气,CO再与蒸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得到更多的H2。在燃烧前从排除的气流中分离出相对较纯的二氧化碳和H2。分离出的H2可作为无碳燃料。

在富氧燃烧中,氧气代替空气与燃料燃烧,产生以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为主的烟道气。水蒸汽可通过冷却凝析出。该技术捕集的几乎纯净的二氧化碳可直接运输到储存场所并储存。

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氨吸收脱除二氧化碳,难点在于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的膜分离技术,包括模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富氧燃烧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

3二氧化碳运输

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必须运输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封存,为减小体积,需要将二氧化碳压缩至超临界状态,提高运输效率。管道运输是最经济有效的运输方式。2008年,美国约有5800千米的二氧化碳管道,这些管道大都用以将二氧化碳运输到油田,注入地下油层以提高石油采收率(Enhanced Oil Recovery,EOR)。

4二氧化碳封存

二氧化碳封存是指将从各种点源中捕集的二氧化碳,运输至埋存地,并注入地质结构中封存起来。二氧化碳封存方式众多,主要有地质封存、海洋封存和矿石碳化。

地质封存

地质封存一般是将超临界状态(气态及液态的混合体)的二氧化碳注入地质结构中,这些地质结构可以是石油和天然气储层、咸水层、无法开采的煤层等。IPCC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性质稳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封存。若地质封存点是经过谨慎选择、设计与管理的,注入其中的二氧化碳的99%都可封存1000年以上。

把二氧化碳注入油田或气田用以驱油或驱气可以提高采收率(CO2-EOR或CO2-EGR技术),使用EOR技术可提高30%~60%的石油产量。在CO2-EOR项目中,50-67%二氧化碳气体会随着原油采出并将其分离、压缩后循环注入油藏以降低成本;在CO2-EGR技术实施过程中还要考虑储层盖层完整性、二氧化碳纯度、注入时间、注入速率等因素。

将二氧化碳注入煤层,封存的同时,也可有效的替换甲烷,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2-ECBM技术)。常规的减压法开采煤层采收率仅为50%,而将二氧化碳注入煤层,甲烷采收率可达到90%,同时二氧化碳被吸附以达到封存目的。

二氧化碳注入深部含盐水层,溶解在水中,部分与矿物质缓慢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达到永久封存目的。咸水层一般在地下深处,富含不适合农业或饮用的咸水,这类地质结构较为常见,同时拥有巨大的封存潜力。不过与油气田相比,目前人们对这类地质结构的认识还较为有限。

也有研究提出玄武岩、油气富集的页岩、盐洞和废弃矿井等也存在适合二氧化碳储存的场所。

海洋封存

海洋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通过轮船或管道运输到深海海底进行封存。海洋封存二氧化碳潜力巨大,同时也对海洋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海洋封存二氧化碳使海水表面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改变了海洋的化学特征,造成了表层海洋酸化等,此外,封存在海底的二氧化碳也有可能会逃逸到大气当中。因此,二氧化碳海洋封存需要关注渗漏可能造成沉积环境的改变及局部海洋酸化的风险。

矿石碳化

矿石碳化是利用碱性和碱土氧化物,如氧化镁(MgO)和氧化钙(CaO)将二氧化碳固化,这些氧化物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碳酸镁(MgCO3)和碳酸钙(CaCO3),达到永久封存目的。如天然形成的含硅酸盐矿物质,蛇形岩,在世界各地分布众多,将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萃取物注入岩石,会生成稳定的碳酸盐。

5前景

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和环境改变的举措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09年,全球发电设备巨头阿尔斯通和全球化工业领先企业陶氏化学公司合建的碳捕集试验电厂成功运行;英国RWE npower投资的Aberthaw电厂2010年投入使用;欧盟第六框架计划的中国-欧盟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合作项目,旨在提供技术指导,并于2010年之前在中国设计一座燃煤电厂,进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技术合作研究中心(CO2CRC)的Otway项目,将通过天然气井向地下岩层灌注10万吨二氧化碳;北达科塔大学能源与环境中心负责管理的平原CO2减排合作伙伴方,将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和威利斯盆地进行二氧化碳封存,将二氧化碳灌注到一个主要的咸水层结构等等。

二十一世纪为天然气世纪,世界能源发展总趋势是向低碳化以至无碳化方向发展。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势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定性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Bert Metz,Ogunlade Davidson,et al.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M].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 " UNEP CCS-guide Can carbon dioxide storage help cut greenhouse emissions"? 2006.4

[3] "NETL 2007 Carbon Sequestration Atlas",2007

第5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一、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为前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定市更是一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城市,无论人均占有财富总量还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2009年保定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00美元,仅相当于英国的十五分之一,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带给环境、资源的负面效应,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而非总量降低,寻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降低碳排放的最佳平衡点,才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

“低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排放特点,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指标值来评判。比如我国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而法国以核电为主,如果让我国和法国采用同样的二氧化碳指标,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在国内,由于自然资源差异和发展阶段不同,让广东和山西采取相同的碳排放指标也是不可取的。同时,“低碳”是一个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因此,现阶段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托现有基础,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稳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步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低碳城市。

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明确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们认为,这个承诺既展现了我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符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实际能力,是我们制定区域减排的根本依据。据此,保定市结合实际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到2015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5%左右;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8%左右。这个目标既是积极的,也是可行的。

二、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低碳产业为支撑

城市离不开产业,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城市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不断降低产业排放强度,才能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工业的碳生产率,发展低碳产业,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保定市提高工业碳生产率主要有两条路径。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型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保定市实现生产部门低碳化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要大力发展碳强度较低的低碳产业,控制或限制高碳产业发展,使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碳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从保定市现有工业行业构成分析,汽车、新能源行业占工业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可下降0.02吨,同时也要把现代农业、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碳排放相对较低的行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第二,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节能降碳。传统产业在保定市产业结构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加快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步伐也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电力热力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工业等行业是保定市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要把这些行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同时,能源结构的调整对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有重要作用。从保定市的能源资源禀赋看,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煤炭、电力、石油及产品、天然气等一、二次能源都以调入为主,火电等常规能源在能源总量中仍占有绝对比重。保定市不具备建设核电设施的条件,水电资源也相对贫乏,而地热资源、生物质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相对充裕。因此,保定市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围绕本地区的能源资源构成,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下,重点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替代常规能源的消耗,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从整体上优化能源结构。

三、建设低碳城市要注重消费领域节能降碳

在注重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生活消费的节能降碳也是建设低碳城市不可忽视的领域。保定市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城市建筑、采暖、交通、农村生活等重点消费领域,有许多节能降碳工作可做。

建筑领域是城市碳排的“大户”。截至2008年底,市区现有各类建筑中,节能建筑约610万平方米,仅占建筑总量的15.25%。同时,保定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采暖耗能所产生的碳排比重较大,在市区建筑碳排放总量中,采暖碳排量占到总量的69%。因此,保定市建筑领域节能降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通过对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节能电器的推广普及、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开采利用等方式,不断降低建筑采暖、热水供应、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着力实施集中供热。通过以集约化、高能效的集中供热网络取代传统、低能效的分散式供热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城市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样在保定市碳排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保定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汽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碳排放量也随之出现快速增长。分析保定市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碳排放情况,公共交通是“性价比”最高的交通工具,碳排占比仅为13%左右,却实现了47%的客运性能,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公共交通的碳排量还会进一步降低。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公交出行和步行,提高能效水平,调整能源结构等方式,降低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保定市作为一个拥有近800万农业人口的城市,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对全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保定全市农村非用电耗能(主要是炊事耗能)占到农村总能耗的83.39%,主要是由于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因而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推进农村节能降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措施,建立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点的节能体系,降低农村生活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通过发展低碳产业和消费领域节能降碳两种方法是“减法”,而通过加快植树造林,提高固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就是“加法”。因此,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加快在城市、农村和重点区域的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强碳汇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开展低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低碳理念在保定市民中已有了较好的认知度。保定市被确定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更提高了全社会对低碳发展的关注度。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低碳教育宣传,加快低碳知识普及,动员全社会力量,从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保定”新图景。

第6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70-02

一、引言

当前,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也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为了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够获得更优的资源分配、在征收碳关税的政策方面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寻求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迫在眉睫。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强调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不对等这样的背景下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践的挑战。要对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转让、创新资金的运行机制、适应与减缓能力的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减排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实质性的基础。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文献[1]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文献[2]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GDP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581);文献[3]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就中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和措施以及如何开展国际合作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二氧化碳减排与GDP持续增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解决途径。

二、GDP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

2007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了63.44亿t,是1953年的43.93倍,而GDP则为1953年的60.51倍。1979~2002年,碳排放增长率总体较为稳定,平均碳排放增长率为4%,其中1997和1998年的增长率为负;这期间我国实施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9.7%。2003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加速上升,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我国实际GDP10%的增长率。2002~2007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0.56%,由于我国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费的高增长,碳排放平均增长率为12.15%。

从1953~2007年中国的GDP、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变动方向基本是一致的,GDP迅速增长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消费水平的迅速增长,这必然导致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就间接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说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是由GDP的迅速增长导致的。同时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之间有着的大幅度差异,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相差约8.3%,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上的提高,导致单位GDP的能耗(能源强度)和单位GDP的碳排放(碳排放强度)降低。

三、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所以说碳排放强度是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衡量减排效果的最好指标。GDP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是复杂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图1为1953~2007年我国阶段性碳排放强度比较,从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前(1953~1978年),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相当低,碳排放强度较高。计划经济形成初期(1953年~1957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平均碳排放强度达到21.54tCO2/万元;而在计划经济运行阶段(1958~1978),在“”计划的指示下重点发展重工业,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使得使这一时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平均碳排放强度达到39.93tCO2/万元,比计划经济形成阶段上升了85%。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4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该阶段改革尚未从农业领域全面开展,国有企业仍处于“放权让利”时期,这一时期的碳排放强度仍很高,为37.05tCO2/万元,但是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是明显的;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5~2007年),随着生产资料商品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这一阶段的碳排放强度为19.94tCO2/万元,与改革的初始阶段相比降低了46%,显示了较高的碳排放效率;与计划经济的运行阶段相比,单位排放量降低了50%。据测算,1985~2007年,假定经济增长速度不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共减少了11467851t。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碳排放强度越来越低。市场化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这一机制使得市场的作用扩大化,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见市场化一方面推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得到了缓减。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碳排放系数是指每一种能源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一般在使用过程中,根据IPCC的假定,可以认为某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是不变的。由表1可见,在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碳排放系数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新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等属于无碳能源。

煤炭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的70%左右。1992年我国进行了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使得煤炭消费由于价格上升的因素而大幅度下降,而其他能源的消费则有所增加。在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0.7%下降到69.4%,其他能源的比重由29.3%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这类无碳能源的比重由3.4%提高到7.2%。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比从1978年的2.5减少到了2006年的2.4,碳排放强度也由1978年的44.2tCO2/万元下降到了2006年的13.81tCO2/万元,说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降低能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见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能提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碳的排放,有利于减排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199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30.2%下降到19.7%,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1.6%上升到33.7%,第二产业的份额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之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在此期间的碳排放强度由1978年的40.14tCO2/万元下降到1993年的22.32tCO2/万元。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平缓,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增长,到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1%、48.5%、40.4%,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其碳排放强度已下降到13.36tCO2/万元,这充分说明大力发展低能耗和低碳排量的第三产业可以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协调进行的关键在于市场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先发展、后减排;先高碳,后低碳”的低碳经济道路不同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途径,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索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道路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主张的低碳经济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已经比较强大、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富足的基础上的,而且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是建立在工业化进程尚未过半、城市化水平显著偏低、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基础之上,而且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我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度与广度,加快能源配置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的提高,降低碳排放强度,走出一条“以发展促减排、以减排促发展”的道路。

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大的主要原因,优化一次能源供应结构,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努力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有利于尽快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首要任务。研究表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因此,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能源利用和碳减排技术,改进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从各国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系数看,第三产业普遍小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小于第一产业,如英国分别为0.000235、0.010445、0.051490,英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1%;第二产业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04%;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只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02%。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中国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具体分析我国的国情,抓住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步伐,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均衡,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五、结论

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GDP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2.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2006(5)

3.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

4.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7.刘再起,陈春等.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3)

第7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二氧化碳焊接技术发展与金属结构制造状况密不可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一经开发,就应用于金属结构制造,并伴随着焊接结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金属结构焊接的主要方法。其高效、优质、自动化的技术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条件,并且极大地推动了金属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在焊接技术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2、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的主要特点

通过多年研究与应用实践,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的主要特点概述为以下几点:

2.1 生产效率高

二氧化碳气保焊能够实现较大的焊接电流,采用Ø:1.2mm实心焊丝,焊接电流最大可达到350A,Ø:1.6mm药芯焊丝的焊接电流可达到500A,电流密度通常为100-300A/mm 2,电弧热量集中、焊丝熔化速度快、熔敷系数高,而且保持连续焊接,从而提高焊接生产效率,二氧化碳气保焊可比手工电弧焊提高工作效率1-5倍。

2.2 焊接质量好

二氧化碳气保焊的自动化程度高,电弧自身调节作用强,焊接过程中电弧稳定性好,人为干扰因素少。电弧可持续燃烧,整条接头少,金属组织致密,焊接质量稳定。同时二氧化碳气保焊电弧气氛氧化性强,对焊件表面油,锈敏感性低,焊缝金属扩散氢含量低,大大提高了焊接头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

2.3 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改良了焊接接头形式

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改良了焊接接头形式和焊接坡口形式。二氧化碳气保焊接的焊接熔深较大,在T形接头形式设计时,当熔深增大时,在保证焊缝金属承载面积保持不变时,焊脚尺寸往往可以减少。在对按接头设计时,二氧化碳气保焊与手工电弧焊相比,焊接坡口角度一般可以减少5°-10°,当采用单边V形坡口对接焊时,坡口角度为45°,采用锥形喷嘴,就可以使根部焊透,并使焊缝熔合很好,从而有效地减少填充金属量,减少焊接作业时间和焊接材料消耗。

2.4 能源利用率高

二氧化碳气保焊的电弧密度高,电弧能量大多有效地用于焊接材料熔化及母材金属的熔合,获得每千克熔敷金属的耗电量较低,Ø:1.2mm-Ø:1.6mm实心焊丝约为1.8-2.0为kWh/kg;Ø:1.2mm-Ø:2,4mm药芯焊丝为2.1-2.4KWh/kg,能源利用率高,因此,二氧化碳气保焊推广应用有利于节省能源,可比手工电弧焊节电50%-60%,从而减少了能源浪费。

2.5 焊接规范参数调节范围大

二氧化碳气保焊同一规格尺寸的焊丝可采用焊接规范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如Ø1.2mm实心焊丝,其焊接电流调节范围可以为60-350A,从而使二氧化碳焊接设备、材料具备较好的适应金属结构产品的变化能力,减少了储备焊接材料规格和重量,有利干焊接质量控制和管理。

3、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应用状况

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在大型金属结构制造企业中广泛使用,在中、小型企业中局部使用,制造的金属结构种类大大增加。

随着机械行业骨干企业焊接技术改造,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在大型金属结构制造中广泛采用。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一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大连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二氧化碳气保焊完成的焊接金属结构已占其重量的50%-80%,在大型金属结构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

在中、小型企业中推广应用与所在地区、所处行业、产品结构特点等因素有较大关系,在焊接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焊接结构较多的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二氧化碳气保焊推广使用情况较好。虽然中、小企业中应用情况差别较大,但通过多年宣传、引导,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已逐渐成为企业技术改造中主要选择的焊接技术装备。

3.1 二氧化碳气保焊设备应用状况

在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推广的起步阶段,主要由国外进口焊接设备或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生产,引进焊机有松下电器公司、日本大坂变压器、美国米勒公司等品牌机型;国内主要有天津电焊机厂、唐山电子设备厂、牡丹江无线电六厂、上海电焊机厂、四平电焊机厂等企业,焊机额定电流大多500A。因为国内企业生产的焊机功能和生产规模与国外厂商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大型企业在技术改造中大部分选用价格较高、功能好的进口设备。

在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推广的发展阶段,经过焊接设备制造厂商的合资或独资开发,额定电流350A、500A的二氧化碳气保焊半自动焊机,基本实现国内组装制造,其中北京时代集团公司、天津电焊机厂、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生产的主要机型,都具有较好使用功能和可靠性,并陆续在金属结构企业中成为主要选择的二氧化碳气保焊机型,占有一定数量和市场份额,从而改变了大批量进口设备的状况。

目前也有一些金属结构企业使用一批二氧化碳气保焊专业设备及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但总体规模和应用数量比较小。这既与金属结构企业中成为主要选择的二氧化碳气保焊机型,占有一定数量和市场份额,从而改变了大批量进口设备的状况。

目前也有一些金属结构企业使用一批二氧化碳气保焊专业设备及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但总体规模和应用数量比较小。这既与金属结构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加工精度有直接联系,也与专用设备设计、制造水平有关。二氧化碳气保焊专用设备多用于金属零件形状简单、规格相近,生产批量较大的金属结构产品生产线,如汽车、摩托等产品零件的焊接。

3.2 二氧化碳气保焊焊接材料的应用状况

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我国针对当时Q235、16Mn等主要结构钢生产的490MPa级二氧化碳气保焊实心焊丝,在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开发试制的努力中,已实现部分自给,但是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且药芯焊丝基本处于开发研制、试生产状态,大部分二氧化碳气保焊焊按材料主要依靠从欧美、日本等国家进口。国产焊接材料与进口焊接材料相比在工艺性能、力学性能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气保焊实心焊丝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产量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针对Q235、Q345及16Mn等结构钢的二氧化碳气保焊焊丝,能够满足金属结构制造的要求,使用最多的实心焊丝主要有ER49-l(H08Mn2SiA)及ER50-6等牌号,规格主要有Ø1.2mm、Ø:1.6mm两种,国内生产状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国内备焊丝生产厂家的质量也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在焊丝化学成分稳定性、焊丝表面镀铜质量、焊丝刚度等主要参数方面仍有明显差异,焊丝质量优良的厂家有天津电焊条厂、上海电力电焊条厂、四川大西洋电焊条厂等厂家。

3.3 金属结构行业二氧化碳气保焊技术推广的人才状况

第8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关键词:常见灌木;固碳;释氧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51-2

0 引言

城市森林能有效改善市区内的碳氧平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在城市低空范围内从总量上调节和改善城区碳氧平衡状况,缓解或消除局部缺氧、改善局部地区空气质量。森林的固碳放氧效益由两部分构成,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效益和森林释放氧气效益。森林的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为此,本文选用固碳、制氧两个指标,针对长春市6种绿化常见灌木的固碳放氧能力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测定和评估,以实现生态效益的定量化,为长春市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长春市主要街区内,长春市位于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区地处台地平原地带,略有起伏。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最高温度39.5℃,最低温度-39.8℃,日照时间2688h。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615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秋季,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较春季小。

1.2 绿化概况

截止2007年底,长春市建成区面积209km2。各类绿地总面积7641.49hm2;其中,公园绿地2918.02hm2,占38.2%;附属绿地3301.64hm2,占43.2%;生产绿地370.4hm2,占4.8%;防护绿地562hm2,占7.4%;道路绿地489.43hm2,占6.4%;绿地率36.5%,人均绿地面积32.4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4m2。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在长春市内街道常用的绿化灌木中选择6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测试。包括榆叶梅、连翘、红瑞木、紫丁香、铺地柏、珍珠梅,冠幅均为1.5m。

2.2 研究方法

2.2.1 6种常见灌木绿量的测定 (1)标准枝的选择及采集

利用常见灌木分枝解析法和标准枝法,观察其分枝规律,找到其一级分枝、二级分枝或三级分枝,确定有代表性的分枝(干径近等同的)为标准枝,计算标准枝数,依次确定次级标准枝数,直至末级标准枝数。最后计算整株树的末级标准枝数,重复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

(2)标准枝叶面积的测定

阔叶常见灌木(榆叶梅、紫丁香、红瑞木、连翘、珍珠梅)

选取末级标准枝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下部、中部和顶部的叶片10或20片,按顺序叠放,用直径适合的打孔器在叶片中央打孔,分别将打下的圆形叶片和标准枝上的其他叶片用纸袋封存,并作编号,用恒温干燥箱中在80℃下进行48小时的烘干,分别称量圆形叶片和末级标准枝上所有叶片的干重。计算标准枝的叶面积S和标准枝平均叶面积。

S=(M×S1)/M1

S:标准枝叶面积,S1:打孔器孔的面积×10(或20),M1:10片或20片圆形叶片的干重,M:末级标准枝叶的总干重。

针叶常见灌木(铺地柏)

从采集的末级标准枝中选取20个生长良好的针叶,截取20个针叶的中间宽度相等的部位作为典型样本进行测定。记录中间部位针叶的长度L,再用解剖刀切取针叶横截面,用扫描仪进行扫描,应用AutoCAD软件精确测得20个横截面的周长N,并记录,应用公式:

典型样本叶面积S1=长度L×横截面的周长N,计算典型叶面积。

使用烘干机将样本在85℃下烘干48小时后,通过天平依次测得每棵树的样本的总干重和截取的典型样本叶面积的干重,根据每标准枝叶面积应用以下公式计算标准枝平均叶面积。

S=典型样本叶面积S1×每标准枝干重M/典型样本叶片干重M1

(3)植株总叶面积的计算

标准枝的平均叶面积与整个植株的标准枝数相乘即得出整个植株的叶面积。

2.2.2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应用LI-6400型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同一灌木选定3-5株长势良好的标准木。由于树体不同位置叶片所受光照强度不同,因此统一选择树冠南侧中部的同一位置对叶片进行光合测定。每天从早7:00到19:00每间隔1h测定一次,净光合速率的测定单位为μmol/m2s1。分别于春季和夏季连续测定1-2个月,雨天不测。

2.2.3 灌木固碳释氧量计算 植被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来完成的,因此灌木叶面积绿量是计算这一灌木的绿地生态效益的基础。测定出园林植物叶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的净光合速率,根据净光合速率和光合作用方程式可计算出单位叶面积日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量,结合某常见灌木个体绿量即可求出该个体的日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量。

2.2.4 货币转化 灌木固碳价值采用碳税法进行核算,即采用瑞典的碳税率150$/t,合人民币1200元/t。绿地释放氧气效益的货币转换根据生产成本法,按工业制氧成本1000元/t来进行货币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灌木单位时间内固碳释氧能力比较

根据以上方法对6种灌木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所选6种灌木固碳释氧能力有所差异,结合单株灌木的绿量计算6种灌木的固碳释氧能力,结果为榆叶梅>紫丁香>红瑞木>铺地柏>连翘>珍珠梅,因此在同一胸径下,榆叶梅和紫丁香固碳释氧能力强,铺地柏、红瑞木较弱,连翘、珍珠梅最弱。

3.2 不同灌木单位时间内固碳释氧价值核算

根据表1中6种常见灌木的日固碳释氧量,结合碳税法及工业制氧成本法计算6种灌木的日固碳释氧价值,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6种灌木中紫丁香日固碳释氧价值为39.48元,榆叶梅日固碳释氧价值为39.10.00元,红瑞木为25.100元,铺地柏为23.08元,连翘为2.121元,珍珠梅为2.12元。其中榆叶梅、紫丁香固碳释氧价值最高,红瑞木、铺地柏较低,连翘、珍珠梅最低。

4 结论

通过对长春市常见6种绿化灌木的固碳释氧能力的测定及价值核算可知,6种常见灌木中榆叶梅、紫丁香固碳释氧能力最强,其固碳释氧价值最高,日固碳释氧价值分别为39.10元、39.48元;红瑞木、铺地柏固碳释氧能力较低,其日固碳释氧价值分别为25.10元、23.08元;连翘、珍珠梅固碳释氧能力最低,其日固碳释氧价值分别为2.121元、2.12元。

作者简介:孟占功(1974-),男,本科学历,就职于吉林省清苑园林功能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园林工程。

参考文献

[1] 王丽勉,等.上海地区151种绿化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3):399-401.

[2] 解迪,宋力.沈阳城市绿化常见灌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8(1):58-60.

[3] 陈仁利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热带林业,2006,34(2):15-18.

第9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

目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并进行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58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研究,并在治疗中和治疗后采用护理干预。结果58例病人中有32例病人治愈,15例病人显效,10例病人有效,仅1例病人病情未见变化,总有效率为98.28%。结论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疗效较好,在诊治过程中和诊治结束后采用护理方法,能够提升病人一氧化碳中毒的治愈率。高压氧结合护理干预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疗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45-01

含碳物质在燃烧时,若过程进行不充分会生成一氧化碳。由于一氧化碳相比氧气更易于与血红蛋白结合,当一氧化碳被过量吸入人体后,会使组织缺氧甚至会引起人的窒息和死亡的现象[1],现对2 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入住我院的58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的研究并进行临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期间,共有58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入住我院。对这58例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研究。58例病人中男性有37例,女性有21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平均年龄为(35.65±4.09)岁。32例为轻型中毒,存在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症状。20例为中型中毒,存有昏迷和虚脱症状,6例为重型中毒,病人深度昏迷,身体反射消失,碳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1.1.1 方法:

对病人进行给氧操作,使病人的颅内压力减小,调节病人体内的组织环境使之酸碱保持平衡,进而采用高压氧方法治疗。采用YC2800J/X型氧舱给予高压氧治疗,对空气加压使之体积压缩,一般情况下使氧舱内氧气压力保持在0.25至0.3MPa之间,使病人佩戴面罩进行吸氧。开始二十分钟进行加压操作,进而使压力稳定在0.25至0.3MPa之间保持六十分钟,停止进氧十分钟,减压操作二十分钟。重型患者在前三日需保证每日两次高压氧治疗,后期可根据病情的缓解情况改为一日一次。一般情况下,重型患者的治疗次数为20至30次,中型患者的治疗次数为10至20次,轻型患者的治疗次数为6至10次[2]。

1.1.2 治疗中护理:

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检测和观察,指导病人在进舱后的吸氧方法和对舱内仪器的使用方法。使病人懂得耳咽管道的通气方式,并掌握捏鼻鼓气法。在舱内若感到压力较大,告知病人需进行吞咽和张口的减压动作。在给氧舱加压的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的承受能力调节加压的速度,保证病人没有耳部疼痛或其他的症状。观察并指导病人的吸氧状况,使病人以正确的操作吸氧。护理人员需对舱内的氧浓度进行实时检测,使之保持在23%以下。若病人在吸氧过程中出现咳嗽、头晕、恶心的症状,护理人员应迅速摘除面罩,改吸舱内压缩空气,加强通风,症状可迅速缓解,按常规速度减压出舱。

1.1.3 治疗后护理: 病人在舱内吸氧结束后,使舱内的压力减至常压。因病人和护理人员已适应舱内压力,在减压时操作不宜过快。病人出舱后,需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关节疼痛或皮肤瘙痒的症状,来判断是否出现减压病。若病人病情危急,出现昏迷现象,应在出舱后由主管医师来及时救治[3]。

2 结果

58例病人中32例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28%。具体数据见下表1。

3 讨论

在化学物中毒中,一氧化碳中毒占较大的发生比例。一氧化碳自人体的呼吸道进入血液后,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的200至300倍,使大部分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人体组织缺氧,甚至会使人窒息而死亡[4]。

高压氧治疗能够促使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分离,消除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恢复血红蛋白输送氧气的能力;并可以减少颅内的压力,促进脑部组织恢复正常代谢。在行高压氧的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对病人的护理可以更好的帮助治疗和恢复,并提升治愈率。本研究中,通过对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实施高压氧治疗和护理操作,58例病人中有32例病人治愈,15例病人显效,10例病人有效,仅1例病人发生多个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总有效率高达98.28%,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在诊治过程中和诊治结束后采用护理方法,能够提升病人一氧化碳中毒的治愈率。采用高压氧治疗并进行护理干预的治疗方式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并做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青,续梅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行高压氧治疗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 562-1 563

[2] 余芳,李爱萍,徐慧英.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救治对策[J].中国医师杂志,2011(增刊):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