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党的历程范文

党的历程精选(九篇)

党的历程

第1篇:党的历程范文

从党的成立到六大召开:个人意愿,党员介绍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对发展党员作了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即将承认其纲领作为申请入党的根本原则。《纲领》同时规定介绍党员的手续如下:被介绍人应由当地委员会审查;审查期限至多两个月。审查后经多数党员同意,方可承认申请人为党员,如该地区已成立执行委员会,应由该委员会批准。党的二大规定:“凡经中央执行委员会直接承认者,或已经加入第三国际所承认之各国共产党者,均得为本党党员。”以后几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修改的对入党标准都有类似要求。应当说,从一大到六大,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申请入党者主要看其对待党的纲领的态度,对申请入党的形式则没有明确规定。

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个人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不仅要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还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入党不但不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任何好处,甚至可能会累及亲朋好友。这样的严酷环境,自然会使那些抱着升官发财目的入党的人望而却步,即使有个别投机分子一时混入党的队伍中来,在频繁的战斗洗礼过程中,也会被淘汰。因此,能够主动申请入党,对其思想觉悟和动机本身就是一个严峻考验。

1922年,曾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当时已是川军名将的拒绝了川东大军阀杨森高官厚禄的“邀请”,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6月,到了上海,见到了当时党的负责人陈独秀,向他表达自己要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并明确表态:“如果为了个人享受,我就不会来找共产党了,我可以回到军阀部队中去,可以成就个人的功名利禄,但我正因为要抛弃这些,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所以,我才选择了共产党,而且,我一定忠贞不渝,决不叛党,随时准备为了壮丽的事业而贡献出一切!”然而,陈独秀并没有立即同意吸收入党,他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阶级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要时刻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像你这样的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感到很失望,但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寻找革命真理和党的组织。同年9月,在柏林拜访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激动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被他的满腔热情所感动,认为像他这样一位不惜抛弃高官厚禄,远涉重洋寻求革命真理,并愿意为中国人民彻底解放而奋斗终身的人,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于是他同意与张申府一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写信给国内请求批准。两个月后,收到国内回信,光荣地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道路。邓小平曾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即红军创建时期,同志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在进军井冈山途中实行“三湾改编”,部队实行了班、排设党小组,连队建党支部的制度,前委非常注意在工农成分的战斗骨干中发展党员。由于艰苦斗争环境的限制,申请入党主要采取口头申请,经老党员介绍入党的形式。

开国中将赖毅于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二连当班长。秋收起义失利后,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向农村进军。在行军途中,赖毅向副班长党员刘炎提出,请他介绍自己入党。一天下午,党代表找到他,并让他在一份表上填写了入党志愿书。第二天晚上,赖毅等6人由直接主持了入党宣誓仪式。一一问了6名战士的情况,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时,赖毅爽快地回答:“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革命!”接着,举起握着拳头的右手带领他们宣誓:“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从此,赖毅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战火中出生入死,为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七大到:自愿申请,严格手续

1945年4月至6月,党在延安召开了七大。从六大到七大的十几年中,党内外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党在长期斗争中成熟和壮大起来,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并有了自己杰出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发展党员是“一件对党的建设起着基本作用的严肃的工作”,“为了建设工人阶级的先进的党,各级党委,尤其是高级党委,必须把接收党员的工作,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上来,必须总结过去的经验,使接收党员的工作走上完全正确的道路”。关于入党手续,七大通过的规定:凡新党员入党,均须个别履行入党手续,成批地集体地入党,是不能有效的。因为这不能保证对申请者的充分审查,不是对党的严肃的负责的态度。还第一次详细地规定了各种类型人员入党要经过的手续。由于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还处在紧张激烈的战争环境中,以及官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少人写入党申请书还有困难,虽然从现有的资料看,没有明确规定入党要写申请书,但事实上据老同志回忆,当时的党组织已要求提出入党的人必须有口头申请和书面申请。

有这样一份特别入党申请书,出自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之手。高玉宝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旧中国的一个小童工、文盲,经过党的培养,在人民这所大学校里经受几十年的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作家。1948年,他要求入党时,由于还不会写申请书,只好以画代字写出了8个字的入党申请书:“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8个字中,高玉宝只能歪歪扭扭写个“我”字,其他字是画出来的“实物”。如:“从”字,不会写,他画个毛毛虫代替;“心”字,不会写,画个人的心脏;“眼”字,不会写,就画个眼睛;更有趣的是,他不会写“里”字,就干脆画了个梨;“要”字,不会写,用“咬”字代替;“入”字,不会写,竟画条鱼代替;“党”字,不会写,他就画棵树,上面画个钟,用敲钟当当响的声音,来代替“党”字……

高玉宝把“画”好的入党申请书送给指导员,指导员接过这份别出心裁的入党申请书,看来看去,看不懂。经高玉宝的一番解释,指导员恍然大悟,非常激动,鼓励道:“你这奇特的入党申请书很好,画出了你热爱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这入党申请书,我收下了,我帮你整理成文字。只要你听党的话,坚定不移跟党走,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好党员。”

不久,指导员替高玉宝拟写了入党申请书,并正式递交给了党组织。1948年6月8日,高玉宝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解放战争中后期,由于战斗规模不断扩大,战斗中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减员很多。以往的办法是战斗结束后,在休整的时候发展新党员。为解决党员在战斗需要时不足,战后又发展过多的问题,各部队纷纷实行了“火线入党”的做法,在炮火纷飞的火线上吸收先进分子直接入党,把关键时刻为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冲得上去、不畏流血牺牲的战士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使之成为组织的中坚和骨干。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鼓舞官兵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数官兵的热血行动就是“无字的入党申请书”。

从党的至今:明确规定,必备程序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时党内出现了一些党员革命意志衰退、组织观念淡薄的现象,再加上党员发展迅速,某些党组织没有实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查,把一些不够党员起码条件或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有些投机分子、破坏分子,也在想各种办法钻入党内,企图取得党员资格。因此,如何采取严格审查的方针和稳步前进的办法,教育和改造那些不完全具备共产党员条件、或丧失共产党员条件的党员,清除少数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出党,如何保持与提高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成为党建工作当务之急。

1951年春天,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对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在全体党员中进行一次关于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的教育,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党员进行认真的审查和登记,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和不够党员条件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因此,对入党申请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和入党动机十分重视,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整党工作逐步展开,到1954年春基本结束。

1956年通过的规定,公民申请入党,必须有正式党员两人介绍,经支部大会和上一级党的委员会的批准,并且经过一年的预备期,才能转为正式党员。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因此对入党申请有了新的要求,口头申请基本被书面申请所取代。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内乱,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此期间的入党申请书也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入党申请书成了对个人顶礼膜拜的表达形式。很多入党申请书上除了有最高指示外,还写满了申请人无限忠于、忠于党中央,表达自己对无限热爱和崇拜等话语,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执著和狂热。

第2篇:党的历程范文

鲜明的实践品格

实践品格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一再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践。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我们会感受到鲜明的实践性:一切都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而不是为理论而理论。

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发展之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加快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深入人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四大以后,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对发展规律的认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取得的成绩巨大,但我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还面临许多新课题,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要求更高,能源紧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要求我们党科学地回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内容。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发展的实践,又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正如同志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实践证明,这些战略思想既丰富了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又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突出的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胸怀和视野。马克思主义一诞生,就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公开申明自己是全世界无产者解放自己的理论武器,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局势,科学分析当今世界潮流,把中国的问题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思考,从战略性高度来审视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所以,必须面向世界,科学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推动世界发展,这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面向世界,就要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所有这些,为我们吸引资本和技术、调整结构和布局、争取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我们应当把握主动权,抓住有利条件发展自己,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活力。

面向世界,就要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现在,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同时,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摩擦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制造矛盾、增加压力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停止。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应对可能发生的挑战和冲突,始终应成为我们理论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世界眼光,所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包括了丰富的国际方面的内容: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中国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对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不仅要在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还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等等。这些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与有利的外部条件。

强烈的时代精神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之所以能很快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认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和关注,就是因为它敢于直面现实,全面回答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规律性、深层次的问题。

与时俱进就要把握时代主题。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空前改善。但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对发展的理解,突出了发展这个时代主题。

第3篇:党的历程范文

 

2021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1

 

根据党群工作部安排,10月16日晚上8点,菏泽经济开发区综合监管部党总支组织4个集中收看点,学习收看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党课开讲啦》节目第1期《党的光辉历程》。

 

此课程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院)长谢春涛主讲,课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的历史启示、形势与政策。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共识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坚守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机关党支部书记表示,回望百年党史,激荡人心,党史是的教科书,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汲取党史力量,担起使命,在新征程上勇往直前。

 

丹阳综合监管所党支部书记表示,听了国家行政学院谢春涛院长对党的历程介绍,我们的党100周年波澜壮阔,历久弥坚,走到了辉煌的今天,让我们非常感慨和感动,党回答了历史,回答了人民,所以我们要永远铭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参加学习收看的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铭记党的历史,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综合监管工作中,让党旗在心中高高飘扬!

 

2021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2

 

谢春涛教授从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一名名普通的党员、一帧帧辉煌的记忆,带领我们回顾了党的百年。我们党经受苦难磨砺,走过千山万水,尝尽艰难困苦,从硝烟弥漫到岁月静好,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从一叶红船到巍巍巨轮,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千秋的人间奇迹,擦亮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底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应当把握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把握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沉下心、沉住气、沉下身,沉出“淡泊心境”,燃旺“干事火力”。挑起担子、迈开步子、甩开袖子,在勤勉学习中求真知、在深入思考中悟真谛、在火热实践中学经验、在村社调研中知实情,不断提升自身的本领才干,扩大知识容量、拓宽思维视野、提升认知水平。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2021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3

 

为深入学习贯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16日晚8时,巴林左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在家自行观看学习了《党课开讲啦》第1期《党的光辉历程》。

 

课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的历史启示、形势与政策。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共识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坚守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此次观看对党员们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生动的讲解更让党员们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心党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始终铭记党的历史,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疾控工作中,为左旗疾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4

 

为深入学习贯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16日晚8:00,临淄区淄江中学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在学校图书信息楼三楼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党课开讲啦》节目第1期《党的光辉历程》。

 

谢教授的党课匠心独具,通过超地域对话和问答方式,巧妙的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和怎样做一个合格党员。新时代,新征程,所有的一切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付出和奉献才换来了如今繁荣富强的中国!

 

党员们观后反响热烈,表示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师党员,我辈要继承好革命先辈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坚定执着的忠诚品格,立足本职、锐意进取、牢记使命、继续前行,树立正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临淄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奋斗!

 

2021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5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凝聚党员干部力量,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10月16日,旗发改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党课开讲啦》电视节目。

 

本期党课是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xx讲授《党的光辉历程》。通过聆听党课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光辉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重温了初心,接受了洗礼,强化了使命担当,普遍认为党成立10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更加珍惜这个美好时代,明晰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和担当,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汲取前进力量,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爱岗奉献,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为的担当,不断为发改事业的前进发展贡献力量。

 

2021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6

 

根据福清市教育工委的部署,中共福清海口中学支部委员会及时学习通知,于2021年10月16日晚间8点认真组织全体党员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方式,收看《党课开讲啦》第1期《党的光辉历程》。谢xx开讲的这堂党课,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让我们明白了,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最恢宏的史诗;让我们明白了,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强力的防控举措和高效的应对效果,是因为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让我们明白了,宁夏固原村民生活的新变化,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信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理念,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让我们明白了,真正对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十四亿中国人民负责的,是我们的党。

 

现在,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怀揣教育梦想,坚守教育信念,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021党的光辉历程心得体会7

 

2021年10月16日,固安县总工会党支部组织机关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收看《党课开讲啦-党的光辉历程》。

 

在节目中,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谢xx讲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讲述了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述了我们党在精准扶贫、在对抗突如其来的疫情时体现出来的制度优越性,讲述了全国民众对共产党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通过观看《党课开讲啦-党的光辉历程》,聆听谢副校长的讲述,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第4篇:党的历程范文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认识成果,都要受到当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再伟大的思想和理论,都不可能是超时空、超历史而一成不变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理论的内容和形式,并被亿万群众所掌握而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正是由于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坚持不断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才谱写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篇章。

(二)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

指出:“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正是在传承党的血脉基因、秉持党的初心使命、遂行党赋予的使命任务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和增强坚持党指挥枪的显著优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党的各种优势不断内化为人民军队的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是人民军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扎根于中国大地,在不断砥砺奋进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认识到创建人民军队、坚持党指挥枪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党带领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人民民主政治,靠的是枪杆子。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捍卫民族尊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以党领导的强大的人民军队为重要保障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没有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样没有人民的一切。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改革时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都是人民军队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都不能变,永远都不能丢。

(三)坚持顺应世界大势,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时展潮流,是一切进步事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成为时代潮流的大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并迅速走在那个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凯歌行进,亚非拉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环境中诞生的,并迅速荡涤了旧中国留下的污泥浊水,建设了生机勃勃的新社会。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对世界大势的判断和把握中,我们党也曾经经历了失误和曲折,错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也正是在重新端正对中国和世界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抓住并成功运用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由于对世界大势作出了新的准确判断,我们党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为改革开放的兴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培育了党群之间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出,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我们党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始终牢记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牺牲了成千上万的先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许多党员干部积极实践党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在各条战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正是因为我们党100年来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保持了良好的党群关系,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党才能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党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五)必须坚持壮大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历程中,始终重视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使统一战线在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创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一段时期内甚至也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阶级联盟。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新中国,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正确处理了中国共产党同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等统一战线成员的关系,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等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积极推动民族资产阶级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使统一战线为巩固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及时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我们党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使统一战线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创新中得到全面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和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得到新提高,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各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党的百年奋斗史证明,坚持壮大统一战线,实现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基本保证。

(六)必须坚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是我们的“发动机”,是我们的“火车头”,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问题解决好。建党100年来,党之所以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不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关键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进党的团结的历史。党一方面坚持从严治党管党,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一方面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党内的思想认识分歧,始终维护党的团结,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延安整风在思想上政治上破除了“左”、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革命自我纠错的历史。通过自我革命自我纠错,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升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始终化解风险、迎接挑战的重要原因。

第5篇:党的历程范文

一、坚持正确的党建目标,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正确地确定党建目标,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目标正确,党的建设便可循着正确方向发展,党的领导就坚强有力;反之,党建目标不合时宜,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就容易出现偏差,党的领导就会弱化。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领导人民反动政权,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确立了正确的党建目标,紧紧围绕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党才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一步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符合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党的新要求,符合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

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明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适应环境发展变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重要法宝和强大动力。

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时展和环境变化,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发展新要求。从开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开创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着重思想建党、强调制度建设,到确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提出党的建设“两大历史课题”,到提出和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从实行差额选举、党务公开等扩大党内民主的举措,到确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到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干部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始终保持了党的生机与活力。

三、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党历来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立党、兴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革命战争年代,就非常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他指出,在革命队伍中,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强调要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用马列主义武装全党。他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的情况和趋势”,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创立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循。曾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邓小平多次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也指出:“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但遵循并不是教条,而是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坚持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正是靠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才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确立了执政地位、巩固了人民政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他提出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只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会无往而不胜。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

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为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指出:“我们要把我们党的一切力量在民主集中制

的组织和纪律的原则之下,坚强地团结起来。”正是由于贯彻执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激发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遗憾的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的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以致发生了“”的严重曲折和“”的重大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的沉痛教训,强调必须恢复实行民主集中制,并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论断,为民主集中制充实了新的时代内涵。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确立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原则,推动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深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提出了“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思想,并就保障党员民利、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强化党内监督等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把民主集中制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六、坚持从严治党,严惩腐败行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从严治党,严惩腐败行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

第6篇:党的历程范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文化建设历程 文化强国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紧密结合,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一、近十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到民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突出文化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地使用和普及,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呈现出积极蓬勃的发展态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2000年,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立国之本”。[1]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并统一在一起,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次,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它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说,是一个新的升华,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先进文化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一概括,把文化问题直接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使之成为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大问题。这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一个伟大创新。体现了我党文化自觉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保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并确立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目标,同时强调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言,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市场体制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3]至此,党已经认识到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使社会更加和谐。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中心议题定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上,从文化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同时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5],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6]这些关于中华文化及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论述,揭示了我党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的新思路,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2010年7月23日,总书记在主持党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的战略思想。讲话特别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突出强调了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彰显了一种清醒、一种理性、一种成熟、一种智慧,展示了我党在文化认识上的新飞跃和在文化建设上的战略眼光,也更彰显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只有在更加自觉、主动、理性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融合交流,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1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近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文化建设走上了一条科学化、以人为本的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只有文化自觉的民族才是有主见的民族,也就是有前途的民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深刻的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持传统’。自知之明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日益繁荣,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迫切需要我们增强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而提出的。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就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的文化我们没有经过选择性这个过程,于是造成了文化肌体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的迷信,对物质享受的崇拜,对倒退文化的赞赏;在思想领域充斥着二元对立、工具理性、机械论。现在,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社会、环境、心理问题,弥漫在各个领域的“三浮”(浮躁、浮夸、浮浅),无不与这种“亚健康”的肌体有关。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各个民族和国家恢复自身传统,以多元文化交融代替一元独大。这一点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许多学者的共识。因此,中国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既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需要。

文化是“灵魂”,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品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更为深刻和久远。

文化是“动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精神纽带。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道德的力量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民族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文化是“价值”,蕴含着深邃的人文价值,彰显着厚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秀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既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受益时间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三、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当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创造性运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如果动摇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能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和前进方向,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思想混乱,文化建设就会归于失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局面,我们党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我们党反复强调要有阵地意识、政治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旗帜鲜明的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要贯彻“双百”方针,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使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活泼。

3.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改革使得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人民希望改革能够使我们在精神生活上也富足起来。我们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期待。据有关部门介绍,在过去五年改革实践中,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但是怎么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样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怎么样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文化精品和传世力作,怎么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解决。

5.文化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提高和创新,并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向前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文化建设就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提高和创新,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和创新是为了普及,普及之后又需要提高和创新。2006年,在第八次文代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发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题材、体裁、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开展文化建设应该紧扣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6.必须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需要引进,同时又需要对外传播,展示国家形象,表达国家文化。过去我们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引进西方文化,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出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些方面就比较淡薄。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传承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离开传承讲创新就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的泥潭。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将民族精神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同时又以文化建设的成果丰富着民族精神,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坚持吸纳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永葆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近年来,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以及在国外兴办孔子学院……一系列新政策和新举措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7.必须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8]这样,邓小平就把知识分子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上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他说,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注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事业就能前进、就能发展;反之,就必然遭受挫折。

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能否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成为一种先进文化,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与世俱进,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担当文化的先锋,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高地,不断创造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文化成果。

总之,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2.

[2]李河,张晓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5):8.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36.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第7篇:党的历程范文

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发展成为拥有近7000万名党员、执政5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认真学习、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增强党的意识,继续谱写新的伟大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示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英勇顽强、波澜壮阔的奋斗足迹。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总括过去的90年,在历史内容上我们可以概括为:党领导人民走过了三个不同的伟大行程,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跨越。

1.第一个行程是打倒三大敌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

在第一个行程中,我们党经过了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然后又成功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时,从对外关系上看,西方的、东方的资本帝国主义,不管什么国家都可以欺侮中国。大的有英、美、法、德、日、俄,小的有葡萄牙。他们或者通过战争侵占我国领土,或者通过不平等条约租借我国领土,或乘机蚕食我国领土,搜刮我国资源和民财,把中国人作为他们的奴隶。当时在堂堂中国的公园里,竟然挂着“中国人与狗不许入”的牌子,我们的民族受尽了外国侵略者的污辱、压迫和奴役。

那时的国内面貌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连年混战,巧取豪夺,民不聊生。鲁迅先生有诗曰:“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斗,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林则徐到洪秀全,又到康有为、梁启超,一直到孙中山,斗争未停,但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这些斗争在痛击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同时,却又向西方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寻找出路,结果“先生总是侵略学生”,遭到一连串的失败。

从1840年至1920年这80年的历史告诫我们一条真理:要救中国,需要新的阶级和政党来领导,需要走新的路。在这种历史需要之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党成立后,明确提出第一步实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第二步实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长远目标。随即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党领导工人运动,发动农民运动,促成国共合作,掀起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当时的响亮口号。我们党与孙中山的合作,在北伐战争中,打倒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国民革命军几乎占领了半个中国。但是,孙中山病逝后,隐藏在内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破坏革命。在1927年4月至7月,、集团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拉拢下,先后叛变革命,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军队,把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打入血海。敌人提出“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共产党人”的口号。中国共产党内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退让错误,没能组织有效地抵抗,于是,到处是白色恐怖,党员由原来的六万多人,剩下一万多人;许多工农群众也被惨杀,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这就是我们党在第一个行程中经历的第一次成功和第一次失败。

在我党发动的第一次革命高潮遭受失败的形势下,在反动派的屠杀政策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征服,而是“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们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领导了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领导秋收起义并向井冈山进军,不但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还举起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旗帜;张太雷、领导了广州起义,还有其他许多地方的共产党员也领导了起义,都对反动派的屠杀政策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为代表的中国坚定的革命者却在这种危难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而斗争。

党内以为代表的领导者,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看到敌人在城市的统治力量强大,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而农村又存在着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亿万农民,于 是决定走“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由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又取得很大发展。于是有了第二次革命高潮,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发展到15万人,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后来又出现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统治党中央的事件,使中国革命遭受第二次大挫折,工农红军损失90%以上,党在白区的组织损失了几乎100%。这就是在第一个行程中,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受的第二次成功和第二次失败的曲折。

由于有了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的比较,党逐步掌握了领导民主革命的规律,于是有了后来红军长征的胜利。1934年10月,党在困境中率领工农红军进行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清算王明、博古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立了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又使革命转危为安,使党和红军变得更坚强,终于到达了陕北刘志丹创立的革命根据地,安下了革命大本营。随后,党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正确处理了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进行抗日战争的序幕就此拉开。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深刻影响,促使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奋起抗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它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消灭日伪军一百七十一万四千余人。由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和受到共产党团结抗战深刻影响的国统区战场的共同努力,最终在1945年9月,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来第一次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重大胜利,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侵华日军被迫投降。八年抗战中,我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截至1945年9月,解放区人口发展到近1亿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27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共产党的自身队伍发展到120多万人。这就使为代表的反革命反人民的力量,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意愿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以及把中国继续引向黑暗的前途。

在1945年9月以后的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真心实意地去争取和平民主。党的领袖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与谈判,达成停战协定和旧政协决议,力争出现国共两党合作、加上民盟等派参加的联合政府,使中国进入和平民主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撕毁停战协定和旧政协决议,以进攻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内战。我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正义的自卫战争反击的进攻,只用三年多的时间就消灭了的800多万军队,解放了除台湾、港澳和沿海岛屿之外的全部大陆国土,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的进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这是中国共产党85年中走过的第一个行程,带来了第一个历史跨越,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前进为独立、统一民主的新民主主义中国。这可以用的一句诗来总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2.第二个行程是在三大改造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迅速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并且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把美军赶回了三八线,并迫使他们在板门店坐下来谈判,教训了美国人;同时进行镇压反革命、等其他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接着,又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于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就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前提。其间虽然发生了反扩大化的错误,但总的说这是凯歌行进的七年。

其后,以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有许多成功之处,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就,但由于晚年犯了严重“左”倾错误,在发展生产力上急于求成,发动了不切实际的“”运动;在政治上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结果乱了自己,破坏了生产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1976年粉碎“”的胜利才结束了“”,并使经济得到恢复和一定的发展。这是曲折发展的二十二年。

这第二个行程的29年,虽然也是有两次成功,又遭到两次重大挫折,但我们终究取得了三个重大成果:一是巩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独立、统一、民主的新中国政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二是建立了人类迄今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使我国开始有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第三个行程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朝气蓬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显著特征是改革开放。其开端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总结建国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引导全党开始全面纠正“”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初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四项原则的基本路线。由于这条基本路线符合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反映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所以它指引我国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震惊的光辉成就。在过去的27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73亿美元发展到的182321亿元,人均gdp1704美元。把长时期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里,是一个有伟大跨越意义的事件。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新飞跃和国防现代化的重大进展。在1985年作出并实施《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我国形成了新科技体制下的工作新格局。居于世界顶端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举如:银河巨型计算机、两系法杂交水稻、正负电子对撞机、核潜艇水下发射、中子弹等许许多多重要成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未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代表着我国某些领域的尖端科技已跃居世界第三的位置;神舟五号、六号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震动了世界。

综观党史,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做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件,完成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第二件,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还在继续做。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基本的历史经验和结论

了解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和结论呢?

1.第一个基本经验和结论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从历史上看,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算起,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第一个80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是第二个80年。在中国共产党出世前的第一个80年,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组织能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在这期间,无论是洪秀全的农民政治组织“拜上帝会”,或是康有为的改良主义政党组织“保国会”,或是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型的同盟会(后改名),都没有解决反帝反封建、把中国引向光明前途的历史任务。

孙中山和他组织的同盟会领导的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领袖孙中山先生,竟然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使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于是,辛亥革命虽然了清王朝,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中国沦入不同帝国主义支持的不同军阀的连年混战,掠夺中国财富的极其混乱的局面。孙中山的让位,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说明,中国农民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都不能充当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中国要完成反帝反封建、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需要新的阶级和新的政党来领导。

中国共产党就是适应这种历史需要,而在1921年7月光荣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投入革命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80年的实践,更加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头28年中,胜利地领导人民打倒三大敌人,建立了新中国。此后在建设新中国的52年中,首先领导人民,进行了打败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等涉及国家存亡的重大斗争,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独立。比如,新中国刚成立,就面临着迎击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捍卫国家独立、统一和巩固新生政权的严重考验。当时中国共产党有迎击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精神准备。因为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曾经遇到过资本帝国主义的十四国武装干涉;还因为这次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宣布废除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不同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后还承认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国际帝国主义对此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果然,以美国为首的16个资本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朝鲜而兵临我国鸭绿江边,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又侵占我国台湾省,与集团签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实际上是以曲折的形式对新中国的胜利进行武装干涉。当时党中央面临着敢不敢派志愿军去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抉择。此举既支援朝鲜人民反抗外敌的侵略,又保卫新中国的领土不受外国的武装干涉。经过慎重讨论,反复权衡利弊得失,逐渐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和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派志愿军赴朝作战,并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军于1950年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奏响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雄壮乐章。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双方动用兵力300多万人,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道,首先经过五次战役,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歼灭敌军23万余人,并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随后,双方进行拉锯战,边打边谈,于1953年上半年停战。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共毙、伤、俘敌109万余人,其中美军39万余人,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国内人民捐款,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表现了全民抗敌的精神。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使美国三易其统帅(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他们最后总结说,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卷入一场被错认的敌人的战争”。这一仗,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打出了自己的威风,使全世界都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从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帝国主义势力不敢贸然做侵犯新中国的尝试,赢得了至今50多年的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在这以后,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打破了从1949年建国到1979年约30年美国发起的对新中国的禁运和封锁,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协同基辛格访问中国,打开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大门。在美国履行了中方提出的三项条件(从台湾撤军、毁掉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后,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又一次赢得了维护中国和领土完整的政治大胜利。

再以后,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先后收回了香港、澳门,洗刷了近百年、几百年中华民族的耻辱。

在建设新中国方面,我们党率领人民经历50多年已经把一个贫弱的、受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人民幸福、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已进入让世界瞩目的、有较强国力的大国行列。

2.第二个基本经验和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先从历史上看,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理由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曾经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资本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强盛起来。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的这个时期,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或者正在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市场已经瓜分完了。他们不允许中国这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步他们的后尘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能够与他们竞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的历史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西方列强只允许中国成为他们的附属国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大趋势,从严复到孙中山的一代又一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都没有看清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的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才看清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这种趋势和中国的历史方位,从而改变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呢?因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克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创造美好的前景;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独立地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相抗衡,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高和增强,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28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无论是近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都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等,都是从革命民主主义的爱国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的。正是基于这百余年的历史经验,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我们必须把爱国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有些人看到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就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疑虑。如何消除其疑虑呢?主要是要引导他们对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进行历史地科学地比较。那种仅从物质生产方面,以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废墟上只进行了五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发展所达到的水平相比较,由此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这样的比较是不科学的,因而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进行科学的比较应当是,以新中国成立后到目前的发展数据,纵向的同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相比较,横向的与资本主义国家同期的发展情况相比较。即便是与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相比较,也不能只比较资本主义的少数发达国家,还要比较多数的处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进行科学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旧中国所根本不可比拟的,而且在横向比较中也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

第一,先从自己的纵向比较来看,过去旧中国是一个十分贫弱落后的农业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我们面对的经济状况是近代工业经济只有10%左右,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也就是说“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30页。)那时,我们没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厂、拖拉机制造厂、精密仪器制造厂、矿山机械制造厂,也没有象样的飞机制造厂等国防工业。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景象,没有自己的独立经济。然而,我们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不但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还有一部分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科技方面,我们翻开历史长卷,1949年前的百年中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部饱受列强的血泪史。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抵御不了西方列强的坚船战舰;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被入侵者的利炮炸开了胸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中国的科技人员仅有4万余人,专门研究机构三十来个,现代科学技术几乎一片空白。可是,我们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优越性,五十多年来经过三次科技大进军奠定了中国科技实力的雄厚基础。如今,我国的科研机构门类齐全,1000多万人的科技队伍中仅从事现代前沿科学研究的就有5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022人。五十多年耕耘,我国荣获重大科技成果40余万项。我们拥有了先进的各种机械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火箭发射技术等等。我们不但能够制造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还成功地发射了载人的宇宙飞船。至于正负电子对撞机、核潜艇水下发射、中子弹和激光技术等,也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上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突出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我们再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敢于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进步所萌生的比较心态。如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人们(包括青年)不可能产生在经济上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比高低的想法。因为那时中国的经济与他们的经济水平实在是不可比,现在则不同了。

我们先从经济发展速度上同他们做比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五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1978年,已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统计,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4.7倍,2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6.2%。1978年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实力增强程度更是空前的。从经济总量看,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747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5.92倍,平均年增长速度为9.8%。《新中国经济50年》,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相比之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美国和英国,在1953-1980年间其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2.2%;其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2.4%。1981年-1990年间,美国和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和2.3%。两相对比,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显著,居于世界的前列地位。

我们再从两种社会制度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途径来比较。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进行资本积累的途径,一是通过剥削国内人民,二是通过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发动侵略战争来获得。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例。它在1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走近10亿英镑的财富。英国还通过鸦片战争等侵略手段,从中国掠夺走的白银相当于那时中国银币总量的五分之一。那时代真是中国人的累累白骨,变成了英国侵略者手中的灿灿白银。它构成了英国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血与火的掠夺,使英国经济渗透着特有的血腥味。英国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国内工人早为世人所知,他们剥夺农民所搞的“圈地运动”,酿成了“羊吃人”的历史悲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建设资金的积累,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来提供。我们为经济发展筹措资金的途径和方式,比之资本主义是真正人道正义的、干净的、并引以自豪的。它建立在广大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希望祖国迅速强盛的政治觉悟的基础上。

第三,横向比较还应包括中国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发达国家只不过二十多个。在进行社会主义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横向比较中,不能把眼睛只看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看不到绝大多数不够发达或属于不同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有不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处于政局动荡、经济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的状态。有些国家独立前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其经济发展中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同社会主义中国相比,仍然相形见绌。

上述事实的比较,雄辩地说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有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是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思想动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3.第三个基本经验和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但这个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有深刻经验教训的,特别是党所经历的三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927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的结果,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事,无产阶级政党参加国民革命只应当尽力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即“二次革命论”。这样,就形成了右倾机会主义,使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归于失败。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八七会议精神,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艰难曲折的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使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转变为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但是,在遵义会议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结果使第五次反围剿归于失败。

第二次历史性转变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的结果。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样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并形成了一系列错误理论所致。直到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的召开,才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开始在党中央占主导地位。因此,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由于这个转折,党才能够领导红军胜利地结束长征,胜利地克服的分裂主义,正确地解决西安事变,倡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现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兴起。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直至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的结束到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更由于以及其他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轻率地发动了运动和农村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在这期间,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再加上、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助长这些错误,这就导致了“”的发动。“”的历史证明,发动“”的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的轨道。直到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之,党的历史上的三次伟大转折,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得好,革命和建设就取得胜利,反之,就要犯“左”或右的错误,使革命和建设遭到失败和挫折。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的正确结合呢?

第一,要深刻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它的基本原理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它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深刻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一是要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这是认识中国国情的中心问题,因为革命和建设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是由此决定的;二是要认清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由此决定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三是要认清阶级斗争状况,正确分析和估量现阶段阶级斗争状况,是正确认识国情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四是要认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基本国力,这是掌握革命和建设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首要方面。

第8篇:党的历程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做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我党历来重视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就是在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斗争中逐渐探索形成的全党如何通过正确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政党学习思想。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的。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萌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1921年8月,、何叔衡等人在湖南创办自修大学。校址设在船山学社,任教务主任。学校开设10多门课程,还组织各类研究会,强调政治理论教育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学校还创办了《新时代》月刊。自修大学成为共产党在湖南的一个公开活动场所,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924年7月,为推进农民运动发展,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中国共产党在广州成立农民运动讲习所,曾担任主讲,宣传革命思想。1927年,又在董必武的帮助下在武昌创立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课程,引导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提高政治觉悟。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成为正确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著作。它标志着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萌芽。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这一阶段,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形成阶段。大革命失败,八一南昌起义后,工农红军成分复杂,针对这一状况,强调:“在此情形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1]他指出,在加强军事和根据地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政治学习,“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会是错误的”。[2]

1929年,针对党内存在的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3]应该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加强理论学习,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对此,在《古田会议决议》(即《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别强调了党内教育和党员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八项教育方法,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在党内开展学习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古田会议决议》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同时,尤其重视学习与实践的结合。1930年5月,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总结党的斗争经验,对如何科学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如何同教条主义作斗争做了理论解释。他指出:“沒有调查,沒有发言权”。[4]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批判了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思想坚定了基础。并亲自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于1933年10月,写《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成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先后在兴国县长冈乡和上杭县才溪乡调查后,写出《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成为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著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有效地将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具体运用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遵义会议以后,共产国际改变了过去“左倾”的政策,并肯定了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成熟的客观条件。这一阶段,关于全党学习的思想得到全面实践,并且在的七大把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一阶段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走向成熟。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著作大量出版,为全党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创造了条件。同时,还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等20多所院校,全党形成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良好风气。

先后发表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等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通过,在全党范围内掀起了一次马克思列宁思想的学习运动,使得广大干部和党员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达到思想上入党,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9篇:党的历程范文

乡愁、乡俗和乡情,乡土社会特有的空间形态、色彩质感和差序格局,曾经是中国士人心目中的精神领地,割不断的灵魂故乡。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一代代的人们渐渐离开乡土,同时不断地怀念乡土,记录乡土,最终成就了一度繁荣的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有根的写作,凡是扛鼎之作,都基于作者深厚的乡土经验和对那片土地的深情。《白鹿原》便是这样一部“民族史诗”,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实在田间垄上一个个抠出来的,沉淀了他一生的乡土经验。

写一本垫棺材当枕头的书

1987年,实在长安县查县志和文史资料的时候,遇到一个朋友,晚上一起喝酒,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朋友问他:“按你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资料还不够吗?怎么还要下这么大功夫来收集材料,你究竟想干什么?”陈当时按捺不住的激动,对朋友说了一句“我要为死的时候可以有做枕头的一本书陪着我。写了一辈子小说,到死的时候如果发现没有一部能够陪葬的书,好像棺材都躺不稳。

为了写出这么一部“死后可以垫棺作枕”的书,实搬回地处偏僻的老家,决定“冷下心来,回嚼亲身经历的生活。”正是在白鹿原下的老祖屋里,他开始写《白鹿原》。在足足做了一年多的人文调查、并且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做了精心准备后,他才开始动笔。起初只是拿着一个大笔记本在膝盖上写,直到1989年1月,他才在一张小桌子上继续写。老屋破败不堪,下雨天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因为无工作无收入,家里负担又重,实无钱修缮老屋,以致后来不得不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里。实却不以为意,他说,在白鹿原下写作,便进入了自己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1988年早春,在离祖屋大门前不到十米的街路边,实栽下一棵只有食指粗的小梧桐树,等到他写完这本大书,树已长到和成人的胳膊一样粗,有一个圆伞那么大的遮阴的地方,实写作累了便在树下歇息。这棵树见证了实为写成《白鹿原》所付出的一切艰辛,所耗费的心血,乃至他所忍受的长久的孤寂。

1991年的农历腊月,历经六年,《白鹿原》创作完结。实回忆:在划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的第六个原点时,两只眼睛突然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背靠沙发闭着眼睛,似乎有泪水沁出。

《白鹿原》从构思查资料动笔写成,历时十年。实的老婆讥笑:“你不如去开养鸡场,还可以吃几个鸡蛋,十年写出什么了,没一点成果。”实对妻子说,如果仅仅因为艺术能力所造成的缺陷不能出版,他就去养鸡。1992年春天,当实在自己绽放梨花的院子里,把长达五十万字、沉甸甸的《白鹿原》手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位编辑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连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编辑高贤君当场就想看,实害怕得一塌糊涂:“你不要打开,不离开这里不能看。”取走原稿20天后,实收到高贤均的来信:他俩在回京的火车上,轮流读完这部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爱不释卷,拍案叫绝。实读完信后,“嗷嗷”三声跌倒在沙发上,眼泪夺眶而出,他朝老婆喊:“不用开养鸡场了。”

创作是最孤苦伶仃也是最诚实的劳动

回忆《白鹿原》的创作经历,实不无感慨地说:“我体会到,创作是最孤苦伶仃也是最诚实的劳动。”

“爱与性”是实再三琢磨的命题,创作《白鹿原》这部小说时,实给自己写过一张小纸条,上面有10个字――不回避、撕开写、不做诱饵。“因为我们年轻时,社会风气比较保守,对男女问题特别敏感,那时我在农村基层当干部,办公室里如果来个女同志,门一定要开着,让大家都能看到,生怕传出什么闲话来,那时就是这么封建。所以我开始写小说时,也就刻意回避对男女、爱情、婚姻、家庭的描写。但写《白鹿原》时,尤其写到田小娥时,想到田小娥的精神和心理所背负的重担,便下了决心,决定不再回避情爱描写,不仅不回避,而且要撕开写,要撕开我们传统封建文化中最腐朽的黑幕,要写得透彻。至于说不做诱饵,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描写男女之间的事情,只是为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服务,而绝不能作为吸引读者的诱饵。”

关于田小娥。白鹿原上有众多的牌坊,包括当地的县志里都有卷宗繁杂的《贞妇烈女传》,一部二十多卷的《蓝田县志》,有四五卷记载该县所有贞妇烈女的事迹或名字。一方面,民间口头流传着不少酸黄菜故事,不少干部在开会间歇的唯一乐趣,就是琢磨这些肆无忌惮的放浪故事,贞烈故事和这些比起来立刻片甲不留。实感觉到这些陈年老本里掩盖着许多被痛苦折磨的女性灵魂,在《白鹿原的创作手记》中写道,“我在密密麻麻的姓氏的阅览过程里头晕眼花,竟然产生了一种完全相背乃至恶毒的意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时候浮上我的心里。在彰显封建道德的无以计数的女性榜样的名册里,我首先感到的是最基本的作为女人本性所受到的摧残。便产生了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的人物。”《白鹿原》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电影打出标语,田小娥是中国式的欲望。不光是她,中国式的欲望是一群白鹿原上人的欲望。”实说。

关于黑娃。时任《长安报》编辑记者的李东济在文章里写道,一次,实逼视他,“样子呆滞极了,像被一不明之物击中”。他有点怕,轻声叫着“陈老师”,音调逐步提高,最终“驴吼样地嗥了声――实!”“黑娃,你刚刚听到一声枪响了没?”被唤醒的实问道。误以为他称自己“济娃”,李东济不在意:听见了,响声大得怕人。“你能听见个熊?你都给人家枪决咧……我咋看你像土匪黑娃。”“土匪黑娃是你长篇的主人公?”“我老陈倒想叫他当,可历史不给他机会。黑娃那好小伙子,他是当不成主人公了,土匪咋能当一部历史正剧的主角嘛。”但是实笔下的黑娃是真正的热血青年,生于乱世,鄙视传统,无视规则。他从小生活在白嘉轩正直的腰杆下,对学为好人有叛逆之心,他后来的种种行径都可以看到他对学为好人的骨子里的厌恶和狂暴,但是到了最后,他却皈依了学为好人。黑娃这一生中,不断经历着诱惑、改变、抛弃、追寻、回归。他不是聪明人,在时代中随波逐流的人,始终在追寻信仰、寻找这世上适合自己的位置。不理解规则、无法掌控规则、更不会玩弄规则。爱过,痛过,对过,错过,拼搏过,最终成为另外一种人的踏脚石。黑娃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实现了自我救赎,根在这里,血液里永远有这些因子,迟早要回来......这正是实对中国历史的写照。

关于白嘉轩。“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多少人因这一句话蠢蠢欲动竟至读完《白鹿原》全本。 白嘉轩――这一象征中国文化中传统与威严的一号男主角,是调查间隙,实从“近门的一位爷爷”那里得知:自己的曾祖父,个儿很高,腰杆儿总是挺得笔直,从村子走过时,“那些在街巷在门楼下袒胸露怀给孩子喂奶的女人,全都吓得跑回自家或就近躲进村人的院门里头去了”。作为白鹿原上的独特产儿,白嘉轩只能是这块土地上的理想人物。在他身上既体现着中国家族文化理想的一面,也体现着这一文化全部的反动与保守。他按照封建文化传统要求乡民,也按照这一传统要求和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对待小娥的处理,更是充分体现了他捍卫自己文化理想时的残酷。后来,他又容忍黑娃和孝文回村认祖归宗,并非是他做族长的宽宏大量,实际上是家族文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直接表现。

1995年至1997年,《白鹿原》参与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时,评委会出现分歧。部分评委提出,作品中,儒家文化的体现者朱先生将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比作“翻鏊子”――“白鹿原这下子变成鏊子”,应以适当方式予以廓清;与思想主题无关的直露的性描写应加以删节。

论及性描写的处理,评委何启治说,他终审时的批语是:“我赞成此类描写应有所节制,或把过于直露的性描写化为虚写、淡化。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性描写是可有可无的,甚至一定就是丑恶的,色情的。……小娥就是个很重要的形象。她在鹿子霖挑唆下拉白孝文下水这段性情节,就很能表现鹿的卑鄙……”

有一晚,实接到茅盾文学奖主持人的电话,“评奖没问题。提出删改的地方,只是征求我的意见。可以改也可以不改。”

生命对我足够深情

一位高官居高临下地说实,在《白鹿原》之后咋不再写了?你要体验生活嘛,要学习讲话精神要深入群众嘛。实只回复了一句话:“你懂个锤子!”

很多记者也都追问,《白鹿原》之后怎么不再写长篇了。各种版本的答案纷呈于世,有人说实在悄悄酝酿一部著作,一直在走访几十年前的一桩秘案;也有人说实害怕自己不能再超越《白鹿原》,不敢再写了。

对此,实呵呵一笑,他说:“《白鹿原》写的是20世纪前50年的事。《白鹿原》完成时,我心里很自然地,有一种欲望,想把20世纪后50年的乡村生活也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我这个人写长篇小说,必须有一种对生活的独立理解和体验,一种能让自己灵魂激荡不安的那种体验,才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可惜,我至今未能获得那种感觉。因为缺失这种独特体验,我发现自己没有写长篇小说的激情和冲动。如果凭着浮光掠影或人云亦云的理解去硬写,肯定会使读者失望,也更挫伤自己。于是我开始写散文和随笔,没想到竟陷进去了。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写散文,而且一连出了几本散文集。2001年我恢复写小说,对写短篇小说兴趣陡增,这几年我已经写了10个短篇小说了。”

2016年1月,实的新著《生命对我足够深情》出版上市,年过七旬的实洗去铅华,书写历尽沧桑后的人生智慧,尽情展示生命中的深刻印记。这本书是实70多年人生的一次回顾和记叙,有其所见所闻,也有其所思所想。几十年的时光,实在书中更多的是对生命历程的回忆。父母、亲人、朋友、师长,在他回望的目光中缓慢而从容地走来。

然而,新书上市没多久,实便离世了。作家贾平凹以一句词感念实:水流原在海,月落不离天。高建群在谈到实去世时说:先走为大,先走是神。那一天,多地刮起了大风急剧降温,上苍在送别先生,送别了或许是中国乡土文学的最美好时代。

1975年,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一名老党员刘世厚,将一本小册子捐给广饶县博物馆。这便是他珍藏了40多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这本书虽然破损严重,但封面依稀还能见到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从左至右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上署“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全书共计56页,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印刷及发行者是“社会主义研究社”。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译者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时,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阅读了他们翻译的马克思著作。

1919年,陈望道回国在杭州担任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员,后因参与学生运动被迫辞职回乡。他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后便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中。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陈望道完成了这部影响了20世纪中国命运的伟大著作的翻译。

随后,陈望道将译本带到上海,打算找机会刊发。恰好此时,陈独秀向陈望道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陈独秀、沈雁冰、李达、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几人随后便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担任书记。

为了出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研究会几个人四处筹钱。正在奔波之际,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上海,得知此事后便出钱资助研究会在上海拉斐德路建起了名叫“又新”的小印刷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便在又新印刷所问世了。这本书是竖排书,32开,封面印着红色的马克思半身肖像,肖像下面从右至左印有“马格斯”三个字,由于排版错误,书名误印为“共党产宣言”,直到9月印第二版的时候,才修改为“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首译本问世后,马克思主义便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主席生前曾多次谈到,1920年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阅读过陈望道的最早译本《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对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并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信念,然而这个首译本却在后来的战火纷飞中不知下落、踪迹难觅。

那么这本“国宝”级的《共产党宣言》首印本,在山东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历程,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呢?打开书,扉页“葆臣”二字的朱红印痕,便是这本书流传的踪迹提示。

“葆臣”即张葆臣,江苏无锡人,他是山东济南的早期共产党员之一,这本书是他从上海带到济南。当时济南早期的共产党员经常在一起举行各种活动,张葆臣结识了刘集村出来的青年共产党员刘雨辉,将《共产党宣言》交给刘雨辉。1926年,刘雨辉回家乡过春节,又把这本书带到刘集村,交给了当时的中共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

不久刘集村农民夜校成立,《共产党宣言》便成了刘良才等同志备课的参考书。刘良才等同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刘集村农民传播书中的社会主义思想。那会儿,大伙儿不知道马格斯是什么人,看到封面马克思肖像胡子浓密,便称之为“大胡子”。大家每每听到激动时,便纷纷说:“我们照大胡子说的去做,准没错!”

刘集村党支部的星星之火,很快燃烧遍及广饶县。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刘良才担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就设在刘集村。此时,全县建立起8个党支部,共产党员达70余人。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开始了,和全国许多共产党组织一样,广饶各地的党组织转入地下工作。为了保护党的秘密和同志们的安全,上级党组织指示,凡是有关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一律销毁。但是刘良才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将《共产党宣言》悄悄地保存起来。刘集村的共产党人继续像以往一样汲取这本书的思想精华组织革命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1931年春天,刘良才调任潍县任县委书记。临走之前,刘良才慎重地将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刘集村支部委员刘考文。可是随着革命形势的日趋恶化,许多共产党人被捕入狱,刘考文担心自己随时有不测,便把此书交给了同村党员刘世厚保管。不久,刘良才被捕入狱,全家被炒,一年后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