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登山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登山活动总结

第1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一 思想积极,踊跃参加

当墨池书法协会的社员们得知了这次登山活动的消息时,他们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各个社委也为这次登山活动做了不少工作.如:宣传部将这次活动宣传得有声有色,赢得了社员们的大力支持,策划部讲这次登山活动策划得精密细致.......这充分体现了社委们对这次登山活动的重视.

二 介绍历史,了解历史

在会长的带领下,我们墨池书法协会的社委社员们来到了安徽宣城最着名的旅游景点------敬亭山,刚进大门,墨池书法协会的社委社员们在一起合影,用作纪念,导员为我们介绍敬亭山的背景由来,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敬亭山,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双塔寺,导游也为我们介绍了双塔寺的背景,一路听着导游对敬亭山的介绍,我们又来到了敬亭山最着名的景点---竹林,因为那里有玉成公主的雕像,导游详细地介绍了玉真公主与李白的爱情故事。正因为李白与玉真公主的爱情故事才使得敬亭山如此的出名。

三 开展活动,展现才艺。

为了更好的把这次登山活动举办成功,在经过一段漫漫长路的奔波后,整个队伍看起来有些懒散,经过调整,我们来到了玉真公主雕像前。在那里听着导游的介绍,社团内部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文艺节目来缓解大家疲惫不堪的心,在文艺节目和才艺展现中,每位社员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掌声不断。每个人都积极的展现自己最出色的一面,看到那英姿飒爽矫健的身躯,让我们看到了社团的发展今后会不断壮大,会因为有这些成员们的积极和主动,让社团更上一个阶梯,虽然节目不是很多,也没有那么壮观,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快乐。

四 敬亭之巅,俯瞰宣城

主持人将这次节目闭幕了,会长带领我们登敬亭山的顶峰,虽然在登的过程中有点筋疲力尽,但我们仍然坚持着,最终达到了理想的彼岸----敬亭之巅,站在山顶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墨池书法协会的各个社委在敬亭之巅还留了影,用作纪念。

第2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2013年岗什卡亚洲滑雪登山交流活动圆满结束,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以至于闭幕式结束后我们几个教练组的成员一夜未睡。作为活动的组织方,活动未结束之前还是压力很大的,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本次活动升级为亚洲级交流活动,所以活动的各个方面(接待、会议、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安排等)都要体现出国际化的水准;二、本次活动规模较往年更大,大本营接待人数达120人次(队员实际人数52人,工作人员46人,记者20人),基本处于岗什卡大本营的接待饱合状态;三、参会的队员绝大多数都是未参加过2011、2012年岗什卡活动的人员,并且有来自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队员,对于他们的高山活动能力和滑雪水平只能从报名表上了解一些,给活动内容的安排造成很大困难。如今从最终结果来看,活动基本上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完成,所有队员也都最终完成甚至超出了自己参与此次大会的原定目标。

本次活动在两个方面完全超出了我们组委会的预期:一是在青海省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努力下,尤其在大本营的保障方面较往年有了大幅的提高,基本达到了举办国际性活动的要求;二是最后一天的比赛环节,有17名男队员、10名女队员报名参加了滑雪登山个人赛,有10组队员报名参加了3人小组雪崩搜救赛,并且大家的参赛状态都非常好,这与往年活动的最后一天的比赛活动参加人数还不及队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是对我们教练组前期比赛设计和线路制定的最好回报,让我们倍感欣慰。当然,本次活动也出现了一些小的意外情况,有两名韩国队员腿部轻伤(一名过碎石坡时碰到大石头上,一名队员踩到了冰裂缝);有一名工作人员下滑至雪线处由于雪坡结冰的原因,摔出了雪线,造成了踝骨骨折。这些意外的发生也再一次提醒了我们,高山环境的风险无处不在,我们还需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有丝毫的大意。

对于我个人而言,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一个人——亚滑登联的主席柳汉奎先生。作为2000年韩国K2攀登队的队长,他总是以谦虚、敬业的榜样形象在为亚洲的滑雪登山事业努力着。滑雪登山这个项目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虽然中国登山协会这几年为推广和普及此项目做了一些工作,在北大壶滑雪场、万龙滑雪场多次举办滑雪登山的教学和比赛,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仅仅靠中国登山协会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各地方登协和各地方户外俱乐部以及滑雪登山爱好者的共同努力。

第3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广州市;户外登山运动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29

当前,户外登山运动成为人们提升生活质量 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不是小众的群体活动,是兼具运动及旅游双重特征,参与的人群愈发广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经常处于激烈竞争和超负荷运行的o张状态之中,使人和大白然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群众关注起各种自然资源,期待远离城市,摆脱工作、生活的压力,到轻松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娱乐身心,充分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和轻松,参与户外运动已成为现代人的需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白云山、大夫山、冒峰山、白水寨参与登山运动的群众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分别在白云山、大夫山、冒峰山、白水寨对参与登山运动的群众发放问卷,并现场回收问卷,共计发放500份,回收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67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1 调查对象性别情况和年龄情况

广州市登山群众男性有245人,占52.46%;女性有222人,占47.54%。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但差距不是很大,说明不同参与者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广州市群众参与登山运动的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112人,占23.98%,21-30岁的有230人,占49.25%,31-40岁的有63人,占13.49%,超过86%的登山群众年龄阶段在40岁以下,41-50岁的有33人,占7.07%,50岁以上的有29人,占6.21%,超过13%的登山群众年龄阶段在40岁以上。根据最新年龄分段,登山运动的参与人群中,青年人数所占比例相当大,而中老年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2.1.2 调查对象居住地情况

参与登山运动的467位受访者中,广州市居民有190人,占40.69%;广东省内(广州市除外)居民有213人,占45.61%;广东省外的居民有64人,占13.70%。由此可知,参与登山活动的人群主要来自广东省内,占比约86.30%,远多于省外人数的13.70%。由于本地优势比较明显,本地人对登山运动的参与程度比较大,广州外来人员比较多,但由于经济、运动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外来人口的参与程度比较低。可见,登山活动举办的地点和参与者的居住地是密切联系的,山地资源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2.1.3 从事户外活动年限

从事登山运动一年以内的人占51.18%;占总比例的一半 ,说明近年来人们对登山运动的意识逐渐深化,登山运动逐渐兴起,人们对登山运动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其他从事了2年、3年、4年、5年和6年的人数比例不等,说明之前受经济和登山资源的地理影响,登山运动一直没有被人们重视起来,受欢迎程度较低。

2.1.4 参与户外登山运动的主要目的

表1可以看出,参与户外登山运动为强身健体的人数达326人,占总比重的69.81%,占比最大;其次以观赏风景为主要目的的人数占258人,占55.25%,比重排名第二;再次以放松减压为主要目的的人数达235人,占50.32%;可见参与者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观赏风景和放松减压,除此之外,依次是热爱自然、减肥塑形、挑战刺激、亲子教育和成就追求等。从前面的三个主要目的来看,登山爱好者主要追求的是体质上的提升和心理上的娱乐享受,由于广州相对一些城市来说,生活节奏比较快,并且亚健康也开始出现,人们在生活上的压力需要得到缓解和释放,从而促使了人们开始通过登山运动来缓解压力。

2.1.5 参加登山户外运动后的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参与登山户外活动在身体健康、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作用比较突出,分别占比为73.66%、50.11%、46.25%。在登山行走的过程中肌肉的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通过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登山代替长时间工作中的久坐,所以生活习惯也逐渐得到改变。其次社会交际、塑形、缓解病痛也有一定的作用,分别占比27.41%、19.49%、11.78%。在行走过程中往往是三五成群的好友一起,可认识很多的朋友,边走边聊,拓宽视野,通过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缓解慢性病。

2.1.6 参加登山运动常用的组织方式

人们登山最常用的组织方式为个人自助活动,占54.18%,说明参与者更倾向于对登山运动的个人体验。其次是单位组织和家庭活动,占比约25%。说明单位定期举行登山活动,旨在促进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其对单位未来的发展;通过家庭活动方式进行则是为了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促进家庭和睦。

2.1.7 参加登山的频次

调查显示,有24.41%和10.49%的人每年参与一次和几乎不参与,他们属于不经常参与者,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锻炼意识比较薄弱,或者距离登山步道比较远,出行不方便;有23.55%和22.27%的人选择每季度一次和每月一次,他们属于偶尔参与者,这部分人群具有一定参与和锻炼意识,但实际参与比较少,可能是受制于工作压力和时间不足、交通不便等;每周一次及一次以上的共有19.06%,属于经常参与者,该人群具有锻炼意识和充足的锻炼时间、交通便利条件。

2.1.8 影响参与登山健身锻炼的因素

表3可知,影响参与登山健身锻炼的因素主要是身体条件、时间因素、兴趣因素和安全因素,分别占52.68%、50.96%、39.40%。由于现在人们的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比较大,造成对自身健康和时间管理的关注的人占多数,其次,安全因素、户外资源 、配套服务、金钱因素也是影响参与登山健身的重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参与户外登山运动的男性多于女性,但差距不是很大,说明不同参与者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从年龄分段来看,青年人数所占比例相当大,而中老年人数所占比例较小,中老年人不是参与群众的主流。

3.1.2 调讼允荆此次参加登山运动的467位受访者大部分来自广东省内。从事登山运动的年限主要集中在一年以内,说明登山运动正逐步受到关注。

3.1.3 参与户外登山运动的主要目的为强身健体,占总比重的69.81%,其次是热爱自然、减肥塑形、挑战刺激、亲子教育和成就追求等。从前面三个主要目的来看,登山爱好者主要追求的是体质上的提升和心理上的娱乐享受。

3.1.4 户外登山运动最常用的组织方式为个人自助活动,影响参与登山健身锻炼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身体条件、时间因素、兴趣因素,占52.68%、50.96%、39.40%。

3.2 建议

3.2.1 管理部门要健全和完善户外登山线路规划、登山健身步道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步道标识。加强对登山人员的安全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开展户外登山运动。

3.2.2 个人自助活动的参与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户外运动经验和能力,针对广州市登山群众以个人自助形式进行登山活动的现状,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给予登山社团政策支持,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在社会做好宣传,引导和鼓励群众以加入登山社团的形式进行登山运动。

3.2.3 加强登山运动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与有关部门一起,做好职业鉴定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有条件的各级地方登山协会、户外俱乐部、高等院校承担一部分的人才培训,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3.2.4 加大宣髁Χ龋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宣传户外登山运动;普及户外知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组织户外登山运动的活动和赛事,展示户外运动的魅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登山运动,有利于登山运动的普及,扩大登山运动人口。

参考文献:

[1] 董范.户外运动学[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第4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山鹰折翅”事件过后,山鹰社从此便有了诸多不成文的规定:不登7000米以上的山,不登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山等。与此同时,中国登山协会也多了一些如学生登山队必须聘请向导的新规定。08信科的王正是山鹰社现任社长,据他介绍,比起90年成立之初的山鹰社,现在的山鹰社在遭遇02年山难痛苦的教训之后,社里的活动有了转型,不再一昧追求攀登7千米成功的荣耀,从而变成“以科考作为攀登目标”的登山探索,登山模式也改为“以登山训练为目的”。在山峰的难度和高度上都有所降低,尽可能避免一切潜在的冒险。

2008年,山鹰社攀登7028米的新疆考斯库拉克峰,由于登顶路上横亘着一座下临深不见底冰缝的雪桥,并且无法判断这座桥能否承受住全部队伍通过,当即决定下辙,放弃冲顶。

今年的4月清明小长假,北大未名湖畔的操场一角,户外技能大赛的比拼激战正酣。

参加比赛的是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学子,比赛项目是平时户外运动中常见的攀岩抱石、定向越野、绝境求生、勇登天梯,模拟救生等野外技能。

户外技能大赛原本是山鹰社的社庆项目之一,之后发展成为邀请北京地区高校的队伍参赛,这项大赛在学子们中的影响颇深,历经五届,以至于现在成了中国高校学子们每年一度的户外盛典。

王正向记者介绍,“利用户外技能大赛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在野外的自救技能,也顺应了山鹰社在07年提出的‘绿色攀登’的口号。比如单绳上升,这个是针对掉进裂缝后的野外自救,一旦掉下去,受困的人能够仅靠着一根绳就能爬上去。特别适合用在冰裂缝的互救上。”

另一片操场上,正在进行的是模拟救生比赛。各组均由一名女同学躺在草地上模拟膝盖受伤的伤员,两名作为救援者的男同学,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手边的登山包、登山杖、路绳和地席制成临时担架,并将伤员固定在担架上,在保持伤员膝盖部位相对不动,将伤员按照指定路线运送到目的地。

比赛的难点之一在于结绳,这需要参赛同学能够娴熟使用布林结、蝴蝶结、双八字结、双防脱结、平结等打绳环技巧,过紧过松的绳结对最后是否能平稳地搬运伤员极有影响;

难点之二在于搬运伤员的手法,比赛过程中需要两次转移伤员,托举伤员的哪些部位才不致使伤员二次受伤,这点在实际救援中相当关键。

参赛的几组同学看起来平时都是经常练习,动作流畅,结绳利索,让人不由得赞许起户外技能大赛在普及野外救援及自救等技术方面的成果。

王正介绍,现在除了山鹰社,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登山社团,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凌峰社、北京林业大学的山诺会,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营等。就拿山鹰社来说,时至今日,山鹰社注册成员共有7000余人,成为目前80后、90后业余登山爱好者的主力军,类似这样的野外救援普及更是尤为重要。山鹰社自打成立登山队后,社内就经常开展攀岩术和野外术的讲座,前不久,还特地派去队员参加北美医疗协会野外救援的培训WMV的认证培训,外出时,山鹰队队员也常常进行一些实际的演练,

第5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经费是困扰杨春风的最大问题。杨春风曾有机会攀登卓奥友峰和珠峰但是都在最后时刻退出了。对于多年以来渴望攀登珠峰的杨春风来说除了自己登顶以外,操作一个珠峰登山活动比起多次组织慕士塔格攀登活动更是种层次上的提升。

经过将近半年的准备,由新疆自治区体育局、新疆登山协会和登山协会共同主办的2007年新疆珠峰攀登活动,终于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批准,新疆乔戈里高山探险服务公司负责承办。经验丰富的登山队阿克布出任登山总顾问,乌鲁木齐登山探险协会副主席侍海峰担任大本营总指挥党小强出任大本营总管,他们面临的登山活动对于他们自身的职业生涯而言,丝毫不亚于高考。

为了保障队员成功登顶,登山队决定专门从尼泊尔请来八名夏尔巴协作,氧气也按照充裕的数量购买到位。3月,就在紧张的筹备阶段,一向全力支持中国登山运动的奥索卡公司伸出援助之手赞助了高海拔营地使用的MT100高山帐篷,极星公司已经连续三年赞助中国民间登山活动 他们为六名队员提供了高品质的连体羽绒服和其他羽绒制品,上海森帝诺公司听到消息 赶紧把30顶ARCTICFOX防寒帽送到营地,登山队出发前又获得新疆啤酒冠名赞助50万元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登山队的好运气。

攀登珠峰时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想像到体力、知识精神协调性自我管理能力等,但这只是每个队员个人的问题。对于组织和管理登山队、负责确保队员安全并实现其目的的登山活动组织者而言还必须从更广阔的角度从整体上对有关问题进行审视。因为这关系到队员的生命。

如果在攀登珠峰时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呢?如果等事发后再去想这些那么有多少条命也不够用。因此,组织者必须提前想像突发事件并准备若干个可以应对的选择方案。队员因突发疾病而紧急下撤,登顶前因天气恶劣而多次改变计划登顶后夏尔巴如何接应队员……这些都需要两层,三层地考虑应对方案。为此,就有必要确认在从登顶返回的路线中哪里设置接应人员将氧气和食物送到哪里,在哪些地方可以使用无线电进行通话等。这样一个个地、反反复复地予以确认极为密切地关系到登山的安全。

5月16日,五名队员相继登顶,并安全下撤到营地 在两天后返回大本营,阿克布、侍海峰和党小强以及记者们才放下心 至此登山活动宣告成功。

2007新疆啤酒珠峰攀登活动成功登顶的消息传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向新疆啤酒珠峰登山队发出贺电,对队员们登顶成功致以热烈的祝贺。中国登山协会、登山协会也向新疆啤酒登山队发来贺电。在登顶前后,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家燕来到珠峰大本营看望了新疆啤酒珠峰登山队队员并预祝队员登顶成功。

专访杨春风

户外探险杂志:新疆队和其他队相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选择两次行军的适应方式?

杨春风:国内这些队伍除了这些专业协作,相比较我们这个队伍的体能还有对登山的感觉,登山的基本素养还算是比较强。我们的平均年龄是35岁,队员都有比较好的心态。至于说适应方式有的队简化了有的队借助氧气和协作实力把适应期缩短了,比如说上到7028米一趟后就休整等待好天气周期。

我们的队员都没有来过珠峰,队员打比喻说攀登珠峰是高考 但是有的队员甚至初中都没有毕业你最起码该是高二高三的水平。我们还是按传统保守方式两次行军适应基本上达到了要求,证明体能状况还是不错的。有的队员存在技术的欠缺,虽然在启孜峰训练做了些弥补,但那都是临时补,从一开始可能队员选拔这方面就有点疏忽。

现在五个队员只是存在体能的差异 好的和弱的有一点差距但差距不大等最后冲顶时再针对这种差异,比如说走得慢的要格外留意一下,给他们配实力强一点的协作。或者是协作跟随保证安全一再有就是后面好天气尽量选最佳周期队员有一些急躁情绪,认为我们为什么不跟着前面冲?人家是有后备有把握的 跟我们不一样这次失败他还有机会我们要盲目跟着冲氧气消耗完体能消耗完就失去机会了,所以现在要按捺这种情绪,一定要把攀登欲望留到最佳的时机。

户外探险杂志;第一阶段适应结束后五个队员的身体怎么样?

杨春风:身体都非常良好没有不适这五个队员也是经验不足高海拔影响食欲他就认为是食品不合口味,其实在7000米以上没有合口味的食品,你只要能塞到肚子里有能量提供你就够了,但他们现在还过分讲究口味,提出我要吃点菜和水果,这些食物虽然满足了食欲,但吃上两口顶多走个十分钟就没有能量了,这不符合登出的规律。我们要耐心给他们解释,但是作为心理暗示还是提供一些,他认为我吃上了,但这不是主要的,还是要吃那个难吃的东西,这跟攀登者自身的经验和认识有关系,他要是登山多了,他就知道在山上哪有好吃的。在珠峰这个高度下精神因素更重要,有时就是比意志,能扛得住成功机会就大。

户外探险杂志:在突击登顶时有几个方面的危险因素,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冻伤,还有一个是体能问题,在这些方面咱们有没有做一些应急的预案和准备?

杨春风:最危险的是从8300米出发时,因为海拔高缺氧,行动迟缓会有冻伤情况;第二台阶出现排队,停留过长容易出现冻伤。我们是要严格遵守时间的,到了时间会有一些强制手段避免因为时间用得过多回不来失踪这些情况。

第6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一、登山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景区旅游发展

登山运动旅游项目在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景区特色、增加旅游经济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一) 促进景区的特色发展

旅游景区增加登山旅游项目,尤其结合当地的体育文化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可以突出地方特色,改善景区旅游项目的结构,有利于增加景区的吸引力。

(二) 给景点、景区带来经济收益

表现为登山旅游的门票收入和下山索道、下行交通收费,以及山上食品销售、服装租赁、纪念品销售等收入,尤其是在旅游胜地、名山名地,没到节假日、旅游旺季,经济收益都十分可观。

(三) 促进景区持续发展

表现在登山旅游者对同事、亲朋好友的景区形象的人际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登山旅游者前来;另外通过登山旅游的意见、建议的反馈信息,可以促使景区改进硬件环境,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景区的建设水平,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登山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从市场营销供求关系看,商品的供给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登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消费心理需求,它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特殊的消费服务。

(一) 登山旅游可为消费者提供健身消费服务

在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拥有健康,谁就拥有家庭、拥有事业、拥有未来。健康状况成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竞争中的重要条件之一,不论是取得经济价值、实现社会价值,还是创造自己人生的辉煌,健康总是第一位的。尤其近些年来,很多有成就的人英年早逝,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整个社会健康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身保持身体机能和活力的作用越来越认识深刻,这就更增强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了体育锻炼的社会潮流和时尚。登山旅游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锻炼方式,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不同就是可参与性强,年龄可大可小,人们可以在青山绿水中前行、攀越,呼吸了新鲜空气,活动了筋骨,增加了体能,调整了血气,健康了身体。

(二) 登山旅游可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的消费服务

登山旅游中, 蔚蓝的天空飘着白云,人们沐浴在灿烂的阳光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穿行于各色的花草树木、潺潺的溪流之间,在领略大自然美景中,调节了心情,放松了身心。登山攀岩中可小憩、可攀谈、可嬉戏,形式可自由调整,不断变换,有利于细细体验人生的闲情逸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其业余休闲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崇尚于高雅、健康的休闲生活。其中登山运动旅游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尤其是为摆脱了贫穷的城市中人群、年轻阶层所青睐,他们思想活跃,消费前卫,将登山旅游作为自己放松自己身心,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一种对业余时间的文明、生态的精神消遣方式。

(三) 登山旅游可以满足人们高品位的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追求闲暇休闲,注重健康愉悦,讲究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改变了固守的消极休息为积极的休闲,形成了一种节约、生态、崇尚健康与回归自然的休闲需求理念,而登山旅游正契合了人们的这种消费需求,提升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品位。登上高山,极目远眺,会使人的视野为之宽阔。有人登上泰山的感觉是:“泰山之巅就是天上人间”。天下名山遍处,绝非仅仅一个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国古代帝王均有祭岳的习俗,而登山也经常被作为表现个人豪迈气概的一种行为而传颂,其中主要原因恐怕在于登山给人带来的豪情壮志。所以,登山旅游会使人感觉到世界之大,有感觉到世界之小,很多人顿感诗情画意、文思泉涌,心旷神怡。同时游客登山旅游,景区展现的历史、文化内涵,必将对登上者所触动,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每个人会得到历史文化韵味的体验,从而丰富登上者的人文社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丰富人生阅历,完善自身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和层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 登山旅游可为消费者提供增进人际沟通的消费服务

登山旅游既是一种休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互相激励,奋发向上的奋斗历程。登山攀岩运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是对人们体能的考验,更是对人们的精神和毅力的考验,有时也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登山时一般结伴而上,大家在登上山中可以相互赶超、互相激励、携手攀登,这无形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增进了友谊,培植了互相激励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这是人世间较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资源,将会给今后个人的发展留下难得忘怀的人生回忆。在未来的新社会中,这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成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登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登山旅游资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带动了地方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登山旅游资源开发,促进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登山旅游项目的开展,可以直接催生体育用品的消费,并促进地方餐饮、交通、住宿、零售业的发展,并带动通信、保险等行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二) 登山旅游资源开发,优化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第7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品牌历史

37年来,KOLON SPORT心中的常青树染绿全世界山脉顶峰的光荣瞬间处处可见。1980年开始的远征,使可以梦想的挑战范围更加广阔。登山挑战队经常组织远征队,每征服个顶峰时,便接受专家的反馈,更新产品。所以,KOLON SPORT的品牌历史就是不断进化的户外文化历史。1973年创建以来,KOLON SPORT不断打造开创新文化的品牌历史,1980年组成挑战队开始远征后,远征队更加系统发展,这就是KOLONSPORT一路前进的足迹。

核心价值

KOLON SPORT追求以人为本的创新技术和款式设计,是追求时尚与实用相结合的高级装备。品牌蕴含尊重生命精神的新“Life Saver”系列,使每一位用户深受感动。另外,通过挑战设计上的变化和与世界顶峰的挑战队合作,完美体现了追求全新与挑战的品牌性质。KOLON SPORT非常珍惜和谐共存的精神,为此设立了传播山地户外文化的KOLON登山学校,培养青少年全球领导力的海外探险队,展开支援小儿癌症患者等社会公益活动。

梦想和使命

KOLON SPORT致力于打造人类与自然健康共存的未来,以一流的产品,力求成为先行主导户外文化的世界品牌,面向世界市场扩大领域,成为广受全世界认同的全球户外品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丰裕生活,是所有户外爱好者的梦想,也是KOLON SPORT的愿景。当然,这样的梦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在生产产品时,都要反映创意和技术,在服务时,也总要心怀顾客。只有这一切和谐相融时,KOLONSPORT的愿意才会得到实现。

第8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任何一个看到李兰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么纤弱的一个女子,竟然是一个职业登山人。在她多年的登山生涯中,她征服过无数的高山。已两次目睹队友遇难的她,还拍摄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登山电影——《巅峰记忆》,以此勉励自己和其他登山人: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两次直击队友遇难,梦魇挥之不去

1996年9月,李兰考入北京大学广告设计专业。开学后,各种各样的社团都在招募新生。李兰报名加入了全国闻名的登山社团——山鹰社。她自幼喜欢爬山。每次爬到山顶,朝山脚大喊一声,那种畅快的感觉,让她身心倍感舒畅。

1999年年初,山鹰社组建了第一支女子登山队,征战5588米高的四川名山雪宝顶。李兰立即报了名,並顺利入选。

她们一路上的行动都算顺利,眼见登顶在即,意外却突然发生了。队友周慧霞体力严重透支,身体失去平衡,手没抓牢,一下子跌进几百米深的悬崖。李兰眼睁睁地看着队友在身边遇难,想伸手去救,却无能为力。

李兰完全蒙了,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山上下来,又是怎么回到北京的。一闭上眼睛,周慧霞那可爱的笑容就会浮现在眼前,直到毕业,除了给社友们做后勤工作和训练新队员,李兰不再提登山的事。

毕业后,李兰在一家知名网站做编辑,早出晚归的平静生活正是父母所期望的。可李兰心里,总藏着一丝不安分,她想要挣脱,想要出去走一走,呼吸下一户外的新鲜空气。格子间的生活,几乎将她的激情磨砺殆尽。

2002年5月,山鹰社向李兰发出邀请:他们将组织登山队,征战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海拔达到8000米山峰——希夏邦马峰的西峰。“希夏邦马”是藏语,意为“严寒、天气恶劣多变”,在这座山上,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和时而发生的雪崩,为登山者设置了重重困难。

想到母亲担忧的面容,李兰委婉地拒绝了。队员们诚恳地说:“这次登山难度很大,我们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在路上时刻指点,减少风险。”好友深知李兰的犹豫:“这两年,你的生活虽然平静,但我们许久没有见过你灿烂的笑容了。你还年轻,如果登山可以焕发你对生活的激情,我们支持你。”李兰终于心动了,答应同行。

2062年8月,由15人组成的登山队抵达。他们分为三个组,由体能最好的雷宇、林礼清、张兴柏、卢臻、杨磊担任A组队员,负责冲顶。李兰在B组,协助A组登顶,如果天气情况允许,他们也会尝试冲顶。

8月7日,A组队员先行出发,向顶峰迈进。11时许,A组队员翻过一座6700米的大雪坡后,突然中断了联络。根据他们遗留的痕迹,李兰等人寻找了一天一夜,並且向登山协会求援,却始终找不到五名队员的身影。

第二天上午10时许,在A组队员翻越的那座大雪坡下,发现雪崩的迹象。李兰快速冲上去,向下俯瞰,只看见两个小黑影:A组的两名队员静静地被埋在冰冷的雪下,永远停止了呼吸。经过搜索,五名队员的遗体先后被找到。

昨天还在一起说话,一起嬉笑的队友又一次离自己而去,李兰备受打击,思维一直处于呆滞状态。直到超度的诵经唱起,清脆的摇铃声响起,她才痛哭失声。

成为职业登山人,父母不解心难舍

回到北京后,李兰常被噩梦惊醒,脑子里总会出现一大片雪,白得刺眼。重新回到公司,李兰变得浮躁易怒,工作也经常出错。她不得不辞去工作,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参加各地山友组织的登山活动。只有站在山顶上,她才感到浑身的血液有了热度。

李兰一直持续着周而复始矛盾的生活,一方面,她强烈地渴望登山,另一方面,又走不出两次队友遇难的阴影。

每次李兰回家,看到她晒得黝黑的脸和布满老茧的双手,母亲心疼不已,忍不住埋怨女儿:“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真是不让人省心啊!”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李兰十分内疚。可她知道,自己这辈子离不开登山了,一旦离开,她的生命便会枯萎。

有一次,她从云南登山回来,父母把她的行李和证件藏了起来,他们下定决心把女儿留在身边,不再让她出去玩命。母亲说:“你就在家待着,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在家玩,我们还养得起你。等我们走了,眼不见为净,到那时你想怎样随你。”

“妈,你这样说有意思吗?”李兰有些委屈地说。

“难道哪天听到你坠崖的消息就有意思了?兰兰,我们可承受不起。你忘了,你的那些队员是怎么走的吗?如果你不在了,余下的日子我们该怎么过,你想过吗?”面对女儿的固执,李母伤心不已。

希夏邦马峰的山难是李兰心中不可触及的一个角落。听了母亲的话,李兰的第—个反应就是逃避。她拿起行李就往外走:“算了,证件我自己补办,你们在家注意身体。”

李兰刚出家门,父亲就追了出来,含泪将证件塞到她手中:“孩子,在外注意身体,别忘了给我们打电话报平安。”望着父亲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李兰坐在出租车上抱着行李,眼角溢出泪花。

2009年,30岁的李兰依然孑然一身。她回到北京,一天,她来到母校北京大学,站在山鹰社的门口前,看到山鹰社的宣传海报,忽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山鹰社的登山教练王老师看见李兰,热情地邀请她进去坐坐。王老师说:“你还记得孙斌吗?”李兰点点头。孙斌过去是山鹰社的成员。王老师介绍说:“现在,孙斌开了一家旅游公司,将登山和事业结合得很好。他经常会回来坐坐,曾经提起你,说想见见你。”

很快,李兰见到了孙斌。在得知了李兰这些年的经历,孙斌理解地说:“很多爱登山的人都和你一样。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队友的遇难和家人的反对,你也不要太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了。”李兰苦笑了一下:“别说家人不能释怀,其实这么多年,就连我自己都不敢回忆当年的那些往事。”“该走出来了,只有正视过去,才能忘掉过去。”孙斌劝道。李兰笑了笑,道理她懂,可是做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之后,李兰又去了很多地方。她常一边走一边想,自己今后的日子就一直这样过下去吗?突然,她脑子里闪现出一个想法:拍一部和登山有关的电影。如果可以,她还想重登希夏邦马峰,这部电影不是为自已而拍,是为那些在登山中牺牲的队友而拍,为那些挚爱登山事业的人而拍。

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永不放弃超越自我

李兰找到孙斌,告知了他自己的想法。孙斌惊讶不已:“你亲身体验过希夏邦马蜂的险峻,这次你要攀登希夏邦马峰的主峰,比西峰还要高,难度可想而知。”李兰淡淡地说:“正如你说的,希夏邦马蜂是我、山鹰社、无数登山爱好者永远的痛。重走一回,把伤疤撕开,让脓血流出去,才能真正愈合。我想,登上希夏邦马峰也是遇难队友的遗志。”孙斌被李兰的坚定所感动,当即表示支持,承担所有费用。

电影被命名为《巅峰记忆》,故事以李兰为原型,队友的两次遇难为背景,真实还原了她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个热爱登山的女性矛盾而纠结的山鹰梦。李兰和5名登山队员孙斌、白福利、饶剑峰、侯贤懿、严冬冬一起,向海拔8000米的希夏邦马峰发起了挑战,摄制组全程跟拍。

一些前期的拍摄必须在登山前完成。李兰是那种天生对镜头有距离感的人,面对镜头,她总是不自然,一个镜头需要重拍好几次。李兰独自“放逐”了自己几天,躺在蓝天白云下,任往事一遍又一遍侵蚀自己的心,在痛苦中寻找过去的感觉。李兰再次回到剧组时,大家发现她变了,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浓浓的忧郁与悲伤打动了所有人。

2009年9月20日,李兰等人出发了,身后是几名精挑细选的摄制人员。刚开始,路还算好走,同行的每个人都劲头十足。慢慢地,海拔逐渐增高,大家越走越吃力,在氧气稀薄的山峰上,每吸一口气都要费很大的劲。

李兰经常会失神地遥望西峰。7年后,重回故地,她的记忆一下子全都复活了,她指着远处对队友说:“那里,那个有块黑色岩石的地方,我们曾经在那里扎过营。”

2009年9月25日,登山的第五天,李兰一行人遭遇了一场大风雪。他们只得停止了前进,决定找一个背风的地方扎营,观察天气的变化。那晚呼啸的狂风卷着雪球打在帐篷上“砰砰”直响,所有人都坐在帐篷里,一言不发。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如果明天恶劣的天气还不见好转,他们就只能下山了。

李兰的心情十分沉重,眼看着离山顶只有一千多米了,再坚持一两天,他们就能登顶了,难道就样以失败而告终吗?她和孙斌商量:“如果天亮了,还这样,你们在原地等我,我想一个人去试试。就这样回去,我实在不甘心。”孙斌表情严肃地说:“实在不行,咱们下次再来。我是不会让你一个人去的,你那不叫登山,叫玩命!我是队长,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夜里,雪依然下着,李兰没有一丝睡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狂风的劲头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来时留下的痕迹已被大雪掩埋。

天亮了,风雪终于停了,一行人欢呼雀跃。一夜的狂风暴雪,让路更加难走,雪很松软,人踩上去很容易发生雪崩。李兰依然走在最前面,登顶在即,她浑身充满力量。

2009年9月29日,距离顶峰仅有百余米了。李兰望着远处的西峰,鼻子一酸,那里曾经是她和队友们七年前渴望到达的地方。孙斌看着停下脚步的李兰,明白她此刻复杂的心情,提醒道:“平静心情,千万别大意。”

10米、9米、8米……李兰第一个登上了希夏邦马峰主峰,其他队友随后而上。站在山顶上向远处眺望,一片苍茫。李兰真想大声地呼喊,可是她却喊不出来,她只能静静地站在山顶上,摸着自己的心脏,感受它强而有力的跳动。“希望他们五个人的灵魂能和我们一起回家……”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着。

2010年中旬,《巅峰记忆》制作完成。李兰和孙斌等人静静地观看,影片结束后,大家紧紧地拥拖在一起。他们並没有打算把它作为商业电影对外推出,只是在各大登山社里播放。

2012年新年,在外漂泊了一年之久的李兰回到北京看望父母。父亲问她:“听说你们拍了一部电影,能放给我和你妈看看吗?”李兰拿出碟片放进DVD机。两位老人看到惊险处,不由得为女儿捏了把汗。影片结束,李兰笑着说:“拍得不错吧!我这个业余演员看上去是不是挺专业的?”母亲没有回答,只是看了看她,说:“饿了没?妈给你下饺子吃。”

第9篇:登山活动总结范文

登山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运动

作为中国登山界大腕级人物,国内大型登山活动的领导者,“队长”王勇峰不仅从一次次攀登中体验了人生的高度,并且成为中国民间登山队伍的先驱者,引领了一大批痴迷登山、行走的民间人士,使登山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渴望体验的时尚运动方式。登山这项运动,包含着多种考验。从专业户外装备和时间上来讲,有经济上的考验;从个人心理素质、身体承受能力来说,是另一种考验。这些因素决定了登山运动的神秘性和征服性,也决定了这项运动的特殊性。在很多人眼里,登山有着特殊的时尚性,这种时尚体现在征服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层面上。但是,在王勇峰眼里,登山带给他很多不可言喻的快乐,同时也带给他很多无法抹去的痛楚回忆。

登山,真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这是王勇峰最深的感触。

也许,很多人都不会忘记2003年8月初发生的那次受到广泛关注的山难:北京大学山鹰社攀登西夏邦玛峰遇难事件。王勇峰在第一时间接到中国登山协会的电话,随后火速带队赶赴开展搜救工作。8月17日,他带队赶到位于海拔5400米的大本营,由于之前连续下了7天大雪,沿途非常危险。事后他说,当时的心情无法表述,只是很拼命地干活,想要早点找到那些遇难的人。

雪崩最容易发生的时间是在上午10点半到下午4点,此时前方工作小组正在雪崩区域挖掘,随时面临雪崩危险,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11点半,挖出3具遗体。

“根据当时现场的情况,再根据登山的惯例,我们把3具遗体就地安放,拍一些照片,取一些资料,然后做一些仪式。因为在高海拔地区把一具遗体运下来非常危险,非常困难。一般来讲,我们只能将他们就地安放。喜欢山的人,最后归属到山里面。”

如此仪式,在王勇峰心里,留有深深的痛楚。

2005年的1月1日,他接到电话:“四姑娘山出事了”,并立即组织救援。第二天一大早在山难现场指挥救援,又有电话打来:一群登山者被围困在小五台山,要求去组织救援……

在将近20年的职业登山生涯里,像这样的救援工作王勇峰已经经历了很多次。每当传来有人遇难的消息,王勇峰总会感到很压抑。

“登山是一项有着很多不可知性的运动,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吸引越来越多时尚人士参与的原因所在。每个登山初学者都有一个常见的心理误区,总觉得危险都离自己很远。而实际上登山本身就是一种探险,危险随时会出现。很多人认为在做了充分准备后就能克服登山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危险、艰难,最后必将达到目标,其实未必。或许在很多人眼里登山是一种时尚运动,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项运动。登山的过程其实是很枯燥、很不浪漫的。但是回头再想的时候,却是激动人心的。”对于登山运动,王勇峰的认识和理解应该最为真切。

登山生死时刻

探险和登山完全是一门经验科学,需要从不断出现的问题中积累经验。在任何时候遇到危险,首先要想到自救,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坚持等待别人来营救。按照国际惯例,登山者如果与大本营失去联系24小时就意味着失踪,而失踪就意味着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性。

但是,在王勇峰身上,竟然奇迹般发生过失踪28小时仍然生还的纪录。

1993年,王勇峰参加“海峡两岸联合攀登珠峰”行动,由于其中一位队员无限制吸氧,过早吸光自己的氧气后又把王勇峰的氧气拿走。5月5日凌晨,冲顶队员在8680米营地接到大本营的登顶指令,结果出发不久,王勇峰就因缺氧而右眼失明,他清晰地知道在生命出现这样的状况意味着什么。

下午1点20分,王勇峰终于登上珠峰峰顶,但在下山中,由于体力衰竭,王勇峰远远落在后面,更在“第二台阶”近乎垂直的陡峭地段一脚踩空,头朝下倒挂在金属梯上……所有队友都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28小时后,30岁的王勇峰活着回来了,在珠穆朗玛创造了一个奇迹,奇迹生还的代价是失去3个脚趾。而他,已不能回想起当时的具体细节,只记得当时一遍又一遍对自己说:我要活着回去!一定要活着回去!现在在北京的“极度体验”俱乐部里,还陈列着他当年使用过的那个氧气瓶。

登山中,王勇峰遇到过不止一次危险。早在大学时期,他就经历了一次雪崩。

1983年,还在上大学的王勇峰参加了学校登山队,第二年国家登山队教练带他一起去登海拔6268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二峰,中途,他第一次遇到了雪崩。

那天天气格外晴朗,当登山队行进到海拔5700米时,忽然从远处传来一声巨响,雪崩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了。

“雪崩,快跑!”虽然所有队员都以最快的速度转身向后跑去,但潮水一样翻滚过来的雪浪还是埋住了队友。虽然其后立即就被队员挖了出来,但没跑几步,第二次雪崩又发生了。跑在前面的王勇峰和队友再次回望,身后一片寂静。白雪茫茫,空无一人。来不及多想,大家跑回去把被埋的队员一个个挖出来。“人在那种情况下是忘记了恐惧的,你觉得雪崩发生的地方那么远,但一眨眼的工夫就已经到你眼前了。”那一年,王勇峰21岁。

“登山时经历过危险和死亡的考验,下山时看到第一眼绿色非常激动。有时,我真想跑过去紧紧拥抱一棵大树不再松手;那时,甚至觉得在街上走路、骑自行车的人都是幸福的。回到北京,最想做的就是先来两碗炸酱面!所谓‘生命最可贵,平安最幸福’。经受的死亡考验越多,我对此的感受便越真切。”王勇峰说。在攀登高山险峰的过程中,也最能磨练出山一样的胸怀:豁达、坦诚、韧性。这些,是登山运动最为深厚的魅力。

带着老板们去登山

“成功的人生就是确立人生的目标,可能会是一个、两个或三个。而登山不同,每登一次山就是一个全新的目标。很多人喜欢登山,为了登山不惜放弃很多让人羡慕的东西,就只为一个目标――山之目标。” 有明确的目标,这是登山运动最吸引王勇峰的地方。

“登山是一项探险活动,它存在受伤和死亡的可能,参与者必须清楚这些危险并对自己的受伤或死亡负责任。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最好不要参加这项运动。”据说,在国际上,如果你想参加登山运动,就必须背诵这段话。

20多年过去了,现在,王勇峰成为带领中国业余队登山的“队长”。尤其是2003年4月他带领业余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万众瞩目。

因为是业余队员,在技术、体力上都与专业队员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些业余登山队员个个都是生意场上的高手,但在跟随王勇峰登山时却无一例外地变成了“孩子”,对王勇峰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每当遇到暴风雪,只要他在,队员们谁都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一旦他不在,大家就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紧张得不得了,他几乎成为业余登山者眼中的守护神。

除了围聚一群包括王石、张朝阳在内的热衷参与登山、探险的商界名流,登山运动逐渐在普通人群中普及。但无论个人或协会,但凡遇有登山大事,总会想到他。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