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语文范文

高考语文精选(九篇)

高考语文

第1篇:高考语文范文

关键词:湖南语文高考;备考建议;基础知识

语文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深度与广度,这就使无数莘莘学子在语文高考前感到彷徨无措,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规律与备考技巧,从而为他们语文高考中的更好发挥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储备

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储备是其自身语文文化修养及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影响其思维能力、认识水平以及思考深度的关键性元素。高考作为一场以衡量高中生学业成绩与实际水平为主的考试,相对于难度较大的拔高性题目,其更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考核。例如,2013年湖南卷的第10小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1分)

再如,接下来的第12小题:古诗文默写。(8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

(2)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3)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其命题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以及基本的审美、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高考备考阶段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储备。

鉴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工作:首先,学生应以《语文考试大纲》及《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为主要理论依据,率先对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要扎实掌握的字音字形、文言知识、鉴赏知识等基础内容进行摸底,在形成大致了解的情况下初步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基础知识框架与体系;其次,便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速度等实际情况制订科学而合理的积累计划,切忌心浮气躁、存在“一口吃个胖子”的错误心理,而应当将计划落实到每月、每周、每日的具体复习安排与计划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在稳步前进的基础上实现语文基础知识质的飞跃;最后,学生自身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措施,以此督促自己能将很好地完成既定的复习与积累任务。

二、注重自身思维能力的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独立阅读水平与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湖南语文高考试卷就新课标对学生的这一要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如,2011年湖南卷的第15小题和第17小题: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分)

答: 。

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答: 。

再如,2012年湖南卷的第20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分)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

上述题目都需要考生在对文章形成足够认识与深刻理解的同时,真正深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去探究作者背后的创作思路以及精神情感,并结合自身严谨的思维以及科学合理的言语组织,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为此,我给高中生语文备考的建议为:在日常的阅读训练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核对答案是否正确、自己又能得多少分;而应当在结合题目参考答案的基础之上,尝试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认真且科学的评价与分析,例如,答案是否完整、全面,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是否到位,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与偏差……长此以往,相信必定能在学生反复的自我训练与练习中,着重提高其自身全面理解文章主旨、正确审题、严谨作答的水平与能力,真正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极大提高与发展。

第2篇:高考语文范文

《论语》阅读题题型会有变化吗?

古诗词赏析去年考了家喻户晓的纳兰性德的词,今年会继续考名人的诗词吗?

写作还是考新材料作文吗?

……

2012年的语文高考究竟会怎么考?试卷会有什么变化?这是高三同学最关心的问题。还有不少同学有这样的困惑:“答题时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为什么得不到好分数?”本期我们请到浙江省内几位语文名师,为大家独家分析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主观题部分的命题动向,并给出高分指南。

(由于基础知识部分及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以客观题为主,命题形式相对稳定,故本文未涉及)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文: 不论散文还是小说,都倾向“写人记事”

近三年来,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小说、散文各有呈现:2009年考查小说《魔盒》,2010年考查散文《静流》,2011年考查小说《第9车厢》。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这些文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人记事的。小说自不必说,就是选用的散文,也是侧重于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从这个趋势看,今年文学类文本仍然选择写人记事类文本的可能性极大,所以,与其费心猜测今年是考小说还是考散文,不如在考前加强这类文本的阅读训练。

命题: 形式稳定,探究题重视考查个性化感悟

这几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基本稳定,主要是问答题,有时也会要求补全文章内容,如2009年浙江卷的第14题。《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中的参考卷,也出现了补全文章内容的题型(第13题),所以对这类题型,同学们可以稍加注意。

此外,文学类文本阅读年年都有探究题,2009年和2010年分别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同学们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2011年考查探讨作品的意蕴。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考试说明》“语文部分”唯一的变化,是在阅读部分增加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条,可见高考会越来越重视对文本个性化感悟的考查。

高分指南

(1) 关注分值,预测采分点。

如果赋分是3分,答案很可能有三个采分点,一个要点1分。如2011年浙江卷的第11、12题均是如此。如果赋分是4分,答案很可能有两个采分点,每个要点2分。如2010年第12题,赋分4分,写对“景物描写的特点”这一要点,得2分;写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一要点,得2分。

(2) 分条作答,宁多勿少。

凡分值在3分以上的题目,应采用分条作答的形式,把答案的要点一条一条列出来,避免因回答不全而扣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宁可多写几点,这样,一来不容易遗漏要点,二来可以给自己挣得一些印象分。当然,多答也要讲“适度”,如果思考不周,胡乱多写,惹人厌憎,反为不美。

《论语》阅读

选材: 留意“哲学”

按思想主题不同,《〈论语〉选读》教材内容可分为政治、修身、教育、哲学四个板块。纵观过去三年浙江卷的《论语》阅读题,每年考查的主题各不相同:2009年考“教育”,2010年考“修身”,2011年考“政治”,没有重复。

若浙江卷要尽早覆盖全部《〈论语〉选读》板块,2012年会倾向于考查“哲学”板块。所以,同学们不妨多留意“哲学”板块的相关内容。

命题: 形式难创新,重视“论说”

除了2010年,几乎每年的《论语》阅读题都由“一大一小”两个问题组成:第一问问题简单,或要求概括成语,或要求默写原文,或要求概括观点,属识记背诵范畴,赋分较少;第二问是评析论说,属理解综合范畴,即《考试说明》要求的“准确解读和批判继承”,问题较难,赋分较多,是《论语》阅读题的重头戏。

《论语》阅读题在命题形式上较难出新,所以我们不妨将《〈论语〉选读》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如字词、名句、主要思想等掌握得更扎实一些,以免痛失不该失的分数,同时,将备考重心放到论说题上来。

高分指南

(1) “论说”分两步。

“论说”应分两步走,先在理解材料文字含意的基础上概括材料的观点,然后对该观点进行综合评价,表明自己的看法。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

(2) 提出的观点应实事求是。

这是《考试说明》中“准确解读和批判继承”这一考点的要求。提出观点时应“继承”符合时代潮流的《论语》思想,也要“批判”违逆社会发展趋势的落后思想。

小编提醒:孔子的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在继承之余,也有人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批判。请看本期“点点通文”栏目中《例说孔子思想的传承》一文。

文言文阅读

选文: 思想内容多元化,可关注议论类体裁

从思想内容看,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忠贞爱国、品行端正、勇于担当、崇尚仁德、勤政惠民、公正廉明等都是命题专家看好的素材。

从体裁看,这几年来议论性散文与人物传记交替出现。2006年的《蚊对》、2007年的《王定国诗集叙》、2009年的《宝绘堂记》侧重议论,而2008年的《白居易传》、2010年的《魏书・胡叟传》、2011年的《新唐书・张文传》则是人物传记。

在连续两年考查人物传记后,今年可以更关注议论类体裁。同学们应扩大议论类文言文阅读训练的范围,“录”“训”“疏”“序”“志”“记”“书”等都要有所练习。

命题: 题型、考点稳定,关注虚词“若、何、者”,重视断句以及省略句的翻译

文言文阅读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考点基本稳定。

客观题部分,主要考查实词的理解、虚词的辨析、信息筛选和文章内容的归纳评价。新课程改革以来,《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中,浙江卷还没有考查过的有“若、何、者”三个词,同学们可以对这几个虚词给予特别关注。

主观题部分,2011年全国15套试卷中有5套考查了断句题,由此可见,断句逐渐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所以,同学们应加大断句训练。翻译题部分,自2004年以来,浙江卷每年都有省略句的翻译,同学们必须重视这一句型。

高分指南

(1) 断句只断有把握处。

2011年浙江卷断句题的评分规则是只看断错处,即错一个扣1分,直至扣完。因此,同学们应该只断有把握的地方,不要在没有把握的地方随意点断。

(2) 翻译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文言文翻译,侧重考查字词的活用、异义、多义与特殊句式的理解。答题时应做到“字字(尤其是关键词)落实,句句(注意特殊句式)到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例如2011年浙江卷第20题要求翻译“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一句,要特别注意“抚”(安抚)、“无”通“毋”(不要)、“监”通“鉴”(教训)、“察”(省察)以及省略句“无使劳而生怨”。

小编提醒:如何理解实词、辨析虚词、准确翻译、正确断句?本刊曾刊登过相应文章讲解:《怎样理解文言实词》(2011年10月刊)、《虚词易混淆 辨析有诀窍》(2011年12月刊)、《文言文翻译:不可忽视的句式和语气》(2012年1月刊)以及《掌握方法 轻松断句》(2010年6月刊)。快翻翻手里的杂志吧,也可至新浪微博“中天C”(/zhongtianc)或者登录锐角网(省略)“锐学堂”板块查阅以上文章!

古诗词鉴赏

选文: 倾向非名家的名篇,再度考查名人或清代诗词可能性小

浙江卷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偏向考查非名家的名篇。虽然去年出乎意料地考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纳兰性德的词,但这也许是命题者出于反押题的考虑,不等于2012年会继续考查名人或是清代诗词。当然,对备考而言,关注考什么作者、什么朝代的诗词是次要的,应该将备考重心放在答题技巧上。

命题: 延续去年两道赏析题的模式

2010年、2011年浙江卷古诗词鉴赏的题型,由前几年一道简单的基础知识题和一道赏析题这样“一大一小”的形式变为两道赏析题,不出意外,今年会继续这样的命题模式。

高分指南

(1) 读懂诗词。

鉴赏诗词的基础是读懂诗词。通过读题目、看注解、辨题材、析形象、品语言等方法,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读懂诗词,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答题先总后分,观点明晰。

答题时,应该先总说,提出明确的观点;后分说,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如2010年浙江卷第22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答题时,先总说――运用拟人手法;再分说,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3) 恰当运用诗词写作、鉴赏术语。

合理运用“以景结情”“化虚为实”“意象叠加”等术语,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提高得分。

(4) 要有分点答题的意识。

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相似,古诗词鉴赏在阅卷时一般只看答案的正确之处,所以答题时应分点作答,尽量做到要点齐全。例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第22题“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共4分,由这个分值可看出答案一般会有两个要点,所以只答一种手法肯定得不到满分,答出两种手法,得到满分的概率就比较高了。

作 文

命题: 考查新材料作文,从命题着手抑制套话作文,审题要求“选准角度”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浙江卷的作文题均是新材料作文,命题注重同学们的个体生命体验,关注思维深度。2011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我的时间”便将这二者结合得很好。

在延续以上命题思路的前提下,2012年的作文题应该会加大对写作的限制以抑制套话作文。因为浙江卷近几年一直强调回归现场作文,体现同学们真实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011年浙江卷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有个明显的变化――由以往“角度自选,立意自定”变成了“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011年全国15个高考作文题中,有5个有“选准(好)角度,明确立意”的要求,可见,这是高考作文审题要求的趋势。

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的专家也明确表示:一个考生的真实作文水平不仅表现在构思和表达能力上,还表现在审题能力上,表现在能辨认出命题者设置的种种限制的能力上。顺应全国趋势,强化“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审题意识,已经成为浙江卷作文命题时极为关注的要点,值得同学们给予足够重视。

高分指南

第3篇:高考语文范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这部分内容与2009年《考试说明》相同,没有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工明显,考查点表述界限分明。其考查主要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内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对文段做浅层次阅读和理解,以读懂内容为出发点,注重基本阅读能力的检验,一般不涉及深层意蕴。从《考试说明》中的示例看,“论述类文本阅读”应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第二轮复习备考应把这类文章的阅读作为训练重点。

(二)备考建议

“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轮复习要指导学生养成“三读”“四注意”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三读”:初读,整体感知明思路;再读,题文对照找区域;三读,认真分析排干扰。“四注意”:注意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注意结合文本中观点性的内容勾画重要信息;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信息整合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与2009年相比只有一点微小的变化,就是关于“探究”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将原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掘与探究更加具体明确。探究能力的考查,彰显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培养。

其他要求与2009年相同,具体表现为:

1.从试卷结构看,“文学类文本阅读”继续安排在第一卷;2.从分值看,保持在25分左右;3.从选文体裁看,侧重考查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4.从考查目标定位看,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备考建议:

1.带领学生回归课本,掌握小说与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结合《考试说明》和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思三个层面整体把握文本。

3.要特别重视培养感受和体悟文学作品语言美、形象美、情思美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和运用由语言而想象而情思的循序渐进的鉴赏习惯和方法。

4.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利用文中词句组织答案。

5.注意分点作答,表述要力求准确、通畅、有条理。

三、古诗文阅读

(一)《考试说明》分析

2010年的《考试说明》继续将“名句名篇默写”归入古诗文阅读这一版块。文言诗文阅读的考试内容还是2009年高考的三个方面,即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名篇默写。

1.文言文阅读要求的表述出现了变化。今年《考试说明》文言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将原来“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一句中的括号部分删除了,这一“提示”其实在古诗鉴赏时也同样要特别留意,此次删除应该不是淡化。这点值得备考师生注意。

2.调整了“名句名篇默写”的考试范围。2009年的《考试说明》将“名句名篇默写”的考试范围明确规定为“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的篇目,以及我省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与2009年比较,2010年《考试说明》“附录二”的“古代诗文篇目”中对“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作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推荐背诵的篇目。这样,使教师指导复习更有针对性。

(二)备考建议

1.文言文阅读。

⑴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语境进行推断的能力。

⑵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现象,提高学生根据上下文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精选语段让学生动手做完整的翻译训练。

⑶注意文中人、事、理的关系,分析文章内容。

⑷通过形象特点把握文旨,通过选材的详略把握文旨,通过章法结构技巧把握文旨。

2.古诗鉴赏。

⑴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中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咏诗韵以声求气》三篇指导学生自主欣赏古诗词的文章,对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很有帮助。建议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诗歌题目、诗句内容、诗人生平、时代背景、诗后注释里的有效信息。

⑶帮助学生提高通过抽换和比较的方法品味诗歌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能力。

⑷同一题材的诗词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情感因素,复习中应注意归类。

⑸“名句名篇默写”。名句名篇不能满足于会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尤其要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考试说明》分析

与2009年相比,“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中,将原来的“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较好地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较好地”这一限制词删去了。另外,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要求更简明。原来是“从应用的角度看,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如写作中就包含着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查。高考语文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标点符号”,现在简述为“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综合性,一般不单独命题”。这一变化更好地呼应了作文中对标点的要求――“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考生应在自己的写作中对这一“基础等级”严加关注。

其余考点要求与2009年相同,没有变化。

(二)备考建议

1.指导学生对以往试卷中“语言运用”方面的试题进行整理并归类,建立“错题集”,强化记忆。

2.要让每位学生掌握《考试说明》中列举的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做到能分析,能运用。

3.“仿写”或“根据要求写语段”,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弄清命题意图,立好意、选好材,组织好句子”的做题习惯。

五、写作

(一)《考试说明》分析

这部分,出现了两处变化:一是对错别字的要求更加明确严格。去年要求“(评卷时,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今年将括号去掉,明确要求“书写错误的,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中的致命隐患。二是在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创新”方面,原来要求“‘见解新颖’指文章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见解”,2010年将其中的“深刻的”删去了。

其余部分都与2009年《考试说明》要求相同。

1.概述部分。2010年“写作”要求继续表述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2.基础等级。延续了2009年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的表述。

3.发展等级。继续从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十六个点,明确指出阅卷时采用一点评分法。

(二)备考建议

1.文体意识要强化。

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对“文体”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题由以前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到今天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鼎足而立,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各种文体的特征,避免考场上写出四不像的作文。

2.选材、立意要出新。

二轮复习时可在选材立意和积累素材上下功夫。选材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立意高远,都可在短期内得到强化。作文选材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要注意新鲜素材的积累,特别是新近发生的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国内外新闻事件,为“表达”做充分的素材储备。

3.关键主题要重视。

比如“科学与创新”“和谐与发展”“危机与机遇”“责任”“开放”“信心”等。建议围绕上述几个主题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并在平时的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架桥”,从而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灵活地使用。

4.训练要落实,文面要整洁。

第4篇:高考语文范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庇佑/麻痹 押解/懈怠 禅院/禅让

B追溯/朔风 压轴/宇宙 隽秀/隽永

C屏风/秉烛 踟蹰/鞭笞 敷衍塞责/塞翁失马

D晕车/熨斗 菲薄/簿册 弱不禁风/令行禁止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当今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我想说的是,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种文化。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时,应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A眼花缭乱 B势必 C营造 D首当其冲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重德是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把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

B无论是“土豪”、“大妈”、过去的“功夫”,它们都有相似的特征,带着一点猎奇、一点偏狭,还有一点揶揄。

C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一种国家目标和国家行为,对特定个人和人群,社会保障和行政扶持也并非是必需的。

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

我们皆是梦中人物,我们渺小的一生都是在梦中完成的……――莎士比亚

一个人也许会朝着完美奋斗,但必须在相反的那一面受足够了苦,才能使自己变得完整。――荣格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儒家是否只讲“三纲五常”呢?那又不然。 , , ; , 。 ,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否则就会有亡国的危险②孔子维护君权,但是不赞同个人独裁③宣称“苛政猛于虎”

④以为国君不能“言莫予违”⑤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⑥更反对暴政

A⑤③④②⑥①B②④⑤①⑥③C⑤④②⑥①③D②④①⑥③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余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当是时,楚复强。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国诚善楚太子乎 诚:确实。

B愿相国孰虑之孰:同“熟”,仔细。

C应侯以闻秦王闻:禀告

D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下:地位低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秦留之数年②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

B①秦因遣黄歇②春申君因城故吴墟

C①欲以求利也②出身以徇其主

D①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②邯郸告急于楚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B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C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D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这是对暴秦以强凌弱的一种抗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楚国的利益,是值得称道的明智之举。

B春申君在太子完回国继位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因为如此,太子完做了国君后任命他为相,并赐地给他。

C春申君劝说与太子完友善的应侯,应侯被说服了,太子完这才有机会回国。如果没有应侯,太子完是不可能回到楚国的。

D被认为写“无我之境”的作品,因其全部具有宁静、淡远之致,容易使读者误会为作者并没有强烈的感动。

E读者阅读非虚构性的诗词时,无论是被其“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打动,都是在感情上与作者共鸣。

13关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异同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两者都是就诗句中提及的那些具体事物所构成的总的境界而言。

B所谓“无我之境”,跟“有我之境”一样,都是“以我观物”,从而都“著我之色彩”。

C“有我之境”“著我之色彩”的特征要鲜明一些,而“无我之境”则深藏而不露。

D无论“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的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深沉、浓厚的感情。

14“但如仔细考虑一下王国维的话,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一句中的“如此”,指代的是什么?(3分)

答:

15文章第三段是如何阐明“诗词中的境界全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请结合文意分析。(5分)

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l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处方碑

吴克敬

法门寺北去十里,见一座石碑,巍然高耸,立于人来人往的大路边。克敬问过家父:“这是谁的碑子呢?”

家父说:“一个善人的。”

再问家父:“善人是谁?”

家父不再回答,也去看碑石,迷茫的眼睛显见也不知道善人是谁。立碑的“善人”此后成了克敬心中一个抹不去的谜。后来识得一些文字,再与家父去法门寺赶会,歇在石碑下,想要从碑上文字了解这位“善人”。遗憾的是,石刻文字已遭损毁。从损毁的方式上辨析,损毁者好像还不是一人,有些文字明显是用铁锤砸损的,有些则是动了錾子,一錾一錾凿毁的。百姓口碑中的“善人”碍着谁了?妨着谁了?竟然要下此毒手!

克敬的疑惑瞒不住家父的眼睛,他说那是恶人所为。恶人为了使碑石上的处方成为秘方,偷偷地抄下处方后,就把处方残忍地毁损了。还好,石碑高处的文字依稀还在,克敬便央求家父架着我,去辨认残存的碑文。站在家父肩上,首先读到的是四句话:“生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至此。”

当时不知道句子的意思,更不知是谁所撰,只觉得读来琅琅上口,如诗一样美丽,便如有刀雕,深深錾刻在我的记忆中了。

后来去耀县的药王山游览,始知这四句话为孙思邈的佳句。公元581年,孙思邈出生,幼年体弱多病,为了给他请医生买药,几乎耗尽家里所有财产。十岁时,家乡流行一场瘟疫,凶猛的疫害夺去了许多乡亲的生命。这一切在孙思邈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他暗下决心,苦读医典,救民病难,成就了一代药王的盛业。药王为人治病疗疾,从不论病人的身份地位。他说医生“不得问病人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他朴素的医学思想,更是他坚持不懈的医学操守,因此才会有那四句哲思天成的美言。他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而能够治病救人的医方,其价值自然与千金一般。由此,伟大的孙思邈把他的著作定名为《千金要方》,此后晚成的一部专著也取名《千金翼方》。

哦!苦苦待解的谜终于有了底。人们一代一代流传的“善人”是孙思邈呢。

克敬曾记下石碑上另一些文字,一个连着一个,都是草药的名称:旱莲草、女贞子、百合、首乌、人参、桃仁、茯苓、苡仁……记忆中这些草药名称,后来依着顺序说给一位研究中医的同学听,经他一番斟酌配伍,竟开列出几副绝妙的药膳验方。处方碑在克敬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马丁・海德格尔

我们误读了这个世界,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

可熟悉扶风县典故的一位文化馆旧友说:“那碑快要倒了。”旧友还说:“查阅县上旧志,那石碑是为杨贵妃的叔父杨询立的呢!”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怎么与这处方碑扯上了联系?是她为叔父杨询立的碑吗?克敬的想象涩滞起来,昏头昏脑地再次站立在这石碑前,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迷茫……对了,为李隆基百般宠爱的杨玉环,其堂兄杨国忠不正是杨询的儿子吗?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与他享尽荣华的堂妹杨玉环,都在安史之乱中被护卫李隆基的禁军杀死在马嵬驿,留下一段遭人唾弃的历史。然而立在扶风县境的碑石,却享受着平民百姓“善人”碑的赞誉。

处方碑,一个已经解开的谜,现在又回归成谜。暖暖的秋阳,照着将倒未倒的处方碑,克敬用目光从碑座触摸起,一点一点摸高,却也有了新的发现,少小时站在家父肩上还能识辨的碑文,如今已被毁得一塌糊涂。克敬触摸碑石的眼睛迷离起来,感到焰火一般的阳光,照得黑黑的碑面镜子一样光亮……一个人是“善”是“恶”,都会在这面镜子里显出真形来。

(选自《碑刻的故事》,紫禁城出版社,有删改)

16作者两次识辨碑文,目的方面有什么共同点?结果方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

答:

17请分析“一个人是‘善’是‘恶’,都会在这面镜子里显出真形来”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5分)

答:

18“处方碑,一个已经解开的谜,现在又回归成谜”,文章并没有揭开谜底,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与好处。(6分)

答:

第5篇:高考语文范文

就语文学习而言,要想做到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以下几点很重要,应引起教师们的重视:

一、新题与旧题的关系

做旧题,就是一个对见过的题型进行研究、揣摩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当好助手,及时为学生选好典型的旧题,让他们重新去揣摩、体味。做旧题,要找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澄明感觉,是一种水落石出的了然于心。没有这个过程,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就不强,因此,要敢于让学生做旧题。做透彻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基本知识点、基本设题技巧的认识,对常见正确思路的巩固和错误思路的矫正。做新题的能力从旧题中来,但是面对各种新题,应保持清醒和冷静,精挑细选。用新题来验证以往的经验,来培养应变的能力。

二、处理好讲、练、考的关系

讲要精简,练要透彻,考要及时。学生能力是靠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所以要把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练考结合,以考促练。考前指导学生有效的复习,考后要认真分析情况和评讲试卷,讲题不仅要讲清对与错,还要讲做题方法,更要注重与同类问题的联系,使学生由做题经历变成做题经验,提高应变能力。有的题目还要讲命题方式、规律,使学生能够知己知彼。注重让学生写考点总结,使其在理论上能够高屋建瓴,做起题来游刃有余。

三、积累和突破的关系

语文试卷中的字音、字形、成语、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词、虚词等,是没有解题思路和技巧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前面的复习中都要进行大量的积累,在本段时间内要经常性地拿来识记。要持之以恒地积累,教师所做的就是利用一点课堂时间检测一下,看他们是否在做,效果如何。比如课前听写、讲成语,平时同学之间相互提问、记字比赛等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强化积累,这些基础题的正确率会明显提高。

针对病句多考语法的特点,要强化语法训练。抽取主干,看语序、搭配,成分残缺赘余。学生最怕的是较长的句子,而这往往是高考的重点。要对症下药,加强训练。有些长句是定语或状语长,要看语序是否恰当或赘余;有些长句是主、谓、宾由并列短语充当,要划主干视搭配;有些长句是双面照应句,要看前后是否照应。多训练,勤总结,定会有质的飞跃。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高考前,要对课本上的精彩文章再通读一遍。著名语文学者顾德希也说过,“课文是我们全面学习语文应用的范例和凭借”。就像数学中的例题,要想真正地透彻掌握那些定理、公理,就必须反复认真地钻研例题。语文也是这样,字、词、句、标点、修辞、篇章、结构等,都应从这些课文中再次印证、统揽。像《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有一个梦想》、《美腿与丑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文章要熟读。此外,还要熟读《过秦论》、《六国论》、《师说》、《赤壁之战》、《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屈原列传》等文章。通过对上述文章的熟读乃至背诵,既培养了学生语感,又积累巩固了文言词语。

第6篇:高考语文范文

Back in 1986, during my last year of high school, there was a radio trivia contest to win tickets to a concert. I didn’t have much money, but I really wanted to go see this particular group, so I sat myself beside the radio one Monday morning, phone in hand, and waited. Now, my head has always been overflowing with completely useless information –probably more so at that time in my life– so I knew I stood just as good a chance as anybody else. Finally, they asked the question: “What was David Bowie’s theatrical rock-star persona backed by the Spiders from Mars?” I dialed as quickly as I could, but I was not the first, and so didn’t win the tickets. For three more mornings, I did the same, each time knowing the answer, but failing to be the first to call. On that Friday, however, the question was much harder: “Whose band did Canadian singer Gowan borrow for the recording of his Strange Animal LP?” This time I won the tickets.

I was proud of my accomplishment, elated by that vindication of the sheer width and breadth of the mostly impractical data stogged tight into my brain. It seems a little foolish in retrospect, but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was –for me–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facet of my self-identity.

Back then, information was far less transitory. I remember reading and studying endlessly, trying to retain every nugget of information I could, whether it was useful or not. Now, I have become lazy. When a question is asked and I don’t know the response, a quick search on the Net will generally take me directly to the right information. The question answered, the details then drop away from my mind, and I usually forget it completely. I suspect most people do this nowadays, relying upon the Net far more than memory. When someone dials a friend from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are they really choosing their most knowledgeable friend, or simply the fastest with Google? Who would you phone?

[高考英语作文:monkeys]:

第7篇:高考语文范文

一、复习考试的内害范围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常用汉字的音、形、义

2常用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包括一般词语、短语、成语、关联词语)

3常用句式的识别与变换

4病句的识别与修改

5造句、缩句、扩句

6语句的排列与组台

7常用修辞方法的识别与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

8标点符号的使甩

9简单的文学常识

(二)现代文阅读

能够阅读、分析较为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小说。

1能理解文中的词语

2能理解文中的句子

3能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4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能了解文章的修辞方法

6能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

7能识别文章的文体特征

(三)作文

能够写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作文能

达到以下要求:

l切合题意

2思想健康

3语言通顺

4书写规范

符台文体要求

中心明确

结构完整

标点正确

二、考试方式

笔试,闭卷考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20分

第8篇:高考语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 高考; 复习

面对高考,各个语文老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考试“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高三语文复习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数量多,加之重理科轻文科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复习的认识,语文复习方法欠缺。另外,在高考语文复习安排计划上,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致使语文复习效果不佳。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语文复习的科学性

高三语文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所谓“两纲”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尤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其次,要引导学生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命题规律,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再次,要引导学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而且往届高考试题是众多专家认真研究的结晶,较之其他个人命题或地区性命题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据此,要抓住试题中稳定的部分,落实“稳定部分”的知识点,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此外,还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二、高考语文复习的计划性

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

第一阶段要有效的使用课本,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课本中的知识大多较为分散,必须对其进行归纳梳理,才能显示出课本的优势。如高中语文课本里170篇诗文,可按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戏剧、诗歌、词、散曲、应用文、文言文分成11类进行复习,分类梳理过关,分类加深和扩展,这样就会使课本知识系统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课本的虽然不多,但很多题是课本知识的巧妙迁移和合理深化。所以语文复习备考,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高考”。

第二阶段要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专题复习,使各知识点形成体系。针对考点,强化训练,侧重于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一般来讲,一个考点的复习训练就是一个循环周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五步进行:讲、练、改、评、补。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通过一定数量的仿真套题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应试的技巧、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和心态。一般一套仿真综合题的训练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大致又可以分四个阶段:练、改、讲、补。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阶段,学生查漏补缺,迎接高考。

三、高考语文复习的针对性

在复习备考中要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要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作文。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长短线结合,对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穿插在下面各专题的复习中,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在穿插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精选题目,做到短平快,尽量不影响专题复习的正常进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而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材料尽管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在“课内”,因此,较为典范的史传散文要熟读成诵;单元基础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表中的实词的词义、《考试说明》中所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子逐个整理消化。只有夯实课本基础,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当然也要掌握一些译文言文的方法,用顺口溜的形式便于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要体现,碰见虚词要分析,领会语气重流利。

对于诗歌鉴赏,可以分三步进行复习:首先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其次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最后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第9篇:高考语文范文

2.词语考查范围扩大,加入俗语内容。

3.文言句式要隐性考查。

4.文言翻译可能另选一段。

2004年语文高考命题趋势以”新课程试卷“为主。语文古文鉴赏没有标准答案。

话题作文的研究与开发远没有结束。不过作文评分要进一步改进,作文的培养目标要朴实,60分钟内,不可能写得很好,有根有据,文理通顺,切中题意,就可以得满分。作文主要考查考生“道德人格”“人情秉性”“文化品位”“科学品质”“认识能力”“生活阅历”“表达技巧”等方面。

明年尝试不给评分标准,只出评分参考,各地自拟评分标准,下放制定参考答案的权力(可能各科都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些开放性极强的试题,如古诗文鉴赏可不提供答案,科技文的考查是会坚持的,纯知识性的考试内容限在10分内。

明年试题有些调整和变化:变换多种训练形式,变换多种阅读鉴赏文本,变换多种题型,变换多种思维的角度和方法,让考生活跃起来,视野开阔起来,情感丰富起来,个性发挥出来。

(消息来源湖北武汉)

! 最新信息

为期两天的黄冈中学高三教学研讨会结束,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1000余名教师、教育行政官员和有关专家到会。北京教育考试研究所所长陈才明博士作了《2004年高考备考思路与策略》的报告,对明年备考提出意见。

语文:抓住试卷的灵魂。总的来说,要会体味“语文味”,就是要学会抓住一张试卷的灵魂。今年的语文试卷有一个灵魂,就是“爱”:友情、爱环境、爱家乡……明年语文命题,应该会坚持这个导向。

复习中注意既要贴近生活,活化语文知识,还要强调基础知识;训练在语文环境、生活环境中解题;扩大知识面、阅读面。

今年的作文题限制较多,因此要特别注意理解题意;还要注意冷僻话题的训练。

关于古诗文:2004年高考有21个省是新教材,而各地新教材不尽相同,所以命题者为考虑公平,会从各个版本中选择名篇名句,因此备考就要熟悉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名篇名句。

2004年高考将做重要调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