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考数学范文

高考数学全文(5篇)

高考数学

第1篇:高考数学范文

案例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方面的一项重要形式.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理应遵循和按照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案例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讲解指导的活动,又包含学生探知分析的活动.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自活动,又有深刻密切的联系和包容.但通过大量观摩课堂案例教学发现,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探析”二者之间的活动过程进行割离,未能将“讲”与“探”有效融合、渗透,影响案例教学效能.因此,案例教学应生动体现课堂教学的显著特性,将互动交流特性在案例教学中予以有效体现,把教师对问题内容的讲解,解析方法的点拨,以及学生解题活动的指导等活动,融入整个案例教学的活动过程中,让教师的主导特性有效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达到教学共进的目标.如在“已知函数f(x)=|log2(x+1)|,满足f(m)=f(n),m<n.试比较m+n与0的大小”解题策略的讲解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学习探究,你能归纳总结得出该案例的解题方法.”此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自行组织开展学习小组间的思考分析和总结讨论活动,高中生纷纷结合探知、解析案例的过程及体会,指出:“由f(m)=f(n),化简可以得到mn+m+n=0,根据函数的定义域性质可以知道,m,n∈(-1,0]或m,n∈[0,+∞).由于x∈(-1,0]时,f(x)是减函数;x∈[0,+∞)时,f(x)为增函数.由此确定f(m)≠f(n),从而得到m+n>0.”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归纳活动,针对解析过程所应用的数学知识点内容及解题思路,指出:“在该类型的问题案例解答中,要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比较两个式子的大小.”

二、案例教学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能力培养要义

案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或阶段,需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高中阶段与其他教学阶段一样,其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及学习品质等方面,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和唯一追寻.案例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习对象感知案例、解析案例的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对象借助案例教学这一平台,其数学学习技能得到深刻的锻炼和有效培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将案例教学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载体,还要将案例教学作为数学学习技能培养提升的有效“平台”,提供高中生自主探知案例、合作探析案例、归纳解析策略等活动时机,同时切实做好实践过程的引导和点拨工作,实现高中生在数学案例的探究实践活动中,数学学习技能的有效锻炼和提升.问题:已知有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1≤x+y≤4y+2≥|2x-3≥|,如果a>0时,在(x,y)所在的平面区域内,求函数z=y-a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学生分析:该案例是关于简单线性规划的问题,先画出不等式组的平面区域图,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条件,画出可行域,通过观察图像内容,可以发现需要采用分类讨论的解题思想,就直线z=y-ax的斜率a>2时和直线z=y-ax的斜率-1<a≤2时,直线平移的点的坐标情况,求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师指导:该案例是关于不等式的线性规划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线性规划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小组讨论得出解题策略:正确地画出不等式的线性规划可行区域,准确深刻认知函数的几何意义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三、案例教学要渗透高考政策的数学考查要求

第2篇:高考数学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等数学教学;教学研究

一、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没有兴趣,觉得高等数学非常抽象,离他们很远,很多学生抱着只追求考试能通过的心态来对待高等数学,这样并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难以保证。针对以上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些现象的呢?经调研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和课程内容的抽象难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极低,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对公式、定理的死记硬背以求及格成绩,达到获得学分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效果当然得不到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在当前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基础课的课时不断缩减,基于当前的教学大纲,出现了教师教学任务重、课时分配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对某些内容进行精简,导致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太过理论化,再加上对大量的练习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对高等数学抱着排斥心理,教学目标当然难以实现,一些教师甚至抱怨,现在的数学课教的不是数学。面对这样的现象和困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点思考

目前,我国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一些学者就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但系统性和严谨性的研究成果还非常缺失。部分教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不透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质量。本文以高等数学教学为研究视角,旨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着力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对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数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思考:1.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史的相关知识以及数学家的相关背景介绍等,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做法确实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当引入真正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又没有兴趣了,导致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事实上,学生对高等数学没有兴趣的最本质原因是觉得数学抽象,离他们很远。因此,我们提倡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是指讲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从哪儿来,又可以到哪儿去,告诉学生数学与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其实来源于生活,克服数学的抽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教学内容的侧重性。对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故对定理的学习当然要注重定理的证明;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故对定理的学习要讲究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即理解定理的内涵(对于定理的证明,可介绍思路或略过),并会用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概念的学习亦是如此,应注重概念的直观理解。3.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应用性的本质是数学建模,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从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应用型人才关于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应注意教学内容与现代数学前沿的接轨,不仅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4.继续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一些学者认为有了数学软件做支撑,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就可以淡化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这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很多理工科专业课都要用到高等数学的计算,故强化计算对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注重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首先需要理解知识,而高等数学中的计算,如极限的计算,本质上就是利用数学定理去求极限,通过大量的计算,可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提倡继续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策略的思想性和实践性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些学者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型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固然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就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看,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为此,我们对高等数学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思考。1.教学策略的思想性,即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贯彻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简言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在学习一元函数的时候有一个邻域的概念,点a的邻域就是以点a为中心的开区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这里,要引领学生去认识概念的本质,事实上点a的δ邻域表示与点a的距离小于δ的一切点的全体,进一步问学生能不能在平面上定义一个点P的邻域,最终发现可以类似定义,平面上点P的邻域就是一个开圆。接着提问,在空间中呢?空间中点P的邻域就是一个开球,事实上,这个概念可以推广到n维的情形,这就接触了现代数学的前沿。最终,我们发现“邻域”这个数学概念可以统一起来,这就是典型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一体化。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就等于学到了数学的精髓,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2.教学策略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渗透以下几个环节。①课内实践。也就是习题课教学。在习题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理论指导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归纳、总结方法,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讲关于幂指函数的求极限问题时就用到了多题一解的思想,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②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符合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③加强第二课堂的构建。我们提倡建立课下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以加强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教师迅速掌握学生的情况。互动平台是很容易建立的,这可以借助于QQ群、微信群等建立起来。

(三)培养合格应用型本科人才得以实现的“人”的因素

有了优化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策略,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以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1.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有机结合理论课教学和习题课教学两个教学环节。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理论严谨性,使得这门学科的学习比其他学科要困难一些,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有排斥心理的原因。学生之所以排斥数学,是因为数学难懂。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一定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从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以及实际课堂教学中逐步掌握;关于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把握两个环节:理论课教学和习题课教学。理论课教学要尽量通俗易懂,习题课教学可以逐步渗透学习内容的深度。

2.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学好高等数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以下问题。①上课只带课本不带练习本;②上课不做课堂笔记;③不会听课,听课效率不高。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还不具备较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这些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不做课堂笔记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老师讲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不知道何时该做笔记,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学习;关于听课效率问题,学生听完课后,不知道必须掌握什么,哪些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弄懂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调重点和难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加强“好人格、精学术,懂教育、通实践”的高等数学教师团队建设。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好人格”、“精学术”、“懂教育”、“通实践”等四个条件。“好人格”即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关爱学生、呵护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精学术”即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将科研融入教学;“懂教育”是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如何教会学生知识上下功夫;“通实践”是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一项能力是目前高等数学教师队伍中比较缺乏的,目前培养这一能力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数学竞赛等课外学术竞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授高等数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及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而且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数学教师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结

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即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怎么教”即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效果。本文通过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改革研究,使得高等数学的教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本文对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数学教师团队也做了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03-01(5).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3]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4]刘雷.浅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J].科教导刊,2014,(2):35-39.

第3篇:高考数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体会;教学手段;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便于因材施教;再次要把教和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完美统一。课堂是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能发展学生智力,还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最佳的教学设备,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做到灵活运用。在课堂上,应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共同努力,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学重点要突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重点一一展开。在上课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想方设法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就达到了整堂课的高潮。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板书、动作的变化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二是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师讲解效率;三是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板演量大的内容时,教师都可以利用投影仪来完成,比如,几何图形、文字较多的数学应用题、对章节内容的总结、一些选择题等都可以用电脑或者投影仪来呈现。

四、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变化教学方式。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讲解新内容的时候,一般都采用讲授法。而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演示法,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谈话法、辩论会、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论哪一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多关注,及时总结和评价,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了如指掌,比如在学习完一个数学概念后,让学生进行复述;学习例题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板演。教师要关注基础差的学生,对他们放低要求,根据他们的实际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逐渐喜欢上数学学习。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这就需要教师少讲,留出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然而,有的教师问题刚提出,就希望学生马上能回答准确,然后就忍不住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导致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是一个资源库,只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他们就能想出更好地办法,进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七、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试题越来越灵活、新颖,很多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都用在难题、怪题上,认为只要加强难题训练就能提高能力,而那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数学公式和定理,或者简单地讲解一道例题就开始搞题海战术。实际上,数学公式和定理的推证过程,包含了很多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但是教师不去挖掘内在的规律,而是希望学生通过练习自己去悟出这些道理。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很多学生“悟”不出方法,不会灵活运用,只会照葫芦画瓢,甚至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理解肤浅,在考试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试题量太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这些任务,而解题的速度和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双基的训练和培养。

八、化解作业,反馈信息,指导学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留大量的数学作业,这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压力,并且也不能更好地获取真实的信息反馈。因此,教师要改革布置作业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这样,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然后给予指导和帮助,避免学生机械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还可以纠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练习题的设计应体现目的性、层次性、多样性、针对性特点,教师应从知识点入手,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丰富的题型,构建一个愉快的练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学习的高效性,达到做题的目的。总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就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做到用好教材、备好课、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挖掘潜在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愉快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张思明.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按排的思考讨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3).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3]陈培亮.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9).

第4篇:高考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职数学教学;融入;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既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又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往人们大多以为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然而研究表明,数学素养也是构成人的文化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将数学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到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文化的含义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意识与经验,其在传播、影响、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普遍认为,数学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通常所接触到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其它的一些数学科目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数学知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观点、方法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数学文化,而广义的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观点、方法,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其它文化的交融等等能体现数学人文精神的层面[1]。近年来,数学文化教育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数学教育中也应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

二、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传授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和职业技术技能,还要注重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数学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创造力,理性的思维方式,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和刻苦勤勉,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文化精神能使人养成周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数学文化素养也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职数学文化教育以知识教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了解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提高数学素养、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得以具体实现。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目前的高职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停留在枯燥的符号、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计算上,这是多年来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结果,也是多年来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失败的总结。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将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和数学符号的含义与简洁美进行解释,就会转变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的观念,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上除了符号与计算以外还有数学史、趣味故事、美的欣赏、人生感悟、哲学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学模式上除了讲和练以外还有讨论、欣赏、撰写心得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数学课堂变得精彩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有兴趣了。

三、数学文化教育现状与不足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最早提出了数学文化观。2001年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以“数学文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数学文化教育。课程以数学史、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和数学观点为载体,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2002年,吉林大学也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数学文化”选修课。之后,很多高校效仿此举,纷纷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数学文化教育初显成效。然而,由于这种选修课模式在高职院校展开仅能使少部分学生受益,同时课程本身使数学技能的培养与数学素养的培育相脱节,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基础课教学中,使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技能紧密融合,相得益彰。2008年,天津理工大学苟长义副教授与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共同提出了数学思想融入教学应该努力做到有机地、水到渠成地、画龙点睛地“融入”[2]。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李建军博士等从教学观的树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选择三个方面讨论了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3]。2014年,邯郸学院数学系讲师王少等提出在改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应完善教学评价制度[4]。然而,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学还应从针对性和时机性上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改革。

四、数学文化融入高职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如下改革

(一)高职数学文化教育应与院校各专业结合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和学生精力有限的现实条件下,高职数学教学不能将数学文化介绍的面面俱到,因此融入数学文化时应注意具有针对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介绍数学文化既能节省课时又能迅速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在给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就要介绍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家用数学语言描述经济问题,用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使得经济理论迅速发展。在20世纪共颁奖3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46人。几乎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的获奖成果都用到了数学工具,有一半以上获奖者都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还有少数获奖者本身就是著名的数学家。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不仅是工具上的,其严谨的思想在追求精确和理性的经济学中尤其占据重要的地位。数学文化与专业结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数学文化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

鉴于高职生数学基础薄弱的情况,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更要注意以现实生活的简单实例为出发点。例如,高职数学中涉及到的“有限”和“无限”的概念的区别,可以用“旅客住店”的实例。实际生活中,只有有限个房间的旅店客满以后再来客人就无法安排了。但是,有无限个房间的旅店则不然,客满以后再来客人仍然可以安排。原来在“有限”的情况下做不到的事情,在“无限”的情况下就做到了。这正是常量数学中的“有限”和高等数学中的“无限”的本质区别。这一概念对后续课程中导数,积分的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有限空间扩展到无限空间,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见识得以增长。从常量数学中的静止的思维方式到变量数学中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变化的哲学观点。再例如,在概率论中介绍“古典概型”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体会考试过程中做选择题“蒙答案”的实例。如果一道选择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而答题者对于4个选项当中的每一个都无法判断是否正确,那么这符合古典概型的“全部基本事件的个数有限,每一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概念。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学中概念、知识、思维方法,一方面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三)数学文化融入应把握时机恰如其分

数学文化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中,并不是长篇大论的讲数学文化,也不是简单机械地在讲授数学知识之前或之后再单独的介绍一些数学史或数学思想,而是应该将知识与文化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讲解知识的准确时机恰如其分的渗透数学文化。例如,在由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时,其本质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整体由近似到精确”。此概念中蕴含着一个“局部以直代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授课过程中,讲解概念的同时将方法和思想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不死板不冰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生硬不牵强。再例如,积分符号“蘩”是字母s拉长而成的,s是求“和”的英文“Summa”的首字母,表示定积分是一个特殊的求和过程。通过对表示法的历史由来的解释,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符号明白含义了,对定积分的概念理解深刻了。

(四)数学文化融入应具有长期性和深远性

数学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不能仅限于某次课中,也不应仅限于课上,而是应该尽量每次课及课上课下都要做。例如,在学生的课下作业中,要注意强调数学表达的精简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学生应该理解,数学语言系统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数学表达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培养利在一时,文化培养功在千秋。高职数学教学中更多更好地融入数学文化使得数学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魅力,学生燃起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思维品质,培养了数学素养,达到了改进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苟长义,顾沛.以数学文化的融入改进文科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2008,17(6):5-7.

[3]李建军,刘力维.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2):118-120.

第5篇:高考数学范文

关键词: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推向了素材丰富、探索广阔的大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是我们每一个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这是我的一贯追求。现就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尤其是中小学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在这个成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正面引导,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期。学生更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中的首要参与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所以作为教师应首先设计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加大学生自助尝试的力度,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时时处处要为学生着想,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学会学习努力,抛弃以教师为主体的笼统灌输的教法,去选择相应的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尝试机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的进行观察、思考、探索、反思、调整等,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中,圆锥的截面都有哪些图形?在学生直观的想象出等腰三角形、圆、椭圆这样的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从不同的角度去截圆锥模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形成的不同截面,这时候就能截出类似拱形的图形,亲自动手操作能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而且在探索中很顺利地发现很难直观想象出的结果,并能深刻体会这种结果的产生过程,学生很自然的掌握这个知识点,不用死记硬背。

二、研究学生评价体系

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地了解,为他们制定一个基本标准,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的进行恰当评价,即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刻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的局面。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应该参与制定评价指标,并参与自我学习的评价,学生评价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反思,评价的意义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新的评价旨在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探索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有效的学生的自我评价非常有利于高校课堂的顺利进行。

三、探索高效课堂“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