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高考作文忧与爱精选(九篇)

高考作文忧与爱

第1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忧患意识 教学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历史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伟大的实践。纵观古今,横观中外,实践充分证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警示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迅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而多种矛盾凸显的新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本意是忧虑患难,是指人们在对所处现实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危机的一种自觉感受和预知能力。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又包括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与预知能力。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忧患意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双方相生相灭、相互转化。我们要把对忧患意识的理解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哲学思考,并用这种哲学化的思考提升和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中的哲学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他们关怀苍生,胸怀天下。[1]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征的“居安思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折射出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并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团结合作。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2]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已经实现之时,我国仍然需要具备忧患意识。但是,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淡化了忧患意识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中过多地颂扬祖先的业绩和现在所取得的成绩,而对祖国曾遭受的灾难,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或是避而不谈,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我国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同时,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充分认识到了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新加坡就把忧患意识奉为国魂,日本把忧患意识作为自己重要的民族精神,不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还是德国,都在提醒国民注意自己所处的劣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灌输危机意识,促使青少年产生深刻的使命感,推动本民族的不断进步,从而在忧患中奋进,保持自己的世界强国地位。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独立,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从个体看,忧患意识还包括个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它与享乐意识相对。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总是从事物的不合理性来看待现存事物,揭露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危险,并产生要消除这种危险的强烈愿望,以获取更大的成功,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本质上说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是生活的勇士和强者。今天,中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易堕入自我中心,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患得患失,难以拓宽视野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其忧患往往局限于一己之私。对此,通过忧患教育可以使其更多关心自身之外的问题,当个体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选择。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其学业的提高。高中三年,大多数学生在此阶段迈进了成人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并得到强化。独立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的担当、对家庭的担当、对个人前途的担当已是他们日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对他们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教育,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在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4]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应加强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育呢?我认为,在当下多元文化共生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对忧患意识的理解应包含三个层面:

(1)在宇宙自然和大化流行中思考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探寻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3)在各种生存压力与多元选择境遇中反思个体生存与发展问题。

在已有的关于中学生忧患教育的论述中,论者多从第二层面展开,这是存在明显缺失的。忧患意识是人类自觉反思能力的体现,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基于现实关注与思考对人类、国家、民族及自身生存发展中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它不仅针对盲目乐观,而且指向过度悲观等消极情绪,是在审慎的前瞻思维下形成的理性反思心理。当代,忧患意识的范围包括政治忧患意识、经济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理想信念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忧患教育时,应注意兼顾以上几方面,将集体忧患与个体忧患并重,贴近学生思想与心理实际,引导其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诸种问题。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应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协力推进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课教学角度进行探析。

1.抓好课本知识与忧患意识教育的契合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是关于责任教育方面的,在教学中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与责任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等,《政治生活》中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生活》中外来文化入侵现象的分析等知识都可成为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直接素材。 转贴于

2.充分利用好时事背景材料。

政治课教学必然离不开时事背景的渗透和利用,在教学中通过国情和世情教育让学生明白“患”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的分析中明确我国近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讲清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在世界形势的分析中讲明国际形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3.开发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中。活动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如开展专题报告会,对目前学生关心一些热点问题如祖国和平统一、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4.充分发挥相关课外资源对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活的”国情教育。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文化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进行“活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心,以激发爱国热情。也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对当地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唤起环境忧患意识。

5.开展多种有效教学形式,丰富忧患意识教育渠道。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的责任,以及对职业、对集体和对世界的责任。这些责任都离不开学习责任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要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即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为自己的不合作行为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切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2)以境育情,利用好情境教学,激发忧患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电教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感染学生。教师可搜集一些关于忧患意识的报道,如沙尘暴、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图片、视频、纪录片,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给学生展示、观看,为忧患意识教育提供翔实可靠的素材。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3)在角色转换中培养责任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教师让出讲台一角,给受教育者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在角色转换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责任感得到培养。

(4)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该具有国家、社会的未来的属性。中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还应该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进而独立顽强地生存;二是秉承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只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而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是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通过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的科学培养,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且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存在意义,达到思政课知识和德育目标的统一,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Z].人民网,2004,(3).

[2]张希舜.爱国主义纵横谈[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99-101.

第2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此时,江苏作文题――忧与爱,也许换个次序去写更好――爱与忧。

该忧的,不忧;不该忧的,乱忧滥忧。

其实是最好的作文题,可是哪个省会把这样的素材放入高考?

因为我们真不懂――爱的教育。

汽车广告商挚友的邢台一中自然不会!

下毒毒死青蛙的父母也不会!

暴力护考的父母也不会!

日前,有网友微博爆料,称小区有家长为了不让蛙鸣声打扰高考考生,毒死了池塘中的青蛙。还有读者反映,有些家长为护考,不许邻居装修、打牌,甚至不许邻居深夜冲马桶,怕冲水的声音影响到子女休息。

村庄傍池塘,蛙鸣一片,本是田园景致。然而现实少不了残酷,社会演进至今天,工业化加剧,环境生态破坏严重,青蛙的生存场地愈发逼仄。尤其在城市小区,青蛙的踪影难得一见,偶有池塘得以存活,却遭遇高考前的“消声处置”。蛙鸣竟成噪音,青蛙竟化为高考殉葬品!

我们不得不思考,动物与人谁比谁的生存状况更逼仄。反思这高考,这最早决定个人命运及走向的关键一刻,不得不掺杂进杀戮的血腥,是令谁都感觉悲催的。

青蛙“殉葬”高考,缘于家长对高考的过度重视,而这实质上是在疯狂地提高高考成本。今年,家长们护考不许邻居装修、打牌,不许邻居深夜冲马桶,自发拦截陌生人车辆,毒死池塘里的青蛙……明年呢?想一想真是考验人性啊。

高考如此被重视,主要是家长被孩子的未来吓怕了。除了高考,“青蛙”变“王子”的进身路径真是无可选择?以高考作为衡量他们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我们道德吗?

第3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关键词:湖湘文化 忧患意识 范仲淹 先忧后乐

远在先秦,湖湘大地上就形成了一种异质地域(湖湘大地)及民族(原住民、三苗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复合体――湖湘文化。这种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特质,其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优秀组成部分。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以忧患意识为主导,以其鹰扬伟烈的英雄气概、天下千秋的承担精神、忧乐求索的忧患意识昭示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湖湘子弟“位卑未敢忘忧国”“长歌慷慨莫徘徊”。忧患意识自古就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古人的忧患意识。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忧患意识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子弟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探索创新,从而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

一、忧患意识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的《易传》和《孟子》中。《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1],《孟子・告子章句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忧患”一词虽出现较晚,但是忧患意识的产生却要早得多,大概最早出现在殷末周初,从徐复观认为忧患意识“当系来自周文王与殷纣间的微妙而困难的处境”,而后“却正为周公召公们所继承广大”[3]可以断定。

忧患意识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伴随着中华传统忧患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古自今延绵不息。何谓“忧患意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伯指出:“所谓忧患意识,是说人对自己的处境与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4]徐复观认为忧患意识是“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即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5],孙云认为忧患意识是“主体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的思考中所呈现粗的压抑感受和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具有理性意义和意志倾向的沉重情感。”[6],夏乃儒说忧患意识是“历史的觉醒者在使命感地驱使下,面对着艰难的时世,所发生的一种忧虑、悲悯的精神状态”[7]。

虽然这些人对于忧患意识的认识各有不同,但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忧患意识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首先,它体现出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无论是在历史转折时或身居困难的处境,还是在盛世,忧患意识都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正所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得而不忘丧。其次,忧患意识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任何一个时代的忧患意识,都蕴含着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含义。再次,忧患意识蕴含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奋进是忧患意识的价值导向,而忧患是奋斗的动力。忧患意识并不是悲观主义和厌世主义,而是一种激励人们改造社会、变革现实、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它促使人们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创造永恒的生命价值,恰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忧患意识有时还反映出一种赤诚的爱国情怀。当个人的思想上升到以国家为思考点的层面上时,它所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往往蕴含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虽然忧患意识并不等同于爱国主义,但忧国忧民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涵,也是忧患意识的重要表现。忧患意识是湖湘文化爱国主义传统的灵魂所在,正因爱国才忧国、爱民才为民忧。在这一点上,屈原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思想源头,是我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是面临危难、困难而不屈服、不畏惧的积极参与、敢负责任的精神;是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而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虽然只是一种区域文化中的意识体现,但是它的影响却能辐射至整个中华文化传统,它的发展和演变是历史的见证。自古以来,身怀社稷之愁、黎元之忧和身世之慨、忧民之嗟的湖湘志士文人数不胜数。他们是湖湘文化忧患意识体现的杰出代表,深受传统忧患意识的影响,同时又推进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的发展演变。

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的基本精神受先秦诸子忧患观的影响,在屈原时形成,但是在忧世、忧民、忧天下方面的体现有所不足。继屈原后,忧患意识逐渐发展,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较之前都有了一定的超越,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能与唐宋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基本矛盾体现日益明显有一定的关联。虽然唐代的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出世入禅寺,远离朝廷、远离政治,但还是涌现出了不少像杜甫那样的佼佼者。他们把古代忧患意识升华到忧黎元、忧祖国、忧乾坤的新高度。到了宋代,“忧患”更是直指“天下”。此时,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逐渐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将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推进到这一层面的代表人物是范仲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将此前以屈原为代表的表现忠君爱国思想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忧患意识在范仲淹小时候便已根植于他的思想深处。范仲淹小时候曾在洞庭湖畔求学多年,学习非常勤奋刻苦,饱读儒家学说,笃守孔孟之道,深受始自屈原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楚风湘韵文化的熏陶。范仲淹少年时代家庭不幸,饱受苦难,忧思深远,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比较了解,这为范仲淹忧患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生活来源。

范仲淹在青年时代读书就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忧患意识,他自称自己出处穷困,忧思深远,要向颜回学习,不以贫穷为忧,而以刻苦学习为乐,以天下为忧。

从27岁成为朝廷命官开始,范仲淹便始终恪尽职守,忠君为民,心忧天下。但人心叵测,仕途险恶,他三次犯颜直谏,却三次被贬谪。即便如此,他也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多次上谏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当地方官要政简刑清,安邦利民;如在朝为官,要竭尽忠直之节;只要有利社稷,虽身处逆境也不会钳口不言,始终以救民疾、分国忧为己任。

范仲淹被贬邓州后,次年滕子京邀请其为重修的岳阳楼“作文以记之”。有感于自己不幸的政治遭遇,范仲淹欣然为之作记,并以此来抒发自己虽处逆境却不失忧国忧民之心的高洁之志,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倡导士人在面对各种境遇时应该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态,进而表露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与他“圣相贤君正弥纶,谏铮臣微敢殉身。但得葵心常向月,何妨弩足未离尘”[8]的思想如出一辙,展现了他“进退皆忧”的志士形象。这些使他的忧患意识超越了一般人,升华为时时处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360余字的《岳阳楼记》,固然写得文情并茂,若没有范仲淹用其身体力行的一生,替该文作“注解”,恐怕也难震古烁今,流芳百世。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心系国运,情牵民生,他的所作所为俱体现出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进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忧民是忧国之本。范仲淹为士时,已有泽民之心,他曾发誓:“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9],还表示要“上诚于君,下诚于民”,“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志”[10]。

范仲淹不是一个空头思想家,他一生立身行己,说到做到。天禧年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官,沿海泰州、楚州、通州等地受海潮影响,常发水患,五谷不生,民不聊生。尽管救灾并非他的职责,但是他为此特上书建议重修海堤。在得到朝廷的赞同后,范仲淹主持整个修复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修复工程,常到现场督工。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终于带领修堤大队修筑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捍海堤,将海水挡在了堤外。后来人们感激范仲淹的功绩,把这条海堰叫做“范公堤”。

范仲淹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关心民瘼,兴利除弊,泽被一方。他在知苏州时遇暴雨成灾,千里沃野顿时成了水乡泽国,为疏浚河道,他多次跋涉于泥泞水潦之中;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今属河南)当官时,旱情严重,58岁的他亲率百姓凿井浇田,居然使这一年五谷丰登,家饶人足。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见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心可昭日月。

其二,“退亦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一生四次做京官,三次贬官。虽然屡屡被贬,范仲淹却不以自身沉浮为意,没有因此而停止关心百姓疾苦,他始终心系天下,以之为己任,忧国之忧。既去职任,他还劝导帝王“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爱将众同,乐与人共”[11]。

天圣三年,监西溪盐仓的范仲淹就有《奏上时务书》,向皇太后和仁宗提出改革时务的意见。天圣五年,他再次上书执政言国家大事,在他的万言上书中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12]六项改革措施,其后范仲淹又相继提出了更多的改革措施,终于在庆历三年,范仲淹得以重任,实行庆历新政。这个时期是范仲淹在政治上的顶峰时期,他的这些改革措施恰恰也最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

天圣七年,宋仁宗打算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皇太后庆寿,范仲淹上谏书,力言此举有损皇帝威信,断不可实行。皇太后不悦,把范仲淹的奏疏交给大臣们讨论,而当时举荐范仲淹的晏殊很惊慌,害怕连累自己,便指责范仲淹哗众取宠。后来,范仲淹给晏殊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把自己的俸禄与农民的辛苦收获对比,认为在其位不谋其事,就是百姓的害虫。他的这种为民着想的高度责任感,正是他的忧患意识所引发的,其境界之高,堪称古今官员的楷模。

范仲淹这种先忧后乐,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忧患意识的一个高度总结、一个闪亮标示,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促进了北宋具有浓重忧患意识的士风的形成,一度成为历史的强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文章获“湘学研究院湖南城市学院研究基地”资助。]

注释:

[1]周振甫.《周易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李晓社.《论传统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思想内涵》[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04):30.

[4]朱伯.《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

[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

[6]孙云.《论忧患意识》[J].人文杂志,1988(2):24.

[7]夏乃儒.《中国古代“忧患意识”的产生与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报,1989(3):81.

[8]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库全书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8.

[9]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96.

[10]李立新.《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及其渊源与承续》[J].学习论坛,2008(04):59.

[11]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93.

[12]陈勤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J].地图,2005(02):34.

参考文献:

[1]王兴国,聂荣华.湖湘文化纵横谈[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11)第1版.

[2]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库全书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第4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也是运用时空序列式结构的代表作,诗人把“乡愁”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的时序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时空序列式结构也是记叙文、散文常用的结构模式。因为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里的,所以,一般人在写记叙文时都喜欢采用这种时空结构。这类文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可分为时空正常式与时空穿越式。

一、时空正常式

1.时序式(纵式)结构 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人叙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贯式的,即在时间上不间断的故事;一种是不连贯式的,即截取几个生活片段,然后按照时间顺序组合起来。从另一角度来看,时序式有顺时针方向的顺进式和逆时针方向的逆进式。“顺进式”即按照时间先后和事件的发展顺序安排的结构,“逆进式”即开篇倒叙,然后回过头来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回忆的结构。

2.空间转换式(横式)结构 就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所以,人们在写记叙类文章时也常常会采用空间转换式的结构。随着地点的变换,分别展现不同的画面。在游记类散文中常以行踪和方位变化为序,无论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都是空间顺序的体现。

3.时空式结构 这种文章以时间的先后推移为经、空间的方位变换为纬,将时间和空间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这种结构,既可以把不同时间、相同(或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从“纵”的方面串连在一起,又可以把相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从“横”的方面向外扩延。既要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空间的并列性。这类文章常有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

二、时空穿越式

这种结构的文章常打破时空界限,可以把过去当成现在来处理,人物在时空中穿越,历史和现实交错并置,人物或事件处于多时空变化的格局中。以主观意图来重新安排事物。这种结构的记叙文,其内容一般都是时间跨度较大,而空间转移又比较频繁的人事等。

时空序列式作文一般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其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个环节。其中的“序幕”与“尾声”不是必需的,视情况而定。

时空序列式结构的高考优秀作文也很多,值得同学们借鉴。如2012年一位江苏考生的作文《忧与爱》,便是时空序列式结构的典范。

考生非常机智,没有从平时积累的素材中选择材料,而是就以高考当天的经历为写作素材,巧借高考说事。所写的事情很单纯,“我”想多喝水,而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劝“我”少喝,因考语文要考三小时,大家担忧喝水影响考试。而监考老师见“我”口渴难耐,担忧影响考试,于是把自己的水拿给“我”喝。无论是劝“我”别喝水,还是让“我”喝水,都是出于一种担忧,而这种担忧中饱含着爱。选材切合题意,感情真挚。

第5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教学旨在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有素质、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青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爱”、“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素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人所遵循的做人标准。大学语文教学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高尚品德,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标准进行结合。通过对学生爱国情感、人格精神、仁爱品质、审美情趣的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1.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将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文人人生的最高目标,以忧国忧民、爱国爱家作为文人毕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国家、民族始终是中华文化所表达的核心主题,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家国观念、荣辱观念,指导着一代代中国文人的社会活动。国学大师于丹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爱国精神和气节概念。在十八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也是我国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爱国精神将成为广大仁人志士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大学语文教学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活动,主要通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达得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用不仅在文化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最重要的是它们包含着文化创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操。《诗经》、《楚辞》是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著作,随后出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著作,这些著作都包含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晏子春秋》提出:“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屈原创作出《离骚》、《九歌》、《天问》等文学著作,来表达自身高尚的爱国情操。司马迁也说“常常想着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自己能够为了国家发奋向前,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谱写出忠义的赞歌。杜甫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和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唐宋家之一的苏询说:“圣贤之人不会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是他会为国家的兴衰而忧虑。”,指出自身的报国志向。虽然陆游的地位低微,但是他从没忘掉自身忧国忧民的责任。顾炎武提出民族的存亡,每一个公民都要负起自身的责任。林则徐提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些爱国诗句与话语早已超越个人得失,成为忧国忧民的经典诗句。这些爱国诗句与爱国话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为民英勇献身。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起到教授知识的作用,更起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高洁志向与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铸就健全的人生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是儒家所提倡的实践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向同学们传达这些积极奋进的精神,特别是在学生悲观失望,或者是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候。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铸就健全的人生品格。儒家著作是大学语文中最多的文学作品,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优秀的传统美德。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这表明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做人应该拥有的基本准则。孟子也提出:“作为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有权威也不能使之屈服。”这句话提出了自强不息、积极奋进的人生精神,也成为士大夫阶层最高的人生志向。历史上的中国文人有的物质生活贫乏,比如如陶渊明;有的仕途道路受阻,比如:孟郊、孟浩然等;有的遭受他人迫害,比如:柳宗元、苏轼等。但这些人身处逆境却不屈服,而是用坚韧不拔的勇气直面困难,怀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生活。其中苏轼是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坡一生历经磨难却没有丧失生活的信息,而是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种种。苏轼“乌台诗案”被贬,而他的《初到黄州》写到:“我因谋生糊口而做官,也因口快笔锐而获罪,这一切可谓荒唐。此地被长江环抱,鱼儿味道鲜美,满山都是竹林,我似乎都尝到了竹笋的甘美。”苏轼不以自身际遇的好坏而心神不宁,而是跳出是非恩怨的狭窄圈子,以一个了悟人生的智者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豁达的胸怀,成为大学生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标。孟子也提出“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一定要首先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因此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受住不断的痛苦磨练,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以上这些文人墨客的遭遇与诗句,对大学生有着较强的人生指导作用。大学生只有养成坚强的毅力,才能构筑健全的人生品格。

3.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砺炼浓郁的仁爱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与疏远。近年来社会上经常会出现青少年杀人、抢劫、等案件,这些案件的犯罪动机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仁爱之心,没有受到仁爱思想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古典文学的传达,向同学讲授传统的仁爱美德。孟子说:“人没有了仁爱之心,就跟禽兽一样了。”孔子提出“仁爱”的道德理念,规劝君王施行仁政。孔子还提出:“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从《陈情表》、《项脊轩志》、《狱中上母书》、《祭十二郎文》等文学作品中,挖掘传统的亲情、爱情、友情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正确的仁爱观念。同时大学语文教学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更为宽泛的层面。教师要倡导学生爱身边的一切人和物,甚至是爱动物、植物等生命个体,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仁爱观念。对那些给予自身帮助的人,要对他们进行报答;对那些给予自身爱护的人,也要回报给他们更多的爱。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对自身的仁爱观念进行考察的时候,也要肯定他人的仁爱观念,对他人给予相应的关心爱护。孔子说:“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大概就是宽恕了。”这些思想超越时代与民族的界限,已经成为全人类遵循的道德典范。儒家“仁者爱人、仁道原则”的道德准则,出现在我国各种文学作品中。杜甫在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中,写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的千古诗句,表明自身的仁爱思想。范仲淹也提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这些高尚的仁者爱人与仁道原则,能够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4.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高雅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追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弱没有高雅的审美与志向,那么这个民族难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存在着很多高雅的文学作品,他们对自然、社会、艺术中的美好事物展开歌颂,塑造出大量优美的自然形象与人文形象。同时他们的小说、诗歌中有包含着对假丑恶的无情抨击,对恶俗趣味的深恶痛绝。其中《楚辞》、《诗经》中有大量优美雅致的诗歌作品,对男女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展开歌颂,表达出无限美好的情感。后来的魏晋时期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也是高雅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之后的唐诗、宋词也继承前人的雅致风格,形成更为端庄飘逸的诗歌文化。其中陶渊明有诗句“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悠然自得,一抬头看到了南面的山坡。”,展现出归隐田园无限美好。王维也有诗句“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表现出无限的空灵美好。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到“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鹜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这样美好艳丽的江南景色令人着迷,在美丽的江南景色中,诗人生出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诗人面对一轮江月陷入深深地思考着,人、月、江的叠用产生音节美与韵律美,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春江花月夜》通篇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南景色恬静优美,包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因此我们说大学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作品的讲授,传达给学生的正确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心理与志向。一个个完整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情感,对大学生产生无形的陶冶作用。5.结束语大学语文教学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通过优秀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自然景色,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高尚的审美情操,塑造学生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大学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作者:郑正平 单位:浙江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纪玲妹.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张绍红,张俊.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35).

第6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

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中眼压高算不得什么。而父亲的眉头自那时起就没有真正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声声太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

“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呐!”

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

彤云密布,天空又“啪嗒啪嗒”落起雨来。灰湿的地面,冰冷的台阶,望着看不到头的队伍,我终于知道为何父亲要站一夜排队挂号,只为了挂到靠前的号码让自己的女儿早些检查,早点回家。

我不知道父亲是以怎样的姿势站立,或许就像个叫花子似的蹲着,熬过这个落着雨的冬夜;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哈着手跺着脚来驱赶冬日的酷寒;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与排队的“黄牛”周旋;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就像一匹老狼奔波在上海纵横的地铁和小路之间……

我觉得以前的执拗近乎可笑,那些因为检查而落下的高三功课没有资格称作牺牲。现在的我只想守着那份厚重的父爱,尽快检查,将父亲的担忧溶解在这个冬日的清晨。

经过各种繁复的手续,漫长的等待,我紧紧攥住父亲,就好像离家的小船找到停靠的码头,我们终于来到测眼压室前。

父亲那融合着忧与爱的目光凝视着我,将我的泪一次次逼出,那一夜未睡的憔悴的脸上写满担忧与慈爱:“孩子,好好检查!”

医院外的雨仍下个不停,父亲就这样站在雨中,站在那些软塌塌的枯叶上放声大哭。

我终于知道这是怎样的忧愁、怎样的父爱,才让一个男人不顾众人眼光,在得知女儿平安后放声大哭,让郁结在心中的不安与忧虑如一泻千里的江水般排遣……

“爸,爸……”

永远记得那个落着雨的冬天,父亲用他的“忧与爱”织成了布,做成了伞,挡住了一切风雨,只为了他的女儿。

【简评】

电影语言与叙说艺术

把此文推荐给报纸时,我写了这段话:“对于一个会写作,特别是会说故事的考生来说,再简单的生活事件也会演绎出精彩的文章。父亲陪女儿在雨中排队检查眼压的寻常事在小作者笔下渲染成一曲‘忧与爱’的动人篇章,就是最好的明证。”细细思量,此文不就是一部微型的文艺片,或日一部“微电影”的绝佳剧本么?本文的表现手法与电影的语言使用如出一辙。电影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蒙太奇”及音、画的剪辑与组合。本文与电影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空镜头”与故事切入及环境铺设。“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在电影剧情展开前起着故事切入环境铺设的作用。表现为第1段,寥寥数笔,勾勒出萧瑟的冬景,交代医院这个特定环境,“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故事的悲调一下子铺展开来。

2.“跟镜头”与人物出场。“跟镜头”就是“跟拍”。文章第2节,这是怎样的“走”啊――动感极强,镜头跟着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走”,而读者的眼球又跟着人物“走”。又是寥寥数笔,意蕴无穷。“拽”“怏怏的走”“忧愁”,一对身陷忧愁又紧紧依赖的父女情态毕现。再以境喻人,妙不可言。

3.画外音与心理剖析。如第3节,3个问句,直逼人物内心深处,压缩了叙说的篇幅,与父亲忧心忡忡的画面相得益彰,又展现了画面所不能呈现的景致。再如第13节,为父亲的“哭”添上注释,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

4.回放与情节的顺序处理。回放,即如电影中的回忆镜头,本文第4节,即如此。不仅完整了情节,更让情节富有变化与冲突的美感。

5.合成与叙事全景。如第6节,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把眼前实景与未亲眼所见的虚景融为一体,情节进一步丰满,情感进一步升华。

6.切换与文章转承。如第7节,交代完故事来龙去脉之后,轻轻将视角拉回现实。如第9节,再次切换到现实,且经前面的铺垫,剧情渐入佳境,渐到高潮。剧情在回忆与现实中交织进行,渐趋完整。

7.闪回与心理描写。“闪回”即插入人物突然出现的心理活动。如第8节,“我”突然认识到以前的固执,也起着完整剧情、推动剧情的作用。

8.留白与情节详略处理及其他。如第11节,“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接受检查的啊,自然要叙说,又自不必叙说。留给观众呗,留给读者呗,表现反而更有张力。

9.片尾“字幕”与文章结尾、主题及其他。文章的结尾,点题也好,深化主题也罢,总而言之,是文章的浓缩,是文章的灵魂。这个“字幕”不要也罢,要有必须如此动人。

第7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俗话说人应该活得快乐一点,可是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事情使得我们不高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忧愁作文高一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忧愁作文高一600字1印象中的他,顽皮,搞笑,爱捉弄人,整天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和我这种老师眼里好女孩总是格格不入。没想到那一次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初一的时候,班级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午饭前老师通知我下午代表班级去参加一次采访,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啊!我乐坏了:我可以去当小记者了!可是天公不作美,临行前外面下起了雨。这点困难可挡不住我,借件雨衣不就行了呗。我自信平时人缘尚可,想借件雨衣那还不是小事一桩,哪知出乎我意料由于近来一直天晴,宿舍里的姐妹们竟一人都没带雨衣。就这样,时间越来越紧了。我的采访材料都准备好了,就剩下没雨衣,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的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绷越紧。难道我去不成了?那我辛苦的付出不就白费了吗?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我日夜为采访而忙碌的情景,泪水不禁涌了出来。我犹如一只被雨淋湿翅膀的鸟儿,蜷缩在角落里,只等那一丝阳光来拯救我。

后来,听同学说,同桌有一雨衣。他可是我的死对头,说不到两句话就“吵架”,简直是水火不相容,他怎么可能借给我呢?课间那家伙好象猜中了我的心思眯着眼睛幸灾乐祸地说:“嗨,伙计,你好可怜哦!作为同桌,我同情你,嘻嘻!”说完甩甩头发转了过去。真是惨无人道,有必要这样吗?我心中正嘀咕着,他又转过来说:“哦,你还没有借到雨衣吧!哈哈哈!看在同桌的份上,我就勉为其难地借给你吧!”这家伙,真是捉摸不透。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难道又要设计陷阱让我跳?“我也是刚刚才知道你没雨衣的,平时跟你开些玩笑,别介意啊!你有忧愁时应该告诉我,我可以替你分担啊“大是大非”前我可不含糊啊!给你!”他一脸真诚地说。

骑着车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正如他那真诚的笑靥。我想有了同学的分担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坚定和乐观,更加快乐去面对每一件事。

忧愁作文高一600字2南方的六月一到,闷热而压抑的气氛就随之而来,当微风拂过天边的白云,吹散春天最后一缕气息,便唤醒了又一年的雨季。南方的雨季有个很美的名字,叫梅雨。

起初的我最不喜雨季的。每到这个时候,屋里屋外到处都湿漉漉的,再加上绵绵不绝的细雨,总会令我平添几分莫名的忧愁。同样忧愁的还有我那身在政府机关的父亲,因为长时间的降雨往往会伴随着洪涝、山体滑波等自然灾害。因此,在这段时间,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会尽力引导市民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比如随时关注气象部门的防汛预警信息,遇到暴雨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地下通道等地势低洼的危险区域;楼层较低的人家,要注意将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位置,一旦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等。

现在想来,自己讨厌雨季,大概与城市的内涝和黑臭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年,县城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父亲说,是因为全省开展了一项叫“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行动,他们不仅在道路底下铺设了很多排水管道,引导地表多余的雨水排入地下,而且还为市民迎来了许多“花仙子”。如今的新华河和南大河,水波荡漾、杨柳依依、鲜花簇拥,每每路过都让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在雨季朦胧的天色下,更加凸显我们南方的婉约柔情。

突然想起南唐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虽正值梅雨时节,但我已不曾有了彼时的忧愁,因为这梅雨带走了末春,也洗净了忧愁。

忧愁作文高一600字3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已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十五个春秋,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初三学生,面临的正是这让人忧愁的中考。

父母的唠叨,令我忧愁

作为一名面临中考的学生,我的心已如小鹿一样乱撞,可我感到父母似乎比我更紧张。每天天不亮,老妈就生拉硬拽把我从甜蜜的梦乡拉回到残酷的现实。“快点起床,洗脸、吃饭!”老妈一声令下,我哪敢不听,立刻化迷糊为清醒,迅速起床。要上学了,妈妈还在说:“吃饱了吗?书带齐了吗?路上注意安全。”受不了了,我跑出家,心想世界终于要安静了。晚上到家,太好了,老妈不在,打开电视,过瘾一番,“干什么呢还不写作业,马上就中考了,还不知道学习。”老爸声音好像从地缝里钻出来的那么残酷无情,我怀着不情愿的心情慢慢踱向了书桌。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能少一点唠叨,还我一个安静的天空吗?我知道这是爱,可这种爱使我忧愁。

老师的严厉,令我忧愁

现在是我们人生的关键时刻,我们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令人尊敬的老师对我们一刻也不放松。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我们喘不过起来,这个老师脚步刚迈出门,哪一个老师接踵而至。整个晚自习的时间都不够用,每天还得熬到12点,两个可爱的熊猫眼就是这样出现的。现在的我们每天都为作业而忧愁,请老师少布置一些作业,让我们有一些空闲时间,做一些我们喜欢的事。

我知道,老师是为我们好,但老师的严厉,令我忧愁。

同学的竞争,令我忧愁

初三了,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每个同学都开始努力的学习,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努力、拼搏,才不会被中考这个独木桥挤下来。现在,每个同学都在努力,这也给了我莫大的压力,每个同学都想比别人多学点,竞争很激烈,同学们你争我赶,谁也不让谁。同学之间的竞争令我忧愁。

面对中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几分忧愁,父母的唠叨、老师的严厉。同学的竞争令我忧愁。这几分忧愁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但我相信,我可以把忧愁转变为动力,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中考!

忧愁作文高一600字4湘西小镇,平凡宁静,它有着淳朴的民风,还有纯净的等待。那一夜雷雨,埋葬的,不仅是白塔,还有记忆的忧伤,曲折的命运。不知道,还会不会等来那个离开的人?

美丽总是让人忧愁。

一老,一少,一白塔,一黄狗,朴素清贫里,孕育出了一个不幸的女孩。生活在宁静古朴的乡间,与花鸟虫鱼,渡船为伴,吹着山风,晒着山阳,触目为青山绿水,单纯,明净,无知无欲,浑然自存。生活即使清贫孤单,但翠翠依旧很快活。

相遇总是令人难忘。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小姑娘成长了不少,有着少女怀春的美好梦境。翠翠有了对生活朦胧的期待。她总是害羞。她不懂这说不清、道不出的情感。她期待着端午,又不希望这一天到来。她羡慕别的女孩子美丽的容貌,明艳的衣服,漂亮的首饰。她羞涩,在祖父提到二老时,总是“装糊涂”来隐匿自己的情感。

“有人羡慕二老得到碾坊,也有人羡慕碾坊得到二老。”老船夫知道自家外孙女的心意,可在最后却落得顺顺和傩送二老对他的误会。他是一个善良、淳朴、爱女儿、爱孙女的老人,也是一个孤独的老人。

《边城》的白塔边,美丽的阳光守护着孤单的女孩。未知的生活里,女孩也将在白塔边,等候着那个不知归期的人。也许明天就会开;也许,不再回来;也许回来时,一切都不复从前,物是人非。白塔见证着谁的旧忆,白塔又埋葬了谁的青春?

借一缕清风雅韵,饮一杯雨后淡茶。谁家唱断的锦瑟丝弦,惊起西风楼阙。

忧愁作文高一600字5不知不觉中,已过二年,不知她在哪儿。但她的那句话却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你放心,有我在你身边,你的忧愁就有人分担了,你也就快乐了!”

那是一个昏暗的日子,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受到父母批评后,心理上的痛苦更是逐渐增大,哭叫着的我一赌气跑到外婆屋后的田野上,任冷风吹过脸庞,只有泪水静静地流淌。突然,背后传来一阵甜美的声音:“你怎么了?”我回头一看,一个小女孩,我不知道她是谁,印象中最深的是她的酒窝,小小的,深深的,像水面上的涟漪,甜甜的。“告诉我吧!你会好过一点”她露出两个酒窝,甜甜的一笑,沮丧的我像找到一根救命稻草,也不问她是谁,就抱住她,大哭起来,她没有说话,只是把手像安抚一只猫般抚摸我的后背,说:“哭出来,会好一点!”

后来,我也不知道,只是临走时她的衣服一大块都湿了,她却对我露出两个酒窝。我和她就在那时候相识了!

以后,总会见着她,也总见到她的两个小酒窝。说也奇怪,事后我只要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去找她,也就是抱着她或是抽泣或是倒苦水,每一次她都会轻轻地摸着我的后背,说:“说出来吧!会好过一点!”没有见到她就不耐烦。只是有一次我突然对她说:“真不好意思啊,每一次见着你,就对你倒苦水。”她就生气的说我没把她当作朋友,然后就走了。

再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连一句对不起还没说就被她抢着说了段话:“那天你应该不会介意的!对吧?我或许过分一点,但是你要记住,忧愁一个人扛着会生病的,对一个人说出来会好过一点。我十分愿意做分担你忧愁的那个人,我也希望你能够把忧愁对我说出来!或许日子不会久了!你以后交任何朋友首先都得看她会不会分担你的忧愁!分担忧愁的朋友才是好朋友!你也别把什么事情一个人扛着!好了,再见了!”

第8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关键词】唐代诗坛;杜甫;爱国忧民;“三吏”;“三别”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唐代自然就想到诗歌,而想到诗歌自然就会想到“诗圣”杜甫。他是唐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拥有真挚爱国忧民情怀的爱国诗人。在其众多诗作中充斥着对国家的热爱,洋溢着对民间百姓疾苦的同情。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杜甫对国家有着极为强烈的忧患,这种意识“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体现着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体现出其对国家的关注和挚爱。同时,其诗歌是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最真的还原,充斥着对贫苦大众的怜悯和同情。杜甫的诗歌传递着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洋溢着真挚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如此,使得杜甫的诗歌走上了现实主义创造的顶峰。

一、杜甫爱国忧民情怀的形成

在杜甫的诗歌中,尤其是其晚年时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呈现出真挚而深厚的爱国情怀,充斥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忧民情怀。这一切都源于诗人坎坷的际遇。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社会更加动荡,国势由盛转衰。杜甫的生活也被打破,漂泊于江湖。此时,杜甫接触下层贫苦民众的机会更多了,他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对社会不公和黑暗的批判,但是更多的是对国势的担忧,是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杜甫和很多传统士大夫一样深受孔孟“仁爱”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受到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杜甫的爱国、忧国情怀得以形成。杜甫的生活经历是其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杜甫的一生可以划分为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等共四个时期。我们将更加关注其安史之乱之后的蜀相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是杜甫的晚年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杜甫不停地逃亡和漂泊,居无定所。这样使得其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忍,目睹了国势的衰败,目睹了百姓的离乱之苦。虽然,在这一时期杜甫也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正是这样险恶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逃亡途中,杜甫途经石壕村、新安道等地。他亲眼看到的是国家的破败和满目的疮痍,他也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送丈夫出征时的哀挽哭诉。因而,其诗情澎湃,就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诗人“长安十载乞食”,以及大半生的流离颠沛等使得他对“儒家”忠君济事思想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体味,其爱国情怀和忧民意识在诗歌中有了更沉郁、深刻的体现。

二、杜甫爱国情怀的内涵

杜甫的诗歌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呈现出出仕与报国的抱负。而这也正是诗人爱国情怀的体现,是其具体内涵的再现。杜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人生愿望也是出仕报国,大济苍生,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生活状况。他也幻想自己能兼济天下,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青年时期的杜甫信心满怀并不懈努力。但是,考场不利,未能如愿。杜甫在这样的打击下并未沉沦,而是选择留在长安来寻找被赏识和重用的机会,多方请求举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是其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知道,最终他通过向皇帝和贵人的献赋、投赠,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的小官,其政治抱负初步实现,且努力工作争取实现自我价值,报效国家。

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潜逃到凤翔,出任左拾遗。虽然其年华易逝,然而其寻找报国之坦途的雄心未泯,其大济苍生的理想以及报国之志荡漾于胸。虽然当时残酷的战争、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黑暗的朝政等使其一生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等诗句也都体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情感。但是,杜甫虽壮志未酬然情绪高昂,其爱国情怀普照人间。

此外,他通过其作品也表达出对统治阶级的无情揭露和不满,如“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等诗句,但更为主要的还是体现其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关怀和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爱国情怀的抒发。尤其是在其组诗代表作“三吏”、“三别”中有着更为清晰的体现,而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内涵。

三、杜甫爱国情怀在“三吏”、“三别”中的体现

杜甫晚期组诗代表作有《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尤其是“三吏”、“三别”集中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势的衰败和百姓的悲苦生活,诗歌中充斥着诗人对国势的担忧,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和怜悯,集中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如《新安吏》中所写:“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以及“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而在《石壕吏》中,“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得知“一男”暂且生还,而“二男”却刚刚战死,该喜抑或该悲啊?正如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杜甫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极度痛苦生活充满着怜悯和同情。而在《潼关吏》中,诗人先是整体上介绍并概括了唐军加紧修筑潼关的景象,之后在与潼关吏问答中,指出了“修关”,“还备胡”,暗示了三年前的潼关失守一事,写出了诗人对战势的不可预料的担忧。但潼关吏“胡来但自守”的决心以及“艰难奋长戟”的英雄气概,呈现了潼关将士的报国情怀。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希望潼关吏能汲取教训,表现了诗人的沉痛抑或是悲愤之感。而这些情节和诗人情绪、情感的变化都能向我们呈现诗人对战势的关心,对国势的担忧,呈现了其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杜甫在《新婚别》中赞扬了新婚之妇的深明大义,写到新娘鼓励爱人参军,她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戌行。”这里就真切地呈现了诗人的一种认识,新婚固然可喜、可贵,然而在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还是应该“舍小家”,而保“大家”,不只是顾念“小家”的欢乐,更应该认识到“有国才有家”。而这也正是杜甫的伟大爱国情怀的真实再现。正如研究者所说,“热爱祖国使得杜甫虽同情人民的兵役之苦,但是仍含着眼泪去劝勉人民摒弃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效命疆场。”再如《垂老别》中,老战士子孙阵亡殆尽,而老妻又缺衣少食。老战士并没有因此而选择退却或是逃避,而是愤然投军。这一个老翁是多么的正直豁达,又是多么的大度、爱国啊。杜甫借助这一形象来呈现其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正如王嗣在评论“三吏”、“三别”组诗时:“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泪”。杜甫在这组诗中更为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民众生活的同情,同时也洋溢着爱国情怀。如《垂老别》中的“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人对战争造成的国家的破败是多么的痛心疾首,这种情怀是多么的难以自抑。再如《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战后的乡村的荒凉和凄惨和战前这里的其乐融融和富有生机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呈现出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国势的担忧等,而这一切都是其爱国情怀的呈现。

四、结论

总之,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其“三吏”、“三别”呈现出诗人对国势的担忧和对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更为主要的是呈现给我们以愿“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可贵的爱国情怀和忧民情怀。正如闻一多先生对杜甫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13 页.

[2]赵海菱.论杜诗的史学底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第9篇: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

一、选用动词出华彩

准确选用动词,就是要仔细推敲、比较,选出最合适、最形象的,能创造精彩效果的动词。如下面这段文字:

我小心地将蚱蜢拔下放在地上准备离开,但它坚强地蠕动定住了我的脚步。只见,它勾住最近的一根麦秆往上爬着,绿色的血液顺着伤口流出,将枯黄的麦秆染成浅绿,果然它还是摔了下来。应该放弃了吧。可是它挣扎着继续着这个动作,一次两次三次……我不忍心去数它失败的次数了,眼泪开始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似乎被它的行为折服了。终于它成功地到达了顶峰——麦尖。它倒挂在麦尖上松开了双臂,完成了也许是生命的最后一次飞跃!那一瞬间,我被这平凡而不平庸的生命感动了。(《拒绝平庸》)

作者拔下“蚱蜢”,只见拔它,“坚强地蠕动”、“勾住麦秆”、“爬”、“它挣扎着继续”、“成功地到达了顶峰”、“倒挂在麦尖上”、“松开了双臂”,最终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跃。这些动词的选用就如一组慢镜头特写,将其生命最后关头的动作写得如此细腻入微、传神形象。这样的语言是非常具有感染力,这源自动词的选用。

二、巧用句式出奇效

现代汉语句式很多,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复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典雅句与通俗句,等等。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妙用:短句灵活,有跳脱之美;长句谨严,有质朴之美;单句简约,复句繁丽;散句灵动,整句骈俪。在写作中,可巧妙选用不同句式,展现不同凡俗的文字魅力。如下文:

老师的严厉是出了名的。老师教历史,讲起课来,确实精彩。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讲到兴致处神采飞扬,敲桌子,拍讲台也是常有的。课是激情澎湃了,怕是那火爆脾气,也能看出一些吧!就是这样的老师让我们真心敬畏,就是这样的老师让我们获益良多,就是这样的老师让我们难忘!(《老师》)

这一段,短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长句加强语气,突出抒情氛围;语言有典雅也有俗语。整段话沉稳中不失灵动,整饬中寓以变化。句式的巧妙选用,使这一段普通的叙述更加生动,抑扬顿挫,有一种灵动的效果。

三、妙用修辞添华章

修辞是语言的魔法。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可以让文章的语言更华美,显示文章不俗的韵味。如下文: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我毅然地对父母说我想去看海。不出意料的,妈妈很爽快地同意了。我很感激母亲的爱,但父亲却没有同意,摆出一张“臭脸”。其实我知道父亲是在忧心我的学习,忧心我的前途。我都明白父亲的苦心,但我就是任性地摔上了房门。父亲最终还是妥协了,是他的爱战胜了他的忧,满足了我的任性。看完海后,我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提高,成绩也稳住了。感谢父母,是他们的忧与爱,让我在海上尽情的宣泄;是他们的忧与爱,让我拥有了和海一样广阔的心胸;是他们的忧与爱,让我在海边留下了最美的人生记忆与财富。(《忧与爱》)

作者恰当运用排比的手法,感谢父母的忧心,运用比喻的方式,突出父母忧心背后的爱及带给我的最大财富。这样的排比、比喻是结合文章内容来使用的,传达了作者的感受,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在具体写作中,还可以引用、化用文学名著中的佳句、事例、人物,将其按照一定的主题、逻辑巧妙组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显得文采飞扬,如下文:

我也时常幻想:假如给我三天高个子的生活,我会做什么呢?或许我是成了高个子,可我的生活可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杰出的不一定是那个最高的,而应该是那个最“亮”的吧!拿破仑的个子不是很高,但他成就的霸业一时无两,谁敢说他是个没用的矮个子?邓小平的个子也不高,但他在改革开放中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谁敢说他不算真正的“风流人物”?个子矮不是真正的矮,当凝聚的精华喷薄而出时,那时候我的矮个子又算到了什么呢?(《我的矮个岁月》)

作者在文中将拿破仑、邓小平等人物形象通过组合,围绕矮个子的主题进行聚合,并和自己的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就显得非常丰富又有内涵了。要注意的是,在记叙文写作中,修辞还是要为情节服务,不可为修辞而修辞,因“辞”害意。

四、合理修饰突亮色

如果说句式和修辞是雕饰语言的主要手段,那么修饰词本身则是最直接、最基础也最有效的方式。在定语、状语等修饰语中做文章,更能突显语言亮色。如下文:

农夫每天都来给我们浇水,清冽的山泉滋润着深埋的根系,那感觉真痛快!阳光温柔的,春风和煦的吹拂,还有鸟儿欢快的合鸣,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开心极了。农夫刚走,我就迫不及待地大发起感慨来:“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树的生活了吧!”

我的三弟,就是那棵矮树,随即在一旁附和道:“对啊对啊,每天吹吹风、喝喝水、晒晒太阳、闻闻花香,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不用想。”

我们相视一笑,树叶都抖动得“哗哗”地响了起来。

大哥却不做声。(《拒绝平庸》)

文章准确地通过修饰语言,描绘了这样一幅平和、舒适的环境,让人忘忧,这就为下文“大哥”之忧作了很好的铺垫。只有把修饰类词语运用自如,才能将细节传神,才能真正实现语言表达的最终目的。

五、个性对话绘形象

在记叙文中,人物描写必然少不了人物的语言。精心设计人物的个性语言,就能巧妙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个性人物。人物语言的设计要一方面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以及所处环境,另一方面要为文章主题服务,不必枝蔓。如下文:

我问:“爷爷,超市里什么没有啊,你干嘛还要辛辛苦苦地种这些呢?”

“你看电视上放的,现在什么能吃啊?爷爷辛苦一下,这样我的宝贝孙女才能养得白白胖胖的啊!”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道出了爷爷的忧与爱。那一瞬间,我又想起了老燕不停盘旋焦虑不安的场景。(《忧与爱》)

确实,简单的对话,就将爷爷那关爱子孙、心系晚辈的爱刻画出来,朴实、勤劳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对话设计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征来写,正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