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像数字化范文

图像数字化精选(九篇)

图像数字化

第1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航测;图像处理;图像增强

中图分类号:TN91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成像技术用于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数字化对低质量的图像进行处理,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应用较多的是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利用技术手段对图像的质量进行改善,还可以获得图像中所包含的一些特定区域的基本信息,比如形状特征、颜色特征、边界特征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地形相对复杂的区域,在受到气候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航拍图像清晰度不够,不能反映出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因此往往需要人工进行补测,所获得的数据既缺乏准确性,又给测量人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为了能利用现有的航片,降低外业工作人员不必要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同时又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对航片进行图像处理是很必要的。

1 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图像处理可以分为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我们这里主要是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所谓的数字图像处理,就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结果的技术。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

2 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1)图像变换:由于图像阵列很大,直接在空间域中进行处理,涉及计算量很大。因此,往往采用各种图像变换的方法,如傅立叶变换、沃尔什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间接处理技术,将空间域的处理转换为变换域处理,不仅可减少计算量,而且可获得更有效的处理。它在图像处理中也有着广泛而有效的应用。

2)图像编码压缩:图像编码压缩技术可减少描述图像的数据量(即比特数),以便节省图像传输、处理时间和减少所占用的存储器容量。编码是压缩技术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在图像处理技术中是发展最早且比较成熟的技术。在航片的处理中一般不用,因为这样会让航片丢掉很多有用的信息。

3)图像增强和复原:图像增强和复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如去除噪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等。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突出图像中所感兴趣的部分。如强化图像高频分量,可使图像中物体轮廓清晰,细节明显;如强化低频分量可减少图像中噪声影响。图像复原要求对图像降质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一般讲应根据降质过程建立/降质模型0,再采用某种滤波方法,恢复或重建原来的图像。在航片测图时是图像处理中应用比较多的一个内容。

4)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图像分割是将图像中有意义的特征部分提取出来,其有意义的特征有图像中的边缘、区域等,这是进一步进行图像识别、分析和理解的基础。

5)图像描述:图像描述是图像识别和理解的必要前提。作为最简单的二值图像可采用其几何特性描述物体的特性,一般图像的描述方法采用二维形状描述,它有边界描述和区域描述两类方法。

6)图像分类(识别):图像分类(识别)属于模式识别的范畴,其主要内容是图像经过某些预处理(增强、复原、压缩)后,进行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从而进行判决分类。图像分类常采用经典的模式识别方法,有统计模式分类和句法(结构)模式分类。

3 图像处理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般在获取航片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航片质量有所退化。如果在航测数字化成图之前,以保存图像的真实信息为原则,同时采用一系列技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

高图像的清晰度,设法有效突出便于人机分析和处理我们感兴趣的信息,以提高图像的使用价值。所以在实际航片数字成图工程中,我们一般就航片进行图像的增强和复原。

3.1 图像增强

1)灰度级校正。

在成像过程中,因光照强弱、感光部件灵敏度、光学系统不均匀性、元器件特性不稳定等,造成的图像亮度分布不均匀,某些部分亮,某些部分暗的情况。灰度级校正就是对图像采集系统中的图像像素进行修正,使整幅图像成像均匀。

令理想输入系统输出的图像f(i,j),实际获得的降质图像为g(i,j),则有:

g(i,j)=e(i,j)f(i,j)。

其中,e(i,j)为降质函数或观测系统的灰度失真系数。显然只要知道e(i,j),就可以求出不失真图像f(i,j)。

2)直方图修正法。

灰度直方图反映了数字图像中每一灰度级与其出现像素频率间的其他统计关系。它能描述该图像的概貌,为对图像进一步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多数图像由于其灰度分布集中在较狭小的区间,引起图像细节不够清晰,采用直方图修整后可使图像的灰度间距拉开或使灰度分布均匀,从而增大反差,使图像细节清晰,达到增强的目的。利用直方图修正法进行图像增强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构成有意义的直方图。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经常用到直方图匹配的增强处理,使一幅与另一幅相邻图像的色调保持一致。消除因成像条件不同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到无缝拼接。

3)图像的空间域锐化。

对图像的判读或识别中常需要突出边缘和轮廓信息。图像锐化的目的就是增强图像的边缘或轮廓。图像锐化法最常用的是梯度法。

3.2 图像的复原与重建

1)退化。

图像在形成、传输和记录中,由于成像系统、传输介质和设备的不完善,而使得图像的质量下降,这一现象就称为图像退化。图像退化的典型表现为图像模糊、失真、有噪声等等。某省山区所成的航片就有这样的退化现象。所以我们就要进行图像的复原,就是尽可能的恢复退化图像的本来面目,一般是沿图像退化的逆过程恢复图像。

图像复原的一般过程为:分析退化原因建立退化模型反向推演恢复图像。

退化的数学模型:

g(x,y)=f(x,y)@h(x,y)+n(x,y)。

其中,g(x,y)为劣化(被观测到)的图像;f(x,y)为理想的、没有退化的图像;h(x,y)为点扩散函数;n(x,y)为噪声图像。

图像退化过程的模型:

n(x,y)

f(x,y) [h(x,y)] ·g(x,y)

2)图像重建。

一般指由一个物体的多个轴向投影图重建目标图像的技术就是图像重建。通过投影重建可以直接看到原来被投影物体某种特性的空间分布。

4 结束语

图像处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图像处理成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人们已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系统解释图像,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这被称为图像理解或计算机视觉。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到这项研究中,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图像处理虽然在理论方法研究上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但它本身是一个比较难的研究领域,存在不少困难,因人类本身对自己的视觉过程还了解甚少,因此计算机视觉是一个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贾永红.数字图像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第2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国际上关于信息数字管理的相关标准

为了便于数字信息的交换,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为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鄄sion,简称为IEC)在图形图像处理领域专门成立了联合图像专家组和动态数字图像专家组两个机构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联合图像专家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简称为JPEG)负责制定静态的数字图像数据压缩编码标准,这个专家组开发的算法称为JPEG算法,并且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因此又称为JPEG标准。JPEG是一个适用范围很广的静态图像数据压缩标准,既可用于灰度图像又可用于彩色图像。第一套国际静态影像压缩标准―――ISO 10918-1(JPEG)就是该专家组制定的。由于JPEG优良的品质,使它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和数码相机领域,目前网站上80%的影像都采用了JPEG压缩标准。然而,随着多媒体应用领域的需求激增,传统的JPEG压缩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多媒体影像资料的要求,于是功能更强大、效率更卓越的静止图像压缩标准JPEG2000开始研制。JPEG2000 作为JPEG的升级版,它采用改进的压缩技术来提供更高的解像度,其伸缩能力可以为一个文件提供从无损到有损的多种画质和解像选择。同时具有高压缩率、同时支持有损和无损压缩、实现了渐进传输、支持“感兴趣区域”等优点,被专家认为是互联网和无线接入应用的理想影像编码解决方案。

动态数字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简称为MPEG)1988年成立,负责开发电视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的编码、解码和它们的同步等标准。这个专家组开发的标准称为MPEG标准。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数字电视标准(1992年)、多媒体应用标准(1999年)和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标准(正在研究中)等在CD―交互系统,在网络上的数字声音广播、数字电视广播和影视点播等方面得到广泛技术应用。

档案数字化

上述两方面的专门研究都为图书、档案等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利用需求提供了极大的规范和支持。档案是社会各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惟一性、真实性是档案的重要特征,因此,档案信息在数字转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档案的真实可靠问题(这也是目前电子政务文件存档的重点难题),合理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对档案原件进行有效保护并且得到与档案文件相同真实内容的画面,及时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

为了对档案自身实现有效保护和档案信息的方便利用,国际档案界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予以解决。第一种是传统的档案缩微方式,这种方法在国际档案界广为流行,并且得到法律界的认可,各国司法部门均认定档案缩微胶片具有档案原件同样的法律凭证作用。第二种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档案文件进行数字转化(扫描)方式,运用现代技术,将纸张档案信息通过扫描后以数字图形图像文件的形式按原样真实地转移到计算机磁盘上进行保存,既方便档案信息的管理又方便档案信息的利用,还能借助网络环境实现档案信息的远程利用。但这种方式的档案信息在法律上的权威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通过扫描的数字档案信息尽管载体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内容和形式与档案原件完全一致。档案信息扫描方式与缩微方式同样都对档案原件实行有效保护,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外,扫描方式形成的电子文件还具有以下优势:1.比胶片所占空间更小;2. 利用查询速度更快; 3. 能够远距离信息传输: 4. 使用、利用工具普及方便。通过以上分析比较, 可以看出扫描方式在维护档案真实原貌的同时又实现档案数字转化,在对档案原件进行保护的同时又方便档案信息的利用。在目前情况下,扫描方式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档案管理方式。

档案信息数字化图像文件格式的选择

档案不同于图书,在档案信息的数字转化过程中,电子文本文件并不适用于档案信息的存储,文本文件的随意更改性无法保证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可靠,许多档案文件上有领导人的重要亲笔批示,领导人的亲笔批示也是档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档案信息的数字转化方式不像图书那样采用电子文本格式,通常采用电子图像文件格式将档案原件的信息内容真实的转换到计算机中,尽管这种方式所占计算机的空间较电子文本文件要大,但其能真实反映档案信息内容优点被档案界认可,已经在许多档案部门广泛使用。从调研中我们知道,目前在国际上有很多电子图像文件格式,那么在档案数字转化的扫描过程中究竟选用哪一种图像文件格式作为我们的标准图像格式文件呢?

第3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 平面设计 图形图像格式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和平面设计中,图形图像的应用是最广泛的。教学工作包括写教案、出试卷、绘制挂图等,写教学论文,PPT课件、FLASH动画和视频制作中,都离不开图形图像的应用。所以图形图像的处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图形图像的常用格式

一般来说,图形文件对应的是矢量图,而图像文件对应的是位图,又称为点阵图。

矢量图用数学的向量方式来记录图形内容,图形以线条和色块为主。由于矢量图形可通过公式计算获得,所以矢量图形文件体积一般较小。矢量图形与分辨率无关,可以将它缩放到任意大小和以任意分辨率在输出设备上打印出来,都不会影响清晰度。位图是由称作像素的单个点组成的。这些点可以进行不同的排列和染色以构成图样。由于位图表现的色彩比较丰富,所以占用的空间会很大。当放大图像时,像素点也放大了,但每个像素点表示的颜色是单一的,所以在位图放大后就会出现马赛克状。

基于两者的优缺点,在图形图像的处理和应用中,要根据教学资源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图形图像格式。常用的图形图像格式有很多种。矢量图格式有CDR、AI、EPS、DWG、EPS和WMF等,位图格式有JPG、GIF、PSD、PNG和TIF等。

二、图形图像格式的相互转换

1.矢量图转换为位图的方法

在矢量绘图软件中绘制好图形后,在其他软件中使用是经常遇到的。这就存在一个用什么方法把图形拿出去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先拷贝图形,再在其他软件中粘贴。但这种方法效果不好,一是图形大小不能调整,二是图形不光滑。在把矢量图形转换为位图时,有两个重要属性要注意,一是图形导出后背景要透明,二是保留图形的矢量性质。下面介绍在实际应用中最好的导出法。

利用软件的导出功能,简便而且效果好。首先把在CorelDraw绘制好要导出的图形放置在一个单独的页面。点击文件下拉菜单看到导出或者按快捷键Ctrl+E,弹出导出对话框,在保存类型选项一定要选EPS格式。因为EPS格式同时具备背景透明和具有矢量性质,对在后来的位图软件中使用极有好处。点击С觯选默认配置,将图片导出为EPS格式文件。在PhotoShop打开刚才导出的EPS文件,出现“栅格化EPS格式”对话框。这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大小、分辨率以及色彩模式。

2.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方法

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中,经常遇到位图转矢量图的情况。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如下两种方法用于位图转矢量图,效果很好。

(1)PhotoShop选区法。根据图像的情况,假如要处理的图像是黑白图案形式的,那么用这种方法是再恰当不过了。首先运行PhotoShop,打开要转换的图片。用魔棒工具选取图案黑色部分,再点选菜单“选择/选取相似”,将图案全部选取。打开路径调板,点击调板右上角的黑色小三角形,打开对话框,选“建立工作路径”,容差设置为1,再点击确定,将选区转为路径。点选菜单“文件/导出”,选“路径到Illustrator”把路径以AI的格式导出。打开CorelDraw,新建一个文档。把刚才PhotoShop导出的AI格式的对象导入,然后双击工具栏“选择工具”全选对象。选属性栏的取消全部群组,填充中颜色。再选择属性栏里前面那个“合并”后对象的形状全部出现。

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如果原图的图片太小,可以在PhotoShop中将图像转为智能对象,把图片拉大后再用魔棒选取对象。

第4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是高中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阶段及其对社会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多媒体信息上主要体现在对图像进行理解和加工,初步体验图像的独特魅力,尝试合理、有效地选择工具进行图像加工,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Photoshop的功能及工具,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也是整个图像信息加工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Photoshop的一些应用来尝试图像简单合成的过程。其课型属于“实验操作课”类型,同时也是一节“新授课”。由于本节只进行图像合成及修饰的基本操作,故教学课时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和修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互助方式获得新知识,任务驱动与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学情分析】

小学和初中已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很熟悉计算机中的常用操作和基本概念(如鼠标操作及对应术语等),具备良好的操作基础。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过“画图”、“金山画王”等图像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图像处理能力。通过前面“图像的加工”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Photoshop的打开、选择、移动、色彩调整、旋转、滤镜、关闭等操作。此外,学生还具备一些基本的美术素养(对美的认识,什么样的图像才是完美的)。

【教学重点】

掌握Photoshop合成图像及修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图层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有趣的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任务驱动与评价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采取“实物演示”方法介绍图层的概念;在指导巡视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要发掘典型便于评价;采用对具体案例评价分析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学习方法】

在机房服务器内建立导学教案,学生通过浏览它们,自学和总结操作步骤。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以及新授课的特点,学生采取异质分组(根据本校实际,4人一组)。

以小组协作方式完成任务。

通过评价和自我定位,优化操作。

通过自主思考,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大屏幕Photoshop8.0中文版

【情境导入】

脑筋急转弯: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需要几步?

合作探究1:

1.参考导学案例“不规则选取”与“图像合成”部分,使用磁性套索工具,选择完整大象图形,与冰箱图进行合成。

2.组内协作完成,个人总结步骤。

问题发现:

在合成后的图像中,选择移动工具并在屏幕上拖动鼠标,能随着鼠标拖动而改变位置的只是最后一次被合成的图像元素,这是为什么?

实物演示:演示透明胶片叠加效果,解释图层的概念。

合作探究2:

1.参考导学案例中“图层概念”部分,实践其中的操作。

2.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图层概念。

3.组内协作,共同探讨。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总结为什么只能改变最后一次合成元素的位置。

知识巩固:选择规定图层,设置透明度并隐藏该层。

问题发现:大小比例、布局、合成痕迹、不完美。

合作探究3:

要求:

1.结合导学案例“图像修饰”部分,修饰自己合成的图像。

2.结合美术学的虚实、空间等概念,使合成图像达到最佳效果。

3.组内互助,取长补短。: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综合实践:

1.在“练习2”文件夹中,任意挑选2幅(或以上)图片,进行合成操作,注意要用到刚学的选择工具。

2.结合网页学习文件及自己操作实践,修饰图像。

3.遇到问题,参考网页学习文件“问题解答”部分,和同学互助,也可以询问老师。

作品互评:展示两幅学生作品,由全体学生进行作品评价。

精品赏析:部分优秀作品。

作品评价:

优秀作品的特点:

1.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贴近时代要求。

2.熟练使用图像合成技术,做到“天衣无缝”

3.作品具有美感,大小比例适合,色彩搭配融洽,布局合理。

4.构思新颖,有创意,个性强。

教学思考:

1.导学案例的使用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知识的差异,加之教材设置的“非零起点”问题,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而导学案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能有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特别对于实验操作课,建立导学案例是很有必要的。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提出目标要求、学生参考导学案例(或互助探索等)完成任务、评价完成效果”──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现在较为常见、也是较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实验操作课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动手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任务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3.教学分组、小组协作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学习时应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但是,无论哪种分组方式,在小组内部都应该采取协作探讨的模式,以实现全员达标的教学目标。

第5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人体图像;三维模型;解剖教学;应用

一、人体解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人体解剖教学常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利用挂图、模型、尸体标本、PPT多媒体及录像等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但由于挂图、PPT 多媒体及录像等均是二维平面图,不能良好显示人体的立体层次结构,学生很难掌握器官结构间位置关系以及人体的整体概况;解剖实验室用于示教的模型仿真度不高且种类不全,不能完全代替人体的器官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错误导向。同时,学生对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操作或观察实物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最佳的学习方法,但由于近年来教学尸体标本紧缺,用于学生解剖操作的尸体标本和教学示教标本越来越少,并且不能保证供应到每个专业,所以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效果较差,尤其对人体各器官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较难掌握。再者,标本需要用甲醛来保存, 甲醛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往往不能使学生专心地听课。

二、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1.数字化可视人体和三维模型的含义及其意义

数字人或数字化人体就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人体解剖学和现代影像学方法获取人体解剖结构的相关数据信息,在计算机上建立的全数字化的人体真实结构三维模型,将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数字化与可视化,建立能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学模型。数字化可视人体重建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为开展各类人体相关研究提供了形象而真实的模型。三维虚拟数字化人体的所有结构既都能单独显示、任意搭配显示或者总体显示,并且所有结构均可在三维空间内沿冠状轴、矢状轴位置任意角度进行旋转,或者以不同的速度连续旋转。同时,师生对于感兴趣的结构还可以进行放大、缩小显示,并可利用其透明功能,将各个结构透明而清晰地显示其空间毗邻关系。

同时,依据中国首套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辅助断层影像解剖教学系统,也在医学影像专业进行断层影像解剖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过去,断层影像解剖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对标本、CT或MRI图片、断层图谱认识来掌握器官、结构、组织形态的毗邻关系,理解断面解剖的基础理论。但由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活泼性,因而学生影像立体概念建立方面较差,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现在,学员可通过网络获得大量连续的数字化人体断面图像,对细微结构可以连续跟踪观察,并有对应的CT、MRI 图片及三维重建模型。数字化人体解剖教学在继承传统解剖学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可檠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人机对话功能较强,易建立起双向交互式人体界面,大大减少了断层影像解剖教学中烦琐的描述,大幅度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发展遇到的问题

数据量庞大的问题:大规模数据或者海量数据的处理,是伴随数字人体研究不断提高精确度而产生的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数字化人体的应用研究中,数据量之庞大、层次关系之繁多、数据实体之复杂,是前所未有的。就当前的人体数据集为例,人体标本的切片层间距由0.2mm转变为0.1mm时,其数据量就将由目前的约150 GB增大至1200 GB(1.2 TB)。如果还需进一步作三维重建处理的话,所产生的数据规模还会成倍增长。如此大量的数据,对于计算机的存储管理、网络传输、维护操作等都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对数据进行无损或微损的压缩处理,是发展数字化可视人体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 一。

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解决了尸体解剖实验烦琐及资源匮乏的问题。在教学平台中抽取复杂而抽象的内容进行单独而清晰的显现,能让学生具体了解其位置和形态,从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尸体解剖试验的准确性,因此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第6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2k;数字电视;电影;无磁化;全流程

我想从中国数字电影电视近15年的发展历程来分析中国数字影视的现状。从1995到2010,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走了整整十五年。在这数字化进程的15年中,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影视节目后期制作中日益凸显:只有把艺术与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表现主题。视频方面,数字化后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操作。随着电影电视手段的丰富和制作手段的增多,技术人员就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并且在很多方面是由技术人员来提供设想和创意的。

近年来,电脑等很多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节目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的促进是毫无疑问的。技术部门与节目部门的合作从原来的分工很细越来越向相互渗透方面发展,技术的发展使节目形式和制作流程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节目想不到的地方,却由于技术的发展想到并实现了。

前不久,我们迎来了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的纪念。中国电影曾经经历过上个世纪70、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辉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年平均票房收入达到22亿元以上,平均票价约为0.3元,年平均观众人次达到了73亿。1991年,观众人数达到了144亿,票房收入达到了24亿元,创下了新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到2004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胶片电影212部,电视电影110部;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300多家现代化影院含2800块银幕组建了37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己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达166个,位居世界前列:在广大农村有着3万多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全国电影观众达十多亿人次;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全国达7.5亿多电视观众;此外影碟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综合效益增长较快。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开放竞争中,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像《英雄》、《十面埋伏》、《首席执行官》和《可可西里》等影片,在亚洲国家和北美主流市场成功上映,创造了票房奇迹,受到了各国观众的普遍赞誉。2004年,中国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达11亿元,超过2003年50%。中国每年先后在世界各国举办中国电影展,利用各种平台推动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互动互惠互利合作。专门成立了“中国电影海外交流中心”,大力支持电影企业举办“北京放映”等优秀影片推介活动,为海外片商选片购片大开方便之门。中国电影在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迈上了国际化发展的轨道,正在成为世界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

《功夫》、《英雄》这些大片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哥伦比亚、索尼这样的国外大公司。《功夫》的总票房达到8000万美元。这些成就都应该归功与数字和特技。现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人关注电影放映的新技术:将来人们可以在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看电影,这其实又为电影增加了一个新的盈利环节。《疯狂的石头》也是凭着其独特的风格,在占据一个有利档期、没有硬碰硬地与一些国外大片分庭抗争的情况下,短短一个月内票房急剧飙升至2000万,创造了中国电影界的一个传奇。

截止到今年12月20日,我国在2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6次中国电影展,共展出影片215部次,有263部次影片参加了101个国际电影节,18部影片在24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32个奖项,无论是获奖影片数目还是奖项数目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在嘎纳、威尼斯、东京、多伦多等国际电影节举办的中国电影集中展映和推广活动,都受到了高度赞扬,让中国电影在世界上越来越受瞩目。

200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市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市场、洛杉矶国际电影节市场和香港国际影视展览会,中国展台门庭若市,各国片商纷踏而至。截止到今年11月底共有18个制片单位的69部影片销往2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收入总计达16.5亿。《功夫》卖出了八亿二千万,《七剑》五千七百多万,总体比去年增长了五亿四千多万人民币。

《集结号》是2008年冯小刚推献给国人的一道"贺岁大餐",它在市场上获得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希望。它的出现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具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张艺谋用自己赞誉为"全世界最好的高清设备"日本索尼摄影机拍摄的《三枪拍案惊奇》热映未艾之际,蛰伏11年,耗资3亿美元(约合20.5亿人民币)打造的最新力作――3D电影《阿凡达》近日横扫全球,票房急剧上升。

正如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彩色影像替代黑白影像被誉为电影史上的两次革命一样,3D影像则将人类的感官娱乐消费,真正带入了一个全新的3D电影立体视觉时代。在这看似纯美国力量展示的背后,日本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跻身3D电影时代,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电影设备的展现,都堪称大手笔。承认日本行,是中国更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理应嗅出商业和艺术的端倪,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飞跃。

第7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数字化的图书资源需求越来越多,图书馆对于图书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但是在进行数字化图书资源管理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资料数据受损现象。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这一问题,可以利用其局部二值化技术对于图书资料进行还原,很好地达到了图书修复的目的。

【关键词】图书馆 计算机模式 识别技术

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并且模式识别在很多领域中的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图像资料进行处理,是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图书馆中应用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地修复图书馆藏资料,对于图书资源管理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书馆图书资料数字化现状分析

1.1 图书馆图书资料数字化发展

二十一世纪,电子产品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也促使了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生活中人们开始习惯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对于纸质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少,图书馆为了顺应时展,逐渐将书籍进行电子化的收录,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进行书籍查阅的需求,并且提高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1.2 图书馆数字化图书资料修复需求

随着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在数字化电子书籍的管理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数据传输和存储的特殊性,很可能在传输中出现失真问题,所以如果想要保证人们的数字化图书阅读体验,就要更好的确保数字化图书的质量。但是由于数字化图书资料很容易在存储以及传输中出现模糊现象,所以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对于人们阅读以及图书馆造成影响,对于图书馆数字化图书资料进行修复也就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需求。

1.3 图书馆数字化图书资料修复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二值化修复方法对于图书资料的图像提取并不准确,很可能在提取中造成图像的二次p失。并且在传统二值化修复方式进行数字化图书资料的采集时,很多采集的图像在计算机中是以灰度图像进行现实的,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对于资料的识别效果。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导致识别的图像出现模糊现象,最后就造成了对于信息进行提取的难度。

2 计算机传统二值化修复模式

2.1 图像二值化

图像二值化的方式是数字化图书资料的修复处理中,传统的修复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应用二十四位的灰度图像,通过对于图书资料设定灰度值来实现对于图书资料的识别和还原。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是对于图书资料进行数值的设定,亮度大的点以0进行表示,较暗的点则用1表示,这样就可以将图像转变为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二值化图像,从而将图书缺失的字符寻找出来。

2.2 图像亮度值的计算

在数字化的图书资料中,一般是应用浅颜色作为背景,以深颜色作为字体的主要颜色,大多数的文字是以黑色进行设定,背景则多为白色。所以在进行二值化的操作的时候,可以选择图书资料的亮度来进行灰度等级的设定。从而实现对于亮度值的计算。

2.3 图像二值化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二值化修复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如果有图像资料的局部区域颜色较淡,就会造成二值化识别的失误,也就会造成修复资料的过程中出现资料的缺失,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对于图书资料的修复工作。

3 模式识别局部二值化应用原理

3.1 模式识别概述

模式识别是对于事物表面进行数字识别、逻辑运算、数据处理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更好的对于事物进行分辩和判定,从而完成数据提取或者是分类的工作。模式识别是依赖计算机技术存在的,其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更强,并且此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于数字、图像、字符以及线条的识别。其在图书馆的数字化数字资料修复上,也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可以为图书馆的图像资料维持稳定整体性,提供很好地技术支持。

3.2 局部二值化原理

局部二值化就是讲一个大的图像分割为一个个的小模块,从而进行分区域二值化处理的识别方式,并且将每个区域识别出的信息再按照模块结构进行重组,以完成对于数字资料的识别和修复过程。这种方式有效地改善了二值化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实现信息的识别效果。及时需要修复的图像局部区域颜色不一致,也不会出现识别失误的问题。

3.3 分割原则

在进行局部二值化操作的时候,最主要的一种工作就是对于图像资料进行分割,合理的进行分割,可以更好的区分出图书资料的明暗度,并且可以很好地实现二值化数据处理的效果。在进行分割的时候,不是越小越好,太小的模块会造成噪音太多,影响处理效果。

4 图书馆中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

4.1 图像资料预处理

在进行图书资料的修复的时候,要首先对于图像资料进行预处理操作。在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对于图书资料进行不同方向,不同区域的扫描,以减少光照以及其他因素对于图像识别的干扰。现阶段进行图像资料预处理的过程总,主要应用灰度变换或者是平滑滤波两种方式。可以让处理过的图像画面更加均匀。

4.2 提取数字资料字符数据

在进行数字图像资料字符处理的时候,主要是对于图像进行转换,以形成黑白的二值图像。通过对于图像的黑白处理,就可以将图像中的信息显示出来。从而进行图像信息的识别,还原图像资料的数据。

4.3 图像资料二值化二次处理

对于图像资料进行二值化二次处理,主要是为了避免小部分的颜色不均影响整体图像资料的识别效果,但是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噪音,所以有必要在进行图像资料充足之前对于噪音进行去除工作。以保证图像资料的修复效果。

5 结论

社会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于电子化的产品越来越热衷,在图书的选择上,纸质的书籍逐渐走出了人们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电子版的书籍阅读模式。数字化图书的时代,对于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其有利,其图像资料识别技术在数字化图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效地确保了图书馆资料的完整性,为图书馆稳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开源软件应用与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陆颖隽.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赵登攀(1975-),男,陕西省渭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作者单位

第8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像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 应用

一、数字图像的优点

(一)再现性好。数字图像处理与模拟图像处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不会因图像的存储、传输或复制等一系列变换操作而导致图像质量的退化。只要图像在数字化时准确地表现了原稿,则数字图像处理过程始终能保持图像的再现[2] 。

(二)处理精度高。按目前的技术,几乎可将一幅模拟图像数字化为任意大小的二维数组,这主要取决于图像数字化设备的能力。现代扫描仪可以把每个像素的灰度等级量化为16位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图像的数字化精度可以达到满足任一应用需求。对计算机而言,不论数组大小,也不论每个像素的位数多少,其处理程序几乎是一样的。换言之,从原理上讲不论图像的精度有多高,处理总是能实现的,只要在处理时改变程序中的数组参数就可以了。回想一下图像的模拟处理,为了要把处理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就要大幅度地改进处理装置,这在经济上是极不合算的。

(三)适用面宽。图像可以来自多种信息源,它们可以是可见光图像,也可以是不可见的波谱图像(例如X射线图像、射线图像、超声波图像或红外图像等)。从图像反映的客观实体尺度看,可以小到电子显微镜图像,大到航空照片、遥感图像甚至天文望远镜图像。这些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图像只要被变换为数字编码形式后,均是用二维数组表示的灰度图像(彩色图像也是由灰度图像组合成的,例如RGB图像由红、绿、蓝三个灰度图像组合而成)组合而成,因而均可用计算机来处理。即只要针对不同的图像信息源,采取相应的图像信息采集措施,图像的数字处理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图像。

(四)灵活性高。图像处理大体上可分为图像的像质改善、图像分析和图像重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丰富的内容。由于图像的光学处理从原理上讲只能进行线性运算,这极大地限制了光学图像处理能实现的目标。而数字图像处理不仅能完成线性运算,而且能实现非线性处理,即凡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或逻辑关系来表达的一切运算均可用数字图像处理实现。

二、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

(一)数字图像处理的信息大多是二维信息,处理信息量很大。如一幅256×256低分辨率黑白图像,要求约64kbit的数据量;对高分辨率彩色512×512图像,则要求768kbit数据量;如果要处理30帧/秒的电视图像序列,则每秒要求500kbit~22.5Mbit数据量。因此对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等要求较高[4]。

(二)数字图像处理占用的频带较宽。与语言信息相比,占用的频带要大几个数量级。如电视图像的带宽约5.6MHz,而语音带宽仅为4kHz左右。所以在成像、传输、存储、处理、显示等各个环节的实现上,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亦高,这就对频带压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数字图像中各个像素是不独立的,其相关性大。在图像画面上,经常有很多像素有相同或接近的灰度。就电视画面而言,同一行中相邻两个像素或相邻两行间的像素,其相关系数可达0.9以上,而相邻两帧之间的相关性比帧内相关性一般说还要大些。因此,图像处理中信息压缩的潜力很大。

(四)由于图像是三维景物的二维投影,一幅图像本身不具备复现三维景物的全部几何信息的能力,很显然三维景物背后部分信息在二维图像画面上是反映不出来的。因此,要分析和理解三维景物必须作合适的假定或附加新的测量,例如双目图像或多视点图像。在理解三维景物时需要知识导引,这也是人工智能中正在致力解决的知识工程问题。

三、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图像是人类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必然涉及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

(一)航天和航空技术方面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航天和航空技术方面的应用,不仅应用于对月球、火星照片的处理,还应用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中。例如,LANDSAT系列陆地卫星,采用多波段扫描器(MSS),在900km高空对地球每一个地区以18天为一周期进行扫描成像,其图像分辨率大致相当于地面上十几米或100米左右。这些图像在空中先处理(数字化,编码)成数字信号存入磁带中,在卫星经过地面站上空时,再高速传送下来,然后由处理中心分析判读。这些图像无论是在成像、存储、传输过程中,还是在判读分析中,都必须采用很多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二)通信工程方面的应用。主要应用于声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结合的多媒体通信。例如,将电话、电视和计算机以三网合一的方式在数字通信网上传输。

(三)军事应用。在军事方面图像处理和识别主要用于导弹的精确末制导,各种侦察照片的判读,具有图像传输、存储和显示的军事自动化指挥系统,飞机、坦克和军舰模拟训练系统等。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研制和开发,其模糊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式分类在图像识别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今后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航天航空、通信、军事应用等领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继军,张显全,张军洲,韦月琼.一种新的数字图像分存方法[J].计算机工程应用,2007,31:79~81

[2]郭武,张鹏,王润生.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现状[J].计算机工程应用,2008,23:172~177

第9篇:图像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展示;设计;图像;研究

0前言

图像不仅是表达工具,也是传统的叙事媒体。如今,数字图像叙事是设计关注的重点之一。图像一面续写、陈述人类的生存迹象,另一面建造、规划人类的表达和认知。图像到底是叙事的媒体,还是叙事的表达形式。数字图像是新的图像成员,是图像技术不断发展得来的,数字图像是叙事设计的经验逻辑和语法结构。

1图像叙事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不断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掀起了一场社会变革。网络进入人类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消费方式,并且网络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数字展示设计中的图像比其他设计专业更有前卫感和设计感。现代图像叙事具有传统的数字展示设计没有办法抗衡的互动性、综合性和强烈的现场感,现代化图像叙事更加适合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1]在如今科技发展的社会,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数字展示设计能够推动现代展示的发展,向着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图像包括视像和图画两个部分,视像指的是现代化的图像,如摄影、电影、电视、摄像等所拍摄而成的广告等。图画是传统的由人画的各种图像,包括漫画、插图、电子游戏、卡通制品等。图画和视像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并构成现代的图像文化时代,是现代视觉艺术的研究、实践探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的图像叙事,图像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史和美学史的研究课题。图像叙事已经成为一种视觉文化的现代表现,是当前艺术的一种基本言语和表达方式。从图像的另一面来说,图像存在于人类文化系统中,以多种传播媒体为载体,特别是以影视、摄影、绘画、广告等图像符号进行基本叙述表达。

2数字展示设计中图像叙事的设计模式

数字展示设计中图像分为多种设计模式,如视觉语素设计模式、情景虚拟模式、非物质模式等。

2.1视觉语素设计

视觉语素设计模式是数字图像的造型元素,包括形象、色彩、空间等结构元素。通过视觉元素之间的组合设计和局部的造型设计,从而进一步形成视觉语素的整体效果。该设计利用子题、题素和主题进行设计。通过符号言语传递信息,是该设计的重要任务,这样的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传递信息的方式。[2]该设计基本围绕故事表达和图像塑造展开。第一,该设计的色彩、空间、形象等造型方面的设计需要符合叙事的要求,不能只是视觉模拟。第二,该设计通过各种建造符号形成一定的吸引力。该设计通过作品的故事,从故事中重要的地方开展。第三,该设计非常注重局部造型和造型元素,但目的是通过该设计完成叙事过程。

2.2情景虚拟

数字化的图像有两个表达功能:增强现实功能和虚拟现实功能。增强现实功能在技术方面的出现以及在各种领域的应用,为呈现方式和信息传递带来了新的功能,该功能可以让网络视觉化和现实化,可以使现实和虚拟进行互补。[3]虚拟现实功能是人类通过网络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可视操作的新方式。人类通过科学的技术完全使图像真实化。不论是增强现实或者是虚拟现实,都能够对特定场景实现虚拟的效果,数字图像是发挥这一作用的关键。该设计通过设计和叙事,达到对该设计的虚拟和再现。在该设计中,情景是指商品与环境传达的视觉上的背景。在环境的设计上,设计人员通过对方所描述的场景进行设计,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同时通过图像展现设计意向。[4]通常来讲,环境设计也存在场景的模式与在线,但是情景虚拟模式更能体现人和环境的共性,不能只把环境当成设计的标杆独立形成。

2.3非物质模式

非物质是20~90年代的设计命题。非物质是对应物质设计而言的。设计图像在设计媒体中融合非物质的技术效果,但是数字图像叙述设计的此模式有着本身的特点。首先,该模式体现在数字图像叙事设计环节。非物质和物质之间的不同,是物质设计一直体现产品的功效,而非物质却体现在其他方面。数字图像叙事设计师通过该模式体现产品的物质功能。从对产品的各方面叙述让消费者完成体验。同时,数字图像的非物质模式体现了设计语言的非物质性。在普通的设计中,设计师基本使用模型制作、印刷效果图等材料表示设计的理念,数字图像使用数字代替物质材料,把设计师的理念、作品的效果进行呈现。数字图像叙事的非物质模式是环境中两个不同的镜头。从设计本身来讲,故事本身就是对设计的一个构想,是没有完成实体化之前的叙述,故事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每个视觉上的文本是新文本的一面镜子,都是对新文本的转化和吸收,是互相参考的,从而形成一个潜力无穷的开放式网络。

3结语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网络也在不断地普及,任何行业都要与时俱进,数字图像叙事设计的研究不只是设计的问题研究,也是数字图像语言和设计媒体之间的叙事策略研究。图像在变更叙事设计的同时,也让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变化,数字图像设计变成了一个具有人类的视觉和感官体验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郭晓宁.明刊《西厢记》插图的图像叙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2]沈雁君.《良友》画报中的图像叙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魏先华.王韬文言小说图像叙事研究[D].南京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