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建模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建模艺术论文

第1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设需求;艺术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15-01

自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文化建设就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一起,成为我国建设发展的主力和重要部分。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对艺术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艺术活动是当一个国家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实力之后所进行的活动,而经济迅猛发展,也使得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期望进一步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而要想做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就需要对文化建设需求、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需求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道路。

一、艺术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由于艺术活动的文化艺术性和管理科学性,就决定了艺术管理人才可以分为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日趋繁荣,整个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对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但我国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整个人才结构情况是人才数量少,我国极其缺乏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同时,大多数艺术管理人才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具体需要。当前我国大多数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人才,工作知识和经验都是在长期实践中的来的,其艺术管理工作经验基本来自于艺术管理活动的实践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学习,对整个艺术管理工作认识程度较低,而且随着发展,其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高层次艺术管理需求。

但艺术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专门的艺术管理人才。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对专门从事艺术管理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艺术管理这门学科在我国基本上属于新型学科,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素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艺术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缺乏专业教师的教育,一方面使得整个人才培养工作速度明显滞缓,而另一方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这一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又缺乏发展借鉴经验,人才培养困难重重。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经过对我国艺术管理人才现状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培养举步维艰。而要想有效开展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就需要从现阶段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同时要结合发展要求,选择能够适合整个艺术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培养方案与思路。而认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进行。无论是办学方面、还是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理念等,都能够对整个艺术管理人才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在认识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教学思路丰富和拓展的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而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理论,认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正确、有效的实践指导结果。人类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但艺术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在艺术管理活动中,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又需要复杂的实践操作要求。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与检验过程,我们可以构建出符合实际、贴近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模式:

(一)艺术管理教育的感知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过程基本表现为表面刺激、直觉感知、具体活动和及时反馈等。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学过程从艺术管理工作的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入手,从而得出最直观、最简单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当前艺术管理教育活动中,这种模式是通过形象再现和贴近形象模仿来表达具体艺术内涵的培养模式。通过人的直觉来充分体验和感受艺术的特征和内涵,从而来达到艺术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

在对艺术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和感知基础之后,要依据具体的艺术创造实践和艺术管理实践来提出具体的创造教育模式。而这一创造教育模式是经过寻找问题和发现、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有效思维,最后综合多种因素,从而寻找到适合最具体活动中的综合教育模式。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是重要的通过创造来实现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三)以实践推动教育培训的人才塑造模式

艺术活动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直观表现,更是对理论的升华与具体展现,任何脱离了具体情况的艺术活动都只能是空谈理论。而通过实践的方式,能够助推整个教育内涵质的飞越,而这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培养模式。所有的艺术理念,最终都要以艺术形象的具体方式来体现。而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助推教育发展的模式也是在艺术管理教育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教学的实施者和驾驭对象都有较高的理论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理论理解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三、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今天,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文化力也成为了助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就我国而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占据了主要发展地位。而不断增加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整个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更成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文化需求。而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我们重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做好教育工作。

四、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最终实现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就要重视对人才各方面的培养,无论是知识理论,还是实践方法,以及基本素质内涵。而在文化建设这一过程中,也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要想确保艺术管理人才质量,保障整个文化建设需求。进要求我们在以往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有效利用实现人才培养达到最佳效果。

要在人才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重视人文素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制定有利于艺术管理人才选拔的成熟机制,通过生源的合理选拔,确保对艺术管理的兴趣和了解。再次,还要制定适合与学生培养的教育机制,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材都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要求,确保实现人才教育目的。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合理吸收,并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的人才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第2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引入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模式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培养水平显著提高,但还没有真正植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需要广大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中引入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创新意识、追求与环境共生、尊重人性和文化内涵、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当下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1)近年来很多艺术院校出现了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或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这与当下社会需求背景以及办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基础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创新实践。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更是学生设计创新的源泉。时代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学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重点是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塑造。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对培养受教育者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

2)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与环境共生理念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写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设计师们总是比较在意自己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注重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性,从而环境客体成为作品主体的附属品,而不是将作品主体融汇于环境客体中”。艺术设计作品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共生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参考尺度。这里讲的“环境”,既包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含了地域民族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传统民族文化是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同时,也有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必须要以新的思维进行审视并转换。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受到国内大环境影响,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仅面临着与内地院校同样的困境,也有其独特性。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民族集聚地区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民族是尚武民族,更是爱好艺术的民族。在内蒙古高校中艺术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内地农耕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繁华的草原城镇,更有大草原上逐水草而移居的牧民的子女,而且蒙古族学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多种文化相融合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地域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校园也和内地院校一样,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比较普遍。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浅层和深层审美化之分:所谓浅层审美化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而深层审美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这里所讲的深层审美化就像装修好的室内空间,其空间表层艺术形态特征其实就是浅层审美化,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观等诸多象征层面的含义就是深层次审美。深层次的审美化是当代社会所崇尚的,也是解决其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深层次审美所需产品的内涵,也就是人性的、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等理论教学内容,并与相关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深层次审美化的要求。如:把草原地区的敖包文化、牧民装饰图案文化、游牧生态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有序、合理的加入现代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感知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学习情趣。

2)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不管在教学目的上,还是在理论上尚不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相适应。现代的设计教育正如许佳所说:“艺术设计的真正目的被人们渴求用技艺力量改变落后的生活状态的欲望淹没。”当前艺术设计过于注重技艺,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用艺术设计语言表达民族人文文化、民俗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现在的理论教育只讲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结合的重要性,没有从实践层面上解决怎么结合的问题,致使很多作品中各种地域元素、民族图案、各种符号等要素简单拼凑,只为形式而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关于这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各国从本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际出发采用适应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德国,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的包豪斯(Bauhaus),当时的设计学院就强调应当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强调问题导入代替形式导入的设计模式,并在整个设计教育过程中贯穿设计方法和思想过程;这个设计过程中不追求设计经验,而是要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导入式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讲实践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状,使得实践和前沿理论研究、地域文化等曾经被忽略的短板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予以弥补并指导设计实践创新。该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教育者通过严谨、认真的学习,成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合格艺术设计师。其次,法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按年级高低进行分段,以不同的主题式或项目式教学模式为主,几乎没有任何作业的范例和模板作参考,而是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所有教学环节的观念性内容。这种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不是避开了理论等基础层面的教学内容,而是非常注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通过在交流中相关理论教学等人文素养内容切入到实践中,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最后,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西方引进到消化,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它们以创新为主线,重视艺术和手工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是它也存在着缺乏本民族人文文化教育的问题。可预见的将来,日本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将会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冷静和客观的评价。以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中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是总结起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民俗习惯、民族文化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3)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普遍雷同化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思维相对僵化和单一,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基础扎实、多元化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革。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结合上述问题导入、主题或项目导入、手工和艺术相结合等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经验,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其真正符合地域人文特色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区艺术设计院校正在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着一系列创造性改革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专题课程,打破了专业设置雷同化,拓展基础和专业领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可参与性。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开展了与国外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相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要完善、系统和成熟,并且建筑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人文环境中。这一点从建筑史的系统化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可见一斑。所以,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理论教学发展水平是否成熟和完善。我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教育相比,处在相对落后阶段。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师的理论沉淀整体不够深厚;学生中有一股“理论无用论”之风悄然升起。他们只关注明星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模仿或临摹大师的杰作,而不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是否重视理论教育是设计教育中培养“思想”和培养“技法”,培养“设计师”和“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区别。作为设计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敏感性和判断力;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人文文化素养;要有思想性和创新精神;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将学习方法建立在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深刻思考之上,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观念的表达而非作品的制作。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作和手工相结合的设计学习之路。

5)如前所述,随着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校过度扩招,各艺术院校遭遇学生文化素养逐年降低、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技能高于理论的错误观念日趋加重。其根源在于我国教育模式与考生选拔制度的僵化和艺术考生文化素质要求偏低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所以,现阶段应该重新梳理招生方式,评价文化素养与合格设计人才间的关联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含着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含着把个人的思想思维、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传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后者是合格艺术设计师的必经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和就某一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提问和辩论,学生的设计思维将逐渐缜密,语言的逻辑会趋于严谨和探索全面而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这里所讲的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指的是在传统纸面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口头表达能力和把基础理论转换成设计实践的能力。

3结语

第3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特别是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将更大,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培养设计人才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应当立足当代教育与设计实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设计教育,建构科学可行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优化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化,缺乏课程特色

由于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学科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从教育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大部分学校都是借鉴和参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却很少有学校能够从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来考虑。其中,必修课安排较多,选修课比例小,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甚至就是原来的必修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更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程系统重艺术表现和技术操作,轻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

当前,高职高专存在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大部分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设计课题基本是假设性的,学生不能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所设计对象的材料工艺流程、客户应对经验、预算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导致设计作品在功能性、实施性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强的学科,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忽视理论研究,片面讲求设计的功利性,使专业理论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设计基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内容陈旧和缺乏深度

据调研和查阅,全国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相当混乱,如,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内容的更新,只是一些纯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又如,“设计学概论”在一些高职高专中被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在相当多的高职高专设计专业中则没有这门课程。基础课程设置目的性不明确,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发生厌学现象;内容模式化也使得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对设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只能停留在摹仿阶段。

二、推进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发展的改革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强国战略成为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时代最强音。有论者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这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高职艺术教育面临的最为利好的时代背景,为高职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一)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改革是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顺应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满足艺术教育对生源基础的特殊要求,各艺术类高职院校都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在部分表演艺术专业中实行单考单招、自主招生的招生形式等。但是总体而言,各校招生形式的主流仍然是高考。目前的高考制度是建立在纯量化基础上的,看似公平、科学,但实质上却有失偏颇。至少它不能有效地鉴别学生的思维类型。人的思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的区别。所以,高考要逐渐打破一元化,建立多元机制。至少对本科和与高职层次的考生应适用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而在高职教育类别的考生中,对艺术类学生又应有独特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即重点检测形象思维、考查其艺术天赋。以院校为主,采用多元化的招考形式,是保障艺术职业教育生源基础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高职艺术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职艺术教育需要逐步建立起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种层级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杂技、戏曲、舞蹈、器乐等要求基本功扎实的专业,应该从小培养,其招生对象以小学毕业生为主,故应建立“6+2”或“5+3”的教育模式;声乐、美术、歌舞剧、音乐制作、影视表演和主持人等专业,按其专业规律,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故应建立“3+2”或“3+3”的教育模式;文化管理和文化经纪人等要求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三)加强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内涵建设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由规模扩张到专业内涵建设的转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要强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丰富的剧目、节目表演,既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社会能力和职业意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构建具有高职艺术教育特点、以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要体现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坚持建设与利用并重,为学生培养艺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夯实基础。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既强调艺术师资具有行业背景和技能意义上的“术”,又强调教师具有教育背景和学养意义上的“学”,还要强调寓意艺术精神的“道”。

(四)加强高职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在高职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中,艺术教育研究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职艺术教育研究既缺少系统的理论阐释,也缺少专门的研究群体与研究成果。其支撑服务系统难以适应其本身改革发展的要求,远远跟不上解决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专业内亟待提升等问题的需要。为此,迫切需要加强高职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尽快充实研究力量,解决阻碍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理论问题,为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学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管理模式;高校

多年来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许多定义,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与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二是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的分类类型。三是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结构,是可以去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管理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理论性。教育管理理论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模式是某种理论的外化,是理论的操作模式,没有模式,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二是整体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组织方式和全部结构的分析与归纳,不是事务某一方面的特点,因此它具有整体性。三是操作性。教学管理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桥梁,起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的中介作用,因此它比理论更具有操作性。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很快,各校结合各自实际,从各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努力探索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许多普通高校普遍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系一级的专门机构。艺术教育以高雅、怡人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已深入人心。

(2)结合各校实际,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的探讨。

(3)各高校努力创造条件,除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必修、选修课程外,还组建艺术社团,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普通高校的艺术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组织了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学科体系、师资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处实验性阶段,一些学校的音乐教育还处在盲目状态之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不够完善,缺乏严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二是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随意开课,因人而设。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目前尚处探索、实验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音乐教师队伍。教材内容五花八门,有些课程的设置与否是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三是教学条件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据调查,一些高校无固定音乐教学场所,更谈不上具有钢琴、多媒体等现代音乐教学中必备的基础设施和视听设备。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应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所致,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基本是采用经验型管理模式、行政型管理模式、经验型与行政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采用或部分采用科学型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见。面临种种不利因素,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构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应构建科学统一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不完全统一,并且都不是专门的或独立的管理机构。没有相应机构的保障,不能很好地贯彻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也不能顺利实现,艺术教育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和指导全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政区域内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制度”。各高校应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成立艺术教育委或艺术教育领导小组,逐步改变艺术教育无人过问、无章可循、松散、无序的管理状况。

2.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高等学校艺术教师是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 是学校艺术教育能否发展的关键。高校音乐教师要懂艺术,又要懂教育,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总之,他们的素质应体现在思想、知识、能力、心理、情感、意志、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感等多方面。

《200l艺术教育规划》中就已经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下属的教育科研机构,应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并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配备专职或兼职科研人员,逐步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队伍。同时,应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并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在科研中,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社团、学术刊物的作用,广泛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其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与交流是不断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加强的环节。

3.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高校应切实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对艺术课教学器材给予保证,设置符合教学需要的音乐专用教室等活动场所,为艺术教育的传播和学生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要求高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克服“专业化倾向”。课堂上,我们要给予大学生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音乐。也就是充分认识音乐的审美价和音乐的功能。在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同时,应解决硬件问题。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器材配备,是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第5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一、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化,缺乏课程特色

由于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学科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从教育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大部分学校都是借鉴和参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却很少有学校能够从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来考虑。其中,必修课安排较多,选修课比例小,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甚至就是原来的必修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更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程系统重艺术表现和技术操作,轻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

当前,高职高专存在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大部分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设计课题基本是假设性的,学生不能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所设计对象的材料工艺流程、客户应对经验、预算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导致设计作品在功能性、实施性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强的学科,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忽视理论研究,片面讲求设计的功利性,使专业理论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设计基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内容陈旧和缺乏深度

据调研和查阅,全国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相当混乱,如,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内容的更新,只是一些纯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又如,“设计学概论”在一些高职高专中被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在相当多的高职高专设计专业中则没有这门课程。基础课程设置目的性不明确,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发生厌学现象;内容模式化也使得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对设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只能停留在摹仿阶段。

二、推进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发展的改革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强国战略成为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时代最强音。有论者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这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高职艺术教育面临的最为利好的时代背景,为高职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一)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改革是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顺应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满足艺术教育对生源基础的特殊要求,各艺术类高职院校都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在部分表演艺术专业中实行单考单招、自主招生的招生形式等。但是总体而言,各校招生形式的主流仍然是高考。目前的高考制度是建立在纯量化基础上的,看似公平、科学,但实质上却有失偏颇。至少它不能有效地鉴别学生的思维类型。人的思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的区别。所以,高考要逐渐打破一元化,建立多元机制。至少对本科和与高职层次的考生应适用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而在高职教育类别的考生中,对艺术类学生又应有独特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即重点检测形象思维、考查其艺术天赋。以院校为主,采用多元化的招考形式,是保障艺术职业教育生源基础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高职艺术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职艺术教育需要逐步建立起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种层级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杂技、戏曲、舞蹈、器乐等要求基本功扎实的专业,应该从小培养,其招生对象以小学毕业生为主,故应建立“6+2”或“5+3”的教育模式;声乐、美术、歌舞剧、音乐制作、影视表演和主持人等专业,按其专业规律,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故应建立“3+2”或“3+3”的教育模式;文化管理和文化经纪人等要求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三)加强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内涵建设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由规模扩张到专业内涵建设的转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要强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丰富的剧目、节目表演,既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社会能力和职业意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构建具有高职艺术教育特点、以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要体现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坚持建设与利用并重,为学生培养艺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夯实基础。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既强调艺术师资具有行业背景和技能意义上的“术”,又强调教师具有教育背景和学养意义上的“学”,还要强调寓意艺术精神的“道”。

第6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高等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经历了从教材理论传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两个阶段,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艺术理论教学必然面临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论与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文献集成阅读体系,增强学术性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导向,从而促进专业学习与创作。 

 

高等艺术院校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有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为《艺术概论》,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养的一次普及,这门课对于理解艺术理论,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这门课程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美术、摄影、影视、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教学创新和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的一些环节。如果单纯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也是第一种模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淡出的原因,围绕教材展开的艺术概论教学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维度;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乃至各省、部级的有些精品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教研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艺术理论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现有的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已经开始出现了某些局限,但是,相关的深化辅助体系尚未完备地建立起来,大量可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分散,我们可以通过汇总、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为教学中又一个有力支撑和补充。因而,在目前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未雨绸缪,在教学学术性上再向前推进一级,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增加新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这也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三维度。 

三维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现阶段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上,引入各艺术门类艺术大师的经典文献著作,建设开发教材之外的阅读课本,以指导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与艺术创作实践,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人文素养。这一平台的内容可以包含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影视、戏剧、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实践经验总结,论文、随笔、感想等体裁不拘,构建一个可资阅读和借鉴的书面经验体系,如同一个现身说法的艺术家文库,使学生通过集中阅读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积累与感悟所凝结成的文字,短时间内结合课堂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素养与基调,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感悟艺术与人生的丰富内涵。 

这个集成读本体系可以以文献的遴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选择一批文献及时进行教学与反馈,然后再补充更新,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核心文献为主体的人文艺术集成读本。文库的编排收纳按时代序列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围绕三种类别展开,力争内容丰富、涵盖多样。具体来说,第一大构成部分是古典诗、词、文、琴、画论文献的精选、节选,以及白话文译本的选择、构建,然后围绕“意境”“意蕴”有关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谢赫《古画品录》等,例如曹丕论及文字,“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又如嵇康论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嵇康《琴赋》) 

第二构成部分,选择近现代的曲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如梅兰芳论艺术、吴冠中论抽象美、傅抱石论中国画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影响角度,我们可以选择戏曲大师梅兰芳的文字举例,“我虽然很早认识白石先生,但跟他学画却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记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里来闲谈,白石先生一见面就说:‘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白石先生笑着说:‘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他的小虫画得那样细致生动,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纸外的样子。但是,他下笔准确的程度是惊人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这段文字选自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面部分章节细致生动地记录了他与陈师曾、金拱北、陈半丁、齐白石等画家的交往与学画的经历。这适合美术类青年学子沉心静气地体会戏曲与国画界的颠峰人物相互促进的往事,深入体会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专业创作。 

另外,在同一艺术门类之中,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影响与交融,我们也可举例介绍给学生,“在西方学习了绘画中的结构规律、平面分割的法则,回头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惊讶地发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立足于‘方’的基本构成,其效果端庄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图》以‘弧’为主调,从树木干枝到群山体态,均一统在曲线的颂歌中,构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着墨无多,全凭平面分割之独特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宽阔与开合……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若真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其实是嫡亲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传。”吴冠中以精到的语言、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学子,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中东西方相融,这种毕生的体会,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将会在艺术的思考与创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选择当代艺术批评、电影理论、新媒介理论、艺术设计理论方面有独到体会和个人成就的文选构建,介绍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例如,“当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使者带着他们固有的文化标准来中国选择现代艺术时,中国的‘细腰国际主义者’们由于多年积累了丰厚的‘泛表演’经验,就会坦然说出:‘您需要什么类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来。’足够地暗示了自家手艺的无所不能。换句话说,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们(中国),我就给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当代的一些艺术现象,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中正平稳的教材语言与富有语言特色、剑走偏锋的文献个案配合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又可以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技巧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起到思维与语言技能双向提高的作用。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影音教学与教材教学的两级平台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华构建,随后完成近现代选文的构建,然后完成当代的选文构建及课堂运用。经过完整的教学周期的应用与反馈,最后统筹定稿,成为日后教学的有力辅助文库,并扩大范围推广。虽然目前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仍处于第二阶段的长足发展中,但从长远来看,在深化教学的追求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响。从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论、画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各领域艺术家著作中采撷、精选、过滤和搭配,比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去图书馆课后阅读要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1]许姬传.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口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第7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一)发达国家类别多样,讲究结合,突出实践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艺术类职业技术教育,艺术设计高职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国家软实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每年众多澳大利亚人在公立的高职院校中学习。法国高职教育弥补了艺术设计专家和普通设计员之间的空白。法国将“理论加实践”作为高职教育的座右铭,强调艺术设计人才的多面性。瑞典艺术设计高职教育采用从课堂到企业、再回到课堂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德国艺术设计高职教育采用了校企结合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加拿大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十分灵活,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韩国正在由学历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向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转变,培养适应艺术设计技术环境变化的专业人才。美国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在时间安排上为50%在校学习、50%在企业实践,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日本艺术设计高职教育特别重视与企业联姻,几乎所有优质企业都与大学有合作关系。

(二)国内侧重利用企业设施、校企联办和公共基地形式

目前国内常见的艺术设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分为三种:企业提供基地或设施,院校联系使用的模式居多;校企联办、共同使用的模式次之;公共实习基地模式尾随其后。在高职院校使用的校外实训基地中,企业投资提供和校企联合投资建设的比例分别为55%和38%;利用社会公用实训基地的比例仅占7%。国内对校外实训基地模式的认知和研究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或功能,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是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设计高职教育的特色。二是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法与实践。三是中外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对比与分析,以及对我国艺术设计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有力支撑。

(三)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依据

一是依据艺术设计教育的一般理论。以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立问题入手,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焦点与教育实践热点紧密结合的“两点结合”,以激发学生艺术设计的实践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设计视野,撞击学生的实践思维,提升学生的教育境界为基本旨趣,以探讨艺术设计教育学的实践意义,发现实际问题和创新工作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技能和素质。二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而人的艺术素质,特别是艺术设计素养的发展提高,让学生接触社会,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三是依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重大问题解决的需要。重大问题主要有三方面: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原则没有科学的标准和公认的典范,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多样,科学评估体系缺失;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关系不顺,政策指引、企业需要和学校要求的频率不能产生共鸣。

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必须注重紧密结合

(一)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最佳平台校企共同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紧密合作的纽带,是校企之间落实相互需求的最佳平台。学生在校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下了一定的美学基础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初步掌握了设计方法与手段,艺术敏锐度得以提高,设计作品有时尚元素表达的冲动,作品越来越受到社会喜爱,因此学校可利用此优势为企业提供设计创意上的支持。而企业则可利用资金、设备和营销方面优势,为学校提供专业实训场所。校企互相渗透,互相吸引,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二)实训基地替代课堂教学模式的统一要求

实训基地替代课堂专业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七个统一:一是实现生产设计场所与培训场地的统一;二是在校学生身份与企业徒工的统一;三是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的统一;四是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与企业下达设计项目的统一;五是学校教学用具与企业生产工具的统一;六是学校学生作业与企业生产产品的统一;七是学校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的统一。

(三)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优化的着力点

当下校企合作优化着力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主营产品方向与合作学校设计细分专业趋同的契合点,以保证产、教、研的和谐;二是政府文化产业扶植资金拨入企业与学校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相结合,实现1+1大于2的投向点,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三是合作双方实行学徒制中,明确学生是生产者还是学习者的属性,关系定位点要准确。

(四)择优选企是构建合格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

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优劣关键在于企业的选择。一是要选择大中型企业,社会声誉好的,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模范遵守劳动法规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环境。二是要尽可能的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只有到专业嫁接紧密的企业实习,才可以保证学以致用,达到将来直接就业的目的。三是选择校企双方观念一致的企业。学校与企业社会属性不同,目标不同,必然存在着行为方式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上。合作企业在办学的目标上要高瞻远瞩,将人才培养视为一种长期战略投资,基于此,企业文化才能与学校文化形成共鸣,这也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环节,把握了关键环节,才能与学校携手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

(五)内涵建设是校外实训基地生命力的底蕴

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一是要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局域互联网,实现导师现场管理与网络管理相结合,解决学生进企业的心理适应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实习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双元评价;三是要建立校企协商培养机制,坚持合作培养原则,实现企业实训与专业课程教学高度黏合,有序安排实训时间,指导教师进企业与学生同步在岗;四是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攻关方向,搞好课程开发,实现院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双丰收。

三、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模式的构建

(一)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的依据

一是依据艺术设计教育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律提示我们必须抓住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矛盾———理论与实践脱节。解决脱节问题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焦点与教育实践热点紧密结合,以激发学生艺术设计的实践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设计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品味,创新设计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二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包括人的艺术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艺术设计素养的提高,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中发现艺术美,感受美的熏陶,为自己全面发展丰富储备。三是依据国内艺术设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客观要求。要求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则没有得以科学确立,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训基地的现有运行模式得不到公允和点赞。

(二)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的现实需求

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国内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以理论教学为主、从书本教材到课堂演绎的现象,优质实训基地十分稀缺。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对院校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具有现实需求,这种需求还表现在设计类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渴望,院校有的放矢的满足市场需要的是责任和使命感。现在艺术设计教育存在若干问题,如一些学生新颖的设计理念及其作品与艺术设计的实践没有直通车,一些学生艺术修养不够或使用电脑软件不熟练或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实操水平达不到就业要求,等等。学院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出口,就在于构建好的有用的艺术设计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专业与职业相结合的条件。

(三)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的原则

实训基地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平台,是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设计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应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构建校外实训基地。精心规划校外实训基地,点对点的顶岗实习,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的实践教学系统。二是构建师生共享的实训基地平台。校外实训基地既是学生校外实践的平台,又是教师带领学生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平台。三是按专业细分方向构建实训基地群。可以根据专业的细分情况,将实训基地按专业建设成若干实训基地群,如交互设计实训基地群、舞台艺术实训基地群或动画媒体艺术实训基地,等等。四是围绕学生知识、技能和就业能力,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软实力。实训基地以生产设计案例为脉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全方位的强化自身能力,保证学生毕业时顺利上岗就业。五是构建校外实训基地要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向以“训”为中心的转变,由多媒体教室向“教、学、做”基地一体化转变,实现由师生关系复合到师生与师徒的角色关系。

(四)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的类别

一是工作室制实训基地模式。学院依靠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专任教师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工作室制校外实训基地,则能凸显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优势。二是合作制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学院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本着合作双赢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拟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挂牌后,正式建成校外实训基地。三是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模式。顶岗实习是院校最普通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它具有岗位广、容纳实习人数多的特点。另外,学院还要配套建成若干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上进行互动互补,确保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五)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标准

第8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201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成果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其原由,探索性提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涵义,论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作用与意义,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围绕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重点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作充分的论述。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J50-4

引言

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校开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先河,1998年我国教育部才正式定名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在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晚,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普遍存在着办学思路、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等内涵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及企业的需求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必须要研究的一系列课题。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W模式的构建就是首要的研究课题。

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概述

美国比较政治学家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1]

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德国魏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到后来的新艺术运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在我国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工作室制”为基础开展了一些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一些学者在理论上亦有不少建树,如龙安梅提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专业设计课程。[3]再如薛野提出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环境。[4]因此,我们认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2.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一是对于培养创意产业人才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专业而言,实践技能是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设计制作结合在一起的工学结合为主导的模式,通过工作室平台,对外承接设计项目、课题研究或技术开发,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术技能。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二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既是师徒关系,又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学生在工作室中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感受真实的企业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5]同时教师创造性教学思维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三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课堂向企业、社会延伸,通过这个平台,还可进行项目的开发设计、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企业或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从而产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产、学、研、技术服务有机结合。

3.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3.1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目标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是培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具有艺术项目的设计与制作技术,能适应艺术设计与工程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核心点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技能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这需要符合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途径。所以要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建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外,更重要的是构建和实施适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目标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和出发点。

3.2“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里学家Piaget(1972)提出,在此基础上,Bruner(1983)和Vygotsky(1978)等学者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认识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自身认知结构发展。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以自己的活动为基础的工作经验。可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3.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详细说明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和完成特有的职能的操作过程,是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可归纳为:学生进入“工作室”的水平测试、制定工作计划、工作任务下达、完成工作任务、考核与评价五个步骤。学生进入“工作室”的水平测试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水平,并以此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工作计划一般按照课程开展阶段的实际要求制定,该计划应有一定的可变动性,但整体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工作任务下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任务的进度和要求,并为考核和评价提供依据;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主要作为任务顺利完成的管理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考核与评价阶段,除了根据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还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并作为考核的重要资料予以提交。

3.4辅助条件建设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鉴于目前专业教师素质很难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要求,因此,团队教学方式就成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类教学方式需要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支撑。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双师素质团队的共性特征和具有符合人才培养水平标准维度与服务社会能力标准维度的二维性特征、持续发展的动态对接性特征、团队成员来源的二元性个性特征,并依据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要求,在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来源组成、梯队结构、教师培养等方面打造一支具有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的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2)学生组织

工作室的学生人数应根据艺术设计与工程中型规模行业企业岗位类型与数量参考确定。实行学生轮岗制的方式,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项目运作程序与提升不同岗位的能力与素质。

3)教学内容的选取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因此,设计项目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教学互动强,而且设计项目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设计项目的来源主要有:行业企业的设计工程项目,工作室对外承接的设计工程项目,工作室建立的设计项目库。无论是那一种来源类型的设计项目,须具备一个完整的设计工作过程和方案设计和制作、施工的有机结合。设计项目的排序要遵循螺旋递进上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端到高端的原则。

4)教学方式方法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双方以合作者的身份开展工作,采用讨论为主,在形式上采用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如在设计任务的解读、项目方案的制订、项目任务的评价、总结阶段,主要采用集中教学。在资料搜集与市场调研、项目任务的实施阶段,学生可根据分配任务分散完成。在项目结束时,学生应总结学习经验、教训以及改进的方法,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汇报展示。一个设计项目完成后,由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对工作室的项目和成果进行点评分析,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明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指引方向。

5)教学环境

“工作室”的开发建设是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础。工作室的建设是一个科学、严格有序的工作过程,其设计与建设初期不仅要满足工作室内技术功能的要求和学生专业实践的要求,还应该按照构建一个小型化公司的建设标准和过程进行,同时考虑到教学、开发、经营等多方面的需要。除了必要的场地及设施设备外,还需要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有进入企业工作的感觉,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3.5“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教学模式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方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是主导者,但是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中,最终设计项目的成果是行业企业和社会效益来评价的,所以评价还应加入同学、企业技术人员以及消费者等众多层面。评价内容上,对于教师应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应从除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外,职业道德考核也将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同时还应注意从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化、全过程地跟踪。学院方充分利用校园数字信息化平台,开展评价和评学活动,开展教学督导、听课、巡视教学秩序等教学评价活动,定期对评价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作为教学评价的存档资料,对培养的目标、理念、方法、结果等行为细节进行对比和参照,为确立章制度奠定基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结语

在当今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指导下,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围绕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构建与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总之,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符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美]乔以斯威尔.教学模式[A].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62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龙安梅.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文化与艺术,2007(8):208-212

[4]薛野.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82-83

第9篇:建模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团队 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设计文化

高校实施“质量工工程”,建设教学团队,是我国高校教育考核评估的标准之一。在我国,部分高校己建立了比较优秀的教学团队,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且有自己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但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团队还处于摸索的状态,许多基层教学组织往往名不符实。总体而言,我国高等院校无论是教学团队的组织管理,还是教学团队本身的实践经验都处于摸索阶段。对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教学团队建设近些年来国内有部分高校进行了尝试,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各个专业甚至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其构建和运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大多都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渐建立起来的,有的甚至一味地按照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传统美术的教育模式,讲究按部就班,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而且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理论与实践脱节。艺术设计教育团队的创建和运行,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形成有效而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团队的起源与发展

“群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普遍组织形式。白人类诞生以来,就以团队的形式存在,家庭、部落都是团队的表现形式。但这种形式是由血缘、亲缘关系维系在一起的。那么,我们所说的“团队”应该是起源于军队,印欧语系的“DEUK”,其含义是“一起拉”的意思,它是有关团队的最初定义。在工业革命之后,产品生产机械化、标准化,这时,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诞生,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组成了白主管理的生产团队,团队内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一起行动。当时,在美国、日本、德国的企业中,团队成为企业改善产品质量、削减成本的重要方式。

团队作为一个教育上的学术概念,其来源于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团队的研究突破了企业管理的领域。在教育界,团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单兵作战”,不仅仅是被教育的模式淘汰,也难适应社会要求的知识多元化。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单个教师难以适应复杂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有效的教学团队来满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就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教学团队(reamteaching),70年代以后,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校,在传统的学科组织之外,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如同事互助小组、任务小组、项目计划、学术沙龙、午后茶、论坛、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首倡行动计划、研究协作组、讲座、工作站等。据估计,在美国高等学校和中学中,80%左右实施某种形式的团队教学。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在2007年全面的教学“质量T程”实施中,被列为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之一的重点项目,而被全国院校重视起来的。教学团队强调合作、互动、交流、吸纳、付出。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而言,讲求的是各专业间的融合和渗透,单独的只讲授艺术设计的内容,将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那么艺术设计的教学就需要这么一个团队,对专业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尤其是一些近乎边缘性的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更多的知识结构去充实。艺术设计团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二、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

针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是在专业美术院校教育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美术与设计不分家,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融合、跨界的现象比比皆是。艺术设计已经不仅仅需要美术绘画作为基础就能学好了,而是需要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固有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新的视角来看待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无疑是艺术类院校行之有效的方法。

1.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完善了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的中心。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沿用多年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二维形态构成”课程,我们一直在强调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模式,但它再先进,也都已经过去一百年了。那种过分强调规则、逻辑、理性的构成之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社会和人们的审美趣味了。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就可以在团队中发出各种意见,探讨针对“二维形态构成”的教学方向,“教”的是一种方法,“学”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假设设定“二维形态构成”的教学中,以涂鸦形式作为创作的主题,进行二维形态构成的作业,显然命题与传统的僵化呆板完全背离,那么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鱼二维形态模式相关联的涂鸦方式,或者逆向思考,将涂鸦变得秩序化、教条化,得到的作品肯定是与以往大不一样。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必去干扰学生的思考方式,应当以“怎么想都是对的”为前提,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课程体系丰富起来;但在实施之前,教学团队应该有周详的考量与教学设计。

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也是常见的。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各白为政,互不干扰。教学团队的构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将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变更,或将课程方向明确。例如在艺术设计各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色彩风景”,对于艺术设计的各专业方向而言,并不是所有专业方向的学生都需要的,也许近90%的学生从未画过风景画,例如产品设计方向中,必定需要色彩风景的知识点么?上过之后又有哪门后续课程与之关联?没有!那么上这样一门课程的真正意义何在?产品设计的教学团队可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例如变更为“传统产品结构采集”,将去研究自然风景,自然色彩,转变去研究考察传统的产品器具,了解它们的结构、材质、功能,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等。这样,与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结合紧密,课程模块设置就显得合理多了。学生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专业的独特理解,进行传统产品的再设计。

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让课程设置更趋于合理化。

2.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不创新何以谈设计?高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是设计教学中应当鼓励和追求的。艺术设计教学团队集想象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抽象思维、具象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主张“一切皆有可能”,“没有设么不可以”的造型、想象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学团队大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

“孤掌难鸣”,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艺术设计教学团队不仅仅是教师队伍的组成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在艺术设计的领域中,教师仅仅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经验的教授,在面对课题和项目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时代的结合往往可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相互学习的。在艺术设计的整个环节中,需要多方位的知识结构,艺术设计往往与经济环境、公共环境等紧密联系,结合生产、技术、材料、工艺、设备、营销等一系列问题。而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及时地补充反映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内容,鼓励艺术设计的教学团队去挖掘新事物与设计结合的可能性!

设计的创新,就是艺术设计教学团队努力的方向,同时,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的构建推进了设计文化的教育

艺术设计要立足于体现传统文化价值与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必定是有其设计文化含义在其中的。空洞的设计是无法打动人的。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并非一朝一夕,必定是深入的,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西方现代的设计文化是体现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一味的去崇尚和效仿西方的设计文化,并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在国际交流中,西方设计师看重的往往是我们传统和民族的东西,因为这才是独特的!

艺术设计团队在教学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文化的探讨。对西方优秀设计进行剖析,抽丝剥茧地分析其设计的内在根基,源起何处?对中国而言,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要如何结合?是在西方设计的基础上简单的嫁接?盲目的照搬?更深入的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和灵魂核心,才是让设计具有文化特征的关键所在!而艺术设计教学团队在其中可以更大化的进行研究探讨,分工合作,对设计背景、设计师、设计作品都进行研究后,才发现设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