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能物理范文

高能物理精选(九篇)

高能物理

第1篇:高能物理范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第2篇:高能物理范文

在静电学里,电势能是处于电场的电荷分布所具有的势能,与电荷分布在系统内部的组态有关。电势能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物理电势能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电势能知识1.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叫做电势能

2.相对性:电势能是电荷与所在电场共有的,具有相对性,通常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为电势能的零点.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1)电势能增减的判定: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2)电势能改变量与电场力的功:

WAB= EPA-EPB=-ΔEP

【说明】

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

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

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高中物理电势知识(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φA=Ep/q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高一物理高效学习法端正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一物理学习。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内容浅,另一方面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紧张。学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会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第3篇:高能物理范文

我校接触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概念是从聆听原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室主任刘惊铎教授的相关讲学开始的。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是“让理论生根,让经验生翅”的德育发展新形态。它能使一线教师超越单纯的经验性试验教学,在专家引领和同侪互助中重新以新的视角指导物理课程和课堂建设。生态体验德育理论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1、要进一步优化师生人际交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我们要在学生的心底必须营造开放、民主的文化心理环境。刘惊铎教授在2000年在《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一文中把教育人际关系的优化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有效交往是增强教育实效性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优化师生人际交往的标准为:“沟通”、“理解”、“认同”;言语行为的标准为“可理解性”、“默契”、“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等。这需要打破传统的必有一方或一人主导的思路,可以在师生双方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由参与者共同地、逐步地形成优化了的人际关系。

2、要重视道德情感体验

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揭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道德生活的重要部分。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命题。他曾说过:德育的本体不是做了多少活动、做了多少课,体验才是德育教育的本体。道德体验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道德体验倡导师生、生生及与父母等之间的相互诉说和分享活动,重视营造体验场,切实诱发导引者和体验者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道德体验使道德教育与体验者发生实际的情感关联,使体验者经历感动,发生切己的理解和领悟,生成新的道德境界。

3、要重视提升校园师生人文素养

刘惊铎教授指出学校德育工作涉及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自然生态是指影响师生课堂学习和德育习得与人生成长的物质环境;类生态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等共同遵循的学校教学和德育活动方式,也包括教材隐含的文化观念、思想因素以及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等;内生态是师生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包括学习观念、独立精神、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三重生态各自的最佳发挥是不够的。三重生态之间应是最佳的组合与有机渗透。这个观点与瓦西留克指出:“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认为要提升物理教育教学效果必须要营造出适合提高师生人文素养,人格健康成长和有效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课堂情境与师生关系氛围,要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从根本上超越枯燥说教的传统课堂模式,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能,彰显物理课堂理性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成为帮助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高中物理课堂、吸引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主动体验和探究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课堂教育模式,为高中物理新课改课堂设计增色.

二、三重生态体验在普通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探索

基于生态体验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智慧启迪,我们课题小组成员认为:提高物理课堂效能应该首先使课堂成为创设情景与氛围的体验场,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理解、表达、共鸣、唤醒、领悟等境界,成为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生活体验”、“内心体验”、“生命体验”的课堂。我们成立了《生态体验德育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能探索》课题实验小组,我们尝试性的把生态体验德育理论作为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引进物理教学实践,以三重生态全新的视角,系统设计了我们的物理课堂。

1、心灵融通的师生人际

我们认为:物理课堂应该提倡师生真实的平等,以知识为纽带和桥梁,促成师生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的最大融通。为达到此项设计的目的,我们主要采用校本活动课程的方法:一是组织学生开展多项文体活动,如:举办学生演讲比赛、学生画展、迎新生文艺演出,间周舞蹈表演,篮球比赛,经典诵读抢答等活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展示,让物理教师现场观看、欣赏、评论、参与;二是变换师生交际环境,组织师生到有利于发挥学生能力优势的户外活动和社区服务中去,让物理教师感受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育环境下看着那么无知、那么不成熟的学生的“惊艳”的另一面,使教师真正体会到“任何学生都有出色、胜人的一面”、物理学不好,学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道理,引导教师自觉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形成平凡心和朋友意识。帮助教师逐渐放下教师架子,去掉职业面具,让学生觉得教师确实有平易近人感、亲切感,可以交朋友。目标之二是促成学生走进教师的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利用班会,师生联欢会,年级师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与物理教师尽可能的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以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老师崇拜人物、老师喜欢的娱乐明星、网络微信QQ、星座知识、恋爱经历、老师的高中时代和大学时代、老师的孩子、怎么看待考试作弊和早恋、老师的爱好和成就等,交流前一定让物理老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交流时一定要以真诚、真实、赋予深度为要求,使学生深深地了解教师所具备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2、教科研管理重视物理教学师生情感的体验

我们认为营造成功物理教学体验场是实现和提升物理课堂效能的关键。物理课堂融通的师生关系是提升物理课堂效能的重要前提,解决了学生愿意接受或不反感物理课的问题,但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自发的主动的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需要我们注重物理教学过程情感体验场的构建。我们分别从师生和物质环境、生生、师生之间合作、学生本体几方面入手,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情体验。(1)美化物理实验室环境。以明快的色彩绘制彩图布置物理实验室,墙面悬挂物理学家的实验挂像和他们的科学格言。(2)在年级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以周测形式为诊断和反馈方式让物理教师多关心后进生,与学生多交流等等。(3)学生以不同程度分成学习竞赛小组,强化学生作业,实验,考试等过程性考核。举办以热爱物理知识为主题的学科活动:物理学史知识竞赛、物理分组实验赛、物理知识抢答赛。

3、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三重生态和谐共升的物理课堂体验之境

我们着力把物理课堂表达上升为自然生态和类生态对内生态的最佳影响的动人画卷,追求学生内生态体验发挥作用,促使自然生态和类生态的影响发挥到极致。我们主要围绕物理课堂用语为关键切入点,坚持在物理知识的引入、物理教学情景的设计、物理学知识的应用方面一定要突出物理的趣味性和理性之美。我们提出要营造引人入胜,打动人心、三态共升的物理课堂情景。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导入语和追问:上课铃声刚落下,物理教师就在黑板上书写一行大字:救救松鼠!!然后就声情并茂的讲述这样的小故事:在一座茂密的深山老林中,一个神稳稳地站在高处,端着枪,全神贯注的瞄准正前方树上的一只松鼠,这是一只哺乳期觅食的母松鼠,身旁的树洞里就隐藏着她心爱的宝贝。此时母松鼠也发现了猎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了保护小松鼠,为了逃命,母松鼠在猎人扣动扳机的同时绝然的放开了支撑自己生命的树枝。枪声响了------大家猜,松鼠的命运会怎样?那只松鼠被从枪口水平飞出的子弹击中了!!!大家想:在子弹飞行过程中,松鼠已经落下了一段距离,可为什么松鼠依然噩运难逃?如果你是这只松鼠,掌握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平抛运动知识后,我们就会知道怎样面对这危急的状况!话音落下,物理老师就在救救松鼠的板书下面,用红粉笔写下:平抛物体的运动。老师接着问:“大家有没有兴趣与我一起救救这只可怜的松鼠?!”

4、三重生态德育体验使物理课堂充满人文的魅力

第4篇:高能物理范文

一、规范物理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精准审题

物理概念、规律极尽简洁之美,描述之精准,耗数代人心血,真正做到了“添一字则累赘,少一字文意大变”。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用规范的物理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便于他们精准审题。

1.适当渗透物理学史教育。通过适当的物理学史教育,知道物理量、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带领学生重温那些伟大的物理先驱们的探索发现历程,有助于学生精准掌握物理概念及规律,要看到表示物理量的每一个字母的后面都有一个伟大的名字、一段感人的故事、一段艰辛的探索。

2.掌握最常用的物理符号。教师要研读国家标准《物理量符号》(GB1434-78)中的部分最常用的符号,学习1986年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物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量单位的教学,指导学生研读物理课本后附有的常用的物理学量的国际制单位,掌握物理符号书写的规律要求,要让学生知道物理量符号的选取规则,在教学中规范物理量及其单位符号的书写。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阅读。科学做好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既能满足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需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阅读可涉及到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人类对物理研究的历史、物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事件等等。

二、紧密结合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提升物理建模能力

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生活,这是所有物理教师的共识。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必须紧密结合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地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自主地想学、乐学,进而掌握物理规律。

1.让生猛鲜活的生活实例激扬物理课堂。将生活中的实例充分运用在物理课堂的引入、实验和探究等过程中,让生猛鲜活的生活实例激扬物理课堂,必然会让学生倍感亲切,感悟到物理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彩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牛郎织女的相逢,它其实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古人钻木取火,不是因为阿波罗带给了人们火种,它其实是因为摩擦生热。物理知识不仅把人们带出了无知,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生活。学生在认识了物理表象以后,自然而然地想深入了解物理规律,教师合理的引导为物理文字运算做了很好的铺垫。

2.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物理建模。物理模型是是一种理想化形态,它舍弃原型中的次要因素,抓住原型中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对研究对象作了极度的简化和纯化处理,从而使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模型来认识原型的各种本质特征及其必然联系,建立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形成物理理论。可以说,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如质点模型是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及力学理论建立的基础;薄透镜、点光源、面光源等模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物理模型意识,强化建模训练,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学生文字运算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熟练掌握数学中的运算法则,提高运算能力

1.思想上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思想上要认识到新课标对数学运算能力要求的降低只是适当的降低,并不是不要运算,只是对一些繁、难、旧和技巧性强的内容作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文字运算是建立在数量关系之上的,有数量关系就必然有运算,有运算就对运算能力有所要求,且数学运算能力是理科学习的几大能力要求之一,没有数学运算能力,要想学好物理是绝对不可能的,要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5篇:高能物理范文

一、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1、对物理实验课程重视不足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物理学习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观念,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因此学生们对物理实验感到学习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很多学生对课程应付了事,物理的实验报告进行互相的抄袭,不能体现出物理实验的作用。

2、很少进行实际的物理实验操作

随着高中教学中教学设备的改进,物理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提高了教学进度,但是许多实验过程通过多媒体投影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代替了学生们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学生们接受实验的结论是被动的。

3、实验过程过于程序化,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许多学校的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操作的时候,学生们一般情况下只是遵照实验书以及通过老师所讲的实验的目的性、实验器材、实验的步骤等进行机械程序化的操作,只为了达到实验的结果,而不去考虑这样的做的原因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物理的理论教学与物理实验教学不能配合好

由于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在课程安排上是不同的。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由于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人数、实验的设备和实验难度的情况等因素进行课程编排,这样就会使一部分的重要实验不能进行实际的操作。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的理论依据

1、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关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但是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是达不到圆满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教师要充分的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操作。

2、活动探究性

进行物理的科学实验操作是为了能够将物理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进行结合,并且要求学习们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装置以及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究,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物理过程的解释。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实验的思考和探究,因为仅仅做实验而不进行思考研究,就发现不了物理实验的科学性,也就达不到物理实验的目的。

3、学生间的合作性

物理实验可以采用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习生进行自主的操作,也可以使学生之间建立很好的合作性学习。这种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实验的结果与结论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们之间就可以进行自主的讨论,促进了彼此的学习。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直到满足实验的最终结论。

4、交流的互补性

在进行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们对物理研究的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可以使学生们在物理学习中得到直观感性上的认识。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对不同的实验进行设计,可以启发他们认识到实验过程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高他们研究问题的深度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对物理实验产生足够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设计和案例分析

由于物理实验一般是根据所学的物理原理对物理量或者物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所以将物理实验设计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对物理方面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对科学问题正确的研究能力。设计的过程是:(1)提出将要进行试验和研究的物理方面的问题;(2)自己准备实验器材或者使用学校内的实验设备。(3)对进行的物理实验要求学生自己主动设计方案,并进行分组讨论,采用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4)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及时的记录。(5)对实验结果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6)完成实验的报告或者论文。

例:对“机械能的守恒定律”进行验证的实验中,使用自由落体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因为发现 v 和gh之间的误差比较大。经过讨论提出摩擦阻力影响误差的猜想,这个时候正确的引导学生对摩擦的阻力进行测量,从而求出了摩擦阻力存在的功fh,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mgh和 mv2之间的差值就是误差范围内存在的fh。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以及思考和探究,对机械能的守恒定律更加理解,并且符合科学家在研究物理方面的问题时采用的由提出假设然后进行验证的方法。

四、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反思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们针对课程中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进行探究性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参与、进行积极的动手动脑、进行相互的合作和交流、把物理的原理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起来。如果长期实行,对学生们在创新思维、自我表达、自主学习、实践和相互合作的等方面的能力的得到最大的发展,学生们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性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

第6篇:高能物理范文

从初中升入高中,很多同学都觉得物理很难,包括很多尖子生。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对做物理题做了一些探究,在重视概念、规律教学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上,增强学生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下面介绍一下。

1.要勤于思考, 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 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2.补偿性思维的培养

补偿性思维是针对在一些难解或无法解的物理问题,通过添加一定的物理量或物理过程,以促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例1:A、B两地相距S,有一辆车从A地出发,先以加速度a?1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增至V后,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最后以加速度a?2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地速度刚好为零,求:车由A地行驶到B地所用的时间?本题如用常规思维方法解答,即用运动学知识求解,但解法比较繁琐。如变换思维方式,可以设想:如果全过程都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全程时间为t?/,但事实上只有中间过程以速度V作匀速运动,在前一段和后一段时间要长,那么总时间t?/要小于实际时间,因而在t/的基础上再加上差距时间,由于前一段和后一段可以看作以V/2的速度匀速运动,因而前一段时间差距为2S/V-S/V=S/V=V/2a?1,后一段时间差距为2S/V-S/V=S/V=V/2a?2,实际时间应加上差距时间t=S/V+ V/2a?1+ V/2a?2。

3.直觉思维与物理解题

物理解题,尤其是求解探索性的物理问题是一个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在进行过程中,直觉思维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解题中解题者不存在有无直觉思维参与的差别,只有直觉思维参与的数量多少与质量高低的差别。

3.1 物理问题的解决可分为三个思维层次。物理问题的解决可分为三个思维层次,即:(1)战略性解决层次,这个层次主要是为解题确定方向或制定策略,以及对解题作出总的提示。这种对问题的解决只是一种抽象意义的解决(或猜测性的解决),而不是具体意义的解决;(2)战术性解决层次即从具体确定与问题相关的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列出有关方程,作出有关图形等;(3)战果性解决层次即具体地解决问题,并获得问题的答案。在问题的战略性解决层次,解题者只是概略地"解决"问题,他也许只是闪现出一个念头、一条思路、一个猜想、一种尝试的方案等,而不是真正地解决了问题。这"念头"、"思路"、"猜想","方案"主要是根据物理规律,经过分析而得出的。

因为任何探索性问题的解决一般都要经过以上三个层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探索性问题的解决都多少有直觉思维的参与。

3.2 在物理解题中,直觉思维所起的作用

3.2.1 启动作用。对问题的直觉判断,对问题结果及中间状态的猜测,能够给解题活动以动力。解题的思维主要是逻辑的,但是逻辑思维需要用非逻辑的直觉思维来启动。

3.2.2 导向作用。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经历先定性后定量两个阶段,定性分析可以为定量分析提供导向作用。如果定性的分析与直觉思维相联系,分析的过程往往跳跃式地进行,分析的结果往往表现为一种"猜测",并不"十分"令人使用,有待于进一步的逻辑证明和检验。

4.教会学生善于反思,利用讨论反馈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是学生走出题海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在实际教学中做法是,一是课后反思,就是课后仔细分析各个知识点直接的联系,每个规律的侧重点是什么,应用类比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能否形成知识网络。二是解题后的反思。就是经过解题对有关概念、规律以及自己思维水平有那些方面的提高,又丰富自己什么解题思路,有什么收获,在本题的基础上可以怎么样变化等等。三是事后反思。自己在数学工具应用方面有什么欠缺,怎么样在审题能力上进一步提高,仔细统计一下那些是由于智力因素引起的错误,那些是非智力因素的失误。特别是非智力因素的失误怎么样做才能有效避免,怎么样才能得到高分等等。四是教师本身示范。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以及典型例题的点评,给学生做好反思的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或者学生直接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反思使学生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实践证明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与自己善于反思密切相关。

5.注重实验教学,重点放在实验原理、基本操作、数据分析及实验设计能力的教学

第7篇:高能物理范文

关键词:基础;效果;意义;作用

物理解题理性化能力,是运用物理知识原理和物理规律以及构建合适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比如,你从2m高的墙上跳下去,让你求这个过程中你对地面的平均作用力,解答前,首先我们要考虑这个过程中要利用哪些物理知识(牛顿运动定律或动能定理),然后要知道可以用哪个物理模型(过程模型),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经过思考,明白问题的过程原理,从而提高了解题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物理解题理性化能力?

一、培养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物理的最好老师,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通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理性化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运用,使物理课程中的定理、规律、现象等内容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情景等进行有效的联系,以此来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打好学生学习基础,使知识系统化

只有使学生理解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知识量增大、理论系统性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特别重要。心理学认为,结构化的知识是最优化的知识,有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所以把所有的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网络,使其系统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比如,高中物理内容分为“力与运动”“功和能”“电路分析”“波动理论”“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等几大板块;然后在大板块下细分,如“功和能”可以分为功的计算式、能的种类、功能关系等几块;然后下面还可以继续细分,如能的种类可以分为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电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等;最后将其细分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然后列上各个知识点的意义、特点及其应用。这样把知识一级一级地分开,使其系统化,相信可以快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教师要重视物理模型的教学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生解题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不能根据物理情景、过程等的变化来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从而寻找适合的物理规律。学生做题的方法是生搬硬套,碰到题目就把它和以前的作比较,熟悉的题目就套用公式,不熟悉的就无从下手,对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规律、现象都不理解。如此学生的解题能力可想而知。

而物理模型是通过简化和纯化所研究的物理对象及其所处的状态和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方便研究物理问题。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形式,比如,轻质弹簧、理想电表、薄透镜等对象模型,在其生活中不可能做到无质量、无电阻(或电阻无穷的大)、无厚度等;再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运动过程中的过程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大大简化物理过程、现象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利用物理模型教学。

四、多给学生提供解题机会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许多学生发现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都能够听懂,但是一到自己做题就会无从下手。其原因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有缺乏练习。

高中物理理性化解题过程,首先是看题审题,其次是建立物理模型,再次是运用物理知识的定理及规律,最后是计算解决问题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的定理规律和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基础,看题、审题是关键,通过计算得出答案是手段。只有这样严密的思路和步骤,才能正确地解题。

而要培养出这样严密思路就需要学生大量地练习。只有大量地练习,才能培养学生快速审题而不出现偏差的能力;只有大量地练习,才能培养出学生物理模型及物理规律及定理的运用能力;只有大量地练习,才能培养出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

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运用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题过程和步骤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高高中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理性化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还需要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解题思维方法等的训练。只有通过多方面的训练和积累,才能促进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物理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物理模型、解题方法等,才能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高能物理范文

1 多智能理论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由八项智能组成: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2 语言文字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智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口头语言及文字书写能力方面的智能.此能力强的学生喜欢用语言或文字来思考物理问题.把物理教材中语句、语言等内容运用得非常流利.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规则以及语言文字的实用能力非常敏感.高中物理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务必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着手.通过阅读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掌握物理语言,锻炼应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对于物理概念、定律中的语句,要逐字逐字地阅读、揣摩、理解,才能准确地掌握它所要反映的科学内涵.一些重点词语,是物理现象变化范围或条件的载体,或者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载体.只有把这些重点词语“抠”出来,进行重点分析理解,才能把概念的内涵弄清楚.例如功率的概念: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告诉他们要注意“时间”前面起限制作用的内容:“功”、“完成这些功所用”,特别是要注意“完成”这个词.否则就会对功率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除了书面语言文字之外,图形也是一种物理语言现象,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例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交流电图线、磁感线等等,学生只有把这些图读懂了,才能准确地理解、描述出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才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决不能忽视.

3 数学逻辑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特别是对抽象事物的推理.它包括觉察逻辑或数字样式的能力、推理、处理抽象分析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在自然学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智能能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他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取得优越成绩的保障.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也不例外,在思考物理问题时,一旦数学逻辑思维偏离了方向,则此思维作用就成了“无用功”了.

高中物理逻辑智能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如果辩证逻辑智能和形式逻辑智能产生混淆时,则不利于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集中表现在“磁场”概念的理解上.在磁铁磁场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们懂得了:“永久磁铁周围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发指向S极”.在对电流周围磁场探究学习中,学生们得出结论:“电流周围也存在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并且学生们还得知:“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磁场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在学完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之后,学生将“磁场”概念简单地理解成为形式逻辑的抽象概念.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1)磁场有质量和能量,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在同一区域几个磁场可以共存;(2)磁的本源是运动电荷,其周围的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3)磁感线是闭合的,没有起点和终点.使用这样的方法教学,虽然在学生面前没有提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4 人际交往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加德纳指出:人际交往智能是指学生辨识与了解他人(教师或学生等)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主要是指区别他们心情能力、性情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能力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物理教学的探究就是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运用.学生在探究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在探究时,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在讨论探究时的若干个问题时,人际交往智能就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团结互助既可以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前后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分组探究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个学习要点,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每一学生得到社交技能和合作技能的锻炼,并且每一学员得到了传统竞争式学习所得不同的效果,整个小组成员都可获得较好的成绩.

5 自我认知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加德纳指出:自我认知智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辨识、反思的行为习惯,并随之产生适当行动的能力.说透彻点,自我认知智能就是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它包括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方法的反思、学习态度的反思、学习效果的反思等.那么,该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呢?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外,还要对掌握高中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等现象进行反思引导,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进行引导反思,创设丰富多彩、多层次的反思空间.

第9篇:高能物理范文

1 对“物理过程”的理解

物理过程是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被提到的教学概念,如今“物理过程”这一教学概念已经广泛地被学生和教师认知,但是却很少有人对这个教学概念进行深度的剖析,因此为了让在“物理过程”这一教学概念得到应有的价值,我们就必须对它的概念有着全新高度的理解.所谓的物理过程,也就是在理想状态下,物理模型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自身运动变化的过程,这一运动过程主要有这以下两方面的特点:第一,物理过程是一种理想的物体变化过程,它只是被人们理想出来的一种状态变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永远不会产生的,但是物理过程却对人们研究物理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物理过程与实际物体运动过程极为类似,但是又不尽相同,因为我们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而要想研究物体运动过程只是考虑在理想状态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考虑外界等其他因素,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物体运动过程是物理过程形成的基础条件.

为了更深刻的认识“物理过程”的本质,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例如,在研究滑雪运动员滑落堤坡速度时,我们可以采用“物理过程”这一研究方案,假设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没有风阻及摩擦阻力,这时就大大简化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难度.我们可以用物理思维来考虑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抓住研究对象,这道问题的研究对象就是运动员本身以及他所穿着的装备,了解当时运动员总质量.其次,由于并没有考虑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因此我们可以不必考虑运动员本身的技术,也就是运动员本身采用何种姿势.我们可以把运动员看成一个运动质点,然后按照物理过程研究方案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由于只考虑物体本身的质量以及坡度的变化,因此大大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最后,运动员在光滑的有坡度的轨道上自由下滑,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我们就可以很快的得出滑雪运动员在滑落到低坡时的速度.

2 对“物理过程”的应用

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都有着大量科学可靠的实验作为基础,在研究物理理论概念时,我们必须重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通过对物理过程的详细分析,让学生明白物理变化的动态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详细分析系统的物理变化过程,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物体为什么这样变化,最后物体将保持什么状态,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也是研究“物理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

例如:我们在研究高中物理动量守恒时,就可以充分运用“物理过程”这一理论来分析在运动中物体动量的变化.动量守恒主要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物体运动的各个质点所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动量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稳定,系统自身的总动量不会变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的弄懂高中动量守恒定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首先将整个系统中安置两个物体,每个物体为系统中的一个质点,质点一质量为m1,质点二质量为m2.设置两个质点主要是为了起着参照对比的作用,通过已知条件我们可知物体在运动之前的速度为v1和v2,运动之后的速度为v3和v4,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保持一致,都为t.两物体所受到的外力不一致,物体一合外力为F1,物体二所受合外力为F2,物体一对物体二的作用力为f12,而物体二对物体一的作用力为f21.其次,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对两个物体运动的过程分别应用动量定理:

在物理学中,我们将物体之间相互产生的力称之为内力,两个质点在相互作用下势必会产生内力,而在产生内力的同时,系统中两物体之间会出现相应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再通过对以上两式的相互整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公式我们能够看出在研究物体动量守恒时,系统之间的总动量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内力没有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理想情况下,物体运动前后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动量守恒定律.在本次实验过程中包含着两个质点,两个质点之间互相存在着联系,这样可以保证所得到的结论更具有说服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这样的“物理过程”分析措施,可以让学生对物体变化的规律有着更加直观的了解,对于学生学好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对“物理过程”的拓展

高中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物理,分析物理过程,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在对物理分析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点要求教导学生:首先,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学会正确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在遇到物理问题时,应该用正确的物理思想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纯物理问题,这是在解决物理问题中极为重要的关键因素因素之一.其次,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学习中的纯物理问题之后,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物理思想,将所遇到的物理问题以方程式的手段表达出来,这是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不易掌握的一个环节,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物理逻辑思维.最后,在列出相应的物理方程之后,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在以上所提及的三个阶段中,物理思想是关键,学生通过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分析,运用物理思维将所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实际物理问题,架起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物理理论知识成为了解决问题的辅助品.学会正确科学的分析物理过程是物理学习中的关键,在分析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着先分析研究对象并且建立出相对应的物理研究模型,然后再根据物理模型提出对应的物理解决方案,最后根据方案解决问题.

例如,现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但是金属球A放在水平桌面上,而金属球B用一根细线悬挂,然后对两个金属小球[TP11GW301.TIF,Y#]同时施加相同的热量加热,问加热结束后两个金属小球的温度是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