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范文

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职业教育

第1篇:职业教育范文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峻,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峻,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这类学校由于生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学生素质,尤其是基本素质。因此,在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大目标下,教育者在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将加强学生的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第2篇: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 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双元制”模式被誉为该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先来谈谈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德国教育体系。

1.初级教育: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第一阶级教育。

3.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育。其中第二阶段I级教育基本上是普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II级则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第二阶段教育也属于义务教育。

(1)第二阶段I级教育。在德国有四类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法中学和总体中学。获得文法中学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就取得了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资格,因而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又被称为“大学成熟证书”。

(2)第二阶段II级教育中具有同等学历者,如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也具有上大学的资格。

4.高等教育:第三阶段教育。

(1)大学。这里指的大学,在德国常称为学术型大学或科学型大学(综合大学),大学入学条件为“大学成熟证书”。

(2)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应用型大学,学习内容偏重实践,学制较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三)主要机构的职责与义务。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法律、管理、经费及考核方面要求。

1.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它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体现在: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并对其拥有解释权;监督该法的执行情况;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主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

2.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它主要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除农业、司法、卫生职业分由联邦粮食、农村部、司法和卫生部等部门负责外,其他大部分手工业和工商业飞培训职业均由经济部负责。无论是承认还是废除某个培训职业,事先必须征求联邦教科部的同意,否则也不能生效。由经济部和其他业务部通过法律的形式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目的是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3.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4.联邦各州的职责。基本法规定各州对学校的主管权,各州通过其主管部也对其承担相应的任务。各州还要全面行使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5.行业协会。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德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医生行会等。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6.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它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诞生于1976年,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联邦研究职业教育的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ildungsforschung,BBF)。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机构的费用由国家承担,其最高决策机构是领导委员会。

(四)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毕业才能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由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的完善性和成功性,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向全球的必然性,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绩不好去读职业学校”。

现在有些初中的教师告诫学生,你要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去读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了职业学校,但是家长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怕面子不好看。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这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我国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中曾出台过相关建议: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的平均待遇。但是,这一政策建议一直没有落实过。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认为,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提高工人的待遇,让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高,让他们从事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

(二)“职教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

目前有一个长期没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口内部对中职、高职的管理没有理顺,中职与高职分属于两个司管理。虽然职业教育占了整个教育的半边天,但是在投入数量上仍然是一头多一头少,在行政架构的设置上仍然是一头大一头小。二是教育口与劳动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管一摊,互相独立,各成体系,导致各省、各地方的教育和劳动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存在矛盾。三是教育口与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由于前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退出了职业院校的管理,但是没有同时建立起一种让行业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因而强行割裂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上面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两大后果:第一是存在着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结果是基层院校,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技校,都只得小心翼翼,怕站错线、表错态,左右为难。第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松散,培养的学生货不对路。表现是大批人没事干,“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动大手术。”这是俞仲文的结论。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有的学生不愿意读综合性大学,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次等教育”的烙印,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读职业学校,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有关,但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孔孟之道盛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我国当今社会崇尚知识远远超出崇尚能力和技能,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发展,必须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抓住时机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在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70%的费用,这样做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对社会发展应该负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据报道,我国目前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是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好时机。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为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具有所学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外,还应具备某一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专职教师还要定期下企业培训或顶岗,以更新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打破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跨部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第3篇:职业教育范文

1 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72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1]。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的66.37亿元增长了262倍[2],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拉动,与全国经济状况相似的问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为此在2011年11月15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孙春兰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3]。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以上诸多转变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来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工人队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2 加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重要举措

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主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就必须实施“三化”并举、“三群”联动的发展战略,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例如打造钢铁和不锈钢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需要具备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福建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时出现“用工荒”,企业一方面找不到所需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应该看到福建省经济要腾飞,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解决产业用工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来说,应该多渠道培养人才,为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再就业和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大量劳动者下岗、转岗、带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不断提高这些人员从业能力、竞争能力、生活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中开设的涉农专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阳光工程”培训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保证。因此,推进就业与再就业,让更多的在岗工人掌握一门乃至数门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的下岗职工通过培训重新获得再就业技能,职业教育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福建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3.1 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对接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福建各类职业学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存在专业重复建设现象,只有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调动政府、行业和学校的积极性,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构优化,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调整。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漳州市要打造海西重要的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一校一特色”的要求,结合各校师资、设备、招生规模和市场需求情况,对各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漳州漳浦职业技术学校以石油化工类为主,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技术类为主,平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农业机械类为主,漳州灿坤职业技术学校以家用电器类为主。又如,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处于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意在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引导产业聚集,发展能源、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生态养殖等产业,从福州“以港兴市”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深化福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建议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突出调整,改造、完善职教育结构,参照国家所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重点结合福州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及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由政府牵头,吸收各行业部门、产业界以及职教机构,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细致深入分析,合理审慎地调整、改造、加强现有专业,增加建设新专业,形成一套有利于适应福州地区产业发展布局的专业体系。

转贴于

3.2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办学新路子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注重学生就业的能力与对社会职业的适应。校企合作首先是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它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学生,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如初次工作的人员、找工作的失业人员、为了一份新工作而接受培训或再培训的人员、提升技能的人员、为了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人员。其次,要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直接进入工作轨道。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把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把工作实践中的东西反馈到学校课堂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再次,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它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职业教育该由职业学校和企业一起完成,“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初、高中学生毕业后,应先到企业进行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培训合同后,才能到职业学校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使学校的招生计划、教育计划和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

3.3 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未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实训设备未能与市场完全匹配,专业老师未能与市场有机融合等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建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每个学年分为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两种阶段交替进行。实践阶段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月后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多次循环方式,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市场,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需要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建立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空闲的地块与企业合作办厂,企业把设备、技术专家、资金和生产任务投放到学校,共建教学工厂。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工厂,使职业教育学校的实训设备更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是学生的专业老师,工厂是学生的实习车间,按照分段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与实训。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解决了企业的招工问题。

最后,建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职业教育学校中存在着专业老师不能适应新专业的需要,导致新专业的老师严重缺乏,专业老师的技能无法做到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把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技术、新知识整合到课程中去。为了改变这个状况,采用把车间移到教室、教室移到车间的教学形式,请企业的技术员、车间管理主任、品质检验员与学校老师一起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室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践与创收合一的“六个一”一体化模式,使专业老师在学校里就能实现“下基层、进企业、学技能”的目标,提升老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实现校企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3.4 加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服务国家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招生300万多人,中职学校14000多所,招生800多万人,高、中职教育每年招生1100多万人,在校生有3000多万人,我国已经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明确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工人。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21世纪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这不仅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基层劳动者,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能比较系统地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伟大转型的支撑, 是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职教体系的高端,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能教育被赋予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添砖加瓦。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具体应从培养目标、专业设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完成“十个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4篇:职业教育范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第5篇:职业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进行教书育人的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就是进行就业教育。现在,就业形势和压力非常紧张,大批的大中专毕业生面临无业的命运。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要提高职校的实践技能,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技能培养摆在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原有的学生评价办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观理念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目前,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大多数教师是由普通教育转轨搞职业教育的,很少有真正的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新的教育观念的学习和转变相对滞后于普教,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于我们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的思想,职业教育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主要是应试教育,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条件的约束,因此在针对农村生源进行航海职业教育培训时,要以人为本,拓宽专业口径,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广泛培养市场需要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走特色发展之路,创建高职教育品牌”是当今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和共同发展追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航海职业教育应把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应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向既有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显得极为迫切,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正视自己,不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通过自学、专家讲座、教研活动、课堂实践等形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同时应重视“有岗敬业、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二是从工科院校招聘一批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或从生产一线聘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三是选派一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到职业技术学院、生产一线学习培训。即“引进一批,培训一批”,以此缓解职校专业师资不足的矛盾。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职校姓职,重在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内涵所在。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宗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正确处理好专业课、文化课的关系,以“减数理,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简化难度过大的内容,优化重组知识结构,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重点,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养。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车间的建设,配备必须的试验器材、操作工具和原料,把教学活动尽量搬到学生即能动手,又能动脑的现场,让学生边学边实践,从而加深理论的理解和加强实践的操作,提高技能技术水平。

三、校企合作,搭建教育和就业的平台

把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实验实习基地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校企联办,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水平,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同时,也使学生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的熏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既得到学校的认可,也得到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熟练的技术工人现在比较短缺,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好于本科大学生的现象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在好的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才,走出校门就能就业,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

四、改进评价办法,让评价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6篇:职业教育范文

为保证龙华职业中学的招生规模和办学方向不变,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王连忠为组长的招生领导小组,切实做好职业高中的招生工作。二是制订了招生计划和相关文件。今年4月,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我们下发了《**教育局关于做好2007年龙华职业中学招生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各中学校长要密切配合九年级班主任,加强对九年级学生的管理,切实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同时,我们统筹招生政策,分解招生任务,实施职业高中生源送培责任制,既给职业学校下达招生指标,又给各乡镇中学下达送培任务,确保毕业生总数的15%的学生升入职业学校。将各初中学校职教招生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学校考核内容,与学校评优评模挂钩,同时作为校长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次,加强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力度。坚持对外宣传与校内宣传相结合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是通过电视媒体和**教育网开辟职教专栏的形式,宣传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和职业教育发展潜力,宣传龙华职中的专业特色和高就业率的优势,动员更多的学生到龙华职业高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短期的技能培训。二是发放简章到毕业生手中,做到了人手一份。

双措并举,使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明显增加,今年我县龙华职业高中新生入学人数达到263名,在校生人数475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校生达到860名,另外到衡水及外地市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已超过1000人,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

二、加大基础建设和经费投入,努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设施。

为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争取政府的支持,我们代表职业学校多次向政府写报告申请资金,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去年政府拨款30万元,为职教中心新增数控车床3台,普通车床2台,并聘请了两位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目前该校数控专业发展势头良好,截止目前已为社会培养了182名业务熟练的技术工,全部实现了劳务输出和当地转移。07年政府又为龙华职业学校拨款20万元,使龙华职业高中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当好政府参谋,为我县职教中心的重建努力工作。

我县是一个拥有50万人口的大县,人力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知识,具有较强能力的劳动者。目前,我县的职业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县办职教中心基本处于停办状态,几家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质量不高,很难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无法满足我县6000多家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另外按照省市的需求,各市县必须建一所高水平的职教中心是大势所趋,迫在眉捷。为此进入07年以后,我局三次向政府写申请报告,多次找主管县长、县长阐述我县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由于我们的努力,县委书记卢援助、县长李建刚、主管县长刘兰芝分别在县城和龙华职业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两次专题召开县长办公会,根据我县的财力,最后确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在龙华职中现有的基础上,再征地12亩,投资2500万,把职教中心合并到龙华职中。二是在县城征地100亩,投资5000万元,这两个方案均采用融资的方法,吸引民间投资来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为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在县电视台、衡水电视台了招商引资信息,二是县委主管教育的副书记一行四人到南方招商引资。在此之前,我局也做了充分准备,起草了《**职业教育发展之可行性报告》和《**职教中心项目建设计划书》,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洽谈中,我们坚信明年我县的职业教育会有一个很大的起色。

四、积极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立足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我县每年约有30%左右的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需要返乡回村,为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当地的生产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中去,增强他们在农村市场发展中的参与和竞争能力,或者是尽快走出农村融入城市进行劳务输出,按照市局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07年未升学的1621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劳务输出引导性培训和计算机技能培训,尔后还根据他们的特长要求进行了其它专业的培训。为使工作扎实有效的进行,我们通过各乡镇中学、成教干部教师对他们进行了摸底登记,建立了台帐,统一了教材,培训了师资并统一建立了培训档案。目前这1621名学生中已有506名学生在县办民营企业上了岗,另有356名学生已去外省、市就了业。通过培训使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为就业、为家庭脱贫致富、为他们走出农村融入城市,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现代化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为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们首先制定了培训计划,下发了培训任务,成立了以龙华职业中学为龙头的县、乡、村三级办学网络,为调动县乡两级培训基地的积极性,我们适时召开调度会、汇报会、研讨会,并为各培训基地四处联系就业渠道,搜集用人信息,确定培训专业。根据市场结合各培训点实际情况,经我局批准,我县开设了数控车床、电工电子、钳工、电气焊、服装加工、装饰、餐饮、城市保安、土木建筑、水暖安装、计算机应用、幼儿教育等十余种专业,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2100多人,实现当地转移和劳务输出1712人,直接为农业农村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07年我们虽然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职教中心合并重建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仍未落实,职中和几所民办培训机构所培训的一线技能人才远不能满足我县6000多家企业和社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龙华职中在招生和办学过程中仍不尽人意。08年我们将正视现实,进一步统一思想,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开创我县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二00八年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坚持一个“宗旨”,即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抓好两个“调整”,即办学思路的调整,专业设置的调整;围绕着“三大工程”,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启动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工程。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我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努力培养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县域经济搞好服务。

二、主要任务目标

1、完成龙华职业高中招生在600人以上(其中与天津、石家庄冶金学校、衡水技术学校办学300人以上),向衡水市直各职业学校输送学生在1000人以上,力争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指标。

2、抓好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工作,使室培训率达到95%以上,使初高中毕业生确实做到升学有希望,就业有出路。

3、按着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标准,重点建好3所示范性成人学校,以带动各乡镇成人学校和建设,并充分发挥乡镇成人学校的作用,力争使乡(镇)产业化和新技术推广培训在5万人次以上。

4、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培训,力争完成1000人以上的阳光工程和1300人的劳动转移培训。

5、启动职教中心的搬迁工作和恢复工作,把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到龙华职业高中,合并为“**职教中心”。新建教学楼2栋,实训楼1栋,学生宿舍楼3栋,实习车间2个,餐厅1个。实现两校合并后,我县职教中心将成为一所多专业、多功能、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将会实现职教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6、积极组织民办学校学习并熟练掌握《民办教育促进法》、《衡水市关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强化民办学校的法制观念,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确保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保持在4300人左右。

7、切实把民办幼儿园建设管理列入重要日程,采取强有力措施促使民办幼儿园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上进档升级。

8、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逐步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干部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中小学教育干部管理水平。

9、结合班主任培训情况,积极筹备衡水市第二届班主任论坛,全力做好论坛的选送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加大职业教育招生,认真做好职业教育招生工作。

拟在3月上旬召开一次中学校长会,下发职业教育招生简单,搞好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把职业教育招生指标分解到各中学,增强各学校工作责任心。下大力量深入到各中学面对面做好考生工作,以便吸引到更多的考生进入我县、我市的职业学校学习。

2、继续加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16个乡(镇)成人学校和科海电脑等学校为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的网络化建设,努力提高他们的办学水平。

根据省、市阳光工程要求,在抓好产业化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对各学校、各乡镇的宏观指导,协助指导他们选好培训专业,搜索用人信息,根据市场确定培训项目,为农业、农村、农民增收搞好服务。

3、抓好成职教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聘请有关专业教师、专家对成职教教师、校长进行为期两天的产业化专业知识及劳务输出引导性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以便使他们成为二传手,搞好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培训。

4、协助龙华抓好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不定期深入到学校进行调研,搞好专业设置和办学思路的调整,改变过去单纯以农、林、牧对口升学为重点的升学模式,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指导思想。面向市场,形成特色,长短结合,灵活设置专业,实行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开展合作办学。同时协助他们抓好学校的管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质量。

5、积极开展初中毕业生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全县共有8000名初中毕业生,为使他们升学有希望,就业有出路,我们在四月上旬,专题召开由各乡镇中学校长、成职教校长参加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性培训会议,下发文件,对全县的初中毕业生进行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培训率达到95%以上,为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6、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在全县成教干部教师中实施实“1111”工程,即每个成教干部在掌握一项新技术的基础上,推广这项新技术,带动10个村的示范户,技术辐射100个农户,使每个农户每人每年增收在1000元以上,把新技术项目推广落实到实处。

7、积极落实成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措施。

当好政府参谋,通过写申请打报告,力争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以及县市(区)政府按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8、强化对民办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努力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拟定08年4月中旬组织民办学校的校长、董事长实地参观考察安平及衡水英才、汇龙、信都等先进民办学校,同时在黎阳学校召开一次民办学校管理经验的现场会,交流探讨管理经验,规范他们的办学行为,坚决杜绝夸大其词乱发虚假招生广告,乱挖优秀生源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和谐稳定发展。

第7篇:职业教育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应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这种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培养方向与规模的完美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融合;课程布置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教育体系内部之间的紧密结合。以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主要依托点,将就业作为主要方向,始终以服务大众作为终极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的教学手段,实现校企工合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专业与产业需要的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结合的力度。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在对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制定一定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培训一段时间之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的学分中,成绩优异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们的实践热情度也会提高很多,也会使他们明确先前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和优点,及时予以改进。这种方式的使用范围很宽泛,在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机构也能看到它所起的作用。主要的方法有以下五点:一是增强学生转学与资格认定方面的制度建设,可使中职的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继续深造,采取自愿原则,鼓励支持他们进入高等学府进行为期四年的本科教学生涯,这样使得中职毕业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他们的升学途径变得更加宽泛,选择空间也相对随意与自由。二是中等职业院校要立足根本,提升学院整体教学质量,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与通识技能的培养力度,寻求有效的方式,使毕业生将来的出路更加灵活,鼓励学生们继续到高校进行深造学习,掌握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本领,同时引导其他院校的学生来校进行学习与交流。三是以终身学习的思想为主要目的,逐步健全学生学习生涯的指导体系,向学生开设相关职业规划课程与讲座课堂,使他们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目前的就业方向与升学相关信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四是高等职业教育组织应该对中职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指引,为他们开设一些过渡性的科目,使其能及早熟悉高等教育组织的教学实施方式。五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各大中、高等教育组织开展合作办学的理念,让中高职教学内容联系紧凑,学生能快速地适应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适,从而使双方在合作中取其精华、扬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工学结合

继续推进以工促学、待岗进修的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推崇以未来工作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基准,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科目应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保持一致,让所学理论知识能真正用到实处。学院要以当地主要产业为依托,建立校企互助合作模式,适时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企业的相关要求,保证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落实到位,实现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实施方案。学校在更正传统专业培养的方案措施时,应该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实行“多证书”制度,在学生进行相关实践培训之后,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关资格证书,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相关负责部门应切实做好学生在岗实习的追踪报告,强化检查的手段,定期调查与探讨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是否合理,做好评估与预测以备不时之需。全面规范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管理方案,做好一定的保障举措。院校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全院师生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种技能活动,增强师生的实践动手本领,提升学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加强“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依据“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适时调整学院对评选优秀青年教师的相关规定。给予“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定的政策支持,为专业先驱者、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制订相关实施计划,拓宽兼职教师的聘任比例,将学院的师资力量归入到教学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组建一支以专业精英、优秀教师为主要力量,以高技能的兼职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团队。为学院培养出大量的专业先驱者与精英教师队伍,使全院拥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超过八成以上的比例。进一步选聘大量的技术拔尖的兼职教师进入学校任教,与专职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法。开创极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产学研的合作高效率进行,全方位地打造一批优秀的“双师”教学队伍,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注重提高综合办学实力

第8篇: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渗透与沟通;衔接

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提出了这一要求。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又对其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井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到“十五”末期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近10年来国家一直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各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这一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一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问题;二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勾画出其理想状态。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核心问题

职业教育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与普通教育一起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于对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的认识,近年来,在建构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关注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倾向,而忽略了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中高衔接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与沟通是单向的

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表现为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单向渗透,具体表现在;一是普通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转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期望通过加强文化教育达到提高从业者的适应能力的目的,这在2000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新开发的80个骨干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中得以体现。二是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至今深刻地影响着职业教育,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过程及教学评价,无不深深地印上了普教的痕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限的。由于我国的普通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国大约有5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直接走向社会,这部分人由于没有接受过任何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二是继续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中,大约有40%的人选择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由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职业预备教育,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根据家长的愿望或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所学专业,结果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对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考上,同样由于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能考上哪一类学校,而对专业的选择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界试图努力改变上述状况,许多地方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农村普通初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相继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培训的县达到了1994个,覆盖率达到了70%,对提高农村新生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为什么只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而且仅仅局限于绿色证书培训?是希望通过绿色证书的培训,使得不再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成为现代农民吗?这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者强加给农村孩子的呢?每一个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自主、自由的选择权利,教育应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我们不否认有一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回乡务农,但这决不可能是所有学生的选择,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城务工,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这种选择提供服务,因此,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绿色证书培训,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另一方面,目前在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是出于就业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所以只是在农村初中实施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对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误解。在普通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从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更主要目是为了学生能对社会的技术和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更好地由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过渡。

其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缺乏双向沟通。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一直缺乏双向的沟通,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教育结构体系的这种封闭性,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尤其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学生一旦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很难有机会接受高一级的普通教育。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如综合高中的出现,但目前我国的综合高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高中,实际上只是把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放在同一所学校来办,内部分为职业班和升学班,原则上职业班的学生可以转入升学班,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这两类班之间的沟通实际上仍然是单向的。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不畅

经过近10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的中高衔接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资格没有统一的要求,从而导致中高衔接中的一系列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同时它又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这种高层次是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由两部分构成,一小部分招收中职毕业生,大部分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的,这就造成了中高职的课程脱节,主要表现在内容重复及层次不清。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技术课程都占很大的比重,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高等职教都应比中等职教高一个层次。然而现实情况不完全这样。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课程的设计又以普通高中生为基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都很难高过中职,甚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中职严重重复。例如某商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三年制中职与三年制高职各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如《消费心理学》、《财政金融》等近10门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而且课程体系、内容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用同一本教材。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财会、餐旅专业。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使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都受到伤害。中等职教在新形势下还摆脱不了终结性教育的束缚:高等职教则体现不出其高等的特点,质量和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二、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开放、灵活的,能为人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

现代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还应该为各类人群提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途径和机会。本来,教育类型的多样化,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它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但是由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自成体系,缺乏相互渗透与沟通,反而缩小了人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6—18岁,从人的发展阶段来说,18岁以前,人的体能、智能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尽管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还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兴趣容易转移,身心发展还有很大潜能和空间。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沟通,使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兴趣的转移,自主选择教育类型,是有利于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生涯规划的。

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就应该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预备教育,把具有职业技术倾向的课程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中。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的概况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同时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针对某一种职业的,而是面向各行各业的。通过开设这些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概念,知道农业、工业和商业是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农业和工业问题,明白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规划、设计等一般技能,同时为部分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提供初步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

其次,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关键在于解决各类学校之间的课程标准及其沟通。不同类型的课程,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相互之间又要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使学生既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又有能较自由地从一类学校转入另一类学校继续学习的可能,这就要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加深、拓宽文化课的选修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其课程标准应与普通高中的相应课程的基础要求相当,供部分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这样,这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转到普通高中继续学习。

普通高中具有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双重职能。但长期以来,在课程目标上,是单一的升学导向,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需求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单一的升学导向的课程不符合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普通高中可以增设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修。职业技术选修课程的标准尽可能与中等职业学校一致,一旦学生对此类课程产生兴趣,就有可能转到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去继续学习。当然要实现这种沟通的前提是必须推行学分制,实行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两类学校之间转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

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产的工艺过程和生产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技术理论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那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只能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要达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的岗位素质和培养目标,决定了为其提供生源的下一层次教育必须与此一致,满足这种目标的初步要求,才能使两个层次有效衔接起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就可以满足在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上的一致性的要求。实现中、高职的衔接,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也能有效地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任何类型的学习都必须以一定的“学习准备”为前提,学习准备越充分,越扎实,则在学习中就越易产生同化作用、迁移作用,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越高。无论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对他们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跳越,其培养目标、素质结构的定位与中等职业教育有重大区别。因此,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首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资格,既一方面要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具有中级水准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类生源都达不到这样的人口要求,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体系内设计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

第四层级的教育是介于第三级和第五级之间的教育,称高中后教育。该级教育是为完成第三级教育的人在通向第五级教育或进入劳务市场就业的道路上架设的桥梁。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所学课程的内容一般不比第三级教育高出多少,主要是对第三级教育课程内容的巩固、加深和扩展。该级教育可进一步分为:为进入第五级教育而进行的补习教育(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中补习文化课,使之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力;而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补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使之获得中级水准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和为进入劳务市场就业做准备而提供的职业培训。可见,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主要承担教育转换功能,提供各类教育的补习。

第9篇: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师职业;教育事业;振兴;敬业;奉献

作为一名好老师我们应该知道,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纵观历史的发展,民族兴旺,国家前途,家庭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任何国家的强盛与崛起,都是从率先发展教育开始的。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对国家对民族而言,教师从事的职业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作为一名好老师我们更应该知道,我们教的是人,育的是人,工作过程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是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我们不能把教师职业只作为一种简单而重复的工作,一种回不到从前,看不到未来的谋生手段。我们必须植根于爱,用爱心、用真心、用平常心去开启孩子们的智慧,引领孩子们的人生。

试看古往今来,伟人、学者、英雄、豪杰,哪一个不是出自老师的教导和熏陶?创造、发明、理论、学说,哪一样没有渗透老师的汗水?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都与老师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就如一句话:“花的事业固然显赫,叶的事业同样荣耀,而根的事业最为崇高”。教师从事的就是置身土壤,滋养生命的根的事业;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事业;是没有大喜、没有大悲、没有功成、没有名就,一身清贫,一片桃李的事业。古往今来,历史对老师的评价都是很高,要求也是很高的。

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很多教师不再守得住清贫,不再赖得住寂寞,教育环境不再是一片净土,他们中很多人敢创新,但不是创教育的新,很多人敢创业,但不是创教育的业。他们不是没有理想,而是没有服务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没有精神,而是没有奉献教育的精神;他们不是不知道教育需要责任,而是不想去担当责任;他们不是不知道教育需要落实,而是不想去执行落实,教师职业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今天做了明天还得做的事。而不是今天做了,明天还想做的事。我在农村从教了十多年,对身旁一些老师的想法还是十分了解的。每当谈及教育事业时摇头的多,点头的少,叹气的多,欢呼的少,有些人甚至觉得教师职业是自己人生中一种错误的选择,希望人生还可以重新来过。他们的思想开始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中摇晃,信仰开始在利益熏心中动摇。利益与职业,利益与事业无法均衡时,他们开始守不住清高、守不住清苦、守不住清贫,学会在工作中斤斤计较,背小九九、打小算盘,拖拉扯皮,找空子,找退路,总希望工作少一点,工资高一点,开始学会了打钱的主义,把眼睛盯在钱上。对孩子没有了爱心,对工作没有了激情,对人生没有了梦想,每天唉声怨气的劳动着,为的只是养家糊口,孩子们则成了这份养家糊口工作的出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