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测控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测控技术论文

第1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数字信号处理调制解调TMS320C6701

软件无线电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高速数字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宽带A/D/A变换器尽可能地靠近天线,将电台的各种功能尽量在一个开放性、模块化的平台上由软件来确定和实现。该平台的调制方式、码速率、载波频率、指令数据格式、调制码型等系统工作参数具有完全的可编程性。

传统的卫星测控平台存在着性能不完善,调制方式、副载波、码速率组态不灵活,体积偏大等问题。研制和开发通用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测控平台,通过注入不同的软件,实现对调制载频、调制方式、传输码速率等参数的改变,应用于各种轨道卫星平台的遥测遥控任务。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整个软件无线电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所在。通用平台的灵活性、开妻性、通用性等特点主要是通过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中心通用硬件平台及DSP软件来实现的。经过比较,我们采用TI公司的TMS320C6000系列DSP芯片和匹配的芯片形成一套实时的DSP系统。

图1TMS320C6701结构框图

1软件无线电通用平台的DSP技术

1.1TMS320C6701DSP芯片介绍

TMS320C6701是TI公司的高性能DSP芯片,具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TMS320C6701的主要特点为:

*单指令字长为32位,8个指令组成一个指令包,总字长为256位,引脚与TMS320C6201系列的引脚兼容。

*体系结构采用甚长指令字(VLIW)结构;

*硬件支持IEEE标准的单精度和双精度指令集,支持字节寻址获得8位/16位/32位数据,指令集中有位操作指令(包括位域抽取、设置、清除以及位计数、归一化等);

*1Mb(位)的片内存储空间,其中程序存储空间和数据存储空间各512Kb;

*32b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有52MB的外部存储器寻址能力;

*四通道自加载DMA协处理器,可用于数据的DMA传输;

*16位宿主机接口(HPI);

*两个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s);

*两个32位通用定时器;

*灵活的锁相环路(PLL)时钟产生器,可以对输入时钟进行不同的倍频处理;

*芯片内部有IEEE1149.1标准边界扫描仿真器(JTAG),可用于芯片的自检和开发;

*芯片共352脚采用BGA封装,以获得好的高频电气性能,并使芯片尺寸变小;

*采用0.18μm工艺,则五层金属组成,输入输出接口电压为3.3V,核心电压1.8V(167MHz时为1.9V)。

1.2DSP技术在软件平台中的应用

每套测控平台含双机备份的遥控调制器与遥控解调器,双机分别由独立电源供电。系统总体框图如图2所示。调制器与解调器分别通过不同的RS232串口与遥控处理计算机通信,完成对调制解调器的控制及其带数据的收发。

用户在每次任务前通过控制计算机设置调制方式、调制参数及通信连接方式,并调用算法参数生成程序产生调制器和解调器中算法的预置参数,并在设备初始化时以批数据方式从串口送入DSP芯片,经校验后送FlashROM中。为保证程序传送的可靠性,采用IRQ差错控制方式,DSP每接收一个数据包在存储的同时向计算机回传数据信息,计算机一旦发现数据出错即转入重传方式。参数设置成功后,调制解调器根据协议发送和接收遥控指令,并将工作状态回送遥控处理计算机,同时在遥控前端机面板上显示。

1.3调制器与解调器硬件结构与功能描述

硬件系统以DSP为核心,电路主要由下述模块组成:电源模块、系统时钟及模式设置模块、存储器模块、系统监控模块、与控制计算机通信模块、调制输出模块、B码时钟接收模块和显示控制模块。在解调系统中,除解调输入模块、解密接口模块和显示控制模块外,其余模块均与调制系统一致,如图3所示。

调制器加电时,DSP首先通过外部存储器模块完成自加载。自加载完成后,由DSP主程序对状态显示监控模块进行参数初始化设置。在有调制任务时,首先由控制计算机对DSP进行参数设置(如滤波器参数、调制制式、调制副载频、调制码速率等),然后发调制数据给DSP,由DSP的串行通信口接收数据,在DSP内完成副载频调制;调制数据经DSP串口发送给数模块转换进行数模转换,转换的信号过低通可编程滤波器滤波后输出。解调器的工作过程与上类似,在检测到有已调副载波进入A/D通道时,启动解调模块进行解调,将解调的数据送到控制计算机。

2DSP实现信号调制和解调

2.1信号调制

调制器的设计目标是在可编程的硬件平台上,通过注入不同的算法或执行软件,实现不同载波频率、调制方式、传输速率和码型的多制式的通用型调制器。它将以灵活的重构性支持各种通信发射机的不同需求,更有利于各通信设备的互连互连。考虑到数字直接合成技术具有数控灵活、频率分辨率高、频率切换快、相位可连续线性变化、覆盖带宽大、生成的正弦/余弦信号正交性好等特点,我们的设计方案是以DSPs芯片为内核,采用软件DDS技术,实现高精度、高性能的数字调制器。调制器的总体框图如图4所示。

帧分析在设备初始化时完成程序数据的接收、校验和转发(向FlashROM送)。在正常工作时,从帧数据中分离出调制参数及等调制数据,分别送参数寄存器与数据寄存器。

图5BPSK接收总体框图

在数据格式变换中,完成将输入的数据分别转变为调制参数控制字(如相应调制方式下的频率控制字K、相位控制字φ和副度控制字A)和相应格式的被调制数据,经滚降处理后(对于FSK方式可不用滚降处理)对正弦载波进行调制。

2.2信号解调

对于BPSK接收,我们采用相干解调方式,如图5所示。接收信号经带通采样得到原始信号序列后,首先与本地产生的正弦序列相混频,然后经低通滤波除高频分量,得到其带信号样值序列(正弦序列的频率与相位也由此样值序列获得)。再对基带信号样值序列进行最佳判决点时刻波形估计,估计值送往均衡器做均衡处理,均衡结构再做0、1判决得到最终的解调数据。解调的关键点在于本地载波的同步和符号定时误差的提取。

ASK(FSK)信号的解调方法可分为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两类。由于相干解调的抗干扰能力较强,本方案采用相干解调方式。图6为采用相干解调时,接收端的解调总体方案流程框图。

接收信号首先经低通滤波器,滤除带外噪声(此处的低通滤波器由专用器件设计)。然后经A/D变换,得到样值序列,按照工作的不同阶段,分两路分别与本地相应的相干载波进行解调,主要包括混频和低通滤波两过程。解调后的信号经低通滤波器后,恢复出基带信号。基带信号进行位定时和码元判决,得到最终的解调数据。

图6ASK/FSK相干解调总体流程框图

第2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虚拟技术;测控技术;网络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03

1 引言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模拟测试,在新时代的今天,运用虚拟技术方法,充分运用资源以减少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结合互联网与虚拟技术的配合,对测控技术进行测试,从而将用户之间的信息进行整合与运用,能够更好提高测控技术的研究效;并且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系统测试更加的方便,能尽快满足系统的测试要求,获得测试的结果。现代虚拟技术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前提下,对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发展方向不断转变为分散和远程的特点,测试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基础上,对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设计和研究,从而寻求能够有利于测控系统的方法,寻求有利于测控技术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创新之处。

2 现代测控技术概述

在现代测控技术的研究中,计算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源于计算机在测量和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及它能够准确的对现代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计算。计算机的应用对现代测控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全方位实现测量和计算,形成数据信息的共享,推动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1]。

2.1 测控技术现状介绍

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呈现着快速发展的态势,不断的应用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当前,现代测控技术是一套综合的系统,包含测量与控制,智能化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动管理。不过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还比不上其他先进的国家,测控技术水平的发展状态也没有其他国家优秀,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创新,尽快提升测控技,形成独特的研究体系。

2.2 测控技术背景与发展方向

测控技术的发展需要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的发展将会向着多元化方向。使用者可以自由的学习和运用测控技术,对工作的内容有效的了解,如此能够更好的把握测控技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未来测控技术除了向多元化发展,还会更多的开放用户,不断的融入市场。当前,科学技术的引入是现代测控技术发展的一大支持,它极大的促进了测控技术的发展,这一点上文也有所提及。信息技术的不断丰富,使得测控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现代测控技术朝着智能化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现代虚拟技术)的发展,它将是现代测控技术的保障。

3 虚拟技术下现代测控技术设计

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也慢慢步向远程化,所谓远程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这一有利优势。测试技术系统主要包含虚拟技术、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以及通信三个方面的网络化测试,在现场将虚拟的测试设备与网络连接在一起,通过互联网使用者能够通过浏览器对其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远程控制现场,进行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和通信。虚拟测试系统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服务器以及虚拟仪器和数据库进行现场测试,将数据库和服务器以及监控管理组成服务器单元进行数据收集,不同的用户共同组成客户,图1是虚拟测试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测试设备与数据库共同组成了现场测试服务器,每一个测试设备都是独力的,并且数量很多,它是测试的数据来源;现场测试服务器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以及进行数据的传输,对使用者的测试和运用的用处很大;并且它与客户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对测试结果进行汇总[2]。通常若干台电脑组成服务器端,它是测试系统的主体,不仅将使用者与数据库之间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还对现场测试服务器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对使用者进行管理和维护,从而保障测试的正常运行;并且服务器端存有大量的数据库,用于对使用者信息进行比对,更好的对测试系统进行分析,以此不断完善测试系统。

4 虚拟技术在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更加的便捷了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也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它广泛的运用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生产全球化,往往需要通过虚拟技术在地球的一端对另一端的产品进行测试和分析,在生产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也提高了测试效率[3]。不仅如此,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不论对工作或是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后对测控技术运用会更加的广泛,也更加的频繁。

测控技术的运用在军事国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远程对各项武器装备进行有效的检测,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武器装备进行保养和维护,这对国家安全有重要的作用;在航天飞行的测控,对航天仪器进行有效的测量,从而获得最新的数据信息,实时保障航天英雄的安全;运用现代测控技术,实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状况,从而有效提高生产产量。而现代虚拟技术对测控技术的极大提升,不论是以上哪方面,都可以先进行虚拟技术的模拟,从而有效的把握测控进度,这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保障安全,提高效率。

5 结论

本文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基础上对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对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并以此验证现代虚拟技术对测控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现代虚拟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它,同时也间接推动了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课题中,对虚拟技术的框架进行简单的设计,它存在于互网并运用互联网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对现代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研究,其所表达的优势尤为明显并在文末做出介绍。

参考文献:

[1] Han Y, Gao Q, Li X.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Power System Based on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2015:25-28.

第3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 关键词 】 等级保护;等级测评;质量控制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等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等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中国石化根据国家等级保护政策和技术标准,结合企业特点,在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了企业行业标准,形成了企业等级保护标准体系。对等级保护五个基本动作(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安全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安全检查环节)进行了针对性指导。其中《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测评》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技术标准,对等级测评的主要原则和主要内容,测评基本流程、过程分类、记录文档、测评报告等进行了具体规范。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等级测评为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缺乏针对等级测评活动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本文从研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国石化集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入手,对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和控制措施,基本满足了等级测评活动公正性、客观性和保密性对质量控制的需求。

2 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需求

等级测评活动是测评机构依据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检测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状况是否达到相应等级基本要求的过程,为石化行业等单位进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和国家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是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重要环节。等级测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是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动。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建立和完善等级测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方针目标、管理制度、控制程序等系列管理措施,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保证测评活动中引用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正确,测评方法科学,测评过程可控,测评行为规范,测评结论客观真实。要求等级测评人员在测评活动中,不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保证等级测评过程的合规性,还要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测评行为约束,保证等级测评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

3 等级测评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等级保护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等级测评的原则、内容、过程、方法以及测评强度的要求,体现了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质量控制的思想。《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要求等级测评机构建立、实施和维护符合等级测评工作需要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体系文件以制度、手册、程序等形式执行,并应建立执行记录,为等级测评活动质量控制提出了基础框架结构。

等级测评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指导性文件:依据等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制定等级测评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确立质量方针和工作目标,指导测评活动。

第二层控制性文件:根据测评活动要求,建立保密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申诉、投诉和争议管理制度等,对等级测评活动管理目标进行控制。

第三层操作性文件:依据等级测评管理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合同评审控制程序》、《文件记录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技术评审控制程序》、《测评设备控制程序》、《测评过程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与教育培训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申诉、投诉及争议处理控制程序》、《客户满意度管理程序》等操作性文件,对等级测评活动过程和环节进行控制。

第四层保证性文件:建立健全各项质量记录表单,制定测评机构禁止行为和测评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等级测评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保密性进行控制。

4 等保测评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将等级测评过程划分为测评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评、分析与报告编制四个活动阶段。测评过程质量控制强度与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4.1 测评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4.1.1 项目启动活动的质量控制

依据《合同评审控制程序》组织有关管理、技术人员和法律顾问召开合同评审会议,对测评双方需要签订的委托协议或合同书进行评审。根据双方签订的委托协议或合同书,组建等级测评项目组,按照测评活动实际要求进行人员、设备、资金等资源配置。项目组设置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部门,明确责任权限,以满足测评活动的技术和质量管理要求。

依据《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和《测评过程控制程序》编制《项目计划书》。

4.1.2 信息收集和分析活动的质量控制

依据《测评过程控制程序》编制《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和分析被测信息系统等级测评需要的各种资料,包括各种方针文件、规章制度及相关过程管理记录、被测系统总体描述文件、详细描述文件、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报告、安全需求分析报告、安全总体方案、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安全详细设计方案、用户指南、运行步骤、网络图表、配置管理文档等。通过现场调查和工作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被测系统状况,明确等级测评的工作流程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规避方法,为编制等级测评实施方案做好准备。

4.1.3 工具和表单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依据《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搭建模拟系统测试环境,按照测评机构《测评设备控制程序》调试各种必备的测试工具,并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准备现场测评授权书、文档交接单、会议记录表单、会议签到表等表单。

4.2 方案编制活动的质量控制

4.2.1 测评对象、测评指标、测试工具接入点、测评内容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根据已经了解到的被测系统信息,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分析整个被测系统及其涉及的业务应用系统,确定出本次测评活动的测评对象、测评指标、测试工具接入点、测评内容等,并以表单的形式进行具体描述。

4.2.2 测评指导书开发、测评方案编制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和测评活动内容开发测评指导书、编制等级测评实施方案。

测评指导书由测评机构按照《技术评审程序》进行技术评审,评审合格后项目技术主管签字,并按照控制范围分发、管理。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由项目经理按照《技术评审程序》组织双方测评人员和专家小组成员进行技术评审,评审合格的等级测评实施方案,提交石化单位代表签字确认,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和管理。

4.3 现场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

4.3.1 进场前的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组织召开首次测评会议,测评双方人员沟通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签署现场测评授权书,做好现场测评准备。

4.3.2 现场测评和结果记录、结果确认活动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进入测评现场测评时,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填写《现场测评登记表》,详细填写出入现场时间、测评工作内容、测评前后的信息系统安全状况,并由石化单位配合人员现场签字确认。

严格按照测评指导书和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确定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现场测评,通过人员访谈、文档审查、配置检查、工具测试和实地察看等方法,测评被测系统的保护措施情况,获取现场测评证据,并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要求填写《现场测评记录表》。

现场测评活动中,及时汇总现场测评记录和发现的问题,对遗漏和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内容实施补充测评,测评记录由测评双方测评人员现场签字确认。

现场测评完成后,测评双方人员召开现场测评结束会,对现场测评工作进行小结,将现场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并由双方代表签字确认。

现场测评活动中产生的所有现场测评结果记录以及石化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均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管理,严格限制他们的知晓和使用范围。

4.4 分析与报告编制活动的质量控制

4.4.1 测评结果判定、整体测评、风险分析、等级测评结论形成的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等相关技术标准,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规定的方法、步骤,对测评指标中的每个测评项测评记录,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形成初步单项测评结果,并以表单形式给出。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汇总单项测评结果,分别统计不同测评对象的单项测评结果,从而判定单元测评结果,并以表格的形式逐一列出。测评人员针对单项测评结果的不符合项,采取逐条判定和优势证据的方法,从安全控制间、层面间和区域间出发,对系统结构进行整体安全测评,给出整体测评的具体结果。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分析等级测评结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可能对被测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找出系统保护现状与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等级测评结论。

结论形成后,测评双方有关人员和技术专家按照《技术评审控制程序》对形成等级测评结论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结果判定由测评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确认。

本过程产生的文档资料,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分类授权使用和管理。

4.4.2 测评报告的编制和分发的质量控制

测评机构按照《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板(试行)》格式编写报告文档。

测评双方有关人员和专家召开等级测评末次会议,按照《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技术评审控制程序》对等级报告格式、内容和结论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测评报告文档,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盖章、编号,并由测评机构项目经理、质量主管、技术主管联合签发。

测评人员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和《保密控制程序》和合同约定的控制范围分发等级测评报告,交接有关资料文档,删除测评设备产生的电子数据。

5 结束语

本文依据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等级测评活动的公正性、客观性、保密性的要求,对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为等级测评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等级测评质量控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随着等级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还有待更深入全面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GB/T 28448-2012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2] GB/T 28449-2012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713-2007).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测评.

[4]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5] GB/T 22239-2008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

[6]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7]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试行).

[8] GB/T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S].

[9] 公信安[2009]1487号.关于印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板(试行)》的通知.

[10] 郝文江,武捷.三网融合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5-9.

[11] 韩水玲,马敏,王涛等.数字证书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网络安全,2012,(09):43-45.

[12] 常艳,王冠.网络安全渗透测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1):3-4.

第4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水文测验;智能测控技术;应用;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34-02

随着水文测验工作步入全新的时代环境,改进传统的测验手段与方法,采用先进技术组织开展当前工作,成为水文测验人员必须努力认真开展的一项工作。就目前各种新型技术在测验中的具体应用来讲,智能测控技术与工作系统是尤为有效的一类,因此,测验人员纷纷将研究的重点置于智能测控技术,并开始将其应用到工作中,为应对新的测验形势作出了极大的帮助。

1智能测控技术与其应用必要性分析

1.1技术理论概述

智能测控技术是测控人员以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GPS测量设备等高科技手段为辅助,组织开展对于流域水文状况的测验,以实现对于某一特定时间或某一阶段内流域水文资料的及时全面收集、整合,从而实现对于流域水文状况的精确掌握。

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了手动以及自动两种方式开展测验工作,手动方法普遍地应用于对自动方式进行掌控管理,以配合开展自动监控所难以实施的工作,或者对自动工作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进而推动水文测验工作对于各方面数据的精准收集与整合。自动手段则是由各种专业的智能设备与智能系统,对某一流域水文状况进行监控观察,以获得该流域水文状况的资料。

单就智能监控所应用的技术与系统来讲,主要包括泥沙测定系统、缆道流量测量系统,以及计算机监控技术、变频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几方面,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是吸纳对于流域内水流速度与泥沙含量等水文数据的有效测量。

1.2技术应用必要性

水文测验工作所收集的流域内某一时间或阶段的水文状况,将直接作为水文工作部门进行水资源规划、利用孔防洪抗旱等工作的依据,指挥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作人员必须要全力维持该工作的高水平、顺畅运转,以保证避免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

但是,目前,此项工作受到来自工程建设、人为因素以及工作精准度要求等方面的影响,开始进入全新环境,传统的人工测验与分析工作,既难以应对当前工作效率要求,也难以达到对于资料的精准、全面的收集与分析整合,进而影响到其他工作的开展,利用智能监控技术辅助此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2 水文测验中智能测控系统构建策略

水文测验部门对智能测控技术进行应用,必须要认真整合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要求,做好对于测控系统的优化构建,以保证水文测验工作在系统的支持中顺利的开展。本文下面就从软件以及硬件这两个方面,谈论一下智能测控系统的具体构建策略:

2.1软件方面构建策略

在软件方面对智能测控的系统进行构建,以保证智能测控技术的有效应用,主要是对报表与控制硬件的程序进行编制设计,进而为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储存,以及各部分硬件的运作,提供有效的规范约束,以保证水文测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报表程序编制。编制人员需要立足现有的水文测验行业规范、程序设计标准,致力于提高报表数据的精准度及可控、可操作性,保证报表操作在机算与人算方面同样适用的特性,将历次测量数据的整合、储存、搜寻、应用,及流速、水深的横向分布图绘制,还有各项测验工作的计算及成果表输出等功能编制于其程序中;

2)硬件控制程序编制。目前,编制人员主要可选择VB程序对硬件控制的程序进行编制,以保证人机界面的友好性,以及图形的良好显示和操作功能。其程序应当涵盖系统及其运行的参数设定、校正,以及各项数据的分析、动态监控行为的开展等,同时,将提高测验工作自动化水平的理念贯彻在内,切实地实现对于程序操作步骤的精简。

2.2硬件方面构建策略

设计人员在为智能测控系统进行硬件设计时,主要应当以岸上以及水下两个部位的硬件工作为依据,进行设计工作,以保证水文测验人员实现对于流域各项水文特征的全面掌握。

1)岸上部位设计。此部分是以电动动力设备、计算机测控设备以及数据的通讯、转换、接收解码等几方面组成,各部分为系统提供的信号,需要能够保证该系统对流速、泥沙含量等进行精准的记录与分析,并保证系统可以实现对死机、通讯中断、传输错误等问题的应对,实现对于数据的完整保存与处理。同时,还要注重对于系统不同功能的模块化设计,并保证计算机及硬件系统的可升级性,以及系统对于雷电、磁场等干扰的有效应对,最终实现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安全性、优化性。而且,岸上部位的硬件系统,还要能够自主对系统程序进行优化、升级,以应对水文测验人员多样化的测验工作需求,保证其智能测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2)水下部位设计。设计人员对水下硬件进行设计,是以微电脑为主,构建控制系统,并由微电脑全权承担对传感器的具体信号进行收集与控制的工作,以避免信号传输中出现时序混乱的问题。同时,微电脑还要借助于硬件控制的程序软件,保证各种信号传输的独立性,以避免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此外,设计者还可以要将短波通信以及高频发射电路应用于水下部位的硬件建设中,前者用来对信息进行传递,后者则对收集到经过微电脑的编码处理的各项数据进行传输,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准确性,从而与微电脑配合完成水下的水文状况的智能测控。

3 结论

水文测验在水文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地位,事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好测验工作势在必行。因此,水文测验人员必须加强对于智能监控技术的研究与利用,以借助此项技术辅助测验工作的高效顺畅开展,实现对于当前测验形势的全方位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罗蔚.基于GPS/GPRS的智能测控器的设计与实现[D].导师:方康玲.武汉科技大学,2009.

第5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测控专业主要课程 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精密机械制造工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精密测控与系统等。

测控专业主干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测控专业主要实践性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测控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该专业既可以进入生产工程自动化企业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检测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进行仪器仪表的开发和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工程检测领域、计算机应用领域找到适合本专业个人发展的空间。

测控专业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光学、传感器技术、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 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现代测控系统与仪器的设计、开发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第6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仪器仪表;专业现状;未来发展

0 引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顾名思义,即是研究如何以精密机械仪器为工作依托,以机、光、电以及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对自动化工作系统进行测试与控制的学科。先进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学习提供了大量新鲜科技血液。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所培养的是精通仪器仪表原理、熟稔测试控制系统的综合性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及工业建设贡献着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因此,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重要的分析利用价值。

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历史,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家工业百废待兴,亟需大量高科技技术支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前身是精密机械仪器专业,最初成立于我国工业建设重镇天津。后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恢复教学,仪器仪表类专业在各大著名高校陆续开设并茁壮成长,为现今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奠定了坚持的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基础。

之后,对精密仪器仪表的研究愈发难以满足工业建设的自动化需要。串联各种精密仪器仪表的测控技术,因其能够满足自动化发展的需要而茁壮成长起来,逐步形成了如今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目前,我国已有近两百所本科高等院校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并且仍陆续有院校增设该专业。总体来看,该专业生源已经呈现趋稳态势,搭建起专业建设的广阔平台。同时,该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点也逐渐增加,所培养的高等专业学术研究人才规模愈发庞大,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深层次建设奠定了科研基础。

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存在的发展问题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一门高新技术学科,密切联系着精密机械、计算机科技、电子电力以及自动化控制等诸多高精尖技术。随着国际范围内的科技大发展,我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暴露出一些痼疾,主要涉及教学理念、教育模式以及社会衔接等三方面。

2.1 教育理念滞后

我国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育,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教育理念仍然稚嫩,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处于滞后状态。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引入国际先进科研成果,教学内容依然局囿于传统教材。正因如此,我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普遍教学水平低于国际化标准,难以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专业前沿认识。另一方面,有相当规模的教师群体以及高等院校,仍持有培养“技术工人”的专才教育理念,在理念层面限制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向,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测控技术与精密仪器的创造能力。

2.2 教育模式陈旧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社会工业生产密切相关,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完善其理论体系,创造崭新的技术成果。但从普遍意义上来看,我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教育方法陈旧,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严重忽略专业实践的重要作用,逐渐产生理论与工作实践脱轨的现象。教育模式陈旧已经成为阻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的重要桎梏。

2.3 社会衔接不畅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掌握先进仪器仪表测控技术的科技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高科技力量。但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较深的沟壑,学与用的衔接不畅。一方面,专业教育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难以得到有效运用。另一方面,上至高校、下至学生,对专业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速度缓慢。

3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保障工业发展、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支柱性技术,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价值。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当前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优质的发展策略,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造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3.1 适应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测控技术与仪器在未来会面临更加多样的技术融合,形成融合度更高、交叉性更强的学科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与教师,都要努力适应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综合性掌握学科技术体系。另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难度较大,应当合理衔接社会实习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体系,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要。

3.2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体系复杂,因而课程所学难度较大,总体来说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要致力于优化该专业课程体系,积极编制符合国际技术发展前沿的教学材料。此外,高校要做好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采取模拟实验操作、实习基地工作的双重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3 建设创新基地,完善人才培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要随着科技进程的推进不断创新发展,因此要大力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基地,通过技术支持、财力保障与师资配合,鼓励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创新探索。并且通过创新培训,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完善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人才培养体系。

4 结语

承前所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既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工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平台。我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创设以来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创造了重大的实用价值。但同时,其学科建设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社会、高校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行业内部,要协同共进,共同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小利.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状及应对措施探究[J].化工管理,2014(06).

第7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矿山测量;采矿实践;技术创新

作为矿山建设和生产时期的重要环节,矿山测量所做工作及所得成果完全是为矿山生产服务的。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矿山企业为了适应生产的发展需求,在测绘技术和测绘工具方面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本文重点分析了矿山采矿实践中矿山测量的现状,并详细探讨了测量技术的创新方向,以期对矿山企业有所帮助。

一、矿山测量技术的基本概述

进行矿山测量,必须把测量、地质及采矿等各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起来,研究和处理静态和动态下矿体到围岩、井下到地面的各类空间几何问题,藉以对后期的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数据及技术帮助。它始终贯穿在矿山勘探、设计、建设、生产及闭矿的各个阶段,无论是煤矿还是金属矿,不管是地下开采还是露天开采,矿山测量都离不开布设矿山控制网、测绘矿山地形图、矿井贯通测量技术、矿联系测量技术和矿山变形监测等测量技术,虽然具体工作情况有些不同,但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仍大致一样。

在今后的实践运用中,应该注意开发智能化全站仪、防爆测距仪、便携式测距仪、自动化陀螺仪、陀螺罗盘、半导体激光指向仪、竖井自动铅垂仪、反射棱镜系统以及防爆无线电通讯系统等系列测量专用设备及附属设备,并在发展矿山测量技术时,注意提高测量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避免出现测量人员情绪不满及人才青黄不继的困境,从而阻扰矿山测量技术的创新。

二、矿山测量在采矿实践中的技术创新

矿山测量技术在采矿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矿企的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就有必要加强该方面的创新。目前,国内对卫星空间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在矿山测量中的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仍然表现不足,也没有普遍使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电子速测仪、机助制图、卫星定位技术、数字矿山摄影测量以及遥感技术等,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大力加强矿山测量技术在理论、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

2.1对矿山控制网技术进行创新

在矿山平面控制网技术的发展上,矿山三角测量和矿山水准测量技术对其有直接影响,加强二者的调整,十分有利于提升矿山控制网技术。在矿山控制测量早期,三角测量的使用十分广泛;而矿山水准测量是预测地震的重要方法,能够提供研究矿山形变的可靠资料。如果对这两种传统的控制测量进行改建和创新,将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随着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越来越重要,对矿山控制网布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使控制点无需通视,定位精度增加,观测速度变快,自动化程度高,并可全天作业。

2.2对矿山地形图测绘技术进行创新

从早期的平板仪测图、全站仪测绘,再到现在的RTK地形图的测绘,体现了矿山测量技术的进步。平板仪是野外直接测绘地图的一种传统仪器,较之全站仪,显得速度慢,精度低,便开始慢慢地退出了测量舞台。随着RTK技术的运用,它依靠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实时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在矿山地形图的测绘中被广泛运用。较之平板仪测图、全站仪测绘,RTK技术不受天气影响,也无需通视,再通过采用辅助数码航测新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出成图周期短、生产成本低、测绘精度好的优势。

2.3对矿井贯通测量技术进行创新

对坑道施工中和贯通后的测量,就是贯通测量。贯通测量工程早期常采用独头掘进和明控发、暗控发,容易导致洞室不贯通,对检核造成阻碍,后来改用精密导线、三角测量以及GPS技术等。平面联系测量则用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随着经纬仪、钢尺等井下异线测量工具停用,全站仪和陀螺仪发挥了巨大作用。而陀螺仪不断改善,由最初的机械式、悬浮式及惯性陀螺向光纤陀螺跃进,大大弥补了全站仪等矿山测量仪器的不足。由于测量仪器的不断创新,我国双井定向贯通测量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现在,国内两井定向贯通技术主要由GPS做地面控制、激光测距仪量边,经纬仪测角做井上导线控制,加测陀螺导线边。同时,摄影测量技术、陀螺经纬仪、光电测距仪、激光指向仪、袖珍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运用,更大大改变了贯通测量方法。

2.4对矿井联系测量技术进行创新

矿井联系测量包括平面联系测量和高程联系测量,通过联系矿井地面测量和井下测量,建立起一个井上、井下的统一坐标系统。一井定向、两井定向是矿井平面联系测量常用方法,随着联系测量技术的成熟,最新创新的三井定向也慢慢地得到推广。而矿井高程联系测量又称导入标高,一般来说,通常采用平硐或斜井开拓的矿井,对于一些竖井开拓的矿井,则需用钢尺法、钢丝法和光电测距仪法等。随着联系测量技术的创新,将更加能够满足矿井日常生产、管理和安全的需要。

2.5对矿区变形监测技术进行创新

三角高程测量、几何水准测量、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交会法等传统矿区变形监测技术已经显得落后,在对一些现代矿区的细微变形进行监测时,精准度往往不准确,对矿山日常建设和生产构成了很大的隐患。后来,摄影测量法和物理仪器法得到了普遍运用。随着计算机和卫星等技术的发展,逐渐又开始使用空间测量技术,包括甚长基线测量、卫星激光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等。现在,随着变形分析趋于专业化和科学化,各种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大力运用,如变形动态模型、非线性理论、神经网络理论、突变理论等。

三、结语

在国内,矿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还不长,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加强和科技的进步,它已经在国内广泛运用起来,并和采矿、地质、环保、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融为一体。加速矿山测量技术的创新,对完善和发展其在采矿实践中的运用,对推动整个矿区体系的进步,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达忠.测绘科技与矿山测量的新进展[J].矿山测量.2006 (1):5-9;

[2]郭达志.论“矿山空间信息学”--矿山测量的现展[J].测绘工程.2006,15(3):1—7;

[3]李丙奎,黄科研.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发展问题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第8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77-0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国内各高校原来的学科基础情况不同、服务企事业单位对象有所不同,所以现有学科设置、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差别。为体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按照新的测控专业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专业方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近年来各个工科高校着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但各个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培养方案也具有极大差异化。本校测控专业的起步在国内较晚,自2006年开始招收测控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于机械工程二级学院。与天津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和学生素质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专业创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系对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实验实习等各环节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面向纺织科学与工程,以纺织生产设备和纺织工业工序检测与控制为载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华大学,彰显了百年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纺织学科建成并拥有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实验基地,在纺织复合材料、纺织机械自动化技术和纺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测控与仪器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纺织工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比如对于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对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国纺织机械设备发展迅速,纺织工艺有重大改进,对PLC、工控机、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与广泛。纺织设备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也是本校测控系教师的研究重点方向,因此利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对纺织工艺、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大量改进,结合测控专业原有的实践与培养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加强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并到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讲课内容重复,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已有专业基础课设置之上,同时加大专业任选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并充分体现了面向纺织工程的特色,专业拓宽类的任选课内容反映了本专业前沿技术。将在机械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和纺织机械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结合起来,在光学工程课程中将高清晰CCD检测技术应用于纱线外观测试。本专业也加大了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莱茵―瓦尔科技应用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国外高校交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就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交流。选用和编写适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校近年来出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测控专业英语等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纺织和纺机测试控制领域的各项技能,另外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其他各个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提高此类实验指导课时费,加大实验耗材补助,推荐师生组合参加学校的实验教学比赛。组织测控系的教师和纺织学科、自动化学科的教师进行实验交流,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改进。纺织机械动态经纱张力检测与控制原本属于纺织工程学生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现在经过变革和改进成为测控专业学生传感器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并将纱线张力检测与控制实验设计理论方法扩展到对于梁、钢缆和受拉细长杆的检测与控制实验之中。此外结合纺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中的单轴独立驱动、多单元同步控制、张力在线检测与控制、自调匀整、电子送经与卷取、纺织品质量在线检测等领域,都已经过革新和改进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验内容,扩展后将测控专业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其他工程设备的检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还承担了校企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控专业本科生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助研活动使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以赛代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每年在暑期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和测控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制作夏令营,深受测控专业的学生欢迎。测控专业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特别是在纺织机电产品检测与控制竞赛和制作方面斩获不少成果。我校根据现有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形势,制定了集中与分散、校企结合、学校派遣和自主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学院所拥有的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现代纺织企业成套生产装备,远程液体染料无管路自动配液机,巷道式立体仓库等大型纺织机电装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实现学生与工厂企业现场设备的“零距离”接触。此外,学院与山西经纬纺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创新平台,和天津海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保证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还给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这种体系不但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纺织工程类专长,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工程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曾经隶属纺织工业部的传统纺织强校,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就业季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45%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检测与控制作为纺织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一样,本校测控专业毕业生也深受广大纺织类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工程技术学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为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围绕科专业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向纺织工程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 参 考 文 献 ]

[1]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学规范[Z].2007.

[2] 宋爱国,况迎辉.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6-18.

[3] 李辉,田立国,赵丽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37-39.

第9篇:测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tomation systems has become more perfect, visible in the power industry in the future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ower autom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issues,

Keywords: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e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今现代计算机技术、功率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日新月异,而且这些新技术渐渐由实验及理论过程进入运用领域,其都对电力自动化技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新的观点和理论适应时机而产生,电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将进入了新时代。

1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智能化、最优化、协调化、适应化、区域化发展。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保证了控制操作的高可靠性。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①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②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③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④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⑤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⑥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⑦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影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三项新技术

2.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问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2FACTS和DFACTS

2.2.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柔流输电系统是F1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s中文翻译,英文简称FACTS,指应用于交流输电系统的电力电子装置。利用大功率电力电子元器件构成的装置来控制调节交流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或网络参数,优化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提高交流电力系统线路的输电能力。其中”柔性”是指对电压电流的可控性;如装置与系统并联可以对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进行控制,装置与系统串联可以对电流和潮流进行控制;FACTS通过增加输电网络的传输容量,从而提高输电网络的价值,FACTS控制装置动作速度快,因而能够扩大输电网络的安全运行区域;在电力电子装置最早用于直流输电系统中并实现了对输送功率的快速控制,由此人们想在交流系统中加装电力电子装置,寻求对潮流的可控,以获得最大的安全裕度和最小的输电成本,FACTS技术应运而生,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又称作ASVG,晶闸管投切串联电容器(TCSC),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tatic Synchonous Series Com pensator)以及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就是基于FACTS装置家族的成员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2.2对ASVC的研究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1'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各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2.2.3DFACTS的研究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

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2.3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2.3.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向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3.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

电力系统调度监测从稳态/准稳态监测向动态监测发展是必然趋势GPS技术和相量测量技术的结合标志着电力系统动态安全监测和实时控制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