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测控导论论文精选(九篇)

测控导论论文

第1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四课法;毕业设计;空天作战;卫星测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0-02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四年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受到指导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创新研究了各种有效途径,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1-3]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基于多年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指挥类学生和工程技术类学生不同的特点,考虑到大范畴下单个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专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基于专题式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提出了“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针对军事指挥类学生,为促进空天作战力量建设和“天战”优秀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基于空天作战背景,设计了空天作战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另外,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软件和硬件能力的双重训练,设计了卫星测控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通过空天作战专题和卫星测控专题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研究与实践,深入分析和总结了专题毕业设计指导的相关经验,对后续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1.军事指挥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上发生了几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便是空天领域的军事应用,空天作战的概念应运而生。空天作战是指以航空航天力量为主,在其他有关力量的配合下,为达成一定的作战目的,根据统一计划和统一指挥,在空天战场共同进行的以空天威慑、空天支援和空天攻防为主要方式的作战行动。[4]未来战争,谁能够掌握空天的“制高点”,谁必将掌握战争的主导权。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争先发展空天作战力量,太空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空天战场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将首先从外层空间开始,空天战场将成为敌对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高地。

为了保卫国家的空天安全,有效防御军事强国的空天威胁,需要科学深入地研究空天作战问题,理解和系统掌握空天作战的有关理论,对空天作战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前沿探索。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指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笔者所在的指导团队结合空天作战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确定了“空天作战专题”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因此,本毕业设计专题不仅具有很强的军事应用背景,而且具有明确的研究意义。

以空天作战为背景,从争夺制天权的基本手段、空间信息的获取及在空天作战中的应用、空间环境监测、美国空天作战相关研究对我军的启示、空天作战系统中的目标选择、攻击和防御等方面展开研究,精心设计了14个子课题以供14名军事指挥类学生选择,每个子课题都是空天作战背景下相关问题的具体描述。专题包含的14个子课题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和探讨,群策群力,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2.工程技术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课题组所指导的工程技术类学生来自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该专业一直被学生称为“万精油”专业。因为测控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很宽,它集计算机、软件、网路、传感、电子、机械、光学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控制管理、信号获取、传输和处理等一系列问题。[5]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测控”成为测控专业学生耳熟能详的领域,更愿意将本专业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同等看待。航天测控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领域之一,航天测控涉及天文、天体力学、空间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数值计算等多个尖端学科。作为测控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迫切希望通过毕业设计更深入地了解航天测控相关的技术细节。

针对5名测控专业学生,以卫星测控为背景,确定了“卫星测控专题”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从卫星测控星载仪器电路原理与设计、卫星测控星载仪器信号设计与合成、卫星测控星载仪器信号接收与处理、卫星测控中的扩频信号捕获技术研究、卫星测控中的扩频信号跟踪技术研究,精心设计了5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都是卫星测控信号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测控实验平台。有利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共同将卫星测控领域的技术细节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实践

专题式本科毕业设计与传统的“一对一”本科毕业设计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从给定的子课题中选择一个子课题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所有学生要了解专题的整体情况,同时要求每人独立完成一题。所有子课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指导团队通过开展相应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完成优秀的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包括10名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由负责人协调进行全面指导工作,同时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确定具体指导的子课题。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提出了“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在四个重要阶段集中指导,以确保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的更加高效。

1.下达任务课:明确任务,充分交代

在学生选定相应的子课题之后,教师将下发《本科毕业设计任务书》(简称《任务书》)。在学生初步理解《任务书》的基础上,给学生们上第一课:下达任务课。

对于学生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前三年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任何之前进行过的教学、实验等单一训练,它是一个综合的“项目”,所以学生在拿到《任务书》后会非常困惑,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如何做。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疑问,逐一解答他们的困惑。在下达任务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难题,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课上,教师要针对问题充分交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任务书》的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需要哪些基础知识,需要补充学习哪些新知识,任务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各个过程环节该如何实施?每一个方面都要交代清楚,让学生彻底打消疑虑,给他们建立自信心,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题报告课:确定方向,引导思维

学生在充分理解《任务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将各个任务进一步细化,提炼出课题的关键问题,提出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简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实质性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毕业设计环节第一次由学生主导,向教师提交撰写材料。开题报告课作为毕业设计指导的第二堂课,教师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协助他们确定明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可行的计划。

(1)对专题及子课题的认识:学生针对不太熟悉的专题领域,要了解自己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必须要全面认识子课题所在的大专题背景。所以开题报告中,要简要介绍自己对专题及课题的认识。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明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首先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梳理,准确分析它的发展趋势,找准课题的研究方向。

(3)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学生选择一个子课题,最初对课题的意义并不完全清楚。通过开题报告课,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点评相关的内容,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明确方向。

(4)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一定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必须把握的内容,也是开题报告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开题报告》的内容分析他们的思路,从各子课题展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顺课题的关键问题。

(5)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并估计在进行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措施:明确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后,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对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教师要客观分析研究内容的工作量和学生有效投入时间等因素,评价其可行性,及时修正不合理部分。此外,教师还要对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探讨,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6)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工作。一般而言,时间较为紧张,通过制定详细的研究进展计划,划分重要的检查节点,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开题报告课上,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论文研究进展计划,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考核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3.中期检查课:查看方法与思路,细致指导,广泛讨论

在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实施“中期检查课”。开题报告课上,已经对整个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在中期检查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是有明确计划的。因此在中期检查课上,教师首先要查看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在更细节的方面加强指导,为后半部分的毕业设计定下方向。其次多个学生做同一个专题,有很多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是可以提前进行资源共享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取长补短,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另外,还要给每个学生吃下“定心丸”:大家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只需要稍稍调整心态,更加投入,按照《任务书》中的任务需要,对照《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思路,一步步朝着目标努力。

4.论文成稿课:查看内容与数据,规定格式

在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简称《论文》)初稿时,开设“论文成稿课”。事实上,从毕业设计之初,大部分学生就开始着手为撰写毕业论文储备有用的素材,认真思考,形成新的观点进行论述。在论文成稿课上,教师要查看论文的内容是否是学生独自完成的,是否是带有自己新观点的论述;检查相关的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信,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考证;其他方面也要严格把握,如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等,都要进行全面的指导;另外,还要查看论文格式是否完全符合规定。

除了以上重要的“四课”之外,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由指导团队负责人统一安排和部署,每周都有2~3名教师进行全面的指导;指导教师针对各自具体负责的子课题,定期和学生见面,了解毕业设计进展,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指导教师每周联络一次,学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以确保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三、感想与总结

在本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中,针对军事指挥类学生和工程技术类学生,均创新性地提出了“大专题”模式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方案。对于选定该专题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课题,毕业论文就是最终的成果形式。事实上,每个人除了自己的成果之外,还能在每次讨论及最终答辩中汲取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学到其他的新知识,达到知识共享。这就是专题式毕业设计最大的意义所在。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发现:第一,空天作战专题和卫星测控专题都是全新的毕业设计课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两专题可以作为固定课题以供后续的学生继续研究和学习。第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提问,又能促进教师更多的思考,师生间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使学生学到更多新知识。第三,“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是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应用成效显著。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后,学生能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进度,学生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分析和总结相关经验,在后续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教师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让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熊艳,刘国福.初探军校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7-58.

[2]王正杰.基于团队设计项目的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2):105-110.

[3]范兴明,张鑫,王荣,等.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1):22-23.

[4]王万春.空天作战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

[5]冯旭哲,陈建云,明德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第2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标准曲线比拟法

一、前言

在水文分析计算中,有许多数据需要进行分析计算,这些计算虽然简单但很繁琐,配线法是利用非稳定流求水文地质参数的重要方法,通过实测数据线和标准曲线拟合,以直观的方法求出所需的地质参数,然而配线法通常比较繁琐,且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受到限制。excel是办公应用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国内外公认为是一个强有力的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工具软件,它具有功能强大、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等特点。本文介绍一种用计算机进行配线操作求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机程序,就手工计算而言,可起到省时、省力、减少误差的作业。

二、基本原理

在均质各向同性的假设条件下,当抽水井以定流量抽水时,抽水井及其附近观测孔中的水位变化实际上是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参数对抽水的反映。换句话说,只要选择与含水层相适应的参数,就能通过理论公式拟合抽水井及其附近观测孔中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泰斯模型模型,其井流理论计算公式可分别表示为:

(1)

式中,s为观测孔的水位降深;Q为抽水井流量;r为观测孔距抽水井的径向距离;T为含水层的导水系数;S为含水层的储水系数;t为时间;和分别为泰斯模型和汉土什-雅各布模型的井函数;B为越流因素。

(1)式表明: 当抽水井抽水流量、观测孔径向距离一定时,抽水井及其附近观测孔中的水位变化是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函数,即 (2)

通过设定适当的时间序列,由(2)式就可计算出或理论曲线,该曲线的形状将随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根据抽水试验资料首先绘制出观测孔的或曲线,然后,根据公式(2)并设定为参变量绘制出或理论曲线,通过调整水文地质参数使得理论曲线与观测孔实测曲线重合,则该水文地质参数就是根据抽水试验资料所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上述求参过程与传统的标准曲线比拟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不同的是:传统方法是通过坐标平移来实现实测曲线与标准曲线的拟合,而本文所叙述的方法则是通过调整水文地质参数 来达到理论曲线与观测孔实测曲线拟合的目的,且这一过程很容易在Excel上实现。

三、在Excel上求解水文地质参数

(一)在Excel工作表中建立参数控制滚动条

在Excel工作表上建立两个滚动条分别表示水文地质参数T和S,通过托动滚动条来实现 Excel上理论曲线与观测孔实测曲线的拟合。

在Excel工作表中建立控制水文地质参数滚动条的步骤如下:

在Excel工作表上单击“视图”菜单,然后在“工具”栏中选择“控件工具箱”,就会在工作表上显示出“控件工具箱”的对话框;在“控件工具箱”对话框中单击“模式”按钮使其进入模式设计状态,再单击“滚动条”按钮,托动鼠标至合适的位置绘制图1所示的滚动条;在模式设计状态下,选中“滚动条”,单击右键并在菜单中单击“属性”按钮,就可看到“属性”对话框;在“属性”对话框中设定好“滚动条”所连接的表格单元(如H3)和最大值;关闭“属性”对话框,在“控件工具箱”对话框中单击“模式”按钮使其退出模式设计状态,此时,拖动“滚动条”,就可看到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

(二)绘制理论曲线

由于泰斯公式中需要计算指数积分,因此,必须利excel中的编辑器编制计算指数积分的子程序(function expint(u))。接下来绘制由导水系数T、储水系数S控制“滚动条”控制的泰斯理论曲线。

将抽水井流量值输入工作表的某一单元 如(B2)

在工作表中选择某一列(如列A)从某一行开始(如列A从第5行开始)用来存放数据序列,据序列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本文选择从0.001开始,按1.2倍等比逐次递增的规律排列;

在列B中,同样从第5行开始,利用公式结合导水系数和储水系数控制“滚动条”,计算出与列A数据对应的水位降深值。假设导水系数T和储水系数S在工作表中的存放单元分别 F3、L3,则单元格B5的计算公式为 :($B$2/4/PI()/$F$3)*expint($K$3/4/$F$3/A5)

根据列A和列B的数据利用工作表的图表向导在双对数坐标下作理论曲线。如图1

该曲线的形状受水文地质参数T、S的控制,拖动“滚动条”,既可看到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又可以看到的理论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

(三)拟和求参数具体操作:

在工作表中任意选择两列,将观测孔水位随时间变化的观测资料一一对应输入,并计算出相应的t/r^2的值。利用“图表”的数据系列添加功能将观测资料添加到理论曲线图表中,就可在同一张图表上同时看到理论曲线和观测数据点,分别拖动工作表中导水系数 T、和储水系数S的滚动条,使理论曲线位置和形状改变,(导水系数 T的滚动条控制位置、储水系数S的滚动条控制形状),直至理论曲线与观测数据点拟合为止,只要在计算机上移动实测数据线,当实测数据线与标准曲线基本重合时,在屏幕上就可得到该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传导系数。如图2

四、实例

利用上述方法对文献[3]中表4-2的抽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结果列于表1。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在Excel工作表中求解水文地质参数的原理与传统的图解法没有本质区别,所得结果亦与教科书上的结果非常接近,这充分说明了用该方法处理分析抽水试验资料是可靠的。 见附件1

参考文献

[1] 朱国祥,王峰.利用配线法求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机程序简介(J).工程勘察,1999(3):39~41.

[2] 邹正盛,郑清洁.求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机配线法(J).工程勘察,2001(6):31~32.

第3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测控电路;教学改革;理论;实践

作者简介:刘得军(1965-),男,河北迁安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教授;钱步仁(1964-),男,江苏泰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高级实验师。(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2年度重点课程建设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10-02

“测控电路”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情况下,测控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测控电路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利用测控系统可以把被测的目标非电量信号通过传感器转换为电量参数,再由测控电路进行信号调理与转换,之后进入微机或执行机构,以达到控制的目的。测控系统中测控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隔离、调制解调及信号转换等一系列处理后,[1]使之满足后级执行机构(负载)对测量与控制信号的精度需求。测控电路对整个测控系统测控目标的准确实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类本科生来说,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安排“测控电路”课程的学习非常必要。通过对该课程的教授,力求使学生对测控电路设计、测控电路板制作、电子元器件焊接到测控电路调试等全过程有清晰、全面的掌握,从而为后续实际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测控电路分析与设计基础。

一、“测控电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测控电路”课程专业性强,需要“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作支撑,若衔接不好,则会给“测控电路”课程的实际授课带来困难。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目前“测控电路”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普遍采用应试教育方式,多数学生只适应初等教育期间掌握的数理化学习模式,对大学初期开设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不熟悉,基础掌握不牢靠,再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因而不能尽快适应和较好掌握“测控电路”这门课程的学习模式;现有的教材理论性过强,不易理解,有些内容也过于陈旧,不能紧跟测控电路的发展;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导致实践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二、“测控电路”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

针对“测控电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石油大学的实际办学特点,在重点课程建设类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下,学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与探索。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

(1)精简教学课程,更新教学内容。目前中国石油大学本科生“测控电路”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是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张国雄教授主编的《测控电路》。该教材在内容设置上非常丰富,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偶有介绍,因此若直接按照该教材内容安排讲授的话,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复。例如,“信号运算电路”和“模拟数字转换电路”分别在“模拟电子技术”和“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被详细讲授过。这就要求“测控电路”授课教师在授课准备过程中应该详细了解所授课专业班级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对“测控电路”教学内容有重点地进行筛选,既要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又要确保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点和重复内容的掌握状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当去除较偏较难的知识点和陈旧内容,加入最新测控电路的发展趋势及工程实例。

(2)建立课程构架,实现多课程融合。一门课程只能体现出一个工程项目的小部分知识点,如果各门课程间没有协作,那么就很难完成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因此,孤立学习“测控电路”这门课程是难以充分理解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将其活学活用于实践当中的。

“测控电路”只是测控系统中的电路部分,完整的测控系统还包括传感器单元与执行机构。所以在授课时,让学生通过了解测控系统建立起课程构架,才能为理解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单片机AVR-ATMEGA16;红外线对管;车速检测;L298驱动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202-02

1 方案确定

智能小车控制系统选用AVR-ATMEGA16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光电编码器对小车速度进行检测,将速度反馈给单片机,由单片机对小车驱动直流电机进行转速控制,从而控制小车的速度并且通过控制PWM脉冲占空比对小车的速度进行调节。当按键按下时,启动小车运行,小车运行过程中由装在车身的红外线对管,检测起始标志线、转弯标志线、超车标志线,将检测到的信号后送给单片机,由单片机控制L298驱动左右轮的电机,来控制电机进行转弯、加速、减速、超车区超车等功能。光电编码器测出两轮电机的转速,送回给单片机来调整小车的行进速度。

2 单元电路设计

2.1 最小系统电路

最小系统选用AVR-ATMEGA16,主要用于对各个模块进行控制,以保证每个模块正常运行,此模块为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通过IO口对接受和发送数据,来实现控制,包括控制PWM波的占空比来控制电机的转速,光电编码器将测得的电机转速送回单片机,红外线对管检测的信息送回单片机,来控制小车按要求进行。

2.2 电机驱动电路

设计过程,由于主控芯片上没有自带的PWM控制器,通过设计硬件电路和软件产生PWM波对电机进行控制。首先芯片通过PWM信号开启关闭通道,电路的有效值功率P如式1所示,只要控制占空比就可改变电机的驱动功率,由单片机的模块发出不同占空比的信号来控制行进电机,按照要求转动。一块L298芯片可同时驱动两个直流电机, L298的工作电压为5V~20V,导通电阻为0.12Ω,输入信号频率通常小于10K,并且具有短路保护、欠压保护、过温保护等功能。从芯片的封装图可以看出,可用两个半桥电路增强其驱动能力,因此该方案可高效率、稳定、精确的控制电机转动。

式1

式1中: P为有效值功率;

为PWM波占空比;

U为电机供电电压;

I为流过电机电流。

2.3 光电编码器测速电路

设计采用光电编码器来测量电机转速,光电编码盘与电动机同轴,电机转动时带动光码盘同速旋转,可将电机转动的圈数也即电机输出轴上的机械几何位移量转换成脉冲或数字量,通过计算每秒光电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个数即可算出电机的转速。

2.4 信号采集红外对管电路

红外对管是一种利用红外线的开关管,接收管在接收和不接收红外线时会出现导通和不道导通两种状态,利用电路可以输出明显的高低电平变化,CPU通过识别这些变化的高低电平,就可以采取措施对小车进行控制。

3 软件设计及工作流程

3.1 软件设计整体介绍

对于小车而言,硬件是小车的躯体,而软件则是小车的大脑,时刻控制着小车的行驶速度和方向。小车的行驶离不开软件的控制。由此可见软件的控制对于小车来讲是很重要的。小车运行的快慢与导航的精度全部依靠软件做的好与否。本设计的软件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小车的运动模型设计和控制器设计。

3.2 简单运动模型

小车在实际行驶中,主要运动轨迹有两种情况:直线和曲线行驶。本文对两种情况都建立了模型;首先当小车直线行驶时,建立小车运动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小车运动关系图

根据关系图所示,假设小车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X坐标、Y坐标作为状态变量,建立运动状态方程如式所示:

式2

其中,式中VR、VL分别为右轮、左轮的速度, 为小车总体速度,L为左右轮间距。

由于上面的公式具有连续性,而在采样的过程,只能采取间断的信号,因此必须对上面的公式进行离散化。设T作为采样周期,利用光电编码器在一个周期内测出的脉冲个数可求得第n个周期内小车移动的路程。对式2进行离散化与线性插值可以得到一组递推公式如式3所示:

式3

其中,式3中的Xn,Yn表示小车在第n次采集的坐标值。当小车行驶的轨迹是直线时直接带入上面公式就直接可以算出。

3.3 控制器设计

电机控制中,如果只采用开环控制系统控制电机,小车的运行会受外界的障碍物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让小车能够稳定的运行,采用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形成的测速反馈电路,构成转速负反馈的闭环系统。它能够随着负载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电枢电压,以补偿电枢回路电压降的变化,所以相对开环系统它能够有效的减少稳态速降。当反馈控制闭环调速系统使用比例放大器时,它依靠被调量的偏差进行控制。因此是有静差率的调速系统,而比例积分控制器可使系统无静差的情况下保持恒速,实现无静差调速。

本论文的控制器,主要利用经典的PID控制器,采取小车的速度和位置双闭环调速系统;其中,小车的速度是控制器的内环,位置为外环。根据光电编码器采集左右轮的信号,经过下位机的判断和处理,从而改变小车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对小车的速度和位置双闭环调速与导航。

3.4 电机控制

控制电机的运动过程中,主要通过PWM波控制电机的转速;光电编码器采集电机的转速信号,经过施密特触发器整形后,把信号在反馈给控制器。反馈的转速与给定转速比较通过PID算法,把重新计算得来的输入速度送给电机,电机就会根据这个速度运转。

4 测试方案及数据分

4.1 测试方案条件

图2 小车测试跑道

测试在如图2所示的跑道上面进行,根据小车实际的运行情况记录不同要求情况下完成误差及实测数据。小车工作所需电池电压,12V、5V。

1)分别测试甲、乙小车成功通过跑道的所用的时间,及出跑道的次数,其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车号

项目 甲车 乙车

成功通过用时T 23s 24s

出跑道次数N 0 0

速度cm/s 47 48

表1小车成功通过跑道测试

2)测试甲、乙两车按图 所示位置同时起动,乙车通过超车标志线后在超车区内实现超车功能,并先于甲车到达终点标志线,即第一圈实现乙车超过甲车,测试乙车在超车区内超过甲车的时间。

车号

项目 甲车 乙车

T超车用时 2s 3s

出跑道次数N 0 0

表2

4.2 测试仪器

1)DT9205 数字万用表;

2)UTD2062 CE 60HZ 1GS/S 数字示波器;

3)QJ-3003SIII 数字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4)秒表。

参考文献

[1]王晶.智能小车运动控制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5.

[2]刘培艳.移动机械人的控制系统研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6.

[3]盖萌萌.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1.

[4]张国亚.自动导引小车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10.

[5]叶菁.磁导式AGV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4.

[6]李玉.自动导航小车的路径规划与控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7]张薇.船舶运动智能控制PID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8]谷玉川.AGV驱动转向一体化机构及其导航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2.

[9]程丽丽.自主寻迹切割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10]宋养鹏.竞赛用智能汽车控制系统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5.

[11]徐清.自动导引小车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4.

第5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一)具体来讲,网络舆情监测就是在网络空间运用相关技术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进行监测、预测与控制,随时把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特点和趋势。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情并向理管部门汇报,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起到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监测包括监测、预警、与应对三个环节。

(二)网络舆情监测的必要性。网络是个“自由超市”,由于“把关人”的缺席,网络舆情的局限性比起传统媒体环境中一般意义上的局限更甚,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逐步成为大众舆论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针对不良网络舆情的泛滥,必须有效开展监测。舆情表达门槛低、参与主体复杂,导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负面虚假、违法有害等网上不良舆情信息泛滥,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上秩序,培育先进的网络文化,构建诚信文明社会,我们有必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导控。其次,为加强网上舆论阵地的管控,搜集掌握社情民意,必须有效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为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形成主流价值观,加强网上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必须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再次,开展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政治安全;有利于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创新丰富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助于维护网络秩序。

(三)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舆情监测的主要流程大致分为部分,一是制定危机预警方案。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三是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课题组总结了舆情监测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三级巡控,推行舆情监测工作的群防群治。二是健全机制、完善流程、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推动舆情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导控快速反应机制。三是构建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应急联动处置体系和多层次多层级的网络舆情过滤体系。四是舆情监测报告的完善。舆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情报告。

二、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概念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引导”,“引”有启发、带领之意,“导”有领导、使跟随之意,既有对网络舆情本身的引导之意,又有对网络受众进行启发,使其跟随教育者引导之意。因此,课题组认为为: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在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控有效改变网络受众主体的认识和态度,提高网络受众自身辨析舆情信息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引导价值走向、缓和社会矛盾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第一、责任原则。第二、信息公开原则。第三、真诚对话原则。第四、高度重视,坚持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第五、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原则。

(三)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不是单一的方式方法手段就可以操作的,要缓解、消除其负面影响,除了硬性的“调控”、强制的“转化”,还需要软性的“引导”,调控、转化与引导并重,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社会影响,抑制其负面社会影响,使网络舆情不脱离正常轨道,符合最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1.舆情因势引导法。网络舆情因势引导,就是针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特殊属性,按照网络受众的观念、行为的规律和步骤,依照期望网络舆情发展的最终目标,逐步推进网络舆情发展的步伐,简单的说,就是在网络舆情预测过程中对于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潜在的正向的网络舆情,要竭尽全力的宣扬、放大,为已经初具规模的网络舆情添一把“火2.舆情顺势引导法。舆情顺势引导方法与舆情因势引导方法都是在顺应网络舆情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引导,但与舆情因势引导强调的客观情境不同,舆情顺势引导更强调对舆情环境、舆情空间走向的引导。3.舆情造势引导法。“造势”过程是有效运用此法的前提和基础,即在还没有形成所需环境的情况下,要创造舆论氛围、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势和环境,尽量扩大正面效应、缩小负面影响,并对事件进行合理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和过程。

(四)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保障体制。实行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2)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权威信息源,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2.建立健全交流机制(1)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包括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的渠道,是舆情表达的重要渠道,通过,一方面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另一方面也找到不满情绪宣泄的途径。(2)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和通报机制。3.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保障机制(1)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尽快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在学校、社区、家庭,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人们对网络舆论的识别能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准确把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义务,强化公民遵守网络道德规则的意识(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抓紧建立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完善各级、各领域网络舆论监管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县两级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行实名登记网站、论坛、博客等认证制度,实施网络新闻、网络记者资格审批制度,使发言者身份最大化真实,尽量避免网民隐蔽身份发泄情绪或有目的地进行错误舆论引导。(3)建立网络技术保障机制,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网络技术手段依然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全天候的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4.建立健全舆情危机应急机制(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网络舆情预警,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建立网上舆情跟踪机制、分析上报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事先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能力。(2)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网络舆情应对,是指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舆论危机事件时,指导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以做到有所准备。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危机。

三、结语

第6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人才选拔;测评信效度

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简称LGD)是评价中心技术中一种重要的测评方法,从属于情景模拟测验,是指应聘者以6~8人为一个小组,在指定的时间内围绕某一给定的主题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各成员地位平等,自发产生领导者。测评者根据应聘者在讨论过程中的综合行为表现对其领导决策、组织能力、言语表达、团队合作等素质进行评价。总体上讲,它是运用松散群体讨论的形式,快速诱发人们的特定行为,并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以及人际比较来判断应聘者能力及个性特征的一种人事评价方法。目前,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职务晋升中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本文选取A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案例,介绍和阐释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方法的操作及有效性控制。

一、案例背景

A公司是一家制造型企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公司通过不断调整战略结构,积极推进管理和技术理念创新,生产经营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发展为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集团公司,在全国已有多家分公司。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占据人才的制高点,公司一直十分注重人员配置的优化。今年该公司又在东北地区新成立了一家分公司,准备通过内部竞聘选拔该分公司的销售总监。在选拔过程中,除了运用笔试、结构化面试、心理测验等方法,还采用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评技术。

二、测评目标设计

测评目标的设计是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的前提,其中心任务是评价要素和行为观察指标设计,即根据工作分析等手段确定评价要素,形成评分表和观察记录表。

(一)设计的一般原理

评价要素的设计首先需要对岗位活动的种类、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结合组织价值观及战略目标,概括出竞聘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特征,并选取能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测评的要素。评价要素的确定应考虑其精炼性和综合性,用较少的指标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岗位的胜任素质,一般为3~6个,过多的测评点不利于测评者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出准确的判断。评价要素确定后,需要分配各要素的权重,然后制作评分表。评分表中应包括对各要素观察要点的详细说明,以及评分标准和分值

范围。

观察记录表是测评者用于记录讨论过程中应聘者的主动发言、倾听他人、化解矛盾、寻求合作等行为发生频次的表格。测评者可通过观察记录表统计应聘者在讨论中的行为频次,作为进一步评分的依据。

(二)本案例的测评目标设计

在本案例中,基于胜任力模型和领导人才素质观,参照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最终确定了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影响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仪态风度在内的5个测评要素,并形成了成绩评分表,见表1。

三、题目设计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试题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整个测评的实施效果,同时该环节也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技术中的一个难点,应特别加以重视。

(一)常见试题类型

无领导小组讨论常用的测评试题一般分为五种,以下分别从定义、考查要点及优缺点等方面对这五种题型加以说明,见表3。

(二)题型选择与题目编制

从表3可以看出,开放性问题和操作性问题不太容易引起被评价者之间的争辩 ,一般情况下不予考虑使用。两难问题因为答案的均衡性对出题的要求较高,且考查的要素相对简略,加上过程不易控制等特点,实际测评中也很少使用。综合考虑几种题目类型的优缺点,通常情况下,特别是在甄选中高层管理人员时,多项选择问题和资源争夺问题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题型。

对于题目的编制过程,国内研究者孙健敏等经过长期的开发实践,总结出了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开发程序,提出一个典型的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应包括确定选题原则、编写讨论题目、写出初稿、讨论修改、送请专家评审、施测―检验效果的循环过程,最后才得以成稿。

(三)本案例的试题设计

由于本次选拔的目标职位是中层管理者,该测评包含了较复杂的评价要素,需要引发较多的观测点,因此本案例选用了资源争夺问题。命题人员通过与A公司分管销售工作的副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有关素质测评专家沟通,获取了充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经认真研讨写出初稿。

初稿经专家评审后,选用与测评的目标群体存在较高相似性的对象进行试测。在规定的五分钟内,被测评者阅读完题目的背景材料,且绝大多数人能准确到位地理解材料内容,证明试题的难度适中。在试测过程中,还着重考查了试题的争论性效果和材料间的平衡性。试测结束后,收集被测评者和测评者的反馈意见,参考信效度分析结果,修改后再次进行试测。本案例中试题设计共进行了两次试测,最终形成了测评题目。

【试题样例】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参加今天的竞聘面试评价活动。

现在大家要进行的是以测查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测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要求每一小组的成员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大家一起就给定的材料及所提出的问题表达自我观点,进行团体讨论,最后提出统一的问题解决方案。我们将会根据大家在表达、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分。

请阅读问题背景,然后按照问题情景的要求,思考答题。

背景:S公司是一家从事数码产品的开发与销售的企业,成立三十多年来,在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该公司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生产经营也正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势态。日前,经董事会决议,该公司计划在全国5个城市开展产品的销售业务,但因考虑到资金周转问题,决定相继在三年之内打开各地的营销市场。

问题:如果你是S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之一,请参照下面对5座城市的描述信息,考虑该公司数码产品的销售在5座城市间开展的先后顺序,确定最先的切入点。

各城市的描述信息:

A城市:这是一座一线城市,人口密度和流动率都较大,经济发展水平高,民众消费观念较强;目前,该城市已有十几家从事数码销售的企业,市场竞争激烈。

B城市:为中小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人口基数小且老年人口比重较大,数码产品在市场上接近饱和;当前,市政府正对城市的扩建工作进行规划。

C城市: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人口较多,但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随着化工等大型企业的进驻,城市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怀揣梦想的大批年轻人正不断涌入。

D城市:离S公司数码产品原产地最近,人口密集且年龄比例均衡;经济发展良好,人均消费水平较高;从事数码产品经营的竞争企业较多。

E城市:离S公司数码产品原产地相对较为偏远,城市人口基数大且出生率高;目前为止,从事数码产品经营的厂商只有两家;居民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但数码方面的消费观念不强。

四、实施程序

(一)一般程序

为保证测评的有效性,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一般应严格按照以下的标准化程序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

该阶段主要包括选定并培训测评者、安排测评的场所,并完成应聘者的分组工作。

测评小组一般由竞聘职位的直接上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资深从业者及人员素质测评专家共同组成,共5~9人为宜。接下来要对选定的测评者进行系统培训,包括准确理解测评指标的含义,学会观察并准确记录应聘者的行为,把应聘者的行为按测评指标归类,按评分标准对各测评要素打分。必要时可进行模拟评分练习。

测评的场所应该宽敞明亮,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安静。一般要装有录像设备,以便测评者可以重复观看录像。对应聘者座位的安排要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一般使用半圆形围坐或U型围坐,既体现平等性,又便于测评者观察每一位应聘者的行为表现。为尽量降低应试者的心理压力,保证讨论的真实性,应注意测评者和应聘者的空间距离。

2.正式测评阶段

共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整个过程中,测评者要认真观察并记录应聘者的发言内容和行为表现。

准备阶段。小组成员按抽签顺序入座后,为其提供纸、笔、讨论试题等必要的材料,然后测评主持者介绍整个讨论的流程,并宣读讨论题目。接下来的五六分钟里,应聘者独自思考试题所涉及的问题,并列出发言提纲。

个人发言阶段。每名应聘者按随机顺序进行发言,分别用不超过三分钟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

交互讨论阶段。该阶段大概需25~40分钟,小组成员继续阐明自己的看法,并对其他成员的观点作出回应,最后在本小组内就讨论的主题形成一致意见。

总结发言阶段。各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进行总结发言,阐述最后达成的一致性观点,小组内其他成员也可对其观点进行补充。

(二)测评流程的创新

随着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流程熟悉度不断增加,同时出现了众多关于测评目的、考核要点的解读和应对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评有效性。为了提高测评的有效性,目前已有研究对测评阶段的实施流程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成效。

1.引入控制者。即在讨论实施过程中引入控制者,在小组互动中通过有效控制诱发出更多的观测点,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一般做法为提前对控制者进行培训,控制者与应聘者一同参与整场小组讨论,据小组表现出的各种特征把握控制点进行控制。例如,轮流发言阶段干扰顺/逆时针发言顺序, 自由讨论阶段反对讨论中出现的投票决议,提出背离主题的相反意见,拖延小组讨论进程等。通过刺激小组讨论氛围,提高应聘者的参与度,以便出现更多观测点。

2.加入辩论环节。即在个人发言阶段结束后,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正反方辩论,简短的辩论环节结束后,再进入交互讨论阶段。例如,在一次对高校中层领导的选拔中,测评题目给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应注重的15条关键素质,要求小组成员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五项,并进行排序。在个人发言后,加入辩论环节(正方观点为: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专业能力素质的塑造更关键;反方观点为: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通用能力素质的塑造更关键),辩论时间为十分钟。其中,正方、反方陈述时间各为两分钟,反驳对方论点各为两分钟,双方作总结陈述各为一分钟。

3.推选小组最佳成员。测评按照准备阶段、个人发言阶段、交互讨论阶段、总结发言阶段的一般顺序进行。在四个环节结束之后,要求小组推选出本组的最佳成员。进一步考察各小组成员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特点。

(三)本案例的实施程序

1.确定测评小组成员。选定由分公司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及外请的人员素质测评专家等组成的五人测评小组。对测评小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确保测评人员充分熟悉竞聘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及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测评要点。

2.选取测评场地。本次无领导小组讨论在公司的会议室进行,采用U型座位排列方式。

3.抽签分组。按分组的原则提前对竞聘者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六名竞聘者构成,并按照抽签顺序入座。

4.展开小组讨论。测评首先按照准备、个人发言、交互讨论、总结发言的环节有序进行。为了提高测评有效性,本次选拔增加了推选小组最佳成员的环节,即四个测评环节结束后,要求小组成员推选出本组最佳成员。

5.评分及形成测评报告。小组讨论结束后,测评者首先参照评分标准独立地对竞聘者进行打分,然后就竞聘者的表现交流意见,形成一份评定报告,对此次讨论的整体情况、竞聘者的具体表现及测评的最终结果进行说明,并结合企业文化及发展战略给出自己的录用建议等。最后,对各测评者的评分表进行汇总,根据测评者的综合评分和评定意见形成综合评定录用结果及报告。

五、提高测评过程的信效度

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无领导小组讨论是由多位测评者同时对竞聘者进行评价的过程,评分者信度常常是最重要的信度指标。效度是指测评内容与想要测评的素质间符合的程度。无领导小组讨论多用于选拔高层次人才,且测评中覆盖了较复杂全面的指标,为了保证测评过程的信效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组成员的数量和结构

竞聘同一岗位的候选人应安排在同一小组,每组一般为6~8人,不宜过多或过少。建议人数选定为双数,因为组员在争执不下时经常以投票表决,双数易形成平衡局面,迫使组员们继续展开讨论。考虑有无类似经验及性别、年龄的均衡,同时保持陌生度以降低熟悉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营造更好的讨论氛围。

(二)题目设计的有效性

首先,题目难度适中。题目太容易,小组成员在较短时间内便达成一致,测评者难以得到有效测评信息;太难的话,成员间难以达成一致且容易形成紧张冲突,不利于应聘者能力的正常发挥。其次,讨论的主题应该是应聘者熟悉的,确保每个人都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再次,题目应具有一定的争论性。只有通过争论,才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应聘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力以及感染力等。另外,题目内容应避免诱发应聘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保证应聘者能尽情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最后,测评题目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招聘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特别是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三)评分的科学性

第7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电控发动机 检测与维修 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步入经济发展的顶峰,汽车结构在近两年也得到不断改革和发展,从以前的传统型汽车逐渐发展为以电子配置为主的高新技术型产品,并在汽车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汽车中的电子装置越来越常见,但目前市场上仍缺少专门的电子维修技术。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正是以培养技术性汽车维修人才而开设的课程,更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维修的水平。将一体化教学应用到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的课程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发现推行改革措施,从而实现毕业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化自身的维修技能。

一、传统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对一体化教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就要从教学的根本问题出发,从传统课程设置及授课的形式,通过与授课教学的交流找出问题。通过笔者的了解,现如今很多学校大多都采用“理论与实训周”相结合的方式,听起来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事实上的做法是:教师先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将细致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去实训场地做简单的实训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广泛存在,教师一直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只顾自己完成教学任务,但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应当以实践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很差的教学效果,造成教和学的恶性循环。然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电控发动机的教学特点,虽然之前的实训周形式能够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实践时间十分短暂,实践项目十分少。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让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做”而不是“学着做”。传统电控发动机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创造性的实现,必然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授课的知识点常常出现交叉性的知识点,实训得不到及时补充,传统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存在十分明显并且很严重的问题。

二、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措施

1.根据市场需要编写教案

据目前的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教学状况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都与学校的设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大相径庭,统一性的教材导致学生在技能上缺乏创造性,并不能满足显示的需要。所以,首先要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学生的特点自行编写教学方案或者订购合适的教材。教师不能仅用教材,还应当在课下的时候通过网络和图书馆资源作为理论依据和技术上的支撑,经过不断地筛选和鉴别,结合学校的设备实际情况编制教材。

2.理实结合组织课程教学

在有了合适的教材基础之上,还应当对课程教学进行理实化的教学组织。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性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电控汽油发动机概述”的时候,虽然是概述性的内容,但是在讲解“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发动机上的电子控制系统”、“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概述”的同时应当配合一些器材的使用,将其贯穿其中。例如最后一部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概述”教学,这里涉及汽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其主要由空气供给系、燃油供给系、电子控制系统组成,教师只是通过口头描述及课本图片的描述就会显得过于抽象,所以通过实物教学,将电控燃油喷射的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从而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实操练习分组制订计划

以“曲轴位置传感器”检测为例,依此实验为基础分组制订计划进行实操练习。将学生分为四组到实车或者台架之上验证相应的传感器位置,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获取到相关的监测信息,比如某一个车型的传感器所属类型及控制的电路图等内容。教师应当选取一个组长进行核心工作计划的讨论,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当分成员进行数据填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在万用表的使用过程中,蓄电池在断接的时候要十分注意正负极,点火开关在打开的状态之下不能够断开正在工作中的12V的电气设备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这样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这一环节过程中,填写工单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所以工单的制定应当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填写,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试验加以认证,并积极思考判断正与误。通过合作做实验、填数据,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大体上对曲轴位置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相应的检测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实操练习分组制订计划让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愈加高涨。

三、结语

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较好的维修和检测技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校的设备和场地得到改善,一体化教学的不断推广,对学校、社会、企业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东盛,彭林兵.建构主义理论下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疑难故障分析》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5:230-231+235.

[2]董大伟.基于ME7.9.7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实训车的设计[D].吉林大学,2012.

第8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 关键词 】 等级保护;等级测评;质量控制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等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等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中国石化根据国家等级保护政策和技术标准,结合企业特点,在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了企业行业标准,形成了企业等级保护标准体系。对等级保护五个基本动作(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安全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安全检查环节)进行了针对性指导。其中《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测评》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技术标准,对等级测评的主要原则和主要内容,测评基本流程、过程分类、记录文档、测评报告等进行了具体规范。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等级测评为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缺乏针对等级测评活动质量控制的方法研究。本文从研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国石化集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入手,对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和控制措施,基本满足了等级测评活动公正性、客观性和保密性对质量控制的需求。

2 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需求

等级测评活动是测评机构依据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检测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状况是否达到相应等级基本要求的过程,为石化行业等单位进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和国家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是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重要环节。等级测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是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动。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建立和完善等级测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方针目标、管理制度、控制程序等系列管理措施,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保证测评活动中引用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正确,测评方法科学,测评过程可控,测评行为规范,测评结论客观真实。要求等级测评人员在测评活动中,不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保证等级测评过程的合规性,还要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测评行为约束,保证等级测评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

3 等级测评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等级保护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等级测评的原则、内容、过程、方法以及测评强度的要求,体现了对等级测评活动实施质量控制的思想。《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要求等级测评机构建立、实施和维护符合等级测评工作需要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体系文件以制度、手册、程序等形式执行,并应建立执行记录,为等级测评活动质量控制提出了基础框架结构。

等级测评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指导性文件:依据等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制定等级测评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确立质量方针和工作目标,指导测评活动。

第二层控制性文件:根据测评活动要求,建立保密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申诉、投诉和争议管理制度等,对等级测评活动管理目标进行控制。

第三层操作性文件:依据等级测评管理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合同评审控制程序》、《文件记录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技术评审控制程序》、《测评设备控制程序》、《测评过程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与教育培训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申诉、投诉及争议处理控制程序》、《客户满意度管理程序》等操作性文件,对等级测评活动过程和环节进行控制。

第四层保证性文件:建立健全各项质量记录表单,制定测评机构禁止行为和测评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等级测评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保密性进行控制。

4 等保测评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将等级测评过程划分为测评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评、分析与报告编制四个活动阶段。测评过程质量控制强度与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4.1 测评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4.1.1 项目启动活动的质量控制

依据《合同评审控制程序》组织有关管理、技术人员和法律顾问召开合同评审会议,对测评双方需要签订的委托协议或合同书进行评审。根据双方签订的委托协议或合同书,组建等级测评项目组,按照测评活动实际要求进行人员、设备、资金等资源配置。项目组设置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部门,明确责任权限,以满足测评活动的技术和质量管理要求。

依据《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和《测评过程控制程序》编制《项目计划书》。

4.1.2 信息收集和分析活动的质量控制

依据《测评过程控制程序》编制《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和分析被测信息系统等级测评需要的各种资料,包括各种方针文件、规章制度及相关过程管理记录、被测系统总体描述文件、详细描述文件、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报告、安全需求分析报告、安全总体方案、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安全详细设计方案、用户指南、运行步骤、网络图表、配置管理文档等。通过现场调查和工作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被测系统状况,明确等级测评的工作流程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规避方法,为编制等级测评实施方案做好准备。

4.1.3 工具和表单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依据《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搭建模拟系统测试环境,按照测评机构《测评设备控制程序》调试各种必备的测试工具,并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准备现场测评授权书、文档交接单、会议记录表单、会议签到表等表单。

4.2 方案编制活动的质量控制

4.2.1 测评对象、测评指标、测试工具接入点、测评内容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根据已经了解到的被测系统信息,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分析整个被测系统及其涉及的业务应用系统,确定出本次测评活动的测评对象、测评指标、测试工具接入点、测评内容等,并以表单的形式进行具体描述。

4.2.2 测评指导书开发、测评方案编制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和测评活动内容开发测评指导书、编制等级测评实施方案。

测评指导书由测评机构按照《技术评审程序》进行技术评审,评审合格后项目技术主管签字,并按照控制范围分发、管理。

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由项目经理按照《技术评审程序》组织双方测评人员和专家小组成员进行技术评审,评审合格的等级测评实施方案,提交石化单位代表签字确认,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和管理。

4.3 现场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

4.3.1 进场前的准备活动的质量控制

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组织召开首次测评会议,测评双方人员沟通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签署现场测评授权书,做好现场测评准备。

4.3.2 现场测评和结果记录、结果确认活动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进入测评现场测评时,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填写《现场测评登记表》,详细填写出入现场时间、测评工作内容、测评前后的信息系统安全状况,并由石化单位配合人员现场签字确认。

严格按照测评指导书和等级测评实施方案确定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现场测评,通过人员访谈、文档审查、配置检查、工具测试和实地察看等方法,测评被测系统的保护措施情况,获取现场测评证据,并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要求填写《现场测评记录表》。

现场测评活动中,及时汇总现场测评记录和发现的问题,对遗漏和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内容实施补充测评,测评记录由测评双方测评人员现场签字确认。

现场测评完成后,测评双方人员召开现场测评结束会,对现场测评工作进行小结,将现场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并由双方代表签字确认。

现场测评活动中产生的所有现场测评结果记录以及石化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均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管理,严格限制他们的知晓和使用范围。

4.4 分析与报告编制活动的质量控制

4.4.1 测评结果判定、整体测评、风险分析、等级测评结论形成的的质量控制

测评人员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等相关技术标准,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规定的方法、步骤,对测评指标中的每个测评项测评记录,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形成初步单项测评结果,并以表单形式给出。按照《测评过程控制程序》要求汇总单项测评结果,分别统计不同测评对象的单项测评结果,从而判定单元测评结果,并以表格的形式逐一列出。测评人员针对单项测评结果的不符合项,采取逐条判定和优势证据的方法,从安全控制间、层面间和区域间出发,对系统结构进行整体安全测评,给出整体测评的具体结果。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分析等级测评结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可能对被测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找出系统保护现状与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等级测评结论。

结论形成后,测评双方有关人员和技术专家按照《技术评审控制程序》对形成等级测评结论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结果判定由测评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确认。

本过程产生的文档资料,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保密控制程序》进行分类授权使用和管理。

4.4.2 测评报告的编制和分发的质量控制

测评机构按照《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板(试行)》格式编写报告文档。

测评双方有关人员和专家召开等级测评末次会议,按照《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技术评审控制程序》对等级报告格式、内容和结论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测评报告文档,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盖章、编号,并由测评机构项目经理、质量主管、技术主管联合签发。

测评人员按照《文件记录控制程序》和《保密控制程序》和合同约定的控制范围分发等级测评报告,交接有关资料文档,删除测评设备产生的电子数据。

5 结束语

本文依据等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等级测评活动的公正性、客观性、保密性的要求,对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为等级测评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等级测评质量控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随着等级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等级测评活动的质量控制还有待更深入全面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GB/T 28448-2012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2] GB/T 28449-2012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713-2007).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测评.

[4]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5] GB/T 22239-2008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

[6]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7]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试行).

[8] GB/T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S].

[9] 公信安[2009]1487号.关于印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板(试行)》的通知.

[10] 郝文江,武捷.三网融合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5-9.

[11] 韩水玲,马敏,王涛等.数字证书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网络安全,2012,(09):43-45.

[12] 常艳,王冠.网络安全渗透测试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1):3-4.

第9篇:测控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GPS,控制测量,应用实例

 

1 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使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

的GPS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对经典大地测量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在大地测量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如地球动力学、海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探测、资源勘探、航空与卫星遥感、地下工程变形监测、运动目标的测速以及精密时间传递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GPS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和高效益。

2 GPS简介

2.1 GPS构成。GPS主要由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站及用户设备三部分构成。

2.1.1 GPS空间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轨道平面的倾角为55。,卫星的平均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h58min。卫星用L波段的两个无线电载波向广大用户连续不断地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导航定位信号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使卫星成为—个动态的已知点。在地球的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在高度角15。以上,平均可同时观测到6颗卫星,最多可达到9颗。

2.1.2 GPS地面监控站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主控站根据各监测站对GPS卫星的观测数据,计算各卫星的轨道参数、钟差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编制成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再由注入站将主控站发来的导航电文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器中。

2.1.3 GPS用户设备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其终端设备(如计算机)等组成。GPS接收机可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待测卫星的信号,跟踪卫星的运行,并对信号进行交换、放大和处理,再通过计算机和相应软件,经基线解算、网平差,求出GPS接收机中心(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2.2 GPS定位原理。CPS定位是根据测量中的距离交会定点原理实现的。如上图所示,在待测点Q设置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tk同时接收到3颗(或3颗以上)卫星S1、S2、S3所发出的信号。通过数据处理和计算,可求得该时刻接收机天线中心(测站点)至卫星的距离ρl、ρ2、ρ3。根据卫星星历可查到该时刻3颗卫星的三维坐标(Xi,Yj,Zj),j=l,2,3,从而由下式解算出Q点的三维坐标(X,Y,Z):

ρ2l=(X-Xl)2+(Y-Yl)2+(Z-Zl)2

ρ22=(X-X2)2+(Y-Y2)2+(Z-Z2)2

ρ23=(X-X3)2+(Y-Y3)2+(Z-Z3)2

2.3 GPS测量的技术特点。,应用实例。,应用实例。

2.3.1 测站之间无需通视。测站间相互通视一直是测量学的难题。GPS这一特点,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应用实例。但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以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

2.3.2 定位精度高。一般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lppm,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5ppm,GPS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但随着距离的增长,GPS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大量实验证明,在小于50公里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2×10-6,而在100~500公里的基线上可达10-6~10-7。

2.3.3 观测时间短。采用GPS布设控制网时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30~40min左右,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观测时间更短。例如使用Timble4600LS接收机的RTK法可在5s以内求得测点坐标。

2.3.4 提供三维坐标。GPS测量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可以精确测定观测站的大地高程。

2.3.5 操作简便。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目前GPS接收机已趋小型化和操作傻瓜化,观测人员只需将天线对中、整平,量取天线高打开电源即可进行自动观测,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即求得测点三维坐标。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2.3.6 全天候作业。GPS观测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3 GPS系统在地籍控制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3.1工程项目及布网方案。,应用实例。台州市路桥区地籍控制测量。其基础控制(GPS四等)测量为路桥中心城区约60km2范围。四等 GPS点19个,其中新布设点2个,编号D0901、D0902,其他17个采用2003年布设的老点,编号采用原点名,联测GPS A级点1个及GPS C级点4个,四等网共实测24个,本次外业数据采集采用6台美国天宝GPS4600LS以静态模式观测。,应用实例。

3.2作业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城市测量规范》(CJJ8—99);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3.3已有资料成果的利用。路桥区范围内的1:1万正射影像图;测区内1个GPS A级点台州市(A019)及4个GPS C级点黄岩、西山金、上林、路桥作为四等控制网的平面起算数据。

3.4坐标系统。①平面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21度30分。②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二期)。

3.5起算成果。①平面起算数据:起算数据根据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提供的1个GPSA级点及4个GPS C级点;成果为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23度,经COORD程序转换为中央子午线121度30分。②高程拟合起算数据: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二期),以1个二等水准点及3个四等水准点作为高程拟合起算数据,由于部分四等点在房顶或山头不便于施测水准,则采用拟合高程。

3.6 GPS网图形结构。为充分保证控制网精度,本项目控制测量布设了四等 GPS点19个, GPS网采用网、边联式布网方法,共实测了24个点,参与平差基线向量101条,多基线网中最长基线12397.357m(下水龟~黄岩),最短基线1410.122 m(下庄卢~凉溪),其图形结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一,为全面加强测网图形强度以提高成果精度,增加检核条件,网中布设了11条复测边。

GPS网图形结构主要技术指标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