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精选(九篇)

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

第1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主任吴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疾控信息化建设由市级牵头,属于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做得比较好。好比盖房子,骨架先搭建好了,再一层一层去完善。也正因为总体规划做好了,整个信息化工作才能有序地推进。”

标准先行,规范建设

上海市在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贯彻“总体规划,标准先行”的理念,标准规范建立在前,系统应用开发在后。在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委员会支持下,上海市疾控中心牵头承担了26项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制订项目,完成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急需的一系列疾控基本业务数据集标准的研制,对于指导疾病防治信息的有效收集、统计和交换共享以及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我认为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设计,加上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规则,这个规则至关重要。在制定信息标准这一点上,我认为在国家层面上是需要加快速度的。上海在做的时候是有国标用国标,有行标用行标,如果都没有就先建标准,这样就保证了至少在一个地区规则是一样的。这是我们上海信息化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在谈到信息标准问题时,吴凡如是说。

下一步,上海市疾控中心将致力于健全本市疾控信息标准体系。一方面,继续完善基本数据集标准,扩展到整个公共卫生领域,形成公共卫生数据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应用形成可指导开发的专业系统功能规范和接口标准,以规约信息系统建设和不同系统、平台间的数据共享。

规划资源,构建体系

上海市疾控中心于“十二五”开局之年实施了全市疾控信息资源规划。通过全面的业务调研和梳理,掌握了上海市疾控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从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四个方面建立了疾控信息化体系架构,明确了信息系统建设分步实施策略与规划,为疾控信息协同共享、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当前,上海市疾控中心已基于规划有所产出,开展了疾控数据仓库系统的设计和实质性建设。

“据我了解目前全国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做疾控的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和一般的技术规范或者机构发展规划是一样的,但是大部分人仍然只把信息化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吴凡认为大部分地区没有做信息资源规划源于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是有资源的,就像做其他规划一样,首先要对疾控信息资源有哪些、如何归类、发展方向等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国家疾控中心做了资源规划,但是只做了自己中心的资源规划。我们做的是上海市疾控信息资源规划,而不是上海市疾控中心信息资源规划,可以说是全盘统一考虑并规划的。”

依平台、破烟囱,创新应用模式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是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疾控业务贯穿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居民健康档案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架构,是居民健康档案骨干支撑力量。

在卫生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2011年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先期项目启动。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疾控信息化项目,在黄浦(原卢湾)、长宁、闸北、宝山、闵行、松江等6个区实施并应用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脑卒中登记、死亡登记、肿瘤登记管理、结核病登记管理3类6个业务信息系统。依托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业务协同、数据汇聚和数据利用。

2013年7月1日,这6个业务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覆盖了39家区属医院和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至2014年6月30日,上海市市级平台已汇集392万条公共卫生管理对象信息,其中相关病例管理信息82万条。

2014年9月,二期建设正式启动。先期建设的6个业务应用系统将在全市其余11个区县部署;基于市、区两级平台数据交换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模式,还将开展出生登记和免疫规划业务系统的改造,新增腹泻病监测、伤害监测和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更好地为广大市民的健康生活服务。同时,在国家疾控中心的支持下,还将试点实施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直推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于国家、市、区三级信息平台的传染病疫情直报和落地。

吴凡认为,该项目实现了基于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平台的“医院数据推送、疾控业务管理、社区随访干预”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数据的整合,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工作局面,使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发挥最好效益,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卫生服务和健康指导。

“现在的信息化技术为我们疾控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大数据提供了一种可能。以前做大数据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花很多时间、人力、物力。现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准确的数据,因为信息化改变了疾控工作收集和采集数据的方式,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吴凡总结。

吴凡:

疾控信息化的方向是大联通、大分享

我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之后就在上海市卫生局从事疾控领域的工作。2002年调到国家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担任主任,也是慢病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在那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六年。之后又调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做主任,工作重心从疾控的一个专业领域转变为对疾控比较全面的管理。

个人认为,疾控和临床大夫最大的不同是,临床大夫是针对个体,给患者看病,而疾控不负责诊断某个人的病,而是负责诊断一群人的病,也就是说疾控的对象是群体。纳入到疾控的主要疾病都是整个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我们把它遴选出来作为重点防治。也有一些可能是少数人得的疾病,比如埃博拉,但是它的社会危害、健康危害很严重,这一类也把它称为主要健康问题。还有一类,比如高血压,一个人可能从三十几岁开始一直到去世都患有高血压,而且人群当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会得高血压,这样的问题也把它称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

基于疾控业务的这个特点,我认为它和信息化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紧密联系。因为疾控的对象是人群,所以收集的是跟人群相关的一些大数据,这就对信息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息化其实是一种手段,现在信息技术为疾控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大数据提供了一种可能,并不是为了让疾控信息化而信息化。

其实,上海疾控的信息化工作也是走过弯路的,最初对信息化的理解也比较浅,认为信息化就是把纸质的表格变成电子的。我一直觉得上海市疾控在信息化发展上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认识得比较早,行动却有点晚。但这样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多用了一点时间是可以把事情想得更明白更清楚的,比如信息化工作需要做什么,信息化和疾控之间有哪些业务的本质联系,我们应该怎么利用它等问题。

上海疾控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总体规划、顶层设计;二是能够通过平台的方式上面衔接国家,下面落地社区卫生服务和所有医疗机构;三是数据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四是有序的推进;五是标准先行。

随着疾控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阻力,我个人总结了目前面临的主要的三大阻力:

第一大阻力是标准制定的滞后以及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标准滞后只是一个表象,本质更多的是属于认识问题。目前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信息化是万能的,第二种倾向觉得信息化没什么用。这两种极端的倾向则造成过度依赖和拒绝两种情况存在。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认识问题直接制约了信息化标准的推行,意识不到标准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基础,或者可以说没有标准,信息化很难统一和完善。

第二大阻力是疾控工作者本身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比如说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做疾控的信息资源规划,因为大部分人仍然把信息化仅仅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工具。

第三大阻力是来自地方政府层面上的。尽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但最初是应该站在一级政府的层面去构建平台或立项,因为靠一个单位去推动是很困难的。上海市是由发改委牵头立项的,疾控中心出谋划策,例如应该怎么建设,需要和哪些外部资源、内部资源进行联系和沟通,市级平台和区级平台之间是什么关系,数据应该如何交换和传输等。其实上海在这个问题也走过弯路,但是今天我们想明白了,克服了,所以现在推进得也比较顺利,比较快。

第2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以《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版)》和《____自治区消除疟疾实施计划(2011—2020年)》为依据,贯彻预防为主的科学防治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实施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县、乡(镇)相关临床医师的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培训,提高监测报告的敏感性;加强全民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切实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形成群防控的工作局面;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不出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继续巩固全县消除疟疾成果。

(一)疟疾年发病率

全县保持不出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

(二)发热病人血检和质控管理

1、县直医疗单位、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要达到100%;血检对象:“三热”病人(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者)和到过国外(非洲、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等国)回归人员。

2、发热病人血检率。

按照《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版)(中疾控传防发[2015]139号)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年“三热”病人血检总人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0.5‰;疟疾主要传播季节5~10月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镜检后的血片(阴性血片和阳性血片)要妥善进行保存,以备上级查验。各单位血检任务数详见附表1。

3、县疾控中心要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镜检质控督导,保证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质量。复核各医疗单位10%的已检阴性血片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

4、流动人口血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公安部等5部《流动人口疟疾暂行管理办法》(卫防字[1985]41号)和__《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办法》及《__县流动人口疟疾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田政办发〔2012〕180号)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要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大型流动人群聚居地,特别是是外出非洲、东南亚等国务工回归的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定期搜索传染源,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重症病例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流动人口血检任务数为300人次。

5、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实验室确诊率100%。所有的疟疾病例均需保留血片备查。

(三)传染源管理。

报告的疟疾病例,100%要经实验室确诊;确诊的病例要在24小时内按全国疟疾病例治疗方案(见《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11年)》附件1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实施治疗,治疗比例达到100%;100%疟疾病例3天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按自治区疾控中心2016年下发的调查表进行(附件4))。治疗后一个月血检复查,对失访人员要提供佐证材料(有调查记录、失访原因等)。

(四)抗复发治疗。

对上年的间日疟病人在流行季节开始前进行抗复发治疗(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服药率达100%(有禁忌症及外出除外),全程足量率达100%;对失访人员要提供佐证材料(有调查记录、失访原因等文字说明)。对疑似疟疾病人,在采血的同时要给予假定性治疗,治疗率达100%,同时保留血片以备复查;确诊病例及时根治。

(五)病灶点病例主动筛查与处理。

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活动性疫点和非活动性疫点开展病例筛查,内源性病灶点血检率要求达该点人口数的10%以上;外源性病灶点的血检率要求达该点总人口数的5%以上。所有活动性疫点处置率达100%,有详细处置报告(如疫点人口资料、蚊媒调查结果、处置措施、影像资料)。对于筛查发现的疟疾病例,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及时进行报告。

(六)技能培训。

1.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疟防人员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接受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培训达100% ;县直医疗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镜检员,接受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率要达100% 。

2. 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内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传染病科和发热门诊)临床医生,接受疟疾防治诊治知识培训率要达100% 。

资料要完整(有培训方案、通知、签到、日程、培训教材、考试、照片、总结等)。

(七)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达到100%,3日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阳性病人抽取4-5ml抗疑血于3天内送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

(八)主动病例侦查。

各乡镇均需主动开展病例侦查,主动侦查血片占全年血片总数的40%。

(九)传疟媒介监测。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或结合本地实际工作需要,适时开展传疟媒介监测或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工作。

(十)健康教育。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适宜场所,采取多种形式,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且资料完整(计划、健康教育教材、照片、总结)。

(一)加强领导,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各医

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疟疾防治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分管领导和防疫专干要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内的疟情动态,发现疫情要及时上报,不得漏报和瞒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二)多部门协作,构建疟疾防控网络

加强与财政、教育、广电、商务、公安等部门的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开展疟疾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网,县疾控中心要有2 名以上专职寄防人员,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及乡镇卫生院要有1 名专(兼)职疟原虫镜检员。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能够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

(三)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疟防知识知晓率

各单位要结合4.26疟疾宣传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进行疟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和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外出(非洲,中南亚)务工人员和其家属。并保存宣传资料、发放登记表、现场工作影像等资料备查。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疟疾诊治能力

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县疾控中心负责各单位师资培训及镜检人员培训;各乡卫生院负责本单位人员和辖区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培训,县直医疗单位负责本院的急诊科、内科、神经内科、儿科、传染科、防保科的临床人员的培训,年至少开展疟疾防治技术培训1次。

培训内容的重点是:疟疾病例的识别,疟疾诊断和治疗,疟疾防治知识的传播,尤其输入性疟疾的及时发现,报告和治疗。

(五)加强检查督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县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疟防工作督导,每年至少2轮次。检查工作方案的执行、血片制作、疫情控制、镜检质量和疟防资料等情况。要有督导记录,指出存在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县卫计局汇报,及时解决问题,确保疟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3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关键词:财务工作;财务管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拨款;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90-02

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单位是实行全额财政拨款的卫生事业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质量检测、健康教育等活动,其性质属国家事业单位。但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政府财政投入占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2003年比例上升后,现在有下降趋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经费投入过程中,“财神跟瘟神走”的现象仍没有改变,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有待建立。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1 财务工作的特点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单位,是实行全额财政拨款的卫生事业机构。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机构的服务收入,三是上级补助和其他收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体制的一些问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服务有偿收入长期用于补充机构的收入,这就使一些地区和单位存在片面追求有偿服务而偏废公共职能的现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单位在工作中肩负着监督职责,即卫生监督执法。此工作由卫生监督专门机构行使,在卫生局的领导下负责具体办事。卫生监督体制的现状决定了监督管理中的收费分属不同机构,由此造成了收费的不规范。防疫部门既要管理收费,又要有偿服务;要执法,还要收费。由于两个以上机构都行使监督收费,如何合理收费、了解和掌握情况,从而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方法是我们工作的特点,也是财务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

2 对国家财政拨款按需计划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在资金的使用上,要求单位财务主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完全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按需计划使用。对于有限的经费,应坚持原则,从保证单位整体工作和向重点工作倾斜两方面统筹考虑,做到合理制定预算,有效控制使用,加强科学管理。对实际工作中的管理盲区或漏洞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财务制度。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能因人而异。总之,各级财务管理人员对国家财政拨款要按需计划,精打细算,合理使用。

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3年合并成立以来,首先根据财政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精神,无锡市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工作实施具体细则》,制定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如物资采购制度,各个科室根据每年物资的需求及消耗情况进行预测,于上一年末编制采购计划和预算,报财务科审核,经中心领导批准后,方可采购。如财务审批、报销制度,中心各科室应根据工作需要,事先拟订支出计划,报中心领导同意后,再由经办人按规定办理借支或报销手续。同时报销执行下列审批程序:经办人办理―科室主管签字―分管领导签字―中心负责人签字―出纳付款。如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每年年终必须进行一次固定资产盘点,做到实物和账表记录相符,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作充分的了解,对遗失、损坏的,要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做出适当处理。经过六年的实践 ,不断完善,现在,各级人员按照规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合理控制费用,发挥单位内部管理监督职能,保障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功效。

3 对机构的服务收入加强监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服务收入仍是收入的主渠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的是公共职能,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应属于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所在地区财政不能完全保证其履行公共职能的投入。以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近20 年间不得不侧重于从机构服务收入(即有偿服务)中获得必要的经济补偿,以维持机构正常运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创收客观上导致了公共职能偏废、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主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经法律和法规,坚持对各单位资金使用和服务收入的监督,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目前,卫生监督体制正在改革中,各地的监督体制不统一,不规范。防疫部门要管理收费,又要有偿服务,存在多个机构都在监督收费,有多头收费之嫌。对于有些管理收费问题,如登记、注册、审验、颁发证照等为国家所认可,是符合现行法律和政策的。必须依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取费用,以增加管理的力度,提高对管理及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收费增加了管理投人,弥补了管理的成本。由于我国财力有限,财政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拨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而收取的费用,虽然纳入财政预算或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但有一定的返还,可以补偿财政投人的不足,改善办案条件,提高监督管理工作效益,促进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监督管理中应规范收费行为,提高执法监管收费人员素质,管理收费并举,注意工作方法,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要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进行审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新的收费项目,避免多头收费、重复收费。实行分级管理,明确职责权限,合理划分监督管理权,避免重复收费。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收费后,可以有一定的返还,有些单位或个人可能会被利益驱动而滥收或多收费,擅立项目收费,提高收费标准等,这样工作就会导致违法违纪,影响监督管理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形象。如果在利益驱动下,只重收费,轻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管理功能,就会导致执法不公,管理不严,工作不利。

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工作中注意总结同行经验,建立了收费清单制,向社会详细公布收费内容和金额,将各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上墙公示,提高收费工作透明度,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政策,使不合理收费在发生前一刻得到及时制止。财务科与收费科室严格对账,堵塞收费漏洞,财务科设专门人员负责收费票据的对账工作,核对销号票据的收费与出纳员报表的收入是否一致,堵塞收费漏洞,让消费者明白消费。

4 对上级补助和其他收入认真核算

4.1 把好结算程序关,按程序进行审核结算

疾控中心的财务工作类别繁多,经费来源和支出都要经过有关领导部门的审批。所以在财务结算时,要注意报销的票据属于哪一类的开支收入,是否有相关部门的批准程序,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例如设备的添置,试剂的购买和应用,某项专用的经费报销等,都要进行报销审核。首先是审核批准项目主管领导部门的批复,然后是部门领导签字,财务人员初审,最后才能财务报销。结算定额控制的项目,还要根据领导签批的定额表,在定额内报销。

4.2 把好结算的票据关,对票据进行审核

审核票据时要注意其有效性,如票据的时间、金额、印鉴、使用范围等;并注意票据是否有全国统一的财务发票监制章,有无经当地税务局监制。注意票据是否多联套开,购买商品较多时有无开具清单等。此外,要留意发票项目是否真实,有无借用、空开发票的现象;票据要按时间顺序、整洁、清楚粘贴,以利审核。

4.3 把好结算时效关,及时报销

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及时、准确的原则,一项业务工作结束后要尽快结帐。一般应该做到当月结束的业务,当月报销;对在规定时间内延误报销者不予结算。延误报销者如有特殊情况未报销,应由本人书写原因,并经有关领导批准,经财务审核方能结算。强调及时性原则,可以防止财务工作差错;同时也防止经办人员巧立名目、多贴多报或重复报账。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行收支核算以来,对资金的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对不真实、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敢于指出,坚决不予报销;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切实发挥财务核算和监督的作用。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比2008年的收支情况来说,在收入比上年同期稍有上升的情况下,费用却比同期下降了10% 。

5 结语

疾病预防控制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行业财务管理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其他行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使疾病预防控制单位的财务工作得到不断创新和提高。在各项工作中,需要倡导服务意识,不但强调对外服务,还要注重对内部职工的服务。这种服务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情况下变得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由于我们对软件不断更新,使日常报账,办理相关转移、变更手续、发放工资等财务工作的操作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倡导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单位财务部门以职业道德教育和保密意识做为学习重点,定期组织学习活动,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积极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培养其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奉献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由于我中心努力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工作,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多次表扬及充分肯定。面对新的工作形势,工作重心的转换,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切实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及资金使用效益,更好的服务于疾病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作者简介:姚正堂(1954-),男,技师,主要从事食品理化检验工作。

实验室检验是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工作的技术支撑,是开展卫生行政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室质量控制和参加能力验证,不仅能提高检测水平的重要途经,而且可以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标准物质的使用、化学试剂的纯度及实验用水是否符合要求,是对实验室能力进行合理性考核监督,确认和评价。保证检测值溯源到国家标准,有助于增加客户对实验室的信任提高实验室的竞争力,因此能力验证是作为评价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参与实验室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接受肓样检测工作能不断提高实验室处理各种样品和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指分析测试结果的误差控制在允许限量内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两部分内容。为了能及时发现检测仪器、设备、检验方法、人员检测技能、检测环境等随时随机和系统因素对检测质量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同时考查实验室整体的检测质量,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和上级主管部门工作要求。本中心每年都要参加质控考核并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和室间比对工作,同时认真做好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工作。

1 参加能力验证结果

①参加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具体实施的水中重金属元素检测,能力验证计划中铜、铅、镉、铁、锌等②参加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具体实施的水中无机盐检测,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等项目的能力验证,结果满意。③参加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盐碘实验室质控:2008年,江苏省疾控制中心组织全省碘缺病实验室质量控制网络常规运行考核本中心合格。④2008年,参加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水中总硬度检测室间比对,结果:总硬度考核本中心合格。

2 室内质控结果

①标准盲样考核:氰化物标准盲样考核,考核结果满意。②方法比对:PH标准盲样进行人员比对结果一致,比对结果满意。③仪器比对:用同一型号PH计进行仪器比对,测定样品,结果满意。④按质量控制要求,做好日常检测中平行样品、空白试验、加标回收试验、核查和量值溯源等工作。

3 结果评估

实验室室间比对是目前平价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检测、校正报告质量控制和改进的有效手段,是计量认真和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监督评审和复评审的重要补充形式[2]本中心按计划有序地进行实验室能力验证、室内质控结果较为满意。这说明,本中心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是能够得到保证,检测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同时检测水平也不断提高。

4 质量控制工作分析与体会

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室内质控(标准品检验、仪器比对、人员比对)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控制点和检测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情况、适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将有利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检验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现将对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分析。

(1)影响检测结果质量因素:影响的因素有人员、检测仪器、实验材料、方法、检测环境、测量溯源、被检样品和样品处置、制定检测工作和程序等。(2)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措施:①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对科室的检测工作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并识别、记录、报告和分析,使之得以及时纠正。②实验室应当采用统计技术对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或控制。③根据实验室工作量有计划、有目的通过空白试验、平行样测试、加标回收试验、对保留样品的再测试、工作曲线的核查、实验室人员比对和方法比对等采取质量控制措施。④对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情况、适用性、有效性进行评介并总结和平审,使检测结果质量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3)实验室质控制措施的实施。①内部质量控制:空白试验、平行样测试、加标回收试验、对保留样品的再测试、工作,曲线的核查、实验室人员比对和方法比对等采取质量控制措施。②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实验室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是实施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的措施。与同级或以上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比对和参加上级检验机构组织的区域范围内的考核称为实验室室间比对。由权威机构组织的实验室检测能力的考核称为能力验证。

综上所述,实验室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原则:人员上岗要持证、仪器使用要校正、试剂质量要保证、方法选择要正确、测量溯源要经常、被检样品要均匀。通过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管理,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检出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比性就有保证。

参考文献

第5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今年上半年,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开拓新思路,创造新成绩为指导思想,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预防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重点,确保我市暑期卫生防病工作万无一失,努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今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狠抓政治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市疾控中心一向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政治学习制度,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和市卫生局党委倡导的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及治理商业贿赂等活动,先后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今年六月份被市委、授予“2004~2005年度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七一”前,疾控中心党支部被市直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圆满完成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秦皇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行方案》文件精神,市疾控中心被列为首批改革试点单位。在市卫生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心领导班子认真调查研究、精心谋划制定出实施方案和相关的实施细则。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保证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按照编制和人员结构比例,合理设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岗位。全面实行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使单位人事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年业务工作。

根据省卫生防疫工作会议精神及省疾控中心下发的《市级疾控机构2006年业务工作考核内容及标准》,结合我市卫生防病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出《2006年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进入暑期前,又制定了《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暑期卫生防病工作预案》,并对《秦皇岛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重新调整了应急处理组织机构,根据工作的需要,新增设了应急办公室、信息科和质量控制办公室三个科室。将疾控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暑期卫生防病工作中来,力争做到对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够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确保今年暑期卫生防病工作万无一失。

四、突出重点,全面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入4月份以来,市疾控中心遵照省疾控中心的要求,制定了《秦皇岛市霍乱及O157:H7防治工作计划》和《霍乱防治应急预案》并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全市县区疾控机构的主管领导和市疾控中心全体机动队成员进行了霍乱流行病学知识和现场处理培训。并于6月初对全市肠道门诊、县区疾控机构肠道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6月份,市疾控中心采集了外环境水40份、水底泥19份、腹泻病人便30份,进行了霍乱弧菌、O157:H7大肠杆菌监测。另外,各县区也对水、水产品等172份样品进行监测,均未检出致病菌。

(二)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入春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市疾控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我市防控禽流感工作预案。与市、县区农业和畜牧系统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固定专人和联系电话,摸清了全市接触禽类等高暴露人员底数。对全市疾控机构的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和模拟演练进行多次检查,对医疗机构感染科建设、发热门诊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

(三)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工作。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市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情况有上升趋势。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和《河北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要求,市疾控中心于2006年春季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选择昌黎县和青龙县为监测点,对鼠密度和带毒情况进行监测。全市共调查4个检测样地,宅区布夹1222夹次,捕鼠21只,平均鼠密度1.7%;野外布夹1215夹次,捕鼠9只,均为纹背仓鼠,平均鼠密度0.74%。对捕获鼠进行解剖,用(IFA)法检测出血热病毒总携带率宅区鼠为10.5%(4/38)。野外鼠为11.1%(1/9)。为有关部门制定控制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四)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根据《秦皇岛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03~2010)》及省疾控中心下发的《2006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市疾控中心对全市23个乡镇卫生院的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点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二次培训,统一下发了检验器材,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发现和诊断结核病的能力;各县区结防人员利用下乡督导、登门告知、电话通知等手段,对结防机构未能登记的病人进行追踪;3~4月份顺利通过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中期评估;在涂阳病人免费治疗的基础上,从2006年1月1日起,对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实施免费治疗。各项目门诊成立了诊断治疗小组。截止到5月底,全市接诊病人2328人,发现涂阳病人58例,涂阴病人147例,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结合“3.24世界结核病日”,市疾控中心设计印制了5000份彩色折页传单,各县区疾控机构也制作了大量图文并茂的宣传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五)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从今年起,加强了艾滋病疫情监测覆盖面,开展了公安监管场所羁押人员艾滋病抗体筛查工作,为此项工作能按时完成,市疾控中心制订了专项工作方案下发到有关单位,积极与公安、司法等部门联系,相互沟通,密切配合,截止到4月底,共检测1021人,检出1例HIV感染者(该病例5月17日死亡);6月15日,市疾控中心在市委党校县级干部培训班上对30余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讲座,讲解了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防治条例》、防治策略和工作进展,提高与会领导干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对我市现有的2例HIV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全市开展了免费自愿咨询检测,1~5月份检测866例,未发现阳性病例。

(六)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为全面贯彻5月19日省卫生厅召开的全省传染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和5月23日省疾控中心召开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调度会议精神,市疾控中心于5月26日紧急召开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调度会。就我市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市今年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进行了部署;市疾控中心薛主任与各县区疾控机构负责人签订了《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责任状》,强化了疫情报告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要求各县区在坚持24小时浏览网页的基础上,主动出击,深入基层,搜索疫情,加大发现力度,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技能。

(七)其他传染病防治监测工作

1、流脑防治:根据省疾控中心要求,我市于1月、3月、5月分别进行了流脑流行前期带菌调查,每期共采集样本100人,检测结果为:流脑流行前期和后期均未检出,流行高峰期检出2株脑膜炎双球菌。

2、学校传染病防治:入春以来,我市部分中小学相继出现了上感病例,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市疾控中心及时召开了调度会,要求各县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调工作,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各学校确定专(兼)之疫情报告员,实行晨检制度,每日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动态,截止到5月底,我市共出现学校上感4起,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通过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的紧急处理,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五、规范计划免疫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安全。

1、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成果,加强AFP监测和病例调查工作。积极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接种活动,1~6月份共报告AFP病例6例,各项监测指标全部合格。

2、完成全市计划免疫新监测软件与省疾控联网,经过3个月的数据传输,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县区疾控机构也将完成入网联接。

3、继续抓好乡级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接种率和接种安全。在市疾控中心的督导、检查下,全市138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建立规范接种门诊,接种门诊率已达到100%。

4、以“4月25日计划免疫日”为契机,围绕“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健康—关注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这一主题,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63890余份,传单10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100000余人次,制作专家访谈4期,领导电视讲话12期,农村有线广播464次,宣传展牌62块,黑板报85块,张贴标语564条,取得良好地社会效应。

5、强化乙肝疫苗、精致腮腺炎疫苗和乙脑疫苗接种工作。

6、完成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工作。全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1例,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1例。

六、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为科学有效控制病媒生物提供技术支撑。

年初,市疾控中心制订并下发了《秦皇岛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消长监测方案》,拟定了“县区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业务内容和考核标准”,明确了今年消杀工作主要任务:消杀业务培训和基层技术指导,病媒生物孳生地监控,病媒生物消长及抗性水平检测,突发疫情的应急消杀处理;完成监测网络建设,全市设立成蚊密度监测点11个,成蝇密度监测点13个,蟑螂密度监测点14个,每旬监测一次;开展了我市城乡接合部越冬蚊场所、蚊蝇孳生地调查工作;与公共卫生科和检验中心配合,对市级医院消毒工作进行了检测和消毒基本情况的调查;做好了应急消毒药品、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器械的准备工作,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疫情;成功举办了我市医疗机构感染消毒监测、检验技术培训班,对规范我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今后举办类似培训班创出条新路。

七、加强慢性病、地方病防治工作。

2006年市疾控中心加强了对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县区考核范围,各县区均已指定专门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大部分县区均按要求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示范点,北戴河慢病防治示范区开展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和死亡检测,按时完成月报表;海港区开展了全国伤害监测工作;市—县区—社区(乡镇)的慢性病防治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举办慢性病培训班,对各县区慢性病防治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专业水平;对国家疾控中心下达我市的奥运城市控烟调查工作,进行了前期准备、资料收集等,现已进行现场调查阶段;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在“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开展了宣传咨询活动,各大新闻媒体给与了报道。

开展生产企业、居民住户碘盐监测工作。1~6月份共监测碘盐生产企业37批次,合格36批次,质量合格率

97.3%;监测居民户2016份,合格1954份,合格率96.2%,碘盐覆盖率94.46%,非碘盐率1.8%。5月15日碘缺乏防治宣传与市盐政管理局共同在太阳城举办宣传咨询活动。做好200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病项目—秦皇岛市饮水型氟病区水氟含量筛查、降氟改水工程检测项目的各项工作。

八、开展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卫生监测、检验工作。

截止到六月底,公共卫生科对直管宾馆、酒店、美容美发、洗浴等公共场所的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噪声、照度、公共用品消毒效果进行了卫生学监测。共检测单位94家,147个场所,1170个监测点,2300份公共用品,出具检测报告147份。为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消除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直管的77家餐饮单位的餐具消毒工作进行了检测,共检测餐具730件,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市城市区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二次供水进行采样监测评价。与市电视台《法制民生》栏目组共同对昌黎县荒佃乡庭院动物养殖进行了专项调查、采访,为解决庭院动物养殖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影响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第6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武汉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现状

1机构设置

武汉城市圈现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其中单设市结核病防治机构3个,单设市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1个;现有县级(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个;乡镇卫生院(防保站)516个;村级卫生室10334个。

2人力资源情况

1)人员结构。武汉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在职人员1111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38人(总量配置0.27/万人),占75%,高于全省69%的水平;其他专业技术人员80人,占7%;管理人员84人,占8%,低于全省平均25%的水平。见表1。2)学历状况。研究生以上学历53人,占5%,高于全省市级1%的平均水平;本科学历258人,占23%,高于全省市级21%的平均水平;大专学历346人,占31%,低于全省市级36%的平均水平;中专学历359人,占32%,低于全省市级38%的平均水平;初中以下95人,占9%,高于全省市级4%的平均水平。见表1。3)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71人,占15%,低于全省市级24%的平均水平;中级职称468人,占42%,低于全省市级48%的平均水平;初级职称339人,占31%,高于全省市级25%的平均水平;无任何职称133人,占12%,高于全省市级3%的平均水平。见表1。根据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划分:发达地区(武汉)、较发达地区(黄石、黄冈、咸宁和孝感)和不发达地区(鄂州、仙桃、潜江和天门),并对其疾控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城市圈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与疾控人力资源配置中人员结构(χ2=11.51,P<0.05)、学历状况(χ2=26.20,P<0.05)和职称结构(χ2=35.44,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收支情况

武汉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收入合计为1300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为5108万元,占总收入的39.3%;上级补助收入23万元,占0.2%;拨入专款483.3万元,占3.7%;事业收入7053万元,占54.3%;2007年支出合计为12856.5万元,其中拨出经费47万元,占0.4%;专款支出374.8万元,占2.9%;事业支出11876.9万元,占92.4%;其他支出占4.2%。

城市圈疾病防治工作职能

1法定传染病

2010年武汉城市圈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9种共78320例,发病率265/10万,其中甲类报告霍乱1例,乙类报告22种80453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淋病占发病总数的前5位。2010年城市圈各所辖区域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在204/10万~455/10万之间,2005~2010年武汉市历年总报告发病率均最高,但发病趋势较为平稳,而潜江、天门市呈较快上升趋势,2010年的发病率已达到455/10万和361/10万。

2重大疾病的防治

艾滋病,截至2010年底武汉城市圈累计报告HIV/AIDS者2215例,其中黄冈市报告病例数最多(822例),占37.11%,其次为武汉市和黄石市分别是659例(30%)和384例(17.34%)。其中黄石、孝感和黄冈3市卖血或输血感染情况最为严重,分别占整个城市圈的85.25%和87.93%。异性仍然是城市圈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占30.42%,城市圈所有城市均有报告。静脉注射吸毒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孝感市,占86.61%。2010年血吸虫病报告发病率总计318682/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7.04/10万)、孝感市(2.06/10万)和武汉市(1.84/10万);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计748.95/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7.04/10万)、孝感市(2.06/10万)和武汉(1.84/10万);乙肝报告发病率总计1197.24/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89.47/10万)、天门市(235.21/10万)和孝感市(143.33/10万)。见表2。

3慢性病防治

武汉市政府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文件中,均将慢性病防治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并以健康促进策略为依据,已将慢病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到社区。然而从整体来看,武汉城市圈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水平层次不齐,武汉市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较早,武汉市已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十二五”规划,并制定了实施计划。武汉市已建成市-区-社区三级慢病防治网络,鄂州和黄石正在建设市-区慢病防治网络,其他地区暂时还没有建立慢病防治网络。

4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

2008年起城市圈各疾控中心均组建了卫生应急专门机构,共有卫生应急人员247人,其中疫情监测占19%;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占18%;消杀灭人员占16%;食物中毒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员占17%;实验室检验人员占18%;其他人员占11%。配备便携式计算机、数码像机、应急处置专用车辆及各种快速检查装备共计253台,应急物质的储备以省调拨和自购为主,政府出资储备为零。2007年城市圈用于应急的经费为196万元,其中,用于日常运转工作经费为135万,用于发生突发事件后处置工作经费为61万,除武汉市财政补贴45万元,其他城市均无政府补贴。截止2007年底,城市圈近4年共处置各类事件343宗,其中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290宗(85%),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37宗(11%),其他事件16宗(4%)[6]。

讨论和建议

1统筹疾控资源,建立联动机制

从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疾控资源配置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各城市之间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疾病控制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如发达或较发达城市的武汉和黄石市疾控机构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分别为84.9%、27.5%和9.43%、22.2%,造成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鉴于此,城市圈卫生行政部门有必要根据专业类别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库,对政府的卫生决策提供专业建议,指导各级疾控机构开展工作和人员培训,城市圈疾控资源的统筹共享,建立重大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以实现整个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的联防联控[7],缩小各城市间疾控能力的差距。

2建设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从2010年武汉城市圈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看,个别城市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最近几年还呈上升趋势,如潜江和天门上升到455/10万和361/10万。然而这与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来趋向于一体化发展形成鲜明反差,因此,为推进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整体水平,需要建立快捷、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实现协调城市圈疾控资源的统一配置和信息共享。目前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已率先完善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信息实时互通机制和资源共享制度。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平台可分为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咨询平台(如12320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网和咨询电话)和面向疾控机构的工作动态、疫情信息动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信息以及制度和标准信息等的平台。

3成立轮值联席会制,实现疾控系统一体化

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市、区疾控中心和其他疾控机构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划分不明确,彼此之间联系较少,这与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联防联控不相协调,因此,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疾控机构有必要建立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轮值联席会议制度[5]。通过成立疾控机构轮值联席会议制,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城市圈内疾控体系内的阶段性和中、长期工作进行计划,探讨研究武汉城市圈疾控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打造城市圈疾控体系的一体化机制,进而加强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保证疾控各项工作的一体化建设。

第7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根据《中共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关于印发〈xx县2018年度千人评议机关中层科室“执法监督类”和“基础服务类”评议细则〉的通知》(x直委(2018)24号)的文件精神以及xx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2018年上半年xx县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开展了千人评议活动。

一、上半年活动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全面传达文件精神。

2018年5月22日,按到xx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上传的《中共xx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关于印发〈xx县2018年度千人评议机关中层科室“执法监督类”和“基础服务类”评议细则〉的通知》(x直委(2018)24号)的文件,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与局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对接,明确相关事项后。当日下午,中心xxx主任立即召集单位全体职工召开文件精神传达会,会上传达了此次评议的对象、评议办法以及时间节点的要求。并要求全体职工以此千人评议为契机,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全面提升中心的业务服务水平和质量,使群众的满意度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6月12日,xxx主任召集全体职工召开了《2018年度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千人评议活动工作方案》的部署会,明确了中心千人评议活动的总体要求、评议对象和评议人员、评议内容、评议方式和结果的运用等情况。要求全体职工会后再认真学习本中心的千人评议活动工作方案,对不足之处,立即落实整改,中心评议组将不定期开展检查。

2、围绕评议内容,评议组不定期开展检查

由4名职工代表和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评议组,每月不定期开展检查,根据评议内容①、围绕任务,按时完成情况。是否认真执行县卫计局、市疾控中心和县疾控中心的工作布置,认真履行职责,按时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对工作推进难度大,确实存在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的,是否能积极向上级和本单位领导进行汇报,并设法逐步完成。②、提升效能,优化服务情况。是否在工作中存在不敢担当,推诿扯皮、态度消极、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蜗牛工程”,只“微笑不服务”等问题,是否存在态度生冷硬,对服务对象咨询的问题消极应对等。③、廉洁履职,依法办事情况。是否存在违规接受服务和采购对象宴请、收受节礼、赞助和回扣的问题。是否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进行服务受理、出具各类报告等。④、正风肃纪,遵守纪律情况。是否存在迟到、早退、旷工、上班期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等四大项内容进行检查。

3、6月份方案运行良好,各职工未存在扣分情况。

在6月份检查中,各职工均能严格执行千人评议方案的要求,未发现评议内容中的扣分情况。

四、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1、评议组每月不定期开展检查,严格根据方案中结果的运用要求进行落实。对巡查中有扣分的职工,需向主要领导书面检讨,屡次扣分的将进行通报批评,并将处理情况上报县卫计局,记录个人档案。

2、根据评议结果,年终对评议得满分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发文表彰,并作为评先评优的对象。

3、积极落实xx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千人评议的其他工作要求和有关数据的上报。

 

第8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关键词】疾控中心;预防性生物制品;财务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90-01

1前言

预防性生物制品属于特殊商品类型,是国家针对严重传染病特别研制的,用于预防和控制其发生与流行,主要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工作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其质量控制及发放使用等任意环节存在缺陷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疾控中心应当对预防性生物制品的进销存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预防性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是强化其流通与使用管理的有效途径。2预防性生物制品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疾控中心的预防性生物制品会计管理有相关业务部门兼管,没有分配专门的会计人员对生物制品的进销存进行监督管理,而是即将生物制品的管理工作划归为业务部门处理,财务部门只负责账单结算工作。业务部门对生物制品大多采取“重购销,轻管理”的责任态度,采购、发放生物制品等环节,只填写出入库单,而不会向财务部门出具生物制品的明细账单,及其采购量、现存量等核算账单,使得财务部门缺乏针对生物制品的会计核算基础资料,核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更无从谈起[1]。且疾控中心对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和核算技术滞后,仍是运用繁琐和易出错的手工会计方式,随着生物制品的进销存规模逐年加大,手工记账方式将更不利于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

2.2会计核算不规范国家要求对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采取不同于普通药品的特殊管理规范,由负责财产物资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管核查,而目前的疾控中心特别是县级以下的疾控中心的管理措施远没有达到规范的管理要求[2]。有些疾控中心虽然分配有专业会计人员负责生物制品的财会管理,但会同时监管其他账目,对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重视不足。而且,生物制品的销售是依据收付实现制记录收支情况,这样的账目无法及时反馈应收账款金额。另外,疾控中心基本没有规范生物制品实物盘点制度,往往导致账目核算与实际进销存生物制品实物数不一致的情况,同时,对于这一情况,有些疾控中心并不依据事后监督制度查找原因,而是直接账目正常差异处理。这是很不科学规范的。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业务设置时间短,导致财务人员没有经验可参考借鉴,使得生物制品的账目设置和核算方法很不完善,同时缺乏深入全面的财务分析。

2.3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疾控中心是可以获得国家全额拨款的单位,没有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的风险,使得疾控中心负责人到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出现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对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使得与其财务管理相关的仓库实物明细账、定期核对、事后监督及财务分析等工作不到位,存在诸多缺陷漏洞。同时,由于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使得疾控中心对制定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及建立相关监督制度的投入不足,进而使得其内部控制环境也迟迟得不到完善。

3强化生物制品财务管理对策和建议

3.1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疾控中心需针对预防性生物制品设置专门的会计岗位,分配专门的财会人员对生物制品的验收、储存和调拨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另外,成立专门的生物制品管理办公室,原来由业务科承担的生物制品采购和流通等工作都转入该办公室由专人进行管理,而业务科只需给办公室提供相关计划即可,这样的职能划分使得管办分开,且可以相互监督,从而减少商业贿赂,加强生物制品的管理。

3.2规范会计核算方法为了及时获得生物制品的明细账目,疾控中心应加强生物制品的出入可库管理,生物制品的存储、销售及调拨都应该填写详细的出入库单,详细记录生物制品的数量和相应账款[3]。另外,疾控中心需引进计算机会计管理系统,实现生物制品会计核算的自动化,以便及时获得准确的会计信息并进行会计分析。在会计系统设置详细的生物制品分类账目,并定期对这些账目进行审核,以确保总账与分类账以及仓库明细账与实物登记册是相一致的。同时注意往来款项的管理,保证对生物制品的欠款金额有明确的记录,必要时派人到欠款单位崔收欠款。

3.3加强库存管理疾控中心库存管理人员需每月向上级各部门报告生物制品使用量及库存量,并分析其实际需求量,以便业务部门作出合理的生物制品季度或年度采购计划,并为会计部门进行库存预算提供可靠依据。另外,生物制品验收入库时,疾控中心需要求供货单位提供“生物制品生产车间GMP证书”等相关资质文件,向其他单位销售或调拨出库时,也应向该单位出具“进口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与国内销售机构的委托文件”等文件证明[4]。最后,疾控中心验收时,需注意生物制品运输时的温度、品种、有效期以及质量状况等内容,确定符合标准曹可接收入库,下发时要重新进行核查,以保证生物制品质量安全。

3.4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需提高疾控中心负责人对生物制品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并向相关部门明确生物制品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基层工作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其次,财务管理人员也需强化生物制品财务管理责任心,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能够灵活运用会计系统进行财务管理,注意总结归纳财务管理经验,为完善生物制品财务管理制度及核算方法提供宝贵建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疾控中心预防性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存在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和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使得生物制品的财务管理出现漏洞,直接影响到生物制品的质量、流通和使用管理等环节,疾控中心应积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度、规范核算方法、加强库存管理以及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生物制品财务管理,保证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费淑娟.县级疾控中心预防性生物制品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5(1):85-86.

[2]周筱红.加强疾控中心预防性生物制品财务管理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1,24(8):54-55.

第9篇:疾控中心工作总结和计划范文

2007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继续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绩效评估研究;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年建设进展分析评价工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作;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与科学管理,认真做好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装备建设工作;继续开展省、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培训;推进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形式的现场流行病学和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工作;结合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二、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的管理,强化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分析利用。制定下发《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置工作规范》和《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方案》,强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会同教育部门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大检查。

三、加大《艾滋病防治条例》宣传贯彻力度,全面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流动人口防控工作,深入开展“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加大对性传播和吸毒传播干预措施的落实力度,继续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和安全套使用的覆盖面,稳步提高治疗人数和保持率。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医疗救治体系和救助模式建设,探索制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办法。

四、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定全国耐多药性结核病防治工作框架和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工作,逐步建立区域性参比实验室。强化重点措施,在防治工作中提高“五率”(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逐步建立医疗机构发现病人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查指导合作机制。确保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维持在100%,新涂阳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以上,治愈率在85%以上。

五、贯彻落实《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2006年全国血防工作会议精神,协调血防工作领导小组有关部门,结合农业、林业、水利、卫生专项规划的实施,在重疫区全面推广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努力在年底基本达到疫情控制的目标。制定下发《疟疾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落实发热病人血检,疟疾病人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和间日疟休止期根治等各项防治措施,尽快遏制部分地区疟疾发病上升趋势。做好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逐步制定、完善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和包虫病防治等相关技术规范,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寄生虫病干预模式。

六、进一步做好《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常规免疫规划工作,尤其是流动儿童常规免疫工作,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及时妥善处理。继续做好维持无脊灰工作,加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力度,落实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强化流脑、乙脑等疫苗针对疾病综合防控措施。

七、继续完善全国流感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开展全国流感实验室监测网络能力评估,切实做好流感暴发疫情调查处理工作。落实与检验检疫机构的通报机制,严防输入性登革热疫情传入和蔓延。严格按照《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登革热疫情的报告、流调和处理工作。加强与公安、农业、药监等部门的沟通配合,落实狂犬病防治措施。强化对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做好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布病疫情高发省的防控工作。

八、组织开展《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的中期考核评估,落实《实现2010年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行动方案》。完成重点地区、重点地方病的防治现况调查,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和防病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九、继续完善《国民营养改善条例(草案)》和《中国慢病防治规划纲要》(草案),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和淮河流域重点地区癌症防治工作,完成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深入开展心血管病、糖尿病等防控项目,制定《加强慢病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促进社区慢病有效防控措施的推广应用,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程,编制学生健康维护规划,开展“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

十、落实中办、国办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促进心理和谐。促进精神卫生法立法进程,制定《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加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示范项目和农村癫痫防治管理项目的管理,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完成《中国伤害现状报告》,开展伤害控制试点工作,探索伤害控制与健康城市和卫生乡镇创建活动的结合点,做好伤害发生、死亡信息的调查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