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高三语文研究精选(九篇)

高三语文研究

第1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语文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在高考这种导向下,学校的影响力和学校的品牌都取决于学生的高考成绩和高考升学率,可以简单地认为学校获得的效用水平取决于学生高考成绩的高低。因此,许多教师都把学生考试成绩当做终极追求,所以大多老师只重视传统教学,特别是针对有可能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而忽略了一部分同学,这些学生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高,索性放弃学习。高中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情况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以人为本的教育均衡发展观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追求教育质量的均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如何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美好愿望,以怎样的方式才能使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教育均衡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教育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仅仅体现在资源配置、硬件建设方面的均衡,还需要关注更深层次的教育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即要追求教育机会均等,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机会,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更要重视质量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种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老师必须把功夫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质量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时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授课前将所授课班级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大体的掌握,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在普及教育的现实下,老师都知道或观察到,在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其实都是很独特的个体。面对一班混合能力的学生,他们有不同的成长经验及背景,拥有不同的长处和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特性及学习动机亦有明显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前学习的缺失,未能很好地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及技巧,他们正痛苦扎,忙于追赶课程容;但另外一些的学生,可能只需稍稍点拨,便可以直达终点。教室明显地出现各种不均衡的情,教师“一刀切”地组织教学,显然有悖均衡发展的观念。只有知道不同的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有梯度,要设计得符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现状,要设置到“让学生跳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比如复习成语运用的专题时教学目标设定为:①积累并理解初高中十二册课本中的成语;②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及解题能力。这样设置目标,部分未能很好地掌握某些基本知识的学生可根据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现代汉语词语表加以摘录,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成语。因为近几年高考成语题所涉及的成语绝大多数取材于教材,切实掌握课本中的成语,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就已经是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而另一个目标则是针对部分资质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让他们能够运用多余的精力锻炼自身解题技能。这样便能够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造就更有效的学习机会,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尤其是在上古文时,这部分非常重要,但是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学习目标,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接受不到,讲得再多也是枉然;或者讲的内容太浅显,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说了同样白费劲。

二、授课内容的确定

授课内容的确定更应在备课的关键,在讲新知识点时侧重些差生,复习和练习时可以侧重优生(多出点有难度的题),每堂课的容量和强度都要达到学生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确保课堂大容量、快节奏,围绕学习目标,加大课堂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根据271法则,授课内容应安排为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教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即使再好的备课,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整个课堂也是失败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分层次设置的教学目标落实,这样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又有兼顾优、后进生的环节。而中等生是重点把握的对象,他们有极大的潜能等待开发,同时利用他们在认知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总会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那么在提问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尽量让后进生来回答,最好是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充分发现,然后在他们不举手的情况下指名来回答,在他们正确时,要及时予以鼓励。他们偶尔做对事情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抓住时机,适当的表扬他们,让他们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也能在同学面前有“骄傲”的时候。

在我们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总会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尖子生在小范围内非常容易骄傲自满,所以此类问题就要让这些学生来回答,通过引导使他们有危机感和使命感。他们想保证有充足的后劲,不断进步,只有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重点培养,尖子生在每次考试中都能正常或超常地考出应有的水平和亮出他们的风采。

讲解语言严谨而不乏机趣,激活课堂气氛。以前,经常会听到老师在埋怨:学生们太不懂事,怎么能利用上课时间睡觉呢?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的败笔。学生们在课堂上睡觉,很大原因在于课堂气氛过于死寂,或是讲的内容太深,听不懂,或是讲的太浅,没意思。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言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而又能让全体学生领会。如积累文言虚词、实词也是一大难点,如果把这些虚实词连缀成句那么记忆效果就会好很多了。比如“书”的义项连缀成句就是:(把)奏章、文书、书信的文字记下写成书籍《尚书》,虽然不是优美的一个句子,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方法,相信各种不同的学生都能记得住。

四、课堂作业的布置

课堂作业的布置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优秀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而对于一般的学生,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他们取长补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在完成课堂作业的同时进行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所学知识。老师要及时批阅作业,及时反馈,并做好个别学生的面批和谈话,强化落实。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重要。对任课教师而言,均衡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评价要遵循“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原则。所以在课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表扬。由于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次进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采用的语言也应适当的变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陈某,基础较差,自信心又不强,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你的不足就是你的潜力所在,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变不利为有利,唯有弥补你的不足之处,变差为不差。”

第2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口语交际是一种新型课,它是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意识和习惯。提高交际能力为目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交际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而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语言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地说明了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特别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发展语言,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上好一节扎实、高效、完整的口语交际课,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当积极思考与实践的问题。所以,从小培养,尤其是从三年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三、小课题研究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课题研究责任分工

**:制定实施方案

各班语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活动资料、活动展示

**:统一收集各班资料并制作美篇

**:完成研究报告

**:全年级集中展示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情感交流目标: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营造平等、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2.语言发展目标:提高学生倾听、交流和应对的能力。在语言阅读课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无拘无束地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际与交流”把话说完整、交际清楚。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说普通话,规范日常语言,克服方言语病,为学生日后与他人流畅地交谈和写出通顺的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的兴趣,提高语文交际的能力,使其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成为有知识、会思考、适应社会的人。

4.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对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一批事业型、科研型,具有高素质的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三年级学生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应对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交际素养。

2.研究三年级学生如何激发和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如何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拓宽口语交际渠道、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自信心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研究三年级学生如何针对教材口语交际训练,根据各种不同类型题材的口语交际特点和要求,进行有的放失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研究三年级学生如何进行精彩的口语表达与文明交际的整合、

综合性训练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校三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作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2.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程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三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3.经验总结法。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以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4.教学实践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假说,运用必要的合乎教育理念的方法,探索出提高三年级学生语言感悟、交际、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5月1日--5月7日)

(1)确定课题,制定计划,研究方案。

(2)理论学习。首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标准》对口语交际要求。通过反复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环节互相促进。然后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5月26日--9月19日)实验、探索。

(1)调查课堂教学现状,精心指导,抓实训练,积极开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研究。

(2)以课堂为实验基地,以生活和课外活动为辅助,进一步探索研究,通过形式不一,灵活多样的方法与实践,有目的、有步骤地

进行实验研究,并收集,整理形成相应的总结材料。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9月20日--10月20日)

(1)搜集整理研究资料,申请结题。

(2)撰写结题报告,研究论文。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创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观念,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这种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

2.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存在的发展潜力,发现了学生在表达过程中闪光之处,在学生说话后要有鼓励性地评价,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3.规范了师生交际语言和得体的举止谈吐。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师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和得体的举止谈吐。学生不仅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还要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地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3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副校长)、*(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年9月——20*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年12月——20*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第4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关键词]可读性;可读性公式;可读性研究

一、引言

可读性(readability),又称易读性、易懂性,指文本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或性质。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决定英文可读性的因素和测定英文可读性的方法。Gilliland (1972)提出可读性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测量单词的识别速度、错误率及每秒钟眼睛停留的次数等得出的“读的难易度”(ease of reading);2.通过测量人的兴趣及文本的命题密度和问题风格等指标得到的兴趣或强迫度(interest or compellingness);3.测算“理解程度”,即通过考查单词或句子的特征,得出文本对于某些读者的难易程度。国内的可读性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更多的学者对可读性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也涌现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国内可读性研究内容的角度,回顾和总结国内可读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展现国内可读性发展的概貌。

二、教材可读性研究

鉴于英语在国内的特殊地位,英语教材可读性的研究则无可非议成为了国内可读性研究的核心之一。国内研究者对教材可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国外可读性理论评鉴大学英语教材的可读性,并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提出他们对可读性研究的见解。英语教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大学本科英语教材。研究者积极引进国外可读性研究结论,或讨论影响可读性的因素,或研究教材的可读性。弗利可读性公式经常被国内学者引用。顾向东和关晓仙(2002)通过国外可读性公式测试和讨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合理性以及教材设计的合理性。第二方面针对专科学校的英语教材。词频、词型、型/次比、平均词长和平均句长这些文本特征被用来测试教材可读性以及教材的合理性。马俊波(2008)分别调查和测试了三本高职教材的可读性和可读性指数,研究发现高职英语教材总体编排合理和英语教材的可读性研究相比,汉语教材可读性研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杨金余(2008) 以目前国内三套经典教材为研究对象,在引介国内外可读性研究相关成果基础上探讨了影响高级汉语教材语言难度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平均每百字丙级、丁级、超纲字,平均每百字丙级、丁级、超纲词,平均每百字固定词组,平均句长,平均每百字丙级以上语法项目数等五项重要的测定语言难度的变量。并草创出可供教材编写者、使用者判断文本语言难度的计算公式。

三、文学作品可读性研究

国内关于文学作品可读性的研究远不如教材可读性研究那样受到重视。大致有三个方向:第一类主要阐述可读性在文学作品的评价中占有怎样的位置。一些学者指出可读性不应该作为评判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准,然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越高,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越高。曹晓丽(2007) 指出,可读性不应被当作一个单独的要素评判文学作品,不管是文章的文本特征还是读者对该文学作品的反映都应考虑在内。第二类是通过名小说的分析总结出影响文学作品可读性的因素。曹晓丽(2007) 在《从张恨水通俗小说的热销看文本的可读性》一文中,指出张恨水的小说可读性较高是因为小说结构,艺术特征,人物塑造,作者自身的价值体系,文章的背景信息有较为突出的特征。文然和魏海岩(2006) 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一些文章的研究分析,总结出四个影响文学作品可读性的因素,分别是句子长度,图画,标点符号,和文体类型。第三类是分析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冯秋香(2006) 采用多元理论,指出华生(Burton Waston)翻译的《左传》和里格(James Legge)翻译的《左传》的差异,同时分析了华生译作里为了实现可读性而运用的一些技巧以及得与失。

四、新闻可读性研究

国内新闻可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讨论如何加强新闻可读性。王文(2003) 指出新闻工作者应该重视新闻的可读性这一特点。他从三个新闻可读性公式出发,就如何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提出三条重要的原则:用最简洁的语言编辑新闻;写贴近人们生活的新闻;用细微细致的最为人性的方式表现最感人最新鲜的新闻事实。严晓明(2000) 讨论了如何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问题。他认为最精确的标题;高超的写作技艺;精雕细琢的新闻细节是提高新闻可读性的三种方式。第二是新闻文本的可读性研究以及对比研究。刘煜(2008)以中国日报和美国华尔街报的新闻文本为对象,分析对比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提出了优化对外经济报道的可行性建议。贾从永(2004)通过比较新闻的结构模式、新闻导语、直接引语用、表现手法和背景的使用等五个方面比较了英、汉新闻的可读性,并探讨了二者的可读性差异产生的根源。第三是新闻可读性现象的研究。陈佳璇(2003)讨论了最近出现在新闻文本中的“字母词”(例如:BBC, WTO),并提出了解决由于字母词的使用而导致的新闻可读性问题。

五、其他

(一)词汇角度方面的可读性研究

词汇是影响可读性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可读性研究领域是重点。穆后方(1996) 指出词汇是影响可读性研究的一个基础因素,列出了八种对读者造成理解困难的词汇类型:回生词、抽象化的词、专门化的词、俚语、古词与新词、多义词、上坐标词以及词的内涵和外延。

(二)心理学角度方面的可读性研究

一些研究者还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可读性问题。张学亮 (2008) 分析了在心理学中测定可读性的可行性:1.通过受众的言行来探测其可读性的心理反应;2.通过受众的生理反应来探测可读性的心理活动;3.通过掌握一般思维规律定势,推导可读性的心理轨迹。曾路(2009) 详细解释了不同难度的文章对阅读中元认知和认知策略运用的影响,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运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认知策略的运用在文本难度的渐变中相对稳定,但当从最易文本转到最难文本时,认知策略的运用呈显著变化;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则随着文本难度的变化频繁出现显著变化;学习者在篇章阅读时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三)计算机语言学方面的可读性研究

一些研究者通过软件的编制以及可读性公式的创设来研究文本的可读性。邢富坤(2006)将信息论引入英语可读性研究之中,不仅提出并检验了影响可读性的关键信息变量,并在大量训练语料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信息计算的可读性测量模型,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和 2005开发环境开发出可读性测量应用系统,具有测量准确性高、测量范围广、测量变量齐全等特点。晏生宏(2004)总结了影响文本可读性的因素:1.文章中句子的平均长度;2.文章中单词的平均音节数;3.新单词的数量;4.所用语言的语法复杂程度易读度等。将易读度研究成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形成研究工具—易读度测量软件,对三套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易读度分析研究。随着可读性研究的不断发展,可读性测量软件无疑会成为辅助可读性研究的重要工具,而且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结语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可读性研究的重大成果和研究特点。大多数研究在国外可读性研究理论和成果的框架下进行,主要研究外语学习的教和学的问题。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利用国外的可读性公式和理论对汉语的可读性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关于可读性的见解和观点。虽然国内可读性研究范围广,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外可读性的研究则经历了从文学,词汇,文本特征,成人教育,可读性公式这五个阶段的发展,这使得西方的可读性研究完整而清晰。相信会有更多研究者投入到可读性的研究中来,为可读性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曹晓丽.从张恨水通俗小说的热销看文本的可读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3)79-81.

[2]陈佳璇.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

[3]顾向东,关晓仙.CET阅读测试与大学英语教材易读性的抽样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报,2002(3):39-42.

[4]贾从永.英汉新闻易读性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3.

[5]马俊波.高职英语教材主课文易读性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9-83.

[6]穆后方.词汇与可读性[J].淮阴师专学报,1996(3):82-83.

[7]王文.从三个公式看新闻的可读性[J].新闻知识同,2003(7): 26-27.

[8]文然,魏海岩.文学作品的易读性要素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6(3):82-84.

[9]刑富坤.基于信息计算的易读性研究及IRMS应用系统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外国语学院,2007.

[10]严晓明.浓妆淡抹总相宜,浅谈如何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J].编辑论道,2000(2):38-39.

[11]杨金余.高级汉语精度教材语言难度测定研究[M].北京大学,2008.

[12]曾路.文本难度与认知及元认知策略运用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7):263-264.

[13]张学亮.可读性的心理学思考[J].传媒论苑,2008(10):73-74.

[14]Feng Qiuxiang. 2006. Readability Analysis of Burton Watson’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Tso Chuan[D].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5]Gilliland, J. 1972. Readability[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6]Liu Yi.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tylistic Features,Readability And Human Interest of China’s Business News Coverage, A Case Study of China Daily a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D].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17]Yan Shenghong. 2004. A Computer-Assisted Readability Study[D].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第5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关键词:Antcone 词频《党代会报告》 平行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11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

全国党代会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典型的政治语篇,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向作用,而且可从中体现出社会的变化。本文通过自建小型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利用ANTCONC软件提取、分析《中共党代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高频主题词,从而阐释社会变化,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语言的动态本质。

1.2 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政治文献研究不多,有基于数十万字的大型语料库,如狄艳华、杨忠的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主题词,剖析语言使用与社会发展的共变关系及规律。陈建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方法,从平均词长、词汇密度和名词化方面比较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国情咨文》,探讨了词汇翻泽问题。也有研究是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做浅层对比,如钱颖针对《十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做了字频统计对比研究,也有学者做了中外政治文体所体现出的主题词差异。基于语料库,以政治文献作为文本的研究基本上多为翻译研究、话语分析、语体色彩等,而从社会表征分析的,即从词汇使用视角来剖析社会发展的研究不多。

本文的语料来源是中共十七大、十报告的中英俄三种文本,词汇总量12万,属小型语料库,可以更细致地分析文本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其特点和规律。

1.3 研究意义

认知系统的一种形式就是社会表征,它有自身的逻辑和语言,是成员之间共享的观念、意向、知识及实践系统;社会及社会之间的沟通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表征主要来源是人的经验,同时传统观念、文化教育和交流共享的信息、知识、思维模式也被认为是这一体系的来源。语言是社会表征的一种方式,人们借助语言沟通,逐渐形成对社会的集体认同。有代表性的语言载体可以体现社会的现状及发展变化。《报告》作为中共工作的航标,具有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和纲领性等特点,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报告》作为社会表征形式之一,能体现出中国的变化、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国内以各种方式被了解、认同,使社会群体达成共识,合力促进中国的发展;在国外被解读、评判,是各国了解中国政策方针分析中国未来走向的必读文件,也有助于他国认识和了解中国,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Antcone软件对十七、十的中、英、俄三语党代会报告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得出高频词,然后将统计结果与Leipzing Corpora及CQPweb中的词频表进行比对,分析得出文本的主题词。本章将对文中所提及的工具以及词频统计的过程和成果进行介绍呈现。

2.1 工具及研究过程

2.1.1 Antcone

本文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为Antconc3.2.4w。软件由英国语言学家Laurence Anthony开发,有关键词检索、检索文本中词语的搭配、词频统计等功能。笔者使用软件对十七大报告以及十报告的中文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发展”排在第三位,“社会主义”排在第六位,“人民”排在第七位;十的报告中,“发展”排在第三位,“社会主义”排在第五位、“人民”排在第九位,两个报告中这些实词的重要性几乎没有减弱,都排在前十。

2.1.2 莱比锡语料库

莱比锡网络语料库是一个免费获取的多语种网络语料库,语料库的主要是以未标注的数据为主。该语料库为每一种语言收集了三种不同的文本:新闻报道,随机选取的网络文本以及维基百科中收集的文章。在该库中,中英俄文词的词频分别是与“的”、“the”以及俄语前置词“B”进行比较的。

笔者利用莱比锡语料库,对中英俄三类十七、十党代会报告都进行了高频实词统计。整理出文本中高频词语在该语料库中的词频并记录,方便与下一语料库中的词频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哪些词在这三个平行语料库都属高频词,并提取出这些高频的词,这类词笔者称作主题词。

2.1.3 CQPweh

CQPweh是在线语料库分析工具,可通过http://124.193.83.252/cqp/进行操作。该语料库的俄语语料为《红楼梦》的翻译文本,与政治文献进行对比并不合适,因此并未使用其俄语语料。笔者将统计的中文高频词与CQPweh收录的Lancaster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2 (LCMCv2)中的词语进行比对。对比了该语料库中前五百的中文词,得出中文关键主题词。同理通过两英文子语料比对得出英文主题词,其中两个英文子语料库分别为:China Daily Political News 2011以及CrownCorpus(Brown family, AmE 2009)。

3 数据分析

3.1 主题词提取

本研究语料库分析软件是AntconC3.2.4w,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主题词提取的思路和说明如下:

第一,将十七、十报告的中英俄三种文本进行转换,建成一个小型语料库作为观察语料库。净化后,存为纯文本文件,处理后的观察语料库共有133602字符;

第二,建立观察语料库词表数据库。生成词表数据库,内含词形、词性、频数等信息;

第三,选择并处理参照语料库。研究采用CQPweh语料库(其中中文语料1021037字,英文语料2110686词)和莱比锡网络语料库中的中英俄文部分作为参照语料库,利用软件生成参照语料库词表数据库;

第四,建立主题词表。本文通过揭示主题词使用特点、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阐释其表征的社会变化,并进一步揭示语言的动态本质,因此我们的主题词选自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在党代会报告的中英俄文三种文本中出现最多的词一般是虚词,但这些词与本文的研究无关,所以舍弃不用。通过与四个参照语料库的比较,在LCMC中,“发展”、“建设”、“社会”名列三甲,在ChinaDaily,2011中“development”,“Party”,“people”占据前三,Crown Corpus中“people”,“govemment”,“system”列位一二三,在俄语词汇中,“pa3BHTHe”,“crpaHa”“)KH3Hb”处在前三的位置。

3.2 主题词分析

通过笔者的统计分析,得出十七大、十报告的关键主题词如下:发展、建设、社会、社会主义、人民、中国、改革、加强、制度、经济、文化、提高、基本、国家、开放、管理、实现、教育、群众。这些实词在十七大和十报告中出现的频率靠前,在LCMCv2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词频统计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发展和建设一直是党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十七大报告还是十报告中,“发展”出现的频率都排在实词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依然是现阶段党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吻合。而“发展”多与“社会”、“经济”、“科学”同时出现,这些搭配词也佐证了我国仍旧处在发展阶段。“科学”一词多出现在“发展”的左边,由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汪明“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政策方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且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出现的频数高于十中的频数,恰好,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十七大中正式得到阐述,其指导地位也是在十七大中得到确立。

另外,由于使用政治报告作为研究的文本,其语言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因此英语以及俄语的翻译文本也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在CQPweh语料库中的China Daily Political News 2011统计词频,发现“development”位居实词第六位,出现了2603次。而在Crown corpus (Brown family, AmE 2009)(以下简称crown corpus)这个子语料库中,其出现的频数只有252,远远低于前一语料库。这说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本中“发展”是一个主题词,其出现的频率远超日常语言中的频率。同样,“人民”作为中国政治文本的一大主题词出现的频率也名列前茅。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人民”一词的大幅出现表明了其重要地位。但与“发展”所不同的一点是,“people”一词在Crown corpus中出现的频数远大于“development”,是该语料中一个高频词,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这一概念不仅是中国执政者关注的重点,在美国这个词语或者说这一概念同样得到广泛关注。由于CQweh库中缺乏俄语语料,于是笔者将“Hapo”(人民)一词输入Leipzig Corpora中进行检索,查看其在网络中出现的频率。在网络语料库中,该词出现的频数为52413次,也属于高频词,由此可见人民这一概念在中美俄三国中都受到重视。

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必然会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中共也将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中心任务,因此笔者期待在文本中“经济”会是一个高频主题词,且在语料库中该词的出现频率会靠前。通过软件分析比对,如笔者猜想,“经济”一词在两个中文文本中,频数排名一致,位列18;在China Daily以及Crown corpus这两个语料库也都属高频主题词。同样的统计情况也出现在以下词中:“开放”、“制度”、“国家”等。这些词语的英俄对等词:“opening”、“system”、“country”、“OTKpbITOCTb”、“CHCTeMa”、“crpaHa”在网络语料库中也属高频词,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俄三国都重视对外开放,制度建设以及国家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经济依然是我党的工作中心。而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其重要性也在党代会报告中高词频率上得以体现。

4 结论

本文使用Antcone软件对搜集的中英俄三个语种的十七、十报告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出文本中较为高频的主题词为:“发展”、“人民”、“经济”等。CQweh下的China Daily政治新闻的子语料库也证实了这些词语在政治文本中的高频性,这些主题词在自然语境的语料库中也属频繁出现的词语,所以可以被认为是关键主题词,而与之相关的问题可被认为是全球都较为关心的问题。在词频统计处于低位的词语,可以被认为是关注度相对较低的问题,譬如“法律”一词在笔者自建语料库中词频不高,但在网络语料库中属高频词,所以笔者认为党代会报告对于法律问题的关注不及经济发展高。

本文语料中的英俄文本是中文版的翻译文本,不能真实反映英俄两种语言在自然语境中的情况。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并未对词语进行词性标注,词频统计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笔者发现语料库对文本的分析虽不能完全折射出社会政策走向,但一定程度上为政策走向预测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材料。因此,将语料库与党代会报告相结合,可以使政治文本研究更加理性,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政策走向。

参考文献:

【1】陈建生,崔亚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词汇特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0,(6):39-43.

【2】狄艳华,杨忠.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核心主题词研究【J】.外语学刊,2010,(6):69-72.

【3】李娜.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4):583-587.

【4】李响.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的主题词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3):107-109.

【5】王倩飞,宋国建,苏学,吕少妮,田永晓,朱启贞.关键词词频分析透视2003~2007年情报学领域研究热点【J】.情报探索,2009,(8):33- 34.

第6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优化,其实质是相应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对策,也是语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积极转变的校本行动。就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来说,在多媒体设计实施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设置语文阅读学习情趣,优化改善语文学习环境,逐增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这是小学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的实践体验,也是本课题校本研究主张的首要初衷。然而,眼下应用一定信息技术积极有效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还都局限于花花阅读课堂环节上。一缺失高质量的多媒体设计;二缺失一定高品质的教育技术基础装备;三缺失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式。这三个缺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多媒体优化策略有效实施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媒体优化策略案例研究与校本实践,要求语文教师亟待树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第一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习终身化和社会化能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为基础教育闲来置,急来用。第二语文教师亟需积极应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元实施优化对策,彻底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以真正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效率。第三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实现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

优化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需一个有效创新和有效实施的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有一定学习情趣和热望又有一个学习动机和效益。实践方法主要设计实施多媒体优化实践课例为重点内容,是教师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法和小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研究法统一性的实践研究。当然,这只是课堂师生互动有效对策实施的主要研究方法,还需辅助于对比研究法、优化阅读个案研究法及优化课堂经验总结研究法等。

本问题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围绕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和学习意义建构这一理念,开展调研选题。多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其意义在于能有效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主导单一结构,为创建适应创新教学结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模式,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新的实践案例,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创新语文自主阅读校本研究提供可行的经验借鉴;同时,又能有效培养语文阅读热情和兴趣,为语文阅读自主探究学习意义建构夯实基础;最终,又能彻底转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双主"互动阅读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另外,在语文教学多媒体优化策略研究实践中,还能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环境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语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成效,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创新精神和语文学习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模式的形成,推动信息化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长足发展。

本问题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小学语文多媒体优化策略的课堂实践研究,构建多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教学模式,适时开展校本研究成果推广。

2.创建多媒体优化语文学习激励性评价机制。3、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广袤的语文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主动采撷语文阅读信息的能力,着眼于说、读、写综合训练实践对策,逐步发展语文能力。

4.语文阅读课堂养成自主、协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精神。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本问题的研究内容拟为:

1.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要素实践研究。使物化形态阅读环节与心理形态阅读环节达到和谐统一状态,以诱发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多媒体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

3.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实践研究。

4.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师生互动实践研究。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小学生全脑开发,以培养其阅读思维和自主学习。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阅读,充分利用右脑形象思维与左脑抽象思维的整合功能,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二,就是利用潜意识心理,促进学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无意识是认识客观世界最经常的一种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意识作用,忽略潜意识的特殊功能。语文课堂多媒体优化实践,能让学生心理愉悦放松,淡化学习紧张心理,客观的调解了意识活动,从而促进语文有效阅读学习。

第7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关键词】安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3-0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的主要指标,效度指:一个测试能够测出预定要测量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是指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目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内容效度研究方面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杨惠中和Weir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从结构、内容、预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邹申对TEM考试效度的历时研究等。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部级教育考试之一,据笔者对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关于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系统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依据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说明等来验证其内容效度,旨在为今后的试题设计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的建立

1.内容效度的验证依据。本文将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检验其内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徽卷)、《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共同规定了高考英语阅读测试的考查内容、阅读的语篇特征。与以上三项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内容效度越好。

(2)语言学和语言测试中的有关阅读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阅读及阅读测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一个有良好阅读效度的阅读测试,也一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3)关于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非常成熟、稳定。

2.内容效度标准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把测试方法分为五个层面:测试环境、测试说明、测试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预期回答、输入和回答的关系。这个框架的提出为其后各种测试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笔者在此任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要求及受试者特点,将从语篇输入和受试者的预期回答两方面来研究,具体见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语阅读内容效度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笔者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从题材、体裁、文章长度、阅读速率及阅读微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验证。

1.文章题材。题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领域,在阅读测试中,输入的话题对考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文章题材分布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偏颇性,而且关系到试题效度的高低。同时,《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教学大纲》要求读懂有关任务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以及简单的应用文。此外,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考生应该熟悉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科技、历史等24类话题。为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阅读材料的题材做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题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环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话题,题材分布广泛。其次,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关于生活中的习惯和建议,2014年A篇的智能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兼具知识性和时代性。同时,题材的选择契合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念,不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选用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文化,实现了阅读测试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题要求,题材深浅有度,安排较合理。

2.文章体裁。体裁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受试者的理解会产生影响。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纯粹的描写文非常少见。同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识别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及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因此,笔者将文体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以下是笔者按此四类对高考阅读材料的体裁进行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较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其中,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例比前几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技能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文信息量较大,议论文论点鲜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断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对应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虽然说明文和记叙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长度。阅读长度得当与否是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语考试对阅读材料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比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对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文章长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总词数,这里我们按单词数来表征文章长度,同时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汉语注释。下表是对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材料长度的统计。

《考试说明》对阅读量的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在2005~2008年说明中要求对所提供的文章长度不少于1000词,而自2009年新课改起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词。按照五篇文章计算,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控制在200~240词左右。此外,韩宝成提出阅读文章的单篇长度在200~500词以内比较恰当。据此对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部分总的阅读量大致在2000~2200之间,2013和2014年的阅读量基本持平,总体上来说阅读量有上升趋势。据笔者推断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量应该是上升趋势,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量加大的要求。

4.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常被视为衡量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参考性指数,在安徽省高考英语中,自2009年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在规定的35分钟内完成阅读量不少于1200词的文章。给定的35分钟包括阅读文章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按照杨惠中和Weir给出的1U0.75的时间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阅读文章的时间为20分钟,而答题时间为15分钟。依据此时间分配,笔者分别通过计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阅读速度。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文章阅读速度基本在60词/分钟至80词/分钟范围内,三年的平均文章阅读速度为71.3词/分钟。总体阅读速度基本上在50~70词/分钟之间,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阅读速度上,课程标准指出在文章生词率少于3%的情况下,基本阅读速度应达到50~70词/分钟。而较高要求应达到70~80词/分钟。可见近三年文章阅读速度是处在较高要求的水平上,总体阅读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阅读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语篇内容,对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验证要从读者的预期回答方面进行研究,这里的预期回答指得是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微技能。杨惠中指出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连续几年试题是否覆盖了对全部或大部分阅读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六种阅读微技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推断生词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对阅读微技能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试题的不同层次技能的分布特点,而且有助于优化和调控试题的内容效度。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阅读微技能考点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总体上涵盖了《考试说明》中对阅读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没有考此类型的题目。而近些年对“理解具体信息”和“判断推理”两类技能的试题考查力度大大加强,占了整个试题的75%。其中判断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观点态度”题占56.6%。可见,阅读测试是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体,兼顾对高难度试题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命题思路。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理解文章具体细节信息题一直是独占鳌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迅速定位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时,鉴于“判断推理”类题目量加大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的反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的角度对阅读测试进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有三点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阅读理解体裁需要完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应用形式也越发丰富,因此,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应当适当增加对应用文的考查。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阅读材料,笔者发现以说明文最多,其次是议论文,而应用文则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的篇幅,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语篇教学。据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教师们上课的重点还是集中于语法和词汇的枯燥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由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篇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三,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基于高考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生活化和时代化,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材料进行全新地解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如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简写本经典小说,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后来的广大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刘润清,韩宝成.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杨惠中,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关键词: 词汇知识深度 阅读能力 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词汇习得已逐渐成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词汇量(或词汇广度)(breadth)与词汇深度知识(depth)被认为是词汇能力的两个重要维度。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们在词汇知识深度领域所做的实证性研究以及目前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希望能通过本文给更多外语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并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实证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年来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上有关二语词汇知识深度习得的文章进行了检索统计,鉴于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开始,起步较晚,笔者总共检索到13篇主要直接相关的实证性研究,将这些研究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并加以讨论。

(一)关于词汇广度和深度关系的研究

在检索到的13篇文章当中,其中有4篇探讨了词汇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

吕长(2004)的研究考察了不同词汇水平学习者之间的词汇广度与深度知识的关系,研究发现,词汇深度知识随着词汇广度知识的增加而增长,但相关性不强;不同词汇水平的学习者其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极不平衡,词汇广度对高水平学习者的影响要大于对低水平学习者的影响。同样的结果在龚兵(2006)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他以已过四级和未过四级的两组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已过四级组的词汇深度随着词汇量的扩大而加深,而未过四级组的词汇深度未能随着词汇量的扩大而加深;两组学生的词汇广度和深度在句子层面上的能力都没有相关性。崔艳嫣,王同顺(2006)的实验对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路径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词汇深度知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发展速度逐渐放慢;还发现接受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的相关性要高于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的相关性。李晓(2007)的研究也表明词汇量的扩大可引起词汇深度知识的增加。低水平词汇量组的词汇广度与深度知识虽呈弱相关;但对高水平词汇量组学习者而言,词汇广度与深度知识并不相关。

综合以上研究,总体来说,随着词汇量广度知识的增加,词汇深度知识也随之增长。但是不同词汇水平的学习者其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极不平衡。词汇深度知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发展速度逐渐放慢;低水平学习者的词汇广度与深度知识呈弱相关或者不相关,高水平学习者的词汇广度与深度知识呈正相关或者不相关,因此,实验结论还不一致。

(二)关于深度知识各个层面的发展的研究

在检索到的13篇文章当中,其中有6篇探讨了深度知识各个层面的发展。

关于词汇深度知识的构成,Nation(1990)在Richard(1976)提出的掌握一个词的七大标准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词汇知识体系,将词汇知识划分为发音形式、书写形式、句法特征、搭配、使用频率、文体适当性、概念意义、词间联想八个类型,且每个词汇知识类型又分“接受”(receptive)和“产出”(productive)两种能力。

吴旭东、陈晓庆(2000)就6个高频名词对三个不同水平的受试组进行测试,考察了词汇深度知识的词义、同义词、派生词和搭配这四个层面。调查发现,对于低水平学习者,同义词、派生词和搭配这几类知识的发展无先后顺序;对于中水平学习者,词义知识增长较慢,而同义词、派生词和搭配这些词汇知识增长较快;而高水平学习者单词的各层面知识的增长出现了停滞现象。在运用方面,接受性能力的发展远远强于产出性能力。刘绍龙(2001)考察了四个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10个高频词词义和词缀两个层面的掌握程度。结果发现,不同水平受试的词义的产出和接受能力都分别超过词缀的相应能力;在词缀和意义两个层面上,接受性知识总是大于产出性知识,这与吴旭东、陈晓庆的结果也较接近。刘绍龙(2002)通过英语高频词习得过程的研究考察了英语词汇知识的词缀、词义、词性三个层面的发展模式。其研究发现,词汇深度知识的各个层面在发展、习得过程中表现得极不平衡,特别是在接受能力上;在产出层面上,三个层面的差异随着英语水平的上升而逐渐减少,其习得效率的高低顺序是:词性―词义―词缀。谭晓晨(2006)的研究以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157名学生在一学期内所写的英语作文为语料,研究了8个高频词的词义和搭配知识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词汇知识发展速度不一致,词义知识增长较为缓慢,搭配知识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谭晓晨(2007)以谭晓晨(2006)中的实验数据为基础,从拼写知识、形态-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三个方面考察了产出性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过程。结果发现,深度知识的增长与英语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深度知识的各层面呈现出非同步发展的趋势。杨绘荣(2007)以中、高级中国英语学习者为对象,提出了针对词汇的语义、搭配和派生知识进行深加工训练的方法。结果发现,深加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加工层次越深,产生的记忆越强,记忆时间也越长。

综合以上研究,可总结如下:词汇深度知识的各个层面(如词缀、词义、搭配和词性等)在发展、习得过程中表现得极不平衡。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词汇知识的各个层面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并趋向平衡。并且发现不同水平受试的接受性能力的发展远远强于产出性能力。

(三)关于深度知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在检索到的13篇文章当中,其中有3篇探讨了深度知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

李俊(2002)的实验中词汇深度涉及了三个层面,实验发现,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密切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词汇的广度测试,词汇复用能力,语境择词能力,词汇的精确度。这说明,多义词的掌握并不能对阅读理解的提高有多大影响。龚兵(2006)的研究考察了两个不同水平组的词汇知识深度及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已过四级组的深度对阅读理解能力具有明显的影响力,说明词汇知识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未过四级组的深度过低,对阅读能力不具有影响力。寻阳、孙丽(2006)的实验探讨了L2读者的词汇知识深度和阅读中词义推测的关系问题。实验结果发现,词汇知识深度能够极大地促进词义的成功推测,词汇知识深度较强的学习者能更好地推测阅读中的生词词义。

综合以上研究,可总结如下:学习者词汇知识越丰富,其阅读能力越强,能够更好地成功推测词义,促进阅读。但各个层面的知识对阅读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四)其他相关研究

除上述三类研究之外,李晓陆(2004)的研究探讨了词汇习得模式对词汇知识深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习得模式的差异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阻碍词汇的深度习得。利用目标语资源和上下文习得策略可以促进词汇的广度和深度习得;电子辞典会阻碍词汇的深度习得;借助母语中介,使用翻译策略,都会造成习得词汇的语义缺陷。可见,习得模式也是影响深度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上述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都是横断研究法,缺少纵向的跟踪研究,两种方法综合起来才能更精确地描述词汇知识发展的路径,从而更好地揭示词汇知识发展的特点。

第二,研究所涉及的词汇深度的层面还不够。在上述关于各个层面发展的研究中,讨论词义层面的研究最多,其他层面相对较少,而发音形式、词间联想、文体适当性等层面都还没有涉及。

第三,对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的关系论证不足。大多数的研究只孤立地强调词汇能力发展的单个层面,只有少数几个研究结合了接受和产出两种能力来考察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四,一些很难避免的局限:选词不足、测试对象欠宽、测量工具的设计较为主观,等等。因此,上述实验结果都还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期望后期的研究能在研究对象、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得以改进,尽可能完善地揭示出我

国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四、教学启示

第一,要保证词汇广度知识与深度知识的平衡发展。教师与学生都应认识到,词汇学习不仅要增加词汇量,还应有意识地对学习者的已有词汇进行深化训练以提高词汇能力。

第二,有效加强词汇知识各个层面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正确认识词汇词义知识、词缀知识和搭配知识等各个层面发展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词汇能力的发展,对于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应采用不同的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

第三,加速接受性词汇向产出性词汇转化。由于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不利于词汇产出性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加大真实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以促进词汇产出性能力的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统计和分析近年来关于词汇知识深度习得的实证研究,总结了这些研究所带来的初步成果,并发现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思考,最后提出了几点教学启示,并期望教师和学习者能够将这些教学启示运用于教学实际,以促进二语词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Nation I S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2]吕长.词汇量与语言综合能力、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3]龚兵.词汇知识深度对阅读能力的影响[J].国外外语教学,2006,(2).

[4]崔艳嫣,王同顺.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路径及其相关性研究[J].现代外语,2006,(4).

[5]李晓.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6]吴旭东,陈晓庆.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现代外语,2000,(4).

[7]刘绍龙.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习得的实证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8]刘绍龙.英语词汇知识的维间发展与习得特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9]谭晓晨.英语词汇深度知识习得过程初探――一项基于词义与搭配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10]谭晓晨.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深度知识发展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2).

[11]杨绘荣.词汇知识深度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一项基于DWIK模型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07,(3).

[12]寻阳,孙丽.L2读者词汇知识深度与词义推测策略的成功运用[J].外语界,2006,(4).

第9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33-02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家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投入较少,国内目前开展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跟踪国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阶段。要了解、跟踪和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就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科技英文水平。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来说,专业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目前,很多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在很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虽然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但一方面,研究生的外语基础较差,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上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太大,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提高。考虑到以上问题,有些院校的培养方案取消了专门的专业英语课程,改为专业英语文献精读,由研究生导师指导完成。然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有限,对学生无法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导师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过于重视实验研究,而有意无意忽视文献阅读。由此可见,改革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该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目前,许多高校分别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用于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这两门课程各有侧重,《专业英语》侧重于教授基本的专业术语和英语表达方式,文献精读用于培养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另外,大多数院校均设置有《环境科学进展》等专业提高课程,用于让研究生对于学科当前的最新动态有所把握。在笔者看来,这三门课程应该并存,形成互补。建议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36学时,2学分),待学生掌握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英语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后,于第二学期开设《环境科学(工程)》进展双语课程(36学时,2学分),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有所了解,强化其专业知识。第三学期则开设《文献精读》课程(2学分),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时安排

(一)《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议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以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Davis & Cornwell,Fourth Edition)为例,建议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Chapter 1 Introduction/引论 (4学时)

Chapter 2 Hydrology/水文学 (4学时)

Chapter 3 Water Treatment/水处理 (5学时)

Chapter 4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5学时)

Chapter 5 Wastewater Treatment/废水处理 (6学时)

Chapter 6 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 (6学时)

Chapter 7 Noise Pollution/噪声污染 (2学时)

Chapter 8 Solid Waste Management/固体废物管理 (2学时)

Chapter 9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危险废物管理 (2学时)

(二)《环境科学(工程)进展》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议选用Science、Natur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杂志上最近3~5年的文献,内容建议涵盖如下领域。

1.大气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主要大气环境要素的关系等。

2.水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Advances in aquatic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6学时),内容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pollut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 water)、污染物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体中的迁移转化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in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 water)、水体大量与痕量污染物的去除技术(Removal of macro-and micro-pollutants from contaminated water)等。

3.土壤环境科学进展(Advances in soil environmental science,6学时),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sources,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in soil environment)等。

4.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Transport,transformation and fate of persistent pollutants in the environment,6学时),内容包括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趋(transport,transformation and fate of heavy metals an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aquatic and soil environments)。

5.环境污染修复研究进展(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6学时),内容包括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展(Advances in remediation techniques for polluted aquatic environment)和土壤污染修复研究进展(Advances in remediation techniques for polluted soil)。

6.绿色化学与低碳工业(Green chemistry and low-carbon industry,6学时)。以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为出发点,介绍绿色化学和低碳工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前景(Beginn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warming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ntroducing the state-of-art achieve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green chemistry and low-carbon industry)。

(三)《文献精读》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该课程内容应该与研究生的具体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兼顾其他研究方向,故其具体内容由指导教师确定,但是应满足如下要求:应该阅读不少于10篇英文文献;应选择顶级学术刊物的综述性文章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章各5篇,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于本学科方向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形成鲜明的认识;应该满足精读的要求,即对于专业词汇应该掌握;对于难句、长句,应该学会分析其句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应该能够提炼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熟悉学术文献的写作框架和模式。

三、教学方式

(一)《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

以汉语讲授英语词汇及语法现象为主,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布置适当的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做题和回答问题,锻炼其写作能力。

(二)《环境科学进展》的教学方式

采用双语教学。幻灯片建议采取全英文形式,教师讲课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建议英语与汉语的比例为7∶3。使用英语提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鼓励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呼应。布置适当的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做题和回答问题,锻炼其写作能力。

(三)《文献精读》的教学方式

一学期内,应组织不少于5次的学术讲座,讲座应该以学生为主,学生主要使用英语讲述其所阅读的文献,全体硕士生及其导师参与讨论、点评,指出其不足之处,促进学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