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抒情文章范文

抒情文章精选(九篇)

抒情文章

第1篇:抒情文章范文

一、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写作出发点,因此文中之景往往是情感的外化物。换句话说,就是抒情散文中的写景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譬如,同样是秋色,在命运多舛的郁达夫眼中就是“清、静、悲凉”的,而在善于对生命和生存作诗性阐释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眼中则是“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由此可见,诚如古人所言——“以我之眼观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散文最见作者的性灵。

抒情散文所选之景往往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情景,并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作了印证;《故都的秋》中则有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甚至还有南国普陀山的凉雾和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描写时间跨度大,空间转化快,景物意象多,表面上看似乎很散很乱,但实际上却排列得非常有序,被一根贯穿全文的感情之线连接着:《荷塘月色》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故都的秋》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中这些体现感情线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它们阅读鉴赏文章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二、抒情散文的鉴赏思路——鉴赏手法,缘景明情

抒情散文往往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运用联想或想象对景物进行生动描绘。这样做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还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所以,阅读鉴赏抒情散文一定要先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充分体现了抒情散文写景手法的多样化:直接描写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方位地描绘荷花的形、味、色、声,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层次井然,丰富而不凌乱,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月光难以描摹,就以“雾”“树影”间接烘托。

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还要发挥联想,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感受景外之情和言外之意。比如,何其芳《雨前》中的那只远来的鹰就是作者对现实不满且渴望投身火热生活的象征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其揭示的正是这种缘景明情的抒情散文鉴赏方法。

三、抒情散文的鉴赏重点——感受风格,品味语言

景物描写通常是一般抒情散文的重要写作内容。因此,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文章的文眼和直接议论或抒情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品味文章中的摹状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在描摹景物或事物的特征中表现作者的情感;三是主要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入手品味语言形式上的外在美和表情达意方面的意蕴美,如《汉家寨》就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诸多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隔壁荒滩的苍凉广袤,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语言可谓于绵密中见生动。

四、抒情散文的赏写要领——规范写作,彰显个性

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一般应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是怎样写的;三是深层次阐述阅读感受。关于作者写了什么,无外乎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的特点与关系;关于作者是怎样写的,无外乎就是要重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关于个性阐述阅读感受,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或收获。这里所说的规范写作,是指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时要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手法之“形散神聚”“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等,风格之“鲁迅式的幽愤深广、老辣犀利”“徐志摩式的清莹流丽、奔放不羁”“巴金式的真诚执著、不事雕琢”“朱自清式的文情并茂、缜密细致”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最忌面面俱到却是浅尝辄止或长篇大论却是人云亦云。为此,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选择最有感触的点深入阐述,力求“读”出个性和新意。比如,同是写北平,土生土长的北平人老舍选择了和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场景或物件,并将之与巴黎、伦敦等世界名城对比,突出了游子心中北平的家的感觉,不仅极富情趣,而且亲切感人;《动人的北平》则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北平的包容大度,文中林语堂“扮演”的显然是一个正在进行文化旅游的游客,因为他对北平的欣赏多于热爱……

第2篇:抒情文章范文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人有丰富的感情,在作文时,需要把感情表露出来。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才能表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记叙文中的抒情包含作者的主观爱憎,它可以表达感情,渲染气氛,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总是有情物,文情并茂才是好文章。可见,抒情是表达中心的需要,直接为中心服务。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技法指导】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必须进行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直接抒情一般用在叙述人物或事件时,感情达到高潮,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感染力很强。直接抒情又叫做“直抒胸臆”。

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直接抒发了孩子对老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2.间接抒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抒情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1)通过叙述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

《劳动的开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我看天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秤煤了。”作者在叙述事情经过中就间接抒发了对穷人处处受欺侮的黑暗旧社会的愤恨之情。

(2)通过描写抒情,寄“情”于描写之中。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文段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内心感情的句子,但字里行间充满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

(3)通过议论抒情,融“情”于议论之中。

杨朔在《荔枝蜜》一文里写道:“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借助议论,热烈赞扬了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典例分析】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分析: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以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因事而情动,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

2.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刘成章《安塞腰鼓》)

分析:在写到百十个壮汉击打腰鼓的雄姿和震天的声响时,作者情难自抑,直接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之情。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孙犁《芦花荡》)

分析:通过叙事中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他”智斗鬼子,消灭鬼子之后的愉快心情。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分析: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以孩子的心理分析要去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百草园的依恋,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5.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分析:衰败的景物,黯淡的心境,抒发了爸爸去世后“我”内心深切的悲痛。

6.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分析:一开篇,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激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7.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分析:作者凝望盛开的紫藤萝花瀑布,驱散了心中的悲痛和焦虑,感悟到生命的永恒、顽强和美好,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片段,看看作者在抒情时有什么不妥之处,该如何修改。

我一把扶起自己年迈的老父,望着那张微笑着、又因充血而涨红的脸,内心的愧疚、酸楚、疼痛与感慨一并翻江倒海。一股强劲上涨的热流从心底直逼眼眶,我音调哽咽地说出一句:“爸,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能让您这样……”没能说完,也没能抑制住情的浪潮,哭声顿然失控,那怪怪的抽泣竟像落日黄昏乌鸦的哀鸣。我不想让父亲这样继续直面儿子揪心般的哭泣,便掩面逃离而去。可我听到父亲却在背后宽慰着:没事的,你干吗要这样……

思维拓展:情感的抒发必须注意节制,否则容易导致矫情。抒情一定要有所依托,也就是叙事和描写要充分,在此基础上抒情才水到渠成。像上面的文段,叙事和描写不足,抒情过多,就显得空洞、苍白,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修改时要从此着手,突出叙事和描写,抒情要少而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春天来了,经过了一冬的压抑,大自然重新焕发了生机。经过了冰雪的洗礼,人们重新迎来无边春光。春回大地,你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呢?请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描写春景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抒情。

思维拓展:抒情要有一定的依托,所以写景要充分。抓住最能体现春天特点的景物,抓住最能映衬心情的景物进行描写。这样抒情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第3篇:抒情文章范文

一、借时空之势抒情

曹植善于借助时空之势抒情,他的诗歌在抒发自己壮志之前,总会描绘一下壮阔的时空。如《杂诗其六》先描绘登高眺望的空间,“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接下来就抒发“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的雄心壮志。这样在时空情境渲染之下的抒情性就显得贴切自然,不会无病而苍白无味。胸怀壮志的人特别是壮志难酬的人,往往会感叹时光飞逝,而壮志始终难酬。诗人曹植同样也借助时间之势抒情:《名都篇》的“白日西南弛,光景不可攀”;《送应氏诗三首》其二的“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薤露行》的“土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后一世间,忽若风吹尘”;等等。这些都是感叹光阴飞逝,人生短暂,急切地希望自己能马上建功立业;或者感叹岁月已逝,而功名难就的悲痛心情。另外曹植诗歌的空间也十分宏大,正是酝造这样的空间才能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在现实生活中壮志难酬的曹植就是通过广大宽阔的空间来抒发内心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和里的自我安慰的,这种时空意境的创造也是诗人主观思想及抒情艺术的再现。

二、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抒情

曹植善于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曲折地反映内心的不平和哀怨,并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上加以创新,诗歌开篇比兴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往往以居高临下之势笼罩全诗,一气贯注。所以,他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如《野田黄雀行》开端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吁嗟篇》以转蓬被风吹而四处飘荡的形象象征诗人自己屡被迁徙不能与亲人相聚的命运,表达了“愿与根芥连”的愿望。正因为曹植所处的地位不能畅所欲言地直抒胸臆,因此借助比兴象征曲折含蓄地加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成了他抒情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才用“转蓬”“、浮萍”的遭遇象征自己漂泊无定的身世,用怨女愁妇的悲叹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思,唤起读者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结合叙事、写景抒情

曹植诗歌中的叙事与写景往往都和抒情紧密结合,因而他笔下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做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赠白马王彪》,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涕伤己,悲情四溢,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就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从总体上看,《赠白马王彪》在写法上将情、事、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感情抒发上或愤而斥责,或黯然神伤,或强作宽解,或直抒胸臆,或掩抑低徊,笔致委曲,写出了悲情的深沉,悲情的绵远,多角度多方面地将作者心中的悲痛展现出来,抒情艺术功力深厚。

四、利用精练的语言直接抒情

建安以后,文人五言诗大为兴盛,而任何一种诗体初起之时,都面临着如何在这种新形式的制约下,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问题,都存在着锤炼语言的需要。锤炼语言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诗体形式完善和美化的过程。东汉文人五言诗由乐府民歌脱胎而来,虽然保持着天然本色的长处,但却往往未能避免词繁意少、平白直露的毛病。建安以后的诗人,尤其是曹植开始注意锤炼语言,使之精粹,以求章无虚语,句无虚词;使之华美,以求更鲜明更生动地抒情状物。如《赠徐干》中的“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二句,显然就经过精心构思,“惊”“、飘“”忽然”和“归”等字的用法,可以说是传声神贴切。他们构成了不凡的诗句,夸张地描绘出光阴飞逝的景观。

第4篇:抒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散文 写景状物 疑难鉴析

一、《荷塘月色》疑难鉴析

1.通感的手法

通感:又名“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达到用多种感觉来描写同一对象的目的。这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彼此相通的描写,往往把很抽象的事物描绘得更丰富、更生动。本文第四自然节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五自然节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运用了通感的手法。通感一般可分为比喻通感和形容通感,课文中的两个例子属于比喻通感。

2.理清作品的感情线索及作者思绪的变化

一般认为这篇散文流露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但是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写文章时的思想状况,可以体会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应抓住文中的关键的语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文眼,不但揭示了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理清作者的行踪:出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把握住作者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排遣――超脱――不宁静;从而确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3.从情景相生的角度把握本文的情景关系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这是抒情散文表情达意的需要。抒情散文的要旨是抒情,但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形象,因为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景物不但是客观物象,而且是心理映象。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幽雅安静的月夜荷塘景色图。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荷塘景物成了情感的借代物。作者借景抒情,用景物的变化暗示情绪的变化,使景物与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

4.领会本文优美的描写语言和抒情语言

领会描写性词语要结合特定情境,既要看这个词语能表现什么,还要看作者想用它表现什么;既要看这个词语特有的色彩情味,还要看它和其他词语配合所增添的新的意味,从而综合把握其艺术效果。赏析描写性词语应注重其刻画形象、表达情感的作用。本文作者运用十分精美的描写语言创造了具体可感的景物形象。作者精心选择动词、形容词并加以艺术组合为荷塘风物传神写照。作者运用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技巧,绘形绘影、绘声绘色,准确而生动地传达出对月下荷塘优美景色的视听感受。作者尤其善于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表现景物的形态和神韵,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虚实结合的描写,勾勒繁复而美丽的动感图画。

5.理解文中景色的多重映衬作用

文中有关荷塘及其周围的景色写得颇为动人,勾勒出一幅夜色中的荷塘图画。第四段先写荷塘里高出水面、亭亭如裙的荷叶以及零星点缀着的白花,为下文写月色做了铺垫。第五段再次以叶子和白花做为月色的衬托,同时又用青雾、淡淡的云以及弯弯的杨柳来烘托月色。第六段也是如此,以荷塘四面的高高低低的树来映衬荷塘,烘托月色。作者着意于荷塘及其四周的景色描绘,其意图是与月色交相辉映,突现出月色的诱人之美。

二、《故都的秋》疑难鉴析

1.文章中的“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可以散布于文章的各个部分。“文眼”于文题之中:一类是文题点明主题,如《依依惜别的深情》、《白杨礼赞》。另一类是文题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荷塘月色》、《囚绿记》、《故都的秋》等。“文眼”于文章的首尾:如《故都的秋》的开头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囚绿记》则是“文眼”于结尾抒情点题。“文眼”于文章的正文之中:如《故都的秋》中的一处点拨:“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这句点明人们对秋的深情。

2.文章正文中的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又叫平行结构,体现于文章的正文之中。这种结构把几方面内容平行记叙,显得段落分明,条理清楚。《故都的秋》中就是用这种结构来组织材料,文中先后记叙秋院、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这些记叙内容各自独立,又联缀成篇,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故都的秋景特点。

3.文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

文章主要表现故都的秋,可是文中在写北平的秋的过程中,又屡次写南方的秋。这并非是跑题,而是以南方的秋为对照物,以此突现北平的秋的特征。如北平随处可闻的秋蝉的啼唱与南方稀少的秋蝉的嘶叫对比,又将南方的秋色不浓与北平的浓重秋色对比,从这些对比中越发突现北平的秋的独特之处。

4.如何识辨作者的感情基调

本文的开头句中点明了北平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清――“碧绿的天色”、“淡绿微黄”的枣子;静――“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等;悲凉――“觉得有点落寞”、“残声”。作者写北平的秋色中固然含有“悲凉”的情愫,然而这仅是一个方面。作者先写秋蝉的“残声”,转而又写它的“啼唱”,后者绝非是“悲凉”,而是以“啼唱”衬托心境的静。至于写“清”和“静”,这体现出作者对清爽的秋的赞颂。从作者对秋院、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的记叙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流溢出的颂秋的情感,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抒情的笔调直抒对秋的赞美之情。

5.以对秋色的整体观感来颂秋

作者凭借北平的秋色抒情,其秋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景物形象,而是由几种景色组合而成。这就决定了应从对秋色的整体观感来抒情,而且应描写出能反映其整体秋色的各种景物,这样才能达到以景抒情的目的。作者选择的五种景色都各具特色,颇有代表性地表现出故都秋色之特点。如:秋院――“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驯鸽的飞声”;秋槐――“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秋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秋雨――“一阵凉风……下起雨。一层云过……天又晴了”;秋果――枣子树各处都有,“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把这五种秋景勾画出来,组合成一幅故都的秋的风景图,由此引发作者颂秋的情感。

三、《囚绿记》疑难鉴析

1.借物抒情的方法

借物抒情,又称为状物抒情,即借助写物达到抒情的目的。物可以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也可以是非生命物体。借物抒情的写法是,先从状物入手,将其写得形象生动,然后借物抒发与物相关的思想情感。借物抒情,其物应是与所抒之情密切相关,蕴含着某种深刻寓意,这样才能由物顺畅地导入抒情。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所状之物,都应当是作为抒情的依托物和抒情的手段及途径。选择抒情的这类依托物时,要发掘其象征和比喻含义,并由此联想,进而升华到抒情。

2.理解文题,把握作者抒情的方式及思想感情

本文属于借物抒情的抒情散文。文章标题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介绍其居所的室内环境,由此引出作者喜爱绿色。通过这些铺垫,水到渠成地导入“囚绿”这个主要内容。文中自始至终以“绿”贯穿,行文的线索是恋绿――囚绿――念绿,重点是“囚绿”。作者喜爱常青藤的葱茏的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之所以留恋常青藤,是因为它具有执着、不屈的品质。文中以常青藤为抒情的依托物,抒发了作者对顽强不屈品格的赞美之情。

3.领会本文的拟人手法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如“绿叶与我对语”、“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等。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常青藤,赋予其执着、不屈的性格以及不卑不亢的高贵气质。

4.从文中领会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第5篇:抒情文章范文

论文关键词: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

《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属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教学篇目。这两篇文言文篇幅较长,实词虚词用法丰富,但学生手头有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有翻译,还有内容分析,所以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两篇文言文时,设计第一步,就告诉学生要深入课本和资料,第二步将学生分组,整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第三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

这两篇课文的作者都属主张古文运动的散文大家,两文又都书写了对已逝世亲人的至痛之情,读来悲恻动人。无论是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都有可比性,所以在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之后,通过两文的比较,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抒情的方式。从比较中还可以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以下是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的教学片段。

师: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及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作者都是主张古文运动的大家。

生:都抒发了对已逝亲人的至痛之情。

生:都通过叙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情感相同吗?

生:不完全相同。

师:请说一说怎么不完全相同。

生:《祭十二郎文》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生:是的,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

师:这是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生:这是间接抒情。

生:总之,文章抒发了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宦海苦情,难怪有人说它是“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师: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作者先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师:哪些趣事?

生: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生: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生: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师:为什么记述这些趣事?

生: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师:两篇文章还有不同点吗?

生:《祭十二郎文》睹“书信”而忆事,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则以“竹”为载体。

师:为何以“竹”为载体?

生: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

生:由我们还可想到文与可的为人。

第6篇:抒情文章范文

白描

衬托 渲染 照应 反衬 烘托 对比 美景衬哀情

伏笔 铺垫

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卒章显志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象征 想象 联想

第7篇:抒情文章范文

直抒胸臆,也叫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法,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是直接、明朗地抒发感情。常常是作者或文中人物,不借助任何外物,不借助别的手段――不结合叙述、描写等表现方法,而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

二、直抒胸臆的特点

1.它不用“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直抒胸臆往往用在行文中感情发展的高潮,作者激越奔放的感情难以抑制的时候,它常常与间接抒情结合运用。

2.它不讲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的袒露。作者在文章中,无所假借地直接抒发不可遏制的激动感情(直抒胸臆),多用一些带有感叹词语的句式(如:啊、呀、呜呼等)来表示。

3.它直陈肺腑,发自内心,让读者感受到“情”之真挚、强烈。切忌虚情假意,无病。

4.它有极强的感染力、爆发性,常在抒情主人公感情炽烈时运用。抒情语句往往短促,节奏紧迫,有不可遏止之势。或像高山大海,波澜壮阔,气势酣畅;或像火山喷发,宣泄奔腾,撼人心魄;或像潺潺溪水,默默流淌,沁人心田。

三、直抒胸臆的分类

直抒胸臆,在文章或作品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抒作者之情,二是直抒作品中人物之情。直抒作者之情常常出现在以第一、二人称为表述方式的散文、记叙文、诗词等作品中。而在小说、戏剧等叙事性的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就不好直接抒发了,这就需要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之口,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了,这种抒情方法,就是直抒作品中的人物之情。

四、直抒胸臆的作用

直抒胸臆,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均有。它分散在文章的各部分:抒情在文章的开头,其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或提示下文;在具体描写之中的抒情一般是对描写意义的揭示、情感的抒发或起过渡段作用;在文章结尾部分的抒情一般是画龙点睛,深化文章中心。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在这个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的古代村落,也想起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我多么想去抱一抱那些古代的思想家,没有他们的艰苦探索,就没有今天人类的智慧。正像没有勇敢走下树来的猿人,就不会有人类一样。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每一个人在人类智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鹪鹩。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株草木构成的啊!

(选自秦牧《社稷坛抒情》)

选段中画线文字,没有叙事、没有描写。首句一开始,作者就以饱蘸情感的笔墨写道:“我多么想去抱一抱那些古代的思想家。”“抱一抱”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的思想家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结尾两句是感叹句,把读者的感情带到了高潮。选段中作者用第一人称,直抒内心情感。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

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泽。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选自峻青《秋色赋》)

历代文人笔下的秋天,一般都是凄凉肃杀的。然而峻青的《秋色赋》虽然也以秋为写作对象,但主题迥异,秋色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灿烂绚丽、欣欣向荣。在选段的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点出了主旨。连用两个“我爱……”把感情抒发到了极致,是对选段中心的强调和赞颂。

卡曼・埃雷拉从小喜欢画画,并立下宏愿,一定要成为世界级大画家。然而,令她始料不及的是,一直到89岁时,才卖出了第一张画作。

卡曼原来的家在古巴首都哈瓦纳,刚咿呀学语时就喜欢上了绘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用于画画。成人后她虽然考上古巴一所大学建筑系,但仍坚持绘画。1939年大二时的她邂逅了美国小伙杰西・罗文塔尔,两人一见钟情,卡曼不惜中断学业嫁给了杰西,并随他去美国纽约共同生活。

在杰西的帮助下,卡曼进入纽约一所艺术学校学习绘画。其间,她结识了一些抽象派画家,绘画技巧由此突飞猛进,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几何抽象派画风。但由于当时无秩序和反叛的抽象画风在美国很流行,致使她的作品很难被接受,精心创作的上千幅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

毕业后,卡曼在家专心创作,所有开销全靠杰西在中学当英语老师的微薄收入支撑。为了她拥有一间画室,杰西搬到贫民窟去住,省下钱给她购买了一间画室,并主动对她提出不要孩子。

2000年杰西去世,丈夫去世后,卡曼为维持生计,白天去给4个人家做钟点工,晚上熬夜坚持创作。虽然她在几十年间也举办过几次个人画展,但作品总是受到冷落和嘲笑。但她没有退却,一如既往地坚信,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2004年8月,已经89岁的卡曼决定再举办一次画展,10天过去后仍无人问津。正当她准备收摊时,来了一个人,他津津有味地观看了每幅画后,对卡曼自我介绍道:“我来自波多黎各,叫托尼・贝沙拉,不知你是否听说过。”那一刻,卡曼兴奋地简直要跳起来,眼前这个自称托尼的人,正是著名画家、纽约巴里奥博物馆的董事会主席,而这家博物馆很重视展示拉美文化。她激动地对托尼说:“我想,您一定能帮我做点什么的!”

托尼微笑着说:“你的执著让我很感动,作品也已炉火纯青,只是缺少推荐。如果你愿意,我引荐你去见一个人。”这当然是卡曼求之不得的。

托尼带她见到了纽约“拉丁收藏家画廊”的老板弗雷德里科・谢韦,谢韦对卡曼说:“我准备举办一个女性几何抽象派画家的展览,有位画家临时要退出,不知你是否愿意参展?”卡曼立即应允,并与两人去参观自己的作品。当谢韦看到她的画作后,连连惊呼:“我从来没见过如此完美的作品,我敢肯定,你和你的作品将从此名扬于世!”当即将她的作品送到画展上。

卡曼的作品一亮相,就受到众多收藏家的青睐,对她带有极简主义风格的几何抽象艺术赞不绝口,纷纷解囊购买,有人一次就购买十几幅。仅3天时间,120幅参展作品就已告罄。

卡曼在一夜之间大红大紫。美国各大媒体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她不懈奋斗的经历。《纽约时报》说:“她以自己的不断探索和思考,赢得了世人的承认,不仅以年迈之身走在了时代前面,并以行动证明了她内心的强大。”

鉴于卡曼在绘画艺术领域的特殊贡献,不久前,美国沃克艺术中心授予她终身成就奖。

(选自张达明《耐心的人一定会等来巴士》,有删改)

选段作者借著名画家、纽约巴里奥博物馆的董事会主席托尼、纽约“拉丁收藏家画廊”的老板弗雷德里科・谢韦之口,以及《纽约时报》的评说,赞美了卡曼・埃雷拉坚定不移的信念。

一、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桃花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不是因为它美丽纷呈,不是因为它高贵典雅,更不是因为它可望而不可即,它只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地方,它只是一个简单自在的地方,它只是一个看破红尘的地方。

示例:小溪边,是一个令人驻足的地方,不是因为它哗哗流淌,不是因为它鱼翔浅底,更不是因为它倒映了蓝天祥云,它只是一个寂静安闲的地方,它只是一个消除烦闷的地方,它只是一个让心重归平静的地方。

二、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迎接端午节的到来,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要求:(1)主题鲜明,语言生动。(2)字数在10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示例:二千多年来,飘香的粽子和千帆竞发的龙舟与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一起来欢度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吧。

三、假设你是某作坊老板,年终了,你的厂子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终于转亏为盈,为了表达你自己对员工们的感激之情,更为了来年生意的兴隆,你想当众说几句激励的话,请把这几句话写下来,不少于60字。(必须用第一人称,且需符合老板的身份,话语要带有感谢和激励的色彩。)

示例:各位员工,由于大家在去年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我们厂子终于转亏为盈了。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此,我要感谢大家!我希望大家能够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使我们的厂子在来年中更上一层楼!最后,祝大家春节愉快,过个好年!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后按文意补写结尾,不得超过70字。(不得使用否定句)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锁国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会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会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

因此, 。这将使

。这将使 。

第8篇:抒情文章范文

难忘萤火虫

“萤火虫,萤火虫,满天飞,夏夜里……”电视里正播放着这首悦耳的儿歌,虽然已经秋高气爽了,但是我却想起了夏天――童年的夏天。(开头可多引用部分儿歌,而后自然引出下文。)

小时候,我最喜欢夏天了。我喜欢满天点点繁星,更喜欢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只可惜现在的夏天,已难寻它们的踪影了。

童年的那条深巷,旁边的屋前屋后长满了野花野草。每到夏夜,柔和的月光洒在花朵上,像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细纱;花朵儿上面栖息着无数萤火虫,好似一个个小灯笼,仿佛那里隐藏有一个神奇的王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

但是,那时的我有些害怕黑夜。可自从发现了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开始,黑夜,在我心中从此改变了它的灰暗定义,变得充满生气与活力了。

那个夏夜,爷爷奶奶吃完饭出去散步了,我打算出门寻找他们。(与上文无法衔接,过渡不自然。)可我谁也没找着,于是一路哭着跑回家。突然,身旁一只好似“野猫”的“小眼睛”在草丛里发着幽幽的绿光,霎时,我的魂都快吓没了,我没命地在草丛里飞跑着。可是草丛里随即冒出许多这样的“小眼睛”,吓得我一路奔一路喊。不一会儿,它们竟慢慢升到半空,有的还落到了我身上,我壮着胆伸手一招,竟有几只停在了我的手上,我一看,原来是萤火虫!禁不住破涕为笑了。(从“吓得魂都没了”到让“萤火虫停在手上”此处转折生硬、突然,让读者一头雾水,难以理解。)

萤火虫,在有限的日子里,用那微弱的光把夜空照亮;那茫茫黑夜里,再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身影,因为有这么多可爱的小精灵为我指引方向。从此,我的童年之夏,夜夜与它们相伴,自得其乐!(标题为“难忘”,全文却没有一处点明“难忘”,此处应呼应题目。)

病文诊断

1.主题不够突出。文章标题为“难忘萤火虫”,主题应为“难忘”,全文却没有一处提及“难忘”,更没有让读者感受到“难忘”之情。2.结构略显零乱。整篇文章虽以“萤火虫”为线索进行叙述,但段落间过渡明显生硬,有的段落次序颠倒,很不流畅。3.抒情完全缺失。本次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就是要在记叙中恰当地直抒情感,叙述抒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突出“难忘”之情,才会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升格指导

1.修改文章标题,力求补出诗意。病文标题略显生硬。全文是在回忆童年的场景中展开的,我们便可在标题中加入“童年”二字,再进一步,可加个题记,直接点题,直抒情感。

2.调整相关段落次序,使文章结构明了,自然流畅。如调整病文中第四、五段落的顺序,将其相结合,先叙事再抒情,简洁明了,使情感流露自然。

第9篇:抒情文章范文

一般来说读古文可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方法。粗读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它的任务是划分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使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知道文章写了什么。精读是阅读的最高要求,它的任务有二:一是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二是理解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具体来说粗读有这样两种方法:

一、导读

一般来说,如果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了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做好导读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同时注重课堂上的相互交流,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如果学生不去搜集有关东晋时代的背景和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将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译读

译读是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译读时最好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考查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文章大意。也可以让教师或学生说出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设置了作者在家乡求学时是如何做的、作者远赴他乡求学时有哪些困难等问题;讲授《核舟记》时让学生做用白话文讲解核舟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顺序等练习。这些问题和练习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精读也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诵读

语文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古文教学中让学生诵读文章比朗读文章的效果要好,更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在诵读之前,要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划分好节奏、把握准情感,从而为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味道的。

二、想读

古人作文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的文章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古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文章的意境,品读出文章的美,就需要让学生想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展现出文章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文章的美。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着与作者一同去寻找小石潭,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展现出美好的画面;在讲授《湖心亭看雪》时,让学生对照西湖冬日雪景图,边读文章边想象作者所描述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那种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意境美。这些经过学生想象和拓展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帮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文章的优美意境,也更热爱我国古代的文化。

三、比读

比较阅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有助于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品读。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时,我就让学生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阅读:同样是写景抒情的文章,两者所抒之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小石潭记》通篇写景我们也说它抒情等等。学生经过比较阅读自然会发现同样是写景抒情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我也让学生将之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了对比,让学生去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诗歌与文章就三峡景色描写上的内在联系,增强对《三峡》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习读

习读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锻炼。完成这一转化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和练习,并且对学生所进行的训练和练习最好是在比读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时,在学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读之后,会发现写景抒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针对这一点我要求学生做这样的联系:描写一段景物,分别使用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两种抒情方式。这样通过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