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抒情朗诵稿范文

抒情朗诵稿精选(九篇)

抒情朗诵稿

第1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大体了解整体与细节,对稿子有个概观和微观的人事,把握题旨,掌握例证阐述的关键,包括引述的事实、名人名言等,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准确无误的数字。

2、第二步是响读。

(1)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才能达到他所说的“逐句玩味”、“反复精读”、“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只有如此,朗诵词才能从有理有据、有情有感、有声有色的响读中加以体会和记忆。

(2)同时,才可设计朗诵的动作、表情和姿态,琢磨朗诵词临场情境与听众交流的心理和生理反馈。甚而一个字的读音,一句话的抑扬顿挫,标点的作用,语气的恰到好处,也无不在其中。响读,是朗诵词记忆的关键之处,也就是“立体记忆”的一个必要的途径。

3、第三步是情读。

(1)就是要理解感受朗诵词情调,注意适度和真实。特别要作朗诵时,切忌漫无节制的感情宣泄。缺乏控制的感情抒发,会令人产生厌恶感;虚伪的感情表演,会丧失听众的信任。

(2)当代朗诵家李燕杰说过,朗诵,绝不是从记忆移入记忆,把现成的字句移到别人心中,而是要使自己心中的火与听众心中的火并燃。

第2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咳咳……”正当我读的精彩,准备抒情时,喉咙竟不顾情面,让我出丑。一阵挠挠,害得我咳了好久。这才想起我的扁桃体发炎未好,长时间说话或用力都会咳嗽,咳起来真要命。但在这关键时刻,需要一个洪亮的嗓音的时候,喉咙偏偏和我作对,我十分担心,也无心朗读了。这时一杯热水出现在我的眼前,是妈妈,她微笑着说:“不要怕,你只要按时吃药就会好的,小声练习吧。”毕竟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点点头,继续练习。

几天过去了,我的病不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半夜时咳得最厉害,妈妈和我一样没能睡个好觉。听到我咳嗽,她连忙起床为我端来一杯热水,喂我和止咳糖浆。即使这样,两个多星期过去了,我的病依然未好。

我不愿丢失这次宝贵的机会,更不想辜负妈妈、老师对我的期望,但咳嗽让我心烦,眼看快要到表演的那一天了,我心急如焚。最后,我索性猛地把朗诵稿扔在地上,坐在椅子上生着闷气。

妈妈走进房间,她什么话也没说,捡起那张纸递给我。我担心妈妈会批评我,便把朗诵稿拿在手上。没想到妈妈脸上竟露出笑容,是那温馨充满慈爱的微笑,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安抚着我内心那汹涌的波浪:清甜的雨露滋润着干涸的心田。我惭愧的低下了头。她还是没有说话,只是有给我端来了一杯茶,我和了一口才发现里面都是泡的有利于嗓子的草药。妈妈肯定放了冰糖,喝起来还有些淡淡的甜味儿。

是呀,我难受时妈妈又何尝不担心呢。她原来乌黑的头发里多了几根银发,眼角也多了几道鱼尾纹。但妈妈始终相信我能成功,我怎能打退堂鼓?我继续练习起来。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站在舞台上,从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看到妈妈像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无比自豪。

第3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一、学习目标

1.能诵读诗词,大体把握诗意,想想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搜集和阅读诗词,增强对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词分类。

3.通过朗诵诗词、欣赏诗词、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课时分配

1.用1课时进行制定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1课时介绍诗词的起源、发展、分类;

3.用2~4课时以“诗海拾贝”板块为例引导学生认知诗词内容、赏析诗词意境、品味诗词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4.用2~4课时以“与诗同行”板块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诗词的历史故事、学习赏析诗词的方法;布置课外按专题搜集整理诗词并写鉴赏笔记,制作演示文稿、网页等材料,而后进行赏析小组交流;

5.用1~2课时进行小组间赏析诗词交流收获;

6.用1~2课时鼓励学生尝试写作诗词,并进行自我赏析和同学间的评价交流,制作演示文稿、网页、收集成册等材料;

7.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

三、教学要求

1.背

背,就是背诵。在学习之前要求学生把准备阅读的诗词背下来。让学生在阅读本上写下这一步骤,并找同学背诵,让听背的同学在该步骤后签字。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背诵意识,并培养学生对同学负责的德育目标。

2.译

译,就是翻译。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工具书对古诗词进行意译。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以及查阅获取资料、甄别选择资料、归纳总结资料的能力。

3.想

想,就是联想。因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我们要欣赏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而诗人在创造意境时,或侧重于写景、或侧重于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但都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因此,只有把握景与情的联系,才能人境。在想之前首先要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而后结合前两步学习中对诗歌的认知,展开丰富的想象,对诗词所描绘的场景、或者由此延伸的场景进行合理想象,讲—个故事、或描绘—个场景、或描绘人物心理……写—段话。要求不少于300字。在动脑想象、动笔描述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对诗词探究,并进行个性化阐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4.析

析,就是赏析。古代诗词的语言具有凝炼、含蓄、富于表现力等特点。在理解诗词字面意思、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写作亮点进行探究赏析。或诗眼、或意象,或修辞、或情感……找出两处并进行不少于40字的品评赏析。学生可以在这步中体会吸收诗歌写作的精华,并尝试积累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5.默

默,就是默写。由背到默的过程,就是由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了诗词、理解了作者。学生自主完成了这个“拿来”并“吸收的”过程。而且,古诗词中的名家名句也是作文的良好素材,有助于学生的积累。

6.作者

古诗词中的作者不容忽略。在这个部分中:除了要求学生对名家的名、字、号、时代、评价、作品进行熟记外,还要结合自己读其作品的感受,多体会作者的性格、写作风格进行评论。这样做一方面积累了文学常识,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四、拓展活动

1.分专题收集诗歌

分别搜集以“春”“夏”“秋”“花”“雪”“月”为主题的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专题,组内每人搜集一首本组所选专题的诗词并作阅读笔记。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而后完成对本专题诗词的小结以及本次活动的总结。

以活动课的形式,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同学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2.仿写、创作、交流

同学们在收集、赏析、交流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感受,也想小试牛刀,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在这个活动中,能力中等的同学可以模仿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诗歌,写一首本专题的小诗;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结合对生活的观察,创作一首本专题的小诗。组内交流评价推出几首佳作编成班级诗集。

3.诗歌朗诵会

这是整个单元教学活动的收尾活动。学生以朗诵比赛的形式交流展示自己欣赏的作品,也可以朗诵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

朗诵他人作品的要求: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然后介绍一下这位诗人的风格。朗诵之后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朗诵自己作品的要求: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创作的动机。朗诵后再自评作品的闪光点和不足。听的同学要为用于展示的同学提出评价意见。

通过课堂上对课本诗歌的系统学习,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在拓展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或扩展了自己的诗歌积累,或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4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情重团圆,故土还邀塞北客。且喜玲珑秋月,给神州一杯醒酒:炎黄儿女,盼天下万代祥和。读懂满月就是读懂团圆,拥有中秋方能拥有祖国。渔舟宜唱晚,一泓秋水生白露;玉人教吹箫,三秋桂子花雨落。携手南北东西,挽臂海内海外,中秋夜,共人间悠悠唱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朗诵稿,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中秋节朗诵稿1月牙渐渐丰满

风儿轻撵柳枝饱蘸的思念

那一地叶的碎影在我的梦中画着圆圈

你是我的心灵的常青树

怎么可能在这圆润的月夜

随着大海的涛声渐去渐远

我看到石榴树挂满红果

你会不会在月圆的夜晚和我一起呢喃

就是那一句温软的话语

你便驻足我的梦里

月亮渐渐升起

便有一缕悦耳的罄音

鱼儿欢快游动泛起的碧光

玫瑰花的香

轻轻的落在白桦树的枝头

我在梦中会心的微笑

常常在幽深静寂的夜晚

挂满果实枝桠的罅隙里

聆听你疾驰的跫音

我不喜欢秋风

我怕它把我的希冀

如落叶般吹散

我也不喜欢早晨的露珠

见了阳光便放弃所有的期盼

坐在这月华流泻的夜晚

我的思绪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

月儿缺了又圆

花儿卸了再绽

心儿碎了是否还能还原

等你到月儿圆

等你到花儿绽

可否牵了你的手走出梦的虚幻

中秋节朗诵稿2金桂飘香中秋夜

月圆风柔是佳期;

桂香撩起了你我思乡的情,

月明点亮了你我思亲的心;

望碧空万里,星月相辉,

看秋菊绽放,香溢满怀,

游子心,逢佳节,盼团圆,只把那思念熟透;

十五夜,故乡月,人尽望,只把那思念遥寄!

偶有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起舞弄清影,长袖起,绵绵;

横笛吹乡曲,清歌呤,缕缕。

玉液满,琼杯滑,

对饮邀月,共解乡愁!

一颗颗游子的心,一颗颗祈祷的心,一颗颗虔诚的心,

此时此刻,温暖在一起!

红灯倩影,含情脉脉,浓郁人情味;

异土风情,婀娜缤纷,共抒真善美!

且让我们手牵手,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思念传递,融合成美好的回忆;

且让我们肩并肩,围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祝福传达,交汇成永恒的幸福!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不长好,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朗诵稿3中秋佳节月儿圆,

和谐秋风送祝愿。

月饼薀意是思念,

神州户户聚欢颜。

海外赤子思故乡,

佳节月儿份外亮。

中华民族在崛起。

祖国啊蒸蒸日上。

回归秋风吹两岸,

骨肉团聚是心愿。

广式月饼寄台南,

两岸同圆一个梦。

国富民强有自尊,

安宁团结家和睦。

中秋月饼圆又甜,

富强康乐万万年。

中秋节朗诵稿4《中秋的月亮》

在夕阳西下的地方

遥望云霞隐去的脚步

跨过古老的传说

一盏明灯照亮岁月的葱茏

月光映着孑然的身影

伴着满天闪烁的星星

看一轮明月圆在中秋时刻

一颗祈祷的心

在游子的心中升起

大地的梦境

舒展在太白与东坡的词典里

在装饰嫦娥的夜夜思绪中

将漂泊的心

圆在中秋之夜

中秋的月

放纵千万里的长线

将远方憧憬的心

拉回到亲人身边

藏在父母的泪痕里

浸在兄弟酒杯的对峙里

印在爱人的心窝里

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

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

带给人们久远的期望

送给人们美好难忘的时光

宁静的月宫

张果老砍伐梭椤

陪伴美丽的嫦娥

漫游仙宫田园美景

天国牧歌令人神往

天宫殷勤的玉兔

捣制良药

根治人间的抑郁和忧伤

人们走出不安的阴影

走向温暖的金色阳光

年年岁岁如水月光

春风满面幸福安祥

迢迢银河遥远天堂

绚丽彩虹金桥飞架

牛郎织女

正在为美满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宫阙

莺歌燕舞金壁辉煌

神仙美景人心欢畅

中秋的月亮,美丽光洁的容光

但愿人们好运长久

年年岁岁幸福的人们

共同拥有难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丽的月光

银色的月光

托起人们宁静的心境

明净的月亮

弥漫月饼醉人的清香

晶莹美丽的月亮

飘荡在九天之上

悠闲的轻舟

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载着人们的幸福憧憬

在茫茫的天际远航

中秋节朗诵稿5在这雾锁秋月的中秋节里

手捧清茶倚在窗前

寂寞啜饮着记忆

却是那么的低落

总想

在这个中秋节里还能看见你的身影

与你在月光下把身影拉得长长

共赏那嫦娥悄送的月糕

却发现

人依旧

翘盼那轮月光

思念

揉进清风

飘向你的方向

情感

散在河中

顺水流淌你的地方

在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里

漆黑的夜孤自独醉

期盼的心却是那么滚烫

思念的歌不再吟唱

第5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一、我国古代“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

分析古文诸家的诵读经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诵读倡导的“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所谓“气”,主要是指酝酿已久的成熟思想和积蓄压抑的强烈情感。

(一)诵读之目的在于“求气”

韩愈很看重“气”,他认为只有气盛,才能带来语言上的张力,只有蓄积已久的思想感情找到恰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抒发,才显得有气势。徐梵澄更准确指出文章的“气”(生命力)“一诵读即知”。桐城派认为文法不可空言,而必以诵读古贤文章培养文气或辞气,从而立意作文。曾国藩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密咏恬吟”其实就是诵读,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更有利于读者悉心体察诗文深远的内在韵味。因此,在古文大家们看来,诵读的目的在于“因声求气”,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思想和情感,在声调、韵律、节奏的变化中直接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因为声音本身有种种格调,诵读时更有种种姿态和手势随之,它比无声阅读方式更能传情达意,更能表达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

(二)历代推陈,精选诵读内容

由于诵读对文本情感和语言的特殊要求,古文大家们在整理和总结文论精华的基础上,特别编纂各类文选以适合诵读的需要。如桐城派在历代“文选”传统上进一步开拓扩展,编辑了范文读本,成为近代诵读的经典。晚清前较好的诵读范本有方苞的《古文约选》、刘大的《评选唐宋八家文钞》和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其中以《古文辞类纂》为代表。该书选录从先秦到清代古文名家名作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该书采辑之博,选择之精,分类之善,评校之妙,均超出此前历代文选,是古代最适合诵读的读本。

(三)适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诵读方法

在目前的课堂中,诵读与朗读等同,已沦为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事实上,传统教学中的诵读有着丰富的内涵,诵读方法也依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读”的腔调。语文教育家黄仲苏在《朗诵法》中将古人所言“诵读”分为四大类:诵、吟、咏、讲。“诵”读,即“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吟”读,即“吟,呻也,哦也。宜用于读绝诗、律诗、歌曲及其他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咏”读,“咏者,歌也,……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讲”读,“讲者,说也,谈也。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在传统书院、私塾中,诵读是其教与学的主要方式。

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吟诵传统时也指出,中国语文是“以一种独体单音的语文而要寻求一种诗歌之语言的节奏感,因此中国的诗歌遂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吟诵时之顿挫的重视。而中国古典诗歌之节奏感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赖于诗句中词字的组合在吟诵时所造成的一种顿挫的律动”。因此,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不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而运用“诵、吟、咏、讲”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的意韵,这正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诵读教学现状堪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同时,似乎传统又一次站到了现代的对立面,诵读教学方式被冠以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或“灌输式”,依然受到口诛笔伐。虽然诵读常常运用于课堂,但不过只是作为教学中无关痛痒的某个环节。诵读这一主要的传统教学方式,何以沦为“鸡肋”?追溯历史,我们可以从近代以来学校制度的变迁和教育内容的嬗变中得到答案。

清末以来,传统教育迅速向现代教育转型,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制度,则是完全改变了中国教育数千年来传统规制,走上了十足的西化形式。体现在学校课程设计上,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特别是进入隋、唐以来,学校教育以经学、史学和文学为核心内容的学校课程体系,变为以近代西式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第6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一、抑扬顿挫的魅力――音乐在诵读歌吟中的美感效应

一些诗歌美文,读来或清越响亮,或抑扬顿挫;有的回环唱叹,有的声情并茂;既注意节奏和谐,又注意言简意赅。这一切富于音乐美、形象美、简练美的民族语言特色。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耳濡目染,口诵心惟,才能形成一种深厚的美学积淀。音乐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1.配乐的朗读

配上合适的音乐背景来诵读,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心入诗境,让学生在诗我合一的妙境中含英咀华,尽享诗情的甘醇。有的现代美文,如果配上合适的音乐背景来朗读,也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如朱自清的《春》,我曾经让学生自选配乐自录朗诵,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形成了一次诵读热潮。声与乐的配合自然营造出了审美的教学时空,更不用说那些在古代就是可以因声起韵的经典诗词曲了。

2.悠扬的吟诵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吟诵艺术专家陈少松先生,非常赞同用吟诵来学习探究古诗词等,有时通过吟诵感受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均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吟诵也不拘泥于某种流派,因为它实际上只是一种优美的抒发,长声吟之,即能闪烁出美学光彩。

吟诵艺术用得好,语文课堂上的诗就有了生命。仿佛是让那些平面的文字都站了起来,平平仄仄地更突现了高低远近的视感,抑扬舒疾中也更易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深度。在这种音乐时间“流”和虚拟的音乐三维空间里,学生对诵读作品的审美潜质被自然诱发。

3.如歌的行板

有时用歌唱作品的方式,会使学生对作品产生亲近感,新奇感。这种零距离接触使蒙在作品上的辽远而神秘的面纱缓缓落下,学生对它的兴趣使它产生了另一种风采,也使语文课堂产生一种非常规的律动。如上李商隐的《无题》时,我先给大家唱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回环往复的旋律很容易学会,学生在齐声相和中很快记住了这首诗和这一曲调。而如果以李诗曲调唱杜诗,学生就觉得不合适,这一曲调只适合表达李商隐意象晦涩朦胧、抒情深挚绵邈的风格。一曲歌罢,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对律诗大家的风格有了更好的领会。

二、开启心灵的远游――音乐对想象能力和情感智力的培养

音乐有非具象性、非理念性、不确定性的特点,音乐对人作用又最直接,直指心灵,不经过任何“中介”和“转译”,它本身所固有的这些特性,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够得到最广阔、最自由的发展机会。因此,在语文审美教学中引入音乐这一载体,无疑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审美时空。

1.意境再现与再造

经典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效果来创设出一种审美意境,从而领会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领悟作者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教《送元二使安西》的时候,我在课堂上播放孙道临先生的唐诗解说,在悠扬空灵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声中,同学们听着孙先生的深情表述:这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春晨,拂晓的一场雨刚刚沾湿了地面就停歇了……”学生在音乐声中融入到一个诗情画意的意境中。

2.情感智力的提升

音乐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其中溶解着各种思想,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恰当运用音乐,学生的心弦容易和音乐的旋律产生审美的共振,可以在语文审美教学的流程中使学生敛容沉思,砥砺志向,陶冶情操,震撼心灵,使之情感丰富、敏锐,善于感受万事万物,善于体悟、深思。

有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内容,用音乐来表达就很恰当。音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感应文字,从而更好地去发现自我,发现世界,感悟和珍惜我们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感悟和珍惜我们的生命。时光是最好的选择大师,经过它的披沙拣金,流行风刮过剩下的就是经典。它们可以成为培育丰富敏锐的情感的土壤,也可以成为我们表达的主题,或者枝枝叶叶的细节。

三、穿越时空的会晤――音乐对文学的深层描述

1.泛舟流动着音乐的诗河

音乐如一条河,舒缓地流在上下五千年的诗歌里。在邓丽君的深情款款的《在水一方》中,我们揭开《诗经》的封面,依然可见北方的水色河光,蒹葭苍苍,白露茫茫,生动的形象伫立在水中央;你翻开郭沫若的《雷电颂》,依稀可见行吟泽畔的屈子,峨冠博带,漫漫求索而不得,泪湿诗行;在纳西古乐《浪淘沙》中尽情表达对李煜和那个远去时代的缅怀;在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体察苏子关于渺小和博大、短暂和永恒的哲思……

2.聆听经典的课堂

注意社会环境给教学对象带来的冲击,有选择地优化语文教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审美教学资源。我曾把一些学生带进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音乐厅,聆听“唐诗宋词名家朗诵会”。台上的表演艺术家们在专门配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在台下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地跟着诵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用心聆听,你便会发现,中国的古典音乐所追求的境界不是醇厚秀雅,极尽苍茫之致,就是古意磅礴,充满雄浑之气。若没有词的描绘,音乐就不完全了;而若没有音乐的旋律,词也就少了灵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功能和力量。欣赏音乐既可以调剂精神,又可以受到教育,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文化生活。语文教学中,巧妙地结合音乐,创设“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训练思维,提高人的生活品位,使人的精神追求建立在高起点上,在各方面都会收到更好、更能适应时代潮流的效果。

第7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关键词:自主作文;积累素材;学习热情

1 让学生自已高声朗诵自已的作文

1.1 优秀作品欣赏

在学生中树立样板,让优秀学生通过课堂这个舞台,通过自己有声有色地朗诵,收获自己耕耘后的成功喜悦,这个丰收的硕果因为浸润着自己的汗水,才更显得甘甜无比。

1.2 进步作文展示

给作文水平中等的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朗诵使这批学生看到进步,激起学习的信心。这种朗诵会无疑是学生作文中的“空中加油机”,为学生向更高更远的目标飞行加油,为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全班作文交流会

面向全班每一个同学,全班所有同学都有机会登台朗诵自己的作文,给每位朗诵者一段自我评价的时间,找出自己的优点,发现自身作文的不足,然后让全班同学帮助找优点,提出需要努力的方向。这种朗诵既是机会,又是压力,扬鞭奋蹄,促使全班同学努力进取,不断进步。当作文学习最困难的同学也能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诵完自己的作文时,这里面也蕴含着成功是不容置疑的。

2 每天写日记,定期搞展评

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写几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成篇的日记,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对篇幅长短、写作内容不作严格限制,让学生自由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日记完成的质量如何评判?教师仍旧应当把评判权交给学生,通过定期组织学生日记展评形式进行。学生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每次展评分为A、B、C三类等级,A类为优秀,B类为良好,C类为尚需努力。老师将各类日记在教室“展览角”展览,供全班学习、比较。通过定期展示,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足迹。通过一学期、一年、二年……当每个学生捧出自己亲手写成的几大本日记时,学生一定能从日记的对比中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也一定能从中体会到走向作文成功的秘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3 在自主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一方面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表象。文学作品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是深入人心,影响好几代人的,安徒生笔下的饥寒交迫、冻死街头的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劳苦简朴的,顽强勇敢、智斗鬼子的小英雄雨来,还有那熊熊烈火中纹丝不动如千斤巨石般的、敌人暗堡下昂首挺胸举起炸药包的……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但感人至深,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形成都极有帮助。景物画面如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枝繁叶茂众鸟纷飞的“鸟的天堂”……这些生动的景观画面都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其次,在阅读中积累思想观念。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可以树立健全的价值观,确立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及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这些思想观念对学生的作文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在阅读中积累名家名篇。古今中外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但行文优美,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歌颂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闪烁着灼灼的智慧。积累这些名家名言,学生收获的是文化的熏陶。当我们的学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你又何愁他提笔时不会才思如涌呢?

4 把发表权、出版权放在班级里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寄往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但寄往出版社往往难有发表的机会。多次寄出充满希望的稿件,却换来一次一次的退稿,学生的写作热情会受到打击。

教师如何保持学生的创作热情呢?

一是在教室里开辟 “未来作家园地”,经常让优秀作文在园地里发表。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向校广播室投稿,争取播放自己的作品。

二是各人自编个人作品集。自己设计作品集名称,自己进行版面设计。“小草”、“新芽”、“战神”、“坏小子”……几十个同学就有几十个不同名称的作品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充满稚气的作文集记录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展示着孩子们多彩新奇的创造力、想象力。

第8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认真书写的习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优秀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鼓励他们写一手好字。我们要督促他们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要求他们书写工整,容易辨认;指导他们练习写楷书,力求美观漂亮。

预习自学的习惯。上新课前,老师要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课文,读读课文原文,查查生字生词,画画精彩句段,理理结构脉络,想想课后练习,记记疑难问题,找找相关资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感受。一旦养成习惯,他们会主动地去理解和探求,感受学习的快乐。

经常诵读的习惯。对课文的熟读和背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早读时间,要让学生放声朗读。课堂上,要通过范读、齐读、默读、速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艺术特色,在读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班内作文交流、诗歌散文朗诵会、课文背诵比赛等方式,提供朗读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能力。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生字难词、成语典故,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我对历届学生都有一个要求,每人至少准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或《现代汉语小词典》,对不熟悉的字词,翻一翻词典,理解其读音、意义和用法。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随时求教,将会受益非浅。

勤做笔记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做笔记包括做课堂笔记和课外阅读笔记。课堂笔记主要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还能使学生上课聚精会神地听好课。课外阅读笔记内容灵活多样,如摘抄优美语段,梳理结构脉络,分析写作特色,抒写读后心得,制作读书卡片等,它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广泛阅读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地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组织课外古诗词背诵、举办读书成果交流会、展评课外阅读笔记等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勤于练笔的习惯。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巴金也曾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写作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教师可让学生从模仿入手,仿立意、仿结构、仿语言,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鼓励自由创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既可请人命题,也可自寻话题、自拟题目。使学生有强烈的表达冲动与欲望,慧眼捕捉灵感的火花,有“以我手写我心”的。让其将满意的作品装订成册,并起一个别致的“书名”,经常与同学交流。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参与各种作文比赛,积极向报刊投稿。

第9篇:抒情朗诵稿范文

一.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个体条件准备稿件

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朗读,这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赛诗会”等活动,评选出“最佳演讲”和“朗诵之星”等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品,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并发现和挖掘了一些学生在这方面的天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熟悉的诗文作品。教师之前可适当指导建议,如材料稿件长短应以3―5分钟为宜。原因是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要想完整地表达它的意境,感情,思想等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太短,朗读者自身的感情都来不及表达,意犹未尽之时已经结束,而对于听众来说,也只是浅尝到辄止,来不及品味;相反,如时间太长,激情难以保持,对于观众来说也会审美疲劳,产生反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相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都是渐渐增强,对作品能有一定的理解,加上音色相对成熟,所以应选择一些能体现主旋律,比较昂扬大气,句式有长有短,情感起伏较大的作品。就男女生性别来说,应根据学生各自声音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文本。男生音质雄浑低沉,适合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女生音质尖细清脆,适合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舒婷的《致橡树》。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自身情感表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本,如害羞内向的同学对于表演激情的文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满江红》在情感把握上就不容易抓住文本神韵。

二.挖掘学生潜质――围绕“内三外四”具体指导

一旦稿件定了下来,接下来围绕朗诵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指导。主要包括“内三外四”。“内三”主要指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外四”侧重于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在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帮助他们综合感知,进行情景再现,可以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角度进行细化指导,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文本,让学生熟悉作品,查阅艾青的资料,诗人的经历以及写诗的背景,明确:当时28岁的诗人在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借一只小鸟对土地的眷恋,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深情。确定诗歌朗诵的感情基调:深沉的爱。接下来,具体细化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感知到全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和黎明---”第二层从“然后我死了”开始到最后,划分的标准是由生到死。进一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停连,重音,节奏等。如“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指导学生模拟嘶哑的音乐,缓慢低沉的语调;接下来三个以“这”开头的句子应快速连读;最后一句“因为”开头二字要包含感情,一字一顿读。总之,整首诗要让学生明确的基调是:深深的爱――这一大方向不变。

三.调动学生感情――选择合适音乐,锦上添花

诵读,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诵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借助选定的音乐,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领会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读得有声有色。通过营造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指导学生选择音乐背景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与内容相和谐,二是要注意音乐出现的时机,要么在朗诵开始出现,以营造气氛,引领朗诵者和欣赏者入情入境;要么在朗读进行当中,感情渐渐饱满趋于爆发之时音乐出现,以烘托与渲染,将朗读者与欣赏者的感情推向高潮。当然,配乐所需要的音乐一般选取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中国古典乐,要避免对朗诵本身造成干扰,音乐的选择相当重要且必须慎重,应该把握好一个原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否则不如不用。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朗读的工具,一旦选定了,就要保证它的音响效果。根据室内外场地的大小来调整好音量,一般低于40dB,会让部分观众无法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情境氛围;如果高于70dB,就会干扰朗读者本人的朗读效果。总之,对于配乐朗诵的每个细节都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以求精益求精,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四.配合学生表达――辅佐肢体语言,心有灵犀

在朗诵中还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编排一些适当的动作。很多时候,得体的动作往往是内在感情有效的外显和延伸。即朗诵的形体语言。它是艺术化的生活动作,动作幅度相对于动作真实的既有夸张又有收敛,主要以描述和情感动作为主。如陆游的《钗头凤》,可设计表情性动作,抓头,攥拳,发抖以表现陆游的自责,悔恨和痛苦。如李白的《将进酒》,可设计示意性动作来表达选定性的内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表现李白的豪情与洒脱。提醒学生动作要少但要精,不要为了动作而加动作;动作要协调眼神,手势表情神态;动作要大方舒展有力度,不能只动小臂,要大臂带动小臂。最后要禁止学生出现习惯性的动作,如背手,插兜,袖手等动作。有时还要观看合作者的表演,做到搭配得恰到好处。

五.根据学生条件――多次反复辅导,潜移默化

据相关人员研究发现,人的记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刺激,强调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诵读时,之前的多次辅导十分重要。这里说的多次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强度地训练,而是一次指导后学生在自身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在相隔一些时间后(一般为二到三天)再次进行检查,再次强调或重新安排新的重点,如反复强化,学生的潜意识不断受到刺激,尤其对于一些忙于学习,考试时间紧迫参加诵读比赛的学生效果更好,与此同时,安排聆听名家朗诵,教师范读,再与自身朗读的对比,通过不同方式的练读,促进朗读技术的内化,使学生的感受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他们对朗诵技巧的重视。